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的设计美学观范文
时间:2023-11-20 17:27: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当代的设计美学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天人合一 整体观念 和谐理念 新中式
当今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景观设计,正面临着迷惘:前所未有的城市化浪潮下正蕴含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前所未有发展机遇面前是前所未有的彷徨,那是我们这一代在前所未有的开阔视野之下面对西方景观浪潮的无所适从和盲目追寻。而这一切的结果,是中国城市化汹涌潮流之下景观设计的前所未有的盲动。当代中国的景观设计正在彷徨和迷惘中探寻属于一条自己的道路,而中国传统美学对于我们具有深刻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1值得借鉴的中国传统美学
1.1.整体意识 和谐思想
中国传统美学中饱含着一种 “整体意识”,天地万无不处于同一生命系统之中,从而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整体意识蕴含着一种与宇宙天地的合一的审美观,正如管子云:“人与天地调,然后天地之美生”。
而其具体体现就是“以和为美”。具体来说,就是具有非常强烈的整体意识,非常强调“和”的关系。无论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天人合一,还是处理审美主客体之间关系的情景交融,无一不体现着对和的追求。“和”是中国人在千年的繁衍生息之过程中积淀的哲学,是中国人眼中万物之最本真最完美的状态。这种“和”的思想之中,阐述着这样一种审美理想:以和为美,以丰富为美,以万物之和谐为美。
和谐思想涵盖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物的和谐。“和谐之美”即在“和”的基础上追求“万物的和谐”。无论是儒家追求的伦理道德框架内的整个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还是道家信仰的自然无为、生生不息、清谈拙朴的和谐之美,千百年来和谐的美学思想已深深地渗透进中国人的血液里。和谐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节制”,这种节制表现在美学上就是“尚清”、“尚淡”的审美追求。把握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相互协调、相辅相成,强调适度。如孔子所云世间万物要“各正性命”、“各能自尽”、“无相夺伦”。
1.2与自然的融洽关系
中国人始终对脚下的土地满怀敬畏与热爱之心,这种崇尚自然态度的具体表现就是:追求“自然”成为美学思想内涵和艺术创作的基本的原则和标准。也就是说绝不片面孤立的以人为因素决定对象是否具有审美价值,而更关注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由此迸发出的火花。如禅宗的建立在人与自然共生一体的基础上对人生的透彻领悟、“清、静、超脱”的审美情趣,又如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经典论述。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祖先在热爱自然、崇敬自然的同时,从未把自然看做凌驾于人之上、令人畏惧的存在,而是一个可亲可近的、和谐共存的审美对象。这种传统美学中的生态意识传达的是一种积极的信息:人与自然是处在一种平等的、和睦的、可交流的关系——人类尊敬自然、爱护自然、对话自然、热爱自然,而自然予以人类以精神和物质的双重滋养,给予人们绵延不息的生机活力和永不枯竭的艺术灵感。这对于我们当今的景观设计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景观设计的初衷就在于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交流。
2中国传统美学与当代景观设计的融合
2.1“和“的思路
我们应当把景观作为一种充满人性的综合体去对待:城市景观应该有利于人审美地融合于城市生活中,从而提高人的生命质量。
为此,我们应当充分考虑场地的生态条件:降雨、风向、地形、温度等自然的先决条件是我们首先应待了解并充分掌握的要素。其次,人文历史因素也是另一个重要的范畴。我们还应考虑各个功能分区、景观节点、轴线、要素如何各具特色并互相影响。在一种全面的、综合的规划思路上去控制各方面的审美利弊因素。摒弃以往孤立的、静止的、生硬的审美模式,取而代之一种综合的、动态的、活动的、交流的审美模式。让人与景观相融合,营造综合的、充满生机和互动的景观,与居住者结为一体、有居住者积极参与的充满蓬勃生气的系统。通过与自然的互动、与景观进行着“对话”,我们的生活将更加美好与多姿。
2.2重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人类与自然处于千丝万缕的羁绊之中,时时刻刻在与自然进行交汇和碰撞。
所以我们要注重人与自然的对话、沟通,强调景观设计的终极意义在于人类自身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本着这样的宗旨。我们在从事景观设计时首先应考虑的是如何发扬、维护、修复自然的本真之美。
其一,我们应当首先树立尊重自然的理念,追求和谐的人地关系,给予自然环境更多的关心和尊重。一方面,我们应追求对于当地自然生态系统的最小干预,如尽可能保留原有自然地形风貌,选择性的允许野生植物的生长等,努力去营造一个丰富的、和谐的景观生态系统。一方面,我们在设计中可以尝试更多地体现自然风貌,切合人们对环境健康理念的追求。
其二,因地制宜。景观设计应着眼于“此时、此地”,营造一个真正与当地居民和谐共生的环境。我们应该全方位的了解此时此地的每一种自然要素,依山傍水,充分攫取自然要素,使环境景观的景色更富有天然的魅力,创造出具有当地自然氛围的景观环境。其次,因地制宜的景观设计,也包含了景观环境在时空中转化的过程,涵盖着丰富的人文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全面地了解当地的历史,体验她的特色与脉络,加之以精辟提炼,这两点合一,才可铸就真正属于“此时、此地”的景观,真正与当地居民和谐共生的环境。
3.3营造中式意境
景观设计也应该是一种充满写意的设计,“意境”是景观中最具有文化意味的部分,意境赋予人们某种超出视觉形象意外的感受,它通过一草一木的景观元素将观者引入更为丰富的、广阔的思维空间中。从而丰富游览者对于空间的美的感受,这也正是我们当代景观设计所应借鉴和追求的。
为此,我们必须对中国古典美学进行精辟解读,把握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追求、审美意趣。我们的景观设计应勾起中国人内心的回忆,传达中国人对景观空间的种种感觉,让使用者和景观空间真正地达到情景交融。
其次,应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布局和手法加以深刻的研究从而加以借鉴。如古典园林特有的借景、框景、对景、漏景等造景手法,这些都是历经时间洗练遗留下来的精华,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
最后,我们必须在对中国传统美学和古典园林进行深刻研究的基础上,对其解构、提炼、重组、再创造,考虑现代审美和功能要求,用现代设计语言去诠释中国传统美学精神,将现代艺术与传统美学相结合,创造中国式的现代设计语言,设计出真正属于中国的现代景观。
篇2
关键词:雕塑语言;文化语境;审美文化;现代雕塑
一件艺术作品的诞生必然要与历史和现实所给定的艺术资源和大众审美以及社会文化意识形态建立起选择性的交流关系。支撑着这种艺术创作得以进行的基础便是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所构成的现实性的文化语境,这种基础性的资源和语境在根本上影响着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创造性审美活动。
人类生活在一个被设计了的世界当中,公众所接触的文化现象是一种被设计了的文化语言,这种设计不管是自觉还是非自觉的,它所创造的物质形象,都是以某种物质性的形式和文化的形式构成当今和未来的审美文化语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具有审美价值的给定性文化语境形成了艺术创作设计方面得以产生的重大文化背景和话语资源。雕塑造型语言的表达依托于这种庞大的文化背景和设计语境,在相当程度上是艺术家个体创造与这种造型设计语境相互交流基础上进行选择性创造的结果。
