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素养感悟范文
时间:2023-11-17 17:48: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艺术素养感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舞蹈的文化艺术;舞蹈骨干的培养;舞蹈教学
舞蹈是文化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化艺术又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舞蹈艺术在人类生活中发挥的作用是很难一下子说清楚的,特别是舞蹈对培养学生素质方面所起的作用,显得至关重要。它对传播知识,开拓思维,陶冶情操,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舞蹈艺术起源于劳动,它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意识形态的再现,离开社会生活也就没有了舞蹈艺术。舞蹈艺术是体育和美术两者的结合,它对启迪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加速学生的知识面和增进体力的成长,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从舞蹈教学上讲,舞蹈是一门综合艺术,它不仅是系统知识的表现,更是风俗学、心理学、文学、音乐、绘画、戏剧、历史等诸多方面知识的核心。舞蹈艺术对培养学生掌握风土人情、心理状况、文学历史、音乐戏剧的社会道德和生活经验起着重要的作用。
舞蹈与音乐从来是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舞蹈教学是先要掌握好音乐知识,没有一定的音乐素质是很难学好舞蹈的,“音乐是舞蹈的灵魂”,教好舞蹈的同时,也强化了学生的音乐知识,使学生具备明显的节奏感和美感。
舞蹈教学对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作用极大,一个成功的舞蹈作品,没有丰富的想象力是难以达到的,通过舞蹈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敢于创造,敢于发挥,敢于开拓,而不是墨守成规,缩手缩脚,拘谨怕事,毫无作为。
实践证明,民间舞蹈在训练学生关节的灵活,以及肌肉的能力方面是较为全面而有效的教材之一,这是其他舞蹈教学所替代不了的,它是在通过训练各种民间舞蹈动作的同时,加强关节和肌肉能力的训练,使学生不但能掌握各种舞蹈形式,而且能具备灵活自如地表演各种民间舞蹈和适应不同舞蹈技巧的能力,通过各族民间舞蹈艺术的综合训练,培养审美意识,陶冶情操,开发智力,增强体质,使学生心理方面的知、情、意活动和身体律动协调一致,提高其文化修养及审美能力、欣赏能力、鉴赏能力、形象思维能力。
教师应通过实践,从科学的舞蹈理论中吸取大量的知识,运用综合的、生动具体的手段方法大胆地去指导学生,在舞蹈教学中,不单纯是教几个组合,几个步法,重要的是要打开学生智慧的闸门,使他们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热爱事业。
幼师舞蹈课程是整个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学好本课知识,掌握好各种舞蹈基本功和技巧,对于学生将来走向社会进行教学和专门研究有着重要意义。结合本人近二十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舞蹈教学中,发现、培养和使用舞蹈骨干,是提高幼师舞蹈教学的一种有效方法。那么,怎样发现、培养并发挥骨干作用呢?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
一、因势利导,重点培养 幼师舞蹈课的教学内容,应该根据学生本身所具有的素质和条件,来选择特殊的教材。对学生要因材施教,具有针对性,要采取强化、科学的教学方法,从严要求,扎实积累,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幼师的舞蹈教学是全班学生同时上课,每周两节。由于入学前没有进行过舞蹈加试,舞蹈方面的素质、条件也是各不相同,学生舞蹈方面的好、坏程度差异非常大,再加上学生的家庭条件不同,班级农村学生所占的比例又大,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很难逐个辅导每个学生,所以课上有时很难完成教学内容计划。为此,可通过一段教学实践,每班选出二至三名具有一定舞蹈素质的学生充当舞蹈骨干,教师舞蹈教学的成功,需要学生与教师的密切配合,这样才能加速教学进程,完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二、严格要求,树立威信 舞蹈骨干在一节课教学中可以充当半个或一个教师的作用。要使舞蹈骨干能充分密切地配合和协助教师完成一节课教学。首先,对舞蹈骨干要严格要求,舞蹈骨干必须处处以身作则,严格要求,真正起到骨干的模范作用。其次,教师在学生中要树立起骨干的威信,使全体学生充分信任舞蹈骨干,听从舞蹈骨干的协调组织和指挥。同时,对于舞蹈骨干在课中帮助辅导其他同学要全力支持,大力帮助。对骨干出色的表现应及时给予表扬,使舞蹈骨干更大胆地辅助同学进行练习,从而提高班级整体的舞蹈素质水平。
三、关心爱护,总结提高
舞蹈骨干的成果来自教师的关心、指导和大胆使用。这也是培养骨干的最基本途径和手段。骨干可以在课上和课下的实践锻炼中积累知识和经验,从而提高舞蹈方面的业务能力。同时,教师要时时关心他们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和处理遇到的一些问题,使骨干更热心工作,积极向上。
为了使舞蹈骨干在课中能组织好学生进行练习,并辅导较差的同学学习,必须对舞蹈骨干进行帮助提高,超前辅导。诸如让他们比其他同学先了解课的内容、教学目的、重点及难点、舞蹈动作等。让他们提前掌握练习方法,动作要领和辅导方法。这样舞蹈骨干就能在课中得心应手地帮助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大大提高互助效果,真正起到骨干的带头作用。舞蹈骨干的使用可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课前准备
舞蹈骨干帮助教师准备课上用品,搞好室内环境,为完成教学任务,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舞蹈骨干整理队伍、点名,组织全体同学做好准备活动。如:脚、腿、腰、臂、头等活动。让学生们能充分活动身体的各个部位,以适应课中的需要。同时,组织复习上节课的教学内容等。
2课中教学
教师带领学生,复习上节课的教学内容,纠正个别同学的错误动作,使其具有一定的舞蹈风格和特点,完成每一个组合动作。
教授新课时,由于课堂上有一部分学生很难掌握每节课所学内容,因此课堂练习时,需要舞蹈骨干组织、指导学生进行练习、训练课中内容,提高学生的舞蹈素质和课堂教学的学习效果。像中国的民族民间舞,蒙古族舞蹈的特点是挺拔、内蕴,豪迈、粗犷,刚中带有柔韧性。其中,蒙古舞的摆身、长靠、悠踢步及身体气韵等,学生们一时难以掌握。所以对个别较差的同学,必须由学生舞蹈骨干进行单个、耐心细致的辅导,把每个动作进行分解练习,使之学会,进而更好地提高。可见舞蹈骨干在班级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辅助教师完成了预定的教学内容和计划,有利于全班同学在舞蹈方面的发展与提高。
此外,由于每周只上两节舞蹈课,课上有一部分学生舞蹈方面的基础和素质较差,很难或不能完成课堂上所学的内容,需要课后的巩固学习,所以为了提高舞蹈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进度,每周我们为学生开设了一节练习课。舞蹈骨干在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舞蹈练习课,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完成教学任务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篇2
