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服务业发展分析范文

时间:2023-11-17 17:48: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技服务业发展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技服务业发展分析

篇1

关键词:唐山市 科技服务业 SWOT分析 发展策略

基金:本论文是唐山市科技局2015年立项课题-唐山市科技服务业发展机制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5140211a

科技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第三产业的范畴。其依托科学技术和专业知识向社会各行业提供高智力、高附加值的服务,以此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促进社会产业科技进步。其服务形式包括:技术评估、产权交易、科研信息、咨询培训、科技金融及政策咨询等。科技服务业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唐山市科技服务业SWOT分析

(一)唐山市科技服务业发展优势

1、创建科技中心,提升研究能力

近年来,唐山市依托支柱产业、重点产业,按照“政府引导、企业经营、资源共享、服务集成”的思路,积极搭建了政府、高校、科研院所等科技中心,大大提升了研究开发能力。从2015年7月科技中心投入运营,该中心已具备研究开发、科技咨询、技术转移、知识产权、企业孵化、科技金融、资产评估及检验检测认证等九方面的服务功能,使该中心可以为新创业者提供全链条、保姆式的服务。目前,我市共建设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7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8个,省级重点实验室7个、市级重点实验室30个。此外与中科院等研究机构合作,组织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5项,储备中科院项目300项,获批河北省院士工作站,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机构、科技成果在线登记服务点,促进中科院等“大院名校”的科研成果、产业化项目转移转化,有效提升了唐山市相关行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稳步推进科技服务业平台建设

近几年唐山市政府坚持把科技企业孵化器作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养科技型企业的重要平台,积极鼓励支持各县(市)区及企事业单位,建设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目前唐山市政府已经制定出台了《唐山市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与管理办法》,并组织认定了2家首批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015年我市新增唐山融通清科技企业孵化器、建华石墨烯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省级孵化器,新增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创业中心、唐山金发科技企业孵化器、唐山博玉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目前,全市已建成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省级6家、市级3家,孵化总面积超过33.8万平方米,在孵企业达到298家。科技服务平台的建设为唐山市各类企业的产业升级,技术结构的调整提供有力支撑。

(二)唐山市科技服务业发展劣势

1、科技服务业发展动力不足,发展不平衡

唐山市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处于初级阶段,科技服务业机构数量少、业务覆盖范围小,服务能力有限,没有行成系统、完善的科技服务体系。由于受传统产业结构的影响,对科技服务业的发展还不够重视,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导致我市科技服务业发展动力不足,发展不平衡。目前,我市虽然拥有省级工程技术中心27个,但数量低于保定、秦皇岛;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空白;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仅占河北省总量的9.4%,这与唐山是河北省的经济强市地位明显不符。此外,从我市科技服务业的布局来看,发展也极为不平衡。唐山市有7区、16县和芦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及汉沽管理区,但我市的科技服务业企业则主要集中在路北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科技研发机构之间的研发能力也相差悬殊。

2、政府及金融机构支持力度不够

科技服务业的发展需要政府政策和资金的扶持,目前唐山市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成果转化资金给予的财政贴息或贷款担保补助不足50万元,而石家庄则是200万元;市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合作设立的创业投资企业,以注入资本金形式,给予不超过出资比例 30% 的资金扶持,这与唐山市是河北省经济发展领头羊的情况严重不符,此外,我市的科技服务业管理体制也不规范,科研院所统计不全,导致无法准确掌握科技服务情况,从而影响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对其的管理。

3、科技服务人才匮乏

科技服务业的发展需要较高水平的专业人才。这些人才既要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对产业链整合,技术提升,科技创新、服务升级清晰明了,又要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和职业道德。但是,目前唐山市科技服务业机构规模小、业务覆盖范围少,缺乏对高级科技服务人才的吸引,导致科技服务业专业人才匮乏、从业者素质低,从而也阻碍了其自身科技服务业的发展。

(三)唐山市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机会

1、政府重视科技服务业的发展

2015年9月10日唐山市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全文包括总体目标、重点任务、重点工程、保障措施四个部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到2017年,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达到20家、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公共服务机构达到20家的具体目标,基本形成优势特色产业突出、新兴业态壮大成长、门类比较齐全、布局合理的科技服务业发展格局。这表明,政府已经开始重视科技服务工作,这将为科技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创造有利机会。

2、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实施

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的实施给唐山市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2016年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唐山市加大对科技服务业的引导和扶持力度,提出了“精准服务企业”的工作理念,先后邀请了河北省科学院及天津、北京等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为企业把脉问诊,筛选确立研究课题,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唐山作为北京、天津的能源、原材料、建筑材料和农副产品的基地,积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人才和智力成果外溢,与京津地区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教育、生态环境建设等领域积极开展交流与合作,推动了唐山市科技服务业的发展,也为唐山市技术商品及知识产权向京津冀其他地区扩散辐射,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奠定基础。

(四)唐山市科技服务业发展威胁

周围城市对优质资源的竞争。唐山市毗邻京津、廊坊、秦皇岛等城市,与这些城市相比,唐山市经济实力虽强,但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弱,科技服务业投资小,政府重视力度不够。唐山市产业结构中资源消耗型传统产业所占比重大,现代服务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滞后,与京津等地区相比,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相差悬殊,科技资源凝聚缺乏竞争力,导致外来优势资源流入其他城市。京津及其他地区科技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唐山市科技服务业的发展。

二、唐山市科技服务业发展策略

(一)政府支持

建立政府直接干A与重点扶持,致力于创新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新模式。逐步形成以政府干预为主导,“官、产、学、研”紧密结合,有效推进重点项目,实施重积极引导和重点扶持的发展模式。注重政府宏观政策的制定和引导,制定科技服务业法律体系,发挥政府协调职能,直接参与企业的科技创新过程,建构“政府-企业”一体化的技术创新体系,政府对企业提供大量中介服务,聚集多方面力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形成良好的科技服务业发展的社会文化氛围。

(二)资金支持

国家直接投入、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和贷款优惠、设立专项奖励基金等方式给予支持,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同时,依托大学、研究机构、咨询公司、风险投资公司鼓励国内企业积极引进国外资金及技术。

(三)重视教育及行业人才培养

发展教育事业,实施人才战略。一方面,制定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吸引高层次的科技服务人才;另一方面,通过与唐山地区高校联合积极培育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的科技服务业人才,从而提升从业人员的能力和服务水平。

(四)自身发展

建立技术转让中心,专门从事咨询、开发、专项负责科研成果的转化。培育科技服务业的龙头企业,带动科技服务业的产业化发展。建立科技服务业行业协会,形成统一的、联动的信息平台,提高信息的披露和交易成果的转化,提高效率。

参考文献:

篇2

一、切实提高对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认识

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是建设创新型城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现实要求,是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抓手,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对优化全市科技资源配置、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城市科技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目前,我市科技服务业存在整体规模小、服务水平低、服务能力弱、科技服务业人才缺乏等问题。要充分认识到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对加快科技服务业体制机制创新,充分发挥其在企业自主创新中的桥梁纽带作用,促进我市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重点领域

根据我市产业发展特点,以“研发设计服务业、技术交易及科技咨询服务业、知识产权服务业、节能环保技术服务业、检验检测技术服务业、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和科技金融服务业”等七大领域的科技服务业为重点,促进科技服务业创新创业。“十二五”期间,全市科技服务业营业收入占服务业的比重逐年提升,年均增长20%以上,到2015年,全市科技服务业营业收入达到15亿元。全市培育科技服务业示范项目10个,科技服务业示范企业10家,科技服务业示范基地2家。全市建立科技服务中介机构10家以上,其中市级3家以上,各县区至少1家。

(一)研发设计服务业。支持专业研究院所的建设,特别支持依托矿业集团、中化三建、淮化集团、凯盛重工、电力企业等大型企业的研发机构和技术服务机构的建设。鼓励和引导大型企业的研发设计机构和技术服务部门与主业剥离,注册为独立法人,推动我市研发设计行业做大做强。围绕“四煤”发展战略,组建新型煤化工、煤机装备制造等若干个战略研究院。

(二)技术交易与科技咨询服务业。鼓励发展研究创新、技术转移、技术需要分析、咨询评估等高端科技中介服务业,积极支持办好以市科技情报研究所和生产力促进中心为依托的技术市场及产学研创新服务平台,开展咨询服务,落实相关政策、培育提升技术市场的服务水平,促进咨询业发展。

(三)知识产权服务业。建立我市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

(四)节能环保技术服务业。围绕节能环保重点领域,健全节能环保评估、认证、技术转让、咨询、设计、检测、培训等服务体系。鼓励专业化节能环保服务公司为中小企业、公共机构实施节能诊断、融资、改造和运行管理一条龙服务。

(五)检验检测技术服务业。引进、培育和壮大一批与我市重点产业关联紧密的检验检测机构,积极扶持检验检测机构发展壮大。积极推进煤机装备制造业检测、防爆电气产品检测和农产品安全检测、食品药品检测、安全生产检测、煤化工检测等公共检测业务的服务外包。

(六)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加快互联网技术和软件技术在商贸、物流、金融、旅游、文化、公共服务、农业生产经营等领域的推广应用,大力发展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

(七)科技金融服务业。积极推行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探索企业融资模式,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兴办科技创业投资机构。

三、营造科技服务业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

(一)为支持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安排一定的财政资金用于科技服务业示范项目、示范企业和示范基地建设。

(二)培育和发展科技服务业示范项目。鼓励企事业单位面向生产性技术需求,研究开发和组织实施一批服务类技术创新项目。

(三)培育和发展科技服务业示范企业、示范基地。组织开展科技服务业示范企业(包括事业单位)认定,科学制定科技服务业示范企业认定标准。培育和发展科技服务业示范基地,搭建科技服务业公共平台。加快“科技路路通”平台建设,2012年底前全面开通运行。

