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教育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11-20 17:27: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文教育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人文教育的意义

篇1

关键词:人文教育; 护理教育; 科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R19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11-164-0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医学护理模式的转变,护理学人文教育也越来越受重视。只有向护理学注入更多的人文精神,注入更多的社会重视。护理专业是直接维系人的生命和健康的专业,要求护士必须懂得人,理解人,关怀人,必须具有很强的人文精神。因此,护理教育不仅要重视专业教育,传授生物医学知识和护理技能,还要加强人文教育,传授人文知识,提高人文关怀能力,使毕业生能做到以人为本,为病人服务。

1 护理人文教育的意义

1.1 满足现代医学护理模式的需要从医学发展趋势来看,加强护理人文教育是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要求当代护士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生物医学科学知识,还要有足够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这样才能运用护理程序对患者实施身心整体护理,才更能体现护理学的特点与内涵。

1.2 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社会和医学的发展要求护理学生必须成为既具有创新意识,又要集人文精神、科学素养于一身的基础踏实、知识面广的高级护理人才。而由于中国的护理教育过分注重专业知识而忽视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生对人文医学知识知之甚少。学生的培养方式是“应试”教育模式,缺乏个性培养与发展,压抑了才能与个性的发展。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较低。若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赖于人文教育的加强。

2护理人文教育的发展趋势

2.1 教育理教育理念需要更新早在2O世纪6O年代,美国护理界就开始重视社会科学和文科学的教育,2O世纪8O年代以后进一步加强,提出“缺乏人文和社会科学基础的学生在医生活中往往会丧失智力挑战的能力和应答这种挑战的能力”。首先在教育理念上要改革。要确护理教育的任务不是制造护理机器而是培养护理人才。不仅要重视知识和技术的教育,更要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社会责任意识的教育和人道主义责任信仰的教育。

2.2具体内容与方法在教学内容方面,国外的人文教育注重实效性,特点是将人文科学整合到护理专业教育内容之中。许多国家的护理教育者均有报道认为:在护理课程中融人人文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服务对象,指导护理工作,促进护理工作 。因而护理教育可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增加人文课程的内容。

3.护理人文教育的策略

3.1早期安排学生进入护理实践场所,让学生在耳闻目睹中亲身感受人文精神;或参加戏剧表演、角色扮演等方法使学生真正投入到情境中去体验情感。在整个教学过程充分突出学生的主导地位,从学生的角度思考教学,教师应用其人格力量、教学行为来表达人文关怀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

3.2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人文素质的养成非一日之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人文教育的这一特点就使得校园文化的建设尤为重要。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集大学人文精神,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和谐的人际关系,浓厚的学术氛围等一体的融洽的环境。护理院校要加强校园环境建设的人文内涵,赋予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以文化;要结合护理教育的特点,开展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

3.3 管理制度学校制度和学校管理应以人为本。学校在制定管理制度时要体现人文关怀,在管理实施过程中也要体现人文关怀 。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氛围;要以尊重、理解、平等、友善的人际交往理念,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

3.4 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从高等医学教育的人文精神这一发展趋势来看,医学学科课程设置的改革势在必行。精选人文课程,开设一定的选修课,以满足学生对人文知识的渴求。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单靠几门人文课程是难以奏效的,人文教育渗透于每一项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中。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大力推行以学生为教育主体的讨论式、辩论式、启发式等教学形式,以帮助他们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质。

3.5 培养护生良好护理职业道德高尚的职业道德是实施“以人为本”护理工作的前提。护理职业道德体现在爱岗敬业、自尊自强、尊重病人、一视同仁、刻苦钻研、语言谨慎、举止端庄、团结协作等方面。这些宝贵的品质需要进行精心的培养才能产生。

总之,人文教育是一个长期工程,护理教育者必须不断探索教育改革新方法、新思路,提高护士人文素质教育水平,护理教育才能注入新的活力,培养出高素质的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志英.我院高护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1.4(4):159.

[2] 杨叔子.现代高等教育:绿色科学人文[Jj.高等教育研究,2002,23(1):18― 24.

[3] 张运生.关于护理人文教育的思考[J].中国护理管理,2004,4(2):23

[4] 粱立.开设《护士人文修养》课程一护士人文教育创新的思考与实践[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5,9(2):542.

[5] 何齐宗,沈辉香.论人文关怀与教师的发展[J].教师教育研究,2006,l8(6):5

[6] 薛青.护理教育的价值所在[J].卫生职业教育,2003,21(3):115.

[7] 李小妹.护理教育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95―199.

[8] 陈三妹,王建华.护理专业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若干问题的探讨[J].中国医学

[9] 余晓云.三年制护理教育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与思考[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5,24(6):300―302.

篇2

关键词:人文主义教育 语文教育 影响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7(a)-0054-01

素质教育是近些年我国比较推崇的教育模式,人们对于素质教育的了解也越来越多,开始逐渐的希望明白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其实人文主义教育的中心思想就是人的教育,这里的教育不仅仅是指知识和技能的教育,还有对人性格和品格的教育,通过把人当做教育的对象来进行丰富化的教育。是提倡对人的综合能力进行培养的一种教育理念。

1 人文主义教育的意义

语文课程的学科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的工具性指的是,将语文教学中的知识运用到其他学科,而语文可以说是其他学科的基础,读书认字、对文章意思的理解和表达等等都需要用到语文知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不仅指语文本身就是实现人的交际这种特殊社会行为的工具,而且在某些特定场合就是一种劳动工具,并且它还是一种达到目的的工具。因此,语文的工具性不仅具有进行生产劳动的器具性,而且还具有达到目的的事物性。

2 人文主义教育的方法

2.1 身教重于言教

作为语文教师,为了能够将人文素质带入语文课堂,我们首先应该要做到以身作则。通过对自己的严格约束来为学生提供模范对象。教学不仅是只有言教,身教也是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会潜移默化的模仿教师的某些习惯或特质,因此,教师除了要掌握专业知识,还需要注意自身素质的培养,将人文精神展示给学生看,通过自身的楷模形象来传播素质教育。

2.2 营造课堂氛围

语文教学融入人文情怀需要的是学生的参与和融入。语文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阵地,在课堂教学中氛围对学生的影响非常重要,学生的表达能力、学习能力受到氛围的影响。平时教学中基本上都是由教师为主导,提问也好、讲解也罢都是教师做主体,这样的氛围让学生容易变得松散,精神难以集中,学生长时间的处于这种氛围中就会变成听众,而不是思考者。语文教师应该要将主体权交付给学生,由学生来进行提问和思考,这样的氛围更适合人文教学的传播。

