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场地治理技术范文

时间:2023-11-19 15:42: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污染场地治理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污染场地治理技术

篇1

摘要为推动解决当前污染场地环境监管难点问题,2014年环保部组织开展了为期三年的污染场地环境监管试点工作。根据试点目的、工作基础、典型代表性以及资金支持等情况,确定湖南省、重庆市和江苏省的常州市、靖江市为试点地区。本文在对污染场地环境监管试点地区调研的基础上,对试点工作进展及北京、上海、浙江等地区管理实践进行阐述,所总结的污染场地监管工作经验,可为土壤污染防治领域的顶层设计工作提供实践支撑,对金国污染场地环境监管体系构建和其他地区的监管具有有益参考作用。

关键词 污染场地;环境监管;试点实践;环境风险;土壤污染防治;修复治理

相对于大气、水的污染防治而言,场地污染防治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面临法规标准缺乏、责任义务不明、资金筹措不畅、技术支撑薄弱、认识能力不足等诸多困境。对于新兴领域而言,管理上的问题尤显急迫。而我国污染场地数量多、潜在环境风险高,管理形势又十分严峻。为推动解决当前污染场地环境监管难点问题,2014年8月环保部启动污染场地环境监管试点工作,旨在通过在试点区域有组织、有指导地开展探索创新工作,以形成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供全国借鉴参考,同时发挥试点引领示范作用,系统地促进全国场地污染防治工作。

环境保护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对试点地区和开展污染场地监管较好的地区进行了系统调查研究。当前,在“土十条”和“土壤污染防治法”编制的关键期,及时整理总结污染场地环境监管试点工作的成效及北京、上海、浙江等非试点地区的管理实践经验,可为土壤污染防治领域的顶层设计提供实践支撑,对全国污染场地环境监管体系构建和其他地区的监管具有有益参考作用。

污染场地环境监管试点实践内容及目标

为落实《关于保障工业企业场地再开发利用环境安全的通知》(环发[2012]140号),指导地方加强对污染场地土地流转、再开发利用及竣工验收等关键环节的环境监管,推动解决监管难点问题,2014年8月环保部了《关于开展污染场地环境监管试点工作的通知》(环函[2014] 182号),根据试点目的、工作基础、典型代表性以及资金支持等情况,考虑省、直辖市和地、县级市不同的管理特点,确定湖南省、重庆市和江苏省的常州市、靖江市为试点地区,开展为期三年的污染场地环境监管试点工作。

试点工作总体目标是通过试点,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增强科技支撑能力,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夯实工作基础,提升管理水平,切实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的污染场地环境问题。任务主要有三方面,一是要建立规范的污染场地环境监管全过程管理模式,理顺相关体制机制,出台管理制度和政策措施。二是制定有利于污染场地环境监管的金融、税费、价格等经济政策。利用债券发行、贷款、合同环境服务、土地利用置换政策等手段,探索多元化资金筹集模式。加大省市财政配套,有效推进政策出台。三是完成环保部门全过程监管的修复示范工程,包括实施行业准入制度,规范相关调查、评估、修复企业行为等。

污染场地环境监管试点进展污染场地排查工作稳步推进

重庆市开展了主城区搬迁场地的调查评估,摸清了主城九区污染场地现状。湖南省对城区或城郊涉重污染行业工业企业、偏远地区涉重污染行业且运行年限5年以上的工业企业及园区、涉重废弃场地(历史遗留生产区、在用或废弃堆渣场)和面积大于l平方千米(1500亩)采矿区共四类场地进行了排查。常州市从2009年起逐年开展关停重污染企业的场地调查评估并建成常州市土壤污染防治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与国土、规划等部门的信息共享。靖江市对化工、电镀、涉铅等行业已关停并转、破产、搬迁和即将搬迁的企业进行了全面排查,基本摸清了本市工业企业场地污染概况。

污染场地监管制度逐步建立

在政府层面,重庆市将土壤污染防治纳入了《重庆市环境保护条例》,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强工业企业原址污染场地治理修复工作的通知》,对污染场地治理修复的对象范围、基本要求、责任主体、监管措施和部门职责等进行了明确;靖江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对拟挂牌土地拍卖前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所有土地在挂牌上市前必须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和评估,重污染场地必须实施场地修复后方可挂牌上市开发利用。在多部门联合上,常州市环保局会同规划局、发改、国土局联合印发了《市区经营性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阶段环境影响预评价工作办法》,明确了污染场地重新开发编制控规时,必须进行环境调查。常州市环保局联合国土局、规划局印发了《污染场地土壤修复环境管理暂行办法》,规范了对污染场地环境影响预评价、调查与评估、治理与修复,以及监督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明确了部门职责和各当事人及法人主体的责任。在环保部门管理上,常州市环保局印发了《常州市污染场地环境管理工作流程》和《常州市关于加强企业搬迁过程中污染场地开发利用环境监管的通知》,明确了管理范围、工作流程、备案材料及其文件格式等内容,规范了全过程管理。

地方技术标准陆续出台

重庆市了《污染场地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指南(试行)》,即将印发《污染场地环境风险筛选值》《场地环境风险评估技术导则》《污染场地治理修复及竣工验收技术导则》《污染场地治理修复环境监理技术导则》4项地方性标准。常州市了《常州市污染场地调查和评估技术指南》,正在编制《常州市农田土壤调查技术指南》。靖江市编制了《电镀工业遗留场地环境调查操作指南》,湖南省正在起草《湖南省重金属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标准》。

修复示范工程持续开展

重庆市以綦江赶水农资仓库杀虫剂存放点和永川化工片区为对象,开展场地治理修复示范,以运行中的长寿工业园区为对象,建设示范园区土壤污染预防预警体系。常州市以“三江口地块”为对象,采用“异位一资源化利用十局部区域隔离”的修复方案开展全过程监管的修复示范工程。靖江市选取典型重金属场地进行详细调查示范,选取电镀行业场地进行普查示范,选取有十多家电镀企业的西来电镀中心进行区域示范,选取4家零散分布的电镀企业和铅盐企业场地进行企业示范,开展治理修复示范。湖南省选取湘潭竹埠港化工园区关停、拆除和治理工程为环保部门全过程监管的修复示范工程。

治理修复资金筹措方式多样

重庆修复资金主要依靠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和创新市场化投入机制来筹措,市政府专门成立重庆环保投资有限公司,设立了10亿元的环保产业股权投资基金,采取PPP等模式参与污染场地整治等环保污染治理,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常州市拟出台《常州市污染场地修复治理融资管理指导意见》。靖江市成立了国资独资的靖江市生态建设有限公司,对全市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和场地污染修复工程实施统一管理,对用于生态环保建设的财政资金进行全程监督管理,探索污染场地管理的金融机制。湖南起草了《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污染场地修复投融资的指导意见(建议稿)》,开展了重金属污染治理专项债券和PPP融资模式用于场地修复的探索工作。

典型地区污染场地环境监管实践

由于搬迁工业场地再开发的大量实施,从2004年宋家庄地铁施工工人晕倒事件后,污染场地的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各地针对辖区内面临的污染场地环境管理问题,先行先试,因地制宜,摸索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污染场地地方管理实践,为全国的污染场地监管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选取北京市、上海市、浙江省为典型地区。

北京市污染场地环境监管实践经验

北京市环保局与市土地、规划主管部门达成共识,初步建立联合监管工作机制,实行工业场地再开发利用前的评价制度,没有开展场地环境评价或治理修复不符合标准要求的不能批准开展下一步工程开发。北京市实行污染场地调查评估、修复技术方案、施工方案及验收备案,对治理修复过程制定了多项监管制度和污染防治举措,包括:定期检查制、工程进展周报制、污染土壤转移联单制度、治理现场视频监控、第三方监理制度等一系列监管制度。通过这些制度的实施,保证了治理修复过程不造成二次污染,确保了治理修复效果。北京市先后了4项地方标准,还有10项技术规范或导则正在编制中,初步建立了适宜北京市污染场地开发利用特点的地方标准体系。

上海市污染场地环境监管实践经验

上海市环保局会同市规土局、市经信委、市建管委印发了《关于保障工业企业及市政场地再开发利用环境安全的管理办法》(沪环保防[2014]188号),构建工业及市政项目场地再开发利用为敏感性建设用地的土壤环境监管机制,督促场地责任方在土地出让或划拨前对土壤污染进行治理修复。在国家相关标准规范的基础上,上海市环保局结合上海实际,制定并试行了6项地方技术规范,2项地方标准规范正在制定中,初步构建全过程环境监管的标准规范体系。上海市环保局印发了《上海市工业企业及市政场地环境保护领域专家评审工作管理办法》《上海市工业企业及市政场地再开发利用场地环境调查评估、治理修复单位考核评估管理办法》.规范专家评审行为及第三方机构从事污染场地调查评估、修复、监理、验收监测的行为。

浙江省污染场地环境监管实践经验

浙江省建立了省、市两级职能部门土壤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环保、国土和农业等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的合力。2013年,省环保厅、国土资源厅、农业厅、经信委、住建厅和财政厅6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加强工业企业污染场地开发利用监督管理的通知》(浙环发[2013] 28号)(以下简称《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各部门的分工职责。在省环保厅系统内部,明确了由省固管中心牵头,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污防、建设、法规、生态、监信、总队、固管等多部门参与。浙江省环保厅出台了《浙江省工业企业关停搬迁及原址场地开发开发利用污染防治监管工作方案》,按照“控制为主、预防优先、底数清晰、责任到位”的要求,推动关停搬迁及原址污染场地有序开发利用,明确污染场地风险评估与治理修复的执行范围与程序,明确了责任主体与三级环保部门的监管责任。这些制度和措施,在杭州、台州等地市都得到了良好落实。推进我国污染场地环境监管的建议