雕塑艺术作为一种审美文化创造活动的载体,是和整个社会政治经济与科技文化紧密联系着的。雕塑的设计语言以及创作实现是在社会政治经济和科技文化教育所给定的文化语境中得以进行的。无论是在任何年代,雕塑形式都是立体图像语言与文化语境的同构,雕塑造型是在历史的或现实的文化语境影响下的选择性创造,我们可以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条件下的雕塑作品中清晰地看到人类审美文化语境对雕塑造型语言的影响。
一、艺术造型语言与时代文化语境之间的密切关系
艺术造型语言与时代文化语境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互为依托的关系。为了看清楚这种关系,我们可以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影响到欧、美各地人们大众化审美趣味的新艺术运动中得见一斑。新艺术运动最早是从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中生长出来的,支持此运动所依据的哲学思想来源于维多利亚时期伟大的艺术家约翰·拉斯金(John Ruskin,1819~1900)。
拉斯金的兴趣爱好涉猎的范围很广,他不仅是英国作家、艺术家、艺术评论家,还是哲学家、教师和业余的地质学家。在维多利亚艺术时期,拉斯金的思想是丰富而又庞杂的。他的思想集中在《建筑的七盏明灯》《威尼斯之石》等著作中,而其中“哥特式的本质”被作为一种宣言而成为新艺术运动的理论指导思想。对人性的关注使拉斯金对工业化问题持中肯态度。他认为工业和美术已经齐头并进了,如果没有工业也就没有美术。但是机械化的工业生产外形丑陋,使他特别关注公益,因为它是由人性基本特征所决定的。他主张艺术要密切联系大众生活,提出了设计的实用性目的,主张取消艺术和设计之间的差别,要求美学家从事产品设计。拉斯金的理论带有强烈的道德主义色彩,他主张“回归自然”,要求观察显示和自然,并且把这种观察贯穿到自己的设计中去。拉斯金热衷于从哥特式风格中寻找出路,然而这种设计带有复古的色彩,同时又暗含了脱离大众的倾向。1这种艺术观点得到了法国、德国、比利时以及奥地利艺术家和文学家相应的理论支持,逐渐形成了一种以运动感的线条为审美基础,从而形成了综合各种艺术形式的文化理念。这项运动带动了象征主义诗人、画家和音乐家们为追求更高的精神价值而付出了浪漫主义的努力。
新艺术运动影响之广,以至于20世纪艺术的先驱们,没有不受到它的影响的。这些新艺术运动的艺术家们,并不回避传统风格的影响,但他们所探求的,是那些少为人知、脱出所流行的学院派样式,探求从中世纪、东方或者原始艺术中得来的任何形式或设计,以适应他们所追求的在线条韵律基础上的一种抽象。2正是在这种“综合”精神所出现的实际现象,使得世界美术设计的发展形式在这种社会文化审美语境的启示中蓬勃发展开来。
由此不难看出在我们所生存的年代,那些包含着广阔丰富的艺术视觉文化语言的艺术创作实际上是被所处的时代文化语境所支撑起来的。
二、在传统与当代文化语境相互作用影响下的雕塑创作活动
从传统美学看来,好的雕塑作品应该是一种具有形式的情感性和内涵的丰富性的创造物,是一种具有审美和文化可以解释的艺术作品,而不是现代功能主义结构的纯粹和形式的简单。
雕塑作为审美创作活动,其造型语言应该在传统雕塑设计美学类型的逻辑基础上更进一步的延展,应该在传统美学和艺术的基础上变得更加丰富和深刻;而当代西方雕塑语言的发展历程却恰恰相反,作为现代空间造型设计的重要部分,雕塑艺术的发展不是在传统的艺术和美学逻辑上历史性地向前发展,而是在一定程度上了经典美学和艺术的审美原则,与传统空间造型所追求的情感性和内涵的丰富性相反,所强调的是雕塑本体语言之中所包含的结构的纯粹和形式的简单之路。尽管如此,这种审美倾向的偏移却改变不了现代主义风格为人们普遍接受并以为是美的东西,这不仅仅是雕塑家个人创造性和审美趣味所决定的,同时也是雕塑家所处的整个社会历史环境和审美文化语境所决定的。任何一位艺术家只能在其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和文化环境中进行他的艺术创作,任何人也只能接受符合这一阶段特质的物质和精神产品。
可见艺术作品的形式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美学和艺术传统的发展和延伸。雕塑的创作性活动不仅是纯粹的情感和审美行为,及情感和审美的形式,也是整体时代文化语境的产物。
三、当代中国雕塑语言需要在新的审美文化语境中被重新构建。
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当代雕塑迅猛发展的时期。关注当代和社会现实的一批中国当代雕塑家,在后现代文化背景和全球文化语境启示下做出了大胆的选择与尝试。为了达到意象性表达效果,他们将雕塑设计语言建构在中国文化发展的逻辑基础之上,与西方现代性的语境相遇并包容了现代性,使作品具有了当代性的意义。他们在处理空间造型方面抛弃了材料本体语言的“真实”性。所表达的视觉形象是主观而非客观的,所呈现的艺术语言反映出作品之上所包含的精神气质而非外在空间效果。也就是说,雕塑家试图运用主观的空间形体制造出一个视觉心像,而非视觉视像。心像是随心境而来,此类作品通过视觉引导,使观者在与雕塑的对话中构成心灵的图景,最终在探讨一种新的艺术审美取向,从技法层面走向文化精神层面,以期达成在雕塑以外的精神世界中的认同与共鸣。这些当代雕塑作品已然成为了可以承载中国艺术家从容释放精神话语和心境写照的物质载体了。
纵观近十年以来中国雕塑艺术的发展状态,可以说当代的中国雕塑发展方向正处于一个众说纷纭的争论焦点。如果当代雕塑语言太具传统文化的性质,容易遭到尘俗守旧的诘难;独树一帜打造出的特殊精英气质的作品,则易于被解构。社会对现代艺术的宣传推广和在调动大众审美情趣的当下,雕塑的创作语言又被重新认识;加之当代性雕塑作品近几年在艺术拍卖市场上的提升,雕塑艺术开始被人们重新看好。在这种繁荣现象之下,在雕塑语言表现方面很容易出现一些问题。
我们生活在一个日益重视历史文化语境和国际艺术设计思潮的时代,中国传统的具有深刻哲学思想和美学内涵的意境的理论,正逐渐成为当代雕塑语言设计的美学参照和创作理念。然而有许多艺术家,他们对于传统的了解仍停留在形式和表层,他们中很多的作品所采取的方法和出发点仅仅基于选取具体的传统造型、符号,将这些语言加以形式重组,借以传达某种历史存在的信息。这种雕塑语言的运用虽然也会生成一些好的雕塑创作,但在表现形式上往往容易陷入造型语汇贫乏的尴尬状态中。出现这种状态的背后潜藏着的是文化经验和艺术语境缺失的问题。
当今是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知识特征是知识交叉、信息充斥、文化形式传播迅速、内容形式更新换代,日新月异,构成了一个在学科上的融合渗透,在时空交叉蔓延中的立体化的全球知识语境。这种状态下,文化经验和艺术语境往往是不统一的,更多的时候是处于矛盾的状态。文化经验一般是历史积淀的心理模式,这种心理模式影响着人们的创作态度和艺术形态的发生;艺术语境随时代的变迁而建构,使人们的文化心理经常遭遇新的艺术语境而不断调整。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话语立场的复杂性和自身的矛盾性,使艺术语境遭受现代、后现代艺术的碰撞,从而出现新的艺术语境。
一个艺术家在新的语境下是否能够洞见和预测艺术演变的方向,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自己的艺术风格和话语立场,从而在纷繁复杂的当代语境中显示出独特的品质,这需要艺术家具备稳健的判断能力和敏锐的心智能力。
四、结语
中国的当代雕塑艺术发展所基于的审美文化语境还不够全面,有很多规则都是按照西方的现代性来演绎中国的艺术语言,其中的一些话语资源和形式语汇出现了错位和误读,而很多的年轻艺术家身陷其中而难以自拔,亦步亦趋地使自身的话语失去立场和对中国的现实关注失去了说服力。因此返回到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环境中去思考,从历史传统的话语资源和形式语言中汲取养分,在与国际艺术交流的同时,将目光放在当代艺术语言发展的需要和未来雕塑艺术文化发展战略的高度,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与美学语言进行对话和交流,把历史文化传统中的某些合理的哲学理念和美学逻辑,在新的选择和转化时,综合为当今和未来雕塑创作的有益因素,从对中国文化的深层把握中提炼出个性化的艺术符号,将中国的文化经验中的符号综合在当代雕塑语言之中,使艺术符号延伸出新的文化内涵,能够反映和表现当代性的深层问题,而不仅仅是某种单纯的形式和造型的移用。在哲学文化和艺术美学的逻辑与理念深度的启发下,选择性和建构性地寻找自身的雕塑创作语言。
(佘国富 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
注释
1 陶云.西方艺术设计流派和思想.江苏扬州: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3-17.
