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科学研究的目的范文

时间:2023-11-17 17:47: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科学研究的目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体育科学研究的目的

篇1

关键词:黑龙江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专修课程;教学目标设置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3)03-0066-03

一门课程的教学目标直接指导该门课程对人才培养的方向,因此课程目标设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的合格与否。黑龙江省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肩负着培养黑龙江省乃至全国各地中、小学体育教师的重任,这一角色赋予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在体育人才培养上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为了设计黑龙江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专修课程合理的教学目标,本课题组调查了黑龙江省中、小学体育课的教学现状,以及目前社会经济情况对中小学校学生成长的影响;同时调查了黑龙江省开设体育教育专业体操专修课程的高校,并发现:体育教育专业体操专修课程教学大纲在教学目标设置上存在着与现今中、小学校对体操教育者要求不相符现象。这一现象直接影响着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能否担当起现今学校体育教育对祖国未来建设者的健康教育培养的重任。因此,研究和设计科学、合理、具有前瞻性的体操专修课程教学目标对当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专修课程在人才培养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黑龙江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专修教学目标设置的依据

1.1 我国体育教育的任务及专业的培养目标

自从我国正式出台《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奥运争光计划纲要》,我国体育事业的任务就明确的确定为以青少年为重点的全民健身战略任务和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竞技体育战略任务。进入新世纪,尤其是2008年奥运会以后,更是提倡全民健身战略与奥运战略在实施中协调发展。通过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有效增强国民身体素质;通过实施奥运争光计划,有效提高竞技体育在国际体坛的竞争力。因此,根据我国体育事业的任务,黑龙江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专修教学目标应该以培养能实现这一任务的人才为根本来设计。 2012年9月国家教育部颁布实施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该资料详细阐述了新时期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现代教育与体育教育学科基础理论知识,能在各级各类学校从事体育教学、课外运动训练与竞赛工作、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其对运动项目培养的要求是:掌握相关运动项目的基本技能,具备教学训练中所必需的讲解、示范、保护帮助、分析纠正错误、组织、制订相关文件的技术与方法;具有体育教师所必备的教学、训练、科研、竞赛组织、裁判、学校体育管工作的基本能力。从新时期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来看,我们在制定体育教育专业体操专修教学目标时,应注重培养能在各级各类学校从事体操教学、课外训练与竞赛工作,掌握体操的基本理论知识、动作技术、技能。使我们所培养的未来的体操教育者能够运用体操知识、技术、技能,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积极影响;能够运用体操专业知识直接利益下一代。

通过对部分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调查,我们发现:队列队形、徒手体操是中小学体育教师一致认为比较重要的;而体操的技术动作只有部分体育教师认为重要;健美操、团体操也被认为在中小学的体育课教学上是非常重要的。据此,我们在制定体操专修教学目标时,应该注意使我们培养的人才加大对队列队形、徒手体操、健美操、团体操相关知识的掌握,适当缩减对过高过难的技术动作的学习。可以重点发展自由体操、技巧等垫上的运动。

1.3 要有利于学校体操健康可持续发展

在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体操被认为是优良的运动项目,其原因就是体操能够培养人体的全面素质,实践已经证明,从小接受过体操训练的人,再从事其他体育项目时比没有从事过体操训练的人有明显的优势,能够更容易进步。但在我国,很多人还没有认识到这一重要性,或者已经认识到了,但由于经济原因没有条件让孩子从事体操训练。

因此,当前我国学校体操教育的任务是非常重的。但是,我国中小学具备体操专业知识、技能的体育教师太少,每个班的学生人数又太多。这就导致了体操课很难在中小学校开展。面对这一现实,我们只能改革高校体操专修课程的培养目标。比如,增加技巧基本功的培养,从力量、柔韧、身体形态的训练方法等方面重点培养,适当减少器械体操动作内容的培养。这样可以缓解体操专业教师少、班级学生人数多的矛盾,促进体操在学校体育中的开展。

1.4 目标设置者对体操内容、作用及特点的认识

没有接受过体操学习的人对体操的认知往往处于一种狭隘的状态。很多人对体操的认识只是来源于观看奥运会体操比赛。通过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体操包括涵盖很多内容:队列队形练习、徒手体操、轻器械体操、专门器械体操、器械体操、技巧运动、跳跃、艺术体操、实用性体操、健美操、蹦床。而每一内容都有其独特的教育作用。

队列队形练习可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培养严格的组织纪律性与迅速、准确、协调一致的良好作风。徒手体操的练习可使练习者四肢和躯干灵活协调的运动,增强中枢神经系统机能,改善人体形态等。轻器械体操练习可达到强体,健身,娱乐,促进少年儿童身体正常发育,提高力量、灵敏、协调能力。专门器械体操是运用专门的器械进行练习,既可发展学生的综合力量又可发展学生的某一专门力量,还可增强学生各关节的柔韧素质。器械体操的练习可以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各器官功能,培养勇敢、果断的意志品质。

1.5 目标设置者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认识

目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大学是提高人类整体素质教育的一个环节,很多毕业生在找工作时发现,尽管招聘的岗位很多,但适合自己的岗位非常少,究其原因,就是教育问题,是我们毕业生的社会定位问题。很多人上了大学,反而找不到工作,没上大学干什么都行,上了大学就要找与大学名称相匹配的工作,进入了大学生择业定位误区。

因此,作为高校体育教育者,要有意识的教育学生努力改变其择业观念,使他们明确什么是专业对口,如何看待就业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所培养的学生才能更好更快地进入社会,服务于社会。

2、黑龙江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专修课程教学目标

黑龙江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专修课程教学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能在各级各类学校从事体操教学、课外训练与竞赛工作,能够从事体操科学研究。掌握体操运动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技术,具备体操教学、训练中所必需的讲解、示范、保护帮助、分析纠正错误的能力。具备利用体操的方法、手段指导学生练习,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学生运动能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形体姿态。

2.1 知识技能目标

掌握各级各类学校体操教学与训练所需的体操专业理论知识;具备学校体操教学与训练所需的体操专业技能;掌握学校体操比赛的组织与竞赛方法;掌握健美操、团体操的理论知识与编排方法;掌握体操大众等级动作的示范、讲解、保护帮助、分析纠正错误的技能;具备从事一般性体操科学研究的相关知识。

2.2 能力目标

具备体操技术动作的示范能力、讲解能力、保护帮助能力、分析纠正动作错误的能力;具备团体操编排与训练能力;具备队列队形口令呼喊能力、指挥调动能力;具备徒手体操的编排能力、领操能力、教操能力;提高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具备根据学校现有条件进行自我学习自我培养的能力;具备一般陛科学研究的能力。

2.3 社会适应目标

能够与他人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意识;能够保持好自己心理情绪的稳定性,具有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能够主动接受继续教育。

篇2

关键词:工程电磁场教学;科研项目;教学效果

作者简介:朱希安(1962-),男,黑龙江讷河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教授。(北京 100101)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信息科技大学2012年度教学改革立项项目(项目编号:2012JGYB1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2-0062-02

工程电磁场和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分别是电子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专业的专业骨干课程。为了使学生能够学好和掌握这门课程,该门课程的教师费劲了心机,想尽了办法,总的看教学效果都不够理想。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该类课程的学习的确困难,数学公式繁多,对学生的数学基础要求高,同时电磁场与电磁波既看不见又摸不着,要求学生要有较好的空间想象力,加之教学方法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没有相应的科研课题与之对应,学生得不到感性认知,造成学习该门课程的目的不够明确,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欠缺,影响了后续的微波技术、电磁兼容等课程的学习,甚至影响了考研。为此急需将理论课程的学习与科研项目相结合,探索这类课程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具体实施的步骤、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学时比例等问题,为该类课程的教学改革积累经验,提供第一手资料。

一、本科教学与科研项目结合的优点

1.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觉性

工程电磁场和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的讲授是诸多课程教学的难点之一。在教授该门课程的过程中,经常有学生问老师学习该门课程究竟有什么用?对以后找工作有什么帮助?每当遇到这样的问题,即使老师讲了许多应用实例,学生仍很难得到感性认知。基于上述实际情况,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专门设立了研究课题。课题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的瞬变电磁场监测二氧化碳专题研究作为基础,从2010级及2011级电子信号工程专业及通信工程专业的本科生中优选5~10名左右的学生参与该项目的具体研究,以求使他们能够提高对电磁场与电磁波学习的兴趣,增加该门课程的感性认识,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本门课程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同时,为探索本课程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的改革积累经验。

