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竞赛的组织与管理范文

时间:2023-11-19 15:42: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竞赛的组织与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体育竞赛的组织与管理

篇1

【关键词】数学模型;数学建模竞赛;创新能力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创办于1992年,每年一届,目前已成为全国高校规模最大的基础性学科竞赛,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数学建模竞赛.2015年,来自全国33个省/市/自治区(包括香港和澳门特区)及新加坡和美国的1 326所院校、28 574个队、85 000名大学生报名参加本项竞赛.在组织参加竞赛的过程中,学校充分认识和体会到数学建模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应用数学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载体.

一、有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的提升

数学建模竞赛题目都是实际问题,且一般以当前热点问题为主,呈现很强的新颖性.赛题既没有唯一的答案也没有唯一的解法,姆治黾偕琛⒔立模型、求解检验、结果分析再到论文写作,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都由三名队员自主完成.在模型建立求解过程中强化了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提高了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培养了学生探索发现、分析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建模过程中通常需要运用MATLAB、LINGO等软件编程,对数据、图像和模型进行处理.

二、有助于学生科技创业素质的培养

数学建模竞赛通过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学生以后的就业、创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现代教育不只是传授给学生知识,更要做到学而有用、学以致用,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数学建模所培养出来的大批人才,正在成为科研队伍的生力军,数学建模的来源都是一些实际性问题,体现了知识与实际的有力结合,能够激发出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的热情,让他们感到学而知其用,研而感其趣,学以致用.

三、北华大学数学建模的实践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通过数学建模教学和培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从低年级的数学课程教学中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建模兴趣.随着教师对数学建模认识的不断提高,参与数学建模的教师也越来越多,近年来无论是从教师自身还是从学院要求,我们都加强了教师把数学建模思想融入教学中去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给学生渗透数学来源于生产实践,再应用于生产实践的方法.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数学的目的在于用数学,学的最终目的是能够更好地用,而这一点正是数学建模的能力.

教学和培训相结合.数学建模课程在数学与统计学院是本科生的必修课,在电气、机械等工科学院是选修课程,由于培养方案和专业课设置的制约,有些学生在参加建模的时候还没有学习相关的建模课程,而等到学完数学建模课程,学生已经到了面临考研、培训、找工作的阶段,通常不会把经历更多地放在参加建模竞赛上面.

数学建模的内容相当广泛,常用的方法包括概率与统计、线性规划和非线性规划、模糊数学、微分方程和图论等,随便哪一个内容拿出来都是一门学科.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一位教师担任一个课堂的教学,从头讲到尾.“术业有专攻”,教师也不可能都是全才,再好的教师都只能在某一领域有较深入的研究,因而,教学应该“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为此,我们在建模培训的过程中一直采用专题轮流讲座,一方面,充分发挥各位教师的专长,另一方面,每位教师讲授任务不是很重,不必花很多时间在陌生的领域里面,容易做到精益求精,让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在数学建模课程的教学中强调实际性和应用性.讲授经典的模型,引入模型在实际问题的具体应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通过从实际问题出发逐步引入模型更易于启发学生寻求更为简捷、高效、精确的模型.强调数学模型的构建理论方法,加强数学模型的求解训练.在教学上充分发挥计算机技术和数学软件的优势,让数学模型的课程的讲授不仅仅是理论的推导,更具有数据的说服力和可视化的直观效果.

(二)通过开展和组织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校内数学建模竞赛.每年新生入学,我们都在入学教育环节中加入数学建模竞赛的介绍,建模协会及时纳新.11月,举办院级的数学建模竞赛,让高年级学生做低年级学生的指导教师,一方面,让大一新生对竞赛有个初步的认识和体验,另一方面,也让高年级学生得到进一步的锻炼.第二年5月份暑假前我们会组织学生参加省级数学建模竞赛,全校各个学院、各个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均可组队参加,并以省数模竞赛的参赛成绩作为选拔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依据.

每年的9月举行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模竞赛对于参赛学生而言,是对前期课程学习、参赛经历和创新探索的一次重要总结与检验,同时参与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过程就是科学研究的过程,竞赛题目的难度也符合从事科学研究的难度,参与竞赛是对自己创新意识的一次重要锻炼,并从中寻求不足与肯定,再以此为起点进一步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然后逐步从解决给定问题过渡到自己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

从一定意义上讲,数学建模竞赛是对一所高校教学水平、管理水平和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的检验.为了搞好数学建模竞赛,取得理想的竞赛成绩,当然少不了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和配合.首先,学院领导高度重视是开展数学建模活动的根本保证;其次,要充分认识教师在开展数学建模活动中的关键作用;再次,参赛学生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是开展数学建模活动的基础;最后,各相关职能部门大力协助是开展数学建模活动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颜文勇.高职高专数学建模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4):46-49.

篇2

(钦州学院, 广西钦州535099)

摘要:群众体育竞赛是群众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文献综述法、实地调查法、逻辑分析法和访谈法等,对北部湾地区群众体育竞赛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北部湾地区群众体育竞赛以市级比赛和对抗赛为主,区域比赛较少;群众参与以城区居民为主,具有明显的职业特征,农村地区参与群众体育竞赛以节庆体育为主;低级别赛事参与人群以中老年人居多,市级及以上赛事以青年人居多;赛事在组织、场地、裁判等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需要解决。

关键词:群众体育 竞赛 北部湾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5)06—0064—03

基金项目:钦州学院校级科研项目,编号:2013XJKY-32B。

作者简介:王兆锋(1984~),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十二五”期间,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和社会体育资源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 仍然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随着北部湾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群众性体育活动得到蓬勃开展,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不断增加,人民体质与健康状况有了很大改善, 全民健身工作日益受到社会的重视和支持,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多彩,群众体育健身的物质条件逐步得到提高,体育在提高人民整体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方面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群众体育竞赛活动发展迅速,其对大众健身的促进作用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到市级比赛,小到一场对抗赛,从赛事的筹备,到参赛队赛前的训练,都从各个方面促进了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因此,了解北部湾地区群众体育竞赛状况能够从侧面反应群众体育发展状况, 为全民健身运动更好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发展方向。

1 北部湾地区群众体育竞赛类型

群众体育竞赛种类很多,由于分类的原则不同,分类的方法也各不相同。如按照比赛项目多少的分类,比赛级别分类,比赛的组织结构分类,比赛参与者的年龄职业特征分类等。根据本文的研究需要出发,则主要依据比赛级别的不同,把群众竞赛分为区域赛、市级比赛、系统赛和对抗赛。

区域赛是指北部湾地区各市共同参与的比赛, 这类比赛主要依托政府职能部门如省市区体育局、工会等为主体主办方,不同市区承办。这类赛事主要以推动全民健身、展示良好社会风貌为主要目标。由于政府职能部门的参与和调控, 通常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大,社会影响力较大,赞助商投入也非常踊跃,场地设施能够得到保障,参与人群覆盖面广。如广西万村篮球赛、广西“红牛杯”气排球赛北部湾赛区、广西体育节环北部湾公路自行车挑战赛、第五届广西体育节暨2013 第七届红牛杯北海公路自行车邀请赛、“谁是球王” 中国民间足球争霸赛广西赛区比赛等。这类比赛以单项比赛为主,利于组织和管理。

市级比赛是指以本市群众为参赛主体参与的比赛, 这类比赛主要依托市体育局、市工会为主办单位,主要目的是推动全市全民健身的发展以及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市级比赛形式多样,项目设置种类较多,赛事规模大、覆盖面广、参与度高。如2014年钦州市“体彩杯”迎春系列体育活动,项目设置包括篮球、足球、气排球、中国象棋、狮龙拜年等赛事,2013 广西体育节期间,北海市共举办了第三届北海市老年人体育运动会、第一届北海市气排球联赛、第一届北海市室内五人制足球赛、第八届北海市篮球联赛、2013 广西自行车环桂积分联赛(北海站)等一系列全民健身活动,2013 年防城港市城乡群众体育“二十项四级四联赛”,既包括奥运竞技项目沙滩排球、羽毛球等,也包括桥牌、扑克、钓鱼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类项目。

系统比赛是指以本系统内部员工为主要参与对象而进行的比赛。此类比赛规模相对较小,组织简单易操作,由市级机关单位主办,参赛队员全部为下属机关人员,利于管理,这类比赛主要目的是推动本系统职工积极参与到全民健身中来, 促进系统内部的团结,参赛部门还可以相互交流工作经验。如钦州市教育系统运动会、公安系统气排球赛,中国人保财险北海分公司职工运动会、北海市教育系统第十七届“园丁杯”排球比赛,防城港市首届“银协杯”职工运动会等。

对抗赛主要以单场比赛为主,是群众体育竞赛的基石,是群众体育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这类比赛属于非正式比赛,没有专业的裁判组织人员,经费支出以场地费和饮用水费用为主,一般由企业赞助或参与人员共同支付,此类比赛组织灵活多变,场次较少,对场地要求不高,水平也相对较低。

2 北部湾地区群众体育竞赛参与人群状况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地提高,人对健康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越来越高,群众体育竞赛为他们提供了健身途径, 吸引了不同单位、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群投入到群众体育竞赛中来。

2.1 参与人群职业特征

调查结果显示, 群众体育竞赛的参与人群主要以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为主,占参赛人群的70%左右,企业职工和学生比例相对较低,自由职业者相对较少,农民参与体育竞赛具有明显的时间特征,相对集中于节庆假日期间。通过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具有较固定的工作时间,工作以办公室办公为主,多从事脑力劳动,空闲时间较多,生活相对稳定,经济基础相对较好,对身体健康的关注度相对较高,参与锻炼身体的期望较高。另一方面, 通过参与竞赛能够认识不同行业的人群,扩大交际面,满足人们的交际需求,也可与行业内从业人员进行交流学习如系统赛。企业职工工作时间常有变动,多从事与体力劳动相关的工作,下班后身体比较疲劳,很难有兴趣参与群众体育竞赛。农民工作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以体力劳动为主,空闲时间较少,对健身的意识相对缺乏,同时也受到场地条件的制约,参与体育竞赛多在节庆日期间,项目具有较强的民俗特点。

