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体系范文

时间:2023-11-17 17:48: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预防医学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预防医学体系

篇1

1.1现代预防医学档案管理体系,是预防医学研究的基础设施

预防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体系,需要有大量的真实案例和实践材料作为研究对象,预防医学档案真实记录了疾病预防与控制的全过程,为现代预防医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的研究资料,是预防医学理论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建设科学的现代预防医学档案管理体系,就是建设现代预防医学研究的基础设施,一个国家现代预防医学档案管理体系建设的先进程度,将直接决定了这个国家预防医学的发展水平。

1.2现代预防医学档案管理体系,是国家公共卫生管理机构制定疾病预防控制政策的重要指导

预防医学档案是对人类疾病预防控制活动的真实记录,是人类医学实践的宝贵结晶。疾病的预防控制体系,不仅需要医疗工作者的全程深入参与,更需要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者、以及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因此具有很强的社会体系属性。建设科学有效的预防医学档案管理体系,能够帮助公共卫生政策制定者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激发群中的参与热情,提高公众的认知水平和重视程度,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构建全面高效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2现代预防医学档案管理体系的核心要素

2.1动态记录

建设现代预防医学档案管理体系,首先应注意对预防医学档案信息进行动态记录和动态处理。同时,预防医学档案管理还应注重资料获取和管理的时效性。疾病防治的规律告诉我们,很多类型的疾病,尤其是地区重大的传染疫情,其发展速度和变化速度都是非常快的,因此需要我们建立动态监测和观察体系,以求能够及时、高效、真实的记录疾病发展变化的每个阶段。因此,我们应该建立经常性检测记录、突发性检测记录、跟踪记录等记录方式相结合的动态监测记录体系,并能够根据疾病发展的阶段不断调整记录方法。所以,建立一个动态监测记录体系,是建设现代预防医学档案管理体系的核心之一。

2.2注重基础数据的整合

建设现代预防医学档案管理体系,另一个核心就是对预防医学档案基础数据的处理和整合。预防医学档案的存在形式多种多样,有文字、声音、标本等等,但是,随着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可以将这些材料整理成基础性的数据进行存储和交流,以方便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在数据处理和整合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较少的运用医学理论对原始材料进行处理,而需要运用数学和统计学的语言去客观描述一个原始材料,这是因为医学具有很强的证伪性和扩展性,随着现代医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很多过去的理论已被证明是不科学的甚至是错误的,而数学和统计科学具有较强的理论上的稳定性和传递性,有利于保证预防医学档案基础数据的利用率和使用价值的稳定性。

2.3信息系统的构建和交流

篇2

摘 要:小学生的体质是关系到学生能否健康成长的关键,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注重对学生体质的提升训练,不仅是新课程改革对小学体育教学提出的重要要求,同时也是体育课程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教师要从小学阶段学生身体发展的阶段特点出发,强化身体素质能力培养,不断提升小学生的身体素质能力。基于此,对小学体育教学中关注学生体质提升的教育教学方法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和探究,以期为现代小学体育教学活动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体育;学生体质;教学方法;意义分析

身体素质是学生首要培养的第一素质,是关系到学生能否健康成长、能否形成健康心理及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和综合能力的关键基础。小学体育课程是对学生体质能力进行训练的关键课程,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体育课程在小学生体质提升方面的效能发挥并不明显,需要结合小学生身体素质特点,从实际出发,注重对学生体质的提升教育。

一、小学体育教学中关注学生体质提升的意义解读

人的体质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和规律性,小学阶段的学生处在身体素质发育的关键阶段,具有十分明显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特点,在小学体育教学中P注学生体质提升,首先对小学生体质发展阶段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合理的体育教学内容和方法对学生的身体运动负荷、身体素质进行锻炼和培养,能够有效促进小学生身体的生长发育,适应身体发育的阶段性和规律性特征。其次,体育教学中关注学生体质提升还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有了好的体质,才能够承担一定负荷的学习压力,才能够精力充沛地参与到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才能够获得好的成绩、好的发展。另外,小学体育教学中关注学生体质提升也是实现小学体育课程教育意义的重要途径。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组织过程中要优先对小学生的身体素质能力进行锻炼,不断提升小学生的体质。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锻炼和提升学生体质的方法和途径

1.强化学生力量训练

力量是身体素质的最直接表现,同时也是衡量体质优良的一个重要指标,强化小学生的力量训练是小学体育教学关注学生体质提升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方法。强化学生的力量训练,为小学生身心发展奠定良好力量基础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体育教师要对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和调查,了解学生身体素质的基本情况,然后制定针对性强的身体力量训练方法。如果教师没有进行初步了解就开展力量训练,很有可能会对小学生的身体产生损害。其次,由于小学生处在身体发展的初级阶段,力量训练需要遵循小强度、高频率的特点,不能一下子“用力过猛”,否则会对小学生尚未完全发育的肌肉组织产生损害。力量训练可以融合到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例如在人教版小学体育“小球类与游戏”的篮球教学过程中,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往返跑的训练,对学生的爆发力和耐力进行训练,强化投篮训练,对小学生的上肢力量进行锻炼等。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小学生的爆发力和耐力都有了一定的提升,然后再进行长跑锻炼,通过这种阶段性的教育、系统性的训练对学生的力量进行强化训练。

