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专业分析范文

时间:2023-11-20 17:27: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药学专业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药学专业分析

篇1

围绕章节所系药物的功效和应用,导入相应典型古今案例,或紧扣案例从炮制、剂量、煎煮及剂型等方面衍伸出用药安全性,或在课程接近尾声的最后1-2章,以案例引出综合归纳.如讲解胸痹病名时,导入冠心病病例后,针对寒、痰、瘀、气滞等成因,联系前面章节所学药物串讲出桂枝、枳实、薤白、檀香、陈皮、川芎、瓜蒌、半夏、人参、麦冬等药的药性与功效,从而巩固和扩充知识;讲解具体毒药时,串讲出药物的理化成分及药理、中毒情况及解毒措施等的案例或实例,以加深对中药药性的理解和加强用药防范安全意识.

1.1实验教学导入案例

利用部分实验课时间,主要采取三种形式:首先是教师示范引导,适时而巧妙地导入相关案例;其二是将有关案例预先发给学生让其查找资料作准备,便于课堂上展开讨论时各抒己见;其三是循序渐进,由学生制作符合自身特点、而又有点“麻辣口味”(需要借助外力解答)的案例课件.并由小组派代表或主动或点名,上讲台演示,最后教师点评总结.

1.2评估教学效果

根据文献有所改进,具体以教学兴趣、理解记忆、思维启发、思路创新四项抽象指标,主观评价认可程度;以期末考试成绩、创新课题及等量化指标,客观评价教学效果.“中药学”教学期末采取匿名问卷形式,发放问卷调查表250份,收回有效问卷表250份,总回收率为100%.问卷调查及考试成绩情况,均进行X2检验统计分析。

2结果

2.1案例导入对能力培养的影响

以四项指标主观评价教学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采用案例导入教学法的3个班,自评单项能力增加均在85.0%以上,其认可率明显高于非案例教学的单一传统法对照班(83.3%以下),见表1。

2.2案例导入对考试成绩的影响

期末考试成绩结果显示,不及格率:导入案例教学的3个班共为6.2%,而对照组有13.3%;80分以上(含80分)的优良率:7年制中医专业为58.6%,中西医结合1班为58.3%、2班为55.0%,对照班为18.4%;平均成绩:3个班依次为85.11、77.82、75.81,均高于对照班的66.75,尤以7年制中医班成绩最佳,差异有显著性(P<0.05),如表2.2.3案例导入教学对申报科研课题的影响申报省级“大学生科研创新课题”结果显示:7年制中医专业班、中西医结合1班申报及批准数均较多,中西医结合2班次之,而对照班为0.结果显示:7年制中医专业班、中西医结合1班均分别公开2篇,如表3.

3讨论

所谓案例式教学法,通常是指通过一个具体教育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目前我国本科教育是以学校理论教育为主,“中药学”教学受多种条件限制,理论教学阶段中学生接触临床或实践操作机会较少,故常会对一些古今病名的枯燥及药物内容的繁杂感到茫然而厌学.为了夯实中药理论知识的基本功,为后续课程及临床用药打下坚实基础,我们根据学生学历层次、专业和兴趣特点的不同,致力于寻找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按本课程特点精选典型案例,课堂上展现解读或课后讨论.我们以案例引导归纳演绎中药功效及适应证;或要求学生将案例与教材有关理论结合起来,归纳一般性观点,围绕案例陈述其所辨证型、随症立法及其依法引出的相应方药;或将稍有难度的案例布置为课后讨论题,抽部分实验课由师生共同解答共性问题及难点要点,激发其创新思维.教师还应从案例库中再调出类似而又相对简单的案例,进一步检查学生理解知识、应用原理的能力.学生在学习“中药学”之前已学习过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等课程,有了一定辨证论治基础,虽然是二年级学生,但基本可以按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等进行初步辨证.因此,案例导入法应贯穿于每次课的始终.

案例评价是检验师生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问卷调查、期末考试成绩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班比较,3个班学生对案例导入法的兴趣度、理解记忆度、思维启发度、创新思维度四项指标均明显增强;3个班学生优良率明显提高、不及格率显著降低、平均分数差异具显著意义(P<0.05);7年制中医班成绩最佳,可能与专业基础课的课程设置、课时及学生自身特点等有关.申报省级“大学生科研创新课题”以及公开,结果显示:案例导入班均比对照班多,表明案例教学能启发学生的创新思路,提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实践证明:“中药学”案例教学强调纵横比较药物,加之要求学生个人探索以形成想法和意见,使其学习的兴趣性、主动性明显提高,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记忆;以案例导入又加强了对临床知识的理解、判断及融会贯通能力;围绕案例进行师生互动的实验课教学,使学生走上前台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缩短了师生间、生生间距离,有利于动态的信息交流,降低了对新知识学习的难度;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组织引导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高.在相同教学时间中,对于提高教学质量,运用开放性案例教学法,确实要优于常规传统教学法.

篇2

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对象是进入小学阶段之前的儿童,学前教育以开发儿童的智力、关注儿童的身心健康为首要目标。学前教育承担着儿童基础启蒙教育的任务,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前儿童的个性特征,尊重其好奇心,满足其求知欲,接受其天马行空的幻想。学前儿童精力旺盛,喜欢提问,善于模仿,接受力强,处于记忆力的最佳阶段,也是学习、认知世界的最好时期。学习绘画是儿童最易接受的学习方式。学习中国画,在激发学前儿童天性的过程中能够开启其智力,满足其丰富的想象。学习中国画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训练过程,有利于学前儿童身心健康,使其在快乐中学习、成长,拥有美好的童年。

二、学前教育专业开设中国画教学的重要意义

学前教育专业在课程改革不断取得进展的今天,应把发扬民族传统文化作为教学重任,在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培养高素质的幼教人才。艺术教育促进了学前教育专业全面发展。培养绘画技能和美术鉴赏力是提高幼教人才艺术修养的必经之路。而学习中国画,不仅能提升幼儿教师的文化修养、道德情操、艺术审美能力,还能培养其良好的品格和健康的人生观,在掌握中国画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传统艺术的传播与教学设置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设置中国画理论与实践课程是必要的。培养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幼师人才,是学前教育专业的目标。中国画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在学前教育阶段接受中国画学习对于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来说是必需的。中国画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目前,一些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中存在注重儿童画和简笔画教学,缺失中国画教学的现象。而学前教育中,中国画教学的陈旧教学模式也削弱了儿童学习中国画的兴趣。只有转变观念,采取适宜的教学方式,才能激发学前儿童学习中国画的兴趣。自然天性在学前儿童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教师在教学中起着保护和引导儿童天性的职责,采取游戏互动、故事表演的教学方式进行中国画的教学,是较为合适的。在游戏中学习,学前儿童才能自然默契地配合教师,也会自然地接受知识,进而不断创作出精彩的作品。学前阶段是人生中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人的语言、行为、性格、基本生活技能在此时逐渐形成。古语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学前阶段传授传统文化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领航作用。培养学前儿童对中国画的热爱,使其养成良好的审美观,是学前教育专业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应承担的责任。