2.2 参与人群年龄特征

群众体育竞赛参与者多集中在20—60岁之间,不同类型比赛参与者的年龄具有明显的差异。总体来看,竞赛的级别和竞赛水平成反比,级别水平越高,年龄越低,这与运动项目的对抗程度和运动寿命有关, 区域赛参赛队员年龄主要集中于20 到35岁之间,市级比赛和系统赛年龄范围稍宽,集中在20—40 之间,对抗赛多集中于40—60岁之间。分析认为,区域赛和市级比赛一般水平相对较高,对抗激烈,对胜利和荣誉的渴望较大,对参赛队员的身体运动能力要求高,如篮球、气排球等,组队多以竞技能力较强的年轻人为主。系统赛由于参赛人员的限制,人们对业务交流的关注程度较高,而竞赛水平相对稍低,所以参与人群年龄的范围扩大。对抗赛水平较低,适合日常的健身需求,对运动能力的要求不高, 多在平时的健身活动之中进行, 而处于40—60 岁之间的人群,家庭、收入和工作相对稳定,是社会的稳定阶层,对健身的需求较高,把从事体育锻炼和参与体育竞赛作为一种健身和娱乐的手段,而年轻人往往刚步入社会,工作、家庭和收入波动较大,精力多集中于生活方面,身体也处于精力充沛阶段,对健身的需求不足,对抗赛的水平和时间不能符合这一年龄段人的期望,所以参与度不高。

3 北部湾地区群众体育竞赛经费来源

群众体育竞赛经费一般包括行政拨款、企业赞助和参赛队集资。组织群众体育竞赛的花费主要集中在场地器材费、裁判费、交通费等,参加比赛的队伍消费主要是交通住宿饮食费、参赛装备费用等。群众体育竞赛的经费来源形式多样,常以组合形式为主,如行政拨款和企业赞助相结合等。

市级及以上体育赛事一般由政府体育部门发起, 社会机构承办的,它采用了半商业化或全商业化的运作模式,把体育赛事推向市场,使其走市场化、商业化的道路,进行赛事的冠名、招商等活动。大型体育赛事具有参赛者多,参赛面广,社会影响大的特点,越来越多的企业商家也看到了它的投资潜力,纷纷对其进行赞助,以期得到品牌的宣传和价值的提升,另一方面政府在自身投入的同时也想综合利用社会各方面的资源把赛事做大做好,扩大赛事的社会影响,这样政府和赞助企业就形成了一种互惠互利的“双赢模式”。这类比赛如广西“红牛杯”气排球赛北部湾赛区、第五届广西体育节暨2013第七届红牛杯北海公路自行车邀请赛等。

系统赛多以系统活动经费为主,赛事规模较小,常作为一种“福利”面向本系统内部职工,既能够促进本系统内部职工的业务交流和团结,又能够满足职工对健身的需求。

对抗赛以丰富文化生活、增进交往、娱乐健身为主要目标,多在社区或小区内的活动点、学校场馆等免费和费用较低的场所举行,规模较小,但普及面较广,方便灵活,便于开展。经费以参赛队员自筹为主, 少量由单位企业赞助, 多用于场地费的支付,数额较小。

4 北部湾地区群众体育竞赛时间安排

通过追踪近年来群众体育赛事了解到, 群众体育竞赛一般利用晚上和双休日进行,极少部分占用工作日,只有市级及以上的比赛,时间跨度较长,有从业余时间持续到工作时间的情况,非正式的对抗赛一般集中于工作日晚上进行, 以比赛的形式进行健身,如气排球、羽毛球等。

分析认为, 市级及以上的群众体育竞赛一般由政府部门主导,影响面广,各行政事业单位及企业领导非常重视,即使占用工作时间也会得到主管领导的准许,如钦州市第五届市运会、广西第十二届区运会等。系统赛一般由某单位(或企业)及其下属单位和有直接业务联系的部门参与, 如钦州市公安系统气排球比赛、北海市统战系统职工气排球赛、防城港市农机系统“迎新春”气排球赛等,由于规模较小,竞赛时间跨度短,一般利用双休日进行, 从而保证工作时间正常的办公, 业余时间进行交流健身,而对抗赛是属于职工自身行为,与工作单位没有直接联系,不能耽误正常工作,一般参与者多为办公室脑力劳动人群,对健身具有强烈的需求,因此大多利用业余时间进行,一般安排在工作日的晚上。

5 北部湾地区群众体育竞赛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5.1 存在的问题

5.1.1 赛事组织管理不科学

群众体育赛事的组织管理一般缺乏专业人才指导, 在赛事的安排上不够科学,赛事紧凑是群众体育赛事的明显特征之一。一般情况下, 一次比赛全部集中在一两天进行。由于参赛队伍多,比赛场次多,每只代表队每天要进行多场比赛,打到决赛阶段都已身心疲惫,严重影响了娱乐健身的目的。如2014 年钦州市“红牛杯”气排球赛,打到决赛的队伍两天要进行八场高强度的比赛,参赛队主力队员陆续出现伤退及抽筋的现象。群众体育赛事参赛队员均为业余球员,平时忙于工作,闲暇时间进行训练健身,身体条件不能满足高强度的比赛,从而出现以上情况,因此, 赛事组织者应充分考虑参赛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赛事设计。

在管理方面, 参赛队队员资格的认定也是群众反映比较大的问题之一。虽然赛事组织者在文件中对参赛队员资格的认定具有明确的范围,但在实际审查中由于工作量较大,审查不够严格,基本靠参赛队伍自律,部分参赛队为了名次,不惜从外地或外单位请运动员参加,从而影响了比赛的公平公正,进而影响到参赛队的积极性。这种情况存在于各类型的比赛中,其中以市级非官方比赛和区系统赛较多。

5.1.2 裁判业务水平不足

群众体育竞赛的裁判以业余裁判为主, 大部分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没有获得职业资格认定,部分甚至没有参加过所从事执裁的项目,对项目和竞赛规则的理解不够,对竞赛的掌控能力不足,经常出现争议现象,部分甚至直接影响到比赛结果,直接打击了群众参与的兴趣,不利于群众体育竞赛的开展。

5.1.3参赛人群范围小

从调查结果来看, 参与群众体育竞赛的以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为主,自由职业者和企业职工很少,而人口众多的农民却很少参与其中,地域特点明显,竞赛多集中在城区、乡镇范围,农村群众体育竞赛以节庆体育为主,参与人群极少,参与时间跨度较短,不符合全民健身的要求。

5.1.4 场地设施不完善

良好的赛事条件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群众参与的热情,赛事组织者由于要考虑赛事的运营费用, 在场地的选择上一般以中小型场馆为主,场地基本满足比赛的需求,但是,场地间隔一般较小,场地紧凑,有些项目相互之间影响较大,如气排球,经常出现球串场的现象,其次,场地周围没有提供足够的观赛空间,能容纳的观众数量有限,观众一般都站在场地边上进行观看,既影响比赛的进行,对观众的耐心和体力也是一种考验。

5.1.5 区域赛事较少

北部湾地区地理条件优越,交通优势明显,高铁、高速公路均已开通,但各市均以本市为主进行群众体育赛事的开展工作,区域赛事以广西区为主导, 没有建立自己的小区域统一协调机制,不能很好地发挥地理区域优势,几乎没有相互之间的交流合作。

5.2 建议

(1)赛事的组织管理应交由专业人员负责,建立稳定的赛事运营团队,借鉴职业赛事的管理模式,促进群众体育赛事的规范化发展。

(2)体育主管部门应注重裁判人群的培养, 与专业院校合作,举办各种培训班和讲座,对具有裁判潜质的人群进行重点培养,对不适合裁判队伍的人进行清退,保证建立一支高水平的裁判队伍。

(3)满足不同性别、职业、年龄等人群参与群众体育竞赛的需求,扩大群众体育赛事的参赛人群。

(4)三市体育主管部门应摒弃地域观念,建立三市统一协调机制,制定符合区域群众体育发展的政策,打造赛事品牌效应,促进群众体育竞赛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现代竞技体育比赛虽然不以商业营利为目的,但它从开始就与商业活动联系在一起。例如,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从一开始就利用发行邮票、举办博览会等方式解决经费问题,萨马兰奇担任国际奥委会主席以后,国际奥委会章程进行了一系列重大修改,最终使奥运会走出困境,成为各国竞争的“香饽饽”。在主办奥运会的商业化运作中,转让电视转播权是一种代表潮流而又逐渐起主导地位的运作方式。自1960年冬季奥运会以5万美元出售了电视转播权,以66万美元出售了夏季奥运会电视转播权以来,电视转播权给体育比赛的组织者带来了巨额利润,2000年悉尼奥运会组委会电视转播权收入达到7.98亿美元,而且这一收入还在攀升。其他比赛也是如此。1997年11月11日,NBA与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和特纳有限电视公司以26亿美元的价格延长了4年期的电视转播协议,2002年日韩世界杯足球赛电视转播权转让价格为3.988亿美元,国际奥委会前主席萨马兰奇甚至认为,将来体育运动会可简单地归纳为两类:一类适合电视的口味,另一类则不适合,前者发展,后者衰亡。总之,当电视与体育竞赛结合在一起的时候,现代体育才得以普及和迅速发展。

体育竞赛进行产业化运营时,其突出特征是其信息经济的特点。以奥运会为例,组委会的收入构成主要包括:电视转播权收入;TOP赞助计划收入;标志特许使用收入;组委会赞助收入等,其中电视转播权的转让收入一直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占70%以上。而组委会收入之外的其他经济收入,也多与信息产业相关。这些收入的基础则是体育竞赛本身,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知识产权,尤其是著作权。

然而,对体育竞赛进行知识产权保护,世界各国各有差异,在我国则更有争议,而且在实践中受到传统体制、传统观念及现实法律本身的制约。中央电视台大约到1997年才开始在转播国内体育赛事时向举办者交纳转播费,而目前全国足球甲A联赛的转播权谈判,足协与央视尚未达成协议。此外,体育竞赛的某些项目,如花样滑冰、花样游泳等项目的表演能否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以及如何在转播权的权原及权属上进行明晰的界定,都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体育运动本身以及体育产业的发展。本文正是基于以上的背景,从电视转播权这一典型的、颇受争议的问题出发,探讨体育竞赛中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并分析我国立法及现实法律实践中的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1体育竞赛电视转播权权原及解决途径

体育赛事由于其较强的自我封闭性和专业性,一般强调行业自律,并得到各国法律的认可。根据国际惯例,体育竞赛的电视转播权属于赛事主办者,包括新闻报道权、赛事画面集锦和赛事转播权。我国的体育竞赛转播一般由主办者和当地电视手进行,由当地电视台制作竞赛的节目,转让给其他购买电视转播权的电视台。在转让过程中,全国性的比赛,例如全国足球甲A联赛,是由中国足协牵头签约,然后将出售转播权所得利润分成给各个俱乐部和比赛地的有关单位。在外国,例如美国,由于其发达的电视网络,一般是由几大电视网来集中买断节目,再出售给各个电视台,实现制播分离,既节省了成本,又能提供较优质的服务。尽管这两种方式由于体育运动及电视业发展水平而有不同,但都面临相同的问题:体育竞赛的节目制作者、竞赛运动队以及队员、赛事主办者,谁才是转播权的真正享有者?转播权的性质是什么?