2.开展高速运动能力训练

高速运动能力是小学体育教学中提升学生体质的一个重要途径,高速运动能力能够有效刺激小学生大脑中的运动兴奋神经和相关的各项运动器官,从而有效提升小学生的体质。但是在实际中,大部分小学生的高速运动能力是有限的,体育教师需要从相关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高速运动能力进行训练。例如在“小球类与游戏”中足球项目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变向跑、变速跑、折返跑等项目训练,在这些训练项目中对学生的呼吸、心率和肌肉运动能力等进行训练,提高小学生的身体调节意识。同时,在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在间歇性休息或者是课堂结束阶段,教师可以组织蛙跳训练对学生的高速运动能力进行训练,在巩固教学效果的同时,强化学生的身体机能。

3.注重培养小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

对学生体质的提升,仅仅依靠有限的体育课堂教学时间是不够的,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从而促使小学生进行自主体育锻炼,是提升小学生体质的一个重要方法。因此,在“走、跑与游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制定一个步行路程的目标,通过现代的运动APP对步数进行统计,增加小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从而有效提升小学生的体质。

小学体育教学中注重对小学生体质提升是体育教学意义深化的根本,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学内容,注重对小学生身体力量的训练以及高速运动能力的锻炼,并且注重培养其体育锻炼意识,指导小学生进行自主锻炼,从而不断提升小学生的体质,为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篇3

一、优化英语课堂教学,提高学习效率

一个人只有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才会有探究的欲望。学生对英语的感觉是从课堂开始的,因此自主学习要从课堂上开始。在课堂上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乐在其中;课堂上要减少机械重复等操练形势,增加语言思维训练的内容,多利用任务型教学,让学生在做任务、达到目标的基础上获得成就感;课堂上要充分整合课程资源,多利用媒体突破重点难点,给学生一个台阶;要上有英语学科特点的课,深度备课整合教材,处理好语篇与句型词汇的衔接并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在课堂上要预留学生的“自主学习田”,可以充分利用Duty Report或Everyday English/Do the survey等形式,并倡导学生在课堂上记好笔记;教师要上有准备的课,也要引导学生上有准备的课,强调预习的重要性,并提出预习要求,课上要埋好伏笔给预习的同学舞台,如教学简单的词汇时可以让预习的同学做小老师。当各种英语课堂机制有条不紊地运行时,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喜欢上英语课,那么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他们不会为单词量的增加而叫苦连天,也不会因为课文的篇幅增长而怨声载道,因为一切都上了轨道,在课上“听”成了一种享受,“说”成了一种渴望,“读”成了一种乐趣,“写”成了一种需要。

二、以班级英语文化建设为载体,提供交流平台,激发求知欲望

良好的环境能让一个人萌发一种向上的愿望。孩子学英语苦于氛围的营造,举目皆汉字,满耳是中文,孩子的钻研热情有待提高,精心布置教室,创造双语的环境,在中文标语下面用英语翻译,教室随处贴一些英语的格言警句,这些都能吸引孩子的关注,给每个孩子取一个英语名字,让他们自己想办法弄清自己和朋友的名字是什么意思,当西方重大节日来临时,如圣诞节,可以让孩子网上或书上找一些介绍圣诞节的英语段落,教师筛选之后在班级交流,或者就学生感兴趣的一个西方国家或城市,或自己研读的英语短篇进行英语摘录,并进行美化,最后择优在黑板报或自主学习墙上交流,一开始可以试着经常布置一些这样的开放性的自主学习任务,有目的地对孩子的学习方向进行引导,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养成这样的习惯,主动学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知识。

三、以英语阅读写作为最高实践点,充实学习内容,显示学习价值

孩子的英语水平到底不同在什么地方?一些有留学经历的学生深有感触:只要有环境,一般适应了环境就能提高英语口语,但阅读理解和书面表达是让留学生在国外学习举步维艰的一个重要原因。其实,每种技能的形成都是由形成习惯开始的——抓好英语阅读理解与写作从小学生开始。老师首先要有耐心,阅读与写作是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是孩子综合运用语言的一种能力,我们要善于积累,引导孩子看一些小短文,从幽默的看起,叙事的、科普的,自己准备一本词汇积累本,养成摘录新词的习惯,多看是语言迸发的前提;要善于等待,等待学生从大量的病句中走出来;善于加强引导,让孩子尝试阶梯作文,开始可以从写简单的三言两语——写简单的对话——用第三人称叙述课文——改编课文——写小短篇——写成熟的短篇——记英语日记;要善于总结,举行英语阅读与写作的交流会,让一些实践能力比较好的孩子介绍优秀的自主学习的方法。

四、以多元评价为新定位,加强知识反馈,促进成果积累

篇4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中医教育

中西医结合事业在我国已走过了50年的历程,是医药历史进程中耀眼的路标,在我国医药科学的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从2001年起,本所承担了我校七年制中医专业(中西医结合方向)《中西医结合研究思路与方法》课程的教学任务。为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并开好头,本所精心组织教师,从教材的编写、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与手段的使用等方面都做了周密的准备和安排;由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进行专题讲座,年轻、学历高、副教授以上(包括中医学、西医学及生物学)的学术骨干主要讲授,经过1998-2003级6个班级教学实践的探索,有一些初浅的认识和体会,在此与同道共同切磋。

