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体育课程的建议和意见范文
时间:2023-11-20 17:27: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体育课程的建议和意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职教育 课证融合 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安平(1962- ),女,河北泊头人,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实训中心,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北京 100029)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6-0124-02
本文中的“课”是指高职教育所开设课程,“双证”是指学历证书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课证融合,一试双证”是指通过将国家职业标准所要求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及职业素养融入高职院校的课程之中,将职业(工种)生产工序融入教学过程之中,将职业技能鉴定融入课程结业考试之中,在高职教育课程结业考试合格后,同时获得学历证书和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课证融合,一试双证”是高职教育坚持“双证书”制度以来面临的一个新的需求,也是高职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我国“双证书”制度的历史缘起
1991年10月17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中首次提出:“凡进行技术等级考核的工种,逐步实行‘双证书’制度。”最近一次是在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总理在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等事宜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更加明确、具体地指出:“大力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做到学以致用。”23年来,国务院、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及职业院校都做了不懈的努力,极大地推进了“双证书”制度的进程。目前,我国的各级各类职业院校都已经百分之百实行了“双证书”制度。但是,我国的“双证书”制度强调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相互平行、互不交叉,学生要分别参加教育部门的学历资格教育和职业资格鉴定部门组织的职业资格鉴定,由此带来了重复学习、教育资源浪费、高职教育职业导向性不强等问题。从而,高职教育迫切需求“课证融合,一试双证”的新型“双证书”制度。23年来,一些地方政府或职业院校围绕“双证衔接”做了积极的尝试,其中,以湖北省“双证互认”、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课证融合,一试双证”方面的探索较有成效,形成了一些可借鉴的方法。但这些尝试都是自下而上的推动,缺少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没有体制机制的保障,所以这些尝试都没有走得太远。
二、高职教育“课证融合,一试双证”课程体系的意义
(一)避免教育资源浪费,提高人才培养效率
在严谨、科学的职业活动与职业能力分析基础上,将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有机融合,建立高职院校课程与国家职业标准之间的互认体系,避免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教学内容重叠、重复学习及多次考试的弊病,有效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效率与效益,实现与生产、经营、管理一线岗位技能要求之间的零距离。学生可在学历教育相关课程考试合格后,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实现“一试双证”,提高人才培养效率。
(二)突出职业导向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千千万万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劳动者,提高高职院校学生适应现代化、标准化生产的劳动技能与素质,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适应能力,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将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引入高职课程之中,使学生明确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与技能要求,培养职业意识、职业精神及职业能力,学以致用。避免了学生为考试而学习,不知所学何用的盲目学习状况,缩小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距离,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探索国家职业标准与高职课程的对接方法,构建行动导向高职课程体系
国家职业标准的制定原则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这与高职教育所倡导的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与方法是相统一的。国家职业标准中所规定的职业功能即是高职课程的“行动领域”,将这些“行动领域”转化到教学中,则形成了高职教育的若干“学习领域”即课程。所以,高职课程与国家职业标准的对接口即是国家职业标准中的职业功能与高职课程体系中的“行动领域”,以“行动领域”的工作任务为引领,构建行动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
(四)提升高职教育的社会地位
高职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现了高职学生既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人文和职业素养,同时又具有很实用的操作技能,显著提升了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高了高职教育的社会地位,吸引了一定数量的优秀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促进高职教育的良性发展。
三、高职教育“课证融合,一试双证”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体系是指在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将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加以排列组合,使各个课程要素在动态过程中统一指向课程体系目标实现的系统。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的载体,是保障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一)课程体系开发指导思想
以职业分析为导向,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同时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与“高等性”,创建“课证融合,一试双证”的高职课程体系,使学生在不延长学制的情况下“一试双证”,同时获得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就业的竞争力。
(二)课程体系的基本特征
1.职业性。高职教育属于职业教育范畴,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使受教育者掌握在某一特定职业或行业从业的技能、知识与能力。职业性是高职教育的基本特性,也是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最典型特征。高职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手段及课程评价等组成课程体系的各种要素都要有明显的职业导向性,这就要求以国家职业标准为抓手,以国家职业标准所要求的职业能力、职业活动工作过程为基础构建课程体系,将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与高职学历教育在课程体系之中高度融合,直接接轨。
2.等级性。国家职业资格及相应的职业标准是具有等级性的。根据从业人员职业活动范围的宽窄、工作责任的大小和工作难度的高低将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及其职业标准分为五个等级,即五级(初级)、四级(中级)、三级(高级)、二级(技师)及一级(高级技师)。不同等级的职业标准规定了不同层次的职业功能、技能及知识要求,这种等级性应体现在与之相融合的高职课程内容中。
3.实践性。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要求学生掌握特定级别职业岗位的操作技能与知识,整个教学过程是以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将生产过程转化成具有职场氛围的“学习情景”,融“教、学、做”为一体,在实践中学习知识与技能。
4.职业迁延性。所谓职业迁延性是指“当职业或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劳动者所具备的这一能力依然存在,能够在变化了的环境中重新获得职业技能和知识”。职业迁延性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重要能力,它是适应跨职业的、适应不断变换的岗位、伴随人终生的能力,也称之为职业核心能力或可持续发展能力,决定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状况。应将受教育者的终身发展作为一种使命体现在课程体系之中。
5.高等性。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性”与“职业性”是高职教育的两个重要属性,也是其根本属性,要在高职课程体系中同时体现。我国的高职教育课程通过“学科本位”到“技能本位”到目前倡导的“能力本位”三个阶段的变迁,使我国的高职教育从教育理念到课程体系各个要素已很好地体现了职业导向性,但却没有能够更加科学有效地落实其高等性。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其高等性主要应体现在:人文素养、职业素养、专业知识的层次、操作技能的难度及其任务的综合应用性等方面,这些方面应如何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而体现高职教育的高等性,要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方法等各个要素中明确规定,并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不打折扣地贯彻落实。