艺术欣赏是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方面,小学美术教学中,欣赏教学对提升学生的艺术感悟力至关重要,我们教师要在欣赏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培养,让学生养成独特的艺术感悟能力。
1.在素材选择中渗透多元意识。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的优秀美术作品,都是该国家,该时期的人从不同视角看待世界和社会,并通过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的结果。美术中本来就没有统一的标准,教师要引导学生或者给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让他们去接触更广阔的世界,去感知多元文化带来的视角和心灵的冲击。如中美两个国家,历经多年的发展探索,得出了适合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种人生观和价值观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必然导致两个国家的人民在认识上和文化上的差异,这样的差异表现在美术作品上必然各有千秋,各具特色。再如我国唐代,以丰肥浓丽为审美取向,而现在则不然,这即是审美观不同带来的差异,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给学生呈现不同风格的作品,结合时代特色,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去欣赏,去感悟。
2.挖掘教材本身的人文内涵。苏教版小学美术教材,蕴含丰富的人文因子,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教材本身的内涵,在欣赏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从而用作品内在的人文精神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的人文精神,使学生享受美的熏陶。如五年级上册《彩陶船形壶》,课本上的器皿呈一艘船的形状,在腹部绘渔网,使人自然联想到当时的渔猎生活。彩陶出现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当时的陶器烧制工艺还十分原始,我们伟大的祖先不仅运用自己掌握的实践知识从事物质生产,还凭借他们对美的理解,在陶器上展示了自己对美的追求,使当时的彩陶装饰艺术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现在我们看到的彩陶,借助上面千姿百态的图案,为我们打开了一个美的世界,将我们祖先丰富的艺术才能成分展示在我们眼前。
二、借助美术兴趣活动,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
美术兴趣活动是美术课堂教学的延伸,借助兴趣活动,能给学生更多的亲历美术的机会,让学生充分的感悟,体会美术本身的内在之美,升华自己的人文素养。
1.创编富含人文色彩的兴趣活动。教师在教学之余,给学生创编富含人文色彩的兴趣活动,让学生沉浸在人文主题的艺术活动中,不仅学习了艺术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技能,更可了解艺术的历史和内涵,形素养,促进学生的个性完善与发展。如开办国画兴趣班,让学生在浸润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积淀中,接受人文熏陶。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艺术教育; 审美素养培养
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艺术教育是一种培养人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审美教育,其目的是促进人的身心实现和谐的发展。艺术教育既是感性学科,又是人文学科,因而它是真善美联结的纽带,也是真善美统一的桥梁。艺术教育还能够完善学生的人格,健全学生的自我意识等,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艺术教育,其目标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激发其对美的爱好与追求,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为最高要求,促使其全面发展,以达到提高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心等综合素质发展的目的。
一、高职院校学生审美素养的现状
目前,在社会就业难的大背景下,由于就业单位一味追求高学历和工作经验,高职院校在无法达到高学历的客观条件下选择了增加学生工作经验即短时间内将专业课内容教授给学生。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课程教学等方面都是围绕市场而变动,俨然已经成了“职业培训”场所,以至于审美素养教育被高职院校抛之脑后。就目前而言,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只认市场需求而忽视了学生的审美素质教育,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学生学科片面化,学生的审美素质得不到相应的提高。这使得高职院校学生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在实践知识、动手能力方面有明显优势,但人文素质方面相差很多:高职教育重市场、轻人文;重功利、轻素质;重专业、轻基础;重共性、轻个性。
二、高职院校学生审美素养培养的探索
(1)加快改革。课程改革是高职院校在艺术教育中提高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艺术课程改革的主体是学生,所以必须要以学生为本,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将学生的人格思想融入其中,这样就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开拓学生的视野,自然就能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等个人综合素养。另外,教师还应改进之前的教学方法,不再是教师讲学生被动听的教学模式。要多从情感、意志、情绪、伦理等各方面对学生的人格做全面的规划和引导,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使之在社会适应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情感、价值观等各方面平衡发展,进而成为一个完善的社会人,让高职教育从培养单纯的“技术劳动者”转变为培养“技术人文者”。这种教育理念的实施,审美教育将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2)课程融入。为了达到艺术教育改革的目的必须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首先就是将艺术课程穿插在专业课程之间,使二者不是处于分割状态。通过学习音乐、美术、舞蹈、戏剧、文学欣赏等艺术学科,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地提高自身审美素养。融入了艺术的因素,高职院校的教学就再不是单纯的教学了。借助艺术教育的因素、氛围,学生们会在另一个空间中探索、实现自己的想法,也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它似乎有种超越形式的力量,直达人的精神领域。