首先,我们必须理清转播权的性质,才能深入的探讨其他问题。在许多著作中,基于我国以前的著作权法,将转播权与播放权作为邻接权的一部分加以论述,其实是不正确的。《保护邻接权罗马公约》专门规定了广播组织权,即广播组织有权:(1)授权或禁止转播他们的广播节目;(2)授权或禁止录制他们的节目;(3)授权或禁止复制未经其同意而制作的他们的广播节目的录音录像;(4)授权或禁止向公民传播其电视节目,如果此类传播是在收门票的公共场所进行的。行使这种权利的条件由被要求保护的缔约国的国内法确定。《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协议)规定,广播组织应享有权利禁止未经其许可而为的下列行为:将其广播以无线方式重播,将其广播固定,将已固定的内容复制,以及通过同样方法将其电视广播向公众传播。如果某些成员不授予广播组织上述权利,则应依照伯尔尼公约1971年文本,使对有关广播之内容享有版权之人,有可能制止上述行为。有人认为我国1990年颁布的著作权法第42条规定了广播组织权,是不确切的。而真正明确地规定了广播组织权的则是2001年新修订的著作权法,该法第44条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有权禁止未经其许可的下列行为:(一)将其播放的广播电视节目转播;(二)将其播放的广播电视录制在音像载体上以及复制音像载体。前款规定的权利的保护期为五十年,截止于广播、电视首次播放后第五十年的12月31日。这就明确将广播组织的版权(著作权)与邻接权区分开来。事实上,如果电视台自己制作节目进行播放,它首先享有节目(作品)的版权,其次才是广播组织权(邻接权)。体育竞赛的现场直播属广播组织权,而赛事画面集锦及专题节目,如果是电视台加工制作的,只要有独创性,就形成作品,其享有的是著作权而非广播组织权。因为邻接权无论是从权原、保护期限及保护程度方面都比著作权要小。因此,广播组织权是广播电台对非其制作的节目所享有的一种邻接权。转播权正属于这种邻接权,当然,它属于授权转播的权利人,而非转播者。

其次,在将电视转播权界定为邻接权的前提下,需要探讨的是其原始版权何在的问题,因为没有版权就没有邻接权。在电视节目制播分离的情况下,如果体育竞赛主办者授权电视节目制作者将竞赛场面制作成电视节目,若在剪辑等方面制作者进行了独创性劳动,则作者无疑应属节目制作者,而基于合同关系,可采用委托作品的形式使主办者成为版权主体,以获得法律保护。《著作权法》第17条规定:受委托创作的作品,著作权的归属由委托人和受托人通过合同约定。合同未作明确约定或者没有订立合同的,著作权属于受托人。可见,除表明制作者身份权外,主办者与节目的具体制作者可通过合同解决版权归属问题。

如果说通过合同的约定即可将赛事制作成的节目版权问题明确的话,那么仅仅其直播(发送信号而没有独创性)就可获得版权,其真正的表演者,即参赛运动员能否享有著作权?这两者之间的冲突如何协调?众所周知,著作权(版权)是作者、其他主体及其合法继受人对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依法享有的各项专有权利,其关键之处是其权利基础——作品。显然,运动员的竞赛不属文学与科学作品。伯尔尼公约(1971)将作品的范围概括为:文学、科学与艺术领域的一切作品,不论其表现方式或形成如何。在其例举中并未提及体育竞赛活动。我国著作权法第3条规定的作品包括:文学作品;口述作品;音乐、戏剧、曲艺、舞蹈、杂技艺术作品;美术、建筑作品;摄影作品;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地图、示意图等图形作品和类型作品;计算机软件;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作品。而最后一项中,至今尚未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体育竞赛表演的性质及权属问题。《WIPO表演与录音制品条约》(WPPT)第2条规定:表演者指演员、音乐家、舞蹈家和其他表演、演唱文学作品的人。笔者认为,体育竞赛的运动员所能受版权保护的应是其表演,即他们享有表演者权(当然若是独创的作品则享有表演权)。《保护邻接权公约》限定表演者权指表演文学、艺术作品之人,但在该公约第9条中,又采用许可主义,间接地承认那些不表演文学艺术作品之人也是表演者,只不过要由各国国内法予以确定:任何缔约国均可根据国内法律和规章,将本公约提供的保护扩大到不是表演文学或艺术作品的要求。据此,我国著作权法第3条将杂技艺术作品明确列举为表演者可以表演的作品,已将伯尔尼公约的作品范围扩大了。在此情况下,讨论运动员(包括体育竞赛节目的其他创作者)的著作权保护问题,是有现实意义的。

一些典型的运动竞赛表演项目,如花样游泳、花样滑冰、艺术体操等,都与杂技表演没有什么差别。它们具有以下特征:技能要求很高、难度大;具有深刻的思想性、高超的艺术性,是体育群体的智力成果的集中展示;具有极强观赏性;它同舞蹈一样可以有形再现。更何况,我国著作权法并未将可固定性作为作品受保护的条件。因而,这些表演就其本身而言,受著作权法保护应该没有什么问题,而且,编排出来的融音乐、艺术动作于一体的艺术体操,实际上就是可独立使用的作品。但是,像举重、击剑、足球等程式性的竞赛,并没有特定的独特表演特征,而且风险性大,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可以不作为著作权法所保护的表演。国际上之所以不将体育竞赛中运动员的表演列入知识产权法中表演者权的对象,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体育运动的自成一体性、专业性、竞技性,使运动员的表演可以通过工资、奖金等形式得到补偿,而通过电视转播权等形式可将投资一并收回;第2,体育竞赛就其宗旨而言是非商业性的,报酬权仅是其考虑的一项因素;第3,传统的体育道德观念并未认可体育竞赛的表演可以获得商业利益;第4,体育运动重视普及,这在现实中必然涉及重公益而牺牲一些私益的情况。例如,虽然欧洲联合广播公司出价甚低,但国际奥委会还是基于普及体育的宗旨拒绝分拆转让电视转播权而获取高额转播费,以便使广大观众能够支出少量费用即可观赏奥运会实况。最后,传统知识产权法的范畴也在发生变革,在体育竞赛与知识产权法之间除了经营性标记外,尚未有很强的结合。在这种背景下,基于体育运动的特殊性和知识产权法体系的相对封闭性,可以设想用单行法的形式将一些竞赛表演者的权利明确规定出来,以切实保护运动员及其他创作协助者的利益。这一构想还基于以下两点理由:第1,是否保护竞赛者的无形财产权是由各国一定的经济、社会条件决定的,体育项目的普及性和受欢迎程度与之紧密相连。第2,日益发展的“阳光产业”——体育产业也需要以物质利益(更独立的物质利益而非劳务性的债权利益)来调动竞赛者的积极性。例如巴西法律就规定了对运动员比赛的产权保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由此,在现实体制下,可以勾勒出我国体育竞赛电视转播权的一般权利框架。这种权利框架,以职业性体育竞赛(如全国足球甲A联赛)与一般性体育竞赛(如奥运会)的划分为基础。首先谈职业性体育竞赛。运动员(包括其他协助者)享有表演者权,在将其表演让渡给俱乐部(或其他组织)的同时还对其可独立使用的表演节目享有著作权。运动员与俱乐部(或其他组织)之间除了合同约定的雇用关系外,其独立的财产权受到保护。体育比赛的主办者享有竞赛电视转播权,然后通过合同关系与各参赛主体约定转播权转让费用的分成,并通过合同关系与电视节目制作者约定委托作品的版权事宜,而电视台则在转播时支付转播费。电视机构在转播时以独占许可使用或其他方式使用,也由合同予以约定。由此,就在合同的体系内划清了各方权利义务关系,并不会妨碍体育竞赛的转播和各方的收益。同时,基于体育运动的自律性,还可对运动员及其他相关者约定其权利义务,以免妨碍运动的普及。这样,就在自治性与法律性之间将体育竞赛转播权问题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了。就一般性体育竞赛而言,虽然参赛队或参赛个人不采用职业俱乐部的形式,但可比照职业联赛来规范各方权利义务。

2体育竞赛电视转播权转让的法律问题与对策

体育竞赛电视转播权以内容划分,主要有三类:新闻报道权、赛事画面集锦使用权和赛事转播权。从播出范围来看,可分为全国性转播权和地方性转播权。从转播方式来分,可分为无线频道转播权、有线频道转播权、卫视频道转播权以及互联网电视转播权。一般而言,在新闻节目中使用赛事信号不得超过3min,且播出间隔不得少于6h,在节目中使用赛事信号权超过3min就需购买赛事画面集锦权,要转播整场比赛则需购买赛事转播权。只有购买了相应范围和内容的转播权的电视机构,才能获得赛事采访权和公用信号使用权。转让可以单独转让,也可一揽子转让,可采用独占许可转播,也可采用一般许可转播,这需要通过合同明晰,并报有关部门批准。这些并没有什么争议,而关键性的问题在于:如何进行转让?如何协调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之间的矛盾?

