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规律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11-20 17:27: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规律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学规律的概念

篇1

;概念、规律的整理阶段。总之,初中物理概念和规律三个教学阶段,包含了近期的新课教学和远期的复习教学整个过程,它对大纲要求较高的重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与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创设问题情境范例模型概念和规律的教学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构成物理知识的基本元素,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处在核心地位,建立概念和形成规律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十分复杂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认识能力将得到充分发展,所以,探索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方法是物理教学的永恒话题.本文试图从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过程划分的角度,谈谈在初中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中的一点做法和体会,以求教于广大同仁.

“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物理规律(包括定律、公式、原理和法则)是物理现象或过程的本质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性的反映”,所以这类知识有着高度的抽象性和广泛的应用性,结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笔者认为这类知识的教学宜采用三个阶段的教学步骤,具体阐述如下:

一、概念的建立和规律的形成阶段

初中物理中的概念和规律多为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概念和规律,而这些概念和规律一般

是从大量的物理现象中总结出来的.但由于初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又易受前科学概念的干扰,妨碍了正确物理概念的建立和规律的形成.那么,如何排除这些干扰,建立科学的概念和规律呢?

1、创设问题情境,明确建立概念和规律的需要和意义

“在学生的相异构想与新的物理知识相冲突时,怎样才能促成认知结构的顺应,从而实现由前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变呢?关键是设法给学生一个巨大的‘震颤’,以动摇其顽固信念的基础.”所以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用以往的知识概念无法解决或新现象与“前概念”产生矛盾时,他们就会体会到建立新概念和规律的意义和需要,主动放弃“前概念”的影响,急于了解新的知识.这样目的明确、积极主动的准备状态,为新知识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前提.如对速度概念的教学,可以设立这样的问题情境:(1)一般情况下,兔子和乌龟谁跑得快?(2)在“龟兔赛跑”的故事中,我们能说兔子跑得快吗?这样接着引出常用的两种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和物理学中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来比较运动快慢的规定,为速度概念的建立打下基础.

2、阐述清楚建立概念和形成规律的思路

在学生有一定的需要和积极的准备状态下,教师要利用各种适宜的方法,如实验探索、理论推导等,向学生阐明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建立新旧知识的链接.如在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教学中,对斜面小车实验现象进行充分的分析:在小车运动的方向上受到的阻力越小,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再用外推法分析、介绍历史上科学家对此问题的研究结果,逐步得出牛顿第一运动定律.这样学生对该规律的建立就有了一个清晰的过程.

在知识学习中,能让学生知其“所以然”,为他们正确理解、灵活运用概念和规律奠定基础,而且这样的学习印象深刻,记忆牢固,学习效果较好.“物理教学中常听到教师埋怨,学生学得不活,只会死记硬背,遇到实际问题一筹莫展,物理知识支离破碎,等等,其根源都在于概念教学之初没有让学生充分地历经概念获得的全过程.”[2]另外,概念和规律的建立一般都含有一定的物理思维方法,在阐述它们的建立过程中学生也学会了一定的思维方法,如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中的外推法,阿基米德原理教学的控制变量法等等,这对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能力大有帮助.所以让学生清晰而且准确地了解概念和规律的建立和形成过程,是概念和规律教学的必需阶段.

3、准确呈现概念和规律的内容

物理学中的概念和规律的陈述语言或公式十分精炼和准确,概括程度非常高.在教学中,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时,不但要准确,而且对一些关键字词应加以突出,给予适当的说明,以引导学生足够的注意和正确理解,并与其他类似的或易混淆的概念和规律进行比较,建立类比联系.如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内容中要强调“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其中“或”要提醒学生注意;又如密度和速度等概念的定义中要解释“单位”的含义;再如压力与重力的区别要加以比较.这样在理解时不致于产生歧义,并能建立起多方联系.

“概念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但它仍然要和感性经验密切联系着”,因此,“人在利用概念进行思维时经常都需要具体形象的帮助和支持”[3],所以,只给学生一个准确的文字表述还不够,还应给学生一些典型的事例,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概念和具体的事例联系起来,建立范例模型,这也是呈现概念及规律的不可缺少的方面.

二、运用、理解概念和规律的阶段

概念和规律呈现出来之后,就必须对其加以运用、练习,以加深理解,将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变,使新知识与已有的其它知识链接起来,这就进入了概念和规律教学的第二阶段——运用、理解概念和规律的阶段.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是这一阶段的教学目标.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一般应采取循序渐进、逐步加深的教学方法,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梯度:

1、初步的直接运用.如直接运用公式进行计算,运用概念和规律对物理性质直接判断等.这一内容一般在授新课中即可进行,以对新学知识作初步巩固.

2、逐步提高的间接引申.如公式的变形使用,隐含条件的挖掘,推论的形成等。

3、与其他物理概念和知识的交叉和整合;

(1)利用其它知识为本概念、规律提供条件;

(2)运用本概念、规律为其他知识提供条件。

梯度二和三宜在习题课、复习课中提出,它对学生的要求较高,应在学生有一定的基础时进行。

这一阶段的教与学的方法主要有教师的例题讲解、学生的练习巩固、运用知识进行实验设计、实验验证等,要强调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教学的原则和要求是:①题型设计应典型,难度逐步加深,对较难的习题要进行适当的拆分,以降低理解的难度,让学生在成功的愉悦中轻松学习;②留给学生时间,教给学生方法,要求他们领悟运用知识的要点;③练习的内容应多与学生所熟悉的现象相联系,以增强学生的兴趣.