纵观当今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都十分重视“交叉学科”和“交叉式学习或研究”。这一思路的依据是,多个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在研究和学习时更容易激发学生们从多角度探究,在多学科碰撞中产生创意和见解。另外需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使老师们与时俱进运用现代的多媒体的设备提高教学质量、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3)内外结合。建立以课堂教学为主,课下探讨为辅,基础课程为主,综合型、开拓型、兴趣型等为辅的艺术教育体系。审美的范围极其广泛,包括建筑、音乐、舞蹈、服饰、陶艺、饮食、装饰、绘画等等,审美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所以不能靠仅仅在课堂上学习文化知识。首先要离开课堂感悟生活感悟自然。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出一双善于发现真正美的价值观,正确审美。只有学生有了自己真实的感悟之后才能沉浸在艺术作品的美妙海洋,接受那些情感的熏陶,使情感得到升华,从而自如引入到创作情感中。学生不仅仅要学会带有情感去审视艺术,还要摆脱已有的从艺术中获得情感的束缚,发表自己的审美情感,让自己审美情趣的心灵活跃起来,不是被动接受而是积极创造。人之所以需要审美,是因为世界上存在着许多的东西,需要我们去取舍,找到适合我们需要的那部分,即美的事物。有句话说得好“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上帝为我们开启了心灵的窗户,我们用它来寻找美”,人的智慧从客观上决定了我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三、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素质的重要意义
艺术教育是灵魂教育,是审美教育,通过艺术教育提高人们对美的感受和理解,培养对艺术的表现力和创造力。艺术就是我们开启美的钥匙,通过艺术教育,作用于人的情感,像是润物细无声一般,让学生接受到道德情操、精神品质和意识观念的熏陶和渗透,让他们对生活、对人生有了全新的、正确的认识,对未来充满希望。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到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把艺术教育摆在突出的位置。加强学生审美素养的提高,艺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重要内容,艺术对一个人的感染与熏陶,对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都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艺术教育是学校实现培养高规格人才目标和大学生全面发展与成才的重要保证,目前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的探索和研究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结语:总而言之,时展的同时,艺术教育理应与时俱进不断发展。艺术教育是由内而外全方位塑造人才的不可或缺的过程,只有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内在修养才能使学生内外兼修和谐全面的发展。我们应该保持长久以来的实事求是的原则,对高职院校现有的艺术教育体制进行有效的改革,使教育体制能够有助于培养艺术素养高、具有创新思维的全面发展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华.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审美素养培养研究[D].兰州
大学,2011.
篇4
关键词: 艺理共生;美术教学过程;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1-0277-02
0 引言
目前,在社会对人的综合素养提出更高要求、艺术学术化趋向日渐明朗的背景下,中国高等院校美术教育重在培养实践动手能力与综合艺术素养并重的综合性高级美术人才。而教学过程是教育活动的中心,是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相统一的活动过程,教学过程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高低与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围绕高等院校美术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高等院校美术教学过程需要教师在重视训练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同时,密切关注理论与思维在其中的融合与共生,即“艺理共生”,从而共同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艺术素养。
立足于学生的学习阶段、知识结构与个性情感特征,“艺理共生”的美术教学过程,可以从示范教学、理论引导、思维开拓、点评与对话四个层面进行探索与实践。
1 示范教学与学习阶段顺应,推动“艺理共生”
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运用直观形象传递美术信息,教师适时适度的课堂教学示范,能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美术技能技巧,增强教学实效性。在教学过程中,示范教学过少,无法向学生直观传授美术技能,而教学示范过多,又会束缚学生的艺术思维。示范教学是必要的,但要适时适度。在当今的美术教学过程中,示范教学要与学生基础学习、专业学习的不同阶段顺应,推动“艺理共生”。
1.1 在学生的基础学习阶段,教师以示范教学为主导 据笔者三年内的教学实践研究显示,在信息膨胀、入学压力等社会时代环境的影响下,与精英型人才培养阶段的学生群体相比,当今的学生群体对艺术的学习兴趣发生了很大程度的下降。而兴趣是推动人们进行活动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内部动机。教育家卢梭说:“要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当这种兴趣已是很成熟的时候,再教给他们以学习方法,这确乎是优良教育的基本原则”。①对于处于基础造型、设计制作学习阶段的学生来说,以示范教学为主导,手把手直接指导有助于学生对基础性知识与规律的掌握,从而减轻学习的逆反心理,提升学习兴趣,激发艺术学习与表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对艺术的感悟、理解和思维的发散,推动“艺理共生”。
1.2 在学生的专业学习阶段,因时制宜应用示范教学,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水平的进步,与个体的知识背景与结构、感悟能力、审美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兴趣、情绪等因素都有一定关联,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因素发生变化,必将引发学习效果的提升或下降。因此,需要教师针对学生阶段式或波浪式的学习进展特点,做出积极能动的反映,正确判断示范教学方法的应用时机与形式,尤其对于基础较差或由于其它原因而制约专业学习的特殊学生个体更要加强重视力度。此外,基于目前艺术的飞速发展,各种新观念、新形式、新材料层出不穷,需要教师在专业教学中与时俱进,因时制宜应用示范教学方法引领学生了解新材料的性能、形式、制作流程等知识,不仅让学生具备造型或设计制作的基础能力,而且要让学生具备绘画或设计的表达能力与创新能力,以及独特感受用独特材料与方式表达的能力。