2 [美]H·H·阿纳森. 绘画·雕塑·建筑西方现代艺术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第71-72
参考文献
1 童庆炳.艺术创作与审美心理[M].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篇3
关键词:动画艺术 美学思想
在动画艺术创作中,中国的动画艺术家运用中国特有的美学思想及艺术元素(如国画和戏曲等),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征服了世界的观众,为中国动画艺术史写下了辉煌的篇章,同时,中国动画也以其鲜明的民族性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其中,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滋养使得中国动画具有了独特的人文内涵与美学品质。20世纪50年代中期出现了大批优秀的动画精品,如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牧笛》;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鹬蚌相争》《草人》;动画片《渔童》《过猴山》《大闹天宫》《哪吒闹海》《三个和尚》等。
中国动画艺术的美学思想,是中国动画的精魂,它的形成对中国动画的发展影响极其深远。它不仅长期影响着国内动画的创作风格和创作方向,而且为世界动画艺术发展注入了生机,以至影响到了其他国家的动画创作。动画艺术中的美学思维是动画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涉及动画电影艺术创作的思想和方法,也涉及影视银幕设计造型运用的规则,对中外动画艺术中的最新表现形式、蕴藏内涵、美学背景及其流派纷呈做细致研究和深层挖掘,对我国动画艺术的发展和创新具有现实意义。
(一)着重动画艺术美学思想的研究。与电影文化研究领域、美术及艺术设计领域、音乐艺术领域和建筑设计领域相比,中外动画艺术创作尤其是相关理论的研究还较为薄弱,由于处在微弱的基础理论研究阶段,还没有引起动画艺术影视学者们足够的关注,尤其缺乏在哲学文化背景下的系统性研究,这说明动画影视艺术专业和行业还没有能够成熟深化到一定程度,需要学术上的进一步推动。
(二)动画艺术影视美术设计作为电影创作中重要的一部分,同时也是艺术形式的组成部分,其设计观念和美学思考也应是遵循艺术哲学思潮的,它与社会的经济文化和哲学思潮不可分割。特别是当代动画艺术短片中的设计美学和思维处于一个开放的领域,一些前卫的美术师和导演已经把新的思维和哲学带入到动画艺术设计中,在某种意义上,当代动画美术设计正在变成一种更具辐射性、内在性和观念性特征的视觉艺术,赋予当代动画艺术造型美学以独特的魅力。任何形式的艺术创造活动,都和时代的美学相对应和契合,而动画艺术设计美学的确立与发展,无疑与当代社会的思想、文化和经济的演进和发展密切相关。动画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形式和活性的造型文本,是和时代的哲学思潮与艺术风格紧密联系的。
(三)从目前大的视觉艺术环境看,当代艺术的蓬勃发展为动画艺术影视美术设计的创新提供了丰富的滋养土壤,其所具有的时代性、综合性和前卫性使得当代动画艺术设计乃至当代动画创作可以吸收很多营养,能够获得不可预测的未来生命特征。关注当代艺术哲学的发展趋势,扩大视野去了解相关艺术与技术的实践和探索,站在兼容并包的角度和现时文化情境的高度来整合新的艺术经验,应是动画艺术研究者的时代使命和责任。
中国动画艺术的美学思想研究的方向,一方面直接面对当代的最新艺术设计和思潮,并把它作为对中外动画影视美术理论前沿动态的一种追踪描述;另一方面,就本文的选题意义和实用价值而言,旨在通过分析当代电影艺术表现、造型与叙事的关系,使其创作经验和思维对于现在或将来的动画美术创作实践有着借鉴作用。当代动画艺术的美学思想是多元共生、相辅相成的,因此,动画艺术所表现出的美学观也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美学观的多元共生,它是以多种观念混合形式产生。
笔者认为,针对我国动画艺术的美术思想研究中出现的问题,有以下几种解决方式:1.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中外经典动画影片,以及能够体现动画艺术中美学思想上具有典型特征和独特设计的影片做有针对性的个案分析。影片大多是早期动画作品中的经典片子;个别独异的片子选自欧洲动画艺术短片中一些先锋之作;筛选具有当代动画艺术美术设计新思想和新思维的代表性,同时这些影片大多是在各国际电影节尤其是奥斯卡获得美术设计方面奖项的影片。2.从理论分析和实践考察的双重视角进行分析。如从美学思维入手,对中外动画艺术中先锋设计的多元构架进行梳理分类、研究剖析,在本研究领域内具有全新的切入视角和分析框架。3.从理论高度研究动画艺术中美学思想与艺术设计、艺术表现的活性思维,突破一般性的总结概括分类,直接针对动画电影中美学思想与艺术设计和实践、思维方法,为银幕造型实践创新提供参考和指导。4.从美学的角度综合分析评价当代中外动画艺术美学上的多元化现象,体现理论型文章的思辨意识,并且始终用一种开放的当代观念和辩证态度进行论证。5.从广阔的视觉艺术视角和现时文化情境中关注中外动画艺术的美学思想,涉及当代艺术的众多领域和哲学流派,具有艺术美学普遍的一致性和跨学科的参考性。
在研究方法上,动画艺术专业属于美术、文学、音乐学和电影学的交叉方向,其以美术设计为主体,为动画的艺术语言和拍摄制作过程服务,本质上应归为艺术设计或艺术造型的一个分支。因此,运用研究艺术设计的方法来研究动画电影美术设计是较恰当的方法。
哲学介入艺术创作,艺术实践引证哲学,是艺术理论研究深度的核心标准之一。动画艺术是一种具有特殊目的的视觉艺术和造型艺术,遵循造型艺术的规律,参考当代造型理念、观念艺术的方法和当代哲学观念对其进行研究,应该能切入本质,探索出对新时期的动画艺术美学具有指导理论思考和创作实践的双重学术结果。
参考文献:
[1]聂欣如.类型电影[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2]特伟.美术电影创作访谈[C]. 美术电影创作研究,1984.
[3]王树忱,严定宪,徐景达.入海擒龙[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年.
[4]孙立军,马华.影视动画影片分析[M].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2002.
[5]罗伯特・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M].周铁东,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
[6]尹岩.动画电影中的“中国学派”[J].当代电影,1988(6).