现实操作中,主办单位享有转播权的财产权利,在具体转让中多采取集中转让方式进行。以全国足球甲A联赛为例,它由中国足协统一与各电视台进行转播权转让的谈判,收益与各俱乐部分成。集中转让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主要有2:第1,节省成本,提高谈判地位与讨价还价的能力,而且可以协调各俱乐部之间的关系;第2,尽量缩小各俱乐部之间的“贫富分化”,减少由于财产的差距而影响竞赛水平的因素。但是,足协本身的地位尚未廓清,实际是一种行业自律组织又是管理机构,这种双重身份使其难以在进行电视转播权的收益分配上真正代表俱乐部的利益。现实情况也证明了这一点。目前,各足球俱乐部的投资者每年大约要在球队上投入2000~3000万元,而收入远未能补偿投资。因此,甲A球队冠名权频频易主。另一方面,中国足协帐面上渐渐积聚起几千万元的赢利,而在对出售电视转播权的收入分配上,并没有与各俱乐部进行平等的协商。因此,尽管体育产业是阳光产业,但在缺乏产业的成熟运营机制、政企不分的前提下,电视转播权难以按其市场价值来转让,同时,甲A联赛质量难以大幅度提高。这种漠视真正的投资者与表演者利益的做法,势必造成恶性循环。因此,各俱乐部也在学习外国经验的基础上试图组建NBA那样的联合公司,以实现商业运营与体育竞技的良性循环,在电视转播、广告、相关产业的带动方面形成产业链,以便进行企业化的转播权运营机制。这种做法值得提倡,而且在时下人们对足协两块牌了一班人马进行质疑的大环境下,实现以参赛者为主体的产权运营机制,将是中国未来体育竞赛运营的当然选择。这种情况下,若足协集中签约,则是一种信托关系,即各俱乐部通过信托合同委托足协集中与各电视机构签约,足协根据与俱乐部之间的协议来分配收益,并不得违背信托合同。同时,基于体育运动的自治性和独特性,各俱乐部必须委托足协集中签约,而不能私自签约。这样,就将足协的行政管理职能与行业自律职能区分开来,足协就可在职权明晰的基础上正确地履行职责。同理,其他各类活动也可比照这种法律关系进行操作,而这种做法,又有2001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作为依据,显然是一条合理合法的选择。

体育竞赛首先是一项公益事业,但也包含着私人利益、局部利益。因此,要协调好各方利益,才能推动体育事业的顺利发展。我国目前体育电视转播权价格普遍较低,而且央视在与各竞赛主办者的谈判中压价现象严重。这除了竞赛本身的水平外,还与整个体育及媒体运作与管理机制有很大关系。一两家电视台形成了强势媒体,占据垄断地位,势必在谈判中占据主动地位,从而变相压价。例如,中央电视台转播甲A联赛的各种广告收入及赞助收入上亿元,而受让转播权支出费用仅几百万元,还在2002年甲A联赛转播权上不肯让步,要求压价,而国家广播电影电视局《关于加强体育比赛电视报道和转播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中赋予央视在国际体育比赛、奥运会、城运会及全国性体育比赛电视转播权购买与谈判上独断地位,更增强了央视在转播权问题上的主动地位,不利于其他电视机构的竞争和体育赛事转播与体育运动的推广。在广播电视机构不准民间资本及外资进入的今天,这势必成为制约体育产业良性发展的一大制度。因此,在电视业引入商业竞争、制播分离的形势下,引入地方电视台与央视的竞争机制,才能有利于良性竞争环境的实现。在确保央视在新闻及时事宣传中“喉舌”作用的同时,必须将文娱节目引入公平竞争,才能正确协调各个电视机构的关系,更好地普及体育运动。另一方面,在体育竞赛产业运营中,必须进行全方位的开发,将转播权、门票收入、赞助、广告收入等各方面结合起来,特别是将广告与赞助及转播权结合起来,打造规模效应,引入外资和民间投资,才能将竞赛的运营做活、做好,也使体育在带动相关产业和丰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方面真正起主导性作用。

3结论

目前,全球体育产业产生的价值每年已超过4500亿美元,体育产业成为了“阳光产业”,体育竞赛在保持其非商业目的和在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方面起重要作用的同时,在商业的推动下得到了更迅速的普及和发展,而电视则在其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中国在加入WTO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和争取到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的背景下,推进体育竞赛的法制化已迫在眉睫。本文仅从知识产权角度论述了体育竞赛电视转播权的一些基本问题,限于篇幅,对行政管理体制、国际交往中的国际私法问题则很少涉及。总结全文,笔者的结论是:

(1)体育竞赛电视转播权是一种广播组织权,属于著作权(广义)中的邻接权,它属于赛事主办者,但并不排斥某些项目运动员及相关人员对其表演所享有的表演者权,即一种著作邻接权;

(2)体育竞赛(特别是俱乐部形式的竞赛)在专业体育组织与参赛主体之间分配电视转播权时是一种信托关系,参赛主体才是委托人,它们之间的权利义务由信托合同约定,但受体育竞技纪律的规制;

(3)发展电视业的竞争与体育产业的多极化参与是普及体育运动的根本大计,行政机关与自治团体分开,创造自由宽松的竞技环境和商业环境是现代体育与传媒优势互补、协调合作的现实出路。

【参考文献】

[1]赵淑萍,王银桩.美国电视纵横.华文出版社,1999:18.

[2]温源.奥运大商机——2008奥运会全接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44~46.

[3]吴汉东.知识产权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104.

[4]张杰.运动竞赛表演中的著作权保护.体育学刊,2001(4):14.

篇4

体育竞赛参与者在体育竞赛中坚持诚信职业道德,是他们应该履行的道德义务以及必须承担的道德责任。然而,在获取更大利益、赢得更高荣誉的诱惑下,一些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以及其他相关人员不是出于体育精神或道德目的,而是把体育竞赛作为一种赚钱方式,在巨大的利益驱使下,不择手段地达到目的,做出一些违背体育职业道德的失信行为。

3体育竞赛组织管理存在问题

3.1体育竞赛管理模式不科学

长期以来,我国借鉴苏联的体育行政管理模式,施行的是政府体育行政部门管理为主,以专业队、体育院校、俱乐部等独立管理为辅的管理模式。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实施体育竞赛管理的,不单有各级政府体育管理部门及其下设的协会,而且还有诸多体育竞赛参与单位的管理层,由此呈现出“多龙治水”的混乱景象,以至于监管越权、管理缺位等不良现象时有发生,从而构成体育竞赛不诚信现象滋生的温床。

3.2体育竞赛监督不到位

我国体育竞赛监督,一直以来依靠体育行政部门自我监督与管理,依赖组织自律,缺乏行政部门外部的社会监督,无法保证监督的有效性,为竞技体育比赛诚信缺失的出现留下可乘之机。以对裁判的管理为例。目前,体育裁判管理主要是各个项目管理中心的职责,但这些管理中心并不被赋予管理裁判人、财、物等方面的职权,因而难于对他们实施有效监管。

3.3体育竞赛管理机制不健全

根据国外先进经验,建立专门化的诚信管理机构和制度是推进体育诚信的有效手段和组织保障。然而,我国当前尚未开展这项工作,致使体育竞赛参与人的体育诚信状况无据可查。而且,对运动竞赛失信行为的处罚力度极小,在缴纳少量的处罚金或短暂的停赛后,通常仍能够继续参加各种体育竞赛,继而失信依旧。可见,失信成本的低廉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一些体育竞赛的参与者运动员、裁判员等的不诚信行为。

4体育竞赛法制建设不健全

4.1体育立法不完善

总体来讲,我国体育法律的制定落后于体育竞赛发展实践的需要,主要体现在:作为体育领域基本大法的《体育法》只包括一些原则性行规定,不仅刚性不足,而且还缺乏可操作性。在各种体育行政法规中,最具可操作性的当属《反兴奋剂条例》;然而,由于缺乏与之相匹配的体育仲裁制度,《反兴奋剂条例》的可操作性也是相当有限的。

4.2法制宣传不到位

诚信不仅是一个道德范畴,而且还属于法律范畴,《民法通则》《合同法》以及《体育法》都以法的形式确立了体育竞赛诚信的法律地位。然而,尽管诚实信用法治原则在体育竞赛中的法律地位已在立法层面上得到肯定,但是由于宣传不到位,目前我国体育竞赛主体普遍法律意识不强;同时,由于执行力度不够,以至于依据法律的要求尊重他人的权利和规范自己行为的自觉远未形成,诚实信用的法律地位还没有形成普遍共识。

4.3体育仲裁不完善

我国《体育法》第33条规定:在竞技体育活动中发生纠纷,由体育仲裁机构负责调解或仲裁。可见,要真正将《体育法》落到实处,还必须有与之相匹配的有关于体育调解或仲裁的法律法规。然而,在距1995年《体育法》颁布实施已二十多年的今天,司职体育仲裁的仲裁机构体系尚未完全建立,据以进行体育仲裁的《体育仲裁法》公布施行,致使体育仲裁制度仍处于孕育之中,进而《体育法》仍停留在理念层面上。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体育仲裁机构的缺失以及据以处理体育争端专门法律法规的缺乏,姑息并纵容了体育不诚信行为。

篇5

论文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豫东农村中学体育伤害事故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经分析认为男女同学发生体育伤害事故差异明显;体育竞赛是发生体育伤害事故比率最高的运动形式;体操类项目是发生体育伤害事故最多的项目。

近年来,频发的中学生体育伤害事故,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难点问题,同时也成为困扰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大顽症。在学校伤害事故中,体育伤害事故占有相当的比例,这是因为,学生在学校必定要参加体育活动,而学校体育一般是以学生为对象,对抗性强,极具竞争色彩的活动,加之未成年人的身体结构和生理机能尚未成熟完善,他们的基本运动能力和运动水平较低,在学校体育活动中易发生伤害事故。事故在给学生本人及其家庭带来终身不幸和痛苦的同时,也给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及教师造成教学管理上的困惑和不安。研究豫东地区中学生体育伤害事故的现状和形成原因,有利于强化学校体育工作的法律保障,减少伤害事故的发生,推动“阳光体育运动”实施和“健康第一”教学指导思想的落实。

1研究对象和方法

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问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研究法对随机提取的商丘、开封和周口3个地区50所农村中学1000名12岁至18岁的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界定

学生体育伤害事故是在学校组织实施的校内外体育活动(包括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和课余体育训练),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体育场、馆和其它体育设施内发生的,造成在校学生人身损害后果的事故。运动损伤是运动中由于外部或内部的力量或暴力造成的身体损伤或持续的创伤,一般包括肌肉拉伤、关节扭伤、运动擦伤等。运动损伤应当包含在体育运动伤害事故内,运动损伤只是体育运动伤害事故的一种。在区分轻微、严重伤害时,不能主观判断,而应当根据医院的诊断来判定。

2.2豫东农村中学体育伤害事故现状分析

2.2.1豫东农村中学体育伤害事故频数分析。在979名调查对象中,其中男同学532名,其中发生过体育伤害事故的有239人,女同学447人,其中发生过体育伤害事故的93人。曾经发生过1次体育伤害事故的学生有169名,占所有调查学生的17.3%,其中男同学98人,占所有人数的58.0%,女同学71人,占42.0% 。60名同学曾经发生过2次伤害事故,占所有调查学生的6.1%,其中男同学40人,占所有人数的66.7%,女同学20人,占所有人数的33.3% 另外有103名同学发生过多次体育伤害事故,占调查学生总数的10.5%,其中男同学101人,女同学2人。上述数据显示,豫东农村中学生发生体育伤害事故的几率相对较高,并且具有相当高的频数,占了调查学生的33.9%。男女同学的体育伤害事故比例相差很大,特别是在多次发生体育伤害事故中,男女生差异极其显著。

