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教学科研能力范文
时间:2023-11-17 17:49: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提高教学科研能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6(c)-0176-01
提高培训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是培训机构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提高培训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应努力解决好以下三方面问题。
1 注重发挥培训教师的个人因素
1.1 提升培训教师专业知识能力
这是对培训教师自身素质的基本要求。作为一名培训教师,一定要有培训所需求的某个知识架构,这种知识架构是多方面的,要不断深化提高。只有这样,才可以从一点入手,进行课题开发和科学研究,然后不断延伸,形成自己的学科专长,进而成为本领域专家。所以,大力提升专业知识能力是提高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首要任务。
1.2 加强培训课题的探索与开发
1.2.1 善于借鉴成功经验
对于初涉培训事业的教师来讲,善于借鉴是一个捷径。要多听成熟教师的课,可以先行模仿,使自己快速进入角色。但是,模仿之后需要有提升和超越,形成独特自我。就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就是从模仿崔颢的《黄鹤楼》开始,不断超越。作为培训教师来讲,需要有这种超越的能力。
1.2.2 重视受训方的课题需求
作为培训教师,要高度重视受训方提出的课题,全力开发出来。因为受训方所提出的,是实际工作中的需求,虽然说培训教师在开发过程中会辛苦一些,但课题一旦开发出来,它所具有的潜力、为我们所带来的效益,将远远超过自己闭门造车所开发出来的课题。
1.2.3 勤于更新课题
对于已经成熟的课题,教师上课的压力会减小。但是,要看到事物的两面性:如果成熟的课题没有新意、不能与时俱进,就会降低课题的质量,没有市场。要保持课题的生命力,就要做到常讲常新。作为培训教师,要常常更新自己课题的内容。
1.3 通过不断学习提高教学科研能力
一个人的知识储备,既非与生俱来的,也难一劳永逸。培训教师的知识技能,要在不断地积累中提高。当今社会发展之迅猛,知识更新速度之快,让人绝难预料。站稳培训讲台,就需不断丰富、充实自己。学习方式很多,可以到高校进修、可以到机关调研、还可以与参训学员交流,这都可以快速提高培训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
培训教师还要勤于积累、笔耕不辍。在积累方面要注平日的功夫,日积月累到一定程度可以成为专家;不要怕写文章,如果对自己一些独到的见解听之任之,就会让好的东西付诸东流。另外,勤于动笔,还能够实现教学科研的结合。
2 注重发挥施教机构的组织因素
2.1 形成培养规划,科学定位师资
作为施教机构,要把几年来教师工作情况进行定量分析,根据培训教师特点进行科学定位,进行双向选择,使师资力量形成最佳组合,做到人尽其才。
2.2 根据事业发展,构建学科体系
培训教学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在教学方面,构建合理的学科体系是至关重要的。建立学科体系,需要案头分析与实地调研相结合,让学科体系既符合逻辑关系,又满足实际需要。这项工作不是某个教师的任务,需要施教机构组织,发挥培训教师的聪明才智,构建最好的学科体系。在此基础上,将课题与培训教师相对应。
2.3 推动教研开展,活跃学术气氛
在培训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还不同程度存在一些问题,如灌输式太多,参与式太少;结论型太多,问题型太少;封闭式太多,发散式太少;继承式太多,创新式太少;求同性太多,求异性太少;从师型太多,自主型太少等等。
这些对于培训教学效果提高和精品课程的打造都形成了阻碍。推动教研活动,应注重以下几方面。
(1)推动基层教研活动。基层教研指的是教研室内部教研活动。教研室内部应当经常探讨与教学相关问题:比如学术、教法、课堂应对等。
(2)培训教师之间的互听互评。培训教师之间要经常互听互评课程,尤其涉及新开课题,应当要求老师在自己准备较充分的情况下,在部门内部进行试讲。这是用集体智慧武装一个人,同时对参评的人来讲,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3)定期举办教学科研研讨会。作为施教机构,要有组织地让老师把自己一段时间内的教学、科研心得集中交流,较大规模的教学科研研讨会,会促进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提高。
(4)形成“三管”齐下,助推教师成长。这里的“三管”指的是教学、科研、学习三方面工作。我们需要“教学出题目,科研作文章,成果进课堂”。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名师不仅要讲课精彩,更要有著作,有论文,这样才会底蕴深厚,收放自如。学习包括学习和调研。学习调研的机会应由施教机构提供,利用、把握机会要看培训教师个人的能力。教师在学习中不但可以学有所获,而且还能建立广泛人脉,为以后的提高积累丰富的资源。
3 努力促进教学科研一体化
3.1 科研语言转化为教学语言的能力
科研成果要转化成教学内容,需要实现语言的转化。施教机构教师需要思考教学和科研成果语言相互转化问题。科研成果转化为课堂教学,说到底就是把书面语言、规范语言转化成口头语言的问题。这需要增加语言的鲜活性、感染力和艺术渗透力。简单讲,就是把高深的道理简单化、通俗化,让学员一听就明白。
3.2 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的能力
要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还需要用科研作支撑。因为课堂教学必须要有自己的观点,这就需要有自己的研究。对某一事物的认识,学界往往会有不同的观点,要正确辨识,离不开深入研究。在培训课堂里,存在这样的情形,有的老师科研能力不强,但课好讲得好听、学员听得也轻松,甚至课堂里还能不断引发学员的笑声。表面看起来,这课讲得很成功,但事后却不能引发学员的回味和思考。这是因为培训教师缺乏研究,课讲得没深度,这样的课不能算作成功。现在的多媒体让一些教师把课件做得非常好看,课堂语言还非常具有感染力,但内容非常贫乏,学员听后哈哈一笑,收获不大。所以,培训教师要把课讲好,课堂语言艺术只是一个方面,背后的科学研究才是真正的功夫。
3.3 教学创新转化为科研成果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的思想火花和亮点要变成科研文章,同样也需要转化。培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时会产生灵感,转化为科研成果不能用教学语言、口头语言,这不符合科研文章写作的规范。科研文章有自己独特的语言系统,离开了这个语言系统,就不能成为科研文章。这就需要教师要用书面规范语言将它表达出来,形成科研成果。
篇2
【关键词】课例教学 课例研究 课堂效率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02-02
当前,关于课堂教学的说法很多,有“有效教学” 、“优质教学” 、“高效课堂”、“理想课堂”等等,其目的在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追求课堂教学效能的最大化。课例教学是一种与传统教学完全不同的教学模式,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它集中体现了学中做,做中学的“行为导向”或“工学结合”等主流思想。课例研究是一种实践研究、行动研究,它把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与教学研究活动结合起来,让教师一边实践一边研究,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提升。因此,它备受专家学者推崇,也深受一线教师认同。专业项目课程课例,是广大专业课教师在教研实践中,特别是在职业教育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根据专业教学的需要形成的一种成果表达方式,反映的是教学活动从“设计”到“实施”的过程,主要涉及到学习项目中各种工作任务的完成。它通常是以完成某一具体工作任务为研究对象,提出对工作任务的解决方案和个人反思,以便对工作任务本身进行改进、优化和提高。通过专业项目课程课例研究,把农业专业技能教学和课例研究有机地融为一体,是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促进教学多样化的有效途径。
一、意义
