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研究性学习心得范文

时间:2023-11-20 17:27: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研究性学习心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研究性学习心得

篇1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实施过程

高中信息技术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学科,而当前课堂中所使用的教学模式仍以传统的知识传授为主,即向学生灌输软件的操作或工作原理,从而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学生的学习过程缺乏自主探究活动,忽视学生以原有知识为载体进行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阻碍了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笔者在高中信息技术课中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探索,旨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团体合作等方面的能力,切合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以期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协作能力产生推动作用。

一、研究性学习的概念

教育部 2001 年 4 月颁布的《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通知指出:“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的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研究性学习在价值理念上突出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学生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主动发现问题,并运用各种知识、技能和经验解决问题,让学生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切实感受到使用知识、获得体验的乐趣,从而激发求知的欲望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1]。

二、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

笔者在我校高一年级信息技术课程中实施了研究性学习,经过尝试和探究,总结了实施研究性学习所需的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实践阶段,表达和交流阶段。

2.1准备阶段――教材分析、设置问题。教师在此阶段所做的工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认真分析本年度所使用的教材和教参,理清教材的框架脉络。在开学的第一次课向学生说明整个学期的教学内容和时间的安排,学生有宏观的了解后,从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进而找到自己的切入点进行自主探究。第二,教师拟定学期伊始的学生信息技术调查表,学生在第一次课上完成该调查表。该调查表的主要目的是获知学生的家庭学习环境、学生信息技术的能力水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生对教学安排的建议。

2.2实践阶段――学生选题、自主探究。每一个 45 分钟,教师都希望学生能积极地“动”起来。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活跃起来呢?一方面,教师要注意少讲,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多少,学生学多少”的局面。教师讲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类似的情境下知道如何去做,然而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信息,自主探究的习惯。另外一方面,换角色讲。教师总是站在讲台上,总是一成不变的教法,时间长了,学生会麻木,甚至会厌烦。学生总是坐着倾听,漠然了倾听以外的事情,体会不到组织课、展示课的乐趣,也感受不到教师的辛苦[2]。师生互换角色,小小的一个变化――教师可以看到学生隐藏着的魅力,深层次地倾听、了解学生的内心,反省自己在备课、授课中的不足;学生体验角色的变换,能够换角度思考问题,收获成就感,刺激求知欲望,培养独立探索、开拓进取的精神。

2.3表达和交流阶段――三条渠道、交叉进行

2.3.1五分钟小知识点。五分钟小知识点,是让学生在课堂的前三至五分钟,将自己揣摩研究的有关信息技术的小窍门、小建议、小收获等方面的一些小知识点,向全班学生进行展示。通过此种活动,教师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喜好,理解学生的言行,拓展教师的知识面,缩小师生间的距离;对于授课学生来说,该活动使其跳出了教师狭窄的知识圈,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了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认可度,特别是对于水平稍差的同学来说,能够有机会站在大家面前展示自己,非常有益于学生日后的学习;对于听众同学来说,该活动使其有机会重新认识自己身边的同学,从同学身上学到东西,并学会欣赏身边的人。另外,有时听众同学会质疑,同学之间很容易产生思想碰撞的火花,从而有益于全班同学的共同进步。

2.3.2学生展示课。学生通过展示进行整节内容授课的时间为15至30 分钟,一般有1至2名学生完成,教师在此过程中的角色是引导者、辅助者和学习者。通过此种活动,可以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在准备阶段,学生需要独立思考或合作探讨研究的方向及内容,并娴熟地掌握研究的内容,还要制作出令人满意的课件;在展示阶段,学生要用流利的语言将个人思想表达出来,要以平常心接受其他学生的质疑,教态要大方、得体。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看似不需要做多少工作,其实则不然,因为学生毕竟还是学生,在许多方面仍然考虑不周,需要老师的鼓励、指导和示范方可比较完美地展示出授课内容,在结尾时,也需要老师进行补充和点评。

2.3.3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研究性学习课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不是简单的让学习者掌握某项具体的知识或技能,关键是使学生对所学信息技术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和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研究性学习课程的一个特点就是综合性,它的内容和对象不属于某个个体学科,是综合性的,研究的问题也是综合性的问题,必须结合各科知识才能解决。两种新课程体现着相同的教育理念,都指向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批判性思维、合作技能和收集、检索、分析、评价与利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两者之间进行整合与渗透存在较高的可行性与实践价值[3]。

三、结论

通过近几年的探索与实践,笔者发现,与以往单纯地进行知识的传授相比,在高中信息技术课上进行研究性学习能够使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加浓厚,课堂也更具有生命的活力。长此以往,将推动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促进学生养成开拓创新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关注社会的洞察力和回报社会的责任感。

参考文献

[1]聂志成.信息技术条件下研究学习的设计[J]

篇2

    研究性学习在高中政治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习政治的兴趣,加深知识的理解,促进合作探究意识的提升,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改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是其中的重要一种。这种学习模式充分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过程性的特点,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自主学习精神,培养了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交流和合作的能力以及用基本原理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近年来,我国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将变革学习方式,把研究性学习放在了突出的地位,强调在学科领域,要为学生创设研究性学习的空间。根据全国基础教育会议精神,我国新颁布的课程标准和相应教材都将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和实践能力放在了突出地位。《普通高中政治学科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助的教学方式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通过研究性学习在高中政治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破除教师中心论,建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主体参与、主动探究的多维互动,由机械模仿变为合作、探究学习,实现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善于合作、勤于创新的教学目标,创设学生为中心的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建立平等、民主和互相尊重、互相负责的交往式师生关系。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使学生有创新的兴趣,有求异求变、求新求奇的心理,敢于向书本、向教师、向权威质疑的勇气,逐步提高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适应时展、社会进步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课程与各门学科课程存在着内在联系,是相辅相成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领域内得到拓展、加深;各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在某些情况下,“研究性学习”课程也可和某一些学科教学打通进行。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与思想政治课的教与学有着天然的匹配性。“研究性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理解。政治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并不容易掌握。长期以来,我们对政治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要么划划背背,要么就理论讲理论。但是,高中学生的阅历浅,对理论问题的理解比较肤浅,泛泛而谈,就本论本,只能使学生更加模糊,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更无法为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觉悟打下理论基础。