1 讲好总论开好头

总论是本课程的重点内容之一,这部分内容是否讲好讲活,能否激发起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直接关系到本课程教学的成败。因此,对于前两年在南方医科大学(原第一军医大学)接受过较系统现代医学知识的学生来说,如何使他们树立牢固的中医专业思想,充分理解采用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学)的思路与方法来研究、发展中医就显得十分重要。在本部分课程讲授中,反复强调了国家出台的有关中、西医并重,中西医结合研究一系列方针政策的重要性;并详细阐述了中西医结合发展目前取得的主要成就;特别是对解放后参加西学中学习,艰苦创新,执着追求而在今天取得累累硕果的老一辈中西医结合研究者的业绩(如中西医结合急症、急腹症研究,证本质研究,中药药理研究,临床辨证客观性和规范性研究及中西医结合防治癌前病变及肿瘤的研究等)进行系列的、有代表性的重点介绍,使学生在认识上有了一个较高的起点。在此基础上,积极发挥学生为主体的作用,由学生自己查阅文献、撰写论文,就中西医结合的发展趋势与学生进行了互动交流,使同学们对所涉及的问题及目前的研究进展有了相对比较全面的认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分析和总结问题的能力。

2 中、西医比较学习

就研究的对象和目标来说,中、西医学是一致的;但从本质上说,二者分属于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尽管都是以研究生命现象、揭示生命本质、阐述疾病发生发展机理、寻求有效治疗疾病的途径和方法为目的,但两者认识事物的观点、方法以及研究过程完全不同。

尽管学生在前期学习阶段已经进行了较系统的现代医学及部分中医药理论的学习,基础较好;但作为七年制刚迈进四年级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与本科四年级学生尚没有显著的不同,中西医结合的概念对他们来说,也才刚刚真正接触。因此,有必要对学生进行中、西医学基础理论与临床差异比较的学习,使他们能够充分认识两种医学的不同点和优势所在;认识到中医药学与现代医学结合已成为当代医学发展的一种趋势及世界“中医热”为中西医结合发展提供的历史机遇;在我国中西医并存的历史条件下,中西医结合是二者优势互补的必然产物,是未来医学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作为中西医结合发展的继承者,还要让他们充分地认识到,在中医药理论指导和保持中医药特色不变的情况下,运用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学)知识去研究、发展中医药学是他们责无旁贷的义务和责任。

3 穿插生动活泼的专题讲座

21世纪的医药学人才要在竞争中不被淘汰,不仅要有深厚的医学知识,还必须具备掌握最新成果和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的能力及创新思维意识,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具有较强的应变及创造能力。因此,我们尤其注意教学内容安排上的前沿性、开放性和实用性。结合本学科的研究,就前沿学科知识邀请相关的专家进行如基因组学的兴起对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挑战与机遇、蛋白质组及代谢组学在中医药领域的研究展望、可拓方法在中医病因学研究中的应用以及“证、病、症”结合探讨现代中医的临证思维等精彩演讲。在开拓学生视野的同时,还注重对学生科研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开设了涉及中药药理和动物实验研究中如何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采用现代科学思路和方法进行探索,以及临床中如何进行证候客观化及评价体系标准化的研究思路等专题讲座,并让学生共同参与,进行讨论。

通过穿插这些生动活泼的专题讲座,既丰富了课堂的学术气氛,也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和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启发了他们的科研创新思路与意识,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目前已有多位同学参加学校“挑战杯”课题的申报获立项并获奖。

4 系统介绍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基本方法

从20世纪50年代西学中班开设以来,广大的中西医结合工作者运用当时的科学研究方法(包括现代医学的方法)进行了大量中医药实验的研究,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摸索出了适用于中医药基础与临床研究的各种实验方法如微循环、血液流变学、免疫学、受体学、病理学(包括超微病理)、组织培养、膜学、核技术、影像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并采用这些方法进行相关的研究且取得了累累硕果。直至今日,这些方法仍在中西医结合的研究中广为所用;尽管其中有些方法可能还显得不很成熟或特异性不够,但本着探讨和发展的眼光,教学中仍然将这些方法介绍给学生,鼓励他们积极思索,希冀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运用所学的新知识、新技术在保持中医药特色不变的情况下对此有所发挥。

篇5

士官任职教育在我军院校教育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针对性地搞好士官任职教育是提高士官队伍素质的重要手段。同学历教育相比,士官任职教育的对象、目标、周期、内容和要求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学历教育全面转向士官任职教育,是一场全方位的深刻变革,为了提高士官任职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不仅要更新教育思想理念、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新型学科专业和课程体系,还要改革原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建立全新的教学方法体系。

1 以士官任职教育需求为导向,切实优选教学方法

学历教育以基础教育和学科性教学为主,而士官任职教育与之不同,应着眼于岗位任职的现实需求,侧重于士官学员岗位任职能力的培养。士官任职教育的这一特点,决定了教学方法必须根据岗位任职的需求,采用重点讲授、专题研究、案例分析、模拟演练、部队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其中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要实行精讲。士官学员大部分是具有一定学历的在职士官,他们已经有了较强的认知能力,对教学内容已能独立理解,对教员讲授的需求已不再是获取现成的知识。因此,教员课堂讲授不应坚持面面俱到,而应坚持精讲,着重讲重点、讲难点、讲方法、讲解决问题的思路,其目的不是简单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士官学员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同时,应注重讲授与自学、研讨等教学方法的结合,深化士官学员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士官学员的学习能力。