篇4
关键词:城市雕塑;地域;公共性;美学价;当代艺术
中图分类号:J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2-0198-01
城市雕塑作为一座城市的地标,其历史价值,审美倾向,人文素养都应体现当代城市的风貌,城市的历史传承和未来发展,城市的形象的塑造离不开城市雕塑。然而,城市雕塑作为烘托城市历史、文化、人文精神的地标正在逐渐丧失自身独立的审美价值。
一、城市雕塑应该注重原创性,凸显其美学价值
“城市雕塑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开始由过去被动地附属于城市的建筑变为主动地在城市空间寻求自己的文化表达。”然而近些年来的城市雕塑设计中的挪用,组合拼凑的现象日益明显。不注重艺术创作的原创性,忽略其美学价值成为了城市雕塑向着良性发展的一大障碍。从西方国家雕塑发展面貌来看,城市雕塑的发展有其特有的艺术史发展背景,这样的背景为城市雕塑审美提供了理论支撑。国内的城市雕塑发展理论准备尚且不足,而东西方审美差异以及传统雕塑风格差异巨大,使得当代的城市雕塑在一边效仿西方一边又要吸收本国优秀的营养同时丧失了自身的审美独立性。
二、城市雕塑建设不能与当代艺术发展脱节
城市雕塑的发展应该与整个艺术史的发展联系在一起。而当今的城市雕塑,似乎已经与当代艺术的发展脱节。前卫性和批判性是当代艺术发展的重要特点之一,而当代城市雕塑建设并未遵循艺术史发展的基本规律。许多城市雕塑设计师,甚至并不了解当代艺术的发展。把城市雕塑视作工厂化地生产,而丧失了艺术创作本身具备的创新和批判等精神。这势必会导致城市雕塑与当代艺术发展的脱节。
(一)西方国家城市雕塑与当代艺术的关系
20世纪以来,雕塑更多的考虑到了与自然环境,以及公众之间的联系。莫尔的雕塑,巧妙地运用雕塑的副空间将雕塑与自然结合,雕塑中的漏洞,很好的成为了自然景观的载体。使得雕塑的观看方式较过去发生了质的变化。20世纪出现的金属焊接雕塑,从雕塑的使用材质方面更加紧跟了时代的步伐,工业化的雕塑艺术作品也同时体现着这个时代自工业革命以来不断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时代气息。自极少主义以来,艺术家门提出了雕塑的“场域”概念,这又一次将雕塑与公共环境联系起来,凸显雕塑在其三围空间中的公共性。这些作品,不仅仅是一件城市雕塑,同时也具备了该时代应有的特征,与当代艺术的观念联系紧密。后现代主义中所涉及到的大众文化、流行文化和消费主义的价值观对雕塑以及其现场意义的阐释做了理论性的铺垫。
(二)城市雕塑中公众概念的缺乏
雕塑作为一个三维空间中的艺术表现形式,除了其本身具备的物性之外,其特点还在于,他与公共空间建立的联系,这是区别于平面绘画的根本体现。公共艺术在中国不仅仅只是一个名词的借用,也不是环境艺术、景观艺术的同义词,公共艺术应该有它自身的规定性。公共艺术的概念在西方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的背景,它在当代中国的出现和使用不是偶然的,它是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在公共事物中所呈现的开放性和民主化的进程在公共空间的反映。
(三)城市雕塑作为当代艺术的一部分应体现其当代性
城市雕塑,在体现城市历史精神、文化风貌、人文素养的同时,还应具备时代感。当代的城市雕塑,作为当代艺术的一部分理应体现其当代性。而当今国内的城市雕塑,从形式上来看,不管是历史写实风格,还是抽象的装饰风格,其内在的观念仍然停留在一个看图说话的层面。没有深入的雕塑本体语言探讨,也无对雕塑观念的思考,城市雕塑等同于装饰,缺乏观念性和当代性。因此,如何构建中国城市雕塑当代特征?笔者认为,城市雕塑,也应当体现当今艺术发展的风貌,媒介的多样化,观念的深刻性,表现方式的多样性,这是当代艺术的特点同时也是当代城市发展的风貌,具备着时代的气息。
三、结语
城市雕塑创作在兼具本土化和时代感的同时,还应当考虑其背后身后的人文传承,审美功效和教育意义,凸显期美学价值。同时城市雕塑也应当作为当代艺术的一部分体现其当代性和观念性。不管重创作理念和观看方式上都应有所创新和突破。雕塑家们也应当综合考虑城市发展与当代艺术的关系。创作出有别于过去陈旧套路式城市雕塑的,更加符和时代特征的当代城市雕塑。
篇5
一、现代粗犷型
粗犷的墨迹、粗糙的线条、直率的风格在如今大当其道,人们好象忽然喜欢上那些简单粗糙的设计感觉,其实不然。众所周知,从欧洲工业革命到今天社会经济一直在以急剧上升的速度持续发展着。发展必然带来某种趋势。这种趋势表现在美学范畴,就是“简单化”“效率化”。没有多余的修饰,直来直去,粗犷的墨迹、粗糙的线条更能震撼人心。传达“速度”和“力量”。直率的线条给人们效率感,粗糙的质感也给了年轻人奔放感受、张扬叛逆的个性。而这种表现形式在设计中增强了视觉冲击力,更适合平面设计的传播目的。
二、精致复古型
希腊罗马的爱奥尼、科林斯的浪漫精致,欧洲的巴洛克、洛可可繁复的纹样有条不紊的线条,这些在几百年前风靡的风格,沉寂很久以后,又在今天火了起来,然而,这里所说的“精致复古型”和真正的古典纹样是有区别的。现在流行的复古型追求的目标是定位在现代的,设计师常常局部地运用复古纹样做为图形元素与现代的图形元素相融合,在当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中常常会出彩。复古纹样的流行与现代人心理的浮躁有很大关系。复古纹样通常给人的感受是品位、经典、宁静,可以填补现代人浮躁的心理,满足人追求品质生活的需求。当代的平面设计流行在运用这些复古纹样时给人一种既怀旧又不失时尚气息的感觉。
三、诙谐波谱型
篇6
关键词:当代艺术流变;新媒体艺术;当代电影美术设计;电影美学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3-0116-02
一、当代艺术流变
当代艺术形态在实现各自独立的语言和社会任务时,也在信息时代互相渗透影响和发生变化。当代艺术流变的结果是产生出一种新的影像艺术:它是以追寻自由价值的当代艺术、叙事性的影像艺术和高科技数字影像技术整合起来形成的一种当代艺术形式――新媒体艺术。新媒体艺术是新传媒时代在艺术领域的表现形式,它在某种程度上模糊了传统和现代艺术媒介的界限,整合了造型艺术、影像艺术、装置艺术、行为艺术、网络艺术等所有现代艺术形式,是一种跨学科、多媒介的综合艺术。新媒体艺术的雏形以活动影响为特征的录像艺术和电影实验短片两种类型为主。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其表现手法更趋多样化,很多艺术家将无意识流的表演和各种非意识流的观念通过电影胶片重新创造出独特的视觉景观,并将其特意选择在一个相对有联系的空间中放映,形成空间化信息,设法开发人的潜能,产生出传统电影和电视无法达到的表现力和体验力。这种新媒体艺术流变虽以电影影像的表现形式为开端和基础,但在很多方面又超越了常规电影。这种当代艺术载体的融入,多元混合的视觉表达,观念造型的直接叙事,以及前卫性的表现形式为当代电影的探索发展提供了诸多形态和语言上的借鉴,也启发了当代常规电影美术创作的美学思考和语言表达。因此,在新媒体艺术观念和手法的影响下,当代电影艺术语言有所转向和吸收融合。
二、当代电影美术设计的表现形态
电影美术设计的美学思维既表现在一部电影的总体设计上,又体现在局部某个场景、道具、人物造型和镜头画面上。电影美术设计作为电影艺术创作中重要的部分,同时也是当代艺术形式的组成部分,将其设计美学理念进行宏观系统的分析总结,其设计观念和美学思考也遵循着当代艺术哲学思潮。当代电影美术和传统电影美术最大的不同在于,其表现形态已经超越其视觉美学和空间美学的范围,它不再是简单的历史还原和造型游戏,而是将其设计化、象征化和寓言化,使其充分传达电影作者的美学观念和哲学思想。美术形态游弋于再现与表意之间,创作思维徘徊于守正与反叛之间。摒弃、超越现有的形式成为艺术创新的追求目标,差异化的美学影响着当代电影美术设计的审美结构,具有着艺术的时代创造性。
当代艺术的美学是多元性的,相辅相成的,因此当代电影美术设计不是单一的美学观,而是多种美学观的多元共生,其审美特征也从原有的美术模式分化出来,并对整个美学格局产生影响。人们可以看到,电影美术的魅力并不一定在为故事创造一个真实的环境背景,有时也存在于自由的表意之中;电影美术造型并不仅限于塑造典型的环境,有时更存在于情节冲突和精神内涵的表达之上,其所具有的时代精神蕴含于叙事和情感的内在性中,更体现出其独有的艺术形式特征。