2.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科研项目所研究的内容都是本学科、本专业急需解决的问题,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并在某种程度上需要创新。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地解决问题,可以培养、锻炼独立工作的能力。由于科研项目研究的都是本学科最前沿的问题,学生难免会遇到没有学过的理论或遇到没有涉及的实际问题,这会激发学生的自学热情及挑战困难的勇气和创新精神。科研项目涉及的内容广泛,需要项目组成员间的紧密协作和良好的沟通,在此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提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沟通能力。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科研项目通常是分割成许多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的子课题。学生承担的部分内容是项目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学生由于自身的原因完不成指导教师所布置的毕业设计,某种程度上就会影响整个项目完成的进度。学生迫于这方面的考虑就会增强责任意识,起早贪黑,刻苦钻研,克服困难,完成任务。

二、具体的实施过程和方法

1.学生的优选

在教师的指导下,优选出的本科学生与研究生多次见面、沟通,探讨课题的研究内容、研究难点和与电磁场与电磁波类课程的关系,使学生真正了解所学课程的用武之地,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例如:研究生的研究课题中有:重叠回线装置的水平层状介质的一维正演解释方法研究、中心回线装置的水平层状介质的一维正演解释方法研究、瞬变电磁信号消噪方法研究、中心回线装置的水平层状介质的一维纵向电导解释方法研究等。通过上述过程,从研究生的研究课题中,减少研究内容和研究难度,确定本科生毕业设计题目。例如:瞬变电磁信号小波阈值消噪方法研究、瞬变电磁信号不同小波分解层次消噪对比分析、瞬变电磁信号独立成分分析消噪方法研究、瞬变电磁重叠回线装置均匀半空间视电阻率的研究、瞬变电磁中心回线装置均匀半空间视电阻率的研究、基于小波阈值的瞬变电磁信号去噪方法研究、不同小波基的瞬变电磁信号消噪对比分析等都是从研究生课题中缩减内容和减少难度确定的。

2.指导过程的有效性

学生选定后,对教师而言即开始了教学与研究项目结合、提升教学效果的实践工作。教师从授课计划到教学方法的改进,乃至教学管理部门——教务处的管理模式都应该有相应的调整。整个过程的每个环节均直接影响该项目的实施质量。教师应做到严格要求、整体把握、指导具体、科学有效。

在学生参加课题研究和上课的同时,教师应指导研究生与本科学生做好确定方案,在研究生的指导下查找相关的文献,拟补参与课题研究所需知识的不足,以便学生尽早进入工作状态。文献检索与应用是科学研究的必备能力之一。合理利用文献资料是了解前人成果、避免低水平重复的必要手段。然而,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和精力有限,加之大三时学习任务也较繁重,进行大规模的资料检索工作不太现实,笔者的做法是指定部分关键性的专著和论文,要求学生查找和阅读,以便他们迅速进入状态,少走弯路。

3.与考研方向相结合,促进考研率的提高

出于就业形势的压力和继续深造的要求,很大一部分学生要参加考研。由于考研复习外语和数学与参加课题研究的时间有一定的冲突,处理不好会影响学生对参加课题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如果能将课题研究与学生的本科毕业设计和考研后的研究方向相结合则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而且,如果他们现在所学习和研究的内容就是他们硕士阶段的研究方向,这对于考研的专业课考试和复试阶段的口试都有极大的帮助,因此学生会投入极大的热情和尽最大的努力学好电磁场与电磁波这类课程,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设计。例如,笔者2013年度所带的两个学生所作的毕业设计题目是《瞬变电磁信号独立成分分析消噪方法研究》和《瞬变电磁重叠回线装置均匀半空间视电阻率的研究》。由于这两个学生所做的毕业设计的内容既与本人的科研项目结合,也是他们考研后导师的研究方向,在毕业设计过程中两个学生非常地努力,克服了种种困难,出色地完成了毕业设计,毕业设计答辩获得了优秀成绩。同时,考研的专业课成绩和复试的成绩在考生中名列前茅,分别顺利地被北京邮电大学和中科院录取为硕士研究生,所撰写的科研论文经笔者修改后也发表在核心期刊上。通过毕业设计与考研研究方向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建立有效的沟通联系制度

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研究是锻炼学生各方面能力的一次极好的机会。然而,由于本科生初次接触这类实践性较强的教学过程,难免有些不适应,建立有效的沟通和联系制度显得十分必要。在上课的同时,又要参加科研实践,对学生的要求较高。笔者的做法是建立研究生与学生讨论的例会制度,坚持每周两次研究生与本科学生会面,其中一次为指导教师答疑解惑时间,另一次为详细讨论、总结交流会。每位同学都要在会上对前一阶段的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并把课程中所学习的内容与研究课题的内容关联,找出课程中哪些是基础知识、哪些是研究课题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课题某些难题的需要自学和补充的知识,提出来让大家讨论。在讨论时,指导教师倾听、引导和总结,鼓励学生间的自主交流。这样既可实时掌握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学生课题研究的参与程度及进展情况,也可以使学生间了解彼此的体会,相互促进,形成良好的学习、科研氛围。笔者近几年的实践表明,例会制度是行之有效的,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5.强调规范化管理和检查制度

对研究生指导本科生参加研究项目、促进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学习的过程要规范组织管理和操作程序,明确责任,理顺关系,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使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在这个过程中,指导教师要督促和指导学生按照规范化的程序保质、保量按时地完成各阶段的任务。具体地讲,每个参加课题研究的学生要写一个实践报告,总结参加课题的收获和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学习的体会与方法,供本届和下一届学生参考以及教师授课时讲解。

三、收获与体会

本次研究以提高工程电磁场导论和电磁场与电磁波的教学效果为出发点,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的瞬变电磁场监测二氧化碳专题研究作为依托,探索和研究本类课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方法,以求通过学生参加项目的实施和研究过程,提高对本门类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认清学习与掌握该类课程的重要性以及与后续课程学习(例如,天线和微波课程的学习)、考研、毕业后从事相关领域工作的相关性。通过优选的5~10名2010级及2011级学生参加瞬变电磁场监测二氧化碳专题研究项目,跟踪和评价学生参加实际的研究项目对本类课程学习和教学效果提高的促进作用,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为改进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的教学积累经验,奠定基础。通过本次实践研究得到了以下几点认识:

理论教学与科研项目相结合是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成果的途径,是科研与教学相互作用、促进教学水平提高和学生获取课程内容感性知识的有效手段,有助于提高该类课程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觉性,提高教学效果。

在本项目的实践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责任意识,挑战困难的勇气和创新精神,独立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沟通能力等。同时,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前开设毕业设计题目,摸索行之有效的毕业设计科学和规范的管理方法、正确指导、有效沟通方法,促进毕业设计的质量提升。此外,在项目的研究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本校的眷恋度,提高考研第一志愿报考本校本专业的比例,提高本专业的考研率。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探索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为该类课程的教学提供示范。

探索学科建设成果转化为本科人才培养优势的机制与途径,在此成果的基础上凝练新的学科方向,促进学科建设。

参考文献:

[1]朱希安. 本科毕业设计:尝试与科研项目结合[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7,(10):41-42.

[2]朱希安.浅析教学改革的制约因素和基本出发点[J].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09(1):85-87.

[3]廖志凌,邵学军,刘贤兴等. 高校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2):82-85.

[4]宫新保,马伟敏,周希朗.通过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2,(6):217-219.

[5]付瑞东,崔占全. 关于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几点思考[J]. 教学研究,2003,(4):362-363.

