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学习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11-20 17:27: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探究性学习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探究性学习教学设计

篇1

一、新课程高中化学探究教学设计的内涵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和技能、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充当新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的过程。高中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的功能和探究性学习的特征,决定了化学实验必然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

传统的教学设计是指将学与教的原理转化为教材处理和教学活动方案的系统化规划过程,它侧重于问题求解中方案的寻找和决策的过程。而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设计就是教师运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对教学资源及教学活动进行系统分析和规划,以求达到一定教学目标的过程。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应认真分析教学目标和学生、教师以及教学媒体的特征,确定恰当的教学事件,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手段,构建合理的教学结构。它应当包括学习目标的设定、学习内容的选择、课堂实施的调控策略、学习过程、结果的评定及课后反思等。也就是对教什么、怎样教以及达到怎样的教学效果所进行的系统策划。

我们所说的课堂设计一般都包含五个基本要素:教学任务及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在开始我们的教学课堂设计之前,首先要注意的就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以学生的学习目标为依据,学习目标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指向性,同时还可以作为学习效果的检测标准。所以制定准确、适合学生的学习目标是非常重要的。新课程标准从关注学生的学习出发,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共同追求的,而不是由教师所操纵的。因此,目标的主体显然应该是教师与学生。

二、新课程高中化学课堂探究教学的问题

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大部分知识只有通过实验才能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和强化。但是通过相关调查数据表明,现在的课堂化学探究实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分析如下:

1、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实验结果与理论不一致的实验。在一些高中化学实验中由于操作上的问题或者天气等客观因素会导致实验的不成功。一旦出现这些问题,学生就会对实验产生反感,就不愿意去相信实验。这也反映出大部分学生还没有从过去的应试心态中走出来。从客观方面来看,看重实验结果,这既与目前当前一些地区的高中化学实验仪器精度不高、教师对实验误差分析不够有关,也与长期以来验证性实验居多有关,大量的验证性实验阻碍了学生思维的活跃。

2、教学过程重探究行动轻探究方法,探究教学很难达到预期效果。调查数据说明,大部分学校化学实验开出率比较低,实验课普遍流于形式,不能妥当地将实验和理论紧密结合起来。探究实验具有不确定性,在没有足够的知识支撑下,学生很难形成良好的实验探究能力。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活动应具备的知识,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化学知识,二是实验技能,三是各种技巧。只有具备了有关知识、技能和技巧,才能产生有价值的探究实验活动。

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实验探究教学只有外在的形式,而无实质性内容。教师在实验探究教学实践中,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摸索实验探究活动的形式上。

3、高中化学教学学生的实验探究过程缺乏科学方法论的指导。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历来不重视科学方法论,以化学反应速率为例。从教材对有关实验探究的设计上看,牵涉到科学研究中的几个专门方法,一是实验对照,二是条件控制。无论是化学传统课程还是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师通常不会对这些方法作详细说明。这种实验探究,虽然结果是正确的,过程却没有多少科学价值。

4、绝大多数学生不愿意去尝试实验现象不容易观察到的实验和操作步骤复杂、动作要求高的实验。甚至有不少同学一碰到这样的实验就采取应付的态度,完全缺乏实验的主动性,更无探究性可言。这是当代化学实验的一个通病,也是应试教育的一个后遗症。这个后遗症可能还要追溯到在旧课程的化学教学过程中,没有把实验教学固定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久而久之,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对课本有一定的依赖性。很多学生宁愿相信书本上一些文字苍白无力的描述也不愿意自己动手去试一试。

三、新课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的要求

1、树立全人发展的教育教学理念

有什么样的理念,必然配之相应的行动。新课程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关键在于它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在新课程的诸多理念中,全人发展显然是其核心理念。全人发展的理念是指教育要使每个学生全面而自由地发展。

这里的全面,指的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方方面面的素质,它包括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身体素质等,而自由,则指在培养学生方方面面素质的基础上,鼓励他们养成良好的个性,形成自己的特长。这就要求我们所设计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应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着眼于学生化学综合素养的构建。

2、从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来设计教学过程

一个完整的课程教学设计应包括以下的三个环节:一是知识从哪里来?它们是怎样被认识的?二是知识及其相互关系;三是知识到哪里去?它们在实践中有哪些应用?在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通常只注重第二个环节,对其余两个环节鲜有涉及,因而导致学生中普遍存在基础知识扎实,但探索精神和实际应用能力缺乏的现象。新课改就是要求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能够协调平衡地发展,并且落实到具体的每一节课中,而不是孤立存在。所以,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需要从三个维度融合的角度来构思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安排。

篇2

【关键词】化学实验 学习兴趣 探究性教学 思路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B-0063-02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渠道,通常情况下,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程度将会直接影响并决定着学生的学习质量。我们都知道,高中化学相比较于其他学科而言,既有一般性又有特殊性,一般性主要体现在它枯燥乏味,特殊性则是体现在与一般性对立的角度层次上,具有一定的课堂新颖性。怎样才能有效地挖掘出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新颖性呢?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新颖性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笔者对课堂上的教学模式进行挖掘与探究,构建出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高中化学课堂探究性教学模式。本文将如何在高中化学课堂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动力为研究主题,以“化学反应速率”为例,通过对高中化学课堂探究性教学模式的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一、设计探究性化学实验教学的原因