另一方面要突出实践。任职教育同学历教育相比,更强调实践应用,突出培养学员岗位任职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更加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在士官任职教育中,应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精心选择和设计,尤其应突出装备操作、战术演练、演习实习、参观见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的应用,从而消化理论、掌握专业技能、发展综合能力,特别是实际运用能力。

2 以促进知识内化为牵引,注重能力素质培养

知识、能力、素质是处于不同层面、相辅相成的整体,知识掌握是基础,能力发展是关键,素质养成是目的。士官任职教育的主要目的不在于知识的积累,而在于专业能力和军事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为此,应对所传授的知识进行必要的筛选,着重传授基本知识、结构性知识、方法论知识和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知识;应教会学员思考问题,尤其要培养学员的创新思维能力;应营造实践锻炼的环境,加速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应注重知识的“内化”,促进优良军人素质的养成。要促进知识的“内化”,在教学方法上就应注重讲授与研究、听课与自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要让学员明确“为什么”和“怎么办”,并通过独立思考、独立实践,掌握知识的精髓,将“死”的知识变成“活”的知识。

3 以理论与实践结合为途径,着力发挥经验作用

士官学员或是经过了系统的学历教育,或是在工作岗位工作了一段时间,具备了一定程度的工作经验,有的学员甚至在实践中通过对本专业、本岗位相关知识的学习和研究,已经成为某一专业、某一领域的行家,在一定范围内有一定的积累。实践经验丰富是任职教育士官学员的最大特点,这也是任职教育一笔难得的宝贵财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是应把经验的学习和借鉴作为重要的学习内容,通过学习实现经验向理论的升华。在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时,不应只注重教材上现成的知识和经典的知识,还应注意收集学员的实践经验,尤其是一些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经验,将其加工整理后作为教学内容。事实证明,经验的启迪有时往往比理论的说教更有效、更容易被学员接受。二是应将经验作为理论联系实践的中介,充分发挥经验在学习中的作用。应当鼓励士官学员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提出自己的不同认识。同时,可以请一些有经验的士官学员登台讲课,就某一问题谈感想、谈体会,将自己的经验同其他学员共享,这比教员面面俱到的讲解往往更有说服力。

4 以强化问题意识为切入,努力加强求异思维培养

士官任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其教学过程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和复制过程,而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发挥创造性、积极探索未知答案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提高士官学员理解知识的能力,更要培养士官学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注重其求异思维的培养。只有士官学员建立了强烈的问题意识,才能展开积极的思维,产生创造的欲望和动力。

教员首先应调动士官学员的问题意识,鼓励学员发现问题,积极思考,敢于争鸣。其次,应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士官学员思考,重视其求异思维的培养。教员要成为一名引导者,引导学员进入问题情境之中,通过“问题式”教学法,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出新的问题”的过程激发学员的问题意识,以问题为牵引,大胆假设,积极思考,探索求证,讨论交流,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当发现士官学员有独到见解时,教员要及时予以鼓励;当士官学员之间有争议时,教员要适时点拨,不要急于下结论;当发现讨论问题层次较浅时,教员要善于引导士官学员进人深层次的讨论。

篇6

【关键词】国防教育;四位一体模式

引言

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是中国得以长盛不衰的基础所在,培育并增强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主义情感是我国社会建设发展过程中的一项有力保障,在高校中进行爱国主义的深化教育也由于大学生身份的特殊性而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意在通过对地方高校国防教育内容和方式的梳理,分析存在的普遍问题,并结合教学实践与学生工作实践提出“四位一体”国防教育模式,对其进行探讨。

一、大学生国防教育现存问题分析

理论授课形式单一。地方高校军事理论课堂教学形式单一固定,学生接受程度较低,内容较为枯燥,且课堂互动不显著,学习效果不佳。同时,军事理论课程往往集中于大一阶段,忽视了国防教育的全线灌输,学生以应付考试的状态来应对所接收到的理论知识。

理论教师资源匮乏。地方高校军事理论专职教师往往在数量上偏少,不能充分满足高校军事理论课的授课要求,任务较重。现代国防教育需要一批综合素质较高、掌握现代军事理论的同时又懂得教育教学规律的专职教师,而虽经过多年发展,军事理论师资队伍已越来越发展成熟,但从总体上看,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依然不能满足现有的要求。

重视程度略显欠缺。虽然在地方高校中进行国防教育很早就已在法律上得以确立,但在实际运作中,国防教育和军事理论课程的重要意义依然未被大学生甚至是高校所完全认可。地方高校在课程设置、资源投入、师资建设等方面并未体现出国防教育的重要意义。国防教育内容与形式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未达到同步开展,国防教育的内涵被形式化和简单化。

接收程度参差不齐。针对地方高校大学生所开展的以军事理论授课为基础的国防教育往往流于形式,所传输的内容和理论并未被大学生群体所吸收并掌握,军事知识无法有效传递的同时,国防意识的建设程度也值得商榷。

二、大学生国防教育“四位一体”模式探讨

针对大学生国防教育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缺陷,结合国防教育的优秀理念和国内外理论研究,现提出大学生国防教育“四位一体”模式。

