挫折教育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11-20 17:27: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挫折教育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挫折教育的概念

篇1

[关键词] 心理弹性;挫折教育;初中生

一、当代初中生的心理挫折

心理挫折是指个体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从事有目的活动的过程中,遭遇到了障碍或干扰, 使其动机不能得到实现,需要不能获得满足时所产生的心理感受及情绪状态;亦可以理解为个人因无法扫除在其动机实现过程中遇到的干扰而产生的紧张状态或情绪反应。

心理挫折贯穿在人的一生中,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个体会遇到来自不同方面的心理挫折。对于初中生来说,心理挫折主要来源于人际交往、兴趣爱好、学习和自尊四个方面。而这四个方面的心理挫折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比如说,青少年在人际交往方面遇到挫折之后,情绪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到学业态度和课堂表现,最终影响到学业成绩等。另外,在不同的时期和情境中,来自不同方面的心理挫折带来的影响所占的比重不同。

心理挫折的产生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即每个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心理挫折,采取适当的方式去应对心理挫折能有效地减少因为心理挫折给个体带来的影响。

二、当代初中生的挫折教育和新视角的引入

挫折教育是为提高学生克服在遇到挫折时情绪低落、 意志消沉的能力,其教育方式是在挫折发生前向学生传授有关知识或让学生置身于某种环境以增强其心理适应能力,它是心理教育的重要形式。

面对初中生心理挫折,较为常见的应对方法为心理疏导法、心理互换法、愉悦法、形象感染法、表征性奖励法和强化暂停法。i另外,还可以根据心理挫折的不同来源提出相应的应对方式。例如加强学校、 家庭、 学生三方的有效沟通,发挥榜样的模范作用,在学业方面采用学生 “互教” 模式等等。ii其他学者还提出了一些方向性、概念性的应对方法,如减负降压,稳定情绪;分析原因,克服外部挫折;疏通思想,克服内部挫折;修正目标,知己知彼等。iii除了一般性的应对方法外,还有学者将不同学科领域综合交叉,提出结合音乐的挫折教育。

上述关于挫折教育的方式纷繁复杂,但都一个共同的基本特点,即把挫折心理视为困难和问题,遭受心理挫折的初中生则被视为需要帮助的个体,忽视他们自身所具有的积极力量。对传统挫折教育的反思促进了心理弹性的挫折教育方式的产生和发展,心理弹性在最近几年开始进入教育者和学者的视野,并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而越来越受到重视。

三、心理弹性的含义和研究

心理弹性(Mental Elasticity),启发于物理力学的“弹性”概念,它是指人的心里功能并未受到严重压力(逆境损伤性影响)的发展现象。iv它通过保护性因素,使具备弹性的个体在面对逆境时可以积极应对。 转贴于

个体的心理弹性使得个体在面对挫折时能产生良好的适应结果。在面对压力事件时,原本处于平衡状态的个体为了维持平衡,会调动保护性因素和危险性因素来抵抗压力。当压力过大或是个体无法抵抗时,则会感受到心理挫折。身心失衡之后个体可能倾向用破坏行为或反社会行为等应对压力,或者是感受到低自尊水平、自卑、自我否定等,但是遭遇到心理挫折并不一定意味着个体发展必然受到阻碍。个体有可能恢复到平衡状态,心理弹性没有增减。而还有一种状态,就是发展。即个体经历了挫折并积极应对,激活了潜能,不光克服了挫折心理,心理弹性还进一步提升,从而获得健康成长。

心理弹性的研究旨在引导人们关注个体具有的积极因素和成长因素,和以往将挫折看作阻碍个体发展的消极观点比起来,它将心理挫折视为收获成长、增强心理弹性、发挥个体潜能的机遇。本文将把视野聚焦在心理弹性与挫折教育的联结,尝试提出基于心理弹性理念下的新型的挫折教育方案。

四、基于心理弹性的挫折教育

心理弹性强调个体在遇到压力事件时表现出的适应性和发展性力量,把挫折视为机遇,强调在应对挫折时的保护性因素和冒险性因素。在挫折教育过程中,构建和完善个体的保护性因素对于发挥和增强其心理弹性具有重要意义。

主体保护性因素:它指的是个体天生的特质、能力以及后天习得的技能和自我概念。在挫折教育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个体的主动性,从个体自身拥有的资源出发,引导个体关注自我本来就拥有的资源和潜能。

客体保护性因素:它是指除了初中生自身以外其他一切保护性因素,具体来说包括来自家庭、学校、社区乃至社会方面的保护性因素。比如说,温暖支持的亲子关系、学校中良好的师生关系、同辈群体的支持都是构成初中生增强心理弹性的保护性因素。

基于心理弹性的挫折教育启示我们把挫折教育融入生活,关注初中生的潜能和能力并加以培养。心理弹性的理念让我们在着重发现初中生其优势和潜能的同时,更加注意去强化和培养。

此外,我们还应该避免一个误区,即全部交给学生自己面对,老师和家长放手不管。在相信他们有能力克服挫折和困难的同时,除了要鼓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克服挫折外,老师和家长还需要给予鼓励和帮助。

提高心理弹性的关键在于将个人品质、家庭支持和外部环境支持系统整合匹配。我们不仅需要帮助那些处于逆境的人们知道如何生存并获得良好的发展,更要注重在正常环境条件下让初中生学会怎样建立起高质量的社会和个人生活。

[参考文献]

[1]常玉霞. 浅谈中学生心理挫折的反应及对策.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3(13):84-85.

[2]张亚男,夏春林,张惠春. 大学生挫折教育的路径.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4(13):444-446.

