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伦理学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1-17 17:48: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学伦理学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学伦理学的重要性

篇1

[论文摘要] 在医药道德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的指导下,对药学人才进行育德的途径主要是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思想道德修养相结合,同时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育德思想。

相当长一个时期以来,医药伦理学教育一直是我国高等医药院校对大学生进行基本素质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尤其在药科大学的大学生中把药学伦理道德——“药德”教育作为药学大学生的必选课已经在学生中开设了10年之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回顾过去的实践不难看出,高等医药院校要培养祖国医药学事业发展的合格人才,必须对大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培养,而药学大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的经验深刻地启示我们,育药学人才,“药德”先行。

1药学人才:人类健康的天使

科学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推动,没有高级的专门化人才,就不会有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的昌明。历史的事实已经充分证明了人才在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那么,什么是人才?人才的标准又是什么?在21世纪如何适应时代要求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等等一系列问题会伴着时展的脚步接踵而至。要回答这些问题,有必要从人才的蕴涵开始探索。

1.1创造性是人才的本质特征

人才学告诉我们,人才是具有一定社会活动能力,以自己的智力和专门知识进行创造性劳动,在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领域,对人类社会进步能够或者已经做出突出贡献的人[1]。从一般的意义上讲,人才就是德才兼备的人。创造性是人才的本质特征,这是由人才从事的创造性劳动决定的。所谓创造性劳动,即以前不存在的物质或精神成果,经人才的努力实践得以产生或生成,并且这些物质或精神成果对人类发展和进步的意义重大。而要使这些创造性的成果不断涌现,培养人才及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才是高等学校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所面临的十分重要的战略任务[2]。

高等学校是国家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摇篮,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的坚强阵地。然而,在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市场经济深入发展、世界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人才不仅要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精湛的技术技能,而且还应该具有改革创新的思维,顽强、锐意进取的意志品格及全面发展的法制道德观念。既具有做事的本领,又具有做人的修养,只有如此,高等教育才能实现其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合格人才的办学目标。

1.2药学人才,“药德”最重要

如果说医学处在对人类疾病和健康进行诊治的起始阶段,那么药学则是对疾病给予攻击和治愈的关键。药品在维护人类的生命和健康过程中始终被认为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药品的研制与开发、生产与销售、使用与管理能否在实践的过程中保证科学、准确、合理、经济、高效,药学人员的素质是重中之重。中国晋代的医药学家杨泉在《物理论》一书中说:“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达理不可任也;非廉洁纯良不可信也。是以古今用医,必选名姓之后。其德能仁恕博爱,其智能宣畅曲解……贯微达幽,不失细小,如此乃谓良医”[2]。历史上许多著名医药学家在培养和选拔医药学人才时坚持将具有“仁爱”之心的要求放在首位,这在客观上表明了品德在药学人才素质构成中的重要性。

事实上,由于药学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对药学人才的培养既要坚持技术上的精益求精,又要坚持德居首位。从科学的角度讲,药品与可谓一步之遥,药品质量是保证人类身心健康的关键,而要保证药品质量合格,疗效安全,对人类生命和健康有益,就要对生产、研制、开发和经营使用药品的实践人员实行道德控制,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确保其在药学实践中选择正确的道德行为。而药学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非一日形成,是一个漫长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陶冶过程。在药学大学生中开展医药伦理学教育,是培养药学人才的十分重要的教育内容。现实的无数事实证明,放松了对药学人员的道德教育,就会使他们在实践过程中懈怠了自己的责任,甚至放弃了自己应尽的义务。从学生时代加强“药德”培养,可以使药学人员能够在刚刚进入专业大门的入口处就清楚该如何培养自己成为合格的药学人才,并且在行为的一点一滴中都能够按照道德要求严格自律。这将对祖国的药学事业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真正实现药学人才是人类健康的天使的荣誉。

2医药伦理学对“药德”的规定

“药德”是药学道德的简称,在现代医药伦理学中对药学道德具有明确的概念表述。即指药学人员在药学实践中正确处理药学人员与患者、服务对象关系,药学人员与社会的关系及药学人员同仁关系的根本原则和行为规范。可见,药学道德是指导药学人员进行正确的道德行为选择的纲领和指南。

现代医药伦理学继承了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道德精华,在处理药学人员与患者、服务对象关系时强调赤诚济世,仁爱救人和一视同仁的道德要求,当患者和服务对象有求之时,应该给予极大的同情和关怀,给予尽可能做到的帮助,甚至无偿奉药;在处理药学人员与社会关系时强调要坚持原则,清廉正直及忘我献身的道德境界,当社会发生重大自然灾害,瘟疫流行之时,药学人员应负起肩头的责任,为解除人类疾病的痛苦做出应有的贡献。如在2003年春季“非典”爆发之时,药学人员以极大的热情和忘我的精神,夜以继日研究和开发“非典”疫苗,展现了药学人员在维护社会稳定和保障人类健康方面做出的积极贡献和无私的风采;在处理药学人员同仁关系时强调谦虚谨慎,尊师重道及团结协作的道德品格。当面对重大疑难课题需要解决之时,药学人员应团结友爱,淡泊名利,将集体、社会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在建立起良好的同仁关系的基础上,携手并肩,共创未来。

医药伦理学在药学人才的素质教育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医药道德由于其领域的特殊性和广泛性而具有普遍意义。药学科学的发展、药品疗效作用的发挥及国际性的伦理规范在指导药学人员实践过程中发挥了普遍性作用和影响。国外的医药道德思想也随着技术的对外开放走进国门,特别是在药品临床试验研究的过程中的基本道德要求及伦理委员会制度建设的经验告诉我们,知情同意,有利无伤,自主选择及公平公正是医药道德的基本原则。所有这些要求和思想,都将对药学人才综合素质的增强、道德水平的提升、个性人格的完善及奉献精神的培养具有战略意义。

3药学人才育德的基本途径

药学是实践性和科学性融为一体的高、精、尖科学,对药学人才的素质要求则是高之又高。然而,药学还是充满人道的科学实践,在药学实践发展的过程中,药学人员是否具有“仁爱”精神是检验其思想品质的试金石。 转贴于

高等医药院校在对大学生进行“药德”培养方面具有许多实践措施和灵活多样的途径。

首先,“第一课堂”的理论学习是培养药学人才品格素质的主要渠道。

理论是指导实践的重大思想武器,没有先进的理论就不会有高尚的行为,因为理论的熏陶对一个人培养崇高的思想境界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高等医药院校在大学生中开设医药伦理学课,对于加强学生深刻了解中华民族医药道德思想的精华,弘扬中华民族医药道德思想中的精髓内容,使古代的医药学家优秀的道德品质得以传承,对于促进大学生将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有机统一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其次,“第二课堂”的社会实践是提高大学生道德觉悟的关键环节。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与实践的结合统一,离开实践的理论是空洞和苍白无力的。大学生在学习书本理论的同时,深入到制药厂、生产车间、医院药房、营销连锁店、药事管理部门等单位,亲身体验医药学实践中各种道德关系的处理方式及其意义,亲眼去目睹药学人员与患者、服务对象关系,药学人员与社会的关系及药学人员同仁关系的正确处理对药学科学事业发展及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具有的促进作用,从而增强在药学实践中践行“药德”的自觉性,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

第三,“专业课堂”的育德思想是增强大学生道德责任感的最佳途径。

医药院校的大学生凭借对药学专业的深深热爱和造福于人类的崇高理想,在学习专业方面表现出顽强的毅力和严谨的治学作风,他们在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孜孜以求,具有勇于攀登科学高峰的勇气和献身祖国医药事业的忘我精神。然而, 药学人才对自己肩头责任的理解和认识尚需要一个渐进过程。

