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商品营销方案范文

时间:2023-03-30 06:42: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出口商品营销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出口商品营销方案

篇1

【关键词】商品包装 出口产品 产品竞争力

近三十年来,我国出口商品包装有了很明显的改观,对推动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起了极大的作用。但在这期间,我国出口商品大多仍采取价格竞争即低价出口的策略来赢得国际市场份额。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之后,这种低价策略给我们国家带来了许多诸如反倾销的贸易麻烦。因此,从长期利益来看,我们不仅要加强出口产品的质量和品牌建设,还要通过商品包装提升出口产品竞争力来获得稳定的国际市场。

一、商品包装与出口产品竞争力的关系

1、出口产品竞争力的概念

由于市场营销具有很强的动态性,出口产品竞争力尚无固定的定义。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和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对国际竞争力所下的定义:“国际竞争力是指一国或一公司在世界市场上均衡地产出比其竞争对手更多财富的能力”,其衡量指标主要包括:贸易专业化系数(TSC)、国际市场占有率、相对优势指标(RCA)、出口商品换汇成本,出口产品只有在这几个指标上获得优势,才能凸显其强大的竞争力。

2、商品包装对出口产品竞争力的提升作用

从四个出口产品竞争力指标出发,企业应该以产品质量、品牌、价格、包装等为主要落脚点,这里主要探讨商品包装的作用。优秀的包装会在顾客心目中形成商品质量优良的印象,使商品得到顾客的青睐。符合不同风俗文化背景、不同消费需求的商品包装,能够顺应国际市场特殊的消费心理和消费偏好,在质量相当的情况下,包装更胜一筹的商品更容易获得消费者的欢迎。

(1)商品包装可以保护商品而获得质量安全和数量较为完整的减损效果。出口商品在流通过程中经过多次装卸、搬运,难免由于碰撞造成商品破损变形,同时长时间存储会因为温度、光线等造成商品变质,这些都会使出口商品受损。根据商品特性采用一定的包装技术,可减少商品的损失,维护其使用价值。

(2)出口商品包装能促进商品流通,获得节约流通费用的运转效果。在商品流通的一系列环节中,如果无包装或包装不善,都会增加商品装运、储藏和销售的难度。应根据商品相关属性采用不同包装材料并做好标记,便于识别、计量和清点,进而提高商品流通效率,缩短存储时间。

(3)出口商品包装能够宣传商品,促进销售。商品包装上的图案、文字与色彩等向消费者传递着许多企业与产品的信息,好的商品包装能够使内装商品一目了然,阐明商品的特性、用途、使用方法等,起到宣传产品、指导消费的作用,有助于赢得和占领市场。

(4)出口商品可以提高商品的身价,使顾客愿意以较高的价格购买。商品包装不仅囊括了极强的艺术性,其恰到好处的图文搭配可以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而且通常较好的包装物可以被用作他途,当消费者注意到商品包装的这些优点时,会以较高价格买下该商品。

3、出口产品竞争力对商品包装的要求

商品包装要起到提升出口产品竞争力的作用,要求其除了有宣传、说明、吸引顾客的促销功能,还应该具备保护商品及便于装卸、贮存、识别、配送、携带等功能,并符合有关国际组织的规定与进口国的相关规定和风俗人情。出口产品只有根据目标市场的特殊要求进行包装,才能获得进入国际市场的机会,否则会面临着各种贸易壁垒,比如包装材料不符合环保要求会招致绿色壁垒、包装技术不达标会带来技术壁垒等。更重要的是不可以违反进口国独特的包装规定,各国基本上都存在着不同的风俗习惯,对商品包装上的数字、图案、色彩等有着不同的喜好与厌恶,因此在进行出口商品包装设计时,必须严格遵守当地的特殊要求。

二、国际商品包装发展趋势

国际商品包装正慢慢朝美观、方便、轻巧、安全、实用方向发展,发达国家的包装发展主宰着整体动向,各国要积极向先进、科学的包装方向靠拢。分析近年来主要发达国家的包装趋势,不难发现其呈现以下几个特征:立法规范包装,改进包装技术,重视人文包装,加强绿色包装等。

随着社会的进步,包装行业应一切从人的角度出发,以人为本,以商业价值为辅。欧洲议会已经通过的一项法令规定:烟卷盒上的一般性警告覆盖至少30%的面积,特别性警告覆盖至少40%的面积,旨在提醒消费者吸烟有害健康。日本老龄化趋势很严重,因此专门设计方便老年人识别、开启的包装。美国要求打火机包装设有一个秘锁,防止孩子在玩打火机时被烧伤。尤其是当保护人类居住环境的议题被提上日程之后,各国相继制定了各种有关商品包装的环保准则,要求采用合适的包装材料、先进的包装技术做到“4R+1D”原则,即低消耗、可回收、再利用、再循环和可降解的绿色包装。国际商品包装的发展趋势,为我国出口商品包装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

三、我国出口商品包装的现状

1、商品包装的改善增强了我国出口产品竞争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包装行业以高于国内所有行业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快速发展,从一个分散无序的行业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结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我国包装业进入了有史以来最具活力的发展时期。各种新型包装材料及先进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出口产品竞争力。近几年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综合实力快速增强,电子信息产品出口额以年均30%左右的速度增长,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电子信息产品包装的环保问题受到广泛关注。为此,我国制定了《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对包装废弃物处理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各企业也高度重视出口产品的包装问题,长虹采用以蜂窝纸为主并与瓦楞纸板、纸护角等环保材料相组合的包装方案,形成了“长虹”品牌空调、彩电等系列绿色环保包装产品,逐步代替EPS发塑料及木质托盘和木质包装箱。这样的包装改进让长虹5年来降低包装综合成本约1.2亿元,不仅开辟了国际绿色通道,更提高了出口竞争力。不同企业根据其出口产品种类,对产品进行市场化包装,使得进入国际市场的成本大幅下降,产品的吸引力大大增强,市场占有率明显提高。

2、我国出口商品包装存在的不足。

(1)出口商品包装意识淡薄。①我国出口商品包装的相关法规不健全。我国每年工业制成品数量巨大,需要大量的包装,从总量上看算是包装大国,但却称不上包装强国。包装行业在我国起步较晚,现阶段仍属于新兴行业,有关人士认为,制约我国商品包装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法律的欠缺。历史发展表明,一个经济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需要完善的行业法律作保障。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中,虽有不少的法律条款对包装问题的某一方面做出了规定,但相对于包装行业发展的实践而言,却是极不完善的。目前,我国有关商品包装的法律条文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实施条例》等法律中略有涉及,尚未形成具有系统性、完整性与科学性的包装法律体系,严重阻碍了我国出口商品包装的有效发展。②我国出口企业对商品包装重视程度不够。尽管我国在出口商品包装上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商品包装业并未呈现与出口贸易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据统计,我国人均包装消费仅为20美元,而美国人均包装消费金额达463美元,日本人均617美元,包装业尚未真正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造成这种局面的因素很多,根据市场供求原理,可以得知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我国出口企业对商品包装重视程度不够。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使得企业一直推崇内在美而忽视外在美。如:茅台酒第一次走出国门时,其相对低俗的包装导致订单很少,最后是由于酒瓶被打翻而洒出酒,许多国外顾客才得以认可其雄厚的实力。中国很多企业一直对出口商品有着“一等产品、二等包装、三等价格”的历史理念,这种不重视包装的观念已经让我国出口企业蒙受了损失。时代的发展使人们的文化水平、价值观念已经产生了变化,特别是作为社会主要消费层的中、青年一代,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具有更为个性化和多边性的消费需求,这使得商品包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顾客的购买决策。

(2)出口商品包装技术比较落后。国内商品包装技术发展滞后,出口产品受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目前国外技术贸易壁垒呈现出由商品本身向包装延伸的趋势,其中对商品包装的限制措施已十分突出,发达国家的包装产品的检验标准从原来的几项、十几项增加到几十项,中国出口贸易正受到包装“壁垒”的阻截。在发达国家对进口商品包装技术逐步提高的形势下,我国出口商品包装技术相对显得更加落后,从发达国家引进包装技术设备对食品进行加工和包装,其产品可以容易地进入发达国家;但使用我们本国的包装机械设备进行包装出口则相当困难。由于我国包装技术的落后,出口商品在运输过程中得不到有效保护,常常会有巨大的损耗。据商务部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水果、蔬菜总产量的20%在运输过程中被损耗掉,其直接损失金额高达700亿美元。

现阶段我国商品包装材料及技术很多都是依靠从国外进口,虽然有发达国家在技术壁垒上限制自主研发的包装技术产品入境,但这确切反映了我国出口商品包装技术的不成熟,达不到国际标准。这一方面是由于包装行业基础薄弱,另一方面由于大多数中小型出口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实力投资到包装部分,导致整体包装行业技术开发缓慢,技术应用受阻等。

(3)出口商品包装设计比较简单。①国际市场商品包装信息不足。商品包装体现的是产品的外在,留给消费者的第一印象十分重要。但巨大的国际市场有着各不相同的消费者,他们对商品包装的要求存在着差异,出口企业不可将出口商品包装进行标准化操作。国外不同市场的相关信息多而复杂,搜集成本非常高,不是所有企业都能承受的,国内许多出口企业的市场意识不强,很少进行真正的市场调查,往往都是利用别人的一些不全面甚至是不准确的信息,设计出来的包装不仅简单,更容易趋于雷同,不能完全符合市场要求。在国内没有形成一个较好的国际商品包装信息系统,不能向国内出口企业及时提供完整的市场信息,造成了国内严重缺乏国际商品包装相关信息的局面。②商品包装设计人才匮乏。尽管我国专门从事包装设计的人越来越多,但缺乏创新意识,满足不了国际市场日益变化的需求。我国高等包装设计教育的严重滞后是造成人才稀缺的直接原因,现代包装设计教育在国内发展至今,只经历了几十年的时间,没有形成良好的教育模式,没有定位于设计人才创新意识的培养。市场上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包装设计人才供给本来就不足,再由于多数中小企业甚至是效率好的大企业不能正确运用人才管理机制,使得高水平设计人才频繁流动,严重阻碍了包装设计人才发挥其最大的效益。

(4)出口商品包装不能完全达到市场环保标准。节约社会资源,保护社会环境,已被全球高度关注,包装行业涉及大量资源的使用,其质的选择与量的决定都与环保密切相关。一些对人体或自然环境不利的包装材料已被许多发达国家禁止使用,然而我国仍在使用一些成本低、污染环境的包装材料进行出口商品包装,已经遭遇国际市场绿色壁垒的冲击。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因包装问题每年减少外汇收入10%左右,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包装不符合绿色要求。如1998年9月,我国出口商品的包装使用了未经熏蒸处理的木质材料,美国农业部认为会将亚洲地区的天牛带进美国而禁止进口,要求更换包装,结果使我国原货退回,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我国家电出口商品包装因采用受《臭氧层保护国际公约》限制的发泡聚苯乙烯EPS做缓冲材料和有毒氯离子的聚氯乙烯包装材料,也被一些国家限制或禁止进口。

出口商品的过度包装不仅浪费了社会资源,而且会遭到消费者的反感,过度包装给人的感觉是产品华而不实,缺乏内涵。有些企业在出口商品包装上经过有效改进取得了良好的绩效后,追加包装投资,结果适得其反。过度包装必然导致过高产品成本,增加售价,失去价格优势,削弱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我国出口产品包装较多地使用一次性包装材料,一个流转周期结束后,其包装物将不具有任何价值,这给出口企业带来了很高的包装成本,每一次产品出口都要重新包装,不能做到包装的回收利用、循环包装,然而这些都是发达国家商品包装的发展方向,我国尚且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改善我国出口商品包装的建议

1、增强出口商品包装意识

为了规范我国出口商品包装,国家应该尽快出台一部科学的《包装法》,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循环经济的理念,强调功能适当,施行绿色包装,节约社会资源,保护社会环境,实现包装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在“绿色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今社会,出口企业应树立绿色营销观念,进一步认识绿色包装在国际贸易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发展绿色包装不但可以降低能耗和物耗,降低成本,减少污染,而且可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增加消费者对企业的认同感和信任感,进而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2、注重出口商品包装技术的投资与应用