随着我国高中教育新课改的进一步发展,新课改理念得到了贯彻与实施,绝大多数的中小学教师、学生都对此保持着极大的热情,尤其是高中的教师与学生,这对于进一步实现高中素质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及其实施教学设计的时候,还是会存在一些问题与矛盾,这些实际问题会严重制约着新课改的发展,同时也会限制着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激发。存在的这些问题与矛盾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虽然整体教学形式较以往有着巨大的改观,但是固定的思维模式还是存在,也就是说,教师还是以讲解为主,学生在课堂上的角色还是听讲、作笔记等。

2.在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还是只注重自己的“教”,忽视学生的“学”,完全没有意识到学生才是教学中真正的主体角色。在课堂上,一旦有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表述自己的观点,且如果学生的观点和老师不一致时,老师往往会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强拉”回来,这严重地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3.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化,教学上虽然采取一定程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但总体上还是“重理论、轻实验”,课堂教学过于单一,且许多的实验活动没有针对意义,纯碎是“为了实验而实验”“为了活动而活动”。

苏联著名的教育实践家、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这也是他的人生体现。我们可以从这一段话中感受到,探究性学习对学生是那么重要。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探究性化学实验教学设计思路

以“化学反应速率”为例说明。

“化学反应速率”就是指化学物质反应过程中,所进行的快慢程度(也就是指其平均反应速率),可以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者是单位时间内化学生成物物质的量来进行表示。在容积不变的反应容器中,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

化学反应速率中的单位:

mol/(L・s)或mol/(L・min)或mol/(L・h)

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表达公式:

mA+nB=pC+qD

在高中化学课程教学体系中,从当前新课改教育环境总体发展来看,“化学反应速率”似乎是非常受教师、学生欢迎的一门公开课程,其中主要包括示范课和观摩课等相关教学课题。“化学反应速率”之所以如此受学生的欢迎与喜爱,主要是因为其教学内容既存在一定的定性研究与分析,又可以作为定量参数来进行计算,尤其是在课程实验教学中,既能够进行化学实验探究学习,同时又可以安排小组让学生进行课题讨论。其教学设计思想如图1所示。

正如图1所示,在高中化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兴趣的途径是实时探究性、研究性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化学实验为基础,在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交流―互动”。以“化学反应速率”为例作简单说明。“化学反应速率”是高中化学二年级教材中《化学反应原理》中的一个环节。以下是某高二班上这一节化学课的片段。

化学老师: 在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下,我们如何才能有效判断出影响其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呢?下面我们就开始一探究竟。同学们,注意了,大家来完成这个实验活动(学生被老师分成了若干个实验小组)。

学生实验小组: 小组成员分别向A、B、C这三个试管中依次放入等体积的H2O2物质溶液,之后分别向这三支试管加入2―3滴不等的洗涤剂。接下来向A试管中放入2―3滴0.2 mol・L-1 FeCl3溶液,向B试管放入极其少量的MnO2物质粉末,试管C则是原封不动留作比较使用。之后,让小组成员仔细观察、比较,并分析三个试管中所发生的现象。

化学老师: 同学们,通过刚才这些实验,大家都得到了什么样的结论?哪位同学来谈一下自己的认识、看法?

学生甲: 通过我的仔细观察,我认为其中的催化剂能显著增大化学反应速率,而且不同的催化剂的催化作用效果也是有差别的。

学习乙: 我认为加入的H2O2化学溶液的容量比例越大,其产生气泡的速度就会越快,这可说明了一个结论,在同等条件下,随着化学反应物的浓度不断加大,其相对应的化学物质反应速率也就随之加快。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交流―互动”的探究性教学思想,通过探究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这个设计思想改变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模式,从“形式探究”逐步转变到“动机激发”探究,不断强化课堂中“教”与“学”的趣味,通过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又比如《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在进行实验操作过程中,老师可以以图表的方式把需要讲解的内容表达出来。这样不仅使课堂富有趣味性,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巩固,如图2和表1所示。

粗盐浊液实验研究: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把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出来,投入到化学学习中。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教学为主的基础学科,也就是说,化学实验活动是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老师应该尽量多安排一些有针对性、有实际教学价值的化学实验活动,尽量使得化学实验生动、形象、有趣,最大限度地去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欲望,探索并挖掘出学生内心中那种对知识、对科学的渴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强烈探索欲望、思维逻辑性强的学生,这也是新课改教育环境下的时展要求。

篇3

关键词:设计型学习 C语言 权重评估体系

引言

C语言程序设计是高校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也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编程语言之一,包含程序语言最基本的算法,思想和模块。是深入编程和机器学习的重要铺垫。也是严密编程逻辑和编程习惯形成的关键课程。

因此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让学生喜欢计算机技术并有能力学习高级程序语言和算法。尤其在大数据时代,能够灵活运用编程能力实现一定的算法和创新,会增加自身的竞争力和机会。

一、设计型学习与C语言程序设计

设计型学习是一种将项目设计和知识学习紧密结合的学习方式,目的是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1]学生通过项目来促进学习,在项目中碰到实际困难,通过即时的学习,探讨解决问题。而不是一直研究书本知识,脱离实际应用。这种设计学习的过程,必然会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2]C语言程序设计则是一门需要动手解决问题的应用型课程,是适用于设计型学习的,计算机学习者往往止步于晦涩难懂的语言和难以理解的语法知识,需要设计型学习使得学生全面了解C语言的概貌,在实际项目中逐步学习知识,并用之解决现存的问题,以问题促兴趣,以兴趣促学习,这也是设计型学习的内涵所在。[3]