2.3 巧用语文教材

语文教材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介质,教师通过对教材的深挖和讲解来传播教学内容,起到传播知识的目的,而为了能够在教学中体现出人文教育,则需要教师对教材的灵活运用。往往教材的一个内容通过教师的巧妙提问就会引出很多的问题,这样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做法不失为一种拓延教学内容的做法,通过对教材的拓展来引出人文教育精神,结合身边的事实来与学生交流沟通,这种深层次的交流能够积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追求每一个人的充分发展,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3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对语文教育思想的影响

3.1 唯工具论盛行

语文学科唯工具论的盛行是由于受到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即人文主义发展的第三个时期,人文主义遭遇挑战。科学主义思潮过度注重分解和抽象描述,高度赞扬理性,重视技术因素,忽视人的情感。他们无限的扩大科学主义的影响,认为科学主义是万能的,产生科学主义万能论,认为科学能够解决一切社会问题和人生问题,主张把科学主义应用到所有的学科领域中去。

3.2 人文性的回归

科学主义在主张科学技术万能的同时,忽视了“人”自身的发展。科学技术带给人类的一些灾难使世界各国开始了对科学主义的反思,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提倡人文主义的回归,但人们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注重人文性,忽视科学,放弃科学对社会的重要作用。新人文主义即非理性人文主义产生。新人文主义思想反映到语文中就是语文教育界要求其人文性的回归。

4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对语文教育的启示

4.1 语文教材改革的人文主义方向

教材是语文教学中的主要工具,也是教师用来传播知识的介质,教材内容的改革是和教育改革的方向一致的,因此,现代教育所提倡的融入人文情怀教育可以从教材中得以体现,那么教师在对教材的研读和深挖上就需要多下功夫,能够从教材中获得传播人文精神的途径,形成适合学生发展的教材体系。虽然现有的教材已经开始体现人文精神,但是幅度还是有点欠缺,因此,在教材改革上需要作出更多的努力。

4.2 语文课堂教学的人文主义方向

课堂教学占据了教学时间的绝大部分,因此,是主要的教学阵地,课堂教学中人文教育的体现,主要呈现于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以及教学对象的主体性,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学应该是围绕学生而进行的,教师的作用只是在于辅助,因此,不能本末倒置将学生放置到客置上,教师在教课的时候应该要关注学生的感受,学生是否能听懂,是否能明白,不是盲目的教学。

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中心点应该是学生,通过对学生的自觉性培养和个性的发挥来展开教学,以语文知识和技能为载体来传播人文教学,保证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以学生为主体是说教师要倾听学生的思想和意见,尊重学生的想法,不阻碍学生个性的发挥,但是都是在课堂纪律和教学内容范围之内,并不是说放任学生不管。

4.3 师生关系调整的人文主义方向

师生关系往往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对教学效果会有直接影响,因此,如何把握将会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为了体现人文精神,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需要变得更近,但是过度的人文性体现,则会让学生忽略了语文的工具性,过多的情感宣泄导致对知识和技能的忽略,不是我们所提倡的素质教育,也背离了人文教育的初衷,最终会让语文教学陷入困境。

语文教育和其他学科不同之处在于,注重内在心灵世界的交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需要去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情感,去建造一个适合学生发展的心灵环境。因此师生关系无疑是很好的途径,所有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要变得更加的亲近,改变过去师生关系冷漠、教学环境紧张的局势。

篇3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精神十分强调人的价值,它是一种观念、意志、态度、宗旨、信仰或者主张,它凸显了人的精神追求(包括情感、审美、道德、认知、创新与创造等),是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总的来说,人文精神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生活之根。人文精神的应用主旨在于:尊重人的个性发展,人不被自己的创造物所束缚,可以运用已经创造出来的事物进行重新创造,形成新的、符合社会发展的情感、道德、审美等追求,并且将这种自强不息的创造精神传承下去,使得任何一种教育方式更加符合人性,与此同时,张扬独具特色的个性。因此,人文精神着重强调人的兴趣爱好,尊重人的自由追求与发展,强调人的创造力、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以及自我完善,同时,十分强调人格独立,重点突出人在教育体系中的主体性。

二、浅析人文精神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一)有利于全面培养学生正确高尚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目前,我国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技能、高素质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正确的高尚的“三观”,而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即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尊重并支持学生对中外文化的好奇心所产生的行动力;积极鼓励支持学生多观察世界各地、各个时代的文化知识,促使学生形成较强的文化认知能力以及独具匠心的审美能力;并且要鼓励学生持之以恒,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体悟文化底蕴下的“三观”,形成自身独具特色却符合世界趋势的“三观”;同时在文化的寻他下,及时纠正学生“三观”的认知偏差。这样,便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高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有利于全面、深刻地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

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有机的人文精神教育,作为全面提升学生综合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受到重视。教师可以通过加强运用高职语文的媒介功能,并结合先进的互联网技术,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调动视频教学等,对学生进行根本性质的情操陶冶、品位引导,从而有效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人文精神,形成强大的反作用力,全面、深刻地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

三、人文精神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培养策略

(一)引导学生自主挖掘语文中的人文价值

高职学生已经具备较强的自我分析、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因此,高职语文教学需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挖掘语文知识中的人文价值,自主发掘语文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通过语文课堂主导性角色的调换,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被重视和尊重。这样,便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将语文知识所蕴涵的人文精神转化为自身的综合文化素养,实现教育应有的意义。

(二)开展人文精神培养实践活动

枯燥呆板的语文课堂教学,往往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起不到实质性的教育价值,然而,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能够将学生带入到生活情景中,在真实的模拟活动中,自给自足,查阅相关资料,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且还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全面提升学习效率和质量,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公平竞争意识等,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同时,通过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学生受教育的主体性、独立人格得到了尊重,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且体现出人文精神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结语

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加大人文精神的渗透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热情,促使学生自主领悟人文精神对塑造人格的重要性,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高尚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技能、高素质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提升我国高职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雯.突出人文精神,创新高职语文教学理念[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

[2]朱焕芝.凸显人文精神创新高职语文教学理念[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9).

