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过程范文
时间:2023-11-20 17:27: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过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本阶段首先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布置研究任务。一般可以开设讲座、组织参观访问等,目的在于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提供研究范围,诱发探究动机。教师要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和思考问题,指导学生建立研究性学习小组,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提供帮助。学生要积极探索,搜寻相关的资料,进入问题情境状态,在自我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归纳出准备研究的具体题目,形成最基本的研究目标,并拟定初步的研究计划或方案。
二、实施阶段
本阶段是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核心阶段。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主要步骤一般为确定课题、研究讨论、撰写论文。但在具体操作中,可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科目设置不同的程序。我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结合历史学科和学生的能力情况,制定了“确定课题、文献研究、小组讨论、撰写论文”等几个步骤。以现行高中一年级历史中对的研究性学习为例,谈谈我在开展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步骤:
(1)确定课题。开展课题研究,选题是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我给了学生指导,并专门讲了“课题的选择”,于是学生终于定了课题,有的同学集中研究两次工业革命对的影响;有的同学集中研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且题目也定得很细化,如写对、近代教育、近代军事、近代交通、近代思想文化、近代科技等各方面的影响的;也有的集中研究“‘剿发捻’是主要目标还是‘勤远略’是主要目标” 等等。学生定的这些研究课题从不同侧面反映出的兴起、内容、影响。选题的目的就是:通过对于的研究,使学生对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从而使学生对知识进行了一次补充认识。
(2)文献研究。课题确定后,第二步就是文献研究。除了学校图书室提供的资料外,主要是发动学生利用休息日从家庭、社会中获取有关资料,将一些有价值的资料摘录下来。另外还安排了一些时间让学生上网浏览查询,进行资料收集和整理。
(3)小组讨论。这一过程,老师主要指导学生按课题组进行研讨,其目的是使各小组的成员能深入了解课题,并对所研究的问题达成共识。老师对各课题小组进行指导,提出一些科学方法,并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有原则的引导。组员们则对前期的文献研究做总结,对论文的框架及内容达成一致意见。这一阶段最大的收获就是学生们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并通过交流讨论达成共识,这就为下一步圆满地完成研究论文奠定了基础。
(4)撰写论文。这是课题研究的最后一道工序。从实施效果来看,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很高,进行了较为认真充分的准备,学生们把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并通过交流讨论达成的共识,都写出了具有一定水平的文章。这些文章不仅对于所获得的资料进行了综述,更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且观点鲜明、论述充分,其中不乏个性创新。例如,教科书上仅涉及了创办军事工业,创办民用工业,兴办学堂、派遣留学生,筹划海防四方面的内容,而学生在研究基础上提出还开展了其它活动。
篇2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评价;效果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6―0048―04
一 引言
近年来随着高等院校的扩招与教学条件配置置后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在现有条件下改变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是目前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共同关心的问题。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改变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网络资源的即时共享与方便快捷无疑给学生开辟了一条新的学习途径,使他们获得了有别于课堂教学的个性化学习空间,并以此为基础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弥补常规教学的不足之处。
1 课程资源
信息化课程资源主要指数字化和电子化了的、面向大学教学活动的资源和信息。它是高校教育技术运用中最关键的软件资源,没有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高等教育的质量工程、课程改革的宏伟目标就很难实现。[1]
课程资源可以拓宽教学内容的范围,保证教学目标的完整性和丰富性[2],从而使学生能够不受传统教学模式的约束,灵活自主地进行专业学习。
2 研究性学习的作用和特点
基于课程的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课程形态,是为“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充分展开所提供的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是在课程计划中规定一定的课时数,以更有利于学生从事在教师指导下,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3]研究性学习从本质上说也是一种基于资源的学习。[4]
它的特点是学习的目标侧重于问题的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侧重于问题的开放性,学习的对象侧重于学生参与研究的自主性,学习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侧重于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侧重于学生之间的合作性,学习的评价方式的多元性等。[5]
3 研究目的
皮肤科是一门直观性很强的学科,理论知识必须与临床实践紧密接合。由于课堂教学多注重于理论知识的讲授,学生感觉乏味,接受程度低,因此有必要利用专业的课程资源,开展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加强学科纵深联系,拓宽临床视野,从而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实践应用。
该研究以皮肤科的网络课程资源为学习平台,开展了研究性学习活动,通过多种评价方法检验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同时找出影响学习效果的原因,促进教师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
4 研究中遵循的评价原则及其内容
(1)评价原则
发展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提高实践能力
方向性:对专业知识点的目标指向性
统一性和差异性相结合:教学效果有一致性,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评价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激励性: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不是判断学生的优劣
动态和静态相结合:通过评价结果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使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2)评价内容
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能力和水平,获得学习活动过程个人评价
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完成情况,获得学习活动小组完成评价
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获得测试考评分数
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所形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获得学生对教学方法的综合意见
二 研究实施过程
1 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评价研究、统计处理
2 研究设计
(1)研究对像
本校同一年级、人数接近、学习成绩水平相同的计划生育与生殖保健班(实验班)、社区卫生服务班(对照班)2个班进行研究比较。
研究实施前,比较两个班学生的基础课(药理学和诊断学)成绩均无显著性差异(p > 0.05)。
(2)实施环境
基于Web的多媒体网络教室和基于Web的综合电教课室。
(3)学习内容
病毒性皮肤病
(4)实施步骤
第一,对对照班在课堂讲授病毒性皮肤病2学时完成知识点教学;第二,不对实验班进行课堂授课。将实验班分为9个小组在基于Web的多媒体网络教室利用皮肤科课程资源进行2学时的病毒性皮肤病研究性学习;第三,要求实验班课后分小组提交研究报告。根据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综合同学间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结果,教师给出个人学习过程评价以及各小组学习完成情况评价;第四,学习完毕后,两个班级同时进行病毒性皮肤病知识闭卷考试。实验班在考试前20分钟填写调查问卷。
三 研究结果
