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孩子的逻辑思维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17 17:48: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加强孩子的逻辑思维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脑科学的研究发现:在两岁以前,幼儿基本上就生活在右脑的形象世界中。而在六岁以前,幼儿是以具体的、形象性的右脑思维为主,近期脑发育研究提示,局部脑血流值在两半球是不同的,1~3岁时右半球比左半球大脑血流更多,3岁以后,大脑血流显示左半球比右半球更多,根据此研究结果,科学家推测右脑的发展先于左脑,在3岁以前以右脑的发育为主。
按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来看,形象思维是先于逻辑思维产生的。根据儿童心理学的知识,儿童最初的思维形式是三岁之前的动作思维,即要借助干身体和手的动作来完成思维,接下来是四五岁起的借助物体表象的形象思维,最后才是借助于语言或符号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是先于语言的,形象思维越发达,语言也越能得于发展,而语言的发展又促进逻辑思维能力和交往能力的发展。右脑形象思维的开发和训练是一系列智力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为孩子将来的成才之路铺好第一块基石;右脑一直被誉为“创造之脑”因为创造活动所需要的想象、直觉和灵感主要是右脑功能的作用。创造性的培养应当从幼儿时期抓起,应当从右脑的开发和训练开始;绝大多数人的左脑掌管语言、计算、写字,擅长于逻辑思维,右脑则统领图形、空间、具有形象思维及音乐、绘画等功能,还是情感和直觉的发源地,因此右脑又是感情脑、音乐脑和艺术脑。
科学家认为,人脑的总能力和效率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命初期的右脑开发。孩子两岁以前完全沉浸于“右脑世界”中,直到三岁还是以直观感觉为主,孩子的感知仍然是以右脑为中心的,所以说,学前期是开发孩子右脑的黄金时期。在婴幼儿的早期教育中,如果按照现在的教育方法和环境来培养,大脑的潜能只能开发30%,还有70%没有得到开发。如果把右脑调动起来,并且与左脑合作,会使大脑的总能力和总效应增加5倍甚至10倍。 但是,传统教育塑造的是单一的左脑型人才,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人总是“重左轻右”,数以亿计的右脑细胞依然在沉睡,从而造成了大脑资源的闲置和浪费。早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医学博士佩斯里就提出了左右脑分工的理论,左脑主管抽象思维,右脑主管具体形象思维,了”左脑是优势脑,右脑是劣势脑”的传统观念,他也因为这个伟大的发现而获得诺贝尔奖。
医学家和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的观察和研究,发现了不少能够给孩子右脑“充电”的好方法:有意识地教孩子学会左右手并用,尤其是左手的练习有利于锻炼和开发右脑,丰富多彩的视听觉刺激,新鲜美好的刺激会使脑细胞更容易产生大量突触和树突分枝,从而使孩子的大脑机能得到迅速发展;开发孩子识别空间和方位的能力,加强空间方位的刺激,既能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还能更好地开发右脑;参与动感很强的体育游戏,适度的体育锻炼能够激发右脑潜能,活跃孩子的形象思维;借助音乐的力量开发右脑,因为音乐是培养和发展右脑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特效方法;学习语言文字,因为汉字是音码、形码和义码在左右脑上同时起作用的复脑文字,所以婴幼儿学习汉字肯定是有利于右脑开发的。0-3岁是学说口语的关键期,而3―4岁是学认汉字的关键期。由此可见,婴幼儿早期识字、阅读对开发右脑潜能,促进儿童脑发育是多么重要。
篇2
作为孩子接受教育的初始阶段,幼儿园教育也越来越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家长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接受教育的初始阶段就能养成好的习惯,开发智力、培养爱好、全面发展,从而达到赢在起跑线上的效果。家长们的殷切期望,无形中增加了我们幼儿工作者的工作压力。如何结合新时期我国幼儿教育的指导要求和家长们的期望进一步做好我们幼儿教育工作,应该成为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作为一位幼儿体育教学方面的教师,结合自己的工作和认识,我谈谈自己的认识。
著名的美国教育家加德纳教授曾提出每一个人都具有多元智能的教育理论。在他的教育理论中这样说:“事实上,每个人的智能都有八个方面,即每个人都具备八种能力:数学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肢体——动作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和自然智能这八个方面。”而且他认为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已经具备了这八方面的潜能,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只要把这八项智能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行组合和合理的应用,就能解决不同的问题。而事实上,我们很多人在长大以后,在某些方面是欠缺的,如表达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交际能力……究其原因,很多都是在幼儿阶段没有有效地激发和培养这些方面的能力而造成的。因此,在幼儿教育方面我们一定要重视开发孩子们八个方面的潜能,使孩子们能全面发展。但是,很多家长在如何培养孩子们的智能往往存在不太科学的认识,主要便现在更多的认为智力的开发仅仅是在讲授知识的课堂上,而忽略了在体育活动中的重要性,从而影响了孩子的全面发展。那么,如何在幼儿体育课堂教学中提升幼儿的智能呢?
