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分析范文

时间:2023-11-18 10:54: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分析

篇1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9-000-01

摘 要 我国一直重视教育行业,近年来,我国针对高校的教学进行了改革,为的是适应现在的世界变化。而体育教学改革是其中的重点。以前,我国的高校体育教学受传统的观念影响,体育教学存在很多的问题,例如,重视技能和知识,忽视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的适应能力,素质和创新能力不足,已经不适应社会的需求。现在,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创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增加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本文对高校的体育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创新思路进行研究,为高校的改革提高一份参考。

关键词 高校 体育教学 内容与方法 创新

一、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我国教育部针对教育改革了21世纪的纲领《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其中提出了:现在世纪和国家的竞争,实际上是科学技术和民族素质的竞争。本质上,就是国家的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的竞争,所以,高校改革迫在眉睫。

二、体育教学内容创新

(一)体现健身性和人文性。高校的体育教学中,教学的目标是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因此,在高校体育的教学内容中,应该体现出健身性。教学内容的应该选择能够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的课程。体育教学内容还应该体现人文性,所谓的人文性,就是人文教育。在体育教学中,这部分内容体现的不是很明显。在教学体育项目的时候,可以增加该项目的由来,发展,蕴含的意义等,把体育中的文化展现出来,培养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

(二)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最大的老师,只有学生对于学习的内容感到有兴趣,才能够有动力,有激情,在课堂上才会聚精会神,学习的效果才会好。所以,老师在课堂上的内容,最好符合学生的兴趣和贴近生活。

(三)合理安排课堂的教学内容。第一,现在的体育教学存在一个问题,就是理论知识讲解的不够透彻。理论知识对大学毕业进入社会的学生是非常有用的,比如,体育观赏、体育疗法、体育营养等,同时也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应用。第二,安排的课堂教学内容应该对于学生有实际的用处,能够提高大学毕业后的生存能力。第三,体育专业的学习很是辛苦和劳累。也可以适当的增加一些休闲娱乐的项目,比如,组织登山,锻炼体力;野外郊游,亲近大自然;舞蹈比赛,锻炼柔韧性。

(四)培养欣赏美的能力。体育是一项有魅力的运动,在体育的运动中蕴含着健与美,体育的美在于比赛场上的瞬间,比如,篮球比赛投篮的瞬间、足球比赛进球的瞬间、跑步冲刺的瞬间,体育的美在于运动的本身,花样滑冰、武术、体操等本身就是具有美的运动。还有运动员拼搏的精神,团结的精神。这些可以培养学生对于体育的兴趣,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加体育活动,养成欣赏美的能力。

三、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

(一)创新高校的考核评价。高校的考核评价在体育教学中是不能缺少的一部分,原因如下:第一,考核评价可以测试学生的学习程度,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第二,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第三,考核评价可以检测教师的能力。考核制度存在着一些问题:流于表面,过于强调结果,考核内容不全面等。考核制度的创新其一是,根据学生的兴趣选择考核内容。其二是,考核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同学间的互评和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评价。其三是,考核的内容全面,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运动技能,成绩等。这样创新的考核更利于考核作用的发挥。

(二)要创造和谐氛围和成长的平台。好的教学环境应该是和谐轻松地,教师要尽自己的最大可能创造出一个和谐的环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体育的公平、公正、公开的环境,尊重学生的自由和尊严,不能对由于各种各样条件学习不好、不能达标的学生训斥,要采用鼓励的方式。为学生打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为学生的个性和乐趣提高条件,挖掘学生的潜力。

(三)使用现代的手段教学。现在的科技发达,可以采用高科技的方式经行教学,能够更好地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比如使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是新兴的教学方式,可以使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和课件,能够把不容易懂得知识变得通俗易懂,能够使教学变得生动、形象,学生更加容易感到兴趣,能够总结知识,更利于学生记忆。多媒体教学对于体育教学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帮手,在学习篮球规则的时候,知识特别的枯燥,如果给学生放上一段比赛视频,让学生在看视频时找出有哪些篮球规则,学生的积极性更高。

(四)改变教学的手段。过去的教学是老师讲,学生听,属于注入式的教学,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可以采用创新的教学手段,第一,学生主动学习式。让学生讲解自己理解知识,老师在对其进行点评,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二,因材施教。对于不同性格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手段,体育的学生一般都是开朗型,如果遇到性格内向的学生一定要调整教学的手段。

四、结束语

综合上面所述,本文对高校体育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创新进行了讨论,通过本文的研究,在高校体育的教学内容与方法方面的创新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完善课堂教学内容,使用现代的技术手段和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经过创新的方法能让高校体育教学的效果更好。

参考文献:

[1] 揣佳凡.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创新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4.09.30.