继续深化试点地区污染场地环境监管

结合试点工作进展及典型先进地区管理实践,针对在试点工作及实际污染场地监管工作中面临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是强化试点工作制度建设。试点地区应高度重视,围绕污染场地管理,加强污染场地多部门联合监管机制和治理修复资金筹集的经济金融手段探索,从制度设计上保障搬迁和修复后的监管,提出闲置场地风险管控要求,规范示范工程监管,并“边做边说”,及时总结试点经验并争取早出成果,为“土十条”和“土壤污染防治法”的编制做好实践支撑。

二是加强科技支撑,避免过度修复及修复不到位。试点地区应在污染场地环境监管试点工作进程中,加大科技投入。结合试点地区示范工程,边试点边总结,建立涵盖搬迁环节污染防治、场地风险管控、治理修复技术筛选、验证评估、修复过程二次污染控制和修复后长期监测等全过程的场地环境管理技术规范体系,开展场地修复长期效果评估及经济有效性研究,防止修复不到位或过度修复两种现象发生。加强试点工作中事故防范意识,杜绝污染场地风险事故发生。

三是搭建交流平台,加强对试点地区的工作指导。搭建全国污染场地监管与技术交流平台,借鉴北京、上海、浙江等先进地区行之有效的经验,进一步加强专家队伍对各区域试点工作指导。结合试点工作进展,及时整理总结工作中的问题及经验,注重试点区域污染场地环境管理工作成效的制度转化,加强宣传推广,供全国借鉴参考,充分发挥试点工作的示范带动作用。并加强对管理人员及从业人员的培训,提升行业能力建设。

加快推进全国污染场地环境监管

做好土壤污染防治领域的顶层设计,为落实“土十条”和“土壤污染防治法”各项制度措施奠定基础,加快推进全国污染场地环境监管工作,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尽快开展场地排查,确定优先管控对象。掌握污染场地分布、数量、污染及环境风险状况是科学有序开展场地环境管理工作的重要前提。全国应针对在产及拟搬迁企业场地和已关停、搬迁、破产企业场地,尽快分类、分步开展场地环境污染状况排查,形成潜在污染场地清单,构建污染场地动态管理信息系统,评估确定污染场地优先管控名录,集中资源对环境风险较大的场地优先采取管控措施。

明晰污染场地分类分级管理模式。按照场地使用状态,对在产、闲置和再开发场地实施不同的分类管理措施。即在产场地侧重于污染预防,闲置场地侧重于风险管控,再开发场地侧重于治理修复效果保障及二次污染防治。按照环境风险高低,构建污染场地分级管理体系,确定分级管理要点。对于尚存在的具体执行层面问题,需进一步明确管理层级、管理流程、监管环节及监管手段。充分吸纳地方实践经验,将污染场地异位处理土壤转移联单、场地修复领域评审专家管理及从业机构管理等行之有效的做法以制度文件的形式固定下来。

落实部门责任,建立联合监管机制。已有的污染场地管理实践表明,保障污染场地再开发的环境安全必须要多部门齐抓共管,建立联动机制。通过法律法规、政府发文或者多部门联合发文等形式,理顺污染场地调查评估、治理修复、场地收储和场地流转的前后关系,明晰污染场地搬迁、修复、收储、流转、再开发等过程中环境、规划、国土、工信等政府部门的管理责任,加强统筹协调,有效保证“净地开发”。

篇2

【关键词】污染场地;水文地质;勘察技术

1引言

为全面增强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意识逐渐深入人心,污染环境质量改善问题也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因此需充分发挥有关污染环境地质水文勘察技术的实际作用,为后续生产计划的顺利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确保了工程施工质量的安全可靠性。根据污染环境地质的特点,逐渐扩大水文勘察技术的实际应用范围,从而加快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

2污染场地环境水文地质勘察的内容流程

2.1污染场地环境水文地质勘察的具体内容

污染场地环境水文地质勘察工作主要分为两部分:①确认勘查,初步考量污染场地,分析相关资料,明确勘查范围,掌握污染场地的污染面积和类型。②详细勘查,调查分析污染场地的历史变迁情况,考察污染场地水文地质条件及径流方向;综合评估污染场地的环境状况,具体应做好以下具体工作:①调查分析污染场地的历史变迁情况,包括污染前后场地的状态、造成的污染的原因及导致污染的途径;②从不同方面专业考察污染场地水文地质条件及径流方向;③结合污染环境的实际概况,采用补给的方式对污染场地的环境状况进行综合评估,制定相关的评估报告,并提出解决对策。

2.2污染场地环境水文地质勘察的具体流程

对于已存在污染的场地,在进行水文地质勘察时往往需要对该区域进行勘察、采用、检测分析等一系列的措施,通过具体的勘探检测并结合区域的实际情况从而来确定最为科学合理的治理方案和措施。①对污染地进行实地考察,结合充分的资料与数据进行分析,从而确定相应的水文地质勘察方案、制定采样技术路线图;②调查与分析受污染区域内的土质及水质,对于水质环境的调查应当补社保监测井,并进行取样保存;③取得具有代表性的样本后应对环境内的地质岩层和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分析,并对采集的水质样板及土质样板进行检测;④对受污染区域区域土质、水质现状和当前污染区域的特征进行分析;⑤得出并记录具体的分析结果及污染检测结果,根据相关分析制定具体污染处理修复方案。

3污染场地环境水文地质勘察技术勘探技术应用

3.1勘察工作量布置

布置勘察工作主要包括确认污染阶段和详细勘察阶段。确认污染物时,要根据污染场地的范围、污染的种类、污染的类型以及污染的分布状况以及迁移的途径对勘察工作量进行确定,并按照勘察工作量对采样的布点方案进行制订,一般需要布置超过三个土壤采样点以及监测井,并根据采样的需求及试验检测进行后续的采样以及试验工作,一般采样的数量有21个,其中土样16个,水样5个,需要检测土样和水样的SVOC、TOC污染物,同时抽取4个样品对其物理性质进行检测。完成了污染物勘察后,则需要进入更为详细的勘察阶段,此阶段所设置的监测井的数量有7个,采样的数量则有30个,其中土样有22个,水样有8个,并对土样的污染物进行检测,抽取其中13个土样对其物理性质进行测试。

3.2污染场地检测与试验

在检测勘探前还应先对勘察区域进行检测与实验,具体的试验主要分为土壤试验和污染物分析两点。土壤的试验即是对比污染前后土壤物理性质,包括土壤有机物含量、土壤颗粒大小以及土壤单位重度变化等,从而做出污染情况评估。污染物分析时,不同地域不同污染具有不同的分析指标,例如:某区域石油事故中,对可能的污染场所进行水文地质污染评估时,应特别注意TPH和LNAPL的污染情况。

3.3监测点的合理设定

在进行污染场地环境水文地质勘察的过程中监测点的选择直接影响最终检测结果,因此一定要选择科学合理的监测点。污染环境区域内的各种信息是动态变化的,需利用专业技术手段,在不同的污染区域设置监测点。因此,技术人员应合理运用水文勘察技术,确保勘察作业开展中监测点设置的合理性。在设置污染环境区域内监测点时,应保证监测点分布均匀。另外,为确保监测点实际作用的有效发挥,需注意合理设置监测井深度,选择可靠的监测点布置方式。

3.4污染场地水文地质勘查样品采集

土样的采集要严格按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要求进行,主要采用机械钻探、手工钻采样方法,部分点位需要采用坑采技术。在确定好监测点后,需采集样品,采集样品时要保证其跟相关的检测要求相符,用于对土壤物理性质进行分析的样品要跟相关的检测要求相符。因此,在采样时,为避免取土器中有虚土进入,影响样品检测数据的真实性,取土器的顶部要比虚土高。此外,若使用取土器都难以对表层土进行取样时,则破土时可以使用锤击的形式。其次,保存土壤采样时要保持足够的封闭性,适当减少杂质的数量,并利用瓶装来保存样品,避免杂质跟污染物之间发生反应,从而导致污染物的检测效果数据存在偏差。水样的采集要密切关注样品的数量及时间,地下水采样的数量要保持一井一管,并在监测井洗井2h后进行采样,注意监测井的沉淀管程度要超过50m,以确保地下水的沉淀效果。

3.5室内检测样品保存

水文勘察技术在污染环境地质分析中可实现样品的有效保存。采集的样品时需要及时封装和贴标签,取样地点、取样深度、取样日期、土样名称、孔号等都应该清晰注明,并避免遭受曝晒、浸泡等;保存样品的容器需要加盖密封,并置于实验室洁净的容器中,为样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提供可靠的保障。采集到的样品在保存过程中应选择最佳的环境温度,增强样品物理化性质的稳定性。如果采集样品时室外温度高于20℃,需要对样品进行冷藏。将蓝冰提前冰冻24h以上,采集完样品后立即放人装有干冰的保温箱中,确保箱内温度保持在4℃左右。在运输时,用冷藏保温箱装载,并及时运往实验室。

4污染场地风险评估及治理措施建议

通过野外调查、钻探、室内试验、监测等一系列工作后,对场地污染物的特征、地质及水文地质特征有了充分掌握,结合场地用途,及时进行风险评估,确定出污染的程度、区域及分布范围,从技术、经济两方面进行考虑,选出切实可行、科学、有效的修复方案,从土地利用程度出发,根据土壤污染物修复目标值以及场地土壤污染物浓度的检测结果,结合场地地层分布确定需要修复的面积、深度以及体积。

5结语

在进行污染场地的环境治理时,科学合理的环境水文地质的勘测能够为环境治理提供全面有效的治理依据,确保环境的治理具有方向性与目标性,确保了环境治理的质量。目前我国存在大量的污染场地,在进行污染场地质量的过程中科学合理的进行环境水文地质的勘测一定能够有效的促进环境污染的质量效率,促进我国环境质量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韩麟.污染场地环境水文地质勘察技术应用分析[J].广东科技,2012,21(7):145~146.