三、概念、规律的整理阶段

概念和规律的教学到第二阶段,并没有结束.学生对某一内容的掌握,不能只停留在这一知识的本身和其零星的运用上,对这一知识而言,应形成这一知识本身的系统并将它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这样才能说是对概念和规律的全面掌握,所以说对概念和规律的整理是必不可少的教学阶段.

篇2

一、创设情境,营造概念氛围,是形成概念和掌握规律的基础

创设概念教学的情境是物理概念教学的必经环节。物理概念一般比较抽象,对于缺乏理性认识的中学生来说,接受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而如果教师在概念教学过程中去创设恰当的“境”,激发学生的“情”,不仅能帮助学生比较容易地进入概念,而且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对物理概念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好奇转变为兴趣爱好,由兴趣爱好转变为对物理概念知识的渴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新奇、积极的心态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很快就能灵活掌握物理概念,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高一物理教学中,加速度概念的教学是一难点。在教学实践中我创设这样的情境:磁悬浮列车以432km/h高速匀速运行了8s时间,蜗牛在10s内速度从0加速到0.1cm/s,让学生体验速度大与速度变化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接着给出下列案例:普通轿车0100km/h用时20s;旅客列车0100km/h用时500s,让学生建立起速度变化相等时变化有快慢的初步概念。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在探究中逐渐形成速度变化快慢的基本概念,并掌握了如何比较的方法(控制变量法)。我通过与学生共同分析物理过程、重现问题涉及的情境而把学生一步一步地“带入加速度”物理情境,引导并深化学生的思维,再经过进一步的反复、强化后,使学生对加速度的概念有了较清晰的认识。

每一个物理概念和规律都包含着大量的具体事例。在物理教学时,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具体事例越多越好,为了帮助学生能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我们教师必须精选典型事例,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对这些概念引入过程的考查比定义本身的考查更多,要求也更高。另外,在记住和理解了物理概念后,我们也要对每一个概念所用单位的读法、写法、符号、物理含义及大小换算等进行合面的了解。

二、讨论和应用物理概念和规律,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一般不能全面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因而形成的概念很可能是错误的或不确切的。例如仅凭推车车动、停推车止的直觉就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且这种“先入为主”的错误概念往往是根深蒂固的。只有理解了知识才能牢固掌握它,例如一直到学习“左手定则”时,还误将大拇指表示的力的方向为导体运动的方向。为了使学生的感性认识真正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使学生参与科学抽象的过程,使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区别和辨别本质的和非本质的东西。在此基础上,让他们试做概括,并由他们自己得出结论。这样的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且能使他们学到研究问题的方法,使他们的认识能力得到发展。只有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够正确掌握概念和规律。怎样才能顺利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呢?

(一)讨论物理概念和规律

实验表明只有理解了知识才能牢固掌握它,因此在物理概念和规律建立后还必须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讨论过程中应针对学生理解和运用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以便使学生正确理解。

(二)运用概念和规律

学习物理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一方面要用典型的例题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讨论。深化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逐步领会分析处理解决物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组织学生进行对口练习。在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解题方法,高中物理概念教学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在向学生介绍有关材料后,不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抽象,而由自己包办代替,甚至简单地“搬出”结论,并要求学生“记住”。这样的结果是学生的认识往往还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或者感性的东西和理性的东西在他们的头脑中还处于“分离”状态,认识并没有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三、加强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强化练习

学习概念的目的在于应用。所以,在此环节,我从多角度提供概念的变式,让学生判断,或创设问题情境,设计阶梯式问题,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由浅入深,逐步理解,深化提高,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提高对概念的理解,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物理概念运用自如,对于容易混淆的概念和规律采取对比练习的方法,明确其区别与联系,以加深理解。在物理学中有些物理概念看起来很相似,但其意义却大不相同,一般来说,把握不同概念质的规定性,就能得到它们之间的区别,而量的规定性往往反映了它们之间的联系。

篇3

关键词 学困生 学困概念和规律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美国心理学家林格伦指出:“导致学业失败的各因素比重为:缺乏兴趣占35%,缺乏意志努力占25%,个人问题占8%,其它原因占32%。”因此高中学生自身的学习行为直接影响学业成绩,可以通过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善促进学生学习行为方式来提高W业成绩。本研究以金昌市金川总校第二高级中学为例,通过二年的日常教学探索实践与研究,提出高中物理学困概念和规律的有效教学策略。

1以激发学习动机为目的的教学策略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高中三年物理学科的学习中,动机水平高低决定了学生能否在长时间的学习中保持认真的学习态度,具有坚持把学习任务按时完成的学习毅力。而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则往往在于学习动机低下,导致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克服困难始终保持课堂上注意力集中,积极思考,按时完成学习任务。因此,要想提高学困生的学业成绩,第一步先得做好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

1.1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和内容策略

通过对学困生的问卷和谈话交流,结合我校物理学科所有教师多年来对学困生教学的经验和认识,发现导致学困生物理学习兴趣下降的最初原因是课堂教学中容易忽视学困生的认知水平,制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太难或针对性差,导致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慢慢丧失物理学习兴趣。因此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教师可先行控制学生在课堂的学习行为,使这部分学生能融入课堂学习不掉队,逐步使其树起物理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激发其物理学习的动机。