    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学生学习政治课后应养成以下能力:自学能力;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比较鉴别、判断是非、正确观察问题的能力;运用历史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研究性学习”理论的提出,“研究性学习”方式的横空出世,为我们找到了解决这一难题的良好契机。我们不反对学习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相反,“研究性学习”是建立在扎实的基础知识之上的,但是,作为一种学习理念、学习方式,它更关注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探究性学习应包括探究性学习方式和探究性学习课程两个层面。作为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完全可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作为课程形态的“探究性学习”是为“探究性学习方式”充分开展所提供的相对独立、有计划的学习机会,即在课程计划之中规定一定的课时数,以更有利于学生从事“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无论是作为学习方式的探究性学习,还是作为课程形态的专题探究性学习,对着眼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都有着重要意义。

    “研究性学习”首先要选择研究课题。不管学生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如何,不管选择何种类型的课题,如果想提出具有研究价值和可行性的课题,学生除了需要仔细观察、积极思维,能从寻常现象中发现不寻常之处的能力外。“还必须具备一个重要的道德品质,即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自然的爱及对生命和人生的关怀”。否则就选不出有价值的课题。同时,在寻求课题的过程中,学生会主动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思考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研究性学习”是由学生自己负责完成的。学生在获得最大限度的自主权的同时,也意味着要承担比平时更大的责任。因相互的分工合作,每个成员的研究状况直接影响着整个小组的研究进程和质量。每个小组成员的努力,既是对自己尽责,也是对小组和其他成员尽责。

    综上所述,政治学科研究性学习不以掌握系统知识为主要目的,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进行多向思维,从多角度、多层面地认识同一事物,并善于把他们综合为整体性认识,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去对新情况做出价值判断、经验组合和改造,其结果不是现有的知识的积累,而是在深刻的求知体验中不断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邵瑞珍.教育心理学(修订本)[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3]袁军.探究性学习教学示例(政治)[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篇3

关键词:分层教学;隐性分层;异质建组;高中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16)15-0011-04

我校是一所省级示范性高中,但是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信息技术课程在大多数农村中学不太受重视,所以学生的成绩良莠不齐。尽管我们实行分层教学多年,但是传统的分层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了教学效果,甚至使学生分化越来越严重。为了真正实施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我在教学中尝试推行“隐性分组、异质建组一分层备课一分层施教一分层练习一分层评价”隐性分层教学模式。下面就谈谈个人实践体会,与大家进行探讨。

一、隐性分层教学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

(一)因材施教与个体差异理论

我国教育家孔子最早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概念,提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个性化教育,从而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每个学生的生长环境和个性特征都不同,不存在两个完全一样的学习者。隐性分层教学就是教师在内心将学生分层,对不同成绩、不同基础、不同个性的学生进行不同手段、不同目标的教学,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最佳的发展,体现因材施教的概念。

(二)“掌握学习”理论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强调每个学生都有能力学习和理解任何教学内容,达到掌握水平。只要提供较好的学习条件,多数学生学习能力、速度和动机方面的个别差异将会消失,大多数学生将获得较高的学习成绩。

(三)“最近发展区”理论

前苏联的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潜在水平,它们之间的区域被称为“最近发展区”或“最佳教学区”。教学只有从这两种水平的个体差异出发,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并不断地创造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隐性分层教学就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施加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使教学内容分层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中,从而使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达到更高的发展水平,以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

(四)皮亚杰的“认知结构说”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结构说”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双向交互作用的成果,学生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体现了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教与学相互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过程。要求我们在教学中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学习建构的过程。

二、隐性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一)隐性分组、异质建组

隐性分层是相对显性分层而言的,指分层教学中对学生的分层处于不公开状态。关于隐性分层教学的定义,众多的学者都给出大致相似的概念。在正常的教学班级中,按照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和学习兴趣,将学生大致分成三个层次,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并不向学生公布学生所属的层次,只在教师心中有数。而在授课的过程中,采用异质建组的方式,即学生被分成三个层次后,从每一层中各取一名学生组成三人学习小组(A层的第一名+B层的中间一名+C层的最后一名,以此类推。)这样,既可以掩盖学生的层次区别,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也能有效地促进小组同学间的合作交流学习。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生学习成绩的升降有别,要在一段时间以后实时地重新进行隐性分组和异质建组,以便更好地体现隐性分层教学的教学效果。

(二)分层备课

备课是保证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环节。既然学生的心理特征、性格特点、学习基础、家庭环境有别,教师备课就不能按照一种模式,只备一个教案,其余问题全靠“临场发挥”。通常,我把课堂教学内容标上“一星,二星,三星”。要求A层学生掌握全部内容,B层掌握标有一和二星的内容,c层掌握有一星的内容。当然,我平时常常鼓励学生挑战高一层次的知识,让他们获得“跳一跳也能摘到桃子”的成功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分层施教

教师上课要按照备课的教案分层施教,按照低层次学生优先参与,中等生主动参与,高层次学生带动参与的原则组织教学,目的是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示范作用带动中低层次学生。在讲解过程中,通过分层讲解,使教学内容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上新课时,可让底层学生复述旧知识点,然后由高层次学生总结来引入新课,将知识点按照中等生所能理解的程度进行讲解,在练习或者个别学生有疑点时,再进行针对性地分层指导;复习课上,可以利用高层次学生操作演示,提升中低层次学生对相关软件的使用水平,进而提高整体的操作能力。

(四)分层练习

分层练习,就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和潜力,科学地把学生分成若干层水平相接近的群体(比如A层、B层、c层),然后对这些不同的学生层区别对待,依据他们的水平特点,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目和要求,以期望达到让学生在最适合自己的程度上得到发展和提高的效果。其中,抓住以下几个特点就能把握好分层练习的精髓:①在充分考虑学生已有水平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分层;②教师为已分的学生层分别设计练习;③目标是期望所有学生都得到一定的提高。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有别于其他的高中课程,其主要是在计算机教室授课,操作大多数也是在计算机上练习。教师授课以后,可根据授课的内容,根据授课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安排不同层次的练习作业,如让A类同学做I类题目,B类学生做Ⅱ类题目,c类学生做Ⅲ类题目,同时,B类学生Ⅱ类题目做完以后可以做I类题目,而c类Ⅲ类题目做完后可以做Ⅱ类题甚至I类题目,让A类学生帮助B、c类学生组内完成操作,这样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还可以提升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能力,培养学生交往能力。

分层练习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求一碗水端平、用同一把尺衡量各不相同的学生;但求人人得以发展,人人得以进步。