[2] 郑斌.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创新[J].科教文汇(下旬刊).2913.12.30.

篇2

关键词:学情前测 体育学习 有效

一、学情前测的概念与作用

学情前测是指在学校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上课前的一段时间内,通过不同的调查方式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预备和相关方法的预先测试,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活动,并提出相应的课堂教学策略。为了在教学中做到心中有学生,教学设计有依据,我们需要走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真实认知状况,以细致翔实的前测来加强教学活动设计的实效性。课堂是由教师设计并负责组织施教的,教师课上的自要比学生的自大得多,基于此,开展课堂前测,能够很好地了解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也就是了解学生的前概念,这样才能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开展饶有兴致的学习。选择适当的前测方法,从而切实可行地思考更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教学策略,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所以,选择合适的课堂前测方式对于提高“做中学”教学的有效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前测在体育技能学习中实施的有效途径

教师要吃透课标对本学段的要求,把握教材的特点,做到心中明确:这节课,学生需要学什么?怎样学?哪些是自主学习可以学会的?哪些是需要教师引导的?学生学习的困难和疑惑是什么?教师以此制定预习指导方案,了解学生学情。

(一)以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为出发点进行学情前测

小学体育教学,以游戏为主。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小学阶段学生要采用变换游戏方法,加深形象化教学,使每一个游戏动作都能吸引住学生、学习兴趣倍增。例如,“立定跳远”的教学前的学情前测,根据调查问卷和谈话结果,发现60%的学生对“立定跳远”概念模糊,动作要领更是一片茫然。100%的学生喜欢在游戏中学习。鉴于“立定跳远”的教学难度,我先把完整动作分解成了几个游戏动作,分步逐一教授。第一步先学“小兔跳”(双脚跳、双脚落);第二步学习“弹簧”缩、张(上下肢协调用力弹性屈伸);第三步把前两步动作连接起来,组成立定跳远的完整动作。总之,在教学中要多采用有趣、直观、形象具体的方法,使学生既乐于接受,又易于接受。

(二)根据学生的竞争意识,开展学情前测

小学生非常喜欢比赛,因为他们的好胜心强,对那些枯燥的队形队列、徒手操、广播体操,只要用比赛的方法进行,他们就会劲头十足。教师在平时教学时可调动学生的兴趣,提高其趣味性。例如,队列练习(向中看齐)的学情前测:向左看齐、向右看齐、向中看齐有什么不同?你左边是哪位同学?你右边是哪位同学?向中看齐你向哪个方向看齐是对的?如果是举行快快集合比赛,第一名颁发“小太阳”,你会认为谁做得最快、最好?这样的学情前测,一方面教师可以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队列位置,为体育课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使学生对体育课充满了兴奋与渴望,对比赛跃跃欲试。集合做得最快、最好的同学是谁呢?这样的体育课,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争做“小太阳学生”,教学过程具有趣味性、集中性、时效性,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根据学生的认知思维特点深入学情前测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视觉、听觉迅速发展,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埃德・拉宾诺威克兹说:“作为教师,我们教儿童。既然我们教儿童,那我们就要了解儿童怎样思维,儿童怎样学习……也许,我们只是自以为了解了他们。”例如,教学广播体操中的学情前测:当你看到操场上高年级的哥哥姐姐整齐地做广播体操时,你是怎么想的?你可以做得那么好吗?你最喜欢哪个卡通形象?在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后,利用学生喜爱的卡通形象制作成多媒体教授课件。多媒体最大的优势就是把无声的教材内容变得有声有色,有静有动,使学生看得生动、形象、直观。教师操作方便,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暂停或倒带或放慢动作进行分解动作教学,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把学生带入愉快的教学中,视、听、动作于一体,形象思维刺激到逻辑思维,学习起来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学情前测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1.分析的学情与所授课内容无关。分析学情的目的在于更好地制定教学目标和选择教学方法,正确的学情分析既可以体现教师对本学段学生的了解程度,同时又能够为正确地选择教学方法奠定基础。每个学段的学生都具有非常多的特点,不论是生理上、心理上还是认知程度和社会体验方面。那么要针对所教的科目,所要选择的授课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既要突出说课的亮点,又要寓教于乐,使学生快乐学习。