篇2

关键词:教师 中学英语 帮助 学生克服 习得性无力感

前言 所谓习得性无力感(learned・helplessness)是指当有机体在接连不断地受到挫折后,便会在心理上产生无能为力、听天由命的心态。

此概念来自1975年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Seligman)等人的经典实验:让固定在架子上的狗遭受无法预料的电击,开始的时候那只狗还拼命回避,可是几次挣脱失败之后就放弃寻找逃脱的机会,干脆趴在那里甘心忍受电击,尽管过一段时间之后对它的束缚已经解除,它可以轻易地摆脱电击,但是它仍然忍受电击,而不尝试逃走。后来许多以人为被试的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我国教育界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曾有人提出“英语自闭症”、“学习自闭症”等现象,实际上就是习得性无力感在我国中小学英语教育中的具体表现。由此可见,帮助学生克服习得性无力感是广大英语教师所面临的最迫切的课题之一。本文结合自己所学的理论和在初级中学实际工作的体验,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教师一定要重视对学生的理想教育

虽然我国的教育历来强调理想道德教育,但是在不断变革的今天,我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都处在重新定位阶段,成年人在理想信念方面的多元和茫然,导致目前对青少年学生这方面的教育的弱化或“力不从心”。理想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或者说是人生的长远目标,在于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让学生学习动力内化。诚然,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特别是对于许多初学者来说,失败与挫折是很难避免的。但是如果学生能把自己今天的学习,同个人和祖国的美好未来联系起来,那么他们就不会轻易地被一时的失败或者挫折所击倒,从而有效地阻断习得性无力感的形成。2010年笔者对本校初中学生进行一次问卷调查,结果发现近三分之二的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英语的目的,对于学习英语仍然处于茫然的、被动的状态。英语学习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培养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于改善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等。如果这些英语初学者不能把自己今天的英语学习和自己的全面发展,将来的工作需要,祖国发展的需要联系起来,那么他们怎么能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呢?所以说确定理想,可以将外部的、被动的学习压力内化为内部的、主动的学习动力。

二、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因

根据韦纳(Weiner)的成败归因理论,对成功与失败的不同归因不但会导致个体产生不同的情感反应和责任判断,而且还会影响个体对未来成就行为结果的期待。例如,把失败的原因看成是自己能力差,会使个体产生羞耻的情感体验和对未来成就缺乏信心,从而忽视努力在成功中的作用,导致面对困难时缺乏坚持性。据此,笔者在实际工作中曾这样引导学生:

1.从生理和心理学的角度来教育学生们,说明他们的能力是不断提高和发展之中的。中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迅速成长的阶段。现在对他们来说是困难的、办不好的事情,只要他们用心努力,不久的将来就是一定可以办成的。

2.要教育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失败和挫折常常是一些不稳定因素造成的,是追求进步的人要经常遭遇的,关键是对待它们需要有正确的态度。在实际教学中这样的实例屡见不鲜。一次偶然测验出了问题便垂头丧气。特别是在英语口语练习中,许多学生因为害怕出错而不敢开口。笔者便这样开导学生:我们都是以汉语为母语的人,汉语说话水平都相当不错吧。可是把我们当中语文水平最高的人平时所说的话用录音机录下来进行分析,你会发现其中有不少语法错误。可是这些错误似乎并不影响他与别人的交流。在英语口语练习中道理也一样,关键是要努力表达意思,提高自己用英语表情达意的能力。而不应过分担心语法错误。在我们不断提高表达能力的过程中,许多错误可以得到自动纠正。

三、教师要积极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

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避免因为确立的学习目标不合实际,或与同学的盲目攀比,造成过多的挫败体验。在实际教学中,笔者注意让学生认识到人与人是不同的,有“早慧型”的,也有“大器晚成型”的,个人的爱好和特长也各有不同,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和别人盲目攀比,而要立足现有基础,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要以一个合理的基础点作为比较对象。时下提倡的英语课堂分层次教学,就是这一思想的具体表现。我们不能否定学生的能力和特长千差万别。如果偏要让擅长形象思维的学生去精通理化,而让擅长理性思维的学生去研习绘画,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与我们的培养目标背道而驰。

四、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挫折教育

我们不但要创造条件,让遭受失败和挫折困扰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也要有“预谋的”让那些在学习和生活中一帆风顺的学生尝一尝失败和挫折的滋味。因为我们的教育不但要立足于学生的今天,更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我们的学生毕竟在心理和生理方面都不够成熟,不论理想如何远大,意志如何坚定,如果长期生活在失败和挫折的阴影中,也难以避免灰心丧气,导致习得性无力感的形成,因此我们有必要创造条件让他们领略经历艰辛后成功的喜悦。所以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我们不但要面向那些学习、生活有困难的学生,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给予他们及时的鼓励和帮助,使他们能够从成功的学习和生活开始,体验成功的经验,获得成功的愉悦。同时,我们也要未雨绸缪,针对那些学习和生活的“宠儿们”身上的缺点和不足,让他们适当的也经历一些挫折或失败,通过这些体验,培养他们直面失败和挫折的正确态度和勇气,为将来走上社会处理类似的问题做好心理方面的准备。对教育工作者而言,帮助学生克服习得性无力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实践而没有理论,犹如盲人骑瞎马,往往会乱忙一气而不得要领;只有理论而没有实践,无异于空中楼阁,往往会空谈一气而不切实际。只有将理论与我们所从事的教育实践结合起来,我们才能够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提高我们预防和转化学生习得性无力感,培养他们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的工作效率。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不但让我们自己受益匪浅,也一定惠及我们的学生和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参考文献

1.李雪平.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理论与活动设计.[M].

2.孙煜明,雨田.中学生考试失败结果的复合原因与责任判断的归因后果.心理学探新.[J].

