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和意义范文
时间:2023-11-20 17:27: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和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分层指导;探索措施
为了培养出符合国家教育部提出的核心教育目标,以“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为背景的教学实践,研究性学习在新高中数学教学大纲中成为了一个有机部分。由于含有大量的新内容,导致了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不少的问题,教师必须用未曾用过的教学方式去教学。经过近些年的实践以及观察总结,笔者认为只有充分理解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才有可能设计好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过程及课后反馈与评估。
1研究性学习分层指导的概念
目前,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以案例或问题为载体,设计一些与科学研究情景类似的课题,通过学生自己收集、分析以及处理信息,来进行体验和认知知识的产生和实际应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创新的能力。在实际的高中数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由于研究性学习主要突显的是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一些问题产生疑惑,进而进行有效的探索,再收集资料进行合适的分析。此外,学习的目的是让不同阶段、不同基础、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学习更有兴趣,达到学有所成的目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对分层教学理念的引进便有了更加现实的意义。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课题设计时,教师必须对学生的情况有充分的了解,从而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难度的课题设计。例如,对于同一课题,不同基础的学生会有不同的反应。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则认为此课题过于简单,没有实际的研究价值;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则认为此课题有难度,不能很好的进行深入了解。因此,设置不同的课题时,针对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课题,充分发挥研究性学习的作用。
2研究性学习分层指导的模式
所谓研究性学习分层指导,就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其经验、能力以及兴趣等,进行适当的分区,然后对课题的设计、研究方向进行确定,从而达到通过研究性学习来培养学生的能力。
2.1研究性学习的课题设计:研究性学习的课提设计是一个具有研究意义的过程,包括对课题的材料收集、讨论、筛选等。教师必须先要有个总体的课题框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层次的要求,进行不同的课题设计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最终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
2.2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一般情况下是以小组为学习单位,包括四到六个人,其中,组员的选择既要保证学生的选择权利,教师也要有适当的宏观调控能力,使分组均匀恰当。通常先将学生分为三大类:A类,具有良好的知识基础、成绩优秀、思维活跃;B类,学习基础一般、思维能力中等、成绩优秀;C类,成绩不理想、思维不够活跃。然后根据三类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课题的选定,保障设计意图明确和难度适当。2.3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分层:研究性学习主要是针对问题的提出从而提出解决办法,但是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办法与学生的能力和指导教师的信息提供有一定的关联。所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的层次为:第一层次(C类)、第二层次(B类)、第三层次(A类)。第一层次的研究课题及学习过程只涉及到教材和基础的知识。由于这类学生的基础知识较差、理解能力不够以及掌握的额学习方式不多,经常也有厌学的情绪。因此,在给这类学生设计课题时,尽量带有趣味性,问题设计相对简单一点。此外,教师提供更多的资料。第二层次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索和掌握基本技能与方法。在教师的带领下,指导学生进行不断的探索、条件变化以及分析研究。第三层次则是引导学生不断地对课题进行变换与拓展。对于这类学生,知道教师必须进行精心地进行课题设计,难度中上,主要是对课题或课题中的问题或条件或结论进行变换和拓展,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全面思维和能力。
3研究性学习分层指导的评价
研究性学习的分层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能力培养,不是为了分层为分层,不是为了将学生两极分化,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能力培养,让他们达到一个最终的目的,即让所有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强自身能力的培养,得到最好的发展。认识到学生的差异的存在,从而进行分层指导学习,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释放以及潜力得到充分发挥。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不同层度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分层研究性学习的评价首先要遵循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准则,即评价主体的多样化以及评价内容的真实性和丰富性,其次是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第一,结合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针对个人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收获以及贡献等,作出个人评价,然后对小组的研究性成果进行评价,最后结合两者进行综合评价。第二,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通常以定性评价为主,适当选用指导用语,辅导定量评价。第三,结合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以及终结性评价。对于课题的选择、设计、实施、结果以及实际意义进行各环节的诊断,最终得出终结性的评价。结束语综上所述,研究性学习仅仅是一个载体,其作用就是使学生尽量展示他们对数学的理解,从而展示他们对自然与社会的责任意识。在成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给出适当的指导,包括课题是否有价值、是否方便交流、选题切入是否合理等。此外,比较有意义的课题还可以请这方面的专家进行评估,给出合适的意见,从而让学生更有成就感,进一步增强其信心,这将对他们的成长非常有利。另外一方面,当然,完成课题后还可检讨以及反馈,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一些成功的经验与挫折的教训,让研究性学习更具生命力和意义。
作者:侯峰庆 单位:山东省淄博第十一中学
参考文献:
[1]鲁鹤鸣.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教学———以“杭州市空气质量和汽车尾气排放现状关系分析”数列模型研究性学习为例[J].课程.教材.教法,2001,12:12-16.