2 理论引导与知识结构协同,促进“艺理共生”
现代认知心理学派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重构,既强调已有认知结构和经验的作用,也强调学习材料本身内在的逻辑结构,即知识结构。教师在美术实践教学过程中,作为引领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应该引导学生更好地主动建构理论知识,做到理论引导与知识结构协同,促进“艺理共生”。
2.1 全方位多视角分析专业本体的知识网络 美术学习需要多方面知识的融合与潜能影响,学科交叉与共生已成为当今学术研究的重要趋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在学科定位、把握本专业知识体系的结构与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全方位、多视角分析本专业与其它相关学科的知识渊源与脉络,为专业本体建立跨学科、多领域的知识网络,全面展开实践教学过程中的理论引导。
2.2 以合理评判学生群体的知识结构为基础 据笔者调查研究显示,网络文化的冲击以及社会诸多活动的影响,多元性、宽泛性、即时性与时尚性是当今学生群体在知识结构方面呈现的主要特征,而受高考机制等社会多种客观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当今学生群体在对艺术的感受、认知与修养等方面则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为此,教师的理论引导应该在合理评判当今学生群体知识结构的基础上,以文化时尚引领艺术经典,将时展给学生带来的正向与负向特征协同起来进行。例如,根据笔者教学实践研究分析,在造型基础训练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目前学生艺术素养薄弱的现状,在传统意义写实训练的基础上,引入中西方美术史知识,让学生了解各种艺术流派的历史、风格、特点,分析经典大师作品的画面构成等一些艺术本体语言要素,结合自身对绘画原理的理解进行艺术表现,以艺术的视角提升审美能力,从而逐步进入真正的艺术学习阶段。
2.3 以具体了解学生个体的知识背景与结构为本 受学生个体的成长经历与教育环境的制约,每位学生的知识背景与知识结构都不尽相同,甚至有着较大的差异性,需要教师在合理评判学生群体的知识结构特点的基础上,以具体了解学生个体的知识背景与结构为本,在有教无类的同时做到因材施教,使理论引导与学生个体具有差异性与特殊性的知识结构协同。以素描教学为例,教师在传授学生素描基本规律与技能的前提下,可以根据每位学生的知识结构,要求他们运用更多的视觉点和联想来看对象,用更多的表达方式来体现对象,用研究和探索的理念来思考和组织画面。可以是肢体局部的罗列研究,也可以是对线条本身的探索,可以是对运动规律和造型规律的探索,也可以是对对象与所在空间或意想空间关系的分析,可以是画者、模特和空间的三维比对,或者是简化和抽象的数字和符号等。
3 思维开拓与个性情感观照,激发“艺理共生”
调查研究显示,国外艺术教育更关注思维培养的开放性、创造性与人本主义精神的显现。例如,荷兰德库宁美术学院设置了思维开发课程,日本艺术教育倡导个性化的培养。回溯我国高等院校美术教学的发展进程,人文精神关怀一直贯穿始终。儒学经典《大学》认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②止于至善,是人类得以理解生命价值的人文情怀,也是文明得以传承和发展的精神契机。实施人本主义教育,能够促进学生潜能的发展、身心与情感的发展、“自我”及其实现等。因此,“艺理共生”教学过程的实现,涵括了思维开拓与学生个性情感的观照。
上文谈及,艺术具有观照生命的生态终极指向,艺术情感、学习态度和个人价值观的建立,往往决定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艺术表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国目前实施的高等美术教育,需要在学习西方艺术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强化中国传统美术教育的特色,而感悟能力的培养是我国传统美术教育的精神主题。清代石涛在他的《生平行》中谈及:“潇洒洞庭几千里,浩渺到处通仙津。”通过感悟,他提出了宇宙与绘画相统一的“一画论”。中国的“感悟说”与西方的“顿悟说”在美术学习中的涵义和功用相近,均体现为发端于人本主义意向活动的突然察知,对促进美术创作思维的发生及其鲜活性具有积极意义。随着人文精神在当代美术教学中的不断强化,以人为本,加强对学生感悟能力的培养是思维开拓与个性情感观照的重要途径。当然,感悟在于学习者心灵的培育,纵观教育学、心理学各学科领域的研究现状,关于心灵、灵性方面的探究目前尚无定论,没有衡量标准,但是悟性、灵性却是心灵中最具主动性的创造力量,能够突破感觉认知的界域,激发感觉和认知活动的展开,体现为人的审美高度凝结的心灵结构的智慧状态。为此,从目前的教育现状出发,培养感悟能力以促进思维开拓与个性情感观照的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增强对感悟能力培养的引导意识与重视程度,进而加强学生个体对该能力的关注意识,使其个性在美术学习中得到充分发挥。
4 积极开展点评与对话,加强“艺理共生”
良好、默契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加强“艺理共生”。在目前突显师生双主体地位合作关系的教育背景下,美术课堂教学要尊重学生的问题发现能力、探究能力和自然创造能力,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积极开展点评与对话。
4.1 教师的集中讲解与师生间的即时点评实现共生 在目前小范围教学领域已开始实践运用的“主讲教师责任制合作教学法”和“互动启发式教学法”中,教师的集中讲解与个别辅导已有助于“艺理共生”的加强。但是,随着目前教育环境复杂化程度的不断加强,需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做到教师的集中讲解与师生间的即时点评实现共生,而共生的范畴,包含了知识结构、问题探讨和师生情感各个层面的链接与互动。教师在集中讲解课程内容与要点的基础上,要不断发现学生的问题,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将不同的观点与问题并置提出,施以频繁的即时点评,如“暂停——讲解——再暂停——再讲解”,在师生、教学内容与课堂氛围之间建立一种相互激发、相互提高的共生关系。
4.2 鼓励学生自身和相互间发现问题,做到探究领域对学生全面开放 现代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一种积极的认知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有益于获得丰富且多方面的体验,是素养形成与发展的核心环节,有利于学生达到认知与情感体验过程的有机结合,激发潜力,加强内在学习动机,促进认知活动的进行。为此,教师需要鼓励学生自身和相互间发现问题,将教师教授的内容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内容,并将学习内容转变为各种问题,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意识的激发,进行多角度与多侧面的探讨,产生思维的分化、交流和碰撞,从而诱发和促进艺术个性表达的发展,深化主动性思考和投入式学习,做到艺术探究领域对学生的全面开放,加强“艺理共生”。
注释:
①单中惠,杨汉麟.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版,第137页.
②[德]卡尔·雅斯贝尔斯著,邱立波译.大学之理念[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4月版,第2页.