在电影发展过程中,银幕造型一直借鉴其他艺术形式作为构成元素,直线透视、镜头构图、光和色彩处理,在很多画面中能看见特殊视觉美感的绘画作品的影子。在卢米埃尔的影片《水浇园丁》是受刚丹画册中的漫画《浇水人》的影响并把其转换成银幕造型的;雷诺阿电影《法国康康舞》把法国印象派绘画手段和形式运用在镜头画面中;爱森斯坦在影片《伊凡雷帝》中,在某种程度上重复了米开朗基罗的作品《悲痛》的构图,但在与《悲痛》截然不同的形象体系方面加强了镜头的情绪感染力;英国影片《哈姆雷特》、《孤星血泪》、《送信人》、《苔丝》等,继承了西欧古典绘画传统,画面以严谨、典雅、细腻的古典美见长;在黑泽明的影片《梦》的影像造型上运用了梵高的笔触和质感,让人分不出是在画作还是在景物之中;第五代导演的《黄土地》吸取了油画家尚阳的西北黄土地系列油画的构图元素;《罪恶之城》中给演员的不同的用光把演员从背景中抽离,还原原著漫画的黑白两色局部施加单色彩的风格;叶锦添在创作《夜宴》的美术造型时运用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的画面风格,强调明暗对比,把物体完全沉于黑暗中,再用集中的光把主要部分突出出来,使画面明暗对比强烈、形体结构厚重,加重其戏剧性的视觉光效;《潘神的迷宫》导演受西班牙画家戈雅的黑色系列油画影响,将其色彩风格采用到影片中,使电影充满着黑色和邪恶的魔力,甚至在影片的具体场景中,大厅的壁画直接挪用了戈雅的作品,使影片的反战主题得到深化;电影《带珍珠耳环的少女》故事直接来源于荷兰绘画大师杨?维米尔的同名油画作品,影片中的画室、客厅、厨房、卧室、街区小巷、菜市场等等场景画面的构成,空间色彩的运用,影调的氛围等,都是直接运用的画家的造型意识与艺术风格,使影片充满了北欧的民俗风尚和特色,使静态与动态,绘画与影像、平面与立体的置换达到了惊人的艺术效果;电影《戈雅》取材于西班牙绘画大师戈雅,影片在表现戈雅生平中,直接把戈雅的油画作品的情节、造型换成舞台立体造型,再用镜头语言转化为电影,在如梦似幻的光、色、调的变化中展示画家的心灵世界;影片《弗里达》中,把弗里达的超现实主义绘画风格和影片的超现实表现手法融合一体;格林纳威喜欢将不同的艺术门类纳入电影的表现形式中,善于对绘画艺术的理解和借鉴,在影片《画师的契约》中他探讨了电影与绘画的关系,在影片《厨师、强盗、他的妻子和他的情人》中,其中厨房小伙计采用维米尔《倒牛奶的女人》画中的姿势,看似是对古典绘画造型的模拟和照搬中,实质上使电影充满了关联性的可能,内涵更加丰富;影片《绿茶》中,美术师韩家英把平面设计思维和字体元素运用在电影美术设计中,酒吧的玻璃里重叠的残缺的汉字增加了剧情的迷离与恍惚气氛,把电影美术的视界从绘画延伸到了现代设计领域。
当代艺术的形式与流派更为多样性更为广泛。美国新锐女导演茱莉・泰摩的影片《提图斯》中,对莎士比亚的作品进行解构,在古代的场景、道具、服装的设计中出现了许多现代元素,宫殿、服装、摩托车、枪械、可乐等现代用品,其中古今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造型素材,运用并置、对比、交错、渗透等手段,打乱时空加以重组,在造型上进行一系列非常规安排,充满了后现代解构主义风格。导演蒂姆.伯顿在其影片《理发师陶德》、《剪刀手爱德华》、《断头谷》、《僵尸新娘》、《爱丽丝梦游记》等一系列影片中运用其一贯的手法,夸张的人物造型、幽默、柔情和恐怖混合的恰到好处,被人称为哥特风格。影片《狗镇》采用极端的电影美术造型设计,着重设计本身创造另类的舞台表现空间,最大限度的表现出一种简化美学和减少美学,通过对现实生活环境的重新组织、简化,达到极简主义的艺术风格。《秋菊打官司》的“偷拍”是纪实风格极化的一种表现,质朴的拍摄手法,营造出真实的气氛把现实主义造型引向极端。《发条橙》中“奶吧”的造型与《3 idiotes》中座椅的造型充满了波普主义风格。《弗里达》以人物活动影像和美国各地标志建筑景观的拼贴构成,更是波普主义的延续。《三峡好人》及《让子弹飞》中用一些象征性符号和大量沉重的现实隐喻,充满个人意愿和表现观念的随意性和戏性,为超现实主义风格的表现。个人化叙事化设计也在延承传统电影美术理性基础之上进行探索,《那山,那人,那狗》和《暖》采用的极富诗意的自然空间造型,如诗如画的美术意象映像出普通小人物对生活的感悟;《双旗镇刀客》中西部小镇的简洁个人化的独特造型,使故事更惊心动魄、意境完美;《东邪西毒》中虚虚实实的空间造型虚幻诡异,超然于世;《卧虎藏龙》中尽可能挖掘中国古典异质视觉文化;《英雄》中色彩造型的双重译码,极色表意等等……这些独异的设计,在全球化的今天突破了美学的专制和实现了多元化的创新。随着科技时代的发展,数字特技虚拟电影美术设计还包含了当代技术美学,突破了传统造型手段和时空向度。影片《阿凡达》以虚拟的空间美学代替了实体的视觉美学,给观者带来在传统空间中难以获得的感官愉悦和精神享受。数字化模式为影像空间带来充满活力的新的技术品质和审美维度,这种新的美学冲力,将广泛的渗透到当代的电影美术创作中。
总之,艺术形式的创造和理论的形成与更替无法避免和拒绝世界变革的影响,在世界日新月异的现象影响下,在当代艺术领域里,艺术流变的各样化给当代电影美术设计的艺术表现带来新的色彩。当代电影美术设计的审美思维包含了文化、差异、置换、神话、分极等思维,它们为电影创作尤其是银屏造型设计带来了无限创造潜能和审美视野,也创造了造型审美,情趣审美和叙事抒情于一体的银屏新景象。
三、当代电影美术的发展意义
艺术是创造,是探索未知,是创造表现视觉空间的新方式。任何艺术创作都需要不断的反思、不断的锐变和发展。当今电影美术设计的主流依然是传统的写实的手法,但这并不能反映当代电影美术设计的本质,更不能代表当代电影美术设计美学的发展方向。当代电影美术设计从传统常规的电影美术形态设计到新的差异性和解构性的超前设计,再到包容性的相互渗透的多元共存的状态,由此进入新的电影美术时代。新的美术精神使电影美术设计更富有深刻意义和内涵的艺术,更富有表现力和观念性的艺术,并将会超越电影本身。
在艺术创作中,先锋设计与主流设计之间存在的矛盾显示着艺术创作和审美活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他们相互补偿和平衡。当代电影美术设计与传统电影美术设计并没有绝对的、不可逾越的鸿沟,各种银幕空间造型形式和理念相互吸收、相互融洽,并最终丰富了电影艺术的面貌和文化功能,使当代社会中人丰富复杂的精神状态和内在情愫在电影中得到最大程度的表现和满足,其站在兼容并包的角度和对现时文化情愫高度整合的艺术经验和美学思维上,对当代其他领域的艺术设计创新思维具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平面设计;篆刻艺术;形式美;中国印
中图分类号:J29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2-0048-02
随着商品经济与信息时代的到来,国外各种艺术思潮对我国的传统艺术带来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冲击。中国设计界也受到了这场“全球化”风暴的影响,在设计语言与设计风格上,都日趋“国际化”,逐渐失去了属于自己民族特有的艺术图式与文化内涵。然而,笔者认为世界上的每一个民族,由于不同的自然、历史文化传承,各自形成了其独特的民族风貌,其审美观念也自成体系,形成了各有千秋的民族艺术。中国的平面设计应该寻找民族传统文化中为其他民族所不及的思维优势、美学思想和独特风采,并尊重其独特性。
一、篆刻艺术的形式美内涵