(四)加强科技服务业人才队伍建设。搭建科技服务业专业化人才市场,实现科技服务业人才的合理配置。支持各类专业化培训机构的发展,加大科技服务业专业人才培养和培训。

篇3

关键词:科技服务业新常态发展战略

新常态下,科技服务业成为北京创新驱动发展的动力引擎。进一步提升科技服务业竞争力,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对于新常态下首都经济的转型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北京科技服务业发展现状

(一)[JP3]发展势头良好,专业化、集聚化发展程度不断提高[JP]

科技服务业是承载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定位的重要功能性产业。2015年,北京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实现增加值

18206亿元,同比增长14%,占GDP比重达到79%。2016年1―6月,北京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实现增加值

10868亿元,同比增长12%,占GDP比重达到95%;实现利润1548亿元,同比增长34%,收入利润率达到66%。

北京是我国科技资源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依托丰富的科技资源,北京成为我国重要的科技服务业发展集聚区。2013年,北京科技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74%,远高于全国17%的比重;北京科技服务业区位熵达到45。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北京科技服务业集聚的重要载体。2013年末,北京共有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法人单位71万个,从业人员95 2万人。分别比2008年末增长2482%和687%。

(二)初步形成科技服务业体系

围绕创新中心功能的实现,北京创新链与科技服务链耦合,初步形成了科技服务业体系。2014年,北京高技术服务业中相关科技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683亿元。其中,专业技术服务业实现增加值702亿元,占42%;研发与设计服务业实现增加值485亿元,占29%;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实现增加值291亿元,占17%;知识产权及相关法律服务、检验检测服务实现增加值分别约占6%左右。

同时,科技服务业体系支撑了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建设,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完善又进一步带动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由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主导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已经初具规模。在中关村,创业孵化服务加速发展,涌现出平台型企业孵化器、创业社区等孵化形态,形成了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创业服务模式,搭建起高端创业要素集聚平台。依托中关村示范区,已经形成了围绕创新链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产业联盟等社会服务组织、领军企业成为打造行业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重要引擎。

(三)科技服务业是支撑高精尖产业体系建设的主体

科技服务业是支撑高精尖产业体系建设的主体,在北京高精尖产业体系建设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科技服务业是高精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涵盖研发与设计服务、高技术专业技术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知识产权及相关法律服务等的科技服务业,在北京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中占到355%。

2科技服务业是产业创新活动的主导力量。从投入来看,2014年,科技服务业研发人员占到北京研发人员总数的39%;科技服务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到北京总量的59%,其中科技服务业用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经费支出分别占到相应总量的65%。

3科技服务业通过产业关联与融合支持其他产业创新。北京第一产业创新发展主要依靠科技服务业。根据2012年北京市投入产出表,每单位农林牧渔产品和服务业分别直接消耗使用和完全消耗使用0033、0061单位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高技术制造业与科技服务业也有较高的融合程度。专用设备、仪器仪表制造业分别直接消耗使用002、001单位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分别完全消耗使用005、004单位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其他服务业中,信息服务业与科技服务业具有较高的融合程度。每单位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分别直接和间接消耗002、003单位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4科技服务业是北京创新辐射的重要载体,承担了重要的科技服务功能。根据2012年北京市投入产出表,北京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国内省外的净流出为15429亿元,高于金融业10779亿元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5999亿元的净流出量,在北京各行业中居首位。2014年,北京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3136亿元,占全国的366%;其中流向外省市的合同成交额占55%。以技术市场为典型业态的科技服务业成为承载北京创新中心功能的重要功能产业。

(四)北京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

北京科技服务业发展仍然存在不足,发展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附加值和盈利水平较低。2014年,北京科技服务业规模以上单位的收入利润率仅为69%,远低于金融业的67%、商务服务业的42%和信息服务业的30%;从业人员人均实现利润仅为86万元,远低于金融业的310万元、商务服务业的42万元和信息服务业的26万元。主要原因在于北京科技服务业自主创新和服务能力、盈利模式等有待升级,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市场化程度较低,市场活力不足。第二,国际竞争力不足。2014年,北京实现专利使用费和特许费贸易总额308亿美元,逆差26亿美元。北京科技服务业以向国内输出技术橹鳎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尚未建立起来。

二、新常态下北京科技服务业发展面临战略机遇

[HTHB](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科技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环境不断完善

我国经济发展向创新驱动转换,将促进以北京为龙头的中心城市主导创新服务链与创新链深度耦合。创新创业服务网络成为产业创新和新兴产业衍生的重要支撑。新常态下,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是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着力点。针对服务经济改革创新,我国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政策。创新创业方面,夯实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制度框架;重点领域发展方面,出台了具体促进政策;产业融合与创新方面,基于信息化出台了产业跨界融合与产业内融合的促进政策;市场体系建设方面,围绕放宽市场准入、加强市场监管、优化市场环境等重点领域提出改革措施。进一步优化了科技服务业创新的制度环境。

[HTHB](二)服务业扩大开放成为北京科技服务业升级的重要引擎

2015年5月,国务院批复《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总体方案》,在北京市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旨在构建服务业扩大开放基本框架。北京服务业扩大开放的主要举措包括:第一,放宽市场准入,激发市场活力。在科技服务、金融、互联网和信息服务等生产业领域,文化教育、健康医疗等生活业领域,放宽对外资和社会资本的准入限制。从而,促进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推动形成新的高端业务增长点。有利于服务业重点领域开放发展和转型升级。第二,在“引进来”的同时,促进服务业“走出去”。一方面,促进重点领域服务企业“走出去”;另一方面,深化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从而,促进北京服务业充分利用国外优质资源,扩展国际市场,并为我国企业提供国际化的科技服务和流通、商务服务。第三,以开放促进体制机制改革,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和促进体系,推动服务业进一步国际化、高端化发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的推进将进一步提升北京服务经济开放发展水平、带动科技服务业加快转型升级。

[HTHB](三)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为北京科技服务业优化升级夯实了区域支撑

京津冀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中,北京发挥创新中心和高端服务业的比较优势,推动天津形成研发转化优势、河北实现转型升级。北京服务中心地位进一步加强,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中心是首都核心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区域创新链建设和协同创新能力提升,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功能具有了坚实支撑。科技创新中心功能的优化,将促进北京研发设计、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金融等科技服务业竞争力提升,进一步完善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体系。同时,区域产业分工合作、产业链延伸和产业网络形成,需要科技、金融、商务、流通、信息等生产业网络化发展,提供基础支撑。这促进以北京为中心在区域实现服务体系层级分工和连锁化、网络化发展。区域服务业内部关联和互动将推动北京向服务业价值链高端环节和高端业态升级。

三、新常态下北京科技服务业发展战略

依托首都科技创新资源密集优势,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新体制机制和科技服务模式,进一步提高科技服务业市场化、专业化、网络化、国际化水平,增强创新服务和辐射能力。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衍生形成的产业创新链,完善科技创新服务链。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和服务机构,打造具有首都特色的科技服务产业集群,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服务品牌。到2020年,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把北京建设成为具有全球辐射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科技服务中心。全面支撑首都产业创新、打造优良的创新创业生态;引领全国科技服务业发展、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凝聚全球创新资源、引领全球产业创新链。

(一)加强发展研发服务业

1促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活动协同发展、良性互动。促进大学的基础研究、科研院所的应用研究、企业的试验发展活动形成有效联系和融合互动。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提高基础研究能力和水平,捕捉科学发现和突破的先机;促进科研院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承接基础研究成果,提高科技成果的市场成熟度;进一步夯实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形成协同创新的长效机制。

2深度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推进产学研各方在战略层面、知识层面、组织层面实现创新协同,形成战略协同、知识协同、组织协同的良性互动。以战略协同为基础,以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突破、产业创新能力提升为战略目标,统领建设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以知识协同为核心,推动知识在产学研之间有效流动和共享集成,促进大学和科研院所及时获取市场信息,提高源头创新水平;以组织协同为保障,进行组织创新。以产业创新联盟、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组织为引擎,建设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利益共赢、风险共担。围绕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首都优势,面向科技重大专项和重大工程,建设协同创新平台。面向产业技术创新,从国家战略角度建设支撑产业尤其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的创新平台。健全保障机制,在政府投入基础上,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平台建设。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形成网络化、柔性化、虚拟型组织,实现研发并行化,提升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组织效率。

3促进研发机构集聚发展。支持建设新型应用型研发机构,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和市场化运作,有效联结基础研究与企业技术创新。促进领军企业研发部门建设专业研发机构,面向全行业提供服务。在“反向创新”新趋势下,进一步吸引跨国企业尤其世界500强企业在京建立研发机构。充分发挥其知识外溢、机制示范等正外部性,加强与本土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创新关联,与行业创新组织实现有效联动。

4创新研发组织,推动开放式创新。促进合同研发组织、专业研发外包企业做大做强。在生物医药、软件和计算机服务等领域承接全球研发外包,全面嵌入全球研发创新网络;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外包交付方式,提高服务效率;推动本土企业进行产业链垂直分解和研发外包,加强产业创新;借助信息网络技术,建设众包创新平台,充分发挥包括用户在内的各方智慧,提高研发效率。

5提高科技服辗射能力。进一步创新机制,引导和支持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型科学仪器中心、分析测试中心等向企业和行业提供服务,推动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设施和仪器设备向企业和行业开放服务。引入市场机制,培育科研仪器设备租赁等新业态。加强区域合作,面向京津冀区域和全国其他地区,促进首都科技机构提供创新服务,实现科技成果辐射和产业化。

(二)健全科技中介服务业体系

总体上,健全科技中介服务标准体系,推进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规范化、专业化发展。支持科技中介机构参与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关键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参与各类科技资源平台、条件平台和新型产业创新组织。围绕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打造功能强大的科技成果转化综合平台,构建涵盖技术评估、中试孵化、技术融资、技术转移、推广应用等服务环节的科技中介服务产业链。