参考文献:
[1]杨春鼎.教育方法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篇5
扩充学生接触音乐文化的渠道
教师在音乐教学模式的创新中,可以将一些优秀的、美妙的在影视中的创作型音乐运用到实际的课堂中,进而在音乐教学之中,将影视中所用到的音乐相对应的内容以及画面进行解读,使得学生意识到音乐所蕴含的在听觉以及视觉上的美感,在深化学生影视以及音乐的美好感受和印象的同时,还可增加学生在音乐艺术素养方面上的深度。在音乐的学习中,不要局限于课堂中短暂的学习,教师要扩充学生接触音乐艺术文化的渠道,通过各种学习音乐文化的渠道,可以使学生具备音乐认知素养。例如:在很多影音以及各种节目里边都有很多非常具有艺术价值、美妙的、动听的音乐。教师在学生的课余生活中可以让其在观看电影、节目、电视剧时,要注意将其背景中所用到的音乐、以及插曲和相应画面融合起来,进而体会音乐所存在的超强表现力。这种视与听融合的音乐艺术,使得学生对音乐文化大的了解更加的深化,并且自身所具备的审美意识以及能力也在逐渐的增强。
音乐教学与生活相结合
篇6
关键词:生活经验;文化修养;音乐素养
孟子曾经说过:“耳之於声也,有同听焉”。也就是说,只要有耳朵都能感受声音。然而,对于作为艺术品的声音――音乐而言,是否有耳朵都能感受并欣赏呢?回答起来恐怕就没有那么简单了。音乐,并非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成为欣赏对象,而只有当欣赏者具备相应的由包括心理、生理等因素所形成的欣赏经验时,才能成为欣赏对象。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写道:“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音乐对它来说不是对象”。可见,音乐作品作为声音,所有人都能感受,然而,作为艺术,就需要欣赏者能够具备一副能欣赏音乐的耳朵。这幅耳朵来自欣赏者的心灵,它需要欣赏者具备由生活经验、文化修养、音乐艺术素养等诸方面共同形成的综合素养。正由于这种综合素养的差异,才会产生对同一音乐艺术作品,不同的欣赏者有不同感受的现象。
那么,音乐欣赏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综合素养呢?
1 必须有在个人的人生阅历中形成的生活经验
作为艺术,音乐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一切优秀的音乐作品,无不是作曲家、歌唱家、演奏家们彼时彼地形形生活的反映。欣赏者只有直接体验或间接了解这些生活内容,才能同音乐作品产生呼应与共鸣。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音乐艺术的欣赏者也是音乐艺术的参与者,说音乐艺术的欣赏者是音乐作品最后的完成者并不为过。所谓“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各人不同的生活阅历,产生了各人不同的生活经验。长期的生活经验积累就会形成无意识的心理积淀。而这种心理积淀常常会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被唤醒,由此而产生对音乐作品的强烈共鸣。唐代大诗人在他著名的《琵琶行》的最后写道:“凄凄不是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何以琵琶女“却坐促弦弦转急”之后的演奏能应“满座重闻皆掩泣”呢?自然是因为“凄凄不似向前声”的旋律引起了大家的共鸣。为什么身为江州司马的白居易会“掩泣”到“青衫湿”的程度呢?恐怕就同他遭贬去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的经历有关了。“同是天涯沦落人”在这里产生了无限感慨与悲凉,故而泪湿青衫。
面对同一音乐作品,一个七十岁的老人与一个十七岁的青年,必然由于不同的生活经验而产生不同的感受。诚如陈继儒在《谈广陵集》中所言,“少年莫漫轻吟味,五十方能读杜诗”。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人皆曰“好听”,然而,真正要感悟到乐曲丰富的内涵,没有一定的人生阅历(哪怕只是从文艺作品中感受到的间接生活经验),恐怕是难以做到的。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之所以听了《二泉映月》后泪流满面,固然由于他有一副音乐家的耳朵,更重要的在于他丰富的人生阅历让他对作品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2 必须有在特定的人文环境中形成的文化修养
所谓“文化修养”并不完全指包括学历在内的“文化程度”,它应该指社会人文环境下的综合文化素养。学历固然是具重要的组成部分,但不是唯一的因素。从前旧戏班中一字不识的“挑梁”演员,乡村中目不识丁却精明干练的农妇,其文化修养未必低下。
文化修养(包括文化知识),是包括音乐在内的一项艺术欣赏的前提。诚如马克思所言,“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具有艺术修养的人必然是一个具有文化修养和文化知识的。试问,一个没有楚汉相争历史知识的人,如何能欣赏《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呢?一个对江南水乡的自然风光与人文环境毫不了解的人,又如何能欣赏《春江花月夜》呢?同样,一个对西方文化一无所知的人,是很难听得懂莫扎特、贝多芬、德彪西、拉威尔等欧洲作曲家的伟大作品的。一个对俄罗斯民族毫不知情的人,自然难以欣赏柴可夫斯基和里姆斯基・柯萨可夫的音乐了。所以,欣赏中外音乐作品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它是包括社会、历史、文学、艺术、科技等因素在内的综合素养。
人们通过学习书本知识、经历社会生活而形成的人文精神,是文化修养的具体体现,对欣赏者来说,它十分重要。这种人文精神的形成,收到了民族传统文化和当代时尚文化的双重影响,这种民族性与时代性兼备的人文精神会大大影响欣赏者对审美方向的追求和艺术价值的判断。比如,人们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时,就体现了这种人文精神。人们从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与耳熟能详的戏曲旋律中,感受到了中华民族音乐特有的美,得到了艺术上的享受。
3 必须有通过学习和实践而形成的音乐艺术素养
除了必要的生活经验、文化修养、音乐欣赏者们还必须有建筑在学习和实践基础上的音乐艺术素养。就音乐欣赏者而言,艺术素养就是指具有关音乐艺术的基本常识、欣赏经验、艺术精神和艺术能力。
音乐的基本常识是音乐欣赏者的音乐艺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必须通过学习和实践方能获得。学习是指书本知识和相关专业技能的获取,通过学习,除了能了解构成音乐的最基础的物理要件(音乐高低、长短、强弱、音色)外,还能知道在这些基础现象上形成的音乐思维和情感表达。所谓实践,是指直接参加音乐活动,任何健全人都会歌唱,都能敲击节奏,等此类实践中,人们会逐渐积累音乐艺术经验并掌握音乐基本常识。
艺术精神是指音乐欣赏者的艺术理想、趣味、情操、气质等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常常是超功利的,它是关注人类生存、宇宙衍化的一种理念。音乐欣赏者只有在这种高尚的人文精神引领下,才能投入健康的情感关注。艺术精神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或乐观开朗,或忧虑哀伤,或执着进取,或超然虚静,大都从不同层面和视角对某种情感表达和描述。艺术精神作为音乐欣赏者音乐素养的促成部分,自然会给音乐欣赏者以重要的影响和制约。
音乐能力也是音乐艺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音乐能力是与生俱来的,从呱呱坠地的第一声啼哭,到妈妈轻柔委婉的“摇篮曲”,人就天生具备了“歌唱”能力和音乐接受需要。随着年龄的成长,人们学会了歌唱乃至乐器演奏。不仅如此,人们从歌唱与演奏的实践中,还增强了对音乐艺术本体的感知,为欣赏音乐艺术积累了各种经验。这些经验又直接导致了欣赏者对音乐艺术的感悟力和鉴赏力的不断提升,从而为更深刻地感受欣赏对象的艺术性加强了更坚实的基础。
篇7