篇3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逆商 培养方法

一、引言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小学教学质量得到提高,但其仍旧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调查结果显示,部分学生无法坦然面对挫折,无法在困境中保持平常心,并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解决困境,最终获得更大的提升。

这一奇特的现状引起了众多教育者的关注与反思,其已经发现教师在小学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逆商的培养,导致大部分学生无法正视挫折与困境,无法在未来的成长中获得更大的提升。

基于此,本文在此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逆商的培养进行研究,以期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并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逆商,使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逆商的概念及实践意义

逆商AQ来自英文Adversity Quotient全称逆境商数,一般被译为挫折商或逆境商。是美国职业培训师保罗・斯托茨提出的概念。它是指人们面对逆境时的反应方式,即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

从实践调查的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虽然在现代教育中进一步提高了自身的基础技能和综合素质,但其缺乏面对挫折、摆脱困境的能力。这是由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多数父母不愿意让孩子面对压力,而教师也没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面对挫折,这就导致学生的逆商数值相对较低。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逆商符合素质教育理念,迎合了时代的发展趋势。随着学生逆商的不断提高,其才能在幼小的阶段拥有更积极的心态,才能更好地面对挫折,这将引导学生更好地发展与成长。

三、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逆商

(一)给予学生适当的压力

减负增效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议题,其要求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误解了这一理念,并没有在教学中给予学生压力,也没有引导学生正确地面对挫折与困境,导致学生的逆商没有得到培养。

因此,教师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逆商,其首要任务是给予学生一定的压力,应该在教学中让学生面对挫折,使学生在困境中受到一定的打击,并且经过教师的引导正视挫折,迎接挑战。

以加减法的教学为例,当学生才学习了十以内的加减法时,教师提出如下问题:“爸爸带小明去买水果,已知购买了苹果15元,香蕉8元,西瓜6元,爸爸告诉小明必须正确计算出应该支付的金额,否则就放弃这次的购买计算,请问小明得出的正确答案是多少?”

教师的提问已超过了学生当前的能力范畴,学生能快速地将香蕉与习惯的总价计算出来,却需要面对“14+15”这一百以内的加法计算。学生难以简单地得出答案,导致学生感受到一定的压力。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正视这个问题,并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方法探求正确的答案。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的学生开始数手指,有的学生开始在纸上画画,将不同的物体画在纸上再进行数数。

在思考过程中,学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心理,如不耐烦、焦虑等。此时,教师要给予学生鼓励,引导学生正视挫折,面对挑战。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帮助学生更有效地进行学习,更关键的是带领学生面对压力,培养学生解决困境的态度和能力,最终达到培养学生逆商的目的。

(二)对学生进行正面积极的评价

教师应该明确的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给学生一定的压力,让学生身处困境中,同时也要给予激励和鼓舞。具体地说,学生在面对挫折时,由于意志力、人生经验等各个方面的局限,其心态更容易受到负面影响,也就更容易产生消极心理,只有接受教师的鼓励,学生才能更好地面对挫折与困境。

例如,在学习分数时,教师在讲台上放了一个大苹果,并让三名学生来到讲台上。教师对学生说这个苹果要平分给你们三个人,请问怎么样分才能公平?如何用数学知识进行表达?此时,无论是讲台上还是讲台下的学生都陷入了困境,因为还没有接触分数的概念,导致学生不知道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此时,教师将目光转向讲台上的学生,要求这三名学生给出一个答案。在教师的注视下,讲台上的学生变得更局促。在众人的目光中,学生的心理有一定的退缩,变得更紧张。此时,教师注意到,其中一名学生将手指弯曲似乎在表达什么,同时又表现出一幅欲言又止的模样。教师对学生进行鼓励,给予其掌声,引导其勇敢表达自己的观点。受到教师的鼓励,学生回答一根手指表示一个苹果,手指有三节就代表了三份,所以弯曲手指表标了三份中的一份。

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勇敢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并得到了教师的肯定。这就在学生面对挫折与困境时给予了学生鼓励,使学生在日后能够更坦然地面对困境,并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解决困难,提高逆商。

结语

教师应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逆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应对困难和挫折。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实践不断总结,提出更有效的教学计划,使学生更好地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丁家旺.对新课程视野下数学教师角色的理论基础分析[J].池州师专学报,2004(3).

篇4

关键词 逆商 贫困大学生 思想状况

中图分类号:G449 文献标识码:A

0 前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步实现大众化,高校贫困生问题也渐渐凸现。贫困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生比较起来,存在主客观上的心理弱势,面临着叠加性挫折或持久性挫折。关于逆商视角下贫困生思想状况问题的已有研究表明,高校贫困生的整体思想状况与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普通大学生,并未实现“精神脱贫”,对于贫困大学生的精准扶贫不只是经济上的精准,也要在思想政治建设和心理健康的培育上实现精准,才能帮助学生真正“脱贫”。要让家庭经济贫困的大学生能从容应付挫折,立于不败之地。

1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1 国外针对大学生逆商的研究现状

逆商(AQ)译自英文 Adversity Quo-tient,全称为逆境商数,也被称为挫折商或逆境商,是保罗・史托茨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来的概念,用以衡量人们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国外对于大学生耐挫能力及逆商教育等方面的研究一直是一个颇受关注的领域,主要都围绕逆境的概念展开。其中,较为著名的是多拉德的理论“逆境一攻击理论”即“攻击行为往往是逆境的结果”;此外,巴克尔等著名的儿童侵犯行为实验也展现逆境与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在一些教育发达国家,学者们关于逆境商的理论与原理方面有了较深刻的认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达到较高的水平。

1.2 国内针对大学生逆商的研究现状

国内对于大学生逆商的研究颇多,但主要集中于在学校和社会中如何提高大学生的逆商能力,以及逆商能力对于大学生日后的工作发展的相关性研究。张定强,曹春艳以西北师范大学为例调查师范大学生逆商现状并对师范教育进行了反思;龚晓会等人在逆商教育研究中采用了实验研究的方法,使逆商教育研究进一步科学化;唐新华将CDIO 教学模式应用于工程学生的逆境商教育中,这是逆商教育在实践领域的一次突破;鲁楠从家庭、学校、社会、自身四个角度分析了影响高职学生逆商的因素,并提出了逆商提高的建议;吕静提出了在素质拓展活动中开展逆商教育,是逆商教育实践中的又一创新。