余文森教授认为:“教学课例=教学设计+教学实际+教学反思”。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课例研究不同于一般的听课,讲课。它有明确的研究主题,有以问题解决为目标的教学设计,有聚焦于发现问题的“观课”,有对教学过程进行剖析,找到成功或不足之处的反思。课例研究使教材解读从模糊趋向清晰,使课堂活动从粗糙趋向精致,使课堂细节从繁琐趋向简约。努力探索专业课有效教学的方法,并将专业项目课程课例教学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去,这对提高专业课程课堂教学的效能,培养农业类专业应用性人才,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实践
课例教学研究能提高专业课堂教学的效能,在培养应用性人才中发挥着一定作用,鉴于此,笔者提出一些粗浅的做法,供同仁商榷。
1.用心把握整合教材
教材是重要的教育教学因素,是一种特殊的知识载体,是积累系统科学知识的工具。教师要上好每一节课,要全程参加课例研究,就必须研究把握教材,吃透教材,掌握教材的编写目的、编排特点、知识体系、学习重点、难点、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隐含的思想方法、教材呈现的教与学的方式及习题的练习功能等。现代职业教育就是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专业项目课程课例教学在培养专业技能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行动导向”或“工学结合”教学思想下,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组,摒弃了学科体系的束缚,注重实际行动,提高学生的全面综合能力,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色,从而将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2.精心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课堂所有活动的文本设计,是上课的前提和基础。因而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美国著名的教学设计研究专家马杰(R.Mager) 指出:教学设计依次由三个基本问题组成。首先是“我去哪里”,即教学目标的制订;接着是“我如何去那里”,包括学习者起始状态的分析、教学内容的分析与组织、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介的选择;最后是“我怎么判断我已到达了那里”,即教学的评价。教学设计是由目标设计、达成目标的诸要素的分析与设计、教学效果的评价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只有做到统筹兼顾,才能使教学设计更有效。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所期望达到的结果和标准,它是教学活动的中心,也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更是课堂教学的灵魂。“课例研究”的长远目标在于形成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思维习惯以及与其他同学合作的能力等,所以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分析尤为重要。学生的自身素质、学习兴趣、学习能力、课堂纪律、自我约束能力等都较差,课堂不应该出现的现象经常出现,如吃东西、照镜子、梳头、看杂志、说话等,睡觉、不干扰别人听课就算不错的。这些情况要了解、掌握。
组织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工作。教学内容是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解决“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教师根据“激发兴趣、培养能力、注意效能”的原则,探索“以培养能力为重点,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课堂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法的选择。不但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个人特点、学生年龄特征选择教学方法,还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效能理当离不开逻辑化的教学设计,只有严密的逻辑化的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能才不至于变成为一句空泛的口号。以具体项目、任务或产品为载体,“以工作任务完成”为核心的专业项目课程课例的教学设计能够体现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的职业教育思想,提高课堂教学效能。
3.认真组织课堂教学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学生素质的提高最主要的一个途径就是课堂教学,通过课堂教学将素质教育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才是新课程的要求和理念。优化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实效不管在过去还是在当前的新课程背景下,都是教师一直关注的焦点。不过从我国传统的对课堂教学研究的状况来看,大多数是组织教师学习教学理念或是教师自己发现、研究和解决存在的教学问题,这种研究途径使教师个体之间缺乏沟通和联系,效率也不高。课堂教学是一项综合性程度较高的实践活动,课例研究为研究课堂教学提供了独特的视角。课例研究是教师群体开展的一种集备课、上课、观课、议课为一体的教学实践活动,目的是为了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课例教学研究中教师更加关注问题,特别是技能教学过程中发现的各种问题;更加关注细节,特别是技能教学中的细节。
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提高课堂效率。强调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在教学中要避免诸如注入式、填鸭式、满堂灌等,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交给学生,变“讲堂”为“学堂”。使传统的讲授法推陈出新,演绎出讲解法、讲述法、引导法、点拨法等。所以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过程应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否做到“三主”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三自”(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和“三有”(让学生有所发现、有所议论、有所创新)。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新技能、吸收新知识、提高思维能力,懂得怎么做人等,而不是为了赶教学进度。
总之,精心规划、设计、组织课例教学,能够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又使他们懂得灵活应用这些知识,训练了操作技能,又培养了工作能力,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的价值取向,使培养出的人才更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4.仔细进行课后反思
教学反思,是课堂有效教学的一部分,是对课堂教学过程及效果的批判的反思与讨论,回答“这堂课上得如何?”。从师生交往方式、学生观及对教材内容的把握、教学模式的选取、教学活动的安排、课堂管理等方面进行深思,说说这节课的成功与不足,重点要说明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的实际进程有何差异,要真实描述自己的授课体验与感受。吸取专业研究者或同行教师的建议和意见,对课例进行再加工和实施,改进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于建明.高职课例教学研究简论[J].职业教育研究,2012(12) .
[2]孙国英.开展体验课例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J].辅导员,2014(12).