2.2.2豫东农村中学体育伤害事故组织形式。调查显示,豫东农村中学生体育伤害事故发生次数最多的体育运动形式是学校组织的体育竞赛,占46.0%,其它依次为学生社团或俱乐部自发组织的课外体育活动或锻炼、学校组织的校外体育活动、体育课堂教学、学校组织的课余体育训练,分别为23.6% ,12.3% ,10.6%和7.5%。研究结果符合体育运动的规律,体育竞赛对抗性强、竞争激烈,尤其是学生喜爱的同场竞技类项群的篮球和足球比赛中,学生身体接触较多,活动强度大等特点,这也说明学生在体育竞赛中最容易发生意外伤害事故。

2.2.3豫东农村中学体育伤害事故活动形式分析。目前豫东农村中学都是执行新课标下的《体育教学大纲》,大纲中所规定的体育教学内容也就是广大中学生最经常参加的体育活动。通过调查显示,体操技巧类项和体操支撑跳跃类项目是豫东农村中学最容易发生伤害事故的体育活动项目,占所有体育伤害事故的26.5%,原因可能与该项目自身特点有关,另外学生在练习中由于生理、心理等因素以及保护等措施不够造成意外伤害有关。后面依次是足球、篮球和田径,分别为22.4% ,19.1%和16.8%,同场竞技类项群的项目最大特点就是身体对抗多、竞争激烈,使事故发生时防不胜防。

2.3豫东农村中学体育伤害事故的对策

2.3.1强化防范意识,落实体育安全防范措施。思想上树立积极的防范意识,是做好预防工作的前提。豫东农村中学体育教师应树立起积极的防范意识,把预防体育伤害事故的工作列入学校体育工作日程。学生是安全工作的主体,学生自我防范意识高了,才可大幅度降低学生体育伤害事故。另外体育教师应充当“体育安全教育知识”宣传员的作用,争取让所有的学生都从体育教师处获得“体育安全教育方面的知识”,重点讲解常见运动损伤的防护和体育保健的常识;并让学生知道,身体素质条件、饮食状况、睡眠质量与体育活动的关系极为密切,从而使学生建立和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和运动的习惯。

2.3.2加强学校的安全教育、管理。首先依据有关规定,对于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体育场馆、场所配备数量足够的、合格的安全保障人员,如保安人员、消防值班人员等。其次是要加强师生的安全教育,认真贯彻“预防为主,教育先行”的方针,高度重视和切实做好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特别是要加大体育竞赛的安全管理和教育,各级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组织成立学校体育竞赛组织委员会,要责成有关老师和学生专门负责体育竞赛的安全管理问题。组委会成员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向学生介绍安全参赛的要求,以及参赛的道德规范,使学校体育竞赛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和文明化。最后是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安全工作责任制度。为确保学校的体育安全工作落到实处,学校应建立健全以分管校长为首的分级负责的体育安全管理保证体系,使体育安全管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专管成线、群管成网、责任明确、协调配合、齐抓共管。成立校体育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校体育安全工作,规划学校体育安全工作总目标,建立体育安全工作管理制度,评价各部门体育安全工作的成绩。

2.3.3提高教师自身实力和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体育教师是防止学生受伤的第一防线。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的主要组织者实施者,对学生体育伤害有直接的责任。体育教师首先要加强师德教育。体育教师要高标准,严要求,自尊、自爱、自律、自信,教师应成为学生最直观、最亲近、最有效、最利于效仿的楷模。其次体育教师应该合理安排教材教法,合理安排运动负荷。体育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教法,制定合理的学年学期教学工作计划,在课堂上采取合理的教法,科学地安排练习顺序。最后就是教师要掌握简单的伤害事故的处理措施。在体育教学、训练中学生发生意外伤害事故,教师应充当第一救护人,及时处理事故,将损失减到最小。

2.3.4健全学校的卫生保健制度,建立学生健康档案。学校要有合格的保健教师,并且建立学校的卫生保健制度。同时根据学生身体状况安排活动建立学生健康档案,掌握学生是否有特殊体质或某些不适宜剧烈运动的疾病,以便在安排有关活动时加以严格控制。学校应要求家长定期为学生作体检,以保证学生在校参加体育教育教学活动的安全。加强保健教师和体育教师的沟通和联系,以便体育教师及时地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不过在实施过程中,学校体育教师出于职业的需要可以了解,但是要注意为学生的疾病保密,以免造成对其隐私权的侵。

3结论

3.1豫东农村中学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频率占所有学生的33.9%,发生过2次以上体育伤害事故的占所有事故的16.6%。男女同学的事故发生比率分别为43.0%和18.7%,男女同学发生体育伤害事故比例相差很大,特别是多次发生体育伤害事故中男女生差异极其显著。

篇6

[关键词]体育竞赛活动 价值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8-0156-01

一、学校体育活动价值分析

(一)学校体育竞赛的健身价值

体育竞赛活动以其活动的竞争性,取胜目标的强烈引力,比赛形式的多样性、活泼性,激发学生参与的动机,吸引一大批学生参与到比赛中来,体现了体育竞赛活动的参与价值。

(二)体育竞赛活动具有凝聚力的作用

体育竞赛活动能使广大学生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团队意识,体现在集体项目上有篮球、团体跳绳、“人龙”赛跑。

(三)体育竞赛活动培养学生法规意识和组织意识性

体育竞赛是以规则来约束人的行为,按规则来进行活动比赛,不能容忍学生自由比赛。公开、公证、公平的竞争,尊重比赛结果也就是尊重客观事实。这种观点会点点滴滴进入他们大脑意识之中,使学生养成以“规”律已的品质。

(四)体育竞赛具有愉悦身心和享受成就的作用

学生通过努力学习训练和拼搏,一但能够完成预先的目标,取得成绩,给自己和班级带来无限的荣耀,他的自豪感是不言而喻的。“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古训,更能体现在体育竞赛活动中。挫折和失败反而更能培养学生百折不挠的意志,这种顽强的意志是当代学生不可缺少的品质。

二、学校体育竞赛活动的必要性

高中阶段学生学习任务繁重,教师学生升学压力大。每个人好比是一台计算机,身体素质是计算机的硬件,文化知识思想观念就是计算机的软件,二者缺一不可。一个人没有健康的身体就没有未来,学校体育竞赛活动,正是这台计算机硬件运行的保证,体育竞赛活动本身不是目的,只是一种形式,我们的目标是带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保证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是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前提。

三、学校体育竞赛活动的改革实践

(一)体育竞赛活动与“全民健身计划”相结合

《全民健身计划》是我国社会体育的全局性和指导性的纲要,是实现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有机结合,终身体育是我们的长远目标管理,使学生走向社会后仍然长期乃至终身从事体育活动,并以此促进中华民族体质的根本性提高,就必须将全民健身计划的要求贯穿于学校体育各个方面,其中包括体育竞赛活动。因此,我们必须认真领会“全民健身计划”的实质,彻底转变传统的单一的竞技运动项目为主要内容。切实把增强学生体质,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让学生体会体育的乐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技能与习惯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具体到学校改革体育竞赛形式,有选择地把适宜与学生健身的部分竞技项目与趣味性、娱乐性、健身性和民族性较强的大众化体育项目融合在一起,逐步形成具有中学自身特色的群众体育运动竞赛内容新体系。如改革学校田径运动会,减少个人竞赛项目,增加集体项目(团体跳绳、“人龙”赛跑、8×200米、8×400米)等接力跑。

(二)学校体育竞赛活动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相结合

《课程标准》是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结合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对不同阶段学生制定的关于体育与健康课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体育竞赛活动要以“标准”依托,竞赛活动的价值符合“标准”的精神。

(三)学校体育竞赛活动与大校园体育文化相结合

学校体育竞赛要求组织者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与知识层次,开展多样性、趣味性、娱乐性的开发智力的活动。各种棋类比赛、体育竞赛知识竞赛、体育文艺表演、体育研究活动、体育网页制作、体育特长生评比等形式,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强化体育意识,确立终身体育观念,掌握体育锻炼的科学原理及方法。

(四)体育竞赛活动与阳光体育运动相结合

通过体育竞赛活动,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通过多种形式竞赛活动,大力宣传阳光体育运动,广泛传播健康理念,使“健康第一”“达标争优、强健体魄”“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不只是口号,而是通过体育活动来实现的。

我们通过对学校体育竞赛活动的价值探讨和实践,学校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高考体育取得了很大成绩,学生课间和课余养成了体育锻炼的好习惯。体育竞赛成绩提高显著,市运动会保持前二名好成绩,市蓝球、排球、乒乓球比赛连续多年获得第一名。高考体育生,2012年一年有4名同学考入北京体育大学,创我校体育高考历史最好成绩。这与我们对学校体育竞赛活动价值研究和实践是密切相关的,体育竞赛活动对学校体育工作起到了串联作用,今后我还要进一步研究学校体育竞赛活动价值,为更好地推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做出一名体育教师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杨远波.高校运动竞赛的改革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6).