二、项目引导的C程序设计教学方法模型

1.学生不用通过课本学习枯燥乏味的语法知识,而是直接从项目中汲取,教师应该合理安排一个个子项目,子项目只含一种语法知识,从项目本身解决语法的应用和学习。让学生熟悉语法和学会语法的使用方法,以提升计算思维,[4]学习基础知识之后,再完成类似的项目,检验自己的掌握程度。

2.建立多指数综合评价体系,以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成果,如公式(1)所示, 代表每一个课上完成的子项目, 代表第i个子项目的权重分数,Index代表综合指数,综合指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可以列入出勤情况的指数,当然要分配一定权重, 的设置也要教师判定,有的子项目难度高,可以调高。

(1)

3.设置综合项目,目的不是考核而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C语言的功能,教师可以找一些成型有趣的产品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自主的开发一些小东西,做的好的同学可以在综合指数上加分,项目开发要在课堂上完成,可以借助互联网,其本身也是解决问题的工具。在综合实践环节,学生要组成团队,[5]教师应该将熟悉C语言的同学分到各个团队,以团队的形式,共同开发项目。[6]多次开发综合项目以后,可以选择优秀的同学组成项目小组,承接学校的软件工程,例如学院网站的建设,学生管理系统平台的建设以及一些可以推广使用的简单小插件。

4. 学习一门语言并不是简单的事情,大多数高校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只开设一个学期,这对于一门语言来说时间根本不足,C语言课程至少需要两个学期的学时才能灵活运用。彻底的引导学生运用好这门语言,C语言是其他高级语言的基础,学会它对使用其他多种编程语言有巨大影响,长时间的训练和设计型学习才能让学生消化和熟悉这门语言。

5.鼓励学生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C语言,首先是在设计型学习的基础上,利用互联网建立健全的语法体系,培养自己读代码的能力,网上有很多开源程序,学习开源程序是速度最快的学习方法。尝试自己编写代码,尽量自己解决在编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除非自己无法解决时,可以求助同学和老师,这样才能将知识连接起来。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以后再单独处理问题时,就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做到活学活用。读写程序时,注意观察别人的编程风格,形成良好的编程习惯。

6.编程代码展示,可以设立一个平台,让有成果的同学展示自己,这对同学也是一种鼓励,凡是平台展示的同学都可以列入综合指数,可以将小产品交付同学使用,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 结束语

兴趣和计算思维的培养对于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方法尤为重要,而运用设计型学习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需要高校认真思考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课程设计,帮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 Wijne, W.H.F.W. Towards Design-Based Learning [EB/OL]. http://w3.tue.nl/fileadmin/stu/stu_oo/doc/OGO_brochure_1_EN.pdf,2002,(9):338-350.

[2] 吴海飞. 基于设计型的学习――《欢喜过年》教学简案[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9(02):43-44.

[3] 丁美荣,陈壹华. 基于设计型学习的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研究[J]. 计算机教育. 2011(01):47-48.

[4] 郑炜冬. 设计型学习视角下的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实践[J]. 中国电化教育. 2011(12):99-100.

[5] 伍海燕,王佑镁. 整合设计与学习:科学教育中的设计型学习探析[J]. 全球教育展望. 2010(12):75-76.

篇4

关键词:教学设计 学习兴趣 探究能力

如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教学质量是教学改革重点,因此,本文以氯气教学设计为例进行了探讨,为教改提供参考。

一、教材分析

学生前一节已经学习了认识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在这一基础上,再让学生学习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本节通过对氯气性质的研究,让学生体验如何运用研究物质性质的程序、怎样处理程序中每个环节中的具体问题,为他们后面的学习作好准备。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氯气的物理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展示图片,2005年京沪高速氯气泄露事件。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觉学有所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且由此引出氯气的物理性质。

教师:看了此新闻,你能得出氯气的哪些物理性质?

学生:黄绿色有毒气体,能溶于水,密度大于空气。

教师:(展示一瓶氯气)通过观察,你又能得出氯气的哪些性质?

学生:(闻气味)。

教师:注意闻气味的方法:微启玻璃片,用手轻轻煽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入鼻孔。

(投影:氯气的物理性质。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有毒看,密度大于空气,能溶于水,沸点高,易液化。)

教师:通过观察,我们认识了氯气的物理性质,下面预测一下,氯气可能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学生:(阅读课本14页,预测氯气化学性质。)

教师:氯气是一种非金属单质,可能具有哪些化学性质?通过哪些实验来验证?

学生:(讨论得出:与氧气类似,可与金属和非金属反应。)

学生分组实验:铁、铜与氯气的反应。

教师:各组展示你们的实验成果,并描述现象。

学生:铁在氯气中剧烈燃烧,产生红棕色的烟,溶于水得黄色溶液;铜在氯气中剧烈燃烧,产生棕黄色的烟,溶于水得蓝绿色溶液

(投影:氯气的化学性质;金属的反应;氯气与铁的反应;氯气与铜的反应。)

教师:氯气与金属反应,生成高价态的金属氯化物

学生:(板演方程式。)

(视频)氢气在氯气中燃烧

学生:氢气在氯气中安静的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瓶口有白雾出现。

(投影:与非金属的反应:氯气与氢气的反应)

图片展示:南昌儿童游泳集体氯气中毒

教师:氯气有毒,为何还要用氯气来消毒?