6.工作过程完整性。普通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体现的是学科完整性,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要能够体现完成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过程的完整性。国家职业标准中规定的职业功能是构成职业活动的基本功能单元,这些基本功能单元包含从工作准备到完成工作任务一套完整的生产工序。这些生产工序则构成了行动导向高职课程体系中的“行动领域”,将完整的“行动领域”转化成“学习领域”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之中,实现工作过程的完整性,有效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三)课程体系开发方法
在政府专门管理机构的政策支持与督导下,本着“统一领导、资源共享、多方共赢”的思路开展工作。
1.组建课程开发专家委员会。组建由行业、企业、命题专家、课程专家、教育研究机构及教育与人力资源政府部门多方参加的课程开发专家委员会。在保证职业资格证书权威性和高职学历教育“高等性”的前提下,具体制定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形成企业、行业、教育、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及学生几方面共赢的机制。
2.根据专业的类型及人才培养目标,确定职业岗位(群)。根据国家职业分类,确定专业所指向的职业岗位(群)、职业资格、级别以及相对应的国家职业标准。将职业标准中所要求的职业名称、职业能力特征、职业功能、工作内容、技能要求及知识要求明确写入高职课程标准之中,做到高职课程内容完全覆盖相应等级国家职业标准中所有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点。
3.进行职业能力分析,设置职业资格“认证课程”及核心能力培养课程。在原劳动保障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的研究课题中提出了“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职业能力开发原则,首次把人的能力按职业分类规律分成了三个层次,即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职业特定能力是指仅适用于职业本身的自身特有的能力;行业通用能力是指本行业内各岗位(岗位群)通用的专业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是所有职业活动共有的、最基本的能力。三种职业能力的关系如下图所示,职业特定能力是与任何其他职业都不交集部分;行业通用能力是本职业与其他职业交集部分;职业核心能力是所有职业交汇的重合部分。这三种能力的培养要融入课程体系之中。
第一,根据专业指向的职业岗位,分析相应级别的国家职业标准。将国家职业标准中规定的职业功能、工作任务、知识与技能要求分解为特定能力模块及通用能力模块,并将这两部分能力模块分别融入高职课程之中。将职业特定能力模块所对应的课程确定为“核心认证课程”,将行业通用能力模块所对应的课程确定为职业资格“通用认证课程”,当这些“核心认证课程”和指定的“通用认证课程”结业考试合格后,则可以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实现“一试双证”。
第二,开发“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职业核心能力具有所有职业共有又游离于职业之外的特性,决定从业者的纵向职业发展及横向职业迁移能力,对职业生涯的成功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目前我国比较权威的机构将职业核心能力分为与人交流、与人合作、数字应用、信息处理、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外语应用八个方面,这种能力的获得将使学生终生受益。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应体现在高职课程体系的所有要素之中,在课程结构上要开设应用文写作、沟通与演讲训练、高等数学、信息技术与基础、英语、职业素养与就业指导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所有专业课程及其他人才培养环节都应设计核心能力培养情景;精心设计第二课堂的各种学生活动、增加选修课程给学生提供更多自我发展与创新的平台。整个课程体系都要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设定为一个重要的目标要素。
总之,“课证融合,一试双证”课程体系的构建充分体现了高职课程与国家职业标准的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及课程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的对接,真正将职业资格教育与高职学历教育融为一体,高效、高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四、结束语
“课证融合,一试双证”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不可能一蹴而就。要经历国家层面顶层设计、国家资格组织管理机构的体制变革及运行机制的创新、政策出台、各种实施方案的制订、试验、调整、改进等一系列环节,是一个自上而下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但作为一种理论与实践探索,不失为对高职教育新型“双证书”制度的一种推动。
[参考文献]
[1]陈宇.职业资格证书(技术与实践)[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6.
[2]崔颖.高校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J].高教探索,2009(3).
[3]傅伟,袁强,王庭俊.高职教育行动导向课程体系的特征与要素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1(4).
[4]姜大源.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篇2
【关键词】 体育中考内涵 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4(b)-0003-01
体育是初中阶段重要的素质教育课程之一,对于培养学生勇敢坚毅的精神,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也有重要意义。因此,长期以来,很多初中都格外看重体育课程,尤其是体育课程被纳入中考之后,各学校更是加强了对体育课程的重视。但关于中考来说,很多学校就简单的认为体育课程就是中考的一门普通科目,平时的教学也就是简单的围绕中考的那几种项目入手,导致教学的导向成了考试,一切教学都以考试为标准开展,学生也从内心深处就认为体育课程学习的目的就是考试。这种教学方式的结果就是学生对于体育的认识不全,对于体育的内涵理解更不够深刻,学生都是考什么练什么,不考的就不练,使得学生的训练范围狭窄,而且不断的重复那几个项目,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实,体育课程是一个涉及众多内容的科目,不光是体育运动本身最直接的运动训练,还有体育内在的人文底蕴。而中考实际上也是这样,不光靠的是学生体育技能的高低,还包括对学生意志、精神方面的考察。所以,只有正确认识中考体育的内涵,考试的意义,这样才能让学生站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体育课程,也才能更有针对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 关注中考体育中对学生精神风貌的考核
其实,在体育中考的时候,学生自身所展现给评委们的礼貌礼节、精神风貌等,这是一个学生面对评委展现自己最关键的时候。如果这个学生一见评委紧张的连平时会的也忘记了,不会的更不会,而且说话结结巴巴,甚至紧张的忘了说什么了,那么这个学生必然不会得高分,而且很显然这个学生在这方面的确就是有缺陷。因此,教师需要在日常的教学环节中,加强对学生精神风貌、临产发挥和表现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导。比如,日常教学过程中,每节课教师都能留给学生几分钟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尤其是要当众让学生获得表达的机会。在这方面,教师可以每节课留出十分钟,让学生轮流登台说一下自己对这节课的看法,以及提一些建议和意见。另外,做一些动作时的亮相也要大方、舒展。比如如在垫上进行技巧教学时,统一强调学生的亮相动作要达标,且每一位学生都必须做好。同时要求学生做到面带微笑,小组长负责管理队形、纪律等。这就使得学生在学练中技能、礼貌礼节、精神风貌等都获得进步,一举多得。并且能和中考时的小组长负责管理模式相配套起来[1]。
2 侧重中考体育中对学生学生毅力的考核
中考体育中在很大程度上都体现了对于学生毅力、抗挫折能力的考核,比如设计的1000米跑或者800米跑,都可以对学生的耐力进行考核。尤其是在目前独生子女比例越来越大的现实条件下,加强学生毅力和抗挫折能力、逆境中生存的训练非常有必要,而且我们目前的初中学生也的确缺乏这方面的训练。有的学生跑1000米的时候,跑了一圈下来就跑不动了,于是就产生了放弃的念头,生怕自己累坏了;有的学生学生对跳山羊存有畏惧心理,他们很是害怕,几次跑到鞍马跟前就不敢跳了。不管老师怎样鼓励,就是跨不过这道坎[2];有的学生立定跳远,几次不达标就开始产生畏惧心理,以后怎么也跳不过去了。考试时,也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平时能跳过去,但当天没有,于是不少同学当场就吓哭了,而且不能继续考试了。其实,分析这些问题发现,这都是学生缺乏坚韧毅力的结果。对于这个问题,教师要能够根据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原理开展教育,因为教师的疏导、教育只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外在因素,真正起变化的是内因。所以,教师要抓住学生缺乏毅力的心理,进行逐步的引导,为学生确立更强的自信心。
3 加强对中考体育过程性的评价
目前,很多教师在为学生上体育课的时候,总是不断的在强调中考体育成绩的重要性,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尤其是一些体育成绩不好的学生。其实,目前中考体育固然是成绩更重要,但其实更深层次的方面还在于通过体育加试,强调体育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让全社会都对体育重视起来,对学生学习体育重视起来。所以说,中考体育考试,最终我们应该看成是一项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为了吸引了更多的学生走到操场、走到大自然、走到阳光下来[3]。如果教师可以把握住这个内涵,那么对于学生的引导就要融入更多过程性的评价,让学生逐步的喜欢上体育,喜欢上学习体育的过程,而不单单是为提高体育成绩而学习体育。所以说,初中阶段开设体育,目的应该在于学生在体育教育中应该不断进步,不断完善,每取得的一项成绩和获得的一次进步均构成学生整体素质发展的一部分。如一种基本技能、知识,一种良好心理品质等都是全面素质的组成部分。有些地方的学校本着客观实际的态度,建立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档案,量化每次成绩的比率,将学生的平时成绩与毕业时的升学考试成绩进行综合评估[4]。
每当体育中考日期临近时,各校的针对性训练也加强了力度,大运动量既增加了训练的负荷,又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但是作为中考目前的必考科目——体育课程而言,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必须要加强对中考体育内涵的理解和认识,这样以来,教师才能更加明确的指引学生如何学习。同时,教师更加全面的理解了中考体育,才能站在更高层次上认识体育,同时,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体育的过程中学习更多方面的知识,通过学习,让学生逐渐的提高综合素质。这样以来,学生会更加喜欢学习体育,中考体育也会获得更高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罗毅.初中体育中考的策略与反思[J].学周刊,2010(12).
