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专业前景范文

时间:2023-11-20 17:27: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专业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专业前景

篇1

【关键词】 职业院校;涉农专业;学生创业能力;特点;优势;培养途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党在新世纪的重大举措,如何积极稳妥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素质,需要一批具有创业意识、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创业型“领头羊”,来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目前,这些领头羊数量还不算多,因此,培养涉农专业的创业人才,提高涉农专业学生的创业能力是新时期赋予涉农类职业院校一项重要任务。

一、涉农专业学生创业特点

1、培养目标与社会脱节

虽然很多职业院校制定培养方案时,充分考虑社会的需求,及时调整培养目标,但是仍有部分院校的很多专业课程设置时还存在脱节现象,特别是当今适应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培养目标期待调整。

2、创业资金匮乏

国家连续多年来,非常重视“三农”,对报考涉农专业的学生,实行减免学费政策,正是由于这种政策,吸引了很多自于农村、家庭比较困难学生报考涉农专业。而这些涉农专业的学生中,很多是靠周末兼职、勤工助学等来完成学业。

3、创业支持率低

当今社会上有些人仍然对农民存在很多偏见和歧视,受此影响,学生家长以及职业院校的学生选择涉农专业,不是自己理想的专业,而是能花很少的钱读完大学,获得文凭,跳出农村,因此,他们毕业后是不愿意回到农村,更不想回到农村去创业了。

4、专业意识模糊

由于大家对涉农类专业不够了解,加上社会上对涉农专业有偏见,因此,一部分学生就读农类专业出于学费低,而不是自己心仪的专业;另一部分学生因为高考分数低而被迫调剂到农类专业,这些学生没有清晰的专业意识,缺乏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影响了其专业学习的情绪。

5、创业意识薄弱

虽然我国十三五规划中把创新创业放在非常重要位置,国家现在已经非常重视创业,但是由于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起步较晚,职业院校教育中对创业教育也只是选修课程或者在网站上进行宣传教育,所以,学生对创业知识了解不多,又由于涉农专业的学生创业环境比较艰苦,因此涉农专业学生创业意识要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更为薄弱。

6、创业积极性不高

传统的涉农类创业投资成本较大,投资周期长、见效慢,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创业积极性。而新型涉农专业创业对技术含量的要求非常高,对高职院校培养的涉农专业学生来说,教学、实习实训时间较少,学生的动手能力相对较差,很多学生一开始有创业的激情,但是由于创业目标、创业方向均不明确,遇到很多困难,挫伤了他们创业信心。

二、学生在涉农行业创业的优势

1、涉农行业政策给学生创业提供了便利条件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国家近几年制定了很多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的扶持政策,如免税支持、小额贷款支持、技术指导等。这些为涉农专业学生的创业提供了便利条件,农业产业也需要更多具有专业技能、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和灵敏经营头脑的复合型人才。

2、学生具有吃苦耐劳素质

农业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具有能吃苦、不怕累、不怕脏等优良品质,熟悉农村环境,热爱农民,对农业生产和需求有一定的了解,有城里人所不理解的感情,这是他们的优势。

三、提高涉农专业学生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1、职业院校调整职业培养方式提高涉农专业学生的创业能力

农业类职业院校应根据农业现代化的需要,通过调整培养目标、改革培养模式,结合专业和实践实训,借助国家扶持政策,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1)重新定位培养目标。农业类职业院校是培养高技能高素质涉农专业人才的基地,农业类职业院校根据创业人才所需的素质要求调整教育目标。必须树立新的人才观、教学观,完善、改革和补充不适宜的创业教育观念、教学模式及课程体系。将就业型人才培养目标改为以培养创业型人才为目标定位,以创业意识为导向,以教学、实践模式的跟进为支撑,院校除就业质量跟踪外,还要考虑创业率。

(2)以专业建设促进创业。职业院校应该注重专业知识在创业指导中的作用,鼓励学生能从本专业去寻找创业机会和创业灵感。在专业设置中,学校应该根据新农村发展的需求,及时调整更新教学内容,增加实践知识教学环节,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创业能力。

(3)通过实践促进创业。首先,农业类职业院校可以组织涉农专业的学生,实地考查一些鲜花店、种植场、养殖场、园艺场等等,让学生身临其境的体验其管理模式;其次,涉农职业院校应充分了解国家政策,借助国家力量引导和扶持学生创业,在场地、技能、资金等方面对学生创业提供帮助;最后,学院可以提供一些创业方案,开发一些操作简单、风险较小、所需资金较少,容易成功的小型创业项目,供学生选择,来指导学生开展创业实践,积累创业经验,为毕业后创业奠定基础。

(4)采用导师制指导创业。为了减少盲目创业和被动创业,增强学生创业的主动性,职业院校可以采取导师制指导学生创业,当学生创业遇到困难时,导师提供必要的、及时的、心理上和技术方面的指导与帮助,从根本上提高创业成功率。

2、提高涉农专业学生创业素质提高涉农专业学生的创业能力

(1)巩固专业思想,激发创业欲望。职业院校应通过多种途径教育学生,巩固专业思想,激发学生回乡创业的梦想与激情,引导学生树立以服务“三农”为荣的信心。每学年有计划组织学生到实训基地去参观学习,并有计划的安排涉农类有关领导向学生宣传国家支农扶农惠农政策,从而明确专业学习目标,热爱自己的专业,激发专业创业欲望与激情,点燃本专业创业思维火花。

(2)成功经验分享,打消创业畏惧感。不定期邀请企业家特别是涉农行业成功创业人士走进校园走上讲坛,以通过企业家零距离现身说法打消学生在心理上对创业的畏惧感与神秘感,通过分享他们们成功后的喜悦,以增强创业勇气和信心,学习与体会企业家们的创业历程与可贵的创业精神。激发学生的创业愿望。

