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体育培训范文
时间:2023-11-20 17:27: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学生体育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培养学生兴趣的基础
一堂体育课组织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基础。体育课教授的技术动作,大多数都是用四节课才能完成的。学生在一节或连续几节课都练习同样一个动作,或练习以前学习过和动作,很容易出现厌烦的情绪和不认真练,不愿意练的现象。所以,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根据教材、学生的特点、器材场地的实际,应采用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竞争性的形式和方法诱导学生主动和积极练习。这样,不但提高了学习练习的积极性,而且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从而完成了学习的任务,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合理安排教材,不断丰富教材内容
以学习材料作为刺激的“诱因”来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选择和设计课堂内容时要注意教材的科学性和趣味性。如在教学时要结合学生所长,突破难点进行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可以结合学生兴趣特点,将跳绳作为发展速度耐力和一般耐力的重要手段,再与耐力跑技术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和练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不仅掌握了中长跑的技术,克服了“厌跑”心理,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奔跑兴趣。这样不仅发展了素质,也培养了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在体育教学中,必须遵循由浅到深,由低到高,有易到难的规律。因此,在给他们教的过程中,应以打基础为主。基础学好了,他们就会要求学习教难的技术。同时,教师的教学只有结合教学规律以及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不断更新教学模式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才能让学生体会到教学之乐。既有效地促进学生在思考中练习,在练习中思考,又使学生越练越想练积极练,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
教师要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勇于突破新教材,提高教学效果。固定的队形不利于同学之间的自由组合,同一个教材不利于学生个体的发展,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导致学习兴趣的下降。为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根据学生需要合理运用各种练习手段,既可以严密教学组织,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又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同时根据学生特点结合本地区和学校的情况,灵活运用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进行教学。
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融洽是培养学习兴趣的保证
在人格上,教师和学生永远是平等的朋友。比较而言,学生更需要从教师那里得到尊重、友爱、温暖、情谊和教诲。当这种情感需要得到满足后,他们便会以更大的激情上好体育课。教师应善于调控学生的情绪变化,使他们保持愉快、积极上进的心境,这对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
1、多用激励的语言
(1)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例子、别开生面的课堂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富有启发性、激励性的教学语言,可促进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2)在体育教学中,表现特别好的学生,最大的期望莫过于得到教师恰如其分地评价和鼓励;而某些有过失的学生,最害怕的莫过于受到教师的挖苦和冷遇。遇到上述情况,正确的做法应是:该表扬的,就实事求是地给予表扬,并提出新的期望,鼓励其向更高的目标迈进;有过失的,论过要适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激发其补缺改过的动机和行为。
(3)首先,教师要容人之短,不怀成见。教师的宽容是育人的前提,是妥善解决矛盾、融洽师生关系的基础。其次,教师对学生要热情教诲,以情感人。再次,以勉励的口气布置任务,可以充分利用人的自尊心和荣誊感,使其潜在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因为“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教”。体育的竞技性特征,使学生在参加体育运动过程中,经常要承受成功和失败的心理体验。
2、爱护、尊重和信任学生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的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动”起来。中学生已逐步懂得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需要一定的情感。尊重学生就要抓住课前准备、课中调节、课后反思。课前要认真备课:教学结构要考虑气候、季节、天气的变化因素;课内教材的搭配要考虑学生的全面锻炼及对三基掌握的有利;课中运动负荷要依据学生的年龄、性别、体质的不同而机动掌握;课中要灵活调节:队列站队的背风、背阳光直射;课中的节奏和气氛的掌握和控制;课后要冷静反思。只有尊重和爱护学生,学生才会与老师主动配合,积极参与,课堂自始至终处于良好的情感环境之中。
3、参与到学生中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参与学生的练习,和学生一起做游戏,一起打比赛。当他们打篮球比赛兴趣下降时,就参与到他们的比赛中。当学生长跑体力下降时,就和他们一起完成下面的距离。这样不仅缩短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也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感情,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提高学习兴趣因素之一。在教学中发现,同学之间的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相互交流,相互鼓励,有利于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在练习中,学生掌握动作有快慢之别、优劣之分,这种差别就形成了同伴间的相互影响,鼓励差生不要气馁,继续努力,并提倡技术好的学生都和技术差的学生共同练习,因为在练习中动作差的学生,能够边练习边观察好的学生的动作,还可以向对方请教。而动作好的学生在练习中体会到做老师的感觉,要想教别人,自己的技术必须要提高。在动作练习一定时间后,要有意识地让动作较好的学生来做示范,这样不仅能增强本人自信心,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动作较差的其他同学的练习,带动其完成动作。这样既提高了学生之间的感情,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2
一、为学生提供很多角度、多方面、多渠道的情感体验,从中感受美获得审美的尺度
儒家审美观点主张情理统一,即文质彬彬。这其中强调审美与情感相通,突出了情感在审美中的关键作用。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情感更是不可缺少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多角度、多方面、多渠道地提供情感体验,从中感受美、获得审美尺度。例如,一年级的基本站姿、坐姿的学习和训练,先让学生对着镜子练习,然后分角色练习,上台表演的成为小演员,其他学生则成为“小裁判员”。这样学生的角色在不停地轮换,和评判的过程中体验了不同的情感,在教师的启发下,感受到姿态的对与错、美与丑。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积累,教师要多开展活动,例如,带着学生去郊游,到动物园观察各种动物的姿态,让每一位学生欣赏评判,美的则让学生积极模仿;带领学生去野外观察树木花草,引导学生观察并于恰当的语言进行表达;还可以带领学生去参观运动会,分析运动员的姿态,在力与美的组合中发现美;也可以看一场时装秀,最后让学生模仿自己喜欢的姿态。这样的活动吸引了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启了学生心灵的窗户。在宽松的氛围中通过实际训练,通过观察图片、录像,使他们深刻地认识到自身以及动植物、运动员、模特各具千秋的姿态美。在课堂教学中把不同的因素恰当地统一起来,有了更多的情感经历,感受了美,获得了审美体验和标准,但是又不拘泥于独有的模式。
二、让学生有机会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进行自我表达和交流,从而表现美,成为课堂舞台的主人
在获得一定的审美标准后,把握好尺度,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保持小学生特有的自然天真。强调个体意识情感不受约束的自然流露和自由活动,在精神愉悦放松的状态下大胆地表演、表现美。例如,让学生观察小动物、人物、小植物的动态时,任由学生自由发挥,这时候学生中有用儿歌表现小白兔的;有用“喵”描绘小猫咪的;有用“大风吹小树摇”的姿态表现树木的;有用古诗句表现小草的,还有学生走上讲台用动作诠释不同的体育竞技项目的,抑或有一些大胆的学生走上台秀模特儿步的。这些都充分地展示了学生的性格特征特点,他们大方自然地表现了自己感受到的美,然后与大家交流,自然而然地成为课堂舞台上的“小主角儿”,解开了心灵的桎梏。
三、给学生提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空间,赋予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的机会,从中创造美获得个性化的自我发展