学生:(讨论,氯气与水能否反应。)

学生:(分组实验。)

探究一:氯水中有无Cl-

方案:氯水与硝酸银(硝酸酸化)溶液反应

现象:有白色沉淀生成

结论:氯水中有Cl-,假设二成立。

探究二:氯水中有无H+

信息:次氯酸是一元弱酸,其酸性比碳酸还弱,具有很强氧化性,能杀死水里的病菌,具有杀菌消毒作用,且能使某些染料和有机色素褪色,可用作棉、纸张等的漂白剂,次氯酸不稳定,且见光分解放出氧气。

教师:推测氯气能否与NaOH溶液反应?

学生:讨论得出,氯气能与碱溶液反应。

投影:氯气与碱反应。

(练习)书写氯气的反应方程式

(投影:小结。)

物理性质:氯气是一种黄绿色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大

化学性质:能与金属反应;能与非金属反应;能与水反应;能与碱反应。

(练习)略。

四、教学反思

这节课从一开始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教师的引导,学生步步深入,积极性高,参与性强。而且整节课过度自然,环环相扣,难度由浅入深,学生学习起来容易接受,从课堂反馈来看,效果不错。但是,也有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改进。

探究实验中,学生讨论出的方案有很多,但由于药品的限制,有些方案不能实施;氯气在生活中的应用,由于时间仓促,一带而过,过于简单。

五、小结

篇5

[关键词]算法整合教学有效性

1整合教学实验的背景、目的与可行性论证

第一,从课程模块设置和教学目标要求的角度看,具备整合教学实验的条件。《算法与程序设计》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选修模块,属于信息技术的专业课,知识体系比较系统、全面。高中新课程数学必修3模块中的“算法初步”内容只有一章,知识点比较少,教学时段与学习目标和信息学科的要求大体一致,只是考查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这使数学和信息技术课出现了相同的教学内容,如算法知识体系不可或缺的算法概念、描述、常用程序控制语句等。这样只要借助有效的整合教学,与数学老师分工合作、互帮互助,既可节省教学时间,又能更紧凑、顺利地达成各自学科的教学目标。

第二,整合教学是一种双赢的教学模式。一方面,算法是一门内容抽象、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如单纯依靠数学课堂而没有上机实践,算法概念难以描述清楚并被理解,学生们设计的程序也无法验证。所以数学课迫切需要上机操作环境和课时。另一方面,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的选修模块,要求掌握很多抽象的算法理论知识,学习过程比较枯燥,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加之作为非高考科目,在高中生的眼中属于次要学科,学习态度消极,所以课堂教学有效性一直不高。经与高一数学集备组的老师共同讨论,决定开展整合教学。希望通过整合教学,腾挪出一些课时给学生进行上机验证数学课的算法实例,以帮助理解数学课所上的算法知识,同时借助数学的学科地位,提升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有效性。

第三,从教与学的角度看,整合教学实验有相关的理论支撑。在整合教学过程中,学生上机是为了解决自己碰到的问题,他们的学习是主动的,处于主体地位。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辅导学生,掌控课堂,很少进行具体教学活动,但学生通过上机实验,主动建构了知识,达成了学习目标。这既符合新课程理念,也有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作支撑。

2实践与探索

为了整合实验能顺利进行并收到成效,我们在教学进度、内容、方法等方面都做了较多改变,不再按部就班,现介绍整合实验过程的一些做法。

2.1 制定整合教学实施方案

开学初与高一数学老师共同备课,互相熟悉教材,调整各自学科的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制定可行的整合方案。要求实验过程参与实验的老师互相听课跟踪、及时反馈出现的问题,对不合理安排及时修改,适时调整教学进度和计划,保证实验顺利进行。

2.2 创造良好的程序调试的软硬件环境

算法的学习是从算法的概念、特征开始的,这些概念抽象难懂,在数学课上只能听讲,缺乏上机体验,很难理解。此时的信息技术课可充分发挥作用,在第一时间把听课过程了解到的、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以多媒体软件广播或学生自由上机的方式,进行答疑解惑。例如,在QB环境下运行“解线性方程”、“判断某数是否是质数”等算法,帮助学生理解算法的“有限性、可以没有输入但至少一个输出”特征;以单步运行的方式,分别运行代表顺序、选择、循环三种结构的三段代码,帮助学生理解程序三种基本结构。

2.3 为突出数学学科主角地位,信息技术学科甘当配角,进行选择性教学

我们相信,经过在中学有着重要学科地位的数学课的学习,学生们一定会更扎实地掌握所学的内容,特别是概念性的内容。所以在整合教学实验中,我们把数学作为主角,围绕数学课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专注于数学课中算法知识的学习。信息技术课甘当配角,如虽然信息技术教材采用的是VB语言,但教学中我们按照数学教材采用的QB语言进行教学,教授QB相关语句、程序的编辑、修改、运行等操作,以帮助减轻学生上数学课的压力,更扎实地掌握所学内容。

2.4 为了有效衔接,两门学科的老师坚持互相听课

为了让知识的过渡、衔接更有效,上机辅导更有针对性,我们不仅要关注数学算法的教学进度,还要关心学生数学课堂学习情况,以及作业完成情况。为此,我们一节不落地听完数学“算法初步”所有的课,有时同一教学内容还不止听一次,这可更详细更广泛地了解学情。然后根据所掌握的信息,选择性进行教学,对已在数学课上讲过的内容尽量不再重复讲授,对学生掌握不好、理解不是很到位的知识点加以强调说明,辅导学生进行数学算法练习的代码调试。