篇3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土壤环境保护 法律制度 污染场地

作者简介:陈知朔,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方向: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一、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土壤环境问题

我国土壤环境问题伴随着城镇化的进程日益凸显。土壤污染的特点从原先的局部性、单一型污染扩展为区域性、复合型污染;来自工业、农业、生活三方面污染源通过不同途径进入城镇和农村的土壤,新旧污染和二次污染呈现出混合叠加的态势。

(一)大量城市污染企业关停搬迁,一方面污染场地留隐患,一方面向农村转移污染

(二)高速城镇化使得生活垃圾、污水和固废排放剧增,加重土壤环境压力

(三)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耕地质量持续下降

近年来,我国由于土壤污染问题引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层出不穷,不仅危及群众的健康和安全,更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据估计,我国当前有近1.5亿亩的耕地遭受污染,约占18亿亩耕地的8.3%。一方面是由于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的过量或不当施用导致土壤酸化,破坏土壤结构。另一方面,全国每年农药使用量达30多万吨,但吸收率却只有 30%~40%,超负荷连年使用农药,残留的农药会严重损害土壤的生产、自净能力和载体功能。此外,规模化养殖场和地膜也是重要的土壤污染源。因为长期施用以规模化养殖场的畜禽粪便为原料做成的有机肥料,会把饲料添加剂中的重金属元素带到土壤中;而难以降解的地膜其大面积推广使用会导致土壤的白色污染。

二、我国土壤环境保护立法现状

我国当前的法律体系从耕地保护、特殊区域保护以及大气、水、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等不同角度针对土壤环境问题形成了一些分散性的规定。例如国家层面的立法主要有《环境保护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地方层面有《浙江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上海市《关于保障工业企业及市政场地再开发利用环境安全的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然而从总体看来,我国土壤环境保护立法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并且有的规定已明显滞后,无法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对保护土壤环境的要求。

党的十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列入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进一步强调,要制定并完善包括土壤环境保护在内的法律法规。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生态宜居”和“美丽中国”的新常态下,土壤环境保护立法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并逐渐得以充实和全面化。

在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推进过程中,如何从法律层面有效应对日趋严峻的土壤环境问题,已成为新形势下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重要挑战。结合我国国情与现阶段土壤污染实际情况,建议未来构建并完善如下几方面土壤环境保护立法。

(一)健全管理体制与管理制度

考察我国有关土壤环境管理体制的立法,不难发现某些内容存在交叉、矛盾且不符合科学管理的规律,普遍存在机构设置交叉重叠、部门之间权限划分不清、统管与分管部门关系不明确等问题。例如仅土壤污染监测一项工作就有环保、国土、农业三部门同时负责,这种权责交叉的状态会造成管理主体相互推委或争相管理,严重阻碍土壤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展开。对此,应在立法中明确土壤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体制,其中最主要的是机构的设置及其职权的明确划分,尤其是环保、国土、农业、水利、财政等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除此之外,还应构建土壤环境保护的部际协调机制,搭建统一的土壤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完善内部制约与外部制约相结合的监督机制,使得各部门各司其职、通力配合,科学高效地完成土壤环境保护工作。

虽然我国现行立法中已有一部分法律制度对土壤污染物、污染源进行了控制,但这些分散的规定既不全面也不完善,没有形成系统的、可操作性的管理体系。建议我国逐步建立并健全土壤环境功能区划、土壤环境标准、土壤环境监测、土壤环境调查、土壤污染区域分级等一系列管理制度。

(二)完善污染场地治理与修复的法律制度

污染场地治理与修复的法律制度,具体包括制定污染场地整治规划、确定污染场地的最佳可利用技术、治理与修复公告、确定治理与修复责任人及实行人、进行治理与修复的检查与监督、确定费用的分担等制度。 其中,污染场地治理与修复目标的确定是治理与修复工作能否成功的关键。发达国家对此有着深刻的教训。例如荷兰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有关土壤保护的立法中规定,土壤修复的目标是将其恢复至原有状态,但实践证明这种修复目标过于严苛,导致了高昂的修复费用。越来越多的国际经验表明,树立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而非无条件使土壤恢复至适合所有用途的修复目标更有效。由此“基于风险的管理理念”应运而生。针对风险高但又有开发价值的污染场地,可选择按土地规划功能修复;而那些风险较小的场地则应先控制污染源,再对其进行修复,如此一来便能达到成本最优化。

对于我国而言,2012年的《关于保障工业企业场地再开发利用环境安全的通知》有效地推动了污染场地风险管理在各地的初步展开。下一步应尽快研究制定更为全面、系统的污染场地治理与修复的法律制度,明确场地风险管理模式与程序,完善标准体系建设,规范污染场地管理。

(三)创建可持续的资金筹措机制

可持续的资金来源是土壤环境保护的基本保障。目前由于我国缺乏完善的土壤治理与修复资金筹措机制和相关管理办法,导致众多城市无法及时对污染场地进行修复,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型城镇化的顺利推进。在资金筹措机制方面,由美国国会通过立法建立的超级基金和棕地修复基金为我国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其资金来源包括政府的拨款和贷款、向特定规模企业所征的环境税、向石油及42类化工原料所征的专门税以及环境保险等等。

鉴于我国土地资源国有的特点并结合“污染者付费”原则,可以考虑由中央、地方财政和工业企业共同出资,建立旨在修复那些经风险评估程序筛选出来的、亟须加以治理的污染场地。其中企业承担的资金部分应该以污染企业的民事责任为基础,在行政干预条件下以税收的形式征收。通过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和确定性,保障资金的稳定来源。另外,实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也是维护土壤受害者合法权益、提高防范环境风险、保障土壤污染治理修复费用的有效手段。

(四)建立合理的公众参与和信息公开制度

土壤环境质量的优劣直接关乎公共利益。公众参与是环保工作最强大的支持力量;信息公开则是满足公众环境诉求的重要基础。如何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农业生产者的土壤保护意识,鼓励和引导公众积极参与、支持土壤环境保护显得尤其重要。在土壤环境保护立法过程中,应当贯彻多元共治的现代环境治理理念,构建合理有效的公众参与和信息公开制度,充分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与监督权。具体来说,公众应当有权通过综合决策平台及时掌握土壤质量状况,预防或反对有损土壤环境的重大行政决策和建设项目。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利用网络、热线电话、社会调查等各种渠道了解公众对于土壤环境方面的建议,倡导利益相关方积极参与协商。土壤环境信息要在合理范围内向公众公开,并在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公开的补正、土壤环境信息公开失当法律责任的充实X等方面做好必要的制度完善。

(五)建立严格的法律责任追究机制

严格的法律责任追究机制是补救受侵害者的合法权益、规范法律秩序的有效手段,也是实现土壤环境保护目标的重要保障。例如,美国《超级基金法》就构建了具有“严格、连带并溯及既往”特征的法律责任条款。其中严格和溯及既往,指无论潜在责任方是否存在主观过错皆须对污染场地负责(战争行为、不可抗力与第三人过错属于免责事由);连带责任意味着,如果涉及两个或多个潜在责任方,则美国环保局有权向任一或全部责任方索要治理费用。Y这一条款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美国社会各界积极投身到污染场地的治理当中。

从我国现行立法来看,只有2011年环保部原则通过的《污染场地土壤环境管理暂行办法》、《浙江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等少数规范性文件规定了土壤修复的责任,即污染场地责任人应承担场地修复的费用,历史遗留问题则由地方人民政府承担。Z然而上述规定对于土壤污染法律责任的追究仍过于简单。建议首先应研究制定“环境责任法”,建立严厉的“污染责任终身制”原则;其次,完善环境损害民事赔偿制度,畅通司法救济渠道;最后,健全土壤污染责任的国家司法鉴定体系,制定土壤污染责任鉴定技术规范,为环境司法提供技术支撑。

篇4

日益严重的污染事件

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的工业发展所带来的重金属污染问题早已出现,这些污染产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甚至更早,然而却很少有人愿意花费重金治理。

到了2004年前后,中国的土壤污染问题以让人措手不及的方式突然爆发出来,2004年,北京宋家庄地铁站所在地原为一家农药厂旧址,在施工中3名工人急性中毒,“由此,北京市开始对场地(土壤)污染重视起来。”北京市环保局固体废物和化学品管理中心官员说,“2005年,北京市就开展了潜在污染场地调查工作。”2004 2006年间,重庆等地方政府也针对污染场地出台了一系列地方政策……

然而这些举措依然不能扼制积重的污染扩张的速度。2007年夏,中国接连发生丁太湖、滇池、巢湖的蓝藻爆发事件,这是一个标志——传统的发展模式积累的环境成本已经到了临界点。到了2011年,污染事件的发生速度更快、规模更大、影响范围更广泛。来自环保部的数字显示,从1到8月,全国发生了11起重金属污染事件,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范围之广对民众生命健康的危害之大,引发了社会的高度关注。云南曲靖铬污染事故尚未平息,广西柳州的龙江河镉污染事故再一次令触目惊心。