1完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面向企业和市场需求,促进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在代表技术发展方向和社会重大需求的领域实现特色化、专业化、市场化发展,创新服务模式,提高专业水准。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提高其服务辐射能力,在全国实现网络化发展。推进技术市场、创新驿站、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建设。支持高校院所创新机制,建立技术转移服务机构,与专业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实现关联。提升产学研联盟等新型产业组织的技术转移功能,推动其成为研发和技术转移一体化的高效创新组织。完善各类技术转移主体之间的对接交易机制,推动形成完整的技术转移链和技术转移服务体系。集聚一批国内外知名技术转移机构,建设国际研发转移交付平台,提升国际技术转移服务集聚区功能。建设技术转移服务联盟,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技术转移和技术交易中心。同时,借助信息网络技术,加强网络平台建设。促进技术转移服务体系网络化发展,为区域科技创新、研发合作和技术市场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平台。

2提升创业孵化服务品质。促进科技孵化机构专业化、市场化、网络化、国际化发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企业孵化体系和创新创业生态网络。完善“孵化―中试―产业化”的成果转化服务链,提升“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孵化链的功能,完善孵化服务网络。促进孵化机构聚焦具有优势和发展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领域,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和原创产业培育能力。鼓励孵化机构针对专业领域特点形成涵盖专业技术、创业指导、技术转移、天使投资和市场拓展的孵化服务机制,以“孵化+创投”为基础进一步创新孵化模式。支持孵化机构完善研发试验服务平台,建设中试基地,向创业企业提供中试熟化等专业服务。推进孵化机构与高校院所、独立研发机构、产业创新联盟、各类服务平台、金融服务、中介服务等机构联合,为在孵企业提供研发试验、战略与管理、市场运营、融资、科技咨询、知识产权、人力资源等专业服务。促进孵化机构在区域和全国网络化、连锁化发展,提升首都科技成果辐射范围和产业化水平。

3加强知识产权服务。围绕实施首都知识产权战略,完善包括服务、法律服务、信息服务、商用化服务等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加强品牌培育、行业自律、标准规范,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专业化、规模化、规范化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水平。促进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开展综合服务,为市场需求主体提供一站式知识产权服务。促进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与技术转移机构实现深度战略合作,为专利技术的转移D化、商业化应用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和综合咨询服务。支持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创新商业模式,加强知识产权资本化运营,拓展长效盈利机制。促进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与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各类创新主体建立有效的对接机制。鼓励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将国际先进水平的专利技术引入我国自主创新体系。促进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在区域和全国实现网络化、连锁化发展,提高服务辐射能力。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机制,研究在新的信息网络技术环境和服务模式下知识产权保护的有效措施手段;探索、创新知识产权共享机制,提高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

参考文献:

[1]赖晓南,吴B.首都科技服务业的三个问题和五项建议[J]高科技与产业化,2015(7)

[2]简兆权.研发服务业发展与对策研究――以广东为例[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ZK)]

篇4

现代科技服务业是构建协同创新机制的重要环节,可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创新成果顺利转化,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我国现代科技服务业总体规模小、竞争力弱、水平参差不齐,不能很好地适应构建国家协同创新机制的要求。大力发展现代科技服务业,要把市场机制、基础支撑、财税支持、人才培养和对外开放等作为重点。

[关键词]

科技服务业;协同创新;机制

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随着创新环境的日益复杂化以及创新步伐的不断加快,产学研协同创新对于推动产业结构和经济方式的根本性转型,实现新常态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经济发展离不开创新驱动,但产学研协同创新在发展中存在项目少、层次低、核心竞争力不强、运行机制不顺畅、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协同创新成为短板。大力培植和发展现代科学技术服务业,是构建协同创新机制的重要环节,对于我们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具有重要意义。

一、现代科技服务业是构建协同创新机制的重要环节

现代科技服务,一般是指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手段和方法,推动科学技术研究成果顺利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提供的一系列服务活动的统称。也就是说,科技服务是为人类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科技成果产业化等活动所提供的社会服务。科技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当今产业不断细化分工和不断融合生长的趋势下形成的新兴产业。2011年国家统计局颁布新的行业统计标准,科技服务业的全称为“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包括研究试验发展(R&D服务)、专业技术服务业以及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服务业等。现代科技服务业由两部分组成,既包括为科学技术自身的快速发展提供服务的行业,也包括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和工具向社会提供的广泛服务。2014年10月,国务院《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首次对科技服务业发展作出全面部署。该《意见》指出,为持续提升科技服务业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要着重发展“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科学技术普及等专业科技服务和综合科技服务”等方面的服务业,到2020年培育一批拥有知名品牌的科技服务机构和龙头企业,并形成科技服务产业集群[1]。

科技服务业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是连接不同创新主体的桥梁,具有知识性、智慧型和风险性等特点。研究发现,现代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具有全过程、全系统和全方位特征。全过程服务,即从科技成果初始创新一公里到最后转化一公里,创意、研发、中试、营销和产业全过程参与;全系统服务,即在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的大系统中,要对研发成果做出评价,基于评价提出建议,帮助寻找市场资金和上下游产业链,整合产业链,在产业化推广和并购融资上市等方面提供系统服务;全方位服务,即要做到对国内外、域内外,军事与民用、政产学研介金等各种服务对象的全方位服务。科技服务业是围绕创新全链条提供服务的新兴业态。按照服务对象创新、生产、创业和信息咨询等的不同,科技服务业可细分为研发服务业、工业设计创意服务业、创业服务业和信息咨询服务业等。在经济服务化的大背景下,科技服务业向技术和产品的研发段转移,工业设计服务业成为快速发展的重要领域。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是现代科技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科技产业发展各主体提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支撑和促进科技产业发展。科技服务机构能够有效化解风险、降低成本,促进各级政府和各类科技产业主体与市场主体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提高社会整体创新效率。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按照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行为主体和运作模式,可划分为由政府资助的非营利性机构、依托高校研究机构或行业协会的独立性机构和民间独立的以营利为目的的服务组织。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和创业服务中心(或孵化器)等直接参与服务对象技术创新过程;信息情报咨询服务中心、项目评估公司、会计审计律师事务所等为参与创新活动各主体提供咨询、监督和法律等服务;产权交易所、技术市场和各种人才人力资源中介组织推动创新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近年,随着市场细分,在科技中介机构中又相继出现了新型的高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等组织。加快现代科技服务业的发展,一方面要发挥其“催化剂”作用,重点解决我国科技资源长期存在的配置分散、相对封闭、重复建设等问题,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使科技服务业更有效地服务于科技创新过程,推动科技与中国经济深度融合;另一方面通过不断完善科技服务业市场主体,拓展市场空间,扩大市场规模,将科技服务业培育成现代服务业新的增长点,使其成为中国经济升级转型的重要生力军。大力培植和发展科技服务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是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现代科技服务业能够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基于科技创新系统的复杂性,创新资源要素中的人才、技术和资金等不可能在市场中自发获得,在创新实践中也不能自发地进行优化配置。现代科技服务体系不仅可以提供创新资源,还可以促进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科技服务体系既是各创新主体的市场中介,也是创新资源的中介,能够推动这些资源在创新系统中自由流动。科技服务体系中的技术、人才、风险资本、产权交易等服务机构,通过市场化运作,有效整合各种资源要素,实现优化配置。科技服务可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质量。科技市场信息不对称广泛存在,成果拥有者非常熟悉技术性能,而使用者对该成果却了解有限。科技服务机构可对企业所购买的技术产品进行信息搜集、技术评估等服务,如科技咨询业可以为企业在科技信息、成果转化、市场调查、发展规划、战略运筹、财务分析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务,帮助技术买卖双方获得有效信息,降低信息成本,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二是推动社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科技服务业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愈加凸显。从社会微观层面观察,科技服务业可通过为社会具体产业或行业提供高新技术产品与技术服务,增加原有产业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为所服务对象的核心竞争力的增强提供智力保障。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宏观层面分析,现代科技服务业以其最新科技产品的高端投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实现社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同时,随着各种创新要素的不断重组和深入对接,新的服务业态和模式不断涌现,如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大型跨国公司多种核心或非核心业务的外包、检测服务等,可以说科技服务领域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机会,众包、创客、科技博客、创业苗圃等新型商业模式,为小微企业或个人进行创业创新活动提供资金技术等方面援助。三是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提高经济效益。随着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创新能力的持续积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科研能力稳步提高,创新成果大量涌现。但是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不能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科技成果大量沉淀沉睡于研究院所中,没有很好地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借助于现代科技服务业,上游研究院所和企业研发的隐性技术可顺利转变成下游企业可以使用的显性技术,增强下游企业的运行质量和竞争力,实现上游研发主体的经济和社会价值;下游企业的需求信息可及时通过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反映到上游,使创新理念更具有实效性;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可促进上下游互动交流,最终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二、当前我国现代科技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科技服务业连接生产方和学研方,作为产学研协同创新重要参与者,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我国现代科学技术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态势良好,服务内容、模式不断丰富,服务能力和水平持续提升。但与发达国家比较,我国的现代科学技术服务业总体规模小、竞争力弱、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存在一系列深层次问题。一是全社会对科技服务业在协同创新体系中作用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增强。目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热门话题,创新成为经济内生动力的关键因素。但培植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创新能力,需要采取扎实的措施。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环节,对此全社会并没有高度重视。在对外开放格局中,相比于制造业,我国服务业开放时间较晚,市场化水平较低。全社会对知识机构在整个创新体系中作用的认识不足,特别是现代科技服务机构先天不足,服务能力不强,服务范围和空间有限,社会影响力不大。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和管理大师杜拉克等都高度重视企业家的伦理精神,认为创新是企业家的根本职能和本质属性,“创新是企业家伦理精神的核心”[2]。受传统文化影响,企业家的伦理精神普遍匮乏,社会信用缺失,社会成员对以现代科技服务机构为代表的中介机构信任度普遍不高。同时,受传统观念束缚,创新知识提供方的科研工作者缺乏对科技服务业功能价值的认同,在专利申请、知识产权保护和研究成果市场化转化等方面仍然存在误区。高新技术行业及其产品具有高风险、高效益并存的特点,这些不确定性必然会影响到科技服务业自身的发展。二是现代科技服务业体制不健全、发展不平衡。基于特殊的历史现实原因,科技服务大部分资源仍然掌握在国有单位手中,社会化市场化程度较低,服务能力和效率不高。调查研究表明,许多科技服务机构是从政府行政职能部门中分离出来的,受思维和体制惯性影响,其管理依旧采用旧的行政管制办法,缺乏活力。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科技行政管理虽然逐步向服务与事务、政务相分离的方向推进,但科技管理部门职能转变还不够彻底,该由社会承担的服务和该放下去的事务等还没有与政务完全脱离,科技服务业从业机构难以充分发挥作用。从区域分布来看,我国地区之间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东部沿海地区比较注重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构建和有效运转,市场运行和发展环境良好,具有科技服务机构类型多样、数量大、从业人员多等显著特点;中西部不发达或欠发达地区科技服务机构种类少、人员少,难于担当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发展的重任。从科技服务业开展的业务领域看,行业总体布局和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科技企业孵化器、创业服务中心和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发展较快,但旨在推动现代金融与科技创新相结合的服务机构发展缓慢,还不能满足社会和行业发展的相关要求。