2.5 立足课标,利用数学“算法初步”的同步契机,寻找最佳整合教学切入点,突破重难点

案例一:整合教学从第一课开始。因为在第一节信息技术前,学生已经在数学课上了解了算法含义、特征、描述等内容,所以我们简单复习后,就以程序实现的方式在机房的QB环境下展示数学上出现的“解线性方程”、“判断一个数是否是质数”等算法,分析其理论依据。算法特征作为算法学习的重难点之一,在数学课上老师们只是简单讲解,很多学生都不太理解,如特征之一的“算法可以有0个或多个输入但至少一个的输出”,大部分学生都理解“算法至少有一个输出”,但不少学生都不太明白“有0个或多个输入”是什么意思,这点在历年信息技术基础会考情况可以看出来。为解决这个学习难点,我们用QB语言分别编写了“求1+2+…+100”(没有输入)、“求1+2+3+…+n”(有一个输入)、“输出两数较大数”(有多个输入)三段代码,经过演示程序的运行验证,学生一下就理解了,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二:QB的学习向VB学习的过渡――由一个小记事本引发的学习热情。QBASIC作为非计算机专业、没有程序设计经验的人学习程序设计的入门语言,操作简单,但存在很多不便,如英文版、DOS编辑环境,文件保存打开操作不方便、代码无法复制等,用一段时间后,学生会对QBasic产生厌烦情绪,渴望使用其他具备可视化环境的程序设计语言,我们适时引入VisualBasic。

上课时,现场用VB设计制作了一个只需4句代码就能实现文本输入、设置字体、颜色等功能的记事本程序,演示用它输入文本、设置字体、字号等操作。这是一个相当有吸引力的诱惑,要知道在这之前他们认为这是个要学很久且很难实现的事。这一发现让学生们兴致高涨,有了学习动机,接下去要学的内容如工程、窗体、属性、界面设计、事件、代码等就变得简单了。

案例三:以数学课所学的Do-while语句作铺垫,进行For-next语句教学。循环结构能解决很多需重复运算类问题,但该语句最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就For-next语句来说,不仅格式复杂,执行过程也难理解。在教学中,以在数学课学过和学生能熟练使用的Do-while语句作为教学切入点,同时给出这两个语句的功能、格式、执行过程等,通过分析和比较,并把以前用Do-while语句实现的算法改成用For-next实现,归纳出两个语句的异同点、优缺点、适用情况,从而轻松突破了教学难点。

3整合教学实验初见成效

一方面,对信息技术学科来说,整合教学有利于知识的建构与保持,既顺利达成学习目标,又提升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信息技术在中学作为工具学科,处于弱势,学生不重视,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方法也不讲究,这些都增加了教学难度。整合教学可让学生把数学思维的严谨、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带到信息技术课堂中。数学课具有周课时多、知识连贯性强、问题反馈及时等特点,让学生能及时复习、反馈,降低遗忘率,符合认知规律。这些都有利于知识的建构与保持。为了缓解数学算法初步内容教学时间短、教学课时偏紧的问题,“牺牲”了不少信息技术课时,用来让学生调试数学课所学的算法。但这并不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因为学生正需要这样的机房环境,学习是主动的,学习效率高,自然容易达成学习目标。

另一方面,对数学课程来说,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已成为我国基础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对数学教育观念和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以及学与教的方式已经产生重大影响。就此次教学实验,如果没有通过整合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课的上机调试,学生只能“纸上谈兵”,无法实现“1+1>2”的效果,即很难使知识得到迁移。我们的教学实验充分整合了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了理想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习条件,让抽象算法内容得以直观的呈现,减轻了师生教学负担。代码调试可观察比较不同程序代码的运行效率,从多种不同算法中找出最优算法,这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能让学生更深刻体会算法的思想方法,让自身的算法知识更完整。另外,上机实验是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学生的学习重心在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可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4整合教学实验存在的问题

信息技术一周2节与数学一周5节的教学进度差别较大,有些整合教学切入点无法及时跟进,导致反馈不及时;教学内容主要是针对信息技术会考纲要,算法比较简单,深度不够,知识体系不够系统全面,导致实验的实际应用范围比较小;教学对象仅限于本校学生,对于整体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可能不太适用。但我们将在今后的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增加,继续不断摸索,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实验。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 高中物理 应用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主发现问题、调查研究、解决问题、总结研讨等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在获取知识中激发学习兴趣,掌握学习的程序和学习方法。它适用于物理、地球空间科学等学科的教学。

一、探究性学习的内涵

探究性学习的本质是严密的逻辑思维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的是科学的观点和科学的精神。它的基本过程可分为阅读——分析——归纳。它的运用过程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一)自主性

探究性学习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生为中心来展开教学过程。学生通过积极的探索、亲身的体验,以自己的方式将知识纳入认知结构中。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塑造学生独立的人格品质。

(二)实践性

探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线展开教学过程的。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感知、行为和语言等外部的实践活动,强调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统一,使认知活动建立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用学习主体的实践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三)开放性

探究性学习在学习内容上是开放的,在探究结果的要求上也是开放的。这打破了传统教学中统一规定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创新、实现自我的学习环境。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大胆地怀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探究性学习的应用