1 以评价内容中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能力和水平”“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完成情况”为总体指标,根据本研究的评价原则,依据教育技术评价研究方法对评价指标依次拆分为各单项指标并加权设计出“学习活动过程个人评价表”以及“学习活动小组完成评价表”,综合小组内他人评价、自我评价以及最终教师评价结果,经统计得到了表1、表2。
2 为了“评价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所形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评价本次研究的教学效果为设计思想,向实验班学生发放调查问卷56份,回收56份,问卷回收的有效率为100%。获得主要项目双向等量表(表3):
3 运用统计学SPSS软件对实验班、对照班的病毒性皮肤病知识单元测试成绩进行分析,获得表4、表5:
四 结果分析
1 通过2个班的测试成绩统计能够看出,实验班成绩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班。
2 从表4可以看出,实验班学生的测试成绩处于优、良的实际人数多于理论人数,说明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能较好地理解和掌握该知识点,总体测试水平较高。
3 在表5中可以发现实验班虽然平均水平高,但与对照班都位于不稳定状态的第一象限(平均水平高,但较分散,存在低分生),未能处于最佳状态的第四象限(平均水平高,且相对集中),说明并非所有学生都能接受这种学习方式,特别是差生的学习效果并没有得到提高。
4 从学习活动过程个人及小组完成评价表1、表2可以得知,学生的态度较为认真、积极,有一定的研究性学习能力,但实践技能不高,创新性没有展现出来。
5 根据调查问卷主要项目的双向等量表(表3)可以发现F2>F3>F1,学生对这种新的学习方式的优越性给予了肯定,但并不认同它的学习效果,因此不完全赞成采用这种学习模式。
五 结论
基于课程资源的研究性学习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习者的成绩。对于新的学习模式持有乐观的态度,在研究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活动,相互配合、团结努力。通过这次学习培养了他们进行科学研究的精神和专业实践的能力,同时,激发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对学生的学习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1 存在问题
(1)综合各项评价结果可以发现,实验班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动机较强,但有少数几个学生由于始终缺乏学习主动性,与其他同学成绩差距太大,致使全班不能处在最佳的第一象限,因此可以推断基于课程资源的研究性学习无法提高这类学生的学习水平。
(2)由于长期的传统式教育,造成了学生对教师的过分依赖,大部分学生是以完成任务和应付考试作为学习动机去做研究,学习兴趣不够强,学习过程中显得较为被动,未能真正体会到研究性学习的实际意义,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发挥,在知识的扩展和提高方面未能获得突破。
(3)学生在课后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准备研究报告,这在学习任务紧迫的时候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从而造成负面效应影响研究性学习的效果。
2 建议
(1)教师应对学科课程资源经常性地作一些调整和补充,不断丰富和更新专业知识,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学习与实际,迎合他们不断变化的口味,使其真正体会到研究性学习带来的巨大帮助,逐渐从“接受学习”向“发现学习”转变,自发地进行基于课程资源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促进自身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2)有针对性地给一些意志消沉、严重缺乏学习主动性的学生开展心理辅导,转变他们的学习观念,提高学习积极性,实现在教与学中师生地位和角色的转变,由“老师让我学”变成“我要学”,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
(3)传统教学方法以课堂教学为主,它的优点是教学过程较为简单,知识传授快,但学生的思维空间受到一定限制。而研究性学习在知识的扩展和水平的提升上优于传统教学,但会耗费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建议在教授一般性知识的时候采用传统式教学,在学习难点和重点知识时采用研究性学习。
参考文献
[1] 黄新民,董文军,张沁文.高校信息化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原则与方式[J].教育与职业,2007,(9):140-141.
[2] 李茂森.课程资源的教学论意义探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8,(12): 34-37.
[3] 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98-199.
[4] 张新明,余继飞.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综述[J].中国电 化教育,2003,(3):20-23.
[5] 薛萍萍.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研究性学习”的文献研究综述[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6):8-10.
篇3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特定的任务或项目为目标,让学生自主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既定任务,获得扎实、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的新型教学及学习模式。众所周知,德国拥有世界上比较先进的职业教育体系,早在2003年7月,德国联邦职教所就制定了以研究性学习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就是将学习的整个过程分解为一个个独立的项目,由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收集信息、设计方案、解决问题,从而使他们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不仅掌握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包括专业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的职业能力。
在高职院校中,对于国际商务专业而言,由于我国外贸企业的自身原因,无论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开发,还是校外顶岗实习场所的建设,都缺乏足够的企业支撑。因此,针对目前职业院校学生的整体水平,如何使本专业学生积极主动“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是每位专业教师需要探索的重要课题。而项目教学作为目前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就是通过学生自主完成教师精心设计的项目课程,然后由教师对学生的作业成果进行考核和评价,以达到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能力的课程既定总体目标。
二、国际商务专业项目教学的实施方案
在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改革中,如何在课程体系总体框架下,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并结合实训,有效地采用项目教学法,确定与选择项目,评估总结具体的成果,从而改变高职院校国际商务专业学生被动学习、综合能力差等问题,是实施项目教学的关键,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改革专业课程设置。高职国际商务专业旨在培养能够从事制单跟单、报关报检、货运等外贸基础业务的高技能实用型人才。因此,在本专业的课程改革中,应当通过校企合作,了解相关岗位的专业素质需求。根据这些需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将原有单一科目教学内容,按照企业实际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进行项目整合,形成围绕进出口业务工作过程的新型教学项目。学科体系的教材编写模式也要改成以业务流程为导向的项目教材和能够体现职业技能要求的项目实训课程的模式。
首先,可以将国际商务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划分为例如“如何将我的产品卖出国去?”“如何与外商谈生意”“如何签订一份外贸合同”“如何顺利的交货和收款”等更多的具体项目,然后把这些大的项目细分为若干小项目,再分组制定出项目工作计划、工作程序和具体步骤。比如在“如何顺利的交货和收款”这个大项目下,可以将履行外贸合同所涉及的课程知识,例如《国际结算》、《外贸单证实务》、《国际货运》等课程,分解为若干子项目,例如分为采用海洋运输(或者其他运输方式)时,信用证(或其他支付方式)制单结汇等项目,每种支付方式又可按照FOB、CIF、CFR下的制单内容再进行细分,这样学生掌握知识就会更加扎实和丰富。
2.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在高职院校,学生被动学习、能力差的情况比较普遍。教学的重点应当是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搜集和处理信息、乐于探究新知识、勤于动手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所以,教学时应当以理论知识够用为原则,重点在于如何更好地掌握外贸操作技能。
3.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实习实训基地,是引导学生专业操作技能训练的场所,是能否顺利开展项目教学的前提。我们可以在校内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通过模拟实际业务,让学生参与到市场开发、接受订单、组织货源、租船订舱、报检报关、收付汇等业务的全过程,从而全面、系统、规范地掌握国际贸易的环节及习惯做法,为将来“零距离”上岗打下基础。在校外,我们要加强校企合作,拓展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在真枪实弹中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
