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的科学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17 17:48: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锻炼的科学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高原训练 海拔高度 竞技高峰
一、高原训练的阶段及各阶段持续的时间
任何一种形式的训练都需要一段过程才能有效,但是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任务和目的。
第一阶段:
对于高原训练而言适应阶段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决定着高原训练的总时间和最终训练效果。一般的做法到达高原之后再进行适应性训练,但是我国著名的教练马俊仁经过高原训练的多年实践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看法:适应训练应该在上高原之前,在低海拔的地方先进行十天左右的准备性适应训练。在平原上进行的这个训练要求是有一定强度的有氧耐力训练。准备性适应训练之后调整三四天,然后再进军高原。在途中如果火车停战等有短暂时间,就要进行短时间的跑步训练,由平原逐步向高原过渡。笔者把这种适应模式成为阶梯型适应性训练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有效的缩短了高原适应的周期,为系统训练争取了时间。
在高原上适应所需时间的长短与训练的次数是成反比的,在几次之后状态会达到一个稳定值。当然每个人对高原的适应能力有所差异,一般而言适应周期为3—5天。在适应期除了要适应高原的环境,消除经度差异带来的时差,消除旅途疲劳和缺氧外,还应该有意识的增加有氧代谢的训练,使得心率保持在120——140次/分,这是为了更好的进行下一阶段的训练。
第二阶段:系统训练
系统训练的时间应该控制在达到高原之后的两个星期左右,这个时候的训练基本可以进入到正规的强化训练中去,训练量也可以慢慢的恢复到平原训练量。我们提倡要尽可能的提高训练的强度,但是具体强度的多少也要因人而异。训练强度的依据因素一般为训练员次日的血尿和生理、生化指标,比如有无血尿,心率正常与否,有无过度训练症状。如果上述指标均正常的话,说明训练量与强度是合适的。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有些运动员出现机能状态不佳的状况,那么就需要尽快诊断治疗或调理,之后才能进入正常的系统训练,这样才能保证训练的质量。
第三阶段:结束前训练
这一阶段的训练一般在高原训练结束前的7—10天。在进行这一阶段的训练之前需要对运动员进行全面的观察,包括对生理、生化指标的测评。检验运动员的负荷强度和训练量是否达到了训练的最高强度。马俊仁教练经过多年的高原训练实践认为:高原训练可以提高强度,并且经过大强度的高原训练,运动员在返回平原之后一般都能大幅度的提高成绩。
其实这三个明显的阶段只是宏观的划分,因为运动员之间存在着个体的差异,所以训练模式其实也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是这三个阶段在高原的训练过程是必不可少的。
对于在高原上训练应该持续多少时间,目前国内还没有定论,但是一致的观点是在四周以上。这主要是缘于在高原上进行训练需要一个由适应到增强的过程。但是这并非意味着在高原上训练的时间越长越好,因为高原环境对运动员的训练会产生掣肘,特别是负荷强度。并且在高原进行训练身体的各项指标反映都比较大,容易引发伤病、血尿和心电图异常等事情,所以一般持续长度为4—6周。
二、海拔与训练负荷的关系
海拔过低,身体机能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海拔过高则会导致血红蛋白增多,血液粘稠度的增加,对循环系统造成阻力,这样就会影响到正常的训练负荷,从而影响到健康水平。根据国内外的各种研究数据和实践,笔者认为,高原训练的高度一般为1600m—2400m最佳。
但是高原训练毕竟是在非正常的大气环境下进行的,所以训练的负荷不能定量的掌握。因为没有掌握具体的量,所以还不能照搬在平原上的训练方法。但是经过这么多年的高原训练实践,我国很多的优秀运动员都认为有必要进行一些高强度的高原训练。但是马俊仁教练认为在达到高原的第二到三周还是尽可能的提高训练的强度,强度最好有平原时的80%增加到接近100%。但是我国另外一著名的竞走教练刑富国认为,在训练的过程中最好用100%的强度去训练,这样能提高人体利用氧的能力,但是每周最多两次,问题的关键在于强度要逐渐的增加。
在高原训练过程中,要加强医务人员的监督意识和对运动员生理、生化的指标测试。因为在高原的状态下,血乳酸更高,恢复的时间更久,血红蛋白耕读,血液粘稠度也在增加,循环系统的阻力就在增大,所以训练的强度不容易提高。
三、高原训练健康状况及常见的疾病
在高原上训练的时间是少之又少的,如果因为疾病而影响了正常的训练是十分不值得的事情。一般而言影响训练的因素有两类:一是来自高原缺氧、低温等客观环境等带来的感冒发烧等症状,一是来自由于运动员自身机体的适应能力不同而带来的恢复难度增加、受伤、血尿等异常现象。
但是无论是哪一种原因,教练、运动员和医护人员都要紧密的配合,时刻关注运动员的健康状况。教练员要对运动员的负荷做一个适合的评估,要记得训练后补充营养以加强恢复机能的能力。
人体在高海拔运动时感知觉极易出现变化,不仅影响生理和心理,对高海拔运动技术也产生一定的影响。通过科学的高原运动训练可建立一个身心良好到疲劳的动作变化链,以适应高海拔作业的需要,这对于高海拔运动训练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此外,针对这种人体由于疲劳后生理和心理的变化而进行的训练,不仅适用于与耐力项目相关的运动员,凡对持久技术操作有关的其它领域,如航空、高原通讯和司机等也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孙达平,栾少君,邢雅涛,李素玲,适应新形势谋求新发展──高校体育面临的挑战与思考[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篇2
关键词体育 锻炼 能力
随着体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健身已成为人们的自觉需求。加强体育课对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科学方法,促进课外体育锻炼,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使学校体育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好基础,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自我锻炼能力的意义
自我锻炼是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锻炼身体的科学理论和方法,独立地进行自我体育锻炼。自我锻炼能力首先表现为一种意识,即自我激励、自我调控、自我评价。
培养学生的自身锻炼能力是加强学生能力教学的重要举措,也是教育改革的要求或称为目标,笔者认为,每一位教师应身体力行。其重要性在于: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是教育“三个面向”的需要。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是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标志。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对发展学生的身体,增强其体质有重要意义。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是促进体育锻炼生活化、社会化的根本途径。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不断培养提高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不仅能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和课外体育锻炼的效果,而且能终身受益。
二、培养高中生的自我体育锻炼能力的策略
1、明确自我体育锻炼的目的
在教学中,教师要不厌其烦地向学生灌输体育课对学生成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的思想,让学生明确体育锻炼的目的,从而把枯燥单调的练习和锻炼转化为学生自觉的行为。
第一,体育同经济、政治、军事、科技一样,是体现一个国家、民族和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兴则体育兴体育强则国家强。
第二,体育课对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和勇敢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学生要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没有体育课的熏陶培养,是不可能的。
2、灵活把握主要教材,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采用灵活方法
在传授教学大纲规定的教材上,教师注重对学生运动技能的教学,教学中对运动技能教学的反映切合体育课改思想,注重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和教学评价。教学的过程运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多种学习方法,合理安排好学生对教材的学习。教材的教法,体育教师应该运用各种方法和现代化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对教材内容有一个正确的动作认识和运动兴趣。练习时的分组,采用性别分组、技术分组、自由搭配等,学生在练习时有目标,有竞争,有帮助,有快乐。游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也是学生最乐意参加的活动。体育教师安排学生游戏,既可以安排和主教材有关的体育游戏,也可以安排新游戏。但根本的前提是:让学生在游戏中得以快乐和笑声。教师可以制定游戏的内容和方法,对于高中生来说,可以根据现有的体育器材或者不用器材,让学生自由创设游戏,并对每个游戏给予鼓励和评价,提出改进方案,调动了学生创作积极性和热情。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又提高了课堂的氛围。