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还必须培养学生的知觉、听觉能力、动作协调能力,认识自我等能力,并给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使学生的情感与审美、态度和价值观融会贯通,不断生成新的智慧,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空间,赋予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的机会。例如,我在给小学生上《身体的波浪》一课时,启发学生感受波浪以及动物律动的形象,结合相应的人体解剖学知识,让学生创编表现身体波浪运动的动作。经过大家的分组讨论实践,学生们创编了六七个合理、优美、有创意的动作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这些动作得到了很好的训练和巩固。随后各小组又编排出了不同的动作组合,并在小组间相互交流评比。学生们在自编、自演、自赏、自评的过程充分地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创造了美的形体动作,展示了个性特长,从中体验到了表现美、创造美、评价美的乐趣,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四、接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在审美活动中加深对于生活的认识并学会体验生活和审美的情趣
在形体课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的机会不是很多,每周也就是一两次。因此,要想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身体形态习惯,就必须培养其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表现美、发现美的意识,让学生的知识体现出使用价值。
学生获得的审美观、价值观不仅要在课堂上表现,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的情趣,使学到的知识得以在生活中体现。例如,坐、立、行、走的姿态训练,教师可以在课上启发学生在平日上课写作业、上网、课间操、升国旗、排队路、吃饭、与大家在一起,与同学们在一起,与朋友在一起,与老师在一起时等等,时时处处都要得以体现,这样才能养成良好的行为姿态习惯。再如,一些手位组合、舞姿控制等,教师要讲解清这些动作的来源,这些动作有些来自生活、生产、劳动,有的来自动物的行走、跳跃、飞行等,使学生明白知识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道理,用学来的知识美化生活,提高生活的的情趣。再如,从课间操中简单的跳绳动作中分析学生动作的科学性,让学生懂得科学正确的动作是美的,是有利于提高成绩,有利于提高效率,有利于身体健康的,从而加深对美的认识和体验,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体育形体课的实用价值。
体育形体教师在给学生纠正不良姿态时,就如同一位园艺师,要对歪的、斜的、松散的形体造型进行塑造修剪。对学生的肢体进行严格的训练,不能放松要求和降低标准,要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就必须以情感为基础,感化学生的内心世界,走进学生的生活,打动学生的心灵,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个性发展的舞台。让学生在其中体验放飞心灵,使学生们的身心得到协调发展,做到外表与内心的一致。
篇3
【关键词】河南省;中学;体育骨干教师;影响因素
引言
如今,教育全球化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关键的产物,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性的教育改革风靡全球,对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严、更高的要求〔1〕。在国家教育战略中明确提出要重点加强中学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中学骨干教师在现代教学改革中的带动和辐射作用。近年来,国家教育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与规定,诸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跨世纪园丁工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方案》和《关于开展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的意见》等,说明国家已提高对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重视程度。在此环境下,尽管河南省也在中学体育骨干教师的继续再教育问题上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具体的实施措施,但在具体的培训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培训缺乏具体性和系统性,主要体现在培训形式采用统一供给式被动灌输,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增强实用性,同时培训内容单一,缺乏针对性,教师培训经费不足等诸多问题。为了更好地提高河南省中学体育骨干教师培训的效果,提升河南省体育教育教学水平,就必须找出中学体育骨干教师培训的存在问题,制定行之有效的对策,是当前各级体育师资培训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工作任务,有效开展体育师资培训可以促进河南省中学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根据研究需要,本文研究对象定为河南省中学体育骨干教师。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系统查阅1990年至今中国期刊网上与体育骨干教师培训相关的文章、报纸,查阅与之相关的政策、法规,力求从中得到启发和借鉴,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理论和方法依据。
1.2.2调查法
访谈法:对具体实施体育骨干教师培训的各高校主要负责人进行了访谈,就研究过程中的某些问题认真听取了意见和建议。
问卷法:以参加2008―2012年河南省中小学体育骨干教师千人培训的中学教师为调查对象,进行现场问卷的发放和回收。共发放河南省中学体育骨干教师培训现状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950份,回收率为95%,有效问卷为925份,有效率为97.4%。
1.2.3逻辑分析法
在分析文献、数据资料的过程中,综合运用比较与类比、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等逻辑方法。
1.2.4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整理分析,运用SPSS软件对有效问卷做常规数理处理。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对骨干教师和教师培训概念的界定
从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目前对骨干教师概念的界定没有统一的固定的定义。但在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文件中对骨干教师的概念规定为:骨干教师是在一定范围内的教师群体中,职业素质相对较高、在教育活动中起着模范带头作用的教师。并且通过培训,使他们在专业知识与学术水平、思想政治与职业道德、教育教学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提高他们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与水平,发挥他们的骨干带头作用和示范辐射作用,使其快速成长为教学专家、学研带头人或骨干力量。从这个定义来看,骨干教师指教育系统中相对优秀,并起着模范带头作用的任课教师,是通过一定程序推荐和选,并经过教育行政部门认定的优秀教师,其评定级别分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区县级、校级〔2〕。由此看来,骨干教师是教师队伍中的排头兵,突破中学新课程改革屏障的爆破手,是我国中学课程改革顺利实施的关键,他们教学水平的高低和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是新课程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具体来说,中学骨干教师应该是教学一线教师的优秀代表,他们对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效果有敏锐的观察力,能根据实际教学状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能较好地掌控教学过程,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同时,作为骨干教师,最为重要的是能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吸取、总结经验,并将自己的总结经验很快地应用到教学中去。另外,对于教师培训的概念而言,它有广义概念和狭义概念之分。广义的教师培训是指教师教育,以前称师范教育,包括职前教师培养和在职教师培训;狭义地讲,是专指在职教师的培训,又叫教师继续教育。在西方,教师培训被称作“在职教师教育与培训”〔3〕。教师培训也可以概括为,通过提供完整的、连续的学习经验和活动来促进教师专业、学术和人格的发展〔4〕。从上述两个概念的定义上看,教师培训就是在社会发展和知识更新的前提下,对中学在职教师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各层次、各形式的再充电的学习活动,以促进其在教学上能及时掌握知识更新的进程,培养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
2.2影响河南省中学体育骨干教师培训因素分析
2.2.1学历因素的影响
由表1可以看出,河南省中学体育骨干教师有42%是通过全日制高等教育取得的最高学历的。同时,调查还显示,这些全日制高等教育学历中以大专学历比重较大。所以,这些体育骨干教师要想发挥更大的能量来助推河南省中学体育的发展,他们必须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继续进修和培训就显得至关重要。36%的教师是通过自学取得最高学历的,另有22%的教师则是通过函授进修等途径获得最高学历。从这组数据可以说明,这部分中学体育骨干教师更需要专业的培训和继续进修的机会来充实自己的知识体系结构。现有的事实证明,有效的培训能较好地提高教师自身综合能力,促进体育科研能力的提升,有效的实践科研研究对解决中学体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2.2学校管理层对体育工作重视程度调查
