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心理素质训练范文
时间:2023-11-17 17:47: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加强心理素质训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研究方法
(1)心理训练的对象、时间、内容和方法。
①训练对象:宁远中学10名七至九年男子短跑运动员,年龄为13周岁~16周岁。
②训练时间: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为受训期,2010年7月至2011年7月为受训前期(对照期)。
③心理训练内容和方法。
1)内容:“意念训练”和应答发令信号的训练。
2)方法:
A.“意念训练”对运动员提出如下要求。a.描绘自己在短跑训练中的合理技术动作和速度分配。每周进行2~3次训练课,每次训练课可进行5~8次(时间3秒~5秒/每次)。b.把自己的想象内容与实际训练结合起来,以求达到统一。c.想象跑100米时的情形:我启动速度快,能保持高频率的加速跑,快速的中途跑和终点跑,从开始到结束体力充沛,竞技状态良好。d.想象跑200米时的情形:我起跑速度快,弯道技术好,步长逐渐加大步频逐渐加快,身体内倾斜合适,跑直道时速度更快,技术动作运用轻松自然,一直向终点冲去。e.想象400米跑时的情形:我启动顺畅,能逐渐增加速度,动作协调,弯道技术运用很好,直道跑时轻松合理,速度比弯道时更快,呼吸调整得很好,体力充沛。最后的直道跑,我的体力保持到最佳状态,技术动作合理,奋力向终点冲去,逐渐超过全部选手,现场观众热烈地为我“加油”助威。f.比赛前的想象内容为:我今天的心理状态特别好,心情很轻松,感觉体力很充沛,有良好的经济状态,对自己充满信心。
B.“应答发令信号的训练”对运动员提出以下要求。a.相信自己的技术动作能顺利地完成起跑。b.在做好起跑准备后就开始在大脑里想象发令员拿“枪”瞄准自己,当“枪”响时瞬间即感到一颗子弹向自己的后腿射来,马上起跑,避免“中枪”。若无“枪”响,就没有子弹射来,不用考虑起跑。
(2)训练效果。①“意念训练”有利于提高少年短跑的速度分配能力,使运动员的速度分配趋向合理化,效果良好。数据统计表明,受训后10名少年男子各分段时间与总时间的百分比接近国际优秀运动员比赛指数,说明受训后运动员的速度分配能力有明显提高。②“应答发令信号的训练”有利于提高起跑的稳定性和准确性。数据统计表明,运动员经此训练后起跑能力有明显提高,参加比赛的起跑犯规次数有明显减少。
二、分析讨论
(1)“意念训练”能帮助运动员在日常的运动训练和激烈的竞赛活动中保持良好的心理品质,适应紧张激烈的比赛,保持活动需要的良好心理状态。短跑比赛,竞争极其激烈,身心容易处于紧张状态,比赛时条件和客观情况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变化,很容易影响运动员的心理状态。特别是少年运动员,往往由于缺少正常的心理训练,心理素质比较差,容易在比赛中出现调整不好兴奋点或出现紧张和害怕的心理,影响运动员正常水平的发挥。“意念训练”是根据少年运动员存在的这个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发展少年运动员良好的心理品质。受训后的少年运动员认为:经过这样系统的训练后能合理调整自己的兴奋点并能很大程度上消除紧张和害怕的心理,保持竞技中心理稳定性是获得优秀比赛成绩的重要条件。
(2)“意念训练”特别强调合理运用技战术意识,这样有利于提高运动员跑时速度分配的能力和技术动作运用的放松能力,促进短跑成绩的提高。现代田径运动训练理论研究表明:短跑的前半程如果速度过快容易导致促进和抑制肌肉收缩与放松的神经冲动和传导过程加快,造成神经肌肉过早疲劳,影响后半程速度的发挥。导致此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对短跑技战术的认识,技战术的意识差。其实,要增强少年运动员的技战术意识,如果仅靠反复的身体练习是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的,如果训练时能够合理地利用少年运动员的认识能力,发掘少年运动员的认识潜能,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训练效果。“意识训练”的内容之一是强调跑的速度的合理分配和技术动作的放松能力的战术意识,使之在少年运动员的头脑中形成动作意象,再通过不断的意念训练,使头脑中的动作意象与实际要求相一致,以达到提高技战术水平的目的。
篇2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加强;学生心理素质;锻炼;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253-02
初中生的心理发展不成熟,也不够稳定,但是中学阶段是学生健全人格品质的黄金时期。体育运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本文重点谈谈初中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心理素质锻炼的途径。
一、初中体育教学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
初中生学习压力比较大,同时身心也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心理容易产生失衡,有些同学还会产生逆反或者叛逆心理,出现心理上的不适应,扰乱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初中的体育教学在重视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也能够调节和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
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调节心理压力,促进人格的发展、坚强意志的形成。
体育锻炼以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形式,要求学生能够迅速感知、协调自己的身体以便保证动作协调完成。久而久之,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学生的直觉判断能力,使学生的心理变得敏锐、灵活。
体育锻炼作为一种心理调节的方法,只有正确引导下的体育锻炼才能有益于调节心理状态。体育对于协调动作的要求使学生更易于在体育教学中更多地获得与他人的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及对身心发展的适应性。
体育锻炼能够磨炼人的性格,使学生变得坚强、开朗和乐观。集体性的体育活动可以使学生逐步形成外向型的性格,协调人际关系,并进一步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坚强的意志品质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来获得。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通过体育锻炼克服生理极限,通过持久性的项目锻炼自己坚韧的意志品质,跨越障碍的项目锻炼了学生勇敢的意志品质。
二、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个性,加强学生心理素质锻炼
1.在初中体育教学中,体育运动可以加强学生心理素质。在初中体育课上,学生根据体育运动调节情绪,体验成功与失败,体验进取与挫折,丰富的体验增强了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同样当学生学习压力大的时候,也可以通过体育运动调整,同时加强的心理素质的锻炼。
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让学生对自己的性格、能力等做出客观的评价,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进一步端正自我意识。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的教学中,通过手势、表情以及身体的动作进行交往,让学生在同一集体中学会相互关心、照顾他人,形成与人亲近、合作的习惯,在体育交往中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加强心理素质的锻炼。
2.在体育教学中,体育锻炼有助于学生形成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心理素质。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体育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拥有不惧困难的勇气。在体育素质测试中,对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教师要积极引导其努力达成目标,逐步克服困难。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学生的心理素质也会得到良好的培养。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靠教师长年累月的辛勤劳动才能奏效,在学生不断接受挫折以及困难的过程中,学生耐挫能力会逐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心理素质也会逐步增强。