篇3

关键词:专业技能训练;一体化项目式教学;有效教学模式

一、有效性教学和一体化项目式教学的内涵界定

“有效性教学”是指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学习达到预期的最佳效果。职业学校教育的教学不是单一的理论性教学,也不是单一的实践性教学,而是教学活动的开展“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就业岗位为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理论与技能并重的一体化教学过程”。

所谓“一体化教学”是为了使理论与实践更好的衔接,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其内涵主要是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和教学模式,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来重新整合资源。

纵观各种论述,本文将核心理念定位在“以一体化项目式教学为核心”,实现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提高其综合素质。

二、专业课教学有效性现状实证调查

我们对现行教育模式下课堂教学有效性做了整体调查。问卷在2个年级商贸类2个专业468名同学中展开,回收有效问卷465份,有效回收率为99.3%。根据教师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从整体上对教师教学行为做出“很少有效”“有时有效”“经常有效”和“总是有效”的选择,通过统计计算后,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结果如表(见表1)。

从表中看出,学生和教师都认为多数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是经常有效的。而在实践中人们抱怨、指责教学低效甚至是无效,认为教学存在严重问题,总的来说目前有效教学存在的障碍有以下四点。

(一)课堂教学沿用传统的“传递-接受”式为主四阶段的教学模式。

所谓传统的“传递――接受”式为主四阶段的教学模式即“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练习”。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单项传递的状态,并控制着整个活动过程。通过“教师讲,学生听”这种“传递-接受”的单项过程完成知识传授。学生只会将理论按照固定的模式照搬,这就造成了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的脱节。在研究中我们对教师教学方法情况做过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增城东方职业技术学校所用的教学方法(含实验课)十分有限(见表2)。

(二)学生主体缺位,课堂参与不足。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由于课堂教学固步自封,加之近年来,中职学生生源紧张,在激烈的生源竞争中,中职基本上采取免试入学,生源质量下降,大部分学生属于不喜欢学习或学习不佳,缺乏课堂注意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普遍不高,课堂难以形成良性互动(见表3)。

(三)实训设备不足,制约教学革新。

在职业学校,开展好实验实训是培养技能人才的基本保障。由于受条件制约,建立技能培养实训模式与教学模式并不尽如人意,使得教学改革也举足维艰,从教学方法上受到制约,影响了教学的有效性发挥,也影响了学生参与的热情,影响了乐教乐学机制的形成。

(四)教师专业化发展缺乏提高机会。

教师对自身在现代教育理念下的角色认知不清。此外,没有好的外部环境激发教师的发展动机,对教师效能、职业倦怠等问题没有及时关注,使得教师的能力没有在发展中发展,在实践中提升。这样,教学的有效性自然难以达到预期。

三、基于一体化项目式专业课有效教学的对策

(一)有效进行适岗教学是一体化项目教学的基础。

要保证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必须确保教学内容的有效性。我们要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确定教学实践的内容。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根据不同企业的不同岗位,分别制定与就业岗位密切联系的实践技能教学内容。

(二)建立“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环境是一体化项目教学的核心。

借鉴“教学工厂”或“校店合一”模式,将教学场地环境设置与营销企业现场销售环境相一致,课程中典型的工作任务即企业产品销售项目,学生即为销售人员,教师即为企业销售指导员,让学生在仿真的企业生产环境下进行专业课程学习,职业教育特色突出。环境的改变,角色的转变,使学生有新鲜感,为学生后续的知识学习提供保障。通过各种感官接触,掌握知识,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空间,让学生感觉到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不一样,这样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产生了兴趣,学习积极性就会提高。

(三)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学习是一体化项目教学的关键。

(1)建立互动课堂模式。建立参与式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启发式教学的优势。参与式教学方法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宽松环境,鼓励学生边听课,边思维,边参与。教师可以提出本次课堂的主要知识点,并让学生对教学内容阐述自己的理解,分享自己的看法;或者让学生进行自学,教师只要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通过头脑风暴法,给予指导,提供平台让学生互问互答,从而以主动学习代替被动学习,变灌输教育为启发教育,使原本枯燥无味的理论课变得生动活泼。

(2)用热点问题丰富课堂教学。在教学引导中,可以把热点的时事新闻引入课堂。例如,在市场营销等专业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安排每周1-2次的5分钟的企业营销要闻演讲,让所有的学生通过各种媒介来查阅最新的营销新闻,并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的企业经济活动联系起来,并提出自己独到的观点,从而使得课堂更为有趣和有效。

(3)创新能力渗透课堂。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教学中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充分培养其创新能力。例如,在讲授市场定位时,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然后各组派代表发言、交流。最后有教师总结归纳,达成共识。

(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是一体化项目式教学的有力手段。

对于实施完成的典型工作任务,教师对存在的共性问题和个别问题进行分析讲评和个别指导,并结合实际,通过拓展项目的实施,对知识技能的应用进行巩固和提高。这里一方面要结合学生实际,同时也要谨慎设计拓展项目,以不带给学生过大压力和负担为标准。我们可以利用仿真教学法对学生进行职业规范训练。例如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内容对未参加过销售活动的学生来讲较为抽象枯燥,仿真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及管理能力,还能提高学生对市场营销专业工作岗位的关注度,并将其转化为学习和未来工作的动力。

(五)完善发展性学生学业评价是一体化项目教学的重要保证。

学校以体现正确人才观和质量观的课程评价体系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运用科学、发展的学业评价方法,是实践性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拟定符合“中职有效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表。课堂教学评价表的设计,应该让课堂评价更合理、更有效、更客观、更能反映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此,学校应专门研究设计出了班级德育活动课教学评价表、文化基础课教学评价表和专业课教学评价表。而实践性教学考评可以从实训技能、实训报告等方面来进行综合评价,制定出以调动学生充分的积极性和主导型的考核机制。首先,改变过去试卷的常规内容,增加专业实习部分的测试和考核力度。第二,探讨抽题考核的新办法,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用于毕业考试)。第三,建立系统的多等级的评价体系,层层量化。在专业课实践教学的结束阶段,应按计划回收实践资料,组织指导教师对学生实践成绩进行评定,并及时组织学生对该次专业课实践进行讲评。

(作者单位:增城市东方职业技术学校、增城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李兴洲.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有效教学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2]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篇4

关键词: 大学英语 课程设计 培养目标 设计原则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取决于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设计的合理性与实用性,而课程体系的设计是一个庞大的系统,一方面要满足国家战略需要,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另一方面,要满足学生专业学习、国际交流、继续深造、工作就业方面的需要。可见社会需求、人才素质与发展、学生的个体需要决定着课程体系的内容。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探讨怀化学院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设计原则与实践。

一、现状分析

1.学校发展定位

2008年以前怀化学院由于学校定位问题,造成“重理轻能”的现象。过于强调理论教学,忽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理论课的教学时数高达70%以上,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自2008年以来,学校经过实践与探索,将学校办学定位为――教学应用型,并实施“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2013年,学校提出了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把学校建成高水平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的奋斗目标。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其具体内涵是随着高等教育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其具体内涵是随着高等教育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为此,一要紧扣市场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突出专业设置的应用特色,增强办学竞争力;整合各种资源和力量开展应用研究,增强科研实力;优化教师队伍的知识、能力结构,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能力。二是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尤其注重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改革,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的改革。

2.学生来源与教学现状

根据怀化学院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中心统计,学生录取成绩稳步提高。2014年我校在湖南省文科理科的最低录取线超过省控线8分和9分,相对2013年超过省控线5分和7分和2012年超过省控线3分和4分,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由于学生大多数来自边远或不发达地区,学生的英语水平不容乐观,英语录取成绩不升反降,英语基础差,优秀率低。同时各系部之间和系部学生个体之间英语成绩参差不齐,存在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使得英语教学活动开展极其困难,很难满足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怀化学院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令人担忧,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大学英语教学更多的是关注外语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内容(教材)的选择;重知识轻能力,英语知识结构还局限于基础英语范围,缺乏文化知识、应用知识和交际能力的有效培养;课程体系不尽完善,不系统,实施大锅饭式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合应用能力既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实现大学英语服务于社会的目标,服务于学校的办学目标,又不能很好地服务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目标。

3.就业情况

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很严峻,怀化学院大学生就业也不例外,就业率未能达到90%以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如不少用人单位过于强调文凭,以及是否是“211”和“985”的学校,而将一般本科院校的毕业生排斥在门外;过于看重工作经验等。当然大学毕业生自身也存在问题,如诚信问题、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大学生自身定位不准等,常常是“高不成,低不就”。但从学校一方考虑,作为培养大学生的摇篮,学校培养人才的方式还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教学理念不先进,课程体系设置不完善,导致教学内容与社会专业需求脱节;其次,教师对教育内容与方法研究不够,轻视学生的能力培养,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

二、课程设计原则

“课程体系设计的意义在于为实现计划、意图、期望、目标而对教学的有关方面进行策划、指导、监控和评价”[1]。“大学英语课程设计过程包含需求分析、目标的确定、大纲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运用及测试与评估等多方面的内容”[2]。因此,怀化学院大学英语课程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需求原则

