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虫害发生特点范文

时间:2023-11-20 17:27: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病虫害发生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病虫害发生特点

篇1

[关键词] 油菜病虫害 发生特点 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 S435.6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6-0077-01

引言

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种植油菜不仅能够解决农民自身吃油的问题,而且还能出售,提升农民的经济收入。目前油菜病虫害现象的增多,对于油菜病虫害的发生特点的分析以及制定相应的防治对策是很有必要的,这有利于加强对油菜病虫害防治,提升油菜的经济产能,促进农作物种植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1 油菜病虫害发生特点

1.1 油菜病毒病

油菜病毒病主要是由于蚜虫传染病毒而引发的。根据油菜品种的不同,在发病的症状中的也有所不同,一般主要是根据花叶的变化情况来确定相关的病症,当叶脉或明脉呈现半透明的特征,并且在油菜成熟的时候出现畸形的情况,也可以叫做花叶病。油菜病毒病在发病的过程中叶片出现皱缩卷曲或者畸形, 相关的病株明显矮缩,容易在抽薹前后枯死。对于甘蓝型油菜发病情况,一般发病开始的时候新叶上通常会出现针头大小的透亮小点,在生长的过程中会慢慢变成将近圆形的枯斑或黄斑,既是叶片枯黄的比较严重,但是还是可以清晰的看见近圆形的小斑点。对于一些发病比较重的油菜,主要表现为根茎上常常出现黑褐色或者是水渍状的枯死斑纹。一些油菜的植株内荚出现弯曲的情况时,那么该植株就可能感染上油菜病毒病。该病害的发生主要和当地的土壤、气候的关系比较大,当在秋天气候比较温暖和干燥的时候,利于蚜虫的繁殖生长,数量的增多,从而使得油菜病毒病增加。

1.2 霜霉病

霜霉病是油菜上一种常见的病害。当空气比较潮湿的时候,油菜的叶背会长出一层类似霜一样的霉层。这种病的发病症状主要先从底部的叶片开始,慢慢的开始向上扩散,在病症比较严重时,叶片会变得干枯泛黄一直掉落,并且整个植株都会枯萎。当油菜的花梗受到感染后,那么被感染的部位会变得肥胖肿大,形状类似于龙头拐杖的样子,并且感染的部位覆盖着一层霜状霉层。对于霜霉病主要是根据风雨进行传播和侵染的,通过寄生的形式附着在油菜的表面并且慢慢的进行渗透。该病在春季油菜开花时间段的发病频率比较高。

1.3 蚜虫

对于油菜虫害破坏严重的,油菜蚜虫是其中之一。油菜蚜虫主要是聚集在油菜的叶背和心叶上,通过刺吸汁液,使得受害的菜叶出现生长不良、卷缩、发黄。对于花梗和嫩茎受到虫害, 一般呈现为畸形,从而影响油菜的抽薹、开花和结实。在油菜的虫害中,菜蚜也是病毒病的传播者,使得油菜的经济效益损失的更加严重。在春季和秋季,由于气候比较温暖,比较适合蚜虫的生长繁殖,这就使得油菜在春季和秋季的受损比较严重。

2 油菜病虫害防治的对策

2.1 科学合理的进行轮作

一般对于油菜病虫害都是根据相应的形态在土壤中越夏或者是过冬,采用轮作品种的更换能够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对于一些山区可以采用玉米、油菜、小麦进行轮作,采用不同的作物进行轮作,能够提升作物对霜霉病、病毒病的防治作用,特别注意的是在轮作品种中不要将十字花科蔬菜和油菜进行轮作,这种轮作方式会提升病虫的繁殖能力,降低油菜的抗虫能力,增加病虫害的几率。

2.2 合理布局,选用高产抗病品种

对于油菜的种植,要进行合理的布局和优化,在种植品种中应该选择高产抗病的品种,避免油菜品种的单一化的情况出现,对于土地的种植不要进行大面积的单一品种种植以及连年种植的模式,这些都会导致油菜品种的抗性发生退化和丧失,也便于病虫害的传播和积累。在油菜的种植中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对种植的品种及时的更换,保证种植品种的优良,保证在种植中的科学、合理的布局,才能提升农作物的产量和增收。

2.3 加强田间管理

对于油菜病虫害的防治,应该加强田间的管理,入冬前进行深耕,除草可以冻死害虫。从而缓解来年春天病虫害的危害程度。进行科学、合理的施肥和密植,清理农田沟渠,降低田间湿度,清理枯枝烂叶,提升通风的效果,都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加大对田间的管理措施,定时、及时的对油菜进行查看,当发现相关的病虫害时应该及时、针对性的进行处理,避免病虫害出现扩散现象。更好的保障油菜的经济产能。

2.4 化学防治

当油菜病虫害发生比较严重时,常规的病虫害处理措施的效果不大时,可以采用化学防治的措施,对病虫害进行防治。对于病虫害的防治,应该要以预防为主,在用药方面要做到适期、针对。对于霜霉病的治理,在油菜开花之前,使用20%甲霜灵乳油进行喷雾防治。对于菌核病在油菜开花之前和盛花期各施一次药,通过选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1 000~1 200 倍液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1 000 倍液。 在油菜虫害防治工作中要根据害虫的特性来确定用药的标准和种类,当蚜虫、菜青虫在油菜苗期同时发生时,根据油菜的生长情况,采用混合用药,保证油菜正常的生长。

3 结语

综上所述,了解油菜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并且制定对应的防治对策是很有必要的。通过科学合理的进行轮作、合理布局,选用高产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化学防治等措施能够有效的减少油菜病虫害的发生,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国银,阎健全,邵军,等.油菜病虫害综合治理技术[J].汉中科技,2013,12(09):15-19.

篇2

关键词 林业病虫害;现状;特点;原因;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 S7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3-0158-01

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指的是对森林、林木种苗及木材、竹材的病害和虫害的预防与除治。森林在漫长的生长周期内,其会遭到火灾、病虫害、雪压、冻害、干旱、风沙、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以及乱砍滥伐、肆意毁林开荒等人为因素的破坏,使森林资料大幅度消减,严重地影响了林业生产的发展,并使生态环境恶化,直接威胁着人类和野生动、植物的生存。因此,要想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就需要保护好森林。现将重点放在林业病虫害的防治上,对病虫害的防治进行探索,找出针对河北省承德地区病虫害的防治技术和措施。

1 林业病虫害发生现状及特点

林业病虫害的防治是国家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对河北承德林业状况长时间的观察,其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仍然形势严峻,情况不容乐观,还有好多问题需要解决。其林业病虫害具有以下特点。

1.1 不可防备性

病虫害也是一种突发性的事件,它的出现没有规律可循。与此同时,承德市的林业害虫种类繁多,主要有松毛虫、美国白蛾、天目毛虫、杨干象等,而每种病虫害的防治方法肯定也有所不同,不能提前进行预防,其发生也就不可避免。

1.2 传播广

由于承德市的树木种植比较集中,发生病虫害时,一般规模较大,如果林区中恰巧种植的又是单一物种的话,病虫传播会更加迅速,后果将不堪设想。承德虽地处北方,寒冷的冬天能杀死一部分病虫,但是随着全球变暖,冬季病虫的死亡率在逐年下降,不利于林业病虫害的防治。

1.3 进化快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研制出一系列的杀虫剂,对林业病虫害的防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病虫的抵抗力也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就需要更强的杀虫剂出现,形成恶性循环。

2 病虫害发生原因

2.1 林区树种单一

林业不单单只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其中一部分林区的建设,是为其经济价值。人们看到了某种林木的经济价值,就会偏向于只种植该种物种,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相对比较薄弱。一旦外来病虫入侵,没有与之相生相克的生物,就会给林区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2.2 森林资源增长

承德市毗邻北京、天津,为了治理风沙,国家提出了退耕还林的政策,下达了一系列生态环境建设的措施,使得承德市的林地面积快速增加,为病虫害的发生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2.3 滥用农药制剂

为了达到快速杀虫的目的,人们滥用一些药物制剂,不仅会使病虫的抗药性增强,还会杀死一些有益生物,破坏食物链,导致生态环境失衡。森林就是一个大的完整的生态环境,本身就具有天然的抵御能力,不要人为地破坏其生态结构,一旦失衡,后果无法想象。

2.4 监测检疫失效

承德市的大部分检测检疫站形同虚设,设备老化,交通不便,缺乏有效的监测手段,导致一些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入境定居,并进一步传播,危害林业健康。

