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教学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17 17:48: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医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医药学的理论体系根植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它的一些医学知识与传统文化、传统哲学的理念相混杂,中医药理论体系中的一些概念、原理、规律具有抽象性、思辨性、模糊性和宏观整体性等特征。因此,一味地套用西医西药评价体系来对待中医中药的科学研究、临床疗效和研究成果的观点是错误的,同时对于中医药研究也是不公正的。现在的大学生一般是1990年以后出生的,他们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不大,主要受西方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的培养,习惯于用现代科学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因此,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去阐释中医药学的理论可以说是我们教学的重点。课堂上老师应该结合中医本身的特色启发学生在不脱离中医特色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的科技手段去设计和研究中医药学理论。如果脱离了中医特色,只会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研究某一味药物或者某种成分,或者针对某种疾病,测定几个相关的指标,那不是实验中医学所要研究的内容。这种研究方法又与现代医学对于药物和疾病的研究有何区别?我们实验中医学所要教授给学生的是如何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阐释中医传统理论的思维和能力,而不是中医的全面西化,这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这里所讲的中医特色,笔者认为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是以精气阴阳五行理论体系为理论方法,以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精气学说、天人相应理论为依据;在临床研究方面,则是以辩证论治为核心的理、法、方、药体系为依据,进行多学科的实验研究。确实做到在坚持中医特色的基础上进行中医药现代化的研究,如果脱离了中医特色,失去了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只凭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研究中医中药的方法是大错特错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立足于中医特色,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实验设计,并运用中医基础理论解释和阐发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发展中医基础理论,深入揭示中医病证的本质,丰富中医药理论,促进中医药学的长足发展。
二、改革教学模式,培养创新思维
中医药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中医中药的理论都是基于临床实践的基础之上,从《黄帝内经》到《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的问世,无一不体现出“中医药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源于丰富的临床实践活动”这样一个观点。因此,实践是中医药学源生之本,也是其得以发展和创新的坚实基础,离开了实践,中医药学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中医药的教学工作中长期被忽视。在课程设计上,表现为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同理论课相比,实践课处于从属地位,甚至部分选修课由于课时有限,只讲理论部分,而取消了实践部分,同时在课堂讲授过程中,老师注重知识的传授,轻视能力的培养。尽管当前引入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合作性学习等教学方法,但以课堂、课本、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在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理论学习与实践运用脱节,忽视科研思维和实际能力结合培养的方式下,毕业生高分低能,实践能力差,创新思维和能力弱,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阐释传统中医理论的能力低,社会适应能力差等问题严重。为了适应社会对中医药人才需求模式的转变,我们对学生的培养模式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对高层次中医药人才(七年制硕士班),更要求中医特色科研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我们的课程改变了以往老师讲、学生按部就班做的教学方式,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的一切活动都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深入思索,自主实践,促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角和教学实践的主人。学生完成从选题、实验方案设计、实验准备直至实验结果获取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得到从实验思路、实验技术、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全面训练。鼓励学生成为教学活动和教学实践的主人公。学生独立完成选择、整个过程的实验设计、实验制备直到获得实验结果,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获得实验的思路,分析能力的实验技术,得到综合训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自主选择实验研究课题,独立设计实验研究方案。本课程一改教学内容由教师确定的做法,要求学生在大量查阅文献的基础上,自行提出实验研究课题,自行设计实验研究方案,在选题和课题设计之后通过课堂交流和答辩,对课题的可行性以及将来的前景进行自我评述,再由学生们自己评选出一项研究课题和研究方案作为本课的实验研究内容(上述工作进行之前,全体学生自愿组合成4~6个小组,每组3~4个人,教学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第二,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的准备工作。实验研究的准备工作对保证实验正常进行并达到预期的结果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在以往的实验课上都是按照实验指导的要求,在实验人员提前准备好一切物品的前提下,重现实验的内容,往往能够取得预期的结果,而对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却知之甚少。我们把实验准备当作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对学生科研思维培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为其以后的科研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对现代科学的缺乏(包括现代医学)的认识和研究的基本技能训练的基本研究方法,动手能力差是中国大学生普遍的问题,要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操作训练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首先,多渠道地学习和掌握实验方法和实验技术。在实验设计完成时,依据具体的实验内容,确定基本指标,广泛开展相关实验参数的检测方法,并进行分析和比较,结合实验室的条件和教学的预算,选定实验指标的测定方法。让学生了解实验测量的方法,可以为以后的工作打好基础。其次,认真做好预实验。预实验是在正式实验之前安排的一个步骤,用少量的实验动物来对学生的操作技能进行训练。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验动物抓住,称重,编号,动物模型的制作,给药(腹腔注射、尾静脉注射和灌胃),实验动物处死,解剖,取血,取材,还有熟悉实验仪器的工作原理,以及正确的操作。各种实验试剂的配置以及存储等反复操练,督促学生熟练掌握,以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最后,注重对预实验结果的分析,强调中医特色。我们的课程中,尤其是实验课后,非常重视学生对预实验结果的分析,尤其是对那些不能出现理想结果的实验更是要求大家分析其中的原因,并在各个小组之间讨论交流,使得大家能吸取其中的经验教训,为以后的正式实验提供有益的指导,促进正式实验的顺利进行。