三是科技服务业总体规模过小、自身定位不准、服务内容单一。科技服务面向科技成果的社会化产业化,是一种知识密集型劳动,是全过程、全系统和全方位服务。从新产品研发环节中的技术咨询到社会融资,新产品生产环节中从标准、工艺到知识产权,新产品市场流通中的策划和推广,这种高技术智力型服务,需要众多专业、技术和设施的良好集成与配套。科技服务中技术要素处于核心地位,技术转化服务须形成服务链。在我国科技服务市场上,势单力薄的小微机构大量存在,服务内容形式单一。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对科技服务的需求必然不同,个性化、小众化的服务,要求现代科技服务业从业机构不断拓展服务领域、持续提高服务水平和能力。有关实践调查和研究表明,我国大多数现代科技服务业从业机构服务对象定位不准,主要业务和精力集中于关注大型知名企业和政府部门,对广大创新型小微企业关注度不够,导致小微企业难以获得稳定可靠的科技服务。“任务上级给,经费上面拨,披着服务衣,干着垄断活”。服务机构的业务大量来自政府或行政机关,为企业服务的能力就会弱化。某些地区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创新创业示范区的创业孵化中心,还停留在为相关企业提供普适性的用房、水电、物业管理等低端服务,高端人才技术和投资融资服务严重不足。四是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服务标准匮乏。科技服务机构要想在协同创新各主体间起到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服务技术是核心,人员素质是关键。由于我国还没有建立科技服务从业人员的资格认定和业务培训等系列制度,现有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知识背景单一,部分从业人员满足于写材料、做“说客”,复合型的懂科技、懂市场和懂法律的人才奇缺。现代科技服务业存在大量信息咨询和推广公司,但它们无法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专业确认、筛选及评估,对知识技术转化规律、技术开发市场化运作等专业知识一知半解或蜻蜓点水,无法为成果转化和推广提供深层次服务。我国科技服务业的前置审查门槛低,除专利人等实行资质管理外,广大从业人员缺乏资质准入管理,缺乏系统的市场开发服务培训,不能承担应有的职责。

三、选取适宜的创新模式是发展现代科技服务业的重要抓手

随着科技创新的向前推进,特别是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在科技服务领域的广泛应用,科技服务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集成化、专业化和线上线下服务结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和资金链的紧密结合,是当前我国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要大力推动现代科技服务业向创新链深度拓展,推动单一服务向综合转变;围绕新兴战略产业和产业集群的研发外包、技术交易、创业孵化、融资等,着力培植综合实力较强的科技服务机构提供“一站式服务”能力;积极探索和创新通用型服务的模块化,线上线下有机结合,满足不同类型市场客户需要;要积极研究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动力、模式、领域和方向等方面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推动现代科技服务业业态和模式创新。西方发达国家科技服务业发展程度较高,在发展中形成了自身的发展模式[3],德国大力发展技术转让中心或办公室,美国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打造良性循环的区域产业链,日本政府则采用直接干预与重点扶持相结合的方式推进科技服务业的发展。

模式创新是推动科技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抓手。发达国家发展现代科技服务业一般在初创时期由政府出资建设管理,并逐步形成网络,随后社会组织和普通民众采用市场机制提供服务。我国的现代科技服务业在具体运行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以下几种模式[4]。一是打造创新平台模式。把提高科技行业整体创新水平作为根本目标,充分整合科技服务活动中的各种创新资源和要素,共同探索事关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解决办法,并积极为进驻到该创新平台系统的各种企业提供协同创新的机会。推进社会的创新平台建设,应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支持和监督作用,谋划构建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推动创新平台资源的多样化。针对产业创新平台,推动制定行业准入、运行和资金投入等准则措施,引导鼓励业内企业聚集,培育重点企业。二是创新生态模式。创新是一个包含各种要素的生态系统。具有强烈互补特性的各种研发组织或个体、创新型企业、科技服务机构和风险投融资组织应该共同努力,为实现共同的创新目标和社会效益营造健康发展的生态系统。创新生态模式的构建,关键因素是实现优势互补,要在充分考察合作伙伴的信誉和创新能力的前提下科学筛选。以建立创新利益共同体为起点,借助于契约和共同价值追求,着力构建创新命运共同体。三是创新外包服务。科技服务业从业机构以商业形式为本企业以外的一家或多家企业以外包合同方式提供信息、技术、专利申请与保护等科技服务,推动核心竞争力长入传统企业的价值链中,实现创新效益的最大化和共赢。四是创新知识管理。现代科技服务业以第三方形式为市场中的各种创新型企业提供专业的知识信息管理服务。科技服务供应商从企业和企业客户那里采集知识信息,并进行有效筛选、挖掘和研究,为接受服务的企业的创新全过程持续提供最优的解决方案、客户关系等知识资源。五是创新行业标准模式。俗话说,“二流企业做技术,一流企业做标准”。科技服务供应商以创建行业标准为目标,引导企业创新活动,向服务对象提供技术产品或检测标准服务。现代科技服务业从业机构要积极引导服务对象明确战略目标,使其成为行业标准制定者或标准制定参与者;帮助服务对象培养和吸收高层次人才、营造创新文化氛围,持续提高服务对象的创新能力。青岛市科技服务业的发展独具特色,在实践中形成了“公共研发服务”和“第三方专业服务”等科技服务业发展模式[5]。青岛市依托国家家电模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字化家电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基本建成了“特色产业集群的科技服务生态环境”。其一,通过建立科技企业信用评价、科技专项自动评审系统,助推科技成果转化。其二,创新“众包+众筹+创客”的服务模式。借助创新众包平台,企业将产品研发设计分发给众多方案提供商,方案提供商通过在线社区提交解决办法,所有参与方案提供者评出最优方案或设想,最终最优方案提供方获得奖励,企业则获得该方案所有权。其三,借助于完善的创业导师、辅导员和企业联络员有机结合的多层孵化体系,为青岛企业提供全方位的科技孵化服务。

四、以现代科技服务业为纽带构建协同创新机制

现代科技服务业掌握着大量的技术供给和需求信息,适应当前“制造业服务化”大发展的时代环境,促进知识创新链与市场开发链的顺利对接,提高产学研协同创新各主体合作绩效,为产学研各方建立合作的桥梁,为协同创新的顺利开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和重要保障。科技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分以下几个步骤并采取相应发展策略。

(一)发展战略一是坚持行业协会化。知识密集型特征决定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需要具有多学科专业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地区行业协会为主要依托,进行网络信息服务、技术转让、区域科技需求分析,提供资金支持信息,开展人才培训等活动。行业协会构建基于信息平台和技术市场的人才流动、供需平台,通过资格审查、市场监控和预测等,规范科技服务主体的行为,保障良好的市场运行秩序,实现市场主体服务规范化、标准化管理。二是坚持政策法规完善化。政策法规由知识产权法案、反垄断法、资本市场规范法及研发和技术转让政策等组成,保障市场和平台的公平性,既确保风险投资者的权益,又保障创新主体和技术购买者的利益。通过明确各类科技服务机构的法律地位、权利义务、组织制度和发展模式,形成法律定位清晰、政策扶持到位、监督管理完善、公平有序的市场发展环境。三是坚持服务主体多元化。非营利性科技机构、独立科技机构、营利性科技机构是科技服务业主体的主要形式,它们共同进行创新活动以及信息交流、资源配置、决策咨询和技术服务。现代科技服务应基于自身功能和个性特征,进行市场定位,制定、优化和实施发展战略。四是坚持服务网络的复合化。基于全球化的信息交流,现代科技服务业以市场和科技发展为导向,识别和挖掘具有潜在市场价值的创新成果,整合原有服务流程,开发动态客户服务界面,参与创新过程,特别是在创新项目的立项、研发、融资和管理等层面提供全方位服务。

(二)突出重点现代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既要四处开花,更要突出重点[6]。一是完善科技服务业市场法规、监管和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适合科技服务业健康发展的市场机制。二是加快建立现代科技服务标准体系,完善科技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三是全面落实大学科技园、孵化器等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健全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对外开放共享机制。四是充分利用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和地方科技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探索以政府购买、后期补助等方式为科技服务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五是健全科技服务业职业资格制度,完善学历教育、职业培训体系和科技服务业人才评价体系。六是推动组建以专利技术和标准为核心的创新服务联盟,组织实施科技服务业“走出去”战略,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服务业集群。