一、在游戏中发挥孩子的主体地位,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是指幼儿在遇到问题时,通过在现有知识上的有效地一连串的推理,最终自己能够解决自己所遇到的问题。逻辑分析能力可能更多地应用于数学上,但事实上这一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孩子整体素养的形成,有益于孩子的终身发展,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自己的课堂来开发孩子的潜能。
在体育课上,我们可以合理地设置一系列的有益于开发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游戏。在保证孩子们在活动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孩子们开动脑筋,大胆尝试、敢于创新,并及时给予孩子适当的引导和鼓励,让孩子独立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达到开发智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并最终养成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
二、鼓励孩子大胆发挥,培养孩子的视觉空间智能
幼儿的视觉空间智能是指其通过对空间的准确判断和感觉,能够把自己的感觉准确地表达出来。这项智能包括对色彩、线条、形状、形式、空间及它们之间关系的敏感性,也包括将视觉和空间的想法具体地呈现在脑中,以及在一个空间的矩阵中很快找出方向的能力。
孩子视觉空间智能的培养,源于他们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在感知的过程中慢慢地积累经验,培养自己准确的判断,因此在孩子们上体育课时,我们体育教师要大胆设计一些锻炼孩子此项技能的游戏,鼓励孩子参与其中,大胆发挥。
三、用适当的活动来提升孩子的肢体动作智能
肢体动作智能一般是指人在活动中肢体的协调配合,也就是协调性。这种协调性既涉及了身体的平衡,也涉及了力量的应用,还有速度等方面的合理应用。
在孩子这项技能的培养过程中,适当的体育活动对其作用是非常显著的。我们可以安排简单的跑、跳运动,来使孩子的手脚和身体协调的配合,年龄稍大些的孩子还可锻炼单足的活动,培养平衡能力。
四、用简单的儿童舞蹈来培养孩子的音乐智能
音乐智能是指孩子们对音乐的敏感性,如音调的高低、节奏……从幼儿园阶段孩子们的年龄特点来看,他们中的大多数还是有着较强的表演欲、表现欲的。我们就可以结合他们的兴趣爱好,带着他们接触不同风格的音乐舞蹈,加强他们对音乐的理解。
五、在游戏中培养孩子的人际智能
人际智能是指处理与其他人的关系的能力。从现代社会的发展来看,由于现在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人的过度呵护是很多孩子以自我为中心,自闭现象很多,有些孩子就是长大以后也不知道如何与人交际。
幼儿阶段是培养孩子人际交往能力的基础阶段。在我们的体育课游戏中孩子得到更多与他人互动的机会,为他们形成良好的社交能力打下基础。游戏中,孩子们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模仿,再现社会中的人际交往,在练习中不知不觉中就提升了人际智能。
六、多接触大自然,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
自然智能是在环境中对多种植物和动物的一种认识和分类的能力,虽然不是每个孩子都拥有超强的自然智能,不过大部分的孩子都是天生的自然观察者。绝大多数的孩子天生都是喜欢接触自然、回归自然的。具有自然智能特质的孩子,在生活中会呈现出敏锐的观察力与强烈的好奇心,对事物有特别的分类、辨别、记忆的方式。
七、游戏中训练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智能是对单词的意思和排序的感觉,简单地说,就是具有很高的语言智能的人能用语言精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在游戏的过程中,老师说的话、做的动作以及表情等,都会激发起孩子极大的学习兴趣,进而刺激语言智能的发展。此外,在游戏过程中孩子们之间的游戏相互交流也是语言能力培养的好方式,即使是两个孩子坐在一起各自搭着各自的积木,他们的自言自语也会很快发展成为你一言、我一语,产生相互交流,也能通过游戏逐渐地训练自己利用语言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意思。
八、玩耍中发展孩子的自我认知
篇3
【关键词】 中学语文 教育 写作水平 思考
长期以来,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瓶颈,为师生所苦恼。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也就成了一直困扰广大中学教师的老大难问题。下面笔者就如何进行中学作文教学问题谈一谈粗浅的看法。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作文,关键在于调动学生的兴趣。因此,笔者认为通过以下的几种方式能够提高中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帮助学生克服畏惧写作的心理
作文是一种用笔进行语言表达的形式,主要是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东西用语言表达出来,让人读了明白你的意思就达到目的了。但许多学生却苦于写作文,一提到作文就头疼:要不是“没的写”,要不是“写不出”,久而久之便会对语文写作产生畏惧心理。要帮助学生克服害怕作文的心理,就要首先树立起学生的写作信心,让学生有话可写,有感可发,有材可取。从经验和可行性来看,可以平时应让学生多写随笔、日记或周记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这样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而且还能让学生有了一个倾诉的对象,把平时不敢对外人说的话对它说,大大减小了心理压力。讲作文在一开始时就给学生一个自由抒感的平台,不要求字数的多少,不要求体裁,平时的作文训练就当成是学生记录生活,表达情感的工具。教师可以适时点评,尽量发现学生作文的闪光点,给予表扬,这样从心理上学生表达了情感,同时获得了老师的认可,这样慢慢地就会形成一种写作习惯,从根本上摆脱不喜欢写,无话可写的束缚。总之,要让每个学生十分明确地意识到,课堂作文乃是限时作文,要充分懂得“时间”对于作文的重要。
二、激发学生兴趣,培养真实情感
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的前提,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在兴趣中锻炼自己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能够锻炼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力求每一个观点都要有例证和说明来支撑是事物发展和存在的规律,培养孩子的因果逻辑分析能力,对孩子写作大有好处。只有运用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本质,才能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通过对孩子逻辑思维的培养,孩子写起作文来就会言之有物,写出来的作文注入了自己的真实情感,文章内容也会丰富充实。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还要有意识地让学生接触各种文体,注意训练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思想深度和语言功底。一方面,加强孩子逻辑归纳和概括能力的训练,培养孩子的思想深度。填鸭式教育培养的孩子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不会独立思考,没有自己的独立观点。