三、优化考核手段,提高综合能力
篇2
【关键词】中医学基础;大班教学;教学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
《中医学基础》课程是我院制药工程专业本科必修的专业基础课,该专业每年招生120人,实行大类培养。近年来,都是大班上课,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1)教室偏大,教师视野过宽,秩序较差。(2)学生玩手机者众多,课堂管理难度较大。(3)教师教学手段单一,现代多媒体教学方法运用不好,往往一讲到底,学生兴趣不足。(4)教学对学生关注不够,师生互动较少,学生参与面狭窄。(5)忽视学生的深层体验,学生学习动机弱化。以上诸因素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学资源不足,部分教师缺乏教学热情,教学方法单调学以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够所致。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从2015年起,本教学团队对《中医学基础》课程尝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措施,经过二年的努力探索,取得较明显效果。兹总结如下,以期抛砖引玉。
1.科学使用多媒体技术
把多媒体用于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大班教学,对提高大班教学的教学效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们的做法:一是灵活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做好课件,把更多的知识和信息汇集到课件之中,图文并茂地展示知识要点;二是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技术,与学生建立QQ群和微信群,将现代研究的新进展经归纳分类后不断发送给学生,使学生在课余时间能更多地接受专业教育,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传统《中医学基础》理论精髓。
2.综合运用教学方法
教学作为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教学方法的选择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而采用不同的方法,有时在一节课中可以同时运用几种方法。如我们在讲授“经络”一章时,一边采用人体经络立体教学模型,一边采用平面经络图讲解,这种直观的教学比较受学生欢迎。又如对某些概念难点,则采用老师出思考题,课后学生查阅资料,在下一节课时请部分学生来主讲,这种“翻转”式的讨论课也受到学生欢迎。
3.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针对部分学生对中医学基础理论学不得法、费时吃力仍掌握不好的情况,我们在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的同时,还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加以指导。其基本的要点是善听(课内)、善记(课内)、善思(课内外)、善议(课内外)。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方法,往往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4.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们在教学中,总结出一套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中医学基础的授课对象是刚入学的学生,教师釆用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的方法很难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经研究发现,学生对讨论式教学方法颇受欢迎,他们普遍认为,这种方式可为自己提供主动学习和展示学习能力、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教师作为这种学习方式的“导演”,对学生的思维要加以引导和启发,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意识的中医思维探索及研究,如此则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动性大大提高,将学生的被动接收式学习变成主动思考。通过这种讨论式学习,学生的专业思想和对中医理论体系有了更深的理解。
5.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对整个教学过程有一种无形而潜在的影响。“亲其师,信其道”是对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中所起作用最形象的写照。我们采取的方法是,课后经常与学生交流,关心他们的学习与生活,与学生交朋友,取信于学生。学生对你信任了,自然就愿意听你的课了。
6.通过设立助教,组建课程学生小组
大班教学的学生数较多,教师不可能与所有的学生都建立起密切的关系,因此,学校近年来为每门基础课(大班)设立助教1名,以协助教师组织教学活动,同时组建该课程若干个学生小组,通过学生小组把学生组织起来,平时助教可通过微信或QQ向各小组下达自学提纲、布置作业和讨论题,建立起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
7.改革考核方式,综合评价教学效果
篇3
中医护理学构成部分较多,其中中医护理技能就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医理论指导下合理使用中医整体观念与辩证论治,达成防治疾病、保健等目的的护理手段。中医护理常见技术有拔罐、艾灸、刮痧及耳穴压豆等方法,也是护理人员“三基”技能的主要部分。随着现代经济发展,人们愈发信赖中医,这给中医学带来发展机遇,本文就此展开论述。
2中医护理技能操作教学现状
中医护理专业培养应用型中医实践人才,理论教学过程中,依据市场需求及学生情况选择合适的教材。中医护理专业学生考核内容与方式相对单一,大部分考核方式以理论试卷考试为主,凭借一张试卷判断学生学习情况与知识掌握程度,这些题型难以涵盖全部知识点,违背联系实践的教学理念。学生仅能通过死记硬背应对考试,即便分数很高,但也不能代表其已经掌握各项知识。这种评价方式不能有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综合素养。虽然中医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更新,专业课程也逐渐增加,不断细化一些综合性的课程内容,单科课程越来越多,造成不同课程间存在交叉与重复的地方。这些课程在内容上存在很大的重复性,加上学制有限,直接制约学生选择选修课,不利于培养综合素质。
3中医护理技能操作教学方法
所谓的而教学方法指的是为达成教学目标师生采用的具有某种特种秩序的教学活动,是一种典型的师生相互作用。常见的中医护理技能操作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
