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成效范文

时间:2023-11-18 10:54: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程改革成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课程改革成效

篇1

关键词:英国;国家课程;课程改革成效

一、改革背景

(一)缘由

英国国家课程诞生于1988年,后来进行了多次改革,而最近一次的改革则是从2011年1月20日开始的,由时任英国教育大臣迈克尔・戈夫宣布启动。迈克尔・戈夫认为:“我们的国家课程不合格,我们已经淹没在国际排名表中。经济和技术变革的步伐正在加快,而我们的孩子已经被抛在后面。”[1]相关的证据表明英国迫切需要改革国家课程的性质和管理,并且小学课程过于饱满,中学课程的学习计划过于复杂,对于教学内容缺乏明确、简洁的说明。[2]

此次国家课程改革的直接导火索是英国学生在国际测评中的表现不佳。英国学生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和国际数学与科学趋势研究(TIMSS)中的成绩都不理想。比如,从2012年PISA测试结果来看,英国学生数学成绩排名26,阅读成绩排名23,科学成绩排名21[3];TIMSS成绩也在不断下降,特别是在2011年的测试中,10岁和14岁学生在数学和科学领域的成绩都不如2007年的表现。[4]

(二)过程

多种因素促成了此次国家课程改革。自迈克尔・戈夫宣布国家课程改革之后,英国教育部组织成立了咨询委员会和专家小组,为国家课程改革提供专家咨询。咨询委员会和专家小组的成员都是来自教育领域的专家和知名学者,其任务是支持教育部审查国家课程,为国家课程改革提供建议,并负责编制新的国家课程学习计划(programme of study)和达成目标(attainment targets)[5]。历时近一年,专家小组撰写了《国家课程框架――专家小组的国家课程审查报告》。同时,英国教育部还就国家课程的改革举行公开的社会辩论,广泛征求和听取社会意见。总体而言,英国教育部组织了三次大规模的社会咨询,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和参与,为国家课程改革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2013年9月11日,迈克尔・戈夫公布了新国家课程框架,这也标志着此次国家课程改革进入尾声,即将进入新国家课程的实施阶段。新国家课程的大多数科目从2014年9月开始实施,但第2学年至第6学年和关键阶段4的英语、数学和科学从2015年9月开始生效。[6]

纵观英国新一轮国家课程改革,历经国家课程改革的提出、国家课程改革的专家咨询、国家课程改革的社会咨询以及国家课程文件的出台四个阶段,符合英国教育政策制定的一般程序,即政策问题的产生、专家咨询、社会辩论、政策文本的出台。[7]

二、成效及问题

英国国家课程评估(National Curriculum Assessment,NCA)包含一系列评估,俗称标准化成就测验(Standard Achievement Tests,SATs)或标准评估测试(Standard Assessment Tests,SATs),常用来评估英格兰地区公立学校学生的成就水平,它们构成了一个以学生年龄为依据、以教师为主导并基于测试的评估混合体[8]。伴随此次新的国家课程的实施,英国国家课程评估也进行了相应的变革,主要是取消了国家水平测试,并规定由学校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制定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评价[9]。新的国家课程实施一年之际,英国教育部和国家统计局评估了关键阶段2的国家课程。

(一)成效初显

从2015年关键阶段2的国家课程测试结果中可以看出,国家课程中的大多数学科成绩都得到了提高。相比于2014年,80%的学生在阅读、写作和数学学科方面达到水平4(Level 4)或以上;语法、标点和拼写(GPS)的测试成绩增加了4%;数学和写作则分别增加了2%和1%。[10]

就阅读成绩而言,与2014年相比,2015年学生的测试成绩达到水平4及以上的比例没有发生变化(89%),与2010年的83%和1997年的67%相比,上升趋势明显;达到水平4b(Level 4b)或以上的比例则增加了2个百分点,达到80%;达到水平5(Level 5)或以上的比例增加了1%;达到水平6(Level 6)的比例则没有明显变化。但是从2016年起,学生成绩将采用等级分数制(scaled score),而不是水平或亚水平(levels or sub-levels)。[11]

从语法、标点和拼写的测试成绩来看,2015年的测试成绩得到提高,但成绩达到水平4及以上的学生比例仍然低于其他学科。

较之2014年,学生的数学测试成绩达到水平4的比例增长了1%,达到87%;达到水平4b及以上的比例则是在持续增长,达到77%;达到水平5及以上的比例则无明显改变。

从国家课程的测试成绩来看,2015年英国国家课程的测试成绩相比较2014年来说,大都呈上升趋势,成绩略有提高,可以说英国实施的新国家课程取得了初步成效。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英国国家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关键阶段2的国家课程测试成绩进行深入分析后发现,不同学校类型、不同地区以及不同性别之间的测试成绩存在较大差异。

篇2

论文摘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等方法,通过对近几年来我院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我院公共体育课程培养目标明确、工作思路清晰,改变了旧的教学课程模式;课程设置与课程结构得到了一定完善;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得到加强;体质健康得到一定提高;课程体现了“以生为本、因材施教、重在健康”的教育理念。同时发现体育课程内容有待进一步丰富;师资教学水平有待提高;场地设施不足等。是制约我院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因素。

1前言

自2005年以来,公共体育教学部以教育部相关文件和学院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立足我院师生及场地设施现状,对公共体育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制定了公共体育课程人才培养方案、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大纲,初步建立了“以生为本,重在健康”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模式。本文试图分析“新大纲”实施四年来,本次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效与存在问题,以便总结经验,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修订教学大纲,进一步完善“以生为本,重在健康”的体育课程模式。

2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现状

2.1培养目标

通过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我院加强了课程改革及学科建设,确立了我院学校体育工作目标。学校体育工作目标定位为培养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观念,要求学生掌握一至二项锻炼技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并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健康的体魄,为今后扎根西部、服务山乡打下良好的基础。

2.2工作思路

为实现培养目标,我院公共体育教学部制定了如下工作思路:抓好体育课程教学与改革,帮助学生掌握身体锻炼的技能和方法;抓好群众性体育活动,营造良好的课外体育锻炼氛围,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帮助他们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抓好学生竞技体育活动,带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加强《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与宣传工作,加深学生对身体健康与体育锻炼的关系的理解。