(一)课堂教学改革

推行小班授课。目前多档胤礁咝>事理论授课依然采取大班教学模式,上课人数多,针对这一问题,根据授课专题设计,分散人群,进行小班管理,最大程度提高授课质量与听课效率。同时,小班授课也利于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降低了管理难度,提升学生的参与度。

激发主动行为。军事理论授课通常局限于“我讲你听”的单向授课模式,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不强,无法全神贯注并融人其中。结合课程特点设置“模拟联合国”、“模拟国际法庭”“军事直播间”等学生主导项目,将这些项目纳入课程考核体系,鼓励学生主动关注国防动态并查阅相关资料,并以此种方式认可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程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二)第二课堂助推

开办国防前沿论坛。举办军事大讲堂,有别于专业授课,采取论坛讨论的形式,邀请校内外专业军事理论教师或专家,进行国防动态与周边形势的专题研讨。后期可以学生为主体召开主题论坛,以学生带动学生,以话题带动氛围,以讨论增长知识。增强国防知识的科普环节和重要国防知识的渗透环节。

增加实践环节。充分利用现有历史遗迹、名人典故、国防建设实体等载体,增强学生切身体会军事历史的演变以及国防建设在身边的概念。以切合实际的方式将学生带出课堂,走向国防实践,提升国防责任感,增强国防观念。

(三)媒体搭建平台

高校宣传平台是国家与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指引与导向的主要阵地,在引导大学生行为模式和价值取向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包括校园网络、校园广播、校园纸媒、校园新媒体等。高校宣传平台是学习国防知识了解军事动态的有力平台,通过版块设置及频繁普及,能够有效的提升国防知识在高校中的认知程度。这种知识的输入有别于课程授课,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可选择性,更容易吸引学生自发学习,同时,以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时代宣传载体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等特点,如对这些特点加以有效利用,将会成为国防教育的一大利器。

(四)学生社团造势

学生社团是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课余活动组织,制度完善,活动新颖,符合需求的优秀学生社团具有极其广泛和深远的影响力。高校学生中不乏军事爱好者,充分利用学生群体中的这些积极群体,成立航模协会、军事爱好者协会等专业学生社团,配备专业老师进行社团活动的指导和国防知识的充实,重点培育一批军事爱好者中的骨干力量,依托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军事国防活动,在校园中塑造国防文化氛围,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借助学生社团的号召力在高校形成国防知识潜移默化,国防活动蔚然成风的良好局面,以新颖特别的形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增添国防教育的靓丽一笔。

篇7

关键词:活跃性;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5-0281-02

一、建设活跃性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育体系的意义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素质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多年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活跃性一直处于欠佳的状态。在大学生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总是被冠以“枯燥”、“无聊”、“乏味”、“理论”、“抽象”等名词,这也大大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因此,改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欠佳的现状,建设活跃性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体系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感召力、影响力、渗透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新时期更好的贯彻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实现思政课“红色阵地”作用的必然要求。众所周知,课堂气氛活跃与否,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之一,是学生理解知识、消化知识的重要保障。因此,建设活跃性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体系对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具有重要意义。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求知欲望的重要途径

学生对课程有无兴趣,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很难想象学生对一门毫无兴趣的课程会学得好。而实践证明,现在大学生普遍对政治课不感兴趣,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学习态度不端正,认为思想政治课是空洞的理论说教,学了没用;二是思政课本身的课程内容“干巴”,吸引力不强;三是有些大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较弱,认为思想政治课理论高深难懂,有厌学心理。因此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活跃性课堂的建设能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力求使那些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偏见求知欲差的学生能在这活跃的气氛中得到转变。

(二)促进学生思考能力,提升学生思维空间的基础要求

学生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的基础是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学生的发现问题的基础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背景,以当前感知物为前提条件的。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越丰富、系统,就容易发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就容易发现已知的事物和未知事物间的异同;就容易提出客观事物与主观事物之间的缺失状态等等。疑问也即随之产生,思维发展的环境逐渐清晰明朗。活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气氛是由众多活跃思维所引起的,学生若长期在这样的气氛中学习,思维能力将会自然而然地得到锻炼。

(三)推动教学目标的实现,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根本保障

一般的教学目标,不外乎是让学生掌握某种知识或技能。实践证明,人在心情愉快的时候学习兴趣高,而活跃的课堂气氛往往使学生心情愉快,故正是学习知识与技能的最佳时机,加上在这个时候,学生的思维往往跟着教师走,这样教师很容易达到教学目的。此外,活跃的课堂气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促进师生之间情感等作用。活跃的课堂气对实现整个教学目标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是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

二、建设活跃性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方法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要设法赋予思想政治理论课趣味性、生动性,寻求增进课堂乐趣的途径和方法,做到教学内容和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的完美结合,使学生把上政治课看成是一件愉快的事情。下面就如何建设活跃性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体提出几点方法。

(一)开展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更好融入课堂

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经验,考虑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规律,组织学生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让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课堂上可以开展演讲、讨论、辩论、朗诵、讲故事和小品表演等活动活跃课堂气氛。课外鼓励、引导学生开展采访、调查、参观、义务宣传等形式的实际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收集更多的素材,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趣味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让生硬的理论知识“活”起来。