三、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确定好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加强心理素质的锻炼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只有针对学生学习体育的心理特点确定教学目标,才能避免挫伤学生积极性。进行目标教育要激励学生充满竞争力,以帮助他们形成持久的正确学习动机。
1.初中体育教学可以巧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体育教学是一种情感的交流过程,教师要抓住体育教学过程这个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法,突出“新”字,采取新颖、实用以及丰富的体育教学内容,使用生动活泼的教法让学生在不断获得新的体育知识和技术的过程中,增强练习、思考、探索等创造能力。
2.在初中体育课中,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比赛,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和心理承受能力。初中生竞争心理比较强,各种形式的体育赛事可以激发起学生心理、智慧以及意志的较量。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意志以及认识都能够综合发挥内在的力量与同学抗衡,而比赛的过程很自然地促进了学生的心理品质特别是意志力量的发展。在艰苦、紧张的比赛中,只有坚定的意志,学生才可能在你争我夺中获得胜利。
学生的个性形成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后天环境的培养对其发展非常重要。在体育教学中,体育课堂以及运动的环境都为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教师巧妙使用体育学习迁移可以使学生将已经学到的技能、知识以及方法实现迁移。例如运动感知觉能力、注意力以及想象力都会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的自信心、稳重、机智勇敢等都可以增强学生心理素质。
3.在体育课中,教师要努力消除学生运动中的恐惧心理以及不良的个性心理。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难免对所学的内容产生畏难情绪和恐惧心理。那么,教师就要针对学生的困难,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首先,教师要安排身体素质课课练,对落后生要增强他们的信心;其次在练习过程中,教师要循序渐进,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在学生能够适应训练的时候,要逐步提高训练难度,鼓励学生,让学生产生信心和勇气。
针对学生不良的个性心理,教师要能够加强横断面知识辅导,克服和避免因对运动常识无知产生的懒惰心理。对少数个性随意的学生,教师要能够对学生动之以情,进行心理分析,对其积极的一面给予充分肯定,让学生的体育素质和心理素质得到全面升华。
总之,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心理素质锻炼的途径很多,教师要善于处理、分析不同的不良心理,培养良好的情绪和意志品质。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垒球 运动员 心理训练
心理素质是垒球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之一,其特征包括:认知、注意力、情绪与意志及个性心理。因此,要根据垒球运动员心理特征开展针对性训练,实现竞技能力的提高。垒球运动对抗强烈,技战术配合快速多变,运动员在消耗身体能量的同时,还有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当比赛处于劣势时,心理上产生消极心理,极大影响水平的发挥和比赛结果。研究和掌握运动员比赛中的心理变化规律,以及不同运动员的心理特征对提高运动竞技能力发挥具有重要作用。心理素质的提高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它是伴随着运动员年龄和技战术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高。因此,在青少年时期加强心理素质的训练和培养尤为重要,对运动员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垒球运动员心理特征及训练。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垒球心理特征及训练的相关文献、资料。
2.逻辑分析法:通过所查阅和记录的相关资料进行逻辑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垒球运动员的心理特征
1.认知过程。垒球运动有其自身的运动规律和特点,运动员在完成技战术行动时,对球的判断,注意力的集中、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等心理能力或心理品质。这些心理能力构成了垒球运动员的特有的心理特征。
2.感知过程。垒球运动需要采取跑、变向、触球等,其生理机能视觉、肌肉运动觉、平衡觉、听觉、触摸觉、机体觉等参与其中,这些活动是在稳定心理状态下有序进行的。这些是经过长期的垒球运动专项训练,形成的垒球运动的专门化知觉能力“球感”。
3.注意力。垒球比赛技术动作繁多,战术多变,运动员完成的动作属于开放型技能,加上比赛中速度快,变化多和时间长,对运动员注意力的强度和稳定性有着较高要求。运动员的注意力始终高度指向和集中于技战术配合,并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的抉择,完成最合理的高质量动作。
4.情绪和意志心理。情绪体验异常强烈与鲜明,运动员对比赛看重,情绪体验就强烈。比赛越临近,变得愈剧烈。情绪的迅速变化,和场上比分变化、优劣的转换、技战术应用效果等因素相联系的。它的产生和变化都会直接影响运动效果。在比赛过程中必须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提高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稳定性与控制调节能力依赖于运动员的意志。各种技战术动作,是在高度紧张,竞争对抗激烈的条件下进行的,它势必和运动员极度紧张的生理和心理活动联系在一起。
(二)垒球运动员主要心理训练方法
1.感知过程心理训练。在训练或比赛中,运动员要准确感知球的速度和力量及防守队员的位置,以及不断变化的各种时空关系,根据条件和需要调节好身体姿势,在对手之前迅速地移动到理想有利的位置,及时选择合理技术动作,遏制对手的技术行为。青少年运动员在日常练习过程中多进行熟悉球性的练习,了解垒球的性能以及垒球的路线、轨迹、球速判断,以及人、球和手套―体的协调能力。
2.注意力心理特征训练方法。注意力集中是运动员全神贯注于一个确定目标,不受外来的影响和内心杂念所分散。始终把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在当前活动上。训练中常用视觉守点、视觉追踪、意守法、低声发声等来训练注意力集中。由于青少年垒球运动员的年龄特征,决定他们注意力不可能保持长时间的高度集中。所以,在不断训练中使学生掌握有意与无意,并使他们能够合理利用注意。
3.情绪、意志心理训练。比赛中各种主客观条件变化大,战局起伏不定,顺利与困难并存,观众的不同态度和裁判的判罚等,与运动员的生理状态等因素交织在一起。落后或失误均能使运动员积极的增力情绪或消极的减力情绪的迅速转化。运动员可运用自我暗示来调节情绪,教练员赛前要做好准备工作,事先预测并要求运动员如何去做,调节情绪,消除急燥情绪。
三、结论
根据垒球运动的特点,在青少年垒球运动训练中,不但要抓好身体、技战术的训练,同时,还要求运动员必须具有灵活敏捷的战术思维,积极稳定的情绪及良好心理。因此,为了使运动员在比赛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战术及身体素质的特点,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运动员进行心理训练。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思想意识水平,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精神状态和稳定的情绪。根据个人不同的特点和外界环境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使青少年垒球运动员竞技能力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陈志坚.我国棒球运动员体能特点及训练方法现状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09,(07).