3、加强组织管理,体现一种"刚","柔"结合的教育
教师要制定出详细的教学计划,既经常巡视又协助解决问题,加强管理检查,注意"自主"与"散漫"的区别.管理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动起来,并做到教学的组织不失控,有教学常规,体现出"刚","柔"结合的教育,把讲授,辅导,自学,自练和谐地结合,实施快乐,自主分层递进教学等有效方法,使体育课的教学目标有效地完成。在教师的指导下,既有目的又有目标,既有约束又无束缚,既有集体学习又有自己活动范围去自主,积极学习。
当然,我们应该注意:一是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应包括整体体育教学过程之中,如让学生设计新的游戏方法,主动探索更好更快地达成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开发校内校外的体育资源等.二是对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并不能误解为就是"放羊式"教学,即以往那种教师放任不管,让学生完全自由活动的方式.对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应是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
4、课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认识的延伸练习。
这是课堂教学的必然延伸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课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认识的延伸练习,能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巩固、深化、能使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不断提高,能使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形成习惯。
自我锻炼练习的技巧性。“技巧”能激发学生的元认识。启发学生主动掌握新知,促成新的知识不断地交往,从而不断扩展学生知识结构的内涵。
练习设计的趣味性,多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练习,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练习设计的生活化。体育锻炼生活化、社会地将+是不断提高学生课堂自锻能力的促进剂,这也是社会大体育全民体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变体育课小课堂为社会大课堂的尝试,其意义远高于学生能力培养这一表面。
篇3
【关键词】大学生 体育锻炼 现状研究
一、师范类大学生体育锻炼在大学生生活中的地位以及作用和影响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水准和达到的高度,一定程度上可以从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建设的规模和层次上折射出来。体育涌动的本质在于增强人们的体魄与展示人体的力与美。体育锻炼能带来健美的身体,端庄的仪表,矫健敏捷的身体,充满活力的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从而产生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和和追求。要想具有健康的体魄、充沛的精力、超凡的体能、潇洒的风度,就要奋发学习,刻苦锻炼,塑造良好的自身形象。大学生体育锻炼在培养学生的身体能力素质方面起到了突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身体健康。2.减缓心理压力。3.实践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师范类大学生体育锻炼的作用和现状以其存在的问题分析
1.师范类大学生体育锻炼建设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突破口。(1)积极正确引导大学生开展体育锻炼活动,有利于和谐校园素质教育的实现。(2)积极正确地引导大学生体育锻炼活动,有利于师范类学院和谐校园育人氛围的形成。
2.师范类大学生体育锻炼活动的现状。经过调查发现,大学生余暇体育锻炼的主体动机是积极健康的,但是参加余暇体育锻炼的频度、强度较低,兴趣单一。发现主体运动项目以跑步、篮球、足球、羽毛球、健美操等为主。体育锻炼的目的以缓解压力为主。
3.师范类大学生体育锻炼建设中的不和谐表现和原因。(1)师范类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建设发展和重要性缺少正确的认识,对体育锻炼活动缺少必要的指导和认识。(2)体育锻炼活动经费的不足;场地受限制;专业指导教师缺乏。(3)体育锻炼活动缺乏创新,活动形式单一。
三、解决独立学院学生社团发展过程中问题的对策
1.加大经费投入和场地设施。学生体育锻炼活动中经常出现“经费缺”“场地少”等局面,阻碍了学生体育锻炼活动的健康发展。所以,要实现培养师范类学院大学生体育锻炼兴趣,就应适当增加体育锻炼设备和设施经费的投入。一方面给予活动场地、活动条件等硬件方面一定的支持,为能正常的开展活动提供有力的保障。将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发展归入学院的发展规划中,尽量为体育锻炼活动提供场地,解决体育锻炼活动实际困难。另一方面在体育锻炼经费上加大投入,设立专项的体育锻炼活动经费单独列支。同时积极开展体育方面的比赛活动,让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
2.配全配强指导教师,营造和谐的体育心理氛围,激发学生体育学习锻炼兴趣。要使学生能愉快地学习就要使课堂中教与学的过程成为一个愉快的活动过程。因此就必须在这个过程中挖掘其快乐的潜力。以前在体育教学中的准备部分不外乎慢跑、徒手操,久而久之、学生感到厌烦。我们可以采用在音乐伴奏下来完成动作,比如第二套中学生广播操《时代在召唤》、《青春的旋律》,健美操或武术,以及运用组织法的游戏,让学生在快乐中练习,达到愉快教学的目的。把握体育教学的特点及规律,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等学校的体育教学是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因此说高等体育教育必须突出实用性,即在教学活动中始终以增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掌握锻炼身体的科学方法为出发点,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讲明体育科学对人类进步、社会发展、国家建设、个人成长的作用和他们之间的有机联系,使学生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有成就感。学生的成就感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力是一剂良药。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实实在在的成就感是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外练习运动技能得到提高,其中也包括运动知识和健身知识的获得等。相反,如果在教学中忽视运动技能的提高,总是在简单重复低水平的运动技术动作,就会使学生丧失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学生在运动技能的学习上有成就感,就会树立体育学习的信心,同时也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有自己赶超的目标和继续学习的动力。如能帮助所有的学生获得这种成就感,树立这样的学习信心,他们便有动力克服体育学习中的困难,获得克服生理、心理惰性后的成功感,自然而然会对体育学习产生兴趣。
篇4
摘 要 针对当前普通高中体育教育现状,纵观学生的整个学程,横向比较各级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高中体育教学现状令人担忧。为了提高中体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提出了高中体育教学改革的设想,为高中素质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高中 体育教学 现状 对策
一、前言
中学体育是国家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中体育则是最重要的一环,随着整个教育改革的全面展开,高中体育教学也正在加快改革的步伐。[1]高中体育教学是全面的体育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环节,也是高校教学与初级教学的接合部,能否发挥好高中体育教育的优越性,更取决于高中体育改革。为此,笔者根据当前高体育教学的现状和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若干对策和设想。
二、高中体育教学的现状
(一)教学思想观念落后
目前普通高中的体育教学,还是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教师和学生只重视以掌握运动技术技能为目的“教”而“练”,忽视以锻炼身体为目的“学”与“炼”。[2]只重视眼前体育短期效益,轻视终身效益;只对学生在校阶段负责,不对学生长远负责;片面强调增强学生体质,忽视学生体育意识和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
