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策略范文

时间:2023-11-20 17:27: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策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策略

篇1

程资源;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24―0112―01

科学学科的性质、任务和教材都决定了采用探究性教学、构建探究性课堂是非常必要的。科学课要达到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素质和优质高效的目的,必须致力于探究性课堂的打造。本文结合笔者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实施策略

一、设置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有没有求知的欲望,以及求知的欲望高不高,直接决定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是否能全身心投入。而利用教材中的有利因素,巧妙地设置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进而达到最优教学效果的好方法。

问题情境的设置,途径之一是让学生亲历自然情景,发现问题,拓展想象,深化思维,再在探究中学到知识。途径之二是教师可以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进而在探究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

如在执教五年级《电路的研究》一课时,我在简单介绍了电池、电线、灯泡后提出疑问:“谁能让小灯泡发光?”然后让学生分组利用准备好的器材去操作实验,还可以比比哪个小组最快让小灯泡发光。运用这种方法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与学生共同操作,或及时提供帮助。

二、挖掘课程资源,在实践中求知

小学科学教育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以敏锐机警的视角,去挖掘生活中的科学资源。如:探究居室养花的学问,探究浇花喷水器的原理,了解家电线路的设计,进行天气、气温、风向的观测和记录,开展食物霉变的研究,探究水壶除垢的方法等。同时,要引导学生学会收集生活中的废弃物品,变废为宝,使之成为可利用的科学实验资源,如:废弃的饮料盒罐,可以做电话听筒,可以做听诊器,可以做小昆虫观察盒等;小药瓶、饮料吸管、导线、铁钉、小磁铁、小木片、泡沫塑料板、螺丝、螺母、食品包装盒、袋、绳等,可以用来做其他实验的器材,帮助我们完成精彩的科学实验。因此,科学教育要使学生养成善于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习惯,而课程资源的重要价值正在于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发展机会、发展条件、发展时空和发展途径,而这正是科学教育的内涵。

伴随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全过程进行对科学的探究,在探究中体现了对科学的认识过程。三年级《往水里加点东西》一课,学生通过实验知道糖和盐能在水中溶解后,就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在水中溶解?这时,教师不须讲任何解释,而是鼓励学生自己去找答案,让他们将油、茶叶、面粉、粉笔末等物体投入水中进行实验,通过自己实验可以找到自己提出的问题的答案,并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在水中溶解,像油、粉笔末、砂等物体都不能在水中溶解,只有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既获得知识,提高实验技能,又培养了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尊重自主创造,培养科学素养

“学生是会思考的个体,是天性的学习者”。在动手操作时,他会有自己的选择,他的办法也许新颖、巧妙,也许幼稚、笨拙,但都是动脑筋的结果,是他们自己的选择。从心理角度讲,学生希望得到他人的鼓励和认可,老师包办是对“快乐的掠夺”。所以教师课前要准备大量的、尽可能的实验材料满足学生不同的“胃口”,为学生多种尝试提供保障,学生不致“难为无米之炊”。

篇2

一、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已经很难满足现代化教学的实际需求,教师要利用现代教学工具,结合科学的教学方法,为教学营造出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为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做好充分准备。课堂的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在微课的辅助下,这一活动过程更能发挥出独有的效果。微课辅助教学时,教师要发挥出“教”的引导价值,设疑质问,适时引导与点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教师的启发下,再通过自己的分析理解去获取相关的知识。例如,在学习《掌声》这一课文时,可以先通过微课把本篇文章需要解决的问题列出来,组织学生通过阅读分析解决这些问题,当小学生们动口、动脑解决这些问题后,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也能得到一定的锻炼。在思索问题的过程中也发挥出他们的聪明才智,真正做学习知识的主人。教学实践表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微课的适时加入,学生们的多种感官也被充分调动起来,全方位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之中,学习的积极性也被调动出来,课堂教学也变得更加生机勃勃,活力四射。

二、利用微课突破难点,查漏补缺

在课前预习时,教师可以把新课程的重点、难点和易错点制作成微课视频、音频发给学生,作为自主学习的辅助资源。如在讲解"把字句和被字句"这一知识点时,先学习知识,按照正常的模式学习,然后进行小型测试,发现一部分学生在转换上面出现障碍,针对学生的这些漏洞"对症下药"详细讲解,同时做好记录和反思。通过让学生复习记录,再进行一次小型的针对化测试,获得学生的反馈。学生在一个精力高度集中的时间内接受了大量的知识点强化,因此,记忆深刻,效果不言而喻,并且整套内容花费的时间是传统教学时间的一半,学习效率提升显著。例如,《桂林山水》一文中:把“桂林的山像老人,像巨象,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等制作成微课视频,展示给学生。由于视频的直观和形象,生动显示出比喻句文体的特点,把比喻句的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比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语词)和喻体(打比方的事物)的三个主要结构清晰地反映出来,使学生们理解起来相对容易。同时通过不同的音频阅读,感受到了比喻句对增强文章语句感染力的作用,学生们明白这些之后,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刻,阅读效果更好。

三、通过微课,让学生领悟意境

微课集视频、图像、声音与文字等多种媒介为一体,动静结合,相互配合,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逐渐构建一个更加生动且有深度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让学生更有动力去体味文章的内涵,领会其中的意境。例如,在探究《一夜的工作》@篇文章时,由于学生对的了解不多,很难领会形象的高大,教学时,仅仅依靠教师的逐句分析也是很难让学生充分理解的。这时,就可以借助微课,把的相关照片、生活事迹片段展示出来,让学生更直观形象地去了解的工作状态,加深对整体形象的印象。再回到文章的学习当中,孩子们也会带着对形象的理解去品读课文,学生也就很容易领会废寝忘食的工作精神。结合十里长街送总理这一片段,学生们也能更好地体会人民对总理的爱戴。文章中营造出来的意境也在不知不觉中被学生们领悟。