道德责任观念的增强又往往是在学习专业知识和研究专业问题的过程中相伴而生的。如在现代转基因药物的开发与研制过程中,对目的基因质量的确保不仅具有科学意义,而且具有道德意义。这样的一种道德认识需要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课堂上去理解专业实践行为的道德意蕴,需要专业课堂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增加育德思想,做到以知识启发人,以真情感染人,以道德教育人,以理想引导人。只有如此,才能对药学人才的道德素质教育收到实效。

总之,医药伦理学在药学大学生成长和成才过程中,在药学人才的综合素质形成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上,医药伦理学教育、教学也需要与时俱进和不断创新,但是,有一点是坚决不能动摇的,那就是应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用理论的内容和对知识的理解指导药学人员的具体实践,从而,真正实现高等医药教育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的目标,推动社会的文明和进步,确保药学为人类的健康和长寿服务。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档案管理工作 医学院校 教育事业 科学规范

档案,是国家不可再生的资源。是党和国家宝贵的文化财富,也是党和国家不断成长壮大的基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档案列为“人类文化遗产名录”、“人类记忆工程”等等。同时档案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以一定的物质形式存在,其中值得留念一部分需要我们永久保存下去,为子孙后代造福,不需要的要及时销毁。当然,档案还具有知识储备功能,是后人进行传承和借鉴的重要基础——“今人赖之以知古,后人赖之以知今”。

1 医学院校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借鉴国外高等院校的成功经验,研究其历经百年,屡经战火及其他意外事件的考验却能不断丰富档案内容及形式从中体现出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医学院校作为高等学校重要的组成部分,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医学研究及实践工作者,在人类历史上也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医学院校与其他高等院校相比又有着极大的不同,所以医学院校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及差别性也逐渐显现出来。

具体来说,医学院校教学档案是指临床教师在从事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音像、病例、电子载体材料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医学院校的档案资料对于学校来说,如同一面镜子,它详细真实地反映了一所医学院校从建校初期到逐步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它能完整、准确、真实地反映学校的全部面貌,直接为学生的教学活动服务,是医学院校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可靠依据,也是进行教学科研的必要条件,更是医学院校进行教学评估工作的基础和依据。从另一方面说医学院校的档案始终是以人类的生存及健康联系在一起的。

2 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医学院校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上很多人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档案管理工作的混乱,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人的方面

学院的管理者对档案管理的不重视;再者,从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员缺乏对档案管理的学习及实践,档案管理工作是枯燥的,面对着堆积如山的档案,年轻教师缺乏足够的耐心而年纪较大的教师又无更多的精力。

2.2 物的方面

学校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投入较小,现在的档案管理已突破了过去的概念,不是一个个简单的铁架子就能装的下所有的档案,各种新型的档案格式及样式,诸如电子制档案,卡片制档案,芯片式档案等大量的存在。

2.3 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实际情况方面

档案管理实际就是保存有价值的抛弃无价值的,俗话说的好“档案贵在活,而重在于用”。在实践中,大量有价值的档案被丢弃在偏僻的角落而无价值的档案却堆积如山,做好档案的分理工作尤其重要。

2.4 其他方面

档案保管工作中的许多问题还有待解决。比如:纸张老化、字迹退色模糊,医疗档案纸张变黄,发脆,老化变质,有的到了不能再用的程度。其中档案虫害也十分猖獗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我们需要急切解决的,加强医学档案的保管工作中,无论是对于现在还是将来的档案管理事业,都是一件长期重要的医学工作。

3 如何做好医学院档案管理工作

做好学校的档案管理工作,这是一个医学院校发展的需要,也是每个高等院校管理工作中的一部分,更是维护一所医学院校演变历程的真实面貌。通过对医学院校档案的查找和利用,可以清楚地看到学校在医学史上的历史的足迹,看到在各个时期我们所取得的种种医学实验成绩和荣誉;同时,也可以从中发现不足,以便总结经验教训,更好地做好医疗实验工作。完整的档案资料还可以为社会、为广大教职工以及医学生提供便利的服务。

那么我们又该怎样做好医学院校的档案管理工作呢?

人的方面,解决方案可以通过研究及讨论,增强管理者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将档案管理工作与教学放在同一高度抓。在年轻教师进入档案管理的工作之前进行岗前教育及培训,通过考试的方可工作,并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规范教师的行为,对工作不重视及不认真的教师进行处罚。对于长期从事档案管理工作的老教师,要对新教师进行辅导及教育,将工作中成熟经验传授给新教师,做到老带青,旧带新的良好传承。

此外,还要加强学校档案的基础管理。档案工作人员除了在本校医学档案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等方面下功夫外,还应着重做好医学档案的编目、检索、编研等工作,编制较适用的医学检索工具,建立健全医学检索体系和医疗档案文件汇编等参考资料,及时、系统、完整地提供、满足医学档案利用工作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加强对医疗档案的保管工作,随时准备为利用者提供所急需的医学档案。重要、珍贵的医学档案要备有微缩或复制件,以代替档案原件提供利用。同时加强档案库房设施建设,减少外界条件对档案造成的损害。在管理好档案的基础上,医学档案管理工作也要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寻求更为有效的医学服务新途径,以提高医学档案利用的质量和水平,把“死”医档案变成“活”医档案,更好地发挥其档案的作用,在创造社会效益的同时,促进医学档案事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医学院校的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门学问。 科学规范的医学档案管理只有坚持与时俱进,才能适应新教育形势的需要,开创医学档案管理工作的新局面。做好医学档案的开发和利用工作,不但可以实现高等院校特别是医学院校档案管理工作的自身价值,而且可以为医疗经济发展和社会医学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展望未来,机遇和挑战共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医学院校档案工作提高到历史的、战略的、基础的高度来认识。给予高度重视,积极做好档案工作。作为一名医学院校的档案工作者我们要把封闭保守的观念转换成为积极创新的观念;把被动利用医学档案资料的观念,转换成有目的地主动开发医学档案工作者的工作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这是深化医学院校档案工作的前提条件。其次,我们还应充分认识高校体制下档案管理工作的新特点,探索医学院校档案管理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 邓绍兴,陈智为.《档案管理学》,首都师范大学2004出版.

[2] 《萨瓦、尼斯与莱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

[3] 刘涛.《谈谈档案工作的“有为”与“有位”》,《科技咨询导报》,2006年第14期.

[4] 宋北星.《让档案工作插上翅膀》,《航天工业管理》,2006年第12期.

[5] 杨静.《怎样加强档案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6] 钱云祥,陈晓春,陈明.《关于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思考》,《浙江档案》,2002年8月.