2.学情前测缺乏全面性和灵活性。学情前测应该围绕教学内容,全方位、多角度地灵活应用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客观地详细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尽可能地掌握每位学生的第一手材料,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思想、学习、性格、身体、心理、情感态度等方面的情况,积累丰富的学情前测素材,因材施教,灵活制作出精美的教学课件来,引起学生内心的震动,使其受到启发与鼓励。只有这样深入分析学生的特点,才能为进一步设置重难点及如何突破重难点打下基础。

综上所述,在学情前测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各种不同的方式全面分析学情、灵活应用到体育教学中。为了在课堂上运筹帷幄,教师必须吃透教材,根据学生的特性备课,不但备课本,更要备学生,目的是让全体学生都有所获。因此,做好学情前测,是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重要铺垫和关键。

参考文献:

[1]胡敏.体育教学方法分类体系的现状与优化[J].湖北体育科技,2010(02).

篇3

制定工作计划一定要结合自己的真实能力,切忌急于求成。比如说一个月才可以完成的工作任务,恨不得两周计划就搞定,太看重结果,忽略了过程,最后只能是拔苗助长的结果。小编为大家准备了初一学生体育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供大家阅读。

初一学生体育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一

本学期,我将按照"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努力探索新课程标准,积极改进自己的授课方式,提高自己的授课水平。在教学中严格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努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的上好体育课,学好体育知识,增强体质。为更好的开展好自己分担的各项工作,特制定本学期体育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七年级共三个班,学生人数为126人,每个班人数在40人左右,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与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有很大的提高,但在上一学期测试的结果来看,部分学生身体素质还比较薄弱,初一的男生在上肢力量比较差,女生的速度和爆发力不够好,在耐力方面,有一小部分学生部能达标。在学习兴趣方面,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以教材为主,主要涵盖了体育与健康的理论知识以及田径中的走、跑、跳、投,体操中的技巧,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在这些教学内容中,有的学生比较陌生,如体操技巧、足球等,在学的过程中会有点难度。

三、教学目标

1、加强学生的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学习,培养学生终生体育意识。

2、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掌握基本的体育技能与锻炼的方法。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情操,让学生全面发展。

四、教学方法和措施

1、适时了解、分析学生的学习信息。

2、营造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运动环境。

3、根据学生年龄特征,采用兴趣化和多样化的教法和手段,充分发挥游戏、竞赛的能动作用,让学生在自主游戏中练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4、根据学生实际,不断变化练习方式,不断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

5、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勇敢、顽强、朝气勃勃和进取向上的精神,启迪思维,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五、考核项目及办法

本学期将对学生进行体育健康知识、专业技能、身体素质方面的测试,测试以笔试和达标测试为主。

初一学生体育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二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意识,敢打敢拼勇争一流及优良的集体主义精神。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积极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

二、基本情况:

本学期所教的是七年级和八年级,两个班人数在48人左右,男女生人数差不多过半,绝大多数学生身体健康,无运动技能障碍。学生都喜欢运动,但身体协调性差,肥胖等,学习动作不协调。学生身体素质中的硬性指标,如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等素质较差;灵敏、协调等软性指标明显不足。个体发育不均衡,下肢力量尚可,肩部肌肉群力量较差,在此类教材教学是要多加注意。腰背、腰腹力量有待于大幅度提高,这是体育练习成败的关键。