学校对体育工作的态度,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自己对本职工作的态度〔5〕。调查显示,学校非常重视体育工作仅占18%,这类学校一般是传统体育项目学校;比较重视体育工作的占调查学校的25%,这类学校一般是重点中学,学校领导对体育发展有一定的认识;重视程度一般的占调查学校的26%,这类学校一般是非重点的公立学校,学校管理层较为侧重学生文化课成绩,以确保充足的生源;还有31%的中学不重视学校体育的发展。从上述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中学体育的发展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片面地追求学生文化课成绩提高升学率的现象严重存在,体育得不到应有的发展,“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的意识较为薄弱,使得中学体育教师教学积极性和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调查中还发现,中学体育教师办公的场所――体育教研组,跟其他文化课教研组相比,地位低下,得不到同工同酬的待遇。这种情况的出现使得一大部分中学体育教研组没有自己的期刊阅览室,教学研究得不到相应的支持,这也是目前中学体育发展相对社会发展滞后的原因之一。
2.2.3学校对参加培训教师的奖励考核因素
目前,河南省中学在对教师参加各类培训的计划考核调查中发现(见表2),在对教师培训中有计划和有考核奖励的学校占调查学校的30%;而有计划、无考核奖励的占调查总数的43%;还有27%的中学对教师培训没有安排,更没有考核奖励。现实的问题导致河南省中学对教师培训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学成绩的好坏依旧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也是每所中学所重视的主要问题。在访谈中还发现,中学体育骨干教师培训问题上得不到重视的原因还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有关,首先,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使每所学校把文化课看成重中之重,体育是偏门,可有可无的思想严重存在,它是影响中学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其次,学校体育教师的地位偏低,国家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政策得不到有效的贯彻。最后,体育师资力量短缺也是体育教师得不到经常性培训的因素之一,很多学校不能按国家要求配备体育教师,导致一有教师培训,体育课不能正常开展。
2.2.4其他主要影响因素
表3显示,目前河南省中学体育骨干教师参加培训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工学矛盾,其次是学校不支持,再次是经济负担重。有些学校领导对体育教师培训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更多的还是在应试教育观念的支配下要求教师上好课〔6〕。带着这种疑问,笔者在访谈中发现,许多学校领导不支持教师外出参加培训,其主要原因是在职教师外出参加培训会影响教学安排,同时也增加经费支出,学校领导往往以学校经费困难和师资不足为由不愿意派教师参加培训;此外,还有部分学校领导认为教师参加培训后个人想法会增多,会获得更高学历,然后想远走高飞离开学校,从学校层面讲,还怕学校留不住人才;最后,我省中学体育教师特别是农村和山区中学的体育教师自身工资较低,如果参加一系列培训需要自己承担一部分费用,增加了自身的经济负担,这也是一部分教师不愿参加培训的原因。
2.3加强河南省骨干教师培训的对策
2.3.1建立健全中学体育骨干教师培训制度
为了切实落实河南省中学体育骨干教师培训,必须制定一系列有效、健全的保障机制。第一,应明确体育骨干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在一定时间内接受一定学时和一定层次的培训,这是他们的权利和义务,必须有所保障〔7〕。第二,还应提出不同层次、不同阶段骨干教师培训的目标、课程体系、培训方式和要求。第三,应明确教育行政部门、教师进修院校和教师所在学校在培训工作中的职责与分工。第四,应加强教师进修院校基地建设目标和具体措施。第五,应解决落实骨干教师外出培训的经费问题。
2.3.2实行中学体育骨干教师轮岗制度
目前,实行城市与农村,重点中学与一般中学体育骨干教师轮岗支教是一项不错的政策。因为它能促进优秀教师资源合理利用与配置,同时也为教师创设相对公平的培训条件和成长环境。此外,要成立市和乡镇考评小组,分别对申报市中学体育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和乡镇中学体育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的教师进行考核评定,并对符合条件和标准的教师进行认定。此外,教学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的认定不宜搞终身制,应定期申报评定,并实行不合格淘汰制政策〔8〕。
2.3.3进一步完善河南省中学体育骨干教师奖励制度
鉴于现实状况,希望中学领导层对体育学科带头人、教学骨干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发放适当的室外上课津贴和加大体育类书报经费的投入等措施来激发体育骨干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对学校的感情。学校的发展决策是给体育骨干教师定期提供外出进修深造机会,或者给予适当的教育科研、教学研究假期的政策,让其能够集中精力完成教研任务,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此外,还可设立专项科研基金,用于资助鼓励骨干教师的论著出版和研究工作,进一步激励、提高河南省中学体育骨干教师的综合素质。
2.3.4整合培训资源,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培训者队伍
河南省中学体育骨干教师培训要有目的、有计划和有成效地开展,就必须做到根据培训要求,一是聘请当地著名专家、学者做专题报告或进行专题讲座〔9〕;二是从河南省各市地教学一线的中学特级教师、高级教师以及各培训机构及教科所教研员中选拔一部分人员担任主讲教师,对这些主讲人开展集体备课,共同研究授课内容、形式、方法,与被培训体育骨干教师结成帮扶对子,确保培训质量。
3结束语
众所周知,教师质量是教育水平提高的重要保证,教师学历的提升对增长教师自身综合素质至关重要。对河南省体育骨干教师而言,提高自身学历的最大障碍主要体现在培训常态化、经常化得不到保证,进修费用保障不足,一部分中学对体育骨干教师进修的关注度不高。这种现状要求河南省各个中学加强对体育工作的重视,使体育教师积极参加到培训中去,以适应现时期体育教学的需要。学校要把教师培训作为教师工作考核的一部分,积极鼓励体育骨干教师参加各种知识技能培训,以此来增强河南省中学体育骨干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此外,施训单位和受训学校对体育工作的态度和受训教师自身的经济状况等因素对河南省中学体育骨干教师培训效果也有较大的影响。随着河南省中学教学改革的稳步快速发展,相信河南省中学体育教师的继续学习培训工作一定会取得较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毛振明,赖天德.中国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3.
〔2〕周慧.骨干教师培训评估的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7.
〔3〕〔4〕张红学.新课改背景下对体育教师培训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6):113.
〔5〕宋金美,朱磊.河南省中小学体育骨干教师成才因素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4,25(1):74-77.
〔6〕李国玉.河南省小学体育骨干教师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141-143.
〔7〕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岗位培训方案》的通知〔Z〕.教师〔2004〕327号,2004.6.
篇4
关键词: 新媒体 高职教育 实习实训 工匠精神
一、引言
工匠精神是一种具有传统色彩的精神系统,自2016年第一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工匠精神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蕴。工匠精神所代表的敬业态度及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渐渐成为高级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一种职业素质及价值取向。
工匠精神是一个完备的精神系统,它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通过某一门课、某一个培训即可获得的,而是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淀,需要职前和职后两个阶段的培养。在当前新媒体环境下,快餐化生产、消费泛滥成灾,接受技能训练的技术工人在社会普遍急功近利的心态下,难以形成匠心驱动,缺失钻研琢磨的耐心。作为担负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使命的高职院校,在实习实训这一进入工作岗位前的最后教育阶段,深入探讨工匠精神的培育问题,既有助于彰显高职教育的责任与使命,又有助于推进工匠精神的培育与弘扬。
二、在实习实训环节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意义
(一)有利于培育学生对职业的认可和专注。
实践出真知。以职业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和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理论教学阶段论工匠精神的培育,多是感性认知,只有在实习实训环节动手真做,才能掌握真本事真技能。
大量实践证明,在实习实训环节,认真刻苦练习的高职学生对职业的认可度要远高于其他实习实训的同学。认可是实践者对职业价值的内在肯定,进而升华为热爱,是孕育工匠精神的动力之源。这种认可是一切职业素质、匠心产生和巩固的基石。缺失了对实习实训的参与和认可,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就失去了最初生发的根基。
在实习实训中,培育学生工匠精神有利于强化教学效果,促使学生专心致志。迈入社会职场前的实习实训阶段,是促使高职学生专心致志的最后阶段,也是面向岗位最直接的阶段。实习实训教学在将技术技能传授给广大学生的同时,应将对待技术和工作的严谨、一丝不苟的精神传递给学生,影响学生的职业素养[1]。对工作的认可和专注都是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体现,也是工匠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做中认可,在实践时专心致志,这样的学生在被录用后更容易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和重用,其积累起来的口碑也是对院校最好的宣传。