(3)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规划创业梦想。涉农类职业院校要引导学生了解涉农专业发展的前景,对自己及所学专业有一个基本认识的前提下,再结合分析SWOT和行业发展的趋向及发展前景来规划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目标,规划自己将来的创业梦想。

(4)培养良好心理素质,勇于承担创业风险。抗挫折打击的能力,是每个人都必须具备的优良品质,因此,职业院校要让学生正确对待风险,学会自我调节,和坦然面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一旦遇到困难时,要善于分析问题,以免初期的创业失败对再创业的不利影响。

(5)在继承与创新中发展创业事业。事业要持续发展,继承与创新的能力必不可少。创业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创业之初,跟踪模仿,降低运营成本有时是必不可少的,当事业走上正轨,初具规模,如何做大做强,可持续发展,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胜出,就需要从产品、营销、管理等各方面不断的创新,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四、结语

总之,对于农业类职业院校在指导学生创业实施过程中,坚持以创业能力的培养为目标,良好的课程体系建设和培养模式为支撑,以创业指导团队为后盾,有实践基地建设为平台,通过一系列、全方位的、全过程的指导创业教育,为涉农专业学生自主创业实施提供有利保障。

【参考文献】

[1] 王维新,白燕.农业高职专业的创业教育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4(21).

[2] 嵇怡,董慧.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新途径[J].现代企业教育,2012(24).

[3] 肖娇娣.地方高职涉农类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实践探索[J].企业导报,2015(12).

篇2

[关键词] 农机专业合作社 新农村 农机 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 F321.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7-0206-01

一、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概况

1.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现状

截止2008年底,在我国农机专业合作社中已经有7860个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农机专业合作社成员达到293万户,共有约753.7万户从中受益,从业人员总计26.8万人,在从业人员中,相关技术人员达到4.2万人;采用农机专业合作社进行农田作业面积达到12000kh时,其中包括机播作业面积2571.3kh,机耕作业面积467.7kh,机收作业面积3364.7kh,机械植保面积836.7kh;其中服务所得总收入达到56.5亿元,仅天剑作业收入就高达49.6万元;同时,各类农机农具数量达到38.4万台,包括大中小型拖拉机共计13.2万台,水稻插秧机1.6万台,联合收割机4.5万台,配套农具设备21.8万台,总资产超过2.6亿元。此外,相较上年同期,农机专用合作社数量增长77.2%,服务总收入上涨60.6%,服务总面积增加67.3。

2.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特点

2.1组织形式的构成

我国农机专业合作社按照牵头主体进行划分,其组织形式主要可以分为四种:首先是能人带头型,主要是由某一地区的农机大户、种粮大户等农业带头人为主,由这些人牵头开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其他农户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自愿参与。当前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主要就是以这种模式进行的;其次是农机服务机构兴办型,由相关管理部门牵头,进行资源优化和重组,在农村地区不断扩大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规模;再则是村委会主办、督办型,村委会干部和村民有脱贫致富的决心,在村委会的带动下利用村委会的资金来进行扶持,鼓励村民加入农机专业合作社;最后是协会与龙头企业带动型,主要通过协会会员的模式来传递农机发展的优势,进而促进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协会会员中的影响,并以龙头企业作为标杆,不断扩大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规模,其中构成的会员主要由两类,一类是农机手相互之间的合作,扩大农机合作社的影响力,使起规模不断扩大,进而提升整体的市场竞争力;另一类是农机手与农民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努力实现农机与农民之间的对话,实现农业耕作的机械化,为农业自动化生产奠定良好的基础。

2.2服务模式

在服务模式方面,可以将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服务模式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是“土地托管”模式,农户以出租土地的方式将土地托管出去,合作社在一定时限内会对出租土地的农户给予土地租赁金或现粮,农户可以不用自己劳作即可获得现金或口粮;其次是“一条龙服务”模式,主要是利用合作社的高度机械化,农户支付给合作社一定数量的资金,这笔资金作为服务费来雇佣农机合作社来代替农户完成农业作业,每季粮食收成全部归农户所有;再则是“菜单式农机服务”模式,农户可以自行选择所需要的机械化服务,缴纳相应的费用后,农机承包者将会为农户完成农户指定的农机作业服务,这样针对简单的农活农户可以自行解决,复杂劳动量大的农业作业则雇佣农机作业来完成;最后是“跨区作业”模式,跨区作业模式是现代农业开展的有效途径,能够提高农民农业作业的效率,同时跨区作业正在由单一的小麦机收向多种机收模式转变,极大的提高了农业机械化的水平。

二、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功能与作用

农机专业合作社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利用机械来完成农民的田间作业,将农户与农机联系起来,完善了农村地区的土地承包机制,使农村地区的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具有鲜明的时代标签。

1.促进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产能

农机专业合作社在资金方面相对充足,因而能够购入普通农户无法购买的大型机械设备,采用现代化、机械化的耕作以提高农田作业的效率,并且利用农机专业合作社来讲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进行整合,提高农业机械化的覆盖率。黑龙江省采用大型拖拉机进行松土、翻土作业,极大的提高了土地翻松的效率,改善了农作物的种植质量,粮食单产提高20%左右。

2.加快农村劳动力资源重组,使农村经济发展提速

农机专业合作社改变了人们传统的作业方式,采用机械化作业解放了农村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使农村劳力能够向其他行业分流,促进农村产业的多样化,进而实现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农机专用合作社推出的“一条龙”式服务模式使更多的农村劳力可以外出务工,而不必过分担心田间地头的农事,实现“坐收渔利”。资料显示,浙江省有85%的撂荒农田转包给农机专业合作社。此外,合作社利用机械化实现大幅增产,一方面减少了土地生产性支出,另一方面也使农民在种植业方面的经济效益成倍增长。