三、利用多媒体,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中学生特别是初中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低,同时在很大程度上要借助于形象。因此,这就决定了他们必然对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事物感兴趣。而多媒体手段可以变抽象为形象,变单一表现手法为多种表现手法,鲜明的色彩、逼真的外形、连续的动作,极易引起中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每当打出幻灯、播放录像、录音机时,孩子们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住了,新奇精彩的画面令学生惊叹不已,优美的乐曲让学生入情入境。批改作文,讲评作文,是作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工作。要多一些赏识,为孩子营造一个宽松的表达环境。教师不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赏识孩子的习作,绝不会显得你水平低、缺乏鉴赏能力,而是恰恰显出了教者的智慧――学生毕竟是孩子,对学生多一份赏识,多一份理解,学生就会多一份信心和兴趣,在宽松的气氛中,学生也就会捧出更多、更有情趣、更精致的文章出来。
四、进行快速写作训练
学会观察生活是不够的,进行课外阅读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是学生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这为写作打下了基础,下一步就要有目标的训练学生学会快速的自我表达,将素材综合起来,有条理地抽出需要的内容。通过这一训练,学生在参加语文作文考试这一题目上就不会觉得手忙脚乱,解决脑中有的是素材写不出来的问题。这一写作训练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获得应试能力,从而使学生经常体会到作文教学的甜头。方法方法上教师可以将每学期的写作任务定量化,如一周写作三篇,让学生有个写作的目标。为了不增加学生负担,可以给出专题,要求学生限时作文,课内完成,课堂的集体环境也有利于学生快速整合脑中的素材,形成相互竞争、有一定紧迫的学习劲头。通过强化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会明显提高,经常的训练会使学生形成快速审题、构思、写作一气呵成的能力。
总之,中学生语文写作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改善的过程。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去观察认识生活,而不是一再地由我们告诉学生生活是什么。尽管他们可能不会有太高深的见解,也不可能有太广博的见识,但只要是他们的所思所悟,是他们自己的发现,那就是有意义的。而这些就是学生要表达的,要倾诉的。这就是我们要培养的,要鼓励的。只有让学生有自己独特见解和对世界的感知能力,学生的作文才会有血有肉,才会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 杨万军.如何在作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J].宁夏教
育,2011:Z1
篇4
【关键词】心理学;教学研究;激发
我国的数学课堂教学已经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教学程序,一般包括:用提问或大纲式复习上次课学习的知识,然后讲解新课,最后是小结,练习巩固。在知识传授上,采用这种模式教学,总的教学效果是好的,但容易忽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从事小学数学教育工作多年,深刻地体会到“以学生为主体”这一指导思想对数学教学工作的重要性。老师在讲台上讲的“天花乱坠”,而下面的学生听的是“一头雾水”的情况比比皆是,然而怎样抓住学生的心理,怎样吸引他们,怎样使自己所讲授的知识被学生接受,吸收,并很好的应用,就成为现在数学教师们最关注的问题之一。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我们要在孩子一开始接触数学时就培养他对数学的兴趣,让他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寻找到乐趣,让他们自主学习。这就需要我们了解孩子的心理,对症下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的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很重要。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识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四个阶段。小学的儿童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认识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的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但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其可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
数学是理解性的学科,并且和现实联系特别紧密。《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时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在课堂教学中,联系实际,创设问题,并在孩子回答后用恰当的语言鼓励孩子,适合小学生数学教学。
1.可以以情引趣,激活思维。针对教学要点难点提出趣味合理的问题,可有效地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产生求知欲望。能使学生发散思维,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如果既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联系学生实际,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并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身边的数学,这样教学就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具有很强地形象性,可以给学生极大的吸引力,有助于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例如,在教学完7的乘法口诀后,我出了这样一题:
枫桥夜泊(七言律诗)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提问:这首诗有几个字?你是怎么想的?……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因此,在应用数学的教学中,要时时组织学生开展调查探究活动,要让学生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意义,在解决问题时所伴随的情感体验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2.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就是以经验为基础的,他们的头脑是对生活中的数学现实的解读。所以在活动中,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从具体到逐步抽象的过程;要引领学生经历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要让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真正让数学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例如,在教学“认识时、分”,先让学生体验1分钟能做多少事时我找了一个小朋友踢毽子,一个小朋友跳绳,第一组的小朋友写字,第二组的小朋友数数,第三组的小朋友做口算,第四组的小朋友自由选择其中的任意一种。然后设计一个游戏,小朋友趴在桌子上,到老师喊开始时计时,当你觉得1分钟到了就站起来。(肯定有学生早起,可以说:你起得真早;你真勤劳;你走在时间的前面啊等)表扬一下差不多站起来的。还想来一次吗?(学生想就再来一次;不想就算了)这一活动过程让抽象的1分钟具体化,形象化,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篇5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小学高年级教育 数学教育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小学教育作为义务教育的起始阶段,具有夯实基础、启蒙培养的作用,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其肩负的责任意义重大。身为这个光荣队伍中的一员,在十几年的小学数学教学的岗位工作中,笔者积攒了一些在实践教学中的经验,归纳起来可以用四个字概括:用心培养。与学生、家长更看重成绩相比,作为一名一线教师,笔者深知学校里的孩子需要什么,相比成绩单上的分数和解题过程中的那些技巧,孩子得到的“培养”方式更为重要。众所周知,孩子的成长不是自己的事情,而是包括老师、家长在内的三方共同协力的结果。尤其在数学教育培养上,老师作为培养的主力军,所采取的方向性和方法性的“培养”至关重要,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启蒙转变的关键时期,培养的方法和策略直接影响了孩子日后理科思维的习惯。所以,对这个年龄段上孩子的“培养”光用心、努力是不够的,因材施教,灵活安排才是捷径。在近几年的授课实践中,笔者认为以下三点“培养”内容是小学高年级数学教育的必备要素。
一、双向引导的心理培养
所谓双向引导,就是针对学习过程中出现不同问题的孩子实行的正、反两方面的培养方法,面对那些学习兴趣浓、成绩好的孩子适度的鼓励是必须的,但同时也要灌输给他们一定的危机意识,培养他们的进取心。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高年级孩子的自尊心已经初现端倪,他们在乎成绩,也基本知道努力学习。我们知道,小学教育的教学特点之一是以引导为主,知识点本身不会太难。所以,学习好的孩子往往容易让老师省心且关心,这些孩子的成绩也会越来越好。而那些成绩稍差的孩子无论在心理上还是被老师关注的程度上都略逊一筹,时间长了也会陷入一个越来越不想学,成绩越来越不好的恶性循环。这部分学生也是培养过程的难点和重点。分数的高低反映的是孩子阶段性的学习成果,而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理解数学里面的思维方式。桃李满园是每个老师的心愿,教师要把良好的期望具化为更多的鼓励和支持,对学生的缺点不应轻易批评,要多给他们创造一些成功的机会,对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每一次哪怕是微小的成功要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让他们在获得多次成功的体验中不断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产生奋发进取的内驱力。这种德育渗透的方法,不仅在课堂上行之有效,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也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根据学生的爱好开展活动,如知识竞赛,讲讲数学家小故事等,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并不是枯燥无味的机械学习,令他们体验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增强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二、循序渐进的思维培养
小学高年级数学的知识点相对更加综合,这就要求学生们把之前掌握的基础内容融会贯通起来,听起来好像比较复杂,其实不然,我认为这个过程不是在“迈台阶”而是在“走坡路”。虽然学生因年级的差别有高低之分,但知识的掌握过程则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往前迈出一步都会有实质的提高。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就必须把学生组织到对所学内容的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对照、抽象和概括、判断和推理等思维的过程中来。教学中要重视思维过程的组织。第一,提供感官材料,组织从感官到理性的抽象概括。从具体的感官材料向抽象的理性思考,是小学高年级逻辑思维的显著特征,随着学生对具体材料感知数量的增多,程度的增强,逻辑思维也逐渐加强。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感官材料,并组织好他们对感官材料从感知到抽象的活动过程,从而帮助他们建立新的概念。经常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维,不但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而且拓宽了学生的思路。第二,指导学生积极发散拓展,推进旧知向新知转化的过程。数学教学的过程,其实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系统地学习前人间接经验的过程,而指导学生知识的积极发散,推进旧知向新知转化的过程,正是学生继承前人经验的一条捷径。小学数学教材各部分内容之间都潜含着共同因素,因而,使它们之间有机地联系着,我们要挖掘这种因素,沟通他们的联系,指导学生将已知迁移到未知、将新知识同化到旧知识中去,让学生用已获得的判断进行推理,再获得新的判断,从而扩展他们的认知结构。为此,在教学新内容时,要注意唤起学生对已学过的有关旧内容的记忆。
三、快乐减压的环境培养
因为面对第一次升学,进入高年级的学生无形中会同时受到同学和家长的压力,而这个时期的孩子更需要相对宽松的培养环境。实践发现,在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结构,适当和灵活地创设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善学”。
第一,创设导入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精心设计一个能够吸引学生的、有趣的、可操作、可探索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经过这种精心的安排,可以在第一时间把学生吸引住,使他们产生迫切探求奥秘的愿望,激起对新知的好奇。第二,创设探索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良好的课中情境,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的兴趣,给每位学生成功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和生活实际,设计一些让学生经过观察、思考、讨论,在教师指导下能得出结果的情境,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一过程让学生经历了猜想、思考、讨论、测量、验证的过程,使解决问题成为学生的迫切需要。学生发现知识的过程,也是创新能力提高的过程。