(二)有利于帮助职校学生对接企业和岗位。
职业素养重要的体现之一是工匠精神。初入职场的职院学生对企业、岗位都非常陌生,需要花费不少时间适应每一个环节工作、每一道工序流程。实习实训教学为他们提供了仿真的工作环境,让他们在精益求精之前,事先做到驾轻就熟。
在实训实训环节,掌握了基础的操作步骤和对企业、行业的认知后,职校生在进入企业后方能尽快实现品质追求。没有一项技艺是一朝一夕之功,熟能生巧。新媒体环境中,社会心态普遍浮躁,企业的质量文化、成本文化、管理文化等都不尽相同,对产品和服务的追求有很大差异。直接进入社会的职校生很容易被一些企业的短视行为影响,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非精雕细琢让产品提质升级。企业的价值观不明确甚至偏差,最终导致进入职场的年轻人缺乏自觉的引导文化。在实习实训教学环节的价值认知培养,有利于高职学生强化对岗位、对职业的认知,使得他们明确工作方法和意义,从而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有利于高学生的个人成长和企业的发展。
理论最终需应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发展。高职学生除了具备较强的理论基础外,还须具有严谨、一丝不苟的匠人精神,才能在未来的职业生源中获得成功。任何一个企业对新入职员工的基本要求是严谨负责、吃苦耐劳,具有某项技能,亦即看中每一位员工的匠人品质。将工匠精神贯穿于整个实习实训教学中,在高职学生心中埋下“匠心”的种子,为日后长成参天大树,提高竞争力增加砝码。
经过实习实训工匠精神培养的高职学生为企业的管理者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除了在技术上取胜外,更要通过锻造工匠精神,在品质上取胜。把好入职关,尽可能地选择实习实训阶段业已具备工匠精神的新员工,将有利于企业的良性健康发展。秉持对工作的初心、敬畏的职场新人,不仅使得企业技艺精髓得以传承和发扬,而且使得企业重新审视生存和发展的理念,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实现提供保障,进而形成企业的卓越品质和独特精神文化。
三、在实习实训教学中培育工匠精神的可行性
(一)高职院校为深耕工匠精神提供土壤。
工匠精神,旨在培育,重在实践。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高层次职业准备教育,旨在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需要的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专门技术人才[2]。德国、日本是世界制造强国,也是知名的职业教育强国,他们很早就体会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在课程中将工匠精神纳入职业教育领域。
虽然我国已发出“我们需要工匠精神”的呼声,但是在我国职业教育领域,尤其高职教育领域,对工匠精神的研究刚刚起步。高职院校是培养工匠人才的摇篮,培养的学生是未来生产一线的技术骨干,是产品提质升级的中坚力量,为深耕工匠精神提供广阔的土地。
(二)工匠精神与高职实习实训教学的人才培养素质目标契合。
高职教学的就业导向性特征突出,在实习实训教学过程中,工学结合,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比较重视,将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培养融入教学中。在教学内容上,主要面向企业、面向岗位,着重体现对社会需求的人才进行培养。在教学方法上,实践性特征有着更充分的体现,以岗位为参照,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互动参与。在教学组织中,可以校内与校外结合,课堂与企业结合,形式灵活多样[3]。
高职实习实训教育过程中,将学生技能的培养和工匠精神培育相结合,是未来高职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工匠精神不仅是一味地传承,在创新创造方面也比较重视。在现代化的高职教学过程中,创新实习实训教学模式,强调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塑造,与我们所倡导的工匠精神不谋而合。
四、高职实习实训教学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途径
(一)围绕培养目标,改革实习实训教学体制。
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高职院校正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当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工匠精神”的培养。高级技师作为我国未来发展不可缺少的人才,理所当然成为高职院校培养的重点,高级技工无不具有“工匠精神”,因此,高职教育必然要将“工匠精神”的培养纳入实训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要大力推进工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尤其是实习实训教学中工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调整教学目标的同时,着力改革实习实训教学体制,让“工匠精神”教育成为一项常规教学内容,为学生参加工作后成为高级技师打下坚实的基础。由学校骨干教师及企业技术能手等组成相关专业教学团队,结合不同专业培养要求,利用新媒体的实时交互与一对一推送特性,对学生开展个性化订制、项目化真实案例的教学,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培养获得国家或省技能大赛大奖的未来工匠人才。
(二)狠抓队伍建设,加强实训教师工匠精神培养。
古语云“学高为师”,在时代呼吁工匠精神的新形势下,“技高为师”成了社会赋予教师,尤其是高职教师的新要求。“大匠示人以规矩”,想要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教师首先要具备这种精神,既是“匠人”,又有“匠心”,对待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一丝不苟,既是教学领域的“老工匠”,又是技能传授的“老工匠”。
就现有的教师成长与发展渠道来说,我国并没有专门的高职院校教师培育、培训机构,大多数是在校企合作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下,引进企业的资源和技术人才,然后结合学校的师资队伍成立教学团队。然而,这种方式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融合学校和企业的资源,仍然属于单向的浅层合作,教师不能深入学习技术,企业技术能手在教学效果上也不尽理想。未来,要不断扩展校企合作的广度,加深校企合作的层次,让高职院校教师进入企业接受培训,企业技术人员接受教师培训,双方不断补强自己的短板;在新媒体环境中找到自己的核心能力,找到真正激发学生兴趣的知识点,培养工匠精神,为高职院校学生的“工匠精神”教育提供可靠的保障。
(三)充分挖掘和利用实训课程中的“工匠精神”资源。
高职实习实训课程,面向工作岗位,培养技术技能,在培育“工匠精神”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我们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实训课程中的“工匠精神”资源,把工匠的精湛技艺能力与学生的实训联系起来。
用工匠的工作精神设计实训教学的全过程,严格按照行业标准进行教学评价,以获得最佳成果为目标培养学生用专业修身、用敬业做人的工匠精神。加强实训锻炼,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总结中胜任自己的工作。学生可以走进实习实训基地或到企业现场,利用场景模拟,和一线技术工人直接接触,身临其境;也可以通^技术手段,开发课程实训APP,让学生独立或组织一个小组参与到相关行业的实操中,亲身实践,让学生能真实感受到工匠精神的价值,培养高度凝神、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理念,树立职场人员必备的素质和水准,将匠人追求的卓越作为从业的理想与信念。
(四)营造文化氛围,熏陶学生工匠精神。
在职业教育强调“文化润校”的大背景下,让“工匠精神”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为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结合专业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在校园内树立“匠人”,传播“匠心”;在实训室张贴相关行业著名的高级技师的工作照和事迹介绍;聘请行业企业的技能专家、高级技工等到校作讲座或报告,用他们的亲身体会、真实故事诠释工匠精神,教育感染学生。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移动终端的普及,使得新媒体渗透到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既开阔了学生视野,又为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新媒体以“泛在”优势,通过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吸收高职学生关注工匠知识,自觉培育工匠精神;高端技能人才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向高职学生展示职业技能水平,开展精神层面的互动沟通[4]。
五、结语
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持续的体系。在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过程中,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实习实训这一高职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让高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以实现工匠精神的培养,成为专业技能过硬、综合素质够高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徐吉贵.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6,12(23).
[2]孙晓玲.基于职业素质的高职职业精神内涵论[J].职教论坛,2012,6(6).
[3]贾敏.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中国培训,2016,11(22).