篇3
【关键词】课堂教学 语言艺术 教学效率
有位教育家说过:“世界上没有枯燥的知识,只有枯燥的讲授。”可见教师的语言不仅可以反映出一个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一节课的教学效果。
由于化学世界中物质变化的多样性、复杂性,物质性质学习的阶段性和理论理解的有限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能力的差异性以及随着科学知识的不断发展和学生思维的空前活跃等因素,大大增加了化学课堂教学的随机性和偶然性。在发生这些偶然性事情的情况时,教师在具备其它各种能力和技能的同时,还必须具有较好的教学语言,灵活自如地驾驭课堂教学进程,面对意外发生的事情,快速调整教学方案,采取新的措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现就教师较好的教学语言能力的形成以及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谈谈自己的认识。
1.要熟练地掌握教材
在教学中要钻研书本和相关资料,研究新的化学课程标准,钻研教学新动向,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师只有对教材的高度稔熟,对教材相关的知识点做到博学精通,心中有数,以及注意对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这样才能回答和处理学生就教材内容提出的疑问,也才能就教学情况变换教学方法。例如,教学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一时答不上来,卡壳了,怎么办?或放缓思考的坡度,或化难为易,或变换角度等。这些都必须熟悉教材才能办到。
2.要充分备课
备课包括备教案、备实验、备上课、备学生。备教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有剃度、有坡度的问题,将一节课的重点、难点循序渐进的让学生掌握。备实验是对演示实验有充分的准备。演示实验是化学课堂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演示实验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所演示实验的目的要求、仪器装置、所用试剂、溶液浓度、实验用品等做到心中有数,准确无误,并从实验效果的直观性强、实验简易快捷以及确保实验安全等前提下做好预备实验。备上课实际上是在脑海里将上课情景过一遍电影,要把讲课的内容、方法、步骤仔细推敲、揣摩,其中每一个知识点的过度和连接一定要自然,能够达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备学生就是要在头脑中装着学生。例如,当教师讲到某个地方,学生会提出什么疑问,教师如何作答;教师提出某个问题,学生会怎样回答,一般有几种答案,教师怎样引导,最后该怎样归纳等等。如果在备课过程中多从学生方面考虑,会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应变能力和组织语言的能力。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兴趣爱好、课外阅读等方面的情况,把握学生的思维动向。对同一个问题,由于每个学生知识基础和思考的角度不同,会有不同的看法。这就要求教师要注意把握学生思维的脉搏,关注学生认识发展的动向。
3.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
篇4
一、研训一体化的特点
研训一体化是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教育专家深入中小学校,将教学、学习与研究融合为一体,以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为目标的教育实践活动形式。它的特点是:
1.强调明确目的性。研训一体化的目的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它注重每个教师的个体差异,注重教师的教育经验的总结和提高,注重教师专业兴趣的培养和专业能力的发展,解决教师在教育实践和课题研究中遇到的问题,提高教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强调个体主动性。研训一体化使教师由过去被动的进修学习向主动的学习研究转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以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为本,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为目的,强调教师自主参与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使教师由不愿意学习研究变成乐意学习研究,由要他学习研究变成我要学习研究,由不会学习研究变成学会学习研究。使教师知道什么是研究,为什么要研究,怎样进行研究,什么时间进行研究,研究的最好。
3.强调教育研究的实践性。研训一体化的前提是教师不脱离教育教学工作岗位,将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与研究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在研究中学习,在研究中提高,以研促学,以学促研,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教师教学的实践园地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大舞台,教师脱离了这个教育实践园地的研究,就会使研究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说,教育实践园地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展示教师才华的平台。
4.强调专家与教师的合作性。研训一体化要取得成效离不开专家的指导。教育理论要有用武之地,就要改变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脱离的局面,教育专家要深入中小学教育实践,与中小学教师建立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对教师进行定期培训,帮助他们解决在研究中所遇到的问题,为教师的研究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持;教师在研究中遇到问题要主动和专家进行沟通,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专家与教师在合作的交往过程中,使中小学教师的理论水平得到升华,同时,专家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又能使专家的教育理论不断得到修正与发展,使其更好地为教育实践服务,增强其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5.强调节流的经济性。研训一体化要求专家深入到中小学,对教师进行培训,并指导其进行课题研究。送教育理论到校,对教师进行面对面的指导,节省了教师外出学习的各项经费,减轻了学校和教师个人的负担。在目前我国教育经费紧张,教师收入不高的情况下,这种方式极具有现实意义。
二、研训一体化的原则
研训一体化的原则是开展研究和培训应遵循的基本要求,是教育规律的反映。要科学地开展研训一体化的工作,笔者认为,应遵循下列原则:
1.全员参与性原则。要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离不开全体教师的努力。在课题实施前,对实验学校全体教师进行课题培训,讲清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消除实验的盲目性,增强教师参与课题的主动性,改变过去教师被动的应付学习研究的局面。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以教师为本,以发展教师素质为目的,注重教师自主参与、自主学习、自我研究、自我反思等意识和自我提高能力的培养。实验教师在课题研究中,觉得自己在某一方面存在困惑,必然增强其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激励其向书本学习、向专家请教,增强了其学习研究的内在动力,通过不断学习与研究使教师素质得到持续发展。
2.学以致用原则。传统的教师培训往往理论脱离实际,所学理论难以应用到教育实践中去,造成教师学习积极性不强。为此,我们采取的措施是:把大的课题分成十几个小课题,让教师按照自己的能力水平自主选择或确定课题。就课题研究的共性问题,由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当教师遇到困惑时,进行针对性指导,或是布置学习的参考书,让教师带着问题进行学习,使学习更有成效,从而改变学非所用的局面。
3.理论联系本校实际的原则。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是一种教育思想观念,若将这种理论运用到教学实际中,还需要教师理解、消化和加工、改造的过程。这就要求实验学校的每一位教师深入理解和把握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的实质,并将其作为教学改革的理论依据,与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把其理论的实质体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加德纳提出的“每个学生都是出色的和独特的”,如何将其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让教师能正视学生差异、尊重学生差异、善待学生差异,并转化成可操作的教学策略,为此,笔者首先让教师根据所学多元智能理论,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程序,制定培养学生优势智能的策略。然后组织教师在课题组和年级组中进行交流、讨论,修改完善后,制定出可操作性的教育教学策略。最后在学校中交流,以指导教学。