[2]陈国军.高中数学教学案例的设计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05:103-104.
[3]鲍建仁,班运利,王培娇.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研究[J].科技信息,2014,01:222+264.
篇2
首先,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要走出对研究性学的认识误区,不少教师认为,中学属于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打基础的最佳时期,其主要任务是学好各门文化课,搞研究性学习应放在课外,不应作为必修课;搞研究性学习,农村中这的教学条件还不足、执行有困难,很难搞出名堂来;搞研究性学习会影响学生的学习
成绩,降低升学率……显然,这是受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所产生的顾虑,教师应加强对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意义和实施方法的认识,消除上述顾虑,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学会了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把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这不仅使学生看到了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价值,提高学习积极性,还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要充分认识研究性学习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和重要意义。要改变自己的角色,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习与教师一样能通过互联网,各种媒体等多种途径获取信息,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而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建立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
其次,要做好对学生的指导工作。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面对学生提出来的一连串问题,教师不可能也不需要“全知全能”、事事都懂,所要做的是指点学生在遇到困难时通过哪些途径去寻找答案。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检索查阅书刊杂志、上网、访谈、问卷等形式获取资料的方法,学会判断信息资料的真伪、优劣,识别对研究有价值的资料,淘汰边缘资料,学会有条理、有逻辑地整理与归纳资料,发现资料间的关联和趋势,得出相应的结论;指导学生运用各种通讯手段──信、电话、e-mail等向专家请教,使他们学会学习。教师切忌将学生的研究引向已有的结论,而是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使他们学会思考。教师要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的品德、能力、个性方面的发展,给予适时的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并进一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篇3
新课标研究性学习英语教学英语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决定着如何实施研究性学习策略。提出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单纯接受教师传授语言知识为主的学习形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高多渠道获取语言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语言学习及交际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英语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教师将成为学生的促进者(facilitator),组织者(organizer)和指导者(supervisor)。为了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所以研究性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实施目的是:
1.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高中英语教学涉及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在英语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就要求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同时掌握科学知识,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态度和道德。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进行探究,并得出结论。同时还应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的意识,并使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进取的精神,锻炼他们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通常围绕一个实际问题展开。教师要鼓励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设计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并通过一系列的研究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开发的学习过程。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利用多种手段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并用信息解决问题。
5.培养学生学会分享和合作。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创设了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大家共同获取的信息和研究成果,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团队精神。通过研究性学习中的分工和合作,学生可以学会共同生活(learn to live together),学会学知(learn to know),学会做事(learn to do),学会发展(learn to be)。这种合作学习的意义远远超过了语言学习本身。
6.培养学生参与研究和探索的能力。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研究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渐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探索、创新的欲望。
在英语学科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实施研究性学习。
一、以“话题”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现行高中课本是以话题为中心编排教学内容的。话题由浅入深,在不同的场合重复出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每个话题看成一个语言单位进行语言能力训练。
实施话题教学的关键是话题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形成一个与本单元话题密切联系的小研究课题。在教每一个单元的第一课时,教师将这样单元的有关研究话题给学生,并指导学生从哪些方面去查找资料,从哪些角度去研究。学生之间可展开讨论,查找资料,甚至去找有关学科的老师帮助。有了一定的材料后,学生就会积极地思考如何组织材料,如何用英语准确的表达,等这单元结束时,学生的英语小论文就基本形成了。也许学生的论文并不怎么好,但这并不重要,因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例如在教学Earthquake单元时,可给学生这样的题目:In what other places of the world do earthquakes often happen?接到这个题目,学生首先要阅读课文,查找资料,搞清地震发生的原因,再通过各种途径搞清世界多发地震带的地形特征。通过这些研究,学生能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如果能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会逐步提升,书面表达能力也会有很大的进步。
二、让“语法教学”为研究性学习服务
传统的语法教学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其主要原因是只重视语法知识的传授,忽视了能力的培养。一种有效的语法教学方式是:让学生自己去总结语言规律。教师不是总是先讲解然后练习,在通过多种途径巩固。可以精心准备若干句子、语段或小对话,必要时在课堂设置一定的语境,然后指定学生去总结归纳。例如在教主语从句时,设置了两组句子:
第一组正确句子:
1.That he will come to the party is certain.