3.推动新技术的推广和普及 为农民创收

农机专业合作社已经逐步实现产业化发展,农村农田作业效率与生产能力均得到大幅提升,依托于技术优势使农民改变传统的耕作习惯,顺利实现“科技下乡”工程,在原有农机工具的基础上积极拓展,部分农机专业合作社不仅拥有标准的农机设备,同时还有高性能收获机、深耕机、精密播种机、秸秆还田机、激光平地机等多种高技术农机。据了解,仅在山东、山西两省的调查中,加入到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农户与单独使用农机的农户在产量上增加20%-30%,纯利润提高3成以上。

4.保证安全生产,构建专业化管理平台

在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地区,人们对农机的使用量较大,因而需要注意农机的安全与维护等问题,在农村地区积极宣传国家的农村政策,让农民朋友掌握农机使用技巧,并定期进行专业化培训;在农机的保养方面指派专人进行走访,确保农机使用的安全性,并延长农机的使用寿命。

三、农机专业合作社服务的发展趋势

在国家大力提倡建设新农村的政策下,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农机专业合作社是应农业现代化趋势而生的,极大的解决了我国农村地区农业耕作的问题,因而必须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促使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步入产业化、正规化。

1.实体化发展

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如果任其自由发展势必要导致市场恶意竞争情况的发生,因而必须改变目前这种单一性的发展模式,利用实体经济来促进农机合作社的发展。

2.专业化服务

农机专业合作社必须要提供更加周到的服务,切实从农民的角度出发,为农民创造福利才能够得到农民的认可,同时壮大自身实力,引进科技含量更高的机械化设备,继续提高农业作业的效率,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努力构建新型的农业产业结构。

3.完善农机技术培训机制

若要实现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推广和普及,确保农户掌握和了解农机的使用和维护技巧,就必须要开展相关的培训,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有助于农户更好的操作农机,进而提高农机的使用效率。

4.精品工程的建设

目前,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比较混乱,各自为政的现象比较明显,没有比较权威的品牌,要通过国家的政策扶持来扩大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影响力,形成品牌化的发展道路,将其融入到市场经济中进行市场化运作,多方融资来创建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品牌。

四、农机专业合作社未来的发展思路

农机专业合作社能够有效提供农地作业效率,似乎连接农业快速步入机械化与现代化的重要纽带,在前言科学技术的带动下,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作业任务量不断提高,农业规模化与标准化生产在机械化的带动下有条不紊的发展,使农地的出产率、农户的作业效率和农村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得到大幅提升,是改变农村经济生活水平落后局面的重要力量。

针对农村农机专业合作社未来的发展而言,其发展思路主要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首先是注重规划制定的科学性,结合当地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实际发展状况,进行详细的需求分析,确定农机的发展方向;其次在政策上要加大补贴力度,政府要在财政上进行统筹并划拨资金用于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建设,不仅包括机械设备的引进,同时还包括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再则要强化针对农机知识的教育和培训,通过各种方式来组织学习,从整体上提高合作社人员的综合素质,使其更具活力;最后要注重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的标准化,不断开拓和延伸服务领域,在内部形成明确的管理制度,使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更趋规范。

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为新生事物近年来的发展速度的非常快,尽管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但就其在农业经济结构中的重要作用,必将会引起人们的重视,进而使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规模不断扩大,并使管理日趋标准化,对其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要用科学的发展观来对待,进而从根本上提升农村整体的经济水平。

参考文献

[1]邹雷;荆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研究[M];长江大学;2013(05(01)

篇3

实践教学可以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培养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适应市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的重要目标。

1、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轻实践的现象仍然存在。实践教学居于从属地位的问题未能根本解决,目前,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的现象仍然存在,认为学生在校期间只要将理论知识掌握扎实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将来在工作中也可完成。教育思想和观念跟不上形势的发展,“专才培养”的思想根深蒂固,知识传授纵多横少,基础较窄。加之实践教学需要投入的经费较高,不愿意过多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1.2实践教学教学手段形式单一。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单一化、灌输性教学方式,仍然是主要的教学方式。师生之间很少交流。实验实习都是采用多年形成的传统方法。

1.3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使实验和实习教学环节受到影响,近年来,随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招生人数的缩减。开设该专业的各高校教学院系。不愿将大量经费投入到该专业的独立实验室建设中,各教学院系之间又不能做到实验室资源共享,直接影响了本专业学生实验教学的开展由于实践教学经费一直不太充裕,学生的实习经费多年来一起维持在很低的水平上,由于实习经费的紧张。不得不把本该分阶段进行的课程实习内容一减再减,以便将有限的经费集中起来,保证最后阶段的毕业实习。同时,为了节省费用开支,本该集中实习的改为分散与集中实习相结合或分散实习,“放羊式”的分散实习使学生实习效果受到很大影响。

1.4实习基地建设工作滞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单位都讲经济效益。由于学生到单位实习,给单位正常的生产经营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许多单位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另一方面,校方由于实习经费不足,不能向相关单位提供优惠政策,也导致一些单位不愿意接受作为实习基地。这就使得~些实践环节只能”走马观花”。甚至因联系不上理想的实习场所将学生”放羊”,实习质量可想而知。

1.5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措施不科学

相比理论课的评价措施,实践教学的评价措施明显滞后。没有制定专门的实践教学考核标准。对实践教学的监控与评价落实不到位。实践教学沿用理论教学以学习成绩为主的考核办法,这种考核办法常常流于形式,无法真正检测到学生实践能力的水平。

2、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2.1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内容

构建和完善实践教学模式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在不断总结过去实践教学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为适应教育大众化要求和知识经济背景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构建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一个中心、三个层次、三种形式”的“133”实践教学模式。

“一个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中心。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把依附于或与基本理论课相关的实验整合为独立的实验课程,实验课尽可能单独设课。突出实践教学在培养全面发展人才方面的作用和地位。

“三个层次”:把实践教学划分为由低到高3个不同的实践层次,即基础技能实践层次、专业技能实践层次和综合创新能力实践层次。基础技能实践包括军事理论与军训,社会实践、基础课实验和上机(公共和学科基础课)等,这一层次重在基础技能与素质训练,对专业有初步的了解,为后续实践教学打基础。

