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形式范文

时间:2023-11-18 10:54: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研究性学习形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研究性学习形式

篇1

1、实地观察法:通过实地调查观察外在的、物化的习俗活动和表现形式

2、问卷调查法:是便于结果统计的一种调查方法,需要事先设计好目的明确、内容合理的调查问卷,收回后进行整理,也是调查的重要方法;

3、访谈调查法:通过谈话(问答)的方式来收集信息;

篇2

【关键词】研究性 高中数学 问题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1.165

研究性学习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研究性学习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对于学生今后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有重要帮助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性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研究性学习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是当代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对更高素质人才要求的体现,应当被广泛的应用到高中数学教学当中去。本文就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相关问题展开探讨,希望对提高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有所帮助,如有不当之处,欢迎广大教育工作者批评指正。

一、高中数学教学研究性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一)应试教育对研究性学习的影响

由于高中生所处的阶段比较特殊,未来要面临高考这一关系学生命运的大考试,这就导致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偏重应试化,只关注教学的结果,关注学生能否将题目做对和能否取得高分数,而忽视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教师队伍的教学思想有待转变,部分教师认为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对于教学百害而无一益,出现诸如浪费课堂教学时间,拖慢教学进程等问题,其实不然,如果教师能够合理的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研究性学习,不仅不会影响学生的成绩,而且还能够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综合发展。

(二)学校在研究性学习实施方面力度不够

学校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因为教学经费欠缺或教学资源的缺乏,导致教师无法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开展。第二,学校对教师缺乏相关研究性学习的培训。教师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是需要通过相关正规的培训才能培养起来的,但是部分学校对研究性学习的不重视导致教师参与研究性学习培训的机会很少或是根本没有机会参与研究性学习培训。另外,学校对教师实施研究性学习的监管力度不够,并没有要求教师贯彻实施研究性学习。

(三)教师缺乏实施研究性学习的素质

现代的教师队伍在实施研究性学习方面的素质仍有一定的欠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对实施研究性学习的重视度不够,一部分教师认为研究性学习会降低课堂效率,不利于教学的实施,或是抱着研究性学习教授的内容与考试内容无关的想法,在教学中对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持懈怠态度。第二,部分教师已经认识到实施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但是缺乏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具体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不知道该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二、关于改进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相关建议

(一)研究性学习中的情境创设

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情境创设能够将学生带入到良好的学习环境当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教学实施有很大的帮助作用。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情境创设应当遵循以下原则:第一,与现实相结合原则。数学情境创设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从而培养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的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第二,要能够提出建设性的问题。问题是否具备意义对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三,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情境的创设应当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学习能力、学习水平出发,以便发挥数学教学情境的引导作用。

(二)控制好研究性学习的时间

不少教师在实施研究性学习时会产生这样的顾虑,研究性学习是否会浪费课堂教学时间,降低课堂效率呢?盲目的实施研究性学习的确会浪费课堂教学时间,但是合理的、有计划的研究性学习不仅不会浪费课堂教学的时间,而且还能够提高教学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τ谝恍┍冉洗蟮难芯啃钥翁饪梢匝谘期结束后的假期进行,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开展调查研究,同时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也能够建立起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注意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实施形式

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实施与它的实施形式密切相关,研究性学习不同于其他类型学习方式的地方在于研究性学习更加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和能力的提高,而不是学生最终掌握的知识结果,注重学生的发展过程,而且是关注全体学生的综合发展,而不是个体学生的片面发展。研究性学习比较常见的实施方式有组成课题研究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调查研究,人数一般在3-6人为最佳,研究活动的开展最好能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开展。个人探究或是全班集体探究也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方法。

三、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案例分析

在学习完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有关知识之后我们可以就“分期付款问题”展开研究性学习,刚刚完成这一部分知识的学习,开展“分期付款问题”有利于检验和锻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分期付款与每个家庭、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对本课题的探究会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为此,确立“分期付款问题”教学内容包括:分n期付款问题、分期付款中的计息方式和公积金贷款问题等。以分n期付款问题为例,我们可以向学生提出相关问题,顾客购买一件售价为5000元的商品时,如果采用分期付款,那么在一年内将款全部付清的前提下分3次、6次、12次三种付款方法,哪一种更合算?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了很多与分期付款有关的金融知识:如“本金”、“利息”、“利率”、“本利和”的概念;计息方式中“单利”的“本利和”与等差数列有关,“复利”的“本利和”与等比数列有关;分期付款规定:各期所付的款额连同到最后一次还款时所生的利息之和,等于商品售价及其从购买到最后一次付款时的利息之和。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最后得出问题的答案,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分析能力,然后进行课堂上的交流,通过课堂交流使学生能够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使学生的研究成果得到展示,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篇3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模式 探讨 地理

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当前课程改革中的一大亮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研究性学习活动有15个必修学分。关于研究性学习的定义,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中给出的定义是:“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因此,研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又是一种学习观。作为学习观,研究性学习是建立在现代学习理论基础上的科学学习观,它反对被动地接受、继承、记忆知识,主张学生主动地理解、应用、探索、创新知识,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在研究性学习情境中,学习者以问题解决为主要的内容,以发展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为主要目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

不论是作为一种学习观念还是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具有自主性、问题性、探究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明显特点。研究性学习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给学生更多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渠道,使他们在自主学习和探索中获得新的学习体验。

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极强、涉及面极广的科学,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组合形成复杂系统,是兼有自然科学性质与社会科学性质的综合性学科,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等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研究性学习所涉及的有关生活、环境、产业发展等课题,都与地理学科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因此,从地理学领域来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具有学科方面的优势。

一、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内涵

对于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含义,目前还没有比较明确和准确的界定,有人认为只要是在地理课上进行的,或是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属于地理科学范畴的研究性学习就是地理研究性学习,例如,“地理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模拟地理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地理信息,应用地理知识和技能分析其因果联系,并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与建议”,此类概括没能体现出地理研究性学习课题来源广泛的特性。还有人认为“地理研究性学习是广泛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采用探究的程序和研究方法,发挥地理学的专长,以人地关系的协调共生为准绳,通过体现地理科学的哲学、科学、应用和教育价值,以达到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创新和实践能力目的的研究性学习”,此类概括又过于宽泛,没有突出地理科学研究的思维和方法。

地理学是研究人与生存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科学,从学科的特点看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其思维方式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研究立意注重于“人地关系”,研究角度上偏重于“空间结构”,因果分析上注重“综合性”集成,同时还需运用“前瞻性”思维来预测某种地理事物与现象的发展前景。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及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特性,笔者认为:地理研究性学习是在地理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与地理环境相关的专题进行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主动应用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分析事件的因果联系,并使获取、分析、运用地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的学习方式或学习活动。

二、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

1.地理研究性学习内容选择的原则。地理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一是要遵循乡土性原则,为了方便学生对所选题目开展有针对性的探索,学生必须对所选题目的背景知识及关联资料有一定的了解,在选题时宜根据当地的实际来进行,这样不仅有利于资料的收集和进行实地的考察,而且所探索的问题也有一定的社会价值;二是要遵循实践性原则,《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地理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间接经验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为学生提供学习直接经验的途径,让学生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三是要遵循探究性原则,教师可以根据课堂上学习的地理知识,引导学生用地理思维去观察身边的事物,并由此发现值得去探索和研究的问题,鼓励学生通过主动参与调查、研究、分析身边地理现象的规律,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2.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地理学科的内容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