环保部官员指出,目前的污染呈现三大特点,一是重金属污染物产生和排放量大。根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2007年全国废水中铅、汞、镉、铬、砷等五种重金属产生量为2.54万吨,排放量近900(897.3)万吨。大气中上述5种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约9500吨。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含上述5种重金属的危险废物产生量为1690万吨。其二是一些河流和土壤存在重金属超标的问题;其三是重金属污染的危害影响较为突出,这些重金属污染物在土壤中移动性差,滞留时间长,大多数微生物不能使之降解。并可经水、植物等介质最终危害人类健康。现在有些重金属的污染直接导致儿童血铅超标。

中国已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以解决饮用水不安全和空气、土壤污染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强综合治理,明显改善环境质量”,这也意味着环境修复,即污染场地、土壤和水体等污染治理与修复,已经被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修复在艰难中前行

“从2010年开始,中央已经着手支持地方污染治理项目,主要实施三类污染治理项目,第一是工业企业的污染治理,包括废水、废气;更为重点的是历史遗留污染的治理,主要是废渣项目;第二污染土壤治理项目;第三是河道、水体、底泥治理项目。国家发改委目前已经安排中央专项投资15亿元投资支持地方40多个项目,其中有10多个土壤污染修复项目。土壤修复目前仍是难点。”国家发改委环资司马铭锋博士说。

“土地污染到什么程度,我没法描述,因为没有技术标准,调查进展缓慢。”“污染土地需不需要修复、要修复到什么程度,我很难回答,因为没有技术标准。”在第三届中国环境修复发展战略论坛上,一些与会的环境修复公司负责人说道。

修复作为新兴产业,其市场潜力正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关注,据业内人士介绍,近年来,各地新增的土地修复企业多得“数不过来”。但现实中,从污染土地的调查、监管到治理,整个产业链仍处于无序状态。

一位不愿具名的专业人士说,几年前一些地方就已陆续启动污染土地的调查,但进展缓慢,因为国家相关的技术守则及管理办法还在征求意见中,对污染土地的管理既没有明确主管也没有具体依据。“对土地的风险评估和治理方案应早于污染企业搬迁,现在不但先拆迁,甚至闲置多年,等到要开发利用了才想到修复治理,不但成本剧增,而且效果不好。呼吁管理部门早出台管理办法,早调查早治理。”

“这个行业我们很看好,已和国外不少行业龙头企业建立了联系和合作关系,但开拓国内市场仍感到茫然。”中晟环保有限公司的业务经理称。

尽管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已经明确提出建立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和监测制度,开展污染土壤修复示范;搬迁企业必须做好原厂址土壤修复工作等,但修复产业在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市场准入方面的确仍不完善。

作为项目审批方之一的国家发改委也深感头疼:“地方申报的修复项目,因为没有相关标准作为评审依据,我们目前只好委托专业咨询公司对项目进行评估,但咨询公司对此也感到很棘手。他们又向科技部、行业内的专家学者请教,结果发现地方申报的项目很少能够获得通过。不是治理方案、治理目标与国家现行要求有一定差距,就是前期调查中缺乏相应的技术标准;土壤污染调查和分析不足,污染物不确定,污染的浓度变化、空间分布、污染区域界线不清晰,后期结论难以有效支撑治理方案等等。项目无法通过审批,我们也很无奈。”

市场潜力巨大

据业内保守人士估计,“十二五”期间,中国仅在土壤修复市场的产值规模就将达到400亿元人民币。而这一判断是与国家宏观政策和产业导向密切相关的:2011年9月,《全国土壤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通过专家论证;10月,《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正式出台;“十二五”期间,国家将把环境修复行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以培育。

事实上,发达国家对于环境修复产业的支持和投入也是巨大的。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用于污染场地修复方面的投资就达到近1000亿美元;荷兰在20世纪80年代已投资15亿美元进行土壤污染的修复;德国在1995年一年就投资60亿美元净化污染土壤。

发达国家的环境修复产业起步较早,发展较快。早在几十年前他们已开始土壤修复的研发工作,美国、日本等国家仅土壤修复产业就占到本国环保产业市场份额的30%~50%。在污染土壤修复治理方面,国外已经开发多种物理、化学、生物方面的技术,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形成一个成熟的产业。

在美国从事了10多年土壤修复工作的伊世特(ESD)中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龚宇阳,尽管身在土壤修复行业,但2001年刚回国时龚曾是中国土壤修复的反对者。“如果修复是政府埋单,当时中国并没有国力支撑。”龚宇阳说,启动这一市场需要慎重。

国内直到2007年,北京建工集团成立了国内首家环境修复公司,承接了国内首例土壤修复项目——宋家庄经济适用房项目的土壤修复,之后他们又修复了原红狮涂料厂受污染地块、北京焦化厂南区污染地块等。2011年,他们还承接了20余项场地调查及评价项目,土地修复工程项目数量位居全国同行之首。“接手工程越多,越发现这一新兴产业亟待规范和引导,我们之所以促成了环境修复产业联盟的建成,是希望不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从政策、法规、市场、技术、责任、资金等多个方面研讨环境修复行业发展的现状及未来趋势。”北京建工环境修复公司总经理高艳丽表示。

篇5

[关键词]污染场地 环境水文 地质勘察

中图分类号:[S9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0-0117-01

0 概述

为了满足城市不断发展的需要,越来越多的自然和社会资源逐渐被占用,如何提高土地的利用价值,扩大土地资源的合理使用面积,更好地适应城市土地的集约化发展,是生态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所赋予的必然选择,这就要求我们在不断开发新的土地资源的同时,还必须将已污染的场地进行有效的治理和开发,在不影响人类生活和人体健康的前提下将这些污染场地合理的建设成商用、民用等公共基础用地,而在开发之前应该对污染场地进行水文地质勘察,在经济保值的前提下将这些土地资源进行必要的场地评估勘察,将更好的满足人类对土地资源的使用需求。

1 污染场地环境水文地质勘察

污染场地环境水文地质勘察主要针对场地的土壤质量及地下水污染情况进行调查,其目的是为了掌握含水层的水质状况及特征,确保土地能够得到及时的修复,并避免在日后的开发过程中造成再次污染。

对于污染场地的环境水文的勘察主要分为污染的确认勘察和详细勘察两个阶段,其中确认勘察是通过对污染场地的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在了解其基本的污染状况后对场地进行具体的采样分析,可以查阅相关资料来了解区域所受污染类型,以确认污染场地的具体勘察方式。而详细勘察须在确认勘察的基础上进行,当确认勘察阶段已确定了污染的存在时,根据具体情况整理出污染物和污染源的信息,对整个污染场地进行全面的勘察分析,整个过程主要包含三个阶段:污染识别阶段、采样分析阶段、以及污染状况风险评价阶段。

污染场地环境水文地质的勘察需重点调查的内容如下:场地的水文地质条件,包括地下水分布、埋藏状况、水位变化状况、地表的径流、排泄等问题;了解该场地的历史利用状况以及生产活动的主要影响,分析其可能存在的污染流程;查明该场地的土壤及地下水的质量情况和受污染状况,分析其污染机理和分布;针对以上的方面的调查从而得出可靠的场地环境风险评估,并制定出相应的治理方案。

2 污染场地环境具体勘察程序

在对污染场地进行水文勘察的过程中应采取以现成的勘察、采样、检测分析手段为主,结合相关的场地调查状况,进行推测或者模拟分析的方法,从而制定出合理的评价方案以及有效地技术线路,降低在实施过程中的风险。

对勘察点的设置要求分两步,在确认勘察阶段,主要是对现场监测点的布置以及对相关深度和密度进行判断,这就需要在勘察的过程中对于潜在污染范围进行预估,并设置足够的勘察点数量,以确认场地是否被污染,另外在场地的污染区附近还需设置多个地下水监测井,具体数量根据勘察点变动。而对于详细勘察阶段,主要采用的是网格均匀布点或者是勘察点加密布置方式,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将场地的污染分布情况进行分散处理,从而判断场地污染程度。此外,同一污染场地上的不同勘察点,对所处含水层是非承压水或层间水时点的布置规律并不相同,需要对设置的地下水监测井及周边浅井的深度状况进行具体分析。

样品采集必须遵循两个原则:第一,采集的样品需均匀,对总体应有充分的代表性,要能充分反映总体的组成。第二,采样过程中要设法保持原样品的理化指标,防止待测成分逸散或污染。采样时要注意以下几点:对垂直变异比较大的土层进行采样的时候应该保证每一个层位都能够采取一份土壤,其控制点主要是:第一含水层为承压水或者是层间水时的采样点、表层与上层的隔水层之间的采样点、隔水层的采样点、地下水水位有变化时的采样点。

土样采集需选择适合的采样器,并采用锤击法或静压法针对不同的土质进行取样。采集好的样品需进行合理妥善的保存,以便分析结果能更好的反应污染情况。

3 勘察的过程中需注意的技术要点

3.1勘察点布置:在不确定污染区进行布点选择时,需对勘察点附近的地质环境进行详查,对该场地做出较为准确的污染预判,基本上对于可能发生污染的区域采用三个以上的勘察点,同时对地下水的水位变化区域一般设置三个以上的监测点,其中主要的是在地下水的上下游地区,需覆盖可能的污染段。