三、学前教育专业中国画教学的方法

中国画分花鸟、山水、人物数科,表现技法可分为工笔和写意。笔者历时一年,对5所幼儿园和几所美术兴趣班进行调研。结果表明,写意画更能激发学前儿童的绘画兴趣,无论欣赏还是实践,学前儿童接受水墨画的程度更高,学习更快。水墨画具有随性主观的特点,其用笔、用墨、用色技法更能激发学前儿童的天性,使学前儿童在绘画过程中学会观察生活,用水墨的形式表现美好事物。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前儿童关注动植物的习性、生长结构,关注人物的精神姿态,从而认识这个妙趣横生的世界。教师可导入水墨动画片《鹬蚌相争》《牧童》等,看动画片是儿童最喜爱的,这些水墨动画以经典的典故为题材,影响着儿童的语言表达、习惯行为、观察能力、认知事物的能力。这种教学模式丰富了学前教育中中国画学习的方式。《鹬蚌相争》里,渔翁的蓑衣和鹬的翎毛、故事背景都用水墨晕染而成,画面蕴含着水墨画自然天成的艺术境界,画面灵动淳朴的气息调动了学前儿童学习水墨画的积极性,使其愉悦地接受了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国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艺术形式。传播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应从幼儿抓起。学前儿童的价值观、人生观还未形成,理解力弱,还需教师和家长正确引导。作为教育基石的学前教育,应该承担起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义务与责任。水墨画可开启学前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表现力,凭借他们抒发纯真,尽其所想。因此,学前教育专业要注重中国画的教学。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思潮涌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也受到冲击。中国画教学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中国画的教学方法很多,目的是为了下一代ARTEDUCATIONRESEARCH更好地健康成长。坚持中国画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将要成为幼师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是学前教育专业应坚持的目标。中国画的写意精神正是培养学前儿童想象力、创造力、审美力不可缺的教学内容。学前教育专业中国画课程的设置尚处于探索的阶段。目前,一些教育机构、院校仍按照旧有的方式进行中国画课程设置。学前教育专业要培养出优秀的幼教人才,就必须丰富学生的中国画理论知识,让他们领略中国画的精神内涵,追求更高层次的艺术境界。谢赫“六法”中提出了“传移摹写”的观点。临摹是中国画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中国画最基础的法则。对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特点进行研讨和分析,才能科学设置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多没经过严格的素描造型训练,对于色彩知识的理解处在感性的层面,因此他们不会受到太多的限制,更容易接受中国画的学习。中国画的学习要从临摹入手,临摹是学习和掌握中国画的有效手段。就花鸟画而言,花鸟画家并不满足于客观表现、模拟自然,花鸟画是画家表达和抒发自身情感的载体,建立在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之上。学生通过临摹历代经典作品,可对中国画的构图样式、笔墨表现、不同风格流派的技法特征有深层次的理解、掌握。写生是中国画教学的重要课程,它将学生已有的国画知识与写生相结合,使学生通过写生获得对生活的真实感受。中国画课程的设置使学生在掌握中国画技法的同时,培养了艺术审美品位,提升了传统文化素养。教师要让学生掌握中国画基本的用笔、用墨、用色技能和作画程序,学习章法构成,领悟中国画精神,就要对中国画课程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合理的安排。绘画是学前儿童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在学前教育中国画教学中采用适当的教学模式尤为关键。学习中国画有助于学前儿童认识大千世界,教会他们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爱护环境、尊老爱幼,使其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观。一些教师在学前教育中国画教学中偏重于技法和材料的教学,对于理论认识涉及较少,使学前儿童处于盲从的状态。中国画与传统的儒道思想文化联系紧密,其笔墨语言的表达蕴含着东方特有的审美观。其独特的造型方式、奇特的笔墨韵味和变化万千的水墨渗化情趣,在于似与不似之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一绘画思想恰巧同学前儿童的学习特征不谋而合。因而,中国画教学得到学前教育专业越来越多的重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只有掌握了中国画的技法和精神,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才能在将来胜任学前教师的工作。中国画是培养学生拥有高尚人格、健全心理的必要课程之一。

四、对学前教育专业中国画课程教学的一些思考

在学习中国画之前,先让学生认识中国画的工具和材料,从中国画实践教学的角度出发对中国画的各种技法、形式风格进行深入学习,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宫廷画、文人画、民间绘画进行学习。学前教育专业应立足于培养创新型的幼教人才,要在当代审美与时代文化背景中,把握儿童的心理特征,进行实践教学设置。

1.从培养中国画学习兴趣出发

让学生掌握中国画的工具材料,了解它们的品种特性,进行观察对比,是学习中国画的前提。让学生从理论的角度对中国画发展的历史提高认识,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自觉性,培养其学习热情。

2.研习经典作品,从中感悟中国画的意境之美

篇3

【关键词】高职护理专业;药理学;课程分析;改革设想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034-01

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事业逐渐发展,社会对于医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药理学》作为高职护理专业的必修课程也越来越重要。 传统的药理学教学注重理论的理解和巩固,忽视了与临床相关知识的联系,使得学生创新能力,实际运用能力与职业岗位能力欠缺。为了适应社会需要,培养高素质护理学人才,我们对高职护理专业药理学课程进行探讨和研究。

1 药理学在高职护理专业中的定位和重要性

在高职护理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教育中,药理学对学生未来岗位职业能力和职业综合素质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因为职业教育需要培养职业道德,职业素质,职业能力三个方面的能力。而药理学作为高职护理专业的必修课程,不仅仅只是一门基础课,还是一门专业课程。因为它既要要求学生掌握药物的适用范围,给药方法,给药途径,药物配伍禁忌等药理学的知识,又要求学生掌握药物的疗效以及不良反应的检测、观察、处理等护理宣教方面的技能。

2 目前高职专业药理学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2.1 《药理学》教材方面的问题。 现在使用的教材的结构体系和内容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现用教材设置主要是针对医疗方面。总体上来说是从药效学,药动学开始,各章节相对独立,缺乏联系性。每个章节重点知识也是讲临床治疗方面的比如药物的代谢动力学,药物作用机制,适用范围等理论化的知识。而作为护理专业需要的药物监测,不良反应的报告、处理,用药护理注意事项等相对不够突出。

2.2 《药理学》教学方面的问题。 药理学在教学中主要存在“定位模糊”这个问题。因为药理学属于基础学科,所以在教学中最容易出现的就是单纯的理论化学习,从而导致和岗位脱轨,和临床脱轨。具体表现在讲解药物的体内过程,药物的作用及机理偏多,偏深,而对于药物不良反应及监测,临床用药咨询,健康教育等方面偏少。

3 高职护理专业药理学改革设想

3.1 明确课程定位,树立新的课程理念。 首先要认识到药理学对于护理专业不仅仅是一门基础课程,也是一门专业课程。它为后续课程和临床工作提供大量的和药物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护理专业的学生学习药理学的目标应该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知识目标:对于护理专业来说,需要了解药理学的基本的理论,熟悉常用的代表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掌握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用药护理注意事项。第二,能力目标:能够观察药物的疗效和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能对临床上一些常见药物进行知识咨询、健康教育;能了解临床上常用药物的相互作用,配伍禁忌;能够准确快速的换算药物的剂量。第三,素质目标:具有爱岗敬业、救死扶伤、尊重患者、关爱生命等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