篇4
体育特长队员的心理素质与他们的文化知识水平,对事物的理解能力以及对问题思考的能力有很大关系。因此,要培养体育特长队员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还必须加强这些方面的培养与熏陶。心理调整最后的目标,就是提高体育特长队员的理解能力、思想素质,最后体现到比赛成绩上。
下面从几个方面谈谈心理调整在体育特长队员训练和比赛等方面的应用。
1 集体主义观念的培养
根据厂矿的实际情况,特长队员训练的体育特长队员不可能是“一对一”或“一对几”的教学和训练,多数时候体育特长队员的数量比较多,是一个大的集体,在这个集体中,队员之间要达到心理相容,相互鼓励和竞争,才能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训练氛围,大家努力的目标一致,最后的训练和比赛结果就会好的多。如果中间有一些“混混”,在完成训练任务的时候经常偷奸耍滑,不按照要求完成训练内容,或出工不出力,在准备训练器材时逃避干活等,势必影响到整体的训练效果和一些队员之间的攀比心理,最后吃亏的还是体育特长队员自己。
要避免这些问题,指导教练可以引导体育特长队员在体育训练中准确把握角色之间的区别和关系,将自己的行为置之于特定的环境中,接受团体的评价。个体通过体育训练中“小社会”成员无私的褒贬,看到了自己的形象,了解到自己与群体的关系,进而通过不断矫正自己的行为,获得遵从小集体共同生活的准则,适应集体环境。例如,在 800米的耐力练习中由于部分队员意志品质不够坚定,速度不够或坚持不到终点,此时如果运用团体的力量为他们加油,鼓励,他们大多会精神振奋起来,坚持到底。再如,体操项目的练多需要保护帮助,教练充分利用其特点,培养体育特长队员之间的团结友爱,互助协作精神。另外如球类的专项练习,需要同伴之间的默契配合,相互鼓励,效果才能好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教练如果一直坚持教育为首,注重个体集体化培育,体育特长队员就会在情感、行为、举止上得到团队精神的影响,进而成为团体的一员。
2 情绪对提高训练效果的影响
情绪是一个人对周围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的反映,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下,一个人的身体机能可能得到最好的发挥。所以,在平时的训练或测试中,一定要注意调整体育特长队员在场上的活跃情绪,也就是所谓的兴奋度。
首先,要让体育特长队员认识到情绪活跃的重要性,专业比赛主要是个人的行为,它和一些集体项目不一样,需要考生有一种内在的向上奋起的积极态度,这种积极因素是需要在平时训练中进行训练的。在训练时,兴奋度高,做动作就会比平时轻松,完成的效果也不一样,训练之前,教练可以指导体育特长队员用心跳频率来确定自身的最佳兴奋程度,如果队员兴奋程度太低,可以做点热身练习,如可以做些体操动作,或听一些激昂的乐曲等。同时使自己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一个简单的办法是利用人体的感觉能力。例如在推铅球时,可以利用触觉来集中注意力,拿起铅球,在手中掂的时候,利用手指触摸到铅球上最粗糙的一点,把注意高度集中起来。重要的是要求队员主动地去注意一些对象而有意避开一些对象,还可以用自问自答来调动自己的注意力和兴奋度,也是一个有效方法。另外要有相应的调整计划和方法,要保持稳定而持续的活跃情绪,就要不断启发考生在训练时的动机,提出努力的目标,描绘美好的前景等。
还有放松训练和紧张训练:放松训练是许多心理学家所依赖的一种训练类型,并且各有不同的达到效果的手段和方法。这种训练的好处体现在运动中,可以预防损伤、调整机能,成为其他心理训练的基础等,放松能够使肌肉减少紧张度,而紧张往往会引起损伤。就好像柔软的柳枝能够随风摇动,而干硬的树干却容易被折断一样,一个处于肌肉松弛状态的运动员比处于肌肉紧张状态的运动员优越的多。放松的另一种好处是人在生理上表现出消耗能量减少。在许多次的训练中发现,一个运动队员做准备活动时,如果没有任何要求,在放松状态下自己跑十圈,跟在有要求、紧张状态下跑十圈,最后他们所用的时间一样,但外在表现却大不一样,例如体现在呼吸状态和疲劳状态上,放松的队员要轻松的多。
在比赛中,几乎所有的运动员都会出现紧张,当然并非紧张就一定不好。只有当紧张导致影响技术水平的发挥时,才有进行紧张训练的必要。有些运动队员在紧张和逆境时,反而能促使其更好地发挥水平,但有些会导致感觉乏力,精神不集中,从而影响技术水平的发挥,降低竞赛水平。例如一名体育特长队员,平时训练成绩在队中都是数一数二的,但在参加关键比赛时,却表现紧张、发挥失常,与平时训练成绩出入很大。对于像这一类队员,就需要进行紧张训练。我们在心理学中了解到,紧张是由过分的焦虑所引起的。因此。可以用下面的这种方法,即,运动队员故意使自己感受紧张和焦虑,也就是运用意想使自己再次经历生活中令人紧张的事件,通过这样的训练,使运动队员对紧张和焦虑的忍耐程度逐步提高。
3 通过模拟测试培养体育特长队员的适应能力
只要有相应的条件,一个人适应环境的能力是非常强的。大多数最后能成事的人,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才能成功,外界制造的困难条件越艰苦,人的适应能力和锻炼的效果就越大,经历的越多,经验就越丰富,适应能力就越强,反复进行模拟训练就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4 专业考前的心理调整
专业考前注意加强心理调节,可以增强体育特长队员信心,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通过与体育特长队员个别谈话,以鼓励为主,来加强心理调节
(2)调节运动量、训练内容、以发挥体育特长队员的强项为主。
篇5
一、增强通信兵心理素质的意义
(一)是人才建设的需要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军人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激烈的竞争,艰苦紧张和相对封闭的军营生活,通信兵人机对话的工作性质,执行任务的考验等等使官兵心理压力明显加大,由此诱发焦虑、恐惧、自卑等不良情绪,往往成为通信兵成才的障碍,使得一些人在心里压力之下,选择了退缩,失去了成才的机会。
(二)是执行任务的需要
通信兵是保障通信的专业技术力量,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一环。战争的政治性性、敏感性、性,通信保障工作任务繁多,技术复杂,装备更新较快等等这些,都需要通信兵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在复杂恶劣的作战环境下出色地完成通信保障任务。
(三)是未来战争的需要
通信兵进行的主要是信息作战,担负着争夺制信息权的重任,电子战、网络战、心理战、舆论战等都对通信兵的心理素质构成了多重考验,要适应未来信息作战,尤其是心理战的考验,就有必要加强通信兵的心理素质建设。
二、引发通信兵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
(一)个人成长环境和人格特征
个人的成长环境并由此形成的人格特征对其心理素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单调、贫乏、缺乏温暖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战士,其心理发展受阻,心理素质往往较差;在接受丰富刺激、收到良好照顾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战士,在心里素质方面往往成为佼佼者。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利益调整、观念碰撞和竞争的加剧,军营内外环境剧烈反差,给部队官兵造成了剧烈的“心理震荡”,特殊的军营生活环境、严格的管理和高强度的训练,往往会带来官兵的心理紧张和焦虑;优越的家庭生活条件,使部分战士特别是独生子女兵到部队后出现一定程度的适应困难,由此引发的心理矛盾与冲突如果得不到及时疏导,往往容易发展成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产生心理问题。
(二)通信保障工作特点的影响
通新兵作为一种不同于其他兵种的特殊职业,其工作特点对通信兵的心理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一是枯燥乏味,通信兵工作通常面对的机器,进行了是人机对话,工作性质决定着通信兵往往一个人执行通信保障任务。孤独的因素使通信兵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出现一些心理问题;二是时间紧、任务重。通信兵的工作经常是争分多秒,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建立或恢复通信联络,要求具有快速反应能力,执行任务长期处于强烈的紧迫感之中,从而导致心理紧张,引发心理问题;三是活动受挫。通新兵往往是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下保障通信,各种信息交织,真假难辨,保障困难,一旦不能圆满的完成任务,就会面临职责压力,产生挫折感,导致痛苦、自责、丧失信心等不良心理状态。