3.1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教学内容,有目的引入与构建相应的临床情境,让学生依据模拟情境思考问题,有效融合理论与实践,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各类护理技能知识。情境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理解与记忆知识,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2体验式教学
引入体验式教学方法可以针对性设计相关活动,达成激发、调整及升华学生各方面素质与潜能的目的。体验式教学在中医辩证施护中应用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与临床沟通能力,深入了解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与中医辩证施护,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
3.3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方法指的是,教师将课程内容融入到项目中,以学生为主体展开项目学习,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仅起到引导与协助作用。项目教学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自身能力,通过与同学协助、探讨的方式共同学习与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
3.4小组合作法
美国教育家首先提出“合作学习”的理念,究其根本,小组合作本质上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依照人际交往参考标准评价制度,评估学生学习方式。教师依据学生情况挖掘其潜能,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并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通过任务引导学生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相比于传统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优势明显,其中教师仅扮演引导者与调控者的作用,改变以前以教师的为中心的模式。
4中医护理技术教学中体验式教学的应用
4.1课前准备
教师依据中医护理技术特点,考虑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安排学生从网络学习平台、网站等收集资料,制作每个技能需要的课件,包括每个操作技术的概念、目的、流程及重难点分解等,提前预习让学生带着问题上课。
4.2课堂讨论
课堂上随机抽选一组学生在课堂上授课演示,其余小组则在底下讨论,提出不足的地方。教师依据讨论氛围引导学生积极讨论、相互交流,将自己想法与认识表达出来,拓宽思维,鼓励创新精神。具体步骤如下所示:①体验环节:实验过程中教师直观演示,学生接着模拟练习,相互操作。学生练习时教师引导,详细指出每组学生的优点与不足,学生通过相互体验清晰认知,反思自己的不足;②反思环节:完成相互操作后,学生分析自己操作感受与体会,将体会书写出来,比如刮痧手法与力度及被刮痧的感觉、拔罐与被拔罐的感受等,并通过分享再次巩固练习;③内化感悟:经过反思与推理后,构建学生新思维,比如学生说:“自己再给别人刮痧时内心担心,不敢太过用力,害怕对方疼痛,可自己被刮痧后,如果不使劲反而觉得不舒服等。”再如拔罐时,学生表达拔罐挺舒服的,但被拔罐时心中还有些紧张,害怕被烫伤,罐内压力过大时拔罐挺疼的。这样有助于学生站在病人角度去理解病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④实践要点:中医护理技能学习完成后,直接安排学生前往教学基地??习。学生熟练掌握各种操作技能知识与应用,总结常见病例操作技能内容与理论知识,并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
4.3评价效果
教学任务完成后,为了了解教学效果,可以自行设计调查表调查学生对体验式教学效果的感受。这样有利于教师改进与完善,提高教学质量。
篇4
解剖学就是研究人体的结构和形态,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运用解剖模型,进行教学会达到直观的效果.结合模型教学会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因此能够获得深刻的记忆.对看得见摸得到的,必要时运用示范动作教授,运动系统,感觉系统都可以运用示范教授,远比单纯讲授效果要好.在讲心血管一章时,特别在讲心脏的结构时,如果单纯讲解,学生会觉得非常的抽象,如果结合心脏的模型,让学生看到心脏的四个腔,结合心脏模型讲解,会使学生恍然大悟,明确知道心脏四个腔的位置,以及与动静脉连接的关系.这样通过模型与讲授相结合的方式,即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力.从而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再比如讲授感觉器中的视器一节时,通过口头讲述视器的结构,形态,特点,如果不结合模型,往往使学生对知识感到特别的抽象,甚至根本不知道它们的具置,结合眼球的模型来讲解,学生看完之后马上就知道他们的形态结构,通过形态的改变自然联想到各自的功能和出现的病理改变.再通过讲解也就明白了近视、远视、老视的病理特点.因此通过示范模型教学可以完美地达到教与学的统一,使得学生真正懂得解剖学知识的地位和重要性.
2.运用解剖挂图教学法
解剖挂图是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几十年来,在没有多媒体教学之前,运用挂图教学是最重要的教授方式,有些解剖学内容运用挂图结合讲授会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尤其在讲授运动系统一章时,挂图教学应不失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四肢骨、躯干骨、颅骨的挂图给学生展示,就会知道各自骨骼的形态,如果再结合人的尸骨,教学效果更好,学生会过目不忘,因为这样讲授点拨了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致.在讲骨骼肌一节时,结合挂图讲授,学生就会深刻领会深肌、浅肌,屈肌、伸肌的特点,以及与骨骼的关系.神经系统运用挂图讲授可以与骨骼、骨骼肌对比来讲,从而得出神经与骨骼、骨骼肌的相互关系。
3.运用多媒体教学法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也在不断的创新,多媒体教学一改过去那种传统的在黑板上讲授的教学方式。动感十足,形象生动,极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动静结合的方式使教学活灵活现。因此在当今教学模式中是主要的教学方式。尤其在解剖学教学中更受到学生的青睐。在脉管系统,通过多媒体教学动画结合的方式,能够观察到心脏搏动时四个腔血液流动的规律,以及动静脉血流途径和血流特点。这样能够使教学绘声绘色,学生看完后也会一目了然。而且学生学完之后还不容易忘记。胜于单纯在黑板面前讲解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其他章节运用多媒体教学同样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运用多媒体教学得需要老师在课下精心做好课件,课件作的好与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一个好的解剖学课件能够使教学更加逼真,形象而生动。能够把教材上的东西完全展示出来,让学生融会贯通。因此,做好解剖学课件是一项基本功。
4.上好解剖实验课
篇5
中医儿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幼儿的发育规律展开教学活动。鉴于当前中医儿科学教学效果不理想的现状,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必须结合学科特色,对教学方法进行合理的改进。
1中医儿科学学科特色
医学发展过程中,应传承学术成果,以促进学科的完善。中医儿科学也是如此,在发展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以学术弘扬为核心,特别是临床方面,更要重视传承特色疗法,以促进服务范围的延伸,推动学科的健康发展。中医儿科学的知识棄括了务种幼儿常见病的诊疗方法,具有十分显著的优势。
