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诊断学专业范文

时间:2023-11-17 17:47: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超声诊断学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超声诊断学专业

篇1

目前,临床医学专业的超声教材的内容比较简单,只是简单介绍超声诊断原理、正常声像图和异常声像图之间的区别,超声诊断学与内科学、外科学等临床学科的教学不同步,往往出现讲到的相应系统疾病的超声特征时,相关疾病在内科学、外科学中并未讲解,学生无法理解超声诊断与疾病特征之间的关系,不利于学生对疾病超声诊断的整体认识,而且容易造成学生诊断思维的混乱。此外,超声诊断学内容具有综合化、融合化的特点,超声诊断学教学学时少(20~30学时)与教学大纲规定教学内容多、超声诊断学概念抽象、相关专业知识更新较快等诸多问题存在一定的矛盾。因此,要求超声诊断学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在强调超声诊断学教学内容的基础性、系统性和完整性以外,应重点强调临床常见病的超声诊断原则及鉴别诊断。教学中应密切联系生活及临床实践,多举例,联系疾病讲解分析,如讲到超声检查时,让学生回忆以前体检或到医院做超声检查的经历。这样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超声诊断学是联系基础医学课程与临床课程的汇合点,在超声诊断学教学实践中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超声诊断学以后能够迅速判断患者是否适合进行超声波检查,以及选择什么样的影像检查手段是最优的(比较影像学范畴),能够理解超声诊断报告的内容,从而及时准确地对疾病做出诊断。在每次授课结束前,授课教师应对本次授课及近期授课内容做简要总结,突出了超声诊断学的课堂教学重点,可以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何优化超声诊断学的教学课程,合理安排超声诊断学的讲解内容,是一门需要长期练习的技巧。

二、加强对学生超声诊断思维方法的培养

我国传统教育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却忽视对学生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超声诊断学是医学中的形象思维学科,观察超声图像时要有三维立体思维概念,改变学生单纯的平面观念,使其建立良好的立体思维习惯,对学好超声诊断有重要意义。超声检查可以从不同方位和角度观察病变的回声强度(强回声、等回声还是低回声)、形状是否规则、最大直径、病变的边缘是否清晰以及邻近组织器官的压迫或浸润情况。超声诊断学教师在教学中应逐步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思维习惯在日常学习和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使其较好地掌握利用超声波分析诊断疾病的正确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诊断能力,如条件允许,可以将便携式移动彩色超声诊断仪(床头彩超)带进课堂直接应用于理论教学,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彩色超声诊断仪(此方法也已被用于心电图教学过程中),以增加学生对本课程的感性认识,此外,我校设有超声诊断实验室,拥有多台教学用彩超,使学生都能上机操作,让他们有亲身的体验和感受。

三、改进超声诊断学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合理应用多媒体教学方法

超声诊断学需要从观察图像来诊断疾病,传统的教师讲授利用板书、挂图或绘图的方式有很大的局限性,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对一些内容难以理解,单纯依靠死记硬背,遗忘较快,使学生在超声诊断学的学习中总处于被动状态。采用多媒体辅助超声诊断学教学具有形象、动态、直观、交互式等优点,可以真实形象、直观具体地反映超声波诊断的特点,为超声诊断学教学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超声诊断学目前最主要的教学手段,使传统的超声诊断学教学思想和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多媒体教学虽然已广泛应用于超声诊断学的课堂教学,但超声诊断学多媒体教学中也应注意在幻灯制作上必须多下功夫,教学内容难度适中,重点突出,图文并茂,背景和文字要对比鲜明(在超声诊断学教学实践中采用白底黑字效果较好),适量加入动画、声音或实际患者超声诊断录像,对超声图像加以讲解、分析,可以极大提高超声诊断学的教学效果。避免对超声诊断学教学幻灯片的简单复述,放映幻灯片过程中避免速度过快,讲授时语速适当,讲到重点时应放慢速度,给学生思考和记忆的时间,善于使用肢体语言(例如眼神、声音和动作等)突出超声诊断学的重点知识和内容,注意语音、语调的变化,最好在讲授过程中能做到抑扬顿挫。超声诊断学教学过程中应该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但是不能过分依赖,应根据超声诊断学教学的需要和特点,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融入实物标本、教学模型等传统教具,使超声诊断学教学内容更加生动、直观,激发学生对超声诊断学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地实现突出超声诊断学的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利用联想式、启发式、探讨式和回顾式等教学方法,把难懂的超声诊断学概念、专业术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便于学生课后复习记忆。有些重点部分,还可利用板书等传统教学手段。必要时可采取PBL教学法或CBL教学法提高教学质量。注重激发培养学生对超声诊断学的学习兴趣和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尽量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有利于学生对超声诊断学课程难点、重点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自学和实际工作能力。