3 防治技术

3.1 多样化种植

在建设林区时,可以根据当地的水土、环境、气候种植多种可以相互扶持的树种,使得林区的树种多样化,结构不再单一,生态环境的稳定性也得到相应的提高。多样化的树木,还能吸引到不同的生物,可能有些还是一些病虫的天敌,能够抑制病虫害的发生[1-3]。

3.2 限制森林增长速度

森林增长过快,本身就会破坏生态平衡。树木逐渐变多,可是与之相生的生物达不到其增长速度,生物链就会断掉,病虫在新的环境就会缺乏与之抗衡的力量,反而成为其无公害的宿主。因此,要控制森林的增长速度。

3.3 生物防治

科学引进一些病虫的天敌进行防治,例如,赤眼蜂对抗松毛虫,管氏肿腿蜂对抗天牛类害虫,瓢虫防治蚜虫等。还可以利用一些微生物治虫,苏云金杆菌是一种生物杀虫剂,对人畜无害,不污染环境[4-5],可用于治虫。

3.4 健全检疫机制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有害生物会被无意识的带到世界各地,因此要健全检疫法规,使得检疫工作更加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并加强外来有害生物的防范工作,尽量避免有害生物进入林区,加强产地防疫和合理管理。

5 结语

林业病虫害给承德市的林业生产造成巨大的影响,影响林区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结合承德市的现有资源,积极探索防治林业病虫的技术与方法,促进当地林业的长久发展。

6 参考文献

[1] 王慧,董芳,解伏菊.基于GIS森林资源空间格局变化与经营决策分析[J].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82-86.

[2] 高素贞,李梅花.无公害葡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河南农业,2010(3):24.

[3] 李春醒.关于加强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思考与探讨[J].黑龙江科学,2013(11):232.

篇3

1、喜湿性病害大面积暴发

受夏秋季大范围降水的影响,玉米大斑病和马铃薯晚疫病全省大流行。玉米大斑病七月初始见发病,到8月初呈缓慢发展,随着8月12日全省大范围集中降水过程的出现,大斑病在全省范围内迅速大面积流行,到8月下旬,全省范围发病。尤以晋中东山、忻定盆地、太行山区、临汾东山发生最重。上述地区发病田率几乎达到100%,病株率轻者30%,一般在50%,重者达到80%以上,严重度普遍在3-5级,重者达到5-7级。9月5日昔阳县调查,全县31万亩玉米程度不同发病,轻病田(严重度1-3级)占到20%;中等发生田(严重度达3-5级)的占到30%;重病田(严重度5-7级)的达到50%,占到全县玉米播种面积的一半。特别是先玉335、并单系列等品种的发病程度要明显重于其它品种,严重度均在5-7级以上。全省统计,大斑病发生面积达到1125万亩,占到全省玉米播种面积的44%,发生面积较上年增加897.7万亩。

伴随大斑病的流行,晚疫病在全省马铃薯主产区大面积暴发。从7月中旬始见中心病株,到8月中旬大同、朔州、忻州、吕梁、长治的边山丘陵区普遍发生,发病田率达到70%以上,发病株率达到55-75%,严重度普遍达到5-7级。特别是在平川低洼下湿区,马铃薯晚疫病发病田率达到100%,发病株率一般在82—90%之间,最高100%,严重度普遍在7-9级。8月下旬田间马铃薯大面积死亡,枯萎现象较历年提早15天左右。据测算,因晚疫病为害,亩产量平均损失在4成左右,最高达60%以上。全省马铃薯晚疫病发生面积265.1万亩,较上年增加158.9万亩,占到全省马铃薯总播种面积的61.7%。棉花铃病的发生也明显重于常年。三种病害发生面积之大,流行蔓延之快,危害程度之重是我省多年少有的。

2、喜旱性虫害发生轻于常年

由于今年反常的气候因素,喜旱性虫害发生轻于常年是今年病虫发生的又一特点。特别是多年偏重发生的麦穗蚜、玉米红蜘蛛、棉蚜、果树叶螨等发生程度明显轻于近年。虽然今年麦蚜和玉米红蜘蛛始见期都早于往年,特别是玉米红蜘蛛始见期较常年提早一个月,接近大发生的2007年。但受中、南部降水较多的影响,中、南部玉米红蜘蛛一直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百株螨量大多在万头以下。

反之,一些喜湿性虫害偏重发生,程度重于常年。全省玉米螟发生面积达到1298万亩次,较上年增加403万亩次。发生面积明显大于常年。特别是北部一代的发生程度和南部三代的发生程度要明显偏重。大同市7月5日调查,一代玉米螟平均花叶株率为8%,百株有虫8—20头。其中广灵县5个平川乡镇3.6万亩玉米花叶株率平均达到27%,最高达41%,单株有虫最高达到3头,忻州市在甜糯玉米种植区调查,花叶率一般达到20%左右,重者在40%-50%之间,一代玉米螟在北部如此严重的为害是近年来少有的。运城市三生期调查,夏玉米田一般平均百穗有虫20—30头,高于去年同期的10—20头,株被害率平均12-35%,最高80%,略高于上年的10-30%和70%。发生较重的万荣县9月22-24日普查,玉米螟平均百穗有虫42头,最高106头,平均株被害株率35%,最高80%,也是我省多年少见的。

此外,以棉铃虫为主的夜蛾科幼虫在我省偏重发生,全省灯下诱蛾量比常年高2.5倍以上,南部玉米产区和中部东山区偏重发生。运城市6月下旬水地玉米田二代百株落卵120-200粒,严重田块百株落卵400-500粒,最高826粒,卵株率达70%-80%。三代百株玉米一般有虫10头,株被害株率为13-20%;严重田块百株有虫31头,株被害率达30%-45%。8月底大田普查,一般田块平均百穗有虫8头,最高15头,穗被害率一般为10%-18%,个别严重田穗被害率达30%-36%。玉米田百株有甜菜夜蛾10-13头,最高24头,9月下旬大田普查平均百株玉米有甜菜夜蛾16.4头,最高达到40头。晋中东山区大豆田和玉米田棉铃虫为害严重,据调查,玉米被害株率高达30%-50%,百株有虫少则50头,多则达百余头。全市22万亩大豆田,有10万亩受到夜蛾科幼虫危害,其中重发生田达到7.6万亩。发生最重的昔阳、和顺、左权、寿阳等东山四县,一般田间百株有虫少则300-500头,多者达到1000头以上,作物受害严重。蔬菜田西红柿和甜椒的被害率也相当高,一般发生田虫果率达10%,重者20%-30%,实属多年罕见。

3、局部灾害性病虫发生加重

随着我省“一村一品”战略的实施,规模化、集约化区域种植模式的形成,局部灾害性病虫发生严重,重发频率增加。今年我省南部东亚飞蝗区夏蝗偏重发生,发生面积40.6万亩,达防治指标面积29万亩。其中,永济市伍姓湖内涝蝗区和蒲州河泛蝗区及周边麦田发生群居型蝗蝻5.6万亩,一般密度为500—1000头/平方米,最高密度为1500头/平方米,是我省1998年以来发生最重的一年。以粟叶甲和粟灰螟为主的谷子虫害在忻州、晋中、吕梁、长治等谷子主产区大发生,全省发生面积275万亩,一般田块被害株率均在50%左右,百株有虫少则80头,多者300-400头。左权县部分乡镇被害株率达到80%以上,百株虫量最多可达500头以上;大同市9个农业县区,有虫田率达到100%,一般单株谷子有虫8—12头,单株最高有虫150头,忻州市的神池、繁峙、静乐等县谷子被害株率均在95%以上。吕梁市的石楼、中阳、离石、临县、岚县等地百株虫量少则50-100头,多则300-400头,被害株率一般20%-40%,严重的高达60%-80%。粟灰螟在一些地方的发生也重于常年。一般株被害率为5%~8%,重发生田达到15%,个别田块甚至超过20%;忻府区播明村谷田粟灰螟的被害株率达到28%-47%。

玉米蓟马是今年运城、临汾春玉米苗期的主要害虫。万荣县6月10日普查,全县蓟马发生面积8.6万亩,一般田块百株虫量3000-5000头,严重田百株虫量达20000-30000头;曲沃县6月17日调查,蓟马发生面积5.1万亩,一般田块百株虫量3500-6000头,严重田百株虫量达27000头以上,严重影响了玉米的正常生长。玉米红蜘蛛在朔州、大同等降水较少的地区,仍为偏重发生,两市发生面积万亩,危害高峰出现在8月中、下旬,一般百株螨量在20万头左右,重则达60万头。