(五)分层评价

学生学习情况最终的评价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首先是学生自身完成学习计划的情况进行的自我评价,该评价方法属于形成性评价,因而教师要在此过程中给予指导,帮助学生培养进行自我评价的能力;除此之外,通过后测问卷调查和教师对学生平时表现的掌握来考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变化。最后,通过最终的成绩来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隐性分层教学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评价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注重分层评价。由于在教学中针对不同基础层次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与任务,因此,评价时要在承认学生差异性的原则下,给予不同的评价,充分肯定他们的各自成绩,并鼓励他们在原有的基础各自提高。如在评价小组协作完成的操作实践任务中,我给学生打的是综合分,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协作能力和合作中作出的贡献,是否完成了所在层次目标中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是否有突破自己的层次目标,对c类学生还考查其作品中是否包含创新成分等等。

2.注重过程性评价。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由于作业和练习都是上机操作,对评价学生作业的完成和掌握情况最好根据学习实际情况,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价,注重平时上机操作中的过程性评价。因为该过程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样,一个结果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完成,因而对这种教学效果评价不需进行专门性的知识测验,只需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操作情况,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等。

三、隐性分层教学模式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对学生的隐性分层要谨慎

对学生的隐性分层是基于教师对学生充分认识的基础上,不仅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应该兼顾学生的家庭情况、身体情况以及性格倾向等方面,因为任何一个方面的失误都能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另外,对学生隐性分层不能只看信息技术这一门的成绩,要通览全科、全面分析。总之,学生的隐性分层至关重要,教师要在全方位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才能进行隐性分层。

(二)实时、动态地调整隐性分层的小组成员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视学生的学习情况、课堂表现情况、总体情况适当地调整小组成员,依据课堂与学生实际,实时合理调整分类目标。

(三)分组教学与分层教学相结合

在隐性分层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最常用的一种就是分组教学和分层教学相结合,由学生之间的相互监督,增强学生的集体归属感。但这种形式也有弊端,容易让A层、B层的学生产生依赖性,成为了附属品。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来决定是否要采用分层与分组相结合的方式。例如,在讲解应用软件使用的课程中采用分层与分组相结合的方式,教学效果就很好,而讲授一些理论知识课程时,采用分层和分组相结合的必要性就不是很大。

(四)教学方法要灵活运用

教材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内容,课标的要求也不一样,有些内容要求比较高,而有些内容要求比较低,因此,并不是每一节课都能明确分成三层目标。只要教师能把握住隐性分层教学的节奏,善于引导全体学生有效地融入课堂,一样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五)引进竞争机制

在小组成员确定后,竞选组长,讨论、组织合理分工,避免“包办”等现象出现;为避免组长产生骄傲情绪,实行“能者上,庸者下”的竞争机制,每月竞选一次,让他们时刻处在危机之中,其余同学也不会因一次机会的失去而丧失自信。

(六)注重能力的培养

能力的提高、素质的形成不是靠简单的说教,而是要经过亲身体验与实践的过程。计算机学科应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他们善于实践、乐于实践。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创设情景,创造机会,给学生以足够时间和自由空间,让他们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多开展实践探索活动,达到知识、技能、情感三维一体共同发展的目标,同时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求异思维训练,使学生敢于求异、善于求异和习于求异,从而培养其敢于创新的能力。

(七)注重教师的指导作用

篇4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PBL;基于项目的学习;行动研究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4)11-0031-03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高中信息技术的课程目标由单纯的掌握技术应用上升为信息素养的培养,教学内容也越来越多地反映出综合实践性和研究性课程的特点。PBL既是一种探究式教学模式,也是一种研究性学习模式,它强调学生对真实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强调小组合作学习,强调实践创新,这与信息技术教学理念相吻合。当前,对PBL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方法探讨和案例设计上,鲜有真正实践的行动研究,缺乏有参考价值的数据和经验。于是,笔者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行动研究,希望能给一线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应用PBL提供参考和帮助。

一、PBL的核心概念

PBL是英文Projectbased learning的简称,国内有“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课题的学习”、“课题式学习”和“专题式学习”等多种不同译法, 但较为通用的译法是“基于项目的学习”[1]。

(一)什么是Project

在研究“Projectbased learning”之前,首先需要理解“Project”的概念。《英汉辞海》对Project一词给出了三个相关定义:①具体的计划或设计;②规划好的事业(如明确陈述的一项研究工作,研究项目);③课外自修项目,通常由一组学生作为课堂学习内容的补充和应用来研究的问题,往往包括学生最感兴趣的各式各样的智力和体力活动[2]。基于本文的研究,采用第三种定义比较恰当。

(二)什么是PBL

不同的专家对PBL有着不同的定义理解。国外比较权威的定义有:PBL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它所关注的是学科的核心概念和原理;它要求学生从事的是问题解决、基于现实世界的探究活动以及其他的一些有意义的工作;它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制作作品完成自己对知识意义的建构[3]。国内的华中师范大学刘延申教授指出:学生通过亲自调研、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分析研究、撰写论文等,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以得到综合训练和提高;最后,学生还要在课堂上介绍自己的研究情况,互相交流,以训练表达能力等;而这种教学方法称为项目教学法,或称为基于项目的学习[4]。前者简洁通俗,后者详细易懂,都强调了学生需通过亲自参与活动来解决问题以获取知识,这正是本文展开行动研究的核心依据。

二、PBL的操作程序

PBL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小组交流合作,要求学生借助真实世界中的多种资源,探究生活中的真实问题。通常其操作程序分为“选定项目――制定计划――活动探究――作品制作――成果交流――活动评价”六个步骤。

(一)选定项目

项目的选定要以学生为主,教师根据教材中安排的学习内容,选择贴近生活实际、学生力所能及、有研究价值的内容作为项目主题,在尊重学生选择的基础上给予适当的指导,并对学生选定的主题进行评价。学生根据主题的内容自由组合形成项目小组,小组规模应控制在4-6个人,民主选举小组长,明确各小组成员的分工和任务。

(二)制定计划

合理周全的计划是项目能顺利完成的保证,选定项目主题后,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计划,内容应包括详细的时间安排和周全的活动计划。时间安排是指统一规划项目学习所需要的时间进度,活动计划是指预先设定项目学习所涉及的活动内容。制定计划有利于学生对项目学习的控制和调节,也有利于教师对项目学习的引导和评价。

(三)活动探究

活动探究是PBL的核心环节,学生根据制定的计划开展探究活动。首先,每个小组列出需要研究或解决的若干问题,讨论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然后,进行详细深入的调查研究,并借助一定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工具来收集、加工、整合所需的素材资源,善于发现问题并大胆假设,独立自主地或小组协作地解决问题,且要及时记录和反思活动过程;最后,对所提出的假设进行科学论证,得出问题解决的方法与结论。