(三)协同创新以现代科技服务业为纽带构建协同创新机制,应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建立健全现代科技服务业行业管理体制机制。按照“调结构、转机制、分人员”的原则,加快各类科技服务业从业机构与原挂靠单位脱钩,加快职能机构的重新调整合并,大力推行公司制改革,实行企业化运作,实现优胜劣汰。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科技服务业市场培育,使政府对技术市场的管理向扶持与规范并举、奖励与惩罚并用的方向迈进。科学研究、统筹规划、点面结合,分步推行科技服务业的准入退出制度和相关服务标准体系的建设和改革,加强对科技服务业市场的培育、管理和激励。二是完善与科技服务业有关的财税金融政策。创新财政资金的投入方式,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投融资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推进科技信贷产品创新,探索阶段参股、跟进投资、风险补偿、绩效奖励等方式,引导资金重点投向科技成果转化和初创期科技企业。积极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新型贴息扶持政策,支持各金融机构扩大科技服务业质押物范围。改革和完善支持科技服务业发展的社会风险投资体系、融资担保体系,实施积极的财政税收政策,鼓励支持天使投资、众创众筹平台等社会各种资本资金的投入。鼓励支持科技服务主体多元化,扩大技术服务机构的业务范围,特别是要高度重视发挥专利商标事务所与研究院所及企业有广泛接触的优势,推动最新专利技术成果和企业开发产品优势的结合。三是建立健全科技服务业行业及从业人员考核评价机制。遵照市场经济和科技发展规律,深化科技评价制度改革,改进科技奖励办法,探索建立科技服务机构的信誉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和动态管理机制,推动信誉监督管理社会化,促进行业整体水平的全面提高。在涉及国家重大科技决策、科技专项计划实施和重要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中,充分发挥科技服务信用评级的作用。科技服务从业人员需具备一定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市场洞察力。要加快专业科技服务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对科技服务从业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切实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尽快建立并完善科技服务机构从业人员资格认定制度,加快技术经纪人队伍和职业资格标准体系建设步伐。四是建立健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平台体制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产学研协同创新主体对新科技的需求复杂多样,需要借助知识共享机制来建立一个知识创新资源平台,需要社会各方面专业人员的积极参与。要优化创新生态,充分利用大学学科和人才优势,引进聘用知名专家学者,保障知识共享机制良性运行。营造开放环境,促进参与机构的多样化。在全社会营造勇于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氛围,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坚强保证。

[参考文献]

[1][6]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14-10-29.

[2]李宁,李隼.创新:企业家伦理的核心价值———论熊彼特和杜拉克的企业家伦理观[J].学习论坛,2008,(8):41~43.

[3]张前荣.发达国家科技服务业发展经验及借鉴[J].宏观经济管理,2014,(11):86~87.

[4]祁明,赵雪兰.中国科技服务业新型发展模式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22):118~121.

篇5

1.1科技服务性

科技服务业是生产业的组成部分,服务性是其最为明显的特征。科技服务性特征包括两层含义:一它是一种服务活动,其劳动对象是作为服务活动表现出来的;二它是一种以科技产物为服务对象的服务活动。在科技服务业的主体和内容上,同样体现着服务性的特点。科技服务的主体广泛,比如大学、科技型企业、政府机关和科研机构等,科技服务在这些主体之间架设起了一道桥梁,为它们提供科技中介服务。服务的内容具有系统和专业的性质,其服务性在技术的供给方和需求方之间、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过程中的全方位科技服务中都能体现。

1.2服务综合性

从技术的开发、传播及实际应用的整个过程来考虑,科技服务业提供包括技术开发推广、创业孵化、国际合作、市场开拓、创新培训、产权交易、人才交流、管理及法律等服务,是全方位、多角度覆盖,以知识和科技为基础,集系统化与专业化于一体的科技服务。发展科技服务已成为世界各地实施城市化战略、加速城市现代化建设、提升城市综合服务性能的重要内容。科技服务业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主要表现在:为企业提供市场、技术、投融资等方面的信息服务;组织和整合各种资源,帮助企业开发新技术,实现产品的技术开发与推广服务;为中小企业提供的全方位的企业孵化服务,其帮助不仅体现在提供办公场地等共享设施,也体现在为其提供信息咨询、市场营销等软实力服务;科技服务还体现在技术交易过程中,在该过程中科技服务可提供各项技术交易服务;另外,为企业技术、人力资源等方面培训的创新培训服务也是科技服务业的一个重要功能体现。

1.3服务社会性

科技服务机构是面向全社会的社会化组织,它主要是为各类高等院校、企业、政府部门等提供包括科技评估、信息咨询、企业孵化、技术贸易、技术转移等在内的全方位服务。所以,其服务的主要功能就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面向社会开展科技服务。科技服务机构的服务社会化还表现在特定的服务对象上,它可以依据不同的服务对象提供相对应的科技服务,其服务能够充分反映社会要求。

1.4服务延续性

从事科技服务工作的既有专业机构(如专利委托转让事务所等),也有非专门机构(如大型科技企业中的科技服务部门),但它们都具有明显的服务延续性特征。科技服务工作是一个在科技成果应用中,解决出现的各种技术问题并不断完善技术的过程,具有一定的延续性。作为促成科学技术成果转让的“居间人”,科技服务机构需在整个转让过程中提供持续的科技服务。

1.5知识密集性

科技服务业具有典型的知识型服务业的特征,将从业人员的智力当作其获取收益的出发点。科技服务机构所服务的主体与其行业的专业化特点决定了其提供的服务具有高知识程度水平的特点,因此科技服务业发展的第一要素是知识要素。科技创新可以创造新的知识,科技服务可以造成知识流动,科技服务业的目标是引入外部资源补短,形成科研与产业间的强强联合。科技服务机构目前已经在技术创新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整个过程都对该服务有需求,因此对从业人员知识结构、人际及产业关系提出了新的挑战,只有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能胜任。通常情况下,从事科技服务业的人员主要由高学历或有经验的专业人才组成,他们在企业与客户之间充当知识交换的界面,因此从业人员的素质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科技服务能力的高低。

1.6效益优化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服务业可以促进先进的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切实提高生产力水平。科技服务业不仅成为现代服务业的新业态,具有独立的产业特性,并且它往往能给科技企业及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科技服务活动与一般的服务活动的本质区别,一般发达国家的科技服务业的经济贡献值约占其GDP的5%-10%或更高。

2宁波市科技创新服务业发展模式探析

目前,宁波市根据国家现代服务业示范城市建设的要求,以提高创新能力为先导,以强化技术转移为重点,进一步整合优势资源,不断借鉴和总结经验,走产业集群的发展道路,创新区域经济特色科技服务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

2.1市场导向模式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市场经济时代,因此市场的变化也会影响到资源配置情况。科技服务机构通过分析市场的变化规律,掌握市场的不断变化的需求,然后在此基础上对自身的服务内容进行修正,使其更加的符合时展的特点和市场发展的需求。除此之外,科技服务机构市场导向模式还能够通过更新科技服务模式,不断优化服务链,向企业以及社会提供更为优质、有效的科技服务。

2.2创新平台模式

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是将创新资源与要素进行汇聚与整合,推动某个领域进行创新研究,并产生应用成果。根据科技服务内容的不同,可将创新平台分成六个子模块:基础设施子模块、资源服务子模块、技术服务子模块、研发服务子模块、检测服务子模块和成果交易子模块。该平台的核心是企业,通过为企业提供各类设施租赁、信息咨询、技术开发和产权保护等全方位的服务,促进企业的创新活动。创新平台模式实质上是科技服务体系中的基础服务体系与工具方法论体系的实现模式,以平台的方式推动科技服务业的发展。现阶段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的发展都受到自身创新能力低下的阻碍,科技服务机构的出现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了转机,而创新平台模式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并且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青睐。

2.3生态系统模式

篇6

关键词:技术孵化;金融扶持;高附加值;技术成果产业化

一、科技服务业现状分析

科技服务业是指在一定区域内,运用现代科技知识、现代技术和分析研究方法等,通过提供专业技术手段、科技培训、技术孵化、科技鉴证、科技金融等手段向区域内其他产业提供智力服务的新型服务业。

科技服务业属于知识技术密集、增值高、消耗少的新型高端服务业态,最早出现于19实际的美国等发达国家,并在此后的200年里逐渐发展成为很多发达国家的主导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科技服务业最初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结构调整兴起的,2005年我国将其列入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中,包括研究与试验发展、专业技术服务业、科技交流和推广服务业和地质勘查业四大类。30年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科技服务业的发展也呈现出良好的势头,新的服务内容、服务业态、服务模式不断的涌现出来,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等地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科技服务业更是逐渐成为拉动经济的新增长点。但总体上我国科技服务业仍处于发展初期,很多地区(包括山西)的科技服务业还处于萌芽阶段,其科技服务业存在着品牌知名度不够、复合型人才紧缺等问题,推动科技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科技服务业促进装备制造业升级途径

在科技服务业兴起之前,很多的研发设计部门是装备制造业生产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这种组合方式能够缩短从研发设计到生产的过程,在一定的时期内对提高企业的效率有着显著的效果。但随着装备制造业市场的竞争剧烈化,其发展对研发设计部门提出了新的要求,研发设计企业需要以更宽广的视角来审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路径,从整个行业以及技术的发展来梳理其发展目标和任务。研发设计部门从原来的生产企业中分离纳入新的科技服务业,能够同时为整个行业提供研发创新服务,对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科技服务业能够有效的推动其他行业向装备制造业转型发展。装备制造业属于高附加值的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特别是在现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装备制造业的各个方面对技术的需求都日渐提高,因此该行业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科技服务业可以通过提供技术孵化、科技培训等手段为进入企业提供必要的科技扶持,增强新进企业的存活率和技术竞争力,有效推动装备制造业的升级。

科技服务业能够提高山西装备制造业的技术成果产业化的效率。近年来,山西省每年产生的科技成果近2000项,其中易于推广的装备制造业相关研究成果更是不少,但是由于缺乏科技中介的有效引导,大量的民间资本不能及时的投入到新型产品的开发生产中,导致技术成果转化率低下。科技服务业通过其技术转移服务、科技金融服务能通过技术孵化等手段有效的将资本流入到新产品的研发生产中,及时的将技术成果实现产业化的目的,促进装备制造业的升级目标。

三、山西省装备制造业现状分析

山西省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之一,最早起源于1898年太原机器局,在山西的发展已有近120年的历史。经过120年的发展,山西省的装备制造业逐渐发展成为包括金属制造业、通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装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业等多种种类齐全的装备制造业产业。截至2014年底,全省大中型装备制造业企业共有1144家,涉及电子设备、交通运输、能源采掘冶炼等多个领域。