(二)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增强视听效果,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新时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需要理论,更多的还要求情感体验,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需要大量的素材。所以现在新的课程理念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应该是快节奏的、灵活多样的、丰富多彩的,而不是“黑白”无声的。教师上课要有节奏性,以训练学生反应、思维速度;更要有声音与色彩来吸引学生的“眼球”和注意力。实验心理学研究证实:人们获取的知识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多媒体技术具备视听兼备的独特优势。利用多媒体设计的课件减轻了教师板书与讲课的负担,增加了课堂知识的容量,使课堂知识更有趣味性。多媒体的运用能够把感知的对象直观地呈现出来,并通过音响、色彩、动画等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加快课堂教学节奏,掀起课堂教学的互动。

因此,在授课前,教师要积极制作课件,并在课件中设计教学过程,提供教学素材和情景,还可以提供相关网站和网页供学生浏览。这种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与学生之间快乐地交流,学生与老师之间轻松地互动,获得理想的活跃性课堂气氛。

(三)注重教学艺术,提高教学语言和形体语言的表现力

教学艺术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运用巧妙的构思、生动的语言,合理的形体、灵活的方法把教学内容按照一定的知识体系和逻辑顺序进行精彩授课的方式。讲授思想政治课若不注意教学艺术,不会科学的使用教学语言和形体语言,很容易使理论知识变成乏味的“照本宣科”,使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

1.教学语言要生动

教师的语言技巧和语言风格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课的感召力和说服力。《学记》中说:“善歌者使人记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教育家季米良捷夫也曾经说过:“教师不是传声筒,把书本的东西传出来;也不是照相机,把现实复写下来,而是艺术家和创造者。”因此,在思想政治课的课堂上教师的语言不能只是抽象的理论讲话,而是要将逻辑语言的严谨性、书面语言的规范性,群众语言通俗性全部融合到一起。只有语言生动了,学生才会对内容产生兴趣。

2.形体语言要加强

教师的眼神、眉头、点头、摇头、面部喜怒哀乐的表情、授课时的手势、讲台上的步态等等都是教师的形体语言。有的教师只注重讲授知识,往往忽视了形体语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带来的积极影响。其实,教师的形体语言在授课过程中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也是深远。教师的面部表情再配以有声语言,可以增强表达效果,加大学生的信息接收量;教师手势的良好运用也有增强有声语言感染力和说服力、牵制学生的听课注意力的效果。授课中教师眉目中表达的认可、信任的微笑、肯定的点头这些都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

三、课程内容必须注入“活水”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时代感很强的课,如果让课堂教学脱离了时代,回避现实中的热点、焦点,就会使课堂失去光彩,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比如:在讲“综合国力的竞争”时,如果能够采用更多、更近的象征国家发展的最新案例,会更容易引起同学关注,激发同学的学习热情。并且通过案例列举使学生分析例如:“当今国际竞争的焦点是什么?为什么各国把发展经济和科技作为国家的战略重点?”等问题来引导学生从长远大局的角度认识问题,帮助学生认识到我国的发展现状以及我们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那些距离,进而引导他们树立起着眼现在,从我做起,奋发图强的志向与爱国热情,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目的。

综上所述,建设活跃性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体系,是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使教师具有新的课程理念,实现角色的转换,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客观要求。只有提高大学生学习兴趣,重视教学艺术,改革传统教学观念,打造全新的活跃性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体系,才能实现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新的教学体系建设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胡彦芳.如何有效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兴趣[J].新华教育导刊,2010,(10):21-22.

篇8

[论文摘要]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在医学院校的发展已初见规模,为了克服体育院校办此专业的缺陷,凸显医学院校的特色,以满足社会需求,文章从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的关系出发,以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能用体育的方法去解决人的健康问题”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提出了医学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发展方向。

运动人体科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边缘性学科,是利用生物学与医学知识研究体育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功能和代谢等方面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学科。它既涵盖体育科学中的运动生理、运动生化、运动保健与康复、运动生物力学等课程,也包含生物科学和医学等学科中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1998年教育部将运动人体科学设置为本科专业,属于教育学的体育学类。2004年普通医学院校开始招收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学生。但因该专业招收的对象是“普通理科生”并且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再加上该专业是一个新专业,缺乏办学经验,大部分医学院校在培养方案和专业建设上,基本上套用体育专业和临床医学等专业的相关课程,难以体现“以运动的方式和方法去解决人的健康问题”为特色的课程体系,导致在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上产生了偏差。为了更好地促进运动人体科

学专业的建设与发展,笔者就医学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发展方向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医学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现状

1.培养方案。运动人体科学的产生和发展顺应了我国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到2007年止,全国拥有该专业的本科院校达27所,其中,已招生的医学院校就有5所。各院校的总体培养目标与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所提出的培养目标基本一致,即“培养具备运动人体科学理论和实验研究能力,能在中等以上学校、体育科研机构、运动训练基地和保健康复等部门,从事运动人体科学方面的教学、科研、竞技运动和康复指导的高级专门人才。修业四年,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