2.3体育课程现状

课程设置方面:大一开设体育基础课,大二开设体育选项课,大三开设体育选修课。课程结构方面:努力打造以体育健康理论教学为基础,体育运动技术教学为主体,课外体育锻炼与校外活动以及运动训练为辅助,努力构建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理论与实践、康复与保健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方面:开设有田径、球类、武术、健美操等。

2.4学生体育锻炼现状

(1)从学生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调查结果显示:我院大学生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水平处于良好状态,为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奠定了认识基础。(2)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调查显示:“兴趣爱好”是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说明广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魅力具有浓厚的兴趣,为体育锻炼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3)学生体育锻炼的方式调查结果显示:和同学一起锻炼占52%,排第一位,老师指导下进行占36%,排第二位。调查发现大学生喜欢自由、排斥束缚。和同学一起进行体育锻炼没有紧张压迫的感觉,同时排除独自一人锻炼的孤独感,培养了与他人交往和沟通的能力,是大多数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方式。(4)大学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调查显示:每周进行1—2次锻炼的占69%,3—4次的为28%,5次以上的仅为3%,与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的要求相差甚远。(5)学生不愿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调查显示:认为场地设备差的学生占45%,排第一位,我院地处山区城市,运动场地的面积受到一定地理环境的限制,加之运动设备有待更新,场地设施有待完善,是阻碍我院学生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6)大学生喜爱和经常参加的体育项目调查显示:喜欢篮球运动的占52%,排第一位,其次为羽毛球占35%。篮球是我院重点课程建设项目,场地设备较为齐全,能够满足学生的课余运动需要,加之山区省份篮球运动开展得较为普及,所以喜爱篮球运动的学生较多;排在第二为的是羽毛球,学生喜爱羽毛球运动是因为这项运动受场地设备的限制较小(这里的羽毛球运动是大众体育概念的运动,可以不需要正规球场和球网)运动量也不大,适合普及开展。

2.5我院学生体质状况

对近几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分析显示:(1)我院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高,但平均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我院学生身体匀称度不理想,生长发育水平和营养状况不好,且分布不平衡,身体形态评价指标中正常体重率只有45.46%,其中男生仅为43%。(3)我院学生呼吸系统机能不好,肺活量体重指数指标测试成绩不及格率高达20.22%,同时性别、年级差异显著,男生不及格率高于女生尤其突出。(4)我院学生心血管机能较好,台阶试验测试优秀率为43.67%,良好率为43.29%,及格率达99.75%。(5)身体素质评价指标中,我院学生立定跳远平均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学生下肢爆发力不好,立定跳远优秀和良好率不高、多数处于及格水平。男生握力体重指数测试结果显示我院男生学生肌肉力量良好;坐位体前屈测试结果显示我院女生柔韧素质优秀率、良好率分布不平衡,好的多数集中于开设有舞蹈课程的系,如音乐系、初教系。

3我院公共体育课程改革主要成效

通过课程改革,努力实践“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初步建立起“以生为本,重在健康”的公共体育课程模式。

3.1修订了《公共体育教学大纲》

我院以往公共体育教学大纲是从专科体育教学大纲经初步修订而成,因以往的修订没有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且均是由一人独立完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及我院教学条件和生源质量的不断变化,原有的教学大纲已不能适应现在公体课教学的需要。我院通过改革制订了新的《公共体育教学大纲》,为实现公共体育人才培养目标奠定了基础。新修订的公共体育教学大纲在总体上突出了以下特点:(1)对我院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基本目标从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以及师范生技能目标五个方面进行较为科学的定位。(2)新大纲转变了教育思想,更新了教育理念。在教育观念上注重了学生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加强了体育和保健基础理论知识教学,突出了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的培养,尽可能体现高师公共体育课教学的特点。(3)新大纲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确定课程内容的基本出发点,根据学生特点和学校实际教学条件,在力求内容丰富多彩的基础上,注重课程内容对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实效性,满足学生爱好及兴趣发展,有效地调动了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2初步建立了“以生为本,重在健康”的课程模式

体育教学模式的转变体现在体育课程设置、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课程管理以及学生的学习评价等方面的变革。经过近几年的建设,改变了我院旧的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新课程主要体现在一个“转变”即体育普修课向体育选项课转变;一个“延伸”即体育必修课向体育选修课延伸;两个“为主”即以身体练习为主,理论学习为辅;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活动为辅。四个“结合”即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必修与选修相结合。课程评价方面:充分体现以下特点:(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注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2)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3)注重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培养。该评价体系包括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和学生学习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主要通过专家、领导评价,同行评价和学生评价几个途径实施;对学生体育学习过程的评价主要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任课教师评价等实施。在对学生学习评价中,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充分利用评价的激励作用,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自觉地进行体育锻炼,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3.3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组织有序

成立学校体育指导中心,负责群众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定期举行田径运动会、迎新杯篮球赛、欢送杯足球赛、体育活动节等大型群众性体育活动营造良好的课外体育锻炼氛围,成立了篮球协会、足球协会、乒乓球协会、羽毛球协会、棋类协会等体育社团,并对体育社团进行业务指导,引导各社团积极组织各种体育活动,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3.4体育竞技活动有所提高

组队参加省大学生飞利浦足球比赛、贵州省三人制篮球比赛、贵州省大学生运动会,参加遵义市组织的各项体育比赛等,在参与省市举办的各种体育竞赛中,我院学生敢打敢拼,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08年省大学生田径锦标赛我院获非专业组团体总分第五的好成绩,有效地带动了学生锻炼的热情。

4存在问题与对策分析

4.1挖掘民间传统体育,丰富教学内容,改善场地器材不足的现状

体育教学是以促进学生生长发育,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促进学生掌握科学健身方法等为主要内容。但现有的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主要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或者没有太大的变化,学校体育教学内容既不符合学校体育教学的目标,也不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应付考试的学习心态。

遵义地区的民间传统体育内容丰富,在体育课教学中,利用民间传统体育自然资源来扩充体育课程资源,把一些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易于开展的民间传统体育进行创编,制定规则,让学生自编游戏或舞蹈动作,并进行自我练习,教师注意鼓励并帮助参与编导和练习,帮助制定游戏规则,培养学生探究、主动、合作的能力和发挥学生自主练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