篇4

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是时展的价值诉求

1,当代教育发展要求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

历史地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经历了一个由分野到融合的漫长过程,两者在相互抗争中交错发展。在古代教育中,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十分低下,不需要学校教育来反映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节,因而导致在学校教育内容中人文科学占主导地位,自然科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微乎其微,学校成为上演人文学科的主阵地,如我国古代教育中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和《诗》、《书》、《礼》、《易》、《春秋》等,欧洲中世纪大学中的“前三艺”:文法、修辞、辩证法,都关注人文知识的传授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19世纪以后,伴随欧洲机器大工业的兴起和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工业化社会对生产者的科学知识与操作技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这就要求学校教育关注科学知识传授和劳动技能的训练,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逐步结合。一种以开发人力、传授科学知识为主的科学教育思想开始诞生,并在后继的学校教育中地位渐升。而在20世纪的绝大部分时间内,由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和社会生产力日新月异地变化,使得科学教育的地位空前提升,并演化为人类社会的主流教育思潮,主导着学校教育,人文教育在与之抗争中屈居下风,退至次要位置。

20世纪70年代之后,尽管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的价值得到人们的认可,但其负面效应同样值得人们反思探究,人们所面I临的种种社会挑战和精神危机不得不使人们把求助的目光投向一度被科学发展所遗弃的“人文”,因而充满着对人类社会自身终极关怀的人文教育开始复苏涌动,找回了其在学校教育中应有的位置。

不可否认,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各有其自身的合理内核和社会价值。科学教育在于传播科学知识、培植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养,求真是其重要的价值取向,其操作要义指向于“是什么”的问题;而人文教育作为一种传授人文知识、培植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的教育,求善是其主要的价值取向,其操作要义指向于“为什么”和“如何做”的问题。毫无疑问,只有把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有机结合,真正解决“是什么”“为什么”和“如何做”等一系列交织的问题,方能显现教育的内在魅力,方能体现教育的本质和现实价值。科学与人文的割裂,或重一方而轻另一面的教育,都是不完善的教育。

社会的发展呼唤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教育的自身完善和固有功能的挥发需要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从早初的对垒抗争到融合统一,两者在当代社会“握手言和”昭示了如是道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是当代教育不可缺失的有机组成部分,两者的融合是当代教育的必然。

2,知识经济社会发展呼唤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

当代社会是知识经济飞速发展并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在这一新的历史条件下,当代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必然改版重构,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消费之上的经济形态,它是以知识、智力资源作为生产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知识创新和能力创新为内在动力,其基础是知识,关键是人才。当今社会,伴随知识创新和知识转型的速度加快,学科高度综合和高度分化已越来越明显,学科间的界限和隔阂正在消解。由于知识性质的变化,过去关于知识是中立的、客观的这一普通定位,在后现代视域中正在转化为境域的、文化的和有价值的,人文知识的价值正在提升,这也极大地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

知识经济对教育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由于知识创新的水平和速度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这也决定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是当代教育应肩负的历史使命。由于知识经济社会大量需要创新型人才和国际通用人才,这就要求我们所培养的人才必然是复合型人才,必然是一种既通晓科学知识,有宽厚的人文素养的人才,必然是一种既有不断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科学精神,又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具有优良品质和健全个性的人才。

当今世界一流大学无不把高素质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生存与发展之道,强调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契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虽然发展的重心在于科学与技术,关注点在科学和工程学,但并不否认人文科学的价值,强调文理相通、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把人文课作为理工各科学生的第二主修课。格雷院长认为,麻省理工学院对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人文教育对工程技术人员丰富自身很有必要,这种做法很可能对美国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教育不仅仅是智力的发展,也是为生活做准备,学生接受教育整体的环境很重要。

二、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必然要求

社会的发展、国家的昌盛、民族的复兴,仅仅依靠科学技术这一单一的力量是不够的。如果没有先进科学理论的引领,没有发达的哲学社会科学支撑,没有一个强大的精神支柱,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是不可能的事情。哲学社会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理论创新的先导,也是培植民族精神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重要理论武器,同时,自然科学要真正地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必须通过人文科学加以导引和规范,而其承传与发展必然离不开人文科学的整合和中介作用。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认为,人文,不仅直接关系着个人的人性与灵性,而且严重关系到民族存亡、国家强弱与社会进退。没有自己的人文文化。这个民族实质上就消亡了,就是“不打自垮”。国家强弱取决于综合国力,主要是经济、军事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关键是民族凝聚力,此即对人文文化的认同。社会进步退让,取决于科学技术、物质文明与人文文化、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没有先进的人文文化、高度的精神文明,而只有发达的科学技术、高度的物质文明,这是人类最严重的危险,乃至是毁灭之灾。

实现社会和谐,构建美好社会,是人类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根据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和新特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命题的提出,要求我们的教育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和谐的方式构建和谐教育。因为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要素中,蕴含着对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规设,彰显着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体现着人的知识、道德、情感和心灵的内在结合,也必然要求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做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培育和谐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

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如车之两

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它们共同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综合国力提升,和谐社会构建,既需要科学技术的推力,更需要人文科学的助力。其实,随着人类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不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并相互发生作用的趋势已日渐明朗。自然科学的发展必须借助于人文科学的研究成果为其明晰方向,而人文科学的研究更需要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以及自然科学的技术力量支持。在人才的培养规格上,人为地割裂两者的教育,既不利于培养和谐社会构建所需的全面发展人才,同时也不利于“科学”的真正发展。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也是人类社会在现代化目标追逐中得出的一个科学结论。在现代化的乐园中,亮点与阴影、欢乐与痛苦并存。伴随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们在享受现代化所带来的恩泽的同时,其身心也正在承受着高科技负面效应的煎熬。高科技也给人们带来前所未有的危机与挑战。环境的恶化、资源的枯竭、毁灭性战争、贫富悬殊加剧、道德的颓丧、亲情缺失、人际紧张、信仰危机等一系列危及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社会问题不断浮现,也严重地影响了和谐社会的构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一书如是说:“所有的国家都承认,发展是必需的,而发展意味着要具有一种科学精神。发展中国家只有把科学吸收到它们的传统文化中去,把世界思潮吸收到它们自己的民族生活中去,才能更新自己而又保持它们的民族特点。一个文化,只有它自己能够变革,才能生存下去。”因此,如何加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如何有效构建和谐社会,教育的作用无比巨大。重理轻文,强调科学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的做法难以培养当代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因为,只有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交融,教育才能真正地回应时代呼唤。现代化的困境呼唤民众人文素养提高,和谐社会的构建呼唤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并重。