四、利用微课拓展延伸,提高学生整体水平

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生活即教育日益深入人心,这正是推进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语文教学不能只是局限于教材,而是要向课外拓展与延伸,将语文引向宽广的现实生活空间。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如在学完《北大荒的秋天》,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制作寻找秋天的足迹的微课视频,让学生结合文章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亲身感受秋天的气息与脚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秋天,用自己的双手描绘秋天。这样就可以将学生的思维延伸到课外,带领学生走进宽广的现实生活去寻找秋天,更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热情,促进学生阅读水平、观察能力等全面提高。同时让学生收集历代文人墨客描写秋的诗词等,将这些材料集中在一起,师生一起展开认真的分析、充分的交流与激烈的讨论。这样的活动给予了学生更宽广的空间,学生的学习与认知不再局限于教室与教材,学生通过对这些诗词作品等的分析,既可以从中领略到秋的喜悦与美丽,又可以在分析与比较中掌握不同的写作方法与技巧。

篇3

科学课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实验教学是科学教学的核心,在小学科学学习中,实验教学是进行科学探究的最佳途径,实验能让学生直接参与并获得对探究特征的深刻认识。

科学课上,我们看到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亲自体验,亲身经历着一个又一个的探究过程,科学课呈现出了与以往明显不同的特点:学生动手机会多了,课堂气氛活跃了,但是课上还存在着以下几点实验教学低效的现象:

1.学生的常规养成缺乏训练

我们知道好奇、贪玩、好动是小学生这一年龄的特点,课堂中我们经常看到老师还没宣布开始实验,有些学生已经按捺不住要摆弄一下实验器材。在瞎摆弄的过程中孩子一无所获。平时实验教学课上对学生常规的培养尤其重要,学生只有拥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真正的有所收获。

2.学生在实验活动中缺乏科学思维

学生对实验探究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活动上,在活动当中,并没有参与科学的思考和探究。因此,一般课上,学生实验活动热闹有余、思维不足,科学实验的更重要的任务建构知识层面缺失,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后续的学习存在着很大的隐患。

3.实验活动中学生缺少合作,只是旁观者

在科学实验活动中,小组合作是主要的活动形式。我们经常会发现,合作当中有小组成员不发表意见,不参与讨论。在实验操作过程中,一些学生只作为旁观者在一边观看,没有合作和参与意识。小组活动中,个别学生承担全部探究任务,成了小组探究活动的主角,其它学生成了观众。所以在实验的设计中我们就得考虑这部分人能力的培养。让他们也能积极地参与到实验活动中去,也来表达自己的意见。

因此,要想让小学生能够通过科学实验收获大量的科学知识,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的教学效果,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是最重要最根本的策略。通过教学研究分析总结,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究实践,μ岣呤笛榻萄в行性有一定的效果。

1.明确课堂要求,规范学生课堂行为

“无规矩不成方圆”。要想保证一堂课的高效有序,首先要有明确的课堂纪律和要求。只要常规落实到位,我们的科学实验就有了保证。学生经过一段时间规则和要求的监督约束,自然能初步遵守,慢慢地习惯这样的科学课堂学习,在实验活动时,能控制自己的音量,就不会自由散漫。对于小学生,只要耐心教育,树立榜样,经常提醒督促,慢慢课堂就会规范有序。

2.合理分组,人人参与

科学实验小组合作探究是主要的形式。要想达到实验的高效,首先分组要科学合理,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二是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动手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有利于学生间的相互促进;三是培训小组组长的组织和调控能力,小组长应选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组内人员分工有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实验员。教师应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小组成员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小组内积极配合,团结合作,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3.评价机制多元化

首先,教师要重视对学生个人的评价。教师能对学生的回答或展示作出诊断性评价,让学生明了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或表达中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做得不好,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

其次,教师对学生个人进行评价的同时也要看到学习小组的成绩。做到个人评价和小组评价的有机统一。教师通过对小组整体评价,促进小组团结合作,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让他们充分体验合作的乐趣,让突出小组带动其他小组,最后达到全班积极互动、合作探究的和谐场面。

再次,课上除了教师对学生个人和小组的评价外,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间的相互评价。生生之间的评价,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学生之间的言语和评论更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这样学生之间就会树立榜样,对于实验教学更有效。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学生不会倾听,不能很好的关注同伴在观察方法、语言表达、操作技能等方面的长处。培养学生间的互相评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在评价中张扬学生的个性,尽力拓展相互合作的空间,在评价中促进学生的表达与交流。

篇4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调查组的调查结果表明,我国义务教育目前的教与学的方式,以被动接受式为主要特征。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课本和教师为中心”的情况,忽视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忽视了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 学生普遍缺乏问题意识,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机会。这是新课改中我们必须面对的一大问题。为此,在化学教学中我们要领会课改的思想,必须把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放在首要的位置。 我们要积极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注重科学方法教育,切实提高化学教学效率。

二、有效教学的含义

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效益的唯一指标。所谓“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通过教学努力让学生在课内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和谐发展,促使学生全面与可持续发展。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强调学习是主动建构的过程。

三、实施化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1.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是实施化学有效教学的基础

心理学研究发现,中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求知欲旺。学生的这种潜能要得以表露和发展必须要有民主的环境和氛围。教学中,我们应努力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承认个体差异性,尊重学生的感受与体验,平等地为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正如美国教育家莫里斯.L.比格所说:“在可能的时候,教师的任务就是通过课堂民主气氛的影响,去帮助诱导(学生)亲身介入”。 在课堂中我们要勤于巡视、乐于倾听,善于捕捉学生的问题或错误中有价值的信息,使其成为宝贵的教学资源。

例如,在学习“物质除杂”时,笔者先“抛”出问题:如何除去氢氧化钠溶液中混有的碳酸钠杂质?一些学生认为应加入盐酸,还有一些学生认为应加入氢氧化钙溶液。上述试剂都可行吗?笔者没有急着下结论,而是让他们继续讨论交流:如果加入盐酸,碳酸钠、氢氧化钠这两种物质都能和盐酸反应,导致除杂失败;如果加入氢氧化钙溶液,就只能与碳酸钠反应,这样既能去除杂质碳酸钠,还能转变成氢氧化钠。接着再引导:为不混入新杂质,氢氧化钙的量应是适量的。经历了上述过程,学生对除杂的体会会更深刻,这与教师“一言堂”式的单纯说教相比效果要好得多。可见,民主的课堂氛围的构建,能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表达他们的想法,充分体现对他们的尊重。我们在教学中应努力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回归一个激励思考的引导者、交换意见的参与者的角色,让学生敢说乐说,从而奠定化学有效教学的基础。