他们的身体素质各异。因为初三学生面临中考,他们的学习压力非常大。如何调整好他们的心理,处理好学习与活动的安排,让他们在体育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是该学期的首要任务。另外考虑到男女差别大身体素质各异:男生活泼好动,表现欲强,能够较好的锻炼;女生趋于文静,不好活动,课中就要经常与她们沟通交流,因势利导,及早转变观念,让男生带动女生,培养女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以期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三、教材分析:

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体育教学工作,传授基本的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和体育技能,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和体育文化知识,在传授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让每个学生都发展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教材内容有: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田径:跑、跳、投;体操,球类:篮球、足球;身体素质练习。

教材的重点:跑中的快速跑;跳跃中的跨越式跳高;体操中的单杠动作;球类中的控球技术;教材的难点:蹲踞式起跑;跳跃中的起跳环节;球类中的人球结合。

四、教学目标和要求:

1、使学生初步认识自己的身体和掌握锻炼身体的简单知识及方法,学会一些体育卫生保健和安全常识,培养认真锻炼身体的态度。熟练掌握眼保健操和新的广播操。

2、初步学习田径、体操、球类等项目的基本技术,掌握简单的运动技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素质,提高身体基本活动能力。

3、“以学生为本,健康第一”是我们的目标,在体育游戏中不断地尝试与体验、练习与思考、互学与互评,感受体育运动的乐趣,体会体育运动的益处,体验到战胜困难、获得进步的成功喜悦。

4、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掌握好初四中考多个可能被测试的项目。

5、收集并引导他们掌握更多的体育时事,丰富他们的知识,以备综合能力考试。

6、让他们体验到运动的乐趣,能够在玩中学,在学中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五、提高教育教学具体措施:

1、适时了解、分析学生的学习信息。

2、营造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运动环境。

3、根据学生年龄特征,采用兴趣化和多样化的教法和手段,充分发挥游戏、竞赛的能动作用,让学生在自主游戏中练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4、根据学生实际,不断变化练习方式,不断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

5、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勇敢、顽强、朝气勃勃和进取向上的精神,启迪思维,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6、利用课中或课后的时间多与学生沟通交流,转变他们的观念,变被动为主动。

7、认真备好课,向课堂45分要效率,确保学生们能够在愉悦气氛中投入到每节课的学习中。

8、课堂上,参与到学生中间,以此拉近与他们的距离,注重培养体育骨干,起到率先的作用。课中多采用比赛的方式,激励他们敢于争创的好成绩。

9、课后做到及时反思总结。

六、学生方面:

1、学习目的明确,积极自觉的上好体育课。积极学习掌握必要的体育基本。

2、着装要轻便合体,穿轻便运动鞋上课。不得携带与体育课无关的首饰、校牌、手机等。

七、德育渗透:

体育活动对于发展学生的适应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在体育教学中应特别注意营造友好、和谐的课堂气氛,有意识的融入德育教育,不仅锻炼学生的意志,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服从组织,遵守纪律,诚实、机智、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

本学期的德育渗透包括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1、课堂常规:使学生按规办事、做到有规可循。

2、组织教学:培养团结友爱、养成遵守纪律的集体观,培养其具有热爱劳动、爱护公物的良好品质。

3、结合教材内容安排德育内容。

(1)基础知识里安排激发学生刻苦锻炼自觉性的内容。

(2)游戏里安排教育学生遵守纪律,公正诚实,积极进取、团结友爱的内容。

(3)田径安排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和坚韧不拔等意志品质的内容。

(4)球类中安排培养团结协作等集体主义精神的内容。

(5)在体操中安排培养互相帮助的合作意识的内容。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建立终身运动的习惯。

八、业务学习:

1、认真领会课改精神,熟练各学段教材内容,加强业务理论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2、多听课,评课参与集体研讨,取其长补己之短,丰富自己的阅历。

3、充分利用多媒体、图书室等查阅教学训练方面的资料,学习新的好的教学方法。

4、努力学习电脑知识,能够制造出相应的课件利于教学。

5、多与同行共同交流,共同研讨,共同提高。

6、加强自我锻炼,提高自身素质。

九、评价教育教学:

通过测试和平时的练习采取教师或学生相互评价的方式,分优秀、良好、及格、仍需努力三个层次:

1、学习态度与行为:能否以端正积极的心态投入到体育锻炼及体育课的学习中去。

2、体能与技能:能否正确的将动作掌握与运用情况。

3、交往与合作精神:能否正确处理好与同伴的合作关系。

初一学生体育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三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新课程标准改革的要求,体育和健康课程对于义务教育阶段来说,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和学生运动的愉悦感,从而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为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它强调学生的运动体验,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课力求具有新的教学理念,大胆的将教与学融入学生的自主活动当中,寓教于练,寓乐于练。

二、教学目标

1、能自觉参加体育与健康课的学习,积极参与课外各种体育活动;

2、知道合理安排锻炼时间的意义;合理安排锻炼时间,运用掌握脉搏测定等常用方法,测量运动负荷;

3、了解所学项目的简单技、战术知识和竞赛规则;体育锻炼的价值;

4、通过田径、体操及球类项目的练习,发展运动能力和运动技术,增进身体健康;

5、通过本学期学习,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的意义,树立自尊、自信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正确评价自己运动能力,和与同伴合作练习的能力;在体育运动中表现出适宜的自信心和良好的竞争意识。

三、教学内容设置分析

新的课程标准在教学内容上,只确定了一个内容结构框架,仅提供了不同水平、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基本目标;对教材内容的选择、采取的教学方式和实施的教学步骤,都没有作明确规定;因而教师在教材选择上有较大的自主选择空间。教师和学生都参与到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建设上来,使体育与健康课教学更能适应学生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让全体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益处。以发展学生速度、耐力、力量、柔韧、协调等素质为前提,把理论知识、跑步、跳跃、投掷、武术、健身操、素质训练、体质测验做为必修内容,将各种球类、韵律体操和舞蹈、跳绳作为选修教材。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把身高体重、握力体重、肺活量体重、坐位体前屈、台阶实验等测试内容安排到教学中去完成。

四、学生情况分析

由于七年级学生才由小学上升为初中,儿童转为青少年还需一个过渡期,其心、生理都还需要一个转变期和适应期,所以,原则上我们准备安排的体锻项目,活动内容,都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所以,由易到难,由浅入课,这是本年级的一个活动趋势,但大部分学生都活泼好动,表现欲、上进心强,但是普遍的体质较弱。因此随着今后的情况变化,再作出相应的改变。

五、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体育锻炼活动,促进学生身体正常发育,增进健康,同时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

难点:怎样使学生能自觉主动参与体育锻炼中来,如何处理好促进学生生长发育与运动负荷及技能的掌握的矛盾。

六、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和办法

(一)认真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结合学生特点做到因材施教。

(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

1、引导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也可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充分发展其个性和才能,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开展好“两操”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发展学生的个性,坚持自觉地、经常地锻炼身体,坚持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

3、组织训练队参加县级比赛。

4、坚持班级体育锻炼,广泛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

5、关心和开展好体育学困生的体育活动。

(三)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受到情的感染、爱的激励,美的享受,让他们在兴奋中发扬成绩,在微笑中认识不足,在激励与期待中增强信心,不断激发前进的力量。

(四)开展探究索性学习。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让其去探索、去发现,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选择学期教学内容时应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全面性、多样性和与学期教学目标的对应性。

篇4

关键词:武术;教材;建构;模型

中图分类号:G807.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11―1543―03

教材的质量是制约教学目标实现的关键教学要素,本研究在系统查阅和分析建国以来中小学武术教材及其研究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武术教材的研制方法论和教材理念的分析,依据新世纪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提出学校武术教学目标;在对教材素材――武术文化进行系统和典型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中小学武术教材的建构模型。为了验证教材模型的教学效果,本研究还设计了小学的启蒙教材,并在北师大实验小学进行了教学实验,验证了不同类型教材的实际教学效果。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理论研究的对象:建国以来武术教材内容;武术教材研制方法论;作为武术教材素材的武术文化;试验研究的对象:北京师范大学试验小学三年级两个班各32名学生。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国内有关教育学论著、课程论著作、教学论著作、体育教学论著、武术理论著作和教材30余部;系统检索了我国近代以来有关中小学武术教学和教材建设的学术刊物,综合参考有关论文100余篇。查阅了大量的中国体育史、中国教育史和中国武术史的资料,搜集了建国以来所有大纲规定的武术教材文本和国内相关研究论文。从而掌握了大量的武术教材研究和建设的第一手资料。