4.自主性与合作性相结合的原则。在总课题目标的指导下,把课题分成各个子课题,使每个子课题既是一个独立的课题,又是一个合作的课题。教师在课题研究前,我们把相似的课题进行整合,把具共同兴趣的教师组成一个个课题组进行合作攻关研究,对课题组成员进行明确分工,赋予一定责任,提出课题研究的任务、完成的具体时间和要求,还赋予一定权力,根据研究需要修改研究方案,使研究方案更符合实际。每个教师在明确研究任务的前提下,有明确分工和责任,每人既是一个独立的研究者,同时,又是课题的合作伙伴,发挥了研究者的主动性和合作性,使教师真正成为学习与研究的主人,在自主研究与合作研究过程中使教师自身素质得到提高。
5.现实性与前瞻性相结合的原则。现实性要求各个子课题研究要根据实验学校教师研究的能力水平,立足教师、学生素质现状和学校条件,不能超越教师能力水平提出过高要求。为了准确把握教师素质现状,笔者编写了“中小学教师研究素质问卷",从六个方面即选择研究课题能力、查阅研究资料能力、课题研究方法知识、课题研究设计能力、分析研究能力、科研论文撰写能力等,每个方面提出10个问题,对教师研究能力进行测评,摸清实验学校教师研究素质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指导。
前瞻性要求根据教师研究能力素质水平,在教师研究能力“最近发展区”上,设定教师研究能力发展的目标,围绕研究课题需要,设计教师学习的内容:如教育科研方法知识、现代教育科学的新进展、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中应用策略等内容的培训。通过培训学习和研究实践,使教师掌握教育科研方法,掌握教育理论和教育改革的新动态,把握教育研究的趋势,使教师在立足现实,着眼于未来的过程中,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三、研训一体化的实施模式
通过在实验学校实施研训一体化的实践探索,笔者创建出了一系列有效的研训一体化实施模式。其具体模式为:
1.专题讲座式。专题讲座具有针对性、时效性和开阔教师视野的特点。在进行课题研究的实践过程中,笔者针对教师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教师学习与研究的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专题讲座,收到了良好的培训效果。例如,针对教师不会确立课题,举办了怎样确立课题的讲座;针对教师不会在研究过程中查阅资料,举办了如何查阅资料的讲座;针对教师不会分析研究资料、统计分析研究数据、表述研究成果的问题,举办了怎样分析统计研究资料,表述研究成果的讲座;针对教师不会灵活地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教学的问题,举办了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中应用的讲座。该模式的程序是:向教师搜集问题――确定讲座内容――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小组讨论交流――反思性总结提高。
2.研讨交流式。在课堂教学之余,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专家深入到教育实践中指导会发现教师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确定研讨交流的问题。通过定期举办研讨会,解决教师在学习和研究中所遇到的问题。在研讨中要注意:在选题上,应结合教师所承担的子课题在研究中所遇到问题进行研讨交流,使问题的指导交流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由于研讨交流的内容是教师迫切要解决的问题,从而增强了教师的参与性和主动性;在研究方法上,让教师结合自己的选题论述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最适合自己的课题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把遇到的疑难问题提出来,使专家和教师、教师和教师之间进行沟通式的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和途径,通过专家和教师、教师和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在相互学习、相互启发中提高研训的质量。其模式的程序是:确定研究交流的问题――介绍课题的背景知识――专家与教师进行沟通对话――课题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反思性总结提高。
3.小组攻关式。每个实验学校都在总课题组的指导下,根据总课题的研究方向,在总课题目标的指导下,把课题分成若干个子课题,使每个子课题既是一个独立的课题,又是一个合作的课题。每个子课题的研究质量直接关系到总课题的研究质量,为此,笔者把每个子课题组的负责人确定为课题攻关组长,要求每个课题组成员都要有明确的分工,并赋予一定责任,明确完成子课题的具体时间和质量要求。其模式的程序是:确定攻关的题目――指定阅读相关资料――进行实践研究探索――教师与专家进行交流――课题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反思性总结提高。
4.观摩模仿式。在实验学校的教师确定了子课题后,经过一定阶段的研究,可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或是对实验研究缺乏信心,难以确定实验的目标,找不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为此,笔者带领实验学校的教师到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进行教育实践探索比较早、开展的比较好的中小学进行观摩学习。其模式的程序是:确定观摩的问题――到观摩学校参观(听课、听课题汇报、阅览课题成果)――与观摩学校教师讨论交流――回校进行讨论交流――反思性总结提高。
5.实践生成式。在实验学校的教师掌握了教育科学方法知识,掌握了多元智能的理论知识,建立了实验学校的学生智能档案夹后,组织教师结合自己承担的子课题在教育实践中开展研究。在教师的理论准备和实验的物质准备完成后,要使研究取得成效,笔者认为,让教师能创造性地开展研究非常重要。为此,在实验研究过程中,笔者善于发现教师研究过程中的闪光点,善于捕捉教师创新的火花,鼓励教师以新的切入点或视角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探索,用激励性语言给以支持,用科学的理论给以指导,与教师一起研究分析问题,提出创造性、科学性的策略。在新的研究假设的基础上,能生成一组新概念,产生一个新观念,创造一个新成果,来丰富教育理论,提高教育实践的效果。其模式的程序是:明确研究的子课题――确定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提出研究新假设――专家与教师进行沟通、指导――生成新的解决问题策略――整理研究数据资料――撰写研究报告――反思性总结提高。
篇5
1、培养中医院校本科生科研能力的积极意义
首先,通过各项科研活动能够帮助学生了解中医药学的发展动态和前沿知识,扩宽学生的思维和眼界,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具有巨大帮助;其次,通过各项科研实践活动,能够提升学生的临床能力、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对学生就业具有一定帮助;最后,在新时期下,我国中医药行业更加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现代化人才,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也有助于强化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提升中医院校本科生科研能力的相关教学途径分析
2.1创设良好科研气氛
中医院校的主要领导和相关教师需要给予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以高度重视,并且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科研气氛,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各项科研活动中。由于医学专业课程较多,学生学习任务较为繁重,受到顶岗实习、考研以及就业压力大等因素的影响,对科研活动缺乏兴趣。针对这一情况,首先,医学院校要积极邀请中医行业的专家到学校中举办学术座谈会,扩大科研创新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其次,在具体教学中,院校要积极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自主开展科研实践,调动学生参与科研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2举办各项科研创新活动
中医院校要结合自身具体情况,积极举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科研创新活动,通过以赛代练的形式,提升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首先,在课内教学中,教师要重点为学生介绍中医药学的研究热点和前沿知识,以学术沙龙或者文献学习的方式,结合学生感兴趣的领域开展科研活动,以学习小组对医学文献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对文献的查阅、理解、翻译和阅读,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在分享心得体会中感受科研活动带来的成就感;其次,教师要积极举办科研讲座,结合当前中医药学的发展趋势,多角度、多层次的为学生讲解我国中医药科研创新成果,并且鼓励学生自行设计科研活动,提升本科生的科研层次;最后,中医院校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在校内网中开设科研咨询、技术培训、学术讲座以及实验专区等功能模块,以微信公众账号的形式,最新中医药科研信息,帮助学生了解中医药行业的发展动态,以微课为主体,整理以及编辑实验技术和大型仪器的操作过程、操作规程和技术原理,便于学生自主开展创新活动和科研活动。