篇7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制度,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对于校园体育内容提出了建立健全学生体育竞赛体制,引导学校合理开展课余体育训练和竞赛活动的要求。采取多种方式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加强对群众性学生体育活动的宣传报道,广泛传播健康理念,引导广大青少年、各级各类学校和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和健康观,营造珍视健康、热爱体育、崇尚运动、积极向上的氛围。

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方法、设施、手段多样化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进和提升。如何更好地完成党和国家提出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新任务,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高校肩负培养全面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要注重以人为本,从充分发挥体育功能入手,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注重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培养当代大学生良好的体育行为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不是通过体育课程就能够完成的,而应充分利用高校资源,构建以体育教学为核心,以体育竞赛、体育俱乐部、学生体育社团等组织形式为重要支撑的,适应时代要求的,适合大学生的需要的全新模式。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体育的功能,使之更好地为大学生服务。这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二、高校健美操教学与竞赛相互融合的概念

高校健美操教学与竞赛相互融合,就是指在高校背景下,以体育为主线,以健美操运动为主要手段,以教学与竞赛相互融合为载体,通过各部门协调配合,全方位实施大学生健美操素质教育培养的具体思想和方案。

三、高校健美操教学与竞赛相互融合的意义

由对大学生的调查访谈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体育竞赛非常重视,认为通过体育竞赛可以发挥创造力,增强荣誉感,增进交往,丰富课余文化生活,满足个性化需求,加强院系间交流等。当代大学生不仅满足于体育教学带来的认知,对于体育的求知欲更强。

目前,很多高校都加大了对体育教学和体育竞赛的重视和投入力度,但高校体育工作的结构较为零散,并未得到有机融合,高校体育工作者并未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只停留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学校、学校相关职能部门、教师、学生间如何融合在一起,体育教学、体育课程、体育竞赛、学生体育社团等诸多要素如何融合在一起,相互促进,更好地为高校体育工作服务,建立深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是一项重大且意义深远的课题。

高校体育教学与竞赛相互融合的深远意义在于能够针对大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深入的、全方位的体育,并有利于推进“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有利于促进高校体育工作全面展开;有利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高校各部门相互协调;有利于增进学院间的体育和文化交流;有利于更多大学生参与其中;有利于丰富学校体育文化内涵;有利于发挥全体师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学以致用;有利于培养高水平运动队后备人才;有助于对外交流;有助于高校对外宣传。

四、高校健美操教学与竞赛相互融合的要素

(一)高校健美操教育主要由五种形式得以体现

1.健美操教学:以健美操课程教学为主要形式。

2.健美操课外活动:由学校或学生自行组织,以学生体育锻炼为主要内容。

3.健美操运动代表队训练和各种形式的健美操比赛:如班级赛、校际赛、各类选拔赛,以及参加地区和全国或以上级别的比赛等。

4.早操或课间操:早操普遍由学生个人自由锻炼或学生自由组合锻炼。课间操大多为有组织的徒手体操活动。

5.健美操展演:在大型运动会、开幕式、文艺活动等重要场合进行的团体或个体健美操表演。

(二)高校健美操教学与竞赛相互融合的要素

1.领导支持:高校健美操的独特作用区别于其他体育赛事,高校领导应重视和充分利用,为和谐校园的构建奠定基石。

2.大力的宣传:高校健美操具有独特的魅力,符合大学生的身心需求,加大健美操教学和竞赛的宣传力度对校园文化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3.高校各部门间的相互协调:高校组织部门和管理部门是较完善的,在高校各部门中与健美操教学和竞赛发生关系的主要部门有校长办公室(主管校长)、体育学院(系、部)、教务处、宣传部、学院(系)主管学生部门、团委、校医院(校医务室)、保卫处等。一项完善的健美操竞赛,固然离不开高校各部门的服务与保障,高校各部门应拓展工作范围,打造具有一定标准化的单项赛事,力求构建校园健美操“品牌”文化。

4.大学生健美操自主创编考核与竞赛相结合:将健美操自主创编考核内容与健美操竞赛内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这是教学与竞赛相互融合的关键点。将课堂教学的成果在健美操竞赛中展现出来,使大学生学以致用,既增强了大学生学习目标感和集体荣誉感,又使得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压力得以释放。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创新发展。

总之,健美操教学与竞赛的相互融合可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最终达到以学致用、以赛促练、以练促健康的目的,使高校健美操教学更立体、更完美地为广大学生服务。

参考文献:

[1]杨帆.CUBA对山西省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现状及其对策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1.

篇8

[关键词] 体育赛事 赛事品牌 培育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作为体育大国在国际上具备了一定的影响力,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同时向世界显示了举办国际比赛的能力。近几年来在我国进行的各种项目的国际比赛也成上升趋势,譬如: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但作为举办方的青海省在经济落后的条件下举办环湖赛必然面临着许多现实的问题,极大的影响了环湖赛的可持续发展。环湖赛有着自己特有的情况,尤其在商业化运作方面有待于研究和发展,而赛事不断举办积累经验的同时也给组织者提出很多的问题急待于解决和完善。如连续三届总冠名权流标;第三届九个赛段只有两个冠名;在商业化运作上处于落后状况等等。这种情况在我国举办的大型体育赛事中已经成为了瓶颈,如何针对赛事存在的突出问题,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特点的商业运作模式是目前着力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成功的国际体育赛事有着共同的赛事特点,就是赛事品牌的成功培育。成功的赛事不仅给举办方带来了丰厚的利益而且最大可能地推广了体育赛事,吸引了大量的观众。环法自行车赛国际事务总监约翰・勒朗格在华体国际论坛上表示,2004年环法的总收益约为1.35亿欧元。勒朗格说,这1.35亿欧元中,50%的收入来自于电视转播权,40%来自于营销和赞助单位,10%来自于组织各个阶段比赛的城市。品牌的培育对赛事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对我国体育项目的市场推广发展有促进作用,对其它体育赛事的借鉴作用,对地方经济有积极的影响。

按照《牛津词典》的定义:品牌(Brand)是一家公司制造的一种产品,以注册商标(Frade Mark)为其标志。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品牌或以公司名称的品牌,但不是每一家公司都有名牌,知名公司的品牌才是名牌,知名品牌是公司的宝贵财富1。如环湖赛作为一项国际自行车赛事,已经成为一个品牌,而我们现在所面临的是如何将环湖赛品牌做成一个国际化知名的名牌,从而达到这项赛事的成功推广和在国际自行车联盟的地位,最终成为一项与三大自行车赛事齐名的优秀赛事。

大型体育赛事品牌的树立策略主要从品牌的发展理念和品牌实施的具体行为着手,打造成功的体育赛事品牌。

一、发展理念

赛事的发展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战略规划是一个长期的指导思想。通过较长的一段时间,将赛事打造成国际优秀赛事,是发展的最终目标。大型体育赛事要符合体育运动所向往的挑战性、竞争性的积极作风,赛事要有特色才可以在国际赛事中更具有竞争力。

赛事的独特性是品牌战略的基础,经营管理者应根据现代赛事理论知识和国际赛事的发展形势,重点塑造和宣传赛事品牌的文化意义、战略意义、历史意义、市场意义、经营意义和借鉴意义,审时度势及时抓住机遇,实施和推进赛事的品牌,并使这个品牌延伸发展,将成功品牌应用到涉及赛事的产品上,用以缩短国内外观众认同的时间,尽快地让观众接受。实施了品牌延伸战略的赛事真正具备内在的生命力和由此带来的拓展张力,而这又将成为品牌进行下一步延伸的内在动力。

二、品牌实施的具体行为

政府应加大推动赛事品牌战略力度,从赛事吉祥物以及徽标的设计,突出赛事和地域特点,形成一个具有鲜明特点和影响力的标志。在赛事的运作中尤其是在目前时期,赛事初期邀请高水平运动员的参加,提供高额奖金的支持战略,构筑并推动赛事品牌战略以提升与国际赛事的竞争力。明确赛事近、中、远期目标,制定高效、灵活的工作思路,研究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同时加快赛事品牌的市场化运行机制,以达到拓展品牌的潜力,提高赛事形象和知名度,明确导向的目的。

赛事公司积极对赛事品牌进行研究,扩大品牌覆盖的范围,促进品牌的成长。清晰的品牌识别,可以指导品牌的传播和推广活动。如围绕赛事举办其他活动以及纪念品的设计、制造和出售等,体现其赛事的运动性和专业性。如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在国际上和国内仍然以单纯的公路自行车赛形象展现在观众面前,还没有成为名牌,以扩大和延伸影响力。譬如:观众只要想到环法赛就可以联想起《队报》、Skoda;想到奥运会就能想到可口可乐、维萨国际、三星等著名企业,赛事的宣传就显得更为重要。

1.提高体育竞赛的等级和精彩度。体育竞赛与其他产品不同,它具有不可预测的特性,比赛的悬念越大,其魅力也越大,吸引力也就越强。要注重竞争对手的实力对比,加大比赛结果的不确定性,增强比赛的悬念,吸引观众的重视。提高对体育明星、赛场和比赛过程的包装和渲染,体育明星是吸引观众的重要条件之一,体育明星在体育竞赛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显著,因此,要加强对赛事自己的体育明星的培养和包装,要注重发挥体育明星效应,增强比赛观赏度。

2.提高赛事组织机构的内部管理,引进高水平的经营管理人才。体育竞赛要创品牌,需要有良好的群众基础来支撑,需要有很好职业道德的运动员和高水平技艺,需要有完备的竞赛制度和后备人才的培养体系,需要有健全的制度法规加以约束,需要有优秀的经营管理人才,需要在浓厚的市场氛围和市场意识中运作。赛事组织机构要加强制度化管理,营造合理的竞争机制,提高经营意识。因此,必须审视自己的管理体系中有无脱钩现象,在重要环节的管理上有无盲区或空白点,塑造赛事的最佳效率和最佳影响。

(1)提高发展公共关系。公共关系在体育竞赛营销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赛事在发展公共关系时,要明确体育竞赛公共关系的目标,进行形象的自我评估, 明了赛事目前的公共关系状况如何,社会公众的要求是什么,对公众要求的满足程度如何等问题。要明确公共关系的对象。体育竞赛公共关系的对象主要是观众、合作企业、舆论界、有关单位。搞好消费者关系,则能促使观众形成对企业及其产品良好的印象和评价,提高企业及其产品在市场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吸引世界性的观众,争取长期的赛事市场,开拓和稳定高度关联的赛事、合作者(企业)和市场关系。

提高与媒体的联系,扩大赛事的宣传力度。环湖赛是一种特殊 “产品”,要把这种“产品”推向市场,就必须向市场传递有关赛事“产品”的信息, 使消费者对赛事能够较充分地了解, 同时引导观众,使观众对赛事产生一定的兴趣。因此, 深入人心、深得人心的广告宣传,是创建体育竞赛品牌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2)制作电视宣传片和赛事集锦特别要提出的是,利用独特的自然环境制作精良的电视宣传片和赛事集锦来吸引更多的观众。目前对于宣传片的认识不够,应考虑如何通过宣传片提高赛事的收视率。传播是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建立一个思想共鸣的过程2。

目前我国的电视频道数量很多,播放宣传片是目前最有效、消费比率最高的营销工具。我国大型体育赛事目前的宣传片制作水平较低,内容简单、节目语言单一,不适宜国际推广,难以达到良好的宣传目的。赛事宣传片是电视上播放的展示赛事形象的片子。宣传片的主要作用首先是它能维持熟悉赛事的观众收视,使观众停留关注节目和赛事;其次让更多的观众逐渐了解和熟悉赛事。宣传片的制作和宣传中要注意以下问题:简单、明了具有很强的个人体验性;宣传片缺乏持久性,要经常保持更新;宣传片要具有较强的亲和力,避免观众反感,根据不同地域、文化等制作不同风格特点的宣传片;尽可能增加宣传片播出频道和次数。