三、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是高素质人才培养必由之路

基于教育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党的十六大对我国新世纪的教育方针进行全新规设: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教育方针是建立在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之上的,兼顾了“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体现了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才能发展的教育理念,并对“劳动者”素质作出全新设定,目标取向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这是办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也决定着人才的培养方向。

当今时代,是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时代,是经济一体化和东西方文化思潮激荡交融的时代,它要求我们所培养的人才必须有全新的知识构成和心智模式,必须能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必须能把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人文精神、人文艺术方法结合起来,并具有终身学习、创新、创业、服务的精神和能力。尽管人的全面发展内涵十分丰富,但对于当代学生发展而言,主要是指他们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和个性的充分发展,应是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身体与心理及其自然性、社会性与精神性的全面发展。基于此,在教育过程中,仅靠单一的技能训练或某一学科知识的传递是难以达到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目的。也如爱因斯坦所言,学校教育不能培养“为谋生而学习的人”,“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而要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则需要培养全面的自我辨别力,而这取决于自由而全面的教育。”没有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联手不可能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但理性反思当前人才培养现状,其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在:一是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面过窄。由于学科本位主义浓重,整个教育是严格按照狭窄的“专业”铺展运行,教学程序是严格按学科内容构设,学生也是围绕所预设的方向“自我完善”,文理分家,画地为牢,互不干涉,缺乏整合,导致了学生知识结构单一,视野过窄。二是创新能力不高。“三中心”(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人才培养模式,把教学看作是知识经验的传递系统,片面地强调书本知识的灌输,把学生目光定格在书本之上,行为禁锢在校园之内,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精神市同对薄弱。三是功利主义浓重。重视显性价值效应的学科学习,学习完全围绕着考试进行。学习的“工具――功利”意识无形放大,造成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相对下降。四是人文素质偏低。由于“科技至上”思潮的流行。重理轻文。重科学教育轻人文教育的倾向比较严重,加上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的影响和实用主义价值观念左右,学生的人文素质较低,个人的荣辱观和人生观倾斜,集体主义思想淡化,团队精神欠缺,法制意识不强,社会公德较差,社会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下降,这与构建和谐社会所需的人才不吻合。这就要求我们从基础教育做起,改变当前教育过程中的纯功利化的倾向,加强人文关照,营建良好的人文发展环境,为学生的基本素养的全面提高打下基础。

长期以来,我国各级各类教育中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发展失衡,人文教育十分薄弱,重理轻文现象十分严重,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严重分离,缺乏沟通,导致了学生人文科学知识贫乏,自我中心主义膨胀,缺乏良好的个性品质,文化熏陶不是,没有深厚的民族文化素养,民族精神淡化,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文化的甄别和过滤能力较差,影响了青少年一代的综合素质的养成。可以说,在素质教育主旋律唱响的今天,文化素质教育的提出及其稳定推行,它不仅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突破口和开展素质教育的有效策略,也是我们的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回应。

篇5

关键词:远程教育 人文教育 意义 途径

1.引言

三十多年来,以广播电视大学为主的远程教育,在坚持依据成人教育特点,实施大众化教育,服务基层,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主客观原因,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人文素养严重缺失,具体表现为:成人学生存在急功近利,职业道德差,诚信度差,文化教养水平偏低;年龄较小的中、高考落榜生,学习成绩差、信仰缺失、对真理与金钱取舍颠倒、做人标准模糊、社会责任感不强、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等。如此表现,与教育的目的相去甚远,因此,各类远程教育学校必须注重人文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

2.远程教育环境下强化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

“人文素质”是做人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与国家、与自然、与世界的关系。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教学生如何做人,即人文素质教育是以传承人文精神为手段,以提升灵魂、塑造健康人格为目标的教育。针对远程教育的特点和学生的人文素质状况,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对个人乃至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1强化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人文素质是一种基础性素质,它包括文学的、历史的、艺术的、思想道德的、社会伦理的、科学的等等,这一切对于人的其他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和很强的渗透力。人文素质对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不仅表现在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还表现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育民族精神、改善思维方式、增强非智力因素等几个方面。

2.2强化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后天通过有目的培养而获得的。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础,除了具备宽厚而有深度的自然科学知识,更要具备高品味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素质,使学生能进行两种思维方式的交叉、互相训练,形成全面的知识结构,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这是教育的重要责任。科学发展的实践证明,优良的人格特征是创造力充分发挥的必备心理品质。超一流的科学家身上都具有优良的人格特征和一流的人文素质,他们是科学家,同时也是具有良好人文道德修养的思想家、哲学家、艺术家。他们对人类的贡献,不仅在科学本身,还在于他们伟大的创新精神和可贵的人文品格。

2.3良好的人文素质可有效促进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离不开人的人文素质的提高。人的人文素质的提高,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亦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内容,是人的专业能力、业务素质等其他方面发展的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专业能力、业务素质只是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条件,而人的人文素质,即思想境界、精神情操、认识能力、文化教养,才是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标志。高雅的人文修养可使学生自觉关怀他人、关怀社会、关怀人类、关怀自然的意义和价值,逐步具备健全美好人格,不断由必然王国向全面发展的自由王国攀登。

3.远程教育环境下,强化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面对远程教育环境下学生人文素质偏低的问题,学校应利用自身的软硬件和教育优势,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合,全面建设学校人文环境,以图解决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问题。

3.1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的,加强人文学科建设

学校要树立与现代教育特点相符合的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宗旨的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纠正唯技术、唯知识、唯学历的倾向,以人为本,把重点转到培养学生完满美好的个性、健全完整的人格、自由开放的精神、创新开拓的意识上来。因此,要重视人文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在课程设置、资源建设和配置、经费投入、师资培训等方面保证人文学科的教学需要。在必修课和选修课中,设置诸如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学科课程,为学生接受较为系统的人文素质教育奠定基础。

3.2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管理干部和教职工队伍

强化“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教育理念。应加强对教师的包括师德在内的文化、品德等人文教育,使其始终以高雅的文化素养教育学生,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依据远程教育特点,加强学校管理部门和服务机构的管理,提高工作人员素质,不断提高其管理水平