此外,蔬菜产区的青椒疫病、黄瓜霜霉病,苹果产区等在局部发生较重,给农业生产造成了较大的损失。

4、新病虫危害损失严重

篇4

陕西省杨树病虫害种类较多,有200余种,其中枝干病害有溃疡病、冠缨病、干腐病、细菌溃疡病等;叶部病害主要有炭疽病、锈病、黑斑病、灰斑病、白粉病、黑星病、花叶病等;根部病害有紫根病、根癌病等;蛀干类害虫有星天牛、粒肩天牛(俗称桑天牛)、云斑白条天牛等;叶部害虫有黄刺蛾、杨舟蛾、杨小舟蛾、杨尺蛾、杨素蛾、舞毒蛾等。常暴发成灾,造成严重损失。因此,杨树营造林能否成功,科学防治病虫害已成为关键因素[4-5]。

杨树病虫害防治是一个综合工程,要成功造林,选择抗病虫的杨树品系是关键,在加强造林用苗检疫的基础上,科学栽植,加强林木抚育管理,贯彻预防为主、防治并重的原则,以科学育苗、规范造林,加强杨树种苗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造林后加强抚育管理,及时清理病虫木、风倒木和濒死木,搞好林内卫生。

1关中平原地区杨树主要干部病害

1.1发生特点

1.1.1杨树溃疡病。杨树溃疡病主要发生在主干和大枝上,病菌在树干上、枝条的病斑和病体中越冬。该病发生1年中有2个高峰期,一般在春季3月下旬开始发病,4月中旬至5月下旬为发病高峰期,6月初基本停止,秋季(10月以后)稍有发展。夏季杨树生长旺盛期,病害基本不发展。以幼苗移栽后翌年发病率最高,引起杨树溃疡病的病原有8种,在生产上主要是真菌引起的病害。症状分为水泡型和枯斑型,水泡型病斑仅发现在光皮品系杨树上。溃疡病病菌从树干皮孔侵入,最初为极小圆形水泡;随后水泡逐渐变大,直径一般为0.5~2.0 cm;后期水泡破裂,有淡褐色液体流出;最后病斑下陷干缩,并伴有纵裂小缝。枯斑型主要发生在主干的伤口和芽痕处,春季初期病斑呈暗褐色水浸状,随后形成棱形、圆形或不规则的病斑。病部韧皮组织溃烂,其下木质部也变为褐色,5月下旬至6月上旬病斑上形成黑色小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其病斑可连年扩大发展,不同病斑可连接成片,造成枯枝、枯梢,被认为是杨树上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发病规律:病害发生与温、湿度关系密切,干旱或水分、肥力不足,易导致树木生长衰落,引起发病。

1.1.2杨树干腐病。症状:病菌以病丝和分生孢子器在杨树病组织上越冬,春季产生分生孢子。病菌借风、雨传播,一般从伤口和芽痕处侵入,以4―6月发病最高,病斑初为淡褐色,形状为椭圆形,后逐渐扩大成条形长斑,后期病斑上形成许多黑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枝条发病时,病斑不明显,但会迅速枯死。发病规律:杨树移植后、栽培水分不足或树势衰弱的受害特别严重。

1.2防治技术

1.2.1加强营林措施。选择合适的造林地,瘠薄地、砂石地、盐碱地不宜作为杨树造林地;采用抗病性强的树种的壮苗进行造林,起苗、运苗等过程避免机械损伤。栽后加强抚育管理,适时进行浇水、施肥,促进树木茁壮生长,提高个体的抗病性。对新造林地,及时进行刷白,早春用0.5 °Bé石硫合剂或1∶1∶160波尔多液喷干,进行预防。

1.2.2化学防治。对感病树木,早春用刀刮除病斑,范围稍超越病斑周围0.5 cm,深达木质部。随后用1%溃腐灵药剂进行涂药,涂药后再涂以50~100 mg/kg赤霉素,促进伤口愈合。秋末按生石灰∶盐∶水为1.0∶0.3∶10.0的白涂剂对树干下部进行刷白。发病高峰期前,用80%甲基托布津100倍液、40%多菌灵50倍液或2∶2∶100波尔多液等喷洒主干和大枝,阻止病菌感染。

2叶部病害

2.1发生特点

杨树叶部病害种类比较多,主要发生在叶片上,也可危害嫩梢和幼茎,病菌以菌丝、分生孢子在病落叶、嫩梢上越冬,借风雨传播,由气孔或伤口侵入叶片,一般在多雨的夏季发生严重,嫩梢和幼茎发病时,先产生病斑,后可环切枝梢,使其枯死。

2.2防治技术

冬季清除落叶和病枝梢,减少初侵染来源,5月可对树冠喷施75%百菌清500倍液、80%多菌灵400~500倍液、40%乙磷铝300倍液。

3蛀干害虫

3.1发生特点

杨树蛀干害虫生活隐蔽,平时不易被发现,往往被人们所忽视,一旦发生危害,则难以根治。

3.1.1粒肩天牛。其成虫体密生暗黄色的细绒毛,鞘翅基部密布黑瘤突。幼虫乳白色,头部黄褐色。在关中地区2年发生1代,幼虫在蛀道内越冬。成虫6月中上旬羽化,盛期在6月下旬至7月中旬。幼虫取食韧皮部和木质部,是杨树、柳树、法桐等多个树种的重要害虫。

3.1.2星天牛。其成虫体黑色,鞘翅具多个大小白斑如星星,基部密布黑色小颗粒。幼虫乳白色至淡黄色,以老熟幼虫在蛀道内越冬,1年1代;成虫5月初开始羽化,6月上旬至7月中旬为发生盛期,是关中地区杨树重要害虫。

3.1.3光肩星天牛。其成虫体黑色,鞘翅基部无黑色小颗粒。幼虫乳白色至淡黄色,以老熟幼虫在蛀道内越冬,1年发生1代,5月中旬至6月中旬开始羽化,是关中地区杨树重要害虫。

3.1.4云斑白条天牛。其成虫体大,黑色,鞘翅有云状白斑。幼虫淡黄白色,粗肥多皱。在关中地区2年发生1代,成虫一般4月中下旬至5月中下旬为盛期。初孵在韧皮部蛀食,受害处树皮常变黑、肿胀开裂,形成很多小口,幼虫从此排出木屑、虫粪,常伴有树液流出。

3.2防治技术

每年4―5月为幼虫开始活动期,应经常在杨树林内进行踏查,调查若发现树干和树枝上有新鲜虫粪和木屑排出,则表明有蛀干害虫的危害,应及时选择合适的措施进行防治。

3.2.1加强营林措施。一是选择抗病虫能力强的杨树品种植树造林,如毛白杨、欧美107杨、欧美108杨等。造林地尽量设法远离柳、法桐、复叶槭等虫源地,距离宜在1.5 km以上[6-7]。二是搞好林分卫生。及时巡查,清除并消毁虫害木、濒死木、风倒(折)木等。

3.2.2生物防治。在天牛虫口密度不高且人为影响较小的地段或区域,可采用放养带菌花绒坚甲、肿腿蜂进行生物防治。在有啄木鸟栖息的林分,可采用人工挂鸟巢、设饵木等方法为啄木鸟创造适宜的生存环境,以控制天牛虫口密度。

3.2.3物理防治。利用杨树天牛成虫体型较大、行动缓慢、有假死性特性。在成虫羽化期间,每天6:00―8:00、18:00―20:00摇动树木,成虫假死坠地后人工捕杀。在新造杨树林内,按75~90株/hm2栽植天牛喜食的树种,如钻天杨、72杨、合作杨、复叶槭等作为饵木,引诱成虫产卵,集中进行防治[8-9]。

3.2.4化学防治。一是化学喷雾。在天牛成虫羽化期间,在树干或大侧枝上喷洒10%广效敌杀死乳剂2 500倍液或绿色威雷300~400倍液,杀死成虫和初孵幼虫。二是注射虫孔。从排粪孔注入40%氧化乐果800倍液,也可在树干基部用40%氧化乐果原液或20%康福多打孔注射,用量为1 cm胸径0.3~0.8 mL,并用泥土封孔。