2.课程设置。因该专业缘起于体育院校,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设置方面,招收的是普通理科生,并且他们的体育技能素质又较差,再加上大部分体育院校缺乏临床医学专业作支撑,导致在课程设置中基础课程偏多,而医学知识过于简单,特别是“在神经系统、骨关节、心血管、慢性疼痛等疾病的康复方法和手段,以及心理学方法在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等方面的内容”就更少。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大多数院校在医院实习的时间偏少,不能很好地适应运动康复的要求。

3.教材建设。教材是规范课程内容,体现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教材建设严重滞后,大多是使用临床医学专业和体育教育专业中的相关教材,在教学内容上难免造成不连贯性,影响教学质量。教材与培养目标不相匹配,就很难适应现在的教学要求。

4.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因所学课程大多为体育方面的知识,而大多数学生的愿望又是想成为康复治疗师,再加上目前社会上对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了解和认识不足,导致该专业的毕业生“能在中等以上学校、体育科研机构、运动训练基地和保健康复等部门,从事运动人体科学方面的教学、科研、竞技运动和康复指导”就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就业前景不尽如人意。

总之,随着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发展,若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不拓宽专业培养口径,不改变招生对象以及学位授予方式,不对该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则在医学院校的发展道路将举步维艰。

二、医学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发展前景

中国已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由此而带来的老年人身体锻炼和病后康复等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为此,学校必须制订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为培养社会所需的既懂医、又懂锻炼的复合型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人才而努力。

1.培养目标应与市场需求相统一。在现代生活方式疾病已成为全球公共健康核心问题的背景下,体育运动在这类疾病防治上的重要作用已初显端倪,作为主要培养专门从事“体疗”人才的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已成为社会紧缺专业。为此,医学院校应根据其独特的资源优势,灵活把握培养目标,既不能将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混同于体育教育学专业,也不能将它类同于康复治疗学专业。应根据市场需求,认真探索体育与医学之间的内在联系,突出“如何运用体育的方法解决人的健康问题”这一主线,制订培养方案,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以满足社会市场需求。医学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业务培养重点应是:掌握体育、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各项基本的体育训练方法以及康复医学的基本理论,学会运用运动处方解决人类健康问题,即在掌握医学理论的基础上,采用适宜的运动量和运动形式来促进人体组织结构和生理机能的一系列积极变化,提高患者免疫能力。

2.凸显医学院校特色。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始建于体育院校,“落户”于医学院校,为了与体育院校互补,凸显医学院校运动康复的特色,将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成为较好地从事保健康复工作的“体疗师”,应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的要求,采取前期公共教学模块与后期专业分流的方式,合理设置教学课程。具体来说:第一,要将招生对象由“普通理科生”调整为“体育生”,学制四年,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或理学学士学位。第二,在大一和大二期间,采取公共教学模块,让学生掌握体育学及康复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主干课程除大学公共课外,应有系统解剖学、功能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基础医学概论、中医骨伤学、运动营养学、运动心理学、体育保健学、运动创伤学、运动处方原理等课程。第三,在大三开始进行专业分流。一为“体育保健与康复”分流方向,主要是将学生培养成从事保健康复工作的“体疗师”,主干课程为医用物理、临床医学概论、医学影像学、康复评定等,授予其理学学士学位;二为“休闲体育”分流方向,主要是培养学生具有休闲体育发展所需的学术研究、技术指导以及教育、组织管理与策划的能力,主干课程为教育学、休闲体育概论、休闲体育社会学、休闲体育管理学以及体育技能实践系列课,授予其理学学士学位;三为“体育教育”分流方向,主要是将学生培养成懂得康复保健知识的中小学体育教师,主干课程与师范院校的类同,授予其教育学学士学位。

3.合理安排毕业实习。实习是学生即将工作前的一个培训阶段,为学生向职场转变做准备,非常重要。专业分流为“体育保健与康复”方向的学生,主要安排在医院康复科进行实习,时间一般为6~8个月左右;专业分流为“休闲体育”方向的学生,主要安排在健身俱乐部或中学进行实习,时间一般为2个月左右;专业分流为“体育教育”方向的学生,主要安排在中小学进行实习,时间一般为2个月左右。所有分流方向的学生在第8学期返校后,针对实践中出现的知识和技能空白,有所侧重地进行补课。

三、对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发展的建议

为更好地促进、规范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进一步深化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改革,培养出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应组织专家编写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教材。

把握人才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的培养方向及人才培养目标,在招生对象方面,应将普通理科生改为体育生,以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因普通理科生体育技能稍差,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不浓。

同时,要瞄准人才市场需求,加大宣传力度,注重人才培养质量和适应性,使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建设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篇9

龙华山黄林小学:丁邦

课标解读工作自上而下如火如荼的进行着,2012年3月12日上午,我们在市实验二小参加了2011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解读会,感触颇多;特别是秦院长对于数学素养的解读,及其风趣的举例,更让我印象深刻。在这个活动中,我的体会颇多。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以全新的观点将小学数学内容归纳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特别突出地强调了6个学习内容的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和推理能力。

2、通过新课标解读,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过程,应当是学生和教师互相作用的过程。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习得者。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我意识到: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老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有句话说的好:“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

3、通过新课标的解读,使我感受到教师的人生,应该有创新精神。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而我们的学生亦是如此,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我们应因材施教,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发展。在组织教学中把整体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学生们像一朵朵稚嫩的小花苗儿,但每一颗都有与众不同的可人之处。因此便更需要我们用不同的方法去浇灌、呵护,才得以使他们健康成长