我们通过问卷调查、谈话交流和对平时教学考试卷面和成绩的分析研究,经过探索实践,具体策略为:(1)对基础薄弱的学生,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一定要强;(2)高一高二阶段,对辅导资料上的内容,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做到合理删减;(3)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合理对所讲知识进行加深和外推;有些内容(如对加速度概念的理解),课堂教学切不可一气呵成,要循序渐进,慢慢渗透。(4)课堂例题和训练题要具有典型性,层次性,针对性;

1.2及时与学困生交流,相信期望的教育策略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最容易忽视的就是每个班里默默无闻,成绩落后的那部分学生。这部分学生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得到的关爱太少,周围的人对他们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冷漠和嫌弃,正由于此,我们更应偏爱这部分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呵护自尊,唤醒他们的自信心,相信期望的力量。如课下和这部分同学进行交流谈话,发现问题,引领他们树立自信心,唤醒他们的自尊性,当条件成熟时,这种外部的因素将会转化为一种强大的内在学习动力,致使他们积极向上,刻苦拼搏。

1.3学习方法渗透策略

平时的教学中,由于教学内容紧张,课堂时间有限,教学中容易忽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和渗透,高中物理学科的学习,学习方法是否得当直接影响着学业成绩。故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应通过学习方法的示范,指导,总结,帮助学困生从“跟我学”到“我要学”再到“我会学”的学习状态。如(1)预习,对学困生开始阶段教师可以每节课前几分钟在课堂上指导预习,合理设问,让学生知道怎么预习,预习的任务是找出自己不懂和有疑问的点。(2)听课是学习的中心环节,很大一部分学生不知如何高效听课。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应有意渗透让学生明白:听课的主要任务是紧跟老师上课的思路,主动思考,而不是当一抄写员。(3)复习,学习过程中没有复习环节,所学知识会很快遗忘或不能很好的巩固消化。通过教师指导制定详实的复习计划,渗透复习方法,帮助学生学会复习,养成勤复习的良好学习习惯,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学业成绩,激发学习内在动力可持续发展。

2课堂上有效的教学策略

高中物理的学习内容和任务,基本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的,所以课堂是学生学习物理的主阵地,通过改善课堂教学的方式和模式,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困生的物理学业成绩。

2.1创设情境策略

在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学习过程中,有些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与学生日常生活中自发形成的经验和观点相反或不一致,通过课堂学习,学生往往似乎懂了,但时间一长又不懂了,他们仍然被错误的感觉、印象、经验、观念支配着,对正确的概念和规律好像没有学似的。所以我们平时的课堂概念和规律教学中,针对学困生的这些认知障碍,巧妙合理地设置相应的物理情境清除学生的前错误概念是很重要的,具体方法:(1)用与学生已形成的错误观点来创设问题情境,以此来拉动学困生主动独立的思考,自己发现认知矛盾,纠正或清除自己已有不合理或错误的认识,从而正真理解所学物理概念和规律,同时也能帮助学困生养成课堂中有意识思考物理问题的习惯。 (2)通过学困生自己在理解中的典型错误实例创设问题情境,推出矛盾,让其在矛盾冲突中体会自己理解的不足和失误,形成正确的观点。(3)针对某一概念或规律可以系统设置层层递进的问题情景,通过启发和带领学困生思考,让他们体会思维逐步深化的过程,提高思维的深度和品质,以此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2.2借用多媒体,使课堂教学素材丰富、直观、深刻的策略

物理学虽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但物理学中的大多数概念、规律、定律都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在平时的教学中,考虑课时要求和实验条件,很多教学内容不可能一一通过实验展示降低认知难度;针对此,为了达到课程目标,我们可以借用广阔的网络资源选择典型的图片,视频,动画,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使相应教学内容具体化、直观化、生动化,从而使学生容易理解接受所学内容,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同时通过生动逼真的媒体资源,也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体会生活与物理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但我们得防止过度依赖多媒体,课堂让多媒体牵着走,要时刻清醒的认识到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

2.3及时反馈与准确评价相结合的策略

我们这里的反馈是指教学中课堂上教师的反馈,课后作业反馈及测试结果的反馈,教师在教学中的及时反馈可以及时的了解学情,通过及时反馈,学生能够知道自己学习上取得了多大进步,从而有效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提高学习效率。评价也是如此,教师通过课堂评价和作业评价,可以让学生感受教师的用心和对作业的重视,学生也就不会轻易散漫和懈怠了。

2.4滚动复习和及时测试策略

根据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所以平时教学中,为了巩固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组织有效的复习是很必要的,尤其对学困生,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更应该如此。另外学习物理过程中,一部分学生过早的失去学习兴趣是因为没能及时发现当前自己的问题,使问题积累以致在课堂上越来越被动,学习越来越为难。因此教学中合理设计课堂检测,周检测,章末检测,月检测,一方面可以训练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近期学习中的问题;另一方面我们也能了解自己教学中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有助于进一步的教学推进,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

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课题《高中物理学困生学习难点问题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GS[2015]GHB0270)。

参考文献

[1] 王彦,郑利民.高中学生物理学习效率的调查和相关因素的数理分析[J].物理教师,2000(6).