4食叶害虫

4.1发生特点

陕西省关中地区杨树食叶害虫主要为鳞翅目舟蛾科的杨扇舟蛾、杨小舟蛾、杨二尾舟蛾等,其次危害严重的有杨尺蠖、杨毒蛾、柳毒蛾等。杨扇舟蛾成虫灰褐色,前翅顶端有灰褐色的扇形大斑1块;雌虫腹部较粗大,末端具毛束。卵圆型,先橙红色,后黑褐色。初孵幼虫淡绿色,3龄后金黄色,头部黑褐色;老熟幼虫黑色,每节有环形排列的橙红色瘤8个,其上有长毛,第1和第8腹节背中央有红褐色大瘤各1枚。杨扇舟蛾初孵幼虫有群集性。1~2龄幼虫仅啃食叶片的下表皮,残留上表皮和叶脉。2龄后吐丝缀叶,形成虫巢,白天隐伏其中,夜晚取食。3龄以后食量大增,分散取食,可将叶片食尽,仅剩叶柄。当食料不足时,则吐丝下垂随风飘迁别处危害。幼虫的食量随虫龄的增大而增加,5龄幼虫的食量最大,占总食量的70%左右。因此,如前期防治不及时,常在短期内把叶片吃光。该虫分布广、繁殖速度快、可短时间数量呈几何增长,比较容易形成灾害。

4.2防治技术

4.2.1监测方法。杨扇舟蛾、杨小舟蛾幼虫危害发生期相似,1年发生5~6代,常在关中地区杨树林猖獗成灾。每年的5月底至6月初,舟蛾类第1代幼虫开始危害时,在杨树林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块,设立临时标准地多块,每块标准地内随机抽取10棵标准株;道路及水渠两旁的杨树绿化带,随机选择几个路段,每路段选10株杨树进行调查,观察杨树叶片危害状。杨扇舟蛾、杨小舟蛾取食叶肉,使杨树叶片呈筛网状,幼虫吐丝下垂,随风飘移他处危害。

4.2.2防治指标。虫情分级方式为:平均每50 cm枝条1~2条幼虫为轻度发生;有3~4条幼虫为中度发生;有5条以上为重度发生。一旦中度以上发生的林分或路段,应及时进行防治。

4.2.3化学防治。防治杨树食叶害虫,幼虫3龄前是最佳的防治时期,该时期用药少,成本低。杨树幼龄林,一般在每年5月底至6月初可选用灭幼脲Ⅱ号、高效氯氰菊酯、功夫等无公害农药喷雾防治,喷雾前加入洗衣粉和水搅拌成浆状,可提高药剂附着性,再对1 000~1 500倍水进行喷雾[10]。杨树中龄林,可采用1.2%苦・烟乳油喷烟防治,时间为6:00―8:00、16:00―21:00,用药量为525~600 g/hm2,按照药剂、柴油配比为1∶9配制,喷烟时应注意风向,喷烟点应位于上风位。

5参考文献

[1] 王永君.杨树病害诊断与防治[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1(22):204-205.

[2] 徐磊,赵忠宝.秦皇岛海滨林场新栽杨树腐烂病防治对策研究[J].现代园艺,2011(19):50.

[3] 韩英.杨树烂皮病无公害防治试验[J].青海农林科技,2011(4):10-11,61.

[4] 杜姝茵,孙志成,孙雅娟,等.用科学的发展观谈谈杨树产业化发展[J].吉林农业,2011(11):165.

[5] 雷双喜,张晓虹.杨树丰产林“1+5”林下复合经营模式[J].中国林业,2011(23):41.

[6] 李晓宇,杨成超,彭建东.杨树人工林地力衰退研究现状与进展[J].辽宁林业科技,2011(6):39-42.

[7] 宋金洪,白莉萍,辛涛,等.条垛式堆肥污泥对杨树幼苗光合光响应特性的影响[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1(12):39-43,46.

[8] 于海英,柴守权,周玉江,等.倒春寒与杨树烂皮病发病的关系[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1(6):927-930.

篇5

关键词 甜玉米;病虫害;发生特点;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 S435.1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2-0132-01

甜玉米在会昌县种植面积递增,1年可种2季。其生长季节发生病虫害多,导致产量和品质下降,须及时防治。

1 甜玉米主要病害

1.1 大斑病

又称条斑病,是会昌县甜玉米上最主要的叶斑病,常年发生且危害较重。可危害叶片、叶鞘和苞叶,多从下位叶向上位叶扩展,叶上病斑长梭形,灰褐或黄褐色,潮湿时病部产生黑霉,病斑易合并连片形成更大的病斑,使叶片提早枯死,对产量影响较大。高温、多湿,时晴时雨是大斑病发病最佳条件,低洼地、过于密植荫蔽地、连作地常严重发生。

防治方法:选抗病品种,如黄金1号、华珍、超甜2000等。处理好残株病叶,合理密植,增施磷、钾肥,使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抗病力,发病初用25%丙环唑1 000倍液,或40%克瘟散乳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2%加收米乳剂500倍液等喷雾,隔10 d喷1次,连喷2~3次。

1.2 小斑病

又称斑点病,是甜玉米中常见真菌性病害,全生育期都可发病,以抽雄、灌浆期发生较多,主要危害叶鞘、苞叶和果穗。病斑小而多,椭圆形、黄褐色、边缘紫褐色,有时病斑上有轮纹,有黄色晕圈。潮湿时,病部长灰黑色霉层。果穗染病可致穗腐病及种子霉烂,后期叶片病斑常彼此连合,叶片干枯。小斑病是真菌性病害,病菌喜高温(28~30 ℃),高温多雨、发病重,反之发病轻。防治方法:参见大斑病的防治。

1.3 纹枯病

纹枯病由近地面叶鞘和叶片向上发展。叶鞘上病斑椭圆或不规则形,中间灰白色,边缘浅褐色,多个病斑合并成云纹状不规则形大斑,包围叶鞘,使叶鞘腐败、叶片早枯,并侵入茎秆。苞叶上可形成云纹状大斑,严重时果穗干缩、霉变,穗轴腐败。后期潮湿时,病部表面产生大量白色菌丝体并结成初为白色、后变深褐色的菌核,菌核形状、大小不一,易脱落入土[1]。种植过密,偏施氮肥,湿度大,连续阴雨易发病。

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如绿色超人等,合理密植,避免偏施氮肥,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对低洼潮湿、高肥密植、遮荫郁闭、易发病的田块,从孕穗期开始就应注意田间检查,发现发病株及时喷药防治,药液要喷到植株下部和果穗上。发病初期,用1%井冈霉素7.5 kg/hm2对水3 t/hm2,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700倍液,喷于植株下部。

2 甜玉米主要虫害

2.1 玉米螟

又称钻心虫,是甜玉米最重要的害虫之一。以幼虫蛀入茎秆取食危害,影响养分输导,且蛀孔处易遭风折。穗期喜蛀食雌穗,使籽粒缺损霉烂。苗期蛀食心叶,出现排孔。

防治方法:秋收后,清除杂草,处理秸秆、穗轴,减少虫源基数,利用黑光灯在夜间诱杀成虫;田间分2次释放赤眼蜂15万~30万头/hm2,也可释放螟虫长距茧蜂1.05万头/hm2;在甜玉米心叶末期用1%辛硫磷颗粒剂15~30 kg/hm2拌5倍的细砂土撒入喇叭口内;甜玉米抽穗后,用2%甲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800倍液,或20%康宽150 mL/hm2对水450 kg/hm2喷雾或滴液于雌穗顶部和雌穗上下几片叶的叶腋处。

2.2 玉米蚜

又称腻虫,以成虫、若虫刺吸甜玉米叶片等组织汁液,使叶片变黄或发红,影响生长发育,严重时植株枯死。此外,玉米蚜还分泌蜜露诱发煤烟病,影响光合作用。

防治方法:铲除田中及田边杂草,拔除中心蚜株的雄穗,田间挂黄板涂黏虫胶诱集有翅蚜或距地面20 cm架黄色盆内装0.1%肥皂水或洗衣粉水诱杀有翅蚜,减少虫源;播种前用种子重量0.1%的10%大功臣可湿性粉剂拌种,播后25 d内对玉米蚜防治效果好。拔节期后用10%大功臣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或25%吡蚜酮悬浮剂4 000倍液,或25%阿克泰水分散粒剂4 000~6 000倍液,或48%毒死蜱乳油3 000~4 000倍液等喷雾,视虫情10 d喷1次,防治2~3次[2-3]。

2.3 地老虎

又叫土蚕、切根虫。1~2龄幼虫为害幼苗心叶或嫩叶,3龄以后切断幼苗茎部,造成缺苗断垄,严重的甚至毁种。

防治方法:铲除杂草,烧毁;黑光灯诱杀成虫,设置密度15盏/hm2,或用糖醋液(糖6份、醋3份、白酒1份、水10份、90%敌百虫1份调匀)诱杀成虫;于清晨在甜玉米断苗周围将土扒开捕捉幼虫;用2%杀螟松粉、50%辛硫磷粉22.5~30.0 kg/hm2或50%辛硫磷、25%二氯苯醚菊酯等乳剂750~1 500 mL/hm2,加少量水混拌细土或土粪300~375 kg/hm2,制成毒土或毒粪,也可用糠麸等作饵料,炒熟、炒香后,每50 kg加2 kg稀释好的90%晶体敌百虫拌匀成毒饵,毒土可直接施于播种沟(穴)内,毒饵撒在地面进行诱杀。

3 参考文献

[1] 张盼.甜玉米病虫害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J].上海蔬菜,2011(6):57-58.