物理是一项严密的科学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高中物理的教学中运用好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有助于中学生树立科学的观念,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探究科学的精神。按照探究性学习的三个步骤,可以将这种学习方式贯穿在物理教学的始终,培养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一)启发式导读

在高中的学习过程中,阅读这个环节,需要教师去引导。因为第一,高中生的自觉性并不都很强,第二,高中生的学习程度也还不够深入,对于新的学科内容,如果没有教师的启发性导读,不利于学习方向的引导,也就失掉了自主性实践的基础。

启发式导读目的有二:一是让学生明确具体的探究性学习的重点,做到有的放矢,不至于偏离重点;二是对学习的方法做一个诱导或者提醒,启发中学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各种手段方法去研究和分析问题。

这里面的注意点也有二:一是启发,在学习内容和方法上仅仅是启发,而不是灌输和限制,教师在这里扮演的角色要定位清楚,不能越俎代庖;二是发散,在进行方法引导和学习建议时不能够局限,而是要引导举一反三,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最大程度地发挥中学生们的想象力,从而调动积极性和创造性,即使方法不一定完全正确,在思考时间的同时也锻炼了发散思维,这从长远的角度来说,对中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有利的。

例如:研究地球引力,牛顿与万有引力的导读可以从苹果开始,但是这种引导既不是故事性的,也不是呆板性的,而是从生活现象开端的一种启发,而且启发的内容可以既有重力条件下的,也可以联系神九上天,研究非重力条件下的状况。

(二)自主性实践

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来说,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那么在学习的过程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实践在教学活动中就摆上了相当重要的位置。那么,在高中阶段的物理教学中实践是怎样应用和实现的呢?

一是精心搞好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中要脱离“满堂灌”的陈旧教学方式,将实践的元素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同时,这种实践性的教学设计与启发式的导读是连为一体的,布置了什么样的导读任务,教学设计中就要完成导读设计中安排的计划和任务。诚然,实践的教学内容需要强大的硬件设施做铺垫,没有比较完好的实验室和完整的教学模具比较难完成实践任务,但是重返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观看实际模型,或者采用轮流体验的方式也可以弥补教学条件的不足。

二是严密组织教学实践。在优秀教学设计的基础上,还需要严密的组织好教学中的实践活动,才能很好的达到教学目标,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固然是好的,如果引导不好,不但会耽误时间,而且达不到学习效果。这里面的注意点有两个:1. 要区分集中和分散时间,在集中时间内就是按照教学目标完成教学实践任务,分散时间是可以利用实践条件检验自己的设想或者发散的思维;2. 要保证实践中的安全,在部分实践中还是存在一些安全隐患的,比如放大镜聚焦点火,如果操作不当容易引起不必要的损害,影响教学的进行。

(三)归纳性总结

以往的总结方法都是教师来总结,学生直接接受结果,但是在体验了较多的教学实践后,中学生往往也有发言的欲望,而这也恰恰是探究性学习的一个过程。因此,在探究性学习的归纳总结中,应更多的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将归纳总结真正变成中学生自己体会的过程,而不是仅仅直接接受别人的答案。一是教学实践完成之后,尽可能多的由学生自己先进行总结,然后可以开展学生间的争辩。这样的过程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争辩也可以将学习的过程引向深入。二是总结的过程可以是语言性的,也可以是非语言性的,可以用实践模型或者录像等教学手段,使总结性的归纳入脑入心,提高学习效果。

总之,探究性学习是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探索,是深化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方法。我们要不断研究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的应用,才能不断发展探究性学习的理论,不断推进“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第一,传统思想根深蒂固。

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课堂教学以教师的主导(甚至是控制)为主,强调的是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部分教师课堂教学方式基本上还是灌输式的讲授法,学生的学习基本上是听讲、模仿、记忆,是被动接受知识、强化知识存储的过程。

第二,应试教育束缚手脚。

受应试教育束缚,迫于升学考试的压力,部分教师课堂教学设计应试味很浓。将高一、高二的新授课,设计成了高考复习课,大容量,强密度,高难度,只教学生这样做,不教学生为什么这样做。高一做高三的题,高三补高一的知识。

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使其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同时要改革对学校和教师教学的评价,不能将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师教学的唯一标准。另一方面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教学设计水平。“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新课程高中数学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特别关注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注重知识发生过程及学生活动的设计,为学生主动学习搭建平台

【案例1】《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教学设计

问题1: 除了定义外,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判定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垂直呢?

问题2: 同学们知道在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中,平面外的一条直线只要与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这条直线就与这个平面平行。那么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垂直,则需要满足什么条件呢?

(学生通过与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的类比,发现一条不行,两条、三条……无数条都不行。这时教师再设计下面的实验)

问题3: 请同学们将一张矩形纸片(课前准备好)对折后略为展开,竖立在桌面上,观察折痕与桌面的关系怎样?