3.2 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理论课教学: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改革。可以将临床专业中经常采取的病例式教学引入药理学教学当中,使理论知识和临床联系更加紧密,并且能够调动学生的思维,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多采取引导式自学和启发式教学,既能够观察学生学习的情况,又能够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实践教学:一方面减少一些单纯性的验证实验,增加一些和临床护理工作岗位关系密切实验,比如药物的剂量对药物的影响,静脉给药的速度对药物带来的影响等。另一方面,为了和实践教学更加贴近临床工作,可以增加学生的见习,让学生观察护理人员在药物的调配,发放以及记录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工作过程或者将教室搬入模拟病房,模拟药房,来模拟临床工作中对于药物的适用和观察。

篇4

论文摘要:英语专业的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围绕着这些能力开设的课程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学生能在正确的语言环境下使用得体的英语,运用文体学方法分析精读课教学就有了它的可行性。本文从语音、词汇、句子三方面来探讨如何在精读教学中应用文体学方法,从而达到改进教学的目的。 

 

一、文体分析运用于大学英语精读教学的理论基础 

 

基础英语课即精读课,该课程在起始阶段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音、语调和朗读技巧;通过大量练习,消化并提升中学所学的词汇和语法知识,使之成为语言交际的实际技能。至于内容的掌握,一般要求学生在懂得语言形式的基础上,懂得作者或讲话人在表述事实过程中,对所表述之事实所持的“态度”(attitude) 。(刘世生,2006:11)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病,对学生的要求已不仅仅是语言技能,更主要体现在文本解读和鉴赏上,要特别突出听说读写的全面培养。长期以来我们多采用传统的分析,如文章结构划分,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学生缺乏多角度的观察和思考,我们将文体学知识引入到基础教学中,无疑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 

文体学是一门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和方法研究文体的学科(秦秀白,2001:5),而“文体”(style)指某种语体的风格特征,既适于某特定语言环境的一整套语言变异形式。文体分析就是在语音、书写、词汇、语法、篇章结构等各个层面进行的,其重点是分析具有文体意义(stylistic significance)和美学价值的那些语言特征,从那些被“前景化”了的语言特征(fore-grounded features)入手,挖掘作者的语用意图和语用效果,以便达到鉴赏的目的(秦秀白,2001:36)。说得通俗一点,文体分析至少可以帮助我们回答三个问题:(1)what does the text mean? 2) how does the text mean what it means? 3) why is the text valued as it is?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仅从语音、词汇、句子三方面分析如何把文体学理论引入到基础英语教学中去。 

 

二、文体分析在大学精读教学中具体的重要作用 

 

1.语音的文体效果 

“有些语音或音簇被认为能够扮演意义的角色或者在一定程度上适合于意义的表达,这被称为语音象征,还可以成为语音感觉(phonaesthesia)。”(刘世生,2006:75)。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在课文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注意典型语音的使用和所达到的语言效果,分析具有文体意义和美学价值的语言特征,挖掘作者的意图,使学生透彻地理解文章,并学会欣赏甚至模仿作者语言运用的独到之处。举例如下: 

the cows looked at him, sleepy and surprised。 (现代大学英语精读》第一册第13课) 

从修辞手法上看,作者使用了头韵(alliteration)修辞法,即sleepy 与 surprised均以相同的辅音字母开头。表面上写奶牛看起来很困,看到他很吃惊,实际上这也反映了他自己的感觉。这种文体方法的使用有助于吸引听众或读者的注意力。本文第26段还有一句:“two strong streams rushing into the pail, frothing and fragrant。” 作者再次使用头韵(frothing and fragrant),形容泛着白色泡沫的,香甜的牛奶流入木桶里,以起到突出重点、加深印象的作用,同时又能使人享受到音乐的节奏美。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可以感受到英语语音以音示意,以音动情的表达效果,欣赏到英文作品的音韵美。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认识到语音变化能够产生特殊的效果,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中积累有一定“音效”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2.词汇方面 

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是这样定义文体的:“proper words in proper places make a true definition of style。”文体的真正意义就在于把恰当的词用在恰当的地方。由此可见,作为语言的基本要素,词汇的选择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它受交际内容的限制,并直接影响交际的表达效果。举例如下: 

they were dreaming of golden beaches and sea tides as the gray, cold spring of new york nanished behind them。 (现代大学英语精读》第一册第2课) 

这一句话便简单概括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甚至都包含了人物的精神状态。通过三个形容词golden,gray, cold形成对照,衬托出两地完全不同的景象,为向往阳光的年轻人此时的心情做铺垫。golden beaches表现了年轻人对佛罗里达的向往,恰恰与寒冷的纽约形成对比。在本课的第五段有这样一句话: “after a while, slowly and painfully, he began to tell his story。” 三个副词的连续使用则反映了主人公温格对自己过去的不堪回首,对自己能否回家的忐忑不安的心情。本文在词汇的选择上,作者恰当地使用形容词和副词来表达人物的心情与特征。 

如果教师引导学生细心揣摩这些文体方法,通过文体学的分析,学生知道了由于文体和语境的不同,同一内容在英语本身的表达上就有不同的方式。用什么方式表达,用什么词表现,都要依据文体的考虑。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和鉴赏力,这对他们的阅读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也为学生写出语言得体、文体明晰的文章打下良好基础。 

其次,在授课过程中,也要让学生了解几种特殊词类的文体功能。例如:俚语的使用可以使语言活泼、生动,增强表现力,同时,让学生多接触一些专业术语,可以使他们在今后政治、经济、文化及科技方面的写作更加符合不同文体的要求。 

3.句子 

句子是表达一个完整概念的基本语言单位,我们在精读课教学中从句法结构和句子排列等方面引导学生得体的采用句子的结构形式,启发学生句子长度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文体效果。讲授《现代大学英语精读》第一册第1课 “half a day”的时候,我就引导学生注意,本文是从一个孩童的角度讲述故事,因此作者运用了符合儿童特点的语言,如简洁的用词和不完整句子的大量运用栩栩如生地勾勒出孩童的心理特征及行为表现,如第三段的 “why school? what have i done?”。这两句话言简意赅,既体现了我对上学的极端不情愿,也符合孩子的心理,流露出了孩子的单纯。“why school?”是一个省略句,这种句型在日常交际中很实用。“what have i done?”这是一个仅用来产生修辞效果的反问句,说话人只是表达自己强烈的不满情绪,不需要听话人给以答复。 

在《现代大学英语精读》第三册第8课 “we’re only human”中,作者大量使用了修辞性疑问句,并通过这一手段来充分说明作者对一些人使用 “只不过是人”这一借口的态度和驳斥,从而进一步阐述和论证自己的观点,使得文章有理有据,也突出了主要的议题,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如第二段中,“only human? as if one’s humanness were a blueprint for instinctive, reflexive reactions to situations, like the rest of the animal kingdom。”作者这一反问就是要强调:如果人类只会用这个借口来为自己开脱,人类就像动物界其他生物一样,只会对周围的环境进行本能的条件反射,而做不到用意识去支配行动。那样的话,我们就不配“万物之灵”这个称谓了。还如第六段中, “…where does our special ‘humanness’ come in?” 第10段中,“…what does this mean?”第13段中,“but isn’t it my turn at life?”以及第24段中,“why does there seem to be such an inner struggle between the concepts of human as instsictive animal and human as an elevalted being of choices?”这些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一样的。作者不是在对读者进行提问,只是通过这一修辞手段来强调自己的观点,充分说明自己的态度。同时,这样做既突出了文章的主要议题,也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又使得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作者还在文中多次使用了排比句式,最典型的在第28段: “…pleasure is an event; happiness is a process. pleasure is an end point; happiness is the journey.pleasure is material; happiness is spiritual.pleasure is self-involved; happiness is outer-and other-involved.” 