包装技术是提高包装水平的一大关键,出口企业应加大包装技术的开发与研究投资。增强包装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应着实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制。大型出口企业可以设立包装部门,专门从事包装工作,以提高包装效率。企业应加强与国际包装组织的联系,把握技术进展动态,通过交流与合作,取得在包装技术上的进步。当先进的包装技术被应用到出口产品时,不仅可以攻破国际市场的技术壁垒,而且能够顺应消费者的特殊要求,帮助出口企业创造品牌效应。可形成一个共同的包装技术部门,为中小企业提供先进的技术,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有效利用,从整体上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包装水平,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3、提高出口商品包装设计水平

高水平的出口商品包装设计不一定只是很新颖、独特的设计,也包括最大程度地符合当地消费习惯与民族风俗的包装设计。有的包装设计虽然融入了很高超的艺术,但由于与市场风俗习惯相悖,这样的包装设计同样是失败的。因此,要深入消费市场做全面调查,仔细分析其对商品包装的偏好,最后据此进行专门设计。当然,作为包装设计主要因素的设计人才是必不可少的,必须加强高等包装设计教育工作的开展,学习国际先进的包装知识,结合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化出口商品包装人才。只有同时拥有包装设计人才与充分的市场信息,才能真正提高出口商品包装设计水平。

4、加强出口商品的绿色包装

绿色包装是我国出口产品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不仅是为了打破市场的绿色壁垒,更为了全球性环保的需要。绿色包装是指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无害、能重复使用和再生、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包装,又叫生态包装。要实现绿色包装,应从包装材料和包装设计两方面入手。绿色包装需要可降解塑料、可食性材料、可重复再生以及纸材料等作为包装材料,减少环境污染,也解决了国际上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包装材料而对我国出口商品造成的限制。合理的包装设计可以减少包装材料的浪费,实现包装材料的循环利用,降低包装成本,提高出口商品包装档次。最后要特别强调的是,企业要在出口商品包装上印有“绿色包装”等字样,打消顾客对产品达不到环保标准的顾忌。

【参考文献】

[1] 张元红:我国出口产品竞争力统计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1999(6).

[2] 邝雨:云想衣裳花想容[J].中小企业科技,2007(3).

[3] 程为宝:论商品包装的经济效果及其计算[J].装世界,1999(4).

[4] 张丹:谈发达国家包装要求的发展趋势[J].经贸实务,2006(5).

篇2

一、明确推进出口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贸易为龙头,以产业为基础,因地制,加强政府引导和推动,紧密依托现有特色产业集聚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和行业龙头企业,在全市建设一批带动效应强、产业优势明显、区域特色鲜明、公共服务体系完善、龙头企业作用突出的出口基地,推动对外贸易与产业、科技协调发展,实现全市对外贸易事业跨越式发展。

(二)工作目标。根据我市产业优势和发展潜力,重点推进化工、机电及装备制造、农产品和医药出口基地建设。以全省机电产品出口“1112”工程为抓手,培育市级机电和装备制造基地;以全省农产品出口“1515”工程为抓手,培育农产品出口基地;以全面提升化工、医药产业品质为目标,打造化工、医药出口基地。到“十二五”末期,全市形成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出口基地,各类出口基地的出口额占全市出口额比重达到85%以上。加快推进自主出口品牌建设,完善品牌培育体系,力争每个基地都拥有省级以上知名品牌。

二、把握推进出口基地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定位准确原则。出口基地是国家和地方重点扶持发展的集生产和出口功能为一体的产业集聚体,是培育信息、营销、品牌、质量、技术、标准、服务等出口竞争新优势的重要载体。各地要立足实际,准确定位,科学谋划,统筹推进专业型和企业型出口示范基地建设。

(二)注重实效原则。要因地制,注重实效,通过创建样板,实行以点带面,通过出口基地建设,扩大出口规模、提高出口商品质量。

(三)扶优扶强原则。重点扶持产业特色鲜明、集聚程度高、市场占有率大,创新能力和产业集群建设在全省同行业中具有明显优势,相关产品产销量居全国同行业前列、出口规模占全市同类产品较大比重的产业集群和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区域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创建出口基地,引导企业做大做强产品群、拉长产业链,提升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和竞争力。

(四)布局优化原则。结合全市产业布局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各地要根据各自基础条件和发展实际,科学规划,优化出口基地建设布局,充分发挥其对产业发展和地方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

(五)市县共建原则。市级注重在贸易促进、贸易环境、政策支持等方面对基地企业进行引导帮助。各县市区政府和开发区管委会具体负责制定产业规划和相关扶持政策,推进出口基地建设。

三、突出推进出口基地建设的工作重点

(一)明确职责,推进出口基地建设。市商务部门负责制定全市出口基地建设目标和管理办法,指导全市出口基地建设工作,组织申报国家级、省级出口基地,认定市级出口基地,协调市级相关部门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政策支持。县(市区)和开发区商务部门负责制定本地区出口基地建设发展规划与实施方案,协调相关部门筛选区域优势产业并制定扶持政策进行重点培育,宣传和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出口基地建设的相关扶持政策,认定本地出口基地。

(二)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基地企业培育。出口基地是外贸转型升级发展的载体,公共服务平台是出口基地的核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关键是优化整合各类资源,提供可共享的设施设备和信息资源,为基地企业提供统一服务。各级商务部门要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作为出口基地建设的重要抓手,充分利用扶持资金,抓紧规划建设产品设计中心、公共试验检测平台、公共技术研发平台、公共认证及注册平台、国际营销平台、公共交易平台、公共展示平台、公共信息平台、公共培训平台、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形成与出口基地相配套的、功能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基地企业队伍建设,积极引导产业链相关联的企业进驻基地,增强产业集聚度,提高产业竞争力,增强专业化发展能力;以企业为主体,以产业为纽带,做大做强产业集群和企业集团,使基地成为外贸发展的中坚力量。

(三)加强基地分类指导,实施动态考核管理。市商务部门根据各类出口基地的特点制定具体管理办法,明确出口基地申报和认定标准,引导各地积极培育、创建出口基地。加强对出口基地的考核,建立出口基地准入、退出机制,对认定的出口基地实行动态管理。

四、落实推进出口基地建设的各项措施

(一)积极争取政策支持。把握国家、省级各类外经贸扶持政策,积极争取省出口基地发展资金、国家出口基地建设资金支持基地项目建设。推荐出口规模较大、组织管理完善、发展成效显著的出口基地申报国家级或省级出口基地。各级政府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和财力情况,相应出台配套资金扶持措施,共同扶持基地发展。指导帮助基地企业争取政策性银行的信贷支持和出口信用保险支持。

(二)支持自主研发和品牌创建。鼓励出口基地开展自主研发,不断提高产品技术档次。优先帮助出口基地中的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争取研发和技改贴息资金。鼓励和指导出口基地开展境外商标注册等品牌建设工作,加强出口基地品牌的宣传推介,使出口基地成为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建设的载体。

篇3

关键词: B2C; 跨境电商; 海外客户挖掘

Abstract: At present over-productivities have hindered the wheel of national economies. It is necessary for most enterprises at home to look for new market abroad.B2C is the online marketing platform which can bring new chances to them. In this article, the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e-commerce platforms is presented to dig out the offline customers to build up new data of potential buyers overseas.

Key words: B2C; customers abroad; digging out

引 论

中国经济的现状是低附加值产品产能过剩,对于传统中小企业来讲,现在最亟待解决的问题是打开未饱和世界市场。不论是国内电商平台CEO马云、王树彤、沈锦华还是海外电商平台CEO梅格・惠特曼和杰夫・贝索斯,他们都致力于开拓全球市场,再加上国际物流的发展,地球村的概念越来越成为现实。跨境电商的发展态势力与展望用马云2015年6月9日在纽约华尔道夫饭店3楼大宴会厅纽约经济俱乐部讲话来概括:"将电子商务的基础设施全球化,包括在全球范围内提供支付工具、物流中心和透明公开的交易平台,帮助全球的小公司将他们的产品卖到世界各个角落,帮助全球的消费者顺利地买到世界各地的产品。"

从政策层面来看,2016年跨境电商各地推出一系列税收、海关等扶持措施,总体趋势上看,国家可能控制跨境进口,鼓励跨境出口。比如:优化通关流程,对跨境电子商务出口商品简化归类,实施经营主体和商品备案管理,对进出口商品采取集中申报、查验、放行和24小时收单等便利措施。而在税费和支付环节,会议要求落实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货物退免税政策。鼓励开展跨境电子支付,推进跨境外汇支付试点,支持境内银行卡清算机构拓展境外业务。

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分为四类: 第一类电子商务应用属于初级应用类, 主要包括利用互联网进行信息浏览、搜索, 通过电子邮件或其他即时通讯工具与客户或商业伙伴进行沟通、交流等;

第二类电子商务应用属于市场营销类, 主要包括建立企业网站进行信息、利用互联网开展营销活动以及实现网上订单获取等;

第三类电子商务应用属于信息共享类, 主要包括通过网络实现与客户或商业伙伴的信息共享、商务数据交换, 及在网上直接为客户提供服务等;

第四类电子商务应用属于流程再造类, 主要包括利用互联网进行客户关系管理、实现业务流程再造及进行供应链管理等。

国外电商发展现状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电商企业借助B2C第三方推荐购物网站,不但可以增加网店点击率,还可以增加产品实际销售量。B2C第三方推荐购物网站设计出发点是顾客浏览网站产品习惯,核心技术是Markov模型、经典推荐算法与商业法则三者有效融合。

第二、利用追踪技术和大数据建立的消费倾向模型可以帮助电商企业掌握第一手市场资料。

第三、电商网站内涵建设直接影响着消费者购物决定。影响电商网站选择因素有:售后服务、视觉刺激、网店装修、便捷性、省时、个人喜好和商品价格。七个因素影响系数不同,作用效果不一致。对印度年青人来说,七个影响因素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商品价格,往后依次为便捷性、视觉刺激、个人喜好、售后服务、省时、网店装修。

第四、电子商务平台人性化设计有助于增加电商企业实际成交量。

综上所述,作为传统企业除了提高产品品质之外,更需要紧跟时代步伐,抓住机遇,利用互联网寻找海外客户,拓展海外市场,在生存与发展中放手一博。

一、 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及分析

研究前调研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对于互联网时代各个国家的企业黄页网站进行了再一次的确认与分析。找出各个网站的行业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合实际研究条件,进一步明确研究开展方案。

首先,确定研究对象。为了得到更精准的研究结果,此次选择的研究对象为一家从来没有做电商的服装类外贸企业,主要产品为围巾与服装。控制老客户重复购买影响研究结果分析。

其次,研究组收集速卖通、中国制造网、敦煌网、Wish网、ebay、亚马逊各B2B、B2C平台操作规则。对各平台电商成本与传统海外参展经济成本进行比较,各平台之间经济成本进行比较,最后选择在敦煌网开店。

最后,按照敦煌网的操作指南,进行网站营销。利用技术手段,进行营销,目标是找到潜在客户,进而转化成实际购买客户。

整个研究过程中参与前期资料收集与统计共60名学生,参与研究的老师共5名。现将本次研究成果及分析列举如下:

(一) 文档资料整理成果有两项,分别用图表表示。

1、传统出口业务流程与B2C跨境电商业务流程对比。

分析:从B2C跨境电商出口业务流程与传统出口业务流程比较具有通关快捷、物流方便、环节少,运营成本低。

2、主要跨境电商平台特点分析。

(四) 敦煌网前期工作就绪,已经开始在技术层面上进行营销推广。

三、研究结论

本课题研究途中碰到了项目落地的许多实际问题,现就将研究得出的结论一一分析如下。

(一) 从概念上界定"互联网+传统外贸=跨境电子商务"。无论是线上线下,都从属于对外贸易(出口)范畴。互联网时代下新媒体作为商品营销的工具,并不适合任何产品。

(二) 从国家政策层面上看,作为即将从事跨境电商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明确世界主要经济大国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澳大利亚贸易委员会、 日本经济产业省、欧盟、美国商务部)的禁止出口货物清单,以及常规的国际贸易手段比如:绿色壁垒、专利侵权、反倾销措施、反补贴措施等。同时,还应做个外汇汇率风险防范措施,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三) 目前跨境出口电商平台B2B和B2C两种模式均处于发展阶段,政治、制约人为因素,经济因素,地理因素的客观存在,要打造全球淘宝仍需要一段时间。跨境电商人前面的路还长,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四) 从跨境产品角度上来讲,立场不同看到的结果也不同。我国出口外贸产品附加值低,小型代加工家庭作坊式生产模式面较宽,品牌意识淡薄,网络平台营销唯一的优势只有价格。价格与利润之间取舍,企业主要以量取胜,在保证成本与利润,订单的量必须保证。产品体积小,重量轻,不容易碎的产品适合国际物流。对于长期打算做跨境电商的企业与个人来讲,产品要做品牌,产品团队要有自已的研发能力、包装设计能力。

(五) 技术层面上来讲,懂得一定大数据背景下数据营销的手段,按照平台的规则和目的国的法律法规来做。

四、不足及展望

(一) 本次研究资金不足,不能参加平台各种营销活动,使得店铺的曝光率不高,成交量不高。

(二) 跨文化背景知识太少,对国外客户的消费心理特征以及消费习惯不了解,导致在技术层面上关键词的设定上不精准。

(三) 下一步工作的开展将会侧重于语言营销与客户数据积累,做基础工作,等待时机成熟。

参考文献

[1] M.He,C.Ren,H.Zhang.Intent-based recommendation for B2C e-commerce Platforms[J].IBM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RES,2014-58:P5:1-5:10.