4.改革教学考核模式。职业院校应当改变现有的平时成绩加期末考试的成绩来进行评价的方法,我们应当将校内考评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构建多渠道评价方式。校内考评可以将笔试、口试、网上作业等形式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融合起来,形成“课证融合”的综合评价模式。社会实践考评可以联合企业,考评学生参加寒暑假社会实践、社会调研等情况,从而达到使学生重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重视动手实践、重视交流与协作的目的。
5.提高师资队伍素质。项目教学法对高职院校的专业课教师所的素质要求非常高。他们应当具备设计合适的教学项目、分析这些项目的学习目标以及完成项目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更好地控制学生学习,应对学生各种未知问题。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加大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同时,也要加强对教师的职业道德的教育。
总之,在高职院校的国际商务专业实施以研究性学习引导的项目教学法,可以推动国际商务专业的课程设置及教学改革。我们应当转变观念,大胆引入适应当前高职教育发展的项目教学法,精心设计出既发展个性又注重平衡的教学方案,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仙婷.高职院校研究性学习探索.现代企业教育.2009,2月下期
篇4
一、研究的范围和对象
研究的范围主要是中学英语,研究的对象是初三年级的2个班,其中三(4)班作为实验班。
二、研究过程
本研究以行动研究为主,进行课堂观察,主要的研究过程如下:
1. 合理分组。将本班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从高到低排列,平均分成四部分,分别是高、中上、中、低四个水平。然后将本班学生每四个人分成一个小组,每组成员的成绩分别处于班里的高、中上、中、低四个水平。选定一个有责任心的学生担任组长,组长负责掌握该组成员的作业收缴、单词背诵及其它相关英语学习的情况,由老师定期检查。
2. 制定活动方案。制定合理的活动方案,充分调动小组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丰富多彩。首先,创设便于小组交流的情境,让学生感受英语文化。课堂中,以小组为单位,模仿生活中的语言情境进行交流,营造出富有浓浓的英语氛围的课堂环境。其次,引入课堂游戏,增强小组间的竞争。初中生都有争强好胜、好奇心强的心理特征,只要有竞争项目他们的热情立刻高涨起来,学习效果也大大提高。因此,涉及到竞争的课堂游戏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们的热情和积极性。
3. 设定学习任务,给每个小组设定具体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的范围由教师提出,由各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后确定各自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允许各小组的学习任务在难度上有所差异,有一定的灵活性。
4. 学习效果的检验。实验初期,学生一下子对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这种教学模式无法适应。但随着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学生逐渐认识到了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重要性,产生了既要自己学好还要帮助同学的双重责任感,萌发了追求小组内“人人进步,全组成功”的学习动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经过实验,现在学生能积极地投身于各种探究学习实践活动中去,课前预习已不必教师专门布置,一部分知识上完,学生会主动预习新知识,有些学生还超前预习。另外,利用分阶段考核法,制定一份考核表,从作业、听写、背书、课堂检测、考试等多个方面检验小组学习效果,就每一次考核内容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制定一个具体的考核标准。对于考核优秀者给予奖励,对于考核较差者给予批评和鼓励。
初三(4)实验班和对比班初三(3)班的学习成绩分析结果如下(两个班的人数都是50人,满分都是120分),表1为初三第一次摸底考试的英语成绩(2010-2011学年度),表2为经过了一个学期的实验,第一学期期末英语考试的成绩(2010—2011学年度)。
由表1和表2对比可见,通过学生小组学习提高任务型教学的成效是非常明显的。
三、研究的体会
篇5
关键词:教学效率;课堂参与度;评价体系
作者简介:赵占香(1971-),女,河北柏乡人,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基础部,副教授。(北京?10017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人才强教青年骨干教师”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6-0037-03
一、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现状及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教育行业更是突飞猛进。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的贯彻普及,大学和普通高中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导致职业院校的招生生源急剧减少且生源质量逐年下降,学困生的数量急剧上升。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的制造大国,“世界工厂”不能缺少技术工人,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职业教育是当前教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技术工人的重担。但是,职业院校的教学工作越来越举步维艰,教师普遍反映学生越来越难教,讲课越来越没有激情,课堂教学效率越来越低。与此同时,学生对学习越来越没有兴趣,上课认真听讲的人数越来越少,学习成绩也逐渐下滑。恶性反应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循环,造成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中都处于尴尬的境地。难道职业院校的教学真的走进死胡同了吗?下面来看一组对我校(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现状的调查数据。
通过图1和图2中的数据统计,可以看到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态有不同的反应,这也许与各专业的课程设置有关。英语作为基础课,笔者更重视学生的整体学习状态。在教师和学生普遍认为现在上课是一种痛苦的情况下,认为“学习是件有趣的事”的人占8.2%;“能认真听课,并跟得上”的人占18.6%;这两部分学生(占总人数的26.8%)应该是班里学习纪律各方面都很好的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和教师形成很好的互动;另外两类学生,反映“有的课程跟不上”(25.7%)和“想好好学,但学习真让我头疼”(26.2%)各占班级总人数的四分之一,也就是说,班级中有一半多的学生有学习的内在动机,但学习动机在课堂教学中没有被很好地激发出来,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没有转化为外在的学习行为。还有17.9%的学生反映上课“常常犯困,打盹儿”,导致这种现象的因素很多,但不排除学生对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不感兴趣。假设有适合他们的教学方式,有学生力所能及的学习目标,这部分学生也是课堂中的可调动因素。
通过分析,教师、学生普遍反映现在学生厌学、课堂教学难组织的情况下,班级中仍然存在96.6%的积极因素和可调动因素。因此,搞好课堂教学的关键是在教师如何合理组织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积极因素,引导转化消极因素。
二、提高教学效率,提高课堂参与度
1.教学效率
教学效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通常是一节课)教师通过一定的方法,指导、组织学生通过该教学活动对教师的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教学效率的提高包括两个方面: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学习内容的增加和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学习质量的提高。目前学生的学习状态是,学生的学习质量较差(25.7%的学生感到有的课程跟不上),即大约四分之一的学生不能理解和吸收学习内容,因此单纯增加课堂的教学内容只能导致目前的学习状态继续恶化。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从提高学生在单位时间内的学习质量方面入手。
2.任务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学生在学校里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这个简单的道理每个学生都明白,都理解。认真分析班级中学生的思想表现,为什么有些学生内心里想学但行为上又厌学呢?深层的原因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或很少)获得和感受到学习的真正乐趣,失去了学习动力。按照行为认知主义的理论,人在做出某一行为后,只有得到正向的刺激才会产生正面的强化,激发他再次做出这种行为。学生的学习也是一样,在学生付出学习这种劳动后,非常需要一种正向的刺激来强化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在课堂上,就是老师要对学生的行为做出积极的评价,要认可学生的付出,肯定学生的成绩,学生才会在今后的学习中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来对待学习,才会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那么怎样才能获得老师的认可和表扬呢?虽然我们采用了新的教学理念,坚持课堂上多鼓励学生,多肯定学生的优点。但如果老是不切实际的表扬,同样收不到好的效果。因为学生没有真正品尝到学习成功的快乐。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为所有学生(尤其是有学习动机,但有没有学习行动的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才是真正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的根本。老师应分析学生的实际水平,与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目的——也就是不同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立不同的学习任务,使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跳一跳,摘到桃”。新的教学评价体系正是为此设计,对症下药,特别是过程性评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篇6