(1)与高中地理教材理论有关的内容。高中地理教材中实践性较强的内容可以考虑作为地理研究性学习的题目,如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可以引发“当地正午太阳高度角与住宅小区楼距的关系”问题,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可以引发“气候与当地农耕制度的形成”问题,工业区位的选择可以引发“影响某厂、矿布局的因素分析”,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可以引发“某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河流的综合开发可以引发“某河流水的污染及治理”等。这些问题都可以结合当地的实践情况,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并辅以查阅资料等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将教材理论引延成地理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对课堂教学知识的理解,强化感性认识,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此外,学生通过主动探究某些知识的原理和规律,可以培养学生对复杂现象进行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2)与生活环境有关的内容。新一轮的地理课程改革强调要“关注身边的地理知识”,“用身边的地理知识”。因此,学生在选择地理研究性课题时,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如“学校周围的噪声污染与治理建议”、“家乡交通方式的变化”、“某类农作物地域性分布的成因分析”、“使用一次性餐具对环境影响的调查”、“某城市气候热岛问题考察”,“某类农产品市场需求信息与种植的关系调查”等。通过对身边的地理问题进行探索,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身边与地理学科有关的问题,并让学生亲自走访调查、动手实验等亲身实践来获得对社会的直接感受,同时还可以使学生了解地理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尝试着与他人交往和合作。

三、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要求

1.地理研究性学习的目标要细化。地理研究性学习目标的细化,能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可达成性。例如,“某河流的环境污染及治理”专题,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时,要引导学生通过实地调查了解如下内容:河流污染物种类、污染源;水样送检所需要的化学实验条件及方法;当地居民及有关部门对河流水污染的态度;河流水质与居民的健康关系;河流两岸的绿化情况,存在的问题;可借鉴的治理措施。

2.地理研究性学习的要求要明确。作为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者,教师在活动开始之前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如主动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在活动中体验、感悟研究性学习的乐趣和方法;在调查、测量、访问、实验时要踏实、严谨,力求获取准确的信息;同项目组(以5人为宜)的成员既要有明确的分工,又要有密切的合作;利用多种媒体(书刊、网络、影像等)查阅相关信息时,要学会加工整理信息;研究结论要有新意、要有自己的观点,避免抄袭。

3.地理研究性学习的选题不宜太大或太空。地理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提出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在其课程目标中提出让学生“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此外,研究性学习本身也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联系,但有些学生在选题内容上涉及面大而全,选题后却无法进入实践、体验环节,最终只能通过查阅资料,整理加工信息,这样极易出现抄袭他人成果的现象。例如,《关于环境污染的研究》课题,选题的出发点很好,有现实意义,但由于环境污染的问题很多,实施起来难度比较大。因此,在选题上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拟定,尽可能做到要小而专,如上述题目可改为《某河流水污染问题的研究》。

四、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根据高中阶段学生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结合地理学研究的思维和方法,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可采用下列方法:

1.实验观察法,此类方法主要用于自然地理方面,需要借助有关的实验、分析有关数据,来寻找答案。如水和沙的热容量、石灰岩的溶蚀、水的污染、大气环境的污染、土壤的肥力、天气的各种现象等需要通过实验获取数据来解释其成因等。

2.野外考察法,这是地理研究的一种常用方法,无论自然地理学的研究还是经济地理学研究,都比较常用。一般分为室内准备、野外实地考察和总结研究三个阶段,常用于对旅游资源、土地资源、地质地貌、水文、区域规划等方面的研究。

3.资料信息整理法,利用书刊、报刊、网络等手段搜集各类文献资料、地图和统计图表,然后进行整理、分析、研究,从而得出结论。

4.技术经济论证法,常用在生产布局和村、镇、城市规划中,先将布局和规划中技术上的可能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结合起来,对各种方案进行对比论证,然后选择最佳区位和方案的一种研究方法。

五、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模式

《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提出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是:问题创设阶段实践和体验阶段表达和交流阶段。笔者认为,在问题创设阶段,既可以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也可以由教师提供参考问题,关键是要组织人员对拟研究的问题进行审核,以避免问题过于宽泛和缺乏实践环节。当研究问题及指导教师拟定后,教师在地理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要起组织者、指导者、学习者、管理者的作用。表达和交流阶段是地理研究性学习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要提供时间、场地给学生,表达的形式除了撰写调查报告、搞展板、出墙报外,最好能安排口头报告会,这样不仅能使学生通过交流、研讨与其他同学分享成果,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辩证思维。

本文通过对海南十六所中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情况的调研,结合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拟定了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模式(见图1)。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与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周积云,吴忠喜.探索.体验.成长[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5-13.

[3]袁维新.论研究性学习活动方式的特征[J].浙江教育科学,2001,(2).

[4]吴永军.关于研究性学习若干问题的再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2,(10).

[5]全疆发.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教改实践[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1,(6):26-27.

篇4

学习困难学生,从广义上来说,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学习成绩低下的学生。从狭义上说,是指感官和智力正常,但学习成绩低于智力潜能的期望水平,远未达到教学目标要求的学生。西方教育心理学将这类学生称为学习能力缺失学生。据调查,学习困难学生占学生人数的5—10%的比例,这部分学生若得不到及时转化,会进一步引起不良行为和其他精神卫生问题,成为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沉重负担。素质教育要求全体学生全面发展,转化学习困难学生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问题。利用研究性学习方式转化学习困难学生的研究是一个新课题,在国外有所开展,国内少见相关报道。

二、实验的理论依据

(一)元认知理论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弗莱维尔认为:元认知就是个体对思维活动的自我体验、自我观察、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包括认知主体对自己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方面的知识,以及认知主体对自身各种认知活动的计划、监控和调节。元认知知识包括三个部分,即:个体元认知知识、任务元认知知识、策略元认知知识。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这三个部分的知识是交互作用的。个体元认知知识对学生学习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上。研究表明,学习优秀生自我效能感强,而学习困难生的自我效能感较弱。任务元认知知识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影响学生对学习任务难度、性质的认识,从而决定他在该任务上分配的精力、时间的多少。而对学生学习影响最直接的是策略元认知知识。研究表明,学习优秀生与学习困难生在解题上的认知步骤是大致相同的,但各自采取的策略有较大差异。优秀生在解题过程中把主要精力用于分析,而学习困难生则把大部分时间用于计算。由于元认知在整个智力活动中处于支配地位,能控制调节活动,促进个体思维的创新,教师的任务就是以元认知理论为基础,引导学生对自己所从事的学习活动进行积极自觉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及调节。而研究性学习正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自我评价、自我调控的有效途径,是教师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恰当的认知策略,强烈的自我效能感,较高的自我监控能力的重要手段,更是转化学习困难学生,帮助他们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正药良方。