四、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加强师生沟通

超声诊断学的教学需要有针对性,不能简单地利用“填鸭式”教育完成超声诊断学的教学任务,否则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医学生的学习是长期持续的过程,并且应该持续终生。目前,一般医学院校的教育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将所有医学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因为这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支撑医学生终身学习的是对医学的兴趣和自身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这也是每个医学生学业、事业成功的关键和决定性因素。现代大学医学教育学强调医学生是医学学习的主体,医学生应具有较强的自我学习的能力,但是目前医学院校的医学生大多为“80后”、“90后”的独生子女,以“90后”的独生子女居多(对这一群体笔者并无偏见),但客观上不少学生在自立方面比较薄弱,依赖性较强,自理能力较差,没有正确的学习目的和端正的学习态度,不能客观、全面地了解自己的知识需求和知识结构,缺乏对超声诊断学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为解决上述问题,超声诊断学授课教师应积极主动改善教学方式、方法,向临床医学学生明确学习超声诊断学的重要性、实用性和必要性,严格课堂纪律,激发学生对超声诊断学的学习兴趣。此外,超声诊断学任课教师均为附属医院的超声心电科医生,而非学校专职教师,师生之间相处时间短,日常沟通较少,师生感情较为淡薄。因此,超声诊断学授课教师应做好自我介绍,给出联系方式(手机、固定电话、QQ号码、微信和E-mail地址等),当学生在生活学习中遇有任何问题而不方便课堂提问的,均可向超声诊断学授课教师咨询或与教师讨论,做到教学相长。

五、完善超声诊断学的考核方式

篇2

在超声诊断学教学中,超声影像资料库的建设是开展超声诊断学教学、实训、实习的基础和必备条件。UIIS的使用为数字化图像的收集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式,为超声影像资料库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影像信息基础。超声诊断学理论教学大多采用多媒体课件为主的教学方式,但制作多媒体课件是一件费时费力的事,UIIS应用之后,使多媒体课件制作更加方便、内容更加丰富。UIIS同时还具有查询超声诊断意见和超声诊断描述的作用,只要输入描述疾病的关键词,就可以查询到该疾病患者的详细资料及图像,使教学内容更全面,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显著增强了教学效果。在科研方面,UIIS的应用有利于将教学、学术与临床研究相结合,通过对存储报告中的数据和图像进行统计学分析,便于撰写论文和科研著作。

2UIIS的应用提高了超声诊断学实训教学的质量,改变了教学模式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医学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超声实训室的硬件设备远远不能满足实训课的教学需求。由于实训室超声仪器数量少、学生人数多、实训学时有限等因素,不能保证每位学生都进行实际操作,而UIIS的应用可以使学生在现有设备条件下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UIIS中保留的动态图像能真实地再现检查过程,模拟医院超声诊断室的实际状况,利用UIIS的超声图文工作站进行超声描述、诊断和打印,成功实现了临床实境教学,让学生在实训课中真切感受到临床一线工作的状态。因UIIS具备拥有大量清晰数字化图像和简单方便的操作界面等优点,每位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学习,可以对图像资料任意调取和查看,达到动态显示、实时观察,还可使同一病例不同时间的各种影像资料和文字资料同时显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习兴趣。UIIS在超声诊断实训教学中的充分应用不仅减小了教师的劳动强度,增加了教学资料的来源渠道,延长了教学资料的保存时间,更重要的是加快了知识的更新速度,使师生之间能够更好地进行讨论、交流,从而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3UIIS的应用方便了超声诊断考试的改革

UIIS实境教学也为超声诊断的考核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测试方法。教师可以从UIIS中根据专业层次不同,在不同系统中随机挑选若干幅图像作为考试内容。当处于考试模式时,所显示的图像只显示患者的病史信息以及图像本身,学生需根据图像做出正确的技术选择和相应的超声诊断。这种方式可以真正达到考核学生诊断思维的效果,使考试变得更加方便、保密、公平、公正[4],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4UIIS在超声诊断学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首先,UIIS是医院信息系统(HIS)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与医院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ACS)紧密相连,UIIS在超声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需要学校与附属医院之间进一步加强网络资源共享。其次,教学UIIS内容多、信息量大,学生不容易准确选取所需内容,还会出现系统故障,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所以带教教师需要学习一些计算机方面的知识,熟练操作UIIS系统,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以保证教学工作能够正常进行。