3.2对勘察点进行设置之后需进行加密点的布置,其中布点使用的是局部污染场地的勘察结论,而网络布点使用的是大面积污染场地的勘察结论,对于网络布点的主要判断依据就是可疑污染场地的面积。

3.3对第一含水层是非承压的类型,要注意的是地下水与土壤钻孔之间的深度需保持在含水层底板的上方;如果第一含水层是承压水或层间水,则就应该在确定好建井深度或者是在对土壤进行钻孔深度的时再对地下水的监测井进行设置,非建井上,钻孔一般采用的深度是小于第一隔水层。而在建井上的土壤深度一般要超过第一含水层并达到其顶部,且建井的深度要在地下水水位5m以下。

4 对污染物、地下水的采样检查及其保存

根据对污染场地的水文地质的调查,对所采样品的抽样分析来确定该场地在生产使用的过程中是否产生污染物以及污染物的组份和类型,以便了解其水文地质的变化状况。在对污染场地样品进行分析后了解影响土壤的与地下水变化的条件,使抽样检查具体有一定的针对性。

在对土壤样品进行采集时,要注意当样品从土层中钻取之后,需尽量剔除杂质,并装入适合的容器之中,在对土质进行分装的时候要注意的是尽可能的不要翻动,避免受到二次污染。而在地下水进行采集时,要注意地下水监测井井管主要是由沉淀管、过滤管以及井壁管组成的,井壁管位于过滤罐的上方,而沉淀管位于过滤管的下方,过滤管是在检测含水层的过程中设置的,因此主要位于地下水的水位跟沉淀管的顶部,使其水位必须处在地下水水位的监控范围之内,根据含水层的厚度,沉淀管的底部要位于隔水层的内部,并按照这样的步骤进行对地下水采样,可以采用一次性的贝勒管进行抽样采集,同时保证一井一管。对样品的保存,主要的是根据分析其物理性质后进行分类,对其进行封装以避免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并注意保存的温度,一般需要放人保温箱中冷藏。

5 小节

通过对污染场地进行具体的采样分析之后,根据勘察的结果可以看出污染场地的污染程度以及其水文地质特征,在对其进行风险评估的同时要制定可行的设计修复方案,对于一些污染的场地要及时的进行勘察,为场地治理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以便于更加合理的利用土地资源,在不减少其经济价值的同时能够更加合理的实现土地的集约化使用,最终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惠昌.水文地质勘察.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第1版,2008年11月.

[2] 王现国.水资源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研究.黄河水利出版社;第1版,2008年9月.

篇6

水企业如何进一步发展,公司之间的差异在哪里?竞争在哪里?如何跟国际接轨?是目前各个企业正在思考的问题。

作为一个水的综合服务企业,它不仅包括饮用水、污水处理,还包括水源及地下水。我国目前在水领域的各项政策在逐步完善,从城市污水的排放标准的提高,到今年对水资源的红线管理控制,都趋于完善。唯一缺位,而又与国外有极大差别的是对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的管理。国家“十二五”规划也第一次将其列入其中。

我国亟待修复的土壤及地下水面积巨大,并且遍及农村和城市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尤其严重,土壤及地下水修复的市场潜力巨大。

我国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的总体趋势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及地下水污染严重,在重污染企业或工业密集区、工矿开采区及周边地区、城市和城郊地区出现了土壤重污染区和高风险区。

随着城市规划的确定,城市扩容、功能区明确、布局调整,使得许多化工、农药、钢铁、金属冶炼、电镀和机械加工等大量排放危险废弃物的企业从市区搬迁出去,而这些留下的土地,按国家规定需环评并根据污染情况进行修复之后才能使用。

根据行业分析看需求

综观我国整体的土壤修复市场,首先是农村的土壤修复,其污染源主要包括:化肥、农药、农膜、煤渣、垃圾及其他有害物质。

全国受污染的耕地面积约有1.5亿亩,污水灌溉污染耕地3250万亩,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和毁田200万亩,合计约占耕地总面积的十分之一以上,其中多数集中在经济较发达地区,污染面积之大是显而易见的。如果能撬动农村土壤及地下水修复的市场,那么市场容量将会是相当巨大。

其次是城市土壤修复市场。其污染源主要包括:石油、煤炭、钢铁、化工等行业,还有制药、造纸、医药、纺织等轻工业。

石油行业是一个污染面积广、污染时间长且有着充裕的支付能力的行业,因此,对于土壤及地下水产业来说,石油行业是一个可以进入并且能够取得一定业绩的重点工业污染行业。根据了解,每个油田都拥有自己的研究院,专门从事石油方面也包括石油污染防治研究,很多油田、输油管道、加油站的基本资料都掌握在这些研究院中,但石油污染的范围巨大,单靠研究院不足以完成所有污染土壤及地下水的修复治理,这就为企业进入石油行业进行土壤修复提供了一个突破口和契机。

化工行业是城市工业发展的主力军,城市工业布局的重新规划,城市中的化工厂也面临着搬迁问题,其遗留下来的污染场地是土壤及地下水修复的一个主要市场,并且已经有实例证明修复后再进行商业开发的可行性,如北京化工三厂的土壤及地下水修复工程,修复污染土地后,北京市政府在该片土地上进行了宋家庄经济适用房的商业开发,并且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

煤炭行业带来的土壤修复商机不仅仅反映在矿区污染土地及地下水的生态恢复上,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脚步下,大量的煤炭厂从城市中搬迁后遗留下来的污染场地亟待修复,以实现土地的再利用。我国大中城市的焦化厂基本上都处于搬迁的名录中,一旦地方政府开始注重环保事业的发展,搬迁焦化厂这样的污染企业必然是一条先行的政策,由此而遗留的污染场地,形成了一个场地修复的大市场。

钢铁厂的搬迁在城市环境保护的政策中也是现行的、在大中城市推行较多的一种方式,因此,同关注大中城市焦化厂的搬迁遗留下的污染土地一样,钢铁厂的搬迁遗留下的污染土地也是一个需要进行土壤及地下水修复的潜力市场。

当然,还有其他,例如生活垃圾填埋场。建造一座填埋场所需资金一般高达4000万元以上,但使用年限仅为10~15年。在此背景下,尽早探讨研究符合我国国情的填埋场土壤修复后的再建设再利用问题,市场前景是很好的。

然后是建筑垃圾。我国建筑废料的回收利用率较低,大量的建筑垃圾掺杂在土壤中,导致土壤质量趋于恶化。如果有关部门能够对建筑垃圾堆放引起的土壤问题重视起来,这片市场也能逐渐培育起来。

最后,城市中的养殖场、屠宰场、危险废弃物填埋场土地和地下水污染问题也很严重。

我国污染土壤及地下水修复技术主要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目前正经历着由实验室研究向实用规模研究的过渡阶段。有些技术已经投入到工程应用上,但面对污染土壤的复杂情况,这些技术还不够成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市场的发展。国家虽然近几年开始重视,但土壤及地下水修复市场投资方面还是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较,如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用于污染土壤及地下水修复方面的投资达1000亿美元。

此外,在我国专门从事土壤修复的公司少,竞争态势不明显。2006年,原沈阳冶炼厂的房地产开发商开启全国较大规模厂区工业用地污染治理工程,但当时并没有专门从事土壤及地下水修复的公司参与,开发商与几位科研院校的土壤污染治理专家合作完成了场地土壤修复。直到2007年,我国第一家以土壤修复命名的公司――北京建工环境修复有限责任公司才完成北京化工三厂原场地污染土壤修复工程。可见,土壤修复市场还未成熟,处于刚刚起步阶段。

近年来,企业搬迁非常普遍,遗留的污染处置成为亟待解决的新问题。目前来看,尚无完善的法律和政策机制对企业搬迁后的土地污染治理进行有效的规范,“谁污染,谁治理”并未完全践行。

首先,出让土地时地方相关政府部门提供的土地信息不全面。开发商在竞拍土地时,并不知道土地的污染情况。如武汉的“毒地”被退事件,武汉市土地储备中心最终向开发商赔偿1.2亿元人民币。相关事件暴露出土地使用管理机制的软肋。

其次,处置责任主体不明。遗留污染处置问题已经引起社会高度关注,《污染场地土壤环境管理暂行办法》已编制完成,四川、江苏等多个地方已制定了相关管理规定,但对于搬迁后的污染处置,鲜有污染者负责的情况,更多的是开发商买单,污染土地治理成本最终还是要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调查表明,由于目前国内缺乏明确的政策约束,导致许多开发商直接在刚刚搬迁的工厂土地上盖居民区。例如某小区,居民入住后发现除了植物猛长,蚊虫、老鼠都没有。经过调查才知道那里以前是生产氮肥的化肥厂。在这样的区域长期居住,对人身体的影响将是后患无穷的。

危机也是机遇

环境修复作为新兴环保行业,技术的研发或者应用还处在试验阶段,还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技术,暂时没有技术壁垒;国家的行业标准和准入制度也都在制定过程中,因此,在环境修复市场逐渐成熟后,将会有越来越多从事其他环保产业的企业涌入到环境修复行业。

我国的污水处理市场经过近几年的市场化运作,已经开始成熟起来。许多从事污水处理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运营管理团队、工程设计队伍,同时也拥有了一定的技术研发能力。一些比较成熟的污水治理企业,开始延伸自身的产业链条,涉足水体或土壤及地下水修复领域。因此,一些成熟的大型污水治理企业可能会成为潜在的土壤和地下水修复企业,将凭借自身的资本、技术、人才优势,向土壤及地下水修复行业渗透。