4.2对课堂教学进行分层次、分组教学,因材施教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现在我院体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师的教学管理、教法、组织、创新能力不够,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不尽相同,对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力度不够;学生的身体素质越来越差,对学生身体素质的练习不够,或不能做到区别对待。还没有真正让每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都得到进步,从而影响了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和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运动技术水平、体质状况、教学内容、学生人数等,可以采用分层次、分组教学,更有效地实施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和教学方法,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有效地解决了课堂上学生“吃不饱”和“吃不了”的两个相对现象。采用分层次分组教学又能充分发挥和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让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如在篮球教学中,根据学生不同技术水平进行分组教学技术好的学生进行教学比赛,对差的学生进行技术练习。这样可以树立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培养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还能让学生尽量展现自己的才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4-3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教学科研水平

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师都是从专科层次转变过来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理念还停留在专科层次水平,教师的实际能力还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学习的需要,跟不上课程建设的时代要求。

新课程改革对教育提出新的要求,也给了教师新的机会,为加强教师业务学习,学校每年派教师外出进修,以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同时,加强教研室建设,明确教师学科方向,正确处理好体育专业课与公共体育课的关系,从学校到教师都要树立起两方面都要抓、都重要的观念,不能顾此失彼。

4.4充分开发体育课程资源

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不足,课程资源缺乏。我院现有的体育场地随着体育馆的竣工,得到了一定改善但任然不能满足教学及学生体育活动的需要。体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学生能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前提条件,因此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大力开发灯光体育场馆的建设,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运动空间和运动时间,给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提供良好的条件。同时,努力建设好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的课程,如越野跑、定向越野、健美操、武术、民间体育等,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缓解场地设施不足的问题。

篇3

关键词 园林工程;教学改革;竞赛式教学;教育心理学;成效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21-0328-02

1 园林工程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园林工程是园林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是一门介绍园林施工图设计和施工工程技术的专业主干课,主要包括土方工程、给排水工程、水景工程、园路工程、种植工程等内容[1]。本课程既有工程设计理论的知识,又有施工图绘制等实践性强的内容,课程的教学难度大、任务多、实践性内容涉及范围广,理论知识相对枯燥[2]。

近年来,园林工程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层出不穷,给当前相对固定的园林工程课程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园林工程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都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1.1 教学内容相对滞后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技术、新工艺在园林工程中的应用层出不穷,而园林工程课程教学内容则相对滞后,不能及时反映园林工程的最新技术;另外,园林工程课程中包含土建部分内容,但教材中没有专门讲解土建方面的基础知识,这就导致了学生在施工图设计中对施工材料的使用不恰当,很多毕业生反映毕业后在施工材料方面知识的匮乏导致了指导施工时的错误。

1.2 学生学习单一被动

教师授课、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课堂教学模式存在很多问题,有些学生反映“尽管认真听课了,但不知这些知识有何用,听了就忘”;有些学生反映“由于对课程没兴趣,课堂经常走神”,有些学生由于缺乏对园林工程课程学习的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园林工程课程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是园林工程教学改革的关键[2]。

1.3 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

通过对毕业生的回访发现一些就业单位反映毕业生实践能力差,技术技能水平较低,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因此,只有让学生先成为一名“施工工人”,才能在将来的工作中指导工人施工。

2 课程改革指导思想

教学改革以学生认可满意为标准,以市场就业为导向,以学生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为目的;通过对毕业生的回访发现大学教学的问题和不足,边改革边实践,培养学生学习园林工程课程的兴趣,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引入心理学教学思维,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把握学生特性,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能力,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3 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3.1 更新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专业技术与能力

3.1.1 更新园林工程技术和方法等相关内容。园林工程是一门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学科,课程内容也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而且随着工程技术的发展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倡导,很多先进的生态技术方法应运而生,例如渗水性铺装、生态驳岸技术、生态浮岛技术、雨水收集技术、自然水底技术、屋顶花园技术、墙体绿化技术、人工湿地技术等各种生态技术和方法已广泛应用于城市景观建设中[3],因此园林工程教学要在传统的工程技术基础上,将最新的工程技术措施以直观、生动的方式介绍给学生,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3.1.2 增加园林工程施工材料和构造等相关内容。园林工程设计需要注明使用材料的类型,例如铺装面层材料有花岗岩、青石板、水磨石、烧结砖、鹅卵石、水泥、沥青、木材等材料,不同的设计材料会产生不同的质感和效果;园林工程施工过程中每一个步骤都涉及到施工材料的应用,石灰、水泥、水泥砂浆、普通混凝土、石材、木材等材料在园林工程施工中应用非常广泛,但现在的园林工程教材中对施工材料的介绍比较少,为了让学生在工程设计和施工中能够正确合理地选择和使用工程材料,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园林工程施工材料和构造等相关内容。

3.2 合理运用竞赛激励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方法在教师的教学工作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方法得当,在教学过程中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改革中通过竞赛激励式教学结合“预热效应”“激励效应”“激发兴趣”“疑问效应”等教育心理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性和对园林工程课程的兴趣[4]。

通过在教学过程中举办“园林工程技能大赛”的形式,指导学生进行园林小景设计并将自己的设计方案施工到指定地块上,通过一个小的工程实践项目使学生掌握园林工程设计知识和施工技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2.1 方案设计阶段。首次授课教师即宣布进行“园林工程技能大赛”,吸引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的反响很强烈,参与积极性非常高;方案设计过程中,笔者采用“预热效应”原理,引导学生打破常规思维的约束,通过相互间交流想法,使学生对工作产生兴趣,从而起到推动创造性思维的准备作用[4];当学生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的设计理念实施出来,但由于缺乏园林工程技术理论知识和施工知识而不知如何下手的时候,笔者趁热打铁,告诉学生在课堂的理论讲课中会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教学中利用学生的疑问来维持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有目的的获取知识,大大提高了课堂授课的效率,在各分项工程理论授课过程中,学生听课非常认真,课堂气氛很活跃,例如讲授到涌泉、瀑布、叠泉、喷泉等形式的施工技术内容时,学生对应到自己的方案,掌握了施工方法和步骤,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

3.2.2 工程施工阶段。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亲自施工,在这个趣味性和挑战性并存的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中已将园林工程理论内容和实践结合,融会贯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比赛中不论是学习上进的学生还是平时不认真的学生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并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比赛过程中;各团队为了节省材料经费,经常往返于旧货市场、材料市场,货比三家,力争以最低廉的成本完成优秀的施工作品。