(学生通过亲自实验发现,当矩形纸片的两边紧贴桌面时,折痕与桌面垂直)

问题4: 如何判断旗杆与地面垂直?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得出:从两个不同方向观察旗杆,旗杆都与水平线垂直,就可以判断旗杆与地面垂直)

(随着以上四个问题的解决,学生自己归纳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已是水到渠成了)

本案例在知识发生过程的设计中,没有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通过“问题组”先引导学生与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进行类比,再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确认,最后由学生自己归纳得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这种设计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搭建了平台,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

二、重视探究性学习过程的设计,为学生自主探究和创造性学习搭建舞台

【案例2】《函数的概念习题课》教学设计

原问题:(苏教版必修1,P33,探究拓展第13题)已知一个函数的解析式为y=x2,它的值域是[1,4],这样的函数有多少个?试写出其中两个函数。

(1)自主探究

问题1:已知一个函数的解析式为y=x2,它的值域是{1,4},这样的函数有多少个?试写出其中两个函数。

这一问题,值域中只有两个值,比较容易,让学生自主解答。

(2)探究拓展

问题2:已知一个函数的解析式为y=x2,它的值域是[1,4],这样的函数有多少个?试写出其中两个函数。

有了“问题1”的解决经历,学生就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2。这是一道开放性问题。一般的问题是已知函数解析式和定义域,求函数的值域。而本题要求写出满足解析式为y=x2,值域是[1,4]的函数,是一道开放探究性问题。设计“问题1”为学生探究“问题2”搭建了“脚手架”,教学方法选择了探究性学习。将课本中一道似乎简单而富有探究价值的开放性问题作为探究性学习的素材,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探究,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水平大胆探索。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的理解,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8

一、依据主题式内容体系,注重专题教学设计的撰写

与原教学大纲相比较,《历史课程标准》的内容体系有很大区别,《历史课程示准》构建了学习主题式的课程体系,把课程内容分为中国古、近、现代史和世界古、近、现代六个学习板块,每个学习板块又分若干学习主题,这些标准的制定,兼顾历史发展的时序性与学习内容的内在联系,力求改变“繁、难、偏、旧”的现象。归结到每节课堂的教学设计的问题上,要求教师并不是像以前那样仅仅是学生应接受哪些重、难点和基础知识,而是首先要明确学习主题,学生不仅明白要学习什么,而且明白学会什么。

二、依据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课程目标,注重历史课堂过程与方法的设计

《历史课程标准》对过程与方法强调为:认识到历史学习是一个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等。这种把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提出来,要求历史教师在备课活动中要注重学生学习历史方式的突破,要大胆提倡探究式学习,要把历史课堂准备成有活生生感知材料的专题课,注重学习自身搜集材料,注重学生探讨而并非以前的“硬灌死记”,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自身实践和合作探究中体会出历史课程的价值和功能,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为探究式学习方式,从而发展学生探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

篇9

【关键词】历史教学;探究性学习;理论分析;实施策略

一、“探究性学习”教学理论

“探究性学习”,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1.“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理论

“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理论的总体思想就是教师通过教学设计影响学生,并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并提供主体地位的空间,使得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历史探究中,“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设计,使学生更多地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交流。教师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点拨。

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要“精心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积极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上发挥主体作用。在中学历史探究性教学的实践中,教师要积极创设研究历史问题的情境,用不同角度的问题来促使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进行分析。对重要历史问题“自我设疑”,充分地从多角度进行思考。“疑”是激发思维的线索,问题能使学生产生困惑并产生要求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这是探究性教学的前提。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应以问题为契机,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设计出难易适中,典型性强,具有探索性、开放性、启发性和对学生具有挑战力和诱惑力的问题,使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

2.“生生合作学习”理论

合作学习理论建立的基础是学生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在团队中工作所达到的学习效果,比单个学习的效果要好的多。因为在团体中学习,学生之间会彼此激励、互相帮助以达成一个共同的目标,每个学生要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并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他们要仔细研究课程内容以取得最好的成绩。在多媒体辅助下的探究性学习与普通的学习过程相比,学习的过程更为复杂,合作学习就显得尤为必要。同一小组的每个学生都根据各自不同的学习特点进行了明确的分工,大家各司其责,合作利用网络查找资料、集体交流、初步形成本组的探究成果。在各组探究的基础上由全体学生合作对探究的主题进行最终的整合。

二、“探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

1.在教学新课之前

在新旧知识的衔接时展开讨论有助于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主动构建新知识和新经验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新旧知识的结合点设置问题,并组织学习讨论,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学生通过探索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教学《美国的诞生》这一课时,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美国的国旗有何特点?然后讨论这些特点有何象征意义?然后引入到新课——《美国的诞生》中来,新旧知识很好的衔接。

2.在问题的疑难处

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学生理解起来往往有一定的困难。此时,如果教师组织探究并及时给予启迪和引导,那么一定有助于学生调整自己的思维活动,拓展自己的思维。例如,在教学《国际工人运动与的诞生》这一课的过程中有这样一道动脑筋的题目:想一想,诞生后,对世界历史发展有些什么影响?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同学们开始无从入手,我就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哪些组织、哪些国家的体制与有关,在这基础上再来认识的意义,诞生后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这样,调整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开拓了他们的视野,使他们能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来认识问题,看待世界。

针对教学中一些难以理解的概念、术语、理论、规律等,设计运用或环环相扣、或层层分解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则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学习“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这一重要内容时,组织学生探究讨论:①工业革命为什么会首先发生在英国?(目的是提高学生分析理解认识问题的能力和理论水平)②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如何?(理清线索)③工业革命中有哪些主要发明?(迅速识记)④工业革命的扩展情况如何?(由点及面,放眼世界,发展思维,提高学生宏观分析认识问题能力。)⑤工业革命有何影响?(提高学生全面分析理解归纳问题能力)⑥解释名词“工业革命”。(提高概括能力)⑦怎样理解认识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开发智力,提高思维能力。)

3.在教学过程中小结时

这时的探究可以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为教师教学提供反馈信息和有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启迪,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