2.3完善导师科研制度
中医院校需要结合国外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式,以自身实际情况为立足点,探索以及完善导师科研制度,提升本科生的创新科研能力。在开展科研活动中,通过导师的帮助和指导,学生能够接受较为系统的科研能力训练。以“导师+本科生”的人才培养方式,即一名导师和四名本科生共同组成科研小组,学生可以全程参与到计划实施、课题设计、文献整理以及科研操作等环节,在导师的精心指导下,学生能够形成正确且全面的科研思维,对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2.4全面开放实验室
实验室是中医院校教育硬件环境的关键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高校开展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院校要以提升本科生科研能力为导向,全面开放实验室,为本科生提供自主开展科学创新的实验场地和环境。首先,开放实验仪器,院校要进一步开放实验仪器,学生按照既定的预约程序就能够使用所需的实验仪器,实验室教师要全程陪同,给予学生以帮助和指导;其次,开放实验技术,实验室要制定详尽的技术指导制度,由专业教师为学生提供科研帮助;最后,实验室要全天对学生开放,学生结合自身的时间安排,可以随时到实验室中开展科研活动。
篇6
关键词:社会趋势 综合能力 内部要求 外部要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于教师职业的要求越来越高,专业化日益成为教师职业发展的社会趋势,仅靠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就可以上课教学,以及“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师资模式显然已不能满足人们对现代教师的要求。
首先,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一门具有创造性的艺术。教育工作的对象――学生,是正在发展中的活生生的人,不仅个体之间的能力和个性千差万别,即使同一个体的心理也时刻在发生着变化。所以,尽管教育是一门科学,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但“教无定法”,这就要求教师创造性地设计教学,组织教学活动,在看似平凡的教育中体现教育的灵活性。
其次,知识经济的到来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以及国与国之间综合实力的激烈竞争,都迫切要求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需要的是要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此起彼伏的教学改革从上世纪末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伴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启动,按照教育部的部署,2001年9月,新课程首先在全国38个实验区开始实验,2002年秋季,各省在每个地级市确定一个省级实验区开始新课程实验,以后逐年扩大新课程实验范围,到2005年秋季,全国中小学阶段起始年级的学生原则上都要进入新课程。实施快、面又广,并且,与以往的课程相比,在目标和内容上,新课程都有了很大的调整,带来了实施过程、方法、手段上相应的改革,迫切要求所有学校和教师解决这一系列问题。
如何理解把握新课程的精神实质,改革教学方法,落实课程改革的各项目标呢?这就成为一个很尖锐的问题。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已投入了专项资金,积极实施了一系列培训措施,但随着新课程的进一步实施,教师培训量大而广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同时,在推进过程中,几乎所有的教师普遍感受到遇到的问题太多:如何面向全体,使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如何处理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如何处理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更准确地实施对学生的考核……都需要理论指导和交流。尤其是在校本课程的建设中,教师已远不是课程的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开发者。因此,探索一条新的教师专业发展之路成为时代所需。不少专家提出要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和教学机制。我认为,这一举措对于我国城镇小学很适宜,但对于广大农村小学却有些不妥。由于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广人稀,学校和教师分布不均,不少小学只有3~5名教师,还有不少单人校存在,而农村总人口可占到全国总人口的70%以上。因此,真正实施好新课程,就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来讲,我认为建立以乡镇一级为单位的教师教育研究和培训机构,形成以地方为主的教师自我发展的培训和研究机制很有必要。
1.地方政府要拨出专款,在各乡镇教委建立教师教研和培训中心,选派工作责任心强、热爱教育事业、有一定科研能力的教师担任专职教研员,并给配备必要的场所、书籍、电脑设备等办公用品,在乡镇教办主任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
2.要在教师教研和培训中心建立图书馆。每年投入一定的专项资金,订阅有关的报刊杂志和书籍,并定期开放,让全乡镇的教师凭借书证借书,以满足教师培训的知识需求。同时,以乡镇为单位建立,可以集中资金,使资料更加全面。当然,一定要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定期归还,以保证教师阅读用书的良性循环,对于不按时归还或损坏书籍者要加倍罚款。
3.要建立完善的教师教研和培训制度,并纳入教师岗位职责考核。如可要求教师每年阅读一本专业书或教育类书籍,并记好阅读笔记,年末由乡教研员同一收齐,检查、评比等;鼓励教师撰写论文、教学心得,可以出一期有关教研动态的内部资料(季刊发行);每年暑假要组织一次“教师培训与提高”的学习与交流展览,评出模范,让全乡所有教师互相学习、交流,共同提高;也可以利用双休日,每月组织一次校本教研活动……
4.搞好轮训。世界发达国家的教师培训表明:一般每工作3~5年,教师就要安排一次外出学习的机会。一方面解决知识的更新,另一方面,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教书匠已不存在,每一位教师都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开发者和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要具有科研意识,掌握一定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彻底转变教师职能,不断地自我提高。
篇7
[关键词] 科研能力 中药学 课程研究
医学的发展必须以科研的提高为基础,对医学生加强科研素质和科研实践的培养,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也是现代医学发展的趋势[1]。尤其对中药学这一当前科学研究的热点学科而言,必须在教学中要紧密结合学科最新的研究结果和动态,为学生的科研思维奠定基础。但长期以来,由于存在着科研不是本科生的培养目标,而是研究生主攻方向的思想,因而在中药专业教学中忽视了对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对于这种现状,笔者所在的教学团队在中药本科专业中开展了以提高其科研能力为目标的中药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多学科渗透与融合,培养科研素质,注重创新能力
对于中药专业学生而言,必须系统、全面地掌握中药学的基本内容,同时要注意基本技能的培养。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药品开发研究、医院药房、药厂生产、产品营销等工作,教学内容虽然侧重在药而不在医,但医学与药学知识并没有明确的界限[2]。其最终的目的都是服务于临床,为科研及临床应用提供问题和思路。因此,中药学教学与中医临床、中药药理、中药制剂等学科是密切相关的。
1.注重药理、生化、微免等基础医学学科知识的渗透
随着中药学研究的深入,多学科交叉渗透,兼收并蓄,大大拓宽了传统中药学的学科内涵,中药学已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理性学科。实验中药学、临床中药学、分子中药学等次级学科的分化已日益明显[3]。为顺应学科发展的新趋势,立足于中医药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在中药学教学中引入现代科学研究的内容是十分必要的。而这些科研的开展又必须根植于药理、生化、微免等基础医学研究,并以基础医学研究作为手段。多学科合作是创新发现的有效途径[4]。中药教学与基础医学在教学与科研中,二者相互促进,互为补充,对于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启发创新思维,增强创新意识和能力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现在大多数医学院的中药学教育重视化学基础教育而轻视基础医学教育。这是因为在中药学专业创办之初,主要是为药厂生产一线培养技术人才。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药厂自动化生产线的应用,已不再大规模需要技术人才,而中药学这种教学模式并没有马上进行适应性的改变,这使得中药学专业的学生化学、分析等知识与能力较强,而药理、生化、微免与临床知识相对不足[5]。为此,我们教学团队一直在进行探索性的改革,将中药学与中药药理学教学融合。在对药物功能主治介绍的同时,试图用现代医学的观点加以解释,启发学生进一步总结、探讨与思索。例如:在讲解清热解毒药时,我们重点介绍其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在讲解活血化瘀药时,我们介绍其改变血液流变学、抗血栓、改善微循环、改善血液动力学的机理。这样学生就不再觉得中医药术语的抽象,而更直观地理解中药知识。