关键词:数学;复习;实效性
复习课是小学数学教师进行数学教学活动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网络体系的有序形成,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有利于巩固学生的知识、拓展学生的思维。结合当前的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现状来看,复习课的教学过程并没有得到教师的重视,并由此造成了学生知识不稳固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应该以优化自身的教学模式为目的改善自身的教学理念。
一、系统整理,构建知识网络
传统的复习教学一般是教师直接将单元知识要点以习题的方式展示给学生,学生通过锻炼做题能力来巩固知识点,但是这种方式容易造成学生做完就忘的习惯,为了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教师可以通过整理知识脉络,梳理知识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因此,教师在复习知识内容的课堂当中,应将知识梳理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来进行考虑。
例如,在《数和数的运算》教学当中,教师可以将数和数的运算放在第一个复习阶段,将整数、小数、分数放在第二个复习阶段,然后对整数、小数和分数进行细分的这个过程放在第三阶段,第四阶段就是教师再进行细分。如整数可以分为整数的意义、自然数、计算单位、数位、数的整除等部分;小数可以分为小数的意义、小数的分类等部分;分数可以分为分数的意义、分数的分类、约分和通分等部分。这种有层次感的教学过程有利于学生进行自身的知识梳理。如果想要学生加深知识印象,教师可以组织一个小游戏,游戏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如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一个知识梳理树,然后要学生上来画出树的知识点枝干,这样既达到了学生学的目的,也让教师的教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起来。
二、再现知识,补缺查漏
教师做好知识点的梳理,学生也很好地吸收教师传授的新知识,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学生也会渐渐地淡忘以前的知识要点,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在复习课的教学当中重复以前知识点的教学,给学生加深记忆,同时也能达到查漏补缺的效果。
例如,在《四则运算》这个单元中,四则运算的主要内容是整数的四则运算、分数的四则运算、小数的四则运算。整数、分数和小数的运算定律又分为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分配律等。四则运算公式多,是学生很容易忘记的知识内容,因此,教师可以在复习四则运算的过程中插入整数、分数、小数等知识点。这样一来,不仅使学生在复习四则运算的时候对以前整数、分数、小数的知识加深了印象,还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分类整理,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三、深化知识点理解,拓展学生的知识空间
复习课不仅需要关注于教师整理,还要落实到学生的知识复习。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可以对数学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和学习,而深层次的学习则依赖于教师把复习内容综合灵活地教授给学生,学生在探究教师的复习内容时,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更容易将教师传授的学习方法进行举一反三。
例如,在《简便运算》这门复习课当中,我结合运算定律和运算形式的知识点给学生出了一组尝试练习题:①
4/5×20-8×4/5 ;②3/9×3/55+3/9×
2/55;③2-4/11-7/11;④4/7+3/8+3/7;⑤3/8+7/12+5/12;⑥72/(24×3/5);⑦11.46-(5/7+2.46)这组计算题目的难度较小,同时包含了我们经常用的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分配律等运算定律,学生在练习的过程当中很容易发现一种运算定律可以运用到多个题目当中,在“1.25×4×0.8×25”当中可以同时用到乘法的结合律和交换律,如算术题2-4/11-7/11和11.46-(5/7+2.46)这两个题目就运用到了减法的正反运用。
四、综合训练,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
篇7
【关键词】工作过程;应用型;汽车专业
应用型大学以应用型为办学特色,钦州学院是广西首批应用技术大学改革试点联盟单位。课程体系的建设是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点,但目前课程体系的改革还未见成效,这就造成学生在知识、技能上都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存在严重的脱节。因此,探索适合应用型大学发展的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发展的应用技术型人才至关重要。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将与企业相关的理论学习、技能训练达到统一的教学项目,学校按照企业的实际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景组织课程,形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已经在我国高职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还鲜有应用[1]。因此,探索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改革且适应北部湾地区的机械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更好地服务于本行业及北部湾地区,促进北部湾地区经济的发展。根据我校转型发展需求,开展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研究,对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具有积极的作用。
1 社会需求分析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是以市场需求为依据,以就业为最终导向,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形式实现。应用型大学课程开发的首要任务是社会调查与分析[2]。以市场需求为依据,充分开展调查研究工作。选取本地区具有代表性的行业企业进行充分调研,先后与北部湾汽车教育集团、钦州力顺机械有限公司、钦州泰禾运输集团、广州花都全球自动变速箱有限公司的专家进行访谈,分析重点的工作任务,为确定培养目标确定依据。
2 教学设计
按照“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将行业标准纳入到教学目标和鉴定标准中来,按照行业能力的要求来组织教学的内容,在教学设计中贯穿“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理念,设计适合应用型大学的培养目标的教学活动[3-4]。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对学生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的养成有促进作用。
在课程的设计上,要求工作任务与专业学习的高度融合。课程内容源于实际的岗位工作内容,将毕业证、职业资格证进行两证融合,并把国家或行业标准考虑进来。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将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工作方法和社会技能相互融合,解决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的问题。本校在2013及2014级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进行编订2016级人才培养方案,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对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新构建,包括四个模块。公共基础课程按照教育部新颁教学大纲要求;专业核心课程由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技能课程;拓展课程包含专业拓展和文化素质拓展等课程;专业实习是学生体验社会,适应企业工作岗位的综合实训环节。特别是专业核心课程需要老师进行社会调研、自主研发,比如汽车专业的核心课程《汽车发动机故障诊断》中的一个典型的工作任务――汽车无法起动,要以汽车发动机维护为主,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掌握故障分析方法,掌握工具的使用方法,查阅维修资料,领会5S理念。
3 教学方法