篇3

中图分类号:R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4)04-0102-02

自从有幸成为国家第四批师承制学习的一员,笔者屡次被问到同样的一个问题:“作为一名泌尿外科医生,为何要拜著名内科专家为师?”实质上,高年资外科医生系统学习中医理论和内科临床,是提高临床素养的必由之路,也是最终能有所建树的捷径。医学是不断进步的,表现在其分科和专业越来越细,但同时一些新学科的产生又是多学科的部分融合(如介入科)。检验医学进步最重要的标志是能够认识和解决当时难以治疗的疾病,因此,医生应不分科室专业,而以最大限度解除患者病痛为终极目标。这就要求医生应具备广博的基础知识和精纯的专业素养。笔者认为,面对患者临床复杂多变的病情,中医院校毕业的学生要想成为一名合格出色的外科医生,必须系统学习中医理论和内科临床,才能有效地提高个人整体素质。现就相关学习的必要性阐述如下。

1 中医外科学理论特点

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一门分科,其中很多病种如急腹症、泌尿系统疾病,原本属于中医内科范畴。中医外科的发展始终贯穿了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思维,如《外科精义》就指出“治其外而不治其内,治其末而不治其本”的方法是不对的,明・汪机《外科理例》更提出了“治外必本诸内”的思想,认为“外科者,以其痈疽疮疡皆见外,故以外科名之,然外科必本于内,知乎内,以求乎外,其如视诸掌乎”。陈实功《外科正宗》从学术思想上十分重视顾护脾胃,强调“外科尤以调理脾胃为要”,并特别指出“内之证或不及于外,外之证则必根于内也”。《灵枢・本脏》关于“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的论述更是强调了内外之间的关联和不可分性。

2 中医学科诊疗特点

《临证指南医案》云:“医道在乎识证、立法、用方,此为三大关键,一有草率,不堪司命。然三者之中,识证尤为紧要。”临床上,患者的病情变化错综复杂,医生在千变万化的表现中要抓住疾病的本质,对病证作出正确判断,就需要熟悉和领悟中医学的理论与知识,在名师指导下不断进行临床实践,培养较强的思维能力。临证应四诊合参、病证结合,要具备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的本领。在跟师出诊期间,笔者被导师高荣林教授“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的本领所折服,高师遵循中医经典理论,从容应对各科杂症,确有“桴鼓相应,拔刺雪污”之效。在叹服导师中医学识广博精深、应用游刃有余的同时,更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对经典理论的一知半解,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缺乏系统性,从而更加坚定了摒弃内外科之别,跟师多读书、补好课的决心。

3 临床实践的证明

目前国内中西医结合学科的蓬勃发展,就是响应当年主席关于西医学习中医指示的成果。笔者所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泌尿系统疾病的专业,原本属于中医内科范畴。20世纪50年代后,一批优秀的西医人才通过“西学中班”学习,开创了中西医结合泌尿外科,对一些专科疾病的认识和诊疗水平较以往有了明显提升,如对慢性前列腺炎的诊治就是一个典型案例。笔者研究生导师刘猷枋教授作为中西医结合泌尿外科的创始人之一,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通过前列腺炎指诊,发现很多患者前列腺质地变硬、有明显压痛,结合中医理论,认为本病属医“积”范畴,病因虽复杂,但在病理方面有其共同特点,即多种病因均可导致前列腺腺管、腺泡及间质充血水肿,淋巴细胞浸润,久则腺管阻塞,腺液滞留,炎症包裹及间质纤维化,肛诊表现为前列腺硬结和硬化,而临床症状见腰骶、会阴、小腹等盆腔部位的疼痛不适,提示本病应属中医血瘀证。总之,前列腺炎主要矛盾为前列腺腺泡、腺管炎性梗阻,间质纤维化,血瘀证是其本质特征。因此,应将活血化瘀法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遵《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血实宜决之”,刘猷枋教授创制了以活血理气、化湿解毒为治法的前列腺汤,并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这一创新实践丰富了对慢性前列腺炎的理论认识和临床治疗。同时表明中医理论对外科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其实,“医不分中西,唯效是验”。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现代科技的融合对各行业的影响是巨大的,单纯从外科角度而言,临床上针对手术性疾病的治疗已经有了重大转变,如由传统的开放性手术进路向微创手术进路转变,而这一转变高度依赖于视频技术和仪器设计的进步,其结果是外科医师能为患者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案。

4 结语

篇4

方法:通过近三年来使用韦伦屈光度筛查仪和笔灯客观眼位筛查对4-6岁集体儿童4000-4500人的视力筛查统计阳性检出率10%与以往儿保医师眼宏观检查和视力表灯箱测查阳性率不足1%比较,学龄前儿童眼病阳性检出率明显增高。

结论:加强学龄前儿童眼保健工作,使用韦伦屈光度筛查仪和笔灯客观眼位筛查,对视力不良儿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 韦伦屈光度筛查和笔灯客观眼位筛查 视力保健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3.569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3-0367-02

为了更好的开展集体儿童视力保健工作,我们近三年对城区幼儿园4-6岁儿童4000-4500名使用韦伦屈光度筛查仪和笔灯客观眼位筛查,开展集体儿童视力筛查工作。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玉田县城区幼儿园4-6岁儿童2011年4083人,四岁组1562人,五岁组1621人,六岁组900人,2012年4289人,四岁组1668人,五岁组1706人,六岁组915人,2013年4463人,四岁组1762人,五岁组1821人,六岁组880人

1.2 方法。

1.2.1 眼保健门诊医师深入到幼儿园使用韦伦屈光度筛查仪对儿童眼屈光度进行筛查,使用笔灯对斜视进行筛查。

1.2.2 对筛查的阳性患儿,我们预约他们到我院眼保健门诊进行进一步检查,由眼科医师进行散瞳,做眼科常规检查确诊,对斜视需要手术矫正的我们把他们转到上级医院进行治疗,对确诊为弱视的儿童由我们眼保健门诊医生给与综合治疗,对确诊为异常的所有患儿,我们保健门诊均建立档案,定期复查。

1.2.3 疗效评价标准:基本治愈:4岁视力≥0.6五岁视力≥0.8:进步:视力提高两行或以上:无效:视力提高一行或退步、不变。

2 结果

2.1 眼病检出率。2011年检出人数429人次,患病率为10.5%,2012年检出人数420人次,患病率为9.8%,2013年检出人数424人次,患病率为9.5%。

2.2 弱视发病情况。2011年患病人数为245人次,患病率为6%,2012年患病人数为240人次,患病率为5.6%,2013年患病人数为214人次,患病率为4.8%。

2.3 弱视治疗一年后复查情况。2011年在我院治疗的245人中,治愈166人次,治愈率为67.7%。进步68人次,占27.8%。无效4人,占1.6%,有7人未复查。2012年在我院治疗的240人中,治愈169人次,治愈率为70.5%。进步68人次,占28.3%。无效2人,占0.8%,有1人未复查。2013年在我院治疗的214人中,治愈152人次,治愈率为71%。进步60人次,占28%。无效3人,占1%。

3 讨论

3.1 儿童是人类的未来,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儿童发展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儿童发展,对于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许多家长和老师都反映,现在孩子的视力越来越差了,高中以上超过80%的孩子戴眼镜,而人在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信息80%以上是靠眼睛获取的,所以保护儿童视力健康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工作。全世界60亿人口当中,有四分之一是儿童[2],我们国家非常重视儿童保健工作,把它作为社会卫生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儿童视力保健工作,是我们儿童保健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非常紧迫的任务。现在全国多数保健机构儿童体检,眼部检查还局限于儿保医生对儿童眼部外观进行肉眼检查和使用“国际视力表灯箱”5米距离视力检查,我院2011年以前也是应用此方法,但检查结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有的孩子不合作,有的孩子眼遮盖不认真,影响了检查结果,致使检查阳性结果不足1%,许多孩子视力异常没有被早期发现,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近三年我们使用韦伦屈光度筛查仪和笔灯客观眼位筛查比较客观的反应儿童眼部的真实情况,不受人为因素的影响,筛查比较准确,对儿童眼病能够早发现、早治疗。我们筛查的眼部异常多为斜视和弱视。