[2] 王佃成.体育中考,思想重于技巧[J].资治文摘(管理版)
篇3
[论文摘要]新课改对于体育教学而言,是在要求学生从事快乐体育的主导思想下,树立“健康第一”的信念,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方面,从思想和行为两方面都必须有所转变,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原则,所以笔者结合自身体育教学的经验,就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提高和教学行为的尝试性变化做简单的阐述。
自2007年“亿万青少年阳光体育计划”实施以来,我国学校体育的教学改革也迈人了一个新的台阶,尤其对于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而言,更是把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其预定目标。过去,我们的体育课程教学都是注重动作技术学习和身体素质的提高,而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以及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要实现这些目标,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行为习惯,提高自身素质,这样,新课程的精神与价值才能在实践中得到真正体现与落实。多年的教学改革,都在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我们首先应从课程理念和行为习惯人手。
一、新课改对体育教师教学行为的要求
(一)新课改对体育教师教育理念的要求。关注学习体育知识技能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关注体育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社会发展需要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分析与解决问题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这是新课改对体育教师教学理念转变的提出的新的诊释。
(二)新课改对体育教师教学方式的要求。体育教师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实践中学习。体育教师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宽容的课堂气氛;教学活动具有创造性;因势利导。倡导开放式、探究式教学,努力拓展体育课程的时间与空间。
(三)新课改对体育学习生活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群体,而且要关注学生个体;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与体能,还要关注学生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现在,而且要关注学生的未来。我们在上体育课的时候,经常有这样一种感觉,学生把体育课当成活动课、“游戏”课,包括一些体育教师在内,从内心也认为体育课就是给学生玩的时间,让学生在忙碌的学习负担中能暂时性的解脱出来,所以很多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当中很少有自己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所以很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都成了一种摆设,对于教师而言,教授一门技术,对学生而言,掌握一门技术都是难以实现的。退一步讲,就算教师有多么认真和负责,教师在不断的重申体育课的重要性,学生对此却没有一点点反应,依然我行我素,最后的结果是教师在教学中失去了耐心,感觉身心疲惫,学生在课程当中也未学习到什么知识和技术。那么怎么来改变这种难堪的局面?怎样来让学生注重体育教学、来调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呢?结合自身工作经验,笔者认为,首先我们要树立学生自主观,教师必须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针一对常规教学中出现的一些普遍现象,如老师教的累,学生学习效果不佳,积极性不高等,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探索尝试,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努力提高课堂效率。 二、教师角色转变的表现形式
(一)是学习的合作与交流者
在课程教学当中,我们也该改变过去的传统思维模式,教师应该和学生学会很好的交流和合作,学生在教师的教授下去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和技术,反过来,教师也也该从学生的学习心得当中去发现教学当中的不足,只有及时的沟通和交流,才能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二)是活动的组织管理者
体育课程教学有它自己的特点,由于大多数课程教学都是在室外进行的,所以学生的组织和管理工作就显的非常的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课堂氛围、调动与协调上下功夫;与学生平等合作、交流对话,也要强调“有序”地学习,否则体育课就成了“放羊课”,因此,没有组织就没有体育课,体育教师应是一名好的组织者。
三、建立良好的教学关系
建立良好的教学关系是我们有效地进行教育教学的必要条件,也是新课标下教师教学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尊重、激励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师生的情感交流才能通畅,教学才能有成效。
(一)尊重和激励学生
激发和鼓励学生是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的重要举措,对于学生新的建议和意见,教师也该积极的鼓励和支持,寻找当中的不足,平等待人的和学生进行交流,教师的热情帮助和鼓励才会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共同参与,相互学习
篇4
一、 融洽师生关系,多与学生沟通
体育教师一般都长得威武强壮,说话往往大嗓门儿,有时会给学生造成“这个老师很粗鲁”的错觉。而且由于中学体育课设置的课时较少,学生们每周一般只有一次上体育课的机会,和体育老师见面的次数自然就不多。老师也只是和某些性格开朗或擅长体育的学生进行沟通,而忽视了那些内向又本身不喜欢体育的学生。这就使得有些学生在学期末甚至都没有和体育老师说过话。初中生的情感和心理在渐渐走向成熟,他们已经形成了自己判断事物的能力。这个时期的他们很敏感,他们会觉得体育老师不喜欢他们,只喜欢体育成绩好的同学,因此也就更不喜欢上体育课,觉得上体育课只是在浪费时间,毫无意义,如此恶性循环,使得体育教学的开展变得十分不顺利。
鉴于此种情况,体育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和学生进行沟通,争取和每一位学生打好关系。想要做到这一点,体育教师就应该在学期伊始向所教班级的班主任或班长索要一份学生名单(最好附上相关性格和背景资料),争取以最快的速度了解班里每位同学的简单情况,然后在教学的过程中,多与那些性格内向又对体育课提不起兴趣的同学进行交流和沟通,了解他们不喜欢体育课的原因,以及他们对体育课提出的建议和意见。教师针对这些问题,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改善计划,使那些不擅长体育又不喜欢体育的学生看到老师为他们而做出的教学变化,理解老师的“诚意”与良苦用心。这样,既能改善体育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又能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学生因为喜欢这个老师而产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可谓一举多得。
二、提高教学方法的灵活性,使学生真正参与到体育教学中来
体育是一门增强学生体质、锻炼学生体能的学科,体育的教学不同于语数外等以课本知识为主的教学。体育教师在给学生讲授基本的体育常识和知识的同时,应将更多的精力放到学生的体能训练上。而这种体能上的训练不能只是简单的老师示范、学生模仿,这种机械呆板的教学方法往往不能提起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也不会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体育教学的真谛,他们往往只是依葫芦画瓢,单纯地将老师教授的动作学会,而往往在力度的使用和技巧的运用上拿捏不准确,因此也达不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对此,体育教师应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比如设计一些游戏或者比赛,这是学生普遍喜欢的两种教学形式,也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在做游戏和比赛的过程中,学生们还会了解到体育的娱乐性和竞技性,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体育的内涵。另外,教师还可以与学生角色互换,让学生当一次“小老师”。比如,在教授“三步上篮”时,教师可让学生在课前勤加练习,上课之后推选出几名表现优异的学生当小老师,让他们分别示范自己的上篮动作,老师和其他学生在旁边观看学习。小老师们由于受到关注而更加卖力,都会以最大的努力做好每一个动作,从而使上篮动作更加标准;其他的学生也因此受到鼓舞,也会在课上课下刻苦练习,以期超越课上表现优异的同学。长期坚持下去,学生会自觉加强体育技能的训练,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变学习任务为学习乐趣,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三、 将幽默风趣的语言贯穿到体育教学中