三、通信兵心理素质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完善通信兵心理素质教育制度
心理素质教育并非陌生词汇,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着片面强调硬实力建设和成效,对心理素质及其重要性的理解认识不清的问题。为此,首先要从对通信兵心理素质的认识和理解入手,深刻认识和体会新时期通信兵心理素质建设的重要性,了解心理素质建设的基本内容,教育训练的一般过程、基本方法和措施。其次要建立完善并落实好相应的心理素质教育和考评制度,将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测评和考核纳入到日常的政治教育体系之中,明确设置定期的心理素质教育训练专题,将心理素质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纳入到通信兵个人能力和工作业绩考核指标体系中。
(二)构建专业的通信兵心理素质训练体系
目前心理素质教育还没有形成专门管理机构、建立适合通信兵特点且相对独立的心理素质教育训练体系,心理教育专业人才短缺的问题尤为突出。为此,要积极构建专业的通信兵心理素质训练体系,培养心理素质人才,借助军队心理战培训等契机加强自身专业人才的培养。此外,还可以考虑通过聘请心理专家、心理咨询师、心理学人才等方式,借助军事院校和驻地的心理教育训练力量,按照定期交流实践等方式,加强心理教育力量体系的建设。
(三)完善通信兵心理素质训练的基础建设
目前,通信兵心理素质教育相关的基础建设还未成形,专业心理素质教育训练的资料匮乏、人才短缺,相关军内外理论和实践性的研究尚属空白。为此:一是组织专业心理素质教育训练人才队伍,抽出专门时间,加强相关资料和教材的整理,通过收集资料、积累素材,为教育训练奠定基础;二是加强基础理论和专项课题的研究;三是在逐步完善基础建设的过程中,要突出基础建设对象的特点,鼓励心理科研人员面向基层、深入基层,通过实践调研和及时反馈等方法,夯实心理素质教育训练的基础,加快基础建设的进程。
参考文献
[1]朱霞,通信兵职业心理适宜性研究[J].
[2]肖红,尹红,李家贵,蒋炜,野战通信兵心理健康与相关因素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7年22期.
篇6
【关键词】高校;排球;教学;心理训练;意义;策略
在高校教育中,国家提倡体育课程的发展,随着有的体育运动项目是作为选修课,但是国家对高校体育发展还是比较重视的。排球是高校体育教学中重要的内容,为了提高教学水平,教师需要加强学习,制定出科学的教学方案。根据当前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求,在排球教学中,还要合理应用心理训练的方法,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下面笔者对心理训练在大学体育排球教学中的应用情况进行简单的分析,希望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
一、高校排球教学采用心理训练的意义
排球是一项集体运动,队员之间应该相互协作,在比赛中,有的球员会出现发挥失利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比较差,容易受到外界因素以及自身因素的影响。在排球训练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可以采用一些心理训练的方法。在高校中,排球教学采用心理训练有着较多的意义,第一,可以使学生在排球训练中更加积极、主动,可以培养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一味的灌输理论知识,在介绍运动技巧以及动作要领时应结合实践,还要告诉学生如何应用这些技能。很多教师在排球教学中容易忽视心理素质训练,学生在平时的训练中只是一种玩的心态,而正在走上赛场后会出现怯场的情况,还会出现发挥失常的问题。在平时的训练中,学生还会出现技术走样或者动作不规范的情况,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在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训练的知识,激发学生对这项运动的热情,使其在训练中投入更多的感情,这样也可以更好的低档压力。第二,很多大学生都存在心理抗压能力以及耐挫能力比较差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一些学生属于独生子女,这使得学生之间的配合比较差,而且会影响在比赛中的思维能力以及判断能力。加强心理训练,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其勇敢的面对挫折,还要正确对待不足与优势,看到队员的长处,从而在比赛中更好的配合。
二、高校排球教学中采用心理训练的策略
高校教师应认识到心理训练的重要意义,并且在平时的教学中合理的加入心理教学的内容,对教学方案进行优化与完善。心理训练有着多种方式,在应用的过程中应做到因材施教,结合学生的特点以及实际遇到的问题进行教学。另外,高校教师还应加强沟通与交流,同行之间可以交流经验,这样也可以有效的提高我国的教育水平。当前社会,对体育教育比较重视,高校应注重对学生体能的训练,并且提高学生的体育成绩。下面笔者对排球教学中合理应用心理训练的方法进行简单的介绍。
(一)心理暗示法
心理暗示是一种常见的心理训练方法,很多学生都存在自卑的心理,而且对自己的运动天赋产生怀疑,不知道自己能否打得好排球。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心理暗示,一个人身上的潜能是很大的,只有进行正确的心理疏导,才能将学生的潜能激发出来。教师还要培养学生自我心理暗示的技能,在心情比较紧张时,可以进行自我疏导。在排球训练时,心理暗示的方法很多,比如在传球的过程中,学生应有一定能接到球的自信,不能产生惧怕的心理。在接球时,身体需要做到协调,传球时应利用手指弹出的力量。另外,学生还要具有辨别击球声音大小的能力,如果接球声音过大或者过小,都会影响发球的质量。在训练时应调节身体的协调能力,多进行心理暗示,这样才能提高成绩。
(二)控制训练法
在排球训练时,教师还要应用控制训练法,这主要是通过内心的想象,使学生在头脑中事前勾勒出完整的动作,然后在实践中运用这些动作。控制训练法也是一种有效的心理训练法,但是这种方法稍微复杂一些,学生需要先放松心情,这样才能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训练中,其次学生需要集中注意力,要时刻了解球的动向,不能出现分神的情况。再次学生应掌握全面的排球动作,根据想象中的动作对身体进行协调。然后还要在实践中展示出脑海中想象的所有动作。最后,学生要进行总结,对刚才的动作进行分析,然后对动作进行完善。只有加强心理训练,才能更好的控制动作,并且在排球比赛中打出好的成绩。教师可以增加实践课程,使学生多练习,这样可以更好的与队员进行配合。一般一场训练持续的时间为20min,教师应合理安排时间,避免学生出现过于劳累的情况。
(三)放松训练法
学生在平时的训练中不能太紧张,所以,教师可以采用放松训练的心理训练法,只有放松才能展示出所有的动作要领。放松训练可以通过深呼吸,使全身的肌肉得到放松。这种训练方法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呼吸放松法,通过深呼吸的方法来使学生达到身心放松的目的;第二种是采用肌肉放松法,使紧张的肌肉逐渐得到缓解,处于最好的状态;第三种是想象放松法,主要是利用想象轻松的情境来消除紧张的状态,最终达到身心放松的目的。教师应根据训练时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这些训练方法。另外,有的学生上场后会出现紧张的情绪,在平时的训练中多进行放松训练可以缓解这一问题。
三、结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心理训练在高校排球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体育运动不但要掌握专业知识与技巧,还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将心理训练应用在排球教学方案中,有效提高了学生的体育成绩,而且可以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心理训练的方法很多,在应用时应具有针对性。在排球教学中还可以同时应用多种心理训练方法,教师应多安排一些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练习中消化这些知识,这也有助于熟练掌握这些运动技巧,更好的临场发挥。
参考文献
[1]钟鸣.心理训练在高校排球教学中的意义及应用探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3.3(14):18-19.