2.Who did the work is unknown.
3.What we were considering was how we could improve our methods.
4.Whether she has arrived in London is still doubtful.
5.When we will have a class meeting is not decided.
6.It is a pity that we can’t go.
7.It is certain that he will come to the party.
篇4
一、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高中进行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宗旨是改变过去的教学思维定势以及教学模式。研究性学习的提出,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全面体现,通过研究性学习,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促进者。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自行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参阅一些资料,寻找答案。
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在于能够激发学生去独立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研究性学习,不仅是新课程的一个方向,而且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更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式和实践方式。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实际练兵的好机会,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与此同时,师生间的充分沟通和交流,可以更加密切师生间的关系。因此说,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意义重大而深远。
二、在研究性学习中提高德育实效性
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就是让学生在参与、体会中感悟、内化,让学生不仅知道这个道理,而且还能从情感上接受,最后在行动上落实,真正实现德育准则的内化,收到德育的实效。
1.研究性学习评判的有效性。
思想政治课教学在相关教学内容中安排探究活动,对于培养学生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一定作用。研究性学习的开展重在其取得的实效性,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和宗旨能否实现,是研究性学习形式存在的前提。如果不能实现其原本的初衷,或者有更加合适的学习形式,那么研究性学习就没有必要存在。所以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关键是要适合和有效。本来采用图表式或者漫画式或者故事的方式就能达到教学目标,却偏要弃简就繁采用探究式,就会浪费课堂宝贵时间。因此采用与否,要看教师对教学的理解和安排,要看教学内容是否适合。
比如在学习《镇区交通现状及对策》时,我采取了研究性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在某时间段统计分析乱穿马路的行人年龄层次、人次、劝阻后的态度来了解市民遵守交通规则的情况,在锻炼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同时,增强了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从而促进了学生素质的提高。再如《快餐盒给我们带来什么》、《中学生对电子产品消费的调查与研究》等课题,很多参与研究的同学在其结题报告中都有这样的认识:“这次研究性学习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团结的重要,也告诉我们要勇敢地去实践。不过,最重要的还是使我们对环境保护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2.研究性学习要关注学生的德育内化。
思想政治课是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内化为德育行为和德育习惯。学生在熟悉教材内容之后,会在已有德育认知的基础上提出各种问题,这时教师可筛选有价值的问题,启发和引导学生将德育认知进一步深化。在这个过程中,充分体现出了思想政治课的特殊价值,学生们在这一过程中,获取了知识,获得了德育认知并内化为德育习惯。研究性学习就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熏陶,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方式及学习方法的培养教育。因此,研究性学习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其次是使学生掌握和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为以后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是“悟”字,悟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学生通过研究,自己领悟出教学中所蕴涵的道理;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和形成自己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研究性学习对教学的备课准备要求更高。教师要精心准备教学,以科学的方法、严密的逻辑组织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充分指导学生运用唯物的、辩证的观点进行学习,使学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把学到的德育知识内化为习惯。
3.研究性学习要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篇5
一、了解研究性学习组织形式,推进研究性学习在课堂中开展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主要有:(1)班级合作研究的形式,主要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研究,具有集思广益、时间与空间相对集中的特点;(2)个体独立研究的形式,主要是单个学生独立完成研究,具有研究自由度高、思维不受干扰的特点;(3)小组合作研究的形式,是指把学生分成研究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性学习。主要具有参与度高、机动灵活、适应性强等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
在初中数学教材中,有很多研究性课题,只因课堂条件的限制,而没有得以实施。在研究性课题进入课堂的前提下,完全可以把这些研究性课题放在课堂上来完成。这样不仅是对数学教学的一个推进,也是对课堂新教学形式的一个探索。
二、创造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良好课堂环境
课堂环境包括课堂心理环境和课堂物理环境,其主要作用是营造学习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和提供学习的外在物理条件。首先,进行研究性学习时,需要一种积极、平等、合作的心理环境,这样的环境有助于学生间相互信任、相互尊重。要想形成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教师要做到从我做起,鼓励学生自由思考,对学生一视同仁等。另外,课堂物理环境的创设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做到:对黑板及墙壁做必要布置;配合研究需要把桌椅摆放成有利于研究讨论的形式;利用多媒体播放与课堂相关的录像等。