自2012年以来,受煤炭等能源价格持续下跌的影响,以煤炭为主导产业的山西省经济发展受到了巨大的打击,传统的能源型经济的转型发展迫在眉睫。但作为山西省第四大支柱性产业的装备制造业仍停留在产品初加工阶段,与广东、上海等装备制造业强省相比规模仍然较小,对山西省经济发展的贡献有限。以2014年为例,山西省全年装备制造业生产总值约432.9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8.54%,远低于同期上海和广东的水平。

目前来看,山西省制造业的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山西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重化工业的倾向。从2014年广东、上海以及山西三个地区的装备制造业总产值来看,除了电子设备制造业在装备制造业中所占比重处于较高地位以外,山西省通用设备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总产值在装备制造业总产值中占比远超过广东和上海的同期水平。究其原因,也是由于山西省重化工业发展的雄厚基础以及多年来山西省能源型经济的导向所致,使得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也呈现出侧重能源开采和冶炼等。

2.山西省装备制造业的能发挥主导作用的企业较少,产业集中度较低。文中通过计算各行业区位熵来衡量山西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集中度水平,通过对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和山西统计年鉴中相关数据计算得出结果(结果见表2)。结果显示,我省装备制造业中各行业的区位熵指数都小于1,说明我省装备制造业专业化生产水平远低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装备制造业的集中度仍然较低。

3.山西省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仍然较为薄弱。近年来,山西省装备制造业在技术创新方面获得了长足的进步,2014年全年全省装备制造业新产品开发数达到1283项,开发经费大400880万元,销售收入达3335692万元,其中专用设备制造业在开发数、研发费用和销售收入方面都超过总数的50%。但与广东上海等地相比,我省装备制造业在专利申请数量上仍处于劣势,省内自主创新意识和创新强度还有待提高。从行业来看,我省的电子设备、通用设备等高技术装备制造业创新投入相对较低,自主创新能力较弱,高技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迫切需要科技服务业为其提供科技扶持。

四、科技服务业发展对策

科技服务业的发展要以促进装备制造业向高附加值的方向转型升级为目的,提升省内支柱产业的主导力量。

科技服务业要加强与高校和装备制造业企业的合作,实现产学研体系的形成。科学技术是否实用、前沿是决定装备制造业附加值高低的重要标准,科技服务业要依托自身优势将高校科研成果通过与装备制造业企业的合作实现技术成果转化。此外还要重点依照企业的需求有针对性的培养专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要加大信息技术网络的建设,搭建信息资源交换、共享平台。

科技服务业合理配置研发资源,重点为电子设备、运输设备制造业等具有高附加值装备制造业提供技术扶持和融资途径;利用科技服务业的科技孵化和科技金融等工具,降低科研成果转化成本、提高转化效率,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要支持省内低附加值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发展,扭转山西省装备制造业中出现的侧重能源开采冶炼的现状。

科技服务业要加强与中小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合作。目前我省装备制造业存在众多的中小型企业,要充分利用科技服务业的融资优势和技术优势,解决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技术难题和融资障碍,促进中小装备制造企业的扩大发展,提升山西省装备制造业的集聚度,实现山西省装备制造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马莉.中山市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34(9).

篇7

关键词:信息咨询;信息意识;知识经济;人力资源

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经济生产瞬息万变,计算机与INTERNET网的发展促成了全球经济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一体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更新速度飞速发展,科学技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周期大大缩短,新技术竟相涌现,新产品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的信息飞速地传向世界的每个角落,越来越新的科学技术时刻冲击着人类的工作生活,从而不断地改变着人类社会。这种以知识和信息为主导的全球化的科技革命和经济革命,正在把人类的生活推向一个新阶段DD知识经济时代。大力推进信息化,是我国加速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全民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战略举措。作为知识经济的代表,信息服务业逐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在全球经济变革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我国科技信息服务业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及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服务业已成为经济活动中的一个生力军。随着中国成功加入WTO,我国的信息服务业顺利进入了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新世纪,知识经济已成为本世纪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但是,由于我国信息服务业的市场服务意识没有完全达到与时俱进,信息咨询服务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信息服务业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社会对科技信息需求意识不强,没有认识到科技信息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尤其企业对信息的重视不够,他们现用现学,没有长远的目光面对市场。由于没有完备的科技服务管理体制,对科技服务机构起不到监督、管理的作用,所以对一些知识产权难以保障,从而影响了信息市场的诚信,同时也影响了我国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及科技成果的推广,阻碍了我国经济信息化的进程。由于有价值的科技信息资源存在着封锁、垄断,这对信息的普及造成了扼制。以情报机构为例,虽然国家投入了一定资金为部分地区的科技情报机构购置了信息资源,但国家对情报机构投入的事业费不足,造成情报机构的人员面临着创收压力,以补贴事业费不足的问题,甚至有些情报机构由于政府投入少,没有信息资源作为支撑,而为了维持情报机构的存在,只得变卖家产、出租房屋,完全失去了情报机构的本质意义。

二、我国科技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对策建议

根据我国目前科技服务业市场服务的现状分析,要使我国科技服务业在国际竞争中占据市场,首先应该提高科技服务意识,以便扩大市场需求。只有提高了科技服务意识,我们才能真正的做到发展科技、科技强国,而不至于总是跟在别人后面。

(一)完善我国科技服务业市场机制

提高科技服务的质量,对科技服务做到诚信制,强化信息服务业的竞争意识,完善信息服务业的法律法规,健全市场管理机制,规范市场的行为,使信息服务业能够健康发展,提高科技服务人员的知识水平和业务素质等。只有为信息服务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科技服务才能被人们认可、接受,才能使我国的信息服务业在国际竞争中站稳脚步。

(二)加强信息服务业的人力资源

信息服务业在西方称之为“智力服务业”,它的发展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与其他产业的区别在于信息服务业的成果体现在由从业人员的知识、经验和智力汇集而成的科技服务报告中,因此从业人员的素质至关重要,它不仅要求从业人员有较高水准的专业知识,通晓有关法律、心理、社会及相关科学知识,还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敏锐的思维能力等。规范管理,统一和健全认证制度。最后,也是极为重要的是要培养科技服务人员的创新能力、能动性、实践能力,也就是要从思想方法、创造思维、实际操作等多方面培养科技服务人员的现代服务意识。作为科技服务人员在收集信息时应做到心平、气静,要求综合分析能力要强。要勤于积累,善于思考,努力做到眼勤、脑勤、嘴勤、腿勤、手勤,要多看、多想、多问、多行、多写。把分析整理完的信息应用到实践中,为社会、为人类创造更多的价值。加快信息化人才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信息化人才队伍,是信息社会进步的重要前提和最终归宿。所以,我们要始终不渝地把信息化培训向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加以推进,为各行各业和各地区培养输送更多更好的有用人才,不断为社会培养优秀的劳动储备,这是信息化建设事业和信息化建设进程对我们提出的要求。

(三)加强信息机构市场服务机制和意识

科技服务机构要加强内部管理,注重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科技服务机构必须处理许多内部管理问题,如资源利用、时间分配、客户关系、行政支持、专业发展等。把内部管理搞好,具有优秀的管理,才能为其它企业“病人”开药方。大凡成功的科技服务机构都明晰管理科技服务业的结构,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适当的市场定位和职业价值观,并具有较大的规模。科技服务业正经历着市场的考验,进行着自我整合与提升。只有在内部管理、职业价值观和市场定位各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并具有较大的规模,科技服务机构才可能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信息化进程的全面推进,各级政府、部门及企业对信息的需求,已经从信息基础、信息资源的开发、信息技术建设推广发展到从战略高度开发信息资源,科学合理地管理信息资源,充分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的高度。这就迫切需要一大批具有一定规模、管理完善、手段先进、信息资源丰富、服务意识强的科技服务机构,以及拥有一批专业素质和信息分析能力强的信息分析人员,这些是才是更好地推进我国信息化进程和快速提高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服务业发展 战略 对策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天津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不断加快,天津服务业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近几年来,虽然天津服务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突破,但是与发达的城市相比仍存在差距,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天津服务业的相对滞后有可能成为制约天津未来发展的瓶颈。为此,笔者就天津服务业发展的战略选择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一、天津服务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天津服务业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年上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高。2006年天津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732.93亿元,比1990年增长15.6倍。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0年的33.5%上升到2005年的40%,平均每年提高0.5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六五”时期的33.2%提高到“十五”时期的58%,已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

天津市服务业从业人员由1990年的144.27万人,增加到2006年的251.63万人,增加了107.36万人。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由1990年的30.7%上升到2006年的44.7%,提高了14个百分点。服务业的发展不仅吸纳了新增社会劳动力,而且承接了第一、第二产业转移的劳动力,已经成为全市扩大就业的主渠道。

二、天津服务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服务业总量规模小,新兴服务业发展慢

2006年,从增加值的绝对额来看,北京、上海分别是天津的3倍以上。从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来看,自2000年起,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城市这一比重均超过50%,而天津近几年仍徘徊在45%左右。天津新兴服务业发展慢、实力弱。交通邮电、商贸餐饮、仓储等传统行业比重偏高,2006年达55%,而信息、教育、综合技术、金融等服务业比重偏低。新兴服务业发展比较分散,没有形成规模和集聚发展态势,大集团、大公司较少。尤其是体现国际大都市特色的信息咨询、医疗服务、设计等知识服务业发展有待提高。产业之间的关联效应、产业的扩散效应、城市信息化对工业化的带动效应远未凸现,产业互动、融合发展的态势还未形成。

2.非公经济不够活跃,就业压力大

与一些经济发达的省市相比,天津市的非公经济发展明显不足,民营企业和私营个体经营者的注册数量、经营规模、利税水平都有较大的差距。据全国工商联、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2004年对全国的私营企业的第六次抽样调查显示,国内拥有10万户以上的私营企业的省市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而2005年天津的私营企业是7.73万户。仅为北京的四分之一,上海的六分之一。就经济基础和市场、区位条件而言,天津的民营经济理应有更大的规模、更快的发展。随着社会劳龄人口的增加,由于非公经济发展的缓慢,造成就业压力增大。