专业技能实践包括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教学实习。实训、专业课实验和上机(专业核心、选修课),旨在使学生了解本专业技能的基本结构和基本内容。强化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同时要了解社会,为综合创新性实践做准备。综合创新能力实践包括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科技竞赛、学科竞赛等,这一层次重在课内外创新实践训练,强化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创业素质。

3、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运作建议

3.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实践教学的地位,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模式的物化成果和组织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教育者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集中体现。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紧紧围绕“强能力、高素质”的培养目标,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来考虑。首先,提高实践教学环节的

转贴于

学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学分最低不应少于总学分的20%,其次。从培养方案上保证理论教学与实践的结合,保证实践教学环节4年不断线,再次,增设创新学分。采取创新原理教学、创新实践教学和创业实践教学,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3.2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更新实践教学方式,实践教学方式的改革要突破传统灌输式的授课法。采用引导启发和探索式的教学法,让学生在实践、实验和实习等实践环节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利于理论知识的巩固及实践能力的提高。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做到有的放矢。努力做到实践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实习与就业相结合。

3.3增加对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增加经费投入,其一主要是在实验室的建设上,增强实验室的硬件与软件条件,以便实验的开出有强有力的硬件保障。

3.4实验教学的实施应适应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的改革,首先要继续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减少覆盖面小、效率低的小而全的实验室数,加大投入,加强对实验室建设和评估,提高综合实验室服务、育人的功能。在此基础上应更新实验指导教材。减少重复,扩大系列实验课开设面。打破因理论课程分别设置而造成实验课连续性、通用性不够的局面。30学时以上的实验课应独立开课、单独考核。从低年级到高年级要逐步减少印证类实验,增设综合型、设计型、研究性实验。应尽可能增加实验室的开放程度,以满足学生不断发展的需要。

3.5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校外实习基地是让学生直接接触社会。认识参与实际业务操作所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通过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综合性、设计性、创造性比较强的实践环境,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学生形成扎实的基本技能与实践能力。

篇4

【关键词】低碳经济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生态道路可持续发展

一般地,低碳经济的实施要想顺利运行,农业经济发展就必须要协调好环境与资源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环境保护与农业发展的综合效益。

一、低碳经济的定义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

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

低碳经济一般来说,涵盖了生产、分配、消费、交换在内的社会再坐产过程中的经济活动生态化能源消费。有利于实现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弊端

1.生态破坏与资源浪费频繁出现。随着经济的发展,在环境方面出现了一系列的污染破坏问题。比如说水土流失,草原退化,土地荒漠化以及土壤板结,森林面积急剧减少等。随着人口增长与工业化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耕地、水资源三者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激化,严重影响了提升耕地资源的利用率。

2.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大力发展工业经济的同时,环境就受到了一系列破坏,导致致相关工业周围的土地和水资源内的各种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在这种情况下不仅造成影响农产品的安全问题,更间接影响到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如果不能合理的利用农药、饲料添加剂、或者化肥就容易导致水资源以及土壤资源的富营养化,不利于动植物相关质量的提升,因此我国的农业产品出口贸易也受到相关发达国家的技术限制。

3.农业发展水平普遍偏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实施的战略一直是农村支持城市的发展战略,农业投资的力度较低,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相对比较落后,同时相应的土地产出率也是较低的。而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也普遍较低,推广能力也非常薄弱。农业设施的机械化程度总体不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厦一般较低,缺乏较高的生产经营管理

水准,在此情况下容易导致科技人才的严重流失。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逐步增多,农村劳动力逐渐向于女性化、老龄化的发展,由于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的相对较低,不利于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

三、现代新农业经济发展的方式

1.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方法。(1)在现实农业管理中,为了响应低碳经济的时代形势,需要转变农业经济发展的方式,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的建设,具体来说,在实际农业生产过程中,需要心可能降低农药以及化肥的使用量,尽量使用农家肥,以降低土壤板结的程度,摆脱其对化学能源的过分依赖,努力推进生态有机农业的发展,利用农家肥取代普通肥料,实现土壤有机含量的提升。通过合理运用秸秆还田措施使得土壤写信更多的养分,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此环节中,利用深、中耕作为轮作的方式,引进一系列的微生物,使其促进土壤生产力的提升,有利于作物根系营养能力的优化发展。(2)为了更好的推动低碳经济建设的进行,需要积极摆行资源节约型农业发展模式,它需要将农业的剩余能量充分运用起来,通过对作物秸秆资源的合理运用,防止环境污染进一步恶化,确保资源的使用效率。比如利用作物秸秆资源作为营养肥料,以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日常农业经济建设当中,要综合利用相关原则,确保农业生产人员在日常生活中对土地资源、水源等的相对节约使用,有利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系统,形成高效益以及投入消耗较低可循环式经济发展方式,构建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循环模式,推动其内涵式发展,有利于预防环境污染的产生。

3.农业的发展要走生态化道路。在日常农业管理中,生态农业是将生态学与经济学相结合,实现农业经济与环境效益的综合发展,最终建立人与环境相互和谐的发展体系。它是一种实现农业生产良性循环的生产方式,能够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行生态农业的建设,能够充分利用我国的后备土地资源,减少裸地面积,防止水土流失以及荒漠化现象的产生,减小洪涝与沙尘暴灾害的影响,有效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以及土地与资源的利用率。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证农业发展的综合效益。

4促进农业经济向科学化发展。(1)加大农业科技教学的投资力度,加强农业技术的研究开发,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普及,提高农业从业者的相关科学文化知识,加强其农业技术的堵训,建立健全农业基础设置,以利于实现农业经济的综合效益。(2)建立健全农业经济发展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它包括实施合同化的管理机制,调整以及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合理规范农民的标准化生产,建立农业生产安全保障,确保农业从业人员的生产风险。(3)推进农业信息站的建立,及时做好农业信息情况的公布,做好积极的农业预警工作,保证农业生产能够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实现更多经济价值的有效创造。