三、研究性学习在数学开放题中的应用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一部分开放性的例题,其解答过程就是探究的过程,能充分体现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同时体现了解答对象的实际状态,有利于学生探索和准确认识自己,便于学生思维灵活性和发散性的培养。因此,研究性学习对数学开放题研究是十分有意义的。例如,“在ABC和DBC中,给出下列三个论断:①AC=DC;②AB=DB;③∠ABC=∠DBC。请你将其中两个论断作为条件,另一个论断作为结论构成一个真命题”就是一个开放性习题。可以让学生任意组合,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答,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的目的。又如,“今有一块正方形土地,要在其上修建两条笔直的道路,使道路将这两块土地分成形状相同且面积相等的四部分。若道路的宽度可忽略不计,请设计三种不同的修建方案。”这个例题要求学生在给定的条件下,发散思维解决问题。有了开放的意识,再适当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便可由问题本身的开放获得新问题。
四、研究性学习在数学概念问题中的应用
学生获得概念的过程是一个从具体到表象再到抽象的过程。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如果只注意“结果”,直接把定义教给学生,让他们在一知半解的基础上去读,去记,这将会使他们难以真正理解和掌握概念的意义。在概念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个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如函数的概念问题,应尽量选取具体的事例,使学生体会函数能够反映实际事物的变化规律。例如,请指出下列问题中哪些是变量,它们之间的关系用什么方式表达:① 火车的速度是每小时60千米,在t小时内行驶的路程是s千米;② 某水库的存水量与水深;③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与一个底角;④ 由某一天气温变化的曲线所揭示的气温和时刻。让学生对四个例子进行思考,得出各例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再根据教师所提出的例子,学生独立思考并提出函数的实例,直至学生能体会到函数的“变”,让学生从抽象到具体地认识概念。
在学生独立提出实例后,教师应继续引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① 描点:根据表中的数据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出相应的点;② 判断:判断各点的位置是否在同一直线上;③ 求解:在判断出这些点在同一直线上的情况下,由“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求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④ 验证:其余各点是否满足所求的一次函数表达式。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达到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篇6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研究性学习有机结合
开展研究性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教学改革的一种世界潮流,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探讨实施研究性学习,而今新教育课程改革更加倡导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特别适用于现在的高中英语教学。高中英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求新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研究性学习有助于改变传统教与学的形式,从而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真正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一、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学习,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探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广义上说,研究性学习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可以贯穿在各科各类学习活动中,是一种学习方法,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活动课程都可以进行研究性学习。从狭义来理解,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主动探索的学习活动,它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评价注重过程,改变以往偏重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的教师教学方式、学生被动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高中英语教学下的研究性学习,从描述性的角度说,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能力,从日常生活、英语学科热点、社会实践中选取专题进行研究,自主地了解与分析英语素材,培养材料处理、分析与解释等基本能力,从而孕育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和课程形态。
二、高中英语教学下的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我们知道,高中英语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满足学生参加高考的需要,还应该培养学生听说能力和情境交际能力的应用。而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由于过多的语法讲解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也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研究性学习特别适用于现在的高中英语教学。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就是要求学生亲自参与到课程当中,就是强调学生的“想”和“做”能够有机结合。它能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自学能力,能够不断地去研究这一学科,主动的去训练自己对英语资料的查询能力、听说能力和交际能力,并有一定的创新性和不断进取的激情。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求新知,比如举办一些读书会或讨论会来提高学生阅读并探究文学作品的能力。这一切都将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三、高中英语教学下研究性学习的应用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体验性和实践性等特点,英语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具体地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特点,下文将结合这些特点来探讨研究性学习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特点是指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学习过程,其在内容、形式、方法和结果方面没有严格的限制,体现出灵活多样。现行高中英语教材所提供的大量语篇内容,其中包涵了历史、地理、文化、风俗、风土人情及人际关系等,可供开放性学习的内容范围相当广泛。可以说,学生可以选择任何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研究性学习,施展自己的才华,最终提高英语的学习成绩。由于个体的差异,最后研究结果的内容和形式会不同,但教师应让学生明白,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正所谓“不管是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研究性学习的探究性是指学生主动参与,自主确定研究课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过程。这要求教师指导学生有意识地改变被动吸收的学习状态,教会学生“learn to learn”。