篇7

一、土壤污染现状

近三年来,随着我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壤污染形势也越来越严峻,一是工业企业场地土壤污染急剧加快,二是农业耕地土壤污染也急速增长。我市辖区内工业企业土壤污染主要集中在工业园区矿产品加工企业、矿山企业等污染对场地造成的污染;农业耕地土壤污染涉及到全市农业用地,主要是化学肥料、农药的过度使用。长期过量而单纯施用化学肥料,会使土壤物理性质恶化土壤酸化、胶体分散散,土壤结构破坏,造成土地板结,并直接影响农业生产成本和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二、防治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完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根据市域实际情况,对相关企业提出强制性技术升级和从严的污染防治要求;对不符合城乡规划的涉重金属企业,要逐步关闭和搬迁。同时历史遗留污染问题进行了全面解决。(二)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把入口关,控制重金属污染隐患的产生。对未经环评审批的在建项目或者未经环保“三同时”验收的项目,一律停止建设和生产。在环境敏感区域禁止审批新建、改建、扩建增加重金属污染物排放的项目,对重点防控企业逐步开展环境影响评价。(三)强化污染治理,加快解决突出的污染问题。一是加大整治力度。严肃查处矿山违法建设、超标排放等违法行为,强化达标排放整治,每年开展一次“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专项行动”,依法关闭一批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重污染企业,停产整顿一批已经造成严重环境危害的企业,确保现有企业的达标排放。二是妥善处置矿山类危险废物。对各类重金属污染重点防控对象实施无害化处置或实现达标排放,三是着力解决历史遗留污染土壤问题。(四)强化环境监管,严格防范各类污染风险。严格规范企业环境管理,督促重点防控企业及时报告原料和产量的变化情况,建立企业信息公开制度。同时,针对该类企业,实行专人专管,一季一监测,一月一申报,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均要求建立相应的处理设施,对污染设施的运行情况,实行每月监察一次,并要求企业做好污染防治设施运行记录。

三、存在的问题

(一)土壤环境监管体系不完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以及建设项目环保设施“三同时”竣工监测工作中,除了生态类建设项目需要长期跟踪土壤污染以外,其他建设项目还没有较为详细的土壤环境管理规范及环境保护要求。近两年颁布的农药、制药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开始详细规定了建设项目土壤本底调查的要求,但除此以外的其他行业环评,土壤本底调查仍然较为主观。特别是早期立项的水泥厂、重金属企业未开展详细的本底调查。(二)土壤环境管理不规范。一是城市场地土壤污染管理办法有待完善。随着城市化进程,大量存在潜在污染风险的工业场地用途发生变化,场地被大批量转为商业、住宅用地。但为进行土地调查,未明确要求开展土地性质变更环境质量评价,未能促进土壤环境质量与土地资产价值挂钩,尚未形成城市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管理的规范化。(三)土壤污染责任的认定有待进一步明确。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避免土壤污染问题的发生、预防土壤污染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未涉及土壤污染应有的管理规则,《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基本法没有明确规定土壤污染的责任者、污染者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和义务等问题,没有提供可操作的土壤污染责任追究、认定、赔偿程序。从近期土壤污染调查情况来看,当前全国典型土壤污染还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有些污染企业的责任主体属于“国有”,污染对象是“国有”性质的土地,土壤污染责任则无法追溯到具体的污染者或责任人。

篇8

关键词:锦州农村; 对策及建议; 环境污染问题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8011803

1引言

近年来,锦州市各县区、各部门按照国家、辽宁省农村环保工作的有关精神,不断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开展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生态示范区建设、土壤调查及农业污染源普查等工作,使得部分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污染问题依然严重,环境问题亟待解决。

2当前农村存在的主要环境污染问题

2.1农村生活污染不断加剧

全市农村每年生活垃圾排放量约60万t,生活污水约0.5亿t。由于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污水缺乏有效收集治理措施,生活污水排放分散,水量小,污水收集难度大且建设成本高,致使管网覆盖率低,少数村镇污水处理厂运行效率低,处理效果差;农村生活垃圾不能得到有效处理,生活垃圾在沟渠、村头路边,随意乱倒堆积,成为新的污染源。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的生活垃圾的组成日趋复杂,有毒、有害物质增多,农民的垃圾还田积极性不高,土地消解比例下降。垃圾处理率低、处理设施建设不完善和管理落后,导致大部分污水随意排放,垃圾排放多为填沟、填坑、沿河排放和露天堆放,严重影响村容村貌,雨季被冲入河流造成水体污染。城市生活垃圾向农村转移的现象仍然存在,清运车将垃圾倾倒在农村,成为农村环境的“潜在污染源”。综上,由于对农村生活污染缺少行之有效的建设和管理模式,导致农村地区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2.2畜禽粪便污染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养殖专业户越来越多,规模逐渐扩大,但是,大多数养殖专业户对畜禽场排放废弃物的处理和贮运能力不足,畜禽产生的固体粪便随意露天堆放,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无害化处理,造成臭气四溢,粪水横流;畜禽场产生的废液污水,多数就近直接排入沟渠,导致农民生产和生活环境污染加剧。未经过无害化处理的畜禽粪便含有多种致病病菌和寄生虫卵,直接作为肥料,或一遇大雨,粪便污水随地表径流入水体,必然会导致疾病传播,威胁到人体健康。

2.3新能源利用率低

多数村屯对太阳能、秸秆生物能等新能源利用率低。大量秸秆在农田直接燃烧在浪费能源的同时,还造成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2.4农业面源污染严重

农药、化肥及农膜的大量使用,使农产品的污染居高不下,“白色污染”有增无减。农民盲目追求农产品单产,超量或不科学使用化肥,使农产品质量降低的同时过量的农药化肥随地表径流造成对地表及地下水潜在污染威胁;此外过量或滥用农药,使粮食、果蔬等农产品受到污染,同时还影响到有益生物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致使生态失去平衡;大量使用地膜或塑料大棚,可以使农作物早结果、早上市,但不容忽视的是,大量使用地膜,又不进行清理或科学处理,长期使用,对土壤十分有害,造成了农用地膜污染严重。这些都使农村及农业污染日益加重,农业面源污染比重逐步上升。

3环境污染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3.1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锦州市目前各县政府所在地均拥有一座县级污水处理厂,并投入运营,但各乡镇和村民居住集中村屯的污水处理厂(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根据锦州市农村现有经济发展水平,按照“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原则,结合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的现状,全面启动乡镇(中心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到“十二五”期末,基本实现各乡镇都有污水处理设施的目标,同时对于规模较小的村屯修建排水沟及出户排污水管道,修建氧化塘接收污水,种植水生植物,实现污水自然氧化并有效利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解决农村人口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问题,实现可收集污水基本得到治理、配套管(渠)网初步形成、治理设施正常运转。

3.2农村生活垃圾治理

对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问题,力争在现有县城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的基础上建设规模较大乡镇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处置设施,大力推进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推动人居环境的全面改善。在重要水源地、交通干线沿线、主要河流域沿岸和城市近郊等重点区域的村庄,充分依托现有的城镇垃圾处理设施,对生活垃圾进行集中收运处理,采用“户分类、村收集、镇(乡)中转、区(县)处置”模式。在经济欠发达、交通不便的地区,实行垃圾不出村,除沤肥、回收利用外,自行将不可利用垃圾填埋在合适的地方,采用“统一收集、就地分类、综合处理”模式。

农村垃圾收集转运体系由县区政府统一负责,或乡镇政府直接负责,或乡镇委托公司市场化运营。积极推进农户或村庄实行源头分类,就地减量收集,分拣回收可利用垃圾。鼓励收集废家电、废电池、农药瓶、废灯管(泡)等有害垃圾,并定期交送有相应处理资质的单位集中处理。各镇建立专业环卫保洁管理队伍,负责镇区内(包括自然集镇区域)及交通干道两侧垃圾清运和公共区域的卫生保洁;各村建立保洁队伍,负责本村范围内农户、企事业单位的垃圾清运和公共区域保洁。全面推进农村垃圾“组保洁、村收集、镇中转、县(区)处理” 的生活垃圾集中收集与运转的四级集中处理模式体系,以及“市、镇(街道)、村(居委会)、组”四级联动、分级负责、城乡一体的长效保洁机制。到2015年,所有行政村设置垃圾箱,聘用保洁员,配备垃圾转运车,保障垃圾的统一集中焚烧处理或填埋。各乡镇根据实际需要分别设置垃圾中转站,中心村及其他大型农村居民点设置垃圾收运点。各村(居委会)负责选点建设垃圾池,组织落实保洁人员和设备,将属地范围内的生活垃圾统一清运至镇(街道)垃圾中转站,并负责对本村(居委会)保洁人员进行管理考核。各镇(街道)中转站压缩处理后的垃圾由^环卫办统一转运至县(区)垃圾填埋场进行无害化处理。建立专业环卫保洁队伍,环卫保洁员按大村4人,小村2人配备。

3.3农村畜禽粪便治理

目前,各县区养殖业发展迅速,养殖种类涉及肉牛、奶牛、肉鸡、蛋鸡及猪等5类,且饲养量不断提高,为县域农畜业发展、拉动地方经济增长及保证城乡居民菜篮子供给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由于没有普及规模化养殖场,畜禽散养户居多,畜禽养殖环境污染问题逐渐显现,对畜禽粪便治理应按照规模化养殖场、分散式畜禽养殖小区及庭院养殖户分类治理原则。