篇3

关键词:医学影像;超声;介入超声

自伦琴1895年发现X线以后不久,在医学上,X线就被用于对人体检查、进行疾病诊断,形成了放射诊断学的新学科,并奠定了医学影像学的基础。至今放射诊断学仍是医学影像学中的主要内容,应用普遍。50年代到60年代开始应用超声与核素扫描进行人体检查,出现了超声成像(USG)和Y闪烁成像。70年代和80年代又相继出现了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X-ray CT或CT)、磁共振成像(MRI)和发射体层成像(ECT),如单光子发射体层成像(SPECT)与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ET)等新的成像技术。这样,仅100年的时间就形成了包括X线诊断的影像诊断学(diagnostic imageology)。虽然各种成像技术的成像原理与方法不同,诊断价值与限度亦各异,但都是使人体内部结构和器官形成影像,从而了解人体解剖与生理功能状况以及病理变化,以达到诊断的目的,都属于活体器官的视诊范畴,是特殊的诊断方法。70年代迅速兴起的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 radioloy),即在影像监视下采集标本或在影像诊断的基础上,对某些疾病进行治疗,使影像诊断学发展为医学影像学的崭新局面。医学影像学不仅扩大了人体的检查范围,提高了诊断水平,而且可以对某些疾病进行治疗。这样,就大大地扩展了本学科的工作内容,并成为医疗工作中的重要支柱。近20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与计算机技术密切相关的影像技术也是日新月异,影像诊断学也成为医学领域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常规X线正在从胶片转向计算机放射摄影(CR)或更为先进的直接数字化摄影(DR)的数字化时代。诞生时即与计算机紧密相关的CT、MR则发展速度更为惊人。CT已从早期的单纯的头颅CT发展为超高速多排螺旋CT、电子束CT。在速度提高的同时,扫描最薄层厚也从早期的10mm到现在的0.5mm,最高图像分辨率也达到了1024*1024。这些使CT的应用不仅在于早期横断面呈像,同时可以作细腻的三维重建,模拟内窥镜,手术立体定向,CT血管呈像(CTA)。MR也从早期的永磁体、低场强发展到现在的超导、高场强,分辨率在常规扫描时间下提高了数千倍,磁共振血管呈像(MRA)已成为常规检查项目,同时灌注、弥散、功能呈像以及磁共振波谱(MRS)技术正在研究发展之中。超声医学近年来发展迅速,已与X线、CT、磁共振、核素并驾齐驱,成为临床五大医学影像手段。

声波是一种机械能的表现形式。声源每秒振动的次数叫频率,一般用赫兹表示,简写为Hz。频率在2000Hz以上的声波即为超声波。超声波在传播过程中要发生反射,折射以及多普勒效应等。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发生声能衰减。因此超声通过一些实质性器官,会发生形态及强度各异的反射。由于人体组织器官的生理,病理,解剖情况的不同,对超声波的反射,折射和吸收衰减各不相同。超声诊断就是根据这些反射信号的多少,强弱,分布规律来判断各种疾病。医用诊断超声波的发生与接收,均由特制的探头来完成,它能把电能和声能互相转换。按照超声回声显示方法来分类,超声诊断仪可分为脉冲回声式和频移回声式两大类型。脉冲回声式超声诊断仪包括幅度调制型超声诊断仪(A型超声仪,简称A超)、辉度调制型超声诊断仪(B型超声仪,简称B超)以及回声辉度调制型超声诊断仪(M型超声仪,简称M超)。频移回声式超声诊断仪(D型超声仪)包括频移示波型超声诊断仪(脉冲波式和连续波式多普勒)彩色编码频移回声式超声诊断仪(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简称彩超)等。