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通过针对性地小组讨论和探究,学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学习并掌握科学的探究性学习方法和思路,从而培养自己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笔者如在进行高一下册Unit 15 The Neck-lace 的教学中,在完成对课文内容和知识点的理解后,要求学生在课文已有的三幕剧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细节使情节连贯,增加趣味性,充分发挥想象力续写第四幕。这一形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并且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锻炼他们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实践也表明这一方法是可行的,学生在表演时能口出妙言,处处闪耀着智慧的火花和创新的光芒,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研究性学习的体验性提倡学生重视学习过程的体验,在探究实践中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从中获得直接经验,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体验性教学要求老师因材施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获得相应的经验,使学生体验满足的乐趣,让学生体验成功,这样可以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表现欲,从而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新理念。如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对全班同学进行分组,每组合作处一个节目,且节目主题与所学课文相关,形式不限,准备时间要规定好。这样使学生平时学到的知识得以应用实践,让学生充分体验所学内容,激发运用英语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促进了课堂教学。
篇7
[摘要] 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选择一定的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主动探究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育任务和教学目标提出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采用研究性学习方法,可以较好地完成以上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在研究性课题选择时既要结合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内容,又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还要结合学科教学内容,选题要注意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实施阶段主要采用小组协作学习的模式,教学作为建议者、协助都和倾听者,注重知小组的交流,在交流时积极采用网络及其他信息技术手段。在学习成果的评价中,更注重研究过程的评价,而非结果的评价,注重学生在研究中的学习体验。在整个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时刻注意“育以人的发展为本”的观念。
[关键词] 小学 信息技术课 研究性学习
一、小学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小学生阶段的教学目标是: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为实现“纲要”所提出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我校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了研究性学习探索。
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选择一定的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主动探究的一种学习方式。其基本特征是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研究性学习体现了人本主义心理学中“课程是满足人的生长和个性整合需要的自由解放过程”的思想,以及认知同化论“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内部积极从事学习的过程”的理论,有利于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让学习在进行课题研究中,主动获取有关信息技术的知识,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意识,同时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研究性学习又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同时在完成研究性课题时,必然使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资源的能力大大得到加强,从小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和合作的手段。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对实现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小学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
研究性学习要求“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模拟科学的研究方法和过程,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通过这种基本形式和手段,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里所要提出的问题就是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在选题中必须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题,充分发挥思维的发散性和开放性,教师可提出一些参考课题。同时在选题时应注重学生原有知识经验水平,选择的课题必须具有可行性和针对性。针对小学信息技术各模块教学要求,可以分别根据不同层次提出以下几类课题,供学习选题时参考:
(一)知识探究性课题:这是研究性课题的最低层次,学生在学到某一方面知识后,进一步拓宽学习范围。
1、画图教学课题:如何利用电脑进行美术创作;色彩在表现各种不同内容图画时的作用等课题。在完成此类课题时就提倡选择不同的软件进行研究和学习,如windows自带的画图软件、金山画王、精灵画笔、小白雪等作图软件。
2、文字输入和处理教学课题:怎样利用文字处理软件写作文;怎样制作成绩表、课程表等各种表格;怎样编写班级知识小报;各种文字处理软件在应用中的优缺点等课题。在研究时注意不同软件的横向比较,以应用为目的选择不同的软件进行学习。所采用的文字处理软件可以是;写字板、word、wps2000等。
3、多媒体制作:如何帮助老师做课件,如何利用电子幻灯片组织班队会等课题。
(二)知识综合性课题:综合性课是指把信息技术综合应用于学科学习中,在完成学科知识学习过程中,综合使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也就是平常所说的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将多学科知识融入信息技术课中,在解决综合问题时培养学生把信息技术应于学习生活中的能力。例如在学习语文《人民英雄纪念碑》后,开展收集全国各地的纪念碑图文资料,并运用媒体技术制作出“纪念碑大观园”,在自然学科中,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探索动物的进化,生物种类多样性,动物习性与环境关系等课题。这些课题的目标是使学生学会使用多种媒体,解决各学科中的研究性课,既拓宽了知识面,更促进了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以上课题只是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课题,可以作为学生选题的参考,在一定基础上更要提倡学生自主选题。
三、小学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和实施