有限的比赛时间内完成施工项目需要每位团队成员想法的相互磨合和施工过程中的高效合作,为了节约成本,有的团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一些建筑废弃料进行重复利用;有的团队作品初期效果不佳,他们耐心地一次次试验直至成功,例如作品“兄弟帘”的方案是水均匀地流在2块玻璃上形成晶莹的叠水,需要玻璃保持水平才能达到效果,但由于专业施工工具的缺乏,团队成员只好用最简单的工具和方法多次试验,最终找到了玻璃和支柱的平衡点。

3.2.3 公开展览阶段。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成就感,施工完成后进行为期7 d的公开展览,学生根据作品特色为作品起了趣味浓厚的名字,例如体现团队兄弟情义的“兄弟帘”、体现作品意境的“望幽境”;尽管由于专业施工工具的欠缺,学生的作品略显粗糙,但每个作品都各有特色,作品展示后一个个生动有趣的作品得到了全校师生很高的评价,从而提升了学生的成就感和自我认同感。

总之,在园林工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掌握课堂教学的一般过程,而且要在不断的实践中深入研究其与教育学、心理学等应用科学的密切关系,并融汇贯通。这次“园林工程技能大赛”是对竞赛激励式教学方法的一次实践,达到了理想的效果。

3.3 精心设计各个章节的兴趣点,激发学生对课程知识学习的兴趣

在总结竞赛式激励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将这种提高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进行了细化,精心设置课程教学的每个环节,每一章节的知识点都以某个“兴趣点”为引线,贯穿整个章节知识的教学。例如,竖向设计章节中为了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抽象的等高线,指导学生用泡沫板将平面的等高线制作成三维的地形模型,通过动手制作的过程,学生有效地掌握了地形土方的相关知识;园路铺装工程设计授课过程中,布置学生课下查阅新兴的艺术地坪技术的相关知识,并以学生到讲台讲解的方式激励学生自主求知,实践证明这种方式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园林水景工程设计教学中,布置学生设计并制作小型室内水景,让学生在有趣的动手过程中有效地掌握水景工程知识。

3.4 通过课堂施工图绘制竞赛的方式,有效提升学生施工图绘制的能力

就业单位招聘时往往要求有工作经验的人才,如果培养的学生毕业后直接可以熟练地上手工作,那将是园林专业教育最大的成功。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多是通过布置课下作业的方式让学生课下绘制施工图,但教学中发现这种教学方式存在一个严重的弊端,因为很多施工图图纸可以复制,学生为了省事可能会直接复制下载的图纸;另一种方式是让学生手绘施工图,但是手绘施工图效率极低,而且就业后施工图的绘制多采用CAD软件绘制。因此,笔者在园林工程设计课程教学中以提高就业能力为导向,着重锻炼学生绘制施工图的能力和水平。以“课堂施工图竞赛”的方式改革前2种教学方式的弊端,具体策略为:在有限的时间内布置某章节的施工图绘制,让学生以竞赛的方式当堂完成图纸的绘制,并以当堂打分的方式鼓励学生快速而且有质量地完成,每一次课堂作业竞赛计入平时成绩,前几位完成的学生以100分的满分成绩作为鼓励,完成得越慢则成绩越低,规定时间内未完成的学生则计0分,这样学生在一个紧张的比赛氛围中,必须专心、高质、高效地完成当堂作业,这便激发了学生的潜力和上进心,同时也有效地保持了学生的专注力;因为每周课堂教学都会有这样一个小竞赛,所以学生为了在下一次竞赛中获得好成绩必须课下认真练习CAD软件的施工图绘制并提前自主预习新知识,在这样“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施工图绘制水平提高很快,当然在此过程中教师并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对于学生绘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教师必须快速给予帮助,尤其是对于一些绘图能力比较差的学生还需要不断地鼓励,并给予更多的关注。

4 课程改革成效与展望

针对园林工程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对园林工程课程教学进行了探索改革,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完善教学内容、开展园林工程技能大赛、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兴趣点、实施课堂施工图绘制比赛等教学改革的实施,学生对园林工程知识的掌握有了很大提高;学期问卷调查显示学生对竞赛形式的教学方法很满意,一些厌学的学生对学好园林专业课程有了信心和兴趣;同时通过对毕业生的回访也显示这些改革措施为学生从事专业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符合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5 参考文献

[1] 刘维东,潘远智,陈其兵,等.提升学生专业素质,促进园林工程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4(S1):51-53.

[2] 郭戈.斯宾塞.快乐教育思想的一座丰碑[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0(2):21-23.

篇4

关键词:小学科学 课程改革 科学素养

一、我国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当代意义

1.社会与学生双方迫切需要

小学生对身边的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感。小学科学课程抓住这一心理特点,引导他们去接触和了解身边的事物和现象,启发他们认识事物和现象的科学思维。但是,小学科学课程长期在我国的整个小学教育体系中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相关调查结果表明:科学课在我国大多数小学属于第二平台,甚至在少数小学属于第三平台。并且,很多小学没有专业的科学课教师,科学课也往往被语文、数学和英语课所占用。相反,世界发达国家都是从小学一年级甚至幼儿园就开设科学课程。[1]

2.提升教师课程观念

首先,小学科学课程的设立与发展确立了教师实践的课程观。它要求教师切实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学科本位”的课程观, 在更广阔的空间里施行课程教育。其次,有利于教师在利用课程资源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增强主体意识。教师作为小学科学课程的引导者与参与者, 应力求将师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和经验导入教学过程,超越传统枯燥教学的内容与方法,让教学真正地“活”起来。再次,可以开阔教师的视野, 转变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 从而更好地激发教师的创造性智慧和能力。[2]

二、当前我国小学科学课程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1.小学科学课程地位低

首先,学校不重视。目前的应试教育中,科学课程不纳入小学升初中的考试之中,这就直接造成了学校会忽视科学课,只关心学生的语文、数学和英语这些主课成绩及家长的反应。其次,教师态度不端正。学校不重视,科学课所需的实验室和实验器材基本没有,导致大多数教师都很无奈,也不愿意去教科学课。再次,学生家长不配合。学生家长受我国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认为科学课是副课,他们只关注孩子主课成绩,不注重孩子思维能力与动手能力的培养,更不愿意在科学材料上投资。[3]