3.2 弱视是婴幼儿时期,因为各种原因造成视觉细胞的有效刺激不足,黄斑功能受到抑制,视功能发育障碍。只要早发现、早治疗,大多数患儿是可以治愈的。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学龄前儿童是弱视的最佳治疗时期,7岁以后治疗效果较差,12岁以后效果极差[1],这就说明我们早期筛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3 做好儿童视力保健工作需要医疗保健机构、托幼机构和儿童家长的共同努力,我们保健机构需要加大眼保健知识的宣传,加强眼保健门诊与托幼机构、视力不良儿童家长的联系,指导他们对矫治的有效监督与配合,保护儿童视力,提高儿童视力。

参考文献

篇5

【摘要】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综合医学模式的演变,医疗矛盾逐步由“技术型”向“服务型”转化,许多新的医学伦理问题应运而生,医学伦理学越来越受到各国医学教育界的关注。

【Abstract】Synthesizesthemedicinepatternalongwiththebiomedicinepatterntothebiological-psychology-societytheevolution,themedicalserviceiscontradictorygraduallyby“thetechnology”to“theservice”thetransformation,manynewmedicineethicsquestionarisesatthehistoricmoment,medicineethicsmoreandmorereceivesthevariouscountries’medicineeducationalcirclestheattention.

【Keywords】Medicineethics;Education;Presentsituation;Countermeasure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综合医学模式的演变,医疗矛盾逐步由“技术型”向“服务型”转化,许多新的医学伦理问题应运而生,医学伦理学越来越受到各国医学教育界的关注。

1医学伦理学教学现状

1.1我们不能不清醒地认识到,与世界上很多国家相比较,我们的医学伦理教育从内容到形式,从理论到实践都存在着许多问题与不足。目前,在美国、法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已经进行了多年系统稳定的医学伦理学教学。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各年级医学生中均开设医学伦理学课程,并进行跨学科教学。教学基本上围绕当前医学领域的重点热点伦理问题进行,如医学实践中知情同意、人体实验、脑死亡、稀有资源分配等。哈佛大学医学院对医学伦理学采取以问题为基础进行跨学科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对医学伦理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学科进行研究和探讨,并邀请不同学科的专家参加,例如邀请临床医学专家、基础医学专家、社会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行为科学家等[1]。

我国则多以开设医学伦理学课堂教学为主,进行其他教学模式的学校还很少,教学模式还有待完善。仅在少数医学院校的医学伦理学教学中,采取了对重点热点问题进行讨论,课题调研的形式。比如哈尔滨医科大学,其在上世纪末已经开始采取这种课题调研讨论的教学形式,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2]。但是目前国内对这些模式还缺乏系统的研究,也没有很好的推广。

1.2对医学伦理学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医学伦理学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才导致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医学伦理学课时严重偏少的现状。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大部分医学院校在第五学期开设医学伦理学或在政治课中开设医德课,总课时约为30学时,不及美国、日本等国家同类课程学时总数的1/5。在如此有限的时间内,不大可能指望学生对医德范畴、医德规范等有较为系统的了解,更谈不上为他们提供将理论付诸实践的机会了。

2002年2月,国际医学教育学会公布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包括医学教育的7个基本方面: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医学科学基础知识,临床技能,沟通技能,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维和研究。[3]这一标准阐述了医学院校毕业生必须具备的一系列基础核心能力,从中可以看到,医学伦理学和医德教育在医学生综合素质中占有重要地位。

1.3授课形式单调是我国医学伦理学教学中亟待改革的又一弊端。

目前医学伦理学教学中通行的是单纯由教师讲授的方法。限于学时,教师较少考虑,也无从考虑实际效果。这种“布道式”的教学方式,很难引起学生对医学伦理学的兴趣,更不用说掌握指导他们终身职业生涯的伦理准则与规范了。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美国医学院该门课程的教学形式显得生动活泼。其中最常见的是各种形式的讨论和以病例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日本的医学伦理学课程则主要由相关临床教研室的教授主讲及让学生参加病区实习的形式来予以实施,注重培养学生判断医疗实践中发生伦理问题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拿大的医学伦理学课程大多采用案例教学法和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

1.4如何让医学伦理学的教学内容更系统、更稳定、更具时代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医学伦理教育的教学内容也同样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众所周知,任何一种道德理论或伦理学说,都是有其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随着经济改革在我国城乡相继取得巨大成功,人们开始对医疗卫生保健行业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新的医学模式要求医务人员不仅应具备精湛的医术,而且要求他们能自觉尊重生命价值,在努力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的同时,还要深谙伦理学、心理学等人文科学知识。所以原有的教学内容自然跟不上时代的需要,而即使是已经更新的教材内容,也会因为目前新的伦理学问题的层出不穷而同样有了时代的局限性。传统的医学伦理学考核形式,主要以考场笔试(闭卷或开卷)以及论文撰写常见。前者强调的是书本理论知识的检测,特别是闭卷形式。开卷形式虽然有一定的开放,但总之都是以理论知识考核为主,与传统课堂授课形式相适合。这种考核方式容易流于形式,不能真正考查到学生学习医学伦理学课程后的思想观念以及伦理决策能力上的变化,也不能真正鼓励学生学习医学伦理学的主动性。后者虽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助于学生自我能力的培养,相比较应该是一种进步。但是仍然还有不足之处:没有贴近临床和实践,学生的任务仅仅是在完成论文,所以相关材料可以不必从实践中获得,减少了伦理学的实践机会;论文撰写相对简单,教师的指导成分相对较少,实用性不足。因为以上这些因素,所以目前的医学伦理学考核方式难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迫切感,那么进行医学伦理学考核制度的改革就更加势在必行。

2医学伦理学教学的对策

2.1加强国际合作,提高中国医学伦理学的教学水平。医学伦理学的发展和医学科学的发展密不可分,一种新的医学科技的发展,必然引起相应的伦理学的方法论等多种角度,深入研究高等学校教学方法,使我们的教学在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启迪学生创造性思维以及培养学生表达思想、交流观点的能力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4]。此外,对学生的成绩考核,要考虑改变以理论考试为主的形式,积极尝试多种考核方式,使考试内容注重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分析一些具体问题。2.2创新教学内容。

自1982年以来,我国高等和中等医学院校和医疗部门陆续开设了医学伦理学课程,从事医学伦理学教育和研究工作,先后编写了许多版本的医学伦理学教材。这些教材的出现,对于医学伦理学的教学研究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21世纪是生命与健康科学发展的世纪,因此医学伦理学内容体系“应以义务论为主线,将价值论、公益论贯穿其中,既反映传统医德精华,又突出生命与健康主要内容,并包括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美学等相关学科进行理论与实践的论证。既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又能帮助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解决在学习和医疗实践中的各种伦理问题。其具体内容应突出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和实践性的统一”。[5]

2.3改革教学方式。

教师讲授不应该是医学伦理课唯一的教学方式。我们应该借鉴国外一些比较好的教学方法,依据我国的国情和目前医德医风的现状,摸索出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模式。在方法上,我们应改单调乏味的说教为多种形式并举。可以尝试用师生对话、小组讨论、专题讨论的形式。在医学伦理学教学过程中,“应特别重视选择与应用正反典型事例进行伦理分析,这对于帮助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加深对医疗实践中所遇到的伦理纷争的理解,提高医学行为分析判断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效果好,深受大家欢迎”。[6]同时还“应重视对启发式、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考评法等方法的应用,不断提高医学伦理学教育教学质量”。