研究性学习是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其中合作学习占重要地位。由于研究性学习是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学习者面临着复杂的综合性问题,需要依靠学习伙伴的集体智慧和分工协作。合作既是学习的物段也是学习的目的。通过合作学习和研究,学习者可以取长补短,同时也培养了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例如彼此尊重、理解以及容忍的态度,表达、倾听与说服他人的方式方法,制定并执行合作研究方案的能力。在现代社会分工细化,而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更体现了时代和社会的要求。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中,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要求学生以共同的兴趣爱好,自由组成研究小组,共同制定研究课题、实施方案,共同研究并总结研究成果。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所扮演的是一个建议者、倾听者和协调者的作用。例如在画图和文字处理的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组成不同的小组,对不同画图软件和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方法及实现功能进行研究并得出不同结论,教师再组织不同小组利用机会进行交流,从而使学生学习的面更广了,在小组学习中也培养了协作学习能力。
在研究性课题的实施过程中还要注重层次性,根据不同阶段学生学习水平,建议学生选择不同的研究内容,既具有针对性,又具有可实现性。
四、小学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成果的评价
研究性学习成果的评价要重在过程而非结果,重在全员参与。因此,应该以学生参与研究活动的态度,学生在研究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学生在研究中所获得的成果情况和学生所得到培养的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注重评价学生在实施研究性课题时,获得哪些信息技术基本技能,形成什么样的信息素养。注重评价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评价应主要采用实际操作和学生作品展示方式。
总之,研究性学习通过学生首先选择需要解决的问题(既课题),采用小组协作方式,借助网络等各种信息工具,通过个体的主动探索,在实践研究过程中培养了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由于受知识水平限制,所选研究性课题与真正意义上的研究课题有所不同,但是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形成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本着发展学生个性和培养创新精神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的教学观念。真正形成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教育信息技术》2004.9
篇8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课;研究性学习;
一、小学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小学生阶段的教学目标是: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为实现“纲要”所提出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我校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了研究性学习探索。
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选择一定的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主动探究的一种学习方式。其基本特征是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研究性学习体现了人本主义心理学中“课程是满足人的生长和个性整合需要的自由解放过程”的思想,以及认知同化论“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内部积极从事学习的过程”的理论,有利于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让学习在进行课题研究中,主动获取有关信息技术的知识,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意识,同时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研究性学习又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同时在完成研究性课题时,必然使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资源的能力大大得到加强,从小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和合作的手段。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对实现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小学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
研究性学习要求“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模拟科学的研究方法和过程,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通过这种基本形式和手段,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里所要提出的问题就是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在选题中必须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题,充分发挥思维的发散性和开放性,教师可提出一些参考课题。同时在选题时应注重学生原有知识经验水平,选择的课题必须具有可行性和针对性。针对小学信息技术各模块教学要求,可以分别根据不同层次提出以下几类课题,供学习选题时参考:
2.1知识探究性课题
这是研究性课题的最低层次,学生在学到某一方面知识后,进一步拓宽学习范围。
1.画图教学课题:如何利用电脑进行美术创作;色彩在表现各种不同内容图画时的作用等课题。在完成此类课题时就提倡选择不同的软件进行研究和学习,如windows自带的画图软件、金山画王、精灵画笔、小白雪等作图软件。
2.文字输入和处理教学课题:怎样利用文字处理软件写作文;怎样制作成绩表、课程表等各种表格;怎样编写班级知识小报;各种文字处理软件在应用中的优缺点等课题。在研究时注意不同软件的横向比较,以应用为目的选择不同的软件进行学习。所采用的文字处理软件可以是;写字板、word、wps2000等。
3.多媒体制作:如何帮助老师做课件,如何利用电子幻灯片组织班队会等课题。
2.2知识综合性课题
综合性课是指把信息技术综合应用于学科学习中,在完成学科知识学习过程中,综合使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也就是平常所说的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将多学科知识融入信息技术课中,在解决综合问题时培养学生把信息技术应于学习生活中的能力。例如在学习语文《人民英雄纪念碑》后,开展收集全国各地的纪念碑图文资料,并运用媒体技术制作出“纪念碑大观园”,在自然学科中,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探索动物的进化,生物种类多样性,动物习性与环境关系等课题。这些课题的目标是使学生学会使用多种媒体,解决各学科中的研究性课,既拓宽了知识面,更促进了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以上课题只是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课题,可以作为学生选题的参考,在一定基础上更要提倡学生自主选题。
三、小学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和实施