(二)成功智力理论

成功智力理论认为,一个人只要能够在自己选择、有时甚至是自己创造的领域中发现并取得成功就是聪明,而只要确定了正确的努力方向,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就是取得了成功。成功并非少数传统智商出众者的特权,实现成功能力的关键在于发挥所长,改正和弥补所短。因此,作为教育者,我们要改变传统的学生观,认识到每一位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和可能,应当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竭尽所能力帮助学生,发现其优势领域,充分开发其智力优势,争取最大限度的成功。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尤其是那些传统智力观认为不够聪明的学习困难学生树立信心,鼓励他们确立目标,发展优势,发挥所长,最终获取成功。研究性学习通过自主选题,自主探索的方式及激发动机,注重实践,扬长避短,小组协作等策略为学习困难学生发掘自身的潜能,获取最大限度的成功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为其向优秀学生的转化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利用研究性学习转化学习困难学生不仅有必要,而且是有可能的。

三、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困难原因分析

(一)内部因素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证明,绝大多数学习成绩落后的中学生,原因不在于智力因素,92.7%的原因在于非智力因素,是学生的内部因素造成的。我们认为学生学习困难的非智力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学习动机。学生很少对学习有直接动机的,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往往是由父母、教师培养与促进的,尤其是父母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父母经常鼓励孩子好好读书,对孩子学习重视,赏罚分明,孩子的学习动机就强。那些对孩子学校功课漠不关心的父母,其孩子的学习动机相对就差些,学习上动力不够,学习的成绩也就相对较差。

2.缺乏学习兴趣。兴趣与动机是相辅相成的。学习兴趣往往更多地受教师教学的影响。教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注意与了解程度、对学生学习的期望等,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影响。上课生动有趣、关心学生、赏罚分明的教师往往引发学生的兴趣。

3.自信心不足。对学习和自己能力有信心,对于成绩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困难学生往往认为自己不够聪明,学习能力不强,缺乏应有自信心,更重要的是形成了“失败者”的心态,这种失败者的心态是经历了反复失败而形成的,仅靠目前的学习方式是不能改变的。

4.意志品质薄弱。不良意志品质是学生产生学习困难的重要原因。做事情没有持久性、稳定性,对自己行为缺乏应有的控制能力。由于大多数学习困难学生不能有效地应用自我激励的策略,如自己确认某一观点、建立自己的学习目标、自动地记录一些重要信息、为自己提供必要的自我奖励等。

(二)外部因素

环境的好坏对学生自信心的形成、兴趣的调动、心理素质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由于目前我国教育制度、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办学规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造成学生学习困难情况不减,其主要外因为:

1.教育内容单一。由于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学校的课程设置往往集中在升学科目上,非升学科目往往名存实亡。而升学科目又集中在考试内容上,这些内容被一点一点地向学生灌输,学生不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在这过程中,学生失去了自主创新的空间,其天性和兴趣也受到扼杀。

2.教育空间封闭。学生被封闭在一个学校和教室中,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可学生们除考试之外,对外界知之甚微,缺少对自然、社会的适应力和实践能力,不能学以致用,学生的实践性智力得不到培养。

3.评价手段不公。学生在校的成绩往往最后以考试分数论定,甚至以此来判定学生能力的高低,无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体验,大大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

4.教学班额过大。研究表明,班级的大小与学习成绩之间有很大的关系,15个人的班级与25个人的班级相比较,前者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好 ,在我们目前的教育中,一个班级的人数远远超过了25人。许多班级还翻了一番,甚至更多,许多学生在教学中得不到应有的照顾而发生学习困难问题,更不用说要转化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说是有心无力。

5.同伴互相影响。同伴的影响因素主要来自同伴的价值观、同伴的行为和同伴的压力。学习困难的学生往往被同伴所抛弃。另一方面,由于学习困难学生意识到他们在学校的地位较低,他们也不愿意与好同学交往。结果导致自暴自弃,加剧了“失败者的心态”。

四、转化途径和策略

(一)转化途径

在理论上界定了学习困难学生的概念,找出了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内部和外部原因之后,我们分析了目前以传统教学为基础的转化学习困难学生措施不能有效转化学习困难学生的原因,设计了以新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的研究性学习转化学习困难学生的实验研究。

在实验的开展中,我们在一个年级的中、英、数、物理、生物和地理学科中运用两条途径开展了转化实验,并选取了35个学习困难学生作为个案研究对象。

途径一:利用研究性学习课程开展转化工作,即通过相关课题的研究工作,使学生课题研究过程中得到转化。

途径二:在实践中结合学科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运用研究性学习的相关模式和转化学习困难学生的策略,在各学科中为学习困难学生创造条件,激发学习困难学生提出感兴趣的课题。

(二)转化策略

在转化过程中我们运用了以下策略:

1.扬长避短策略。根据成功智力理论的观点,人的个体智力是有差异的,但只要个体充分发挥其优势,弥补其弱势,同样可以获得成功。研究性学习在内容、方法上并没有固定的模式。这样,存在差异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具体条件,自主选择研究课题留有余地,自主确定研究方法,发挥个人特长,以长处弥补其短处。

2.合作学习策略。小组合作研究是研究性学习经常采用的组织形式,小组协作学习的主要优点是可以促进社会交往与相互作用,避免一般课堂中的竞争气氛。学习不同内容的学生被安排在相同的小组中,这样小组中的成员学习内容不同,他们相互之间可以传授和讨论,使学习困难学生有机会施展自己的能力。学习一般由3至6人组成课题组,在老师指导下,课题组成员各有独立任务,既分工又有合作,各有所长,协作互补。

3.实践活动策略。学有所用,学的最终目的是使用。学习困难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知识与技能之后,要他们能够把所学的东西保持下来,主要方法就是练习与运用,学习困难学生在课堂上常常处于被动地位,被同伴与教师所忽视,这种情境下学习困难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得不到应有的发挥,不仅让他们丧失自信心,也会使他们的知识与技能“退化”。而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亦可引发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使他们在整个过程中都全心投入,人性得到弘扬,自我需求得到满足,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4.自我控制策略。

根据元认知的理论,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对所学材料的识别、加工、理解的认知过程,同时也是对该过程进行积极监控、调节的元认知过程。元认知调控对学生学习影响的主要表现在学生学习的自我监控上,主要是指学生对自己所从事的学习活动进行的积极、自觉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因此,教师应当运用元认知的策略,帮助学生提高自我管理、自我调控的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经过一年的实验,在35个转化对象中有27个取得了明显的转化效果。这些学习困难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转化,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影响学生成绩的外部因素得到改变,开发学习困难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开发学生的潜力和培养自信心,这种教育是在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不断接受自我教育中完成的,把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方式迁移到学科教学中,可以促进学科学习,从而达到对学习困难学生的转化。

参考文献

[1] 汪玲、方平、郭德俊 《元认知的性质、结构与评定方法》心理学动态 1999.1 第7卷。

[3] 毛桑标、王小晔 《元认知与学生学习》环球教育展望 1999.5。

[4] 董奇、周勇 《关于学生学习自我监控的实验研究》。

[5]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1。

[6] 赵笑梅 《成功智力理论:内涵、实践及启示》比较教育研究2005.8 30—33。

篇5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化学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228-01