2.4加强师资培养,提高教学水平。

为解决师资队伍发展滞后的现状,首先,应尽快成立医学伦理学教研室,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专兼结合的教学队伍。其办法:一是建立专门教学研究机构,配备专门从事医学伦理学教育的人员,尤其重视选拔有培养前途的硕士生、博士生。二是以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教育委员会名义举办全国性医学伦理学师资培训班和专题研讨班,2004年8月在广州举办的全国医学伦理学教育培训班,受到有关部门和与会者的好评。同时,各省市医学伦理学会也应定期召开医学伦理学教育会,不断培养医学伦理学队伍,还应选派有培养前途的年轻教师出国作访问学者进修学习,从而达到提高医学伦理学师资队伍素质的目的。

2.5完善并规范人文教育体制。目前我国医学伦理学教育体制不够完善,同时还尚无相应的规范。

全国仅有医学伦理学会及教育等专业委员会,而各省市没有相应的专门机构,也缺乏统一和明确的要求。虽然国家教育部、卫生部在课程建设上把医学伦理学列入教育计划,但全国医药院校缺乏统一的安排。有的院校成立了医学伦理学教研室,但大多数院校是在社科部或德育教研室中成立一个小组,教材不够统一,教育与研究相脱节等。我们认为,必须制定统一的计划和提出明确的要求,“把医学伦理学作为整个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教育卫生主管部门的议事日程,列入教育计划,作为必修课程开设,作为精品课程和重点学科来建设”。[7]同时要大力开展医学伦理学的教育研究,定期召开地区和全国性医学伦理学教育研究会,总结交流经验,表彰先进,依靠全体医学伦理学教育工作者和理论界、医学界的同仁,共同为建设符合国情的医学伦理学理论及教育体系而努力。

参考文献

1伍天章.以教学内容改革为突破口,加强医学伦理学教材建设.中国医学伦理学[J]2001,(1)34~35

2曾钊新、李建华.道德心理学[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134

3伍天章.以教学内容改革为突破口,加强医学伦理学教材建设.中国医学伦理学[J]2001,(1)34~35

4李传俊、李本富.医学伦理学案例教学的实践与评价.医学教育[J]1995,(2)9~11

5张金忠.关于医学伦理学教学方法、效果的讨论.中国医学伦理学[J]1999,(3)27~28

篇6

关键词:护理;伦理;认知

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迅猛发展,护理已经由单纯的生理护理向整体护理拓展、从仅仅疾病观察护理及医院内临床护理向社区护理方向倾斜[1]。社会对医护工作期望值的日益增加、责任范围日趋扩大,使得医患关系、护患关系日趋复杂,包括护患双方在诊治和护理等活动中的行为关系,尤其包括了道德、利益乃至法律关系等,由于现在医患关系背景日趋严峻,护生有必要更好的具备护理伦理学的知识。我国护理伦理学教育起于1983年,相比于国外起步较晚。且国内护理伦理学的教育重点多放在护理道德规范和护理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原则上,而对高职院校护理伦理学的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的研究尚少。护理学生是未来的临床护理工作实践者,对护生、社会的发展来说提高护生的护理伦理认知水平都是极其必要的。本研究以苏州市某高职院校为例,对312名即将进入实习阶段的护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护理伦理认知现状,比较其在实习前后有无区别,最终希望为学校的护理伦理教育提供建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采用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15年6月-2016年5月从护理专业专科大三实习学生中抽取312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纳入标准:自愿参加本研究的护理专业专科大三实习学生。排除标准:实习时间<3个月以及失访的护生。

(二)调查工具

1.一般情况调查表,主要包括护生的性别、年龄、家庭所在地、专业态度等内容。2.自制《实习护生护理伦理认知情况调查问卷》,经预调查,该问卷有较好的信效度。研究者参考MJT道德判断测验、DIT道德推论工具等相关道德测量工具并结合多个版本护理伦理学教材,广泛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编制而成,也邀请了从事护理学的专家对问卷进行修改。问卷内容包括了一般资料,如年龄、性别、学历等,也包括了临床护理伦理认知问卷:侧重知情同意、医疗保密、生命价值原则、医疗最优化。经过预调查,问卷的信度较高,克朗巴哈系数达到0.853。

(三)调查方法

资料收集主要运用问卷现场调查法。于护生去实习前发放实习护生一般情况调查表,并于护生实习12个月后发放护理伦理决策问卷。所有调查问卷由专人现场发放,现场回收。实习护生一共发放问卷312份,共回收有效问卷310份,有效回收率达到99%。

(四)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1.0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的方式表示,计量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或方差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来探讨学生的情况与护理伦理知识得分的关系。

二、结果

1.一般资料参与本研究的专科护生共310名,其中男17名,女293名;年龄21~24(22.04±0.23)岁;该批护生均分配在三级甲等医院进行实习;家庭所在地情况,123名学生来自于城镇,187名学生来自于农村。所有研究护生在调查中表示喜欢护理专业的护生243名。在校期间参加伦理学选修的有123名。2.实习前后专科护生伦理决策能力比较实习前后护生伦理基础知识得分情况见表1。综上可见,实习前护理伦理基础知识的得分低于实习后的得分。但是实习前后护理伦理的基础知识得分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综上可见,各种特征分组下护生实习前护理伦理基础知识得分情况比较可见,性别、生源地和护理伦理基础知识得分的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而在校选修护理伦理学方面,参加选修的同学护理伦理基础知识得分较高,高于未选修护理伦理学的同学,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而主动学习护理伦理方面知识,主动学习护理伦理的同学分数高于未主动学习的同学,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在护理伦理重要性认识方面,认为护理伦理重要的同学相对护理伦理的分值也较高,且差别也有统计学意义。由结果可见,护理伦理重要性认识、主动学习护理伦理学、在校选修护理伦理学的P值均小于0.05,有统计学意义。而且综合来看,护理伦理重要性认识的P值为0.000,最为显著。可见护理伦理重要性认识非常重要,其次为在线选修护理伦理学、主动学习护理伦理学。

三、讨论

国外的护理伦理教育开展得较早,美国的护理伦理学始于18世纪早期,美国护理伦理学已成为护理本科生必修的一门课程,美国的人文课程在所有医学院课程中所占的比例已经达到了20%~25%[2],已经自成一套以科学为基础的护理知识体系;且他们认为核心知识的第一项即为护理伦理学。我国护理伦理学的教育起步较晚,国内医学教育普遍对护理伦理学课程重视不够、偏重于伦理理论知识的讲解等,但是对护生护理伦理的培养、与护理行为密切结合的实践训练、在临床实际情况中如何有效的进行护理决策等方面均极为缺乏。而且伴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在医疗工作中,医护关系已变为“并列-互补型”医护关系,护患关系也处于更为敏感的时期,对护生护理伦理方面的认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由结果可见,实习前护理专业学生护理伦理认知水平不高,表明实习前护理专业学生在实习前护理伦理认知水平较低,护理伦理认知方面存在的问题比较严峻,因此需要引起护理管理者、教育者的高度重视,及时分析查找原因,并最终制定相应对策并付诸实施。根据本文结果为了更有效地提高护生的护理伦理认知状况,建议护理教育部门应该更多的关注护理伦理教学,大力发展该方面的教育投入。学生在护理伦理方面认知水平较低有以下几个方面:1.学校缺乏相关教育;2.学生还未接触临床护理工作,对临床中的护理伦理问题没有切身体会,不能对病人感同身受;3.学生对护理伦理方面的学习主动性不足,学校开设伦理课程数量本身有限,即使学生能掌握一定的护理伦理学知识,却缺乏较为深刻的理解,对护理伦理问题的有关认知和理解能力相对较弱。对此,护理管理者需及时制订相应的对策,引起广大护理教育者的高度重视。一方面,医学院校、教学医院等部门应注重将护理伦理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还应该根据护生对各方面伦理认知水平掌握的不同程度而有所侧重,加强学生较弱环节的培养,重视护生的护理伦理认知培养,学校及医院应重视护理伦理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校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理论与临床相结合,多采用案例教学法,转变授课方式,采用PBL教学模式,授课教师可通过收集临床过程中护士遇到的各种伦理难题,组织学生从各个方面进行讨论,最终促进学生伦理水平的提高[4],并且学校应该加大护理伦理方面的教学。并且可以从学生活动的角度增加关于护理伦理方面的活动,可以在校期间加强教育,除了在课堂授课中加强教育外,在其他方面的学生活动中,如日常团日活动中可以加强教育,如“授帽仪式”、“心理剧大赛”等都可以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因此,学校针对护生的伦理学教育必须将理论工作紧密联系临床实际,应在整个医学教育阶段贯穿伦理学各个方面知识的教育,使学生能更好的适应以后的工作。本次研究表明,护生的护理伦理知识较低,实习前后改善不大,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提高其护理伦理认知水平,可以侧重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护生进行护理伦理认知教育。广大护理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应将临床与实践相结合,将护理伦理的教育贯穿于学生教育的各个方面,为护理伦理教育改革提供更有效的措施。