1.3 国内外对于贫困大学生逆商的研究综述

在CNKI中以“贫困大学生逆商教育”检索论文94篇。可见,目前对贫困与逆商之间关系的研究高度不够,在提高逆商措施等方面实践性不强。国内关于贫困生问题的研究主要是政策、体制、以及多元视角层面上,如杜志丽研究发现,与非贫困生相比,贫困大学生更多地采用不成熟型的心理防御机制来减轻或接触心理紧张和压力;雷生的研究表明,贫困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状况低于非贫困大学生。曹旭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贫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上敏感、缺乏自信心的作用。从目前相关的文献资料看,研究者们对贫困生逆商视角下的思想状况的调查与施教对策方面研究较少,因此一线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立足现实,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研究,同时创新研究方法,提高研究水平。

2 主要研究内容

贫困大学生问题的研究已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话题,但从全面的角度,跨学科的角度研究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仍有必要,仍是个新课题。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对高校贫困生逆商视角下的思想状况做深入研究,进行保罗・史托兹编制的《逆境反应量表》(Adver sity Response Profile,ARP量表)测试,并编制《逆商视角下高校贫困生思想状况调查表》,从个体心理和情绪的角度考察高校贫困生的逆商水平,用以了解贫困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主要挫折源,以及挫折事件发生后的生理、心理和行为上的反应,并研究其认知结构、归因模式、社会支持系统状况以及个体的挫折应对方式等。

参考文献

[1] 薛峰,鲁武霞,余圣陶等.高校贫困大学生逆境商的培养.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5):121-123.

[2] Almeida,A.Development of a Programmed for Enhancing the Adversity Q uotient of Junior College Student [EB/O L].http://peak .2009(8).

[3] Zhou,H.J.AQ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among College Student [EB/O L].http://peak .2009(5).

[4] 袁满,汪金川.思想政治课中学生的逆商培养策略-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2):46-47.

[5] 张定强,曹春艳.师范大学生逆商现状的调查及对师范教育的反思-以西北范大学为例[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1(2).

[6] 唐新华.CDIO工程教育在推进工程应用型本科学生逆商教育中的作用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3).

[7] 龚晓会,,付斌.医学生的逆商及培养[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6).

篇5

关键词: 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影响因素 有效途径

1.心理素质

1.1心理素质的内涵。

对于心理素质的定义,专家们的看法各有不同。

王希永等人认为:所谓心理素质是指在先天与后天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人的心理倾向和心理发展水平。心理素质作为一个普遍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就其内涵而言,心理素质所反映的是人在某一时期内的心理倾向和达到的心理发展水平,是人进一步发展和从事活动的心理条件和心理保证。就其外延而言,心理素质包括人们所有的心理活动过程和心理活动结果。

肖汉仕教授这样解释:心理素质是指人的心理过程及个性心理结构中所具有的状态,品质与能力之总和,其中包括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在智力方面是指获得知识的多少,也指先天遗传的智力潜能,但我们主要强调心理潜能的自我开发与有效利用,在非智力方面,主要指心理健康状况的好坏,个性心理品质的优劣,心理能力的大小,以及所体现出的行为习惯与社会适应状况。

从上述专家对心理素质的概括可以看出:人们在对心理素质进行概括、分析和评价时常常使用人格、个性、心理品质等概念,这些概念同心理素质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含义。可以这样认为,这些概念是从不同角度,在不同层次、不同范围内对心理素质的不同表达方式。其实它们之间具有明显的区别,不能等同或替代。人格、个性这两个概念是集合概念,而心理素质是一个非集合概念。因此心理素质是以人的自我意识发展为核心,由积极的、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价值观所导向的,包括认知能力、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有机结合的复杂整体。

1.2心理素质与情商。

情商(EQ)又称情绪智力,是近年来心理学家们提出的与智力和智商相对应的概念。它反映出一个人控制自己情绪、承受外界压力、把握自己心理平衡的能力,是衡量人的非智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它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以往认为,一个人能否在一生中取得成就,智力水平是第一重要的,即智商越高,取得成就的可能性就越大。

过去,人们更关注孩子的智商,关注孩子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大多数父母都想给孩子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通过学习开发智力,认为孩子越聪明,成功的机会就越多。人们付出了很多努力,也取得了成果,但在一代比一代更聪明的同时,情感和社会技能却在急剧下降。在精神健康等方面,今天的孩子在许多方面都不如上一代。比如:美国近15年的统计,儿童和少年的忧郁症增加了近千倍,来自保护儿童基金会的一组统计数字呈现出:每天有6名儿童自杀;有342名18岁以下的少年犯暴力罪被捕。这说明心理素质不是随着智力的提高而提高,而情商对孩子的心理有着莫大的影响。

2.目前学生的心理现状及原因

目前青少年学生正处于新世纪、新时期,科技飞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这就使得他们的心理发展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另外,这一时期的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正处在由幼稚迅速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这就使得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发展又呈现出鲜明的年龄特征。由于心理素质不高,在校学生不少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表现为:部分学生正义感淡化,自我控制和承受逆境的能力较差,遇事容易走极端等,严重的甚至精神失常,自杀现象也偶有发生。有资料显示,对在校三个年级的学生心理调查结果发现,20.6%的同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中,存在环境适应性问题的占27.5%,存在人际交往问题的占23.6%,存在恋爱、情感问题的占21.5%,因家庭经济困难和就业压力引发的问题占33%。由此可见:人际交往不适的困惑心理、就业压力造成过分担心的心理、缺乏自信心和学习紧张心理,贫困生的自卑心理,以及恋爱、情感问题引发的不健康心理是当前影响学生心理素质的主要因素,从原因看有以下几点。