2.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是实施化学有效教学的突破口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与一定的问题情境相联系。在问题情境下学习能使学生更好地利用已有的认知,对当前所学内容进行建构,促进其潜能的发展。教学中,我们应努力创设能为学生提供认知冲突的情境,应积极为学生提供更多动手动脑的机会,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不断质疑。

例如:在学习“燃烧的条件”时,笔者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大家都知道水火不容。你想见识水火相容的景象吗?”在认知冲突中激疑生趣,进行实验:①向放在热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当学生观察到白磷竟能在水中燃烧时,他们十分好奇,急于探究。接着再做对比实验:②向放在冰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③将白磷放在热水中,不通入氧气。学生观察到这两次白磷均未燃烧时,再讨论:为什么实验①中白磷可燃烧,在②和③中却不能燃烧呢?最后小结:物质燃烧需具备的3个条件。通过上述实例不难看出:利用认知矛盾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产生学习的内在需要,通过问题主线贯穿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从而达到自主学习,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我们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与学生的认知能力相适应;要注重问题的有序性和阶梯性;要能造成悬念,可有意识地在“错误”中激化矛盾,引起认知冲突。

考虑到新课程背景下,课堂内容在不断动态生成,在教学设计时我们最好能精心预设多种答案与可能性,为课堂教学中的一些 “不确定性”留下足够空间,从而能有条不紊地创造课堂的精彩。 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是化学有效教学的突破口,精心预设教学以促发课堂的动态生成则是实施化学有效教学的有力保障。

3.开展实验探究是实施化学有效教学的重要内容

新课程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是实现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的前提。我们要善于让学生通过对某一情境的观察、分析,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以此展开探究,从而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通过实验不仅可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而且可让学生主动地体验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等探究过程,获得科学方法,在“做科学”中逐步改变被动学习的倾向,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例如,在研究“微粒的运动”时,笔者让学生用一个大烧杯将装有酚酞试剂的烧杯A和装有浓氨水的烧杯B罩在一起,他们发现A烧杯中的液体变红了。学生异常兴奋,积极探索:为什么液体会变红呢?他们提出了不同的猜想:使酚酞变红的是空气吗?是烧杯中有某种物质吗?是氨水吗?笔者要求他们设计实验来验证猜想。于是各组重取酚酞后,有的用大烧杯罩住,有的则直接放在空气中,均未观察到明显现象;有的组直接将氨水滴入酚酞中,发现溶液立即变红了,谜团解开了。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最初的实验中,酚酞和浓氨水并没直接接触呀,为什么酚酞也能变红呢?”学生继续讨论,最终认识到“微粒不断运动”的事实。

值得注意的是:有效教学关注的是过程,是三维目标的落实。即使实验失败了,也不必大惊小怪。对于初中生来说,失败是常有的事,他们正是在一次次的失败中学会探究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失败是难得的反面教材,可以引导学生反思探究过程,这比起在教师精心设计和教导下的成功探究更具教育意义。

当然,教师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要想在课内尽量照顾到每位学生,存在一定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可尝试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组员各负其责。在某些环节,可采取“组长辅导组员,组员相互辅导”等方式进行。实践证明,小组合作可使师生的力量得到整合,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有效性。

4.适时的激励性评价是实施化学有效教学的催化剂

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学习活动是一种复杂的活动,我们应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适时科学的评价,评价以鼓励引导为主。激励性评价是对人发自内心的关爱与尊重,是一种真诚的心态。当学生正确时,可评价:真棒!你是一位化学小天才;当学生不完全正确时,可激励他:思路不错,可还差那么一点点,继续思考。并请其他学生来补充完善。实践证明,在教学中适时地运用激励性评价,能活跃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课堂引向成功的。

教学中,我们应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并重,将学生在探究与学习活动中的各方面综合表现也作为评价内容的一部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增强发展的自信,让学生有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保持其学习兴趣,激励学生追求更好的发展,使学习成为他们一种愉悦的生活。

四、结束语

实施化学有效教学以关注学生的发展为本,努力找准学生的兴奋点,注重和学生交流,积极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方式的学习。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充分展现他们的个体生命活力,使他们学得更自信,更精彩。

参考文献

[1] 薛冬.化学新课程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微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0

[2] 钟启泉,崔允,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 吴运来.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篇5

一、愉快教学的内涵

愉快教学,就是在气氛轻松的教与学活动过程中,学生从愉快中锻炼动脑动手能力,从愉快中获取知识,从愉快中争当学习的主人。有关“愉快教学”的论述自古有之,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说“知之者不知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所说的“好”与“乐”就是一种高昂的兴趣,一种愉悦的心理,一种力求认识和创造的倾向。

二、愉快教学的作用

通过教师的愉快教学,学生无需有意识地努力就能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愉快地投入学习,日积月累,学生就会逐渐形成对学习的“持久兴趣”。持久兴趣愈浓,学习动机就愈强,努力程度也会愈高。

美术是一门对学生进行美育的艺术课程,注重素质培养和智力发展,保持学习的愉悦心情,才会消除焦虑感、挫折感和疲倦感,最终提升审美水平,陶冶性情。接受过良好的美术教育的学生,具备区别形状、判断明暗、理解空间、分辨色彩、自主创作等能力,观察事物往往比较敏锐、细致、准确、完整。

三、愉快教学的实施

绘画创作是一种借助画面语言完成感觉传递的精神产物,欣赏课和讲练课都是其必不可少的学习程序。绘画创作的愉快教学,就是要从美术本学科的特点出发,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愉快因素,以提高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为目的,采用学生喜爱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引发他们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使之在愉快中学到知识。

1.师生共同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

教师的教态是在教学过程中,外部表情与内在气质的形象反映,它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情绪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自然轻松的教态,让学生感到亲切、愉快,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和颜悦色,会给学生愉快的暗示,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学生心情愉悦,也会激发起爱老师、爱这门课的相应情感,教师从互助的愉中受到鼓舞。