需求原则指在课程体系设计时要进行社会需求分析和学生需求分析。“需求分析是课堂设计的始终。社会需求分析主要指企业和事业单位对大学生英语技能及水平的要求;学生需求包括学生学习目的和期望、认知水平、语言技能存在的不足、需要达到水平、习惯学习方法和教学手段等。需求分析可以为课堂设计的其他方面,即教学目标的确定、大纲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及测试与评估提供依据”[3]。课程设计前,要对怀化学院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主观需求,以及学生的英语水平与要求存在的距离。只有依据需求分析才能制定合理的课程体系设计方案。

2.教学总目标与具体目标相结合原则

根据《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意识和交际能力,同时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使他们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未来工作中能够有效地使用英语,满足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发展的需要。”课程体系的设计既要立足于教学总目标,又必须基于怀化学院地方性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即大学英语教学总目标与怀化学院学生实际的具体目标相结合。这里的教学总目标是教育管理部门给大学英语教学提出的希望和期待;教学具体目标是为实现总目标各高校基于本校的发展定位对教学的具体要求,包括语言行为教学目标、语言技能教学目标、语言内容教学目标、语言水平教学目标等。

3.个性化原则

各高校生源情况差异较大,不同层次的学校,学校各个不同的专业,个体差异较明显,因而要针对不同起点、不同专业特点的学生,个性化设计教学大纲、课程设置、课外活动、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估,对学生实施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个性化原则。只有从学生的群体差异(系部之间)和个体差异的实际出发,才能确保教学的实效性,既使基础好的学生学有所得,知识不断更新和拓展,又照顾到基础较差的学生,激发其兴趣,增强其信心,使其英语水平迈上一个台阶。

4.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延续性原则

由于学生的英语基础各异,在达到具体目标的过程中,必须兼顾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要制定循序渐进的教学计划,重视通用英语教学,从基础抓起,逐渐提高英语水平;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在达到大学英语四级水平后,为他们开设充分体现个性化教学的大学英语后续选修课课程,即专门用途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等,以满足学生个人兴趣和专业发展的需要。

5.教学评估与教学目标密切相关原则

“教学评估时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个课程体系,如果没有教学评估,都是不完整的”[4]。教学评估与教学目标密切相关,教学评估的中心目标是判断语言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否实现,具体目标是否实现。通常教学评估可分为终结性评估和形成性评估两个层次,也可由宏观教学评估和微观教学评估两部分相组成。大学英语教学课程教学评估应充分重视微观的课堂上的形成性评估,“课堂上的形成性评估作为教学和学习过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描述了学生进步的总体情况,提供学生反馈来巩固学习,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确定下一步的教学计划及学生的学习计划”[5]。

三、课程体系设计思考

1.课程教学目标

结合本校的教学资源、学生英语水平及所面临的社会需求等实际情况,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同时发展自主学习能力,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需要。对于此目标,应以教育部即将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为依据,全面系统地修订《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使《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成为指导怀化学院大学英语教学的纲领性文件。

2.课程设置

通过需求分析,科学构建适应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培养要求的课程设置,即必修基础课程与选修文化课程、选修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相结合的大学英语新的课程体系。

3.教学方法

努力创建形式多样、手段灵活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以研究式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从跨学科和多学科融合的角度,创造性地运用相关教学理论如:情感过滤假说理论、马达理论、同伙理论、合作学习理论;大胆尝试“以活动为中心”和“以问题探究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合作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研究性教学、自主学习等形式,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

4.课外活动

继续开展英语角、圣诞晚会,写作大赛、演讲比赛、英语知识竞赛等英语实践活动。在此基础上,基础英语课程在全校增加单项比赛项目,如英语单词竞赛、听力比赛、阅读比赛、翻译比赛、英语写作比赛等。通过比赛,给更多的学生提供展示应用英语的机会,由此调动广大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强化英语学习的重要性,营造英语学习和英语应用的浓厚氛围,着实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5.教学评估

与教学目标密切联系,制定教学评估体系。成绩评定主要采用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加大形成性评估的比重。学生期末总成绩为融期末笔试(包括听力测试)、口语测试、课内外表现(包括语言实践活动)及考勤为一体的综合性评价。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变化作出较公证、客观、准确的评价。参考因素主要包括如: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参与课内外活动的表现情况、完成课内外学习任务情况、平时小测试、学习过程档案、问卷调查、参加英语学科竞赛、出勤等,如下表所示。

大学英语考核成绩构成表

参考文献:

[1]夏纪梅.现代外语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10.

[2]Richards Jack.C语言教学矩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26.

[3]胡织女.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设计原则与实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1.

篇5

关键词:物理;习题;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7)4-0040-3

1 研究的背景

新的物理“课标”教材推出后,一线教师就发现教材中的习题量太少,导致对学生训练的广度、深度、强度严重不足,达不到物理课程标准对物理学科提出的三维目标培养要求。因此,立足于“减负不减效”的理念设计物理习题来解决这个现实问题,很有必要。对此,提出“新课改背景下的物理课堂习题设计”课题进行研究。经过多年研究,现总结、提炼出了基于三维目标训练的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习题设计“五个原则、三条策略、三个环节、两个方法”的系统方法。

2 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使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有: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比如:对于物理“课标”教材中习题量的多少,是否能满足课堂教学需要等问题用调查研究方法进行解决;对于习题设计的现状、习题的种类、习题的功能等用文献研究方法进行解决;对于如何“改-创”设计物理习题用经验总结法进行解决;对于习题“改-创”设计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是否有效、是否需要改进,用行动研究法进行解决。

3 研究的内容

本项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准确认识习题及其作用;二是如何进行物理习题“改-创”设计。具体如图1所示。

[基于三维目标训练的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习题“改-创”设计研究][习题“改-创”设计的认识][习题“改-创”设计的方法] [对物理课堂教学习题作用的认识] [对物理课堂教学习题“改-创”设计的认识] [物理课堂教学习题“改-创”设计的原则] [物理课堂

教学习题

“改-创”设

计的策略] [物理课堂

教学习题

“改-创”设

计的方法]

4 研究的成果

4.1 对习题“改-创”设计的认识

4.1.1 习题“改-创”是开发新课程资源的一种举措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应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国家课程计划和课程设置中也为开发新的课程资源留有空间。如何才能开发出合适的课程资源服务于教学,这是广大一线教师最为关注的课题。本课题探索出的物理课堂教学习题“改-创”设计,无疑是开发新课程资源的一个有效方式。

4.1.2 三维目标是物理习题“改-创”设计的依据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说的是不论做什么事,事先要有目标、有计划、有准备,就能成功,不然就会失败。物理课堂教学习题是为了训练学生对物理学科知识、规律的理解与掌握、过程与方法的训练、能力与情感的培养,具体到每堂物理课,就要落实到具体的知识点,明确其训练目标――训练什么知识、什么能力、什么方法、什么情感等具体的目标,依据这个训练目标来设计合适的习题,这样才能做到训练有目的,训练有效果,减少训练中的无效劳动。

4.1.3 情境素材是体现物理课程标准理念的载体

物理课程标准是编写物理教材的依据,也是物理教学的依据,且是考试评价的依据。所以物理习题设计必须体现物理课程标准的理念,加强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注重理论与生活实践的联系,注重学科渗透和科技前沿,注重知识应用与能力发展,注重地方文化和学生情感,而要达到这个要求,只有将物理数据、物理模型、物理知识与规律等通过真实的物理情境展现在试题中才能实现。

4.1.4 习题与课堂教学相匹配是实现高效教学的途径

物理课堂教学习题设计是物理课堂教学设计中的重要内容,它事关训练是否落实、教学评价是否准确,所以物理习题如果能完美地与课堂教学相匹配,对于学生的训练不但有效,而且能达到高效。

4.2 习题设计“五三三二”方法

4.2.1 物理课堂教学习题“改-创”设计五原则

物理课堂教学习题设计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物理教育教学的质量。所以,物理课堂教学习题设计在体现物理课程标准理念的前提下,还必须遵循五个原则:目标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多样性原则、少精活原则。

4.2.2 物理课堂教学习题“改-创”设计三策略

物理习题如果能完美地与课堂教学相匹配,对于学生的训练不但有效,而且能达到高效。因此,设计时需要遵循三条策略。

(1)新授课习题设计的匹配策略。具体操作时应做到:形成新知分层练――习题由简单到复杂;重点知识强化练――习题由单一到多样;难点知识专项练――习题由单次到反复;易混之处对比练――习题由单方到双面。