以脾系疾病诊疗为例,由于幼儿年龄较小,身体发育尚不完善,若使用西药,很容易伤及幼儿脾胃。但是,若使用中药治疗,不仅能够实现对幼儿脾胃的疏导、治愈疾病,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幼儿的脾胃功能。这是因为很多中药中富含维生素等对人体有益的元素,患者在服药的过程中、也摄取了一定量的有益元素。另外,中医儿科学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特点,即其能够“治未病”,与现代医学倡导的预防保健相契合,更容易被人们接受。此种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方法聋到了越来越多的肯定。
2中医儿科学特色教学方法的改进策略
2.1案例法
当前,案例法已经成为中医儿科学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采用此种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主动思考,自主发现问题的答案,教学成效显著,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再需要面面俱到、不厌其烦地讲述枯燥的知识,只需在学生探索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即可。这样不仅能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教学效果的改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以肺系疾病部分的教学为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举一个例子,使学生对这个病例进行分析,最后教师再进行总结和补充,以完善不及之处。此种教学方法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1)教师要做好课前准备。(2)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病例可以是录音也可以是视频,但要保证能够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2.2模拟法
所谓模拟法,就是使学生进行治疗模拟。具体操作中,需要具备两个要素:模拟情境、模拟患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教学内容的融入通过使学生开展模拟诊疗,可以帮助学生将学过的知识串联起来,形成知识系统。情境模拟也可以看作是临床再现,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以小儿紫癜部分的教学为例,教师采用模拟法开展教学,除了分析病因之外,还能够探讨此种病症的治疗原则,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在中医儿科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模拟法进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明确病症、病因、病机以及发展规律等,可以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病理过程,并且,根据疾病不同阶段的变化情况,学生还能够学会对病因、病位等进行正确分析。
2.3互动法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教学过程中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教学与实际的结合。教学过程中无论采用何种模式,都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贴近现实。儿科学对学生能力与专业素养有较高的要求,鉴于诊疗对象年龄小,儿科用药必须确保精准。中医儿科学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理论教学,还要重视实习环节。通过案例教学与模拟诊疗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对提高其知识运用能力大有益处。互动教学在案例法与模拟法中均有体现,其能够实现师生的互动交流,对学生掌握系统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在互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的让学生多表达想法,尤其是要让学生多提问。实习课上,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3结浯
篇6
在医学高等专科院校中,中医学基础教学最突出的问题是教材内容多,课时少。它是中医专业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等专多门主干课程教学的缩写版,授课学时仅仅54学时,要求学生全面掌握中医学基础全部内容难度非常大,因而,在中医学的讲授过程中往往侧重于中医学基础知识的讲解。该课程存在理解困难、内容多且抽象、文字难懂、知识面较广等特点,再加上医学髙等专科院校的学生中医基础薄弱、知识积累较少、学习兴趣不浓、学校安排课时相对较少等现状,对学生而言要想在短时间学习、理解、掌握如此深奥的知识,难度可想而知;对老师来说,传统的讲授方法所取得的教学效果普遍较差。笔者在中医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探求,总结了几点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报道如下。
1.兴趣学习法
这种方法重在提高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兴趣,才会认真听讲,才可能学好。中医学基础作为学习、认识中医的人门基础课程,学生学习时感到枯燥、比较难理解和记忆。作为老师,首先应把难于理解的内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而不是照搬课本。比如在讲解时适当运用“示意图”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加深理解和记忆,如讲解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时,可利用五行相生相克表描述相生相克关系:相生就是顺时针相邻相生,相克就是隔一行克一行。这样结合图表用一种简单的语言描述,学生容易理解。再如在讲解阴阳学说中阴阳互根互用时,可举例“阴和阳的关系就像生活中没有白天,就不会没有黑夜;没有黑夜,也就不会有白天”,以这样通俗的语言讲解,学生能够较为愉快的接受且理解。
2.课堂讨论法
课堂讨论法就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在集体中相互交流各自的观点或看法,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授课生动性及学生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开展交流意见,互相启发,弄懂问题。例如在讲解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时,可把学生分成5组,并让每一组各自讨论并举例说明其中一个基本内容的的含义。再如讲解病因这一章节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六七情的致病特点,然后进行相互交流。分组讨论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体合作能力,从而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