篇5
关键词:假期体育;体育锻炼;中学生
引言
寒暑假是中学生的两个主要假期,假期时间约占全年时间的1/4。假期体育锻炼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并不能保障每位中学生都能科学合理的进行体育锻炼,假期体育锻炼也是中学生体质健康的关键点,只有科学的不间断的锻炼,才能有效的提高或保持中学生的体质,现代假期培训班的增多,使中学生在参与方式上更加在自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利于中学生个性的发展,能力的培养,本文主要从中学生在寒暑假中的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入手,探讨中学生参加假期体育中的不安全因素成因。
1.重视良好的监护作用
1.1家长应重视假期中对中学生的监护工作
假期中的中学生家长为中学生的主要监护人,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假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家长需要工作,没有过多的时间在假期中陪自己的孩子,就让自己的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追求健康是一部分中学生参加锻炼的热门话题,也有一部分家长是能让孩子学有所长,或是为参加考试做准备。但一般培训场所都不需要递交体检报告,或把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放在一起训练,就对中学生本身安全带来威胁,加之不同年龄段的中学生对负荷强度承受力不一样,难免会有危险的发生。
1.2家长应加强自身的不安全意识
监护意识是中学生家长对中学生参与假期体育安全的重要保证,中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快速阶段,也是自身意识形成的关键阶段与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年龄时期,假期中主要受来自家长的教育,家长的体育锻炼安全意识直接影响着中学生体育锻炼对不安全因素的重视。家长应作为中学生体育锻炼安全意识的启蒙老师,首先加强自身的意识,用自身的实际经验来指导中学生的假期体育锻炼,对中学生体育锻炼的方式与方法要特别的关注,运动形式受学生兴趣的影响,采用何种形式的体育锻炼直接影响着体育锻炼的效果,家长要重视中学生的体育喜好,在尊重中学生的体育兴趣取向的情况下,加强对中学生体育锻炼安全意识的培养,是对体育锻炼不安全因素的重要预防措施。
2.体育培训班(机构)应重视中学生的安全
2.1专业性的缺乏
假期中体育各方面的培训机构在逐年上升,大量的体育培训老师或教练来源就会有各方面问题的存在。缺乏专业的老师或教练不仅会对技能水平提高带来阻力,而且还会造成中学生学习的速度缓慢或技术水平教授不到位的情况,错误的技术动作一带来各种伤病,从一些运动损伤可清晰看出错误动作带来的伤害。
2.2兴趣的取向
假期体育培训班一般为单一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对中学生的兴趣取向很少考虑或不考虑,中学生的思想还处于起伏状态,同时也是兴趣定性的关键时期,在参加体育培训班之前,家长应与孩子沟通一下所喜欢的运动项目,不要盲目的让孩子去参加不喜欢的项目,不喜欢做就不会认真做,从而会给本身带来各种不安全因素。相反中学生对某种项目过于感兴趣,就要尽量参加专业的培训机构,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孩子学习技术动作的专业性,还可以提升学习速度,但兴趣会使孩子过度兴奋而造成疲劳,疲劳容易带来身体损伤。
2.3体育器材设施带来的问题
一般的培训机构主要是由中学生本人购买各类体育器材,数量上基本满足体育锻炼的需求,而体育场地主要是分室内、外场地和半露天场地,由于培训机构的增多,室内体育场地已不能满足需要,相当一部分培训机构选择室外场地,室外场地的质量大部分由于保养等问题比不上室内场地质量,加之中学生体育锻炼缺乏保护性体育器材,参加假期体育锻炼的中学生人数在增加,每个培训班的人数也就会相应增加,个人运动空间在减少,难免会有擦伤等不安全因素的出现。
3.中学生应加强运动损伤的预防学习与实践
实践证明良好的运动损伤预防理论学习能够一定程度降低中学生自身的损伤几率,在参加假期过程的初期应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参与运动损伤的预防学习,培训班(机构)应积极开展如何预防运动损伤的理论与实践的学习,把预防工作放在首位,最大程度减少中学生假期体育运动的不安全因素,通过实践经验的积累对体育中如何预防不安全因素进行加强学习来培养自身的安全意识,不仅就当前锻炼中的不安全因素有效的预防,对终身预防意识的形成与提高也是不可或缺的关键。
4.小结与建议
4.1小结
家长与培训班(机构)是中学生假期体育锻炼的主要监护者,参加假期体育培训班是中学生保持健康的重要条件之一,应对其中涉及的各种不安全因素给以重视,选择专业的培训机构是对健康的负责,也是对众多体育培训班的一种激励作用,使众多假期培训机构提高培训质量,使假期培训市场向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使各种不安全因素最小化。
4.2建议
(1)维护假期体育培训班的健康,就要从质量、从正规上抓起,加大监管力度,保障其健康发展,服务于社会。
(2)作为假期中学生的主要监护人,应从中学生本身的兴趣让其参加假期中的体育培训班,并要考虑到参加的体育培训班的专业性,不要盲目的选择。(作者单位:四川文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郭冰,王娜.中学生假期体育活动中的现状分析[J].体育教学与研究,2012.
[2] 刘爱英.新乡市假期体育培训班现状与分析[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3月.
篇6
摘 要 中学生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已成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系统、科学地做好中学生运动队的选拔、训练及比赛等工作,才有可能取得良好运动成绩。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专家访谈法等,对我国中学生课余体育训练和比赛、运动队伍组建与管理及发展现状进行初步的调查,总结中学生课余运动队的组建和管理、训练及比赛的经验,以期能为今后我国中学生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中学生 课余体育训练 竞赛
一、前言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的措施、方法、手段,目前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已成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它是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的有组织、有纪律的体育活动,各级相关部门和领导对学校体育日益重视,学校体育比赛成绩和运动队的精神风貌,不仅体现出学校的体育教学水平,还能体现出学校的德育水平和学校整体的精神风貌。因此,做好中学生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工作,是体育教师及教练的重要任务和职责体现,以学校体育运动队的培养和发展,带动学校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真正达到“阳光体育”、“快乐体育”增强中学生的体质,培养终身体育的理念,才能使国民体质上升一个台阶。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我国中学生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为研究对象,对我国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中山市实验中学、中山市一中和中山市华侨中学的部分教师和学生进行初步的调查。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为了研究的需要查阅《中学生体育教学与训练》、《体育心理学》、《体育教学论》、《运动训练》、《运动竞赛》、《体育科学研究方法》等有关方面的书籍。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为本文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2.专家访谈法
根据本研究的需要,按照拟定的访谈提纲走访了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中山市实验中学的部分专家。
3.问卷调查法
依据本论文研究研究内容的需要,经过多次征求专家和导师的意见,对问卷的题目和部分内容进行筛选、评价和组合,经综合分析最终形成了《我国中学生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发展现状》的问卷。采用重测法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最后对问卷发放与回收。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针对目前我国中学生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管理体制的不协调、竞赛规模小,学校领导对中学生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不够重视,经费不足,造成体育场地和设施简陋、陈旧不能及时更新;中学生课余时间少,很难保证课余体育训练的时间。课内外表演比赛活动及具有一定规模的体育竞赛组织少,中学生不能够达到以赛促练,赛练结合,以赛带练,让学生在比赛中获得经验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组建中学生课余训练队伍,很难形成一定的规模,梯队建设比较困难;教练员对外交流机会少,培训学习机会少,教练员之间不能进行很好的交流,学生对外交流的机会更少,极大地阻碍了中学生课余体育训练质的提高。
(二)建议
加快中学生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的管理体制和组织形式的改革,以扩中学生课余体育训练的规模,提高学校领导对课余体育训练的认识,明确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意义;通过课余体育训练能够使中学生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娱乐学生身心,并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为国家体育事业培养后备人才;保证良好的体育场地和设施建设,体育场地和设施的建设是开展课余体育训练的基本保障,也是其正常运行的前提条件,学校应争取更多资金为体育设施的建设和修建,购置一些体育设备和器材,一些体育场馆应该向社会开放,积极开展有关健身方面的比赛、演出等活动,使学校课余训练走向社会;学校领导应该从长远的眼光出发,关心教练员的成长,为他们提供专业培训和学习交流的机会,学习先进的、科学的训练方法和经验,有助于课余体育训练水平的提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表现和创造,并在普及的基础上,尽可能满足学生提高的愿望,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利用各种兴趣活动小组和社团,学校定期举办综合性的体育节、艺术节等比赛,重视学生的奖励情况,激发学生积极参课余体育训练;积极配合好班主任及学生家长,他们的大力支持是搞好中学生训练队伍建设的保障;依托社会力量,建立中学生课余体育训练和竞赛组织协会,通过全国各地区的协会联合会来动员各种社会力量,组织开展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与交流。
参考文献:
[1] 陈先良.我国青少年业余训练体制的分析与改革构想[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26(4):52-56.
[2] 周在平,白约翰.粤港澳台学校课余运动训练和竞赛的比较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6.16(2):7-13.
[3] 王建.论学校业余体育训练的制度改革[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23(2):30-34.