(2)复习课习题设计的匹配策略。具体操作时应做到:一题多变――练思维;一题多解――练能力;一题多用――得方法;多题一解――建模型。

(3)师生共同“改-创”习题的设计策略。学生独立“改-创”物理习题;小组共同“改-创”物理习题;师生共同“改-创”物理习题。

4.2.3 物理课堂教学习题设计三个环节

在进行物理课堂教学习题设计时,归纳起来有以下三个环节:

确定三维目标?确定习题类型?设计物理习题

4.2.4 物理课堂教学习题“改-创”设计两方法[1]

(1)改编现有习题

根据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内容,当确定了习题的三维训练目标和习题的类型后,选择现有物理习题进行改编,其流程如图2所示。

(1)创编全新习题

要创编全新的物理习题,仍然是在确定习题的三维训练目标和习题类型后,再进行创编全新物理习题,其创编流程如图3所示。

创编新的物理习题有三个步骤:第一步是寻找情境素材(可从以下六个途径着手:一是从家居生活中找;二是从交通运输中找;三是从工农医疗中找;四是从文娱体艺中找;五是从创意实验中找;六是从热点时事中找)。第二步是赋设已知条件(可以通过显性已知条件和隐性已知条件方式给出)。第三步是形成规范习题(应符合习题的固有结构,还应具有科学性、严谨性、适标性、针对性、新颖性、优美性)

5 成果的效益

课题成果在应用中,使学生的科学素养明显高于同类学校的学生(学习物理兴趣、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等明显优于同类学校),让学生少买教辅资料;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教学技艺、教研水平明显提升(编写的习题专著有4册公开发表,本课题研究论文有2篇发表);成果还在市、县不同地方交流,供同行学习、借鉴,且获得省人民政府教学成果二等奖。

6 研究的反思

本课题针对物理课堂教学习题“改-创”设计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获得了操作方便的成果,成果在应用中解决了习题设计难、习题少、习题训练无目标等现实问题,但如何设计出与物理学科发展合拍的新型物理试题值得进一步研究。

总之,物理课堂教学习题的设计,只要掌握了相关的设计方法,并在物理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定会收到满意的效果――既能教好学生,又能充实自己,还能减轻教师自己和学生的各种负担。

篇6

关键词:真实动画片 教学支撑平台 高职动漫教学 课程体系

作为紧邻开发区的高等职业院校,动漫游戏产业作为国家十二五及广东省经济转型升级的大力推动的新兴产业,面临业界人才紧缺、高薪难求,院校培养过剩、就业困难的尴尬局面。针对此状况,岭南职院动漫专业以服务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为目标,贯彻校企深度融合的指导思想,在高职动漫人才培养方面做了大量尝试。

1、专业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2004年在岭南职院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下开设网络动漫方向。2007年独立作为专业进行建设。2008年,与广州千骐动漫有限公司合作建立“千骐动漫人才培训基地”,实施“工学并举”校企合作模式,由公司派遣一名动画组长,将其公司生产的动画片带入学校,使学生能真正融入企业的氛围,掌握核心技术,实训期间学生主要完成企业动画片的上色、描线任务。2009年,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开始直接引入真实项目实习,实习期间学生主要完成企业动画片中期动画制作等工作。2011年,与广州千骐动漫有限公司联合广东奥飞动漫公司成立「岭南·千骐星力量动漫游戏学院,实现校企“双主体”办学,校企联合培养动漫原创人才。2008-2012年期间,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学生参与制作了中央电视台播出并出品海外的《御兽王者2》、《机甲兽神1、2》、《奇博少年》等多部动画片,完成了其中的6000多个工作任务。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合作方在片尾署名。

2、人才培养定位

依据动漫岗位群能力以及所需掌握的技术,将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校企联合培养既具备“动画制作技能”又具有“创新创意思维”、国际化视野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使学生从具备“动画制作技能”的上色师、初级动画师,逐步成长为不仅具备动画制作技能,同时具备一定的创新创意思维的动画师、原画师、分镜师、造型师等。

3、课程体系构建

本专业以企业的动画片真实项目为教学支撑平台,以动画师的专项技能、动画制作流程为课程设置依据。在三年的课程设置中,构建了模块化、层级递进的项目化课程结构,以匹配专业技术技能的阶段性提升。专业课程的安排分成5大模块,专业基础课程、基本技术技能课程、专业技术技能课程、综合技术技能课程与创新技术技能课程。除了专业基础课程外,每个课程模块都辅以技能融合实践,通过课程来支撑技能融合实践,通过技能融合实践来对学生的技术技能进行培养。技能融合实践由真实企业项目与创意训练项目组成。企业项目提供最真实的企业流程与工作环境,让学生感受毕业后将要接触的真实企业氛围。创意项目提供宽松的创作环境与完整的设计流程,让学生提升创新创意能力。专业课程的设置是为了支撑起相应的技术技能融合实践项目。企业真实项目的训练成果是即将在电视播放的动画片,创意训练项目的训练成果是学生的个人创作作品。同时为实现打造原创人才的目标,开设了训练学生创意思维的相关课程。为了提高学生的前期设计水平,开阔学生的视野,积累素养,开设了影视鉴赏与分析课程。

4、课程体系实施

课程具体实施安排见表1。

5、师资建设

在课程体系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打造了三位一体的师资团队,其中各师资组的主要组成、要求如下:

(1)院校师资组:具有企业工作经验及扎实的术科背景,明晰企业需求,教学经验较丰富,在动漫完整制作流程中融入系统化的人文艺术培养,教导学生做人的同时引导学生的创意思维。

(2)国际化专家组:由总导演(日、韩导演)、美术指导(业界知名美指,制作多部迪斯尼、日本动画片)、创意总监(海归、多项原创项目主创)、策划总监(业界知名产品设计师)、资深执行导演等组成,具有国际化视野及行业领先技术。

(3)企业项目讲师团:台本分镜师、原画师、动画师、剪辑特效师、游戏策划等业务骨干组成,指导生参与真实动画片等项目,传授专业技术。

6、实践效果

学生参与完成动画片成果,详见表2。

7、结语

通过对近几年学生就业跟踪,2009届学生作为首批参与企业真实动画片制作,就业时从事描线、动画, 2010届学生就业时以动画师为主,毕业后1年左右能晋升原画师,而2012届学生毕业时已有部分学生能直接从事原画师工作。根据就业情况及就业质量分析,可以看出,以企业真实项目作为教学支撑平台,在训练学生岗位技能的同时,让学生在企业氛围下适应企业的管理与要求,使学生能顺利完成职业化的转变,成为企业需求的专业人士。

参考文献

[1]俞仲文.《高职院校应高举技术教育大旗——关于我国高职教育未来走向的重新思考和定位》.中国青年报,2011年4月18日11 版.

篇7

【关键词】CDIO 模具设计与制造 实践教学

【课题项目】2010年度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材料成型与控制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探索”,基金号:10304。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226-02

一、引言

CDIO( 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即“构想―设计―实施―操作”。这4个过程来源于产品/系统的生命周期过程,涵盖了绝大多数的工程师必要的专业活动[1]。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 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CDIO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 个人能力、 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大纲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

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学科竞赛等各种科技创新活动,不断扩大项目资助范围与资助强度,并建立省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国内外的经验都表明CDIO“做中学”的理念和方法是先进可行的,适合工科教育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改革。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现状

1.“重理论,轻实践”的陈旧观念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实践教学附属于理论教学,如果加强实践教学就等于把本科教育与高职教育混为一谈。这种观念扭曲了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也扭曲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辨证关系。

2.实践教学投入不足,管理有待完善

新建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多存在财力不足的现象,导致实验、实训达不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实习基地不够完善,工厂受效益、安全等因素的制约,不愿接受高校实习的学生。另外,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较多,实践经验不足,导致在一些实习、实训环节上出现“走马观花”的现象,难以保证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

3.实践型教师队伍有待加强

目前,高校教师都是硕士、博士毕业,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理论教学无疑能满足要求,但是实践教学经验困乏。基于这种现状,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组建双师型的教师队伍迫在眉睫。

4.实践环节内容陈旧

新建工程类本科院校实践环节教学课时少,内容陈旧。多为基础性实践,缺少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在教学方法上以被动型、灌输型占主导地位,学生很难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创造性思维[2]。

基于以上现状,有必要引入CDIO理念对模具设计与制造方向的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以增强工程实践意识,培养目前市场需求的人才。