(3)提高赛事会标以及吉祥物的设计。如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的举办地青海拥有迷人的风景,又有多民族的文化,根据自己的特点,设计出自己的会标可以让观众更好的认识赛事。我们所见到的世界著名公司的商标给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赛事会标的设计上应该突出以下几点:形状的设计、颜色的设计、人文概念上、最后形成具有影响力的标识。

3.专业运营提高赛事市场分析能力,不断创新。成功的赛事品牌创建关键在于创新和特色,而不是去模仿。赛事公司必须时刻关注、研究相关赛事以及其他成功体育赛事的变化,并适时推出自己的特色,既满足观众新的需求,又可以激发专门人才的创造力,是赛事具有活力和竞争力的表现。创新包括赛赛事技术创新、赛事营销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赛事技术创新在竞赛中主要体现为:线路的合理设计,新的赛事种类,制定新的比赛规则,对赛事的组织、器材不断进行改革,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技术水平等方面,提高赛事的精彩性和观赏性。赛事营销创新要不断研究市场从赛事的宣传和包装、合作计划、赛事传播研究和方式方法、营销策略等方面进行营销创新。

总而言之,大型体育赛事品牌的培育是促进赛事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的动力,依托体育赛事大力发展赛事商业化和市场化之路,并通过赛事商业化和市场化发展来促进体育赛事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美国;大学;体育;营销;传播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10)04-0065-04

Abstract: Through the methods of survey and documentation study, we know the fact that American Universities have achieved a lot through their sports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That is, American university sports competition has not only enriched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but also raised a huge amount of money for their sports facilities. More importantly, the athletic competition of American universities becomes an important means of brand promotion――sports competition helps improve the universities’ popularity and reputation, and thus provide a strong support to their yearly enrollment. An in-depth research on the American university sports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 motivates us college & universities educators consider a temporary issue: whether we can identify a strategy of sports development in China′s universities according to the “American Model” and truly make the college sports become the base of China’s sports talent? If the proposition is valuable, can it simultaneousl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carrying forward the campus culture and brand building program? This essay aims to answer these very questions.

Key words: American;University;Sports;Marketing;Communications

美国大学一向非常重视校级之间的体育竞赛。球队既关系到一所大学的荣誉,也是吸引生源的重要因素之一。往往越是有名的大学,对自己球队的重视程度和资金投入越高。美国大学对体育竞赛的重视,是与大学体育竞赛良好的传播效果分不开的。NCAA篮球最后的四强战(FINAL FOUR)比NBA总决赛更加红火热闹。因此,体育竞赛成为美国大学进行品牌传播的重要手段。如今我国大学不断扩招,使中国成了世界大学生人口最多的国家,但是,这个世界最大的大学体育市场,其市场开发状况却不尽人意,大学体育传播对于大学品牌塑造的重要作用远未体现。对美国大学体育传播进行深入研究,对于促进我国大学体育运动发展以及大学品牌建设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1 美国大学体育竞赛组织机制简述

NCAA(美国大学体育联盟),全名National Committee Association America。它是由全美国千百所大专院校所参与结盟的一个协会。其前身创建于1906年3月,当时的名称叫“美国校际体育协会”。现如今,NCAA已经发展为联合1281个大学以及项目协会的全国性庞大组织,影响力遍及美国。它的建立彻底奠定了美国业余体育的基石,美国体育名将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是从大学生体育体系中成长起来的。NCAA总部设于印地安纳波里斯,其主管学校以四年制大学为主。社区学院(Community College)或二年制专科学院(Junior College) 由NJCAA(National Junior College Athletic Association)主管,四年制小型学院(Small College)则由NAIA(National Association of Intercollegiate Athletics)主管。

NCAA的会员分为三个等级,分别叫Division I, II 和 III,其中一、二级的学校可以发放体育奖学金,三级学校则不能发放体育奖学金。相应的,各种比赛也分为三个级。一般所谓的NCAA,通常都是指第一区实力较强的300多所院校,如我们平常说的NCAA篮球,就是指美国第一区大学篮球赛而言。NCAA第一级(Division I)辖下300多所大学又各自组成不同的联盟(Conference),共有30个联盟左右,再加上几所未结盟学校 (Independents)。联盟的组成大部分都以地域性为主要区分标志,如太平洋十校联盟(Pacific10)大都位在西海岸,大西洋海岸联盟(Atlantic Coast)的9校都位于东南海岸,顾名思义,中西部校际联盟 (Midwest Collegiate)由几所中西部学校组成。每个联盟各自组成委员会,安排赛程、场地及各种事宜,联盟的成员也偶有变化,进进出出。这种现象在近年来渐成风气,实力不错的小学校都希望加入竞争力较强的联盟,以争取更多的转播费和吸引更好的球员。比较著名的联盟有大东联盟(Big East)、大西洋海岸联盟(ACC)、十大联盟 (Big 10)、12大联盟(Big 12),东南联盟(SEC)和太平洋十校(Pac 10)等。

2 美国大学体育赛事财务状况

美国的很多大学校长之所以青睐自己的球队,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体育是大学稳定的收益来源(见表1)。NCAA签订了天文数字的超级合同,随后按照一份异常复杂的分配公式,将美元分配给各个积极参与美国大学生体育赛事的大学和学院(见表2)。这种市场价值的转换成功地保障了美国体育基础的坚实持久发展, NCAA在分配巨额收入的时候还有一个非常特殊的规定,要求大学至少要全面开展14个项目才能有资格分得奖金,否则就要大打折扣,这也督促大学均衡发展各个项目,以避免“偏项”。美国大学联赛财务状况非常好,整个联赛和高校体育竞赛部门运作处于一种良性循环中。

3 美国大学体育赛事传播概况

3.1 大众传媒对美国大学体育竞赛报道情况

NCAA最重要的收入来源是电视转播权销售收入。以篮球为例,NCAA至今仍保持着美国篮球史上电视收视率和上座人数两项最高记录。电视台如ESPN等全天跟踪放送各分区决赛及特别报道,收视率总是居高不下。除此外最好的例子,便是在一九九三年,曾任阿肯色州州长的美国总统克林顿,在当年的最后四强赛时公开表态支持阿肯色大学,冠军赛甚至还亲临现场观战。这种特殊现象,反映了美国人特有的精神文化和讲究地缘的传统,堪称美国文化的又一面镜子。根据统计,在1996-97学年起的5个年度里,除了1998-9年电视转播权利金占当学年总收入的61.6%外,另外四学年均超过77%。像CBS(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olumbia Broadcasting System)和NCAA签下电视转播(含网络)合约为11年60亿美元,CBS2003年要付给NCAA电视转播权利金为3.64亿美元,到2013年则为7.64亿美元(逐年递增);其中2002年NCAA从转播权利金中,分给第一级320所学校共1亿8700万美元,平均每所学校约58.5万美元;2003年则每一所学校在锦标赛赢一场,平均可分到13万美元。

3.2 CBS转播的体育赛事情况

2001年NCAA联盟和CBS(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签下一笔巨额电视转播合同:CBS用创纪录的62亿美元,买下从2003年起的11年间转播NCAA美国大学生联赛权力。这个合同相当于CBS每年要花费5.46亿美元购买NCAA的电视转播权,这比CBS和NCAA此前执行的7年合同中的每年金额高出两倍还多。这个天价是几家电视网络互相竞争的结果,CBS是在击败了有迪斯尼公司背景的ABC、ESPN和FOX电视网之后才得到的这个11年长约。CBS的新合同权利包括电视实况、有线电视、数字电视直播,以及国际互联网、电台和其他场合的播出和使用权利。CBS还历史上第一次将“三月疯狂”的视频送上了苹果手机上,只要在itunes上花4.99美元就可以看到流畅的比赛集锦画面,这让广告主非常满意,因为CBS又为他们开拓了一个崭新的传播平台。通过这个合同,CBS取得了包括NCAA男子篮球在内的共66项锦标赛的转播权(见表3)。

3.3 ESPN转播的体育赛事

11个赛季,CBS要向NCAA支付近60亿美元的报道权费用,CBS这份“疯狂合同”逼着ABC/ESPN只得破釜沉舟竞得了 NCAA的橄榄球赛事版权。目前,ESPN拥有NCAA联赛共22项赛事转播权。(见表4)

4 美国大学体育竞赛营销传播的成功经验

4.1 体育竞赛成为学校和校友之间联系的纽带

美国人对NCAA的狂热很大程度来自自身的大学情结。64强锦标赛几乎涵盖了美国绝大部分地区的大学,各自都是美国主力消费人群的母校。球迷一般为在校学生、毕业生及其亲友,也有因地缘关系入迷的。体育竞赛和训练的经费主要来源于校友(个人)、公司、团体、社会资助和赞助及电视转播、广告、门票、纪念品等的收入,来支付教练员的工资、运动员的奖学金和联赛的所有费用及平时训练的消耗。大部分的资金是来源于校友和社会团体的资助。学校的直接收入有巨额电视转播费和票房收入以及纪念品销售;间接的有因知名度提高而生源扩大。美国是个大学教育非常普及的移民国度,许多美国人的青春岁月都是在大学中度过,在大学里他们完成从少年到成人的蜕变,可以说,大学是除家庭外最能让人产生归属感的地方。由于NCAA历史悠久,许多人早在大学期间就一直为本校球队加油助威,而成年之后,每年花上几百美元买张球票,开车奔回大学,边喝啤酒边为母校加油,已经成为他们每年一次的例行怀旧功课。这一点,很类似于英国各级别联赛中支持当地球队的忠实球迷。对观众,NCAA比赛是一场融合了怀旧、悬念、刺激的大舞会;对球员,它是一段包含勇气、智谋、情谊的奋斗历程。正是有了体育竞赛这一纽带,校友和学校之间的情感就有了一个最好的载体,为自己母校的运动队献上一份爱成为众多校友的选择。

4.2 保证参赛运动员的纯洁性

要让NCAA重新赢得美国公众的真正尊重,让每一个在大学生赛场上拼搏竞技的运动员首先要扮演好自己最根本的角色――大学生,为此NCAA执委会历史性地通过实施了《学位改进报告》,进一步敦促大学生运动员认真完成学业,细致的惩戒条款让那些只把大学当成是职业体育跳板的年轻人老老实实地回到了课堂之中,学校也不再纵容运动员只是作为学校荣誉和财富的创造者。美国大学体育联合会特别强调:不允许把运动员视为获利的工具,必须保证运动员的学业,保证运动员的身心健康。运动员的毕业率必须与全校学生毕业率一致;运动员的学习统一由学校的学业管理部门来管理,与体育管理部门无关;运动员的课程选择权由专职指导教师负责,运动员必须选修有关写作、辩论、数学、艺术等课程。美国实行的是真正的学分制,较多的运动员采用延长学习年限来缓解学习与训练的矛盾,学校没有降低学业标准和要求,运动员的毕业率大约为60%左右,大致与普通大学生毕业率相当。