[2] 刘健知,周南君.高中物理课堂学习行为现状及学困生转化策略[J].湖南中学物理,2014(6).

篇4

关键词:物理概念 规律 现象

有些概念是物理量有些不是,对于一个物理量概念,如速度、加速度、场强等都必须正确理解以下几个方面:①概念的建立有什么必要性,它是表示什么物理性质或特征的物理量?②它的定义式是怎样的?③决定这一物理量大小的条件是什么?这一条件如有计算式,计算式是什么?它与定义式有何区别和联系?④它的性质是矢量还是标量?如果是矢量它的方向是怎样规定的?⑤它的单位是什么,单位是怎样规定的。物理规律包括定理和定律和一些帮助记忆的定则,如左右手定则、安培定则等。它反映了物理量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使学生掌握物理概念把握物理规律我觉得应从下面几点入手。

一、创设情境,营造概念氛围

创设概念和规律教学的情境是物理概念教学的必经环节。物理概念一般比较抽象,对缺乏理性认识的中学生来说接受起来有一定难度,如果教师创设恰当的“境”激发学生的“情”,不仅能帮助学生较容易地进入概念,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对物理概念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好奇转变为兴趣,由兴趣转变为对物理概念知识的渴求。如在高一物理教学中,加速度概念的教学是一难点。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情境:磁悬浮列车以432km/h高速匀速运行了10s,蜗牛在10s内速度从0加速到0.1cm/s,让学生体验速度大与速度变化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再比如讲解动量时,我们可让学生思考一辆小汽车以60km/h的速度撞过来,被撞的行人却安然无恙,学生便会产生“这究竟为什么?这到底是什么?”的探究心理,这种探究心理正是学生学习概念掌握规律的内部动机。这时我们可以告诉学生,因为过来的是一辆玩具小汽车。可见,当我们考虑一个物体的运动效果时,只考虑运动速度是不够的,还必须把物体的质量考虑进去。物理学上把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叫物体的动量。

二、培养学生构建物理模型的能力

一个物理概念和规律,是人脑对观察和实验所取得的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的产物。对于物理现象和实验事实,为了分析研究的需要,往往要忽略其次要因素,用丰富的想象力对事物做出高度的抽象,建立起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例如,质点、单摆、点电荷、电力线、点光源等等。再比如牛顿第一定律,是在伽利略等前人的理想实验的基础上得到的,建立起来的,构建物理模型对研究一些问题极为方便,是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具有现实意义。要培养学生科学的抽象和想象能力,使学生学会这种思维方法。

三、要使学生深刻理解规律的物理意义

物理规律的表达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文字语言,另一种是数学语言,即公式。对物理规律的文字表述,必须在学生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对它的本质有相当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然后再逐字逐句解释和说明。切不可在学生毫无认识或认识不足的情况下“搬出来”“灌”给学生。例如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在理解时要注意弄清定律的条件是“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还要理解“或”这个字的含义。“或”不是指物体有时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有时保持静止状态,而是指如果物体原来是运动的,它就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如果原来是静止的,它就保持静止状态。牛顿第二定律中,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外力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其中用的是“跟”字而不是“和”,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力是生加速度的原因。对于用数学语言即公式表达的物理规律,应使学生从物理意义上去理解公式中所表示的物理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而不能从纯数学的角度加以理解。如,对电场中同一点而言,不能说场强E与电场力F成正比,与电量q成反比,因为场强E由电场和电场中该点的位置决定。

四、加强应用物理概念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和指导

篇5

关键词:物理概念;规律;教学探讨

物理基础知识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是物理概念和规律。在物理教学中,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是一个关键的环节,讲清、讲透物理概念和规律,并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在形成概念、掌握规律中得到充分发展,是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形成概念、掌握规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教学过程,但一般都要经历概念、规律的引入、形成、深化和应用等四个环节。根据教学实践,针对以上四个环节做了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引入

物理概念是从感性世界中来的。概念和规律的基础是感性认识,只有对具体的物理现象及其特性进行分析、概括,才能形成物理概念,对物理现象的运动变化及概念间的本质联系进行归纳、总结,就形成了物理规律。为此,教师必须从有关概念和规律所包含的大量感性事例中,精选包括主要类型的、本质联系明显的典型事例来教学,从而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如何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呢?教师要充分利用板书、板画、挂图、演示试验等手段,充分发挥电化教学的优势,充分结合多媒体技术,使物理课堂教学形象生动,让学生在一个形象化的物理世界里来探究物理概念和规律。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比较抽象的。在进行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时,常常采用“抽象概念形象化”的方法或建立“物理模型”的方法,来描述物理情景。通过形象化的物理情景,利用逻辑推理、逻辑思维对其进行分析、概括、归纳、抽象出物理概念和规律。例如,在电场和磁场的教学中,用“电场线模型”来描绘电场,用“磁感线模型”来描绘磁场;在楞次定律的教学中,利用蓄水池中出水量和入水量对水池中水量变化的影响来体现感应电流的磁场对引起感应电流的原磁通量变化的“阻碍”作用。

二、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形成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人脑对物理现象和过程等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的产物。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忽略影响问题的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找出一系列所观察到的现象的共性和本质属性,才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和规律。