在新课改教学改革的实施背景下,我国教育部门在工作意见中明确提出了革新高职教育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规定,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树立科学的教学为工作新规范,严格贯彻高职教学理念,以培学生的艺术素养为基础。为了切实有效的提高高职教育的科学性,素质教育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改革创新,突出素质教育新方法,找到有效的对策完善教学。
(一)健全科学有效的与高职院校学生相适应的艺术素养教育制度
顾名思义,艺术素养是一个人从内心散发的,对艺术内涵的深层次了解,可以将其归纳为学生对艺术的感悟和认知,通过这些感受来鉴别欣赏艺术作品,在生活中产生丰富的联想,并将这种艺术感染力、感受力,。自觉的应用于学习和生活之中,以提高自身审美能力的一种素养。想要切实培养具有较高艺术素养的学生,就一定要健全完善相关制度体系,首先要建立科学、规范而又完整的艺术课程教学体系,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文化素质相适应,制订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计划,并组织开设新形式选修艺术课程,合理设置艺术素养教育门类,并利用学分制方式开展测评,完善评价策略,将艺术课程的全面性向外扩展。
(二)结合高职院校的真实情况完善教学内容
我国高职院校是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的主战场,其最主要的任务在于培养高素质、全面型人才。相对于许多本科院校来说,高职院校的艺术门类不够健全,理工类的高职院校尤其如此。另外,艺术类学生教学开设的教学课时也较短,不利于长时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这样的情况,各大高职院校必须完善教学内容,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教学方针。高职院校的学生整体来说文化成绩偏低,对艺术的认知与理解更是良莠不齐。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通过对学生的调查,按照学生艺术水平和素养的高低,分出初级、中级、高级班。既避免了老师备课中对知识“难与易”的纠结选择,又保护了学生对艺术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性。
(三)建立符合高职院校条件且多样的校内外艺术素养教育及交流平台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艺术素养教育,不仅仅是课堂的单一教育,在学院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积极建立多样的教育平台是非常有必要的。校园文化是艺术素养教育的重要载体。我们要充分重视校园博物馆、艺术馆的建设,通过实物、图片、文字等方式向所有学生传播优秀的文化与艺术。同时,加强校园的艺术环境建设,除了校园的绿化、净化外,可多采用不同的艺术形式来美化、艺术化校园。建立健全艺术素养教育的激励机制,尤其是对于理工类院校来说,在要求学生完成专业的技能学习的同时,鼓励学生积极选修至少一门艺术类公选课程,使其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
二、结语
篇8
关键词:美术教学;高中美术;多媒体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其中,在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不仅有利于深入挖掘教材内容,而且能够充分展现出美术学科的特色,让学生能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充分感受到美术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下面对多媒体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简单的论述:
一、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充满兴趣,才能够充分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高中美术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播放一些绘画大师生平的电影、中外名画、优秀画展和设计展中的作品,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从而深入感受众多艺术家在美术创作过程中的坚持和付出,感悟艺术的神圣魅力。尤其是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学校,大部分学生根本没有机会参观画展,接触优秀美术作品的机会也非常少,无法真正感受到艺术的魅力,而多媒体设备的应用正好为其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美术,爱上美术,从而有效地提高高中美术课堂的教学效率。
例如,在学习《古代山水画》时,部分学生认为这些艺术与我们当前时展脱离甚远,缺乏学习的积极性,所以老师便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欣赏图片:北宋赵伯驹的《江山秋色图》、北宋郭熙的《幽谷图》等,同时由老师提出问题,并让学生自由讨论。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山水画在不同时期的艺术特色,深入感悟蕴藏在画中深刻的中国传统人文思想,有效提高高中美术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丰富课堂教学素材,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
在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利用多媒体设备,挑选和下载更多优秀的美术作品,并将课堂教学内容生动、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打破传统美术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其中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老师在课堂教学之前,利用多媒体设备收集更多的美术作品,结合教材内容制作成教学课件和视频,让学生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欣赏到更多的优秀作品,感悟充满艺术的美术,并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2)应用多媒体技术能够将静态的教材内容通过图片、声音、动画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创造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氛围,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和感悟,从而真正感受到美术学科的特色。
例如,在学习《宫殿建筑》时,仅凭课文提供的一些图片,难以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的内容。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欣赏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能力,老师便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搜索和下载中国建筑(北京故宫)、欧洲建筑和伊斯兰建筑的代表作,供学生欣赏,让学生认真观察作品的特色、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建筑不仅要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还要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建筑具有物质和精神的两重性。因此,在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能够在较大程度上丰富教学素材,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从而逐渐提升学生的美术鉴赏力和艺术审美能力。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