和服务质量,避免出现管理、服务与教书在“育人”上的“两张皮”现象,净化和优化学校的育人环境。

3.3在专业课程传授过程中渗透人文精神

教师应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积极地渗透人文教育:一是在导学过程中,在讲解基本理论和知识点的同时进行灌输。可采取情景式教育,置学生于实景中,使其从中受到教育,得到感悟。二是通过网上答疑、小组学习讨论等形式,由教师给出题目或问题,师生共同进行探讨,达到共识。

3.4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

校园文化氛围是实现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和文化启迪的主要形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一是开办系列人文社会科学讲座,帮助和指导学生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二是开展健康向上、格调高雅、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如各种艺术节、演讲比赛、科技节、摄影书画展、文艺演出和体育比赛等;三是加强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建设,突出大学的学术精神和教育理念,使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启迪和熏陶。

4.结语

人文素质是做人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是人才的必备素质。我们充分分析远程教育环境下学生人文素质低下和人文教育缺失的状况,强化远程教育环境下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并针对性的就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提出了建议。使学生的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远程教育》2008.1

篇6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中职教育,主要是指在市场的背景下培养专门的技术型人才。语文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文化课程之一,对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有着极大的作用。“人文主义”对人的自我实现进行了强调,重视对人的教育,也就是素质教育。我国的中职学校,不仅需要培养中职学生的过硬专业知识,也需要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为了达到此教育目的,在语文课上融入人文主义,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人文主义的内涵

人文主义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先进思想体系,是具有世界观的思想潮流,甚至作为了思想武器的代名词。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对愚昧和无知的神明加以反对,将传统的神学压在时代的车轮之下,将个性解放置于社会时代高端的位置。人文主义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追求基于现实主义的精神幸福,对理性进行推崇,对蒙昧无知加以反对和压制。在《周易》中言曰:“人乃万灵之首,应致力文明进步,发扬美好的人性,拥戴人权,培育人格”。我国之人文,其“人”乃“仁”,“仁”为“人”之精华之所在,以此对人伦和道德基础加以奠定。人文主义有它自身独特的信念,人文主义认为每个人在他/她自身的身上都是蕴含着价值的,简易释之为“人的尊严”。除了尊严之外,其他一切的价值都是在此得以保全的基础上实现的。尊重的基础是人类的潜能,只有人类才具有这种潜在的能力。即人类可以在自然界进行学习、创造、交往,并具备管观察自己,审视别人,对事物进行推测、臆想的能力。而上述一系列能力一旦被得到释放,便可以根据自身的愿望进行选择和创新。

二.人文主义教育观念在中职语文教育中的应用

1.培养学生的能力

针对语文课程,有的学生爱慕之极,有的学生厌恶之极。之所以出现两极分化,是因为语文课程比较枯燥,基本知识属于理论的范畴。有的学生之所以爱慕,是因为领悟了语文的精髓,即文学性。而有的学生之所以厌恶,是因为仅仅看到看了语文表面的枯燥而对语文的美无法领悟。针对上述的情景,最好的办法是在中职的语文课堂上设置动手的环节,以此提高部分学生的兴趣,积极主动的对语文进行学习。中职的文化教育与中学的教育有明显的区别,中职的教育明显的偏重对专业课的学习,而中学的教育偏重对文化知识理论的学习。因此,在中职的语文课堂上,学生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他们的重点基本都放在了专业课程的学习上。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使得学生对语文引起重视以培养语文能力,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合理、科学的引导。引导的重要方法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课堂上教师针对某一问题的提出,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习。学生之间的讨论,需要引用语言进行说明、解释、沟通。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加以合理的说明,使学生明白语文的重要性,明白语文对提升个人的口才能力、书写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对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重要性,使得学生对语文引起足够的重视。同时,教师进行语文的教学时,需要充分的融入人文主义之精髓:以人为本、重视个性发展和解放的观念,将学生逐渐培养成具有高品德,高人文素质的人才。

2.培养学生的审美

语文是文学的缩影,文学是一门艺术,艺术具有独特的美。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教育专家悉心挑选出来的经典,因此,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中职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很多文章都蕴含了深厚的中华文化知识底蕴和丰富的人生哲理,如若学生加以细细的品读,将会在文章中学到很多对自身灵魂塑造有重要作用的优秀思想。教师在课堂的教学中,针对人文主义的特点,对学生的自身潜力进行充分的挖掘,并对学生进行专业的指导,引导学生个性的解放和独立思考。教师在进行人文主义的教学过程中,逐渐将学生的道德素质、思想高度引领上新的台阶。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对培养学生的情操和审美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可以逐渐锻炼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和对世界的理解能力。

3.营造强大的人文氛围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入人文主义的教学理念,是实现人文教学的小环境。如若要对学生进行充分的人文教学,需要学校有目的、有意识的营造一个具有人文氛围的大环境。具体的方法可以在中职的校园内举办具有强烈人文气息的校园活动,并强调每个学生参与其中,以此使得学生在浓厚的人文气息环境下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中职语文的教育在渗透了人文主义的背景下,可以使得学生得到素质化的教育。人文主义讲究个性的解放,强调人性的尊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教育时,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悟人文主义的精髓,以此实现学生对他人的尊重,对自我的正确认识。

参考文献

[1]陈晓红.浅析中职语文教学中多学生的人文主义教育[J].考试周刊.2012,25(11):84-85.

篇7

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作为一名合格的临床医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有过硬的临床实践技能。临床技能学是每一位临床医学生需要掌握的一门临床实用课程,包括病史采集,病例分析,内、外、妇、儿等学科中的临床技能操作部分等内容。授课的主要方式则是在各种医学模拟人上进行各种如腰椎穿刺术、胸膜腔穿刺术等临床操作技术。由于整套教学均在实验室中的医学模拟人上进行,同时,授课教师只注重讲授操作技术的理论和操作手法,忽略了医学人文教育,导致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质严重缺乏。在临床技能教学中融入医学人文教育刻不容缓。

二、医学人文教育在临床技能教学中的应用

(一)在理论教学中体现人文精神。《绪论》是一门课的开端,也是一门课的缩影,是学生对《临床技能》的初次接触。《绪论》课讲授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本门课是否产生学习兴趣和强烈求知欲望。“传授知识———接受知识”的教与学模式仍然是目前我国大学的主要教育模式。这种教与学的传统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医学生在将来的实习与工作中就会出现医学人文素质不高的现象。将医学人文教育融入到临床技能教学中,对于医学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绪论》中重点讲述医生应有的救死扶伤、锲而不舍、崇尚科学的精神。