例如在动量的教学中,就是通过创设物理情境进行探究来逐步建立概念的。首先通过演示“静的粉笔”与“动的粉笔”和“静的锤子”与“动的锤子”的运动情况,比较发现静止物体和运动物体所产生的机械效果不同;再通过“慢慢行走的你”、“快速跑动的你”与墙相撞和篮球、铅球以同样的速度落地比较可知影响运动物体所能产生的机械效果的因素是物体的质量和速度;又通过质量不同、速度不同的两辆小车运动的有关分析与计算引导学生发现质量不同、速度不同的运动物体也可以产生相同的机械效果,但其前提是物体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必须相同。显然运动物体所能产生的机械效果是由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决定的,至此,引入动量来反映运动物体所能产生的机械效果便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事了。

三、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深化

教学实践表明,只有被学生理解了的知识,学生才能牢固地掌握它,也只有理解了所学的知识后,才能进一步灵活地运用它。因此,在物理概念和规律形成之后,还必须引导学生对概念和规律进行讨论,以深化知识,巩固知识。

3.1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物理意义的理解是关键。例如,加速度反映了物体速度改变的快慢,而速度则反映了物置改变的快慢,弄清了它们的物理意义,就可以避免“速度为零,加速度也为零;速度越大,加速度越大或速度越小,加速度越小”等错误的认识。

3.2物理概念和规律的适用范围和条件的把握是前提。例如,讨论地球公转问题时,它可以被视为“质点”,但在讨论地球自转问题时,它又不能被视为“质点”;电场强度E=kQ/r2仅适用于点电荷所形成的非匀强电场;牛顿第二定律F=ma只适用于惯性系中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问题等。因此,只有明确了物理概念和规律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才能不至于生搬硬套,做“拿来主义”的奴隶。

3.3物理概念间、规律间的比较也是非常重要的。比较是确定概念间、规律间在不同条件下的异同的一种思维过程。物理学中,概念间、规律间在空间上、时间上都存在着差异性和统一性,因此,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作空间上、时间上的比较以辨别概念间、规律间的异同和了解它们的发展过程,才能做到正确运用。以动量和动能为例,它们相同的是,都是物体的状态量;不同的是,动能的增量表示能量的转化,而动量的增量则表示机械运动的转移。既然已有动能来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为何还要引入动量呢?原因就是动能的变化是力在空间上的累积效应,而动量的变化却是力在时间上的累积效应,二者从不同侧面来表现同一物理现象的本质特征,显然,非如此不能满足全面描述物体状态的客观需要。:

另外,既要重视概念、规律的纵向联系,又要加强它们的横向联系,以活化学生的思维。如以加速度为中心,与速度相联系,可使学生理解加速度是速度变化率的含义;抓住加速度产生的原因,可以联系到力、质量、惯性以及牛顿第二定律;根据加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基本物理量这一点,可以联系到常见机械运动的分类;根据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量,可以联系到物体做功的快慢、磁通量变化的快慢等。

四、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应用

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在学生牢固掌握和深刻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在运用它们来说明和解释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在运用概念和规律的这一环节中,一方面要精心选用一些典型的问题,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师生的共同讨论,深化、活化对所学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使学生逐步领会分析、处理和解决物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另一方面,要组织学生进行运用概念和规律的练习,在练习的基础上,要帮助和引导学生逐步总结出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些带有规律性的思路和方法。

总之,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教学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从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出发,深入钻研教材,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注意教学的阶段性,把握概念、规律的四个教学环节,逐步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应用,从而达到提高物理教育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姜水根.《理念的世界》.《中学物理教学参考》[J].2004.9.56-58

篇6

经过这些年的教学摸索,要使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决不是简单的、被动地从教科书上或教师那里接受一些概念和规律的条文,而是在学生头脑深处发生一系列极其深刻,极其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只有他们的心理发生了质的转化,他们才不那么怕物理。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尝试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 教师应向学生介绍相关的感性材料,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这是学生形成概念和掌握规律的基础。

在物理学习中,使学生对所学习的物理问题获得生动而具体的感性认识是非常必要的。在物理教学中,如果学生对所学习的物理问题还没有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还没有认清必要的物理现象,教师就急于向学生讲解概念和规律,采用“填鸭式”的教学,学生靠灌输得来的“概念”和“规律”就将是空中楼阁。其实,当学生对教师介绍有关的物理现象和物理事例有了比较充分的感性认识,而学生自己用已学的知识又无法合理地说明和解释这些现象与事例时,便会有强烈的求知欲,学会忘了物理的“可怕”。当讲到物体的动量时,举一个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的例子,一个身高体壮的大人从你身旁走过,不当心碰了你一下,可能使你打个趔趄,甚至摔倒。但是,如果碰你的是个瘦小的小孩,尽管他走得跟那个大人一样快,打趔趄甚至摔倒的可能不是你,却是他。学生便会产生“这究竟为什么?这到底是什么?”的探究心理,这种探究心理,这种对学习内容的浓厚兴趣,正是学生学习概念、掌握规律的内部动机。 每一个物理概念和规律都包含着大量的具体事例。在物理教学时,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具体事例越多越好,为了帮助学生能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我们教师必须精选典型事例,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二) 在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进行科学抽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这是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关键。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绝大多数物理知识都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观察同一个物理现象,不同的学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因为在每一个物理现象中,存在着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果把握不住抽象思维的正确方向,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可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利用计算机编程语言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等多种教育教学信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帮助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顺利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在学习到“牛顿第三定律”时,尽管学生把牛顿第三定律背得滚瓜烂熟,但在“马拉车”的问题上,,思想上总还认为“马对车有拉力,车对马没拉力”或者“马对车的拉力大于车对马的拉力”。学生“最有力的证据”是:反正是马拉着车向前走,而不是车拉着马向后退。学生主要是固执地盯住了马拉车向前走这一直观的表面现象,而没有对车,马的启动过程以及车,马与路面之间的作用力做深入细致的分析。这时让他们观看多媒体教学课件的细致的分析,还可让二个学生击掌体验一下,看是否只有一个学生感受到手的疼痛。