1.2.2调查研究法

1.2.2.1问卷调查法针对中小学武术教学的实际,2001年10月对北京市近百所中小学的体育教师进行了开放式问卷调查,充分了解一线体育教师对目前中小学武术教学现状和教材改革的认识。试验共发放问卷64份,回收64份,剔除不合格问卷3份,有效问卷份61份,有效问卷为95.3%,在标出每位学生每项的得分后,将全部成绩输入计算机,用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1.2.2.2访谈法 2001年9月――2001年12月,先后对有关课程论专家、学校体育理论专家和部分武术教师,以及实习学校教师、实验学校教师和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教师进行了数次规模不等的访问调查和座谈。

1.2.2.3教育观察法2002年4月――2002年5月,在本课题教材实验阶段对实验学校的武术教学课程,采用了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式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对教材实验的各个环节、(包括课上课下、教师在场和教师不在场等情况)实施了有计划、有步骤地系统观察。

1.2.3实验研究法通过对条件相当的两个班级采用不同教材进行教学,检验不同教材在学生对武术的认识(知)、上武术课的课堂表现(运动参与)(行)、进一步学习武术的意向(意)等方面有无差异及差异的情况。选取数量相同、条件基本相当的小学三年级学生分为新教材试验班、传统教材对照班。教学时数相同,教学环境相当,同一教师,后测相同。第4次课结束时进行集中测量。

2 结果与分析

2.1原大纲教材内容分析 1961年武术纳入教学大纲以来,基本采取了将竞技武术简化的方法,形成了以套路运动为主要表现形式,以闭锁式运动为特征的武术教材技术体系与模式。

后历次修订体育教学大纲时,都提到要简化教材内容和突出武术特色。然而,由于武术自身内容的丰富性和教材篇幅的限制,每次教材改革都希望做出一个经典内容,以解决所有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而在有限教材空间内要解决处理诸如学生兴趣和教材内容的关系,教材组织顺序和学生认知规律之间的关系、教材典型性和适应性等关系确实是一项难度极大的工作。由于教学目的不明确,教材安排盲目性大,使得教材选编大都采用“拿来主义”,因此,就出现了教材套路动作技术繁、难,内容陈旧、重复,结构单一;内容之间无系统性、连续性和内在的逻辑关系。

对在北师大体育与运动学院研究生班学习的来自北京市城乡一百余所中小学的114名体育教师进行的调查发现一些普遍性的看法。

尽管每次武术教材也是经过精心筛选和组织的。但过多的规范性动作和专项化的教学方法,加上教师素质和教学环境等其它因素,就出现了教师教不了、教不完、教不好的“三不”和学生学完、考完、忘完的“三完”的现象。未能充分发挥武术的锻炼价值和教育功能。

2.2武术教材设计理念和学校武术教学目标 处在世界文化交汇融合的时代,站在弘扬民族文化的高度,兼顾社会发展和教育对武术的要求,以及武术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结合学校领域的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武术教材应该具备以下基本理念,即: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统一;丰富性与选择性的统一;结构性与开放性的统一;典型性与创新性的统一;实用性与健身性的统一;趣味性与健康性的统一;文化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健康第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的课程理念,它要求我们必须深刻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以全新的课程理念重新审视武术教学的内容,武术课应通过武术技术的学习为主要载体,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武术锻炼,进而达成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各领域的目标,并使各年龄段目标及其内容各有侧重,为此需要重新设计建构全新的武术教材体系。

通过对上述依据的全面考虑,可以确定一个学校武术教育的总体目标。即:1)参与武术运动,从中获得积极和真实的运动体验,培养武术锻炼兴趣,养成武术锻炼习惯。2)通过武术锻炼,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3)掌握一定武术运动技能和相关知识。4)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以及竞争、合作、探索、创新精神。5)通过武术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树立自觉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创造新文化的意识。