篇7
一、罚篮时心理素质不稳定的表现及其影晌因素
中学生篮球运动员由于平时缺乏心理素质的训练和培养,在罚篮时经常出现失误,在罚球时精神过度紧张,导致罚篮技术动作变形,从而导致罚篮不中;比分落后时心浮气躁,急于求成造成失误;队友间配合失误时,相互埋怨、指责,相互间产生不信任心理;被对方犯规时情绪波动较大,不能以稳定的心理状态进行比赛;比赛中过分的考虑比赛的结果,想赢怕输,从而增加自己的心理负担;比赛中自己的水平不能正常发挥,又不能自我总结,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要想提高运动员在比赛中的罚篮命中率,必须提高队员的心理素质,加强心理训练。
二、中学生篮球运动员的心理特点及其表现
(一)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中学生运动员的心理还没有完全成熟,处在这一年龄段的中学生篮球运动员,注意力已有一定的稳定性、目的性和选择性,容易对新颖和独特的训练方法感兴趣,同时也容易被外界的事物所吸引。中学生篮球运动员的感情很丰富,对比赛很兴奋易于冲动,常为一场比赛的胜负而大喜大悲,这与他们的神经系统抑制较薄弱有关。
(二)在比赛中的表现
一是过度兴奋。队员赛前兴奋过早,使身体机能过早动员,能量过分消耗。表现为血压生高、心跳加快、食欲不振、失眠、尿频、急于比赛。虽然信心十足,体力充沛,但由于用力过大、过猛,导致动作变形,难以发挥自己的真实水平。二是过度紧张。由于对比赛不能正确认识,对于选手的实力强或是个子高的运动员过度焦虑,产生恐惧心理,表现为血压下降,脸色苍白,沉默寡言,不积极,不主动,求胜欲望低等。
三、心理素质和心理训练的定义
心理素质就是篮球运动员能够适应训练和比赛并且完成一定的技战术要求所必须具备的心理过程和心理反应。心理训练就是通过各种手段有意识的对运动员的心里过程和本质特征施加影响,使运动员学会调节自己心理状态的各种方法,为更好的参加训练和比赛,争取优异成绩做好各种心理准备的过程。心理训练是运动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运动员的身体、技术、战术等各方面运动素质基本相当的情况下,运动员心理素质对运动员的罚篮命中率起到决定性作用。
运动员心理训练的作用就在于促进运动员的心理过程的不断完善,形成专项需要的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获得较高水平的心理素质能量储备,使运动员的心理特征适应训练和比赛的要求,为提高技战术水平,形成最佳竞技状态和取得优异成绩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四、心理训练的内容
(一)意念训练
意念训练是指大脑对肌肉骨骼的支配而达到对动作的记忆过程,是一种重温和巩固的过程。在平时的训练中完成一次罚篮时,就在脑海中想象这个动作是怎么完成,加强罚篮动作在脑海中的表象,使运动员完成这个动作熟练到机械化的程度。
(二)集中注意力的训练
由于中学生篮球运动员的注意力容易被其他事物所分散,不能够长时间的集中,所以在进行中学生篮球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训练时要特别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在训练中运动员罚篮时进行噪音和灯光的干扰,使运动员不能在安静舒适的环境下进行训练,适应比赛场环境的干涉,专注于自己的罚篮动作
(三)抵抗干扰能力的训练
运动员在比赛中罚篮时一般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外界干扰,如现场的噪音、灯光等,以及由于自身的体力的下降或是呼吸的急促不稳等,都易造成运动员的罚篮动作变形导致罚篮不中,要求运动员在罚篮时充分利用罚篮的5秒钟,进行自己生理和心理的调节,聚精会神做好投篮动作,提高罚篮命中率。
(四)自我暗示的训练
自我暗示是达到自我控制的有效手段,通过不断的重复一定的语句或口诀来实现的,罚篮是可以默念:“我开始镇静了”、“我很安静”、“我相信自己能罚中"、“我感到非常的镇定”、“我注意力很集中”、“我肯定能罚中”等等一些肯定的句子,以缓解自己紧张的情绪,防止出现不良情绪,加强自我控制的能力,提高罚篮命中率。
(五)模拟比赛训练法
在训练课的教学比赛中, 当双方比分相持的情况下教练员突然宣布停止比赛, 并指定双方各一名运动员进行罚球,并由此来决定双方比赛的胜负,而且要对胜负有一定的奖惩,如果要求负方所有的运动员围绕着球场快跑两圈,这种训练会在运动员的心理上产生一种压力而且具有竞赛的紧张气氛, 通过有意识地制造比赛的紧张气氛,可以提高运动员适应比赛的心理稳定性,从而提高在实战中的罚球命中率。
五、小结
通过扬州市市直中学篮球联赛的验证,在训练和比赛中实验组队员的罚篮命中率的提高都高于对照组,特别是在一些竞争激烈、比分相差不大的比赛时段或是重要的比赛场次,实验组队员的罚篮命中率更是明显的高于对照组,说明对中学生篮球运动员进行罚篮心理素质的训练是十分的可行和必要的。罚球训练应当像其他技术训练一样,必须讲究科学性。教练员要根据中学生运动员的个性心理特征和技术特点,结合训练和比赛的规律,总结出有效的罚球心理训练手段,提高中学生的罚篮命中率。
参考文献:
[1]王谨.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心理训练探讨[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院报,2005.04
[2]窦魁.浅谈心理素质对投篮命中率的影响[J].华章,2012.3
[3]马如峰.影响罚球命中率的心理因素及训练建议[J].科技资讯,2010.10
篇8
关键词:自由式摔跤;身体素质;训练;心理素质
在自由式摔跤实战训练中主要以心理、体能和技战术三方面的训练为主。运动员强大的体能是比赛胜利的基础,而高超的技战术是比赛胜利的重要条件,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确保体能及技战术得以充分发挥的重要保障。通过强化实战训练中体能和心理素质,有效提高运动员攻防的有效性,使其具备勇敢和顽强的品质,使身段和心理都能保持在最佳的状态,在比赛中积极进攻,抓住机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一、自由式摔跤中身体素质训练
(一)身体素质训练的作用
1.提高人体的心肺功能
摔跤运动员在与对手对抗过程中,为更好地对抗对手的强大阻力需要持续用力,这必然会导致运动员心脏负荷加重,使心率和血流速度较快,因而通过身体素质能够有效提高运动员的心肺功能,促进运动员全身的血液循环。
2.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和各器官的功能
自由式摔跤比赛中,最终目的是需要将对方摔倒,而且还要有效保证自己的平衡。因此,运动员全身的肌肉要能够协调用力或是放松,在日常训练中不仅能够有效锻炼运动员的中枢神经系统,而且对身体内各器官的功能训练也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3.培养运动员坚强意志
初学摔跤时,在练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韧带拉伤的问题,摔跤运动员需要忍受较大的痛苦,而且一次次的重复技术练习单独、乏味,运动员在比赛前还要对自身体重进行控制,这些都需要运动员具备坚强的意志力。
4.促进运动员掌握各项基本功和战术水平
摔跤运动作为格斗技能,在摔跤过程中需要以动制动和借力巧胜,因此,在身体素质训练中能够有效提高运动员的反应速度,扎使其实掌握各项基本功,灵活对各项技战术进行运用。
(二)身体素质训练的方法
1.腿力训练
促跑专门性练习,20~30米。第一,原地做快速前后摆臂或快速弓步出拳练习:20~30秒。第二,原地快速高抬腿跑或扶墙后蹬跑20~30秒。原地做快速俯卧撑或立卧跳起10~15秒。第三,不同形式不同距离加速跑:听信号向前加速跑20~30米:10~15米间折返跑2~3来回。多人接力气跑(每人跑30米);10~15级向上台阶跑;30米快30米慢交替跑;50~60米间距离上下坡跑。此外,还可进行“挑石墩”训练,将一人高的圆木一头固定在石墩上,练时人手捉圆木上端,脚钩石墩部位圆木挑起,越高越好,往复练习。以增强腿力、腰力和下盘力。
2.手力和臂力训练
手力和臂力训练可采用捣花砖、卷千斤坠、抖沙袋,抻皮条等方法。捣花砖就是两手各握一哑铃,蹲马步交替冲拳。卷千斤坠就是用一条绳子一头将几块砖绑紧,另一头系一小圆木棍中间,人站立向前平伸两臂,两手交替旋转圆木,将砖卷提上来,再放下交替运动。抖沙袋是用一细长帆布袋,一端放沙石,用针线将其缝严实,手抓紧另一端向一侧用力甩出、拽回,往复练习。抻皮条是将两条腰带一样的皮带叠在一起,将两端用铆钉铆住,两手分握两端,两手交错运动,皮带忽圆忽直。捣花砖练的是捅把撕把劲,卷千斤坠练的是臂力和十指握力。抖沙袋练的是十指力和爆发力。抻皮条练的是两臂力。