[2] Imran S.Currim,Ofer Mintz,S.Siddarth.Information Accessed or Information Available? The Impact on Comsumer Preferences Inferred at a Durable Product E-commerce Website[J].Journal of Interactive Marketing,2015-29:P11-25.

篇4

反倾销是由产品进口国政府针对产品出口国企业的倾销行为而采取的行政措施,如征收反倾销税。反倾销是WTO赋予产品进口国免受不公平贸易冲击、保护本国经济和产业安全的一个手段,其宗旨是促进全球贸易自由化进程,但近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关税壁垒的降低、传统非关税壁垒的弱化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反倾销有越用越滥的趋势。

一、中国商品遭遇I$I外反倾销的现状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GDP增长创造了连续15年保持7%以上的经济奇迹,进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108.9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14221亿美元。加入WTO以来我国的国际贸易更是迅猛发展,进出口总额于2004与2005连续两年突破10000亿美元,其中2005年贸易顺差达到了1018.8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机会与风险并存,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对外经贸磨擦日益频繁,我国产品遭受外国的反倾销愈演愈烈。由图1看出中国出口产品遭受外国反倾销立案调查和被执行反倾销措施的数量从1995年至2005年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从数量增多的背后进一步分析得出我国出口产品遭受的反倾销呈现以下特点:

(一)发起调查的国家越来越多据中国商务部公平贸易局提供的数字,已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出口产品提起反倾销调查,仅2005年中国就遭遇15个国家和地区提起反倾销调查,其中印度和欧盟对我国的反倾销呈高发态势。

(二)产品范围不断扩大我国出口产品遭受反倾销调查的范围涉及动物商品、蔬菜、加工食品、矿产品、化工商品、塑料制品、皮革、纸浆及纸张、纺织品、鞋类、玻璃及陶瓷制品、基本金属、机电设备、车辆、仪器、其它工业制成品等,20世纪90年代被调查产品以低附加值或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近年来一些技术产品也开始遭到外国的反倾销指控。

(三)遭受的反倾销措施与出口贸易量极不相称如图2显示,从2000年至2005年,中国出口产品被执行反倾销措施数目占世界的比重逐年上升,同时看到虽然中国出口贸易占世界贸易的比重也在上升,但前者始终远远高出后者,二者极不相称。中国出口产品已经连续11年遭受到世界最多的反倾销调查,中国已成为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而且这一不祥趋势还在延伸扩大。

中国出口产品遭遇反倾销,直接受害者就是我国出口企业。如欧盟自2006年10月7日起对我国皮鞋正式实施的为期两年的16.5%的反倾销关税,使得温州皮鞋在之后“广交会”上的订单数量锐减了三至四成之多,而中国彩电企业1988年在欧盟遇到的反倾销事件,导致中国企业丧失全球1/4的彩电市场达15年之久。

二、中国企业遭受反倾销主要原因

(一)环境原因外部环境方面,许多国家利用反倾销简单易行和不易招致报复的特点,滥用反倾销作为排斥国外产品保护本国产业的最佳办法;外国对我国出口产品倾销的确定主观性强。外国政府对我国产品实施反倾销的主观不利因素主要有:随意立案,认定构成倾销后采取的临时措施往往致使我国产品丧失打开市场的良机;对我国使用“非市场经济国家”的歧视待遇,任意选用的替代国价格使我国产品更容易被认定为倾销和被裁定较高的反倾销税率。国内环境方面,我国的出口市场集中、出口结构失衡和外贸体制不顺容易使一些出口产品造成倾销或倾销嫌疑。出口管理和审核权高度集中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仅局限于提供进出口培训等初级服务等功能,不能对违反行业整体利益的出口企业做出惩罚。行业管理主体权力的真空致使行业管理混乱,造成了出口企业以压价为主要手段的无序竞争。

(二)中国出口企业应对反倾销的态度和行为中国一些出口企业对国外反倾销认识不足,或错误认为应诉参与与否结果一个样,或认为应诉代价过大、得不偿失;一些企业抱侥幸心理,企图借其它企业应诉之功而享免罚之果,结果形成国内同行大家都不应诉的局面。国家相关政策的鼓励支持和近年来我国一些企业成功应诉的事实表明,企业应诉越积极受益机率越高。

(三)中国出口企业对待国际市场的观念导向

美国营销学者菲利普?科特勒指出,社会中存在着六种竞争的观念,各种组织无一不是在其中某一个观念的指导下从事其营销活动: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营销观念,顾客观念和社会营销观念。生产观念、产品观念和推销观念往往是过于注重产品的性能、质量和销量而忽视人性和服务,这些观念在少数落后国家的卖方市场环境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现代企业开拓市场时一般采用营销观念、顾客观念或社会营销观念指导自己的活动,靠市场导向的战略来赢得市场,以适应正在加速变化的环境。2004年7月1日起,中国全面实行外贸经营权登记制,越来越多的生产企业获得了不必使用出口中间商而直接开拓国际市场的资格。但大部分出口企业仅仅把自营权当作替代外贸公司做外贸的优惠,满足于把产品销售给国外进口中间商来获得出口额。他们往往靠低价竞争来获取国际市场竞争优势,但在获得一定的市场份额后容易遭受外国反倾销调查,极易被进口国认定为产品倾销,最终有可能再失去市场,这也正是生产和推销观念指导下的营销实践所固有的风险。一些国家对我国使用的“非市场经济国家”歧视待遇短期内很难有所改变。1999年中美在达成中国加入WTO协议时,规定自中国加入WTO之日起,美国可以在15年之内把中国作为非市场经济国家;欧洲虽然于1998年通过理事长会议正式把中国从非市场经济国家名单中删除,但并没有承认中国是市场经济国家。美国等国家不会主动对我国放弃使用非“市场经济国家”条款,在优化我国出口体制、规范我国出口企业经营行为、提高出口企业的国际市场营销水平等方面下功夫,既有利于推动外部环境的改善,又能有效应对反倾销。

应该看到,我国政府这几年在修改和完善WTO反倾销规则,建立以行业协会为核心的外贸出口预警机制,构建国外的反倾销协调网络,加强对出口产品监管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使得我国的出口体制环境逐步改善。同时,在一些企业成功应对反倾销案例的带动下,在一些地方政府和行业的支持和奖励下,我国企业应诉反倾销的态度和行为有了积极的转变。与内部环境的改善和一些企业应诉态度、行为的转变相对比,我国大部分出口企业的营销观转变相对滞后。一些观念落后的出口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时盲目跟进和竞相压价的行为往往导致整个行业遭受反倾销报复,提高我国出口企业的整体国际市场营销水平刻不容缓。

三、中国出口企业应对反倾销策略

随着以信息化和全球化为特征的新经济影响日渐扩大,各国企业同国际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国际市场营销与国内市场营销的最主要差异是国际营销所面临的营销环境更加复杂多变,这就要求我国出口企业在国际市场中开展营销活动时,要通过调研详细剖析国际市场营销环境、消费者和营销组合因素,进行国际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和市场定位,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策略,这样才可以用可控制的资源有效应对不可控的国际市场环境,才可以避免反倾销、实现企业的营销目标。

(一)通过市场调研细致深入剖析国际市场营销环境、消费者和营销组合因素对国际市场进行市场调查与研究,是企业开展国际市场营销活动的前提。环境调研和消费者调研主要是为获取国际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选择的信息,通过所收集的信息来测量市场需求。国际市场营销环境可以分为直接营销环境和间接环境,直接营销环境是指那些直接对国际化经营企业的国际营销活动产生影响和制约的因素,通常是指国际市场;国际市场营销间接环境是指那些间接的对国际化经营企业的国际营销活动产生影响和制约作用的因素,一般包括政治、法律、经济、社会文化、科学技术、自然地理、人口等因素。通过研究这些因素,可以帮助出口企业理解国际社会的人群行为和观念、这些因素如何影响营销过程,并可以获取市场容量、市场规模、市场类型及增长变动趋势、潜在消费量等方面的数据。取得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选择的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测量、理解国际市场现实和未来的需求,国际市场营销组合因素的调研则可以帮助我们全面认识国际市场现实的供给情况。国际市场营销组合因素调研包括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和竞争调研。

由于国际市场调研涉及的范围广、变量多、变量之间关系复杂等原因,使得一般出口企业很难独自承担由此带来的高额调研成本。鉴于我国大部分出口企业规模较小,可以采取加强文案调研、通过行业协会组织调研、几个企业联合聘用国际市场调研等方式开展国际市场调研。

(二)国际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和市场定位国际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和市场定位属于目标营销的范畴,即出口企业区分主要的细分国际市场,把一个或几个细分的国际市场作为目标,为每个细分国际市场开发产品和制定营销方案。通过目标营销,出口企业可以把营销努力集中在具有最大购买兴趣的国际顾客身上。国际市场细分时要注意国际消费品市场和国际工业品市场细分标准的不同,我国出口企业在对各个细分市场进行评估后,可考虑从以下五个市场模式中选用适合自身的模式:密集单一市场、有选择的专门化、产品专门化、市场专门化、完全覆盖市场。

如图3,密集单一市场(1)是以单一产品对单个细分市场密集营销的市场模式;有选择的专门化(2)是以多种产品对多个联系很少的细分市场分散营销的市场模式;产品专门化(3)是以系列同种产品对不同细分市场展开营销的市场模式;市场专门化(4)是以一系列多种产品满足某个顾客群体各种需要的市场模式;完全覆盖市场(5)是用各种产品满足多个顾客群体需要的市场模式。我国出口企业往往不重视对市场覆盖策略的研究,沿用“大规模分销”的传统方式,出口主要集中在为数不多的标准化产品上,因而这些商品在进口国市场上所占份额就相对较大,同时我国商品的现实优势又在于价格低廉,这样即使不是有意构成倾销行为,也容易引起进口国同类产品厂商的警戒并引发反倾销申诉。考虑到我国大部分出口企业规模小、国际市场基础不够深厚,密集单一市场(1)和有选择的专门化市场(2)模式较利于我国出口企业进入国际市场,而且有利于避免国外的反倾销。市场定位就是出口企业确定在目标国际市场要传递的顾客价值,也就是企业或品牌的核心观念。我国出口企业的市场定位要注重价值的差异化,即在设计产品与形象时以目标市场的顾客利益为基础,充分体现自身优势,努力避免与国外竞争者雷同,从而在目标顾客心目中占有一个独特的位置。定位之后,要通过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的差异化来体现核心观念,从而将出口产品与国外竞争者区分开来。