这种在学术管理上的严格,保证了学生运动员不致沦为不学无术的“运动机器”,NCAA的大多数运动员都能顺利完成大学学业。

4.3 防止赛事过度商业化

尽管NCAA赛事创造了巨额的收入,但球员在这个过程中是不挣钱的,只有奖学金。NCAA的球队一般有10名球员的名额可以从学校领到奖学金――也就是免除学费的待遇,而这10个名额则是由主教练来决定的。尽管这一点受到了一些专家的非议,认为学生运动员遭到了剥削。如有专家指出:俄亥俄州立大学每年能通过门票、电视转播权、特许权、停车费、标志销售等赚到差不多一亿一千万美元,但每名队员却仅得到二万九千五百美元的奖学金。但这一条规则实际上维护了该项运动的业余性,让NCAA和职业赛事区分开来。此外,NCAA对大学的篮球队,有着严格的训练时间规定:只能在季赛前的6周中进行整体(全队)训练;并且每周不能超过10小时!这就要求在主教练领导下的教练组,必须利用有限的时间,非常严格、紧凑安排训练计划和内容。在假期之间是不能训练的,如果要训练,教练员所指导队员的人数不能超过4人;所以在假期训练主要是练习个人技术或是2-3人的小配合。其规定的目的是学生还要有充足的时间去学习。并且,有专门的老师来检查运动员的学习和完成情况,如果运动员没有完成规定的课程,他将不能参加联赛。NCAA只有和职业赛事保持一定的差异化竞争,它的独特魅力才能显现。

4.4 维护竞争力平衡的机制

NCAA采取了电视转播权整体销售、统一分配的经营模式,保证了各学校之间经济收入差距不大。此外,NCAA的会员分为三个等级,分别叫Division I, II 和 III,其中一、二级的学校可以发放体育奖学金,三级学校则不能发放体育奖学金。相应的,各种比赛也分为三个等级。同一级别的比赛在招生政策、奖学金发放以及训练时间上保持统一标准,有力地保证了同级会员之间运动实力的均衡性。此外,为了避免大学之间在招生方面产生恶性竞争,NCAA规定了运动员奖学金的标准是统一的,也就遏制了有经济实力的大学在招生方面的优势。和NBA比较起来,NCAA的流动率更大,因为每年都有球员毕业、提早毕业,或转学、甚至被退学等等,实力很不容易维持。所以每年各校的实力消长都会有变化, 每年都带给球迷们又新鲜、又刺激的感受与期待。

在赛制上,NCAA也充分考虑到竞争力平衡的因素。以篮球为例,NCAA锦标赛采用最简单也最残忍的单败淘汰制,输了一场就得回家,所以第一轮打完有三十二队晋级,等到第二轮结束就只剩十六队了,如此类推,淘汰速度之快非常吓人。因此三月份的淘汰赛也被称为March Madness――疯狂三月。从揭幕战到最后的决赛日,只有短短的二十天时间。全美国最优秀的大学篮球运动员全部聚集于此,在二十天里用最惨烈的方式去争夺最后的胜利。6轮比赛即可决出冠军――就是那支整个三月到四月初都保持全胜的球队。因此NCAA黑马奔腾、冷门迭爆的情况比比皆是,残酷是残酷,但这正是其刺激之处。紧张刺激的赛制导致冷门迭爆,最大限度上吸引了公众的注意力。

4.5 利用赛事募集大学体育设施建设资金

大学体育赛事不仅为学校奉献了精彩的赛事,而且为大学募集了巨额的建设基金。据了解,大学校际竞赛使用场地设施根本不需要大学投入建设资金,大部分的体育设施都由校友捐赠或校际体育竞赛管理部门筹集资金建设。大学不仅不需要大笔投入体育设施建设资金,而且可以享受体育竞赛带来的优良体育设施,这也是各个大学不遗余力发展大学校际体育竞赛的重要原因。

5 结束语

美国的高等教育发达,大学生群体人数众多,主力消费人群基本上都拥有自己的大学母校,因此NCAA的比赛深深地根植于美国公众之中。美国大学对体育竞赛的重视,是与大学体育竞赛良好的传播效果分不开的。美国大学体育竞赛不仅带动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体育设施建设募集了巨额资金。更重要的是,体育竞赛成为美国大学进行品牌传播的重要手段,体育竞赛提高了大学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大学招生工作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如今我国成了世界大学生人口最多的国家,但是,这个世界最大的大学体育市场,其市场开发状况却不尽人意,大学体育传播对于大学品牌塑造的重要作用远未体现。对美国大学体育营销传播进行深入研究,找出促进我国大学体育运动发展的针对性策略,使高校体育真正成为体育后备人才库,并在高校校园文化和品牌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时代课题。

参考文献:

[1] 池建. 美国大学竞技体育管理体系的研究[D]. 北京体育大学, 2003.

[2] 王朝军. 开发我国大学生体育市场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D]. 北京体育大学, 2004.

篇10

【关键词】聋哑;课外活动

【中图分类号】G7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08—0222-02

课外体育活动是指体育课以外,组织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参加体育活动,它包括体育锻炼、课余体育训练、课余体育竞赛等几个方面。

(1)聋哑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内容

如表1对聋哑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内容的调查中发现:聋哑学校学生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中,篮球、乒乓球、游戏和羽毛球排在前四位,分别占64.86%、57.31%、55.66%、50.00%,这主要是篮球、乒乓球、游戏和羽毛球这4项运动,需要场地比较简单,相对容易组织活动;多数聋哑学校有篮球场和乒乓球台,所以在课外体育活动时,聋哑学生多参加这两项体育活动;在调查的学生中没有学生选择体育舞蹈、武术、健美操的原因是:学生在体育课上没有学习过这些内容,不知道如何进行这方面的活动。

(2)聋哑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

在学生参加课外活动次数调查如图2所示:聋哑男生主要活动次数为,2次/周、3次/周、4次/周,分别占被调查总数的34.15%、23.76%、15.83,而女生活动次数主要是1次/周、2次/周、3次/周,分别占调查总数的14.86%、40.09%、20.27%,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0次/周的人数中,女生人数明显高于男生。可见女生参加课余锻炼的主动性较差,总体来说,聋哑学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频率不高。主要是学校领导不重视、缺少体育教师有计划的组织以及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重要性的认识程度不够等原因造成的。

(3)聋哑学生每次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

如图3在每次聋哑学生课外活动次数调查中发现:调查的聋哑学生中,除了有39名聋哑学生不参与课外体育锻炼外,每次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时间在15-30分钟的学生有273人,其中男生占有57.92%,女生占70.27%,每次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时间在半小时到一小时的学生有82人,其中男生占24.75%,女生占14.41%,男生明显高于女生。活动一小时以上的聋哑学生中,男生有22人,而女生只有8人。可见聋哑学校的学生每次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总体偏短。

(4)聋哑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情况

在对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情况调查时发现:只有2所学校有专门教师组织,其他学校根本没有,学生只能进行自由活动;通过调查发现一所学校是体育教师组织,还有另一所学校是班主任组织,通过跟学生的交流了解到,有组织、有计划的课外活动几乎未开展,可见,聋哑学校的课外活动基本上处于无人组织管理的状态。分析原因;缺少体育教师组织;场地器械不足。

对聋哑学生来说,课外体育活动显得尤为重要,它能弥补体育课时间短的不足,因此应该加强课外活动的组织,保证每个学生每天能有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

1.聋哑学校早操和课间操情况

对聋哑学校的早操、课间操调查发现:8所聋哑学校没有规定上早操,所有聋哑学校都规定上课间操。在对课间操内容的调查中发现,6所学校做的是第八套广播体操,2所学校做的是眼睛保护操。

2.聋哑学校课外体育锻炼情况

在表5对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调查中了解到,有189名学生选择的经常参加,占44.57%,有196的学生选择偶尔参加,占46.23%,只有9.20%的学生选择从不参加,通过调查还发现从来不参加的39人中有29人是女生,可见女生参加课外活动的积极性还是不高,在189名经常参加的学生中了解到,136人是男生,男生参加课外活动的积极性较高。

3.聋哑学校课外体育竞赛情况

课外体育竞赛(含校内、校外)是指在课余时间,以争取优胜为直接节目的,以运动项目(或某些身体活动)为内容,根据规则的要求,进行个人或集体的体力、技艺、心理的相互较量的体育活动。

经调查如图6所示有2所学校偶尔组织,6所学校经常组织。在对学校具体调查时发现:其中有5所学校每年举行一次全校性的田径运动会,或在秋季,或在春季,一般都是举行两天。1所学校组织一些小型体育竞赛,例如乒乓球、羽毛球等。还有2所学校组织一些简单体育竞赛。由于这两所学校的体育教师不是专业体育教师,组织体育竞赛能力不足,而且学校领导不够重视。

4.聋哑学校课外体育训练情况

课外体育训练是利用课外时间,对部分在体育方面有一定天赋和爱好的学生,以运动队、代表队、俱乐部等形式组织他们进行系统的训练,旨在全面发展他们的身心素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而专门组织的—种体育教育过程。

在有无课余训练队问卷中发现:8所聋哑学校中除1所学校没有课余训练队外,其他7所学校均有训练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训练。通过调查发现训练队不是全年训练,而是阶段性训练。每当有比赛的时候,训练队集训两个月即参加比赛;比赛结束后,训练队就随即解散。在对体育教师交谈中了解到,体育教师带课余训练队基本上没有补助,这也降低了体育教师带队的积极性。

5.结论

8所聋哑学校的课间操按照学校的要求均已开设,内容为第八套广播体操和眼睛保护操,课外活动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由学生自己活动,内容主要为篮球、乒乓球、游戏、羽毛球;尽管场地和器材的缺乏,但仍有6所聋哑学校举办不同形式的体育竞赛活动,一般为校内比赛或校际比赛,同时有7所学校有体育训练队参加市区的体育比赛。

6.建议

体育教师应有计划、有组织的把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安排好,尽量能使每个聋哑学生每天活动1小时。通过对聋哑学校体育的广泛开展,来培养聋哑学生的生活信心和勇气,增强聋哑学生之间以及聋哑学生与社会的接触与交流,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把他们培养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参考文献

[1]张福娟,等.特殊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

[2]郭卫,等.残疾人体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3]李祥.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