2.专业科学教师欠缺

根据调查分析,全国专业的科学教师只有6%,其余的科学教师都是兼职教师。而这些兼职科学教师仅限于传授书本知识,但对于怎么上好科学课,没有明确的概念,他们缺少启发和引导学生探究科学问题的教学能力,不善于培养学生对科学课程的学习兴趣,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小学科学课程的发展。[4]

3.投入经费严重不足

当前,小学科学课程开展的条件非常有限。有的地级市区大部分小学没有科学实验室,有的小学有个别实验室,但实验室里的器材和设备稀少且凌乱,学生根本不能在实验室上课,造成实验室形同虚设。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最直接的手段,是提高学生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由于学校科学条件设备的欠缺,使小学科学课程无法全面展开,将直接影响到小学科学教育的开展和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5]

三、当前我国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对策

1.不断加强对小学科学课程的思想认识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课程,进行小学科学课程的改革,首先要在思想上给予足够的重视。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国家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基本战略,从大环境上改变了社会、学校、教师及家长对我国的小学科学课程的重视程度。各教育主管部门、小学校长及教师,必须不断加强对小学科学课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不再把科学课当副课,而是把科学教育提升到关系国家兴亡、民族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同时可以采用以下措施来加强思想认识:保证科学课的课时和真正的落实;选派具有一定科学素养、真正热爱科学教育事业的专业教师担当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任务等等,以达到国民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6]

2.加强小学科学教师素质的培养

专业的科学教师需要精通“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三大科学领域;需要具有专业的包含“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科学知识与技能”的科学素养。对科学教师进行培训要用最新的科学理念与知识结构,以培养他们的教学能力及实验动手能力为主。各教育部门可以利用假期对小学科学教师进行集中培训、组织科学教师对优秀课堂进行观摩、适当开展教师合作培训等等,逐步建立一支专职科学教师队伍。[7]

3.增加对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投入

小学科学课程的经费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是学校向上级主管部门争取,二是发挥学校自力更生的精神。作为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师来说,他们不仅决定了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同时也是科学课程开发和利用的重要的基本条件资源。学校可以多鼓励教师自制教具、合理地开发身边简易器材进行实验,同时也可以调动学生自制学具,丰富教学资源。[8]

四、结语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小学科学教育关乎我国是否能长久地在世界立足。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推进小学科学课程的改革与发展,努力构建完整的小学科学课程体系,提升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素质,不断深化和发展小学科学教育。[9]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自然社会常识卫生卷》[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张红霞. 《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吴俊明. 《科学教育基础》[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4]徐敬标. 《小学科学教学技能》[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陈华彬,梁玲. 《小学科学教育概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梁树森,谷秀娥.科学教育的社会需要研究[J].课程研究与实践学科教育,2003(1).

[7] 陈曦红. 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的思考[J].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2).

篇5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实施,有效教学的理念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掌握好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教学环节中的中心,本文是作者在参加新课程培训学习,结合在教学中的体会提出的几点见解,与广大物理教育工作者一起探讨。

关键词 新课改;课堂教学;物理

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是以学生认知、实践、发展为主体的特殊的认知和实践过程,是师生和生生之间沟通、交往的过程。如何保证课堂教学的效率是至关重要的。有效教学是当今新课改革背景下教学改革的核心追求,有效课堂是此次课改中掌握课改精神尤为重要和核心的部分,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针对如何在高中物理课堂中发挥有效教学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人提出几下几个方面的理解。

一、有效课堂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学习者的情况

有效课堂的开展必须注重学习者的情况,注重学生在学习相应知识前的准备情况,特别关注学生他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准备状态。这部分应该为开展有效课堂的准备阶段,也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前提,这要求教师在备课时由对“知识整合处理”重心向“学生状态的准备”迁移。

(2)注重教学目标的达成

有效课堂要特别注重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在传统教学中我们对知识与技能的目标比较看重,对于其它二维目标的达成上没有足够的重视,因此新课程改革有效课堂的标准会特别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及“过程与方法”这两维目标的达成效果。这也当然不是否定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只是在此基础上看如何突破对另外两维目标的实现。

(3)注重教学目标的渗透

“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过程与方法”在达成的过程中要实现彼此渗透的,不能把它们分开。只要通过某种途径,适当的措施或者适当的路径,在这个过程中,把它们都融在一起的。评价一节课是否有效,知识目标的达成已不是唯一的标准,一节高效的课堂在完成知识目标的过程中应渗透着价值观及学生应掌握的过程与方法,因为另外两维目标的渗透效果有时比简单的知识传授显得更为的重要。也许是之前教师对知只目标的处理较为到位,这里课改特别突出了另外两维目标的作用,因此显得就强调得较少,因此笔者认为知识目标也是很重要,是我们教师培训中应特别关注和加强的地方。

二、课程内容要精选

对于有效课堂在呈现的内容要根据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情况、根据学校实验器材的情况,从中做出选择,选择最好的、最恰当的、学生们最能够接受的那样的教学内容高效地呈现给学生。教师要开动脑筋,尽可能的开发课程资源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在传统的课堂实验中我们往往是比较注重课本所给的实验,所以无论是课堂的演示实验或者是学生的 动手实验,甚至是考试中出现的实验都来自于教材。而新课程的实验更注重的是对整个物理过程的一个探究过程,既然注重的是一个探究的过程,那么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进行一个思考的过程,如实验我们要做什么,碰到了什么困难,打算怎么解决,应当会有什么现象,现象又能说明什么等等,至于实验怎么完成就变得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所以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实验现状(器材,环境条件等)选择最好的、最恰当的、学生们最能够接受的那样的实验高效地呈现给学生。

三、教学模式要灵活多样

根据实际教学内容灵活地应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不一味的只用传统的“传授式”或一味地来否定“传授式”我们要提升学生们的科学素养,除传授式以外,还有另外的一些教学方式,比如说探究式、实验法、合作讨论法等。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以及相应的条件等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总之就是要强调的“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理念。

四、注重教学的实效性

努力实现让我们有效课堂体现在“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即物理中从前所关注的知识目标不再是直接快速地给出,对于知识目标的达成也不仅仅局限在对题目的解答。在抛出一个知识点时我们应尽量地让学生体会我们要学的内容来自何处,在现实生活中涉及这部分内容的地方在哪里,我们为何要学习这部分内容等等。而学生掌握情况的考核也应体现在学生如何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的问题。