(三)学生对相关物理问题的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得出结论后,为了强化概念和规律,还得使学生理解所学概念和规律,那么学生怎样才算形成了物理概念呢?至少明白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能说出这个概念是如何定义的,对于物理量要记住它的单位,对于有定义式的物理量要记住它的定义式,明确概念的适用范围,弄清楚一些容易混淆的物理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篇7

关键词:物理教学;抽象思维;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3-0206-01

物理抽象思维是以物理概念为思维材料,以物理概念、物理判断和物理推理的形式反映物理事物的本质,达到对物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认识过程。在物理学中,抽象思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提出物理问题、建立物理概念、获得物理规律、系统物理知识以及解决物理问题的重要思维方式,而且也是学好物理知识,培养各种能力的重要手段和必要条件。为此,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培养学生的物理抽象思维。

1.在概念教学中培养物理抽象思维

1.1 挖掘概念教学潜能,培养物理抽象思维,物理概念是抽象思维的成果,物理概念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物理概念教学中,要使学生明确建立物理概念的事实依据,教师应该刻意地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运用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比较与分类、还有科学推理等抽象思维方法来建立概念。这是一个运用抽象思维建立物理概念的过程,也是一个通过建立物理概念培养抽象思维的过程。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概念教学中各环节的潜能,引导学生运用抽象思维方法,掌握物理概念,培养抽象思维。

1.2 在规律教学中培养物理抽象思维,物理规律是自然界中物理客体本质属性的内在联系,是事物发展和变化趋势的反映。同物理概念相比,物理规律是人们对物理客体的高层次认识,是理性认识阶段的产物。物理学是以为数不多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为主干而构成的一个完整的体系,是由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及其相互关系构成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学生只有学好物理规律,才能掌握好学科的基本结构,才能学好物理知识,才能更好地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物理规律教学是物理教学的关键。

2.创设便于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的物理环境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物理规律,首先需要在教学的开始阶段,创设好便于发现问题的物理环境。一般可以从观察、实验、生活实例或者对基础知识的分析引申中发现问题。从培养物理抽象思维的角度来讲,所创设的物理环境,应该有利于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物理抽象思维的方法,发现问题。

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之后,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引导学生运用抽象思维结合其它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探索规律。具体探索途径可以有如下几种:

2.1 实验归纳,实验归纳法即直接从观察实验结果中主要用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等方法总结出物理规律的方法。例如,在探索电磁感应定律的过程中,可以模仿法拉第当初的方法。在提出"电能生磁,磁能否生电?"的问题之后,开始设计并操作一系列实验,比如让导体切割磁力线,让磁铁通过闭合线圈等。然后,在仔细观察实验现象的基础上,抽象出主要因素并进行分析,最后可以概括出产生感应电流的几种原因:变化着的电流、变化着的磁场、运动的磁铁、磁场中运动的导体等。再对这些因素进行归纳、概括得出:闭合线圈的感应电动势s与穿过这个线圈的磁通量的变化率成正比,此即"磁能生电"的电磁感应定律。

2.2 科学推理,利用已有概念和规律,通过逻辑推理或数学推导,得出新的规律的方法,即理论分析法,这也是探索物理规律的一个比较重要的方法。而且理论分析法与抽象思维的关系非常密切,具体又可以分为理论归纳推理法和理论演绎推理法两种。

2.2.1 理论归纳推理法,根据已经建立的个别的物理规律或者物理概念,通过科学的归纳推理,推导出更为普遍适用的规律,这是非常有效的抽象思维方法。

2.2.2 理论演绎推理法 ,理论演绎法就是在一般普遍规律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演绎推理得出特殊的、个别的物理规律的思维方法,这也是一种物理抽象思维的方法。

例如,在普通物理的电磁学中,磁场强度耳与磁感应强度否的一般关系

2.3 运用抽象思维的方法,对物理规律进行评价讨论,在得出规律之后,一般要对规律的物理意义,适用条件与范围,以及相关概念、规律、公式间的关系等进行讨论与评价。在此过程中,应该针对学生在理解和运用规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运用抽象思维的方法,以便使学生对物理规律获得比较正确的理解。

2.3.1 理解规律的物理含义,任何物理规律都是以文字表述或者数学公式的形式来表达。学生应该对有关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深入研究,并严格分析。教师应该以引导学生理解规律的含义,而不是灌输给学生就让他们死记硬背。例如,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开尔文表述为: "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取热量,使之完全变为有用功而不引起其他影响。"这里的"不引起其他变化"暗示了:在引起其他变化的条件下,把从单一热源吸取的热量全部转化为功是可以实现的。比如,"等温膨胀"就是在引起气体体积变化的条件下,使吸取的热量全部转化为功。