以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观培B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进行小组教学,让学生具有团队意识,每个人都参与进来,打破了传统教学一言堂的模式,使学生能够独立地思考任务、制定计划,并进行准备工作、分析演示、练习训练、最后检查和评价[5,6]。实际教学中综合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现场教学法、分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与教学软件、现场理实一体化、网络教学、工学结合(实训课由企业兼职教师指导,完成工作任务),实现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零距离。
4 课程考核与评定
课程的考核要有别于传统的闭卷考核,真正体现出学生的综合素质,体现出应用型大学的特色。所以对学习效果的评价要综合考虑。将课堂表现、创新思维能力、驱动项目的学习等内容考虑进来,减少或取消闭卷考试的卷面成绩,主要突出学生的学习过程考核。当然考核的标准要与汽车行业的工作岗位条件相结合,并把本专业所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作为参照。比如,本专业的汽车协会就作为一个考核的平台,要求本专业的同学尽量都参与进来,由学生自己设计制造赛车来参加比赛,在专业课程的考核中老师会把学生小组互评的成绩作为总评成绩的一部分。
5 总结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汽车专业课程体系通过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形式,分析企业岗位需求,提炼出企业具体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将工作任务导入的课程体系中并重构汽车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环境、考核方式等进行改革)。将理论学习、工作过程和职业应用能力以及学生的个性发展联系起来,实现学生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提高就业竞争力和质量。建立全面的“工作过程为核心的任务驱动”的教学理念,有利于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工作。
【参考文献】
[1]王川.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设置研究[J].职教论坛,2012,(4).
[2]卢义.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构建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现代阅读,2013,(2).
[3]磨虹任.高职院校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国际物流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桂林,2014.
[4]许淳.基于真实工作过程导向的工学结合实践[J].职教论坛,2012,(08).
篇8
关键词:独立学院;转型发展;建筑学专业;应用技术型;特色化;教学体系
一、 背景
20世纪末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规模迅速扩大,2005年我国的在校大学生数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一。但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我国高校发展的“同质化”非常严重,整体教育质量水平不容乐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作出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部署,为我国高等教育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这也是要求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向分类化、多样化和特色化发展。
(一)独立学院转型发展的目标
截止至2013年,我国新建本科院校358所,独立学院292所,占全部本科院校的55.6%,在校学生人数达50%以上。以独立学院以及新建本科院校作为转型发展战略的试点,对围绕区域经济发展而建立应用型教育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以我校为例,在2014年《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整体转型发展“六年行动计划”》 会议报告中明确指出了“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总体思路,契合2014年我校获得广西新建本科学校转型发展试点学校的契机,制定转型发展规划、调整和优化红钻也结构等,进一步提升我校服务地方与行业、产业发展的能力与水平。
(二)应用技术型教学体系的基本特征
应用技术型教学体系的构件是实现独立学院成功转型的关键,我校的做法是密切围绕应用技术型办学定位,从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出发,以建构我校特色鲜明的应用技术型教育教学体系为指导思想,把握理论知识“够用”,实践能力“耐用”的原则,建构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体系。我校的应用技术型教学体系在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建构是根本性的、革命性的,有理论依据支持的有计划的、有步骤的改革,其基本特征包括:一是增加实习实训课时比重,实践环节比例应占总学分50%以上,学生参加实习实训的时间累积达到一年以上。二是教学内容模块化,形成以能力(实践能力、专业应用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等)为导向的教学内容体系,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衔接。三是推进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方式,促使专业课程运用真实任务,实际案例教学达到100%。四是评价体系多样化,依据课程类型与特点改革考试方法,促进学习评价由“分数高低”向学习过程体现“能力强弱”的转变。
二、 建构建筑学专业应用技术型特色化的教学体系
建筑学专业应用技术型特色化的教学体系的建构应根据市场发展的需要作为依据,改变以类型教学为主的专业教育思路,应突出强化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我校转型发展思路的不断拓展,我校建筑学专业形成了“系+学科+模块化”的三级教学体系,以及“工作室教学”的“项目化”应用教学实践体系,两个体系有机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实施课程负责人、主讲教师负责制、工作室设计题目师生双向选择等教学组织模式,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教师的责任心,最终实现培养目标。
(一)以“项目化”建筑设计课程为主线的“模块化”教学体系
建筑设计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长期以来传统的设计课程都是采用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公共建筑选题从低年级到高年级进行教学,但我们的学生实际毕业之后在工作中将大学期间的知识转化与实际应用之间存在较长时间的磨合期。因此,针对这样的现状,我们尽量将实际工程引入设计核心课程,教学的同时可以结合现场参观场地、在建项目、实际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讲解、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样做使学生不再觉得设计只是“纸上谈兵”,而是可以触摸得到的,可以直接感触得到设计的每一个深入都是有依据的,这就给学生实现了一个在课堂上就可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应用的良好平台,缩短了毕业后工作的适应期。
结合我校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有利条件,建筑学专业与土木工程、工程管理、艺术设计等相关学科进行教学交叉,通过“模块化”课程建构建筑设计核心课程体系、建筑技术课程体系、建筑艺术课程体系。突出“应用技术型”的理论与应用知识体系的教学体系建构。如图2为建筑学专业各个模块及相关课程的体系建构。其中以建筑设计核心课程为重点和主线,衔接相关模块课程。建筑设计课程模块主要包括建筑设计基础A1-A2,建筑设计原理与设计A1-A5以及课程设计等,主要的教学流程为“项目化”教学方式,如图1。建筑艺术课程模块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艺术表达的能力,包括素描、色彩、构成设计、建筑表现技法、建筑史等,主要的教学方法采用以实践动手为主,使学生能够达到空间感知和技术应用能力。建筑技术课程模块包括建筑材料、建筑物理、建筑构造、建筑设备、建筑测量学等,主要培养学生能够达到解决一定工程技术问题与表达的能力。软件应用课程模块主要包括建筑CAD&Sketchup、Photoshop、3DMax等,贴合区域经济的需要,使学生具备更扎实的实践应用能力和执行能力。实践课程模块主要包括素描实习、色彩实习、建筑认识实习、设计院实习、毕业设计等,在夯实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一定的创新实践能力。建筑艺术课程模块、建筑技术课程模块、软件应用模块、实践课程模块的建构是为了加强建筑设计课程模块而进行设计的,通过各模块与建筑设计课程模块的联系和融合,逐步让学生掌握空间感知和表达能力、自学及独立思考能力、综合设计能力与实践创新能力,使教学体系的建构能够实现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探索“项目化”教学方法
主要形成以“工作室教学”为主,“项目教学”和“案例教学”与之相结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通过对实际项目以及建筑实例进行功能、形态、技术等各方面的讲解和不断的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的能力,进而达到能够分析和解决建筑设计过程中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在“工作室教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模拟建筑师的工作方式,同时联合多专业教师(建筑、园林景观、结构、构造等)参与指导建筑设计课程,加强“应用技术型”相关知识的应用训练,并从政府、开发商、使用者、设计师等多角度来评价设计成果。
(三)评价体系更新