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以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各种课题或项目设计、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等为基本的学习载体;以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学习到的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的丰富且多方面的体验和获得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本内容;以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主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研究为基本的教学形式的课程。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化学“以实验为基础”的基本特征,挖掘和开发化学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对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在指导研究性学习与高中化学实验中应弄清化学实验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统一思想认识,提高对研究性学习与化学实验重要性的认识:

1.通过化学实验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重要途径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和技能、体验和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和提高创新意识、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和活动过程。化学实验是学生化学学习中能动的实践活动形式。化学实验为学生创设了亲身参与实践的情境,具有获知、激趣、求真、循理、育德等教育功能。化学实验的功能和研究性学习的特征决定了化学实验必然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

2.通过化学实验作为研究性学习途径的教学策略

在化学教学中提倡和鼓励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进行研究性学习,要充分挖掘化学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发挥化学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创设问题情境、验证假设或猜想等环节中的作用,研究开发研究性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发现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研究性学习的根本转变。

而化学实验与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应遵守学生力所能及的原则,不要贪多求大,通过化学实验开展研究性学习,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特别是依据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来选择适当的研究课题。

二、根据我们开展研究性学习实践,化学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是以化学知识作为载体 ,其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选择:①探索性化学实验;②开放性的化学问题;③跨学科的综合性问题;④能体现研究过程的问题;⑤联系实际的现实问题;⑥现代社会的热点问题。具体如下:

1.结合化学教学选择研究课题。当今课改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适当增加一些探索性实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结合日常生活选择研究课题。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无处不在,我们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开始思考,提出问题,并筛选确定研究课题,然后让学生收集资料、研究实验方案,通过实验自主探讨、自主学习,极大地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

3.结合当地生产实践选择研究课题。我们结合当地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结合课外活动及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大胆探索、积极创新。譬如围绕水的问题,可以启发学生从我县水的资源、利用、水患、污染、监测、防治等方面去思考,学生积极性高,提出了许多问题,他们调查排污口,参观自来水厂,监测水的pH及重金属离子、苯酚等含量,并请来环保局人员共同分析,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4.结合化学课外活动选择研究课题。利用化学课外小实验、趣味化学实验、化学小魔术等积极探讨化学实验的设计方案,研究化学实验的现象、实验装置、实验操作、实验观察、实验记录、实验分析和实验报告。

三、研究性学习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1.设计实验方案

教师提出实验目的 ,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然后师生共同逐个讨论 ,寻找多种方案或确定最佳方案。例如 ,在学习实验室制乙烯这一内容时,先说明乙烯中会混有SO2和CO2气体。让学生设计实验 ,证明它们的存在。结果学生都知道应先将气体通过装有品红溶液的洗气瓶 ,看到品红褪色,证明有SO2气体。但在接下来的检验CO2存在的操作中 ,意见出现了分歧 ,学生提出了如下方案 :①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石灰水变浑浊;②将气体通过装有足量的NaHCO3溶液的洗气瓶后 ,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石灰水浑浊;③将气体通过装有酸性KMnO4溶液的洗气瓶中 ,溶液褪色,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石灰水变浑浊;④将气体通过装有酸性KMnO4溶液的洗气瓶中 ,溶液不褪色 ,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石灰水变浑浊;⑤将气体再一次通过装有品红溶液的洗气瓶中,品红不褪色 ,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然后师生讨论:方案①和③没有将可能未与品红溶液反应完全的SO2带入澄清石水中 ,方案不合理 ;方案②虽完全除去了SO2气体,但SO2与NaHCO3溶液反应会产生CO2气体 ,显然也不合理 ;方案④和⑤既能完全除去SO2气体 ,也不会减少或生成CO2气体 ,且现象明显,上述两个方案都合理。

2.改进实验装置

教材上有些实验装置复杂、实验费时费药 ,有些实验现象不够明显 ,还有些实验环境污染严重等等 ,教师可带领学生对这些实验进行改进。

3.研究不同反应条件对实验的影响

学生做了在AlCl3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实验后 ,让他们将上述实验操作顺序颠倒 ,观察现象 ,并进行解释。再如用较纯净的锌粒与稀硫酸反应速度较慢,当在反应混合物中加入少量CuSO4溶液时 ,反应速度大大加快 ,可让学生探索原理。

4.开展家庭小实验活动

家庭小实验没有给出药品、仪器、步骤、现象等 ,靠学生在家中独立完成 ,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总之,通过化学实验开展研究性学习,把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和教育理念贯穿于化学实验之中,增强了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动性和趣味性。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的提高,促进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提高了研究课题的质量;反之,研究性学习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学生在实验研究中树立了坚忍不拔、百折不回的意志品质,养成了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参考文献:

[1]化学1、化学2,王祖浩 主编,2007, 江苏教育出版社。

篇6

关键词 艺校 振兴京剧 研究性学习 校本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实验的缘由

“校本研究性学习”是学校师生为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而共同参与的探究性教学活动,该活动是以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多种能力的生成为导向的。

在“振兴京剧对策研究”校本研究性学习之前,笔者在高二年级进行了语文学习状况的问卷调查,范围涉及京剧、评剧、舞蹈、音乐专业的学生。调查结果显示,由于语文教材远离现实生活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过于严肃的文本内容也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此,大多数学生爱学的课文只占教材的50%。此表还显示出:89%的学生有参加校本研究性学习的意愿,75%的学生认为它对语文和专业都有益处。而学生对语文课的建议表达了他们对学习贴近专业的知识及语文教学方式多样化的期待。因此,要改变艺校学生不爱学文化课及语文教材滞后于时代的现状,改变他们单一的学习方式,就要以开发贴近学生经验与兴趣的校本研究性学习为切入点,激活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从满足其心理需要入手,转变学生对文化课学习的态度。

2 实验的设计

2.1 课题的提出

京剧作为国粹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却叫好不叫座。远没有美国大片吸引人,原因何在?京剧班的学生是京剧事业的接班人,京剧事业的发展与之息息相关。他们应该关注这种社会现象,并通过彼此间的合作与探究力求找到此问题的成因和解决途径。从而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2.2 课题的实施

以“拿什么拯救你,我的京剧票房”?为题引起学生对此问题的充分关注,然后学生自愿报名参加。让学生自己设计调查问卷,通过到剧场或上街等方式进行社会调查。

调查内容:(1)现在都有哪些人看京剧?年龄层次如何?喜欢京剧的原因?(2)不喜欢京剧的原因是什么?什么样的京剧你才会喜欢?(3)如果你是剧场经理或京剧团团长,会采用怎样的营销策略争取观众?你从美国大片或麦当劳在中国的成功经验中能借鉴到哪些东西呢?