(三)产品策略国际市场营销产品策略要求对产品标准化与差异化的选择、产品组合、品牌、包装、服务做出协调一致的决策。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出口企业在产品标准化与差异化的选择和国际品牌建设上面临的问题较多。从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来看,近年来技术密集型出口产品的比例开始上升,技术密集型产品主要为满足全球消费者的共性需求,这一特性要求采取标准化策略,而前几年占绝对出口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主要满足各国消费者的个性需求,应以采用差异化策略为主。我国出口企业国际市场营销的产品策略尤其应注意标准化与差异化策略的结合运用,如一些标准化产品采用差异化策略,改变包装或品牌名称就可进入不同国家市场,事实上我国出口产品的很大一部分利润就被运用差异化策略的外国进口商转移。标准化策略和差异化策略结合应用有助于企业避免反倾销,例如在1994年美国对我国所生产打火机的反倾销调查中,我国一企业生产的打火机因为多了充气阀特色而免受调查。

品牌的本质是营销者许诺向顾客持续传递特定的属性、利益和服务,品牌是公司战略运作、服务和产品开发的关键驱动力。中国企业国际营销下一阶段的战略是如何真正建立世界性品牌,中国企业建立世界性品牌的真正难点在于如何建立能代表中国文化精髓的品牌价值,而非市场份额或销量。在对出口商品的品牌设计时,要考虑同进口国的文化环境和法律环境相适应,同时要加强品牌的维护。

篇5

因此,我国的外贸企业要进一步提高出口能力,就必须重视本企业的出口知识管理以及员工的技能培训,切实地提高外销人员的自身业务能力。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在国际上已经识别的重要出口技能的基础上,选取我国东部经贸发达的山东省外贸企业进行了一次广泛的出口技能调查,并对我国外贸企业成功出口所需的重要技能进行了识别和排序。主要目的是对我国外贸企业成功出口所需的重要技能进行识别,广大外销人员的出口技能培训与学习提供一手参考。

一、 国际上企业成功出口重要技能的识别

国外学者们很早就已经注意到出口技能对提高企业出口绩效的重要作用,有竞争力的出口技能和出口资源是一个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和成功出口的关键因素。同时,国际贸易培训与企业出口绩效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国际贸易技能培训对于企业成功出口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国际贸易教育应该更加注重经验和实用技能。出口技能对企业出口的重要作用促使学者们寻找哪些是重要的出口技能。

Kedia和Chhokar (1986)调查了96家美国中小企业发现,美国的中小企业认为有7项技能对出动有重要影响,包括(1)知道如何在海外市场进行营销;(2)知道如何获取市场前景和海外市场的相关信息;(3)了解国外企业运作的实务;(4)了解出口程序;(5)知道如何在国外市场进行定价;(6)能够与国外以及海外的美国企业进行竞争;(7)能够使用美元进行交易。他们还发现,出口企业和非出口企业对上述出口技能重要性的评价存在差异,出口企业认为知道如何使用美元进行交易最为重要,其次是了解出口程序以及如何在海外市场选择当地的经销商。而非出口企业则认为知道如何在海外市场进行营销最重要,其次是了解出口程序。除此之外,非出口企业认为了解国外企业运作的实务、获取市场前景和海外市场的相关信息也非常重要。

Kaynak(1992)通过对加拿大大西洋和草原两个地区出口商所需出口技能的研究发现,尚未开展出口业务的企业都认为,出口是企业发展壮大的主要贡献因素,因而是企业未来必须开展的业务。出口业务在销售、包装、船运、保险、风险管理、管理消费者耗费的时间、谈判、售后服务等方面的成本要高于国内销售业务。另外,信用限制、价格、质量限制、交货问题、运费成本、汇率波动和有限的国际市场知识都是阻碍出口营销的重要因素。与这些实际技能相关的成本越高、阻碍因素就越多,企业就越将其视为成功出口所需的重要技能。Karamally(1998)则形象地将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的差别比喻成本科学习和研究生学习之间的差别。

Kotabe和Czinkota (1992)对以后出口技能的研究具有较大的启示意义。他们对500家美国中西部的中小企业进行了调查,他们发现出口资源中的资金融通和市场调研能力技能只是企业对出口产生兴趣的阶段才重要,随着企业参与出口程度的提高,管理能力方面的重要性将超过资金融通和市场调研能力。此外,物流、法律程序、出口服务、促销推广和国外市场调研是企业出口所面临的五个最主要的问题。这些结论对于研究我国外贸企业的技能问题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Ross和Whalen(1999)选取加拿大农商企业作为调查样本,以加拿大国际贸易职业证书教材中的70种技能为基础,比较加拿大农商企业对美国出口和对海外出口技能需求的不同。总体上,Ross和Whalen(1999)认为:(1)成功出口的农商企业与其物流技能的运用能力有极其密切的关系,除此以外,包装、标签技术、利用货运和报关行办理出口手续和运输、判定企业的竞争优势和市场机会、办理海运,处理信用证、驾驭外国文化等,都是重要的出口技能;(2)农商企业虽然认为一般的国际管理、营销、金融技能十分重要,但中小企业对于高级的战略管理、出口营销和外汇风险管理技能的评价并不高,这些技能多是大企业更感兴趣。中小企业在出口中需要运用这些技能时,由于能力和资源所限,往往会求助于外部国际贸易专业机构,如商、出口管理公司、贸易咨询公司或商业银行的帮助。

K・ksal (2006)对土耳其Aegean地区的85家制造企业实际调研发现,土耳其企业所需的出口培训内容包括出口营销、出口技术及实务、国外市场和客户关系管理三大类,其中最重要的、是市场营销知识,包括出口促销、国外市场营销方法、国际标准、外语技能以及品牌国际化。

二、我国外贸企业重要出口技能的一般特征

上述国外学者对本国外贸企业重视的出口技能进行了调查和分析,而我国外贸企业对各类技能的评价结果是否相同呢?根据笔者前期的研究结果,从总体来看,我国外贸企业认为成功出口需要的重要技能体现出如下特点:

1. 国际结算技能和外汇风险防范技能是我国外贸企业成功出口的重要保证。

国际结算是出口业务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结算方式的选择不仅关系企业的出口收汇安全,对企业的出口成本核算也有重要影响。从本次调研结果来看,我国外贸企业非常重视国际结算技能,例如“信用证的制作和处理”、“如何决定最佳的付款方式”、“能进行信用证的流程管理”、“能处理银行托收”和“知道加快国际现金流转的方法”。此外,由于近年来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外贸企业出口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能确定出口的外汇风险”和“获取和使用国外买方的信用信息”两项技能尤其受到企业的重视。可以看出,国际结算技能和外汇风险防范技能是我国外贸企业成功出口的重要保证,事实上也是全国广大外贸业务人员需重点加强学习和培养的技能。

2. 国际贸易调研技能和市场信息收集分析能力是我国外贸企业成功开拓市场的重要基础。

国际贸易调研是企业了解国际市场、获取订单和国外客户的重要的前期准备阶段,关系到企业产品的研发、营销策略的制定以及促销活动的开展。统计数据显示,“发现国外对产品的需求”、“了解产品在出口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使用INTERNET”、“分析数据”是我国外贸企业最重视的国际贸易调研技能。我国外贸企业关注的国际营销技能主要是如何获取目标市场信息等方面的能力,包括“获取制定竞争方案的信息”、“能获取目标市场国家状况的信息”、“获取制定市场进入计划的信息”、“获取目标市场规则的信息”、“能勾画潜在客户的情况”、“能进行基础市场调研”。从总体上,我国外贸企业非常重视出口前期对国外市场信息和出口机会的了解和分析,为针对国外市场需求开发具有竞争力产品奠定基础。

3.国际贸易政策与规则是我国外贸企业规避外部风险的重要手段。

从目前我国所处的国际经贸环境来看,随着我国外贸规模的不断扩大,贸易环境的复杂,市场机遇和风险使得企业认识到掌握国际贸易政策与规则对于成功出口作用较大。我国外贸企业最重视的国际贸易政策与规则技能包括,“了解本国影响出口的规定”、“了解自由贸易区和关税同盟的影响”、“了解WTO的规则和影响”和“了解贸易规则、反倾销的影响”。从总体来看,熟悉国际贸易政策与规则我国外贸企业非常的一类重要技能,也是极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类出口技能。这一结论也提示广大外销人员,应该尽快掌握国际贸易的有关政策和国际惯例,有效地规避出口所面临的外部环境风险,尤其是政治风险和法律风险,以为成功出口以及贸易风险防范做好相关的知识准备。

4.国际贸易物流技能和国际贸易实务技能是我国外贸企业出动的基础。

从总体来看,我国外贸企业仅把国际贸易物流和实务技能视为出口的基础能力,并不认为是成功出口至关重要的技能。其中,企业认为“如何跟踪出现问题的货物”、“如何计算运费”、“如何出具出口商业发票”、“如何标签出口商品”、“使用原产地证书”、“如何进行出口包装”这几项技能是一切出动的基础,也是外销人员必须掌握的基础技能。然而,这一结果与国外企业存在较大差别,美国和加拿大的外贸企业都非常重视物流和国际贸易实务技能,认为是本国企业成功出口首要掌握的重要技能。

三、对山东外贸企业重要出口技能的评价

根据我们对山东省300家外贸企业发出的问卷调查(被调研企业名单由山东省贸促会和青岛海关提供),对其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山东省外贸企业认为成功出口需要掌握的重要技能排序前15位的是(见表1)。

从这一排序中,我们对山东省外贸企业重要出口技能的许价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 山东省外贸企业非常重视国际结算技能和基本的国际金融技能

山东外贸企业非常关注出口结汇收款方式,国际结算技能是该地区企业成功出口至关重要的一类技能。在前15位重要出口技能中包括了5项结算技能,其中,“信用证的制作和处理”在88项技能中位居第一。此外,山东省的外贸企业还非常重视“如何决定最佳的付款方式”(第4位)、“能进行信用证的流程管理”(第6位)、“能处理银行托收”(第9位)、“知道加快国际现金流转的方法”(第14位)四项结算技能。

2. 山东省外贸企业非常重视国际贸易调研技能

山东省外贸企业非常重视出口前期对国外市场信息和出口机会的了解和分析,在前15位重要出口技能包括了四项调研技能,即 “发现国外对产品的需求”(第5位)、“了解产品在出口市场上的竞争优势”(第7位)、“使用INTERNET”(第10位)、“分析数据”(第12位)。此外,该地区企业也比较“收集数据”(第24位)和“评价出口机会”(第32位)。有一部分企业非常关注通过互联网以及电子商务的模式了解国外市场并从事出口业务。

3.山东省外贸企业比较重视国际贸易政策与规则技能

山东省外贸企业重视的国际贸易政策与规则技能中,只有“了解本国影响出口的规定”(第2位)和“了解自由贸易区和关税同盟的影响”(第15位)两项技能进入前15位重要出口技能之列。值得关注的是,这两项技能的标准差都较高,说明这类技能只被部分企业所关注。“了解WTO的规则和影响”与“了解贸易规则、反倾销的影响”技能的排序位次相对较低,与全国总体排序结果差距较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山东外贸企业对国际贸易政策与规则的认知基础较好。

4.山东省外贸企业对于国际贸易物流和国际贸易实务技能重要性的评价较低

山东省外贸企业对国际贸易物流技能对于成功出口的作用评价不高,在国际贸易物流技能中,只有“如何跟踪出现问题的货物”(第11位)一项技能进入前15位重要出口技能之列。事实上,出口业务中有许多贸易纠纷就是由于在途货物的质量、数量以及相关的运输、保险事宜引起,因此,外贸企业对该技能非常重视。山东省外贸企业比较重视“如何计算运费”(第26位)。

从总体来看,山东省的外贸企业也仅把国际贸易实务技能视为基础能力,没有一项国际贸易实务技能进入前15位重要出口技能之列,只有“如何出具出口商业发票”(第20位)的排序位次相对较高。而其它3项技能包括“如何标签出口商品”、“使用原产地证书”、“如何进行出口包装”排序位次中等偏低,而且标准差都比较高。这说明这些技能仅为部分企业所重视。