在本次广西新课程标准高中物理学科培训中受益匪浅,特别对有效课堂的体会。有效课堂是一个创造性的工作,是一个研究性的过程,也是教师发展的有效途径。我们只有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中,保持创新,不断探究,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有效型教师,才会在知识更新的今天不会被淘汰。本文也许有偏颇不当之处,还请专家老师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宋树杰.高中物理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M].商务印书馆.2006

[2]张帆.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构建高中物理高效课堂[J]. 教育教学论坛.2012(29)

[3]蒋达国,黄强.新课程改革对物理教师的新要求[J].技术物理教学.2007(01)

[4]聂立君.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作者简介】

篇6

否认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培养,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忽略了人文精神,教学的目的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新课程要求我们的政治课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不仅关注教师的教,更要关注学生的学。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目的在于指导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发展自己,创造自己。学生只有主动地学习,他们才能发展自己,创造自己。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我国在合作探究式有效教学方面紧跟新要求,寻觅新思路,破解新难题,取得一系列宝贵的教育教学成果。目前如何把我们所取得的成果真真切切地落实到课堂之上,把我们培养新时代多样化人才和创新人才的目标变成现实是至关重要的,笔者认为,备课作为教学常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实现科学合理的备课是教师落实有效教学研究成果、达成新时期学生培养目标、提高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基本途径。

课堂教学本质上是一种交往和对话的过程。教学实践中,课堂对话或多或少地表现为教师的霸权与控制、学生的从众与退缩,对话的有效性无从保证。有效的课堂对话,应让对话主体民主平等,让对话话题贴近学生,让对话过程生成不断,让对话方式灵活多样。从而,使学生知识得以丰富,认识得以提高,能力得以培养,行为得以端正,精神得以发展。

新课程标准确定了思想品德课要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首,兼顾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的课程教学目标。对此,教师就要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必须摒弃旧的教学观念,让思想品德课程由过去的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变为受学生喜欢的新颖有趣的新课程。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是师生交往、相互探讨的过程。"因此,课堂中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就显得十分必要,而有效的课堂提问就是实现这种动态信息交流的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总是由问题所引起,是同解决问题形影相随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有句名言:"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这对于教师把握课堂质疑具有深刻的意义。通过课堂提问,教师能及时了解信息,检查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顺序,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更好地体现"以生为本"。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社会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为此,在新课程教学中,我们要密切联系实际,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采用生活化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思想道德觉悟。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而思维从问题开始,问题设计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关乎一堂课的成效。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尽管授课教师选取的案例很精彩,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很美观,教学形式很丰富,表面看来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但细细品味,能够触动学生心灵的东西并不多。究其原因,往往由于我们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上过于注重案例的呈现而轻视了问题的设计,使所设计问题流于形式、表面化、简单化,缺乏探究的价值,从而导致课堂教学低效,甚至无效。因此,优化问题设计,使我们所创设的问题能够在呈现精彩案例的同时真正启迪学生的思维。问题设计是打造有效课堂的前提和重要环节。本文以鲁教版初中教材为例,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谈谈对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有效性的一些粗浅认识。

在政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本着"因材施教"的教学目标,对学生开展层次教学,通过对学生差异化培养让学生一起进步,共同提高;要善于应用生活中的素材。深化政治知识,让学生懂得学习与实践结合的学习方法;要给学生提供知识迁移与拓展的方向,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全面进步与发展。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全体政治教师的不懈努力,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清醒认识不足的存在。只有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才会进一步提高其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展现学科特色和魅力。在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问题和不足中,特别需要关注的是对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重视不够。

篇7

1西部高职院校在课程改革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1支撑课程教学的环境相对薄弱

综合分析我国西部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情况,发现其在课程建设尤其是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方面还潜藏着许多问题,其不足主要表现在:部分课程的教学目标不是很明确、缺乏新的教学理念、缺乏与专业课程相贯通的教材、支撑课程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教学条件相对欠缺,这些无疑将直接或间接影响着课程教学的效果。

1.2兼职教师很难真正投入到课程教学当中来

在进行课程建设时要求要专兼结合、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要承担和完成各自的工作任务。但往往由于兼职教师都是聘请本专业的现场工程技术人员,而他们每天要工作在生产一线,不能抽出充足的时间投入到课程教学中来。因而目前课程教学的工作完全是由校内专任教师来完成的。

1.3部分课程建设的力度不够,缺乏高职教育特色

高职教育课程建设要体现职业性,突出培养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融合,在构建课程结构时,要始终遵循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线的原则[3],并编写适合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高职高专类教材。由于中西部高职院校的课程开发缺乏企业技术人员的真正参与,进而部分课程建设改革的力度不够,使得课程缺乏职业特色。由于上述种种原因,导致我国中西部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效果不尽人意,对课程进行实时的教学改革还势在必行。

2完善西部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

2.1改善支撑专业课程改革的教学环境

进一步更新专业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积极组织专业教学团队进行专业课程对口教材的编写和试用。整合资源,优化教学环境配置,建立能支撑课程教学的实践基地,营造一种重视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为第一要务的良好氛围。

2.2提高专业教学团队的双师素质

鉴于兼职教师很难真正投入到专业课程改革中这一现实,若保证课程改革的效果,我们应把重心放在提高专任教师的双师素质上[4],可以通过安排中青年教师到周边的企业进行锻炼,学习新工艺、新技术,熟悉企业各工作岗位的任职要求,不断完善自己所带课程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方法、手段,编写工学结合的高职特色教材,进而提高其理论与实践教学能力;也可通过安排中青年教师参加全国性的师资培训或教学研讨会的方式,让她们有机会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了解最新的教学改革经验,进而提高专业教学团队的教学业务水平和技能,提升专业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为课程改革奠定坚实基础。

2.3开发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

近两年来我国西部高职院校的大部分专业所招收的学生来源呈现多元化趋势,既有普高学生,又有职高学生,而且职高学生占多数,学生的基础较差。这给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带来一定的难度。中西部高职院校的大部分专业也及时对课程体系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构建了以培养学生职业岗位核心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即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5]。并对开设的课程进行了初步的建设,但建设的力度和成效还需加强,尤其需加强课程职业性方面的建设,而对课程进行职教性建设归根结底还要落到进行高职教育教材建设上。在进行教材建设时应遵循以下两个原则:一是教材的内容应包含必备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训练和技术操作等方面;二是要求校内专任教师应具备编写教材的经验和能力,同时还要鼓励企业骨干技术人员直接参与教材的编写,以实现教材内容与生产过程相对接的要求。总之,西部高职院校唯有通过以上的途径,才能使课程改革真正取得实效,使各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具有高职教育特色,培养出的学生才会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具备较好的优势。

作者:司亚梅 单位:乌海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丁金昌.高职教育对接区域经济的现状分析与路径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13(3):63.