从文体学句法层面上分析这段文字的表达效果,四个并列的平行结构,使语言简练,结构平衡匀称,声调铿锵有力,意义鲜明突出,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我们不难看出,通过这一句式,作者不但把快乐和幸福两者之间的关系作了比较,还进一步阐明了幸福的主题。同时还使得文章读起来有节奏感,更具有说服力。 

使学生在欣赏作者追求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并明确暗示道德的行为应该是利他的,并强烈地驳斥了把道德行为当做投资以获取更多回报这一观点。同时也体会到了这些句法形式的妙用。这样学生逐渐掌握了句法结构潜在的文体特征及其在上下文中可能产生的特殊文体效应。 

 

三、结语 

 

“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文体学的分析方法,有助于提高学习外语的效率,增强使用外语的能力,提高对外国语言文化的欣赏水平。”无论是语音的巧妙调配、词语雅俗的选用与搭配,还是句式的长短简繁,文体学知识应用于英语精读教学不但可以帮助学生透过表层的语言形式了解言语深层的含义,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语言得体性的理解直到最终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世生.文体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秦秀白.英语语体和文体要略[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王守元,郭鸿,苗兴伟.文体学研究在中国的进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篇5

本文利用解释结构模型法(ISM)分析了影响高校物流双语教学效果的个主要导致要素之间的关联,得出各要素之间的层次关系图,并生成解释结构模型。

【关键词】

解释结构模型;物流;双语教学;要素分析

0 引言

高校物流专业课程是工程、管理和经济类学科的有效融合,学科之间的渗透日益普遍。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高等院校迫切需要培养具有国际研究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社会的需求推动了双语教学的快速发展。本文通过建立物流专业双语教学的解释结构模型,分析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要素及相互关系,为改进现有的物流双语教学模式提供参考。

1 建立物流专业双语教学导致因素的解释结构模型[1]

本研究以物流专业的授课教师和学生为研究对象,选取一个班级共31名学生和1名物流专业教师为样本。具体过程如下:

(1)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授课教师和学生进行访问,选则构成影响关键问题的导致要素,将其总结划分为V1物流专业教师的英语水平、V2物流专业教师的专业水平、V3学生的物流英语水平、V4学生的物流专业基础、V5物流授课方式与手段、V6物流教材选定、V7物流课程课时安排、V8物流教学质量评估方法、V9物流教学效果等9个因素[3]。

(2)建立邻接矩阵。将上述9个导致因素分别设为行(i,i=9)和列(j,j=9),请教师和学生来作答。如果i 与j 有因果关系,则aij=1(ij);如果i 与j 无因果关系或i = j,则aij=0。统计问卷结果,我们对于多数人认为存在因果关系的两个要素给予确认(样本32个,多于16个记为多数),即标注为aij=1。建立最终各要素表,并由表建立邻接矩阵。

(3)生成可达矩阵M。可达矩阵是利用可达矩阵的推移特性,用矩阵形式来描述各元素之间经过一定长度的通路后可以到达的程度。可以由邻接矩阵A加上单位矩阵I,经过矩阵的布尔演算后求得。经计算,邻接矩阵A的可达矩阵M,将系统中所有要素,以可达矩阵为准则,划分成不同级(层)次,写出各要素的可达集和前因集,找出最高级要素,将其从可达矩阵中划去相应的行和列,接着再从剩下的可达矩阵中继续寻找新的最高级要素。依次类推,可以找出各级所包含的最高级要素。9个要素分配在4个级别上,按这种级别顺序排列矩阵M的行和列。

(4)参照上述分块三角化矩阵M,用有向枝连接相邻级别间的要素及同一级别的要素,可得到层次结构图。将系统要素名称填入层次结构图,得物流双语教学的解释结构模型,见图。

2 模型结果分析

根据解释结构模型可以看出,物流双语教学效果的影响要素可分为三层。在第一层中,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直接要素是V5和V6,即使用合适的物流专业教材并选取恰当的授课方式是决定物流双语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在第二层中可以看出,V5取决于V1以及V4,即物流专业教师的英语能力决定了双语教学能力,外语能力强的教师在授课过程才能充分地驾驭课堂;物流专业教师同时应考虑到学生的物流专业基础,只有具备夯实的物流专业基础,专业英语的教学才能“锦上添花”。V6要受V2、V3、V4、V7的影响,即教师要考虑到自身的专业水平和学生的英语水平和专业基础,过难或过易的教材都会影响学生专业知识的获取。如果选择难度偏大的教材会给本身就有双语负担的同学造成抵触情绪,影响教学效果;反之,过于简单的教材也会因为起不到提高学生专业英语和能力水平而达不到预期效果。同时,规定的课时量和课程计划应该在保证教学内容完成的基础上,还能反映出如何同教材的有机结合才能更好的提升授课效果。在第三层中,V8限定V1、V2和V7,即合理的物流教学质量评估方法对“教”与“学”都能起到良好的监督作用,并最终影响教学效果。

3 几点建议

3.1 认真选定教材,创新授课方式

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更多吸取国外教学方式的优点,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同时利用多媒体等有利条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让双语教学成为教师和学生的负担。教材的选定和授课方式的改进应是同步进行的,不应过分拘泥于某一种模式,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作出适当的的调整。

3.2 加强双语师资培养

一方面可以通过参加有关机构组织的双语资格培训,系统的从教学理念和教学技能等方面提升双语师资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引进来”的办法,邀请国外专家,来校访问、讲学,再采用“传、帮、带”的途径,培养师资队伍。

3.3 夯实学生“双重能力”的基础

由于物流专业课程的内容比较广泛,涉及到物流环节的各个方面,应该在开设双语教学之前,有目的的加强学生对于专业基础的掌握,并适当拓宽知识的范围。从专业词汇开始,循序渐进的引入课程,以此提高双语教学的效果,也可以减轻学生的抵触情绪。

3.4 创新双语教学评估办法

应该根据其特点和教学规律,形成独立的管理队伍和教学研究队伍,分析研究双语教学实施的各个环节,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建立专门的双语教学管理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价标准。

【参考文献】

[1]赵亮,权学红.高等院校双语教学影响因素层次化分析及对策探究[J].教育探究,2008(12)