大凡幽默风趣的老师,都是很受学生欢迎的,他的课程也因此备受追捧。在体育教学中,如果老师总是板着面孔,表情严肃,只会以命令的态度和口吻和学生讲话,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相反,如果体育教师能做到风趣幽默,嘻嘻哈哈地与学生进行沟通,那么,学生会觉得这个教师非常有趣,也非常有亲和力。教师可以扮演一个“大小孩”的角色,在教学中适当地“搞搞怪,出出丑”会使整节课在欢声笑语中度过。
篇5
1.教学中出现难以处理的事故
体育教学很容易出现意外伤害事故,由于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发生的事故多属于偶然事件,因此很难判定责任的归属。这也导致学校体育教学中的事故处理成为最棘手的问题,很容易出现互相推脱责任,互相扯皮的现象。
2.过分强调技能的学习
许多学校都采用以往的体育教学的标准,进行单纯的技能教学,忽视了学生的适应能力和身体素质情况,一旦学生将体育课堂和复杂的技能学习结合在一起,很容易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这是让学生被动接受,而不能让他们学会学习、主动学习,无法充分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二、家长代表参与小学体育教学的应用
小学体育教育应该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需求作为现代体育教学的内容和核心,使其身心和身体得到全面发展,增强其认知能力,日后成为对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材。对于家长代表参与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而言,一般是以班级为单位,家长们可以选出负责人,负责人每月根据学生的学号或是其他的标准选择要出席的家长代表,班主任及时通知家长当月的体育教学的计划、教学内容、家长可能参与的课堂安排以及其他的相关事务。
1.家长代表参与听课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家长可以像学生一样参与听课,家长可以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对教师的课堂教授方式以及课堂的活跃程度、孩子的接受程度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意见。家长对孩子的了解要高于老师,所以能够根据孩子的特点提出比较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帮助提高教学质量。听过课的家长还可以在课下针对教师的教学内容对孩子展开相应的辅导,从而巩固孩子对知识的掌握。
2.参与教学实践
小学生还处于比较幼稚的阶段,爱玩是他们的天性,所以在教学课堂中容易开小差或是说话,教师通常情况下专注于讲课而不愿意中断教学来提醒他们,此时家长代表就可以在不影响课堂进度的情况下进行提醒,使课堂能够更顺利地进行。同时,家长代表也可以积极投身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设计中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家长积极进行辅导,帮助教师构想新颖的课堂教学计划,根据孩子的特点,安排有趣生动的教学活动来帮助孩子理解知识和掌握技能。
3.家长代表参与体育活动
体育活动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不仅能够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家长代表可以和学生一起参与到活动中来,与孩子一起做游戏,在游戏中不但能够体会童年的快乐,而且能够增加和孩子相处的时间,有利于家庭更加融洽,也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
三、家长代表参与小学体育教学的意义
篇6
【关键词】多媒体;体育术科;应用现状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2-0030-02
前言
我国从事体育教育科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对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体育教学的研究己进行了十多年了,目前几乎所有院校都在不同程度上引进了多媒体及网络辅助教学手段[1],在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应用上取得了一定的经念,在提高教学效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改革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2]。本文就多媒体技术在高校体育专业术科中的应用现状进行调查、总结及分析,结合实际情况,对高校体育专业多媒体教学在术科教学中的运用提出自己的看法。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高校体育院系的多媒体教学现状为研究对象,国内三十多所体育院系85名体育术科教师为调查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向体育技术科教师发放问卷85份,回收有效问卷75份。
1.2.2 文献资料法。 通过互联网查询近十年的相关文献资料,查得利用多媒体进行体育教学的文章443篇,并进行整理,为以问题的分析提供佐证。
1.2.3 专家访谈法。 通过校际联系、利用参加各种会议的机会与专家进行座谈、交流对现行多媒体教学的意见及建议。
2 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术科多媒体教学使用频率现状
调查数据显示,高校体育专业术科教师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比率相当低。75名被访教师中只有6人经常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占被访者比例的8%,39人只是偶你使用,占被访者比例的52%,30人几乎没有使用,占被访者比例40%.(见表1)。
2.2 对多媒体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的内容统计分析
通过对网上论文搜索,查得1999年至2010年共发表体育多媒体教学相关论文443,其中研究体育多媒体教学理论(体系)及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的238篇,占总数的53.7%。在理论课教学或技术分析课中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有156篇,占总数的35.2%,而术科现场教学或应用效果总结的有49篇,占11.1%(见表2)。通过对教师的问卷调查也发现相同的问题。通过体育术科教师回收问卷得知,技术科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时教材的选用理论和技术分析,分别占40%和56%,术科教学课堂只占比例的4%(表3). 因此多媒体技术在术科课堂上的落实使用是需要极大的关注与投入。
2. 3 多媒体课件的系统性及协作性。 从问卷调查情况看(表4),体育术科教师的多媒体课件缺乏系统性及协作性。90.7%被访教师只有针对某方面或某一个专题的课件,只有1.3%的被访者有本课程的系统的多媒体教学方案(电子教案除外)。100%教师认为校内同一课程教师注重集体备课,但在多媒体课件的研制方面的集体协作精神不够;在对多媒体技术对外交流方面,教师们认为几乎没有进行过校际间的交流,应加强校际间的多媒体教学交流。
3 结论与建议
3. 1 结论
3. 1 .1 在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活动中多媒体技术已经得到广泛运用,尤其在体育理论课中的运用比较普遍。
3. 1.2 目前多媒体技术在体育术科课程中的运用仅局限于视频播放等比较简单的应用上,但在如何改进和提高在多媒体技术在术科教学中的运用,促进运动技术的学习和掌握有待增强和改进。
3.2 建议
3. 2.1 加强校内的基础设施,创建良好的使用环境。 教育主管部门和各体育院系必须大力搞好硬软件教学环境建设,完善互联网、多媒体机房、体育场馆的基础设施及配套的摄录和采集设备,在体育场馆设立电脑终端;同时完善教师教案及课件上网机制,营造开放的教学环境。