5.山东省外贸企业对于国际营销技能重要性的总体评价一般

在国际营销技能中,只有“能评价产品是否适合出口市场”(第13位)一项技能进入前15位重要出口技能之列。从总体来看,山东省的外贸企业对于如何获取目标市场信息等方面的技能比较重视,包括“获取制定竞争方案的信息”、“能获取目标市场国家状况的信息”、“获取制定市场进入计划的信息”、“获取目标市场规则的信息”、“能勾画潜在客户的情况”、“能进行基础市场调研”。但是,对于市场推广方式重要性的评价较低,如“能有效利用国外贸易展销会”、“利用出口市场媒体推广产品”、“通过政府获得出口机会”和“有效利用政府贸易代表团”等技能。这一结果说明山东省外贸企业对营销技能的应用层次还较低,还需提高市场推广和产品出口促销水平。

6.山东省外贸企业对国际贸易战略管理技能重要性的评价中等,有些技能评价偏低

山东省外贸企业的国际化程度较低,对于高端的企业管理知识和技能的重视程度不够。首先,没有一项国际贸易战略管理技能进入前15位重要出口技能之列。其中,只有“供应链管理”技能排序位次相对较高(第25位)。这一状况可能与目前该地区外贸企业的总体发展水平有关,从长远来看,这类技能是出口经验丰富、国际化程度高的企业更需要的能力。

综上所述,山东省的外贸企业认为成功出口最重要的技能为国际结算技能和国际贸易调研技能,其次是国际贸易政策与规则技能。

篇6

一、美国《自由贸易协定》谈判的动因分析

(一)新一轮区域一体化对美国构成巨大的竞争压力

区域一体化是二战以后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一个十分突出的现象和趋势,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存在。20世纪90年代,全球范围区域贸易协定安排发展迅速,1990年全球生效的FTA数仅为27个,短短的16年时间FTA数增加到2006年的211个。新一轮区域一体化浪潮同时也呈现出一系列新特点,区域贸易安排以双边自由贸易区协定为主。据WTO统计,从1990年到2006年9月,已生效的自由贸易协定为166个,关税同盟为4个,优惠贸易安排为13个,自由贸易协定占所有区域贸易安排的90%以上,且双边协定约占所有自由贸易协定的95%左右。另外,FTA所涉及的领域和内容也更为广泛,不仅包括与贸易有关的条款,如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贸易便利化、知识产权、竞争政策等;还包括劳动标准、环境保护以及民主发展的内容。

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对美国构成巨大的竞争压力,即便美国经济实力强大,同样也无法漠视并抵制之。如果美国一直被排斥在多数FTA之外,则美国出口厂商在国际市场上将处于竞争劣势,美国的贸易利益将受到严重损害。自从智利于1997年起开始进攻性FTA谈判,美国由于没有与智利签订FTA,美国出口商面临的是6%的统一关税,而欧盟、加拿大、巴西等国的出口商却以零关税进入智利市场,使得美国的小麦、大豆、谷物,纸制品,塑料及建筑设备等逐步失去在智利的市场份额。

(二)为获得更广阔的海外市场,促进美国经济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明显的今天,任何国家的经济的繁荣都离不开国内、海外两个市场。目前多边自由化进程停滞不前,通过签订FTA可以为美国的制造业、农业以及服务提供者打开新的海外市场,提升美国产业的竞争力,同时也为国内消费者提供更多更好的选择。北美自由贸易区(以下简称NAFTA)自生效起,就给美国经济带来巨大的收益:美墨、美加的贸易额逐年递增,分别从1993年的815亿美元、2116.61亿美元上升到2005年的2904.7亿美元、5022.83亿美元,占2005年美国贸易规模的11%、19%。NAFTA不仅使美国制造业以及高新技术部门获得了墨西哥、加拿大的巨大市场,同时促进墨西哥廉价劳动力的流入,有力地弥补了美国劳动力价格过高的劣势,使得美国制造业巨头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扩大销售,提升了产品竞争力。

(三)努力维持美国在世界贸易体系中的规则制定权

随着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和美国相对实力的下降,美国对多边贸易体系控制力有所减弱。因此,美国寻求建立并主导自由贸易区,实现其影响多边经济规则制定的战略意图,巩固其地位。以美国加入NAFTA为例,其不仅扩大了美国的市场规模,同时因为在NAFTA中的主导地位,美国可以主导该区域内的规则制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美国与其他大国和区域组织进行多边谈判的筹码,最终把区域内规则转为多边贸易规则,从而强化美国在世界贸易体系中的主导权。例如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中,所涉及的许多新领域,如知识产权保护、服务贸易自由化、与贸易相关的投资措施等都在美国参与的自由贸易协定中初现雏形。

二、 美国《自由贸易协定》谈判的新特点

(一)2002年《自由贸易法》对于劳工标准、环保等问题的立法指导

随着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美国生产商的保护主义立场也随之削弱,美国国内关于贸易谈判的争论,也更多的关注经济和其他社会价值之间是否达到合理的平衡,特别是劳工标准和环境保护等。美国国会2002年通过《自由贸易法》,该法旨在给予美国参加双边、多边贸易协定的多方指导,其中环境方面的内容就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新法案概括了自由贸易协定谈判的三项要求:贸易谈判总体目标、贸易谈判主要目标、某些优先倡议。贸易谈判的总体目标是,保证贸易与环境政策的多边支持,寻求保护与保持环境并增强其行为的国际途径,同时,最大限度地利用世界资源;协议签署方尽力保证不因贸易激励而减弱或降低国内环境和劳动的法律保护。

贸易谈判的主要目标是,在协议双方之间通过影响贸易方式的经常作为或不作为过程,同时使协议一方认识到训练与调查、检查、调整相关的判断力与遵守文件的正确性,优先配置环境立法资源,保证贸易协议一方有效增强其环境立法;通过可持续发展倡议,加强美国贸易伙伴保护环境的能力;减少或消除那些过度威胁可持续发展的政府实践或政策;通过消除关税与非关税壁垒,为美国环境技术、商品与服务寻求市场准入;保证与美国签署贸易协议的伙伴之环境、健康或安全政策与实践不会任意地或不公正地歧视美国出口,或者作为掩饰贸易壁垒的工具。

某些优先的倡议包括:在贸易协定国之间寻求建立协商机制,加强美国贸易伙伴在发展与完善以可靠科学为基础的环境与人类健康保护标准方面的能力;对与总统令1314号及其相关文件相符的未来贸易与投资协议进行环境评估;重视美国其他合理的国内目标,包括但不限于保护合理的健康或安全、国家安全、消费者利益及相关法律与规章;继续促使多边环境协议成为贸易协议的内容并与协议参加方就此类协议进行协商,使任何包括贸易措施的协议与GATT(1994)第二十款的例外相符。

(二)谈判内容上,社会价值和美国优势产业并重

从外贸谈判的具体内容上看,美国与贸易伙伴之间签署的双边与区域贸易协定在很大程度上变相地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的成本。尽管协议生效时有形货物以零关税进入彼此市场,但在美国政府与发展中国家签署的自由贸易协议文本中,服务贸易、电子商务、劳工、环境、知识产权、政府采购、透明度等条款是协议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自上世纪90年代,虽然美国的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但其对外贸易逆差有增无减。21世纪以来的这几年,美国贸易和经常项目赤字越来越大,每年以6000亿美元的增量上升。因此,在产业与产品结构上,美国与双边、区域自由贸易协议伙伴间的互补性大于竞争性。

美国贸易的竞争优势在于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美国自由贸易协议的签署国、正在进行贸易协议谈判的国家及优先选择的谈判对象多为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与美国相反,它们在服务贸易与高新技术产品上均处于劣势地位。因而,在自由贸易协议中强调服务贸易等领域的开放,并使之成为准入美国市场的基本条件,这就使得美国获利更多。在美国的自由贸易协议中,一方面对自己的优势领域,如服务贸易、电讯、电子商务、农产品等,强调对方的市场开放,要求把政府采购纳入协议框架之中;另一方面在自己的劣势范围,如轻工、纺织等一般制造业部门,则注重所谓的劳工、环境“标准”。如此一来,美国双边贸易协议伙伴的发展中国家不得不承受额外的“入门费”,其中包括:开放农产品市场的冲击与粮食安全、开放服务市场的竞争压力与经济安全、提高国内劳工条件所需的成本、新的高标准环境政策所需的资本、严格知识产权保护下的高技术转让费与高模仿成本等。

(三)战略选择上,经济与政治因素并重

关于美国FTA战略动因的大量研究表明,经济利益并不完全是促使美国推动FTA战略的因素,对美国而言,发展双边以及区域贸易联系的一大动因是基于地缘政治以及安全考虑的。IMF2004调查美国与贸易伙伴的贸易情况发现,除了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员国外,美国向其他潜在伙伴的出口额占本国的总出口额的比重并不显著。贸易安排也被美国视为加深政治联系,以及对抗恐怖组织的工具之一,如美国首先考虑与中东国家的谈判。

2006年,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罗列了签订双边以及区域自由贸易协定给美国带来的利益:创造了新的市场空间;促进更紧密的经济融合;在同发展中国家贸易中获得更多的商业机会;刺激市场改革以及自由化;为美国劝说贸易伙伴国提高他们劳工以及环境标准提供了机会;培养贸易伙伴国的贸易能力;为解决民主改革以及政治稳定提供了机会,是加强与关键地区伙伴政治联系的绝好机遇。

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美国对多边贸易体系的控制力的减弱,迫使美国对贸易战略进行调整,通过FTA谈判弥补多边谈判的不足,FTA不是美国的目的,而是实现其广泛的经济、政治及安全目标的途径和战略;是促进经济发展,也是推广美国民主、价值观和维护安全的一大工具。

三、应对美国FTA的贸易政策建议

(一)提高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应对贸易转移

WTO要求区域贸易安排下的各成员国对区域外国家设定的关税不能高于原先的水平,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区域贸易安排参与国无限制设置贸易壁垒的可能性。因此,只要区域外国家的成本优势足以抵消各种贸易壁垒带来的不利,区域外的产品照样能够进入区域内国家,从而降低区域贸易安排对非成员国的贸易转移效应。与美国签订FTA的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其出口商品结构与中国非常相似,是中国在美国市场上的直接竞争对手。

在美国FTA战略下,中国只有最大限度地提高其出口商品的竞争优势,才有可能战胜竞争对手,重新赢得美国市场。然而长期以来,中国依靠低价格策略占领美国市场,中国向美国出口的大多都是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粗加工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2005年中国对美国出口的十大商品类别中,塑料制品、皮革制品、零部件等劳动密集型展品就占了一半左右。这种低价格策略不仅会引发中美贸易持续不平衡,反倾销事件不断,同时,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以及资源成本的不断上升,低价格培养中国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必须分别从微观、中观以及宏观层面上下功夫:首先,需要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从而提高产品附加值,推进企业的组织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以及营销创新,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和差异化经营策略。其次,通过改善产业组织,加快企业重组,强化配套企业,形成产业集聚,获取产业竞争优势,实现规模效应。最后,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将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结合起来,实现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向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为主方向的跨越。

(二)推进双边FTA谈判,应对竞争与挑战

从目前美国政府贸易谈判议程和自由贸易伙伴选择标准来看,我国还不可能成为美国谈判“候选”对象。美国目前对中国的工作重点仍是督促中国履行WTO承诺,美国在政治方面仍然把中国定位为竞争对手而非盟友。在东亚美国更看重与日本的FTA合作。我国政府是一贯不主张在FTA谈判中加入过多的政治要求,从长远看,我国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双边FTA磋商和谈判亦应当加快推进,以寻求扩大我国产品的海外市场规模,积极探寻实现我国外贸的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

自2003年我国内地与香港签署CEPA协定后,我国还与其他一些国家完成了双边FTA协定的谈判与签约。最早是中国与智利于2005年签署了双边自由贸易区协定,并于2006年10月开始实施,2007年我国便取代美国成为智利的第一大出口国;2006年11月,中国和巴基斯坦签署自由贸易区协定,并分两阶段实施;2008年4月,中国与新西兰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这是我国第一个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等诸多领域的全面的FTA协定。