此外,家庭教育也是潜移默化的重中之重。通过开办家长学校、教师家访、家长校访、书信联络等多种形式,传输科学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让他们了解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使家长在观点上与现代教育观念相呼应,提醒家长从繁忙的事务中抽身注意子女的所思所行,并及时引导,常与教师沟通,为小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
篇6
各种成功者的经历证明,相比单一技能,综合素质才是确保其事业辉煌的内在条件。可见,提高综合素质,是每一位期待成才的孩子成长环节中的大问题,必须从源头解决。而素质的提高,的确有章可循。
一、重视校内教育
国内学校大多侧重于教学计划内与应试相关的课程学习。为应对标准一致的考评,实行着严格、统一的应试教育模式。对学校来说,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在应试评价体系下获得认可,以这种方式施教是必要、且无可厚非的。对学生而言,通过全部课程学习,也是对自身基本学习能力的印证。
随着社会进步、国家开放,国际化竞争已经波及到用人及人才培养领域。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及评价体系弊端凸显(成才率低),改革已成必然。
基于教育规律,改革成果不会短期凸显。现行的教育模式仍会在今后的相当长时间里继续沿用,通过应试教育体系的评价依然是学生成才路上的必闯之关。如果家长不重视校内教育,孩子的成才难度就会被无限放大。
二、正视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指一切针对未来成才必备素质和能力所进行的扩展教育——不包括任何延伸校内教育的补课。就教育现状及成才需求而言,其价值远比人们想象的大。
家庭的教子过程,是一个对孩子综合能力的培养过程。孩子成才,除了要通过当下学校应试评价体系的认可,还必须得到未来社会人才评价体系的承认。如果说,学校强调智商(处理学习问题的智慧)的话,社会则更注重情商(与人交往的智慧)、美商(自我展示的智慧)、逆商(抗击挫折的智慧)。前者与课程学习有关,后三者与知识域、阅历、生活技能、身心健康等既综合素质有关。
学习能力有三要素:记忆力、模仿力及理解力。储存知识靠记忆,记忆力与天赋和后期训练有关;记忆力是有限的,过度使用会造成脑力伤害并殃及后来的学习。掌握、运用知识靠理解,理解力与知识域和阅历有关;理解力是无限的,知识域越宽、阅历越丰富,能力就越强,正所谓“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语言的学习靠听力和声音模仿力、技能的学习靠肢体模仿力和身体协调性。学习能力决定了学习(包括课程学习)的效果,而决定学习能力的要素中,后两项是与综合素质有关的。
熟悉学习内容(课程深度和广度)靠输入能力,验证学习效果(考试)靠输出能力。输入能力与记忆力有关,而输出能力与理解、应用力有关。单凭应试教育并不能培养真正的应试能力,而是相反。
常态下,即便只想取得课程学习的好成绩,单靠目前的校内教育也是很难做到的。更何况,家庭教育不仅是让自己的孩子在目前的应试教育中取得佳绩、而且是要在未来的社会人才竞争中立于不败。要想实现这个目标,三种能力都是不可或缺的。在当下,要获得这些能力,更多的还是靠素质教育。
三、两种教育互补
现行应试教育模式是统一的,以学生能被上一社会层面认可为目标,宜于以量产化的方式培养应试人才。而素质教育模式却是多样化的,不同家庭可依照各自的成才目标、针对子女的应备素质进行选择,宜于以个性化的方式培养社会人才。两者各有特点、互为补充。
面对应试评价体系,如果没有经过系统的校内教育、没有相应的应试经验、不清楚应试范围,就无法得到成色好的敲门砖。面对社会人才竞争,没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不符合岗位个性化用人需求,想获得一份理想的工作,也是很难做到的。
可见,为实现家庭教子的最终目标,必须同时利用好两种教育,实现全方位的提高。否则,培养出来的孩子很可能被未来社会看成是一个竞争资质缺失的闲人,或是一个素养、能力匮乏的书痴。
为避免恶果,家长不应一味让孩子围绕学校课本内容无休止地补课,而是应该有的放矢地让孩子选学一些与课程学习互补的课外知识、技能,以提高其在当下的学习能力和未来的社会竞争力。
通过校内教育,使孩子熟悉应试评价体系的评价标准,掌握相应的课程学习规律与应对考试的通关法则,拿到装有“敲门砖”的保险柜钥匙。
通过素质教育,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和综合鉴赏水平,丰富孩子的生命色彩,激活孩子的求知兴趣、求知欲望和求知潜力。确保孩子在进入社会后的人才竞争中,具有核心竞争力——创新能力。
四、素质教育任重道远
校内尚在实行的模式化教育历史久远,受其影响,家庭的相当一部分教育资源被转化为未来子女成才的负能量。
“好老师必以学生好为己好”。许多家长据此把孩子全权托付于老师,教子问题更是唯老师马首是瞻。遗憾的是,长期处于应试体系下的老师,已经习惯了体制的评价标准。
升学率带来的“荣誉”、体现出的“自身价值”,会诱导着老师专注于学生课程学习的成绩,而不会顾及获得成绩的代价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专注于学生是否达到应试评价体系的考核标准,而不会考虑如何缩短孩子相距未来成才的差距。为了达标,老师可谓殚精竭虑,其代价,甚至是“竭泽而渔”。
家长不应以“孩子交给学校”为借口来省略孩子成长中素质教育的环节。切记,培养孩子是一个系统工程,既包括校内系统的课程教育,也包括课余的兴趣爱好和素质培养。
多数家长尚未觉醒,盲目跟风、追捧课程学习,不断将孩子的校内教育延伸至校外,痴迷于“恶补”。无度地挥霍、浪费着包括孩子的时间、精力在内的教育资源。这种付出,对孩子未来的成才来说,最多是“锦上添花”,更可能的是“助纣为虐”——最大限度地摧毁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反而降低了课程学习的效率。在糟蹋了大量的教育资源后,换来的却是孩子成长梦想的泯灭、未来社会竞争力的下降。
素质教育承载着培养孩子综合素质的任务。对此,当前的校内教育力所难及。家长必须对校内外教育给予同样的重视,结合两者,努力找到适合孩子的求学途径,让孩子的现在所学,更多地转化为成长正能量和孩子未来的成才保障。
五、牢牢把握大方向
家长要明晰子女的培养目标,学会善待家庭的教育资源,因为钱是没有白花的,没花到正面,就一定花到反面去了。无益则害,没有折中。
通过对不同类型家庭的调查显示,家长普遍对这样的培养结果感觉满意:一是当孩子进入社会时能获得一个不低于家长当年的起步平台,二是拥有建立在普世价值观基础上的幸福。
凡是有助于实现上述结果的家庭教育过程,都是有效、有益的,相反则是无效、有害的。
事实证明,综合素质越高的孩子,获得幸福的能力越强,越容易达到上述状态。可见,利用好校内外教育,不断提升孩子的综合素质,才是确保家庭教育成功的王道。
即便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下,如果家长能处理好校内外教育的关系,合理调配家庭教育资源,伴随孩子的成长,采用因才、因时施教的动态培养方法,提高积累效率,即可保证孩子课程学习的成绩,又能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最终实现家庭教子成才的理想目标。
在课程学习方面,家长最应该关注的是孩子在应对课程考试时有无“爆发力”。一用心就能考好,说明爆发力强,学习处于良性状态,须继续保持;一补课成绩就好,说明孩子没有掌握学习方法,应强化归类总结能力;怎么努力也不行,说明学习的强度过大,有弹簧被压到底的可能,必须调整,不然会出大问题。
家长切忌把注意力放在孩子每一次小考和测验的成绩上,因出题者的原因,校内考试的排名,大多与考生“恶补”的频度有关,本质上与日后的社会大考(中高考)并无直接关系。所取得的成绩再好,相对社会大考也只能是“虚高”。