篇6

中药学专业主要是培养在中药研发、生产、经营和检测等一线工作中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传统的中药学被国外和西方的医药界认为更多只是依靠经验,缺乏科学性,但事实上它本身也具有自己的理论体系。而且,近年来中药学的发展更加强调与化学等基础学科的结合,药理分析、化学分析等西医常见的方法增强了其科学性,使其更为人们接受和认可。所以,从这一角度来说,化学这一重要的基础学科与中药学进行交叉、渗透和融合已经成为一个趋势,并逐渐成为中药学学科发展的强大支柱,使中药学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因其科学性和可测性而更让人接受。因此,突出化学教学在中药学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强中药学与化学的结合,将有益于中药学的整体发展。

2 现代化学学科的发展

2.1 现代化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产生了许多交叉学科

随着物理学在20世纪初的长足发展,各种物理测试手段不断涌现,促进了溶液理论、物质结构、催化剂等领域的研究,而量子理论的发展,更是解决了化学上许多过去无法解决的问题,物理化学、结构化学等理论逐步完善,使得现代化学逐渐兴起。现代化学的兴起使化学在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多分支学科的科学,开始形成了以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和高分子化学为分支学科的化学学科。化学与社会的关系日益密切,使化学与其他学科相互交叉与渗透,产生了很多边缘学科。例如,天然药物化学、植物化学、中药化学、药物化学、配位化学、生物化学、生物无机化学、金属有机化学、核化学等等。这些边缘学科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相关学科技术的快速发展。而化学学科中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化学分析、仪器分析与中药学的结合日趋深化,对于中药学的发展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并为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做出应有的贡献。

2.2 现代化学学科研究水平的提升极大地加快了新药的研发进程

作为药品,无论是中药还是西药,虽然二者在来源、性状等方面完全不同,但其有效成分大都是有机化合物。因此,有机化学研究水平的提升会促进中药的发展,从而使中药的新药研发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从目前中药新药研发的趋势看,重点追求主要药效成分明确、作用机理清楚;在新药的质量控制上以若干个主要药效成分为指标;在工艺上要相对简单、具有可控性和可重复性;在疗效上要确切有优势,使用要安全科学。目前的新药研发很多时候是通过拆方研究,找到药效物质,进而优选、拆分并研制出机理和适应症明确、质量可控的小复方、有效部位或单体成分新药。中药新药强调和追求有效成分和有效部位是中药现代化研究的一部分,而这些都有赖于现代化学分析技术和实验水平的提高。

2.3 现代化学学科的发展为中药现代化提供了重要手段

中药现代化的本质,就是把当代最新科技手段、方法及设备融入到中药研究、生产和临床应用的每一个环节,促进中医药不断发展完善的一个过程,其目的不是要把中药西化为“西药”。中药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自身完整的中医药理论体系,按照中医理论使用的药品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其效用的发挥需要其他药品的配合,与西药只需要单种成分(如抗菌素)发挥作用不同,中药药效的发挥更多依靠多种药物药性的配伍,如何用统一标准的实验研究方法规范新药,是中药药品质量保障的重要环节,也是中药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当前重要的不是按中医中药的特点来制定新的中药疗效评价方法及判定标准,而是尽可能用现行的国际药物筛选及评判标准来研制评价中药新药,真正地将中药作为一种常规药物来看待。因此,用现代化学技术来分析量效关系、时效关系、半数有效量或最有效剂量等这些构成一个药品的基本数据是中药现代化的趋势。

2.4 化学学科对于中药质量控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由于中药药品的特殊性,目前一些中药生产过程中还缺乏科学规范的质量控制标准,不同生产批次和不同生产厂家的同一产品在物质组成上常常存在较大差异,产品质量不稳定,直接影响中药疗效。最近几年频繁发生的中药注射制剂不良事件就是最为典型的例证。因此,中药质量控制已成为制约中药药品走向国际的瓶颈。要实现中药现代化,建立能得到国际认同的质量检测和保障体系是关键。完善质量控制手段,也必须依靠现代化学技术(HLPC、GC、MS、ICP-AES、ICP-MS、UV、FT-IR、AAS、AFS、XRF、SPE、SFE、SX等)才能完成。这其中,通过对中药药品提取化学特征信息,创建基于化学信息学的中药材质量辨识和评价方法(指纹图谱等),是中药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

3 云南中医学院中药学化学类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

依据云南中医学院2008年人才培养方案,中药学、中药资源与开发、制药工程、药学、中药栽培与鉴定、药物制剂、食品科学与工程、市场营销等专业开设的化学类必修专业基础课主要有:无机化学、无机化学及化学分析、有机化学、化学分析、仪器分析、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化工原理等。化学类必修专业课主要有:中药化学、天然药物化学、食品化学、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分析、制剂分析、药物化学、药物分析等。化学类必修专业基础课及化学类必修专业课占全部必修专业基础课的比例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药物制剂专业化学类课程学分比重和学时比重高达35.9%;中药学专业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33.42%;药学和制药工程专业为33.4%;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为29.4%;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为25.5%;开设化学类课程最少的市场营销专业,化学类课程学分比重和学时比重也接近15%。这就是说,药物制剂专业、中药学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药学、制药工程专业和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的学生在大学4年里有1/3的时间里,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学生有1/4的时间里,都在学习与化学有关的课程。按照2012年云南中医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办法,不改变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总学分,只是将每个学分由18学时降为16学时。这样,化学类课程的学分比重和学时比重将保持不变,并且这一状况在今后将维持不变,与国内大多数中医药院校持平。

4 化学教学在云南中医学院中药学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

从上述化学教学在我院中药学教育中所占的比重来看,除市场营销专业外,其他涉及中药学专业的化学类课程教学所占的学分比重和课时比例都超过全部的1/3,说明化学教学在我院中药学人才培养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并在培养学生的化学基础上发挥着支撑作用,而这也适应了现代中药学教育发展模式变化的需要。

4.1 强化化学教学的必要性

现代中药学教育已经从传统单纯的“化学”模式向“化学-生物学-药学”模式转变,仅从化学的单一角度进行教学无法满足中药学的发展需要,只有突出化学与药学的结合,将加强应用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强化两者的交叉和渗透,才能奠定中药学学生的化学基础,这对中药学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支撑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4.2 提高化学教学水平的重要性

化学是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化学实验,因为化学实验的实践教学在中药学教育中占据着战略性的重要地位,是培养中药学创新人才的关键环节,具有其他任何教学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的实验教学理念,通过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实验的基本知识、方法和技能,训练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因此,学院必须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大力加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建立 “厚基础、宽专业、重实践、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根据市场需求适时调整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计划,制定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立足云南、服务边疆、面向东南亚,培养符合中药现代化要求的综合性人才。

5 结语

随着现代化学学科的快速发展,化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为众多学科和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化学与中药学的结合已成为一种趋势,化学中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化学分析及仪器分析等学科与中药学的结合也日渐深化。这对于中药学的发展已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强化化学教学在中药学教育中的基础地位,可为中药学教育水平的提高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篇7

 

《中药学》是中医药院校各专业学生的重要课程之一,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与实用性,是中医辨证施治、理法方药的重要环节,也是中药与临床应用联系的桥梁课程。但中药学因涉及的药物数量多、药物间的联系不明确、功效范围广,给中医药专业学生学习增加了较大难度,学生普遍反映中药学难学、难记、难应用,传统教学存在重理论、轻实践,讲为主、学为辅的现状。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及学习效率,是广大教学工作者不懈追求的目标。本文结合自身教学模式与经历,谈谈个人对中药学课程教学改革的体会。