(二)教师的素质、工作态度影响了教学工作
有人认为,体育教师只要高大、健壮、会跑、能打球就足够了。这种错误的观点,没有全面地评价一个体育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体育教师的基本素质应该是有信念、善学习、强能力、精技术、爱创新。有信念就是能吃苦耐劳,有敬业精神;善学习就是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学习优秀教师的经验,总结教学经验教训,不断吸取新的科学文化知识;强能力、精技术就是要求教师有坚实的专业知识,应该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爱创新是针对教育的对象是学生而提出的,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个体,具有不同的个性、爱好,应该因材施教,并适应新世纪学生的特点,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现阶段,具备这些素质体育教师还比较少。教师的工作态度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例如:社会的认可程度,领导的重视,自身的爱好兴趣以及追求,学生的尊重等等,其中教师的待遇和职称评定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三)教学方法、手段单一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实现教育目标、传授教学内容的重要途径。近年来许多学校体育教育在教法手段上有所改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教学方法仍为传统式的传艺式教学,学生缺乏自主性、独立性,所学知识技能严重地脱离体育社会实践,至使学生毕业后社会适应性差。在教学手段更新上缺乏现代化教学技术的运用。
(四)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兴趣阻碍了体育教学的发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积极的学习态度、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迅速地捕获教师的教学内容,领略动作的要求。高中生有着广泛的兴趣爱好,也有充沛的精力。可在现实中,繁重的学习任务,教师、家长的错误观点,导致他们忽视体育学习的必要性,抑制自己强烈的学习兴趣。
三、对新时期高中体育教学的对策与建议
(一)确立全面发展的教学质量观
高中阶段的体育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在掌握体育与健康基本知识、技术技能的基础上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培养学生体育意识、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的毅力,而且要特别注意对本门课的新科技、新文化的渗透。一定要使高中体育教师认识到,高中体育教学是基础教育时期体育教育的最高阶段,其教学目标的确定,既与基础教育的其它阶段有共性,又应有特殊性。在健康水平上要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以适应将来的大学教育或走向社会就业工作的需要;只有克服片面追求体质发展或运动技能提高的思想,才能切实提高高中体育教学的实效。
(二)应加强体育教师素质的培养
二十一世纪的体育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位教师,然后才是教授体育。一个体育教师的素质包括:身体素养、思想品德素养、能力素养。身体素养:一个体育教师,只有自己有健康的身体、强壮的体魄,才可以以身作则,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思想品德素养:体育教师应爱岗敬业、忠诚体育事业必须有牢固的专业思想和职业道德,积极进取,安于平凡的工作,热爱学生。不能以自己的利益为标准去教导学生。能力素养:首先,体育教师应有敏锐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在授课时,应有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其次,体育教师应一专多能,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运动技能。高中生具有极强的知识欲,往往会向教师提出各种不同的问题,没有广泛的知识,就很难从理论和方法上正确解决学生的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化训练水平的提高,运动技术不断提高,教师必须更新知识,学习再学习,掌握新的技术,从而适应未来的工作。再次,体育教师必须建立新型的体育观、教学观。明确新时代体育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理解素质教育的意义,了解对终身受益的体育项目,更科学地指导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使高中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体育知识,得到更有效的体育锻炼。
(三)更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
高中体育教师要善于更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模式多样化的改革。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图解观察、练习中因势利导,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从追求生理改造到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从追求学会到会学水平的提高。例如,要让学生了解如何跑得更快、跳得更高,应懂得人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和人体形态结构,从而使学生选择跑步、弹跳最合理的姿势和用力的科学方法。教师要为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创造有利条件。在进行讲解示范和辅导时,教师在每个教学环节上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使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积极开动脑筋,把所学的知识变成感知。
(四)学生应培养自我锻炼的能力
许多高中生坦言,到了高中,时间已不属于个人,学生的任务只有一个“念书”,“考大学”成为他们唯一的目标。至于身体,“要奋斗,就有牺牲”,他们牺牲自己的身体,轻视体育锻炼,在他们的意识中,根本没有“体育锻炼”。第一,他们应转变这种错误的观点,了解体育锻炼的意义。第二,认真听讲每一节课,掌握教师传授的知识、动作要领。第三,加强体育锻炼,学以致用,抓紧课余时间,加强训练。
(五)国家要制定有关方针、政策,对高中体育进行达标、量化考核,以促进高中体育设施的完善,同时引导高中体育走上正确轨道。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新课标 体育 成绩 评价方法 改革
一、前言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迎接21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也是现阶段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总趋势。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如何克服现行的学校体育弊端,迅速实现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己成为学校体育讨论的焦点。对此,我校在领导重视下,在教科室的组织下,我们体育组大胆进行改革与尝试。我们以素质教育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体育与健康》的五大领域目标为要求,以培养终身体育锻炼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发展观等。大胆地提出了“学生体育成绩综合评价方法的理论构建”――由学生自己、伙伴、教师等采用绝对性与相对性,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对学生体育理论与健康知识测评,对学生体育课程阶段性评价,对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检测,对学生个性项目展示等进行评价。这种“综合评价模式”是在新时期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下根据学校场地、器材、学生的实际情况拟定的,也是我校在加强对《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质量评价实验》这一实践探索过程中的尝试。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与本研究内容相关的文献资料以及通过互联网和数据库检索,搜集相关信息。
2.观察统计法。通过搜集、整理、阅读相关内容记录与本研究内容相关的各项数据资料以备统计分析。
3.对比分析法。将调查统计的结果与国家相关规定进行对比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1.传统的体育成绩评价方法。传统的评价方法对学生的成绩评定基本还是以单一的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的“量化”作为最终的指标进行评价。把是否达到《学生体育合格标准》作为体育课考核成绩,而没有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心理和情感的表现作为考核成绩综合的体现,这种方法只考虑了每个学生掌握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水平和一定的活动能力水平,它体现不出体育教育所要完成的全部任务,所以是一种局部的评价。