2.1心理上的自主性逐渐增强,对环境和他人的依赖性同时存在。

当学生离开家乡,告别父母和其他亲人到异地求学,这时校园的组织管理模式与中学差异较大,具有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为主的教育管理特点,使学生的成人感、独立性明显增强。然而,他们中的大多数并未广泛地接触社会,还不能独立地适应社会,开展人际交往,解决各种具体问题,因此他们表现出自主性与依赖性同时存在的现象。

2.2心理上的自豪感比较突出,自卑感也时常显现。

学生在家中受到父母的呵护,个人成长一帆风顺,许多人没有社会生活阅历和挫折经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和差距开始显现出来,一些学生的自卑感便油然而生。过去家庭中的“小皇帝”由于对集体生活不适应,原有的优越感被自卑和焦虑情绪代替。

2.3理想期望值较高,时刻面临现实的考验和磨炼。

学生都是怀着梦想跨进新校门的,但学校并非伊甸园,生活的道路并非花团锦簇、处处洒满阳光,现实情况并非像他们所憧憬的那样美好。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困扰着他们,失望感频频袭来,有些人开始怀疑自己,甚至用不信任的态度对待周围一切事物。

3.当代教育与心理素质教育

现代教育的主导方面是用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铸造下一代的灵魂,而且反映社会和教育进步的新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方法也越来越多地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教育活动中,与此同时,学校教育中也存在着与时代要求不一致的东西:

3.1“应试教育”的倾向仍然存在。

有的学校,与考试关系不大的科目尽量压缩课时,完全不考的科目则干脆不开,活动课程形同虚设,心理健康咨询与辅导更是踪迹难寻。片面强化考试造成了学生过重的心理负担乃至心理挫伤:有的学生因厌学而离家出走;有的学生甚至轻生。

3.2教育态度与教育方法不够正确。

过分苛求、过多管束,对学生形成不适当的压抑,“等级”、“评比”等对学生也不够理解与不够尊重。有的老师甚至缺乏起码的爱心,对待学生简单粗暴、动辄施罚。

3.3不良思潮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潮泛滥,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奉献精神等受到强烈冲击的紧要关头,在课本上讲国有企业如何稳步发展,而生活中学生的父母却双双下岗的矛盾时刻,或者茫茫然不知所措,或者固守一些过时的观念和价值标准,或者不能理直气壮地坚持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主旋律,有力抵制各种消极的文化观念和思潮的影响,在学生中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

4.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途径

提高学生心理素质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学校要从宏观上提升心理教育的地位,优化当前心理教育途径,深化心理教育的认识。另一方面,对全体老师而言,注意学生情商培养,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4.1学校加强心理教育的途径。

4.1.1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视为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途径,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坚持心理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理念,提供多层次、多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积极开展团体心理咨询与辅导,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增强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保护和自我调节能力,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大学生心理素质优化过程中的作用。

4.1.2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要建立良好的校风、学风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构建良好的校园人际关系。班主任要加强班级管理,创造一种朝气蓬勃、互助友爱的班级环境,让学生心理得到健康发展。学校要加强科学管理,树立良好的教风、学风和校风,营造温暖、友善的校园大环境,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举办人文学科讲座。给学生以多侧面、多层次、多角度的思想文化陶冶。学生也能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听取讲座,开阔视野,启迪思维,调动情感。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学校要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义务劳动、下厂实习等,让学生主动了解社会,正确认识社会,增强学生自立意识,摆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人文素养起到了重要作用。

4.1.3充分发挥图书馆在学生心理素质优化中的优势。

图书馆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应开展多样的知识讲座消除学生心理困惑。利用图书馆丰富的文献知识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通过欣赏音乐、绘画、雕塑、演讲、参观等活动调节学生的情绪。图书馆员要积极引导学生多读一些鼓舞人心、增强意志的高品位书籍,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爱国主义情感,逐步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

4.2教师要注意情商培养,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4.2.1注重自我教育,有效控制不良情绪。

青少年学生的情绪和感情不够稳定,处于过渡时期。一些学生不善于控制,调节自己的情绪。而控制情绪,并不是简单的抑制,而是重在自我教育、自我疏导、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北京大学心理系孟邵兰教授在人类情绪中指出:“情绪情感是认识自我的镜子。”她还强调:“人对自己要有自我的认识,特别是要认识自己的精神状态,它包括智慧能力和情感动机、个性习惯等。”每当学生产生不良情绪时,应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提高自我认识水平。

4.2.2注重挫折教育,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心理研究表明,承受挫折能力和其他心理品质一样,可以通过学习和锻炼而获得提高。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应经常教育学生有意识地容忍和接受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挫折,明白“失败乃成功之母”,明白许多饱经风霜、遭遇过人生坎坷的人比一帆风顺的人更能忍受挫折,更有作为。

篇6

关键词:适宜 赏识教育 挫折教育 批评 赞赏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8.147

做老师这么多年,尤其是常处于低年级学段,处于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起步阶段,以什么样的教育模式去引导学生,始终是笔者探索的课题。人格的养成,是随着身体的每一寸成长,慢慢渗透到孩子心里的,每一步都不容忽视。

传统教育提倡的实际是一种过度的挫折教育,孩子做错时,会被老师和家长毫不客气的“批评指正”,甚至有时出现语言暴力。成人总是抱着一种通过不断指正,使孩子达到理想状态的心理来实施教育。殊不知,总在批评指正中长大的孩子容易形成自卑、脆弱、敏感的内心世界,久而久之,会觉得自己总是做错事,严重的会缺乏安全感,形成自闭心理。常看到这样的例子,孩子成绩不理想,老师并未耐心分析错题原因,家长就更不会有这“闲情逸致”了,看到分数,劈头盖脸就一顿臭骂,“你怎么会做错的呢?”,“你看看人家怎么考了100分”,或者有貌似温柔的家长会说,“下次要考100分啊,就有奖励”,这些其实都是语言暴力,将孩子始终定位在一个被批评被比较的位置,只看到了自己哪里没做好,而发现不了自己很多做好的地方,心理就在一次次的“枪林弹雨”中被扭曲了。