参考文献:

[1]伍永慧,施雁.我国护理伦理学教育现状及原因分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25(4):447-448.

[2]崔妙玲,韦宇宁,杨连招.352名实习护生伦理认知水平及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学报,2012,19(15):9-12.

[3]白阳静,李宁,李晓玲.论护生护理伦理决策能力的培养[J].护理研究,2009,23(7):1698-1699.

[4]李春玉,金锦珍,崔仁善.35所高等护理院校护理伦理学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06,6(2):12-13.

[5]费鸿.人文因素与护理专业课程教学[J].高教学刊,2015(05):32+34.

篇7

【摘要】:在解剖教学过程中,教授基本知识的同时我们要同时融入基本的医学伦理教育,为培养高素质的护理人才奠定坚实的人文基础。

【关键词】:解剖教学 伦理学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医学技术飞速发展,医患关系在不断变化,医学伦理学的重要性也在不断显现,如何规范、引导护生对于生命的认识,已经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作为护生的第一门医学基础课程——人体解剖学,应当加强其中的医学伦理教育,使学生从专业的入门学习时就开始了解道德在护理实践中的作用,这不仅有利于他们深入掌握人体解剖学本身的知识,也对进一步学习其他基础和专业课程、真正成为具有高尚道德的优秀护理专业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1现状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研究正常人体形态和结构的科学,隶属于生物科学的形态学范畴。在医学领域,它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其任务是揭示人体各系统器官的形态和结构特征,各器官、结构间的呲邻和联属,为进一步学习后续的医学基础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基础。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对标本尊重不够,出现违背伦理的一些行为。比如,有些护生在学习骨学部分内容的时候,在骨标本上写写画画;拿标本拍照,甚至有学生把照片上传到网上,产生较为恶劣的社会影响。这些行为的背后当然有个别学生素质低下的因素,但也不得不承认,与我们教学过程中伦理教育缺失也有密切的关系。

2 在人体解剖教学活动中融入伦理学基本知识

虽然针对护理专业的学生开设有《护理伦理学》课程,但是伦理学教育应该是一个系统和长期的工程,基础课和专业课也承担着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的责任。所以,在人体解剖教学活动中也应该融入伦理学的基本知识。

2.1阐述人体标本的来源,使之认识到人体标本的珍贵

要完成好人体解剖学的教学,解剖标本的获得至关重要。但是,笔者调查发现,现在各大医学院校均存在标本短缺的现象,而这种情况的出现与遗体捐献严重不足又有密切的关系。

解剖标本来源的严重不足,事实上反映出遗体捐献的严重缺乏,因为,通过捐献遗体是获得解剖标本的重要渠道。

有文献显示[4,5],在对广州市民调查中,一般群体中表示愿意身后捐献遗体的有33.35 %,不愿意者22.98 %,不好说者有41.67 %;退休群体中愿意者20.58 %,不愿意者38.24 %,不好说者有41.18 %。武汉市民中表示愿意者32.94 %,不愿意14.38 % ,正在考虑者48.18 %。调查表明,影响遗体捐献的主要因素按影响度从高到低排列分别为情感因素、传统观念、法制因素、捐献程序等,而其中情感因素包括处理遗体方式、纪念死者方式、受益者的态度、社会舆论导向等。这组数据告诉我们,实际上有1/3 的人表示愿意捐献遗体。如果他们真的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应该不会出现供人体解剖教学用尸体短缺问题。这组数据也告诉我们,处理遗体方式、纪念死者方式和受益者态度等情感因素是影响他们实现愿望的首要原因。

2.2课前进行默哀仪式,从行动上引导学生

如果没有尸体标本,解剖学教学将无法开展。所以,无论是面对尸体、局部标本、还是离体器官,我们都要表示出应有的尊敬,这种尊敬从学习人体解剖第一堂实验课开始,在进行相关的操作和观摩前,我们要求学生以特殊方式表达对遗体捐献者和人体尸体的尊敬,进行一个简朴的默哀仪式。

2.3课堂上教师规范操作,以身作则

身教胜于言教,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人文素养,处处以身作则,为人表率。在解剖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当操作规范,动作轻柔,切忌在尸体标本上进行粗暴操作,移动遗体时也应尽量做到轻拿轻放。在学生面前树立良好的榜样,让学生感到捐献者的奉献精神就在自己身边,把解剖台上的标本也当作自己的老师,当作自己的无语良师,认真对待每一次课,尊敬捐献者的人格尊严。

2.4基础知识与临床联系

尊重原则、自主和知情同意原则、有利和不伤害原则、公正原则是被国际上广为接受的伦理学的基本原则,也是护理伦理学的最重要的原则。人体解剖学的教学可以与临床联系,充分融入这些原则,进行优化设置,不仅可以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同时学生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

2.4.1尊重原则

在护理实践中,尊重就是指尊重病人及其家属独立而平等的人格与尊严。在人体解剖学的教学全过程中首要的就是强调伦理学上的尊重原则,例如在内分泌系统教学讲到甲状腺,我们可以联系“甲亢”病人会出现的症状,比如:饮食“三多一少”、突眼、情绪容易激动等。甲亢病人往往非常烦躁,甚至迁怒于医护人员,要理解她们并且尊重她们,并给予真正的帮助。

2.4.2自主和知情同意原则

自主和知情同意原则是指护理人员尊重病人的自主性,保证病人自己做主、理性地选择诊治决策。例如在运动系统教学讲到腹前外侧肌群时,我们可以联系产科手术“剖宫产”。产前护理时,我们要告诉产妇手术切口有两种,横切口和竖切口;二者各有优缺点,横切口皮肤可做美容缝合,皮肤疤痕较小,但手术时组织损伤大;而竖切口组织损伤小,但是皮肤疤痕较大。

2.4.3有利和不伤害原则

不伤害原则是指在诊治护理过程中不使病人的身心受到损伤。例如在讲解男性生殖系统“尿道”时,我们可以联系“导尿术”,男性尿道有三处狭窄两处弯曲,所以,在男性病人行导尿术时,护理人员尤其要注意男性尿道的这些解剖学特点,在行导尿术时要注意这些特点,防止对尿道的损伤。

2.4.4公正原则

公正原则就是指公平合理的处事态度来对待病人。例如在讲解消化系统时,可以联系“乙肝”,大部分乙肝病人是有传染性的,社会上对于乙肝病人在上学、工作甚至就医都有歧视行为,造成病人心灵上的伤害。作为医护人员,不管是妇产科病人、儿科病人、老年病人、精神病病人和传染病人,我们都应该一视同仁。

参考文献

[1]郝希山.融人文精神于医学教育之中J.医学与哲学,2003.24(3) :7.