“篆刻”作为艺术名称的提法是在元代,它是以刀法为主要手段在印章上表现图案美、书法美的一门造型艺术,其主要形式语言是线条。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篆刻艺术或以方为美,或以参差为美,或以简逸为美,或数者兼具,独富特色,常与书法风格合而为一,实现了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结合,其形态结构是中国审美意识和审美心理的外化形式,具有如下美学内涵:(1)古拙雄沉。具有数千年古老历史的中国篆刻艺术从一开始就充满着古朴雄沉的审美特征。在漫长的嬗变与演进中,它如万花筒,折射出了我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艺等诸多方面;在其色彩上,古代印章的印色以大红为主,在中国人传统审美心理上,这种色彩、色调,既有“热闹”之感,也有古拙、厚重之品质,即所谓的“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审美心理的细腻、复杂、含蓄、厚重雄沉之内蕴。(2)苍劲刚健。大多数印章形态是方正的,加上刀刻的尖锐更张显了篆刻艺术的刚健苍劲之美。而且篆刻文字与书法气脉相通,相互依存、相互融合,充分表现出线条的苍劲之美。(3)气韵生动。气韵生动一直都是中国视觉艺术共同追求的灵魂,也是篆刻艺术创作主体不懈追求的重要目标。篆刻艺术极为注重虚实,其构成图式中常常在保留最基本篆书书法造型的同时,会有选择的舍弃或减少部分要素的分量。通过对留白、变形以及刀刻线条轻重变化的把握,营造出一种深远的空间关系,以表达篆刻创作主体内心所向往的悠远而豁达的意境。总之,篆刻是一门集书法、绘画、雕塑于一体的视觉艺术。它不仅对文字逐个造型进行着再创造,而且也构思出了千变万化的章法。在形式上,讲究疏密空间的构成变化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整体给人一种大气之美――气韵高雅、气象万千。
二、当代平面设计对篆刻艺术形式美的借鉴与应用
篆刻艺术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一个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博大精深与对艺术学科的渗透性,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去继承与开拓,并进行创新。当前,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艺方针倡导下,传统的“中国印”在标志设计、包装设计、装饰设计、书籍装帧等艺术设计中都已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2008年奥运会徽“中国印”的成功实践,更是为篆刻(印章)艺术在平面艺术设计领域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参考样本。具体而言,当代平面设计对篆刻艺术形式美的借鉴与应用主要可从如下几个方面把握:
第一,对古拙之美的借鉴与应用。篆刻艺术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其中蕴含的粗犷、古朴视觉语言,对于当代平面设计艺术效果的处理颇为受用,可直接运用,亦可在原基础上加以创新和改良,将其推广,使设计作品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营造出古朴、斑驳的艺术效果。比如因年深日久、自然的风化、水土的侵蚀,变得残缺不全的效果,在当代平面设计中便可以加以应用,尤其是现在复古风已成为一种时尚潮流,在设计文化招贴、铭牌时就可以尝试这种故意做旧、做破的效果,来宣扬古拙的沧桑感与文化底蕴。
第二,对力量之美的借鉴与应用。平面设计最终的目地是传达信息,让观众在有限的时空条件下过目不忘,让消费者在众多的设计中留下较深的印象。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当代的平面设计作品形象往往要富于力的趋向,以吸引观众的眼球,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篆刻艺术“入木三分”、“贯气顺畅”的美感都是“力”的具体体现,是值得当代平面设计人借鉴的重要内涵。当然,在具体的实践中,设计师吸收篆刻艺术的表现语言时,要注意形态由力度带来的扩张感、运动感,注意结构给人的严密、松散、结实、空间等等。
第三,对气韵之美的借鉴与应用。篆刻艺术讲究构思上的“以一当十”、“以少胜多”,以及构图上的“留白”、节奏上的“气韵生动”等,这些审美追求能为当代平面设计师们提供大量的营养,使当代设计师在设计中得到了更多的启发。精妙“留白”一直是当代平面设计师经常要面对的挑战。如果能运用的恰到好处,就能增加设计画面的节奏感,促其达到气韵生动的艺术境界。香港著名的设计大师靳埭强融合西方现代设计理念后,对“空白”的运用与处理、对气韵的控制渗入了20世纪末世界的设计主流,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其中国式的设计作品,大多是通过大片的空白来营造空间和意境的,那些肌理多以白地衬托着,配以鲜明的颜色对比,以简洁直接为原则,是对篆刻艺术中简约、大气构成的借鉴,体现了气韵之美。
三、当代平面设计借鉴篆刻艺术形式美的重要启示
当代艺术设计师,学习、了解篆刻艺术的审美内涵,既是领略篆刻形式美感,也是平面设计创意的基础,是设计师开阔艺术思维、开阔艺术视野之需要。本文重点研究篆刻艺术对当代平面设计的启示价值,一方面是希望从事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要将篆刻艺术的知识和技能,作为一门必修课程来学习,这对于弘扬传统文化,发展当代艺术设计,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篆刻艺术的形式美在当代平面设计中的借鉴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介入当代平面设计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其渗透过程中,设计师要懂得选择:继承精华,丢开糟粕,不断求新。可以说,这是中国的当代平面设计走向世界的需要,也是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带向世界并将其发扬光大的需要。
第一,平面设计对篆刻艺术形式美的借鉴与化用,不是单纯的挪用,照搬,而是既要做到古为今用,又不能复古。面对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格局,当代中国的平面设计要多对篆刻艺术的形式美与当代艺术设计之间的关系进行理性思考。要用发展、创新的思路来继承篆刻艺术的形式美内涵,在篆刻艺术形式美中找创意,找规律,把握形式及其审美内涵的统一,把握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以新的视点、新的思考去揣摩传统篆刻艺术与当代平面设计之间的关系。在设计中应将传统文化和当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创造出富有中国文化意蕴的设计作品。这就要求设计者首先要有极高的艺术修养,要关心消费者、关心社会、关心国际设计潮流发展的趋势,这样才能够设计出具有一定创意和影响力的作品,才能将我国传统民间艺术视觉化、普及化,进而收到同化的效果。其次,篆刻艺术是设计创意源泉,但并不是唯一的,平面设计本身要求设计者将图形、文字、色彩、编排综合地运用在画面上,使其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展示功能,并能使人睹物思情。因此,在平面设计创作中,设计师应尽量与本民族的文化艺术结合,与人的情感心灵结合,与市场销售沟通,与消费文化相通。事实上篆刻艺术的形式美内涵对我国当代平面设计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在无意识的丰富着我们的当代设计思想。当然,我们也在不断受到外来文化设计思想的冲击,从中同样也受益匪浅。但是,在这种世界规模的文化交流与竞争当中,凡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如果加以吸收借鉴,必然能给中国当代的平面设计提上一个新的台阶。