社会调查后,还可以通过对京剧名家、京剧名师、老戏迷访谈及上网查询等方式进一步了解京剧的历史与现状。此后,学生们还要学会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和加工。

2.3 课题的成果

课题的成果是论文或调查报告。主要内容如下:A. 京剧的历史与现状振兴京剧对策研究;B. 京剧对天津及全国的影响;C.天津市民对京剧的喜爱度与参与度;D.京剧的发展与振兴途径。

由于课题容量较大,所以计划用分阶段完成的形式,具体分为“问题的提出、成因分析、调查结果、启示与建议”几部分。考虑到学生功课比较紧张,因此三、四个人构成一个课题小组,每组选一个组长。然后把课题划分为若干个任务点,每个小组承担一、两个任务,分工合作。调查回来后再由每个小组推选一名成员发言,大家再根据发言展开讨论,通过头脑风暴法,一起找出京剧的发展与振兴途径。最后由班里写作好的几位学生归纳总结,撰写成调查报告。课题研究时间预计为一学期。

2.4 课题的评价

此次研究性学习拟采用更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档案袋评价。教师将为每个学生建立档案袋,将学生的作品、体会、学生的自我评价、小组的评价、家长的评价、教师的评价等及时收入其中,使学生能从各个角度客观地看待自己,了解自己的进步与不足。它的优点是能使学生充分展现自我;使学生在档案袋制作过程中,反思他们的作品、知识和理解力;还会使学生对档案袋的内容产生个体成就感和进步感。

为了实施有效的评价,此次成绩拟占平时成绩的30%~ 50%,所占分值比例由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自主设定。

3 实验的实施

课题的提出是京剧班一个女生因京剧不景气想退学引起的。于是,从2006年3月到6月,历时4个月,其间通过文献研究、调查访问等方法,运用上网查询、自制调查问卷、上街采访、征询专业老师意见等方式和策略,完成了课题研究,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

研究性学习对师生来说都是从未涉足的新领域,因此,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难题。最大的难题就是时间问题。学生们专业课、文化课都要兼顾,课外时间很有限。因此,笔者采用了把课题划分为若干个任务点,各小组分工合作,每个小组承担一、两个任务的方式来使负担最小化。

学生们初步了解京剧市场现状后,在笔者的指导下开始设计调查问卷。从问卷的调查内容看,学生已初步具有了市场意识,如“看一场京剧,如果只花十元钱,您会去看吗?”“如果您是大老板,会投资京剧事业吗?”也有争取观众的意识,如“您认为怎样做京剧才能吸引你?”他们还不约而同地关注观众对传统戏和现代戏喜好的选择。

学生们随后用自己设计的问卷,以小组为单位上街进行社会调查。通过课上对调查结果的汇总与筛选,师生共同提炼出七条被调查者的振兴京剧的观点、九条在网上和报刊杂志上收集到的京剧专家的观点。笔者把提炼出的观点制成《振兴京剧对策一览表》,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学生的观点”一栏中提出自己的振兴京剧见解。然后交给各自的专业老师,请他们参与对学生观点的评价。从回收的情况看,大多数的老师是愿意参与的,提出的各种观点也很中肯务实。如姜志军老师写道“振兴京剧关键是继承、发展、创新,多向兄弟剧种学习,博采众长,跟上时代的发展。多排近、现代戏。学生要刻苦学习专业。以传统戏打基础,到高年级要学些现代戏,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专业老师的积极反馈对学生无疑是一种激励。

在层层铺垫之后,开始进入了论文撰写阶段。这些学生从未写过论文,所以,每一步都需要老师的精心策划与引导。笔者根据他们的写作意向,为他们列了四套论文写作提纲供其选择。从论文完成的质量看,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同学们分别从京剧艺术的现状、成因分析、存在价值和振兴对策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取得了预期的研究成果。

4 实验成果示例

“振兴对策:(1)京剧虽然是国粹,但也不能高高在上,总是等着观众主动来欣赏它。要把京剧发扬下去,就应当让京剧走进观众。例如组织演员到各学校、企业、剧院等地举行公演,把好剧目、新剧目介绍给观众。让他们零距离地感受京剧的独特魅力。(2)现如今是市场经济的时代,振兴京剧也要从营造市场角度去考虑。例如在票价方面要采取打折或节假日票价大优惠等促销手段,以多拉广告等手段降低演出成本,从而能降低票价,让观众从经济上能够承受,这样便可以增加观众了。(3)“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兴趣要从娃娃抓起。我们建议教育部门将京剧剧本列入中小学教材,使学生们从小就接触京剧,在耳濡目染中,培养对京剧艺术的兴趣。如果人们听京剧像听古典音乐一样觉得是一种享受的话,那么京剧事业的发展就大有希望了。”

参考文献

[1] 郑金洲.校本研究指导.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8.

篇7

关键词:化学实验 素质教育 研究性学习 重要途径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化学的感性认识主要靠化学实验提供,重视化学实验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志。充分利用化学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基本特征,挖掘和开发化学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加强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搞好研究性学习的有效途径。

一、化学实验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重要途径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和技能、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和提高创新意识、树立科学的价值观的活动过程。化学实验是学生化学学习中的能动的实践活动形式。化学实验为学生创设了亲身参与实践的情境,经常让学生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欣赏感受化学美,就会消除对化学的误解,激发探索化学的浓厚兴趣,产生热爱生活、愉悦和谐、乐观向上等积极的情绪,具有获知、激趣、求真、循理、育德等教育功能。化学实验的功能和探究性学习的特征决定了化学实验必然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

1.化学的学科特征决定了化学实验可以作为研究性学习的途径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发展的最现实、最生动、最有效的物质载体。学科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学科的学习特点,在实验中学习化学无疑是最有效而又最重要的化学学习方法之一。在化学实验中,学生通过实验研究和认识物质,掌握化学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初步学会化学研究的实验方法。化学科学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征,更有利于学生进行化学研究性学习。

2.化学实验本身就是科学研究的过程

化学实验是人们认识和研究物质的一种科学方法,是人们根据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的目的,创造性地运用科学知识和实验手段,有计划地实施探究性实践活动的过程。因此,化学实验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性地探究的过程。化学发展的历史也充分证明:化学科学的任何一项重大的突破,无一例外地是经过化学实验而取得的。正如波义耳所说,没有实验,任何新的东西都不能深知。中学生化学学习中的化学实验,虽然绝大多数是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再认识,但从本质上看,这一过程与科学家进行的科学研究中的化学实验是一致的。当化学实验被用作探究性学习的途径时,化学实验的创造性和探究性便充分显示出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积极地动脑动手,体验科学家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获得科学研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所以,在学生的化学学习过程中,完全可以利用实验这个手段进行探究性学习。

3.化学实验为探究性学习中验证假说提供了科学方法

和科学家进行的科学探究一样,探究性学习也具有问题特征、收集信息特征、假设特征、验证特征和评价反馈特征。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针对发现的问题,在回忆总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收集和整理信息的基础上,作出大胆假设或猜想,并通过化学实验对提出的假设或猜想进行证实或证伪。所以,化学实验不仅是学生探究性学习时验证假设或猜想的主要方法,也为学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方法。

二、化学实验作为研究性学习途径的教学策略

在化学教学中提倡和鼓励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进行研究性学习,要充分挖掘化学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发挥化学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创设问题情境、验证假设或猜想等环节中的作用,研究开发探究性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发现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的根本转变。

1.以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发现“问题”的情境下产生的一系列学习活动。问题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探究活动。在化学学习中,除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外,教师更要通过各种途径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而化学实验是最形象、最生动、最直观的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之一。