同时,我国与海湾合作委员会(简称海合会,包括沙特、阿曼、阿联酋、卡塔尔、科威特和巴林6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冰岛、秘鲁等的谈判也在不同程度地推进。此外,2007年10月完成了与印度的区域贸易安排联合研究,2007年12月完成了与挪威的FTA联合研究,并继续开展与韩国、哥斯达黎加的FTA联合研究,也取得了积极进展。我国的双边FTA进展,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广泛认为我国的FTA建设不仅走在东亚日韩发达国家前列,而且在应对美国的竞争与挑战方面已经取得明显实效。

(三)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实施FTA战略,给本国带来福利增加的同时,也给中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一方面,与中国的竞争对手所签订的FTA使中国遭受贸易转移效应的损失,随着美国FTA战略的不断推进,贸易转移的损失将继续扩大;另一方面,美国的亚洲地区战略对中国的一体化战略构成竞争,降低东盟及中亚国家与中国组建自由贸易区的热情,使中国与这些国家的一体化进程受到挑战。

贸易引力模型强调地理距离对两国贸易的重要性,基于对地理距离的考虑,一国首先选择与周边国家构筑自由贸易区。对于中国而言,中国的主要国家利益集中在东亚地区,美欧等发达国家对中国周边国家的渗透,使得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区域合作显得尤为迫切。

篇7

关键词:知识经济时代 中国对外经贸 战略对策与思路

知识经济时代国际经济贸易的特点

知识经济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依托、以知识创造财富为特征的新经济。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际经贸活动在发生愈益深刻的变化,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具体地说,就是在逐步实现从资源优势到竞争优势、从货物贸易到技术贸易、从关税壁垒到技术壁垒、从传统手段到网络手段的转变。

从资源优势到竞争优势

传统的国际经贸格局是以“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说”为理论基础的,其特点是重视资源优势,依据资源状况来确定对外经贸战略。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发达国家主要进口劳动和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发展中国家主要出口劳动和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在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很落后的条件下,这种对外经贸战略显然有其合理性。但是,如果长期实行这种战略,就会进入“比较优势的陷阱”。20世纪末期,经济学家提出了“竞争优势论”,主张各国政府培植具有高层次竞争优势的产业,发展中国家也可以从比较优势的产业开始逐步达到竞争优势,甚至越过低层次竞争阶段创造高层次的竞争优势。从根本上说,国际经济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当今世界各国已经不满足于一般的出口创汇,而是致力于发展高科技产业,形成和提升自己的竞争优势。

从货物贸易到技术贸易

传统的国际贸易是单纯的货物贸易,交换的商品主要是有形的物质产品。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兴起,特别是高新技术的产业化,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的速度加快,它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愈益明显。人们深刻地认识到:首先,科学技术具有经济价值,不仅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可以变成新产品;其次,某些现代物质产品和服务中包含着技术价值,技术和服务也是具有交换价值的商品。这种新的认识和理解,产生了国际技术贸易,它是各个国家的企业、经济组织或自然人之间,按照一般的商业条件,将技术的使用权授予、出售或购买的贸易行为。随着制造业向知识密集型的转变,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兴起,世界范围内的技术贸易及相关的服务贸易在迅速发展,国际贸易的内容和结构将发生深刻的变化。

从关税壁垒到技术壁垒

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各个国家往往会通过建立各种贸易壁垒来进行贸易保护。传统的贸易壁垒以关税壁垒为特征,主要有关税和许可证、配额等;新贸易壁垒以技术壁垒为核心,包括技术壁垒、绿色壁垒和社会壁垒等。从国际经贸发展的趋势看,传统贸易壁垒的门槛在逐步降低,新贸易壁垒的门槛将愈益升高。技术壁垒是指以维护国家安全、保障人类健康、保护生态环境、保证产品质量和防止欺诈行为等为由而采取的技术性措施,包括安全壁垒、卫生壁垒、包装标识壁垒、信息技术壁垒。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技术壁垒将成为最主要的非关税壁垒措施。

从传统手段到网络手段

传统国际贸易采用传统的贸易手段,其特点是由中介机构在买者和卖者之间发挥桥梁的作用,应用纸币,进行实物交换等,这种外销方式表现出时效性、互动性、经济性等方面的不足。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新经济出现了网络化的趋势,也为国际贸易活动提供了现代的网络手段。电子商务通过因特网进行商品和服务的买卖及资金的转移,包括广告、交易、支付、服务等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引起国际贸易领域的深刻变革,它将减少国际贸易的时空障碍,提供更多的贸易便利和商业机会,减少交易费用和环节,降低交易成本,深化国际分工和交易,扩大国际贸易的内容和范围。信息网络提供的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商贸服务,必然导致国际贸易的结构和方式的转换,新的物流体系的形成,营销理念和手段的变新,它代表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方向,代表着新经济的未来和前景。

我国对外经贸发展进程中的滞后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国门的敞开、体制的转换和经济实力的增强,我国的对外经贸也迅速发展起来,商品和服务贸易、资本流动规模显著扩大。但要看到,在发展战略、贸易结构等方面都还存在滞后的问题,制约着我国外经贸的快速、持续和健康发展。

产品质量与经济效益有待提高

产品质量是对外贸易的竞争力所在,良好的经济效益也是增强竞争力的基本条件。从总体上说,我国出口产品的质量还不很高。受到现有的技术、设备和管理水平的限制,有的产品加工不够精细,从而出现样式不规范、标准不统一、含量不精确的问题。特别是农产品、纺织品等,在质量上存在一定的差距。新贸易壁垒对农产品和食品的农药残留量的检测,对机电产品的节能要求,对纺织品和服装的染料要求,将使我国的许多产品外销受阻。由于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不高,价格普遍较低,加上国内厂商的无序竞争、压价销售,如橘子罐头虽然挤占了世界贸易量60%的份额,但出口价格却连年下滑,这就导致出口的利润率不高,经济效益不理想。质量和效益的偏低,表明我国外经贸的竞争力相对不足。

出口产品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我国的出口产品结构在不断改善,但是受科学技术水平和国内产品结构的限制,总体结构还欠合理。目前,我国是纺织品、服装的第一大出口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的快速增长,主要依赖于轻工、服装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增长,而这些产品的增长空间在逐步缩小。近几年,机电产品的出口大幅度增加,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也出现了良好的势头,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总的来看,还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重偏高,高新技术产品的比重偏低。这样的出口产品结构,在国际经济竞争中显得优势不足。

国际经贸的技术外溢有待重视

所谓国际技术外溢,就是指技术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途径传播到别的国家,使别国的生产者逐渐掌握了这些技术。在国际贸易和投资活动中,都存在技术外溢的效应。重视和利用这种效应,就可以扩大进口商品和引进外资的效果,增强自身的发展能力。然而,这个问题在我国还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实际效果还不明显。在进口商品方面,对进口高技术含量产品,特别是成套设备及相关技术,对怎样通过产品进口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还缺乏深入研究 。在引进外资方面,对怎样通过合资办厂掌握先进的技术,怎样通过合作经营掌握现代的管理方法,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往往满足于浅层次的需要,解决急需的设备和资金,而对解决深层次的矛盾、增强发展的后劲,用心和用力都不够。

电子商务网络有待建立和健全

全球信息技术的突破和电子商务的潮流,推动了我国电子商务的起步。在新旧世纪交替的时候,开始推出大量的电子商务项目,网络用户急剧增加。但是,目前还处在电子商务的发展初期,基础设施建设相当薄弱,功能的发挥也存在差距。从政府方面看,全国外经贸管理的网络系统还未健全,缺乏一个最具权威的外经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金关”工程、“金贸”工程及其与相关部门的协调合作还存在问题,各自为政、信息割据的现象比较严重。从企业方面看,现在只有21.8%的企业建立网站,这些企业在电子商务网站过信息的仅占15.8%,多数企业上网是为寻求贸易机会和收发电子邮件,很少跟踪市场行情和传送商业数据库,并没有实现经营过程的网络化。可见,建立和健全电子商务网络的任务还很繁重。

我国新世纪外经贸发展的战略对策与思路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对外经贸的发展有了良好的机遇,也面临着严竣的挑战。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关键的问题是在研究现代科技和经贸发展的新形势,分析我国外经贸发展的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遵循国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制定科学的外经贸发展战略思路。

要实施“科技兴贸”战略

为了实现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必须实施“科技兴贸”的战略,以科技进步推动我国对外经贸的发展。要把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特别是电子信息产品的出口放在“科技兴贸”的首位,优先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及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重点支持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和环保型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要搞好研究开发,建好科技创业园和出口基地,建立创业投资机制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买方信贷利率风险补偿机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要加大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及关键设备的力度,建立“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良性循环机制,促进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后形成国际竞争能力。

要实施“以质取胜”战略

为了提高对外经贸的效益,必须坚持“以质取胜”的战略,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档次和附加值。要向科技要质量,向管理要质量,提高农产品、纺织品和其他出口产品的质量,并加强对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增强品牌意识,努力创造一批优质名牌产品。要向质量要信誉,向质量要效益,加强行业管理,防止和克服低价竞销的现象。要建立技术贸易措施咨询服务体系和预警与快速反应体系,及时收集、通报国外技术法规及产品标准的变化信息,开展和推进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环境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等认证管理体系的研究与应用,并加强出口产品的安全质量检测与监控,提高对高新技术产品检测的能力和水平。同时,要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把利用外资与经济结构调整、企业改组改造结合起来,鼓励跨国公司投资农业、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要实施“结构优化”战略

为了提高国际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必须实施“结构优化”的战略,继续调整和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要调整出口商品的结构,稳定农产品和纺织品的出口,继续扩大机电产品的出口,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增加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附加值,提高机电产品、电子产品的档次和技术含量,积极推进出口商品结构从劳动和资源密集产品为主向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转变,从低技术含量产品为主向高新技术产品为主转变,从低附加值产品为主向高附加值产品为主转变。同时,要优化进口商品的结构,着重引进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短缺原材料,在国际范围科学合理地配置资源,引进和利用国外的先进技术,运用世贸组织的规则和条款有效地调控进口,使进口更好地为我国的技术进步、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服务。

篇8

为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必须对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进行整合与开发。课程整合指的是对课程设置、各课程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诸要素做系统的考察与操作,即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研究教学过程中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分化了的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成分组成有机联系的整体。由于课程整合是一个“过程”,所以它的实践形式就是一种教学模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依托和丰富的存在形式。

一、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与构建。

(一)“以岗为纲”,设置和构建专业课程。

“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的教育思想是一种新的职业观。在常规教学中,大多以大纲规定的目标为尺度衡量教学效果的好与差,所以“以纲为本”的教育思想一直限制着教育者的思维。“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的思想与其相反,它站在职业岗位的角度“以岗为纲”,通过对岗位的共性与个性的研究,制定出与岗位专业技能、专业理论、文化素质完全一致的教学纲目,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才能深受一线岗位的欢迎。

1. 在教学上对岗位能力四要素的要求是不同的, 对知识与素养的要求是了解, 然后再理解, 对一般能力的要求是掌握, 而对职业能力的要求是熟练掌握。

2. 正确处理基本素质、一般能力与职业能力三者的关系。从短期看, 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主要来自职业技能。但从长期发展看, 知识与素质教育是基础, 是基本功, 基础不牢, 专业难精。一般能力, 尤其是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毕业生成长的关键能力。因此, 必须长短兼顾, 正确处理这三者的关系。

3. 国贸专业主干课程体系设置应以提升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综合职业能力是由基本素质能力、业务能力、协调能力、谈判能力、交际能力、口才能力、应变能力及处理法律纠纷能力等合成。合成过程是通过每一门课程内容教学得以完成, 但课程本身具有缺乏弹性的特征, 即课程有自身的学科知识体系且存在时滞性, 须将课程的“刚性”尽可能柔性化, 增强课程的灵活性。课程的取舍或更新, 都要依据职业技能、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来确定。课程整合不是一个简单拼凑过程, 而是要从基础和专业课程中寻求其内在结构、内容等方面的异同点, 严格以职业能力或岗位能力为主线进行整合, 遵循各课程间递进式关系, 循序渐进地联系起来, 形成一个完整的专业技能课程体系。