(四)作品制作

将学习成果制作成作品展示出来是PBL的重要环节,学生在活动探究的过程中运用新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合作的方式来完成作品的制作。每个小组选择一种或多种方式(研究报告、演示文稿、动画视频、网页软件等)描述和呈现学习的研究成果,通过作品概括与总结整个项目学习活动的过程与得失,将学习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系统完整地展示出来。

(五)成果交流

作品制作完成后,进行展示与交流是很有必要的,各小组向全班同学汇报和演示研究成果,其交流方式可根据实际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形式,例如:作品展览、报告演讲、辩论比赛等。在成果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之间交流心得和体会,分享项目学习的收获和喜悦;小组之间相互借鉴和学习,共享项目成果的成功和欢乐。

(六)活动评价

活动评价体现了PBL与传统教学模式的重要区别。评价要求由学生、小组同伴以及教师共同来完成,分为自评、互评和师评。传统教学重视结果的评价,PBL则综合运用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主要是对小组合作精神、参与意识、每个步骤的完成情况等进行评定;结果性评价主要是对计划的合理性、项目完成情况和作品的质量等进行评定。

三、行动研究的实践过程

行动研究法是对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干预或采取某一“行动”,然后观察其效果,以解决实际教学中急待解决的问题[5]。本次研究的对象是笔者所教班级的学生,选用教材为粤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研究方法以问卷调查、学生访谈、课堂观察和作品评价为主,目的是验证PBL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是否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计划是通过三轮行动研究来观察实施效果。

(一)第一轮行动研究

第一轮行动研究的目标是考察学生能否通过基于项目的学习顺利完成作品制作。

1.计划

本轮研究的教学内容是《2.4 综合活动:设计一个旅行计划》,观察内容是学生在项目学习中的行为表现以及学习效果。

2.行动

根据研究目标和方案设计,针对课程的核心内容及重点、难点,笔者建立了专题学习网站,学生通过该网站开展网上学习和在线讨论。笔者还制作了多个旅行计划的参考案例,为初次接触PBL的学生提供参考资料和模仿实例,以便熟悉掌握PBL的操作程序,顺利开展探究活动。学生在明确具体的任务后,通过一段时间的协作学习,完成小组作品,教师和学生分别对作品给予评价。

3.观察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进行了记录,经过4个课时的观察发现:学生对教师仍存在着很大的依赖性,笔者需花费部分精力以督促学生学习,其“自主性”尚未体现出来;小组协作学习过程中部分组员的积极性并不高,组内的探究交流极少;大部分作品模仿参考案例的痕迹较为明显,质量有待提高。

4.反思

根据问卷调查、学生访谈、课堂观察和作品评价,笔者认为,学生参与的热情高涨,能够通过基于项目的学习顺利完成作品制作。针对本轮研究发现的问题,笔者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分析:学生对教师存在依赖性是由于长期学习积累形成的习惯,同时,笔者依然扮演课堂控制者的角色,束缚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成员学习积极性不高,主要是在小组分工过程中各成员对自己的任务不明确,导致在学习中显得盲目和迷茫,且缺乏有效的交流;作品模仿痕迹明显,源于学生习惯了被动学习,过分依赖标准答案,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被严重扼杀。鉴于上述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笔者对教学策略进行改进,继续开展第二轮行动研究。

(二)第二轮行动研究

第二轮行动研究的目标是考察改进后的新教学策略能否引导学生完成高质量的作品。

1.计划

本轮研究的教学内容是《4.4综合活动:我的家乡》,观察内容是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协作能力,以及小组合作情况。

2.行动

在本轮研究中,笔者仅提供了参考题目和部分网络资源,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要求学生自行选择主题并组建项目小组,教师负责协调各小组的成员明确分工,促进组内积极交流。小组长带领组员开展探究活动,边讨论、边学习、边合作、边制作,全员参与完成作品。各小组进行项目汇报和成果展示,开展组间交流和互评。

3.观察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进行了分析,经过6个课时的观察发现:没有参考案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反而提高了,交流和讨论也频繁起来,大多数小组分工合理,小组作品更细化,也更具有条理性;但作品完成水平参差不齐,部分项目成果缺少探究过程的描述;不少学生在项目完成后,既无组内自评与互评,也缺乏及时的总结与反思。

4.反思

根据课堂观察和作品的统计分析,笔者认为,新教学策略能够引导学生完成高质量的作品,小组合作是制约作品质量的关键。教师须重视合作过程的指导,适时传授学生合作技能,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合作,根据各自擅长分工,齐心协力完成作品。针对本轮研究出现的问题,笔者通过思考和总结得出:作品质量参差不齐并有待提高,说明学生活动探究的潜力和创新能力尚在摸索和开发中,教师须选择恰当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潜能;小组自评与互评的缺失不利于积累合作经验,应在后续学习中重视评价并改进方式。基于本轮研究的结果,笔者改进了课堂教学方法,展开第三轮行动研究。

(三)第三轮行动研究

第三轮行动研究的目标是考察教学方法在改进后能否促进学生创作出有价值的作品。

1.计划

本轮研究的教学内容是《5.4综合活动:世界文化之旅》,观察内容是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以及交流评价情况。

2.行动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本轮研究笔者不提供参考资料和素材,学生须自主使用搜索引擎查找资源,完成信息的整合和知识的构建,提出不同的或有创新意识的观点,以此成立项目小组,通过合作探究以解决问题,同时,记录过程和反思,举办专题交流会并实施评价。

3.观察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进行了总结,经过4个课时的观察发现:教学方法的改进增加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特别是在合作学习中,一些较为内向的学生也主动争取发言;专题交流给学生提供了大胆展示自我的机会,锻炼了其语言表达能力;学生进行了总结和反思,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开展自评和互评;项目作品题材新颖,重视探究过程,具备参考价值和使用价值。

4.反思

通过课堂观察和数据分析,笔者认为,改进后的教学方法能够促进学生创作出有价值的作品。在没有参考资源的前提下完成作品制作,挑战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合作意识,锤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了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历。教师的提示和引导、小组长的组织和协调、组员的摸索和探究,使得本轮研究能够顺利开展和完成,并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本轮研究的成果是在前两轮研究的基础上获得的,可见,学生对于PBL是从生疏到娴熟的过程,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综合能力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与策略,以引导学生“从做中学,从学中做”,努力创作出成功的作品。

四、总结与展望

研究表明,PBL适合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顺应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有效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在研究的起始阶段虽然难以马上接受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但是,随着三轮行动研究带来的收获,学生慢慢地适应并从心理上接受甚至是喜欢上了基于项目的学习。从一开始的不知所措到积极投入,再到汇报交流评价,大部分学生都参与到了合作学习中,学会了自主探究和实践创新,创作出了成功的作品。

本次研究中笔者深刻体会到,只有不断地以实践检验教学,以教学改进实践,才能真正创新教学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次研究仅仅是一个起点,PBL应用于课堂教学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值得在理论上进一步完善和在实践上不断探索,以使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获得更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刘景福,钟志贤.基于项目的学习(PBL)模式研究[J].外国教育研

究,2002,29(11):18-22.