家长要把视野更多地投射到孩子进入社会后的时段。不只是在物质和体力上不惜付出,更要在思想、能力上与时俱进,像汽车拉力赛中的领航员一样,既有丰富的知识,又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有效帮助孩子制定符合其特点的竞争策略。规避方向错误、控制前行节奏,顺利完成赛程,最终取得好成绩。这也是教子过程中最考验家长智慧的。
家长要重视孩子的特殊成长期,防患于未然。通过加强综合素质教育来拓展孩子的心理减压渠道、提高心理抗压能力、增加处理各类问题(包括课程学习问题)的智慧,以避免子女因早恋、痴迷、青春逆反等成长中的问题转化成极端事件。即便不能将这些隐患消灭于无形,也会在出现问题时将其负面影响降至最低。
六、素质培养有章可循
培养综合素质,以丰富阅历、扩展知识域、强化生活技能为手段,帮助学生提高道德修养、提升思想境界、开发思考角度、完善思维方式,最终达到提高自身层次的目的。综合素质是综合能力的内在基础,综合能力是综合素质的外在表现形式,其中包括课程学习能力。
众所周知,越觉得好学的知识,就越容易学得好。凡是觉得好学的,都是与自己习惯性思维相近的。习惯于逻辑思维,就会觉得理科不难;习惯于发散思维,就会觉得文科好学;语言模仿力强的,就会觉得外语好玩;肢体模仿力强的,就会觉得体育有趣……
可见,只要知道孩子的学习弱项,就能发现其不习惯的思维类型,找到并学习对应的课外学习科目,就会使孩子在这方面课程的学习能力得到改善。对人来说,想法最重要。会这么想了,其他都是手段问题,通过正常的课程学习,大多可以解决。
对孩子来说,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参与课外学习、旅游及社会实践等活动,可以丰富阅历、扩展知识域、提高综合素质、提高鉴赏水平;所增长的知识、增加的能力,会给孩子带来自豪、幸福感;提高对学习生活的兴趣,激活了进步的原动力,使“让我学”,变成了“我要学”。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是素质教育科目选项的基本原则。例如,利用学习书法美术,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提高其文科学习能力;利用学习围棋,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提高其理科学习能力;利用学习声乐,培养孩子的听力及语言模仿力,提高其外语学习能力;利用学习舞蹈或相应的体育项目,培养孩子的吃苦耐劳精神及形体模仿力,提高其外在气质、运动及克服困难的能力……
选择素质教育科目,最忌“以战养战”!用补数学来培养逻辑思维,会使原来不爱学理科的孩子产生更深层度的厌倦,也把兴趣这个最好的老师彻底赶跑了。
综合素质积累,利在当代,功在未来。以“子女成才于社会”为目标的家庭教育,只要从提高子女综合素质入手,在提高综合素质的同时,也解决了孩子课程学习的问题,治标治本、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篇7
【摘要】6龄儿童在国家计划免疫中须完成最后两针预防接种,而在接种过程中,6龄儿童常常表现出抵触情绪,给顺利接种带来困难,我科通过2012年9月-2013年9月一年间开展针对性的心理护理,逐步使接种得以顺利完成,提高了家长、儿童及接种工作人员的满意度,取得了较好效果。
【关键词】6龄儿童 预防接种 心理护理
6龄儿童在国家计划免疫中须完成最后两针预防接种,而在接种过程中,6龄儿童常常表现出抵触情绪,甚至情绪失控,大声哭闹,增加当时接种儿童的心因性反应,使哭闹儿童数目增加,家长难以配合,接种场面混乱,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工作人员的安全接种,因此,加强对6龄儿童心理情绪的安抚,疏导,控制管理,对提高安全接种和家长的满意度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现就我科对6龄儿童接种时开展的心理护理浅谈如下:
1、6岁儿童的心理特征
1、1抽象思维能力开始萌芽。大班幼儿思维仍是具体形象思维,但明显有抽象逻辑思维萌芽。
1、2好问好学,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1、3个性初具雏形。有较稳定的态度、兴趣、情绪、心理活动。
1、4开始掌握认识方法。出现有意地自觉控制和调节自己心理活动的能力,认知方面有了方法,并能运用集中注意和有意记忆。
2、初次印象
儿童5岁一年无接种经历,对接种环境,接种工作人员已经开始陌生,初次见面时应温和,微笑,主动与孩子交流,可从带着的玩具,糖果,衣服上的小动物等话题入手,了解儿童的性格特点,消除陌生感,与儿童拉近距离,缓解紧张、焦虑。
3、环境
安静,温馨的环境有利于儿童接种,适当放置孩子们喜欢的喜羊羊、长颈鹿等活泼可爱的卡通图案;保证家长和儿童有一个舒适的候诊、留观环境,接种区宽敞明亮,每日观察温、湿度,夏天注意保持适当的湿度,温度不达标时及时加温,营造出一个安静、温馨、舒适的接种环境,有利于儿童接种时恐惧心理的缓解。
4、心理护理方法
4、1理解、尊重孩子
儿童看到注射器,会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开始联想,疼痛,不舒服,甚至恐怖,此时应理解、尊重孩子,通过孩子的表情,语言及肢体语言来判断孩子的情绪,鼓励儿童说出心理感受,给以理解、引导、解释,帮助儿童稳定、控制不良情绪,在交流中,动作轻、快、准完成操作,减轻孩子的痛苦。
4、2告知、鼓励孩子
此时儿童正处在好问好学,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的阶段,可根据交流,满足孩子的好奇心,通过观看疫苗的形状,用儿童的沟通方式,告知接种是为了在身体里建立一道自己的保护屏障,避免因感染传染病所带来的更多打针,吃药,难受的经历,疫苗是帮助小朋友打败疾病这个敌人的小兵,接种时可能会产生轻微的疼痛感,但与摔跤,伤口所带来疼痛轻的多,通过接种最后两针检验他是否能当一名合格的小学生,去学习更多的知识,看很多有意思的图片,鼓励孩子有意识的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顺利接种疫苗。
4、3分辨、表扬孩子
6龄儿童个性初具雏形。有较稳定的态度、兴趣、情绪和心理活动,通过接触,分析孩子的性格,性格坚强的,给以表扬,性格软弱的,给以鼓励,针对孩子的性格特点,用感兴趣事物来吸引他,设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通过看其它孩子接种或自己接种给其它孩子看,来展示勇敢;通过孩子喜欢的人,如表现勇敢,妈妈表扬或回去告诉爸爸、老师等等来调动孩子的自我控制意识;有自主愿望,喜欢自己做事情,不希望别人来干涉的儿童,应满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引导自主配合,完成接种,给以表扬。
5、家长的引导
儿童的家长通常也需要引导,过多陪伴人员不利于儿童的接种,可劝其仅留下一人在接种室即可,告知配合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心理上对儿童的支持。儿童的情绪反应与家长的教育密不可分,个别孩子爱发脾气在一定条件下是家长对孩子过分宽容和娇纵的结果,家长没有原则的迁就孩子,误将民主等同于无条件的容忍孩子,听之任之或百依百顺导致孩子形成骄横的性格,这时,对孩子提出的合理要求可给以满足,对无理要求,在劝说无效的情况下,可暂缓接种,让孩子先到休息室休息,用“冷处理”来明确表示你的态度,终止他的无理取闹,避免对其它孩子造成不良影响,增加接种儿童的心因性反应,经过一会儿,针对他不合理的要求,心平气和地和孩子沟通交流,问明原因,然后采用适当方式加以引导,儿童的情绪会有很大改善。当家长用训斥、打骂等方法来压制孩子的正当需要或对待孩子的恐惧时,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以执拗来对抗家长,通过发脾气来发泄不满,这时让家长暂时离开,以表扬鼓励为主,耐心地说明不能满足他的原因,儿童的情绪会慢慢得到平复,在鼓励,关心下,自己配合接种,儿童接种后及时给以表杨,通常家长的情绪也会随之好转。