三、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模具设计与制造方向实践教学改革

工程教育模式可以在课堂上有效建立互动式、启发式和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能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实践教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既要遵循该课程的传统理论知识,又要符合CDIO工程教育模式对项目支撑课程的要求[3]。

1.CDIO工程教育理念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实践证明,激发学习兴趣的首要前提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创新思维。CDIO的工程教育理念,在一开始,就给学生一个系统的概念,让他们知道要实现这个系统,就要先搞清楚系统中各个模块的相关知识。而各个模块在各个实践环节进行详细讲解,从而激发学生对“做中学”的渴望。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围绕模具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制造情景教学环境,采用合理的适合现代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因材施教,充分利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校内实训机构的优势,把企业的实际项目带进实践教学环节,大力提倡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

2.项目的分级与设计

工程实践的精髓是设计,CDIO的理念是基于项目教育和“做中学”的体现,也是强化模具专业学生实践环节的重要手段。改革目标是通过注重培养学生系统工程技术能力,尤其是项目的构思、设计、开发和实施能力,以及较强的自学能力、组织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吸收世界先进的工程教育理念,建立符合国际工程教育共识的实践课程体系。

在借鉴CDIO工程教育理念,利用项目教学优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过程如图1所示[3]。通过广泛调研及企业对毕业生要求“零对接”的状况,设置三级项目来达到CDIO理念要求的专业基本能力和专业核心能力。一级项目是通过学生的毕业设计来强化构思、设计、开发和实施能力,锻炼学生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若干个二级项目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在大三、大四时完成,还有几个三级项目,主要培养学生机械类专业的基本技能,在大一、大二时完成。

3.项目的实施与保障

如图1培养过程流程图所示,一级项目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这是对学生大学四年学习成果和能力的检验。最好是选择企业的实际题目来做且与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密切相关,这样就能够体现CDIO的教学理念。一个较大的题目由一个项目组来完成,毕业实习必须针对各自的题目进行,一个项目组有一个组长,制定该项目的总体方案,其他成员完成各自的分支部分。在此过程中项目组成员要团结协作,以项目为核心,圆满完成该项目的各项指标。对模具设计与制造方向的学生,要求每一个学生利用以色列Cimatron E公司的Cimatron E软件完成产品的测绘和三维造型、快速分模、生成凹模电极、浇注系统模具三维造型及装配、凸、凹模加工代码的生成及仿真。二级项目实施主要强调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对于模具方向的学生主要训练模具设计、制造能力以及在此过程中CAD/CAM、数控加工技术的应用能力。在这一环节中提前布置设计任务,塑料模具课程设计选择小型的塑料制品、饰品,冲压模具课程设计应选用小型冲压件,设计完成后最好能加工成型。三级项目主要是机械类学生必备的技能,包括制图、识图能力、电工、电子实训、机械原理、机械零件项目设计。这是作为工程技术人员必备的素质,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环节,这种能力培养不好,就好像空中楼阁一样,遥遥欲坠,因此要打好坚实基础。一级项目中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环节,就是金工实习。这是专业基础实习,是工程技术人员必须经过的训练,经过对企业调研,普遍反映应加强这方面的实训,增加金属工艺学的课时,深入了解冷加工、热加工和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原理。另外低年级的学生实行导师制,设立课外兴趣小组,并与一些设计单位合作,经过查阅资料,设计一些实用模具。

为了保障各级项目的顺利实施,必须有一支实践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指导教师队伍,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在安排课程时留出兼职教师的位置,选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以上三级项目的实施,特别是一级、二级项目指导。确保学生理解实践生产过程,掌握项目的构思、设计、开发、实施的能力。

除了以上保障条件外,学校保证必要的实践教学硬件和所需经费,近年来我校为了营造应用型本科院校条件,投入大量的资金购进了三坐标测量仪、电火花线切割机床、电火花线成型机床、加工中心数控铣床等一系列模具制造所需设备,还配备了模具CAD/CAM/CAE软件,为学生各级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四、结束语

我校机电工程系模具设计与制造方向实践环节,基于CDIO理念的工程教育模式,以三级项目为实践流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了CDIO模式中的做中学的理念,提高了学生CDIOD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顾佩华,沈民奋,李升平. 从 CDIO 到 EIP2CDIO―汕头大学工程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12-19

[2]毕风阳,王百成,党跃轩等. CDIO指导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价值工程,2010(32):166-167

[3]冯志林,周佳男. 基于模式的计算机和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实践教学CDIO体系建设研究[J].现代物业,2010(5):102-103

篇8

摘要:以我国1999~2009年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为研究样本,从论文选题、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论文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特点和变化趋势。结果显示: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应用基础性研究较多,纯基础研究和开发性研究相对较少,选题创新性不够,出现选题重复和与运动实践脱节的现象;论文的研究对象,大多以动物为主,而以人体的相对较少;论文研究方法以实验法和定量分析法为主;论文研究成果应用于竞技体育领域相对较多,应用于大众运动健身及学校体育的相对较少。

关键词:体育文献计量;运动人体科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中国

中图分类号:G8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10)11-0111-04

Analysis of theses written for a Master of Science degree in the human movement science specialty between 1999 and 2009 in China

LIN Hua,XIA Xue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 116029,China)

Abstract: By basing their research specimens on theses written for a Master of Science degree in the human movement science specialty between 1999 and 2009 in China, the authors analyzed these theses in terms of thesis topic selection, thesis research subjects, thesis research methods, and application value of thesis research achievements, summed up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hanging trend of these theses, and revealed the following findings: with the expansion of the scale of recruitment of graduate students studying for a Master of Science degree, in the selection of thesis topics written for a Master of Science degree in the human movement science specialty, there were more fundamental application researches than pure fundamental researches and developing researches, and there were signs of inadequate novelty of topic selection, repeated topic selection, and deviation of topic selection from sports practice; the thesis research subjects are mainly animals, seldom the human body; the thesis research methods were mainly experimental methods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more thesis research achievements were applied to the competitive sport area than to mass sports fitness and scholastic phys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sports bibliometrics;human movement science;thesis written for a Master of Science degree;China

学位论文在某种程度上能够集中反映某个领域的热点问题和研究现状,是衡量研究生学习、科研能力和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本文以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为研究对象,以中国知网“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为检索数据源,检索项为学科专业名称,检索词为运动人体科学,检索范围从1999~2010年,匹配条件为精确,截止2010年5月12日,由此获得963个检索结果,其中通过筛选剔除与本研究不相关的学位论文35篇,最后将928篇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全日制硕士毕业学位论文作为本文研究对象。

运动人体科学是体育科学研究内容的一部分,是研究人体从事体育活动过程中人体变化规律的科学,包括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心理学等,基本属于自然科学的研究范畴[1]。根据体育科研成果的性质可将体育科学研究分为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和开发性研究3类[2]。其中基础性研究又可分为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两类,而应用性研究和开发性研究又常被归为一类,以“应用研究”统称[3]。

1硕士学位论文选题

选题是科学研究工作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英国著名科学家贝尔纳[4]曾指出:“课题的形成和选择,无论作为外部的经济技术要求,或作为科学本身的要求,都是研究工作中最复杂的一个阶段。一般来说,提出课题比解决问题更困难。”因此,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2002年以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大多是以生物学传统的动物实验、生理生化指标测定、技术动作分析等微观实验研究为主,而近些年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逐渐采用一些新技术手段,如蛋白质组技术、基因芯片技术、激光共聚焦技术等,在运动性心脏、骨骼肌以及运动性疲劳方面的研究也有所突破,从传统的生物学研究向多层次、全方位开展跨学科研究,以系统整体观点来综合宏观和微观研究,依托基础性研究突出应用研究。

由表1可以看出,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应用基础性研究论文有509篇,占54.85%,应用性研究论文次之,有327篇,占总数的35.24%,而开发性研究和纯基础性研究论文数仅占8.19%和1.72%。

结果显示,纯基础性研究和开发性研究选题较少,虽说运动人体科学隶属于自然科学范畴,具有应用基础性研究课题的属性,但其本身还是存在着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的内在结构,只有各研究类型均衡发展,才能够有效促进整个学科研究的进步。因此,在研究生学位论文这个特殊科研群体中,应特别注重科学研究的均衡发展。

从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分析来看,研究内容丰富,选题方向多样,能够体现当前运动人体科学研究领域的新热点、新问题。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医学、体育保健学等传统研究方向的研究内容不断深化的同时,一些新型的研究方向也逐渐呈现在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中,如低氧训练的生物学基础、高原训练和运动员机能监控、人体功效学、生物力学研究及运动器材研发、体育工程学等。