篇5

【关键词】经济结构 现状 原因分析

河南是中国的农业大省,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经济结构失衡是河南经济发展的一大短板。中原经济崛起的重要标志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通过优化省域经济结构的方式提高河南人均生产总值;二是经济整体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基本实现工业化、产业化、城镇化;三是河南主要经济指标特别是质量效益指标领先,争取走在中西部地区前列。从这三个重要标志中可以看出,经济结构优化是中原崛起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也是也是实现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必由之路和必要保证。

一、河南经济结构现状

作为一个农业大省,2011年,河南省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27232.04亿元,总量稳居全国第五位,比上年增长11.6%,增速高出全国2.4个百分点。但河南省域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不高、竞争力不强等等问题依然是制约我省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一直以来,初级的高耗低效型的产业层次和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是推动了河南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但在资源和环境方面也付出了代价。目前,天然能源、原材料的短缺以及土地等生产要素的约束边界也加快了河南产业优化升级步伐,为增强河南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 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河南经济的结构、质量、效率等指标差距较大。如 2011年,河南的三次产业增长率分别为3.7%、15.1%、8.4%;河南省三次产业比重为14.2∶57.7∶28.1;三次产业就业比重为46.5∶28.2∶25.4;人均GDP仅居全国第17位,这些指标和结构水平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河南经济结构性失衡的原因分析

(一)三次产业发展水平偏低,结构性失衡问题严重

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河南第一产业比重过高,第三产业比重过低,产业结构水平整体较为落后。而与中西部地区的同等经济发展程度的城市相比,目前河南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是第二产业实力大而不强、第三产业的比重明显偏低。

(二)小规模企业比重大,未形成集群经济效应

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公报显示,河南省小企业占绝对比重,整体企业的规模结构偏小;产业组织结构仍然处于小而散的状态,产业集中度低;有较大市场影响力的产业集群较少,集群经济实力弱。数据显示,2008年度中国大型工业企业共2387家,河南为148家,占全国6.4%;在中国500最大企业中河南有9家入选,仅占总数的1.8%。

(三)能源、原材料和初级加工产品占比重较大,产品附加值较低

河南产品结构的低端性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河南产品整体上层次偏低,附加值不多的资源类、粗加工的初级产品多;高能耗、高污染、高投入型产品多;一般的初级加工型农产品多,优质高效农产品少;普通工业品多,名优工业品少。

(四)工业产业技术水平偏低,自主创新主观意愿和客观能力均不强

河南制造业仍属于中低技术产业水平阶段;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规模偏小;企业缺乏自主创新意识,或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调查表明,2010年,河南的高新技术产业中,科技含量最高的电子及通信设备企业占整体工业企业的比重为2.95%,医药制造业仅为0.56%,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中低技术产业水平。

(五)所有制结构中私营、合资经济成分发展不足

河南的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经济仍然占主导性作用,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发展情况欠佳,整体市场化发展特征不明显,经济发展活力不足。2010年,河南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占全部企业的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13.6个百分点;非公有制企业实收资本的比重也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1.6个百分点。

四、促进河南省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对策

(一)加快市场体系建设,发挥市场机制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进一步推动河南省健全的市场体系建设,促进产品、生产资料和资源在全省范围自由流动;打破行业垄断,创建公平的竞争环境;优化企业生存环境,吸引高层次产业向河南转移。

(二)重点建设高端、新型制造业,提升工业产业层次

发展壮大河南高新科技产业,促进新型制造业快速发展;用先进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优势产业和传统产业;加快发展为新型制造业产业链配套的生产型服务业。

(三)推进环保、节能降耗产业快速发展,发展重心转移向高效低耗产业

完善节能降耗制度建设,实施节能减耗的政策;鼓励企业实施循环经济产业链对接;推进清洁生产、节能降耗技术和设备在企业中的广泛使用;打造一批低耗高效产业园区。

(四)按产业功能布局,推进河南省工业合理分布、协调发展

以主体功能定位为导向,优化河南省区域产业布局;以历史性产业传统为指导,促进现有产业积聚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中原城市群建设,带动区域产业布局合理化。

(五)做大做强做优河南省本土企业,改善我省工业大而不强的现状

重点打造一批大规模的集团型企业;重点培育一批大规模的产业集群;打造一批“河南制造”的金子招牌,以它们为领头羊带动行业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经济欠发达;农民专业合作社;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推动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提高农业产业化和农民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度的重要载体,也是带动农民致富的重要平台。近年来,莲都区高度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走合作之路,作为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重要突破口。通过制定政策、建立奖惩机制、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五化”建设,使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了快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1 现状

莲都区位于浙江省西南部,是浙江省26个欠发达县市(区)之一。全区总人口38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5.75万人。莲都区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起步,2000年起加快了发展步伐,截止到2010年底,全区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226家。其中市级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94家,占全市总数的14%;省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13家,占全市省级示范性合作社总数的17.1%;市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10家,占全市总数的13.3%,1家合作社被列入浙江省50强合作社。入社农户11131户,占全区总户数的10.7%,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1个百分点,带动农户10万多户。合作社总资产2.21亿元,其中固定资产1.03万元。

1.1 促进了农业科技推广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推广农业科学技术的重要力量。可以帮助政府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发挥科研机构、技术推广部门与农民之间的桥梁作用,成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一部分。如郑地高山蔬菜专业合作社就起到了很大作用。

1.2 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一些专业合作组织为农产品注册商标,打品牌,一些为农民建立了生产基地和市场,一些设立外销窗口打开产品销路,为农民办了一家一户办不了的事。如丽水莲都区郎奇农家乐农产品专业合作社针对蔬菜卖难问题,合作社在进行了广泛深入地市场调查的基础上,投资48万元租赁了一个7000多平方米的农副产品交易市场,把原来在田头、马路交易的农户吸引到合作社的市场内交易,形成产业集聚规模。