3.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指以案例作为教学材料,结合教学主题,通过讨论、问答等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了解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概念或理论,并培养学生高层次能力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授课时可根据教学目标,适当在讲授过程中可以选择一些具体案例来说明课堂所讲授的内容,案例教学法中最常见的就是病案讨论,它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形式,变过去教学中教师单向传授的被动模式为师生双向沟通、相互促进的积极教学模式,活跃教学气氛,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分析的能力。该方法是让学生首先对病案进行分析,然后再根据内容的要求进行讨论,最后老师进行讲解的方法。案例可以是学生常见的病理现象,也可以是临床中常见的病例,例如在讲解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时,可列举“某急性热病的病人,入院治疗时突然出现体温骤降,问该病例体现了阴阳学说的什么内容?”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该病例从而得出问题答案。再如在讲解完气与血之间的相互关系后,可问“一位贫血的病人去一家中医诊所看病,中医医师在处方上除了开补血药之外又加入了补气的药物,请用气血关系来解释为什么需要加入补气的药物?”通过这样真实的案例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充分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加了师生间的相互交流,活跃了教学气氛。
4.比较教学法
比较教学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把两种或两种以上事物放在一起,辨别异同,认识本质,通过“教”与“学”双方主动参与以揭示规律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讲授教学方法不同,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充分调动思考主体的自身潜能,认识事物本质,从而促进创新意识的培养。中医学基础理论知识抽象、难以理解、记忆内容繁杂。医高专的学生一般对西医知识较为熟悉,且中医和西医作为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既有共同点,又存在差异,故在讲授中医某些知识时可通过中西医的对比来讲解。如讲解“心”的生理功能时,中医“心”的主血脉功能就相当于西医生理学中心脏的泵血功能;主神明功能却和西医不一样。这样一比较,学生就容易把中医西医常常混淆的教学内容区分开来。再如在解释“辨证论治”的含义时,由于初次接触中医的学生往往很难理解这一中医特有的治疗基本原则,笔者在讲解过程中常常把“辨证论治”和“警察破案”对比讲解,看似不沾边两个内容实则有着相同实质内容。“辨证论治”就像警察逮捕犯罪嫌疑人时往往需要先搜集证据在根据证据来判断真正的罪犯,从而确定并实施逮捕方案。在这一教学法中,思考、联系和启发是教学的主要方法,学生通过联想比较,建立了与以往知识体系不同的、较为清晰的概念,明确了差异,避免了概念的混淆,使所学知识更加浅显易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篇7
一、中医药高等院校计算机教学模式的现状
计算机课程是我国中医药高校专业学习的重要基础课程,其开设目的在于促进传统的中医药行业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因此,我国中医药高等院校计算机教学模式应该向信息技术教育改变。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过去我们更多的习惯于把知识的获得和实际的应用分为两个独立的环节,学生首先通过教师的授课获取到知识,而后基于所学习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解决问题。现在绝大多数计算机教材内容体系结构都大体相同,大都从计算机的发展、通信基础知识、协议等方面进行论述。这些内容相对枯燥,理论性很强,如果教师不能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就会使学生失去兴趣,因此一定要结合中医药专业特色针对不同章节科学的设置教学内容,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很好的结合起来,提前达到专业融合。另外现阶段高等院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网络实验室目前并不能很好的满足教学要求,很多学生可能无法接受到实验课和实训课的训练。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认识只能停留在课本上,这样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学习兴趣也会降低。
二、“以问题为主导”的新的教学模式探索
2.1收集资料,科学评估。
“以问题为主导”的新的教学模式在中医药高等院校的探索应用模式现在已经有了一些尝试,例如一些基础课程、临床实验等,但是在中医药计算机课程上并没有应用。“以问题为主导”是新模式的核心理念,中医药学生的所有学习都是基于问题这一关键词而展开的,它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完成课程目标,为社会培养更加优秀的复合型高级中医药人才,在实施过程中要尽量联系实际生产生活,突出计算机的前言教育和科学体系,激发学生兴趣,有效结合传统中医药特色展现其应用性。其次为了客观真实的反映学生的知识能力情况,调动积极性参与“以问题为主导”新模式,我们必须将考核体系创新更改,逐步改进原有的理论考试为主的考核体系,逐步将学生在实践中的创新思维和中医药融合的新思路新想法纳入评价体系中,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为培养有特色的中医药人才奠定基础。
2.2利用虚拟机软件进行实验教学。
随着高等院校的办学规模越来越大,学生数量也在逐年增加多,计算机实验室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实验需求,这无疑增加了学校对硬件实验室的投入,但是往往来说实验设备的数量都不能满足学生需求,许多学生因此对计算机课程产生抵触情绪,使学生在学习完计算机网络课后没有足够的动手能力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为解决上述问题,一个良好的办法是在一台计算机上安装虚拟机软件,通过虚拟机软件,可以在一台物理计算机上模拟出一台或多台虚拟的计算机,这些虚拟机同样可以访问电脑的硬件资源,用户可以在虚拟机上安装操作系统,应用程序,访问网络资源等等,对于用户而言,它只是运行在你物理计算机上的一个应用程序,但是对于在虚拟机中运行的应用程序而言,它并不能分辨自己是在虚拟的操作系统下进行工作。所以,在虚拟机的环境下进行计算机网络的实验可以大大减少学校在硬件方面的开销,还可以避免因为操作不当或者其他因素造成对系统或者计算机硬件的损坏。教师可利用虚拟机环境为学生搭建网络实验平台。因此在计算机网络教学中利用虚拟机软件搭建的教学实验平台,明显地提高了教学质量,缓解了实验设备严重不足,解决了硬件实验室经费投入大的问题,虚拟机转变了教学人员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虚拟化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将对计算机网络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结语
篇8
现代医学教学活动中的西医内科学是临床专业课的组成部分,其也是医学生的基本学习内容所在。现阶段,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的中医专业教学活动的开展为三年制专科,对西医内科学的相关内容有所涉及。通过对中医院西医内科学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设计,以此来提升教学活动的开展成效是十分必要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学内容既需要对教学病例的选择有效运用,也需对多媒体技术积极落实,以此来实现对现有教学方式的优化升级,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让教学活动的开展成效得以显著提升。
一、西医内科学在中医教学活动中的表现分析
1.知识讲解内容较为复杂,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成效