超声诊断学是一门边缘学科,以解剖学、病理学等形态学为基础,紧密结合临床医学,近年来发展迅速,已与X线、CT、磁共振、核素并驾齐驱,成为临床五大医学影像手段。超声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一、脏器病变的形态学诊断以及器官的超声解剖学的研究。超声诊断是以形态学为依据的,因此它的基础是病理解剖学形态改变及由此而产生的组织的声学变化。超声检查可获得各脏器断面图像,此即为诊断的形态学基础,能够对病变进行定位定性诊断。二、功能性检测。超生图像可显示由于脏器、组织的生理变化而出现的相应规律性变化,如胆囊收缩、胃排空、胃肠道蠕动、膈肌运动、卵巢功能性变化及心脏的舒缩。多普勒超声可显示心脏及其他脏器血管的血流变化,以判断其功能状况。三、介入性超声。包括内窥镜超声和术中超声,介入性超声在临床的广泛开展使得超声诊断与临床、病理学、组织学紧密结合,不仅提高了诊断水平,还进一步开展了一些临床治疗,开辟了超声诊断、治疗在临床医学的新领地。

介入超声技术作为现代超声医学的一个分支,是1983年在哥本哈根召开的世界介入性超声学术会议上被正式确定的。它是在超声显像基础上为进一步满足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其主要特点是在实施时超声的监视或引导下,完成各种穿刺活检、X线造影以及抽吸、插管、注药治疗等操作,可以避免某些外科手术,达到与外科手术相媲美的效果。与其他影像学介入手段相比,由于介入性超声具有实时、准确、便捷、无辐射、费用低廉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而不断出现的各种新型介入性超声内镜,在进行穿刺过程中,内镜视野和超声视野同步,超声影像上可以显示穿刺进针的全过程,精确控制针尖在病变内的位置,使穿刺准确安全,大大提高了可以穿刺的范围。同时彩色多普勒在介入性超声内镜中的应用,有效地区分血管和非血管结构,保证了穿刺的安全性。目前国内外学者更多将研究重点放在了介入性超声内镜的肿瘤治疗,如光动力治疗、射频治疗、免疫治疗、基因治疗、组织间放疗等。

介入性超声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有些疾病的治疗已成为临床不可取代的治疗方法。同时,医学影像学的整体水平的发展为患者诊疗提供了更宽广的选择空间,患者可权衡各种手段的利弊作出更为合适的选择。

作者单位:徐州医学院

参考文献:

篇4

1.多媒体课件的总体设计

超声诊断学强调从观察图像的角度来认识各种病变,理解病变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同时它又是一项实时诊断技术,有些疾病的影像表现空间概念强,不便于单纯口头讲解或者讲解的效果不好。而影像诊断手段正日益先进,影像诊断水平明显提高。为适应影像设备迅猛发展的需要,适应影像学科建设的需要,本教研室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中。而多媒体课件是一种利用计算机技术设计并开发的教学软件。合理选取并设计教学内容是制作好多媒体课件的关键,教师在设计课件中,应根据教学大纲的内容和要求,结合超声诊断学的特点。课件结构分为两种,教师对课堂教学应采用演示型:根据教学大纲内容和要求,选用文字、图形、图像和动画等多种媒体教学,这种教学环境可以做到图文并茂、动静结合、视听并用。教师对课间实习应采用交互型[1]:以超声图像为主配合部分动画、三维图像和少量文字说明。在课件的制作过程中,教师应选用清晰典型的声像图,文字要精练,避免冗长乏味,字体应采用适当的颜色,突出重点,给视觉适当的刺激。教师要采用动画或变化图像的切换方式,增强动感效果,加深学生印象,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对教学内容要明确重点和难点,内容表现条理清晰,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准确把握重点难点内容,提高学习效率。

2.应用多媒体课件授课

首先,授课教师必须在课前吃透教材,对松散的内容加以浓缩,取其精华;对教材资料包括文字资料及图像资料认真进行整理,并结合自己的实际理清授课思路,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其次,教师授课要熟悉教学大纲,纲举目张,突出重点,讲清难点,概念准确,条理清楚,联系实际,深入浅出。教师要在上课时解释好重点难点,逢重点难点,可以慢而有节奏地反复演示,来增强教学效果,对于非重点及易点速度可偏快,甚至一带而过。教师要利用多媒体教学特点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善于抓住重点、难点问题,使问题解决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使学生能直观地了解医学影像学具体的操作方法与步骤,在最短的时问内增加学生对具体检查的感性认识。