[2] 王同亿译.英汉辞海[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1.

[3] What Is PBL[EB/OL].http://.

篇5

【关键词】新课改背景;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应用 

研究性学习是在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产生的新型学习模式,该种学习模式对于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有着良好的优势.但是,在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旨在对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应用进行分析,并探究如何利用探究性学习来提升我们的综合能力. 

一、研究性学习的概念与特点 

(一)研究性学习的概念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进行探究,在已经知识基础上进行同化、探究和组合,从而获取到新的能力与态度,提升自己的创新性素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核心即素质教育,关键就是改变自己传统的学习模式,推广研究性学习可以改变以往单纯的知识获取方式,让我们可以在开放的环境中涉猎知识,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活动中,从而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二)研究性学习的特征 

1.开放性 

在研究性学习中,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媒体与书刊来收集相关的知识,进行筛选,实施社会调研,利用针对性的研究方法来得出结论,从而提升自己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是非常开放的,上至天文、下至地理都可以作为学习内容,这无疑让我们的学习更加具有趣味性.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确定课题后,通过媒体、网络、书刊、日常生活等多个渠道,收集信息,加以筛选,开展社会调研,选用合理的研究方法,得出自己的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 

2.探究性 

在探究性学习模式中,我们需要探究的主题多为自己确定,学习方式是主动的,积极的,一般不需要教师进行全程指导,只要进行归纳和总结即可.在提出探究性主题之后,可以在相应的情境与背景下进行学习,由我们自主来发现其中的问题,归纳出问题的解决方案. 

3.实践性 

研究性学习这种模式强调理论与生活、科学和社会之间的联系,更加强调关注现实问题,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既能够让自己对数学知识产生兴趣,还可以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 

二、新课改背景下开展高中数学探究性学习的策略 

(一)在日常课堂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在目前的高中数学教学中,课堂依然是我们学习的主要阵地,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也要立足于数学课堂,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内容.对于我们而言,求知欲望是我们分析问题的主要动力,如果我们对一项事物产生求知欲,这种欲望就会支持我们孜孜不倦的去探索问题,找寻到问题的答案.在日常学习中,我们可以主动的进行讨论,与其他的同学一起来分析问题,让数学课堂气氛变得更加活跃,帮助自己走出思维上的分水岭.实际上,在高中数学教材中,大量的公式和定理本身就是实施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材料,如对数的性质、椭圆方程、双曲线方程、抛物线方程等等,这都可以让我们利用其进行探究. 

(二)利用数学开放题开展探究性学习 

开放性题目是高中数学中的新题型,与传统封闭性题型不同,开放性题目更加注重数学问题的研究性,强调我们从多个角度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开放性题目中,我们可以发现新的问题.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常常会给我们布置大量的开放性问题,如这个问题:“在一块正方形草地上,想要开辟中一个花坛,花坛面积为正方形草地的一半,那么应该怎样设计呢?”这道问题是典型的几何图形问题,在老师提出这个问题后,我们就可以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模式进行探究,大家一起进行讨论,得出问题的答案. 

(三)利用生活实践来实施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注重数学理论与生活实际、科学知识和社会知识之间的联系,数学源自于生活,在我们周围的世界中,有大量的数学知识,因此,我们要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在数学研究性学习中,社会实践是重要的获取信息和研究素材的渠道,学生通过对事物的观察、了解并亲身参与取得了第一手资料,可以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予以解决.以下的问题均可作为数学研究性问题来进行讨论,如购房贷款决策问题、商品营销策略问题、气象学中的数学问题和拍照取景角最大问题等. 

三、结语 

研究性学习作为课程的新事物,还处于初创探索阶段,还存在许多方面的问题.但是笔者认为,传统的数学教学应注入研究性学习的时代活水是不容置疑的.笔者认为,学生必须深刻理研究性学习的内涵,真正确立以自己发展为本的理念,改变过去陈旧的传统学习观念,逐步培养我们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参考文献】 

[1]高桂清.善于发现,勤于思考,勇于实践——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案例[J].新课程(中学版).2008(04). 

篇6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有效实践

一、信息技术课的重要性和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在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使用已经深入到了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计算机的使用无处不在,从某种意义上讲,对信息的掌握就是对未来的掌控,因此,对作为未来国家栋梁之才的高中生来说,基本的信息技术是必备的,优秀的信息综合素质是每一个高中生所必须具有的,所以我们要给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以充分的重视,以发展的眼光为祖国培养优秀而全面的人才。

而高中学生群体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在高考的巨大压力面前,由于每个学生内在素质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态度,对于信息技术这门学科,每一个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也是不尽相同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

充分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计算机基础以及其对于这门课程学习的态度和积极性,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这样既不损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效率。

二、分层教学的实践研究

在信息技术的分层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的分层方式有很多种,但是不论怎么分都要围绕着学生这个中心来进行分层,例如可以按照学生的基础来分;可以按照学生对于信息技术学习的要求来分;可以按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来进行分层。在分层教学开始之前,我们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一次民意的测验或者是知识的考核,以此作为我们进行分层教学的指导依据。

1.学生群体的分层

顾名思义,这种分层方法就是根据测验和测试的结果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群体,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加强各个层次学习小组之间的交流。例如,在同一个班级的分层中,对刚刚入学的新生进行一次考核和调查,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小组,A组安排一些理论知识较强并且操作能力也较强的学生,在这个组的学习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学习能力为主,将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充分地培养起来;在B小组中,我们可以安排一些理论能力和操作能力相对差一些的学生,在这个组的教学中,我

们要突出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要在加强学生理论知识

的基础之上重点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在C小组中,我们将剩下的学生编到这一组中,这个组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是情况最为复杂的小组,在这个组的教学中,我们首先要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为主,只有先让学生参与到课

堂教学这个过程中来,学生的成绩和能力才会有所提高。其次要在教学中以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为教学的重点内容,以基本的操作能