2.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成绩评价方法。新课标指出:学生的学习评价应是对学习效果和过程的评价,主要包括体能与运动技能、认知、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定等方式进行。评价中应淡化甄别、选拔功能、强化激励,发展功能,把学生的进步幅度纳入评价内容。评价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反应,重视社会有关方面的评价意见。这使得新课标在学生的学习评价方面显得更加合理、全面和人性化,充分体现“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思想。
3.我校学生体育成绩评价方法的改革。我们以往评价学生体育成绩,主要通过竞技运动项目的测试来反映学生体育成绩的。实践证明,这种评价方法只能片面地反映学生运动成绩的好与差,而不能全面地反映学生整体素质,更会带来诸多不利因素:其一是造成一些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满足现状、自负和不求上进;其二是挫伤那些经过努力后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这种以运动成绩为主的评价模式制约了学校体育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为使学校体育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地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我们必须创设一个适合学生身心共同发展的良好学习环境和体育氛围,须对评价体系进行改革。
我校评价体系的几点想法与做法
1.评价体系的改革,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一起参与评价,使评价更具有客观性。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能力,同时也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
2.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由于人的形态、生理和心理及能力有很大的差异性,其发展也是非同步的,所以应是结合过程性的评价方式,根据学生自身的进步幅度多角度地进行评定。对形体上或生理上有明显差异的学生,通过增加一些任选项目来进行评价。只有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才能得到预期的评价效果。
3.加强对学生体育能力的评定。体育是指个人具有自我从事体育锻炼的本领,即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不论在什么环境下都能从事体育锻炼。所以,在体育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课的基本知识,还应向学生传授从事体育锻炼的科学方法。在此基础上,要重视培养学生自我检测,自我评价、组织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能力。评定学生体育能力,可通过考评和达标形式进行。例如:每学期期末综合考试、1000米、800米、立定跳远、毽球、实心球等项目,组织小型比赛等多种形式来评定学生体育能力。总之,在全面评定学生体育能力的同时,应把评定的重点放在学生是否掌握体育锻炼方法上。
篇6
关键词:体育 健康
新课程理念倡导“素质教育” “健康第一” “终身体育”的思想。因此,课改以后,体育与健康课程一直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这说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内在价值,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所独有的、其他课程所不能替代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于青少年成长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可以增进青少年的身体健康
体格健壮,是运动技能发展的基础,是劳动、生活的基础,是智力的、非智力的情感发展的物质基础。没有健康的身体,生命的质量就要打折,人的社会化进程就要受阻。尤其是青少年,只有身体强壮,才能精力充沛,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才能更好地发展各方面的能力。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对青少年身体的正常发育、身体健康水平的提高有着直接作用。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1.学生身体形态和体能的变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加体育锻炼,能促进身体长高、肌肉发达、加速新陈代谢、消耗脂肪,使身体形态更健美。例如,教材安排的田径、球类、体操、武术等运动项目都可以很好地锻炼青少年的心肺耐力、肌肉耐力、肌肉力量、骨骼发育及身体的柔韧性等,能促进生长发育、提高免疫力和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使身体健康水平得到提高,使体能得以增强。
2.学生在体育意识和体育习惯方面的变化。通过长期的体育锻炼,学生不但能认识到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意义、增强保健的意识,同时还能逐渐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体育锻炼的习惯,而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体育锻炼习惯又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体健康。
二、可以增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体育锻炼不仅影响、改变着青少年的身体形态及体能,还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感受和情绪,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在体育与健康课上,在平等、友爱、竞争、合作、互助的运动情境下,通过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通过师与生和生与生的交流,学生会感受到友情、激励、赞扬、批评等,并会由此产生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成功的喜悦、失败的遗憾、对抗的紧张、冒险的刺激、激励的振奋等,而这些体验可以使青少年更好地适应环境、乐观地面对现实、自信地对待人生、有效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例如,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在克服困难和挫折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还能培养顽强勇敢的意志品质。同时,在战胜困难和挫折的过程中,学生会体验到进步与成功,感受到合作的温馨和情感的愉悦,从而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形成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可以提高青少年适应社会的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也是健康的主要组成部分。社会适应能力差的人,常常会因为不能与他人友好相处而产生烦恼,出现多疑、焦虑、压抑、暴躁等不良情绪。这些不良情绪会降低人的免疫力,从而有损于健康。而体育活动为青少年提供了人际交往的机会和场所。参加体育活动,可以使青少年认识和体会活动中的各种人际关系,如组织者与参与者的关系、指导者与被指导者的关系、核心人物与协从人物的关系等。参加体育活动,能够使青少年学会自觉遵守大家都应该遵守的规则和行为规范,明白自己和他人在活动中应该扮演的角色和起到的作用;参加体育活动,有助于学生逐步理解和习惯在一定的社会规范中生活,根据社会规范调整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参加体育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多种适应社会的能力和意识,如合作能力、竞争意识、团队意识、对他人的尊重与关心、对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等,而这些能力的培养是其他学科无法代替的。所以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方式,是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
四、可以使青少年获得体育与健康的知识和技能