(二)在实训教学中体现人文精神。临床技能的教学,除了课堂讲授、实验室教学外,还要进行各种临床技能训练。人文精神的培育,不是知识教育,而是素质培养、人文精神的获得与提升,需要通过实践逐渐去体验感悟。只有通过实践,学生才能真正理解人文精神的内在涵义,在耳闻目睹中亲身感受和体验人文精神,从而产生丰富的人文情感。一是实训基地人文精神建设:在实训教室内及走道悬挂国内外名医照片,事迹介绍等,以及一些医学名家的格言,这些精神层面上的建设,可使医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完善实训教学大纲,重点通过情景式互动教学促使学生人文医学理念的建立。二是在实训教学中增强学生的主动性:这是学生实践人文观的重要途径。尽可能给予学生机会主动参与。每2~3人为1个学习小组,通过在多媒体电子模拟人教学区、操作训练区进行身体评估的练习,教师应当给予相应的指导,使学生能够在模拟的情景中模拟或描述如何运用评估技巧采集病史、医患沟通、身体评估等。

(三)在考核中体现人文精神。对于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否达到预期效果进行评估。一是理论考核方式的多样化,通过设计不同的题型,做到对学生知识、素质、能力的全面评价。如果你是一位儿科医生,在给1例患儿腰穿时由于患儿哭闹不配合,导致穿刺失败,患儿家属对你意见很大,态度恶劣,面对这种情况你如何去做?请把你的处理方式以及这么处理的理由写下来。二是完善操作考核标准:包括医生素质(分仪表、仪容、行为举止、语言态度);操作前对患者、环境的评估;操作后评分(操作效果、医患沟通情况、患者反映评价);中间操作步骤不过分强调标准化,总体要求原则是舒适、安全、有效。

(四)需要注意的问题。有研究显示,应用ECS模拟人教学中,由于医学生所扮演的“医疗小组”抢救不当,导致“患者”(ECS模拟人)死亡,参与学生易产生难过的心理情绪。这表明对可塑性极强的医学生稍加正确引导,即能取得良好的人文关怀教育效果。以胸腔穿刺术为例,医学生扮演操作者,将模拟人当成真实患者,从进入病房开始融入医学人文教育。首先,仪表端庄,态度和蔼,进入病房。从容自信地面对患者,向患者自我介绍,交待病情,解释做此项操作的目的和意义,并让病人签好手术知情同意书,以取得患者的配合。在摆穿刺时,对患者动作轻柔;在胸部叩诊时,需搓热双手后再进行;打麻药时,应向患者解释会“有点疼,请尽量忍耐一下”。在穿刺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患者,与患者进行沟通,同时手法要尽量轻柔。操作完成后,要向患者交待注意事项,并帮助患者整理衣物和被褥,同时要感谢患者的积极配合。本例着重体现了医学人文教育融入临床技能教学后的效果。过分强调人文精神而脱离技能教学本身,会使学生觉得这不是上临床技能课。介绍人文精神应该自然地从技能教学中引出。

篇8

生活能力和综合素质是现代人基本素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和综合素质已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和重要内容。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思想品德课程构建的基础,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在现代科学人文主义教育观的倡导下,教育者既要尊重科学的价值,强调科技教育,又强调道德教育,关注学生学会关心,学会负责、学会有人情味。人文主义教育是为培养完善的人格而不懈的努力,着眼于提升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质量,重视把教育和生产相结合,培养人的自信心和自我表现能力和合作精神,重视道德教育,培养人关心自己同时关心他人、社会和集体的利益,培养人的责任感,为建立一个人文化的社会而努力。初中生生活范围逐步扩大,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使思想品德获得健康发展,正是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生活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中离不开人文教育的内容,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成为现代人文教育的主要内容。在教育功能上,人文教育既重发展人也重发展社会;在教育制度上,重精英教育更重普及教育。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课堂再现生活的真实,为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总而言之,科学人文主义教育观在实践上是既教人会做人,又教人会做事。对此,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已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回归生活、感知生活、享用生活、发展生活”,教育生活观的基本理念“为了生活而教育”、“依据生活而教育”已成为全体教师的共识。

二、现代中学生思想的时代局限

1.情感独占和情感冷漠的心理倾向

现代初中生中,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生长在过于优越的环境中,享受父母及整个家庭过分的宠爱,青少年都是在以自我为中心的环境中长大,久而久之就淡化了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取而代之的是自我意识的膨胀,形成了许多独生子女所常有的通病,具有情感独占和情感冷漠的特点,独生子女比例之大和“四二一”式的家庭教育父母的溺爱,我们的使得独生子女体现出道德情感的淡漠,即道德责任心与道德使命感的缺乏,加上许多父母为了自己的子女不惜重金进行智力投资,望子成龙之心极为迫切,而对子女的思想品德是否健康发展却充耳不闻。而有些教师也只注重学生的智力发展,把学习成绩的优劣看作是评定一个学生的唯一标准,伦理道德的变化、社会观念的趋向及多元化社会的形成都影响这学生的情感走向,这些加大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难度。。从心理学的角度讲社会责任感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感,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言论、行为、承诺等,持认真负责积极主动的态度而产生的情感体验。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的杠杆作用日益增大,当我们的社会趋利轻义,每个人都希望人人为我,却很少考虑我为人人,结果社会上处于一种自私自利的情况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也逐渐学会从经济利益出发来选择自己的行为,设计自我发展的道路,当经济利益突显出来,青少年的理想随之弱化,个人独立性与自主性逐渐增强后,在孜孜追求物质利益的过程中他们自然越来越强烈地感到社会理想、社会责任感只是与自己相距遥远的外在的东西。

2.价值观的多元化和混乱状态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经济和社会转型。这一切都在影响、改变着人们的需要,极大地促进了个人需要的发展,人的需要更加具有多层次性、无限性、广泛性和复杂性,进而影响人们的价值选择趋向多元化。当代中国价值选择多元化并趋于实惠,在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新的核心价值体系未完全建立之前,多样性的价值选择和多维性、宽容性的价值评价,往往会导致判断是非标准的模糊、相对化困境,使人们感到困惑,处在传统与现代、主流与非主流、东方和西方、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处在不确定和茫然状态中无所适从。社会的多元化既丰富了学生的思想,促进了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的了解社会,又导致了思想潮流的多元化,多元化思潮冲击着学校和家庭,同时又给学生的个性成长和性格培养带来了更多的变数。是非善恶界线模糊,个体自利意识高涨,个人价值选择的重利倾向相应地会导致价值选择混乱、社会舆论评价莫衷一是,缺乏共识,容易让学生善恶是非产生混淆。