3.耐力训练
第一,800米至2 000米距离耐力跑。第二,6分钟内场地跑。看跑多少距离,每月两次,掌握跑的距离进展情况。第三,8分至15分内公园内耐力跑。第四,校外登山或5公里至10公里自行车骑行,较长距离滑冰或滑雪、500米至1000米的距离游泳。第五,5分钟至10分钟内跳绳或6分钟至10分钟沙滩跑。
4.柔韧力、灵敏力训练
第一,原地或行进间,压腿、踢腿、侧压腿、侧踢腿、转髋、交叉步转髋、体转、体绕行、飞剪腿、跨栏坐、坐“桥”等练习。第二,在垫上或肋木器械上,做各种拉伸练习。听信号做各种应答练习。垫上做侧手翻、前滚翻、手滚翻、鱼跃前滚翻、前手翻、后手翻。第三,快速转髋练习:绕过不同障碍跑、曲线跑。第四,做不同形式多人、双人、单人花样跳绳练习。第五,“抓舌头”游戏。第六,进行篮、排、足、手、乒乓球等练习。
5.上下肢手脚配合力训练
1.纵跳;2.前后跳;3侧跳;4.方形跳;5.转向跳;6.跳跃转向;7_倾0向交叉步;8.手脚反向动作;9.站蹲撑地。训练强度70%,频率以每周3次为宜。要保证手脚动作密切配合。上边用两手把对方捆住,下面再用脚和腿使绊,以快取胜。因为快可使动作突然,使对方猝不胜防,从而争得主动。
同时,教练要根据每个运动员不同的身高、体重和身体素质等条件,选择适当的技术动作,以便更快地掌握技术,形成自己的特点。如身材矮小、动作比较灵活的人,可着重选练小得合、捞、磨、端踢、掐撮、躺刀、入、穿档靠、蹩、掏、耙、刀勾、豁、揣、捆等技术动作:身高、体重、力气大的人,可重点练勾、别、缠、踢、掰、叉、涮、拧、锓、拄、撮、肘、拍、装、错、披以及大得合等技术动作。
二、自由摔跤对抗练习中的心理素质
在自由摔跤对抗练习中,运动员的一系列心理活动和多种行为的反映称为对抗心理素质。在具体对战中,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攻防技术实施的重要保证,在具体对抗过程中,运动员心理素质主要以智谋、胆略和意志力三种心理技能反映出来。
(一)智谋
在自由式摔跤运动中,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都会给对方带来较大的困难。当两名运动员在速度、力量及技战术水平等方面都处于同一水平时,心理素质会对竞技能力的发挥起到决定性的影响。因此要加强运动员智谋的培养。通过在日常练习、对抗及实战中积累经验,加强心理素质培养,从而更好地掌握对手的进蔟规律,在对战中判断出对手技术上的薄弱之处,利用自己的特长来及时对自己的技战术进行调整,以便战胜对手,赢得比赛胜利。
(二)胆略
运动员的胆略会使其在实战对抗中情绪稳定,攻防中沉着、冷静,有效的将各种攻防技术发挥出来。因此在日常训练中需要掌握基本动作和技巧,对于不懂的动作要及时搞清楚,从而提高自己的信心,敢于做某种动作,并确保其熟练,以便于在实战中更好地应用。
(三)意志力
运动员实战中要想取得优势与其自身的意志力息息相关,意志力可以说是运动员取得胜利的精神支柱,在实战对抗中,运动员需要充分发挥顽强的拼搏精神,以良好的韧性及勇猛的气势磅来爆发出巨大的力量,从而扭转对抗中的局面,取得最终的胜利。
篇9
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有许多中小学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加强了心理教育的探索,并当作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大研究课题。
我们认为,中小学心理教育就是通过课堂教学、班集体建设、团队活动、课外活动、专门的心理辅导与咨询、以及学校与社会、家庭教育相结合的“立体教育”等途径,在心理科学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发学生心理潜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帮助学生及时发现和解决心理问题,防治心理异常,维护心理健康,提高学习能力,形成健全人格的一系列活动。为什么要加强学校心理教育?怎样实施心理教育?学校心理教育的理论基储原则、内容、途径、方法是什么?心理教育效果如何评价?等等,都需要具体深入地研究。
本文试图通过考察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探讨心理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分析当前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阐述加强中小学心理教育的必然性、重要性和迫切性。
一、加强学生心理教育是现代中小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纵观近百年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历程,中小学教育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偏重于传授系统的知识;第二阶段,重视加强“双基”教学,培养智能;第三阶段,既重视“双基”教学和发展智能,又重视健全人格的培养。
从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到杜威为代表的“进步教育”和凯洛夫教育学,再到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布鲁纳的“结构课程论”,再到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的教育”、阿莫纳什维利等倡导的“合作教育学”、上海一师附小的“愉快教育”、上海闸北八中的“成功教育”等等,比较清晰地反映出了这三个阶段的历程。
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已经进入了第三个阶段,即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阶段。各国都把中小学教育改革的目的着眼于提高国民素质,首先着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而且特别强调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的培养。
1972年,世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偏重强调使整个人类的各民族掌握生存的技能和能力,因而提出“学会生存”的教育主题,到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又一致提出了“学会关心”的教育主题,让学生学会关心自己、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自然、关心环境、关心科学。其实质是强调未来21世纪的人要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创造性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中小学,成立了从事心理教育的专门组织,如日本中学里设“生活指导部”,台湾、香港的中小学普遍设立“辅导处”,制订有关心理教育的实施纲要并组织实施。人们对健康的内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正如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界定:“不仅是指躯体没有疾病或缺损,而是指完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及社会适应能力。”学校的健康教育也由偏重于生理卫生教育而发展为包括生理、心理、社会适应性教育在内的全面健康教育。
80年代以后,许多国家面向21世纪,在调整中小学培养目标时,进一步明确了心理素质培养目标。如日本强调学生现阶段应具有“宽广胸怀、健康体魄、丰富创造力”,具有“自律精神与公共精神”。1988年《美国的潜力---人》研究报告中指出:“面向21世纪去开发人的才能,意味着应培养人具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在变化的环境中应用所学知识、技能的高度适应性;有创造意识,并能不断获得新知识,而且有能力不断克服自身局限。”法国的教育目标中提出:“要使每个受教育者最大限度地发挥基本的潜在能力,并能创造自己的未来。”澳大利亚未来教育委员会的埃利亚德博士认为:“21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首先是创造,应重视发展个性,发展自我意识,应善于和别人搞好关系。”