在新课标中,根据学习方式将高中美术课程分为了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板块。其中,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两个学习板块着重强调学生的大胆创造、自由表现;欣赏评述则更加侧重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和文化品位;综合探索则主要是通过开展一系列的综合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促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不管是学生能力的培养还是品质的提高,新课标都明确体现了提升学生美术综合素养的要求。
在之前高中美术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而忽略了学生美术素养的培养。然而,应用多媒体设备进行辅助教学,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大量优秀的审美资料,而且动态的图片和视频都能够为学生创造身临其境的感受,对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学习欣赏课“艺术与自然和谐交融”时,老师便可以应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播放动画片《狮子王》,然后引用动画片中辛巴所说的:“世界万事万物都有存在的价值,身为国王,我们不仅要了解它,还要尊重它。”这句话作为课堂导入,这样不仅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够更加直观地揭示本节课的教学主题。同时,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渗透到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促使学生学会尊重文化、感受文化,从而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另外,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后,老师可以在扩展作业中给学生播放一些世界名画家的录像资料,以此拓展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的知识内容,有效提高高中美术课堂的教学效率。
多媒体技术在高中美术课堂中的有效应用对于高中美术教学和学生美术水平的培养都有着深远的意义,必须对其进行合理科学的应用,以切实提升高中美术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过程性 中职 音乐教学 实施
一、序言
音乐是人类情感的表达,而情感来自于对自身、生活、他人、世界的经历和感悟。音乐有着无形的感染力,能够将情感和能力传递给其他人,甚至实实在在地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随着文化多元化的进程,音乐的种类和形式也更加丰富,没有一种固定的范式或定律可以衡量所有的音贰T谥兄耙衾纸萄е校教学评价作为反映教学质量和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动力的工具,在推进音乐教育普及和应用方面有着重要意义。但从音乐的本质上看,音乐的艺术性和创造力的评价无法从常规的结果为导向的教学评价中被识别。他们往往隐藏在学生学习和实践音乐的过程中,只有通过长期观察和验证,才能相对可靠地识别学生对音乐的灵性和创造力。
二、音乐教学过程性评价的内涵和意义
过程性评价是相对结果性评价而言,它不是单纯地评价过程而不重视结果,也不是简单地观察,而是将整个过程有始有终地贯穿起来,形成有机的评价系统。一方面过程性评价不仅需要将某些培养内容的结果确定在某个等级或效果上,例如演奏技巧、感知能力等客观的能力素养。还需要对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态度、反映和表现进行对比。另一方面过程性评价是对承认每一个被评价个体的个性差异,将其过去和现在进行比较,综合考虑在教学过程中个体所呈现的多个侧面,从而的得到对教学和学生的评价结果。因此,过程性评价是技巧型定量评价和艺术型的定型评价的融合。在音乐教学中,过程性评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实际价值。
艺术的学习和追求往往不具有定型或量化的评价标准,除了技巧技能外,音乐的价值和魅力在于情感的艺术性表达,以及创造性的创作。而学生音乐素养的艺术性和创造性的呈现,不具有固定的时间和空间,也没有固定的显性特征。因此只有在学生学习和探索音乐的整个过程中,通过学生的态度、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多个侧面的观察和验证,才有可能真正客观科学地对学生的音乐素养进行评价。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如何看待音乐、如何获取音乐灵感、如何思考音乐素材等,都是学生音乐素养的表现,而这些都是和演奏或表演技巧没有太大关联的。尤其是在物质生活丰富的当下,音乐如何反应当代特征,如何感染大众,比以往难度更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探索音乐不能停留在教材和课堂,还需要走入生活,体味人生,而这种教学形式也是需要过程性评价才能科学反映的。
音乐教学的过程性评价不是摈弃技能的量化考核以及应用转化结果的考核,也不是片面追求形而上的虚幻概念性评价。音乐教学的过程性评价能够全面科学地反映教学和学习的全过程,从而发现个体的差异和特性,从而帮助学校和学生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形式的调整或创新。尤其是能够对教学目标进行分类细化,对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生,设置灵活的教学评价和考核体系,从而将音乐的艺术性和应用性培养有机地协调起来。不仅能够确保学生在追求音乐梦想的道路上,能够获得自身生活的保障,也能明确音乐艺术性和创造性探索的目标、方向和途径。
三、中职音乐教学中的过程性评价实施策略
中职音乐教学的过程性评价不仅要求学校师资水平符合要求,还需要学校的教学过程能够包容和创新。此外,过程性评价如何在艺术性和实用性之间实现协调,也需要学校具备音乐教学综合化实施能力。才能确保音乐艺术的追求和音乐产业的健康发展都能取得令各方满意的效果。本文认为中职音乐教学中的过程性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第一,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应更加注重艺术性和创造性能力建设。音乐道路需要启蒙和引导,尤其是在学生形成固定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之前,导师需要帮助和引导学生如何在物质世界中,平衡生存需求和音乐艺术追求。
第二,建立过程性培养和评价的教学计划。教学的过程性评价比单纯的结果导向评价更加复杂,需要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也需要更多的评价工具和平台。首先过程评价需要过程性教学作为支撑,即教学的内容和形式需要多样化和日常话题。与普通技巧训练和理论学习不同,过程教学的很多内容需要走出课堂,进入自然和社会,深入学生每一天的点点滴滴。在学生整个学习和生活过程中,需要更加丰富的体验和对音乐的探索。而对于这些过程化的教学内容如何进行效果评价或者如何观察、严重学生队伍状态,不仅需要学校和导师连续性的关注和评价,还需要适当的平台或去到来反映学生的状态。在过程化评价中,学生在丰富经历中所呈现出来的状态,可以反映学生在音乐方面的态度、灵性、感悟和追求。同时在公开的展现机会中,又能考察学生通过音乐表达内心情感和想法,并感染他人的能力,也就是音乐应用方面的能力。