以化学实验创设问题的情境,要特别注重化学实验中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化学实验现象纷繁复杂,有目的、有条理的敏锐观察和深刻的思考,才能从复杂的化学实验现象中发现问题。如在进行高中化学有关“原电池”的学习时,组织学生完成“将一根铁丝和一根铜丝放入稀硫酸中,观察实验现象并与同学交流”的实验,由于铁丝和铜丝放置的位置问题,可能有些学生观察到铁丝上产生气泡,铜丝上没有气泡产生;有些同学观察铁丝和铜丝上都有气泡产生。而从观察到铁丝和铜丝上都有气泡产生,到产生“为什么铜丝上也有气泡产生”的问题,就需要敏锐的观察和深刻的思维能力。

以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要注意将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联系和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内容开发成化学实验。因为学生在其感到熟悉和认为有用的情境别能发现问题和产生解决问题的迫切欲望。例如在进行初中化学的关于“燃烧条件”的学习时,从实验室酒精灯的熄灭、燃烧木柴要把木柴架空、液化气灶及煤炉都留有通风口等学生非常熟悉的实验情境出发,引导学生思考,发现问题。

以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要使化学实验呈现的问题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影响化学实验现象的因素很多,产生的化学实验现象也错综复杂。教学中要通过精心设计实验方案、严格控制实验条件等多种途径,以最佳的实验方式呈现化学问题,使学生通过努力能够顺利地解决化学实验呈现的问题。如可用浓盐酸、浓氨水、酒精等的挥发实验来呈现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停地运动的问题,用氯气使潮湿的有色布条退色的实验呈现次氯酸的漂白作用的问题等,都能使学生顺利地发现和解决问题。

2.以化学实验验证假说或猜想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针对提出的问题,经过多渠道的收集信息和深入的思考,将会提出有关问题解决的方案和问题答案的假设或猜想。通过化学实验对提出的猜想或假设进行验证,是学生进行化学探究性学习常用的方法。

以化学实验验证假说或猜想,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体验和经历用化学实验验证假说和猜想的机会。教师要指导学生,特别是要帮助和指导那些有困难的学生完成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如在初中化学中物质构成微粒知识学习时,对“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是有空隙的”的假设的验证,学生在设计方案时可能产生一定的困难,这时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设计“一定体积的水和酒精混合”的实验方案和“气态、液态和固态物质的压缩”实验进行验证。

以化学实验验证假说或猜想,要注重引导学生设计一些与假设或猜想“相违背”的实验方案和采用反证的实验方案,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演绎的思维方法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如学生在进行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时,可能会提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会增大、不变和减少三种不同的假设,并根据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验证。在验证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设计一些如“镁条在空气中燃烧质量增加”,“木炭在空气中燃烧质量减少”等“反常”的实验方案,让学生在探究中产生新的问题,以提高研究性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以化学实验验证假说或猜想,实验中要严格控制实验条件。探究性学习中验证假说或猜想的实验方案,在不同的条件下,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实验现象,要使实验能够用来验证假说或猜想,实验条件必须与题设条件相吻合。通过实验验证过程中对实验条件的控制和选择,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了解到实验条件控制是实验的灵魂,从而有效地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

3.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探究功能

在化学教学领域中,长期以来人们过分夸大了实验所起的验证原理、通过形象直观的方式获取知识和培养实验技能的作用。以化学实验作为研究性学习的途径,就必须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恢复化学实验探究性的本来面貌。

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探究功能,要不断研究开发适合于探究性学习的化学实验,要注意从生产、生活实际中挖掘素材设计实验方案,因为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的实验探究性强,能极大程度的调动学生探究的主动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如钢铁的锈蚀和防护、燃烧和灭火、金属的活动顺序、气体和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等都可以设计成很好的探究性实验。

三、借助典型化学实验,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第一,借助典型实验,恰当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例如借助葡萄糖跟新制Cu(OH)2悬浊液反应的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有机物的官能团结构是化学变化的内因,而反应条件是外因。反应条件不同,有机物表现的性质就不同。葡萄糖在常温下跟Cu(OH)2悬浊液反应生成降蓝色溶液,是多羟基表现的性质。从而树立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和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观点。

第二,借助典型实验,增强爱国意识。例如借助侯氏制碱法实验原理介绍侯德榜的感人事迹和我国纯碱工业的发展概况,激发学生建设祖国的使命感。

第三,借助典型实验,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例如结合每一个演示实验的特点有侧重地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遵规守纪、不怕挫折、保护环境的教育。介绍化学家钻研实验要着重加强爱护公物、尊重他人、乐于协作、注意安全、整洁有序的品德教育,大力纠正学生在实验中浪费药品、乱放乱倒等不良实验习惯。

四、通过化学实验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应注意的问题

1.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进行研究性学习

化学实验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但并非是惟一的途径。有些内容用探究性学习并不一定需要通过化学实验来进行,特别是对学生具有较多知识背景的内容和物质微观结构的学习更是如此。如学生对原子结构模型提出质疑,我们无法通过实验进行探究,但可以通过化学史料,沿着科学家的研究足迹,去想象、去思考。有些内容的研究性学习可以通过包括化学实验在内的多种途径来进行。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学习内容和学校的教学条件等,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选择研究性学习的途径。

2.营造良好的研究性学习的氛围

学生对事物有天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愿望,学习的进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种自然倾向的激发。教师必须注意给学生营造宽松、民主、自由的气氛。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曾说过: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地呼吸。在通过化学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实验方案,即使是在对学生提出的不全面、不完善甚至错误的实验方案,也要以表扬鼓励为主,充分肯定学生在提出实验方案过程中的主动参与精神和创新意识。另外,教师应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和探究性行为,允许他们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按照自己的方案进行研究活动,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经受挫折的磨练,并体验研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3.注意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篇8

一、利用化学探究实验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和技能、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和提高创新意识、树立科学的价值观的活动过程。化学实验是学生化学学习中的能动的实践活动形式。化学实验为学生创设了亲身参与实践的情境。经常让学生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欣赏感受化学美,就会消除对化学的误解,激发探索化学的浓厚兴趣,产生热爱生活、愉悦和谐、乐观向上等积极的情绪,具有获知、激趣、求真、循理、育德等教育功能。化学实验的功能和探究性学习的特征决定了化学实验必然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

1.化学的学科特征决定了化学实验可以作为研究性学习的途径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发展的最现实、最生动、最有效的物质载体。学科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学科的学习特点。在实验中学习化学无疑是最有效而又最重要的化学学习方法之一。在化学实验中,学生通过实验研究和认识物质,掌握化学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初步学会化学研究的实验方法。化学科学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征,更有利于学生进行化学研究性学习。

2.化学实验本身就是科学研究的过程

化学实验是人们认识和研究物质的一种科学方法,是人们根据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的目的,创造性地运用科学知识和实验手段,有计划地实施探究性实践活动的过程。因此,化学实验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性地探究的过程。化学发展的历史也充分证明:化学科学的任何一项重大的突破,无一例外地是经过化学实验而取得的。正如波义耳所说:“没有实验,任何新的东西都不能深知。”中学生化学学习中的化学实验,虽然绝大多数是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再认识,但从本质上看,这一过程与科学家进行的科学研究中的化学实验是一致的。当化学实验被用作探究性学习的途径时,化学实验的创造性和探究性便充分显示出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积极地动脑动手,体验科学家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获得科学研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所以,在学生的化学学习过程中,完全可以利用实验这个手段进行探究性学习。