3.2.2 加大校内及校际间交流,提高课件质量。 好的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较复杂,但更容易聚思广益。学校应组织攻关小组,实现多专业及学科的分工与协作,甚至可以借鉴电子游戏软件的开发模式,形成体育教学软件的产业链。多媒体走进体育术科教学课堂毕竟是新生事物,除要搞好校内交流外,还应积极组织与参与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术科多媒体教学的健康发展。
3.2.3 建立合理的引导及评价机制。 合理的引导及评价机制是教学改革的动力。多媒体进入体育课堂是一个新生事物,允许教师在教学探索过程中出现失误,必要时在资金、政策方面给以扶持。同时建立合理的考核、比赛、评比等措施,推动体育技术科多媒体教学的发展。
篇7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宿州市区中学武术课的教学现状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我们系统查阅了“中国知识资源网”及宿州学院图书馆资料室中有关学校武术教学方面的文献资料及博硕士论文,为该论文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2.访谈法。我们走访了从事体育教学5至8年的老师10名及部分中学生50名,采用无结构的访问方法,就有关问题进行了访谈及提问。
3.问卷调查法。我们对宿州市区宿州一中、宿州二中、宿州三中、宿州学院附属实验中学、宿州十一中等初级中学的体育教师和学生分别进行了问卷调查。
(1)问卷的设计。根据研究需要,我们设计了“宿州市初级中学武术课教学调查问卷”,一份为教师问卷,一份为学生问卷,将两份问卷的初稿征询了专家意见,反复修改后制定出最终问卷进行发放。
(2)问卷的发放与回收。问卷采用随机发放,对5所初级中学发放教师问卷30份,男教师23份,女教师7分。因初一年级学生入校时间不久,对学校开设的体育课教学了解不多,所以向初级中学初二、初三的学生发放,每所学校学生发放40份。共对200名中学生进行问卷的发放(见表1)表1 调查问卷发放和回收情况统计表■ 4.实地考察法。到5所中学察看中学生在体育课上的学习内容。
5.数理统计法。本文采用EXCEL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相关统计。
6.逻辑归纳法。本文运用归纳、综合分析等方法,对所取得的数据和文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并提出合理性建议。
二、结果与分析
(一)宿州市区中学体武术教育师资队伍的研究
1.宿州市初级中学体育教师年龄、学历、所学专业的调查。表2 体育教师年龄情况(n=27)■在所调查的27名教师中,宿州市初级中学40岁以下教师占到69%,40岁以上教师占到41%。总体而言宿州市区初级中学教师结构比较合理。
表3 体育教师学历情况(n=27)■通过对体育教师学历情况的调查,目前宿州市初级中学体育教师以大专及本科学历为主,占所有比例的78%。这个比例适合新课改下初级中学对体育教师的学历要求。
表4 体育教师所学专业分布(n=27)■如表2、3、4可见:虽然教师年龄以及学历方面比较合理,但是在开设武术课程中,武术教学大部分都是由一般体育教师担任,所占比例高达93%,武术专业老师所占的比例只有7%。以上数据说明当前宿州市初级中学武术专业师资十分匮乏,严重地影响了初级中学武术活动的开展。
2.宿州市中学体育老师对武术的教学方法调查。通过走访调查,我们了解到在新课改下宿州市初级中学基本不上武术课,只有上级领导巡视的时候偶尔开设下。开设的内容也十分粗糙,不专业,大多只是让学生练习基本手法、步法及其组合,导致学生对武术的兴趣不高。宿州十一中和宿州学院附属实验中学有专业的武术老师,老师会在课堂上进行武术上的基本拳术的教学,而且偶尔还在学生面前做下表演,但由于学生对武术的接触非常少,学生看完只是对其很崇拜,没有实质性的亲身体验。
3.宿州市区中学体育老师对武术课的态度调查。 表5 体育老师对武术的价值的认识(n=27)■
表6 是否应增加武术课在体育中的比例(n=27)■表7 体育教师教学完成情况(n=27)■我们从表5、6、7中可以清晰了解到中学武术教师对武术的价值是表示肯定的,80%的老师认为应该增加武术课在体育课中的比例。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只有7%的教师能较好地完成武术课的教学工作。现在的中学生只知道武术是国粹,不了解武术究竟是什么样子,他们仅从一些影视作品中了解武术,因为目前很多学校都没有武术课。这完全背离了教育部在新课改中要求中小学体育课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的规定。
(二)学生的基本情况调查分析
1.宿州市中学生对武术认识的程度及途径的研究。表8 学生对武术了解途径统计表(n=180)■目前宿州市区中学生对武术的了解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电影电视、体育老师的传播、武侠小说等。
通过对180名学生了解武术途径的调查,通过电影电视的占到了60%。电影电视对中华武术的传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武侠影视的武打动作,大都和我们现实中的武术有很大的差别,武侠影视上面的武打动作增添了夸张的艺术渲染,导致人们对武术产生了一种错误的认识。看完武侠影视后,大多学生都以为学了武术就能像影视剧上面的武打明星一样“以一挡十,飞檐走壁”等。
作为体育知识和技能传播的体育教师,理应承担起传播和继承中华武术的重要角色及新课改下对武术内容重视政策颁布的积极响应者。但是我们从体育教师方面了解到中华武术知识的仅占到了18%。这说明宿州市体育教师在新课改后对武术的传播意识还很薄弱。2.宿州市初级中学生对武术兴趣的研究。 表9 宿州市初级中学对武术兴趣的调查表(n=180)■通过对宿州市区180名中学生的调查,我们了解到在学习武术之前有70%的学生对中华武术是很感兴趣的,这说明中华武术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这也给武术工作者提供了传授武术知识和技能的有力动力。
3.宿州市区中学生喜欢的武术内容的调查与分析。通过走访与调查,我们了解到由于宿州市区的武术课开展情况十分不乐观,学生对武术的内容如刀术、剑术、散打等都了解得很少。一说到中华武术,绝大多数学生都会想到武侠电影里面渲染后的动作。他们对武术不是真正了解,所以笔者对此问题进行文字表述。
4.宿州市中学生对上过武术课后的效果分析。表10 学习武术后对武术的喜欢情况(n=180)■通过调查接受过武术教学内容的学生,我们了解到他们对武术的兴趣不是很高。这与学习武术之前对武术课的兴趣产生了鲜明的对比。85%的学生上过武术课后对武术的兴趣明显下降。(三)学校领导对武术教学重视程度的研究1.开设武术项目的态度表11 影响武术在中学开展的主要因素■ 宿州市初级中学武术教学开展的顺利与否,与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调查列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有93.5%的教师认为学校领导的重视与支持是影响武术教学的重要因素。同时通过访谈,笔者了解到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一味追求升学率,导致大部分学校的领导对武术教学很不重视。这使得在新课改下武术教学的开展受到很大的限制。学校领导的政策绝大部分倾向于文化课,形成了以学习文化课为中心、体育教学让位于文化课的现象。这严重影响了体育老师上体育课的积极性,进而影响了武术教学在中学的顺利开展。
2.学校武术场地与器材状况。体育场地、器材是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障。笔者通过走访各调查学校,就笔者的观察与访谈,各调查学校基本没有专门的武术训练场地和器材。大多数的体育活动都在田径场地举行。遇到大风大雨天气,体育教学活动基本不能进行。这就阻碍了中学武术教学的顺利开展。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宿州市初级中学体育教师的年龄结构比较合理。学历比例适合初级中学对体育教师的学历要求,但是武术专业师资非常匮乏,不能满足武术教学的需求,很不利于中学武术教学的顺利开展。
2.武术课的开展率不高,课余武术活动组织很少,基本没有按照国家的要求进行课程建设。绝大部分学生上完武术课后对武术的兴趣下降。
3.宿州市区绝大部分中学体育教师对武术的健身、教育、自我调节、防身自卫等价值都表示肯定。
4.宿州市区体育老师认为影响学校武术教学的开展的前五大因素分别是:领导重视及支持、教师的能力、学生学习负担过重、资金问题、宣传力度等。
5.学校领导对武术课不够重视,武术场地、器材设施不能满足武术教学的需求。
6.中学生了解武术的途径主要是通过电影,电视和武侠小说,导致他们对武术了解得不真实。
(二)建议
1.学校领导应转变教育思想,重视武术教学。加大武术专业老师的引进,加强在校体育教师的培训,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2.加大学校武术教学的场地建设及器材设施。
3.学校应加强武术的宣传力度,合理安排体育教师的教学任务。
4.充分发挥体育教师优势,利用课堂对武术进行宣传,加强武德教育,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武术。
参考文献:
[1]熊坤.开封市区高级中学武术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15-16.