与此同时,对学生心理教育研究的国际合作也进一步加强。如1989年1月日本国立教育研究所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合作召开了“亚太地区小学生情感教育研究会”,会上提出了情感教育的内容、方法,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健康的情感品质:理解情理、体谅他人、互助合作的精神;独立自主、不依赖他人;有责任心、遵纪守法;勇于克服困难,能自控、自信、自爱。
二、心理教育对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学生的素质可以分为遗传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也可以进一 步分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素质、审美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还可以有更具体的分类。对学生的整体素质来说,遗传生理素质是基础,心理素质是关键,社会文化素质则是体现。社会文化素质是建立在一定的遗传生理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复杂的心理活动而形成的。因此,社会文化素质水平主要取决于心理素质,而且健康的心理素质还可以弥补遗传生理的缺陷,改善生理机能,促进身体健康。
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就是在学生先天遗传素质基础上,通过教育影响使学生的身心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并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品质,人们通常把学校的教育分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几个方面,但从素质教育的内涵来看,还应包括心理素质教育(即心理教育)。当然心理教育与德、智、体、美、劳各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
1.心理教育与德育
德育是学校借助一定的手段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施加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意识、社会规范和准则转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习惯,确立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与学生的心理品质是密不可分的。在目前实施的《中学德育大纲》和《小学德育纲要》中就明确提出了培养心理品质的目标要求。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活泼开朗的性格,具有初步的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心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健全的人格,这里的人格包括:人格的基础---体格;人格的价值---品格;人格的特征---性格。
由此可见,通过心理教育可以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社会性发展,提高学生品德水平。具有健全人格的学生,一定也具有良好的品德心理结构和心理机制,因此,可以有效地把教育要求内化为自己的品德。
2.心理教育与智育
智育是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是智育的首要任务。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是一 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是智力心理因素和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综合活动,学生的认知结构就是心理活动结果。因此,智育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心理水平上,强烈的求知欲、浓厚的学习兴趣、顽强的学习意志、良好的思维力和记忆力等都能提高学习效果,提高认知结构水平。而认知结构则是衡量智力水平的标志,正如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智慧不是别的,而是组织得很好的知识体系。”
3.心理教育与美育、劳动教育
学生的审美活动伴随着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审美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活动,最终形成审美个性和审美能力。劳动教育是进行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及劳动习惯的培养。美育和劳动教育都必须建立在学生一定心理水平基础上,通过心理的内化和外化活动来进行,并且整个教育过程始终渗透着心理品质的培养,如激趣、陶冶情感、锻炼意志以及塑造个性。
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的心理教育可以为美育和劳动教育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提高美育和劳动教育效果;还可以增强美育和劳动教育渗透心理教育的目的性,发挥其心理教育的功能。
4.心理教育与体育
健康的心理可以提高人的机体活力,调动神经活动的积极性,促进人的内分泌活动,协调骨胳肌肉运动,健康的身体可以使人情力充沛,提高活动效率。身心健康具有内在联系。因此,现代学校卫生保健已经由单一的生理卫生保健发展为生理心理卫生综合保剑心理素质对体育活动的影响引起体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在体育活动,尤其是竞技性体育活动别重视对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训练。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促进体育运动成绩的提高。
体育对心理教育的作用也已被教育工作者所认识。通过适当的体育活动放松紧张心理,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通过运动中的空间知觉、时间知觉、速度知觉的训练提高观察力;通过技巧动作的训练培养注意力;通过长跑运动培养意志的坚韧性;通过球类运动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意志的果断性及团结协作的心理品质,等等。
总之,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影响素质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通过心理教育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使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调动学生心理活动的能动性,开发心理潜能,促进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加强心理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措施
当前中小学生素质现状中突出的问题之一是心理素质欠佳,而且心理素质教育又是学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加强心理教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据上海市精神卫生研究所对3000名学龄儿童的抽样调查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占20%多(而有生理问题的仅占1.3%)。即使被称为学之骄子的重点中学的学生也存在着令人担忧的心理健康问题。据上海市的一项调查,上海市重点中学的学生中属心理不健康或不够健康者占25%。近些年,升入大学的学生中因承受不了学习、生活、感情上的挫折,或因人际关系不和谐、孤独、忧郁而导致失眠症、偏头痛症、人格异常甚至自杀者的比例有所上升。据有关资料表明,大学生中因心理问题而休学、退学人数占休学、退学人数的64.4%。