3.化学实验为探究性学习中验证假说提供了科学方法

和科学家进行的科学探究一样,探究性学习也具有问题特征、收集信息特征、假设特征、验证特征和评价反馈特征。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针对发现的问题,在回忆总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收集和整理信息的基础上,作出大胆假设或猜想,并通过化学实验对提出的假设或猜想进行证实或证伪。所以,化学实验不仅是学生探究性学习时验证假设或猜想的主要方法,也为学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方法。

二、利用化学探究实验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策略

在化学教学中提倡和鼓励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进行研究性学习,要充分挖掘化学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发挥化学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创设问题情境、验证假设或猜想等环节中的作用。要研究开发探究性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发现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的根本转变。

1.利用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发现“问题”的情境下产生的一系列学习活动。问题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探究活动。在化学学习中,除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外,教师更要通过各种途径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而化学实验是最形象、最生动、最直观的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之一。

以化学实验创设问题的情境,要特别注重化学实验中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化学实验现象纷繁复杂,有目的、有条理的敏锐观察和深刻的思考,才能从复杂的化学实验现象中发现问题。

以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要注意将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联系和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内容开发成化学实验,因为学生在其感到熟悉和认为有用的情境别能发现问题和产生解决问题的迫切欲望。例如在进行初中化学的关于“燃烧条件”的学习时,从实验室酒精灯的熄灭、燃烧木柴要把木柴架空、液化气灶及煤炉都留有通风口等学生非常熟悉的实验情境出发,引导学生思考,发现问题。

以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要使化学实验呈现的问题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影响化学实验现象的因素很多,产生的化学实验现象也错综复杂。教学中要通过精心设计实验方案、严格控制实验条件等多种途径,以最佳的实验方式呈现化学问题,使学生通过努力能够顺利地解决化学实验呈现的问题。如可用浓盐酸、浓氨水、酒精等的挥发实验来呈现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停地运动的问题等,都能使学生顺利地发现和解决问题。

2.利用化学实验验证假说或猜想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针对提出的问题,经过多渠道的收集信息和深入的思考,将会提出有关问题解决的方案和问题答案的假设或猜想。通过化学实验对提出的猜想或假设进行验证,是学生进行化学探究性学习常用的方法。

以化学实验验证假说或猜想,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体验和经历用化学实验验证假说和猜想的机会。教师要指导学生,特别是要帮助和指导那些有困难的学生完成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如在初中化学中物质构成奥秘的知识教学时,对“构成物质的微小粒子之间是有空隙的”的假设的验证,学生在设计方案时可能产生一定的困难,这时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设计“一定体积的水和酒精混合”的实验方案和“气态、液态和固态物质的压缩”实验进行验证。

以化学实验验证假说或猜想,要注重引导学生设计一些与假设或猜想“相违背”的实验方案和采用反证的实验方案,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演绎的思维方法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如学生在进行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时,可能会提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会增大、不变和减少三种不同的假设,并根据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验证。在验证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设计一些如“镁条在空气中燃烧质量增加”,“木炭在空气中燃烧质量减少”等“反常”的实验方案,让学生在探究中产生新的问题,以提高研究性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以化学实验验证假说或猜想,实验中要严格控制实验条件。探究性学习中验证假说或猜想的实验方案,在不同的条件下,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实验现象,要使实验能够用来验证假说或猜想,实验条件必须与题设条件相吻合。通过实验验证过程中对实验条件的控制和选择,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了解到实验条件控制是实验的灵魂,从而有效地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

3.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探究功能

在化学教学领域中,长期以来人们过分夸大了实验所起的验证原理、通过形象直观的方式获取知识和培养实验技能的作用。以化学实验作为研究性学习的途径,就必须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恢复化学实验探究性的本来面貌。

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探究功能,要不断研究开发适合于探究性学习的化学实验。要注意从生产、生活实际中挖掘素材设计实验方案,因为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的实验探究性强,能极大程度的调动学生探究的主动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如钢铁的锈蚀和防护、燃烧和灭火、金属的活动顺序、气体和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等都可以设计成很好的探究性实验。

三、通过化学实验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行动措施

1.营造良好的研究性学习的氛围

贵州教育家汪广仁教授说:“学生对事物有天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愿望,学习的进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种自然倾向的激发。”教师必须注意给学生营造宽松、民主、自由的气氛。在通过化学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实验方案。即使是在对学生提出的不全面、不完善甚至错误的实验方案时,也要以表扬鼓励为主,充分肯定学生在提出实验方案过程中的主动参与精神和创新意识。另外,教师应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和探究,允许他们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按照自己的方案进行研究活动,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经受挫折的磨练,并体验研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2.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进行研究性学习

化学实验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但并非是惟一的途径。有些内容用探究性学习并不一定需要通过化学实验来进行,特别是对学生具有较多知识背景的内容和物质微观结构的学习更是如此。如学生对原子结构模型提出质疑,我们无法通过实验进行探究,但可以通过化学史料,沿着科学家的研究足迹去想象、去思考。有些内容的研究性学习可以通过包括化学实验在内的多种途径来进行。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学习内容和学校的教学条件等,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选择研究性学习的途径。

3.借助典型化学实验,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第一,借助典型实验恰当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炭在氧气中燃烧,当氧气量少时生成一氧化碳;当氧气量充足时生成二氧化碳。而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是化学性质截然不同的两种物质,从而树立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和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观点。

第二,借助典型实验、典型人物、增强爱国意识。例如借助张青莲教授对准确测定相对原子质量的贡献以及侯德榜的感人事迹和我国纯碱工业的发展概况,激发学生建设祖国的使命感。

第三,借助典型实验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例如结合每一个演示实验的特点有侧重地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遵规守纪、不怕挫折、保护环境的教育。介绍化学家钻研实验要着重加强爱护公物、尊重他人、乐于协作、注意安全、整洁有序的品德教育,大力纠正学生在实验中浪费药品、乱放乱倒等不良实验习惯。

4.注意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化学实验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活动,可以把观察、实验控制、收集事实、分析和统计结果等科学方法融于一体。在实验中应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科学研究方法。通过化学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作风,这些是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条件,也是学生在未来社会全面发展所必需的基本素质。

篇9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7300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9-00-01

2001年我国教育部就把研究性学习纳入必修课,推动了研究性学习在中学的开展。研究性学习在我校开展已有十年了,但教师和学生的参与度似乎还不够。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教学的需要,我和本校的其他几位历史教师以辅导高一学生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作为研究课题,以期尽快改变教育观念,优化教育教学结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我们在高一年级确定6个课题作为研究案例:《关于兰州历史遗存现状的调查》、《走进西固清真寺》、《时期的兰州》、《兰州小吃不“小”》、《丝绸之路》、《临夏花儿》。课题来源是学生自报与教师推荐相结合,在课题资料收集、调查访问、撰写论文以及课题展示等环节,教师都积极参与,并给予学生力所能及的帮助。最终这6个课题在学校参评中获得了很高的评价。之后我们对参加历史研究性学习的52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真实想法,通过对他们的调查,找到开展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以期在今后的教学和指导过程中有所提高。