篇8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是处于维是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动手操作活动正是数动是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一座“桥梁”。证明,加强动手操作能力,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动手操作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动手操作恰恰符合这一认知规律。动手操作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并使这些感官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去,在操作中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另外只靠观察并不能使学生形成空间观念,适当的动手操作,更能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通过一定的动手操作能使学生真正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
2 动手操作激发学生兴趣
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动手操作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乐学、善学,从而使他们在愉快的操作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又发展了他们的思维。如在教学《统计》中,教师一开始给每一小组发了小猪、小猴等动物的头像,让他们认识了这几种小动物,然后问学生:“动物们都跑到你们的桌子上去了,你们各个小组有什么好办法,能很快地知道每种小动物各有几只?请大家动动手,想想办法?”学生一下子就投入进去了,兴致很高,有的摆,有的数,有的贴,学生动手操作完之后,教师让各小组代表发表自己一组的办法,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得出统计的方法。实践证明,让学生动手操作参与比看教师分、理,听教师讲解获的知识牢固得多,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潜能。
3 动手操作能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操作实践是能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它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形象化,把枯燥乏味的文字叙述变成有趣的、快乐的、带有思维形式的游戏。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只有让他们在操作中自己去探索、发现,才能理解深刻,有利于掌握知识内在、本质的联系。
4 动手操作发展空间观念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空间观念还不行,这就需要通过动手操作来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如在教学《认位置》中,教师围绕学生身体的某些部位(如左手、右手,左眼、右眼,左耳、右耳,左脚、右脚等)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较好的认识了左,右两个方位;围绕学生间座位关系的讨论,使学生体会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这样的教学联系实际,操作性强,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理解和掌握左右相对的位置关系,体会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逐步发展空间观念。
5 动手操作有利于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爱动是孩子的天性,孩子们对生活中的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他们都想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摆弄摆弄。而加强动手操作是小学生获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通过动手,学生才能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复习中同学们遇到这样一个习题:“把一张长18.84厘米,宽为9.42厘米的长方形纸卷成一个圆柱体,求圆柱体的体积”。同学们解答后我巡视了一遍,很不理想,便立即让他们拿出一张纸来卷一卷。同学们意外地发现,有两种解法,便又在后面补了一种解法。虽然结果不一样,但也是正确的。经过长期这样的训练,学生的大脑灵活多了,思维也有所拓宽,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慢慢增强了。
6 动手操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篇9
要使孩子的左右脑得到充分开发,均衡发展,必须从小开始培养,家长应该有意识地对孩子的脑部发育进行多方面增强训练,同时辅以合适的营养食物,对不同阶段的孩子采取不同的激发方法。
训练1――激发孩子左右脑潜能
0~1岁(启蒙期)
脑部特征:以右脑形象思维为主,最明显的特征是“脑映像”,孩子能在瞬间记住看到的事物。婴幼儿时期进入大脑的信息,有83%是通过视觉图像获得的,因此,通过良好刺激促进视觉发展,有助于孩子的右脑开发。
家长锦囊:
左脑开发:每天抽20分钟,进行“母子共读”。从小让孩子听或读儿歌和故事,虽然他还不太懂,但这些语言信息会在他脑海中留下印象,为日后的语言发展打好基础。
右脑开发:家长可在孩子面前先把东起来,再让他去找。捉迷藏是开发右脑最立竿见影的游戏。同时,还可以用“音乐浴”熏陶孩子,训练他的听觉。
1~3岁(活跃期)
脑部特征:语言逻辑能力迅速提升,左脑作用显现,右脑也处于活跃期,开始用画表现看到的东西,逐渐能判断多少和分辨方位。
家长锦囊:
左脑开发:可利用益智图卡,教孩子看图识字,同时教他分类、排序,锻炼他的逻辑思维;提问孩子时,可多出现名称、动态等词汇,如“小鸭子是不是在水里睡着了?”培养他的语言思维。
右脑开发:鼓励孩子绘画及多用左半身,如用左手拿东西,用左耳听音乐,增加左视野游戏等;并用和谐悠扬的乐曲激发他的右脑;用右脑记忆法训练他的记忆,培养他对图形的认知。
3~6岁(学前期)
脑部特征:左脑有更好发挥,词类范围扩大,能说较复杂的句子,数学逻辑能力提升;右脑形象及创造性思维起作用,语言中有明显感彩,对音乐很敏感,手能做出更多精细动作。
家长锦囊:
左脑开发:培养孩子独立阅读的能力,家长可以一面教他背成语,一面锻炼他用自己的语言讲故事;还要加强他对数的应用。
右脑开发:拓展孩子视野,多带孩子到大自然去,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左手左脚,如左手写字、左脚踢毽子等;还可鼓励孩子唱歌、跳舞、学乐器;配合围棋、象棋等棋类活动,活化右脑。
训练2――平衡开发孩子左右脑
综上所述,聪明的孩子,既非左脑特别发达,也非右脑功能特别出众,同时唤醒孩子左右脑的潜能,才能打造真正意义上的聪明宝宝。那么,哪些具体方案可以帮助孩子充分阐发他的“聪明潜能”呢?
最佳方案:读经
留德博士林助雄先生从生理医学层面剖析了孩子读经的科学性,由于孩子在背经的过程中完全松弛,有时还伴随着身体的自由摇摆,致使脑波从β波转换为α波,在α型脑波的推动下,诵读的“直觉学习”被阐发出来,大脑的记忆功能与潜意识开始互动,加强了其记忆力、判断力、注意力、灵感和创造力。林博士强调说,孩子诵经的过程类似于念唱,眼睛看文字和念唱的律动直接刺激和启动了右脑,而辨别字形以便记忆则是左脑的工作。整个读经过程恰恰同时动用了左右脑功能,使学习能力增加了2~5倍。经过抑扬顿挫的诵读与训练,这些经典古诗文将成为唤醒沉睡的大脑潜能的“导航图”。
最新方案:珠心算
在计算机时代,为何还要花许多力气去教孩子打算盘?