2.3学校武术教材建构模型 学校武术教材在方法论层面一直采用照搬、移植、简化的方法,基本上是竞技武术的压缩版。寻找一个绝对的教材标准并实现“大一统”实属困难。因此,我们可能更需要的是一种选优方法论。在此提出武术教材建构理论,目的是建立一个具有广泛适应性的学校武术教材模型,设计一种既能容纳又能扩展的技术体系,体现武术运动的形式结构,教材内容具有代表性并能举一反三。这种方法借鉴了以结构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结构主义课程论和后现代课程论的主要观点,教材内容具有广泛的可迁移性,教材自身具有更新机制。

武术兼有功法运动、套路运动、格斗运动三种运动形式。对武术运动形式可以按照“分解――提取――改变――重构”这样一个程序进行加工、改造和重建。从各种武术运动形式中提取一些因素,如技术的因素;改变一些因素,如技术的难度;增加一些因素,如趣味的因素,文化的因素等。对这些素

材进行改造,基于整体、递进的原则将武术文化素材按照学习者生理和心理规律重新排列组合,即完成了武术教材的建构。

2.3.1 学校武术教材模型说明

2.3.1.1武术游戏 武术游戏涵盖了功法和格斗运动形式,并有所扩展。通过两人或两队斗智斗勇,或设置攻防的情景,充分挖掘武术中的游戏元素、对抗元素、趣味元素,正规的散手、摔跤在这里可以变成限制条件的攻防游戏以保证学生的安全,武术游戏以运动心理学“开放式技能”理论为基础,将成为学校武术的一大特色。

2.3.1.2武术达标 武术达标是将武术功法运动定量化,运用心理学目标设置理论,在闭锁的身体练习方式中增加了开放性因素,例如以踢腿达到本人身高的相对位置评分,限时打靶计数等等。武术达标使枯燥的基本功练习变得富有竞争性和可操作性,适于教学组织。

2.3.1.3精选套路 套路是中国武术的特征和标志,是目前学校武术教材主要的表现形式。我们应该认识到套路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和锻炼价值,学校武术的套路可以是传统的经典套路,如江苏版教材中的弹腿、河南地方教材中的少林拳和太极拳、以及浙江的龙泉剑等都是典型范例。

学校武术的套路也可以是自创的现代套路,如2002年新版的“人教版”体育教材中的“健身拳”。该套路打破拳种界线,虽然只有14个动作,却包括了戳掌、冲拳、虎爪、双塌掌、插掌等5种手法,弹踢、顶膝、头撞、挑肘等击法以及一个拿法和一个摔法,这么多攻防元素集中在一起,兴趣盎然,易学易教,代表了套路创编的方向。

套路创编的前提是绝大多数学生可接受的,适于教师课堂教学的。要短小精悍,不要复杂。只要有特点,锻炼价值高,创新的套路将受到欢迎。

2.3.1.4武术操 武术操是学校武术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适于大范围推广,可以配乐、与学生喜闻乐见的其它运动形式结合,“跆搏操”在国内外流行就是很好的例证。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编创出健身价值高、易于接受,富于特色的武术操。

2.3.1.5安全防卫 在现实生活中,学会一些必要的安全防卫是每一个公民在面向社会时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武术中有大量的相关知识和技术,将这些知识和技术整合提炼,配合安全教育进行防卫术训练,将是武术教学的重要内容。这部分内容虽然还未系统化,但应该是今后武术学校教学的拓展方向。

2.3.1.6武术文化 武术文化知识的涉及面很广,可以以课外读物、多媒体教材、校园宣传栏、展板、讲座等形式进行。将武术文化融汇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当中。

这种构架模型涵盖了现有武术运动的各种形式,但既不同于竞技武术,也不同于传统武术,是有学校领域特色的武术表现形式。

《课程标准》以目标体系为主,确定了依据学习目标选择教学内容的原则,以目标来统领内容,只规定学习的内容框架,但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时数比例不作规定,而是按照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加大了课程内容的选择性,以便使各地、各校和教师在制订具体的课程实施方案时,可以依据课程学习目标,从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选用适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武术教材模型正好适应了这种要求。