篇8

【关键词】概念规律掌握应用核心感性知识

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是高中物理基础知识最重要的内容。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牢固正确的物理概念和灵活应用物理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过十几年的教学摸索,要使学生掌握概念,应用规律,决不是简单的,被动地从教科书上或教师那里接受一些概念和规律的条文,而应是在学生头脑深处发生一系列极其深刻,极其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

一、学生在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中存在的不足

1.只背公式或只从数学角度理解物理公式,不理解其含义和条件

如力学中,速度、平均速度、加速度的定义式,电学中有关电场强度的定义式E=F/q、这些公式都能计算相对应的物理量,但不能只从数学角度理解这些公式。讲解这些公式,我的看法是可以复习初中的密度公式,因为学生对物体的密度有比较好的感性认识,这时再教物理量的定义方法——比值法,学生就比较好接受。

2.只记结论,不注意物理过程

现举道习题说明。

例:足球以10m/s的速度水平飞向墙壁,碰到墙壁经0.1s后以8m/s的速度沿同一直线反弹回来,求足球在与墙壁碰撞过程中的平均加速度。

刚进高一的同学在做这题时对0.1s的过程是理解不到位的,有的同学认为末速度为0m/s,有的同学认为末速度为8m/s,而少数知道-8m/s也是糊里糊涂对的。

3.只重视物理,不重视用词语直接表达的概念

中学物理课本中用语言直接表达的物理概念比物理量还要多,如质点和点电荷、重心、平动、转动、内能、理想气体等。这些概念不仅定义严谨,而且能与其他物理概念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如果模糊不清,不但直接影响解答习题,而且对于学习新知识、对于系统掌握物理知识都造成障碍。比如在讲机械运动的定义时书上是这样说的: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置的变化,而我们老师往往都简单带过,而不懂讲清一些问题,如果我们这样向学生设置一个问题:概念中一个物体是指什么?(研究对象)另一个物体又是指什么?(参照物)这样对概念的理解就比较深入。

二,注重概念的掌握和规律的应用与感性知识的关系。

(一) 教师应向学生介绍相关的感性材料,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这是学生掌握概念和应用规律的基础。

在物理学习中,使学生对所学习的物理问题获得生动而具体的感性认识是非常必要的。在物理教学中,如果学生对所学习的物理问题还没有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还没有认清必要的物理现象,教师就急于向学生讲解概念和规律,采用"填鸭式"的教学,学生靠灌输得来的"概念"和"规律"就将是空中楼阁。其实,当学生对教师介绍有关的物理现象和物理事例有了比较充分的感性认识,而学生自己用已学的知识又无法合理地说明和解释这些现象与事例时,便会有强烈的求知欲。

每一个物理概念和规律都包含着大量的具体事例。在物理教学时,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具体事例越多越好,为了帮助学生能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我们教师必须精选典型事例,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二)在学生掌握概念

。应用规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进行科学抽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这是掌握概念,应用规律的关键。观察同一个物理现象,不同的学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因为在每一个物理现象中,存在着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果把握不住抽象思维的正确方向,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例如,在"马拉车"的问题上,尽管学生把牛顿第三定律背得滚瓜烂熟,思想上总还认为"马对车有拉力,车对马没拉力"或者"马对车的拉力大于车对马的拉力"。学生"最有力的证据"是:反正是马拉着车向前走,而不是车拉着马向后退。学生主要是固执地盯住了马拉车向前走这一直观的表面现象,而没有对车,马的启动过程以及车,马与路面之间的作用力做深入细致的饿分析。

(三)学生对相关物理问题的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

得出结论后,为了强化概念和规律,还得使学生理解所学概念和规律,那么学生怎样才算形成了物理概念呢?至少明白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能说出这个概念是如何定义的,对于物理量要记住它的单位,对于有定义式的物理量要记住它的定义式,明确概念的适用范围,弄清楚一些容易混淆的物理概念之间的区别和三、教师在教学中的策略

三、教师在教学中的策略。

1.通过表格对比法整理易混概念与规律

如理解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时,可引导学生列表进行对比(见表1),该方法适用于类似容易搞混的概念和规律的学习和掌握。

表1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表

2.框架示意图法适合整理关系复杂的概念与规律的关系

许多物理概念和规律之间的关系是相当复杂的,特别是有些交叉关系的,用语言表达很难讲清楚,而用框架示意图则一目了然。当然这种图与上面两种情况相比要困难得多,只有对物理内容的理解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才能画出理想的框架示意图,而框架示意图又使我们在识记知识方面更加轻松。

3.树形结构图法和框架示意图法

树形结构图法和框架示意图法适合在一章或一个板块学习之后,因为这个时候会出现大量的零散概念,它们互相影响,这就增加了学习的难度,觉得自己越学越糊涂。这时候,不妨静下心来整理这些知识,用一条或几条线把这些概念串起来,构成一个知识体系的大树,把所有概念放在它们应有的位置上,这样既便于记忆又便于理解物理概念。