2.创造良好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只要做有心人,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一件事、一张图、一个物、一首诗都有可能成为课堂的点睛之笔,有这样的心理和意识,再善用教学资源,对各种因素进行选择和组合,找准切入点,既能优化教学效果,又能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例如,趣味故事与视觉图像的艺术表达;音乐作品气氛和美术情境教学的联想;诗歌和图画艺术语言的互补及综合表现;陶瓷艺术和工艺设计因素的关联;多媒体课件视频动画、图片、声音、音乐的艺术整合;古典名作和现代美术的对比等。

绘画创作是视觉艺术,这就必须强化感观教学。如,《图案基础――写生变化》一课,教师即席在投影上画出简化的鱼、几何化的青蛙、拟人化的小鸭等,这些趣味图案激发起学生的极大兴趣,每画完一个图案,都让学生产生共鸣。趁他们跃跃欲试之时讲添加法,让学生猜猜在鱼身上添加莲花、在梅花上添加喜鹊有什么寓意,学生经过思考,争相答出“连年有余”“喜上眉梢”……学生还可以在课堂上展示收集的剪纸纹样、自己创作的花卉装饰纹样、

动物装饰纹样。这样,学生就轻松地掌握了“变化”的几种方法。这些增强教学效果的授课有助于愉快教学观念的渗透。

3.轻松教学需要理论联系实际

成功的一节课,从开始就应引人入胜,让学生的精力很快集中并对新课产生兴趣,因此对新课的导入应做精心的设计。教学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进行创造性的设计。

4.珍惜学生创新能力的迸发,合理运用鼓励性评价

在美术教育领域,一些急功近利的人只希望尽快看到成果,不重视创作过程,导致问题出现。学生完成一张画后,旁人议论大多是画得像不像,而不是探知作者在作画时的想法和情感,好像他们画画只是为了在家里得到长辈的夸奖,在学校得到老师的表扬,甚至得到比赛评委的肯定,以得到各种各样的大奖为奋斗目标。这类教育弊端种种,极大地抑制了画笔下大胆表现的内心世界,只能去画别人喜欢看的东西,使作画者原本对绘画的兴趣渐渐消失,创作的闪光点稍纵即逝。

如,在《创作画――我的心声》教学过程中,教师只给学生一个题目和范围,更多的是创设情景,让学生在平时生活积累和形象积累的基础上发挥想象,甚至是幻想,画出不常见的事物或者没有见过的而合乎规律的新形象,如大胆设想一下,为了警示人类生活环境的变迁,会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太阳绕着地球转、苹果树上结香蕉、雪花从地上喷出来、小猫长着汽车轮子、小鸟成了怪兽……目前生活中不可能的事,就异想天开地想一想,把这些有趣的想法画出来。让学生有充分展示创造力的空间,提倡艺术独创精神。

篇6

一、教学观念的转变

小学生还处于一个心智发展的阶段,相对而言自学能力还不是非常突出,导致教师会持有错误的观念,把自己放在课堂教学的主置上,在情境教学的使用过程中不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一味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点的灌输,学生很难在短暂的时间内吸收所有的知识点,不能对他们进行理解,导致情境教学的使用反而让课堂变得枯燥乏味,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慢慢丧失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对下阶段的语文学习非常不利,因此,教师需要及时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让学生成为情境教学中的主人,重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对情境教学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保证学生在情境中的学习积极性,教师需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情境中发挥出自己的想象力,减少对他们思维的限制,这也是语文学习中学生需要具备的品质,同时这些在情境中的养成的品质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语文学习,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保证学生以后的发展和学习。

例如笔者在对学生进行《鹅》这首古诗的教学时会给学生创建教学情境,通过使用投影的方式给学生展示一些鹅的形态,并且每个形态都会对应古诗中的一句诗,接着会让学生去对这首古诗进行理解,让他们将古诗的每一句和图片。笔者不会对学生进行过多的干涉,而是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思考。学生因为图片的有趣积极性得到了激发,更加投入地参与到课堂中,让情境教学的效果在本质上得到了提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多媒体设备的使用

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各样的高科技技术在小学课堂中的使用频率也变得越来越多。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课堂中的使用明显能够提升课堂教学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教师在情境创建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很多情境都是很难通过现实手段创建出来的,但是通过多媒体设备的使用可以创建出虚拟的情境,这样的教学情境对学生而言有很好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帮助创建教学情境。

使用多媒体设备创建教学情境对教师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大部分教师没能熟练掌握这些设施,因此教师需要主动花费一定量的时间在多媒体设备使用的研究上,保证情境创建的有效性。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设备创建情景时可以借鉴其他教师的教学策略,节选他们教学中的有用部分,帮助自己更好地创建情境,增加课堂教学趣味性的同时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提升,保证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例如对学生进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的教学时,很难创建书中所写的情境,这时候我会使用多媒体设备帮助我创建情境,在投影上展示百草园等等景点的图片,让学生经历鲁迅小时候经历的一些事情,模拟出课文中描绘出的情境,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和作者产生共鸣,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内心情感,学习起来也会变得更加轻松,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创建出适合学生学习相应知识点的情境。

三、创建生活化的情境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通过使用课堂中学习到的知识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自己有更好的生活。但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认为这些是不必要的,教师觉得学生的年龄还小,很少有机会去自己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导致教师自己忽视了这部分教学。因此,教师需要调整这样教学模式,将生活融入到情境中,使得学生能够在熟悉的环境中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小学语文教学中生活化情境的创建对教师有一定的要求,需要教师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素材积累,可以在创建情境的过程中运用这些生活问题,融入课堂中,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学生在情境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语文知识对自己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学习会变得更加积极卖力,慢慢地培养起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在生活中碰到类似的问题时能够有条理地解决。生活化情境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创建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帮助学生高效地学习,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7

一、情境渲染,引感

为了深化主题,在陶艺欣赏教学中要突出该作品鲜明的时代、民族的个性特征,要针对历史原由、艺术家创作历程,用相关的音乐、故事等方式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欣赏积极性和好奇心,同时可以感染学生的欣赏情绪。比如,在引导学生观看陶瓷作品时,可以将听觉艺术融入到陶艺欣赏中来,渲染出情景交融的艺术氛围,让学生的听觉、视觉在欣赏中达到共鸣,在轻松的氛围中得到美的享受,方才达到最佳的欣赏效果。