2.淡化临床治疗,注重与中药化学、中药制剂炮制等专业知识的衔接
中药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其基本理论是后续其他专业课程研究的出发点和核心内容。中医学专业研究中药的目的是以临床知识为本,以潜方用药为目的,然而中药学专业更应突出以药物为主体[6]。为此,对中药专业而言,中药学教学的详略、主次、重点、方法是不等同于中医学专业的。中药学应根据本专业知识结构的需要调整教学的结构和程序,淡化应用临床各科病症的病因病机和症候特点的相关内容,把教学重点转移到药物功用特性上,鼓励学生了解药物作用的实质,为衔接后续中药专业课程打好基础。
近年来,中药学的研究发展迅速,已从过去单纯的临床用药观察,发展为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探讨中药的化学组分、药理作用、疗效机制等内容的研究,这些研究对于更好地诠释药物的药效作用机制起到积极的作用[7]。因此,在讲授时,教师不仅要介绍中药的基础知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中药学的来源、加工、药性、功能、主治,而且要介绍中药化学、制剂分析、种植炮制等方面最新的研究进展。在这些与其他专业课衔接的知识点上,加强理论联系实际,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学习的积极性。
3.结合中药资源学,注重各地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当前国家十分注重中药、天然药物创新与产品开发。考虑到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用药存在着一定差异,各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大多数分配在本省工作,故对本省常用药必须掌握或熟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做到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8]。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几乎各论每一章都收载有各地的药用植物。因此,笔者建议在修改统编教材时,应将现在的重点药、熟悉药的数量适当缩小。增加各地药用植物的介绍,增加的分量由各院校依据当地具体情况补充。制订大纲、质量标准以及举行统考都可以根据培养目标适当调整。
比如,在我省秦巴山区就有很多珍贵的药用植物[9],“太白七药”就是其中的代表。但因为没有收载在统编教材中,在中药学课程讲授中,并没有相关的内容。但实际上,在科研领域,大批的学生在参与其种植炮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的研究工作。同时我省大批的制药企业也在研发生产这样的优秀产品,比如“盘龙七片”。对此学生反映迫切需要对本省珍贵药用资源知识的介绍与了解。
结合中成药学知识,中药研究新成果的及时补充
近年来,中成药学有了长足的发展,最新统计可供药用的中成药数目已达一万多种[10]。近年来中药新药的研发态势良好,如丹参滴丸、络欣通、康莱特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红花注射液等,拓展了中药在临床上的应用,提高了疗效[11]。这些中成药研究的新技术、新成果虽是基于中药学知识,但却是中药学知识的进展与突破。在教学中适时地予以补充,可以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其学习兴趣,同时为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打下一定基础。
目前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还没有专门开设《中成药学》课程。当前《中成药学》课程则主要针对许多药学各专业和西医临床等专业的学生开设选修课[12]。我们教学团队建议,统编《中成药学》教材,开设36学时的《中成药学》必修课。此课程的开设对于中药专业的学生正确选择使用中成药,掌握中成药的基本知识,研究开发中成药的基本素质、能力、实用技术的提升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强调教学实践与学术研究相结合,
介绍方剂学科的发展动态
中药学很多知识来源于科研实践活动。科研是获得知识的最直接、有效、迅速的途径。教师通过科研不断吸收新知识,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充实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具有现实性和前瞻性。同时了解当代科技发展的方向,熟悉本学科的最新成果,才能在教学上得心应手。相反,缺乏科研背景,只能照本宣科。枯燥的教学会极大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提高学生学习能动性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科研实践活动是一种很好的自主性学习模式[13]。
以一定的学术研究为背景,有创意和特色的教学实践活动,对于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其探索精神具有重要作用[14]。教学中我们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学术研究中。近年来,我院中级及以上职称的教师都参与带教本科学生的工作,有意识地引导学科的发展动态,讲解科研中的热点和空白点,启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打破陈规,逆向思维,开展文献研究。同时方法上给予指导,为他们提供实践动手的机会,大胆放手地让他们独立参与科研全过程。明显发现学生在科研方案设计、实验动手能力、科研论文写作能力和科研意识等方面有明显的提高。教师将科研理论融汇于教学中,逐渐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中药教学亮点。
著名教育学家钱伟长院士在论述教学与科研关系时,曾指出:大学必须拆除教学与科研之间的高墙,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15]。科学研究可以提高教学水平、科研成果可以更新教学内容、科研思维创新教学模式、科研资源可以改善教学条件、科研实践促进学生创新。随着以提高学生科研能力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中药学教学改革将会更加全面与深入,为培养新世纪创新型的中医药人才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岩,李治淮,刘孟安等.提高西医院校中药学教学质量的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12):3074-3075.
[2]袁颖,何世民,金素安等.导入与启发相结合在中药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中医教育,2011,30(5):43-44.
[3]陈立军.临床中药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2(4):22-242.
[4]李海燕,王倩.在中药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07,2(5):102-103.
[5]史志超,钱桂敏.提高中药学教学效果探索[J].药学教育,2007,23(1):23-25.
[6]翟华强,张冰,闫永红等.国家级中药学教学团队运行机制初探[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5):878-888.
[7]吴嘉瑞,张冰.基于BB平台的中药学教学方法改革思路探讨[J].中医教育,2009,28(5):8-10.
[8]李海燕,王倩.对中药学教学满意度的调查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7,15(5):324-326.
[9]欧莉. CAI课件在中药学教学中应用的探析[J].中医教育,2011,30(4):35-36.
[10]周蓓.运用纲目法优化临床中药学教学[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14(2):98-99.
[11]李杨.中药饮片识记课的设置对中药学教学质量影响[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11):121-122.
[12]赵宇昊,刘仁慧,王秀娟等.中药专业中药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医教育,2009,28(5):76-77.
[13]王君明,贾玉梅,崔瑛.基于解决问题学习法的中药学教学方法[J].药学教育,2011,27(4):48-50.
[14]常丽虹.浅探中药标本在中药学教学中的作用[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0,17:91-92.
[15]李越兰,洪寅,宋捷民等.学导式教学法在中药学教学中的实践和思考[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13):72-73.