[2]谭静.新形势下护理人才素质教育的研究J.现代护理,2008.10:57

[3]陈海英. 我国遗体捐献的局限性问题分析[J]. 医学与哲学,2000 ,21(7) :38 - 39.

[4]周君华,李明月,李慧瑜,等. 广州市民遗体捐献意愿及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J]. 中国医学伦理学,2004 ,17(3) :40 - 48.

[5]郭 佳,戴双武,杨建兵. 武汉市民遗体捐献意愿因素的问卷调查与分析[J]. 中国医学伦理学,2004 ,17(1) :18 - 21.

篇8

同行评议或审稿是医学科学的基石之一。同行评议的期刊依靠专家的专业和客观的评审意见以确保刊出论文的质量。甚至可以说,专家给期刊的评审意见和给作者的建议构成了该学科的标准和规范。此外,不仅他们的意见而且包括他们的语气和措辞都可能会影响到学科的学术氛围、行为方式和伦理道德。因此,不管是在收到稿件时决定是否审稿,还是在审稿中如何对待稿件,以及撰写评审意见,甚至在审稿完成后,审稿的同行专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点,医学论文评审中涉及到多方面的伦理学问题。

1 是否决定审阅稿件的伦理学原则

审稿人应具有审阅稿件所需的专业背景。如果审阅的稿件与自己正在进行的研究内容有重叠,审稿人应该放弃审稿。因为无论该研究的内容是否值得发表,都会使审稿人的决定产生利益冲突:如果稿件质量值得发表,审稿人自身工作再发表的可能性就变小,如果不值得发表,审稿人的意见也会使编辑无法判断审稿人是否是由于个人的原因而拒稿。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立即和编辑联系,回避审阅该稿。其他有可能的利益冲突时也应声明并选择放弃审阅,如作者是自己的老师、同学、同事、家属,或者与自己有经济利益联系等等。当然,存在利害冲突的情况多见且复杂,最合理的方法是一旦审稿人不能确定是否有这种利害关系,应该立即向编辑声明并进行沟通,这也是对审稿人的利益和声望的保护。医学期刊的审稿人应该了解并熟悉生物医学所涉及的国家相关的政策、法规,同时,对国际上的通行惯例和伦理学原则应有较好地掌握,如赫尔辛基宣言、医学期刊投稿的统一要求等。

2 审稿过程中的伦理学原则

所有待审的稿件都属于保密文件,审稿人不得向其他人出示稿件,使得其他人有可能了解到稿件的内容,也不能和其他人提到或讨论待审稿件的内容。审稿人也不能未经期刊编辑部同意即与作者联系,同时,不得剽窃或抄袭审阅稿件的数据或内容,这是对审稿人最低的伦理道德要求。如果审稿人有更合适的人选审阅该稿件,审稿人应征得编辑的同意后再将该稿件提交给其他审稿人进行审阅。事实上,期刊编辑部是欢迎审稿人推荐更合适的审稿人的,这也使得期刊编辑有可能发现更多的学有所长的专家。审稿人一旦接受审稿,有及时审阅稿件的义务,审稿人有义务向作者提供他够提供的改进意见。审稿人应尽量客观、公正,重要的观点,无论是赞成或反对稿件内容,均应提供文献佐证。审稿人还应该认识到自己的意见对于期刊甚至是学科发展的重要性,对于重要的阴性结果的论文也应该积极推荐发表。

篇9

1 人文精神与人文素养

人文精神,最早发源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在我国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人文精神大讨论”在文化界的展开。我比较认同的人文精神含义大致有以下三点:即尊重个人经验、维护个体尊严、尊重个人思想。表现为对人类遗留下来的种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重视;对人尊严的维护,价值的关心;并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对自己的行为、思维和心态具有自我批判精神;是一种对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人文素养,是指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德性、气质修养、价值取向,其内涵包括高尚的道德情操,人文素养,社会学,人文学的知识素养,创新能力和不断发展自己的潜能、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对事业的献身精神;良好的人际交往力,能与人和谐相处的沟通能力。

医学人文精神,是对人的生命质量、人类未来的健康与幸福的关注,核心就是对病人的生命和健康权利的敬畏与尊重,就是关爱生命。中国自古就把医学定义为“仁术”,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就提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西方古代医学人文精神也是如此,《希波克拉底誓言》强调医家唯一之目的就是为病家谋幸福;《迈蒙尼提斯祷文》写道“启我爱医术,复爱世间人”。因此,“仁爱救人”、“救死扶伤”就是古今中外医学家将医学人文精神渗透到诊断、治疗、护理等临床活动各个环节之中的医学人文精神。医学文明价值在尊重人,关心人。我国目前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和医学人文精神的塑造主要结合医学伦理课程进行。

2 当前我国医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我国的医学生多数为理科生,由于我们的高考制度影响,很多高级中学几乎不开设文科课程,造成理科学生对文学的缺乏,进入医学院校后,又几乎没有人文学习的环境,学校的人文教育力度也不够,所以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提高不明显。

医学院校重视医学教学和科研,轻视人文教育人文素质的培养,折射出医学院校不够重视人文教育。加上医学教育课程负担重,往往造成医学生只注重专业知识的摄取,而对文学知识不够重视,进而表现为人文功底薄弱。

社会责任感不强,作为医学生,本应具有维护医术的圣洁和为医学事业的献身精神,而现在的医学生多受功利主义影响,只埋头于自己的学习,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没有奉献精神,对社会,人文不关心。

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不强,表现为不适应大学校园集体生活,以自我为中心,不愿参加集体活动,与人交往出现表达障碍,有的出现心理孤僻,对老师敬而远之,对同学也是离群索居。

部分学生心理素质下降,由于社会竞争不断加剧,医学生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医学生经常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有交往障碍、冷漠自卑、焦虑抑郁等。

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下降缺乏创造力,我们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而应试教育却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产生了标准化思维障碍使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下降,更不会将所学知识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和创新发展。

3 结合医学伦理教学,塑医学生人文精神

为了更好应对医学事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伦理问题,必须培育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其人文素养。医学伦理学是医学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在课程体系中位置越来越重要,所以我们医学院校必须借力医学伦理课教学塑造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

1)医学院校要更新教学理念,重视医学伦理学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确定以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学观。医学教育领域、医学院校主要领导、各部门、各级卫生主管部门、医学教育工作者、医务人员和医学生对医学伦理学教育的重要性要达成共识,这是塑造医学人文精神的主导因素。

2)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人道主义思想和人文关怀应在医学教育中得到发扬和光大。我国儒家思想中的“仁爱”精神和理学思想家提倡的“人文”的内涵都体现了尊重生命、重义轻利的人文精神,值得我们医学教育工作者继承和借鉴。《黄帝内经》就有“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的论述,可见生命的珍贵。爱人就是同情人、关心人和帮助人。在崇尚科学精神的今天,我们更要注重传统文化,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具有“先义后利”“舍生取义”的理想人格。