长期以来,存在着这样一种对体育的认识,似乎体育就是运动,没有什么知识学习的问题,这种认识有失偏颇。其实,知识是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人们把知识分为事实知识、技能性知识、原理和规律知识、始源性知识,而体育与健康课程主要是技能性知识。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知识内容有两个特点:1.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知识主要是一种技能性、操作性的知识,它不同于其他课程中以认知、理解为特征的知识;2.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知识学习,包括认知性知识和技能性知识的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知识学习,它主要是通过运动实践来获得而不是通过读书来获得。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学生可获得多种知识和技能。例如,科学的体育与健康观念;有关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和身体锻炼的科学方法;安全运动的知识和能力;欣赏运动美的能力;与运动相关的野外生存能力;获得终身体育锻炼必须的运动技能;运用体育与健康的信息、资源、产品等为体育服务的能力等。
五、能激发青少年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兴趣是良师益友,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学习行为和效果。在调查中发现:我国成年居民中有67.7%的人不愿意参加任何体育活动,其中大多数人是因为对体育缺乏兴趣。在对青少年的调查中发现:有51.3%的青少年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其中大多数人也是因为对体育缺乏兴趣。由此可见,培养兴趣对学生发展体育锻炼、养成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作用。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的养成是促进学生自主锻炼和坚持终身锻炼的前提条件。而体育与健康课程,从教学内容的安排到教学方法的选择,都注重对学生进行体育运动兴趣和爱好的培养,注重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培养,十分关注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注重让学生掌握从事终身体育活动所需的体育知识和技能,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同以往的体育课程相比有其突出的优点。它改变了以往单纯追求运动技术的学科体系,而是在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运动技能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来组织教学。它在增进青少年身体健康的同时,更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更注重发展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态度和习惯,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对青少年的成长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大学生;健康体适能;影响因素;应对策略
浙江省教科规划课题,大学生健康体适能的现状及其应对策略研究 编号2014STWY6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进步和发展,人们更加重视生活质量,越来越关注身体健康问题,出现各种不断变异的疾病,给人们的生活健康带来很大影响。世界卫生组织表明,各种疾病具有类似的死亡原因,最大的杀手就是生活方式,主要就是因为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预防各种疾病与健康体适能息息相关,想要具有很好的健康体适能需要利用大量时间进行合理科学锻炼,以及具备良好的生活方式,因此,大学生应不断改变生活习惯,以此来提高健康体适能。
一、健康体适能概念的界定
体适能是身体适应能力的简称,是延伸的一种健康理念,随着时展和进步,形成一种具有足够能量以及能够满足完成生活各项活动的能力,主要就是通过身体形态、生活能力、运动素质以及身体机能来决定健康发展水平[1]。健康体适能是与人们健康息息相关的体适能。标准的健康体适能实际上就是能够降低慢性疾病、维持身体健康、降低生蚝肌肉骨骼概率的最低标准适能,此外,也是人们日常生活强身健体以及增加生活、学习效率的体适能,可以用来评价人们的正常生理指标,是人们健康的基本体现。健康体适能与人们预防以及控制疾病息息相关,因此,已经得到重视。
二、分析大学生健康体适能的影响因素
(一)没有正确健康意识以及维持健康的方法
对大学生进行调查的时候,如果问到大学生在什么时候比较担心自身健康结果,50.1%的人选择是在有需要了解自己身体体质水平时、35.5%的人选择在需要了解自身健康时、6.6%的人选择在想向别人证实自己时、3.3%的人选择考试的时候,剩下的4.5%选择其他时候。现阶段,很多大学生都缺少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不能良好培养正确的锻炼行为以及锻炼习惯,使得大学生身体机能降低。大学生设置一周一到两次的体育课根本不能充分满足学生身体发展的需求,因此,需要适当的培养以及让学生养成锻炼身体良好的自主意识。
在调查的时候,在问到大学生如果没有精神,感觉懒洋洋的时候,更愿意选择什么方式得到改善。有29.9%大学生会选择睡觉,有27.5%大学生会选择适当参加体育运动,有27.2%大学生会选择打牌听音乐等活动,有15.2%的大学生会选择进行自我调整,例如,注意饮食、休息等,有0.3%的大学生会选择吃滋补品。有关一天吃饭情况基本会有大约8.4%的学生一天具有不定吃饭情况,有7.5%学生是一天4餐及其以上,有5.7%的学生是一天1-2餐,仅仅只有78.5%学生是一天3餐;每天吃早饭情况大约有60.3%学生是坚持吃早餐,29.9%的学生会选择不一定,7.5%的学生选择随便应付,2.4%的学生选择不吃,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大学生没有维持身体健康的方式和意识,没有积极进行锻炼的主动性,需要相关领导、老师以及家长等进行努力。所以,学校以及相关部门需要积极宣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让大学生充分了解体育锻炼必要性,在教学时,依据实际身体情况,形成多元化、全面、积极的练习方式,培养学生正确锻炼方式[2]。
(二)缺乏终身体育思想和自主体育锻炼意识
心血管适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系统血液运输的时候需要给肌肉合理输送相应物质能量和氧气,以便于能够维持身体机能。经过大量研究可以发现,在人们处于儿童时期的时候,随着年龄增加,心血管适能会随着增加,等到十六岁就开始逐渐衰退,等达到25岁以后就会每年大约降低1%的机能,可以通过适当的育锻炼来减缓衰退的速度。从大的数据表明中可以发现,低年级学生具有比较强的心血管适能,此时也是体育锻炼最多的时期,因为参加体育锻炼以及先天优势,低年级学生的心血管适能一般都会高于高年级。反之,由于很多大三、大四学生已经没有体育课,也不参加体育锻炼,想要合理增加心血管适能就需要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以及提高锻炼意识。
(三)教师不能合理安排学生各阶段体育项目
肌肉实际上是人们身体进行收缩功能的主要构成部分,也是身体最大的组织。收缩和扩张肌肉是维持人们身体姿势运动和人体肌紧张的主要动力,在活动肌肉时,体现出的动态功率输出、收缩力量等是肌肉功能指标的重要表现,也就是肌肉适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肌肉耐力和肌肉力量。现阶段,大学生们是肌肉力量最高阶段,所以,学校需要在刚刚进入到大学以后就重视大学生肌肉力量的锻炼,同时肌肉力量对于增加身体机能具有重大意义。低年级学生在刚刚进入大学以后,对所有事情和活动都十分感兴趣,这种活动主要就是肌肉耐力性锻炼项目,例如,长时间进行滑冰、跑、走以及球类运动。对于一些高年级的大学生来说,应该更加重视体现身体美和力量美,例如,舞蹈。有些学生在锻炼时忽视了身体平衡发展,所以,需要体育教师在安全课程进行时,充分分析实际情况[3]。
(四)欠缺生课外活动的
柔韧适能强弱主要分为两种,包括后天锻炼以及先天形成。柔韧性主要就是说人们身体每个关节活动幅度,皮肤、肌肉、韧带等组织伸展的能力以及弹性。年龄比较小,就具有比较好的韧性。随着人们年龄不断增长,柔韧性也在逐渐降低。如果能够在后来成长过程中可以适当的增加韧带活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柔韧性。大学生在毕业以后基本已经停止发育,使得身体柔韧性开始下降。在工作和日常生活时,需要利用基本锻炼的方式和原理,进行合理体育锻炼,以此来缓解身体柔韧性。
三、大学生健康体适能应对策略
(一)有机的结合大学生兴趣爱好和课堂体育项目,发展具有一定地方特色的体育运动项目
大学生健康体适能呈现下降的趋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区域内部教学体制出现偏差,为了能够更好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以及行为,发展个性化和大学生体制,首先就应该提高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兴趣。在体育课堂上将学生的兴趣和教学趣味性进行有机结合,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过分重视趣味性,从而导致忽略了培养学生意志品质,因此,我们需要把教师放在主导地位。适当发挥地方特色的优势,在大学生体育课堂中合理加入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例如,木兰扇、舞龙舞狮、木兰剑等项目。
(二)学习体育锻炼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自我锻炼的能力
注重培养大学生自我体育锻炼的能力。体育课不仅仅是身体练习活动,也应该具有传授大学生锻炼身体的科学方法和原理,让学生学会有效的科学锻炼方式比教会学生动作更具有意义。很多大学都只是在学生大一、大二的时候开设体育课,但是就仅仅是一周一到两节体育课不能达到实际锻炼的目的;大三、大四的学生由于不在上体育课,锻炼仅仅只能依靠自主锻炼。所以,在体育课中教会学生锻炼的方法和原理,建立符合自身发展情况的体育锻炼计划,就变得十分重要[4]。