“学生参加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原因”中,自己感兴趣占63.8%,受同学邀请仅占36.3%。说明大部分学生对历史研究性课题有浓厚的兴趣。“研究性学习课题的来源”,大家讨论的结果仅占40.4%,老师提示占59.6%。说明学生在确定课题方面还不成熟,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76.6%的学生认为研究性学习与平时在课堂上获得知识的方式完全不同,仅有23.4%的学生认为方式差不多。说明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大部分学生已感受到它与常规学习的差异。76.6%的学生在一个月内完成了研究性学习,23.4%的学生用时2个月。说明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受到学生学习时间的制约,开展一个课题难度大、周期长。在参与研究性学习过程中,76.6%的学生家长不置可否,仅有23.4%的学生家长予以支持。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更多注重学生的成绩,对挤占学习时间的研究性学习很难认同。

74.5%的学生认为完成课题比自己想的要困难,而25.5%的学生认为比预想要容易。说明学生对研究性学习准备不足,在研究过程中凸显出很多问题,对学生是个很大的考验。85.1%的学生对这种自主学习的方式比较认同,而14.9%的学生并不认同。说明较多学生已经认可、接受了这种研究性学习的方式。85.1%的学生认可研究性学习在中学开展的必要性,而14.9%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让所有学生参与其中。说明较多同学认为这种学习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研究和协作能力,在研究过程中获得有益的实践经验,因而比较认同。“你认为目前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存在哪些困难?”困难主要有:缺乏兴趣、家长不支持、自身知识储备不够,研究内容肤浅、没有足够的时间、经验不足(不会写论文)、搞形式主义。“你认为高一年级学生对历史研究性学习参与不积极的原因是什么?”学生们认为是缺乏兴趣,缺乏经验与自主研究实践的能力,对研究性学习的了解不够,不重视,时间不足,担心影响学习,小组成员不团结和家长不支持。

篇10

关键词:案例教学; 研究性学习; 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2-036-001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有多种形式,其中,在前期阶段,尤其在前期通识培训阶段,案例教学由于其典型的“范例”作用和丰富、形象的叙述形式,其既摆脱了研究性学习理论和学生经验世界的隔膜,也避免了纯粹研究性实践的时空限制和信息的散漫与无序状况的出现。

一、案例教学在研究性学习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有案例但不典型

典型的案例应该能够反映出研究性学习的主旨、任务、基本研究方法和步骤,不够典型的案例往往导致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本质理解产生较大偏差,如学生通过几个非典型案例,可能就把研究性学习理解为课外兴趣活动或者是科技发明等。

2.案例本身或者案例教学过程中缺少问题

没有问题的案例或者没有问题的案例教学固然也能给学生带来一些直观的感受,但是缺少学生的讨论、参与和思考,课堂教学仍是一种“接受式”的教学灌输,学生的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得到培养。

3.案例的表征是一种孤立的、封闭的、线性的方式

研究性学习中案例教学的案例是研究性学习理论的一种现实体现,虽然其在特殊中蕴含着一般性理论,但是案例本身的表征方式难易程度往往决定了学生透过案例教学理解研究性学习一般理论的难易程度,因此,案例内容蕴含的思考深度对学生的启发性、案例的展现方式(过程体现、开题、结题报告方式、作品展现等)对学生情感的激发等都需要在案例的选取过程中加以审慎对待。

二、从研究性学习的本质内涵、价值取向来把握案例教学

学生的研究性学习首先是一种学习方式,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来理解,需要学生懂得研究的思维和方法两方面,思维包括如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方法包括如何具体做研究,即如何去懂得设计一套规范的、有计划的、通常是完整的工作程序并进行实际操作;其次,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 既注重研究的过程,也注重研究的合作、交流和成果的表达,但是,由于研究性学习首先是一种学习,因此,成果不是最主要的追求目标,获得研究的思维、能力和研究过程中的体验、反思是教学努力追求的价值取向。

藉此,研究性学习中的案例教学需重在分析、批判别人的研究过程,获得对学生自己即将或正在进行的研究性课题的启发或借鉴,而不是仅仅接受别人的某个发现或者某个观点。“课程知识的价值在于作为思考的焦点激发各种水平的理解,而不是作为固定的信息让人们接受。”【1】唯有调动了学生的质疑、批判的潜力,才是案例教学取得成功的第一步。

三、案例教学所蕴含课程知识观假设的转型

传统的课程知识观是一种旁观者、权威主义的课程知识观,知识有客观性、普遍性和价值中立性,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知识观从理论到实践的种种弊端正逐渐显现出来,“知识一旦被视为外在于人的工具,被当成有待于人去占有的‘对象物’,就势必被做‘客体化处理’:知识仿佛就存在那里,对学习者而言,它客观而固定、遥远而冷漠、崇高而威严。”【2】学生因而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难以树立创新意识。新型的课程知识观是一种参与者、批判取向的课程知识观,其认为知识获得的过程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知识中既有主体进行理智探究的智力活动成分,也有情感体验和意志努力成分,这两方面在其中相濡以沫、同生共长,构成了知识的完整统一性。”【3】

四、从案例教学本身的理论特质来理解其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功效

由于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来自学生周围的真实事件,其缩短了教学情境和学生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因此,案例教学成了连接学生经验世界和研究性学习理论的桥梁,是学生感性认知与理性思考交汇的场所,教学中需要防止偏执一端,既防止过于停留于案例本身的发掘,而忘掉了其是为学生走向思维的抽象和理性所起的铺垫作用,又要防止过于就案例所体现的一般性理论的发挥而忽略了案例教学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功能。

五、研究性学习中案例教学的实施策略

1.研究性学习中教学案例的选取

1.1教学案例是真实的、自然的、基于学生经验的案例。因为学生真实和自然,学生感觉研究性学习是贴近自身实际的,有用的,在案例教学中体会到学习的真正目的和价值,从而自觉地去研究和思考;因为基于学生经验,他们会充分开发自身的潜能,发掘自身感性经验资源的巨大宝库。

1.2案例是有问题设计的、基于内在矛盾的。问题是研究和创新的开始,有问题和矛盾,才能激发学生探究,才能获得研究性学习实质性的功效。

1.3案例有实施过程步骤的呈现。通过案例教学,学生在别人的事例中应该能够学到实施步骤、研究方法等要素,为学生自己研究工作提供借鉴和仿效。

2.研究性学习中案例教学过程

2.1案例教学是在和谐宽容、师生民主商讨的教学氛围中进行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主动积极、思维活跃,既打开自己的经验世界,开放自己的观点,又在与同学、教师的互动中反思、深化自己的理解,从而真正的走进研究性学习。

2.2案例教学须有明确的目的。有目的即通过该案例的教学,学生可以在认知、理解、体验等方面获得哪些收获,围绕着教学目的这种特定的期许,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协商者的教师在教学中就会善于利用各种教学契机,促成研究性学习教学取得最佳效果。

2.3案例教学须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参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一个可供开发的宝贵资源,一旦他们感兴趣,感到他们所要做的事情有价值,他们就会爆发出充沛的研究激情,这是促使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最大动力。

参考文献:

[1] 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