3)注重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修养。医学院校的教师队伍的人文素质和人文修养也有待提高,大专院校应通过多种途径如在职培训、进修学习等对他们进行人文教育意识和能力培训,提高他们的医学人文素质和进行人文教育的能力,以便他们能有意识地在专业课教学中自觉地做到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传授知识的同时更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传授给学生。

篇10

相关热搜:伦理学  医学伦理学  环境伦理学  伦理学与生活

1.权利与正义主题的凸现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学者就呼吁,要关注正义与权利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我国学者对西方正义理论、特别是罗尔斯的正义理论的研究曰益深入,我国伦理学界对权利与正义的理解和把握更加全面和准确,并发表了大量探讨权利和正义的学术论文和学术着作。

以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为基础的现代社会,是一个以个人的独立与自主为基础的公民社会。公民社会最根本的特征,就在于它尊重每一个人的权益、需求、意愿与价值,把每一位公民的自主意志、权利和利益看得同等重要。但是,平等的公民之间相互竞争的权利和利益难免会发生冲突。因此,在公民社会,伦理学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如何确保每一位公民的正当权利与正当利益不受侵犯,尤其是如何通过正义的制度安排来保证公民的权利与利益。

权利包含三个基本要素:拥有某物或做某事的资格;一种有效的要求权;约束他人行为的道德界限。权利有两个重要的功能:第一,为权,拥有者提供某种保护性的道德屏障,这种屏障使得其他人不能自由地伤害权利拥有者的身体或生命,不能随意干涉权利拥有者的自由选择;第二,权利具有“压倒一切”的“王牌”功能,我们不能为了一般意义上的社会福利或追求最大社会功利而侵犯或牺牲个人的基本权利。权利包括道德权利、法律权利和实有权利。道德权利是法律权利和实有权利的基础。

权利与正义密不可分。正义的一般含义是“应得”,但是,什么是一个人“应得或不应得的”,这却是由更为根本的一组道德原则来确定的。由于在不同的时代,人们的道德观念有差异,因而,正义的内涵也随历史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在现代公民社会,正义观念至少包含三个基本的价值诉求:从制度上保证每个公民享有最大限度的自由;从制度上确保每个公民享有平等的机会;从制度上保证每个公民能过上体面的、有尊严的生活。权利与平等是正义的两个基石。

我国传统伦理学(特别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伦理学)的一个重要缺陷,就是只注意和倡导义务与奉献,而忽视和认识不到权利与正义的重要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伦理学研究准确地把握了公民社会突显权利与正义的结构性特征,适时地实现了从义务与奉献视角向权利与正义视角的转型。

2.从个人美德到制度伦理的视角转换

制度伦理包括制度的伦理(即对制度的正当、合理与否的伦理评价)和制度中的伦理(即制度本身蕴含着的伦理价值追求和道德理念)。从静态的角度看,制度伦理表现为存在于社会基本结构和基本制度中的伦理要求;从动态的角度看,制度伦理表现为实现伦理道德的一系列制度化安排。制度伦理关注的是制度安排的道德性、正当性和合理性,而不是个人行为的合理性。制度的首要美德是正义。

计划经济时代的伦理学的一个思维定势就是,道德的主体是个人。因此,它所理解的道德主要是个人美德。在这种伦理学看来,社会道德风尚的好坏完全取决于个人道德修养的高低;制度层面的问题出在个人道德品质败坏,只能依靠提高个人道德修养来解决。传统伦理学意识不到,制度(或组织)也是伦理行为的主体。与个人行为相比,制度性行为的力量和影响是更为强大和深远的。与制度之善相比,个人之善恰似沧海之一粟;在制度之恶面前,个人之恶亦不过是小巫见大巫。仅靠个人的德性,很难抵抗制度的罪恶。与个人的理性和美德相比,制度的理性和美德是更为稳定和可靠的。制度本身的价值取向对人们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取向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合理的制度安排能够给人们的道德行为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因此,要实现伦理之善,不能仅仅依靠个人的美德,更要依靠制度的美德。

缺乏制度伦理视角是计划经济伦理学难以发挥其制度批判功能的重要理论原因。计划经济伦理学只把道德理解为约束个人行为的视范,认识不到组织也是伦理行为的主体,组织行为也需要遵守普遍合理的伦理原则。对于制度层面不合理的城乡二元结构、户籍制度、农民所遭受的制度性歧视等等与现代伦理精神相悖的现象,它不是视而不见就是三缄其口。制度伦理视角的缺失使得计划经济伦理学缺乏从价值取向上引导和推动制度变革的责任感和使命意识,丧?失了伦理学应有的制度批判和制度建构功能。

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制度的缺失给人们的道德生活所带来的致命冲击,使我国的伦理学学者们清醒地认识到了制度伦理之于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及时地把制度伦理的研究提上了议事曰程。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学者发表了大量探讨制度伦理的论文和论着,使对制度伦理的研究成了我国伦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

3.对阶级道德视角的超越

20世纪50、60年代,当我国的伦理学学者思考如何重建社会规范的问题时,他们遇到的一个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对待中国传统道德遗产的问题。那时,占统治地位的观点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主体是封建地主阶级的道德,是为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因此,对于传统道德,除了其中一部分可以继承外,从总体上必须加以批判和抛弃。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的主流伦理学仍然把道德理解为维护特定阶级利益的工具,认为道德应当是为特定阶级的利益服务的。

然而,随着研究的日益深入,我国学者逐渐认识到,揭示和说明一定时期的道德所表现出来的阶级偏袒性,这只是理解和认识道德现象的“社会学视角”,而不是论证和确立某种伦理原则的“伦理学视角”。社会学视角是一种客观性的描述视角,伦理学视角则是一种建构性的规范视角。伦理学的观点应当是一种“普遍的观点”。它应当平等地关心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而不是只关心社会中的某个特定阶级或阶层。从其主观追求上说,伦理学应当自觉地寻找那些能够被一个社会的所有人都能认可并接受的普遍价值。把道德归结为某个特定阶级的伪装了的利益,必然使伦理学陷入道德相对主义。如果特定阶级的特殊利益是道德原则之合理性的最终依据,那么,道德也就不会成为一个社会的人们相互认同的基础,也会丧失其调节人们相互冲突之利益的功能。因此,伦理原则要具有合理性,就必须具有普遍性。普遍化原理是判断一项道德原则是否具有合理性的最重要的标准。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学者巳经认识到了从阶级道德视角转向普遍伦理视角的必要性,曾经风风烈烈的关于“道德阶级性的讨论”逐渐退出了我国伦理学的舞台,认为“道德应当是统治阶级意志之体现”的观点也风光不再。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冷战格局的瓦解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如何在全球层面达成伦理共识的问题逐渐成为国际学术界的热门话题。’受这股学术热潮的影响,我国伦理学界也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逐渐关注和研讨普遍伦理问题,把普遍伦理视角的应用从民族国家扩展到全球范围。

4.应用伦理学研究的兴起

应用伦理学研究的是那些充满争议、带有强烈规范色彩、与道德实践紧密相关、与制度安排和法律建构密不可分的社会问题。虽然我国伦理学界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对这些社会伦理问题有过零星的研究,但是,从总体上看,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的应用伦理学研究基本上仍处于自说自话的“摸索”状态。只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生命伦理学、环境伦理学和经济伦理学研究的迅速发展,应用伦理学作为一股新趋势才在我国伦理学研究领域迅速掘起,逐渐发展成为我国伦理学界的一门“显学”。它不仅为我国的伦理学研究注入了活力,还在短期内取得了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