近些年,随着西方教育思想的不断渗透,并伴随孩子在家庭中地位的不断提高,赏识教育成了一种时兴的教育模式。它是一种提倡人性化、人文化的素质教育理念,提倡不断的激励和鼓励孩子,无论是语言上的还是物质的,因为人性中本质的需求就有渴望得到赏识、尊重、理解和爱。可是赏识教育把握不好,赏识过头的结果就是,家长和老师面对孩子的进步,用尽赞美之词,面对孩子的错误,总归咎于他人。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当孩子之间发生矛盾时,家长并不是给孩子自己处理的机会,也不站在客观角度帮助孩子处理矛盾,而是一味地埋怨别人家的孩子,这不仅为他以后糟糕的人际关系埋下隐患,形成自私的性格,也不利于他形成公正、客观的人生观。而教师在这种行为模式的影响下,也失去了公正判断的机会,无论是对错都被覆盖在赏识中,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自以为是。

在分析了这两种模式后,矛盾似乎反而严重了,怎样的教育才是我们需要的呢?其实关键在于“适宜”二字,挫折和赏识应该是同根同气,互相融合的,而不能机械地以一种模式进行到底,总是经受挫折,培养出来的是自卑胆怯的人物性格,始终环绕赏识,容易培养出看似强大,实际心理脆弱、盲目自大的人物性格。所以这两种模式不能被孤立使用,作为教育者的我们更不应受社会“羊群效应”的影响盲目跟风,应在心中树立坚强的清晰的信念,清楚地知道想要培养出怎样的孩子,准备怎样去引导孩子?

教育者首先要清楚何为挫折教育、赏识教育,再在实践中,慢慢将两种模式互相融合,做到相得益彰。挫折教育是指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遭受挫折,从而激发潜能,以达到使受教育者切实掌握知识的目的。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是很必要的,是提高学生潜能的一剂良方。跌倒后自己爬起来,小碰伤自己处理,与小朋友闹矛盾自己解决等,让孩子经受一定的挫折,在失败中成长,而且经历艰辛获得的成功更值得珍惜。但挫折教育有四个要点不能忽视,第一,切不可挫折过头,认为挫折教育就是不断给孩子苦头吃,不断批评他们,让他们误认为自己得不到关爱,挫折教育是教孩子正确对待失败,在失败后尽快调整心态,从而锻炼意志、增强信心。第二,对事不对人,不要扩大挫折范围,不要无的放矢对孩子一味批评,什么做得不好,就说什么,切不可翻旧账,也不要说暴力语言。第三,不能一蹴而就,要结合实践,做好长期引导的准备,需要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让孩子从挫折中学到知识,吃一堑,长一智,慢慢形成坚强的人格。第四,也是最重要的,挫折教育要建立在与孩子形成良好心理信任的基础上,首先他得知道你是爱他的,并能理解你的指正是为他好,才能真正顺着你的教育模式朝好的方向发展,而这种心理信任要如何建立呢,就需要赏识教育发挥功效了。

赏识教育的核心是爱,充满爱能让家长和老师说出对孩子最美的语言,她是一种对生命的教育,让孩子的生命状态得以舒展,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发现并表扬,逐步形成燎原之势,让孩子在“我表现不错”的心态中觉醒,孩子觉醒的力量是排山倒海、势不可挡的!当然,赏识教育也有需要关注的地方。第一,不只是好孩子应该赏识,所有的孩子都需要,也就是教育的对象要公平和宽泛,不能搞个别化和特殊化。第二,赏识孩子的行为结果,从而强化孩子的行为,激发孩子的兴趣和动机,赞美要“言之有物”,并不是一味盲目空洞地表扬,有家长往往不吝啬自己的赞扬,在孩子并未做什么值得夸奖的事情时,就把“太棒了”整天挂在嘴上,这种随口的夸奖,会给孩子带来消极的影响,若孩子不认同,就降低表扬的可信度,若孩子认同了,就会越来越自负。第三,表扬行为而不是表扬整个人,对孩子来讲,他们还分不清行为与整个人的关系,常常会把一种行为当成整个人。当孩子出现我们期望的行为时,应表扬他的行为,而不是整个人。“你真听话”之类的表扬都是混淆了行为与整个人的关系。第四,赏识教育勿过头,过度赏识只会让孩子自负和应对挫折的能力下降,并造成孩子对表扬的过分依赖、对批评抵触的心理,没有是非判断标准,还容易让孩子错误地认为自己的言行是为了讨父母欢心,而不是我自己喜欢做。适当的赏识才是一种正确的爱,也是一种对孩子正确行为的鼓励!

教育本就是一门艺术,不是三言两语就能涵盖的,更不是一道简单的数学计算题,只有将赏识教育和挫折教育不断的相互融合,在适宜的情境下正确使用才能够在教育孩子的漫漫长途中找到正确的方向,指引我们更好地向前走!