研究性学习是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其中合作学习占重要地位。由于研究性学习是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学习者面临着复杂的综合性问题,需要依靠学习伙伴的集体智慧和分工协作。合作既是学习的物段也是学习的目的。通过合作学习和研究,学习者可以取长补短,同时也培养了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例如彼此尊重、理解以及容忍的态度,表达、倾听与说服他人的方式方法,制定并执行合作研究方案的能力。在现代社会分工细化,而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更体现了时代和社会的要求。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中,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要求学生以共同的兴趣爱好,自由组成研究小组,共同制定研究课题、实施方案,共同研究并总结研究成果。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所扮演的是一个建议者、倾听者和协调者的作用。例如在画图和文字处理的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组成不同的小组,对不同画图软件和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方法及实现功能进行研究并得出不同结论,教师再组织不同小组利用机会进行交流,从而使学生学习的面更广了,在小组学习中也培养了协作学习能力。
在研究性课题的实施过程中还要注重层次性,根据不同阶段学生学习水平,建议学生选择不同的研究内容,既具有针对性,又具有可实现性。
四、小学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成果的评价
研究性学习成果的评价要重在过程而非结果,重在全员参与。因此,应该以学生参与研究活动的态度,学生在研究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学生在研究中所获得的成果情况和学生所得到培养的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注重评价学生在实施研究性课题时,获得哪些信息技术基本技能,形成什么样的信息素养。注重评价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评价应主要采用实际操作和学生作品展示方式。新晨
五、结束语
总之,研究性学习通过学生首先选择需要解决的问题(既课题),采用小组协作方式,借助网络等各种信息工具,通过个体的主动探索,在实践研究过程中培养了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由于受知识水平限制,所选研究性课题与真正意义上的研究课题有所不同,但是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形成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本着发展学生个性和培养创新精神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的教学观念。真正形成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教育信息技术》2004.9
篇9
一、对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认识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在基础性、拓展性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的和现实的问题的一种有意义的主动学习,是以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索实践和相互交流为主要方式的学习研究活动。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它的开放性、研究性和实践性。它的功能在于能营造一个使学生勇于探索争论和相互学习鼓励的良好氛围,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数学研究性学习更加关注学习过程。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材料不仅是教师自己提供的,而且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思考、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概括问题,甚至可以通过日常生活情景提出数学问题,进而提炼成研究性学习的材料。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问题的研究者和解决者,是主角,而教师则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给予帮助,起着组织和引导作用。
二、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的途径
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求知欲是人们思考研究问题的内在动力,学生的求知欲越高,他的主动探索精神越强,就能主动积极进行思维,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引趣、激疑、悬念、讨论等多种途径,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以帮助学生走出思维低谷。如讲黄金分割时,介绍了华罗庚教授的“优选法”以及“优选法”在工农业生产、科学实验中实现最优化目标的巨大作用,并介绍它在建筑、艺术、语言、生物等方面的奇巧应用,使学生惊叹数学无所不在,神通广大,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感到应极快掌握这一知识。讲授新课之前,先设置一个疑团,让学生产生悬念,急于要了解问题的结果,而使学生求知欲望大增。
实践证明: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采用生动活泼,富有启发、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研究能力的重要途径。
2.数学开放题与数学研究性学习
数学开放题体现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解答过程是探究的过程,数学开放题体现数学问题的形成过程,体现解答对象的实际状态,数学开放题有利于为学生个别探索和准确认识自己提供时空,便于因材施教,可以用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成功感,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美感。因此,数学开放题用于学生研究性学习应是十分有意义的。
开放题是数学教学中的一种新题型,它是相对于传统的封闭题而言的。开放题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这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为了使数学适应时代的需要,我们选择了数学开放题作为一个切入口,开放题的引入,促进了数学教育的开放化和个性化,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关于开放题目前尚无确切的定论,通常是改变命题结构,改变设问方式,增强问题的探索性以及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多角度思考,对命题赋予新的解释进而形成和发现新的问题。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需要有合适的载体,而数学开放题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载体,满足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学生创造潜能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实践证明,数学开放题用于研究性学习是合适的。
3.社会实践与数学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性活动。同时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施应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可能。
三、数学研究性学习与数学教学