针对于西医内科学的教学是每一教师都需要面对地问题所在。因为西医内科学每个疾病的讲解内容包括概述、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实验室与其他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等7大部分,有的用1学时,最多2学时讲解,同时要针对重点有层次地讲解,易造成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没有时间思考。
2.课程设置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在课程设置方面,我国大部分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西医内科学在课程设置方面,从课时到内容,都存在严重的不足和缺陷。就西医内科学的课时而言,连中医课时的二分之一都没有占到;而旧西医内科学的教材《西医内科学(第三版)》来讲,内容繁复,重点不清,导致教师在讲课的时候都不得不在有限的课时内将繁复的内容讲授给学生,从而导致学生的理解和接受效率也不高,致使临床实践的过程中,不仅知识不够用,动手能力也非常欠缺。
3.学生无法在短暂的临床见习中实现对书本知识的融会贯通
因为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不少学生的见习单位往往是中医院,这也就使得学生难以在短暂的临床见习中,加深对西医内科学认识。大多数中医院的分科不细,病种有限,加之医院的水平参差不齐,不能满足临床见习带教的要求
二、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加强西医内科学教学方法实践建议
1.加强实践教学内容与模式的重构以提高临床诊治能力
相较于其他专业来讲,医学专业不仅需要具备充足、科学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求有一定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此,中医药告知高专院校在改革和优化西医内科教学模式时,必须对实践教学加以高度重视。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资格证考试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重点进行实践教学内容与模式的重构,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理论,再通过理论指导实践,在反复的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过程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积极性,同时还能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
一是开展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阶段性实践教学,可以分别在课程前一学期、课程中、课程后一学期进行临床相关实践,形成创新的阶段性实习模式。课程前实践主要增强学生对临床疾病的感性认识。二是可以实行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中心的实践教学模式在临床实践中,由带教完成,先对学生展示疾病的典型病例,提出问题,然后去病房接触患者,先问诊再进行体格检查,然后再进行辅助检查及相关诊断技术,提出诊治方案,书写病历及开具医嘱,带教老师总结及指正。
2.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改革教学内容
理论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服务于社会需求。因此,在改革西医内科学教学内容时,应当充分了解市、乡、镇的中医药、卫生所等单位对高职高专院校中医学专业岗位的相关需求,包括理论和技能。在充分了解之后,在根据具体的需求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从而确保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西医内科学专职毕业生。
一是开设西医内科学的导论课使学生早期接触临床疾病,理论学习后组织学生深入病房进行4学时的临床见习,使学生早期进入医生角色,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自觉性。
二是理论教学内容与模式重构提高基础理论知识的水平及利用度。我们建议优化课程结构,调整授课顺序,例如考虑疾病发生的季节,按照季节的不同,讲授相应的疾病,如脑血管疾病在冬季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季节,为让同学们见习到更多的典型病例,我们打破原来按照教材和教学大纲编排的授课顺序,冬季安排脑血管疾病的教学。
3.改革教学方法以提高授课质量
一是床边教学法的应用。床边教学法,又称现场教学法。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医院中去了解和收集病例,检查病人的体格,再提出辅助检查的项目,然查看辅助检查的详细结果,自己提出診断和治疗措施,写出病历,最后与医院的病历进行对比,带教老师讲评。此法使学生真正接触患者,学习印象深刻。二是强化案例导入法的应用案例导入法。三是尝试应用情景模拟法。教学过程中,学生将分组扮演患者与医生的角色,体现问诊、查体、诊治的全过程,使学生既真正体验当医生的感觉,又实实在在体验到作为患者的滋味。
篇9
关键词:中医内科学;课堂教学;教学方法;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2-0098-02
一、PBL教学法
PBL也称问题式教学法,是一种提倡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为目前国内外医学教学领域最流行的教学方法之一。在中医内科学理论教学中,由教师预先根据所要讲授的章节内容进行临床问题(病例)设计,依据具体病例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分组讨论,小组成员要从既有的知识与问题情境出发,去分析问题,表达自己对该问题的知晓程度、想了解的程度,再针对老师所提出的问题提出假设,查阅资料,在既定的时间内学习研究,返回小组、报告研究结论并重新反思问题,最终给出明确诊断和诊疗方案。采用PBL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近年来,PBL教学法被广泛应用到《中医内科学》课程的理论教学及临床见习、实习带教、小讲课中,一改以往“填鸭式”、“灌输式”的课堂讲授法的枯燥无味,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围绕老师给出的PBL案例情景,发挥团队合作精神,集思广益,对给出的案例情景进行分析、推导,最终总结出该案例情景所对应的《中医内科学》具体章节的病证,以及该病症的概念、病变脏腑、病因病机、诊断要点、鉴别诊断、治疗大法、各个具体证型的治法方药、疾病的预防调摄以及该病证的西医学对应的相关疾病、鉴别等相关知识,还涉及到该病证的源流、范围及诊疗进展等。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方法能让学生在对给出的问题进行认识、分析、讨论、解决的整个过程中始终精力集中,这样的学习效率事半功倍。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充分理解教师给出的案例情景所对应的《中医内科学》病证的病因病机及证治规律等,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要比教师单纯课堂讲授,学生靠单纯听课去进行记忆要稳固、持久得多。在整个从给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担任的角色只是“引导员”和“记录员”的角色,为学生围绕所给出的案例情景而进行的分析及讨论指明方向,并把学生分析和讨论问题的成果分阶段进行记录。这样反复训练,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自主、有效学习的能力,为学生日后成为合格的临床中医师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CBL教学法