2.3.2教材内容排列和组织 由于各个年龄段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和要求不一样,因此,应研究和明确各年龄段的发展任务,从小学、初中、高中各个学段的特点出发全面考虑其教材设计,以便使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教材单元构成等有所侧重和区别,充分根据各年龄段的特点,建立起符合其年龄段特点的目标和内容体系,并以各学段的阶段目标的相互合理衔接来完成来整个武术课程教学的目标。

小学阶段可以根据少儿好动和身体活动能力可塑性强的特点,以对抗性游戏、武术操、简单套路等为主要教材,尽可能地扩展丰富学生对武术的体验,发展少儿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同时进行趣味性强的身体锻炼,并根据学生伴随生长发育而出现的各种素质的发展敏感期有侧重的安排教材,为下一步较正规的运动技术学习做好准备。此阶段的武术学习应着眼于学生运动素质和武术学习兴趣的培养。

初中阶段是学生身体技能全面发展的时期,可以逐渐进入比较正规的武术运动技术学习,但不应面面俱到抑或蜻蜓点水,而是要精选一些有代表性的、基本的武术运动素材,以便使学生的武术技能水平得到稳步提高;同时促进其积极参加武术锻炼,加深其武术运动的乐趣体验和认识水平。到了高中和大学阶段,应根据学生的志向分化倾向,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有选择、有侧重地对某些武术教材进行深入的学习,并逐步形成个人的武术专长,形成爱好定向,在这个阶段的学习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比较深入地认识和理解武术的文化性。

2.4教材试验

2.4.1武术启蒙教材试验研究在深入研究武术文化的基础上,依据新课程理念、武术教材建构理论和教材模型,本研究设计了武术的启蒙教材,通过和原教材的对照试验,检验不同教材在学生对武术的认识(知)、上武术课的课堂表现(运动参与)(行)、进一步学习武术的意向(意)等方面有无差异及差异的情况。

本实验是采取后测控制实验。试验随机抽取体育学习水平大致相近的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3年级2个班,在四次试验教学后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设计按照对武术的知、行、意3个维度。按照“李克特”量表从正方向到负方向的顺序依次对选择结果由高到低赋值。试验共发放问卷64份,回收64份,剔除不合格问卷3份,有效问卷份61份,有效问卷为95.3%,在标出每位学生每项的得分后,将全部成绩输入计算机,用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在课堂行为、知识、继续学习意愿等两班之间方差比较和查看T检验结果,sig(2-tailed)值都小于0.05显示,显示两种教材学习结果差异显著。

武术启蒙设计试验教材和原教材的对照试验结论:

1)武术开放式运动技能比闭锁式运动技能更能激发小学生对武术学习的兴趣;

2)按武术的发展顺序安排教材顺序更符合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学生能被教材吸引,课堂行为积极,表现出较强的运动参与愿望。

3)条件攻防是安全开展武术对抗练习的有效手段,学生有充分的运动感并有较高的继续学习愿望。

4)试验教材更适于教师教学;教师不必有武术专业的背景,但要有较好的组织能力。

2.4.2武术操推广试验 武术操、有氧武术操分别在北师大试验小学、北京市三帆中学和北师大试验中学进行了推广教学。北师大试验小学和三帆中学都将武术操作为大课间广播操,教学推广效果良好。

3 结论与建议

武术教材是决定武术教学效果的核心教学要素。武术作为学校体育教材中的一项复杂而具有很大难度的教材,决非将其局部的某些套路简单地拿来就可承载中华武术的多种文化内涵。体现武术的锻炼价值和教育功能,它需要从学校武术教学的实际出发,对赋予其中的文化性、教育性、攻防性、健身性、审美性等教学价值进行缜密而深入的思考,深度加工教材,用简化、变形、游戏化等多种途径,综合与分化相结合,对学校武术教材进行整体的建构。

学校武术教材模型的基本特点是:1、多种表现形式,结合了游戏、达标、精选套路、武术操、安全防卫、武术文化等技术和知识体系。2、开放式运动技能和闭锁式运动技能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