(1)对规模化养殖场,按照雨污分流、干湿分离、种养结合、达标排放的要求,指导养殖业主进行综合配套治理。采用节水措施,减少污水排放;铺设污水管道、实施雨污分流、完善沼气池等粪污处理设施;建造与养殖量相匹配的防雨水冲刷(流失)的干粪堆仓和污水处理池,保持养殖场整洁卫生等措施,强化养殖面源污染的“源头控制”。鼓励建设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有机肥生产利用工程,实现畜禽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2)鼓励养殖小区、养殖专业户和散养户进行适度集中,对污染物集中收集和治理。

(3)对分散的小规模庭院养殖,主要依靠加强宣传,推进人畜分居,实行畜禽圈养,鼓励建设沼气处理设施,配套“一池三改(沼气池、改厨、改厕、改圈)”等技术措施,引导粪污还田利用。针对养殖专业户和散养户积极推广诸如发酵床养殖等新的生态养殖技术,做好粪污处理技术筛选及推广。

到2015年末,全市100%以上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已配套完善固体废物和污水贮存处理设施,但要保证设施正常运行,同时畜禽粪便处理率达到80%以上。

3.4农村新能源利用

新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秸秆综合利用、沼气利用、氢能、核能、风能等,结合目前锦州市农村地区实际情况,重点推广生物质能转化、太阳能综合利用和沼气发电等农村新能源。

3.4.1太阳能开发利用与推广

太阳能目前在农村正在普遍采用,太阳能热水器主要用于取暖、洗澡、日常生活用热水、冬季养猪拌饲料等。至2015年农村30%住户采用太阳能供热。

3.4.2沼气技术综合利用

随着北方冬季沼气应用技术的成熟,以及农技部门的大力推广,沼气应用的优点在广大农村被普遍认识,被采用的越来越多。主要技术以“一池三改”、“四位一体”为主要内容,农户改厨、改厕、改圈,发展沼气生态农业,也包括乡村级农村沼气服务网点和县级服务站。

3.4.3秸秆综合利用

建立以企业为龙头,农户参与,县、乡(镇)人民政府监管,市场化推进的秸秆收集和物流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企业建设必要的秸秆储存基地。鼓励发展农作物联合收获、粉碎还田、捡拾打捆、贮存运输全程机械化,建立和完善秸秆田间处理体系。大力推广秸秆快速腐熟还田、过腹还田和机械化直接还田。鼓励养殖场(户)和饲料企业利用秸秆生产优质饲料。积极发展以秸秆为基料的食用菌生产。结合农村环境整治,积极利用秸秆生物气化(沼气)、热解气化、固化成型及炭化等发展生物质能,逐步改善农村能源结构。推进利用秸秆生产燃料乙醇,逐步实现产业化。合理安排利用秸秆发电项目。鼓励采用清洁生产工艺,生产以秸秆为原料的非木纸浆。引导发展以秸秆为原料的人造板材、包装材料、餐具等产品生产,减少木材使用。积极发展秸秆饲料加工业和秸秆编制业。到2015年,秸秆综合利用率已达到90%。

3.5农村面源污染治理

对于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应采取多方位多渠道进行,具体措施如下。

3.5.1逐步建立农村土壤监测体系

开展粮食主产区、瓜果和蔬菜产地以及矿产资源开发影响区等重点地区土壤污染加密调查。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制试点地区和“以奖促治”政策实施村镇开展土壤环境监测试点,逐步建立和完善土壤环境监测网络,加强土壤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能力建设,建立土壤突发环境事件预防预警工作协调机制。加强土壤环境保护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力度,培养和引进一批专门人才。

3.5.2加大农用地土壤环境保护力度

以基本农田、重要农产品产地特别是“菜篮子”基地为重点,开展农用地土壤环境监测、风险评估与安全性划分,建立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档案。严格控制主要粮食产地和蔬菜基地的污水灌溉。按照《食用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评价标准》、《温室蔬菜产地环境质量评价标准》和《畜禽养殖产地环境评价规范》等环保标准的要求,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状况评价,推进保障食品安全工作。按照《化肥使用环境安全技术导则》、《农药使用环境安全技术导则》、《农业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技术导则》等环保标准要求,强化对农药、化肥及其废弃包装物,以及农膜使用的环境管理。

3.5.3启动农用地土壤修复试点工作

开展农村地区污染场地调查与评估,建立农村地区污染场地清单,严格控制污染场地再开发利用的环境风险。以环境纠纷多发区等环境热点地区,以及以地下水为水源地的地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为重点,查明全省土壤污染状况、污染程度和污染成因,针对不同土壤污染类型(重金属、农药残留、有机污染、复合污染等),选取有代表性的区域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示范工作。组织筛选农用土壤、农村地区工业污染场地土壤治理修复技术,通过“以奖促治”等政策措施,加快农村地区历史遗留工业污染场地治理修复。

3.5.4加大土壤污染防治宣传力度

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土壤污染的危害以及保护土壤环境的相关科学知识和法规政策。把土壤污染防治融入学校、工厂、农村、社区等的环境教育和干部培训当中,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

4结语

农村地区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在现有基础上加大治理力度,至2015年末农村环境已得以初步改善,同时随着中央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到2020年末农村污水、生活垃圾及畜禽粪便治理率可实现100%,同时土地流转政策的实行,便于机械化种植和科学、合理施肥,也便于土地涵养,秸秆综合利用率可实现100%。

2017年4月绿色科技第8期

参考文献:

[1]

刘青松.农村环境保护[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03.

[2]张雪绸.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及其保护对策[J].农村经济,2004(12).

篇9

且慢对垃圾肥种菜口诛笔伐

汤嘉琛

当下,举凡涉及食品安全的新闻和传闻,总能在第一时间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番禺一些菜地用垃圾肥料种菜的做法,经过各大网站和微博网友的“热炒”,已经升格为一个公共话题,并激起了人们关于重金属超标、毒蔬菜的恐慌。

不放过任何潜在的安全风险,都是可以理解的。不过,批评者不妨先耐心听听当地菜农的说法。一些菜农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当地土壤含沙量大,养分极易随雨水冲走,这使得种植蔬菜的难度很大。菜农在多年的实践经验中发现,用发酵后的垃圾混合鸡粪等生物肥料做堆肥,不仅能节省化肥和减少成本,而且肥效不错。

事实上,根据环保部《城镇垃圾农用控制标准》,只要经过必要的无害化处理,肥力元素达到一定标准,使用垃圾堆肥种菜并非不可。在日本,一些企业的生活垃圾堆肥处理技术广受瞩目;在国内,一些生物科技公司也利用垃圾混合浒苔生产出了优质的海藻肥。

因此,如果批评者仅凭以往的经验和主观推测,就对“垃圾肥料种菜”的做法展开口诛笔伐,可能不太严谨。评判这件事的关键,在于菜农们所使用的垃圾肥料是否符合相关标准,而这些问题,都有待当地农业部门的检测结果给出答案。如果检测结果显示肥料确有问题,批评者们到时候再批“缺德”也不迟。

进一步说,即便菜农们使用的垃圾肥料最终被检出不符合规范,公众对这件事的关注,也不应止于口水化的批评和情绪宣泄。除了职能部门采取必要措施将损失降到最低之外,更值得讨论的问题是:当世界各国都在让生活垃圾“变废为宝”,为何我们的农民迟迟享受不到这种既经济又安全的新技术?

用垃圾肥种菜,谁还敢吃

丁洪峰

/news/jzwp/201212/542786.shtml

在食品安全被日益重视的当下,“毒从何来”的考问从来都没有绝迹过,即便是自己种菜自己吃,不施化肥不用农药,也不能保证安全,因为还有土壤。土地与水、空气一样,是食品安全最基本的保障。一旦土壤被严重污染,垃圾中的重金属渗入土壤,通过植物进入食物,再通过食物进入人体,那么必将给民众健康带来严重危害,并带来很多不可预知的危险影响,想想便让人觉得可怕。

用垃圾做肥料如果缺乏一定的标准、规范和监督,可谓危害无穷。村民用垃圾沤肥,可能是无意为之,不清楚将垃圾直接用于种菜可能带来的潜在危害。但现实中,无论有意还是无意,无论是知道还是不知道,愈演愈烈的土壤污染就摆在那里,尤其是农村地区,任意倾倒的垃圾不仅会污染环境,更会深层次地毒害土壤,进而影响到食物的安全。

篇10

关键词:码头;油气;回收;技术

中图分类号:U69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17)07-0057-03

石油产品是由多种烃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低沸点的组分容易蒸发形成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油气。石化码头油品及化工品装船过程中排放油气导致环境污染、安全隐患和资源浪费,码头油气回收是指对船舶排放的油气进行收集,通过管道输送经油气回收设备处置后,将油气还原为油品,进行回收再利用,油气回收具有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双重作用。在当今大气污染严重、能源供给紧张、油码头作业频繁的情况下,油气回收工作受到国家和行业的高度重视。油气回收治理是当前改善空气质量,解决区域性大气环境问题的重要的举措。

1 油码头油气回收的作用与意义

1.1 对安全和职业健康有益

油品易挥发,油气和空气混合达到一定浓度,若遇到火源或静电有可能发生燃烧或爆炸,实施油气回收,可消除油气聚集,油气麻醉人体中枢神经,刺激皮肤粘膜,对造血系统慢性损害,油气浓度高足以引起急性中毒。码头油气回收系统的实施,必将减少油气的排放和在大气中的聚集,保护了人员的身体健康。