参考文献:

[1]马忠虎.基础教育的新概念――家校合作[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篇7

一、紧扣重点——基于认知起点

提问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在经历知识探究中实现教学的目的。教学重点的突破是教学首先要保证实现的目标,因此课堂提问要围绕教学重点进行设置,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创设有利于学生开展有效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发展。在初中政治课堂上,这样的提问才能引起学生有意义的思考,使学生在思考中理解新知,树立相应的道德观念,提高品德素质。

例如,在学习《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一内容时,学生对自由和责任的概念是比较模糊的,他们往往会认为自由就是可以干任何自己想干的事。针对这样的教学重点,笔者设计了以下提问:(1)什么是自由?学生根据教材及自己的理解说出自由的概念。(2)在我们行使自己的自由权利时,还要受到什么限制?(3)这样的限制,会不会妨碍我们自由权利的行使?为什么?引起学生正反方面的思考,明白自由是受到一定约束的自由。(4)当我们行使自由权利时,侵犯了他人、集体的利益时,要怎么办?通过探究,学生懂得了个人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提高了学生的责任意识。

通过以上的问题思考,学生对自由的认识更深刻了,懂得了在社会生活中自由与责任的辩证关系。

二、层层递进——把握学习主线

在课堂提问中,如果过高的难度,学生会不知如何探究,单一化的问题也无法引起学生充分的思考,实现思维的广度。因此,在问题设置上,一定要注意创设前后相连的问题,每一个问题都要问在学生“跳一跳能摘到”的程度上。通过问题的引导,使学生的思维顺利展开。

1.纵向深入。提问要引导学生思维不断深入。如在学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课时,笔者通过问题设计,不仅让学生明白中华文化浩如烟海的成就,使他们产生民族自豪感,而且通过问题的探究,让学生明白在当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意义,懂得如何继承、保护和发扬中华文化。在几个问题的思考中,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入,形成了相应的情感,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2.横向拓展。横向拓展就是要让学生能从点到面,提高看问题的广度。例如,在学习如何看待人生挫折的内容时,笔者设计提问:(1)同学们,请说说你们遇到过哪些挫折?在这些挫折面前,你们会产生怎样的心理反应?(2)你在挫折面前采用了怎样的办法进行跨越?又取得了怎样的效果?(3)通过名人事迹,看杰出人物是如何面对挫折的。请你归纳一句自我勉励的话。通过思考,学生对挫折的认识更全面了。

在以上的教学片段中可见,学生的思维是需要教师有效引导的,而有效的提问设计,能牵引学生的思维实现从点到面、由表及里的拓展和深化,不仅发展了他们的思维能力,更加提升了他们对道德品质的认识。

三、预留空间——拓展思维之面

很多教师在政治概念教学时,只重结果,只重说教,学生没有经历知识引出的过程,或是对知识只停留在教材的内容上,照本宣科,影响了课堂的生动性。对此,教师要在提问设置上,将概念的内涵外延进行充分的延伸,让学生不仅明白是什么,更要知道为什么,懂得怎么做。经过这样有意义的思考,才能推动学生思维的发散,提高问题思考的价值,激发课堂的活力。

例如,在学习竞争的概念时,既要让学生懂得竞争的意义,更要让学生懂得如何参与竞争,竞争需要怎样的环境。对此,笔者进行了这样的提问设置:(1)什么是竞争?竞争就是与人为敌吗?(2)在现代社会中,开展竞争有什么意义?竞争对于个人有怎样的影响?(3)在当代社会,我们个人能逃离竞争吗?那我们该如何参与竞争呢?(4)当前的社会竞争有哪些问题?怎样才能防止这些不良现象的出现,推动社会的健康发展呢?针对上述问题,采用学生分组探究的方法,每组选择两个问题,并将探究结果在课堂上呈现。

篇8

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学生的物质需求基本已经达到了“按需分配”的标准。有些家长比较富裕,从来不把钱放在心上,认为有钱一切搞定。其实这种观念就害了孩子。带来的问题是,与学校管理制度和管理观念错位,学生没有了勤俭节约的意识,随便花钱。甚至认为花自己的钱与老师没有任何关系,轻则孩子吃零食多,吃正餐少,身体素质相对较差,没有财务管理概念;重则责任意识淡薄,感恩意识缺乏,缺乏进取心,与老师对抗等等等。智慧的管制者会教会孩子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对自己的零用钱、压岁钱进行有效管理,树立理财意识和观念。对于钱的用途有一个详细的记录,告诉父母钱的用途。自觉让爸爸妈妈监督。

二、树立正确对待“挫折”的态度

面对挫折家长和老师的第一反应就是“真笨,怎么会犯这样的错误”。其实学生的反应何尝不是如此,遇到挫折总是抱怨,只能够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与问题解决不单单没有帮助,反倒起到负面效应。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肯定学生的努力,共同寻找问题的所在,让挫折成为进步的阶梯。人人都会遇到挫折,正确的态度,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健康心理,越挫越勇。

三、正面理解学校的规章制度或者会议精神

学校里面有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小学生守则,另外,学校还有一些宿舍的、饭堂的等管理制度。首先班主任、老师应该认真对待,然后带领学生正面学习,例如让同学们讨论穿校服的好处、随地吐痰、丢垃圾的危害等等,或者找一些视频资料播放,不能够简单的说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会把无情的制度情感化,否则,只能够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我校把每学期第一个月的“风纪教育月”,改为“感恩教育月”,将管理制度通过感恩教育的形式去落实,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针对青春期早恋现象教育的反思

早恋是一个令老师和家长最头疼无助但是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每一个孩子都有青春期,都会有性意识的萌动。如果青春期撞上更年期,后果可想而知。怎样处理早恋问题?传统意识告诉我们,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认真学习,禁止早恋。”早恋不等于恋爱,不等于婚姻。有位专家说得好,初中生是既不恋也不爱,只是对异性好奇心在作怪,希望获取异性的知识,了解异性。高中生是只恋不爱,高中生恋爱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对美好事物的喜欢,没有真正爱的时间、空间和物质基础。智慧型教育管理者会正确认识,积极面对,能够引导他们促进共同发展,获得生活经验,建立最好的友谊。

五、对同学关系的反思

独生子女,相对比较自私。调查显示,他们对学习好的同学心存嫉妒,对学习差的同学不想帮助,对成绩差不多的,进行封闭,希望别人考差点,自己显现出来。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团体辅导式主题班会,让他们明白一个道理,知识的分享,不是苹果的分享,吃了就没有了,而是大家越分享越多,同学之间应该有合作精神,大公无私,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培植阳光心态。