 

1 结合课程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

 

中药学是中医药学科各专业的基础课,以介绍中药的基本理论及各药物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为核心内容。课程与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联系紧密,并涉及传统文化,且理论复杂,药味众多,每一味中药其性能功效各不相同或同中有异。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要联系中医基础理论知识,采用案例教学法增强学生对中药学知识的领悟,采用“精讲-自学-讨论”模式教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另外,每味中药在一定程度上其药性、功效与应用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教学中要合理利用这种关系,在推理中学习中药,让学生从死记硬背转为活学活用。针对中药数量多、容易混淆的特点,授课时要应用一些容易使同学们记忆的方法,比如采用对比教学法,将中药知识总结成顺口溜或歌诀,帮助记忆提高教学效果[1]。

 

2 结合专业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

 

中药学课程是中医药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而专业特点的不同也导致该课程在授课中也应有所差异。

 

2.1 医学类专业 医学类专业的学生,相对来说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较为扎实,在授课中可适当利用中医理论知识对中药的药性、功效与临床应用进行推理,适当兼顾临床案例分析,使学生身临其境的体会到学习中药是在遣方用药、救治患者,让学生切实加强学以致用。目前,医学类学生的培养偏重于临床技能的培养,忽视了中药植物与中药饮片识别以及药学技能训练,造成了医学类学生不认识中药、不懂药物的性能,出现“用药不识药”的尴尬现状。针对这一类学生,在讲授药物功效、主治及临床应用的同时,还要适当介绍药物的来源、鉴别特征、炮制方法及其炮制对性能的影响等内容。

 

2.2 药学类专业 药学类专业的学生,对中医理论的基础了解不深,在讲授时尽量结合临床常见病例进行介绍,讲授中医辨证施治的思路、中药材的选择依据和选择方法,增强学生对“医药不分家”认识与体会,进而培养学生整体分析、解决问题的中医思维模式。另外,药学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多从事药物检验、生产、研发、销售等相关工作。授课时除了重点讲解功用之外,还可以穿插药物检验、生产、研发、销售等相关的知识,有助于培养“医理通,药性熟”的中医药复合型人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坚定专业信心与学业规划。

 

3 加强中药学课程的实践教学

 

要培养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提高中药学教学质量,就必须加强中药学实验课程。将理论与实验实际相结合,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促进教与学之间的信息沟通与反馈,同时提高学生学以致用和中医药思维的能力。在实验内容的设计上,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2]:①带学生上山采药或到药草园实习,并制作标本,让其了解药用植物的生长形态、生长习性及药用部位,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中药的认识,加深对药物知识的理解和应用;②强化中药材的感性认识,通过手摸、鼻闻、口尝等方式获知药物的真实性味,再与教材记载的性味进行比较,从而分析药物的性能、功效,进而分析临床主治病症;③开展模拟中药房的实训,培训学生的调剂技能,培养学生“安全、有效、合理用药”的理念,同时强调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医药工作关系到大家的生命安全;④ 针对医学类的学生,开展中药炮制实验,让其体会到不同制药辅料、不用加工工艺对药物性能的影响。

 

4 引入中医药文化,丰富教学内涵

 

中药学不仅是一门学术技艺,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且理论知识与中医学相辅相成,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对于药物的性能、功效与运用都有自己的称谓。如 “相反”、“凉血”、“温中散寒”等,可以通过生活常识理解其意义,而如“开窍”、“息风止痉”、“养心安神”等中药术语则与现代医学的称谓相差加大。学生对祖国丰富的文化内涵知之甚少,对中药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不深,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全面深刻的理解,甚至存在误解。因此,中药学课程教学中需要渗透传统文化,承担起弘扬中药传统文化的重任,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豪感,拓展传统文化知识,强化传统文化意识。如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中药故事、引入诗文、鼓励学生创作中药故事等,增加教学互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3],从而丰富教学内涵,提高中药学课程教学质量。

 

5 适当介绍现代研究

 

随着中药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中药学与许多自然科学分支形成了紧密相连的知识网络,新的成果、新的应用不断涌现,及时吸收交叉学科内容和中药学最新研究成果,将传统认识与现代认识相结合,引导学生关注中药现代化趋势,有助于学生对中药学知识的运用,开阔学生视野,培养科研意识颇有裨益。如从黄连、三颗针等中药中提取的黄连素,作为抗病原微生物,对如痢疾杆菌、结核杆菌、肺炎球菌、伤寒杆菌及白喉杆菌等都有抑制作用,常用于治疗腹泻。药理研究证实黄连素还具有显著的降糖调脂、抗心力衰竭、抗心律失常、降低胆固醇、抗制血管平滑肌增殖、改善胰岛素抵抗、抗血小板、抗炎等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医药教育教学在不断进步,为适应中医药产业发展的需要,教学改进亦应与时俱进。在教学中,要针对课程特点及学生专业,在中医药的文化背景下,将中医药发展形成的新知识、新成果、新技术引入教学内容,集成、整合、深化已有教学改革成果,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这样既保证了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又能使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综合运用,培养了学生的中医药思维和中医药辨治能力。

篇8

关键字:中药学 人才 模式改革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如何继承我国优秀传统的中医药学遗产,并不断发扬光大,使之更好地为现代社会服务,是我国医药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中药学专业是最具我国特色的本科生专业之一,也是当前备受社会欢迎的本科生专业。培养应用型中药学人才成为中药学专业培养的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应用及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关键。中药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综合素质、人文关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适应现代中药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1、应用型中药学人才具备的素质

1. 1知识结构多样化中药学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中药学应用型人才不仅应具备中医药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学科专业技术知识,还应具有较宽广的相关学科专业知识体系。由于其作用的对象是有生命的人及动物,在实际工作中会遇到很多突发状况,遇到的问题也是多方而的、涉及诸多因素。尽管中药学人才供不应求,但社会对其要求也日益严厉,应用型中药学人才必须具备宽广的学科专业知识。

1. 2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想要在竟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取得立足之地,必须具备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创新和创造是各种不同人才都应具备的核心特征。社会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极强实践能力的人才,更需要那些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中医药发展,既要继承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又要吸收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不断创新,与世界接轨,与日俱进。

1. 3练合索质和团队精神。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素养,还要有一定的非专业素养综合素质。这些综合素质包括:责任心、道德感、心理素质、人文关怀、身体条件等。技术研发、生产管理,专业知识的运用、技能的发挥等都与综合素质密切相关,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更直接影响专业工作完成的效果和质量。应用型中药学人才所从事的大都是第一线的工作,很多工作需要集体协作才能完成的,需要团队的创造、合作完成的。因此,避免“重专业技能、轻综合素养”是应用型中药学人才培养中应注意的问题。

2、建立应用型中药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

2. 1建立应用型中药专业才培养模式是中药学发展的一门应用性科学,它服务的核心对象是人,中药现代化、国际化需要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中药人才,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医药经济也要融入世界经济中,这就需要我们培养与之相适应的中药学人才,以适应中药在国际市场的需求。建立专业基础扎实,知识而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适应性强的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我们应从发展中药事业、实现中药现代化的战略高度认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作用,增强培养合格人才的紧迫感和责仟感