3、青少年人生价值观的异化

人生价值观是一个人对人生的目的、意义和道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从根本上决定着个体的道德品质及其一生的发展方向。21世纪是一个生命意识、生存意识凸显的时代,关注人类生活,关注人的生命,已成为人们探索人生价值实现人生理想的重要体现。21世纪的青少年在享受科学技术带来的较为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价值观的异化体现在行为与认识的脱节:对“对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等高尚的人生观比较淡漠,又对崇尚自我完全抛弃社会国家利益的私利主义嗤之以鼻。现实的践行中,顺应并且认同了较低的社会道德行为模式。以致当今的青少年在认识与实践、观念与行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相当多的青少年认为个人价值的实现仅取决于个人的学识、才能、机遇甚至是人际关系,而与个人的道德品质没有直接关系。人生价值观向金钱和个人倾斜,同时以知识经济、网络经济为特征的全球化浪潮也在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需要及满足,以好莱坞、麦当劳、可口可乐、流行音乐、流行舞蹈为特征的西方大众文化对思想正在影响走向成熟的青少年,西方的工具理性取代了中国传统的道德精神教义,西方文化的渗透是整个西方文化精神和生活方式的渗透,它潜移默化的改变着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思维模式较前辈人普遍发生了一些变化,以自我为中心,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被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所替代,追名逐利成为很多青少年的人生理想,人与人之间关系逐渐冷漠、隔阂。

三、学生生活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的途径

为了更有效地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人文素养,笔者以思想品德拓展课为教学平台,汲取生活中的素材,展开实践活动,努力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生活能力和综合知识,着力提升学生良好的生活品质和人文素养。

1、以人文教育为核心,促进学生的生活能力的提高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曾提出“学习即生活”的教育思想。生活能力的内涵是什么?目前理论界的界定多种多样,大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生活自理能力、劳动能力以及社会实践能力,即面对生存应有的智慧;.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如具有同情心,关怀体谅他人;具有正义感,尊重人权,憎恶错误行为;具有开朗乐观的品格,热爱生活,乐于奉献;自立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具有责任感和自助精神;正确获取和选择自己需要信息的能力;学会学习和健体的能力等等。可见生活能力是一种健全人格的素质和能力,是一个人生存的前提、发展的条件。观念是行动的灵魂,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人文主义教育观强调实践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科学人文主义教育观的生活认识论,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背景中学习思想品德学相关知识,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教育的真正内涵,例如生活中挫折无处不在,在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无法避免生活的各种困难和挫折。生活中的挫折让学生拥有学会反思的智慧。让学生在挫折中不仅要学会坚强,更要在挫折中学会反思。要培养学生具有乐观开朗的性格,首先就要应该的是挫折感,在课堂上,笔者邀请班里能够正确面对挫折的同学介绍经验,给班里的同学以借鉴。然后组织同学认真思考生活中常见的挫折,共同寻求解决的办法。凡是能够联系学生实践的教育内容,笔者尽量让学生以主体的角色参与进来,在小组讨论分析的基础上,让学生对生活常识有了更清晰完整的认识;重新认识了生活的内涵,在自己今后的生活中,知道养成良好生活态度、生活习惯密切联系,并懂得了珍惜生命、关爱他人,提升了自身的综合生活能力。

篇9

关键词:人文素质 教育 医学生

高等教育始于人文教育阶段,历经二三百年的科学教育,正是沿着科学教育与人文思想相结合的发展轨迹,人类文明才有了今天这样辉煌的篇章。长期以来医学生担负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神圣使命,承担着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之圣洁和荣誉的历史责任。救死扶伤,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是社会对医学生寄予的急切希望。因此,以道德理性教育为核心,以“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为两翼的人文教育,对于启发医学生寻求人生的意义,完善自身个性,发挥自身潜力,形成良好的医德医风,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医学从来就不是纯粹的自然科学,它从古到今都需要得到人文精神的孕育。培养现代社会合格的医学人才,既要求医学生掌握医学专业知识,更要求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度的责任心及与病人沟通的能力和技巧等医学人文素质。因此,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使他们成为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是医学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和需要。

1.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

1.1人文素质教育是教育的永恒主题

在当今时代,人文素质教育直接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而人文精神的缺失,容易使大学生趋向于用世俗媚俗、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眼光看待世界。漠视人文精神的人,无法成为一个健全的人。意大利诗人但丁有句名言:“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的传授、环境的熏陶以及自身的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个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育人的过程,强调“以人为本”,本质为引导人们洞察人生的目的与意义,引导人们对“真”、“善”、“美”、“价值”的追求,丰富人文底蕴,促使人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全面提高[1]。

1.2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教育的基石

中国古代提出的“医乃仁术”便早已具备了人文关怀理念。20世纪末以来,为了适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世界各国对医学教育进行了改革。英国提出“医学教育和实践要加入更多的交叉课程,以达到医学人文与医学自然科学的相互渗透”。美国也将“人文素质学科与自然学科并列为教育核心学科”[2]。近年,我国对人文素质教育也进行了许多的探讨与实践。虽然人文教育在某些历史时期出现了偏移,但当今的回归意味着其将是不变的主题。医学的研究对象、服务对象是人,决定了医学工作者必须有丰富的人文底蕴,是一个人性丰满的人,而人文素质教育便是关键,人文素质教育必然是医学教育的基石。

1.3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医学生树立职业素养

医德是医生的职业道德,是其伦理道德修养在职业活动中的体现。树立高尚的医德,首先就要培养高尚的个人道德修养,即通过强化人文素质教育,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道德修养和个人情操,让良好的医德在人文素质教育中潜移默化地树立,医学生就不会是一个“医疗机器”,而是一个尊重人类、尊重生命、有爱心、同情心、理解人和有高度责任感的“医生”,医学生就不仅仅只是一个“专家”,而是成为爱因斯坦所说的“和谐的人”。

1.4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发展的必然和需要

当今医学发展呈现出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互交叉、渗透、融合的整体趋势,现代医学既是科学,也是人学。医学的发展依靠人文精神的培育和滋润,应该重视对人的生存状态的终极关怀。否则,失去人文精神的医学将会变得越来越不关心人,会成为医学整体发展的瓶颈。因此,医学发展需要人文精神的注入,有赖于和谐的人际环境和文化环境,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发展的必然和需要。