[2]闻易.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J].求是,2003(9):25.
[3]张金杰.新乡市中学武术教学现状调查研究[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5):28-30.
[4]周义义.温州市中学武术课教学的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10):89.
[5]毛伟伟.江苏省苏南地区城市中学武术教学现状之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3):223.
基金支持:安徽省宿州市2009年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编号:JKY09149)。
作者简介:
篇8
关键词:体育教师,专业,能力
1体育教师专业能力
教师能力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带有职业特点的能动力量。教师能力作为教育过程中的一种能动力量,其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历史的辨证过程。一方面,它和人类教育活动相求相应、相生相长,其内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另一方面,教师能力自身也随着不同时期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活动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体育教师专业能力是指:完成社会给予的体育教育工作任务所必备的生理素质和心理特点的综合表现,是以智力为核心,在掌握教育、体育知识、技能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从事体育教育活动所必需的专门能力。
2体育教师专业能力主要研究
2.1体育教师专业能力的构成的研究
对于体育教师能力的构成的研究,如:依据体育教师职业的特点以及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未来就业的需要,李祥2001年指出体育教师应具有全面的业务能力,他认为人的能力可以分为两种: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是指适宜各种活动的能力,具有普遍的意义包括:观察能力、注意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等。体育教师应全面具备这些能力,这些是学校体育工作的能力基础。特殊能力是指适宜于某种特殊活动范围的专门能力。体育教师是从事体育教育工作的专门人才,体育教师根据其职业特点还需要全面的业务能力,其主要有:运动能力,教学能力,教育能力,各种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指导能力,科研能力,其他能力。作者使用两因素理论将教师业务能力分为两大部分,分类比较合理,而作为学校体育学课本,应该更多结合教学实践对各个能力指标进行细致全面地分析, 以便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更好的理解、应用。2004年龚正伟在探讨体育教学主导论――教师能力中根据体育教师的职业特点认为体育教师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教学内容组织加工能力,体育课的组织管理能力,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身体姿势表达能力,运用图物表达能力),体育科学研究能力和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1999年曲宗湖在对体育教师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中指出中学体育教师能力素质包括:教学能力(组织管理指挥,讲解示范表达,创造),工作能力(决策,独立工作,训练,保健,与人合作,总结,社交),科研能力(自学,研究,竞争)。2000年邓宗琦、邓树勋、季克异对教师的能力进行研究发现教师能力包括品德教育能力,体育教学能力,运动训练能力,科研创新能力,体育社会活动能力,掌握运用工具能力。这些研究对提高我国体育教师能力结构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对体育教师能力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这些研究者大多是从理论到理论的研究,大都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确定的能力指标主观地进行分析,缺少必要的调查分析,难免观点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操作层面缺乏实用性。由此看来,体育教师能力结构的研究要根据现状,运用调查研究结合新课改的要求确定能力指标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体育教师能力结构的研究比较多,大多数的研究者大都从宏观的角度出发,从微观角度利用调查、分析的研究还比较少。
2.2体育教师能力现状的研究
有的学者对体育教师能力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如:2005年毛振明通过调研指出,体育教师能力受到“教学能力高原现象的困扰”通过对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现状的研究,提出了教师能力形成过程中的缺陷,并提出教学技能训练的可行性;他依据职能模型教学生认识教学技能的本质,并对我国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形成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到体育教师能力形成过程中的缺陷,并提出了体育教学技能学习和训练的方法,该研究具有很高的实用性。2003年徐清泉通过对中学体育教师知识面、应具备能力的素质状况进行调查与分析,进一步明确了中学体育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包括:有效的传导信息的能力、训练和组织竞赛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研究者认为中学体育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利用个性修养,特别要注意师生之间的关系与教学要求的差距。对于中学体育教师,要从其思想、业务水平、工作能力、个性修养等方面去评定,特别要参考学生的意见,关心学生,认识自己,以便更好地为教学服务。这些研究虽然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的时间不同,但都深入教学一线对体育教师的能力结构进行了调查,并结合当时的教育现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看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3体育教师专业能力培养及评价的研究
有些研究者是从体育教师能力培养及评价的角度进行研究的,如:毛振明对体育教学能力、体育教学技能等作了详细地解释,并且分析了我国体育教师体育教学能力形成的现状,提出了提高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具体办法,研究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2004年刘艳根据21世纪社会对体育教师能力的要求,在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健康教育、品德教育、社会交往、科研创新和组织体育活动等方面,探讨了新世纪体育教师能力的培养。研究者认为培养过程中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能力培养要注意协调好规范性和兴趣的关系,而对大学体育教师培养要统一好规范性和实用性。2000年汪康乐、邰宗禧、陆升汉通过调查对中学体育教师师资培养进行了研究,研究者认为体育师资中的薄弱环节有:教育观念落后、思维方式单一、知识面狭窄、长期能力不足、科研能力薄弱;这些薄弱环节,将会影响21世纪中学体育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研究者将中学体育教师能力分为六类,并且提出体育师资培养必须加大教改力度,紧扣培养力点,突出能力培养等建议。2004年李建军在新课程的学校体育评价中指出新课程改革需要体育教师新的教学技能,比如: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体育课程开发和整合能力、将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广泛利用体育课程资源、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等等。2002年宋杰、杨刚运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模糊评定等方法、结合我国教育现状,对中学体育教师教学能力、业余训练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的评价方案进行了研究,并制定了新世纪中学体育教师能力评价指标及标准,建立了相应了评价模型,经过试验得到评价结果:教学研究能力得分最低,组织管理能力、教学能力得分较高。 教改的关键是教学研究能力的提高,社会活动能力能力是一个薄弱环节,这也是专业能力培养方面应该注意加强的一个重要环节。
将上面对体育教师专业能力的研究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传统的体育教师专业能力结构通常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教学能力,教育能力,运动能力,各种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指导能力,科研能力,其他能力。
3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我国学术界对体育教师专业能力的研究较多,这既反映了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重视,也说明了这一问题自身的重要性、复杂性、研究难度大的特点。但是,这类研究存在重复研究较多、不够深入、不够全面的特点。例如:文献中对体育教师能力构建具体途径、形式、内容、方法以及模式等内容很少涉及;对新课改以后体育教师能力结构、培养、评价方式的研究,也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而很少考虑到如何结合教学实际;不少研究都缺少实际调查和深入地分析;对于新课改后体育教师专业能力结构变化的研究不多,以及新出现的教师专业能力分析还不够深入,根据新课改内容的变化今后要着重对新课改后体育教师专业能力进行研究,促进新的教学改革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祥.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275-276.