例如,在欣赏中国古代商周时期的《四羊方鼎》这件作品时,为了唤起学生对当时年代的畅想,给学生播放有关编钟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到该时代的文化环境,再通过教师对器形的讲解,使学生得到中华陶瓷艺术的陶冶。

再如,在欣赏秦代的兵马俑时,教师将兵马俑的来历并配图展示给学生观看,让学生通过文字加上图片的欣赏,了解这件物品的成型工艺有多么的伟大,使欣赏显得更真实、更生动。

二、观察细节,加深认识

陶艺欣赏,不仅要让学生会看作品,而且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让“读陶艺”。在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后,能够以语言为基础,进行理论思考了(一般在六年级最整齐),教师要用逻辑推理、归纳等方式来解决作品中的细节表现。比如,在欣赏新石器时代的半坡《彩陶人面鱼纹盆》这件作品时,我会提醒学生仔细观察器物中的人物,思考画中的人物头像上为什么会有鱼的图案?有学生说当时人们对鱼类充满的喜爱、崇拜之感,还有学生说,鱼类在人的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学生有序发言时,教师要提醒学生认真观看画中的装饰图案,人面为圆形,鱼头和人嘴的外廓重合,配上两耳旁边的小鱼,构成形象奇特的人鱼合体,让学生了解到制作者丰富的想象力。最后,学生在经过观察、讨论、推理,加上老师的引导,发现人面鱼带有的特殊含义,这种鱼纹装饰正是当时他们生活的写照,象征着人面期盼富足的美好愿望。

在国外浮雕艺术欣赏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不同陶艺作品中不同人物的神情和动作。如两河流域时期,纳拉姆.辛纪功柱上人物站立的位置代表在起伏不平的山中蜿蜒前行,把几个战败者正向他屈膝投降的场面摆在了画面的最顶端;在欣赏阿卡德文化中的大理石女子头像时,引导学生欣赏作品中表现的女性特有的柔媚,和正在注视着人们的眼睛里流露出一种难以捉摸的感情;而《驼上之战》浮雕,是件军事题材作品,它描绘了骑马人和骑骆驼的敌人展开激烈搏斗的情境……这些人物在不同的背景下,他们都表现了不同的情感和动态变化。有学生说:“我从这件浮雕作品上感受到纳拉姆.辛在率领部队抵抗敌人时候的军队气势十分逼人!”还有学生说:“那幅女子头像,仿佛是雕刻的是我们身边真实的人物。”通过大家的描述和讨论,欣赏古今中外的陶瓷作品,不仅让学生锻炼了观察能力,要从整体到局部细处观察,进而了解到作品所带给人们的情感,才能加深学生对陶艺雕塑作品的认识。

三、感受成功,提高兴趣

让学生带有积极性和创造性地去学习知识,首先要让学生主动参与陶艺活动,同时还要发展学生个性目标的成就感体验,那么教师一定要做到充分尊重并发扬学生的个性。

在教学过程中,也会发现这样的老师,遇到欣赏课就会简单罗列一些艺术家和作品来平淡的介绍,对作品的创作背景和象征寓意,去引导学生分析评论很少,这大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评述能力。整节课主角是老师,而学生却只是听众。学生没有一点体验感,更别提优秀经典作品带所带给学生的愉悦感了。

兴趣是第一老师。在我们生活中不难发现具有人文性的美育。让学生发现美之前,要让他们知道什么是美,去感受美的存在。也许是一件普通的物品、一张图、一首歌……都有可能为一节课提供优化课堂气氛的有效因素。从点滴做起,让学生有想去发现美的心灵眼睛,创造美的信心和兴趣,从而再引导学生深层次表现或评论美术陶艺作品。

四、注重展示,自由评价

审美体验的动力来源于师生的共同评价是否能够打动学生。在《新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强调教师必须改变原来美术课的专业化倾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此,设置欣赏课的教学策略还必须考虑到该如何全面体现学生学习成果,即展示学习成效。对于欣赏课的展示,笔者给予学生各方面自由发挥的空间,尽量照顾到每位学生,所以作业呈现方式也是多样的。比如,有的学生愿意结合平时老师讲授的知识再结合自己的认识,总结成PPT的形式给大家做简短的汇报;有的学生擅长制作手抄报,把平时在报刊杂志上看到有关陶艺艺术品的内容剪贴下来并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重新组合;还有的学生另一节课的实际操作中,把曾经看过的陶艺装饰图案直接应用到小组集体作业中……无论学生是以何种形式展现自己对陶艺欣赏课的认识与理解,教师都会给予他们最积极的评价,哪怕是简短的话语对学生来说也是很宝贵的。在学生勇于展示并自由大胆地表现自己之时,这过程使师生关系更近了,也充分体现了学生在陶艺欣赏课中得到的收获!

学生通过“欣赏.评述”这一领域的学习,提高了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尤其是对人类不同文化的认识得以不断形成,更是对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承。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创新求变,提高欣赏课的课堂效率,才能实现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品位的提升。

附带欣赏图片:

篇8

摘要:高效课堂的教学新思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变效率低下的“以教为中心”为“以学为中心”,打造适合学生的成长路线。新课程的意义,在于高效课堂要发展成为一种教师乐教、学生爱学、形式丰富、教学现代化的教学形式。

关键词 :新课程;高效课堂;初中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2-0011-02

课改的深入,使传统的教学模式发生了诸多变化,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逐渐将被动式的“填鸭”教学转向积极有效的引导、开放式教学。初中语文的高效课堂,就是要在课改的基础上,突出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培养,加强基础知识的掌握,引入形式多样的学习方法;在尊重个体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在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呈现出目标多元化、实施策略人性化的特征。

一、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日益显现的缺陷

初中语文的教学意义,在于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和学国语言,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由于语文学习的社会智力背景相当宽泛、学习范畴也日益加大,再加上学生的学科兴趣分化,在现有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下,很容易出现以下这些问题:

1.轻视基础知识,不重积累,缺少学习方法的引入。在语文教学中,基础的掌握至关重要,如今的初中语文课堂,较少涉及基础字词、语法和修辞等基础知识的掌握。通常情况是,学生在听或读一两遍之后就进行讨论交流。这显然是不可行的,这样的讨论交流缺乏相关的阅读基础,学生只能进行或片面或肤浅甚至错误地感悟。