孩子在一生中发展最快速的时间多用右手活动,相对应地左脑功能得到较好地开发,而左手活动得少,动作也不灵活,造成左右脑发展不平衡。孩子珠心算教育恰恰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这个问题。
珠心算运用双手同时拨珠,也就是左手打算盘的前半部和进位的加,右手打后半部和退位的补数,左手清盘。通过左右手共同拨珠,促进了大脑整体功能的开发,使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及整个肌肉群都协调一致,大脑左右两半球“一齐上阵”,共同指挥手的操作,右手的运动开发了左脑的计算和逻辑功能;左手的运动开发了右脑的想像力和创造功能,左右两半脑在珠心算的过程中仿佛搭建了“信息立交桥”,使大脑处理信息的能力更上一层楼。孩子学珠心算进入练习的高级阶段后,大脑中形成“脑像圈”,训练“在脑中打算盘”,这一过程主要是依靠右脑活动进行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高度融合,有力地带动了右脑功能的开发,从而促进了大脑整体功能的平衡与提高。
参加过珠心算学习的孩子,在智力开发中有四大成效,即他们计算的快捷性、观察的瞬时性、记忆的牢固性、想像的准确性和丰富性,均优于对比组的孩子。而这些出众的效果,与珠心算平衡开发左右脑的功能,有极为紧密的联系。
游戏方案Ⅰ:“绷绷绳”游戏
“绷绷绳”游戏被国外专家誉为“最佳亲子互动游戏”之一。很少有人知道,这一流传了上千年的古老游戏,也是开发大脑潜能、促进左右脑发展的一大功臣呢。玩“绷绷绳”必须双手齐上阵,伴以复杂的穿插和翻转,10个手指各司其职,一个手指的动作不到位,绷出的图案就可能走形。在玩“绷绷绳”的过程中,研究人员可以观察到孩子的精神完全处于愉悦、松弛的阶段,其空间想像与孜孜不倦的兴趣完全是自发的,与绘画、器乐等刻板的练习不同,孩子不会因厌倦而使大脑发出“抵触”指令,于是脑波中的α波出现得更频繁,孩子的大脑功能得到整体性提升。
游戏方案Ⅱ:“手指木偶”游戏
篇10
一般的逻辑都觉得女孩子的理科学起来比较费力,而男孩子在语言类的科目上缺乏优势。当然,现在的女状元越来越多,都不止半边天了。但是,我觉得在这个问题上还是不能掉以轻心,打个比方来说,每一节课在铃声响起,老师宣布下课的时候,总是能看见几个女生在围着老师问题,很少看见男孩子。教师们也说,一般下课围着老师问题的多是女生。这当然可以说明女孩子更爱学习,甚至沟通的能力更强。但是这个班上平时成绩和最后考试成绩最好的多数是男生。高中理科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女生会遇到困难吗?需不需要格外的强调呢?
2.具体差异
很多高中女学生感觉和初中时相比,虽然付出相同或者更多的努力,但总体学习的能力、学习成绩却不如初中,明显的后劲不足。不少女学生对理科产生了畏惧,理科的成绩普遍下降并落后于男生。而家长们也百思不得其解,他们的女儿在小学、初中时对学习比很多男生得心应手,成绩也很好,为什么上了高中后就不行了呢?其实影响女高中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逻辑性差异、心理因素以及情感价值的影响。
A.逻辑思维差异:大部分女性对理科不“感冒”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科学家能证明男性的智力优于女性。不过,有科学研究表明,男、女在智力活动的不同方面是各有所长,如女性的语言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较强,而男性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空间想象力略胜一筹。所以,在学习上,与男生以理性思维为主不一样的是女生以感性思维为主,这种感性思维的优点使女生在文科、艺术等方面发挥着很好的水平,但这种感性思维也成为了女生在学习上的一大弱点,因此而使得女生们在学习中常常不能进行更多的理性的思考。
很多女生初中时数理化都学得不错,也没有偏科现象,但一上高中,好像都不一样了。最突出的理科也许成了最令她们头疼的学科,不光是平时听课要很久才能消化老师讲的内容,考试的时候更是看着什么都熟悉就是做下来,错漏百出。
B.心理因素:女生成绩下滑
女孩子从十四、十五岁开始,自我意识虽然明显增强,但缺乏生活经历,遇事会感到茫然而不知所措,从而使自己的自信心理转为自卑心理。自卑心理产生消极定势;盲目心理带来认知障碍;依赖心理造成智能萎缩;闭锁心理使其缺乏交流;脆弱心理使其失去学习毅力。
升入高中的女生,个性发展的闭锁性特征越来越明显,不愿吐露心事,不愿暴露知识缺漏,不敢主动问老师,更不敢主动回答问题。这样造成了盲点逐个积压,越积越多,成绩日趋下降。另外女生的自尊心表现在对于一味训斥、指责十分反感,如老师稍微批评过头,则可能造成该学生拒绝对该科的学习。进而影响学生对老师的观感、对学科的学习热情,导致学习成绩的下滑。
C.情感因素:给女生带来的负面影响
小时候女生总是比男生得到父母更多的保护和约束,这就造成了对环境更差的适应能力,再加上女生先天就重感情,从而使得女生跨入高中门槛时没有男生那么从容,而且常常回想起初中的伙伴,通信的频率和倾吐的语言也明显超过男生。此外,崇拜和盲追也是诱发女生学习障碍的一个重要原因,许多女生涉泡在网吧和聊天屋之内,沉湎于言情小说和影视剧之中,大量抄摘情感渲世的文章和歌曲,盲目追崇模仿各类名星和偶像,甚至发展到依恋和单相思的程度。
3.应对措施
A.增强信心,培养兴趣
女生的智力总体上不差于男生,目前社会、家庭、学校对学生的期望值普遍过高,而女生性格较为文静、内向,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加上数学学科难度大,因此导致她们的数学学习兴趣淡化,能力下降,因此,教师要多关心女生的思想和学习,经常同她们平等交谈,了解其思想上、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帮助其分析原因,制定学习计划,清除紧张心理,鼓励她们“敢问”、“会问”,激发其学习兴趣。
B.提高认识,加强基础
女生数学能力差,主要表现在对基本技能的理解、掌握和应用上,只有在巩固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的前提下,才能提高女生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要加强对旧知识的复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结合讲授新课组织复习;也可以通过基础知识的训练,使学生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和提高,使他们具备学习新知识所必需的基本能力,从而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起到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