作者单位:张彦 黄英 冯永辉 张寒 孙艳平
汪兴军 魏彩霞
篇8
关键词: 精读课 非语言因素 语言交际能力
一、引言
英语专业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其人才培养应该而且能够兼顾国家与社会和学生个人的长远发展和当前发展需要。英语口语流利性是英语学习者的口语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成了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英语课程教学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且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英语专业精读课作为英语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旨在培养英语专业的学生综合性运用英语的能力,以及在多个方面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水平。英语专业学生对精读课的学习和掌握,一方面受到语音、语调、单词、语法等语言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则受到一些非语言因素的影响。
二、影响学生对精读课理解水平高低的非语言因素
1.文化背景知识。所谓文化背景知识就是对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了解程度。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特定的文化背景产生了各具特色的语言。中西方文化的迥异形成了语言运用的不同、生活方式的差异、行为准则和价值观的不同。学生如果对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没有一定了解,势必会导致在课文理解时的晦涩难懂。以《现代大学英语・精读》课本的第三册和第四册为例:在精读第三册中的Highland Fling(苏格兰高地舞),the Volga(伏尔加河),Thanksgiving(感恩节),Aristotle(亚里士多德)等;在第四册中的Communion(圣餐),the World Bank(世界银行),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世界贸易组织),Zimmerman Note(齐默曼函电),the League of Nations(国际联盟)等。以美国大片经典之作True Lies为例,如果学生对特定的文化背景缺乏相关的了解,在正常的播放速度下是很难完全弄懂影片的内容的。因此,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引入英语网络资源,营造真实的语言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例如在多媒体环境下加大有声资料的使用来培养学生的各项语言技能,从而提高他们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在背景知识介绍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加入一些与文章相关的英语网络资源知识介绍,营造真实的语言环境,在多个方面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水平和课堂教学效率。
2.信息的掌握程度及知识的广博程度。所谓信息的掌握程度及知识的广博程度,即对一般知识和各类学科知识的基本了解。这些知识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地理、体育等,这些知识本身就是一种非语言因素,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理解能力。一个不了解The Beatles的人就不会去研究Rock and Roll的历史;还有像Oscar,Grammy及其相关的名作,以及一些国际性的组织UN,WTO,WHO,IMF等。当各种信息通过多种方式(课本、磁带、录像等)传到学生那里,有时会出现学生由于缺乏相关知识而使作为载体的语言被曲解或者完全听不懂的情况,这就直接影响到了学生对精读课文的理解与掌握。
三、采取的对策
在英语专业精读课教学中,注重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等语言因素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如果忽略了非语言因素的影响,则会对精读课教学产生很大的限制,也会从很大程度上阻碍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发展。加强在精读课教学中对学生的非语言因素的开发与培养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更好地实施语言教育与文化教育。
1.要注意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跨越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文化障碍。在精读课教学中,教师要有意介绍英美文化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我们现在使用的教材为我们提供了较为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但仅有课本上的知识还是不够的。作为精读课老师,我们应在介绍语言技巧进行语言能力训练的同时,穿插一些额外的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要注重对学生非语言因素的开发,其实学生对课本内容的掌握或非语言因素应用程度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学生的语言因素,而且取决于教师对学生非语言因素指导开发的程度。例如,在讲WTO(世界贸易组织)时,也可引导学生关注一些常用术语:NAFTA(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北美自由贸易协定),IMF(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GATT(General Agreement on Trade and Tariff:关税贸易总协定)等[1]。
2.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GDP(国内生产总值),down payment(预付款;定金),bad debt(呆账),NASA(国家航空航天局),bioeconomy(生物经济),CPI(消费者物价指数)等名词的使用已越来越广泛。但是,由于学生的专业所限,当他们遇到信息量大、专业性强的语言材料时,往往摸不着头脑、有的甚至不懂装懂。在摸不着头脑或不懂装懂的状态下,学生很难调动自己的积极性与兴趣,更别说针对话题进行英语语言交际了。要想提高语言交际能力,这就要求学生们一方面具备扎实的语言知识功底,另一方面要求学生们多留意当代社会在各个方面取得的进步,尤其要熟悉一些专业术语。当然这对精读课教师的知识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不断“充电”,师生共同配合才能更快、更好地增强精读课教学的效果,使学生在听、说、读、写、译等方面取得较大进步。
四、非语言因素的培养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交际能力的培养最后还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精读课教学中非语言因素的培养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社会语言学针对Chomsky的语言应用和语言应用能力,提出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2]。交际能力是一个复杂的知识和技能体系。交际能力包含了Chomsky的language competence,包含了语言的知识和语言的应用。正如上文所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对曾经感到陌生的话题由无话可说变成有话可说,进一步表现为能较好地运用英语的知识针对某一话题畅所欲言,进而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为了从多个方面调动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活动,从而有效地促成他们用英语进行语言交际,教师应摒弃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较好地融合语言因素与非语言因素,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语言交际活动[3]。在精读课堂中,词汇学习、文中涉及的语法知识及课后练习等内容可以由学生自行在课下完成,最重要的部分是课堂活动,教师应该使课堂活动成为学生对精读课教学中最感兴趣的部分。而在课堂活动中教师可以结合非语言因素与课文内容,扩大学生的信息量,采取将全班分组的形式,让学生主动进行同伴教学(peer teaching)、参与自我评价,共同探讨与课文相关且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4],最终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进行语言交际的能力。
五、结语
从上文中,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教师在英语专业精读课堂教学活动中,可在夯实学生的语言基本功的同时,加大非语言因素的培养,进而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汪福祥,伏力.英美文化与英汉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2.10.
[2]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7.