第二,“中国印”与国际化是个辩证的关系:“中国印”具有中华民族的个性特征,它对篆刻艺术形式美的应用是结合了国际设计趋势的自主创新。中国当代平面设计对篆刻艺术形式美的借鉴,反映了当代平面设计认知中国元素,凝结并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重要的不是其“血肉”,而是它的灵魂和“骨架”。篆刻艺术的形式美是东方文明的独特魅力和审美思想的产物,不是其他艺术形式可以替代的。以2008北京奥运会徽“中国印”为例,笔者认为这个设计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其中最大的原因在于它就是中国的,它寓现代于传统之中――有着浓重而深厚的中国意味;此外,印章的本身特性也是其设计的一部分, 与奥运精神契合, 体现了中国的独特文化, 恰如其分地表明了中国式的热情。整个标志图案以简洁、单纯的图形语言, 准确、洗练、生动地向人们传达奥运信息,鲜明醒目,让人一目了然,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以小见大, 以少胜多”之妙。综上所述,笔者以为任何民族要确知目前的“自我”,需要对自己的过去进行深刻的认知,过去的一切是今天之起点。亚洲的日本设计之所以能有今日之成果,是因为他们的设计师在走向世界的同时,又保留了其民族的传统,如传统图形、传统技艺等等。日本设计师整体上主动地对这些传统元素的推崇与保留,使得他们能自觉的把传统意象融入到自身的设计中。长期以来,优雅、精致、细腻始终伴随着日本的平面设计与制造工艺。可以看出他们的设计创作者对民族性与国际化的认识是辨证的。
第三,对艺术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具有指导意义。平面设计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交叉学科,它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市场、科技乃至政治等诸多领域,它对篆刻艺术的借鉴与应用,也正好证明了这点。(1)篆刻艺术作为中国传统的艺术门类,对当代平面设计的影响与启示,充分地反映了艺术门类之间的相通性。不但视觉艺术、想象艺术、听觉艺术等艺术门类之间存在相通性,而且每个艺术门类内部也存在相通性,如设计艺术与书画艺术、篆刻艺术与书法艺术等等,它们之间都存在一定的交集。(2)日益细分的职场,也需要与产业技术进步结合的各种复合型专业人才。因此,“拓宽专业面,增强适应性”成为了近年来的时髦论调,尽管不尽然完全正确,但艺术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是十分有必要的。如今各行各业的发展日新月异,专业化分工也必将愈来愈细,对专业能力的要求也会愈来愈高,对于平面设计而言,在与相关领域知识的交叉交融中向纵深发展应该说是必然
的。
四、结语
虽然一些设计者也在篆刻艺术与当代平面设计的融合方面取得初步成果,但是如何更为深入地把独特的篆刻艺术形式美内涵糅合进自我设计风格之中,仍是中国当代的设计师需要认真、反复思考的课题。笔者认为中国当代的平面设计师既要“面向世界”,注重设计的创新表达,反映出当代人的内在精神追求,又要“立足中华”、立足本民族,把“中国印”和国际性的视觉传达要求以及当代平面设计艺术的审美形式融为一体,探索出一条由“技”而“道”的自主创新之路。
参考文献:
[1]刘泽荣.论篆刻艺术形式美规律[J].书画艺术报.2000(07).
[2]李国庆,宋国彬.平面设计及其设计元素的本土化与再造[D].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06.
[3]廉永杰.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篇8
冯巍:您在中西传统美学上用力颇深,但您一直特别强调当代美学、当代艺术的重要性。请问您如何看待当代艺术在艺术教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叶朗:一个伟大的民族不能没有丰富的艺术,更不能没有具备艺术素质的民众;而美育之于社会,主要是通过艺术教育这一途径实现的。我们目前对我国当代艺术关注不够,研究不够,这就导致艺术教育与当代社会生活交融汇合的渠道变狭窄了,艺术教育持续获得新生资源和力量的可能也被削弱了。现在在西方国家很多人的心目中,中国文化还就是美食,就是成龙的武打片。我们是中国人,但中国人也不意味着就熟悉中国的艺术,不意味着就对中国艺术的文化精神有充分的认识。今天,我们国家要进一步发展,迫切需要有一种文化的自觉,需要对我们自己的文化、艺术进行重新认识。我们要了解世界,更要了解自己。一方面,我们要关注中国传统艺术,关注传统艺术的当代形态、当代价值,把传统带入当代语境;另一方面,我们要关注中国当代艺术,关注当代艺术的历史由来、未来走向,用当代衔接历史和未来。我们要发现、要照亮的,是那些在当代能够真正体现中国精神的东西。
我们要让那些真正反映这个时代的艺术展现出来,把当代真正有价值的艺术家照亮,把他们推出来,让大家知道他们,这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引导当代的艺术潮流,使全世界看到和重视能够真正反映我们时代精神、代表中国的国家形象的艺术作品。艺术教育所倚重的、所向人们展现的,就应该是这样的作品。但是它们需要关注,需要照亮。我们要看到,在21世纪,有深厚文化传统积淀、体现时代精神的,真正的艺术大家、艺术经典,正在破土而出。
艺术教育不是职业培训,而是打开人生新境界
冯巍:您曾经解释自己的这种心态是“人一定要活得有趣”。当前有一个实际情况就是,至少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讲,在一个沉醉于速度和数字的社会,面对工作和生活的重重压力,“有趣”已经变成了一种精神奢侈品。对于像您这种良好心态的培养,您有什么建议?
叶朗:我们有时会听到有人说活得“没意思”,感到活得没意思可能有很多原因,但是,通常是由于功利的眼光和逻辑的眼光,遮蔽了有意义、有情趣的世界,从而丧失了现在。感到人生“无趣”,是人生在世的大缺陷。审美活动能够去掉这种遮蔽,照亮本来的世界。于是,世界的一切就会变得有灵性、与你息息相通,充满了不可言说的诗意。待人接物,读书论学,都要“有趣”。这种浓郁的审美人生意趣,是来自于跳出自我而复归于人与万物一体的生活世界。
我们的文化、艺术、哲学、宗教,说到底,都应该引导人们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也就是要引导人们去追求一种高尚的精神生活,给我们的生活注入一种高尚的严肃性,注入一种人生的神圣感。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境界,就意味着他会过什么样的生活。不同境界的人,世界和人生对于他们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在任何时代,人都要有高远的精神追求。艺术教育有助于拓展人的胸襟,提升人的境界,拥有一种“光风霁月”般的气象。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人生境界,就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和人生追求,或者说具有什么样的深层心态和风格。在世俗生活中,人习惯于用主客二分的眼光看待世界,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认识的对象,或者说利用的对象。这样,人和人之间、人和万物之间就有了间隔,人就被局限在自我的、有限的天地之中,就好像关进了一个牢笼。人生的艺术化就是追求审美的人生,审美的人生就是诗意的人生。诗意的人生就是跳出自我,跳出主客二分,用审美的眼光和审美的心胸看待世界,照亮万物一体的生活世界,体验无限的意味和情趣,从而享受现在。我们要相信,这个世界依然有神圣存在。这种神圣将会给我们的生活注入一种严肃性,将会给我们一种高尚的精神生活,使我们的人生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创意”缺失,理论研究有助于引发原创性
冯巍:您在之前的各种访谈中都特别强调理论研究对于艺术创新的重要性。关于创新思维的培养,显然也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维度之一。最后,可以请您就这个方面深入谈一谈么?