(二) 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整合设置的思路。

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应以国际贸易行业的岗位对人才的知识与素质, 一般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要求来确定, 主要包括四大模块: 即11 国际商务英语, 含商贸英语、商务英文函电、英语口语等; 21国际市场营销, 含市场调研与预测、营销策划、推销理论与技巧、商务谈判、经营管理等; 31 电子商务, 含计算机操作技能、电子商务概论、网络营销、电子单证交换技能等; 41 国际贸易业务技能,含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商法、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实务、报检、报关实务、国际货运与保险、国际贸易单证实务等。这四大模块中各有众多的课程组合, 而前面三个模块的课程都是为后一个模块打基础或为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增强业务素质服务的。在组织教学过程中, 必须避免各模块各门课程之间各自为政的现象, 要保证国际贸易专业骨干课程的教学不受冲击和挤占, 这就必须对各模块的课程进行整合, 打破原学科的系统性, 避免各课程内容的重复。可将相关联的课程整合为一门课, 例如, “推销技巧”与“商务谈判”就可整合为一门课, 电子商务的几门课可整合为一或两门课。

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中的“国际金融”课, 可采取开讲座的方式, 只侧重讲解与外贸紧密相关的内容。“国际商法”课程要打破原学科体系的框框, 专讲其他专业课未涉及到的国际贸易法律知识, 例如, WTO规则, 有关贸易术语的国际惯例、有关托收、信用证的国际惯例等, 相关课程已涉及到了, 没有必要重复开设, 可采取专题讲座方式讲授一些与国际贸易业务紧密相关的国际法律知识, 这既节省大量课时, 又达到扩展学生掌握国际贸易有关的法律知识的效果。又例如, “国际贸易单证实务”同样需要与“国际贸易实务”进行整合, 删除与“国际贸易实务”重复的内容, 专讲各种业务单证知识和单证制作的技能, 把教学重点放到指导学生缮制业务单证的训练, 为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从事单证业务打下扎实的功底。另外, 其他的课程也都可考虑进行必要的整合。至于如何对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进行整合, 是一项具体而系统的工作, 需要

分别做出详尽的方案, 这里不再赘述。[ LunWenDataCom]

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开发。

依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和“以岗为纲”的教学要求, 为适应市场对各种专业人才必须持证上岗的需要, 国际贸易行业先后出台了外销员、报关员、报检员、跟单员及单证员等资格证考试制度,凭有关机构认可发放的资格证书才能持证应聘上岗的普遍做法, 应指导学生积极应试, 并通过相关的资格证的考试, 这是应用型高校应尽的职责。专业资格证通过率的高低, 这是评价一个应用型专业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为此, 针对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毕业前普遍要求参加有关资格证的考试, 学校应组织开发有关资格证考试的“报关员资格证应试辅导教材”、“报检员资格证应试辅导教材”及“单证员资格证应试辅导教材”等的编写和组织辅导工作, 并使这些教材能有效发挥指导学生应试, 大幅度提高考试的通过率。这是国贸专业教师的当务之急, 是学院为学生服务, 为社会服务, 为市场培养大批的合格的应用型人才的急需。

三、加大实践性教学比重, 采用“四模块”实践教学模式。

加大实践性教学比重是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整合的关键。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主要是通过课程体系实施来实现, 课程体系由模块构成。根据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 笔者认为国际贸易专业应配置如下四个实践性教学模块:

1. 课程认识实习模块, 巩固基础知识。

课程实习安排在各门专业课程内和学年中的寒暑假, 主要是指专业课程内(也包括专业基础课)的实践环节, 目的是使学生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巩固所学过的知识, 把理论与实践知识结合起来。例如: 当讲述国际贸易政策, 特别是进出口商品政策中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时, 为了更好地把理论转化为实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查阅资料, 了解中国加入WTO前后的关税变化, 说明当前国际经济中“关税壁垒”日益弱化的特征, 而非关税壁垒, 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收集有关中国企业“反倾销”、“绿色壁垒”等情况的相关数据, 分析目前中国企业面临的“非关税壁垒”的现状, 并尝试提出一些对策。经过这样的训练, 理论已经完全转化为生动的实践教学, 学生不仅印象深刻, 而且学会如何用经济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 校内实习基地模块,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模拟实习环境。

校内实习一般安排在三年制的第三到五学期,目的是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研究问题和开拓创新的能力。可以分为:

(1) 课程实训项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市场调研实训、国际市场营销实训、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报关实务实训、外贸单证实训、电子商务实训等。在《外贸单证实务》与《报关实务》课程中, 会有很多进出口贸易的单据,教师在教学中尽量收集企业常用的单据类型提供给学生, 使学生获得逼真的实训效果。同时, 尽可能贴近业务和实际, 收集实际的案例, 这样不仅使学生有亲切感, 而且非常实用, 让学生学得踏实。

(2) 考证实训项目。结合“双证书”制, 要求学生获得与国际贸易专业相关的报关员、单证员、报检员等职业资格证书。通过对国贸专业的学生进行为期2 周的考证实训, 一方面利于提高学生的考证通过率, 另一方面普遍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3) 专业综合实训。《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是集本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专业基本技能、职业素养于一体的综合实训课程。利用外贸综合业务实训计算机模拟软件系统, 对毕业班学生进行为期2 周的综合训练, 其中涵盖了外贸函电、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报检、报关实务、单证实务、托运与投保、国际货款结算等多项专业技能。通过对整个业务流程的运作和全套单据的制作, 让学生掌握从分析市场环境开始, 到完成市场开拓, 同外商建立起业务关系的整个流程。具体以进出易的基本过程为主线, 以具体的进出口商品交易为背景, 针对进出口贸易中业务函电的草拟、进出口商品成本核算、出口报价与还价、交易条件的磋商、进出口合同的订立、出口货物的托运订舱、报验通关、信用证的审核与修改、单证的缮制、审单付汇, 验货收货等主要业务为序进行训练。同时, 在实训中要求学生通过因特网去寻找出口的商品和客户, 自己设计产品目录、宣传网页和出口营销方案。通过这样集中的训练, 学生对三年的专业知识有了系统的认识, 强化了前面学过的知识, 又通过这种模拟训练, 培养了学生在未来实际工作中的职业能力, 使学生既具备上岗就可以较好地上手工作, 又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3. 校外实习基地模块, 为学生提供全真的实践。

实习基地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协议式的, 主要是同外贸企业或工商企业订立实习协议; 另一种是非协议式的, 主要是到一些政府的职能部门, 如海关、商检局、商务局、港务局、国税局等。一方面, 建立几个稳定的协议式的校外实习基地, 为学生和外贸企业架起了一座共同发展的桥梁, 既便于学生对即将从事的工作有比较深刻的了解, 也便于外贸企业从中发现和选拔人才; 另一方面, 也充分利用非协议式的实习基地, 如组织或鼓励学生参观港口、码头、仓库、生产车间, 让学生看到真正的货轮、火车车皮、大型拖车、集装箱、堆场、货物包装方式、海关监管场地等实物。鼓励学生直接找船运公司、保险公司、海关和检验检疫局咨询相关问题。

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也可归入这一模块。毕业实习的考核主要依据学生的实习

总结, 实习单位的实习鉴定意见及指导老师的不定期抽查结果加以确定。毕业论文一般安排在三年制的第六学期进行,由专业老师负责论文的指导、答辩和成绩考核。

篇9

关键词:“互联网+”;跨境电商;生态圈;竞争力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驱使下,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电子商务领域的应用使得进出口得到了极大地发展。深入分析当前跨境电子商务企业的基本类别,发现当前从事跨境电商业务的企业绝大多数都是中小型企业。对于跨境电商来说,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应当彻底放弃传统企业发展过程中依赖自身构建企业竞争力的方式,充分借助互联网的基本作用形成合适的跨境电子商务业务的电商生态圈,继而在国际市场上形成较强的企业集团贸易竞争优势。相对于传统国际贸易业务,跨境电商业务中企业在国际化竞争过程中的核心要素已经产生了明显变化,其自身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必须在自身经营理念和运作方式以及组织构架等多个方面实现系统优化,继而实现跨境电子商务生态圈市场竞争力的大幅提升。

一、分析建立跨境电商生态圈的重要意义

随着经济全国化的快速发展,跨境电子商务也获得迅速的发展。目前来说跨境电商划分为两类,即跨境电子商务与进口跨境电子商务,国内跨境电子商务主要是B2B对外贸易模式。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带动了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社会对于电子商务的发展越来越重视,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和跨境电子商务的衍生,人们开始将发展目光投入跨境电子商务。但是当前国际政治发展不稳定,导致国际贸易环境非常恶劣,国际贸易规则也随着变化,导致国际市场频频出现新状况,跨境电子商务既是推动电子商务行业发展的新契机,同时又给电子商务行业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跨境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使得消费者购买商品有了多样化的选择,极大拓展电子商务企业的发展市场,提高企业的市场经营利润,同时还能与许多优秀的企业伙伴进行合作和学习,譬如国际贸易创新思维和管理理念以及电商运营能力等。此外,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促进我国进出口经济的发展,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分析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物流系统不健全导致跨境电商发展缓慢

从互联网与现代物流系统角度来看,跨境电子商务行业的业务操作主要划分为两个部分,即商流与物流,健全的物流系统是推动跨境电商产业稳定发展的重要内容。由于建设交通枢纽和物流仓库以及物流中心需要耗费的时间较长,已有的物流系统无法满足跨境电商发展的需求,因此物流系统不健全是影响跨境电商发展的一重大因素。同时已有的物流系统在基础设施与专业化标准上不够统一,从而使得多种运输方式无法实现衔接,影响跨境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

2.已有的通关模式导致跨境电商运营成本升高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推动着跨境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满足国内外用户群体的商品需求和服务需求是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业务核心,但是由于客户群体商品需求量无法明确,因此导致跨境电商的业务营运困难重重,无法对市场需求做出准确判断,只能根据相关数据制定货物运输方案,直接导致供需不平衡,为了满足跨境客户群体的需求,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只能支付高昂通关费用进行补货,若是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还需要将多余的货物运输回本国,这样会产生大量的关税,对于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极其不利。为了有效减少供需不平衡现象实施了保税区制度,虽然从某种程度上减轻客户群体和货物数量需求差异的矛盾,但是由于保税监管制度过于复杂和繁琐,因此导致跨境电商的运营成本急剧升高,影跨境电子商务的稳定发展。

3.跨境电商企业缺少专业化运营人才

一是跨境电子商务缺少充足的专业化市场运营人员。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始终和企业运营息息相关,而企业运营与专业化的运营人员紧密相连,因此跨境电子商务若想快速发展就需要吸纳优秀的专业化市场运营人员,但实际上目前跨境电子商务企业缺少充足的专业化人才。再加上跨境电子商务主要是进出口贸易,所以对于运营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就需要吸收外语功力深厚和熟知国家进出口贸易法律的人才,减少跨境电商企业在运行过程中遭遇的问题,加强对运营人才的培养,保证电商运营人才熟知跨境电商和跨境物流以及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全面提高运营人才的综合素质,推动跨境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

二是缺少对国外客户群体消费文化和营销理念的认知。跨境电子商务企业的主要客户群体是国外用户,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应当充分了解国外客户群体的消费文化与营销理念,迎合客户群体的需求,提高国外用户群体对电商产品的认可。同时,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引领人员应当要充分了解国外的法律法规和发展政策,通过国际认可的法规体系来引导用户购买电商产品和服务,避免出现各种国际矛盾和冲突。