力为培养的重点,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之中掌握信息技术的理论知

识和操作技巧。

在三个学习小组之间,我们要设置一些必然的教学联系,同

时消除学生之间的隔阂心理,对成绩好、能力强的学生在给予充分的肯定之余也要教育他们要经常帮助不足的学生,对于相对较差

的学生我们也要经常地给予鼓励,及时地消除他们心理的不平衡。另外,我们也要加强三个学习小组之间的互动连接,鼓励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经常创办一些组内和组间的评比活动,促进各组之间的互助交流。

2.学习目标的分层

不同的学习小组要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这些目标要有短期和长期之分,但是两种目标必须同时存在,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人生理想来进行分组。例如,将来想考取信息技术类大学并且有志于从事信息技术类工作的学生,我们可以将他们安排在A组,在这个组的教学中,我们要对学生严格要求,不但要求他们将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知识扎实地掌握,同时也要求他们进行一定程度的课

外知识延伸;对自身信息技术水平有着一定要求的学生,我们可以将他们安排在B组来进行学习,在这个组的教学中,我们要突出教授学生基础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和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巧,让他们在自我目标设定的基础之上进行学习,逐渐地掌握计算机基础理

论知识和基本的操作技巧;其他学生可以安排在C组,在这个组的教学中,我们要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主,让他们掌握简单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巧,为其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一定的基础。

篇7

关键词: 新课程 高中生物 研究性学习

从本质上讲,开展研究性学习就是为了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环境,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使他们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基于上述考虑,高中生物学科的研究性学习可在两个层面上展开。

一、立足课堂,将课堂教学转变成学生自主探索过程

由于课时的限制,作为课程的研究性学习不可能将生物学问题作为唯一研究对象。因此,我们应立足于生物学科的课堂教学,把课堂教学转变成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课堂教学是学校的主要教学途径,也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础,有人认为研究性学习就是课题研究、就是搞课外活动,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其实任何课堂教学都带有研究的成分,教师应转变观念,深入钻研教材,匠心独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学生一起畅游于知识长河,去经历前人探索知识的艰难历程。

1.展示知识发生过程,让学生追寻科学研究本身的轨迹,体验科学家如何进行研究,从而自己构建知识体系。

例1:光合作用是高中生物学的重要内容,课本从学生初中所学内容入手,简略介绍了光合作用的研究过程,再转入相关内容的教学。我则加以补充:从1648年,荷兰内科医生赫尔蒙特的实验入手,介绍他只用雨水浇灌柳树,5年后柳树增重不少,土壤仅减轻2英两。他据此认为柳树重量的增加,主要来自水。1772年普里斯特利利用小鼠、绿色植物、蜡烛和密闭容器证明了植物能释放氧气。1778年豪斯进一步证明,上述情况只有植物的绿色部分在光照下才有可能。1782年瑞士的一位牧师塞尼比尔发现植物的碳来自大气中CO2,于是他武断地推测CO2吸收后被分解,碳进入植物的有机物中,而氧被释放。美国微生物学家范尼尔通过研究紫硫细菌的光合作用,发现紫硫细菌利用H2S和CO2不生成氧,而是硫,他间接推导出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来自于水而非CO2。1941年,美国科学家鲁宾用含0.85%18O2的水做原料,发现释放出的氧气中18O2比例也为0.85%而非普遍水中的0.20%。这就直接证明了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于水,而非CO2。这段科学史有助于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知识的来龙去脉,经历人类探索光合作用的漫长过程。结果证明补充这些知识非但不增加学生负担,反而使学生兴趣陡增,理解深刻,享受了研究的快乐,相关知识点掌握得也非常牢固。

2.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知识。

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忽视结论的研究过程,使某些结论的得出缺乏思辨的过程,而要让学生真正进入研究之门,就要暴露思维的过程。

例2:DDT选择果蝇耐药性实验。在学习达尔文进化论时,许多学生无法理解农药对害虫抗药性增强仅起选择的作用。我先抛出问题:如何设计实验证明农药对害虫抗药性增强仅起选择的作用?再介绍如下经典实验:饲养果蝇,每只瓶中只放一雌一雄,繁育一个同父同母的家系,如此繁育几十个家系。第一家系,即同父同母的兄弟姊妹,都分成两半,分养两只瓶。一只瓶中放一片有DDT的玻璃片,另一只瓶中不放玻璃片。如果某一家系,在放玻璃片的那一半中死亡率大,这整个家系(两只瓶)全部淘汰不要;如果某一家系中,放玻璃片的一半死亡率低,那就把未放玻璃片的一半留下作种,仍旧放一雌一雄,分别繁育几十个家系。如此一代一代,每代每个家系都分成两半,一半用药剂处理,以测定其抵抗力,这一半家系抵抗力测定的结果作为未受药剂处理那另一半选留的根据。如此一代代选择,十多代后,也能选出抵抗力比原来品系增加几百倍的家系。实验最后,我提出两个问题:果蝇抗药性从何而来?DDT起何作用?学生的情绪顿时高涨起来,他们热烈地讨论起来,最后得出结论:果蝇抗药性是基因突变的结果,突变是不定向的,DDT起了选择作用,选择是定向的,DDT选择了产生抗DDT基因突变的果蝇,这种突变逐代积累,便使果蝇抗药性大幅度提高。可以说好的问题营造了研究的氛围,制造了思维的机会,只要教师做有心人,课堂就能成为研究性学习的实验室。

二、积极开拓,确定专题研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除了立足于课堂,深入挖掘教材外还可以将研究性学习向课外延伸,向研究性课程延伸,进行生物学专题研究,我们主要在两个方面进行。

1.认真实施教材指定研究性课题,使研究性学习得到普及、落到实处。

新教材设计并安排了几项研究性课题,这些都是体验学习的研究内容和有效手段,教师作为研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要对整个过程作精心安排和认真指导,引导学生亲身体验社会中的生物学,以及生物学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例3:调查媒体对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的报道课题。该课题是学生在高二学习生物学接触到的第一个研究性课题,我们在开学初就把该课题的详细要求分发给学生,包括调查方法、统计方法、分析方法、作业评价,等等。每个学生确定一种媒体为调查对象,规定如调查报纸则以半年的报纸为一个单位,杂志则以一年为一个单位,网络不限时间,要求每个人一个月后通过E-mail呈交800字以上的调查作业。在这一个月中,学生的压力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学校图书馆,网络中心到处是他们忙碌的身影,许多学生还利用双休日到市图书馆,书店查阅资料。教师则利用网络和学生进行在线交流和指导,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对能力较差的学生则深入教室面对面交流。一个月后,教师的电子信箱被塞满了。教师给予每个同学很高的评价,并从中挑选部分优秀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修改拷到软盘上,两周后,在全校性的学生论坛上,面对上千名听众,被挑选出的同学用多媒体展示了他们的学习成果,翔实的数据,精彩的画面,流畅的表达,赢得了阵阵掌声。生物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它对人类社会的贡献使学生进一步确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积极开展课外研究性学习,使研究性学习向纵深发展。