2.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我国医学生人文素质薄弱。高中阶段实施文理科分班制,重理轻文,使得进入医科的学生文化基础知识欠缺,造成了人文素质的“先天不足”。加之医科学生繁重的专业课学习,又严重地制约着文化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致使一些学生汉语水平偏低,应用能力较差,特别是在进入临床实习后,病案书写不规范,错别字、病句等随处可见。有些学生对患者缺乏爱心与同情心,不重视患者的心理问题与社会问题,思考与处理问题片面,不能有效地与患者沟通等。这表明,医科大学生学历达到本科层次,但在语言表达、文学艺术、人文精神修养以及实际应用能力等人文素质方面却较为薄弱。

一直以来,我国的医学院校实施专业教育,片面重视专业知识的灌输,片面追求纯技术的提升,严重忽略了人文学科的教育,忽视了全面素质的培养,导致“人不见了”的现象,医学教育是“育人”而非培育“医疗机器”,滞后的教育观念忽略人文精神的塑造,使目前医学教育存在着严重的误区,人文素质教育严重不足。

近几年,随着人文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我国医学院校相应增加了人文教育课程的比重,但仍存在不足。目前,国内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学科约占总学时的8%,明显低于美国的15%-25%,体系偏窄而且内容单一,课程多以“两课”教育为主,英语、体育也占去了不少学时,法律、德育、伦理学、心理学等只有一小片天地。而现时国外医学教育早已形成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人文社会学科三者并重的模式[3]。

3.强化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

我校人文素质教育中树立了一种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全新理念,构建了一个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整体知识框架,编写了一部现代大学生人文素质与修养教科书,建设了一个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基地,培养了一批既具备自身专业知识又具备人文素质教育才能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设计了一套科学实用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活动。

3.1转变教学理论,改革课程体系。

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绝不仅仅是给学生传授一些人文知识,也不是让学生把课本读懂即行。目前,我国医学院校的学时被庞大的专业课程所占据,人文社会学科课程比例低,只占总学时的8%,造成医学生知识结构的不合理与人文精神的缺失。要让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完美地结合起来,首先需要调整课程体系,适当压缩医学基础与临床专业课程学时,增加人文学科比例,除了法律、卫生法学、医院管理、道德、伦理学、医学心理学等学科外,还可根据具体情况增设美学、艺术欣赏、摄影、绘画、书法、医疗保险、医药营销等选修课,灵活安排学生感兴趣、喜欢的各种人文知识讲座,从而优化整体课程结构,设计医学知识、能力、人文素质结构的新框架,构建独具特色的医学教学模式,实现向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人文社会学科三者并重的转变。

3.2提升教师素质,发挥言传身教。

要提高学生的素质,教师是关键。教师的文化素养、语言特征、行为气质、风度仪表都能以有形或无形的因素直接感染、示范给学生。目前,我国医学院校教师普遍缺乏跨专业、跨学科、医文渗透的知识结构,学校应当通过进修、留学、外出学习、经验交流等各种渠道提升教师素质,以及引进具备丰富人文素质的人才,加强师资队伍。同时,教师自身应不断更新知识,拓展知识,提升整体素质,切实将思想教育与业务教育、将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将做人与做事有机结合起来,渗透到各教学环节中教育学生,从而逐渐培养医学生对人文问题的关注与人文精神的塑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人格力量、品德修养、个人情操同样具有很大的感染力,其人格魅力时时熏陶、同化着学生。

3.3结合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强化社会实践。

应将人文教育贯穿于临床教学中,教师一方面充分挖掘临床课程的文化内涵,一方面有意识地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质观念,在授课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如:尽早安排接触患者,通过感性认识,让学生在耳闻目睹中亲身感受和体验人文关怀;体检时要求动作轻、熟练,尽量少改变患者,从而减轻不适,让学生在细微之处不断培养人文关怀精神。人才是否优秀很大程度取决于实践能力的高低,各医学院校可以根据医学教育的特点,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带学生到出院患者家随访,不仅使其了解某种疾病发展的全过程,也可锻炼他们的交往能力,想患者所想;组织上街义诊,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塑造乐于奉献的情操。

3.4教学辩论法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教育已由传统的传授知识时代向素质教育方向发展。这种新的发展趋势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对学生素质的锻炼和培养,而辩论法教学能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基本人文素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水平,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辩论法教学,突破了传统讲授法的模式,使学生进入了一种新的教学氛围之中,提高了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开阔思路,同时加上氛围的影响,壮大了他们的胆识,使平时不爱说话者也跃跃欲试。因此,其人文素质在这一系列的连续过程中提高是必然的。

现代医学教育要求我们在传授医学专业知识的同时,必须充实人文教育的内容,才能使医学生从内心深处理解医学科学和人文的双重性质,树立医学的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相统一的辩证思维观念,才能够唤起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人文情怀,领悟医学科学的人文价值,使个人价值在为社会、百姓的服务中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聪磊,李健.现代传授技术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影响[J].教育技术研究,2001,3,(15):28-29.

篇10

    (一)自强不息的人生信念。《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正是对中国人人生态度的经典性概括。儒家强调做人要坚韧、有担当意识,要有不屈不挠的精神。这种人生态度也是中国知识分子都一生追求的,可以说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才是一个积极人生的大前提,也可以增强抗挫折力以及坚忍不拔的精神,从而更加适应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

    (二)积极入世与恬淡物外的人生修养。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的内在修养和精神层面。儒家思想为我们设计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积极入世”的人生价值目标。道家思想则为我们策划了一条返朴归真、恬淡物外的生活理想,“无为之为是大为”,强调回归自然,反对无节制的物欲追求,讲求精神与自然同在的生活目标,可以说儒道两家为不同处境的中国人设计了不同的人生修养目标,同样充满睿智,以乐观、豁达的心态对待人生。

    (三)重人伦道德的伦理规范。中国人自古就是以家庭、家族为本位,以伦理为中心,“尊祖宗,重人伦,崇道德,尚礼仪”,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倡导尊重人格、推己及人的道德观念和“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责任意识,促使我们建立起良好的社会伦理意识。

    (四)仁、智、勇的统一。儒家思想强调“仁者爱人,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孔子把仁、智、勇成为“君子之道”,“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仁、智、勇是儒家学说中完美人格的体现,也是君子修养品格、成就事业的必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