众所周知,“后进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难题。许多研究认为:绝大部分“后进生”的智力是正常的,但绝大部分的学生在社交、生活、学习等方面的适应性水平明显较低,对社会和环境适应不良,社会技能和学习技能落后。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缺乏学习热情,学习意志薄弱,性格偏执等,这些心理问题抑制了智力潜能的开发和发展,导致学习困难和情绪消极。
影响学生心理素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比较复杂的,但就教育因素而言,不能不说与多年来“应试教育”的影响,忽视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
“应试教育”的思想及其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使学生的素质发展走向片面或畸形,片面的知识传授、机械的技能训练等智育活动是以“应试”为目的的,并以牺牲学生的情感和社会性的健康发展为代价的。“应试教育”中谈不上真正意义的德育、审美、劳动教育,更谈不上有目的有计划的心理教育。
所谓的重视智育,也只不过是重视升学考试学科的知识传授,强化那些直接影响考试分数的能力因素,比如抽象逻辑的思维力、比较机械的记忆力和“纸上谈兵式”的解题能力,对形象性、直觉的智力因素和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却比较薄弱。这种教育脱离了社会和人的发展的多种多样的需要,抑制了学生潜能的开发。
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之中,各种矛盾冲击着学生还不健全不成熟的心理,常常引起他们的心理困惑、冲突和挫折,在无力克服的情况下,脆弱的心理承受力一 旦被压垮,便导致心理问题,甚至出现心理障碍,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生活。
篇10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是我国重要的武装力量之一,武警院校学员肩负着武警部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使命,他们的发展关系到整个武警部队的未来。具备军人和大学生双重身份的武警院校学员面临着适应环境、军事训练、文化学习和人际交往等多方面的挑战,为了进一步了解武警院校学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和人格特征。笔者对武警某院校295名学员进行了SCL90和16PF的抽样测查,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研究。旨在进一步提高学员的心理素质,加强心理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培养全面发展的武警合格警官。
一、SCL90测验结果分析
武警院校学员SCL90测查的各因子得分除了躯体化外均高于武警军人常模,总均分也显著高于武警军人常模;但各因子和阳性项目数得分均显著低于军校学员和普通大学生常模。对于测验结果具体分析如下:
(一)各因子得分除了躯体化外均高于武警军人常模,总均分也显著高于武警军人常模。
(二)武警院校学员的各项因子和阳性项目数低于院校学员。首先,武警院校学员的物质生活条件优于军校学员的平均水平。其次,武警院校学员的毕业分配压力小于军校学员。再次,武警部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三)武警院校学员的心理健康各因子得分显著低于普通大学生常模。首先部队院校的供给制度,即免费的学习和训练吃、穿、住、行使得学员经济压力很小。而地方大学生由经济状况而导致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压力要远远大于军校学员。其次,目前武警部队院校的学员淘汰率较低,学员承受的总体压力要远低于地方大学生。再次,地方院校大学生要为自己的毕业工作问题担忧,而军校毕业生的工作是由部队统一安排的,相对较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对部队院校学员的影响是有限的。
二、16PF测验结果分析
在人格特点上,武警院校学员与地方大学生相比,整体反映出更热情、更主动,好强,爱冒险、有激情、安详并能悦纳自己等特点。这些特点与部队集中的集体生活、特殊军事训练和军事活动以及相对封闭的生活环境有关。但武警院校学员在有恒性、独立性以及自律性因素得分上显著低于地方院校的大学生,缺乏更长远的目标和理想,对集体依赖较强,需要团体的支持以维持自信心,整合性低,言行有时不一致,内心有矛盾冲突,但难以解决。
三、提高武警院校学员心理素质途径与方法
武警院校学员肩负着武警部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使命,他们的全面发展关系到整个武警部队的未来,武警院校学员与地方大学生或其他军校学员相比有一定的特殊性,必须充分了解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和人格特点,分析原因,提出解决对策。
(一)采取有效措施,增强学员的危机意识
1.建立合理的淘汰制度。建立合理淘汰机制,并作为一项硬性制度长期坚持。院校要制定一套完整的考评体系,将学员文化学习、军事训练、作风养成等每一方面都细化分解,并量化成为具体的分数,对排名靠后的学员,集中时间组织相应的学习和训练,在仍然没有改进或改进较小的学员中,坚决实行末位淘汰。另外,要在每年级学员中,规定一定的淘汰率,彻底消除学员一入学就万事无忧的心理,将严进宽出的机制转化为严进严出。
2.建立多方面信息渠道,拓宽学员视野。环境封闭、消息闭塞是部分学员夜郎自大、盲目乐观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严格行政管理的同时,有必要让武警学员了解武警基层部队、兄弟院校和地方大学的发展现状以及来自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信息,拓宽学员视野,增强学员的紧迫感、压力感,从而珍惜在校生活,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学员管理层要改变“封闭围墙、封闭思想”旧的管理模式,加强信息资源建设,为学员获取信息提供便利条件。
(二)管理与教育相结合,注重学员个性发展
是否具备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能力,是新时期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作为武警部队未来的建设者,武警院校学员服从意识有余而创新精神不足。
1.管理中发扬民主集中制作风,尊重学员个性化发展。民主集中制是我党我军的基本工作原则,但在武警部队院校的学员队管理中往往“集中”有余“民主”不足。管理者在对学员提出学习和训练要求之后,可以适当地将学习训练的时间场地和方式方法交给学员自行安排,降低他们对上级领导的依赖性,充分发挥学员的个人特点,让他们逐渐掌握更适合于个人的学习和训练方法。
2.教育中注意培养学员的创新思维。各学科的教育者在强调军人服从意识的同时,也应该注重从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上培养和鼓励学员在学习活动中勇于挑战权威,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
(三)针对学员与部队实际情况,有效开展心理工作
心理学工作者要了解不同群体学员的心理现状以及武警部队所需人才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教学、心理讲座、心理辅导和团体心理训练。
1.加强心理知识的普及,提高学员学习能力。大学学习与中学学习的内容、方法上有一定的区别,所以有一部分学员因学习困难而引发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心理工作者要通过正常的心理教学工作以及专题讲座的形式,帮助学员了解大学学习的目的、内容、方法及特点,掌握学习心理的一般理论,明白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把记忆和思维的基本规律运用到学习中,帮助他们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和训练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