篇6

关键词:南方葡萄;病虫害;发生特点;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436.6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南方葡萄种植比较普遍,由于气候和管理的原因,病虫害发生频率较高,特别是高温高湿季节,病虫害防治已经成为葡萄管理的重要内容。葡萄病虫害防治的关键在预防,要把防治工作做在前面,要充分掌握病虫害发生规律,采取针对性措施,实行综合防治。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1 南方葡萄病虫害发生特点

近年来,南方葡萄种植面积不断增加,加上气候出现一些异常现象,葡萄病虫害发生呈现上升趋势。特别是高温高湿天气,葡萄集中发病情况较为突出,而且病虫害的多样性也给防治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1.1 主要病害

南方葡萄病虫害主要体现在病害方面,主要病害有炭疽病、霜霉病、黑痘病、白腐病等。

1.1.1 炭疽病

炭疽病主要表现在葡萄果粒上,发病初期果皮出现一些浅红色斑点,慢慢扩大,色泽逐渐加深。果粒软化期,病菌快速生长,病斑致使果粒完全腐烂。每年7~8月为炭疽病发病盛期,主要依靠菌丝在枝条上越冬翌年产生孢子借助风雨传播,高温高湿季节最容易发生炭疽病。炭疽病危害葡萄果粒,使葡萄果粒腐烂脱落,对葡萄生产造成严重损失。

1.1.2 霜霉病

霜霉病主要危害葡萄叶片。发病初期,叶片上会出现一些淡黄色斑点,叶背面出现灰白色霉状物。每年5~6月和8~9月为发病盛期,雨量偏多对该病病菌传染有利。幼果感染霜霉病容易造成落果,发病原因依然是病菌靠卵孢子在病残体中越冬,然后靠风雨传播。霜霉病主要危害葡萄叶片和幼果,给葡萄正常生长造成重要影响。

1.1.3 黑痘病

黑痘病又叫“鸟眼病”。发病时,病斑呈现圆形或椭圆形,周围深褐色,中间是浅褐色,而且中间会显现凹陷状,并有黑色小点,很像小鸟的眼睛,故此叫“鸟眼病”。黑痘病主要危害葡萄嫩芽嫩叶,特别是葡萄花期到幼果时期,黑痘病发生率很高,危害也最为严重。传播方式也是靠菌丝在植株内越冬,翌年4~5月产生孢子,借助风雨传播,5~6月是发病高峰期。

1.1.4 白腐病

白腐病主要危害葡萄果实。发病初期,在离地面较近的果穗梗上会出现枯黄色斑点,渐渐变为浅褐色。果实成熟时,果粒上会出现灰白色小点。白腐病可以导致葡萄果粒和病穗脱落。白腐病的传播途径和其他几种病菌差不多,病菌多以孢子器的孢子在葡萄枝上越冬,翌年借助风雨传播。高温高湿发病愈加严重,每年7月为发病高峰期。

1.1.5 灰霉病

灰霉病又叫烂花穗,是葡萄病害中比较严重的病害,给葡萄造成是损失非常严重。主要危害花序和幼果,在花梗上出现病斑,形成灰色霉状物,使幼果失水萎缩,造成大量落花落果。以孢子及菌丝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春天条件成熟,通过气流传播到花序上。

1.1.6 褐枯病

褐枯病主要危害花序和幼果,一般低温多雨时很容易发生褐枯病,发病初期在穗轴上产生一些褐色斑点,逐渐扩展,使得穗轴变色枯死,当病情严重时,幼果也将萎缩干枯。主要以病菌分生孢子在枝蔓表皮中越冬,翌年幼芽萌动时分生孢子侵入形成病斑。

1.2 主要虫害

葡萄虫害虽然没有病害那样突出,但对几种常见害虫也不能掉以轻心,主要虫害有虎天牛、透翅蛾和红蜘蛛等。

1.2.1 葡萄虎天牛

虎天牛主要危害葡萄枝蔓,受害枝蔓表皮呈现黑色。主要以幼虫在枝蔓内越冬,翌年5~6月蛀食枝蔓,7~8月成虫羽化,产卵在葡萄嫩芽和叶柄间,5d之后,幼虫孵化完毕,进入葡萄木质内部,开始危害。

1.2.2 葡萄透翅蛾

透翅蛾主要危害葡萄枝蔓,会在受害部位形成膨大,致使叶片枯萎脱落,植株营养运输受阻。以幼虫藏身葡萄枝蔓内越冬,翌年6~7月羽化,产卵于枝蔓上,幼虫一般从葡萄新梢叶柄蛀入危害枝蔓。

1.2.3 葡萄红蜘蛛

红蜘蛛主要以成螨或若螨危害葡萄叶片、嫩梢,以及果穗和果梗,严重时能够使叶片脱落,穗轴变黑,果粒变成铁锈色。以雌成螨在葡萄老蔓裂缝中越冬,翌年6月开始危害葡萄叶片,7月危害果穗。

1.2.4 葡萄黄蜂

黄蜂又叫马蜂,是一种分布很广的昆虫,它主要啃食成熟葡萄果粒,造成葡萄果粒出现伤口溃烂。黄蜂不仅危害葡萄,对人也有一定的攻击性。

2 葡萄病虫害防治措施

葡萄病虫害防治要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原则。化学防治不可或缺,但很容易让病虫产生抗药性。因此,要大力提倡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建立安全、高效、经济防治体系,因地制宜搞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争取实现葡萄生产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2.1 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的方法有很多,加强田间管理,及时给葡萄追肥除草,进行修剪,增加透气性,给果穗套袋,春秋季清园,消灭病菌和越冬害虫。农业防治方法经济环保,防治效果显著,应该是葡萄病虫害防治的首选方法。

2.1.1 春秋季清园

清园行动可以结合冬季修剪同时进行,将葡萄园中的枯枝枯叶进行集中清除,剥掉老蔓老皮,铲除其他杂灌,进行集中焚烧销毁,可以减少越冬害虫基数。在生长期也需要将遭遇病虫害的枝蔓果穗叶片剪除销毁,也可以减少病虫害的传播。

2.1.2 确保透风性

葡萄枝叶过密,很容易造成透光性和透气性差,病虫害也容易在这样的环境中滋生。所以,要注意保持良好的葡萄园内环境,就需要及时给葡萄架面进行透光、透气处理。可以将多余的枝丫抹去,摘除一些老叶,对枝蔓进行绑束,清除多余的花穗和副枝。对于距离地面过近的果穗要适当高吊,减少地面病虫害的侵袭。

2.1.3 加强肥水管理

葡萄园的肥水管理要根据葡萄长势进行科学调配,追施肥料要提高针对性,浇水和排水都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水肥是葡萄生长的基本条件,加强相关管理,就可以提高葡萄长势,当然就可以提高抗逆性。

2.1.4 复垦与除草

葡萄园里的杂草和枯枝败叶是病菌害虫的主要藏身之地和繁殖场所,及时除草复垦,不仅能够保水保肥,为葡萄生长助力,还能够有效铲除病虫来源。复垦深翻泥土,还可以有效杀死土壤中的虫蛹、虫茧和幼虫,减少害虫基数。

2.2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要分几个关键时期进行集中防治。休眠期和萌芽期,葡萄抗药性很强,可以施用石硫合剂加五氯酚钠作铲除剂,在修剪后、萌芽前各喷施1次,浓度为3°~ 5°石硫合剂+0.3%五氯酚钠。喷施时要尽量均匀达到淋洗状态。葡萄花期主要用多菌灵、百菌清、退菌特等杀菌剂喷施,浓度一般为600~800倍液。果粒进入上色期时,炭疽病、白腐病容易发生,主要采用退菌特等杀菌剂和波尔多液交替喷施。如果发现霜霉病,可以用疫霜灵600倍液喷施。如发现葡萄透翅蛾、虎天牛、红蜘蛛等害虫时,除及时剪除病虫害枝蔓之外,还可以喷施50%敌敌畏1000倍液,如果主干上有虫粪及粘液时,可以涂抹50%敌敌畏5倍液,消灭幼虫防止其羽化。在盛虫期给葡萄主干刷白,也能够收到不错的防治效果。

化学防治要严禁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随着防治技术的提高,生物源农药已经被广泛采用。生物农药中,可以选用多抗霉素、农抗120、菌毒清等杀菌,可以选用苏云金杆菌(Bt)、青虫菌、阿维虫清等杀虫。生物农药环保高效,已经成为葡萄病虫害防治的新宠。

2.3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主要是利用害虫某些特殊属性而采用的防治措施。有些害虫有很明显的趋光性,就可以在葡萄园中安装杀虫灯,可以驱赶和杀死害虫。这种方法经济实惠环保,操作简单,效果良好。给果穗套袋是防止各种果穗病的有效方法。套袋隔离可以减少施药的次数,减少农药残留,也能够防止害虫侵袭。这种保护性防御措施已经被广为应用。实践表明,这种被动式防御效果很好。对于那些有色品种,可以在采收前半月左右摘除纸袋,果粒会很快上色。

参考文献

[1] 王云华.葡萄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J].农村科技,2010(03).