篇9
关键词:高等学校;艺术学科;教育技术能力;提升策略
一、高等学校艺术学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的重要性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等学校的艺术学科大概包括音乐、戏剧、舞蹈、广播、书法、摄影等专业性较强的学科,这些学科要求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能够与时俱进,所以他们需要掌握与自己专业知识相关的专业技术能力。这里,高等学校艺术学科的教师指在一线教学的教师。只有教师掌握了教高的技术能力,才能通过课堂把知识以及其中的应用经验讲解给学生。艺术学科不同于其他的理论性学科,需要教师能够熟练使用信息化时代的教学工具,能够利用专业的工具开发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案,这不仅是方便教学,同时也能给予学生专业知识指导。所以高等学校艺术学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
二、高等学校艺术学科教师教学存在的问题
虽然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提升高等学校艺术学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重要性,但是直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套严格的标准明确高等学习艺术学科的教师到底需要具备哪些专业技能。虽然这些教师能够意识到提升自身教育技术能力的需要,并且也愿意去学习,但是学校对他们的现状不是很明确,也无法提供具体的学习方案。
其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参差不齐。虽然大部分高等学校艺术学科教师能够独立地实现教学资源的获取和利用,但是大多教师不能明确其中的要领,更不要说通过新的教育技术能力构建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在全国的众多艺术类高校中,由于生源质量不同,有的院校可以实行精英式教育,而有的院校就更适合实行大众化教育。教师如果不能因材施教,教学就无法取得显著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如何充分利用自己的教学技术能力,怎样根据本校的客观条件去探寻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需要教师加强重视。
要想提升对高等学校艺术学科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相关的培训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实际的培训大多是教给教师一些基本软件的使用和笼统的新型教学技术思想,并且这些培训也不会区分各个高校的现实情况,普遍进行学,但是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条件,这样相对盲目的培训无法找到每个高校的薄弱点,所以对于教师技术能力的本质提高效果不明显。
另外,艺术类的高校教师除了待在学校里从事教学和科研之余,需要实践机会,不断锻炼自身专业能力与素养,将社会中产生的新理念、新思潮、新技术补充到教学中间去,教学才能做到大胆创新,灵活有效。
三、增强高等学校艺术学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对策
首先,对于教师来说,作为教的主体,要积极地去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用正确的心态去面对。这样才能把教育技术能力和传统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最后在实践中逐步与自身的教学理念结合,也才能从本质上提升自己的教育技术能力。教师要摆正心态,不能因为传统的教学模式还可以运用并且效果不错,就不去尝试新的教学方法。随着时代的变迁,教师要跟随时代的发展,明确目标,更好地提高自身技能,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以及学科的发展。
其次,从社会层面来说,社会各界应该充分认识到高等学校艺术学科的重要性,这里是国家艺术人才的培养基地,也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场所。高等学校艺术学科教师作为其中的重要群体,应该得到充分的认可和肯定。要支持他们的工作,认同他们身份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于此同时,国家应该制定明确的标准,开展完善的培训,让教师在职业满足感中主动接受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并及努力提升自己。此外,可以在各个高校举办类似成果展示的活动,让教师有展示自我,这样一来,教师接受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意愿会大大增强。
最后,从学校层面来说,各大学校要努力营造高等学校艺术学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的环境,只有在这种环境中,教师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时,最好建立学习的团体,以便于教师开展心得交流,共同提升。总之,学校要为提升高等学校艺术学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供良好的环境。
提升高等学校艺术学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已经逐渐被教师以及社会各界重视。虽然现在存在着很多问题,但我们相信,通过教师自身、社会各界以及学校的支持和帮助,高等学校艺术学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会有显著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10
二、课题的解说 培养和发展低年级儿童的语言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一项最基本的任务,要培养和发展儿童的语言能力,就不可忽视儿童早期“说”的语言训练。在母语环境下,说的训练一方面是让学生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感情,比较有条理的讲述自己所见所闻,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另一方面,就是在语文教学中就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气组成词句。由说一句话到说几句话,由说几句话到说一段话,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课文内容、表述不明白的问题、表述学习体会等。但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词汇贫乏,掌握的句式也有限,因此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很低,总是丢三落四,说话不完整或复述重点不明确,有时还会说得和课文一模一样,成了背诵。因此我提出了在说话课中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课题,希望研究课题能有效的扩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说的能力,并且使他们说的话都具有一定的条理性。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 培养儿童口语表达能力,借助说话训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 2. 让学生说好每一句话,从而说好每一段话,然后再由这一段完整、连贯的话,有中心有条理地讲述或复述完整的事情。 3. 赞可夫说“对所学的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的动机”,所以要利用“说话课”这种儿童喜欢的形式引起学生注意,激发说话的兴趣,从而使学生能感知运动,提高说话的条理性。 4. 通过低年级儿童在说话课上口语表达能力,社会交际能力的培养,能增强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认识力。 5. 要求学生说话做到意思完整、连贯、明白。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 兴趣是学生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艺术不仅作用于学生理智,而且影响到他们的情感,所以我们就可以用艺术手段(象唱歌、跳舞、表演等)来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 2. 设立各种说话训练,创造说话训练,实践性说话训练等等。 3. 训练学生看图说话的能力,图画是直接引起学生兴趣的有效手段,因此要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看图说话是一个重要的内容。低年级的说话课多以看图说话为主,如第一册第九单元的口语交际《小兔运南瓜》,就是通过看图,让学生把故事完整的叙述出来,有意思的故事加上漂亮的画面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他们说的欲望,在说的同时还能开动脑筋,发挥想象力。 4. 要按照敢说――爱说――会说――说好这一训练主线来培养学生与别人进行交流的能力,也就是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 学生必然有一个说的阶段,从不敢说、怕说错、没有话说、说的没有条理逐渐过渡到爱说、会说、说得好,这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激励,我们不妨试试以下几种实验方法:
一、目标激励法 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扩大阅读量,积累语言,为以后的写作奠定基础。教师可引用,安排几个题材让学生练说:(1)我的一天;(2)可爱的小动物或景物叙述;(3)感兴趣的人或事。等说话训练,通过实践让学生感受这样说话的意义,从而产生说话的兴趣。
二、动机激励法 在教学实践中,常常有一些学生怕说话,说不出话,一听要上说话课,学生就皱眉头,翘嘴巴,显得无可奈何。因此,1. 教师要经常把学生带到实践生活中去观察、体验,随机引导学生说话;2. 随时赞扬孩子们的进步,让他们时时尝到把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转化为语言说出来时的乐趣;3. 形成“说”的机制,通过竞赛等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
三、情景激励法 运用电教等手段,创设情景,全面调动学生的感官,唤起学生的情绪,引起学生说的动机,还可以采用实物演示,表演创设特定情景或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走进社会,使他们在具体的情景中,听一听、看一看、玩一玩、说一说,在实际应用中引发兴趣,形成动机。比如说我执教的说话课《狼和小兔》,就是先用投影(或动画演示是最好的)先让同学们进入到故事中,学生一看到图画上的小兔就已经很高兴了,当我讲故事讲到精彩时一遇到大灰狼时,孩子们就都能发挥自己的想象,争先恐后的说,气氛十分热烈,当我让同学们戴上头饰来演一演的时候,同学们兴致更高了,并且表演时的语言很流畅,语言表情都很到位。这节课就成功的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形成了很好的说话氛围。
五、实验的步骤 1. 初级阶段(树立信心) (1)要重视学生说的每一句话,教师要适当引导,变封闭性指导为开发型指导,方法要灵活多样。 (2)要重视学生形成“我敢说、我要说、我会说好”的良好心态,树立他们说的信心。 2. 中级阶段(训练说话) (1)引导孩子们往正确的方向说,不要偏离主题或胡说 (2)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话一定要说完整,而且态度要自然、大方。 3. 最后阶段(验收成果,进行评价) (1)通过研究,使小学低年级学生说话时的拖腔做调,方言土语得到改善。 (2)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得到发展,在说话课上精力充沛,思想活跃、善于动脑、敢于动口、乐于动手。 (3)同学们充分体会到说中学、学中说、玩中乐、乐中求发展的学习模式,从而提高他们学习说话的兴趣。 (4)通过研究还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水平。 (5)孩子们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了,提高了他们与别人交流的兴趣,对以后的人格发展也有一定的帮助。
- 上一篇:审计法规与审计准则的关系
- 下一篇:含氮废水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