[2]龚正伟.体育教学论.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143
[3]曲宗湖.体育教师素质与基本功.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16
[4]邓宗琦,季可异.二十一世纪体育教育专业改革.武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32-134.
[5]毛振明.体育教学轮[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329-346.
[6]徐清泉.对中学体育教师能力的调查与分析[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3(11):87-89
[7]刘艳.论新世纪体育教师能力培养[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4(4).23-25
[8]汪康乐,邰宗禧,陆升汉.论21世纪中学体育师资培养[J].体育科研.2000(12)31-33
[9]李建军.新课程的学校体育评价[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208-217
[10]宋杰,杨刚.中学体育教师能力评价方案的研究[J].体育学刊2002(3)80-82
篇9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1.研究对象
将江西省11个地级市中学的100名学生及100名教师作为调查对象。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查阅国内外与绿色体育教育有关的大量文献资料,同时通过网络查阅下载有关文件、相关论文,重点查阅了国内有影响的、与本研究相关的体育类期刊、体育学院学报等理论资料,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访谈法
为了解江西省中学绿色体育的践行情况,通过电话联系主管体育工作的领导和部分体育教师,弥补调查问卷无法了解到的信息。
(3)问卷调查法
本文问卷的设计与评定是在查阅大量与本课题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根据研究的目的和主要内容,遵循社会科学设计调查问卷的原理和要求设计出调查问卷的初稿。并请体育专业6名教授、6名副教授对问卷进行审核、论证和修改。根据12名专家的建议和意见,再进行必要的修删、补充和完善,最后定稿。共发放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各100份,问卷全部收回。其中无效问卷6份,有效率94%。
(4)现场观摩法
对部分中学进行走访,现场了解绿色理念在学校体育中的深入情况和师生对绿色体育的了解程度。
(5)数理统计法
调查问卷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的整理、处理和统计分析,统计结果经过专业人员审核无误后,应用于本研究工作的分析与论述。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对绿色体育的认识情况
表1 师生对绿色体育的认知程度
■
由表1可知,在被调查的教师当中:非常了解绿色体育的教师不足三分之一,占27%;64%的教师对绿色体育有所了解;少数教师对绿色体育不了解。学生对绿色体育的认知情况:有59%的学生表示不了解;40%的学生表示对其有所认知;只有9%的学生非常了解绿色体育。从调查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师生对绿色体育的认知程度均不容乐观,这说明部分体育教师在专业理论素质方面有待提升,绿色体育观念没有通过学校体育很好地传播并落实到学生的思想当中。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教学的主导,不仅要传授学生体育技能,更要在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绿色体育观念的养成方面积极发挥主导作用。
2.教学资源情况
表2 教师对学校场地器材等教学资源的看法
■
在调查了解中发现,体育教学的场地器材存在不公平的分配现象:在体育活动场地的使用和占有方面,有限的资源使体育活动很难正常开展,往往是一部分学生占有更多的资源,而另一部分学生变成旁观者。表2显示:只有17%的教师认为教学资源充足,能满足需要;有10%的教师认为学校的场地器材等教学资源严重不足,导致体育活动单一枯燥很难正常开展;超过一半的数据表明目前中学学校体育的场地器材等教学资源存在不足,不能满足体育活动需要。可见,教学资源的不公平分配制约学校绿色体育的发展。
3.绿色体育在新课标评价体系中的体现情况
表3 教师评价学生学习所采用的评价维度情况
■
体育课程标准的评价内容包括对体育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评价。学生学习的评价包括体能的评价、知识与技能的评价、学习态度的评价、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的评价和健康行为的评价等五个维度。评价形式由传统的教师评价到现在的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和教师的评价等。对学生的评价内容和形式而言不再是单一的维度来决定学生学习的优劣,消除了先天条件与后天努力所带来的诸多不公平性。多维评价内容和形式体现了绿色体育倡导的公平、公正精神。表3、表4数据显示:在调查的一百名教师当中,学生学习评价内容的五个维度并没有充分使用。绝大多数体育教师的评价内容停留在体能评价和知识技能评价两个方面,分别占91%和86%;采用学习态度的评价占67%;而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的评价、健康行为的评价被多数体育教师忽略,仅占45%和34%。在评价形式方面,多数采用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和学生相互评价只有31%和22%。由此可见,新课标下的课程评价体系未在我省中学体育课程教学中完全执行,绿色体育的公平、公正理念没有在评价体系中很好的体现。
表4 教师评价学生学习所采用的评价形式情况
■
4.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沟通互动情况
表5 课堂教学中学生与教师的沟通互动情况
■
师生间的人际关系好坏与否直接影响教育过程的进行和教育目标的达成。这也是绿色理念在体育教学中的具体体现。但在现实课堂教学中却不尽如此。表5显示在调查的一百名学生中,能与体育老师在课堂上经常互动的只占11%,很少互动和没有互动的分别占56%和10%,人数多达三分之二以上。由此可见体育课堂中的师生互动存在明显不公平现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在体质状况、外形特点方面也存在差异。有些体育教师对学生干部、性格外向、体质好的学生大多喜欢,持肯定态度,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表现出很大的耐心,让他们在课堂上有充分展示才华的机会。而对非学生干部、不善表现、成绩差的学生则失去耐心,有的甚至常采取专制的、否定的方式,且很少给予他们与教师互动交流的空间与表现的机会。
5.学校体育教学活动中绿色理念的传播情况
表6 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传播绿色理念的情况
■
续表
■
表7 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接受并已践行绿色理念的情况
■
绿色理念在学校体育中的传播可具体理解为:终身体育意识、快乐体育意识、公平公正意识和生态环保意识等的传播。调查显示: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会经常性地灌输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占91%,灌输公平公正意识的占95%;会将快乐体育融入课堂的占81%,将生态环保意识传播给学生的占80%。而在学生接受绿色体育理念教育的情况调查中(表7所示),认为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传播绿色理念,对其已有认识并开始践行绿色体育理念的学生比例相对于表6针对教师的调查结果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因此,作为信息传播主体的教师,要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将教学内容变换成学生能够接受并能得以启迪的信息材料,采用尽可能适合学生认识特点的方式向学生传授。
三、结论
1.我省中学体育教师及学生对绿色体育的认知程度均不容乐观。
2.我省多数学校的体育教学场地器材资源存在不公平分配现象,不能满足体育活动需求,绿色体育发展受到制约。
3.新课标下的课程评价体系未在我省中学体育课程教学中完全执行,绿色体育的公平、公正理念没有在评价体系中很好地体现。
4.体育课堂中的师生互动存在明显不公平现象。
5.绿色理念没有通过教学主体很好地传播给学生,培养绿色理念的师资队伍已成为推进绿色体育教育的首要任务。
参考文献:
[1]曾建平.寻归绿色:环境道德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杨忠伟.体育运动与健康促进[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布特.和谐体育体育本质的回归[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04).