三、建立跨境电商生态圈的有效策略

1.不断完善跨境电子商务的市场运营体系

一是形成满足进出口业务快速响应的商业模式。传统商业模式过于合注重规模效应,跨境电商应当要不断转变商业模式,形成适应进出口业务的商业运营模式。相对于传统生产型商业模式来说,跨境电商是结合市场消费群体的实际需求来向上游企业提交生产订单,通过订单生产模式确保证商品生产数量和客户需求量保持一致。为了有效满足市场发展的基本需求,跨境电子商务应当加强对品牌推广与设计研发的重视,准确判断市场需求来制定商品营销计划,从而推动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

二是跨境电子商务应当要不断加强进出口商品和商品服务的品牌建设力度,提高进出口商品的品牌影响力。不断创新技术不但能够满足国际对于商品和商品服务的需求,还能够全面提升跨境电子商务的产品影响力和服务品质,提高跨境电子商务的市场竞争力,拓宽跨境电商产品的发展途径。同时,跨境电子商务企业还应当树立良好的绿色生态型品牌形象,汲取国外先进的生态环境保护技术不断完善已有的生产系统,结合国际市场的要求不断完善产品和服务,构建生态文明的品牌形象,从而全面提升品牌产品的市场影响力,提高跨境电子商务的经济利润。

2.不断完善跨境电子商务生态圈系统

一是跨境电子商务遵循国家商业发展法规,建立完善的互联网生态圈系统。在建立跨境电商生态圈过程中应当要重视电商产业网络空间的集中性和电商生态圈企业的个性化。 跨境电商需要充分重视电子商务运营平台的地位和作用,跨境电商需要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进行产品销售,结合市场发展需求向上游供应商提交生产订单,向下游销售企业提供销售产品。通过电子商务运营平台,跨境电子商务能够合理配置企业资源,并逐步形成经济影响力,从而成为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跨境电子商务应当充分吸收优势资源建立优秀的电商业务集群。以组织学角度来说,跨境电子商务应当要充分结合成员企业的优势来明确主营业务,从而建立起企业核心业务集群,并逐步构成将核心业务作为企业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将关联产业作为企业重要支撑力量的电商核心业务集群。其中,跨境电商核心业务集群中的所有成员企业都属于独立法人,电商业务集群中的成员企业互相共享资源,互相补给,从而推动跨境电子商务业务的快速发展,对于提高国家的社会经济有着促进的作用。

3.全面提高跨境物流的运营水平

一是利用商流和物流相互结合的方式来全面推动跨境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的各项业务都需要依靠互联网国际贸易商流活动,而国际贸易业务需要商流和物流相互协调才能顺利发展。相对于跨境电子商务来说,跨境物流的主要特点是业务过于复杂,货物流通风险高,跨境物流是影响跨境电子商务业务发展的重要因素。跨境电子商务应当充分利用电子商务平台来积累用户群体,不断完善商流系统,同时还要结合用户群体的消费体验和消费反馈优化商品和服务体系。根据用户群体的需求信息来改善物流配送策略,全面提高用户群体的满意度,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可持续发展。

二是跨境物流应当要不断完善业务操作流程,全面提升跨境物流和跨境电商的契合度。结合当前跨境物流业务存在的主要问题,包含物流配送时间规划、运输风险高以及物流成本高等问题,跨境物流企业应当要积极投入海外仓储和海关通关等资源,构建良好的物流运输体系,推进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

4.优化跨境电子商务通关流程

随着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海关监督管理部门应要加强建设跨境电商诚信体系,根据跨境电子商务企业的信用等级构建合适的分级监督管理制度。对于按照国家法制法规经营和诚信经营的跨境电子商务企业,海关监督管理部门可以将其称为诚信通关企业,在通关流程上可以提供绿色通道服务,采用抽检和免检等方式来全面提升企业的通关效率。针对于一些缺少诚信的跨境企业,海关监督管理部门应当纳入失信名单,通过强制监督等方法来提升失信企业的通关成本,减少失信现象的发生,促进跨境电商企业的良性发展。

四、结束语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跨境电子商务得到快速的发展,推动着我国市雒骋椎姆⒄购蜕缁峋济增长。所以,加强对跨境电子商务生态发展的深入研究具有着重要的意义,结合国际贸易市场发展状况,不断优化国际贸易理念和贸易模式,推动着跨境电子商务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章ィ徐向阳.打造最优跨境电商生态圈实现“唯一”向“第一”转变[J].杭州(周刊),2016,(12):44-45.

篇10

论文摘要:入世后,面对国内国际市场双重竞争,如何提高外贸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将有利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根据中国外贸企业的特点,本文探讨了外贸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取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措施和竞争战略选择。

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2005年1月起中国外贸企业准入由审批制全面转为登记备案制,在贸易权方面给予所有外国个人和企业不低于中国企业的待遇。随着我国在对外贸易领域的改革不断扩大和深化,有无数的企业和个人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贸易活动。加入WTO,意味着我国将遵守世贸组织规则进行改革和发展对外贸易,实现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逐步开放的国际国内市场,使我国原有外贸企业的发展面临着更多的机遇与挑战,如何提高外贸企业的创利能力及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对整个外贸乃至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是有利的。

一、我国外贸企业特点

1、出口商品品牌竞争力和国外知名品牌差距甚远。很多出口商品是在中国加工组装以满足国外订单,出口商品自主品牌少,使中国逐步变成了世界的“制造中心”。虽然我国出口额巨大,在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2004-2005年度全球竞争力报告中,中国却仅排名第44位。缺乏名牌产品,缺乏独特的企业文化,导致外贸企业竞争力不强。

2、我国外贸企业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和技术构成相对较低的传统优势行业,如服装加工业,其生产产品仍以劳动密集型和低附加值产品为主,此类产品国际价格较低,获利微薄。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外贸企业需要进一步提高科技含量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然而不少外贸企业缺乏自主产权的核心技术产品,外贸生产企业如服装、玩具等,其产品的国际竞争市场的总体趋势是供过于求。由于绝大多数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的商品的国际价格不断下跌,外贸企业为抵消产品价格下跌损失的利润,只有采用不断扩大出口数量的办法来加以弥补,企业盲目扩张业务规模,又转而导致外贸企业重规模轻质量的业务发展模式。

3、缺乏自主驾御市场的能力,管理能力薄弱,特别是对终端用户市场管理能力的缺乏。由于外贸的性质更多的是和经销商打交道,外贸企业缺乏品牌及服务意识,对用户市场的控制和反应能力弱,不能自主驾御终端市场。由于没有涉及到如何让终端消费者接受的问题,外贸企业逐渐形成对中间经销商完全依赖,沦落成为简单的商品加工厂,无形之中把自己推向了被动局面。然而现代市场已不再满足于传统的促销政策,而转向注重更具差异性的产品及品牌效力下蕴涵的产品魅力。

4、在市场运营中,外贸企业缺乏对资源的战略性统筹整合,缺乏驾驭复杂业务模式的经验。每个区域市场有其自己的独特性,由于原有的外贸业务模式比较单一,外贸企业资源整合和控制能力弱,无法有针对性地满足市场需求。另外,有些外贸企业在市场运营过程中分散推广,造成资源分散,增加企业运营成本。因此外贸企业需要取长补短,将优势资源进行整合,以达到利益最大化。

5、外贸企业一般规模都不是很大,售后服务不完善,对外发展不平衡,人才结构也比较单一,人力资源匮乏。除此之外,变化多端的国际环境、反倾销、各种贸易壁垒和汇率的不稳定,远程运输产生运费成本和中间环节成本变化,均导致外贸企业经营风险不断增高。

6、实行登记备案制后,有更多的现有外商投资企业及众多私营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竞争,竞争激烈导致了市场压缩。另外,许多外贸公司取得银行贷款的难度较大,而另一方面,外贸公司在经营模式上没有更多的利润点,无力进入其他领域进行竞争,即便是进入了生产、研发等领域,但是由于原有基础的薄弱,面临众多风险。

二、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促进外贸企业的良性发展

外贸业务不稳定,外贸企业收益低等现象十分普遍,国际贸易纠纷频繁发生,企业在操作时应提高警惕,规范操作,尽量减少和躲避风险。但经济全球化是一种趋势和必然,外贸企业的出路在哪里?面对当前的国际市场发展状况,具有中国特有的企业特点和文化背景的外贸企业应当如何予以应对和发展?笔者认为:

1、研究国际市场。国际市场规模大,开放性强,除了存在语言、文化等差异,不同地区还有不同的产品标准及管理规则,外贸企业必须熟悉国内外相关法律法规、国际市场竞争现状和发展态势,深入研究国际市场,才能在深层市场上避开众多竞争来赢得胜利。2、大胆寻求市场缝隙,创建合理的市场定位。市场竞争环境的变迁,要求外贸企业根据市场需求,改变单一业务模式及业务结构,进行合理的市场定位,建立新的利润增长模式,实现企业赢利。市场是变化的,变化会带来新的市场需求,外贸企业必须寻找自己的市场定位,开拓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不屑一顾的市场空隙,达到求生存谋取发展的目的。注意发掘一些辅助大企业而派生的产品及服务,投入到细分市场,开展服务配套,找到自身的发展空间。只有这样,企业的潜在优势才能转化为现实优势和竞争优势。

3、积极开创企业自身品牌。外贸企业可以积极设立研发机构,适度深入产品制造和研发环节,尽量使企业能拥有独特的技术和生产技艺,扩大产品差异性。当今世界已由对劳动密集型的市场需求转化为对知识技术及服务的市场需求。我国外贸企业应该积极开创企业自身品牌,应一手抓市场,一手抓技术改造,有针对地根据具体市场制定具体方案,提高市场认知度,从而达到低成本锻造品牌的目的,传播企业核心价值,最终形成强势竞争力。个性是企业生存的基本,每个企业只能在一定的领域、一定的行业形成优势,不可能在多个方向、任何方面都有竞争力。企业必须形成品牌竞争意识,逐渐调整和优化自己的商品结构,逐渐提高商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形成自己独有的信誉和品牌,增加企业的盈利能力。

4、强化和利用自身灵活优势,增强赢利能力。加入WTO后,我国的市场发生巨大变化,外贸企业在进一步发展中不能丧失了自己机制灵活的优势而简单地向大企业或跨国企业看齐。由于外贸企业受规模所限,难有强大的研究开发能力,所以,明智的企业就要善于利用自身优势:机构灵活,适应性强,管理层次少,信息传递速度快,协调和管理成本低。企业跨国经营未必需要庞大的规模,只要在某些环节拥有相对优势,都可能成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基础。

5、加强信息意识。我国外贸企业经营直接介入国际市场的程度比较低,而企业信息化率高低是衡量企业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的重要准则。对于企业规模受到限制的广大外贸企业,可以借助中介网站,逐步实现网上交易。WTO加快了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利用网络营销,节省了开支,提高了对资源的利用效率,获得低成本、高竞争力的优势。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也缩小了外贸企业与国外大企业间的能力差异。建立强势网络销售有助于企业克服规模小、资金少、科研能力薄弱的劣势,降低成本。

6、深化实施人才战略,加强人员素养培养,通过学习和引入并重的方法,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科技进步的关键在于人才,因此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加大培养、发现、使用不同人才的力度,减少管理层级,对企业所属员工进行专业强化培训,鼓励员工开发思维,并深度挖掘员工自身的潜力非常重要。企业应加强培养与引进人才,同时完善激励机制,使企业能够留得住核心技术人才,为企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一个企业良好的运营决不是盲目出击,协调分配好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才能够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7、加强创新意识,制定出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文化理念和经营管理理念。企业持续竞争优势源自于持续性创新。外贸企业可以通过通过技术引进来实现企业技术创新。市场是动态的,新的知识资源源源不断涌现出来,企业只有着眼于加强技术及管理创新,争取产品差别优势,制定自己独特的市场创新战略,才能保持持续竞争优势。对于某些不可替代的特殊商品,特别是一些高技术含量的商品,外贸企业可以通过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的合作,把技术开发建立在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制定出适合企业发展的文化理念和经营管理理念,必要时,外贸企业可以引进专业的管理咨询机构帮助企业制定和创新战略规划,形成独有的产品和服务。所以,我国外贸企业要提高盈利能力,提高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就要着眼于国际市场的需求组织生产,在不断变幻的市场中,保持创新意识,科学发展,才能在未来的市场中保持不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