1.3 增加了农民收入

合作社对外追求经济效益,对内以服务为宗旨,一般按不低于市场价收购农产品,将加工或销售增值部分的部分利益返还给农民,增加了农民收入,并利用辐射效应和示范效应,带动尚未脱贫的非成员农民,走共同致富的道路。

2 存在问题

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上,虽然我区做了一些工作,涌现出了一批较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典型,但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和广大农民的愿望相比,与先进县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在具体的工作中还有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2.1 规模不一 发展不平衡

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组织发展缺乏统一指导和规划,导致过度追求量的增长,忽视质的提升,发展不够规范,行业自律水平低,有些合作社办社目的是为了争取国家优惠政策,得到项目资金等方面的便利,导致出现“空壳社”、“家属社”,空有合作社之名,不谋合作社发展。受经营规模偏小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的辐射带动能力普遍不强,对农户的带动能力不足,农产品产业链短、附加值低。

2.2 内部运作不规范

不少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制度约束、财务约束、合同约束、利益分配、产品产销、市场对接,风险调节机制等诸多方面还很不健全,不完善。一是民主制度难落实。大部分合作社制度不健全,民主管理、民主决策不完善,理事会、监事会职责不清,成员权利义务不明,运作管理随意性大,有些合作社的作用在日常的活动中不能体现出来,更不能起到带动的作用;二是管理制度不健全,主要表现在社员入退社制度、议事制度、产品投售交易记录及产品质量安全责任追溯制度不健全;三是财务管理制度不规范,账目不健全。

2.3 受资金、人才等发展要素制约

一缺人才。目前,我区的合作社的参与者基本是农民,普遍水平不高。合作社的经营管理者也主要是由合作社内部人员担任,其文化知识、经营管理能力、技术水平等相对较低,难以适应规模化的经营管理工作。二是缺资金。农民自有资金不足,扶持资金和信贷资金支持依然不足,合作社扩大再生产或是更新技术装备设施明显滞后。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涉农资产抵押难,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面临资金瓶颈。

2.4 搏击市场能力弱

一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市场机制还不健全,市场体系还不发达,农产品的调控保护体系不够完善,合作社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弱。二是合作社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不利于市场行情的正确把握,有效的动态信息难以及时到达生产者,容易造成同质竞争,并带来农产品生产周期性过剩,导致农产品卖难和买难。三是品牌建设滞后。农产品品牌小而杂,缺乏市场认可度和知名度,产品的品牌附加值低,品牌带动能力弱,产品市场占有率低。

3 对策建议

3.1 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与重组

以产业为依托、市场为导向、品牌为纽带、产权联合为手段,积极引导同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之间及合作社与相关市场主体之间进行多领域、多方式的联合与合作。提升组织化水平,力争做大做强一批有规模、有品牌、有竞争力、治理结构健全、分配制度规范、与社员利益联结紧密的大型农民专业合作社。

3.2 依法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

全面实施管理规范化、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社员技能化、产品安全化建设(以下简称“五化”建设),进一步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章程、工商登记、组织机构、股金设置、民主管理、财务管理、生产经营、盈余分配、成员账户设立等制度,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切实保障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的财产权、经营权、分配权等合法权益。要组织开展以“五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加快规范化专业合作社认定工作,并建立复评制度,实行动态管理。

3.3 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政策扶持。区财政支农资金要逐步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力度。区财政每年至少安排100万元专项资金,统筹用于规范化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农业服务的设施建设、农产品质量认证、市场营销网络、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培训和信息服务、品牌建设以及开展资金互助、风险救助、信用贷款担保试点、贷款贴息等方面补助。

3.4 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 在专业技术资格评价中,对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的农业科技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给予适当倾斜。鼓励聘用期满后的大学生村官选择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就业工作。区人力社保部门所属人才交流机构要为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就业的大学生免费提供保管人事档案、办理集体户口、挂靠党团组织关系等服务。建议经主管部门评定的省、市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招聘高校毕业生就业,省、区两级财政给予适当的经费补助。

3.5 优化金融信贷服务。区农村信用社及其它金融机构要制定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信贷扶持政策,进一步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社员的信贷支持力度,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享受安全、高效的资金结算服务。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用等级评定,对于实力强、信用等级高的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给予一定的授信额度,对于市级以上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应给予利率优惠。

参考文献

[1]李春燕.合作社联合组织四大问题待解[J].农村经营管理,2011(4):18-19.

篇7

不甘平稳,返乡发展

如果说当初离开家乡到外面发展,是一时之计,那么现在的回归,则是深谋远虑。

邹庆才,一个土生土长的河源人,19岁开始外出闯荡,经过多年的奋斗,他在东莞地区的餐饮行业打拼出一片天地。如今,40岁的他看到了家乡的发展机遇,想要回乡开创另一片新天地。他说,“现在家乡的农业发展势头很猛,名声在外,我想回乡创业,开辟另一个战场。”尽管邹庆才是土生土长的乡下孩子,然而他涉足农业的时间并不长,可以说谈不上有什么经验,然而他对于家乡,却有着一种深深的眷恋,像许多漂泊在外的游子一样,他的内心深处渴望回到生他养他的这个地方,因为只有在这里才能感受到家的温馨。听着邹庆才谈家乡,看着他的眼神,不用太多的言语,就可以深深地感受到他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交谈中,他提到家乡有着丰富的资源优势、政策优势、交通优势等,非常适合发展农业,他坚信返乡发展,前景非常可观。

千亩荒山变聚宝盆

思路决定出路,一个企业在成立之初,需要给自己一个战略定位,找准方向,然后沿着这个方向不断前进,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宏伟蓝图。