三、天津服务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重点

1.战略目标

发展服务业的总体战略目标是:以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提高素质为首要任务,力争用十年左右或更长一些时间,逐步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服务业体系。主要包括:(1)建立比较发达的统一的服务业市场体系,努力促进服务业的产业化;(2)建立完善的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3)建立方便的城乡社会化综合服务体系;(4)建立高效能的宏观调控体系。

发展服务业的量化目标为:到2010年,使服务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0%以上;服务业就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重达到或超过中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即比现在提高10个以上百分点;服务业的增长速度保持每年递增15%以上。

2.战略重点

天津服务业发展的战略重点是:(1)突出发展对国民经济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产业,主要是物流业及信息服务业等;(2)加快发展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行业,主要是教育培训、科学技术等知识智能型行业;(3)大力发展投资少、收效快、就业容量大、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关系密切的行业,特别是社区服务、物业管理、房地产、饮食服务业以及旅游业等;(4)尽快发展与知识经济和科技进步相关的新兴行业,主要是咨询等中介服务业、文化产业、科技开发产业、金融保险业等。

四、天津服务业发展对策建议

1.扩大对外开放,增强服务业国际竞争力

天津的对外开放具有一定优势,对外贸易和引进外资在全国都居于领先地位,2004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额位于全国第五位,外向型经济支撑着天津经济的发展。但是,我市引进的外资,大部分投入到工业企业中,投入到服务业的比重很底,而且集中在有限的领域。因此,天津服务业要发展,就必须加快对外开放步伐,把吸引大型跨国公司的投资和技术与天津服务业发展结合起来,凡对于投资服务业的外资企业,都应为外资企业在投资和落户等方面创造良好的条件。

2.进一步调整服务业结构,完善服务业体系

目前,天津服务业项目中劳动密集型仍占主导地位,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业比重偏低。而当今国际服务业竞争的比较优势主要是在知识、技术、管理等服务领域,这些领域呈现出制约因素少、市场增长快、附加值高的特点,而传统的劳动密集型服务业竞争激烈,获利空间窄,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小。加大服务业内部行业结构调整力度,在继续推进传统服务业发展的同时,重点是要高起点发展信息与科技服务、商贸流通、金融、保险、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提高全市现代服务业的科技含量、整体素质和发展水平。

3.发挥滨海新区的龙头作用,构建天津服务业新的增长极

天津滨海新区地理位置优越,经济辐射功能强,聚集了港口、开发区、保税区、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重点旅游地区,服务门类齐全。目前,滨海新区的服务业已形成一定规模。在未来的发展中,滨海新区应建成现代化制造研发基地,中国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成为天津现代化国际港口大都市的标志区和生态宜居海滨新城。因此,滨海新区重点要建立以服务进出口贸易为主的金融保险业,以国际贸易和港口运输为服务对象的现代物流业,以海洋资源、游乐艇、航母为特色的旅游业。

4.积极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增强服务业发展活力

积极鼓励个体私营经济在更广泛的领域参与服务业发展,在市场准入、土地使用、信贷、税收、上市融资等方面,对个体私营经济实行与国有经济同等待遇,并在技术、管理、培训等方面提供必要的帮助。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条件。凡鼓励和允许外资进入的领域,均鼓励和允许民间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进入。加强对服务市场的依法监管,营造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

5.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扩大服务业就业规模

进一步挖掘服务业安置就业的巨大潜力,拓宽服务领域,开拓新的就业渠道。对就业潜力大的行业尤其是商贸餐饮、社区服务、农业服务等,要营造更加宽松的环境加快发展。鼓励下岗失业人员、乡镇转岗干部、复转军人创办社区服务业和农业服务业。引导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就业,取消限制劳动力合理流动的政策规定。完善和规范就业服务体系,提供及时准确的就业信息,引导劳动力有序流动。制定劳动力市场管理、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劳动事务等就业服务制度和标准,规范劳动者、企业和市场中介组织的市场行为,鼓励服务行业推行非全日制、临时性、弹性工作时间等就业形式,为需要就业者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和非国有经济吸纳劳动力的重要作用,支持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抓紧研究制定鼓励农村劳动力转移从事服务业的政策措施。

6.加强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提升服务业整体水平

充分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服务业,鼓励服务业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管理网络化。以电子商务为龙头,推进服务业企业信息化,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建立覆盖面广、实用性强、以供求价格信息交流为主的市场信息系统。逐步建立服务业科技创新体系,实施重点科技工程,加快服务业技术创新步伐。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加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提高面向企业技术创新的服务能力。在现有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服务业专业,扩大服务业专业招生规模。

篇9

【关键词】服务业;波士顿矩阵法;生产业

一、北京市服务业发展情况

1978年,北京市三次产业结构为5.2:71.1:23.7,服务业增加值仅为25.8亿元,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多年的发展,1995年北京市服务业的比重首次超过了第二产业,1998年服务业比重超过60%,2006年超过了70%,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2012年,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3592.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7.8%,占比达到76.4%,规模和占比持续位居全国城市第一。

多年来,北京市服务业对全市的贡献度不断提升,在创造增加值、吸纳从业人员等方面占全市总量的比重超过七成,在经济贡献率、地方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利用外资等方面超过八成,服务企业实现利润总额超万亿元,成为首都经济的最主要支撑。[1]

二、服务业重点行业经济指标分析

北京市金融业、批发零售业、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房地产业、科技服务业、交通运输业、住宿餐饮业、文化、体育与娱乐业等九大行业占全市经济比重合计接近70%,本文以这九大行业为研究对象,称为“服务业重点行业”,从盈利能力、成长能力、就业及社会效益、节能降耗效应及创新能力等五个方面选取指标,对各行业进行数量分析,同时对各指标综合排名,从而评估服务业内部行业发展情况及趋势。

(一)北京市服务业重点行业盈利能力——资本利润率1指标分析

盈利能力反映了某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赚取利润的能力,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动力因素。盈利能力分析拟选取重点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的资本利润率为指标,对服务业重点行业进行分析。

资本利润率反映所有者投入企业资本的获利能力,是用来衡量企业经营效益的主要核心指标。该指标应以同期银行存款利率为下限,实际上应高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在市场竞争条件下,各行业资本利润率有平均化的趋势。

数据显示(表1),2006年到2011年,服务业实收资本由42345.2亿元增加到90113.7亿元,增长了113%,服务业利润由2967.1亿元增加到11413.1亿元,增长了285%,高于实收资本增长幅度。表明服务业核心经济效益均有提高。

2006年到2011年,服务业平均的资本利润率由7%增长到12.7%,增长了82%。服务业平均资本利润率高于同期银行存、贷款利率,表明服务业的社会投资是有经济效益的,社会经济活动是良性发展、健康运行的。[2]

从水平上看,2011年,资本利润率最高的行业为批发零售业,资本利润率为35.4%,其次是文化、体育与娱乐业,资本利润率为25.9%,科技服务业以22.9%的资本利润率排名第三。从发展趋势上看,与2006年相比,2011年服务业中,资本利润率上升的行业有批发与零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文化、体育与娱乐业等行业,其他行业则呈下降趋势。

2011年交通运输业资本利润率最低。该行业中,城市公交客运由2004年的经营性质回归到准公益性质,2011年公交票价只相当于2004年的40%。同时,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货物运输量下降显著。[3]

(二)北京市服务业重点行业成长能力分析——增加值2指标分析

成长能力是反映一个行业未来发展的能力,它反映了行业发展的速度和增长的质量,成长能力强代表行业市场需求旺盛、发展前景看好。拟选取增加值指标对服务业重点行业进行分析。行业增加值可以较为准确的反映一个行业的规模、效益,是国民经济中一个最重要的综合性经济指标。

数据显示(表2),2006年到2011年,服务业增加值由5837.6亿元增长到12119.8亿元,增长了107.6%。2011年,服务业的增加值五年时间翻了一番。

从规模上看,2011年服务业中,批发零售业以2122.8亿元的增加值在各行业中排第一位,金融业以2055.0亿元的增加值排第二位,信息服务业则以1492.6亿元的增加值位居第三。金融业、批发与零售业、信息服务业三个行业增加值总和在服务业中占比达30.0%,在服务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发展潜力上看,2006到2011年,科技服务业增速最快,11年比06年增长了157.6%,商服务业以153.9%的增速排第二,批发与零售业、信息服务业、金融业涨幅均高于服务业平均值,这些行业是服务业中最有发展潜力,成长性最好的行业,都属于生产业。由数据可知,生产业增加值绝对值和增速均高于生活业和社会公共服务业,也高于全市行业发展的平均水平。

(三)北京市服务业重点行业就业和社会效应分析——劳动生产率3指标分析

北京市服务业对于解决社会就业问题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劳动生产率可以反应一个行业的解决就业能力和行业存在隐性就业的程度。拟选取劳动生产率指标对重点行业进行分析。

劳动生产率指根据产品的价值量指标计算的平均每一个从业人员在单位时间内的产品生产量。是衡量行业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是行业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职工技术熟练程度和劳动积极性的综合表现。

数据显示(表3),服务业从业人员由2006年17.1万元/人提高到2011年23.8万元/人。从规模上看,2011年,金融业劳动生产率最高,达68.7万元/人,其次是信息服务业达29.1万元/人,房地产业以29万元/人居第三位,排名前三的行业均高于服务业平均水平,这也是这些行业职工平均收入水平高的主要原因。从发展潜力上看,2006到2011年,交通运输业、商务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现价增速排名前三。

(四)北京市服务业重点行业节能降耗效应——万元GDP能耗及增速分析

北京市服务业能源消费量的快速增长给全市节能降耗带来新的挑战,能源利用和环保效益是考察服务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拟选取万元GDP能耗指标对重点行业进行分析。

2011年,我市服务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仅为0.256吨标准煤,是全市0.43吨标准煤的57.1%,低于第二产业0.663吨标准煤。2006-2011年,全市服务业万元增加值能耗年均下降6.8%,在服务业内部各重点行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上升,其中,批发零售业、商务服务业、科技服务业降幅最大.2011年,受整体经济形势的影响,交通运输业、房地产业、住宿餐饮业由于能源消费呈刚性增长,万元增加值能耗较多。