(三)坚持合理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
合理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不断改善生活质量。从小开始,学生们就没有很强的体育锻炼意识,基本上体育课都是其他学科进行学习补课的时间。大学生在日常生活时,如果还是依据以前的方式进行学习,仅仅是以学业为重,会由于较大的工作和学业压力,使得很多学生具有暴饮暴食、抽烟、酗酒、泡吧熬夜等不良习惯,使得身体机能逐渐降低。所以,需要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多锻炼身体,改变不好的生活习惯,为身体健康提供保障[5]。
结束语:
总而言之,正确认识以及评价生命健康质量情况,对于人们合理规划生命资源以及支配资源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延长寿命和促进身心健康。重视大学生健康体适能,提高大学生身体生命质量的水平,不断挖掘潜在能力,对于国家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健康体适能主要目的实际上就是优质生活、健康发展,而增加健康体适能的重要方式就是体育锻炼。■
参考文献
[1] 翟水保,许崇高.大学生健康体适能心肺耐力测试指标效度的比较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45(1):87-90.
[2] 陈海春.健康教育视角下大学生健康体适能的提升研究――以海峡西岸经济区大学生为例[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37(7):83-86.
[3] 党晓云,曹兰菊,张晓亮等.实施健身运动处方锻炼对大学生健康体适能的影响[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6(3):111-113.
[4] 李晓焕,陈秋实,曾玮等.大学生健康体适能和运动行为与生命质量关系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3):356-358.
[5] 丁勇江.大学生健康体适能状况与健康促进[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4(23):164-165.
篇8
1 对职中中学体育教学的反思
1)现在有许多学生酷爱体育运动,但不喜欢上体育课,尤其是女生中这种情况较多,这与我们现行的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有直接关系。传统体育教学重竞技,重技术,重教法,重运动成绩,教法简单,评价单一,往往是学生在教师的统一指挥下整齐划一地被动练习,教师具有绝对的权威性。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个教师面对全体学生讲解、示范,学生模仿跟随练习,基本上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单向传递,课堂教学氛围过于沉闷和压抑。"要我学,要我练",师生之间缺乏交流,过分强调教师的教法,忽视了学生学法的研究及人体存在差异的基本规律,不管学生的先天差异如何,学生的练习项目、次数、难度、标准都必须一样,习惯于"一刀切”挫伤了不少学生的积极性。严重忽视对体育意识、兴趣爱好以及独立自主锻炼能力与习惯的培养。传统的体育教学过分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运动技术、技能的培养,强调的是学生的身体健康,教师的中心地位。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考什么内容,就学什么内容,把体育锻炼当作短期行为,只要最终考试能顺利通过便完事。教学中忽视长远效益,忽视培养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忽视心理、社会两个领域素质的培养,没有把终身体育作为一种指导思想,贯彻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热衷于片面追求竞技体育成绩,或过分强调"达标"的体育项目检测,导致了本来是学校教育中的素质教育手段的体育,反而成为应试教育的附庸。
2) 对2007、2008、2009届本校职中约二千余名毕业生走上社会实际情况调查看,约80%的学生尚不会自主锻炼身体,也不会充分享受运动的乐趣。因为缺乏必要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很少会欣赏体育比赛,按体育能力而言,不少人还是"体育盲",结束学校生活等于结束体育生活,甚至,从此与体育无缘。
2 体育能力培养是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
2.1体育能力则是一个人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素质和体验等诸因素的综合能力,并在参与具体体育活动中可体现出来的各种锻炼方法和健身手段。根据职中学生年龄特点,体育能力的培养必须建立在教师钻研教材的基础上,使教学内容和方法服从于目标,服务于目标,教学手段上注重引导、激发与调节、控制,在不断改进和革新中做到多样化、生动活泼、富有情趣。激发学生内在力,使自觉参与主动投入,在主动参与中体验成功、感受喜悦,促使能力的形成,巩固并发展。
2.2 国家教育部新编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确定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强调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社会适应三维健康观。关注学生体育学习、锻炼的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动兴趣,使学生确立终身体育的观念;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现代教育强调终身教育,终身体育作为一种新思想,是受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随着体育功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观念、行为的变化而产生的。当代社会人们对体育需求的日益高涨,科学锻炼、终身受益,已形成一股社会体育的新潮流。学校体育应以终身体育为主线,以学生终身受益为出发点,着眼未来,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根据终身体育的思想和学校体育现状,强化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是现代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
2.3 重视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和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也就是将学生的个体行为纳入终身体育行为方式,拓宽了学校体育培养目标的内涵,在培养学生个体行为的基础上发展体育特长,使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知识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养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有利于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普及与提高。
3 职中学生体育能力培养的途径
3.1 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今中外的教育学家都十分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因为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心理因素。当学生对体育产生兴趣时,不仅会经常注意有关体育信息,自觉学习体育知识,观看体育比赛,积极从事体育锻炼。兴趣开始是要靠培养的,而且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即"有趣、乐趣、志趣",一环紧扣一环。例如当一个小孩受家庭、学校的感染,经常看羽毛球赛,就觉得很好玩,自己玩的很开心,有了一定的基础,在老师的引导下,他就会有理想参加比赛,为班、为校争光。另外新课程标准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来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将课程学习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并根据领域目标构建课程的内容体系。教师根据目标去选择内容,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为开展创造性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体育教师应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优化教学内容,满足学生需要,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终身受益。教学中可以精选适宜学生五个学习领域的内容;终身体育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兴趣的内容;实用体育、民族体育、现代生活体育、娱乐体育的内容,如:羽毛球、乒乓球、体育舞蹈等。还可以对一些竞技运动项目进行适当的改造,如:简化规则、降低难度等。以科学精选的新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教师在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时,首先要找出学生对体育不感兴趣的原因,并针对他们心理活动情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和教学手段,有的放矢地去激发他们对体育的兴趣,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创造性和合作探究的精神,由不感兴趣到感兴趣,由感兴趣到有乐趣,并逐渐向志趣的方向发展。