2.缺乏科学求实的精神,盲目追求形式的创新。新颖有效的教学手法对课堂效益的提升大有裨益,但是仅仅追求形式创新,不讲科学实际,反而会南辕北辙,离最初目标越跑越远。有些表面热闹的教学,各种探讨交流,配上丰富的多媒体资源,排场铺张,这样不仅浪费时间,也影响学习能力的养成。

3.一味褒扬,评价不当。语文教学提倡各抒己见,但是教师在给予学生评价时最好中肯、恰当一些。恰当的表扬能增强学生的信心,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恰到好处地指正错误,也能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观念,认识自身的不足之处。一味褒扬,认为“什么样的答案都有道理”,会使学生得不到客观公正的指导,影响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和进步。因此,语文教学要提高效率、增强效果,就要实施科学有效的新方法,高效课堂的推进势在必行。

二、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及实施策略

巴班斯基的“最优化”理论指出,教学的过程要力争做到有效、最优,这也是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总目标。而要达到这个总目标,就要达到牢固基础知识、做好阅读教学、提升写作能力、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开展实际有效的学习活动这几个目标。

1.牢固基础知识。教师如果意识不到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就会在教学过程中疏于教导,久而久之,学生也会轻视基础知识。语文基础知识的缺乏会导致学生识字、写字能力的下降,影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和掌握,最后形成写白字、表意不清的态势,严重影响语文能力的提高。因此,将教学立足于应用之上,并将基础知识的教学始终贯穿于语文教学活动中,是高效课堂的第一步。

(1)教学目标。

识字与写字:熟练使用字词典;正确地书写和运用常用汉字。

修辞:了解和掌握常用的修辞手法,能够在阅读中识别并在写作时熟练运用。

语法:掌握基本的语法知识,能够准确无误地运用。

(2)实施策略。在立足于实践的基础上,将基础知识的教学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根据教学活动等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策略。首先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培养学生善于累积、善于运用的学习习惯。基础知识的掌握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累积,在多次运用中才能逐渐掌握,比如,工具书的使用、修辞手法的运用、文学常识和文体知识的掌握等。其次,长期累积不能等同于死记硬背。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总结经验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为学生减负。第三,要善于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的特点等实际情况来激发和鼓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书法、作文比赛、成语接龙等。第四,在实际运用过程中立足于文本,有利于学生牢记基础知识,并有效地巩固和提高。

2.做好阅读教学。注重做习题而不重读书的教学,会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要用加强阅读的方式来改变这种低效的教学方式。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爱不爱读书、读多少书、读什么样的书、会不会读书、能收获什么等这样一些关于阅读的问题甚至可能决定语文教学的成败。

(1)教学目标。首先是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从用标准普通话朗读,到用浏览的方式拓展范围,再到一定速度的默读,都要循序渐进。利用馆藏、网络等资源搜集所需材料也是阅读习惯养成的重要部分,利用多种资源的能力有助于开拓视野、激发兴趣、扩大知识面。其次是阅读数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后,要有相应的阅读计划,如每学期要看多少名著、多少散文等,在量上达标才能在质上突破。最后是阅读质量。阅读质量一方面指学生阅读的内容要适合相应的年龄段,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另一方面,阅读从课本和课堂延伸到方方面面,学生能否在阅读中分析文章结构、体验文章表达的感情,能否欣赏文学作品、感受语言魅力也是阅读质量的重要指标。

(2)实施策略。在教学实践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阅读教学中尤其如此。要形成先学后教的阅读模式,在学生读完、思考完之后再教学,这样能够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其次,要注重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字词的推敲、对篇章的理解能锻炼学生的语感和理解能力。最后,树立良好的阅读理念,使学生认识到阅读不仅是为读书、为学习而阅读,读书也不仅限于课堂。

3.提升写作能力。

(1)教学目标。通过教学实践,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写作能力和写作习惯。改变以往学生被动的写作心态,启发兴趣使之勤于写作、善于写作。

(2)实施策略。首先要明确写作教学的价值取向,应以实际生活为写作的灵感来源,使学生能够留心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想。其次,写作思维的更新。以往对学生要求“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学生可能还是写不出来。利用学校和身边发生的事情来调动写作思维,尝试多角度、多层次、辩证地看问题。再次,注重写作方法:一是谋篇布局的方法要掌握,二是文章结构的巧用活用,三是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

4.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是语文教学中的基本任务,要从整体上提升语文水平,就要练好口语交际能力,达到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双重提升。

(1)教学目标。在生活和人际沟通中的运用是基本要求,此外,还要注重情感态度、倾听能力、表达和应对能力的培养。

(2)实施策略。一是技巧和方法的培养,在听与说的不同状态下应怎样表现,在不同场合和对象又该怎样等。二是将听和说与读和写结合起来,综合运用、共同提升。

5.开展实际有效的学习活动。开展实际有效的学习活动,属于语文综合性活动学习范畴,对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语文素质的提高和价值观与人生观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

(1)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组织筹划等知识和技能,在过程中掌握和巩固学习语文的能力、在实践中探索,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爱国情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情操。

(2)实施策略。综合运用多种教学资源,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健康活泼的综合性活动。

三、高效课堂的启发

高效课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也给教师的教学艺术带来新的转机,可以说高效课堂是在应试教育背景下的良好探索。在新课程背景下,高效课堂的推进脚步必将越来越快,学习将变得越来越充满魅力。

参考文献:

[1]李志辉.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探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2]范桢.对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反思及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11.