传统的建筑设计成果评价都是通过评图进行,缺乏透明度和公正性,学生往往不清楚成绩的取得依据,成果中存在的问题等,因此难以在后面的学习中改正并提高。因此,在“工作室教学”的项目教学过程中,我们将评价体系进行了更新,采取了更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的评价方式,其中包括展评结合评价方式,即将学生的设计成果全部公开进行展示,既促进了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也对教师的评价起到了监督作用。讲评结合评价方式,即进行课堂挂图讲评,学生介绍自己的设计成果构思及特色,同学相互提问,教师或学生现场点评,活跃了课堂氛围,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联合评价方式,即通过联合相关专业老师(建筑、结构、园林景观、构造等)进行综合评价,避免了偏袒现象,体现了公平和公开的原则。
三、 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
在建筑学专业“应用技术型”特色化教学体系中,首先理论承担着专业知识系统化与科学化的积累,应用与实践又肩负着实用性与操作性的传承,如何将理论与实践较好的结合,贴合我校转型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在整个教学体系建构中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主要有三个:第一,主体意识和思维的改变。新的教学体系的建构与实践离不开主体,即使用者。作为教学活动的参与主体的老师和学生,他们对于接受新的教学模式的能动性直接决定着这种教学模式是否能够实践成功。因此教学双方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不懈追求的态度来参与教学活动才有可能成为教学改革的保障。第二,时间。建构特色化的教学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通过理论与实践的不断改革和更新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并要随着时代的快速变化随时进行调整以适应。因此,这种教学体系的建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具有集中性和临时性的特点,需要随着时间的变化进行不断的修正、适应和完善。第三,场所。学生的应用实践环境是理论与实践链接的支点,对于知识点的掌握具有重要的作用。积极的场所环境和良好的环境氛围能够促使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欲望,并能够激发学生的实践热情。
四、 结语
根据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地方对人才的需求,我校在转型发展中不断探索和实践,逐渐形成了“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建筑学专业也采取了系列改革措施实现了教学效果能够夯实专业基础、专业应用能力较强的创新人才。建筑学专业有良好的应用背景,此次教学改革能够立足应用与实践,能够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综合能力较强的应用技术型以及创新人才。但从整体建筑学专业的教学改革和实践来看,这样的教学改革不能一蹴而就,时代的需求在不断的变化,因此,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教学改革还需不断反思和总结,最终培养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 胡晓清,李建启.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需要明确的基本问题[J].教育与职业.2014(07)下
[2] 陈晓虎.论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兼谈创建新型应用型本科[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
[3] 王维坤,温涛.应用技术大学: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现状、动因与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14(07)
[4] 刘健.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路径研究[J].三明学院学报.2014(06)
[5] 张君诚,许明春,曾玲.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与应用型课程体系构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06)
[6] 朱银友.特色化:高等学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J].中国成人教育.2014(12)
[7] 冯雪萍.基于现代企业转型发展的实训教学改革探索--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高教论坛.2014(06)
篇9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课程改革;接受性学习;学习方式
[作者简介]文红欣,柳州师专高级讲师,广西柳州545005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03―0178―03
当前,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许多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研究型课程也已成为中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但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实施研究性学习,真正发挥其作用,广大教师仍然在不断地探索。笔者试就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构建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环境等问题作一些探讨。
一、研究性学习内涵的再理解
教育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对研究性学习作了如下说明: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取研究专题,通过亲身实践去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研究性学习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它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可以说,学生生活环境中的一切都可以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性学习涉及的内容既可以是传统学科的,也可以是新兴学科的;既可以是科学方面的,也可以是人文方面的:既可以是单科性的,也可以是多科综合、交叉性的;既可以是偏重社会实践的,也可以是偏重文献研究和思辨的。即便是同一主题,研究目标的确定、研究视角的定位、切入口的选择、过程的设计、方法的运用以及研究结果的表达方式,均有相当大的灵活度,留给学习者以足够的思维空间。研究性学习适应了信息时代人才培养要求的必然趋势,是一个理性的价值趋向,它有力地回答了校本课程向何处去的问题。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目的:(1)面向未来,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他们基本的科研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2)立足现在,为学生的成长服务。培养他们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具有“双向性”,既要注重学生今天的成长,又要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
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形态迥异、独具特色的课程类型。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等特征决定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力培养的成效性、实施过程的规律性和实施方式的灵活性。
研究性课程与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是新课程结构中三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
首先。基础性课程是课程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为研究性学习提供知识基础、研究意识、研究方法和背景知识。如果离开这个基础,片面强调研究性课程,必将削弱课程结构的主体功能,使研究性课程丧失物质来源,从而最终丧失其生命力。
其次。研究性学习对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的学习具有促进作用,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物质基础。反过来,研究性学习又为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的学习提供了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必须的研究能力和方法,为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的学习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最后,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研究性学习相互作用,渐进发展。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研究性课程是相互作用、相互发展的依从关系。在实施过程中,如果能辩证地认识和处理这“三课程互联体”的关系,那么,这三类课程的学习就会是一个在层次上逐级提高、在量上逐步扩大、在质上逐级升华的统一体。
二、研究性学习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研究性学习从提出到现在已经历了好几年的发展过程,探索和积累了不少经验,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但由于认识上的肤浅和理解上的偏差,研究性学习实施中也暴露出许多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性学习功能的发挥,阻碍了研究性学习深入、健康地发展。