篇9
据资料统计,体育课是当前学生进行锻炼的主要途径,这种途径是多方面的,有社会的、学校的、家庭的、教员的、学生的等等。为此,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来促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体育锻炼,提高学生的体力和运动能力,培养学生终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保持增进健康,并自主地进行体育活动的能力和态度,发展和提高学生自主锻炼的能力,是最有效的途径和最重要的手段。基于此,结合教学实践,笔者对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锻炼的能力进行了一些探讨。
二、体育兴趣在自主锻炼中的作用与培养
学生的体育兴趣是学生力求认识某种体育活动并积极参加某种体育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既是学生学习体育的内在动力,也是学生个体能力发展的起点与依据。激发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而且能充分体现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不仅是体育教学的一个手段,也是体育教学的一个目的,通过它可以使更多的学生自觉并自主的投入到体育活动中去。因此,研究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就成为培养学生自主锻炼能力的首要问题。近年来,随着终身体育和全民健身活动的深入展开,体育兴趣的培养问题更加突出。概括起来,在体育教学中,激发和培养体育兴趣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培养融洽的师生感情,点燃学生体育兴趣之火
在体育教学中,师生间建立融洽的感情是激发与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先决条件。实践证明有些学生对体育失去兴趣,是从对体育教师的不信任开始的。因此,体育教师应在教学中注意关心学生,热爱学生,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学生自然会尊敬、拥戴老师。这样,师生相互信任,相互吸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就会培养融洽的师生情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唤起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2.巧妙地导入新课,引发学生的体育兴趣
导入新课是一堂体育课的主要环节,根据不同的课型与教学目标,可选用直接导入、体育游戏导入、问题导入等具体形式。在体育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导入,不仅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激发体育兴趣,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利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诱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新奇的刺激是引起兴趣的有效方法。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不断创造性地运用新颖灵活的教学方法、富于变化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势与手段,可使教学气氛变得轻快,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相反,单调呆板的方式方法,只会降低学生的兴趣。只要课程奇中出现新奇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学生就会精神振奋、跃跃欲试,利用青少年的这种心理就能有效地诱发学生的体育兴趣。
4.利用风趣精彩的课堂语言,调动学生的体育兴趣
风趣、幽默的语言或有个性的“口令”,具有强烈的召唤力和感染力。凡是优秀的体育教师,都善于利用风趣幽默的课堂语言,调动、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
5.利用游戏与竞赛,激发体育兴趣
游戏与竞赛以其特有的趣味性和竞争性而备受青少年学生的喜爱,青少年学生求知欲望强,求胜心切,喜欢鼓励和表杨。根据这些特点,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多设计带有趣味性和竞赛性的游戏来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6.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体育兴趣
体育兴趣的产生,实际上是学生自身参加体育活动的成功的内心体验而逐渐产生的。学生往往希望有与自己能力相当的学习的情境,倘若教师制订的学习计划超出其能力太多,学生就会畏难发愁,根本无兴趣可言。如果学习目标与其能力相符,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学生就会享受到通过自已的努力而得到的成功的喜悦,这种内心成功喜悦的体验积累,就会逐渐定型为体育的兴趣。
三、学生自主锻炼能力的培养途径与方法
当学生对体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后,他们就会积极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这样,体育教师就应该把自主锻炼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点,这种能力的培养有以下几个途径:
1.界定自主锻炼的含义
自主锻炼包括自学、自练、自评、自控四个主要环节。提高学生自主锻炼的能力,是要在体育课程的教学中,根据要求,采用的教法手段要围绕着这四个环节进行设计和安排。
2.具体项目的定员
每个学生每学期自愿地选一个适合于自己的体育锻炼项目,如羽毛球、舞蹈、体操、乒乓球、健美操、中长跑等。每一个或每两个项目都有专职体育教师进行辅导,一学期轮换一次。
3.锻炼项目的合作包干
每个体育活动课的单个体育锻炼项目至少都有二三个或三四个甚至更多的学生选定。根据是特点,可以将体育锻炼项目让学生合作包干,或将体育锻炼项目的单项技术合作包干。如排练舞蹈时,可以让会唱歌、懂音乐知识,但不会跳舞、动作僵硬、协调性差的学生和擅长舞蹈动作、但五音不全的学生进行合作包干某一舞蹈。
4.设计教学流程
依据课的类型和教材内容,设计一套教学流程。在个人、同伴、集体三种主要教学形式中,通过“接触、模仿、练习、熟练、创造”五个的递进,加大个人和同伴这两个环节的份量,把自学、自练、自评、自控贯穿于学生学与练的全过程。尝试在体育教学中,一方面实行开放式教学,增加师生间、同学间双边和多边的信息交流;另一方面强调“以我为主”,积极启发学生的运动思维,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用科学观点认识运动规律,加强实际操作,逐步形成自学、自练、自评、自控的能力,最终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四、自主锻炼能力的培养方法
1.更新观念
体育教师要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上,重新审视学校体育的培养目标和育人功能,立足终身体育的教育思想,破除传统体育思想的束缚,改革教法、更新手段,紧跟教育发展的步伐。教师也要更新学生的观念,向学生阐明自主锻炼的目的、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对自学、自练、自评、自控的认识和兴趣。
2.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
说理教育贯穿学生体育活动课自主锻炼能力培养的全过程,促进“自主锻炼”良好舆论的形成,加速学生对体育活动课自主锻炼的动机、需求和情感的变化,建立健全体育活动课自主锻炼的制度和激励机制,引导学生自觉锻炼、主动锻炼、认真锻炼,不断激励学生选择在学校、家庭和社会里自主、自愿、自择力所能练的体育活动项目。
3.尊重和发展学生在自主锻炼中的创新能力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倡创新精神。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不断探索,提高自己,并学会用科学方法,客观地评价自己的进步,打好自主锻炼的基础。学生的创造力是学生自我意识和能动性的集中表现,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自学自练中有所爱、有所得的具体反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领、扶、放,这不但促进了师生关系向有利于学生自主锻炼能力提高的方向转变,而且也说明教师对现代教育思想的理解和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尊重程度。在课堂上,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要根据不同教材的特点,善于启发,巧用点拨,让学生在自学自练的过程中,及时获得多边的反馈信息,寻找和改进自我的学习方法。在课下,应该让学生把体育课所学、所练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情况自然而然的运用到课外体育活动的“玩”上,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使学生在自我追求中,把体育教学转化为自我动机,不断借助外力和自我强化,加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力度,逐步提高自主锻炼的能力和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4.定、活期评价。