CBL(Case-based learning,基于案例的学习)教学法也称案例教学法,该教学方法最早由哈佛大学提出,近年来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中医院校接受并广泛运用于中医内科学的教学中。中医内科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中医内科临床上的大量经验和知识,必须由学生积极主动地在临床实践及经典案例中接触与学习。因此,有必要在《中医内科学》具体章节病证的理论教学后,及时安排学生到相应临床科室去进行临床实践,以加强学生对中医内科病证的感性认识,巩固课堂教学的效果。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中医内科学》理论课程所涉及的病证较多,内容复杂,连惯性、逻辑性不强,讲授起来内容枯燥乏味,加上《中医内科学》的课时少、内容多、难记忆等问题,学生普遍反映《中医内科学》难学,并因此对这门课程的学习产生畏难情绪。通过病案教学法,引导学生在临床实习或生活中进行现场病案讨论,让学生通过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所遇到的案例的病因病机、证型,确定理法方药,同时把临床治疗过程及效果展示给学生。通过案例教学能大大增强学生学习《中医内科学》的热情和信心,能使学生体会到知识的实践意义、感受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对《中医内科学》的学习兴趣。学生在临床见习过程中,可以循序渐进地从病史采集、体格检查、中医四诊查体训练入手,再进一步指导学生根据所获得的临床资料去查阅文献、充分准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派代表总结发言,指导学生引经据典,阐述该病案的中医病机及证候特点;鼓励组内其他学生时时进行质疑和补充,通过学生之间及师生之间的讨论交流,提高学生口头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及分析病例和综合归纳的能力,加深学生对该案例所涉及的中医理论的理解与掌握,引导学生用中医思维进行辨证分析,制定治则、治法及诊疗方案,在解决具体病案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最后教师分析点评,通过具体病案的分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学生的中医临床能力。
三、多媒体教学
《中医内科学》的教学内容既丰富又庞杂,包括临床各个内科病种的病因病机、证候特征、辨证论治及预防、康复、调摄规律等内容,是一个复杂的知识体系。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是无可比拟的。在中医内科学教学过程中,根据具体章节内容和教学目标,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结合文字、图片、有声读物、动画、视频资料等多种媒介来展示教学内容,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以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形象生动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多媒体教学通过紧密联系的图、文、声、像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把抽象、单调的课程内容转化为形象的多媒体材料,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讲授具体章节病证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通过板书与PPT结合,通过PPT的图表形式和分级显示的特点,使学生把握所学病症的病因病机、证候特征、辨证论治及预防、康复、调摄规律等,配合讲解逐步明确所学病证的概念、源流、病因病机等,讲解完病因病机后把所有病因放在一张幻灯片上归纳总结,以加深学生对该病证的病因病机印象;并对病证的分型论治进行重点、详细的讲述,分析各证型的主要表现、治法、代表方药的选择,将关键词使用红色或黄色标注,以吸引学生注意力。通过多媒体展示,将该病证所涉及的重点内容标注并投影出来,最后利用PPT将本章的重点进行总结、强化,使学生把握所学病证的定义、源流、范围、病因病机、证候特征、辨证论治及预防、康复、调摄规律等。
四、结语
综上所述,除了上述教学方法外,中医内科学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另还有TBL(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LBL(以讲座为基础的学习)、讨论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演示式教学法等。《中医内科学》教学内容单调,病证较多,又与学生已学的中医基础课程多有交叉重复,从而易使学生认为本课程只是这些基础课程的简单组合,而不加以重。目前国内大部分中医院校仍主要采用教师讲授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一味地单向灌输,不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有必要根据具体情况以及授课章节的特点进行教学模式方法的创新,结合授课的具体章节内容以及学生对相关知识掌握的情况来灵活地运用上述各种教学方法,将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结合应用中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使其更快、更好地适应新的教学模式,促进其由医学生向临床医生的角色转换。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生物化学;教学方法;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 R3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6(a)-121-02
生物化学是一门重要的生命科学基础课程,主要研究包括3个层次:生物体生物大分子结构、性质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节,遗传信息传递的分子基础与调控规律[1]。它阐述正常人体的生物化学以及疾病过程中的生物化学相关问题,与医药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其理论性强,内容抽象,难学难记。而该课程是后续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生理学、病理学等课程的基础,该门课程掌握的不扎实,将会严重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鉴于上述情形,教学中尝试使用一些策略和方法,以帮助同学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主动性。
1 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生物化学属于新兴的交叉学科,发展速度快、与其他学科交叉性强。生物化学的教学,要熟练驾驭教材内容,掌握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了解相关学科的知识,不断拓宽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保持知识体系的快速更新,这样才能使生物化学的讲授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参加教学、实验研讨会,学习名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了解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努力参加各项科学研究活动,教学科研相结合,帮助学生接受新知识、新技术和了解新动态。所以说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是生物化学教学的根本。
2 用好多媒体课件