1 对研究性学习定位把握不准。对于研究性学习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它是一种学习方式,二是认为它是一种课程形态。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这种观点认为,它是指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个概念,是指在学科教学中,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将研究性学习引进课堂,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主动求知,学会学习,从这个意义上讲,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在实施中,坚持这一观点的教师注重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向研究周期短、内容适合的学科内容渗透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课程模式。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研究性学习有必要作为一种课程形态独立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理由是:(1)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的掌握和运用,需要依托相应的课程为载体;否则,教师容易沿用习惯的课堂学科教学方法。(2)即使各门学科渗透了研究性学习方式,也有必要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3)研究性学习课程目标与学科教学目标侧重点不同。所以需要在课程计划中规定一定的课时数,开设研究性课程。
其实,在实践中这两种观点并不互相排斥。从理论上可以认为研究性学习既是学习方式又是课程形态。
2 对研究性学习的目标理解不透彻。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在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中列出了六条:(1)获得亲身参与探究探索的体验;(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4)学会分享与合作;(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6)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研究性学习要求突破传统的认知性单一的课程目标,把情意目标提到与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并列的重要地位。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特别强调“体验”这一心理过程,特别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和积累,其目的在于通过实践体验,在改变学生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这些人的发展最深层的指标上有所长进。
3 教师思想与知识准备不充分。研究性学习对教师是一个新的挑战。学生在选择研究内容、研究时间,指导教师有很大的自主性,因此。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角色和地位与传统的学科课程教学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在实际研究性学习课程开设过程中,由于教师对有关文件学习不够,思想与知识也准备不足,结果一时难以适应研究性学习的正常开展。
(1)教师思想准备不足。随着研究性学习中
学生对教师、对教材的依赖性降低,师生关系也发生了变化,教师不再是把学习内容以结论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从知识的传授者、学习内容的垄断者变成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但相当多的教师思想准备不足,未能及时转变角色,不能很好地适应研究性学习指导,较为突出的表现是在指导学生课题研究时越位,甚至包办代替,学生创造性与自主性受到扼杀,影响了研究性学习的效果。
(2)教师的知识准备不足。由于学生的研究课题涉及许多学科的知识,所以教师必须从个体走向合作,从精于某一学科走向全面了解各个学科,从只懂专业知识到充分涉猎科学、人文、社会多种学科领域。我们的教师多数或许是学科带头人、学科教学能手,但对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在知识上仍然准备不足,并不是每个教师都能适应当前课程开设的需要。因此,教师必须加强知识储备,不断提高指导能力。
4 不重视研究性学习,拒绝开展研究性学习。很多教育者仍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仍然把研究性学习当作单纯的学科教学来看待。还停留在过去的考试和评价模式之中,担心开设研究性学习会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和高考成绩,特别是担心会影响学习好的学生的学业成绩。还有的人认为,中学阶段是打基础的时期,其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各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搞研究性学习难有作为,成效不大。因而研究性学习成了某些学科的正常课时外的补充课,成为一种科普活动或兴趣小组等随意性较强的课外活动或者培养尖子生的课堂。
5 过度提倡研究性学习。与不重视研究性学习相反,过度重视研究性学习,将研究性学习和正常学科教学对立起来,甚至用新的学习方式接受式学习,将研究性学习课程和学科课程相对立,没有认识到必须将不同学习方式、不同课程的优势结合起来。
三、构建研究性学习实施的良好环境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需要在实施中发现问题,不断探索,需要学校、教师的长期努力,需要家长的理解和配合,更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
在应试教育的惯性中,在考试的超常压力下,研究性学习的生存空间究竟有多大?教师、学生、家长的观念能否根本改变?教师的业务素质能否达到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要求?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是否愿意去搞研究性学习?在学生的合作意识差、研究能力低、缺乏成功体验的情况下,如何启动研究性学习?因此,如何构建一个适合研究性学习生存、发展的良好环境,是关系素质教育能否顺利推进的重大课题。
1 要从转变观念人手。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和各校师生要转变传统的培养人才的观念,要认识到实施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特别是要站在国家的需要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认识。认识到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实施的,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不仅是学校、教育部门的事,应当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构建的立体教育模式,实施研究性学习,全社会人人有责。
2 要进一步组织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研讨工作。实施研究性学习应该有一套科学的理论,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体系。研究性学习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社会性教育政策,是以改革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内容、评估制度、考试制度为其固有内涵的全面改革。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理论和方法体系,才能保证研究性学习的全面实施。
3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目前情况看。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还很难适应要求。有的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显得束手无策,有些教师的实践能力还远不如学生。各地要有组织地进行师资培训,在教师的培训工作中,应尽快增加现代教育思想、现代教育模式、科学研究方法等内容。
4 学校要成立专门机构,各级教研部门也要成立专门机构负责管理、评估,各校之间要相互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共同提高。各地、各校可有侧重地先试点,后推广。有条件的学校,可选择个别班级开展实验,取得经验后再推广。绝不可一开始就一哄而上,造成一发不可收拾的局面,影响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的实施。
篇10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道德养成价值;德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9-0167-03
研究性学习,无论是作为一种课程形态还是一种学习方式,既是当代课程改革和实践的产物,更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热点。然而,反思研究性学习理论和实践,我们发现,研究性学习虽轰轰烈烈地展开,但多囿于智育领域;人们对研究性学习的整体育人功能的探讨和认识还很不够,在此,笔者从研究性学习的道德养成价值方面进行探讨。