[4]郭小苏.终身体育教育与普通高校体育教学[J].四川体育科学,1992(02).
[5]张浩.论绿色体育的和谐性内涵[J].体育学院学报,2004(03).
篇10
关键词 初中体育 教学艺术 优质高效 新课堂
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是指师生在课堂上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最快的速度、最优的质量和最高的效率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从而优质高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那么,初中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上应该如何优质高效地向学生传授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个性和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呢?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从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入手,结合现代教育理念,创设快乐体育教学模式,科学搭配、安排教材内容和练习方法,并根据学生身体条件和掌握运动技能的水平情况实施分层教学等教学手段,促进学生优质高效地接受和掌握体育知识、运动技术和技能,增强体育课堂教学效果。
一、激发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兴趣是认知的原动力,也是高效学习的必要保证,学生如果对活动本身有浓厚的兴趣,再苦再累也会乐此不疲地投身其中。反之,如果学生对活动没兴趣,那么,再好再有意义的活动也会使他们觉得乏味。调查发现,有兴趣的、主动进行的体育活动成绩比传统的、被动进行的体育活动成绩提高快,因此每节体育课都要力求有所创新,使学生对课的内容感觉到新颖、有趣,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比如在准备活动部分,由传统的集体做徒手操改为以健美操、搏击操和体育游戏等方式进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达到热身的效果;在进行篮球运球教学时可采用激励法,给学生设置冲关的形式,原地运球、低运球、高运球、变换线路运球等,完成一关,成功一关,来吸引学生完成任务;在投掷铅球的教学中,可把铅球由陈旧的灰黑色涂成红、黄、蓝等色彩鲜艳的颜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起学生练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二、结合现代教育理念,创设“乐中学,学中玩,玩中练”的快乐体育教学模式
传统体育课通常是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地采用灌输方法,一切以教师说了算,要求学生做练习时,也要整齐划一,步调一致,这样既不利于学生发挥主动性,严重妨碍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的发挥,又无形中限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这与现代教育理念是相违背的。而采用快乐体育的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锻炼、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则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符合“以生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对提高教学质量有明显的效果。学生是否有兴趣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体育课怎么样才能吸引学生,关键是教师对学生参与活动的先行设计,让体育课真正成为学生们渴望参与其中的运动乐园。比如在教学中把练习内容设计成以游戏、竞赛、学生自主选择练习方法等方式进行,使练习的形式多样化,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玩,玩中练。这样,学生们就能亲身感受到运动带来的乐趣和满足。
三、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科学合理安排教材内容和练习
中学生的身心特点是兴奋性占优势,易扩散,注意力持续性差,活泼好动,喜欢竞争,模仿性强,但缺乏坚持力,易产生疲劳等。所以,教师在安排教材内容和练习的时间和重复次数时都必须符合他们的身心特点,内容不能单一,时间不能过长,练习不能单调地多次重复。要注意根据教材、学生的特点、器材场地的实际情况,采用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竞争性的形式和方法诱导学生主动练习、积极练习。例如耐力跑练习,采用三分钟变换跑,方法是篮球场沿线折返跑,每跑一圈变换一种跑姿。可采用左右侧身跑、左右交叉步跑、后退跑、高抬腿跑、后蹬跑等。由于跑姿和跑动路线的不断变化,学生能够始终保持着很高的兴奋性,三分钟跑下来虽然个个满头大汗、气喘嘘嘘,但是没有一个人叫累。又如原地单手肩上投篮练习,采用分组投篮比赛,把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四个组,按顺序每人投篮5次,整组投完后看看哪一组投中的最多。通过投篮比赛练习,学生不但提高了练习的积极性,而且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从而较好地完成了学习的任务。
四、根据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层次水平,实施小组合作分层教学
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学生的身体发育早晚不同,身体素质条件就会有差异,不同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能力水平和层次也会有差异。在教学中如果采用传统的集体教学练习形式,势必会造成身体条件好、掌握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而身体条件差、掌握能力弱的学生则“吃不消”,教学效果就无法达到优质高效。所以,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层次水平,适当地进行小组合作分层教学,学生按层次分组以后,在教师引导下,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各自的学习目标进行自主合作学习,针对自己的体能、技能、兴趣和爱好等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最适宜的学练方法;同时利用小组内及小组间集体思考、集体评价、学生间的互帮互学,让学生在活动中产生学习欲望,通过自己的努力、相互的合作和教师的帮助与指导,最终实现学习目标。如:教师鼓励学生通过递进层次完成学习任务,允许学生下降层次夯实基础;引导学生开展组内讨论、组内分工、组间质疑和比赛、集中讨论等活动,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互帮互学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学生互助合作、团结友爱的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
五、建立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体育课堂教学是体育教师与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教学目标而合作的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和谐统一,这一过程交融着师生的互动、合作、创新与进步。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新型而和谐的师生关系,能让学生享受体育的快乐,体验到学习中的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和理解,在和谐的体育学习氛围中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偏不倚,鼓励学生多质疑,虚心听取学生对教学工作的建议和意见,真正关心、爱护、教育每一位学生。另外,教师要不断丰富和完善自身修养,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质水平,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去吸引学生。在课堂上体育教师漂亮潇洒的动作示范、诙谐幽默的谈吐,都能使学生喜欢上自己的体育老师,当学生对体育老师产生好感时,自然就会喜欢上体育课,对体育活动也会感兴趣,从而促使他们能够较快地掌握动作技术和运动技能,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达到体育课堂教学的优质和高效。
总之,提高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效果的途径多种多样,我们要转变旧的教学观念,提倡快乐体育教学,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优质高效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灵活运用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知识技能,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练中有乐,乐中有练,练中有果,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形成终身体育思想,为最终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毛振明.快乐体育与素质教育[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