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是提高与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随着现代计算机科学的飞速发展,多媒体已是一种普遍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有机地将声、光、色及动画相结合,可使原本抽象、晦涩的理论,变得形象生动,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便于学生理解、掌握生物化学理论知识。精心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在静态学习过程中,多媒体能把抽象的概念变成形象具体的三维立体图像,比如DNA双螺旋立体空间结构,它是整个分子生物学的根本,是遗传信息传递的结构基础,应用计算机特有的三维显像技术,可以从不同角度展示其结构,学生能更加直观和透彻地认识它的空间构型;在讲述蛋白质空间构象时,蛋白质分子的二维、三维的彩色图片,使学生自然地在头脑中建立起蛋白质一级、二级、三级、四级结构等有关概念,并很容易通过直观的构象变化理解蛋白质一级结构、蛋白质构象、蛋白质功能之间的关联,有助于后续像酶和疾病的关系、一些遗传疾病发生机制的学习。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教研室还建立了网络交流平台,实现教学课件的共享,在线解答学生的各种疑难问题,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性,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生物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2]。
多媒体教学有很多优点,但是在实际教学中需科学使用,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学时不能不加取舍地使用现成的一些课件,或者只是简单地将所有文字都写入电脑,照屏幕宣读,没有起到多媒体的真正作用,反而降低教学效果。教学过程应该始终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以教师为主导,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才能真正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3 注重实验
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实验直接影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实验教学对于提高生物化学教学质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在实验项目选择上,依据专业要求、实验课时、实验条件,选择合适的实验项目。就药学、中药学等专业相应增加中药活性成分分离纯化实验项目;针对护理学、中医学等专业注重人体生物化学指标的检测和分析;生物制药、中西医结合七年制等专业,增加技术性强的综合性大实验。而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的内容对其专业课程理论知识的掌握有加强、促进作用。对学有余力的同学增设自行设计实验,学生自由结合成一个小组,在给定的范围内,自行设定实验目标、实验方案,自行进行准备工作,完成实验并分析处理结果,教师只进行必要的指导,学生需进行反复多次的方案修改,方法讨论后才能顺利完成实验,通过互相的交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实验教学中,应强调预习的重要性,上课时指出一些应注意的问题后,由学生按照自己所理解的实验原理、步骤独立操作。实验过程中,老师负责指导,解答疑难问题,纠正不规范操作,实验结束后由老师根据学生实验结果总结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给出实验成绩。这样的模式减少了实验的盲目性,促进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及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4 教学和专业相结合
为了将“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具体,教学中应加强理论联系生活、联系药物的作用机制、联系临床应用等,为学生提供广博的科学知识背景。
在讲解糖酵解时,笔者就举例在剧烈运动比如羽毛球比赛,短跑比赛第2天,会感到全身酸疼,这是因为剧烈运动需要在短时间内供应大量的能量(ATP),这时机体为了提高能量的供给速度,能量主要来自于糖酵解,于是产生了大量的乳酸,使人体肌肉感到酸痛。而过段时间,肌肉酸痛又会慢慢消失是因为机体内存在乳酸循环,乳酸通过乳酸循环到肝脏,异生成葡萄糖再通过血液循环到肌肉参加氧化过程。在药学类专业讲解过程中注重理论知识和药物的研发机制关联,在讲解酶的竞争抑制时,介绍磺胺药的作用机制;核苷酸代谢学习时可以介绍一些治疗肿瘤的核苷类药物,讲解其作用机制等。在医学类专业讲解过程中注重理论和疾病的发生以及和治疗之间的关系,在讲解酶时介绍一些和酶异常相关的疾病,比如白化病、苯丙酮尿症都是因为一些关键酶的缺乏而导致的;糖尿病患者在临床上的典型表现就是“三多一少”等[3],这样通过具体的例子,使学生感觉到所学的东西不再是抽象的理论和空洞的知识,而是和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了解药物的研发机制与作用机制,了解一些疾病的发病机制,同时也加深了对生物化学知识的理解。
5 教学结合科研
高校教师一般具有研究生学历,经过系统的科研训练,通过结合一些科研技术和理论知识的讲解,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眼界。比如在教学过程中讲到核酸变性、复性时,笔者会给学生介绍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和核酸杂交技术就是根据核酸变性和复性的原理提出的, PCR技术在理论和应用上具有跨时代意义,因此发明该技术的美国科学家PE(Perkin Elmer珀金-埃尔默)和公司遗传部的Dr.Mullis获得了1993年化学诺贝尔奖;核酸杂交技术被广泛用于检测DNA或RNA分子的特定序列(靶序列),对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科研成果讲解,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提高学生对老师的认同感[4],在基因表达调控的讲解过程中,笔者会结合自己参加的课题给学生们解释为什么药用植物有道地产区之说,为什么不同的药用植物在采收时必须遵循合适的物候期,甚至有的药用植物在采收时对早晨、中午还是晚上都有严格要求,这些都和药用植物中基因的表达调控相关,和酶的活性相关。通过具体的技术和研究课题的讲解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6 调动学生积极性
要想教好生物化学不仅要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生物化学的教和学中[5]。课堂讨论是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提高综合分析能力的一种很好的形式。通过提出一些涉及多个知识点的综合及应用问题,让学生用学过的相应知识点全面剖析,例如讲完物质代谢后可以要求学生总结糖、脂、蛋白质及核酸代谢之间的相互关系,这就可以将物质代谢中的各个章节串起来;讲到热点问题端粒、端粒酶时可让学生主动查询一些资料,了解端粒(酶)的作用方式和存在意义及其应用价值,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热情。
生物化学是一门理论性强的基础专业课,学好生物化学无论是对医学还是药学专业的学生都有重要的价值。对教师来说,只有不断提高自身教学素质,充分运用多媒体,结合具体生动的例子,教研相长,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教好生物化学。
[参考文献]
[1]王镜岩,朱圣庚,徐长法.生物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72.
[2]刘寅齐,赵应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多媒体网络环境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的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07,18(8):84-86.
[3]刘春英.在生物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兴趣的探讨[J].科技信息,2009, 26(31):63-64.
[4]钟卫干,韦玉兰.浅谈生物化学教学体会[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 11(1):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