1.道德养成价值是研究性学习课程本身的固有价值。一方面,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的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落实。”因此,道德养成价值本就是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目标之一。另一方面,作为课程形态的研究性学习,其核心是改变学生旧有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强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或需要,超越课堂和教材,走出学校,走入社会,在现实生活情境、自然情境和社会情境中探索发现规律。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掌握道德知识、发展道德认知、产生道德情感和信念,最后将之付诸道德实践,从而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
2.研究性学习拓宽了德育的内容。
(1)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课程,它所涉及的知识不仅包括科学、艺术,还包括道德,所涵盖的内容不仅包括自然、社会, 还包括自我,甚至有些研究性课题本身就是德育内容,这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德育活动的内容。
(2)研究性学习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探索,激励学生发展自我,张扬个性。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每个学生探究的问题不同,其设计方案不同、采用的研究方法不同,得到的结论必然也不同。这不仅为德育工作提供了“一切为学生发展”的学生本位教育目标,而且还为德育工作提供了关于灵活多变的教育模式的启示。
3.研究性学习为德育提供了新的探索方式。研究性学习融合了历史研究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模拟法等多种科学研究方法,这些都给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诸如《高中生的责任感问题研究》、《男女学生交往过密现象的原因探析》等德育类研究性学习课题,无论是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目前存在的问题,还是进行问卷调查,都可以借鉴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进行德育研究。而贯穿于研究性学习始终的隐性德育则必然会为学生的道德发展提供助力。
4.研究性学习使德育过程趋向和谐。研究性学习可以使道德教育走向和谐,主要基于以下两点:其一,研究性学习过程是全息互动的交往过程。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回归生活世界的过程。在“生活世界”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教育资源之间,发生着全息互动的交往。这种交往有利于学生养成合作、交流、分享的良好态度和能力以及对自然、社会的责任感。其二,研究性学习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它的道德养成价值还体现在研究性学习课题的进行过程中时时处处蕴含着德育要素。下面从课题的选择、课题的实施、研究结果的评价等各方面依次阐述。
(1)研究课题确定过程中的道德养成价值。研究性学习基本上是以课题研究或项目设计为载体的。一方面,“需要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思维,能从寻常现象中发现不寻常之处、从看似已经解决的问题中找出掩蔽未解之迷。”另一方面,还必须具备一个重要的道德品质,即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自然的爱及对生命和人生的关怀。因为学生要能够自主选择出有价值的课题和项目,就必须具有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自然的爱及对生命和人生的关怀的品质。此外,在寻求和选择课题的过程中,学生从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思考中,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思考人类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从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2)研究课题实施过程中的道德养成价值。首先,研究性学习课程多是以小组形式进行的,小组中每个成员的分工合作,每个成员承担着相应的任务,他们既要对自己尽责,同时,每个成员的任务完成情况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小组的进度,要对小组负责。因此,在这个过程中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和责任心。其次,在课题的研究探索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始料不及的问题和困难,学生常常要进行艰苦的实际调查和大量的文献、数据处理,这就需要学生具有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严谨的为学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3)研究性学习评价中的道德养成价值。作为一门课程,当它的学习进行到一定阶段时,必然要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因研究性学习过程的特殊性,其评价采用学生自评、小组成员互评、老师评议等多方评价相结合。在学生自我评价时,要求恰如其分地表述自己在研究性学习中取得的成绩,对团队的贡献、自身的不足,这种评价有利于考验、训练学生实事求是的为人态度,培养其自我评价能力及正确对待自我的契机;在小组成员互评时,要求学生能够正确地看待、评价他人的成绩与不足,静心倾听他人对自己的批评意见尤其是自己不认同的批评意见,这有利于完善学生的自我意识,培养学生的心理耐挫力、自我教育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教师的评价在研究性学习结果评价中具有参考性、而非权威性的价值,这对培养学生作为民主社会公民所必需的、在传统的权威面前保持独立人格的现代公民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5.研究性学习评价的价值取向为德育评价新体系的建立提供启示。研究性学习课程突破了原有的以单科性、学术性为主的课程框架,具有多方面、多层次的教育价值。研究性学习课程的非国家课程性质以及教学结果的非功利性,即教学及结果不直接、不完全与学生的升学、选拔等挂钩,为研究型课程教育价值取向的选择提供了方便。而研究性学习评价的价值取向,在重视“双基”的基础上,更突出了以下几个重要的取向,这对于德育的评价具有重要的启示。
(1)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更重视过程。研究性学习评价既关心学生学习的结果,即对研究成果的报告、论文、作品、制作等也进行评审,但是,评价学生研究成果的价值取向重点是学生的参与研究过程。诸如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知识整理与综合、信息资料的收集、处理和判断等。因此,注重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过程,重视的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等。而这对于德育评价的启示是:不能仅限于期末时教师的操行评语,而应重视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合作、坚持、创新等品质的考察。
(2)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更重视应用。研究性学习评价强调的是学生把学到的基础知识、掌握的基本技能应用到实际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中去,关注诸如社会的环境保护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问题、科学技术发展问题,等等。而当学生真正开始关注实际问题,表现出他们对社会的责任心时,并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问题解决过程中时,这比思想政治课的满分试卷更值得肯定。
(3)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更重视体验。单科性、学术性课程对学生学习的评价,结合社会实践活动,也注意学生学习中的体验,但并未把体验作为评价中价值取向的重点。研究性学习评价非常关注学生在问题解决或跨学科、综合式学习中,对科学研究一般过程、方法、原理等的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是一种实践过程。学生在实践中既发展了观察、思维、操作和表达等基本能力,更获得了大量的感性认识。在体验的过程中,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自信心、进取心、意志、毅力、气质等精神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的发展。这也是德育评价突出尊重学生的感受、以学生为主体的精髓所在。
(4)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更重视面对全体。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取向强调每个学生都有充分学习的潜能,为他们进行不同层次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可能性,也为个别化的评价方式创造了条件。教师、家长、学校、学生个人、同伴、社会等各方面都要对学生的表现做出一个公正、鼓励和肯定的评价。因此,在研究性学习的启发下,我们构建了一种“ 立体式”的评价体系:一是社会评价,重在“肯定式”的评价;二是家庭评价,以“鼓励式”为主;三是教师评价,采用“移情性”评价;四是学生自我评价,主要采用“自我反思性”的评价方法;五是学生互评,重在“互帮式”评价。研究性学习的这些评价方法都给德育评价带来了新的启示,而德育评价的新体系必然促进德育的新发展。这样,研究性学习的道德养成价值也必然受到足够的重视,从而在理论与实践中获得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允.研究性学习的德育价值探析[J].教育探索,2003,(5):90-91.
[2]霍益萍.研究性学习的实验与探索[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100-109.
[3]李方强,钱旭升.论研究性学习的道德养成价值[J].辽宁教育研究,2002,(7):53-54.
[4]王云风,孟丽萍.研究性学习:德育工作的突破口[J].新课程研究,2004,(8):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