[2]李晓勤.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3]丁金昌.高职院校需求导向问题和改革路径[J].教育研究,2014(3):122.

篇8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企业对财务会计人员的税法知识和纳税实务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中高端纳税服务业务和从业人员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在这一背景下,传统的税务课程教学方式需要进行系统性的改革与创新。作为一名高校会计系税务教师,本人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分享高校税务课程教学改革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二、税务课程的改革目标

税务课程教学改革应该以培养具备税务专业知识和实务能力的应用型财会人才为目标,通过模拟实务让学生理解税务知识的同时并掌握必要的实务技巧。就目前而言,学生对税收理论知识学习普遍缺乏兴趣,但是对税收实务操作和案例研究却有较浓厚的兴趣。因此,税务课程改革的预期目标应该是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效果。

为弥补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不足,课程改革可以推行“知识探究―案例分析―实践运用”三位一体的改革方案,将理论教学与实务模拟有机融合,衔接课程间的知识和观点,提高本专业税务课程的综合化程度,把专业知识、实务处理技巧充实到教学内容当中。

三、税务课程改革方案设计

上述方案的实施需要从“理论探究―案例分析―实践运用”三方面展开,以税收类课程为改革载体,改变传统“知识讲授型”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研究知识和运用知识的主体,实现教学资源的高度整合和创新运用。具体的实施方法如下:

1.以案例导学解释理论知识

为了让学生理解税务理论知识的客观真实性和实践性,明确学习目的。教师必须在课前案例,让学生在阅读、思考中建立自己的思维体系,从而提高理论学习的效率。教师则结合案例深入浅出地解释案例所涵盖的税务知识,比如税种的属性特点以及征纳关系等等,让学生了解客观事实同时厘清解决问题的思路,为后续的案例分析教学和实务模拟奠定理论基础。

2.通过案例教学联系理论与实践

在这一环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独立自主地深入探索,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与到课程学习中。学习的内容包括:案例研读、资料收集、方案筹划等。然后,教师再根据小组展示的成果按照具体标准进行评价,同时让小组互相提问相互评价,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

3.运用模拟软件检验案例分析结果

结合以上环节的研究学习成果,师生运用学院配置的“税务模拟”软件进行税务登记、税种鉴定、纳税人身份认定、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申报等等方面实务模拟操作。作为本次教学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这一环节为师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更好地模拟税收征纳关系以及实务环境,本方案在这一阶段对师生进行角色分工(具体关系如下图所示)。教师在这一环节主要负责学生管理、教学资源管理、系统维护。扮演税局端的学生角色需要模拟两卡发行,发票发售及发票收回等操作,而扮演企业端的学生角色则需要按照具体要求完成开票,纳税申报等操作。

课程结束之后,教师会组织学生通过讨论等形式,交流总结在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将自己对企业税务实务的理解和感受撰写成课程总结报告,最后由指导老师对学生成绩作出综合评价和建议,并将相关经验和成果转化为详尽的评估报告。

四、税务课程改革方案的适用延伸

篇9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师压力;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1-0035-0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教师压力是多方面的,有些与课程改革直接相关,也有些与课程改革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它们都对课程改革产生重要影响。对课程改革中存在的这些压力,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方法正确疏导缓解,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育水平,促进新课改取得更大实效。

1 课程改革中的教师压力分析

1.1 自我否定产生的痛苦感。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这对教师无疑是一种挑战和超越。尤其是对那些从教多年的老教师和部分安于现状、不愿接受新鲜事物的中青年教师来说,他们往往早已习惯于那些传统的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不愿打破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和固定"套数",一旦逼其改变,去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就给他们增加了极大的思想和工作压力。这种压力如果长期存在,势必会引起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反感和消极。

1.2 素质缺失带来的自卑感、无助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教学能力以及教学手段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许多教师感到自身的素质相差甚远,不少教师深切地感受到由于自身素质的缺失将难于适应改革的要求,遂有"跟不上形势、技不如人"之感,并由此而产生无助感、焦虑感,甚至对前途失去信心。

1.3 师生关系转变出现的紧张感。在旧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传道授业、教书育人与悉心学习、被动接受的关系,整个课堂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必须服从于老师。而在新课改中,师生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彻底的改变,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起到引导作用,互相之间是一种平等的、民主的关系,这就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其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紧张感和心理的不适感。

2 课程改革中缓解教师压力的对策和措施

2.1 学校层面。从学校的职能来看,要有效缓解教师的工作压力,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2.1.1 经常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活动。为了使课程改革能够顺利实施,从国家到地方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都注重加强对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进行专业化的培训,每年都举行针对行政管理人员、教研员、中小学校长和专任教师的各种讲座和实践培训活动,极大促进了广大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但是在培训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培训内容以教育理念的传播以及改革的理论探讨为主,而如何把新的教育理念贯彻到具体的学科教学实践中的指导较少,导致许多教师在实践中仍然感到力不从心等。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在研究部署新课程方案实施过程中,应再加强对"师资培训"工作的研究,尽快建立起新型的教师培训模式,确保师资培训的及时到位。

2.1.2 建立健全相应的课程改革保障机制。新课改是一项关系到社会长远发展的长期的、复杂的系统性任务,其在教学模式、评价方法、考核形式等方面的改革和转变,必须要有与之相配套的完善机制作为保障,使广大一线教师逐渐适应这种新的变化,逐渐缓解因为课改而产生的无形压力,促进其以更积极的态度、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课程改革中去。

2.1.3 循序渐进稳妥推进各个方面的改革。新课改是现代教育教学的新趋势、新举措,在实施过程中要务求扎实、稳妥,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不重过程、只求结果,而应留给教师足够的适应时间和发展空间,这样才能取得明显成效。