[4] 徐本力.对我国现行体育传统项目课余体育训练体制现状的调查与研究[C].安徽体育科技.2009,:5-9.
[5] 吴贻刚.论学校业余训练改革仁[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23(2):5-8.
篇7
摘 要 通过对本地区中学生篮球发展状况的调查与研究,总结中学生篮球发展的现状特征,比较中学生和成年人在心理和生理方面的不同,从中得出制约中学生篮球发展的因素。使人认识到现阶段中学生篮球发展的缺陷,以采取有效措施使其向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 中学生 篮球 现状 对策
一、引言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山东省淄博市中学生篮球也得以迅速发展。淄博市地处鲁中地区,素来有良好的体育氛围,篮球运动更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尤以中学生为主要活动群体。由于中学生本身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对篮球参与行和积极性都比较高。但是另一方面,在中学生篮球发展现状中也暴露了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二、淄博市中学生篮球发展现状与分析
(一)淄博市中学生发展现状
此次调查对象为中学生,年龄在13-19岁之间,本次调查分两大部分,一部分用问卷方式在随机选择的4所中学中进行调查,分别是沂源一中,鲁山中学,淄博五中和桓台一中。从中随机抽取了男女生各500人进行调查。其中男生有416人表示喜欢篮球,占男生总数的83.2%。女生有279喜欢篮球,占女生总数的55.8%由此可见,总体来说篮球普及率很高,男生比女生更容易被篮球吸引。在所有被调查的中学生之中有54人接受过专业的篮球培训,只占总数的5.4%,有840人通过学校篮球课程学习篮球。另一部分是对随机抽取的124名参加过正规比赛的中学生进行的调查,所有人参加的比赛都是按成年标准规则进行的,都提倡对抗,大运动量。所有的参加过比赛的124人都有过伤病现象,大多以脚踝和手指伤为主。在这124人中,身高183cm以上的有80人,其中有59人接受的是大前锋或中锋的内线篮球技术,而剩余的44人也只有20人接受过专业的后卫培训,这使得内外线比例严重失调,这也正与中国成年篮球现状相吻合:中国能有姚明、易建联这样的移动长城,却难有科比、纳什一样的世界级后卫。这其中不无关系。综合以上两项调查不难得出,现阶段中学生篮球发展现状是热情度很高,但专业化程度不够,伤病较多。
(二)现状原因分析
由以上数据得出,中学生的篮球专业培训和伤病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这又与成年人篮球水平息息相关。现状原因是生理、心理及其他多方面的。
生理特点: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骨、关节、肌肉、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等都有有别于成年人的特点。其中,最重要的是肌肉与神经因素。肌肉方面:中学生肌力弱、耐力差、易疲劳,并且全身各部位肌肉发展不平衡,小肌肉群发展的较慢与成年人不同的是青春期肌肉力量极不稳定,受身高发展速度影响,当身高发展速度增快时,肌肉的纵向发展比较明显;当身高发育缓慢时,则肌肉横向发展比较明显。因此青春期肌肉力量很容易跟不上肌肉形状的变化,往往导致伤病。神经系统方面:中学生神经活动过程灵活性高但不稳定,活泼好动但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易出现多余动作,分析与综合能力较低,条件反射建立的快,消失得也快。而且偏重第一信号系统活动。大脑皮质的神经细胞工作能力差,易疲劳。青春期这种有别于成年人的不稳定的生理特点就是中学生运动兴趣易变,运动极易容易受伤的原因之一。
心理方面:中学生正处在心理快速变化。男女生之间,不同年龄段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别。按年龄中学生分为初中生和高中生两大群体。初中生对体育活动兴趣比较广泛,但受到教师教学水平、学校体育传统和个人心理因素的影响,使一部分学生开始有了专一的体育兴趣。此外生理上的发育使男女生兴趣发生了较明显的分化。男生喜欢运动量大和能表现灵活、灵敏、竞赛性强的活动,如篮球、足球。女生则偏向于能表现柔韧和美感的项目,如艺术体操。但是大多数中学生尚未形成对专项运动的稳定兴趣。高中生的体育兴趣在良好的教育条件下可能更加稳定。但同时高一高二年纪的体育兴趣有上升的趋势,而高三却出现停滞或下降的趋势。此阶段男生喜欢竞争性强的项目。女生在体育活动中惰性更加明显,部分学生对对体育课持消极态度。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喜欢篮球运动的中学生大多以业余爱好为主,男生比例高于女生,并且随时间推移此种爱好会随时中断或转移到其他项目上去。
三、对策与建议
(一)要注意中学生身体素质的训练。良好身体素质是提高专项能力的基础、是技战术水平充分发挥的基础也是保持稳定竞技状态的基础,同时是减少伤病的有效办法。
(二)加强基本功全面性的练习。不能只看当下比赛名次,眼前利益就让稍高点的中学生一直练中锋技术。现在篮球的发展要求更多的培养可以胜任多个位置的全能选手。
(三)制定适合于中学生身心特点的篮球比赛规则,减少现行规则各种对中学生身心潜在的危险。此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学生的身心特点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以“兴趣”为出发点,提高中学生篮球运动参与的积极性。
参考资文献:
[1] 熊开宇,王瑞元,张国海,等.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2] 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3] 叶鹏.对中国篮球运动体能训练的探讨[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
篇8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学 中学生心理发展 体育运动
中学体育教育是基础教育,其任务是为国家培养后备力量,并向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中学体育课程标准的教育任务之一,就是要教育学生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并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在“中学生体育目的和任务”一章中明确指出:“体育知识技能的教学,不能理解为仅仅是运动技术的传授,而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和方法”。
从现阶段我国的中学体育教学来看,不管是体育教师或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都在积极地推行和实施课程改革,一批批的中学体育教师接受了不同程度的课程改革培训。然而,我国学校体育改革20多年来,一直存在于体育教学中的一个长期的争论,却并没有在课程改革开始后得到平息,这个争论就是“为什么而教,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换句话说,就是学校体育怎么样才能更好地为培养21世纪的人才服务和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服务的问题。本文以自己这么多年来的教学感受,从中学生心理发展方面谈谈对中学体育教学实施的几点看法。
一、中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要求教师教学手段的多样性
信息社会的到来和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特别是中学生认识能力的提高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随时把握学生认知特点,以便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中学生在认识能力上主要以经验为主,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直观和具体的表象来支持,因此,语言要形象、生动和活泼,最好用能贴近生活的语言,要避免过多采用专业术语和照本宣科。同时,示范次数要相应增加,且要结合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和思考,提高学生对知识运用技术分析的兴趣。在教学中应避免强制灌输,应通过恰当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内在和外在动机,同时适当允许学生自主选择教学内容。