六、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反思

篇9

关键词: 中学生心理教育 挫折承受能力 培养方法

现在很多人都惊叹:中学生怎么了,教育怎么了?在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中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越来越差,经不起一点“风吹雨打”。人们不禁要问,这些在温室中长大的独苗如何适应社会竞争呢?其实人的挫折是一种心理感受,是可以在及时疏导中得到缓解,在抗挫折教育训练中增强承受挫折能力的。心理挫折是指人们的预定行为目标受阻,原有行为被迫中止,在心灵上产生失落的一种状态。

中学生的心理发育发展正处在突变期,易于出现各种问题,被称为“危险期”、“突破期”。这时期很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障碍和各种心理疾病,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诊治就会产生心理挫折和心理失衡。

一、心理挫折的原因

1.扭曲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当前在经济改革大潮中,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人们不断更新观念。中学生鉴别能力不强,所以学校要帮助他们做有觉悟有文化的“四有”新人。但社会一味看重金钱,导致学生受金钱万能等负面信息的影响,似乎走进迷宫,找不准方向,产生心理失衡。

2.理不顺的人际关系。学生在学校里的主要人际关系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青春期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盲目性错综复杂充满矛盾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中学生往往爱模仿,但缺乏鉴别能力和独立能力;热情高,但意志薄弱;上进心强,但自控能力差等。常常做出某些不符合日常行为规范的行为,教育者负起教育的责任是义不容辞的。但是教育者的良苦用心不能被学生理解和接受,使师生关系出现问题,产生心理冲突。学生生活在集体中,有时会因为芝麻小事争得面红耳赤,甚至打得不可开交,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形成心理挫折,导致心理失衡。

3.对家庭教育的逆反。中学生自以为自己长大,可在父母眼里他们还是小孩子,想独立但又不善于独立,在家庭教育方面,父母和孩子难免产生矛盾。

4.缺乏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当代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很多孩子在父母的羽翼庇护下,生活优越,心理十分脆弱,经不起任何风浪,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心理承受能力。

二、培养中学生挫折的承受能力

中学生经受挫折主要是由于心理因素引起的。我们在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时,要立足于分析他们失去心理健康的原因,有的放矢地给予疏导、排解。要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就要注意抓好如下几方面工作。

1.引导学生正视挫折,加强磨炼。这一方面,老师要积极从理论学习和生活经验角度对学生加以引导,使他们认识到:理想是美好的,但现实是残酷的。正如同志所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可以开展各种类型的活动,创造机会,加强磨炼。利用暑期开展“吃苦”夏令营活动,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炼意志,增强在逆境中的承受力,克服对挫折的恐惧心理;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尝试、探索,与外界接触,鼓励学生失败了再爬起来,亲身体会经历困难挫折终于取得成功的忧与乐。

2.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逐步掌握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老师要对学生进行人际关系教育,讲授人际关系的准则,使学生在理解他人,关心、帮助、保护他人的过程中,掌握一定的道德概念,体验一定的道德情感,实践一定的道德行为,在和谐、融洽的人际氛围中健康成长。许多所谓的“坏”学生之所以被贴上“坏”的标志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在家与父母、亲友,在校与老师、同学的关系处理不当,缺乏正确引导,继而导致极端行为。学生在人际关系交往中的挫折,主要是不能正确地理解人,造成事与愿违的现象极多。因此,教育者可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具体情况,举办专题性讲座或主题班会等,创设情境给予他们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探讨,增强对人际关系的感受能力、协调能力,了解具体的要求和方法,克服人际关系中的心理障碍,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分析人际交往中的各种需要,等等,使学生在学校、社会、家庭里正常地学习和生活,在和谐的人际交往氛围中健康成长。

3.帮助学生排解因自我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产生的心理障碍,使他们的行为向健康方向发展。老师不能就事论事地采取简单批评、禁止的方法,要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注意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如帮助学生进行合理宣泄,向自己依赖的人倾诉,取得帮助,或交换意见求得学生心理平衡;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让学生在多种有益的活动中释放多余“能量”以解除心理紧张;认真耐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肯定学生一点一滴的成绩,鼓励学生不断进步等。

篇10

随着社会的发展,健康的概念不再是单纯的指人身体上没有疾病,而是越来越多地关注人心理的健康。心理健康是指在正常发展的智能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表现出良好个性,良好的处世能力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心理特质结构。从小培养孩子的心理健康,以便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更好地成长至关重要。

一、要重视心理耐挫折能力的培养

现阶段,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学生心理大都比较脆弱,承受能力都比较差。遇到困难、挫折,就逃避、退缩,怨天尤人,都是别人的过错,从不正视自己,检省自己,不主动出击,解决问题,克服困难;而是一蹶不振,失意,离家出走,甚至轻生,毁掉生命。

这种种原因,源头还在于我们的教育。教育包括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而不是单纯的学校教育。家庭在人的一生中,尤其是整个青少年时代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孩子的性格,一部分源于父母,一部分源于后天的环境教育,父母每天的“无微不至”关怀,倍加呵护,这就抑制了孩子的性格的韧性,就像小鸟丧失了坚硬的翅膀一样,没有了起飞、抗击风雨的能力。那么,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应该给孩子充分独立的空间,不必事事过问,包办代替。而是做他们的引路人、指导者,做他们的助手、参谋,给孩子充分的锻炼机会,让孩子不断地经受困难、不断地经受挫折,使他们日渐养成独立地克服困难、承受挫折的能力。使他们形成顽强、坚毅、勇于拼搏的性格,为今后的成长、成人、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要培养孩子的爱心

要在日常生活中,抓住小事情、细微处,随时进行教育。要让学生从小懂得关心别人、爱护别人,做一些有益于别人,那就让你的周围充满着浓浓的爱意,你的生活就会充满阳光,你就会多一条通向成功的机会。

三、要使学生内心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