2010年下半年,邹庆才回到了河源,对农业项目进行了考察,并走访了多处农业基地,他发现河源的农业正呈现蓬勃发展的趋势,加之国家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落实,更是给了他极大的信心,他越来越觉得农业的前景广阔,更加坚定了自己回乡发展的念头。

通过前期的考察,初涉农业新领域的邹庆才决定种植柑橘,一方面是因为当地的气候土壤非常适宜种植这类农产品,另一方面是因为之前有朋友种植,经过分析评估,他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投资且前景较好的项目。起初他跟朋友一起合作共同经营了100多亩的柑橘基地,经过两年的发展,基地规模不断地扩大,由原来的100多亩到现在的近500亩,基地能发展到今天,实属不易,邹庆才颇有感慨。

记者走访基地时,邹庆才指着对面硕果累累的几个山头说,之前这里曾是一片荒山,长满了草,而如今这里变成了聚宝盆。据了解,几年前河源市东源县黄田镇鹤塘村有90%都是荒地,无人种植,邹庆才回乡后,寄希望于荒山田间,他希望可以把这些荒地充分利用起来,用于发展种植业。起初村里人对他大规模种植柑橘能否成功存怀疑态度,然而经过这几年的开发,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原来的荒山荒地,全部种上了柑橘,迎来了丰收。村民也看到了这个项目的可行性,在邹庆才的带动下也纷纷开始种植柑橘,据统计,目前合作社共带动了60多户人种植柑橘,种植面积合计近200亩,村民的收入明显得到提高。

多元化并举,带动农户增收

发展,是时代的最强音。一个企业,只有通过不断地拓展新项目,寻找新的发展渠道,才能不断地壮大,不断地提高其经济实力及竞争能力。

邹庆才是一个实干拼搏的人,随着柑橘基地规模的不断扩大,农民种植积极性不断提高,邹庆才认识到发展才是硬道理,要从单一的品种向多元化发展,经过一番考察后,邹庆才决定种植一些名贵树木,随后引进了日本木棉及樟树。虽是初冬时节,阳光却格外灿烂,记者驱车来到河源市东源县黄田镇鹤塘村下社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柑橘基地,恰逢收获时节,树上硕果累累。不远处,还有成片新栽种的柑橘树,葱葱郁郁,充满生机。绕过山的另一处,我们看到了罕见的日本木棉。邹庆才告诉记者,目前东源县下社种植专业合作社拥有近500亩柑橘种植基地,200亩木棉基地,100多亩樟树基地,带动村里过半农户种植柑橘,农户人均年收入相比之前增加近万元,事实证明,回乡发展农业,前景确实可观。

篇8

按学科特点,我国高校分为综合类、理工类、农林类、医药类、师范类、语言类、财经类、政法类、艺术类、体育类、民族类、军事类等类别。

考生在填报高考志愿前,要了解清楚所报院校的类别,看其是以理工为主还是以文史见长。有不少考生的就业目标非常明确,但为了有学上而不加考虑地填报一些专业性大学的偏门专业,殊不知这些专业因开办的时间较短、实力较弱、人才培养质量不高而得不到社会的认可,致使毕业生在就业、考研、出国等环节上遇到了麻烦。

二、考虑专业实力

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级特色专业是衡量一个学校专业实力的权威指标,根据这三个指标来判别院校的学科水平,是选专业的好方法。其中,对报考理工类专业的考生来说,选择有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的专业是明智的选择。因为理工类专业对实验的要求很高,如果考生没有动手的机会,就很难学好这些专业。大学里的实验室建设大多耗资巨大,一般来说,拥有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的专业,就是在这个学校处于强势地位的专业。

此外,我国的高等教育分为四个层次: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博士研究生教育。一般来说,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专业是比^好的专业,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专业是好专业。所以,我们要尽量选择大学里的有硕士学位授予权以上的专业,这不仅是大学办学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区分专业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三、分析国家经济发展的趋势和国家战略发展方向

篇9

一、中等职业教育中农业职业教育现状

以某地级市为例:据该市教育局统计,到2010年为止,该市中等职业学校共41所,在校学生11万人,29个专业,畜牧兽医专业是学校15个招生专业中唯一涉农的专业,且招生情况不理想。据调查,该市其它40所中职学校中都没有涉农专业。一个拥有土地总面积140.93万公顷,农业用地为72.77万公顷,总人口645.73万,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335.7亿元的农业大市,只有一所学校、一个涉农专业、几十个学生,其它省市情况也相差不大,现状堪忧。从了解到的相关情况来看,目前中等职业教育中关于农业职业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是:一是学习涉农专业学生方面:首先是报读涉农专业学生少。适龄青少年都不愿学农,作为一辈子从事农业的父辈来讲,让子女继续选择农业一般是无奈的、没有面子的选择,只要有可能,就会让子女跳“农门”;其次是涉农专业的毕业生转行比较多。学农却不愿意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比较而言,农村的生活条件、工作环境、待遇回报等不尽如人意,让有志于农业的学生望而止步;再是涉农专业毕业生即使到农村就业,也没有专门的、专业对口的、相对合适的就业岗位,创业条件不足。涉农专业毕业生回到农村后,在资金上、土地上、政策上、经验上,都有很多很现实的困难,大多回到农村熬上几年,不是返回城市务工,就是在农村默默支撑或另谋生计。实际选择涉农专业的学生,最后大多数发展总是不如其他专业的学生,这样就产生了“学生少———就业前景不乐观———招生更难———学生更少”的恶性循环,农业职业教育怎么发展?二是涉农专业的学校方面:首先是开设涉农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比较少,专门从事涉农专业教育的中职学校更少,专业也少,师资力量缺乏,实践、实习基地投入少;其次是中等职业教育满足农业的需求十分欠缺。大都是满足于非农领域的就业需求,大多中职学校的主要专业和主要精力是培养大量城市产业工人,对涉农专业以及农业从业人员培养十分欠缺,农业职业教育谁来发展?从以上分析来看,目前,各级政府、农业部门、教育部门、农技科技部门、中职学校等,没有给予农业职业教育足够的重视和支持,农业职业教育如何才能发展?