例如,在教学《血腥资本的积累》这课中的一道活动与探究题:有人说欧洲殖民地侵略是一种罪恶,也有人说这种侵略客观上有利于历史的发展,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又如,“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这一节的课时总结,引导全班探究讨论:①比较分析俄国日本改革的相同点。②俄国日本的改革又有哪些不同的地方。③这两个国家的资产阶级改革与英法美的资产阶级革命又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从各国改革的目的、特点、作用、后果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出其共同点。这样通过分别比较、综合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得出结论,也就意味着学生把握了全节内容的脉络和骨架。

通过组织探究讨论,使同学们在原有的认识上情感得到升华——逐步形成真诚善良,积极进取的品格和健全的人格,以及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情趣,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10

一、对探究性教学的认识。

1、有利于新课程改革目标实现

首先从教育理念看:探究性学习要求教师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自由的学习环境,师生平等、教学相长,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自由度,让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而重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注重让学生关注科学探索,参与科学探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其次从教学设计看:探究式学习关注如何构建学生自己的学习方式,也就是把学生自己学习方式,也就是把学生自己学习方式的培养放在教学设计一个突出地位,它正是现代教学设计的一个代表,现代教学设计是开发教学媒体,提供学习资源,安排学习环境的优化交流,它在指导学生学习方面有以下转变:一是从“仓库型”――积累贮存式学习转变为“蜜蜂式”――自己撷取酿造学习,教师给学生展示“春天的原理,广袤的天空”,让学生做一只蜜蜂,博采广撷,自己酿蜜。二是从知识学习向体验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式学习转变,教学设计所关注的是如何提供真实情境,模拟情境,让学生体验与尝试,发现和探究。

最后从学生的终生发展看:探究性学习是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即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一位学生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快乐。这是一种“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故在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自主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学生自主参与教学全过程,自主实践证明、尝试体验加上与同学间交流合作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而发展到师生互动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参与、勤于参与,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与别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形成正确的科学观、人生观。

2、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探究性教学是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通过独立的探究活动而获得知识的方法,其最大的特点是:学生的独立性得到高度的发挥,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的相似过程,学习科学知识和操作动手能力,感受美妙科学方法,甚至是伟大的科学精神,在细心观察和亲自动手操作过程中还可以理论联系实际。

3、有利于教师专业化成长

在探究性课堂中教师角色是为学生创设情境,准备物质条件,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此时的教师是学生的教练、参谋、甚至是伙伴,一方面不断的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让学生畅所欲言,即便有些想象不合乎实际,在保护和鼓舞其想象的前提下把他们巧妙引向实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满腔热忱的支持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要机智提出问题引发矛盾,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探讨,积极参与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成为课堂教学的参与者。

二、开展探究性教学几点做法

1、大胆让位,放手去探究

在传统课堂中,教师满堂灌,事事包办,这也不放心那也不放心,生怕自己的内容讲不完,学生累,教师更累,如此恶性循环,教育还有希望吗?我们该反思反思了:由于满堂灌,们的学生错过多少参与和锻炼的机会;由于事事包办,我们的学生显得多么茫然不知所从、多么缩手缩脚;由于这也不放心那也不放心,我们剥夺孩子发言权、思考权。到头来我们怪学生能力差、智商低,这对孩子太不公平了,所以要真正教好学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师应该大胆让位与生,退出课堂的主角地位,把课堂让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公,放手去学。

2、建立和谐师生关系,营造探究氛围

“亲其师,信其道”古人告诉我们:教师要想教好学生,先让学生喜欢老师。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的情感和思想交流,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学生情感和意志,影响学生的学生学习动机,没有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呢?首先,课外和学生谈论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共同参加分享文体活动的乐趣,了解学生学习困难,注重情感投资,设身处地与学生心理换位,想学生所想,乐学生所乐,急学生所急。课堂教学中,努力营造轻松和谐氛围,关注每一个学生学习,和学生共同探究,共同思考,共同分析问题,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思维火花,多启发、多质疑,激励学生提出更多问题,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获得成功,及时充分肯定学生哪怕一点点合理思想,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快乐和喜悦,增强自信心,维护学生的自我欣赏和自我陶醉,如果我们能及时用饱含激情富有鼓励性和肯定性的评价如“太好了”“太有创意了”“我真的没想到,你做的这么好”。如果有这样的学习氛围,我们还愁探究性课堂无法建立吗?

3、激发兴趣,引发探究欲望。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时,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才会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产生无穷的灵感,从而引发探究意识。虽然物理学不像语文、历史等学科具有大量的人物情节和丰富情感载体,但是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皆物理,我们可用这些特点,让学生感受物理学的有用、有趣、和谐、美妙的。

三、探究性学习中还应注意几个问题

1、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同时,不能否定教师的引导作用

探究性课堂中,学生“动”起来了,课堂也“乱”起来了,这应该是件好事,但如果一味地放任就容易演化成放纵,课堂秩序混乱,学生在一个没有秩序的、乱哄哄的课堂上展现便是一番假象的繁荣。虽然新课程的舞台是为学生搭建的,但并不是教师就是场外嘉宾了,相反对教师的引导和组织才能有更高的要求,要适时诊断学生的探究行为,调整探究环节,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所以在新课程的舞台上教师的“导演”身份、“教练”作用、“服务员”地位依然存在,只不过露面时间少些罢了。

2、有选择地探究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