篇9

【关键词】高中生物 高效课堂 兴趣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9.141

在如今的教学模式下,要随之改变的是追求形式主义的现状。虽然在课改下,已经改进了以往的“教师教”,取而代之的是“满堂问”,然而这却是两个极端。一味地为了达到所谓的“课堂氛围”,教师非常热衷于集体问答,其实看似很热烈,很积极,大多数学生只是随声附和而已或许根本不知道自己说了什么,更何况还有什么效率而言。对于教师来说,在升学压力下,太过只注重于课堂知识的记忆,而未曾考虑过长期发展,课堂上的频繁提问忽视了实质的问题,这样就导致课堂效率低无法达到课改的效果。教师对此就更应该以身作则带动学生主动学习,并不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通过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积极性,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效课堂教学。本文就此对高中生物高效课堂教学策略进行了几方面的探究与实践,旨在培养以W生为“主体”的高效课堂。

一、如今教学的现状

如今教学方式上还存在着许多弊端,要想进一步实施高效课堂教学,就得从源头上深化教学改革来改变如今的教学现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应该从根本上该变教学观念,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其次,教师还得转变教学方式,提倡探究性教学,从兴趣上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最后,教师得加强实验教学,生物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课程,从实验中探索问题的所在,这样知识就能深深地印在脑海中了。然而,现在的教学现状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经过我们的探究,总结到以下几点:

1.很多时候教师为了达到所谓“课堂氛围”,一味地满堂询问学生,往往忽略了学生是否真正地搞懂了,大多数学生只是随声附和,条件反射而已。

2.也有一些老师本身的教学方式有问题,在新课改的初级阶段下,很容易出现两个极端化。之前的以“教师教”为主体,虽然相比新课改下的教学模式来说学生的成绩分数要高很多,但是无法更深刻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然而在新课改下,很多时候教师为了学生的成绩有很大的提升,便又采取了以前的教学模式。

3.许多时候,对于生物的学习还缺乏很多科学的认识,教师、家长和学生都认为生物作为一门副科,并没有引起太多的重视。基本上都把时间给了一些所谓的“主课”,像语、数、外等,其实生物作为一门贴近生活的学科,更能够帮助学生很好地从生活中探索知识,相应地也可以从知识中探索生活。

二、从教学方式改变

以前教学总是以“教师”为主体,从而忽略了学生是否真的接受了,一味地给学生灌输思想而不是传输思想。现代的社会科技日益发展,更需要这些学生的创新动手能力,而不只是一些只会做题的机器。那么,如何改变如今的教学现状?只能一步一步地改变,落实到实处,先从教学方式慢慢地转变。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来达到真正有意义的课堂教学。首先,可以通过采用问答形式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比如高中生物的第一单元讲的就是细胞,那么,我们就可以提问:“学生们,平时你们有没有好奇我们的身体构造啊,为什么是这种形状?那我们的身体的最小单位是什么呢?”对于处于青年期的孩子们来说,他们充满了好奇心,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转移到我们所学的知识上来,这样不就两全其美了吗。其次,还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用现代的一些设备来提高课堂教学,不再是以往的黑板“画”教学既费时又费力,这样的话,课堂的先进设备不仅能够吸引更多学生的好奇心,也能调动课堂氛围,何乐而不为呢?最后,教师本身的带动性也很重要,如果教师也只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达到教学计划指标,这样我们的教学就已经变质了,所以从教师以身作则开始,带动学生高效地进入课堂是义不容辞的。

三、带动兴趣为主

很多时候,虽然学生坐在教室中,看似是认真地听课,其实犹如一只僵尸,灵魂早就飘到了其它地方。对于如何将学生从外面带回课堂也是教师的一门课,其实,打造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效课堂,那么学生的兴趣就非常重要了,人不管是做什么事情,没有了兴趣无论如何都无法坚持很久,就算如此效率也会是很低的。那么我们从两方面探究了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

(一)每个学生都是课堂的主宰

只有当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每堂课教学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俗话说,兴趣并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后天培养的,只有当你真正地融入到了课堂中后,你才会发现原来生物是这么的奇妙!原来每个生物体的构造是这样啊,我们的科学家好伟大啊。一些科学史也可以适当的讲给学生听,让他们如同亲身体验到那些科学家究竟是如何发现这些的,激起他们对科学的好奇,对科学家的敬畏,如此,想必学生应该有了很多兴趣了吧。

(二)活跃课堂氛围很重要

上课的时候,教师如果说来我们做个游戏,很多学生瞬间欣喜万分,甚至还有很多还是刚从睡梦中醒来,这足以说明每个人天生就有玩性,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我们如何利用。由此可见,教师可以适当地组织一些小组讨论或者小游戏来贯穿着我们本节课堂的知识,从讨论中认识知识,从游戏玩耍中巩固知识。因此,教师也教到了,学生也学到了。

四、实验教学也很重要

生物本身就是一门处于实验基础上的一门学科,从实践中获得知识,从生活中来启发知识。那么对于高中生来说,面临着如此大的升学压力,就更需要好好地做些实验从忙碌的学习中得到放松,而且有能从实验中再次巩固了生物知识。然而,我们目前的教学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欠缺,由于高考不考实验课,大多数的教师面对如此大的教学指标,只能一再地缩减实验课,让学生多做题,只为提高笔试分数。然而,这样对学生来说是一大损失,丧失了本身生物教学的意义,还原它原本的教学是我们每个生物老师义不容辞的事。

篇10

关键词:课堂作业;展示方法;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C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9-00-02

自从《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美术新课标》)制订以来,美术教学也进行着前所未有的改革。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被打破,美术教师正尝试着更新更吸引人的方式教授美术课程------导入新颖独特,教授新内容也能酣畅淋漓。在这个教学活动过程中,作为美术学习活动成果的课堂作业展示环节往往容易被忽视:或浮光掠影,或蜻蜓点水,或匆忙收场,甚至在教学安排上为了接下来的小结和拓展,把该环节忽略了。

美术课堂作业是学生美术课上所学技能技巧掌握程度的一面镜子,它能直观地反映教学目标是否顺利完成,完成的效果究竟如何。然而实际上很多时候,学生花了心血的创作,只得到老师一个人的欣赏,简单评一个等级就了事了,很多优秀的手工作品甚至老师刚打完等级就被扔进了垃圾桶,这样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和自信心。展示美术作业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增强他们的自信。所以,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展示作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有机会进行情感和思想的交流。

那么,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优化课堂作业的展示方法,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把学生的作品展示出来,让学生在作品展示中展示自我,收获快乐呢?本文从我的教学实践出发,归纳总结了如下五种展示方法。

一、展览展示法

课堂作业展示最直接最普遍的方法就是展览展示法。给学生一个展示的舞台,他们就会给你一堆笑容。展览法主要通过对学生课堂作业的展览,让学生在同伴、老师的认可中,产生成就感,身心愉悦,树立自信心,积极的投入下一次的美术创作活动中去。