2002年以前运动人体科学硕士学位论文研究集中,在骨骼肌生理、心血管机能、疲劳与恢复、营养、激素及内分泌、机能评定、免疫等方面,研究高原训练、代谢方面的论文分别有7篇和6篇[5],而现在硕士学位论文研究高原训练和代谢的增加到37篇和96篇。如今运动人体科学硕士学位论文在传统研究领域更加深入,同时还有些新的研究内容不断增加,如基因多态性与运动能力的关联性研究、纳米技术、蛋白质组学技术、中医保健以及运动人体科学网络教学平台的建立等。不过,近年一些研究如基于核磁共振的代谢组学方法、自由基生物学等生物工程技术已应用于运动人体中,但硕士学位论文中还甚少涉及。

运动人体科学是体育教育训练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基础[6]。交叉和综合选题成为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中的普遍现象,不仅涉及到同级学科不同方向之间的交叉选题,还涉及到同级学科之间和跨学科之间的交叉选题,使研究课题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因此,运动人体科学研究生在进行论文选题时要拓宽研究视野,突破思维局限,敢于创新呈现更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2硕士学位论文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科研论文根据研究目的所选择和组成的客体,本文通过对928篇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梳理,发现以动物模型为研究对象的有409篇,占44.07%;以运动员为研究对象208篇,占22.41%;以军人、老年人、患病者等为研究对象的有104篇,占总数11.21%;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的有93篇,占10.02%;以少年儿童为研究对象有67篇,仅占总数的7.22%。

由此可见,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硕士学位论文以动物模型为研究对象最多,而以人体为研究对象的论文,选择的群体相对广泛,选择研究对象最多的是运动员,其次是大学生,少年儿童相对较少。

3硕士学位论文研究方法

一门科学的发展依赖于研究方法手段,而研究方法的发展有利于该科学的发展,运动人体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它的发展直接影响着体育科学研究的进程,作为体育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的发展同研究方法手段发展也是分不开的[7]。从本文分析的硕士学位论文看,大部分论文能够从多层次、多角度、多学科的范围研究问题,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实验法、访谈法、测量法等,采用最多的是实验法,这也符合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研究特点。而与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学位论文多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等[8]不同的是运动人体科学论文的研究习惯以实验为基础,以客观量化的数理统计为依据,以观察法、访谈法、文献资料法为辅助研究手段进行多种方法综合运用的研究。

从质与量的角度可将研究方法分为比较、归纳、分类等的定性分析法,数理统计的定量分析法及运用数理统计而仍以定性方法研究的半定量分析法。在本研究中发现,运用定量分析法研究的学位论文占总数的63.79%,定性分析法研究占13.69%,半定量分析法研究占22.52%。其中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体育测量与评价研究采用定量分析法的分别占82.27%、80.53%、70.15%。结果充分体现研究论文多以定量数据分析为主。

4硕士学位论文的应用价值

动物实验在生命科学、医学等研究中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巨大作用,也成为生物学、医学的一门主要研究方法,是探讨生命奥秘、人类疾病机制及治疗等不可缺少的手段。运动人体科学与生物学、医学一样,同属于自然科学的分支学科。单从研究对象选择可以看出,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多以动物实验为主,大多数运动机制是在动物实验中实现的。近年来,随着基因技术的日益发展,各种基因表达形式也逐渐成为运动人体科学研究的热点。

研究动物的优点在于动物具有广泛的遗传基础,个体差异较大,在模拟人体运动的某些研究中是比较有用的,其实验结果也带有一般性和普遍性,尤其在选择一些诱发性动物模型时,能够在短期内复制出大量模型,并能严格控制各种条件,使复制出的模型运用于不同研究目的要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如能正确的掌握和运用动物实验方法,可使实验者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同时还能获得可靠的实验结果,减少研究的盲目性。但动物实验同时存在着很多缺陷。运动人体科学毕竟是要研究人运动的一些机能机制,动物的发生发展过程、运动特征及环境与所效仿的人类运动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在体育领域中,从实用价值角度看,人体实验的研究更能直接说明问题。

纵观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发展,根据科学研究的目的、任务和需要,运动人体科学硕士学位论文研究成果应多从研究人类运动的角度出发,将基础理论研究合理运用到运动实践中。

除了以动物模型为实验对象外的519篇论文中,研究成果与竞技体育有关的论文230篇,其中基础性研究63篇,应用性研究119篇,开发性研究48篇,主要研究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与训练监控,运动员身体恢复的手段和方法、新技术、特殊仪器应用于运动员训练等。如低氧训练是当前运动训练研究的热点之一,在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中有40篇论文与低氧训练的机制及应用有关。

从多维角度思考,研究成果的“社会化”既是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也是衡量体育科学研究社会价值的最好尺度[9],在运动人体科学领域,除服务于竞技体育研究范围外,在全民健身范围内,人类健康与健身运动领域也应得到重视,大众体育的发展,必将接受运动人体科学理论的指导,并将体育纳入“一级预防”的“预防医学”框架之中。在我国推出《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10]。在运动人体科学硕士学位论文中与群众体育有关的研究有115篇,占总数的22.16%,主要研究包括不同运动方式对人体身体形态、机能及身体素质的研究,各种力学负荷对人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慢性病患者的运动健身指导方案,“现代文明病”的根治及抗衰老与体育运动保健的研究,人体体质健康状况及因素分析,不同人群运动健身的特点与方法,运动与营养膳食处方的指导等。

近年来我国的肥胖症患病率呈上升趋势,肥胖少年的增长比例更大,成为儿童时期一个重要的健康问题,儿童单纯性肥胖可作为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等诱发因素之一。学校体育也成为现在体育科学研究的领域之一。学位论文的研究涉及到学校体育的有174篇,其中包括对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状况、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状况、不同运动对学生生理机能评定、体育院校学生专项教学训练素质等。

5小结

运动人体科学是一门综合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对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分析,发现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研究生论文选题多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纯基础研究及开发性研究比例相对较少,选题方向不均衡,但随着体育科学研究领域研究内容日益发展,创新性研究课题也将成为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的必然趋势。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对象大多以动物模型为主导,继承自然科学研究传统的研究模式,但为了能更好在体育运动领域发挥运动人体科学研究的作用,直接采用人体实验将是运动人体科学应用于运动实践的突破点。在设计实验,采取合适的研究对象是科研论文成败的关键,在硕士论文研究中应重点考虑如何将人体实验与动物实验的优势相结合。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还是以传统的实验研究与定量分析法为主流验证结论,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多元综合方法应用将在今后运动人体领域科学研究稳步发展,移植更新更有效的研究方法必将成为体育领域科学研究的重点。

从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整体分析来看,其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应用价值更多的还是局限在竞技体育范围内,应用于大众运动健身以及学校体育领域相对较少。

参考文献:

[1]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2006-2007体育科学学科发展报告[R].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 黄汉升. 体育科学研究方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王瑞元,周越. 体育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现状与展望[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1):1441-1445.

[4] 贝尔纳J D. 科学研究的战略[G]//科学学译文集.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

[5] 张瑞华,朱晗,张哲,等. 对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研究生论文选题的分析[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9):1232-1234.

[6] 张雪霞. 从学位论文选题的跨学科现象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J]. 体育学刊,2006,13(1):88-91.

[7] 黄翠,藏威,李国金,等. 运动人体科学研究方法的现状及展望[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13(7):1367-1370.

[8] 方千华,黄汉升. 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方法的调查与分析[J]. 体育学刊,2007,14(2):127-130.

篇9

关键词 广州亚运会 高校教师资源 融合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

Integration Research on Guangzhou Asian Games and

University TeacherResources

WU Yi

(Guangzhou City Construction College, Guangzhou, Guangdong 510925)

AbstractFrom the reality of planning projects of the human resources involved in the 2010 Guangzhou Asian Games, this article tries to do macro forecast analysis through the problems in human resource planning in sport games, especially the research on the requirement of human resource in sport games. And do some basic theory discussion on the research of human resources for large-scale comprehensive sports event.