(五)北京市服务业重点行业创新能力分析

创新能力是行业实现持久发展的动力,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要载体,其科研投入与创新情况对提升本地区的科技综合实力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由于数据获取原因,2011年未对服务业分行业创新指标进行统计,本课题选用北京市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及2008年非工业企业创新能力分析拟选取研究与试验发展(R&D)内部支出合计、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以及拥有发明专利数三个指标,对服务业重点行业进行分析。

数据显示(表5),2008年服务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以下简称R&D)内部支出合计200.7亿元,R&D人员5.8万人,拥有发明专利数1.83万件。其中,科技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的R&D内部支出、R&D人员均居高于工业,分别居第一、第二位,商务服务业排第三位。科技服务业以6503.0件的拥有专利数排名服务业各行业第一。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2011年,北京市服务经济主导的产业格局日趋稳定,重点行业贡献突出。从增加值上看,金融业、批发零售业、信息服务业三个行业增加值总额占到服务业增加值总额30%。从财政收入上看,房地产业、金融业、制造业、批发与零售业、信息服务业五大行业形成地方税收收入占我市地方税收收入的比例接近80%。从利润绝对额上看,商务服务业、金融业、批发与零售业、房地产业四大行业的利润总额占服务业利润总额的95%。从就业人员上看,批发与零售业、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业、信息服务业四大行业从业人员占服务业从业人员总额的45.9%。生产业[5]具有产业渗透力强、服务半径广、市场潜力大等特点,发展引领作用突出。

(一)综合指标排名及分析

根据以上对各行业不同能力的分析,选取各种能力中的核心指标4 分别排序(表6),可以看出,服务业重点行业中,盈利能力中排前五名的行业是批发与零售业,文化、体育娱乐业,科技服务业,金融业,信息服务业,这五大行业对资本的利用效率高,经营效果好,盈利能力强,发展前景看好。成长能力中排前五名的行业是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批发零售业、信息服务业、金融业,这五大行业是服务业中最有发展潜力、成长性最好的行业,五大行业增加值占GDP的66.4%。就业和社会效应中排前五名的行业是金融业、批发零售业、信息服务业、房地产业、科技服务业,这些行业人均创造价值较多,职工平均收入水平较高。节能降耗效应中能耗由低到高排前五名的行业是金融业、信息服务业、批发零售业、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这些行业是服务业中能源消费量最少的行业,在首都经济的节能降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全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创新能力中排名前三的行业是科技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这些行业是最具创新能力,对于提升本地区的科技综合实力具有举足轻重影响的行业。

(二)波士顿矩阵法对服务业重点行业进行分类

波士顿矩阵(BCG Matrix),又称市场增长率-相对市场份额矩阵、四象限分析法,是一种用来分析和规划企业产品组合的方法。这种方法的核心在于根据市场的增长率和企业在该市场上的相对份额对企业进行分类,使企业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合理安排产品系列组合,收获或放弃萎缩产品,加大在更有发展前景的产品上投资。本文利用该方法对北京市服务业重点行业按照盈利能力和增长速度进行分类,以明确对不同行业的不同引导方向。[4]

如图1所示,在坐标图中,纵轴代表行业的成长能力,选用2006-2011年行业增加值现价增速来表示,横轴代表行业的盈利能力,选用2011年行业资本利润率指标来表示。以服务业资本利润率均值12.7%为界,将各行业划分为盈利能力强(资本利润率高于12.7%)、盈利能力弱(资本利润率低于12.7%);以服务业06-11年增加值增速均值107.6%为界,将各行业划分为成长能力强(增加值增速高于107.6%)、成长能力弱(增加值增速低于107.6%)。如下图显示,即该图由平行于Y轴与X轴相交于12.7的虚线和平行于X轴与Y轴相交于107.6的虚线将坐标平面划分为A、B、C、D四个区域,依次代表:A类优势产业,即处于高成长性、高盈利性象限内的产业群,包括批发零售业、科技服务业。B类盈利性产业,即处于低成长性、高盈利性象限内的产业群,包括文化、体育与娱乐业。C类重点培育产业,即处于高成长性、低盈利性象限内的产业群,包括金融业、商务服务业、信息服务业。D类调整型产业,即处于低成长性、低盈利性象限内的产业群,包括交通运输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

(三)结论与建议

1.批发与零售业、科技服务业属于A类优势产业,这类产业具有盈利能力强、成长性好的特点,由于其服务市场大,可以服务全国,部分行业可以面向全球,有旺盛的市场需求,是支撑首都经济发展和建设世界城市的功能性产业,应该而且可以进一步做大做强,加大投资以支持其迅速发展,积极扩大其经济规模和市场机会,以获得长远利益为目标,提高竞争实力。

2.文化、体育与娱乐业属于B类盈利性产业,具有低成长性、高盈利性的特点,这些行业发展进入成熟阶段,其财务特点是销售量大、产品利润率高,同时由于服务市场有地域性决定其低成长性,无需增加投资。该行业应该进一步市场细分,维持现有盈利能力或延缓其下降速度,争取在短期内获得更多的收益。

3.金融业、商务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属于C类重点培育产业,具有高成长性、低盈利性的特点。北京市金融业、商务服务业、信息服务业是反映首都经济影响力、控制力的重要行业,增加值与利润总额也有明显优势,但由于资产规模过于庞大,资本利润率不高,需要进一步盘活现有存量资源,金融业强化总部金融优势,完善金融市场建设,巩固金融管理中心地位。商务服务业培育一批本土高端商务服务品牌,形成功能完善、服务规范、与国际接轨的商务服务体系。信息服务业进一步以核心技术突破和新兴应用拓展为抓手,提升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高端发展能力。

篇10

【关键词】服务业;现状;问题;前景

服务业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的一个特殊行业,它最早是为商品流通服务的。随着经济的繁荣和人们需求的增加,它逐渐开始为人们的生活服务,后期又因为社会分工的逐渐细化,促使一部分为生产服务的劳动从生产过程中慢慢分离出来,成为了单独的行业,并列入了服务业的范畴。现在,服务业经过千年的缓慢发展,已经深入到了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为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促进经济社会的繁荣做出了不容忽视的贡献。

一、我国服务业发展现状

十以来,我国服务业发展规模持续扩大,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服务业(即第三产业)占比已超过现在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半,达到51.4%,并且在新登记的企业总数中,服务业占比超过80%,服务业已然成为了我国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并且随着新型产业的成长,我国服务业传统产业也在加速转型,表现在:①互联网经济呈现爆发式增长,随着“宽带中国”战略的稳步推进,移动互联网继续呈爆发式增长态势,2016年1-11月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累计达82.1亿G,同比增长124.1%,2016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也比上年增长25.6%,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高出15.2个百分点,全年全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26.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9.8%;②创业、创新企业猛增,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金融业等新兴产业分别新增企业24万户、10.4万户、7.3万户,分别增长63.9%、58.5%、60.7%,均高于服务业企业平均9.5%的增速;③物流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快递业务量问鼎世界第一,2013-2015年,快递业务量年均增长53.8%,快递业务收入年均增长38.0%;④旅游业保持快速发展,国内旅游和国际旅游人数和收入均平稳增长;⑤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业发展成效显著。

尽管我国服务业已经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存在着很多问题。表现在:①我国服务业就业吸纳能力不强,不仅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而且还远远低于与我国同等水平的其他发展中国家。据众多国内外学者研究对比显示,在相同增加值产出的条件下,与国外相比,我国服务业的结构偏离度远高于国际标准模式水平,其吸纳劳动力的空间较小,如果服务需求没有新的增长点出现,我国服务业的就业吸纳能力很难得到提升;②我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水平依然过低,在完成相同比例的工业化水平的基础上,美、英国等国家的服务业劳动生产率高出我国几十倍,这种巨大的差距提示着我国产业结构仍存在诸多隐患;③我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较弱,美国、英国的服务产品以其附加值高、处于高级环节的优势,在国际上表现出了较强的竞争优势,而我国的服务产品由于产品附加值低、涨势缓慢,无论是在竞争力,还是在抵御风险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不足。

二、我国服务业发展前景分析

为推动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明确“十三五”时期现代服务业领域科技创新的目标、任务和方向,科技部组织编制了《“十三五”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专项规划》,明确指出了“创新驱动,模式引领;系统规划,整体推进;市场导向,培育环境;开放合作,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和“到2020年,初步形成现代服务科学体系,理论技术水平大幅提高,生产业、新兴服务业、文化与科技融合、科技服务业领域服务科学研究与实践能力进入世界前列。在重点领域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国际、国家标准和行业解决方案,支持建设10-20个国家级现代服务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大幅提高科技在现代服务业增加值中的贡献度,全面提升现代服务业的规模、质量、效率和品质,实现我国现代服务业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并跑,在部分领域达到领跑水平”的总体目标,这一文件将指导我国未来几年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方向和趋势。

结合我国“十三五”规划和现今世界经济发展态势可知,创新将成为我国服务业发展的最重要引擎。我国服务业的发展将更多的依赖于新兴科学技术,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数字医疗等众多新服务业态将占据更大的比例,为促进和谐和可持续发展、改善民生提供新动力,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常态。加之中国制造业也已经从原来的粗放增长期渐渐进入成熟期,生产业加速从“微笑曲线”的中间向两端过渡,从制造环节过渡到研发设计、销售流通环节,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增加了支撑力。

加入WTO之前,我国服务业的对外开放相对滞后,1982年,我国服务贸易的全球占比仅为0.6%。进入21世纪,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深入,服务贸易的国际地位也不断提升,2016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额突破5万亿元人民币,在全球继续排名第二,这种成就在证明了服务业已成为我国经济贸易新的增长点的同时,也使我们对中国服务业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参考文献:

[1]相关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

[2]李冠霖 任旺兵. 我国第三产业就业增长难度加大[J].财贸经济,2003(10).6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