4、通过新课标的解读,能使我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要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把课标和教科书结合起来,创新教、创新读、创新用,在用中创新。当然解读课标需要认真的态度,更需要常常进行研读时时体会。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就将停止教学。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我深深地知道,只有乐学的教师,才能成为乐教的教师;只有教者乐学,才能变成为教者乐教,学者乐学,才能会让学生在欢乐中生活,在愉快中学习,这就是我最大的追求。因此,我首先得让自己再度成为学生,才能更有深度的去体会我们的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求所好。我愿把追求完美的教学艺术作为一种人生目标,把自己生命的浪花融入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之中。

5、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教师的教学重点不再是知识本身,而是如何使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感受快乐;课堂上关注的不再是教师讲得是否精彩,而是学生是否学得有趣,同时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自觉不自觉地学会学习。而教师始终只是一个引导者、一个促进者,引导和促进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寻找答案,让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快乐地学习。

篇10

关键词: 大学英语四级 段落翻译 翻译方法

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于2013年8月了《关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题型调整的说明》和《关于2013年12月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相关材料及说明》,文中规定,从2013年12月份的考试起,四六级考试的试卷结构和测试题型将有局部调整。新题型的说明表示,原复合式听写调整为单词及词组听写;在长篇阅读部分,原快速阅读理解调整为长篇阅读理解,篇章后附有十个句子,每句一题,要求考生找出与每句所含信息相匹配的段落;在翻译部分,原单句汉译英调整为段落汉译英。

一、 段落翻译题型介绍

翻译部分调整后,原单句翻译改为段落翻译。翻译内容涉及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等,四级长度为140~160个汉字,六级长度为180~200个汉字。时间由原来的155分钟增加到30分钟,分值也由原来的5分提升到15分。翻译长度的增加,无疑给广大考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翻译考点与之前的考点基本是一致的,重点考查一些重要的词汇、词组、惯用法和句型等。

二、 汉英不同表达习惯

汉语和英语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不同的表达习惯。在英汉互译中,我们只有详细了解两种语言的差异,才能更好地理解原文,把原语言翻译成准确的目标语言,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在语言的表达习惯中,英语比较注重结构,而汉语则偏重语义的表达;从句式上看,英语多长句和从句,而汉语则多短句和分句;在语态方面,英语多运用被动语态,汉语往往多使用主动语态;在连接方式上,汉语的连接词很少出现或不出现,呈现出的是一种意合的隐形连接,而英语则呈现的是形合的显性连接,句子的衔接要使用连接词。

三、 汉译英段落翻译常用翻译方法

汉英翻译的方法和技巧有许多,但是大学英语四级段落翻译题型的特点、所考查内容和其难易程度等因素,决定了在这一题型中所使用的翻译方法不同。笔者通过研究2013年12月四级真题考试中的四篇段落翻译,分析这一题型常用的翻译方法。

1. 直译法/意译法

直译是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基本保留原有句子结构,不是死译。而意译则是只保持原文内容,不保持原文形式,更多考虑英语的特点。

例一:精心准备的中餐既可口又好看。(2013年12月四级段落翻译―中餐)

译文:Well-prepared Chinese Cuisine is both tasty and good-looking.

例二:这种形式的手工艺代代相传,现在已经在中国和世界各地越来越受欢迎。(2013年12月四级段落翻译―中国结)

译文:The handicraft has been passed down from one generation to another and now is gaining popularity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分析:例一的翻译基本是采用直译法,按照原文的顺序和形式翻译的; 例二中的“在中国和世界各地”没有直接译出来,而是进行了意义的理解和转换,运用英语词组“at home and abroad”表达出其意思,非常简洁。

2. 词性转换法

词性转译法是汉译英中常用的翻译方法,也是语言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尤其是名词、动词、形容词的词类转换非常普遍。比如,由于汉语多用动词,因此在做汉译英时,时常将汉语的动词译为英语中的名词、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等。

例一:许多人喜欢中餐。(2013年12月四级段落翻译―中餐)

译文:Many people are fond of Chinese Cuisine.

例二:中国公民也越来越重视信息技术。(2013年12月四级段落翻译―信息技术)

译文:Chinese citizens are attaching great importance to Information Technology.

分析:例一中的“喜欢”在原文里是动词,而在译文中采用了“be动词+形容词”的结构译出。例二中的“重视”也是动词,在译文中使用的是其名词搭配形式“attaching importance to”。

3. 语态转换法

由于汉英表达习惯不同,英语中被动语态的使用频率要远远高于汉语。如果一味按照汉语原句的语态翻译,就会使译文显得十分别扭。因此,在汉译英的翻译过程中,要考虑使用被动语态的英文表达,还有一些形式主动、意义被动的汉语句子,我们在译的过程中要将其译成被动语态。

例一:在古代,人们用它来记录事件。(2013年12月四级段落翻译―中国结)

译文:In ancient times, it was used to record events.

例二:饮茶在6世纪传到日本。(2013年12月四级段落翻译―茶)

译文:Tea drinking was introduced to Japan in the 6th century.

分析:例一中原文是主动语态,而译文直接用“它”做主语,使用了被动语态。例二虽形式是主动,但是其意义是被动的,所以也使用了被动语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