二、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把握中学生强烈而丰富的情感特点
中学生的情感强烈而丰富,并且极不稳定,这些情感的产生、发展和变化都来源于活动,这无异于给体育提供了一个很大的发展舞台。由于体育教学目标的多指向性和教材的多功能性,中学体育教师在每个教材内容的实施前和实施中,可以就发展学生情感作如下工作:
1、掌握足够的情报信息量。即在课前或课中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家庭结构、社会关系、生活内容等等,以利于在教学中有意识地针对不同个体采用相应的语言和方法。
2、在选择教材和制定教法时,应考虑教育与体育的有机结合,求得学生的全面发展。即要完成好中学体育教学任务,首先要以课程标准作指导,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和选择好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从而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同时要营造快乐的体育教学环境,增强素质差的同学的自信心,使体育教学真正面向全体学生。
3、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的空间。即在运动过程中发现、鼓励、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情感和个性。
4、培养“运动的乐趣”,即让学生在运动中获得心理上的满足,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接受知识,掌握方法。重视体育课中所具有的独特乐趣,以此来满足运动的欲望,发展体力和智力,驱散疲劳和烦恼,真正做到“课伊始、趣已生、课进行、趣正浓,课结束、趣尤存”。
三、注重自我意识的正确引导和学生意志的培养
中学生自我意识颇为强烈,但同时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还处于发展阶段,在学习生活中往往在意同学和老师对其外在和内在的评价。这期间学生的意志也处于一个可塑性较强的阶段,在这一段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以下问题:其一是语言的艺术性,即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语言向学生传递做的好的给予表彰,差的给予鼓励,同时坦诚地表达对学生学习及相关意志品质的正确评价;其二是有效利用体育教学的特点,鼓励学生之间不拘形式地交流和进行个性的发挥,利用体育竞赛中,人和团体的相互关系,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并陶冶情操;其三是利用身体活动的特殊功能增强学生意志,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顽强意志。
篇9
关键词:瑜伽;中学体育;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6.03.002
瑜伽一词在梵语中的意思为“生命的科学”,它被誉为是心灵体操,蕴含了医学、心理学、营养学、运动学、养生学等方面的科学内容。[1]瑜伽健身法是一种动(练筋骨皮)、静(练精气神)结合的养生健身法,因其健身、塑形、静心、减压的锻炼效果和安全、不受年龄限制的练习特点,备受现代人青睐,正成为现代社会一种常见的健身手段、一种形体艺术的生活方式。能否将瑜伽教学融入中学体育教学?如何融入?本文试从瑜伽对中学生身心健康的主要功效、瑜伽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组织与应用、瑜伽教学应注意的事项、关于瑜伽教学的建议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1瑜伽对中学生身心健康的主要作用
瑜伽注重意念与身体姿势的协调一致,除了锻炼耐力、有助于塑形以外,还有利于培养人的注意力集中意识。练习者经过长期的瑜伽活动学会关注、调节自己的内心世界,平复自我、认识自我、提升自我。“瑜伽本为结合、联结之意,因此身与心的结合、本质(nature)与观照者(the seer)的结合即为瑜伽。在完美的瑜伽修行者身上,丰沛的本质生命流畅无阻。”[2]中学生处于青春期,相对于儿童期其身体的变化、学业压力、青春期心理压力都明显增强,如果不注意调节和纠正很容易养成不良习惯,从而有害于身心的健康。中学生身体的发育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其毅力和专注的意识也有待于加强培养,瑜伽练习对中学生的身心成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1.1瑜伽动作能塑造良好体形,增强身体柔韧性
中学生骨骼韧性有余而硬度相对较低,如果在站立、行走、坐卧等行为中不注意正确的姿势,久而久之骨骼容易发生弯曲和变形,如脊柱后凸(驼背)或侧凸(脊柱偏歪)等,甚至会导致颈椎病、骨质增生等疾病。瑜伽动作中的“半月式” 、“笨拙式”等主要是围绕脊柱向上的动作,在不同姿式组合的训练中,可以矫正由于非正常的身体姿势或不良的坐姿造成的脊柱变形,同时能够纠正中学生不正确的姿式,避免躯干在生成过程中的不良影响,对形成挺拔的体形有明显的效果。另外,“三角式”、“站立分腿伸展式”、“站式分腿头触膝式”、“仰卧起坐动态伸背式”、“弓式”、“全蝗虫式”等各种拉伸类能够刺激腰部、大腿、腹部等不同部位的肌肉、肌腱、韧带,可以改善不良姿态,拉伸肌肉系统,有效促进青少年身高的增长,使人体线条优美。[3]
1.2瑜伽冥想能缓解思想压力,提升注意力水平
瑜伽冥想是一种思想意识完全放松的状态,它对于平时学习压力大、学习任务繁重的中学生来说是一种身心的有益调节,对于思维的主要器官大脑可以起到“减负”和“保养”的作用。中学生由于学习紧张,心理压力大,神经活动过程不稳定,兴奋和抑制过程对大脑皮质层产生很强的刺激,容易使大脑产生疲惫感。瑜伽的冥想练习一般要求保持体式每分钟保持3-5个呼吸,要求注意力关注身体处于拉伸状态的部位,能增强中学生的专注力,逐渐消除其过度思虑、焦躁的情绪。[4]同时,柔美舒缓的瑜伽音乐能平衡神经系统,使人的身心处于平静状态,渐渐恢复体能和耐力,能逐步理清散乱的思绪。从而使中学生的机体增强改善集中意志的能力, 提升注意力水平,有助于他们形成清晰的思维。
1.3瑜伽练习能改善生理机能,提高中学生体能
瑜伽练习是姿势锻炼,目的是在放松状态下培养出长时间和稳定的呼吸和动作,并且呼吸和动作相互结合建立起直接关系。练习的关键是在于保持呼吸的均匀,并在注意力完全放在呼吸和身体的感受之中,使在稳定与放松之间达到平衡。定期的练习能够逐步消减中学生平时的学习和活动中的呼吸急促、动作僵硬不协调等情形的发生几率。
可见,瑜伽练习可以改善人的呼吸、改良人在某些活动时紧张不协调的骨骼和肌肉运动及全身血液循环状况,并逐渐地增加人的肺活量,促进了人的新陈代谢,使身体更多储存能量,增强人身体的力量、柔韧性、灵敏性等。例如,“站立分腿伸展式”“站式分腿头触膝式”“弓式”“全蝗虫式”“兔子式”“骆驼式”等通过肢体的弯曲、伸展、扭转等体式,对脊柱、肌肉、内脏器官起到按摩和牵引的作用,从而促进内脏机能提升。瑜伽练习时的很多体式都是以连续而缓慢的动作完成,是一种有氧运动。这是增强中学生体质、增强其体能的有效方法。
2 将瑜伽引入中学体育教学环节
在基础教育阶段,中学体育教学活动量大,运动强度也较大,有些中学生在上体育课时体力消耗非常明显。此外,如果热身活动不充分或者运动过于剧烈时,学生在体育课上还会发生韧带拉伤,关节扭伤等事件。因此,教师可以把瑜伽练习安排在体育课的“热身”“放松”“游戏”等环节中进行,使中学体育课在既轻松又富有活力且充满乐趣的气氛中进行。这样不但能够有效增强中学生体质,又实现了寓教于乐。
2.1瑜伽作为体育课准备环节的热身活动
体育课的准备环节要求学生通过全身性的小运动量动作充分刺激身体各器官,使其达到适宜的运动状态。一方面激发中枢神经的兴奋状态和心肺等脏器的准备功能,另一方面减少和避免不必要的运动损伤。而瑜伽的呼吸和相结合的练习方式能够有力地促进中学生注意力的集中,调整好身心状态。吸气是接收新鲜空气,屏气是使获得的能量活化,呼气是排除体内的废气、浊气,进而提高人体的心肺能力,一些简单的瑜伽动作也可以使学生的肢体和筋骨得到自然伸展。中学体育田径教学中,如快速跑的屏气与以及耐久跑有节奏的呼吸,以及很多体育运动项目都对呼吸有一定的要求。因此,瑜伽呼吸健身对体育教学具有促进作用。同时,瑜伽以其安静、拉伸作用和简单易行性,不仅使学生肌肉、关节、肌腱、韧带的延展性处在良好的状态,也能增强学生身体各部位关节和肌肉的灵活性,提高学生的柔韧性,减少和避免运动损伤。
2.2瑜伽作为体育课结束时的放松、舒缓活动
学生在体育课上放松活动往往被忽视,殊不知由于课堂上运动量过大,长期没有放松整理活动,很容易使身体的各个部分尤其是上下肢肌肉因疲劳过度而造成的僵硬感甚至损伤,长期还可能形成动脉曲张。[5]瑜伽的静态拉伸练习不仅能帮助学生消除肌肉在运动后的紧张和压迫感,还可以缓解身体的僵硬和疼痛感,同时弥补了常规体育课中缺失的侧腰肌肉运动练习等。此外,伴随优美柔的瑜伽音乐旋律的静态练习以及冥想练习对于降低学生的肢体的运动兴奋感,使学生的精神和情绪尽快恢复到平和状态也是有效的。