课外研究性学习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是他们真正的兴趣所在,教师应积极引导,使课外研究性学习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又一重要途径。

例4:有一位学生观察能力特强,他仔细观察发现秋天在路灯下的树叶比其他树叶黄得晚、落叶也晚,这个问题对老师来说很简单,但我没有简单地把答案告诉他,而是要求他自己寻求答案。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他不仅寻得了答案,而且写出了论文《论光对生物的影响》,把光对生物方面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整理,并且涉及了光敏术、长短日植物开花机理等大学内容。

需要说明的是,研究性学习必须同接受性学习相结合,该讲授的还要讲授,适合学生研究的问题就让学生通过不同方式来解决,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研究性学习的优势。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高校 研究性学习 创新人才

研究性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 Project- BasedLearning,又称为探究性学习),是指通过与研究相类似的认知方式和心理过程来了解、接受、理解、记忆和应用人类已有文明以及国家或学校的举办者所规定的内容的认知活动。在高校的教学实践中,研究性学习一般指的是学生以研究性方式,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取专业知识,以及形成自我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一系列活动。

教育的生命力是创新,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拔尖型创新人才,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而推动社会前进。所谓创新人才,是指既能继承前人的知识和成果,又能超越前人,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首创精神的人。经过调查研究发现,我国高校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能力、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比较薄弱,不利于面对将来激烈的市场竞争。因此,本文以研究性学习为平台进行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一、在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良好的创新氛围能够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环境支持,因此应主动营造活跃的创新氛围。第一,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管理,从自身需求出发改善教学环境,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型和创造性。第二,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利用图书馆、工作室、实验室等各种激发学生创新灵感的高校软硬件环境资源。第三,应鼓励学生开阔视野、走出校门,参加各种校级、省级甚至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及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自身创新能力。第四,要高度重视实验和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对实验教学的模式和内容进行改革,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和研究性实验,以此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

二、构建研究性学习体系,培养创新人才

研究性学习体现了自主性、综合性、社会性、问题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等特点,所以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点是构建科学的研究性学习体系。首先,教师的观念和角色要发生转变,应从传统的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集知识传授者、过程组织者、促进者、辅导者和开发者集一身的多种角色。其次,从课题的选择和设置进入研究性学习。这就要求教师不要确定具体的课题内容和要求,课题的设计应从学生的现有的基础出发、具有开放性和实验性、具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还应该涵盖学生所学过的专业知识,学以致用。第三,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创建课题小组,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比起单独做研究,团队协作的方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实施方式是:在深入分析课题的基础上,对同一研究方向感兴趣的学生,以三到五人为一组形成课题小组,确定课题负责人,进行具体任务分工,安排整体时间进度。然后定期进行阶段性讨论,提出修改意见及布置下一阶段任务,以合-分、分-合的模式循环往复推进课题,直到课题最终完成。最后,要定制有效的研究性学习效果评价标准。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开放的学习方式,学习的过程往往比结果更为重要,因此评价标准应从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入手,反应研究的整个过程。具体方案应由教师、学生个人和研究小组共同定制,这样学生可以按照评价标准有目的的进行研究性学习,更能发挥学习的功能和作用。

三、要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激发思维活跃性,使学生勇于思考、会思考及科学地思考。一般来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创造性思维:

1.引导学生使用发散思维的方式进行思考。发散思维就是“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的思维”,其特征是“思路不为习惯禁锢,而是能够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在做具体的课题或项目时,首先引导学生对同一事物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和分析,认清事物的本质,然后从不同的方向去扩展思维,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求得多种设想、观点或答案,以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想象力是人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属于最高级思维。因为有想象力,我们才能创造发明,发现新的事物定理。想象一般是在掌握一定的知识面的基础上完成的,因此在学习时应引导学生多看、多思考,培养学生在旧的内容里发现新的形式,或者使旧的内容能重新复活的能力。

3.引导学生使用逆向思维。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培养创造性思维最常用的方法,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逆向思维有利于防止思想僵化,拓展思路,树立新思想、创立新形象,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突破以往的正方向去思考问题的思维模式,运用逆向思维,倒过来思考,从结论往回推,往往能得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四、形成以培养创新人才为主的研究性学习考核评价标准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对知识技能的运用以及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获得的经验,因此,应改变现有的单一的“一考定全局”的评价体系,采用多元化、全程性的评价方式,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及学生的自我评价和总结,这样才能营造使学生积极进取的创新氛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下面是笔者所在单位“设计原理”课程的考核评价标准,以作参考。

五、结论

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期且较为复杂的综合性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通过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调动高校教师教学及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高校的教学管理应与国家的创新体系相配合,从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角度出发,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加强学生的探索精神与求真求实精神,为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高中 英语 教学 探究性

我国教学体系是以教师授课解惑为重要教学活动,学生成为完全被动的作用课题,不可否认此种教学模式会显著强化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但是其中所存在的教学问题也是值得广泛关注的内容,这已经是一种落后的教学理念,需要全面的革新拓展。在新教材大纲中规范每学期要安排研究性学习内容,这已经成为全新的教学领域。

一、研究性教学的相关概述

研究性学习概念,它是要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可以在校园生活和学习中获取学习的创新意识,这也是可以体现在自主性课题研究的环节中。在此进程中也是体现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实际上这也是符合学生学习的心理特征以及研究范畴,能够高速化的进行学习,进而可以带来高效化的学习成绩,让学生掌握丰富的学习经验。研究性学习是以实践活动为主体,这是体现出探究式的学习价值,这也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能够带来卓越的教学体验,充分满足学生的求学需求。这种教学体系能够显著提升学习独立思考和主动学习的理念,更是会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得到广泛的拓展。它的研究本质是要使学生通过亲身学习产生来自于自身的学习体验,这也是会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的所在,然后找寻有效的解决方法,这个完善的过程就会体现出其蕴含的价值。