2. 2建立应用型中药学人才培养模式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第一,随着中药的研制、制药技术及设备的发展,需要培养与之相适应的、具有创新能力、能够从事中药基础性研究和药物研制的研究型人才。第二,随着药学服务的领域和范围的不断扩大,除了药品的生产、经营、管理之外,还包括培养与之相适应的中药生产、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流通、药材的质量、药品的安全、合理使用等,更需临床应用的中药学应用型人才。在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新形势下,确立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中药学人才培养模式是中药学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和目标。

3、构建应用型中药学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3. 1落实产学研结合,实现社会服务功能研究药物的最终目的是为人及动物服务,倘若研究与生产脱离,研究便没有意义,生产也会滞留不前。学校应该利用名优中药开发企业对科研技术的需求,将学校教育功能、社会服务功能与企业发展结合起来,整合优势资源,建立一个优化创新平台。这个平台以中成药大品种二次开发关键技术为切入点,融入最新的科学技术,设有提取工艺优化研究、中药组效关系评价研究、中药处方配伍优化研究、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中药组分配伍作用模式研究、中药制剂新技术研究等研究方向,学生根据自己志向、兴趣,自主选择研究方向。研究中心、实验教学部共建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建立行业、企业与学校三位一体深度合作机制,校企合作造就基础扎实,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俱佳,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中药学专业人才。

3. 2实施学分管理、完善教学评价人才培养模式应把重视学生及其需要作为核心,实施学分制管理。开设丰富多彩的课程,给学生选择余地,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办学理念。改变过于注重学科知识体系的现状,尊重学生的兴趣,保护学生的个性。虽然大部分高校已对学生实行学分制管理,但其课程的选择度与开放度远远不够,选修等于必修,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及创新精神的培养。灵活的教学管理体制对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方式和个性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科学的教学评价制度是发现创新型应用人才的重要方而,学校要合理制订人才评价的标准,采用多种考核评价方式,转变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要更加注重综合性的评价。考核内容要更加注重学生利用知识技能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转变过去再现知识的记忆型考试。

总之,中医药作为我国的优秀文化遗产,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扬,中医药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为了更好地造福于人类,中医药还要不断创新,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并走向世界。要实现这个目标,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关键;而一个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前提。

参考文献:

[1] 时维静,俞浩,周国梁,方艳夕. 中药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构建[J].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 2010(06)

[2] 徐晓媛,吴晓明. 中国高等药学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展望[J]. 中国大学教学. 2008(01)

篇9

中药学是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中药来源、产地、采集、炮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规律等知识的一门学科,起着沟通中医基础和各专业课的桥梁作用,是中医药各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本课程是中医药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中药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应用理论知识及技能,为学习方剂学及中医药各专业课奠定基础。课程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主要包括中药学的发展、中药的性能理论、中药的配伍及用药禁忌理论等知识;各论主要内容为各类药物的性能特点、功效主治、配伍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笔者通过对我校多年的“中药学”课程教材方法进行总结,就“中药学”实践教学法作一些探讨和分析。

1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课程特点

中药学课程自1956年第一批中医院校成立之初,即是中医本科教育的主干课程之一,现为我校的全校性基础课。其前身为“中药方剂学”,其后分化为“中药学”与“方剂学”。近年来,在“中药学”全体教师努力下,在教材建设、教学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有了显著成绩,并形成了鲜明的特色。1998年被评为广东省重点课程,2007年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本校中药学教研室在2011年被评为优秀教研室,同年本教研室教师团队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师团队。

1.1传统知识与现代研究有机结合

我校“中药学”教学方法独具特色,不仅重视传统的理论知识讲解,同时将理论知识与现代研究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既突出中药传统理论知识的讲解,又重视现代药理、毒理、化学等多学科知识的渗透。将传统知识与现代研究有机结合起来的教学方法,既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又启迪了学生的思维。让同学们在接受课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开拓视野,了解到现代的研究进展,更易于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研究相结合。

1.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我校“中药学”课程的理论知识讲解注重将知识点和吸引同学们的学习兴趣相结合,主要途径则是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药物的实物标本和彩色图片(包括原植物和药材饮片),让同学们可以从视觉上认识到中药形状特点,让课堂讲授更具趣味性,同时同学们也更易于接受和消化理论知识。对中药材也有更具体的认识。除了课堂实物标本和图标教学外,我校“中药学”教学还开展野外采药认药和药圃、药馆见习等实践教学,这种实践教学法既增强学生对中药材的感性认识,又可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同学们通过课堂学习知识后在课外实践学习药材,增进了对于课本知识的巩固,学习效果也更好。

2“中药学”教学方法现状

中药学的教学模式多是在教材编写内容的基础上确立的,主要教授内容为药材的来源、性能、功效、应用组成等,其中应用部分涉及了各科的病症,并利用其病因病机来理解中药的作用,同时还涵盖了特殊配伍的意义、特殊炮制意义以及使用注意和用法用量等内容[1]。“中药学”是一门相当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掌握中药学基础专业知识对同学学习其他医药学专业知识也相当重要。但是由于“中药学”这一课程知识面广,据多数高校同学反映学习起来较为困难。因此,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中药学”这一课程,掌握专业基础知识,是各高校教师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的问题。为了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目前国内高校对于“中药学”课程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2.1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运用启发、联想、对比、分类和归纳等方法。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讲授时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对于难点和重点,应反复讲授,并且运用联想、对比、分类和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以加深记忆。制作中药学课程的多媒体课件,通过具体药物标本(包括药用植物及药材)图片的展示,使教学直观、生动、灵活,使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视觉记忆,将感性知识转化为理性知识,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引用典故增强教学的趣味性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可以更好掌握基础理论知识[2]。

2.2多种课堂教学模式灵活运用

尝试在教学过程中按照“中药学”的特点进行教学,在继承传统中药教学方法和其他老教师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教学模式提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根据“中药学”课程特点采用直观形象教学及采用歌诀形式、强化功效归类等教学方式以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可以更好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如:学习目的教育,激发学习兴趣;布置自学内容,培养创新能力;以功效为核心,导药性与应用;采用歌诀形式,强化功效归类;加强类药对比,突出个性特征等教学方法[3]。

2.3三位一体教学法

“三位一体”教学法是指中药谚语、典故的引入,多媒体课件的视觉刺激与中药现代研究和临床应用知识的强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学法。在教学实践应用如下:

2.3.1中药谚语、典故的引入中药谚语、典故的引入,一方面在于抓住学生的心理,简单有趣的故事可以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很好地调节同学们的学习状态,避免同学们学习注意力不集中和学习疲劳。

2.3.2多媒体课件的视觉刺激随着现代科技的推广,多媒体应用于教学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对于中药学来说如果只凭文字描述,学生很难理解,故制作多媒体课件,在课件中辅以形象逼真的原生物图谱和饮片图谱,可增强学生对中药的认识,提高学生兴趣。