根据制定的评价导向细则与规范要求,对学生教学进行定期评价和随机评价。
五、体育活动课学生自主锻炼能力提高、自主锻炼习惯形成后,对学生的良好功能
1.以体辅德,学生思想品德将会有明显的进步和提高
用体育良好的自主锻炼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相帮助、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坚强、敢于挑战自我的良好作风与个性品质。
2.以体增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会得到激发
学生自主锻炼习惯的培养与自主锻炼能力的提高必定会与有关学科的教学内容相结合,促进学生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丰富、充实了学校体育活动课的内容和学生的业余生活。
3.以体健身,将会全面增强全体学生的体质
学生心血管、呼吸循环等系统的生理机能、耐挫能力等心理素质通过锻炼后都会得到改善和加强。
4.以体育美,将会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
篇10
摘 要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社会长期稳定,经济持续增长,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推进,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部分学校依然存在着对体育工作的建设不是十分重视的现象。一些学校领导体育意识淡薄,生均体育资源随着高校扩招出现负增长,学生中存在着怕苦怕累的思想,缺乏体育锻炼的习惯,特别是学生的某些身体素质指标持续下降,已成为高等教育中的突出问题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提出合理性建议,为更好的发展高校体育提出参考性意见。
关键词 高校体育 加强发展
一、现状分析
目前,高校体育的发展依然滞后,由于地区的差异性和主要分管领导的重视程度使高校的体育工作出现发展不平衡。部分高校在体育课程建设方面依然存在的不足,还是延续传统的必修课教学模式。学生无法按照自己所喜欢的运动项目进行选课,在课堂上出现上课不积极,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达不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基本要求。从而达不到锻炼身体和养成健身习惯。在学校课外活动方面也存在着不足,许多高校课外活动组织较为混乱,没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系统性。活动内容单一缺乏趣味性,学生参加积极性不高组织活动不系统,从而高校群体活动开展不理性。
近几年,我国青少年的身体素质下滑很厉害,严重影响到未来一代的发展,教育部颁布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就是对我国青少年的健康状况和健康水平起到指导和监督的作用。但仍有部分高校还没有严格的将这一条例实施。存在体测成绩造假的现象,严重影响到上级主管部门对目前学生身体素质状况的摸底和监督。同时,高校运动队的建设和发展水平也是衡量一个高校体育发展状况的一个关键因素。由于高校财务状况的不同也是影响到运动队的建设和发展,没有充足的经费保障就很难组织运动队的建设,包括运动队的训练,服装、器材,场地及比赛等实际问题。所以有些高校的运动队发展不理想。
二、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通过对高校体育工作的现状分析,得出在很多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上的不足。包括体育课选、课群体活动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落实。
(二)建议
1.大力推进体育课程改革
高等学校要认真落实《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进一步加大体育教学改革的力度,探索实现教学目标的科学方法和途径。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实现以学生为本的“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项目、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三自主教学形式,营造生动、活泼、主动的教学氛围;要进一步完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使学生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至少掌握两项运动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有效增强体质、增进健康。
2.广泛开展学生课外体育活动
高等学校要把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作为学校日常教育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要通过科学安排作息制度,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定时间用于课外体育锻炼。对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要有制度、有组织、有要求、有记录。每个学生每周至少要参加2-3次课外体育活动。学校体育部(室)、学生处等有关职能部门要紧密配合,充分发挥党、团组织以及学生会和其他学生社团组织的作用,积极组织开展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要把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使校园充满朝气和活力。要大力宣扬“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这一具有时代特征的口号,以此不断增强广大青少年学生的体育意识,激励他们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要加大对学校运动会的改革力度。在学校运动会中应更多地设立大学生喜欢的群众性体育项目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把学校运动会真正办成广大学生积极参与的学生体育盛会。
3.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在学校的具体实施,是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基本要求,每个大学生都应该努力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成绩是学生体育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必须认真组织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身体方面没有特殊原因,未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学生,在其体育课成绩中应有反映。高等学校要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检测咨询中心,定期组织学生进行测试,要充分发挥《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教育功能、指导功能和反馈功能,使其真正成为激发学生自觉锻炼,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
4.努力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
学校体育既是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的基础,也是国家奥运争光计划的基础。高等学校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体育人才的重要基地。面对新的形势,高等学校要大力开展运动训练,积极探索培养优秀学生运动员的规律,尽快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 谢冬兴.健康理念下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心理调适探讨[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1).
[2] 王勤.关于体育教师劳动价值的评价[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4).
[3] 张大伟.试论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人本主义[J].长春大学学报.2007(11).
[4] 张永斌,余省威.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思考[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05).
[5] 王永刚.怎样培养中职学生体育课中良好的锻炼习惯[J].教育教学论坛.2011(05).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体育课程教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