二、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引入研究性教学理念

1.现在教学环节中,要不断的引入研究性学习的思维,这也是需要通过课堂教学的讲解,让学生在学习中融会贯通。传统教学理念是体现在知识单向传播中,这会让学生丧失主动学习的能力。正是在教学中这种问题频繁出现,所以教师要规避让此类问题的存在,教师要在充分备课和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抽出一定的课堂时间让学生阐述自己对预习的感悟和了解,这个思考的过程也是会充分的展现出教学改变的风尚,通过换位思考的方式,让学生渐渐产生自主研究学习的素养和习惯。

2.英语知识传授过程中,这其中是有着很多的英语知识需要掌握和了解,但这也是学习的难点,会让很多学生产生困惑的状态。所以不要机械性的记住单词,这一方面是低效率的学习,同时也是会与英语知识的理解产生背道而驰的状态,所以需要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英语含义,这也是起到教学的正面促进效果。

教师在授课中,也是可以通过若干不相关现象的叠加分析,以此让学生对规律性有着更加深刻的掌握,可以在潜移默化的方式牢牢记住教学方法,能够在此基础上进行灵活运用,以此达到整体上的研究分析。

3.英语是一门相对来说显得枯燥乏味的科目,学生接触英语的起步比较晚,基础又比较差,所以很多学生对英语感到厌烦,所以英语教学面临着很多的困难。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这也是贯彻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方式,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素养,这也是会对相关后续学习带来重要的启发。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灌输知识、经验,而学生被动的接受,是一种“复制性”的模式,而新型的教学模式应该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是一种“主动性”的模式。例如,在课堂上让学生6个人,或8个人自由的组成几个小组,小组成员也可以自由变换座位,课堂上经常会有5到10分钟的有针对性话题的自由讨论时间,再派代表进行3分钟的发言,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4.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的广泛开展,让学生可以将理论和现实进行有机联系,这种具有正面指导价值的关联,更是可以成为学习兴趣的激发点。教师可以对班级进行分组操作,然后对每个小组去了解感兴趣却又差异化很大的行业,然后通过具体的了解和信息的搜集,将此作为教学的参考要素。再具体的分析过程中,可以具有针对性的方式进行习题的备案,然后在意解题的方式将课程的内容传递给学生,这种具有践行模式的教学效果将会更加显著。

三、重视英语教学活动中的研究性学习效能

要重视英语教学活动中的研究性学习效能,这也是有着相互补充和互相作用的效果,它是可以带来理想的英语思维,它是具有着普遍性效果的展示,能够有效活跃课堂的氛围,能够显著提升学生追求知识的欲望,这也是有着创新精神以及创新意识的展现,更是具备着高效能的客观效果,可以通过英语竞赛的方式对此进行完善,这也是学生愿意选择的教学方式。所以,学生可以利用研究性学习思维进行自身的相关学习,更是可以在活跃和开放的教学环境中,找寻有效的学习方式。这种全新的教学理念,不仅是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启示效果,同时也是会对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起到有效的完善。

四、结语

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研究性学习在课堂授课中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其发挥作用的质量优劣对于学生学习起着很大的作用。所以,在进行教学时要严格将研究学习发挥到位以保证提升学生们的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彭金定.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学习者自主”问题研究[J].外语界.2012(03).

篇10

关键词:高中数学 研究性学习 思考

一、对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认识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在基础性、拓展性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的和现实的问题的一种有意义的主动学习,是以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索实践和相互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学习研究活动。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它的开放性、研究性和实践性。它的功能在于能营造一个使学生勇于探索争论和相互学习鼓励的良好氛围,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数学研究性学习更加关注学习过程。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问题的研究者和解决者,是主角,而教师则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给予帮助,起着组织和引导的作用。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不仅关心学习的结果,而且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学生获得了哪些发展,并且特别注意学生有哪些创造性的见解,同时对学生的情感变化也应予以注意。要充分尊重学生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

二、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的途径

1.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求知欲是人们思考研究问题的内在动力,学生的求知欲越高,主动探索精神越强,就能主动积极进行思维,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在讲授新课时,我们可根据课题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悬念,急于了解问题的结果,从而使学生求知欲望大增。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采用生动活泼,富有启发、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活动铺垫了基础。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围绕着一个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而展开,经过学生直接参与研究,并最终实现问题解决而结束。当学生学习一章新的知识乃至一个新的定理和公式时,对学生来说就是面临一个新问题。事实上,课本中不少定理、公式的证明、推导本身就是一节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好材料。

2.在数学问题中渗透研究性学习。数学开放题能体现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解答过程是探究的过程,能体现数学问题的形成过程,体现解答对象的实际状态。数学开放题有利于因材施教,可以用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成功感,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美感。将数学开放题用于学生研究性学习是十分有意义的。数学开放题作为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的一个切入口,促进了数学教育的开放化和个性化,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放题通常是改变命题结构,改变设问方式,增强问题的探索性以及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多角度思考,对命题赋予新的解释,进而形成和发现新的问题。无论是改造陈题还是自创新题,编制数学开放题都要围绕使用开放题的目的进行,开放题应当随着使用目的和对象的变化而改变,应作为常规问题的补充。

3.在社会实践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性活动。同时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施应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可能。在数学研究性学习中,社会实践是重要的获取信息和研究素材的渠道,学生通过对事物的观察、了解并亲身参与取得了第一手资料,可以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予以解决。以下问题均可作为数学研究性问题来进行讨论:(1)购房贷款决策问题;(2)对当地或国家近年来人口增长的情况调查,预测今后人口数量;(3)气象学中的数学问题;(4)当地耕地面积的变化情况,预测今后的耕地面积;(5)无盖盒子的最大容积问题;(6)商品营销策略问题等等。

三、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作用

数学研究性学习中数学教师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在实施中,数学教师观念转变是前提,同时要求数学教师也要进行角色的转换。首先,数学教师应是学习者。数学教师要摸清学生在数学研究性学习中的心理机制和认知特点,以学习者的身份去体验数学研究,参与其中去发现问题、反思问题,进而引发学生学会向数学提问、学会向数学问题解决提问。其次,数学教师应充当指导者。在方法上,教师也要根据新情况、新问题鼓励学生不断对实施方案进行微调。再有,数学教师应充当评价者。这里的评价包括两方面:一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注意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多注重过程,注意激励与导向的结合。二是数学教师对自身的评价。数学教师应当反思自己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表现,强化评价意识。

参考文献

[1]李建平 普通高中如何实施研究性学习.中国教育报,2001,5,31。

[2]程太生 普通高中开设“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