[2] 薛毅民.无公害葡萄病虫害防治技术措施[J].植物医生,2007(02).

[3] 刘会宁.南方葡萄病虫害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J].柑桔与亚热带果树信息,2000(12).

篇7

关键词 大豆;病虫害;发生特点;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 S436.4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8-0098-02

1 大豆紫斑病

1.1 发生症状

主要危害豆荚和豆粒,也危害叶和茎。苗期染病,子叶上产生褐色至赤褐色云纹状圆形斑。真叶染病初生紫色圆形小点,散生,扩展后形成多角形褐色或浅灰色斑。茎秆染病形成长条状或梭形红褐色斑,严重的整个茎秆变成黑紫色,上生稀疏的灰黑色霉层。豆则呈紫色斑,内浅外深。豆粒染病形状不定,大小不一,仅限于种皮,严重的整个豆粒变为紫色,有的龟裂。

1.2 防治方法

一是选用抗病品种,生产上抗病毒病的品种同时较抗紫斑病。二是选用无病种子,并进行种子处理,用种子量0.3%的50%福美双,或40%大富丹拌种。三是大豆收获后及时进行秋耕,以加速病残体腐烂,减少初侵染源。

2 大豆霜霉病

2.1 发生症状

大豆各生育期均可被害。带菌种子引起幼苗系统侵染,子叶不表现症状,第1对真叶从叶基部开始延叶脉出现大块褪绿斑块,其他复叶也有相同的症状,以后全叶变黄而枯死。

2.2 防治方法

大豆霜霉病的防治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选育抗病品种。根据各地病菌的优势小种选育和推广抗病良种。二是进行种子处理。用瑞毒霉,或以克霉灵、福美双及敌克松拌种,效果很好。三是清除病苗。病苗症状明显,易于识别,铲地时可结合除去病苗,消减初侵染源。四是喷洒药剂。病害流行条件出现时,及早用百菌清、多菌灵、退菌特等喷施防治[1-2]。

3 大豆灰斑病

3.1 发生症状

大豆灰斑病也称蛙眼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可侵染子叶、茎、荚和种子。

3.2 防治方法

灰斑病的防治着重于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加强农业防病措施,流行年适期喷药,均可收到很好的效果。抗灰斑病的品种资源较丰富,近年已培育出合丰29、垦农4号、东农42号、长农16、东农43号和东生1号等抗病品种,但品种抗性持续时间较短,需经常监测各地病菌生理小种组成的变化,以便选择新的抗病品种。

4 大豆褐斑病

4.1 发生症状

大豆褐斑病又称斑枯病,叶片染病始于底部,后逐渐向上扩展。

4.2 防治方法

一是选用抗病品种。二是实行3年以上轮作。三是发病初期可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77%可杀得微粒可湿性粉剂5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12%绿乳铜乳油600倍液、30%绿得保悬浮剂300倍液,隔10 d左右防治1次,防治1~2次。

5 大豆胞囊线虫病

5.1 发生症状

大豆胞囊线虫病主要危害大豆根尖。

5.2 防治方法

一是与非寄主植物进行3年以上轮作。二是适当免耕。免耕可减少病源传播,从而减轻发病。三是因地制宜选用抗线虫病品种。同一地区不宜长期连续使用同一种抗病品种。四是进行药剂拌种。用种子重量0.1%~0.2%的1.5%菌线威颗粒剂,对过筛湿润细土100~200倍,拌种后可直接播种。五是进行土壤处理。要求将药剂施于表层20 cm的土壤中,与种子分层施用。可用5%甲基异柳磷颗粒剂120 kg/hm2,或15%涕灭威颗粒剂10.5~15.0 kg/hm2,或5%甲拌磷颗粒剂120 kg/hm2,或10%涕灭威颗粒剂37.5~75.0 kg/hm2。在播前15~20 d沟施,用细土拌匀后施入土中。

6 大豆食心虫

6.1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5~6 mm,翅展12~14 mm,黄褐色至暗褐色。全国各地1年均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结茧越冬。东北地区越冬幼虫于7月中、下旬开始破茧而出,爬到土表重新结茧化蛹。

6.2 防治方法

一是农业防治。大豆食心虫食性单一,飞翔能力弱,可采取远距离轮作,在距前一年大豆田1 km以外的地块种植,可显著降低当年的蛀荚率。二是药剂防治。在卵高峰后3~5 d,喷洒广谱性杀虫剂,有一定防治效果[3]。

7 东方蝼蛄

7.1 形态特征

成虫长30~35 mm,前胸宽6~8 mm,浅茶褐色,密生细毛。

7.2 防治方法

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50 mL,或50%辛硫磷乳油100 mL,对水2~3 kg,拌麦种50 kg,拌后堆闷2~3 h。对蝼蛄、蛴螬、金针虫防效好。

8 东北大黑鳃金龟

8.1 形态特征

成虫长16~21 mm、宽8~11 mm,黑色或黑褐色,具光泽。

8.2 防治方法

一是农业防治。对于蛴螬发生严重的地块,在深秋或初冬翻耕土地,不仅能直接消灭一部分蛴螬,并且将大量蛴螬暴露于地表,使其被冻死、风干或被天敌啄食、寄生等,一般可压低虫量15%~30%,明显减轻第2年的危害。二是药剂防治。选用50%辛硫磷乳油1 000倍液、25%爱卡士乳油1 000倍液、40%乐果乳油1 000倍液、30%敌百虫乳油500倍液,或80%敌百虫可溶性粉剂1 000倍液喷洒或灌杀。

9 大豆蚜虫

9.1 形态特征

成虫有翅胎生雌蚜,体长卵形,黄色或黄绿色,体长1.0~1.5 mm。体侧有显著的乳状突起,额瘤不显著,复眼暗红色。

9.2 防治方法

一是大豆蚜虫的天敌较多,有草蛉、捕食性瓢虫、寄生蜂和食蚜蝇等,在天敌数量多时,可抑制蚜虫数量的增长。二是要注重苗期预防,用40%甲基异柳磷乳剂按种子重量的0.2%~0.3%拌种可防治苗期蚜虫,同时兼治苗期的某些其他害虫。此外,亦可采取种子包衣剂技术,既可防蚜,又能达到增产的目的。三是在苗期用20%乐果乳油,或50%灭蚜净乳油,或50%辛硫磷乳油1 500~2 000倍液喷雾,或用90%乐果乳油,或88%~90%乙酰甲胺磷10倍液5 250 g/hm2,超低容量喷雾,或用1.5%乐果粉剂,或5%西维因粉,或2%扑灭威粉22.5~30.0 kg/hm2喷粉。四是大豆田出现点片危害时,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40%乐果乳油800倍液、40%氧化乐果乳油1 000倍液,或选用10%溴氰菊酯乳油225~300 mL/hm2对水600~750 L/hm2喷雾[3-4]。

10 棉红蜘蛛

10.1 形态特征

成虫雌虫体长约0.46 mm,雄虫为0.26 mm。体色变化较大,一般为橙色或铁锈色。体两侧常有条形和纵行色斑,从头部向后延伸到腹部末端,呈深色。

10.2 防治方法

一是农业防治,铲除田边杂草,清除残株败叶,可消灭部分虫源和早春危害对象;天气干旱时,注意灌溉,增加菜田湿度,不利于其发育繁殖。二是当其发生时,主要采取化学防治,可以采用25%抗螨23(N23)乳油500~600倍液、73%克螨特乳油1 000~2 000倍液、25%灭螨猛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20%灭扫利乳油2 000倍液、2.5%天王星乳油3 000倍液、5%尼索朗乳油2 000倍液、20%双甲眯乳油1 000~1 500倍液、1.8%爱福丁(BA-1)乳油抗生素杀虫杀螨剂5 000倍液、15%哒螨灵(扫螨净、牵牛星)乳油2 500倍液喷雾防治。隔10 d左右喷1次,连续防治2~3次。

11 参考文献

[1] 张鑫,赵娜.大豆霜霉病的综合防治对策[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2(2):37.