第三,加强中职音乐教学与青少年音乐培训的关联性。艺术专业与其他技能类专业相比,更加注重从小对“灵根”的发掘和培养。我国广大青少年的教育,由于现实压力而压力了太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艺术领域这种桎梏更加可怕。中职音乐专业教育与青少年音乐教育进行联动,将过程性评价体系贯穿于学生的成长始终。学生在青少年时期,对一切事物的感知还未形成俗套,这个时候的音乐感官是最灵敏、最具想象力的。
第四,提高运用新技术和新平台的能力。音乐是无国界、无种族等隔阂的,音乐所表达和诉说的是人类对自身和客观世界的感悟和看法。因此音乐需要交流和互动,与其他科学一样,需要走进生活和自然。在互联网和新媒体科技时代,音乐能够影响和改变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音乐的魅力。
四、结语
音乐作为“上层建筑”,其存在和发展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因此音乐教学也必须满足音乐产业化对人才和作品的需求。中职音乐教学的过程性评价的最终目标也应当要促进音乐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包括更好的人才和作品、大众音乐审美水平的提高、国家音乐竞争力的提升等。如何在艺术追求和市场应用之间找到平衡,不仅是中职教学需要探索的问题,还是整个音乐产业各类参与主体共同的努力目标。
篇10
关键词 初中美术;欣赏教学;困境分析
欣赏教学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其承担着美的熏陶、审美能力培养等方面的重要功能,还能够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爱好,有助于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但是在美术欣赏教学中,部分教师在教育教学理念以及教学资源整合等方面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没有能够对教学成效的提升发挥有效促进功能,应当引起广大美术教师的高度重视。本文主要针对初中美术欣赏教学的现状进行简要分析,并对如何突破这一困境进行论述。
一、当前初中美术欣赏教学面临的主要困境
1.美术欣赏内容不足,制约学生艺术素养提升。有些教师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没有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艺术品资料,总是局限于学校配备的几幅挂图或是投影,这样的教学素材无法有效地将学生带进艺术的殿堂进行遨游,制约了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
2.美术欣赏类型不广,影响学生美术学习兴趣。美术欣赏教学应当是在轻松与欢快的氛围中进行,但是部分教师在欣赏教学中提供给学生欣赏的内容类型较为单一,要么全是中国画,要么全是油画,而初中生对于这些类型的作品需要一定的过程进行积淀、回味才能有效领悟,教师未能结合学生的美术兴趣与学习需求灵活安排一些更具趣味性的欣赏内容融入其中,影响了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
3.美术欣赏内容深奥,未能遵循逐步深入原则。部分初中美术教师在欣赏教学中总是希望一口成肥,先从欣赏与理解难度较大的作品入手,忽略了初中生的实际鉴赏能力,如引导学生欣赏毕加索的作品时,没有从《拿烟斗的小男孩》这样的作品入手,而是从《格尔尼尔》这样领悟和理解难度更大的作品入手,学生会感觉到欣赏的难度加大,不利于欣赏教学的有效开展。
4.美术欣赏不够全面,难以实现深入理解目标。在部分教师的美术欣赏教学中,没有能够全面、立体地引导学生对艺术品进行分析,仅仅局限于作品自身,对于其背后蕴含的发展历史、文化底蕴等缺乏深度发掘,影响了对作品的深刻领悟效果。加之引导学生进行欣赏的角度、方式较为单一,也对学生的欣赏能力发展产生了影响。
二、有效突破初中美术欣赏教学困境的主要措施
1.借助现代教学手段拓宽欣赏教学内容。随着现代教学手段的普及与推广,初中美术欣赏教学也拥有了更为广泛的空间,教师在备课环节就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手段的作用,针对不同类型作品以及艺术家,浏览、搜集与下载各种艺术品,让欣赏教学课堂具有更为丰富的信息,提高艺术欣赏的覆盖面,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如在欣赏阎立本的《步辇图》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阎立本其他作品的演示,如《历代帝王图卷》、《职贡图》、《西域图》、《外国图》、《异园斗宝图》等,引导学生对阎立本的艺术成就具有更为全面深入的了解,对其“善画道释、人物、山水、鞍马”的特点具有更为形象直观的领悟。
2.融入多种类型作品丰富学生欣赏视野。对学生进行欣赏教育,应当融入多种类型的作品丰富学生的欣赏视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欣赏作品的类型上要丰富,既要有国画、油画等寓意深刻的作品,也要有雕塑、工艺品等作品,还可以融入学生喜闻乐见的漫画作品,提高学生对欣赏教学的兴趣。笔者在教学中有机穿插这样的作品内容,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有效调动起来,同时在不同作品的欣赏中提高了艺术鉴赏能力。艺术的世界无止境,带领学生欣赏艺术作品更为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通过类型众多的艺术作品欣赏,学生对于艺术的感悟会更为深刻,也能够提高对美术学习的兴趣,这样的拓展延伸能够为初中美术欣赏教学课堂带来生机与活力。
3.按照循序渐进原则引导学生欣赏作品。引导学生欣赏艺术作品一定要遵循初中生的理解与鉴赏能力,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层深入地引导学生去感悟、分析与理解,从而达到全面把握的目标。例如在引导学生欣赏凡·高的作品时,教师就可以选择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的作品开始,如《向日葵》的欣赏难度就要比《星空》要低,学生在欣赏中更加容易接受,缓解了欣赏的难度,也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由此可见,在欣赏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鉴赏基础,先选取一些容易理解和鉴赏的作品入手,逐步加深鉴赏的难度,提高学生的感悟效果。
4.指导学生全面深刻分析作品蕴含因素。引导学生进行作品欣赏过程中,教师应当强化对学生的引导,指导学生全面深刻地分析作品蕴含的各种因素。如欣赏玉器就要引导学生从玉器的材质、造型以及工艺、产地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再比如欣赏《清明上河图》时,教师不仅要着眼于作品的本身,还应当结合作品内容所反映的鲜明时代特征进行领悟,对图中所反映的时期商业发展状况进行简要分析,也有助于对作品进行全面的把握。在引导学生开展艺术作品欣赏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克服手法单一的问题,通过教师启发、多媒体演示、学生探讨、分析比较、撰写欣赏报告等方式,加深对欣赏内容的把握,提高鉴赏技巧。
综上所述,面对当前初中美术欣赏教学的困境,广大教师应当深入思考、注重创新,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全面提升学生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吴玉丽.初中美术欣赏·评述课教学初探[J].艺术教育.2011(08)
[2]吴斌.美术欣赏课教学的问题及对策[J].中小学电教(下).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