1.数学研究性学习在高中的定位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面向全体高中学生的必修课,而不是只为少数优秀学生开设的课程,它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追求目标,鼓励学生介入数学学科前沿的研究,要求学生的研究结果有科学性,但并不强求每个学生的最后研究成果都必须独一无二。强调这样定位,有助于防止数学研究性学习变为新的数学学科竞赛。
2.研究性学习与数学教学的关系
从初步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情况看,凡是认真参加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学生,基本上都没有影响数学学科内容的学习。个案显示,因为开展课题研究的需要,学生“用然后而知不足”,常常自觉地加深或拓宽了与课题相关的数学学科课程的学习,有的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更加加深了对数学学科课程的理解和热爱。数学研究性学习和现有数学学科教学两者之间,不是一个反对一个,一个否定一个,而是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的关系。
总之,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当前,受传统学科教学目标、内容、时间和教学方式的局限,在学科教学中普遍地实施研究性学习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将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项特别设立的教学活动作为必修课纳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这将会逐步推进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并从制度上保障这一活动的深化,满足学生在开放性的现实情境中主动探索研究、获得亲身体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需要。
篇10
启发式 讨论式 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005(2013)02-0321-02
语文新课标提倡教学方式的灵活多样,让语文教师注重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尤其鼓励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那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呢,运用研究性学习的意义何在呢?笔者从事了多年的语文教学,运用研究性学习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现谈谈在语文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几点做法。
1明确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1.1研究性学习是突出学生语文实践的学习。语文学习,既能体现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又体现在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上。语文学习,重要的是贴近学生生活,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实践中,在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培养能力。
1.2研究性学习是连接课内外阅读的有效途径之一。国家教育部规定中学生一年要有80万字的阅读量,这对一天有8小时左右在学校的学生而言,难度非常大。目前,中学生的阅读量普遍不足。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拓展学生的视野,可以运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
1.3探索学习突出了主体性原则,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求知。研究性学习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
1.4研究性学习是合作探讨、共同提高的学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指出:21世纪的学生应当“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对初中生而言,研究性学习就意味着群体合作的精神。由于初中生的阅历、视野、经验、方法等方面的不足,在研究学习过程中,他们可以共同搜集信息、查阅资料、各抒己见,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因此,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养成共同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养成尊重他人,虚心好学的品质;养成帮助他人、共同进步的精神。在研究学习过程中,互相发现问题,互相质疑,不断否定,不断创新。研究性学习还能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精神。如推断式研究,能够使学生由已知到未知,由现象到本质,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筛选研究性课题的方法
要想让研究性学习顺利进行,最主要的工作是课题筛选,笔者认为方法有以下几点:
2.1从学生现有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出发
筛选研究性课题要顾虑到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若所选的课题超过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就会给研究性学习带来一定的难度,给学生造成“难以下手”的困惑,让学生逐渐失去信心。因此,研究性学习必须以教学为依托,在内容上应是课堂内容的拓宽、加深和运用,遵循学生的思维和认知规律。如教学《观舞记》时,与《安塞腰鼓》进行比较阅读,进而比较中印文化的审美差异,既新颖又能达到以创新能力为基础的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2.2从学生语文学习生活的实际出发
语文学习生活是激发语文研究性学习课题产生的唯一源泉,离开了语文学习生活,研究性学习只能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直面自己的语文学习生活,小范围选题,从新角度入手,让学生易操作。如教学《邓稼先》,笔者要求学生从图书馆查找、从网络上检索关于邓稼先等我国“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分别为他们写小传,然后在班里出一期题为“星光闪耀”的墙报,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3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实施步骤
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结构为:问题――探索――质疑――练习。教学程序为:提出问题,激发兴趣――师生共同参与探讨――引导学习,归纳概括――质疑问题,答疑解惑――分层练习,反馈矫正。这种教学程序,一般来说,可按如下步骤实施:
3.1学生提出课题
教师可以在创设背景知识点基础上组织学生自由讨论,提出自己的课题。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课题进行指导,如课题的范围和角度,有无创新性等,将课题剖析成几个小部分,采取以小见大的方法,选择符合学生个性的研究性课题。在思考和拟定课题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讨论,尊重其个性,发挥其自主性。同时,教师还应解决课题中隐含的争议性,以使学生多角度认识、分析问题,圆满筛选出研究性课题。
3.2.教师归类反馈、撰写教学反思
学生做完了研究性课题后,教师需仔细查看、研究,认真推敲,进行整理工作,写出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能及时检查、总结教学中的得失。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尝试,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全面探索。
3.3铺设背景知识
- 上一篇:民间工艺设计的审美特征
- 下一篇:理财规划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