[2] 张丽蓉.大豆霜霉病发病规律及防治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1(11):32.

篇8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玉米;病虫害;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033104

1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概述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指所采用的农业耕作方式是建立在环境保护的基础上的,而且对涉及到农业发展的各种因素,包括水资源、土壤、生物资源等,都以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为目标实施综合性管理,以促进农业持续而稳定地发展。

2 玉米耕种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所产生的病虫害特点

2.1 玉米耕种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导致各种病虫害产生

黑龙江省八五三农场在玉米耕种中采用了保护性耕种技术,为各种病菌的滋生和生长提供了条件。特别是农场为了提高土壤质量而采用秸秆还原技术,当秸秆在土壤中腐烂之后,就会加速地下各种害虫的繁殖速度,造成农场的玉米受到病虫害的侵袭而导致玉米生产损失巨大。

2.2 玉米耕种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导致病虫害复发率提升

在玉米病虫害中,玉米锈病是较为常见的,而且对玉米农作物的危害性非常大。虽然农场针对这种病害采用了综合性的控制措施,但是,玉米的耕种采用了免耕作技术,玉米的残体会堆积在农田中,使玉米锈病菌有条件滋生,原有的玉米锈病就会在这样的条件下滋生,对玉米的危害程度是非常大的。

2.3 玉米耕种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会导致新的病虫害产生

黑龙江省八五三农场在玉米耕种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还由此引发了新的病虫害而严重影响到了玉米的产量。比如,半知菌亚门真菌中有一种病菌叫玉米灰斑病菌,其菌丝体可以生存在玉米的带病残体中。即便是冬季,这种病菌也不会冻死,而是会在玉米灰斑上有很多的分生孢子,到第2年玉米种植的时候,这种病菌就又会恢复活力而在玉米植株上造成重复感染并扩大感染范围。

3 玉米耕种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所产生的病虫害防治措施

3.1 根据玉米种植所在地区的环境选择科学的种植方法

在玉米的选种上要从玉米生长环境出发,包括气候环境、水资源环境、土壤环境等都要有所考虑。为了降低病虫害的侵袭,要选择具有较强抗病能力且对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的玉米种子[1]。玉米耕种的过程中,要注意早耕种、密植要科学合理,并有效地控制好肥料的施用量和施用频率。

要及时地将玉米地中带病的植株清除,并在距离玉米地较远的地方销毁,以避免病菌在玉米地中扩散。

3.2 玉米田地要做好杂草清理工作

对玉米田地中的杂草清理,可以采用除草剂进行除草。由于除草剂属于是化学药品,所以,要通过正规渠道购买,且注意除草剂在使用的过程中的残留问题。关于除草剂的施用,在玉米出苗之前,要使用除草剂将玉米田中的杂草消除,对没有出土的杂草进行封闭处理,以将玉米苗期的害虫消除。

3.3 高度重视防治玉米病虫害的技术培训工作

玉米病虫害的防治技术培训工作需要得到高度重视。要求培训的方式多种多样,以宣传方式传播防治玉米病虫害的技术知识,塑造防病虫害环境,让所有的种植户都提高防病虫害意识。

3.4 充分发挥大机械和飞机航化作业优势控制玉米病虫草的危害

随着现代化大机械的推广,农场机械化水平逐年提升,高地隙喷药设备在玉米生长的中后期显示出更大的优势,对于后期病虫草害的防治更加方便、及时;飞机航化作业在大面积快速喷洒防治病虫害药剂上发挥出不可取代的作用,已经广泛应用于玉米螟、后期蚜虫、大斑病防治和叶面肥的喷施。

4 总结

综上所述,黑龙江省八五三农场对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种植玉米,可以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能。但是,由于这种耕作技术为玉米病虫害创造了条件而使得病虫害发生几率增加,就需要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以保证农场的玉米产量高、质量好。

篇9

关键词 水稻病虫害;发生新特点;综防对策;安徽五河;2016年

中图分类号 S435.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2-0100-01

五河县地处安徽省东北部,境内湖泊、河流较多,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全县地境复杂,淮河穿境而过,淮河以南是丘陵,淮河以北为平原,各乡镇都有水稻种植,常年种植面积在4.0万hm2以上。以往水稻病虫害发生呈现“三病二虫”(纹枯病、条纹叶枯病、白叶枯病、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的态势,虫害发生重于病害。近年来,由于种植业结构调整、水稻品种更换以及气候条件改变,水稻病虫害种类发生了新变化,一些主要病虫害变为次要病虫害,而一些次要病虫害则上升为主要病虫害,病虫害发生特点发生了根本性化。

2016年五河县水稻病虫害的发生呈现了显著的新特点,总体上呈中偏轻发生,病害发生中偏轻,虫害发生极轻。病害以纹枯病、稻曲病和稻瘟病发生较重。原有的防治技术和防治思想已远远不能适应新的病虫害的防治要求。笔者在研究五河县水稻病虫发生新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应的五河县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对策,以供水稻种植户参考。

1 2016年五河县水稻病虫害发生的新特点

1.1 总体呈中偏轻发生态势

2016年五河县水稻病虫害总体上中偏轻发生,是历史上最轻的一年,全县发生面积7.6万hm2,发生程度1.64级。病害中偏轻,全县水稻三大病害(纹枯病、稻曲病、稻瘟病)发生面积4.27万hm2,且发生程度均在2级以下。虫害发生极轻,全县三大虫害(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稻飞虱)发生面积仅3.33万hm2,发生程度1.24级。

1.2 水稻病害发生中偏轻

2016年五河县水稻病害发生呈中偏轻,总发生面积为4.33万hm2,发生程度1.95级。其中,纹枯病发生面积3.2万hm2,发生程度2级;稻曲病发生面积0.87万hm2,发生程度2级;稻瘟病发生面积0.13万hm2,发生程度1级;其他病害发生面积0.13万hm2。相较于水稻虫害的发生稍显偏重。

1.3 水稻虫害发生极轻

2016年水稻虫害发生极轻,总发生面积3.33万hm2,发生程度1.24级。其中稻飞虱发生面积1.8万hm2,发生程度1级,百丛有虫量均在480头以下,基本上达不到防治指标;二化螟发生面积0.8万hm2,发生程度2级;稻纵卷叶螟发生面积0.73万hm2,发生程度1级。

2 五河县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对策

针对五河县2016年水稻病虫害新的发生特点,广大农户原有的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已不能有效防治已经发生改变了的水稻病虫害。为此,提出了新的五河县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对策。

2.1 在防治思想上加强技术培训与宣传

由于水稻病虫害发生新变化而引起防治技术的及时调整,广大农户不易适应及应对。故而采取以电视讲座、电视字幕、现场会、广播等多种形式加强技术培训与宣传,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及时调整防治思路,使广大农户能及时改变防治策略,及时、准确、有效地防治好水稻病虫害,降低损失,增产增收[1]。

2.2 在防治目标上以减量与绿色增产为目的

由于病虫害发生较以往减轻许多,因而防治用药也要相应减少,在药剂选择上也要选择绿色环保的农药产品,以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达到减量、绿色环保的防治目标[2]。

2.3 在防治对象上以病害防治为重点

由于病害发生较轻、虫害极轻,所以在防治对象的确定上应该以病害防治为主,辅以防治虫害,前期以纹枯病防治为重点,后期以防治稻曲病、稻瘟病为重点[3]。提高用药的针对性,达到好的防治效果。

2.4 在防治药剂选择上以防治病害药剂为主

近年来,五河县水稻虫害发生都不太重,因而防治虫害的药剂可以减量使用或者不用防治。在药剂选择上以防治病害药剂为主,前期以防治纹枯病的药剂为主,后期以防治稻曲病、稻瘟病的药剂为主[4]。

2.5 在防治时间上以中后期为主要防治时间段

根据五河县水稻病虫害发生的新特点,在水稻病虫害防治时间的确定上以中后期为主,由于前期病虫发生较轻,可以少用药或者不用药,以往五河县水稻病虫害的防治基本上2次药是必须用的,即7月20日防治四(2)代稻纵卷叶螟、四(2)代稻飞虱、四(2)代二化螟、纹枯病,8月10日防治五(3)代稻纵卷叶螟、五(3)代稻飞虱、五(3)代二化螟、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防治上以防虫为主。现在由于病虫害发生了新变化,防治时间后移,以中后期为主,以纹枯病、稻曲病、稻瘟病为主要防治对象[5-6],时间可以调整为8月初和8月底2次用药防治。

2.6 在防治形式上以“统防统治”为示范带动

改变以往一家一户式防治为集中统一防治形式,在有条件和项目区的乡镇实施统防统治,以统防统治为示范带动其他农户有针对性地防治病虫害。通过统防统治项目的实施,形成乡镇或村组集中连片防治病虫害的新格局,提高防治效果,降低农药用量。

3 参考文献

[1] 王艳青.近年来中国水稻病虫害发生及趋势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6(2):343-347.