4.流程图示法适合对概念和规律形成的思维过程进行总结

篇9

一、教师应向学生介绍相关的感性材料,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这是学生形成概念和掌握规律的基础。

在物理学习中,使学生对所学习的物理问题获得生动而具体的感性认识是非常必要的。在物理教学中,如果学生对所学习的物理问题还没有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还没有认清必要的物理现象,教师就急于向学生讲解概念和规律,采用“填鸭式”的教学,学生靠灌输得来的“概念”和“规律”就将是空中楼阁。当学生对教师介绍有关的物理现象和物理事例有了比较充分的感性认识,而学生自己用已学的知识又无法合理地说明和解释这些现象与事例时,便会有强烈的求知欲。学生便会产生“这究竟为什么?这到底是什么?”的探究心理,这种探究心理,这种对学习内容的浓厚兴趣,正是学生学习概念掌握规律的内部动机。

每一个物理概念和规律都包含着大量的具体事例。在物理教学时,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具体事例越多越好,为了帮助学生能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我们教师必须精选典型事例,这样才能收到预期效果。

二、在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进行科学抽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这是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关键。观察同一个物理现象,不同的学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因为在每一个物理现象中,存在着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果把握不住抽象思维的正确方向,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三、学生对相关物理问题的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得出结论后,为了强化概念和规律,还得使学生理解所学概念和规律,至少明白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能说出这个概念是如何定义的,对于物理量要记住它的单位,对于有定义式的物理量要记住它的定义式,明确概念的适用范围,弄清楚一些容易混淆的物理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篇10

关键词:物理概念物理规律

物理概念不等同于其他学科的概念,物理概念是学好物理的基础。因此,要想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并更好的将其运用于实践,对物理概念的教学则是重中之重。为使学生掌握物理概念,把握物理规律,我觉得应从下面几点入手。

一、创设情境,营造概念氛围

创设概念和规律教学的情境是物理概念教学的必经环节。物理概念一般比较抽象,对缺乏理性认识的中学生来说接受起来有一定难度,如果教师创设恰当的“境”激发学生的“情”,不仅能帮助学生较容易地进入概念,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对物理概念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好奇转变为兴趣,由兴趣转变为对物理概念知识的渴求。如在高一物理教学中,加速度概念的教学是一难点。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情境:磁悬浮列车以432km/h高速匀速运行了10s,蜗牛在10s内速度从0加速到0.1cm/s,让学生体验速度大与速度变化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再比如讲解动量时,我们可让学生思考一辆小汽车以60km/h的速度撞过来,被撞的行人却安然无恙,学生便会产生“这究竟为什么?这到底是什么?”的探究心理,这种探究心理正是学生学习概念掌握规律的内部动机。这时我们可以告诉学生,因为过来的是一辆玩具小汽车。可见,当我们考虑一个物体的运动效果时,只考虑运动速度是不够的,还必须把物体的质量考虑进去。物理学上把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叫物体的动量。

二、培养学生构建物理模型的能力

一个物理概念和规律,是人脑对观察和实验所取得的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的产物。对于物理现象和实验事实,为了分析研究的需要,往往要忽略其次要因素,用丰富的想象力对事物做出高度的抽象,建立起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例如,质点、单摆、点电荷、电力线、点光源等等。再比如牛顿第一定律,是在伽利略等前人的理想实验的基础上得到的,建立起来的,构建物理模型对研究一些问题极为方便,是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具有现实意义。要培养学生科学的抽象和想象能力,使学生学会这种思维方法。

三、要使学生深刻理解规律的物理意义

物理规律的表达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文字语言,另一种是数学语言,即公式。对物理规律的文字表述,必须在学生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对它的本质有相当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然后再逐字逐句解释和说明。切不可在学生毫无认识或认识不足的情况下“搬出来”“灌”给学生。例如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在理解时要注意弄清定律的条件是“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还要理解“或”这个字的含义。“或”不是指物体有时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有时保持静止状态,而是指如果物体原来是运动的,它就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如果原来是静止的,它就保持静止状态。牛顿第二定律中,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外力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其中用的是“跟”字而不是“和”,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力是生加速度的原因。对于用数学语言即公式表达的物理规律,应使学生从物理意义上去理解公式中所表示的物理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而不能从纯数学的角度加以理解。如,对电场中同一点而言,不能说场强E与电场力F成正比,与电量q成反比,因为场强E由电场和电场中该点的位置决定。

四、加强应用物理概念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和指导

物理概念规律来源于物理现象,反过来应用于实际问题,学习物理规律的目的就在于能够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而通过运用,还能检验学生对物理规律的掌握情况,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和训练学生善于联系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习物理规律,经常用学过的规律科学地说明和解释有关的现象,通过训练,使学生逐步学会逻辑地说理和表达,并能运用物理规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在应用中加强对概念的理解,比如力,我们通过具体实例的分析从动态和静态多角度地加深学生对力这一概念的理解。再有何时物体可以看作质点,而什么时候不能看成质点,何时应用牛顿定律何时应用动能定理等,只有在应用的过程中才能加强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着手于将概念具体化、通俗化,通过对概念的深入理解掌握学习物理的方式,从而将物理教学更好的与实践相结合。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4

[2]尹晟; 高中物理学习方法浅探[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08年01期

[3]许家雄; 莫海宁; 理解――物理学习的关键[J]. 物理教师 2004年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