叶朗:现在特别需要加强理论研究。不重视理论,艺术发展就会出现问题。不重视理论研究,我们自己对中国艺术就说不清楚,当然中国艺术就很难走出去。艺术教育领域和其他领域一样,也需要加强理论研究,需要弘扬创新精神。继承传统,并不是不要创新。历史告诉我们,在人文艺术领域,只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才会有真正的创新。
为了中华文化的复兴和“走出去”,现在社会生活的很多领域,从政府部门、学术机构到民间企业,都在强调“文化创新”、“文化创意”。但是,怎么才能真正实现这种“创新”、“创意”?这个问题我们并不清楚,或者说多数人并不清楚。比如,我们的动漫产业在技术上进展很快,但是缺乏艺术想象,缺乏文化意蕴,这成了制约动漫产业发展的一个主要障碍。
当然,我们也看到创意成功的例子。2011年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的作品《弥漫》,由五位艺术家创建了一个茶香、酒香、花香、药香、熏香的世界。中国的香味弥漫威尼斯。这个作品引起双年展广大观众和国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和赞誉。《弥漫》的整体设计,以及总策展人的美学教授身份,给了我们特别有价值的启发。第一,理论研究有助于人的眼界放开、思路放开,有助于引发原创性。第二,从文化传统、美学传统到当代艺术,具有很大的创新转换空间。人们熟知的茶文化、花文化、香文化的传统,很好地融入了这一当代的艺术作品。
篇9
中国城市化的进程的步伐加快使城市建设走进了一个空前的期。人居环境的综合要求不断提高使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艺术设计。如何在满足公众对环境功能性的实用需求外丰富其美学魅力和内涵也成为了环境艺术设计在综合表达上的重要内容。
大众审美是受到了社会生活、社会意识形态的强烈影响的,因此当代中国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魅力也主要是受到了这些因素的影响,并最终形成自己所特有的面貌。
二、环境艺术设计概述
“环境”是人类行为和文明共同承载的空间,它与人类生存与发展密不可分。环境艺术设计可以理解为“环境的”艺术设计,也就是环境生态学的理念来指导艺术设计。
环境艺术设计是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在设计过程中,不仅要做到空间环境美观,而且还要做到实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实用性使其在艺术表达上涵盖了形态美、材质美、构造美、意境美等等。并要通过艺术设计中的基本法则,例如形式构成、色彩要素、结构韵律等等,以及地域民族特色等去作为表达的方式。
三、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魅力
中国当代的环境艺术设计充分反映了国力强盛的社会面貌和人口综合素质和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它诠释了美学集合的特点,代表了整个中国社会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上的新要求。纵观中国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历程,在依恋传统的基础上,也在寻求变化,寻求创新,汲取国外环境艺术设计上的新风格和创新理念,结合自己的特点模式,创造出了具中国特色的环境艺术。
1. 环境艺术设计的自然美
对自然环境的利用是环境艺术设计的主导要素。自然美不是一个固定的模式,它会因地域、用途等的不同拥有不同的特点。就好像城市核心商圈与旅游景区相比较,因其各自需求不同,使用对象的目的存在很大差异,在进行环境设计时,对自然环境的利用以及最终形成的设计风貌体现着迥异的感官感受,形成了千差万别的景观美景。正是这种在设计需求上对自然环境特征的设计约束形成了环境艺术设计丰富多彩的个性特点。因此,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自然美不是简单地去利用自然环境去展开设计’而是在增加了地域的差异、人文需求之后的自然美再造过程。
2. 环境艺术设计的人文美
人文环境是人们在精神层面的需求体现。人文通常与当地悠久的历史有关,历史人文古迹的保存和传说故事的流传为环境艺术设计增添了一种和谐美与经典美。例如武汉的东湖就因为有了历史文人的墨客的吟咏而别具风韵。我们常常能够在一座城市的历史中去感受到它经历的光辉岁月和曾拥有的梦想,这些历史留下记忆的痕迹也成为了这座城市人们心中自豪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背景。北京的紫禁城、南京的中山陵、杭州的灵隐寺、武汉的黄鹤楼无不构成了这座城市的符号。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借助地域的悠久的历史人文的资源会更加丰富设计作品的内涵和深度,使其更具有审美和文化价值。
四、现代化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价值与审美体验
随着环境艺术概念的不断深人,对于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思想,在不断的通过各种环境艺术设计作品去开展着深人的研究和体验。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美,每个人的看法都不一定,很难有一个固定的评价方式。我们感性的体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设计师们的接受和塑造感觉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作品所呈现出来的状态。正如梭罗曾经说过一句话:“诚然,绘一幅画、塑一座像或者创造几件美的东西,这样的才干实为可贵,但是通过我们的眼和手去描绘、塑造周围的环境要伟大的多。去改善生活质量,这才是最高明的艺术。”这就说明我们要善于发现生活,发现身边更有价值的东西,用创新的思维把塔勾勒出来。这中间的体验是极为丰富和有意义的。具有美学价值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才是真正好作品。
五、结语
篇10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窗棂纹样大致可分作平棂及菱花两种;最简单的平棂当推直棂或版棂(如图1),破子棂(如图2);其次是斜或正方格眼;再复杂一点的是什锦窗,又称步步紧(如图3)。每当棂子太空之处常加花头如工字卧蚕花草方胜等(如图4)。以上数种棂纹全平直不弯。拐弯的称拐子纹,最常见式样是灯笼框;此外尚有冰裂纹,正卍字,斜卍字,亞字,盘长,井口字,回字等。又有圆框内作平棂或平棂内作方圆光者。又有将棂子作成各种写生花者,如故宫钟粹宫横披上的竹纹棂子[2]。以上所述纹样只是中国几千年来众多窗棂纹样中的代表,那些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的纹样更是多不胜举。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窗棂纹样在当代中国风建筑中的应用
自1929年由当时著名建筑师吕彦直设计施工的中山陵建成时,这第一座中国人自己设计施工的大型建筑组群就采用了传统的建筑样式。文化是历史的映射和沉淀;文化传统是现代城市发展不可缺少的部分,是推动民族车轮不断向前的动力源泉,而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形成和沉淀下来的精华。采用传统的建筑样式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更是为了树立民族自尊和民族自信。一直以来许多建筑师都在尝试中国风的建筑形式,建筑师通常将传统符号进行加工,采用抽象或简化的手法来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内涵。而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窗棂纹样更是这传统符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982年落成的香山饭店,是由国际著名美籍华裔建筑设计师贝聿铭先生主持设计的一座融中国古典建筑艺术,园林艺术,环境艺术为一体的四星级酒店。尽管香山饭店建成后贝聿铭先生认为因其破坏了香山当地优美的自然环境而是一件失败的作品,因此从未再次造访。但是这座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相交融的新古典主义作品为改革开放后中国建筑师提供了新的创作方向。这座建筑除采用白墙灰瓦外还大量采用方形、圆形、菱形、扇形窗,并直接采用了如斜方格眼、冰纹等窗棂样式。尤其在立面处理上采用类似什锦窗的窗棂纹样作为墙面装饰,而在大厅的玻璃屋顶的钢架处理上则采用直棂纹样。作为贝聿铭先生在大陆的另外一件作品,同时也是其封山之作的苏州博物馆新馆,是他为其家乡设计的一件精品。苏州博物馆新馆除了和香山饭店一样采用白墙灰瓦和大量采用方形、圆形、菱形、正六边形窗外,在其立面和屋顶处理上同样采用了窗棂纹样最为常见的方形与菱形的组合(如图5),而在大厅的玻璃屋顶的钢架处理上则是采用直棂纹样与菱形相结合的样式。在广受赞誉的深圳万科第五园的设计上,在一些细节处同样能够看到传统窗棂纹样的影子(如图6)。由台湾著名建筑师李祖原设计的上海世博会台湾馆,在其一侧立面上开的三个小窗(如图7),则是采用冰纹纹样,窗户虽小,线条虽简单,但却很具传统意味。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窗棂纹样对当代建筑设计的启发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窗棂纹样是传统文化的精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当代的建筑设计需要历史积淀作为背景,使这些传统的元素来反映当代的民族文化精神[4](p20)。窗棂纹样的美学意义在于阐明了传统文化及其精神,值得当代建筑师从中引用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