二、中等职业教育中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的对策思考

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特别是办好涉农专业,可以直接提高种养殖技术,提高农产品产量、品质和效益,逐步实现农业产业化程度的提高。根据当前中等职业教育中农业职业教育方面存在专业少,学生少,从事农业生产实践经验和能力欠缺,就业难等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一)专业设置市场化

专业是学校与社会的结合点,是人才培养的依托,专业建设是学校教学工作与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农业职业教育只有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和市场的需求,合理调整和设置专业,促进与之相关的教学改革与发展,才能实现农业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比如:饭店管理与服务专业,专业学习还是按照城市常规饭店的一套理论在学习,而目前,全国都在时兴家庭旅馆、农家乐、家常菜、乡村特色餐饮等,为什么不能按照市场有很大发展潜力的方向进行专业改革呢?要是将农家乐、农村特色餐饮等经营方式搬进课堂和农业职业教育的体系中,那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必定毕业就能就业,毕业就能创业,毕业就能带来经济效益。还比如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目前农村旅游、生态旅游、农家自助游、地方旅游资源开发等发展很快,效益很好,完全可以在职业教育中进行与市场相适应的专业改革。

(二)借鉴国内外经验开展教学改革

世界各国的职业教育都在不断进行着革新,也涌现出了许多特色鲜明的教育模式。比如:英国工读交替的现代“学徒制”;新加坡适合国情的“教学工厂”;奥地利有特色的“模拟公司”等,都走出了一条有特色的适合本国国情的职业教育模式。结合国外农业职业教育的经验,我们的中等农业职业教育,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一要注重实践性和实用性能力培养,走出教室学农业、下到田间学农业、带进农家学农业;二要建立开放式课程设置,模块化学习内容,季节性的教学方式,把技能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相结合,主导学习、实践、创业并重;三要调整课程结构,农业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应以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打破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模式,围绕当地农业主导产业,有选择性地开设课程;四要优化教学内容,注重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针对性、实用性和灵活性,在传授给学生以先进的知识和实用的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适应能力,自我学习能力,自主选择能力,自行创业能力,以提高其为农业产业化服务的本领。

篇10

[关键词]无人机 植保 实现方法 制约因素 市场前景

中图分类号:P2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7-0305-01

1.背景分析

当今世界正在进行着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精准农业的技术革命,还将实施更先进的数字农业。我国丘陵山区占土地总面积的很大一部分,是水稻、油菜等主要农作物的主产区,但是在丘陵地区采取普通的地面装备难度较大,再加上这些地区的特殊条件和地形也不适合地面装备作业。所以我国要想在这些丘陵山区实现植保机械化必须结合现代化的无人驾空中作业技术。农林业病虫害的发生对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产量造成了不可估计的损失,严重制约着我国粮食的安全生产发展。由于农作物株高和密度的限制,机械很难进入地块喷洒农药,即使选用先进的农药喷洒机械也会对农作物造成一定面积的损伤,影响产量,而人工操作则会出现效率低,作业质量差等问题的出现,因此,智能全自动无人机植保的应用正被迫切需求。

2.发展现状

在国外,无人机喷洒技术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尤其在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加拿大、巴西、日本等国家该技术已经特别发达,并且普遍应用。在国内,精准农业无人机正在逐渐兴起,但仍处于起步阶段,应用水平和国外相比也还有较大差距。在当前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作物保护仍以人工加手动、电动喷雾机这样的半机械化装备为主,无人机植保在我国占比1.67%,远远低于日本和美国的50%以上的水平。中国作为农业大国,18亿亩基本农田,每年需要大量的农业植保作业,我国目前的人工喷洒方式每年导致的农药中毒人数有10万之众,致死率约20%,农药残留和污染造成的病死人数更为惊人,因此全自动无人机植保系统发展前景十分可观(图1)。

3.智能全自动无人机植保应用的科学性与先进性

首先使用Pix4DMapper对航飞的农田影像进行处理生成正射影像,接着使用开源的飞控无人机系统在考虑地形条件的影响下,规划无人机飞行路径,实现使用大型植保机对农田按照飞行路径进行农药喷洒。“智能全自动无人机植保系统”通过使用无人机厘米级精确定位、自动飞行、起降等技术,能够实现全自动喷洒农药。作业时能够变“三人操作一台飞机”为“一人操作三台飞机”,同时摆脱了飞手对植保发展的制约,还能实现夜间作业,在普通植保机的基础上大大节省了人力,提高了效率,可以由目前的300(亩/天)提高到800-900(亩/天)(图2)。

4.制约因素

其一价格高,无人机性能需要长期维护保养,保证无人机的性能才能保证作业时的精度效果,无人机后续的维护程度也相对复杂,需要有操作经验的飞手来做处理,无人机目前的应用较少,专业人才也相对较少。其二无人机本身续航时间短,需要准备多组后备电池更换,影响作业效率。其三,植保无人机企业大都规模较小,具备独立的、完善的研发、生产和服务能力的企业更少,国家相关扶持政策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都阻碍了植保无人机产业的快速发展。

5.市场前景(图2)

随着家庭农场、合作社、服务组织、新型经营主体数量快速增长,以及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对植保机械的迫切需要,为农用无人机作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有利条件。据专家预测,截至2020年末中国植保无人机的需求量是10万架,无人机植保从业人员需求是40万人,无人机植保作业是一个大有可为的新兴农机行业,助推我们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据当前数据统计,我国平均每50,000农民才拥有1架无人机,每1,430,000亩次的防治里才有一架无人机可以看出植保无人机在我国的使用和普及程度远远不够,我们的市场前景还很广阔,植保机还可以更大地分割市场这块大蛋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