2.2 教师层面。从教师个体方面讲,教师要善于进行自我教育,以健康积极的心态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每个人因为性格不同、观念不同,对形式的变化、新事物的认知也不尽相同,由此产生的心理压力也就不同,所以,要适应新的环境、消解内心深处的压力感,首先必须要解决的是思想意识的问题和思维理念的问题。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作为一名现代教育工作者,必须要认识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社会发展对教育改革的客观需要,从而调动起自己参与课程改革的主动性、创造性。具体有以下四种方法:

2.2.1 正视大势,自我调节。教师要认识和理解新课改的趋势和意义,引导自己调节好心态,正视现实,积极地参与和适应新的形势、新的要求。

2.2.2 正视挑战,增强信心。对于教师个体而言,并不是生来即为教育,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发展、成长锻炼而成的,教师适应新课改也要经历这样一个阶段。面对课程改革的全新挑战,每个教师都应该去大胆尝试、勇于创新,在不断实践和挫败中总结经验,解决问题,不断增强自己攻坚破难、开拓进取的信心和勇气,争取主动、赢得成功。

2.2.3 正视自己,平和对待。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每名教师都应该正确地审视自己,合理地进行定位,根据自身的素质和条件,扎扎实实地展示自我,实现自身的价值,尤其是要认清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看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善于扬长避短、放大优势,把课程改革的心理压力转化为实现人生价值的强大动力,从根本上消除压力感、自卑感。

2.2.4 正视竞争,超越自我。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与教师之间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这样那样的竞争,对教师来说,要善于调节自己的心态,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和主动参与的激情,不断增强应对挑战、直面竞争的坚定信心。特别是要倡导自我竞争,即新我与旧我的竞争。在不断否定旧我的过程中,积累真知,增长才干,完善自我,创造新我。"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有做到"不用扬鞭自奋蹄",才能在与他人的竞争中,保持可持续发展的、积极的态势,并在竞争中摔打自己、提炼自己,在竞争中得到自我超越和自我升华。

2.3 社会层面。从社会层面来说,要缓解课程改革对教师的压力,也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保障制度,从不同的侧面去支持和帮助教师消除心理压力和工作压力。

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课改;亮点;困惑;建设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9-008-01

新课改形势下的课堂教学,需要的是完整的人的教育。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多数时间由学生提出问题,再组织讨论和交流,学生自己解决,而我的主要任务是组织教学。

一、实施新课程带来的亮点

新课程实施后,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下面就具体地从以下几个方面向各位领导和各位同仁汇报。

1、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过去的课堂教学一向是教师唱主角,学生只有听从与配合,我和许多教师一样一直习惯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总是千方百计地按自己的要求将学生“格式化”。通过学习与实践,我有一种深深的认识:课堂教学本身应是一种交流,一种“对话”,只有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交流与对话才是主动的、高效的、发自内心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我们教师正在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我在教学中也上这样做,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体验、感悟、交流、合作中获取知识,真正地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2、课程观念的逐步转变。在没有实施新课程之前,教材有什么就教什么。现在我们意识到,教材给予了我们一个知识框架和结构形式,却同时给以了我们老师充分的发挥空间,我们固然要尊重教材,但教材不是法典,不是不可改变的圣经。没有一个完全适合任何学生的教材,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本班学生实际,以教材为平台挖掘各种有利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得到三维一体的综合发展。

3、互动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确实这样的观念正在逐渐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课堂教学中有所体现,如有的教师在教学“用数学”时,就让学生直接参与活动,收集有关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他让两个学生进行跳绳活动,让其他学生统计跳绳的个数,根据数据学生提出了“一共跳了多少下?”“某某比某某多跳多少下?”“某某比某某少跳多少下?”等数学问题。

学习方式的改变更多地体现在师生互动多,学生活动机会多,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得到了有效地改善。新课程的学习过程更多的体现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困惑

通过多年的实践,我们反思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同时也要看到存在的一些相对难以解决的问题。

1、教师基本素质的不平衡。参与实施新课程的老师,对新课程改革的意义、目标和改革的方法等在理解和行动上表现得很不平衡,一些教师特别是一些年长的教师,自身的素质与新课标理念的要求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有的课堂教学是“穿新鞋,走旧路”;有的只满足于课堂的热热闹闹,忽视了最基本的双基教学。这主要是还没有转变教学观念、缺少相关的课程改革资料或平时不注意学习而造成的。我认为这对新课程改革健康、全面的发展极为不利。

2、学生合作学习难以深入。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目前小组合作学习盲目讨论多,个人思考少;互动多,互助少;自私多,分享少;一些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流于形式,缺乏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有的小组合作学习认为在很短的时间内讨论讨论,动动手,再让一个学生起来汇报,其他补充,为合作而合作,只考虑合作的形式而未能考虑合作的时机与效果。如何使小组合作学习更深入、更有成效,值得我们交流探讨。

3、崇尚激励性评价,致使一些评价失真。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因此一些老师为了调节课堂气氛,激励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上经常听到的是“嘿,嘿,你真棒!”“你真聪明!”“你比老师都厉害!”等表扬声。如果学生确实提出了有创见的问题,或者有明显的进步,这样的表扬是适当的。但有些学生仅仅是回答了一个简单的问题,或者重复别人的发言,那么这样的表扬就违背了发展性评价的初衷了,更有些教师对一些学生的错误回答也不敢马上加以纠正,长期以往就会造成学生对表扬的“迷失”,就会造成评价的失真。如何掌握激励性评价的“度”有待于我们思考。

三、几点建议

在面对一场前所未有的课程改革,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是难免的,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和各级教育工作者一起面向挑战,加强学习,勤于思考,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大胆实践。下面是我的几点不成熟的建议,仅供各位同仁参考。

1、处理好传统教学方法的继承与创新。新课程实施并不是要摒弃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对过去的继承、创新和丰富,我国的传统教学存在着一些不足,但也有许多很好的方法,如注重以旧引新,寻找新旧知识的关联点和生长点;精心处理重点、难点,知识掌握系统完整等, 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学生、教材、环境和教师自身的因素,从实际出发对教材及教法进行有效的处理,这一点是我们作为教师要明确认识的重要观点。

2、注意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有机结合。合作学习是课程改革当中大力倡导的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让不同的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听取别人的意见。但我们要注意小组合作的时机。一般来说,出现新知识,需要找出新的解决方法,可以让学生合作探讨;遇到了大家都希望解决的问题也有一定难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合作探究;有争议的时候、而且意见不一致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讨论,在辩论中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