2.3.3有关中药的现代研究和临床应用知识的强化“中药学”学习重在应用,在学生理解掌握中药基本知识的前提下,简单了解中药的现代研究及临床应用,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学习的积极性。“三位一体”教学法,是在讲述有关中药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法用量时以教材内容为基础,从不同侧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智慧潜力,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4]。

3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实践教学方法

实践教学是中医药高级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中医药高等教育经过4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高等中医药教育体系,在这一体系中,实践教学占有关键性的地位[5]。为了提高“中药学”教学质量,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中药学基础理论知识。高校对于“中药学”课程的教育不能仅仅依靠课堂知识讲授。如果只是重视课本理论知识讲授,而不重视学生对于药物具体的实践认识,一方面对于学生学习“中药学”,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将有一定难度,另一方面缺乏对药物一个具体的认识和实践的认识,如果培养的中药专业学生对药物识别能力不高,对中药生产流通知识了解不足,那么就难以满足今后社会发展的需求。如果实践教学条件受限制,使学生的实践思维、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达不到教学要求,以致于社会对毕业生的反馈是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实践能力不强成为目前影响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的最关键问题。我校在“中药学”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课堂讲授理论知识教学法结合课外实践教学法进行教学,在知识讲授和具体实践的相结合下,教学质量得到很大程度地提高,同时,同学们对于中药学知识的学习也更有兴趣,对于专业理论知识也更易接受和掌握。课堂授课是在传统教学方法基础上,综合运用目标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通过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实践教学等,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本课程知识。课堂教学辅以实物标本和彩色图片,达到课堂授课“图文并茂”的效果,调动同学们学习兴趣,使同学们更容易接受课本知识。实践教学法主要是到本校药王山考察药物本草和到我校广东省中医药博物馆中药标本库观看中药材标本两种方式。#p#分页标题#e#

3.1中草药种植园课外实践教学法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草药植物园包括了“药王山”以及“时珍山”两个山体。其中“药王山”面积达5.5万平方米,栽种中草药2200多种,以解表、清热、泻下、活血化瘀等功效划分区域。“时珍山”面积达8万平方米,以药用植物分类法进行分区种植。鉴于本校有中草药种植园这一天然药物植物园,我校开展“中药学”教学时除课堂讲授课本知识外还积极组织同学们到本校中草药种植园进行野外课堂实践活动,让同学们可以在学习课本中药学知识之余,可以在种植园了解和观察到药物的具体性状和形态。一方面进行中草药种植园实践活动可以让同学们亲身接触到药物,对药物有切身的了解,另一方面,在进行中草药植物园野外实践的同时,可以使同学们对课堂上所学中药学知识加深理解,从而进一步巩固。将课本理论知识和具体实践相结合,提高同学们的专业知识水平,达到一举两得的作用。

3.2中医药博物馆药物标本参观教学法

广东中医药博物馆成立于2006年7月4日,是直属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的综合性高校博物馆。现包括广州中医药大学校史展览厅、医史展览馆、中药标本馆三个部分。其中中药标本馆已经是华南地区最大的中药标本中心。中药馆主要展出常用中药、道地药材、珍稀药材、岭南中草药、海洋药及常用中药剂型等标本3000余件。馆藏的珍稀中药标本有特大野生人参浸制标本、鹿茸标本、百年油桂等[6]。借助于直属于我校的中医药博物馆,我校“中药学”课程教学方法除课堂讲授教学以及中草药植物园实践教学外,组织同学到博物馆参观观察中药材标本也是本校“中药学”教学的一大优势特点。在课堂讲授中药学理论知识后组织同学到博物馆参观标本,一方面可以巩固同学们的中药学理论知识,将理论知识和具体中药材性状特性联系,起到巩固知识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极大地增加同学们学习“中药学”的兴趣,使学习中药学知识由枯燥课本知识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同学们学习兴致更浓,对于专业知识的接受程度也更高。在这种教学方法下,教学质量也得到很大程度地提高。

4实践教学方法成果分析

以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2008级中药学(营销与物流)专业109名同学作为测试对象,以期末考试作为教学方法成果检测手段。考试以笔试的形式进行。采用百分制计算,60分及以上为及格,80及以上为优秀。通过测试,统计成绩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期末考试成绩该班同学及格率为97.2%,优秀率为60.5%。考试成绩分析基本符合正态分布。从答卷的情况来看,该班同学对于中药学基本知识掌握较好,对于一些易混淆或难记及知识点也能很好地掌握,达到了教学的预期目标。可见本校所使用的课堂讲授结合课外实践法教学对于“中药学”课程的教学质量的提高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篇10

通过近几年的调查发现,在专科阶段,中药药剂学教学以理论教学为主,部分院校虽然开设了实验课程,但是中药药剂学实验受条件限制,实验过于简单,课时过少,急需在专升本教育阶段予以加强。应与专业培养目标一致。专升本教育属于本科层次的教育,培养的学生知识水平应达到本科标准,为避免与中药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雷同,必须根据专升本学生的学习基础,通过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制定适合其特点的课程设置方案、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符合人才需求。

必须根据社会实际需求设置课程,除了必要的基础课程外,还应增加具有一定先进性和实用性的专业课程,防止“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做好专科与本科知识结构的衔接在专升本学习期间,根据专业培养目标,首先解决好专升本教育存在的知识结构衔接问题[2]。专升本教育是在专科基础上的提升教育,按理来说许多基础理论知识不必再重复学习,但是,由于专升本学生来自不同院校,所学课程及教学重点存在差异,并且专科层次的基础理论与本科相比存在较大差异,加之学生遗忘较多,且有些知识陈旧,在本科学习期间必须予以更新。尽管学生在专升本入学时皆通过了严格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考试,但这并不能说明学生的专业基础一定能满足中药学专业课程学习的需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根据培养规格要求及课程相关性合理制订教学计划,科学设置公共基础、专业基础及专业课程,做到“有增有减”。

如在中药药剂学理论教学中,中药学专业本科课时为80学时,专升本为64学时。实践证明,这样的课时设置是科学合理的,既考虑了学生的专业基础,也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应采取统一与灵活相结合的原则,将课程按照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方向平台进行分类。在设置时注意课程的整合,摒弃重复内容,使学生的知识体系能按序形成。在课程设置上,除强化中药学专业知识外,还应进一步拓宽专业知识口径,增设新药研究思路与方法、分子生物学、中药鉴定现代研究、生物药剂学、中药炮制现代研究、药学文献检索及科技文体写作等课程,使学生了解相关学科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应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实验教学,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验教学应通过多元化、新颖的教学手段和实践内容为学生今后从事中药生产和科研奠定坚实的基础[3]。加强实验教学是适应中药学专业专升本培养要求,有助于对理论课程教学成果的促进和检验。应适当增加相关实验课程的课时数,与中药学专业本科相关课程学时保持一致,使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近年来,根据形势变化,我校对中药学专业专升本课程设置进行初步改革,部分课程设置的改动得到了学生的肯定,收到良好效果。中药学专业专升本课程设置必须适应专业的发展需要,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和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并符合专升本教育的教学特点。中药学专业升本课程设置在科学选择课程的基础上,对相应教学内容进行调整,突出重点,使之符合专升本学生特点,符合专业培养目标,更加科学合理。

作者:盛华刚 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