[2] 孙传恒,唐启义,唐洁,等.基于权重自动调整神经网络的水稻病虫害诊断专家系统[J].农业工程学报,2007(6):159-164.

[3] 粱开明,章家恩,杨滔,等.水稻与慈姑间作栽培对水稻病虫害和产量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4(7):757-765.

[4] 刘文栋,葛意活,何燕.气候变化对水稻病虫害发生发展趋势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0(24):243-246.

篇10

关键词日本山药病虫害;发生;无公害;防治技术;辽南地区

山药属薯蓣科植物,营养丰富,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海城市感王镇引进日本山药品种已10多年,近年来感王镇种植面积不断扩大,2009年种植面积66.7 hm2左右,而且产量高,平均单产60 t/hm2左右、收入30万元/hm2以上(2009年售价6元/kg以上),最高收入达75万元/hm2,日本山药栽培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一大亮点。但由于连年重茬,加上调出调入种苗,山药病虫害逐年加重,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制约山药生产的发展。感王镇农技人员通过几年的生产调查,总结出辽南地区日本山药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及无公害防治技术,现介绍如下。

1主要病虫害及发生特点

1.1山药炭疽病

为半知菌亚门的薯蓣盘长孢菌和围小丝壳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茎或遗落土中的病残体上越冬,翌年6月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风雨或蚜虫等昆虫传播蔓延。主要危害叶片,也可侵染藤茎。叶片染病后有急性型和慢性型2种,急性型发病快,病斑较小,多在叶柄与叶片或叶柄与茎蔓交界处产生不规则褐色病斑,数日后叶片脱落;慢性型发病较慢,发病初叶片上出现褐色不规则小斑,后逐渐扩大成黑褐色圆形或椭圆形至不规则形大斑,病斑中部灰色至灰白色,上面有不规则同心轮纹,有的病部易破裂穿孔或叶片脱落。茎部受害后,初期产生褐色水渍状小斑点,逐渐扩大成圆形或梭形黑褐色病斑,病部略下陷或干缩,严重时病斑扩大融合成片,致整株枯死。该病发生的适宜温度为25~30 ℃,相对湿度为80%,一般在6月下旬至7月,雨量越多时,炭疽病发生越重。

1.2山药斑纹病

为半知菌亚门薯蓣柱盘孢。以分生孢子或菌丝体在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发病后又产生分生孢子,温、湿度条件适宜时可进行再侵染。发病初期,叶面上出现黄色或黄白色病斑,边缘不十分明显,蔓延扩大后呈现褐色不规则形,叶脉失绿呈透明状,状如潜叶蝇钻蛀细小隧道。发病后期病斑边缘微凸起,中间淡褐色,上生小黑点,有些病斑能形成穿孔,严重时致叶片枯死。在叶柄和茎上,也可形成圆形病斑。湿度大、多雨时发病重。

1.3山药褐斑病

为半知菌亚门薯蓣链隔孢菌和薯蓣叶点霉菌。以菌丝体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春季湿度条件适宜时,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初侵染。主要危害叶片。病斑呈圆形至不规则形,中间灰白色至褐色,周围常有黄色至暗褐色水浸状晕圈,湿度大时病斑上生有灰黑色霉层。

1.4山药根结线虫病

为花生根结线虫,属垫刃目异皮线虫科,是山药的一种重要病害。1年发生4代,以成虫、卵及大龄幼虫在山药留种块茎上及残留在土壤中的病组织中越冬。主要以第2龄幼虫在土壤中蠕动传播扩散,其次随农事操作或流水传播,远距离传播主要是随带病山药种茎调运。侵染部位主要为块茎和不定根毛。块茎受害后表皮呈暗褐色,无光泽,多数畸形,在线虫侵入点周围肿胀凸起,并出现直径2~7 mm虫根结,严重时根结愈合一处。根系受害后,根毛增多,上边有米粒大小的根结。剖开病部可见到乳白色成虫及不同龄期幼虫。该病能使叶片变小,直至发黄脱落,整个山药植株长势变弱。发病轻重与山药连作年限有明显的相关性,连作年限愈长,发病愈重。另外,发病轻重与土壤温湿度有关,成虫发育的最适温度为22~27 ℃,发病最适宜的土壤相对湿度为60%~70%。

1.5山药黑斑病

是一种由短体线虫引起的病害。块根染病,中上部先呈现淡褐色小点,后为椭圆形深褐色病斑,并逐渐扩展连片成不规则黑色凹陷病斑,贮存期间病斑可继续扩展,致病组织失水干缩,伴有深褐色丝状霉点。地上部表现为叶色淡绿;植株矮小,重则茎叶变黄,提前枯死。发育适温为25 ℃左右,6月上旬新块茎开始形成,线虫即可侵染。其整个生长期均可危害,初秋高温季节表现症状。黑斑病主要为土传、种传,种传为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连作地发病重。

1.6地下害虫

包括蛴螬、蝼蛄、金针虫等,主要为害根和茎,容易使根系受伤,把块茎咬成孔洞,影响山药产量和品质。蛴螬以暗黑金龟子为优势种,1年发生1代,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为为害高峰。蝼蛄主要是非洲蝼蛄,1年发生1代,5月上旬至6月中旬形成第1次为害高峰。金针虫以沟金针虫为主,2~3年发生1代。

1.7甜菜夜蛾

初孵幼虫群集叶背,吐丝结网,在叶内取食叶肉,留下表皮,成透明小孔。3龄后,将叶片吃成孔洞或缺刻,严重时仅剩叶脉和叶柄。1年发生5代,以3、4代为害最重。若7—9月天气干旱,降水偏少,气温偏高,甜菜夜蛾有可能暴发。

1.8茶黄螨

以成螨和若螨集中在山药幼嫩部位刺吸汁液。叶片受害后,叶背呈油浸状,并逐渐变成黄褐色,叶缘向下卷曲。受害严重时,植株形成秃尖,生长停滞。茶黄螨发育适温18~25 ℃,相对湿度为80%~90%。每年6月下旬至9月中旬为为害高峰期,1年发生25代左右。

2无公害防治技术

2.1合理轮作

轮作换茬可有效减轻或避免病害发生。种植山药3年以后,必须进行轮作,轮作作物以禾本科作物为好[1]。

2.2选用良种

加强植物检验检疫,不从发病区调种,选用抗病虫较好的品种种植。底部钝圆、颈部粗短、毛孔稀疏的山药较抗黑斑病。

2.3消毒处理

播前结合翻土,用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15 kg/hm2进行土壤消毒,对预防线虫引起的病害效果较好。预防叶类病害,可采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泡种薯30 min,或下种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 kg/hm2,对水1 500 kg/hm2,喷洒种沟[2]。

2.4健身栽培

选择地势高燥、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种植。冬前深翻,利用太阳热能或薄膜密封消毒土壤。采用高畦、深沟、短行栽培,雨季注意排水。不施未腐熟肥料,多施有机肥,增施磷、钾肥。坚持提前双膜催芽,地膜覆盖,促使山药早发,提高植株抗逆性,减轻病害发生。6月下旬山药分枝盛期追肥,施尿素120~150 kg/hm2。合理搭置秧架,架高要在1.5 m以上,以利引蔓上长,加强通风透光,降低温湿度;生长期及收获后及时清除残枝落叶和病残物[3]。

2.5药剂防治

6月下旬发病前喷施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防病;发病初选用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 5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 2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施,轮流交替用药,一般需喷药3~4次。防治甜菜夜蛾应掌握在卵孵化盛期至3龄幼虫期施药,可选用5%氟啶脲乳油1 000~1 500倍液,或2.5%多杀霉素悬浮剂500倍液。茶黄螨防治应掌握在发生初期,选用1.8%阿维菌素乳油,或73%炔螨特乳油2 000倍液,喷药重点是山药上部,尤其是幼嫩叶背和嫩茎[4]。

3参考文献

[1] 王朝忠,张青运,常银莲,等.山药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7(16):92.

[2] 杜广平,王景波,刘延增.黑龙江山药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J].植物医生,2008(4):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