Key wordsGuangzhou Asian Games; university teacher resources; integration

0 前言

广州亚运会需要高校体育人力资源。体育专业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行业中属于比重比较大的专业,面对体育人才的培养,应抓住机会,利用各方面优势,以培养优秀体育人才为目标,服务于广州亚运会。广州亚运会举办,为体育专业人员提供了实践的有力契机,不仅要支持亚运会的成功举办,而且还应在亚运舞台上有更好的发展。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以广东省高校教师资源作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本研究通过检索国内期刊的相应文献资料,收集有关文件和相关书籍。(2)专家访谈法。对亚组委的有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和高校内资源管理有影响的专家进行访问、调查。(3)问卷调查法。本调查是从2008年3月份开始至2008年7月结束问卷总共收回30份,有效问卷30份。(4)数理统计法。对回收问卷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加工并逐项录入,将原始数据运用运用Execl和Spss软件对进行归类整理,并对相关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广东省高校提供2010年广州亚运会体育教师资源分析

(1)拓展亚运文化和终身体育的主导者。亚运文化是和奥林匹克的精神想一致的。我们在强调更快、更高、更强的同时,也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终身体育的生活方式和积极的生活哲学。这些都是亚运能给我们带来的宝贵财富。大学体育是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最后环节,也是培养终身体育发展的最好阶段。在大学里学习好体育技能的发展,对学生体验运动快乐,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有积极的意义。

(2)大学体育学校运动训练队是指利用课余时间,对个别项目有热爱,身体条件好又有专项运动特长的学生进行系统科学训练的过程,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竞技运动水平,属于学校体育中的竞技体育的一部分。竞技体育是属于高品质、高水平、高质量的体育文化。大学中的竞技体育是培养优秀运动员的有效方式之一。如果我们利用科学的训练方法和高水平教练员的指导来针对高校体育训练,必然会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体育专业人才,有利于高校体育氛围,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意识,推动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

(3)体育科学的研究者是随着高等学校的使命和功能的变化,高等学校校教学目标和要求也随之提高。为了使教学工作更好的完成,必须具有一定的体育科学研究成为高校教师的一部分。高校体育教师不仅承担教学任务,他们自身也具有高水平、高层次。他们不仅为教学服务,还承担着本专业、本学科的发展和建设任务。因此高校体育教师的科研方向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

(4)体育竞赛的组织者和裁判者。体育竞赛是学校开展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校体育文化发展,体育运动的参与者和促进体育运动成绩的的重要手段。高校体育竞赛也是我国竞技体育的内容和形式之一。

2.2 广东省高校体育教师资源与2010年广州亚运会资源合理配置与分析

通过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1)体育科学研究是体育专业教师为亚运会所能提供的第一类资源形式,排在第一位,达到0.25。广东省体育科学发展的速度是比较快的,基本是以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专业院校、和体育科研机构为主,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学、科研队伍。此外,体育部门的研究机构不断增多,体育科研人员的数量不断上升,学术团体在科研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广州亚运会的举办为体育教师提供了更为宽阔的科学研究平台。为提高我国运动训练的科学化水平和竞技体育的学术研究的实力,充分调动所能掌握的科研资料,深入开展备战亚运会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工作,争取在整体的运动训练成绩上得以突破,广州市体育局采取公开招标、择优委托的方式组织实施备战亚运会的科研攻关研究,这种形式将有利于体育院校积极参与到备战亚运的科学研究行列中。体育科研队伍是2010年实现“科技亚运”的中坚力量,他们为我国体育健儿在亚运赛场上勇攀高峰提供强大的科技保障。因此,高体育教师在体育科学研究方面力量是不可估量的。

(2)编写竞赛相关资料是体育专业教师为亚运会所能提供的第二类资源融合形式,专家的贡献率达到0.21。体育教师队伍不仅在教师队伍数量规模大,在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方面都是有很好的示范效应。亚运会会期间开展管理、组织、经营、科研等各项工作的人员,其最基本地应具备体育专业理论与知识。各运动专业体育教师自身的理论基础高,更加熟悉本专业的竞赛项目,应该让他们来完成编写竞赛的相关资料。对于不同运动项目来说,它们对于场馆的策划和内部部署是完全不同的,在比赛前和比赛中的安排工作是具有不同专业高校体育教师必要的完成的任务。

(3)比赛协商与联络是专业体育教师为亚运会提供的第三类资源融合形式,专家的贡献率达到0.12。专业体育教师具备各种专业技术知识,在比赛中能为亚运会的各项比赛进行各场馆之间的协调以及联络。

(4)场馆策划与部署和人力资源招募与培训是体育专业教师为亚运会所能提供的第四类和第五类资源融合形式,专家的贡献率达到0.09和00.10。专业体育教师熟悉场地要求和规则,具备对场地整体部署与策划的能力。教育工作就自然而然地落在了体育教师的肩上,因为他们更了解亚运会更需要什么样的人。

3 结论

广东省高校体育教师资源与2010年广州亚运会可利用人力资源指标融合程度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其中体育科学论文报告、编写竞赛相关资料、裁判员与技术人员、比赛联络与协商都是具有比较优势,场馆策划与部署、人力资源招募与培训,则具有一般优势。

2010年广州举办亚运会,实现广东省高校教师资源和亚运会的融合意义重大。 高校人力资源数量大、质量高,使用大学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成为筹办亚运会的惯例。因此, 对这一规模庞大的特殊组织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 探求高效的亚运会人力资源,是办出一届无与伦比的亚运会的保障。

参考文献

篇10

依据考试法规定,黑龙江省体育学研究生的录取都要依据考试成绩来进行。在初试结束后,对于达到复试录取分数线的考生择优进行复试,最后的录取是将考生的初试和复试的成绩折合一定的比例后相加为该生的最后成绩,学校根据考生的成绩排名进行择优录取。考生在入学考试成绩达到合格标准的基础上,学校要对应试者的学习成绩、面试情况、思想表现进行全面考核,然后指导教师在征得指导小组意见提出录取人选,有关部门进行思想政治审核,单位学位委员会讨论通过,并经主管校(院)长批准。各院校录取名额和比例均由国家教委统一下达。黑龙江省体育学研究生每年的招生计划是由上级主管部门制订和控制的。在制订上线分数上,外语的上线分数往往成为限制学生上线的主要问题,体育硕士研究生由于外语水平整体相对较弱,所以每年都有为数不少的考生因外语分数不够落榜。我国的《学位条例》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有明确规定: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任专门技术土作的能力。由此为依据,黑龙江省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学术型的专业技术人才。中国体育学科研究生培养目标和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黑龙江省体育学一级学科中,按二级学科设置专业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运动人体科学),按三级学科设置专业研究方向,各培养单位就对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从体育研究生各专业培养目标不难看出,黑龙江省体育类硕士研究生教育是以培养体育类研究型人才为目标的。

美国政府不参与体育科学研究生招生,招生权属于招生单位,因此,美国体育学科研究生招生没有全国统一考试。目前的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大多数非政府组织在发挥重要作用,如美国教育考试中心(ETS),美国法学院入学管理委员会(LSAC)和美国医学院协会(AAMC),这些组织是非政府组织,其运作美国政府没有做太多的干预。美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集中在阅读、写作和分析、逻辑分析等方面。这些问题反映了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目的不是要对学生基本知识测试、检查,而是针对学生个人能力测试。这种考试着重于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运用,重点考查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可能性。在美国,体育学科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对象是面向全球,为进一步拓展研发资源,美国的教育管理机构积极欢迎海外学生报考。为了方便这些海外学生,ETS遍布世界156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1500多个考试中心。在对招考对象进行审查时并没有太多的限制条件,如年龄、种族、国籍的限制。所有这些表明,美国体育研究生入学考试是一个开放的、通用的考试系统。美国体育研究生入学考试以契约的形式,相关学院指定共同实施,如GRE考试,LSA标准,是在统一的评价标准下对考生进行评价。因此,这样的标准下,不同的研究生招考机构形成了对这一标准的统一认识,便于考生对应不同院校提出入学申请。美国体育学科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另一个特点是考试时间安排上的灵活性。考试一般一年安排进行几次,这样,研究生学位申请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入学考试时间,对一些在入学考试中发挥不好的学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另一个考试的机会。虽然体育学研究生入学考试分数在美国体育科学研究生招生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它不是唯一的甚至是最重要的条件。体育学研究生入学的一个重要参考是有重要分量的推荐信,推荐信由体育界三位有影响力的学者对考生在本科期间的学习成绩、个人研修学位的目的和规划进行说明。这种多因素考量的考核方式,说明美国体育学科研究生招生、考核、录取工作是一种综合能力考量的过程。

本文作者:苏贵斌栾振昌刘传勤工作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体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