2.3瑜伽体式作为一种体育游戏
现代的中学生有的好动,有的则好静。在体育课如何既让所有的学生都“动”起来,又能保证活动对学生身体健康起作用呢?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在常规的体育课教学内容之外,可以引进瑜伽体式练习,组织学生进行游戏。如进行双人瑜伽体式练习既可灵活组配所有学生进行活动从而保证全员参与,又增加了体育教学的趣味性,还能够以此帮助学生树立起团队协作意识,从而实现了多重的教育意义。
3 运用瑜伽进行体育教学的注意事项
虽然瑜伽是一种有效的健身运动,但是它有自己的系统的技术要求。不仅如此,在练习瑜伽时,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有不同的练习范围和内容。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引入瑜伽练习,教师必然要充分考虑到中学生这一群体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特点,对瑜伽体式是否适合中学生练习,如何选择等问题要慎重思考。
3.1强调顺畅呼吸,避免危险体式动作练习
在体式练习过程中,应强调顺畅的呼吸。应尽量避免头部朝下的动作,例如:练习倒立和背桥、或肩倒立体式等动作。类似的这种体式练习尽量保持较短的时间或者尽量不安排。
3.2选择以拉伸舒展类的简易的体式练习
例如: “摩天式”“风吹树式”“树式”“幻椅式”“简易脊柱式”“扭转式”“直角式”“后仰式”“站立分腿伸展式”“站立分腿头触膝式” 等这些拉伸舒展类的体式练习,不仅简单易学,而且能有效拉伸中学生的关节、韧带、筋骨,提高中学生的柔韧素质,保持良好的身体形态,促进学生的生长发育。
3.3瑜伽教学保持静与力,动与静的结合
体育教学除了遵循学生的生理特点,更多的是应该根据瑜伽的特殊性质,大多是要求练习者处于安静状态,教师要始终选择根据中学生的生理特点需求,有效地选择适合中学生练习的练习方式,且不失练习的趣味性,要持续不断能让学生在短暂的课堂教学中,相对安静状态下充分放松,无限冥想,不断发挥想象力,让其能在安静状态暂时忘记生活的烦恼,放下学习的思想包袱,让其不断调整和适应安静状态下的平复身心,愉悦身心的能力,体会到瑜伽教学的魅力,能不断挑战自己,有效完成简单的练习。
4 瑜伽引入中学体育教学的建议
瑜伽最早是一种个人的健身行为,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也是强调个人的练习。而学校体育教学则是一种有计划的、有组织的、有目的的,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群体性活动。因此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引入瑜伽势必要关涉到场馆器材等设施建设、瑜伽教学专业性、课程与教学内容等因素的考虑。基于此,笔者提出了以下建议。
1.开展瑜伽教学时,室内体育馆更适合中学生冥想练习以及拉伸练习,但有些学校的硬件设施达不到要求。因此,建议学校可结合实际与当地瑜伽馆等健身机构建立合作机制,方便学生练习瑜伽。
2.各中学几乎没有专业的瑜伽教练,女性更适合瑜伽健身,建议各学校可适当增加女性专业体育教师。
3.为提高中学体育教学以及引进新的教学模式,建议教育管理部门能给予适当的经费投资,定期为中学体育教师(参加瑜伽教学培训的教师)提供各类适宜的瑜伽简易教学的培训。
4.瑜伽的锻炼形式多样,教师可根据自身的教学计划,选择整节课全部教授瑜伽,也可适当地挑选一些简易、动静结合的瑜伽练习形式,融入体育教学的不同内容模块中,根据教师的教学设计,适当安排授课环节和授课内容。
参考文献:
[1]B.K.S艾杨格.光耀生命[M].上海: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8.10.
[2][印度]B・K・S艾扬格著,余丽娜译.瑜伽之树[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1.3:50.
[3][5]王瑞元.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9.
篇10
摘 要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访谈法对株洲市中学生参与游泳运动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研究。对株洲市中学生游泳运动开展情况调查研究,对于丰富株洲市中学生游泳运动开展活动的理论知识,进一步推动株洲市游泳运动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为学生科学、合理、有效的进行体育锻炼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株洲中学生 参与游泳 现状 影响因素
游泳作为广泛中学生比较喜欢的体育项目之一,不但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也是一种生活自救技能,同时游泳适应人群比较广、趣味性强,是进行终身体育锻炼的途径之一。如何促使游泳这一备受中学生喜爱的体育运动在株洲市中学生中更好的开展,提高中学生游泳运动技能,培养中学生参与游泳运动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游泳的锻炼价值,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对株洲市中学生游泳运动开展情况调查研究,对于进一步推动株洲市游泳运动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体育课程改革,为学校有针对性的进行体育教学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结果与分析
(一)株洲市中学生游泳运动的基本现状
表1可知:株洲市中学生比较喜欢游泳运动,对参与游泳运动的兴趣也比较浓厚;但是会游泳的中学生比较少,游泳锻炼手段比较单一。游泳运动虽然很受株洲市中学生的喜爱,但是由于游泳运动是在水环境中进行的,它潜在的危险性使一些中学生望而却步,从而产生了“喜欢游泳的人多,会游泳的人少”这一现象。
(二)中学生参与游泳运动的动机
由表2可知:当前株洲市中学生参与游泳运动的动机丰富多样,参与目的比较明确,以主动参与游泳运动为主。
(三)中学生参与游泳运动的途径
游泳参与途径是中学生参与游泳运动的前提,中学生选择参与游泳运动的途径无非考虑时间、消费、群体这几个主要因素。学校游泳课是中学体育课程的组成部分,在时间上安排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规定,有专门的教师进行教学和指导,而且大部分中学对上游泳课的同学完全是免费的,所以成为中学生们首选;社会上游泳俱乐部和游泳培训虽然需要中学生相应的消费,但是这两种参与途径为有着共同游泳兴趣、爱好的中学生建立了一个游泳交流的平台,组织日期也大多在双休日或节假日,活动内容丰富、有专人指导。
二、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株洲市中学生喜欢游泳运动,但会游泳的学生少。主要原因是:中学游泳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单调、课外游泳锻炼无人指导。
株洲市中学生游泳参与率低,参与途径少。主要原因是:游泳场馆缺乏,校外游泳场馆利用率低;学校和社会需进一步提高对游泳运动的重视。
影响中学生参与游泳运动的积极因素主要是:可以全面锻炼身体、塑造健美身材、家人的带动。影响中学生参与游泳运动的消极因素是:学习紧张,没时间、缺乏专业人士指导、游泳课内容单调。
(二)建议
株洲市中学应充分利用校报、广播、电视或互联网等现代化手段,对游泳赛事、游泳健身、游泳锻炼方法和技能等进行宣传报道,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游泳参与意识,并运用其指导游泳锻炼行为,使之终身受益。
游泳教师应多为中学生讲解、介绍游泳竞赛规则以及运动特点,使中学生懂得如何欣赏游泳竞赛,激发他们对游泳运动的兴趣。
中学应从自身实际出发,结合学校的规模、经济状况、课程设置、学生人数、综合利用等方面考虑建设游泳馆。
专业教师不但要有过硬的游泳技能,还应该掌握和了解游泳卫生、游泳健身、游泳救护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满足学生对参与游泳运动多方面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熊捷,姚宁蓉.议全民健身与游泳运动发展的关系[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6):25.
- 上一篇:资金保障的重要性
- 下一篇: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