1.2 减少对大气的污染

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导致雾霾和臭氧超标的重要污染物,近年来广受关注。油气作为VOCs 中石油类产品烃组合的挥发物,含有的不饱和烃对形成雾霾和光化学污染作用较大,码头油气回收收集船舶货油蒸汽,杜绝无组织污染排放,减少了大气污染,保护了环境。

1.3 实现资源回收再利用

原油、成品油是极易挥发的液体,特别是汽油,在装载过程中排放量大。石油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油气的排放是资源的巨大浪费。2015年我国原油和成品油装船量分别为9200万吨和17100万吨,挥发率分别按照0.08%和0.1%计算,挥发油气排放总量24.5万吨,碳排放76.87 万吨。按1 万元/ 吨计,每年损失24.5 亿元。对原油、成品油等货类进行油气回收可以减少资源浪费,实现回收再利用。

2 油气回收的主要政策标准和相关技术

2.1 油气回收主要的政策要求和标准规范

2.1.1 政策要求

2013年10月国务院《关于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计划的通知》,提出了治理大气污染的奋斗目标,推进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在原油成品油码头积极开展油气回收治理。2015年7月,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印发《原油成品油码头油气回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首批油气回收试点项目。2015年9月交通运输部出台了《船舶与港口污染防治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15-2020年)》,提出进一步的要求。 2016年2月交通运输部、环境保护部、商务部、质检总局共同发出《关于印发原油成品油码头油气回收行动方案的通知》提出在环渤海地区、长江干线、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再遴选一批原油或成品油码头作为第二批码头油气回收试点工程。

各地政府也对油气回收工作做出了具体要求,如 2015年7月1日实施的《广东省环境保护条例》中要求,油码头、加油加气站、储油储气库(区)和油罐车、气罐车等要按照规定安装油气回收装置。

2.1.2 技术规范

关于油气回收的技术规范有《油气回收系统工程技术导则》(Q/SH0117―2007)、《油库、加油站大气污染治理项目验收检测技术规范》(HJ/T431―2008)等标准规范。在排放标准方面,我国有储油库、加油站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同时也有国标《汽油运输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石油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2.2 码头油气回收相关技术

码头油气回收设施一般由气相输送单元、船岸界面安全单元、码头引风输送单元、油气回收单元、安全控制系统等组成。油气回收常用方法有:吸附法、吸收法、冷凝法、膜分离法、热氧化法和复合工艺法。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如下

(1)吸附法。利用活性炭、硅胶等吸附剂对油气/空气混合气进行吸附,实现油气和空气的分离。吸附法处理效率较高,排放浓度较低。缺点其一是活性炭失活后存在二次污染;其二是大多数国产活性炭吸附力较弱,寿命不足2年,吸附材料的后续成本较高。

(2)吸收法。根据混合油气中各组分在吸收剂中溶解度的大小,斫行油气和空气的分离。工艺简单,缺点是回收率低,设备占地空间较大、能耗高,吸收剂消耗较大,需不断补充。

(3)冷凝法。利用制冷设备将油气的热量置换,实现油气组分从气相到液相的直接转换。工艺原理简单,可直观的看到液态的回收油品,自动化水平高 。缺点是制冷能耗高,要提前开机制冷。

(4)膜分离法。利用烃类优先透过特殊高分子膜的特点,让油气和空气混合气在压力推动下通过高分子膜,油气分子优先透过而空气组分被截留排放,富集的油气经传输转回油罐或用其他方法液化。此技术先进,工艺相对简单,自动化水平高。缺点是投资较大,膜分离装置要求稳流、稳压气体,膜的寿命有限。

(5)热氧化法。热氧化法即燃烧法,将油气集中起来,送到加热炉或者焚烧系统烧掉,此法对烃类排放的控制相当彻底,缺点也很突出就是没有回收利用造成资源浪费,且由于系统和明火相通需要特别注意安全问题。

(6)复合工艺。若采用单一工艺难以兼顾环保性和经济性的要求。一般采用的是复合工艺。复合工艺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减少占地面积、提高处理效率、提高安全性能,投资成本也可适当降低。

3 老旧码头油气回收改造研究及存在的问题

以广州港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分公司广石化码头为实例,对照有关油码头技术规范以及码头油气回收船岸安全界面技术要求,结合公司码头场地现状、靠泊船型,分析近年货源结构,从改造难度、投资经济性、运作稳定性、项目安全性进行研究。

3.1 广石化码头有关情况介绍与油气回收研究

场地现状。码头于1977年建成投产, 是中石化广州分公司的配套码头,码头呈“T”型栈桥式布置,高桩梁板结构,泊位总长378.3米,工作平台长289.2米,码头面宽为15.8m-21.8m,码头前沿水深为-13.3m,航道水深为-13.5m,码头安装有13台输油臂,还有多种软管接口。

靠泊船型研究。1977年建成时设计通过能力为进口原油250吨,1983年扩建为2个2.4万吨级油船泊位,设计通过能力为350万吨;2013年加固改造为2个5万吨级油码头泊位。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油船具备油气回收条件的船舶约占10%,2万吨以下的80%的油船均未安装油气接收管道、标准接头和惰性气体发生装置等,不具备油气回收的条件。对本码头近三年靠泊船型进行研究,如图1所示,靠泊船型分布以5000吨以下的船舶为主占大多数,大于20000吨的仅占2%。

货类分析研究。本码头主要承担中石化广州分公司、中冠安泰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和蓝天航空油料有限公司等企业的液体石油化工品装卸业务。其中中石化广州分公司经水路供给珠三角、西南地区和港澳地区的成品油主要经石油化工分公司码头,蓝天航空油料有限公司供给白云国际机场的航空煤油50%以上是经石油化工分公司码头上岸经管输至机场。对适用油气回收的装船作业进行统计,近三年的年平均装船量为160万吨,其中主要货类的装船量分布如图2。

3.2 老旧码头油气回收可能存在的问题

3.2.1 码头位置狭窄改造难度大

老旧的石油化工码头场地普遍偏狭窄,设计初期未做油气回收装置的位置预留。按照油气回收工艺,需对油气收集单元、船岸连接单元、输送单元、油气回收处理单元、油气回收再利用单元和连接管路进行平面布置。油气回收装置布置与相邻建(构)筑物的防火间距,须按现行国家标准《石油库设计规范》(GB50074)、《装卸油品码头防火设计规范》JTJ 237、《油品装载系统油气回收设施设计规范》(GB50759)等。

按照本码头货类和泊位输油泵流量,油气流量保守估计按 800-1200 m 3 /h估计,选用占地相对较小的吸附+冷凝的技术方案,装置总占地至少为18m*10m,船岸接安全保障单元占地1.5m*7m,油气回收处理单元占地15m*4m。

石油化工分公司码头为老旧码头,空间比较狭窄,码头面宽为15.8m-21.8m,两面分别为管廊和输油臂,安装船岸界面安全单元及码头引风输送单元后,再考虑线槽桥架,对检修通道和消防通道将造成一定影响。

此外,本码头的库区属于货主所有,离码头约3.5公里,回收后的油品在码头是没有储存设施的,所以码头区域也另需要多余的场地建设回收后的储存设施,选用吸收加吸附的技术方案,还需增加存放吸收剂的储存设施,进行油气回收改造要充分考虑场地狭窄带来的改造难度。

3.2.2 码头靠泊船型大多不具备油气回收条件

本码头近年来每年装卸量有280万吨左右,但近三年年平均装船量只有160万吨,其中汽油、石脑油、二甲苯挥发性强的货类装船量为80万吨,本码头虽然是5万吨级的,但实际靠泊船型以小型船舶居多,具备油气回收条件的2万吨以上的船舶装船年平均仅10艘次,利用率低,回收利用价值有限,营运成本可观。

3.2.3 油气回收后利益归属问题比较复杂

本码头与库区是完全分开经营的,库区和管线归货主中石化广州分公司,计量是通过中石化广州分公司的流量计计算,安装油气回收装置后,装船量容易出现争议,油气回收后利益归属问题也是法律的空白,容易出现物权和销售权的纠纷。

3.2.4 油气回收设施安全性更需重视

油气回收的过程存在隐患,主要可归结为:超压和负压,空气侵入、火灾和爆炸。据资料显示,国内已安装的油气回收设备很少使用。老旧码头泊位靠泊中小型船舶居多,现有技术下,大多数中小型船舶不具备油气回收条件,石油化工分公司等老旧码头即使建设油气回收系统,势必使用频次较低,周期较长,长时间不用更容易存在安全隐患,设备老化、个别管件失灵等问题不容忽视。

4 展望

码头油气回收是国家大气污染防治的重要环节,是交通运输部推进绿色发展的重要任务。《原油成品油码头油气回收行动方案》已详细列出任务清单,分工和保障措施。交通运输部第一批试点项目舟山中化兴中石油转运有限公司1、2泊位原油装船油气回收工程的顺利实施,上海石化码头投建的油气回收装置通过环保评估正式投用,均为国内码头油气回收提供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和实践经验。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等单位起草的交通运输行业标准 “码头油气回收船岸安全界面技术要求”3月份已完成征求意见,政策法规的具体化、技术标准的规范化、资金扶持的制度化、试点开展的规模化等方面已展开多项工作。随着法规层面的在断完善,技术层面的不断成熟,码头油气回收排放标准、船舶油气回收配套接口等问题得到解决指日可待,油码头油气回收工作将迎来新的春天。

参考文献:

[1]汪` 我国码头油气回收发展启示录交通建设与管理.交通建设与管理,2016(10)

[2]邱春霞,高洁,耿红,我国码头油气回收相关政策与技术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港口装卸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