既然是展览,就意味着要有场地和足够数量的作品。场地可根据实际的课堂作业灵活的选择。如在上五年级《奇思妙想》一课时,我以”一个杯子引发的思考”为主题,来进行奇思妙想,并提议要在学校办一次创意性的展览。学生们听后,十分高兴,并暗自鼓劲。作品完成后,经过大家推荐评选,大部分作品都装裱到了展板上。因为没有场地,我最终选择了学校门厅,那边经过的老师和学生比较多。美术兴趣组的同学担当这次展览的策划,精心制作了版面。当我们的《由一个杯子引起的思考》主题展览在学校展出的时候,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学校老师、同学们看完展览都惊叹于小作者的奇思妙想呢。这次最高兴的自然是作品入展的同学们啦。

夏桢睿同学在展览后的感想里这样写道:

“展出来了!展出来了!我怀着又激动又紧张的心情来到学校门厅。

哇,看到了,看到了,我的作品就在那,旁边的同学连声称赞我设计的杯子有创意。那时,我的心里就像拨倒了蜜罐子一样甜。看到别人的作品时,我也打心眼里佩服他们,他们的创意也很奇妙。

今后,我要更认真的画画,争取下次的展览上能再见到我的作品。”

当一张张作品展示在展板上时,他们笑了,笑的那么开心,笑的那么的得意。

展览法需要注意的是要精心尽力准备每一次展览,尽量能展示每个同学的作品,展览过程中多与学生交流,展览的地点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小到班级墙报上的展览,大到美术展览中心或画廊举办。

二、表演展示法

《美术新课标》特别设置了“综合・探索”这一新的学习领域。这一学习领域的教学,要求教师寻找美术各门类、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连结点,设计出丰富多彩的“综合・探索”领域的课程。表演展示法主要针对的就是这些课程。根据儿歌、童话或故事,创作头饰或面具等,进行游戏或表演。创设一个与生活相关的情境,用各种材料制作成小道具,开展模拟或表演活动。模特表演、角色扮演等特殊的阐述方式令学生的作品更有情趣。钱钟书先生曾说过:“我没有什么本事,只不过善于想想而已。”这种新鲜灵活的情境性展示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诱发了学生潜在的创造意识。

如在上《有趣的服饰》一课时,导入时用电影频道《创意星空》要举办一次小朋友的环保时装会创设情境,组织同学们在每小组选出的模特身上,利用桌布、夹子、一次性纸杯等废旧材料做好服饰,做完以后,随着电脑里放出的服装秀音乐,同学们俨然把教室当作秀场,有的同学还摆出各种造型。又如上到《有表情的面具》《动物的面具》这两课时,同学们做完面具后,都戴上了亲手制作的面具,角色扮演。

表演展示法,充满情趣和人情味。教师可随手拿出照相机,拍下那些动人的画面。通过表演,学生不但能很好的展示亲手制作的作品,还可以锻炼自己的胆量,无忧无虑的享受当时那段快乐时光。

三、装饰应用展示法

美术作业的应用性很强,尤其是“设计・应用”领域的作业。通过各种废旧材料制作的造型作品、陶艺等小装饰品可以装饰学生自己学习和生活的空间;设计制作的笔筒、风铃、模型等可以直接被应用;为文娱活动、节庆日等设计制作的标志、招贴画等也都具有极强的应用性。装饰应用是一种特殊的作业展示,在应用中,学生了解了自己作品的价值,懂得了物以致用的道理。

四、网络展示法

现如今是网络的时代,作业展示当然可以借助这股东风。网络展示是一种新型的展示方法,大部分的作业都可以进行展览。我们教师利用手中的照相机拍下作品,放到校园网上去,不但让学生可以网上看到自己的作品,欣赏到其他同学作品,学习他们的长处,同时也可以让自己的爸妈看到,一下子拉近了家校距离。

五、巡回珍藏展示法

有时作业展示不是当时展示一下就结束了,它可以有很多后续的意义。我可以收集每次课堂作业中的优秀作业,如在展示《看戏》这一课作业时,我让学生们画完后都把作品贴到之前做好的长卷上,又比如在展示《我设计的车》一课时,我先画好了一个充满想象和未来感的公路画面,让学生剪下自己设计好的车,用磁铁粘贴到画面中的公路上,最后将那些优秀的车作品收集到我的学生作品集中去。这样,不光可以把那些作品当作优秀作品在本班、其他班进行展示欣赏,等到下一届的同学上到那一课时还可以循环看到这些作品,而且这类展示的优秀作业每年会充实进去。有时,当下一届的同学看到认识的哥哥姐姐们的作品会很兴奋,叫出他们的名字,我想课后他们也会跟那些哥哥姐姐提起。那些哥哥姐姐们自然会很得意,自信满满的。

上面是我在实践中总结归纳的五种方法,我想在将来的教学中,我还会尝试更多的作业展示方法。在美术教学中采用合适的课堂作业展示方法对整堂课对教师对学生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对学生而言,课堂作业的合理展示,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优秀课堂作业展示是一种导向,在学生欣赏、议论之中,不知不觉间进行了学习,从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学生优秀美术作品、作业展示是一种榜样,让学生知晓优秀作业的创意、构图、色彩等可以怎样处理,应该怎么去做。所以说,它是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摇篮。

对老师而言,课堂作业作为常规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既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也是教学信息反馈的重要途径。教师在课堂作业设计上要转变观念,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精心设计,新颖多样。 课堂作业的展示,是教师检验课堂教学效果、改进课堂教学策略的一种有效手段。优化课堂作业的展示促进了教师对教学进行反思,研究学生的作业行为,从而更进一步提高美术教育、教学工作的效益。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我们广大美术教师探索优化美术教学中课堂作业的展示方法,真正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打心眼里喜欢上好每一堂美术课,充满自信、充满兴趣的画好每一幅课堂作业。课堂作业的展示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想只要我们美术教师做个有心人,多思考,多创新,一会有更新更妙的作品展示方法为我们的美术教学添光加彩,也让学生在新颖的展示方法中收获喜悦,收获自信,收获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