3.多媒体课件教学的主要优点

3.1形式多样,生动直观,增强教学内容的表现力。

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丰富多彩。教师应运用音频、动画,使多媒体课件能生动、多层次地表现所讲授的内容,这样学生易于接受,易于记忆。如教学所需疾病典型声像图,经过多媒体技术剪切编辑后投影到屏幕上,使图形、图像更清晰。另外,教师要把超声理论中所提到的比较难以理解的概念,如“声影”、“彗星尾征”、“旁瓣效应”等编辑成图像后投影到屏幕上,使抽象的概念变得直观,一目了然,使学生容易理解。另外,在超声诊断学多媒体课件制作中,如需要学生重点掌握的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局部放大、颜色改变、动画闪烁、箭头指示等形式加以强调,用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教师运用多媒体的超级链接功能,回顾前面内容,使前后知识点呼应,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课程的层次脉络和逻辑关系,便于学生理解和记记,增强教学内容的表现力。

3.2教学内容丰富、信息量大。

随着超声诊断学的不断发展,新技术的应用,学科发展前沿进展,教学传授知识的规模和内容不断扩大。目前,教材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十分突出[2]。教师使用传统教学方式,如板书、绘图、卡式幻灯片投放等在授课时占用较多时间,例如讲述心脏病这一章,要把重点和难点讲授清楚,使用传统教学方法,教师不展开则讲不透,展开则时间受限制。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向学生传授大容量的知识,能较好地缓解教学内容与课时存在的矛盾,满足当前的教学需要。同时多媒体教学可以增加、丰富相关教学信息,充分完善教学内容的表达,例如增加声像图的数量,融入解剖学、病理学、外科学、内科学等知识,让学生借助已掌握的医学知识更好地认识疾病超声声像图特征,更好地理解获取从未接触的新学科知识。另外,多媒体课件在以教学大纲内容为基础的同时,适当增加超声诊断学前沿研究信息,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新进展、新技术和学科发展前景,丰富教学内容,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总之,多媒体在超声诊断教学中的应用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培养学生多维化的思维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杨小庆.医学影像学专业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应用[J].现代医用影像学,2000,12(9):279-280.

篇5

【关键词】 超声X线诊断胸膜间皮瘤分析

胸膜间皮瘤为被覆于胸膜的内皮细胞发生的肿瘤[1]。分结节型和广泛浸润型两大类。结节型多为良性,少数也有恶性的。而广泛浸润型的基本都是恶性的。本病较少见,可发生任何年龄,40岁以上的人为多,男性多于女性[2]。下面将我们近些年来诊断的13例胸膜间皮瘤,归纳总结报告如下,供同道们参考。1 一般资料

本组13例胸膜间皮瘤患者中:男性9例,女性4例。发病年龄均在39-55岁之间。其中:39岁的有1例,41岁的有2例,43岁的有2例,44岁的有1例,46岁的有1例,49岁的有2例,51岁的有1例,53岁的有2例,55岁的有1例。2 临床表现

本组13例胸膜间皮瘤患者中,胸闷,咳嗽,气短,胸痛的有6例,胸闷,胸痛,呼吸困难的有7例。3 超声检查

本组13例胸膜间皮瘤患者中:①有6例超声表现为肿瘤与胸壁连接呈圆形或扁平形,有完整的包膜回声。胸腔内有大片均匀的实质性弱回声。还可见到小的囊性变所产生的无回声区及钙化强回声。肿瘤由脏层胸膜向外突起,肿瘤边缘与胸壁夹角多呈钝角。瘤的周围胸膜肥厚,有时还可见到小面积的胸水暗区,将瘤体显示的更加清楚些。②另7例胸膜间皮瘤患者超声表现为:病变区内可见到大量胸水暗区,壁层胸膜增厚,在胸膜增厚的基础上,可见到大小不等,多中心的低回声,肿瘤突起,表现凸凹不平,胸膜增厚的内部,充满均匀较密集的弱回声光点,较大的肿瘤内部回声不均匀,同时可查到灶性无回声区,说明肿瘤发生了坏死,出血。肿瘤与胸膜的边界不易分清,由于患侧胸腔内有大量胸水,可见到肿瘤突起向胸水中的轮廓。4 超声检查诊断结果

本组13例胸膜间皮瘤患者中,有6例为结节型(局限型)胸膜间皮瘤,其中右侧有4例,左侧有2例。超声诊断:6例患者均为良性胸膜间皮瘤;另7例均为广泛浸润型(弥漫性恶性)胸膜间皮瘤,其中右侧有3例,左侧有4例。超声诊断:7例均为恶性胸膜间皮瘤。5 X线检查

本组13例胸膜间皮瘤患者中,6例是局限型的,7例为广泛浸润型的。①局限型X线表现:发病部位:发生在右侧胸膜的有4例,左侧胸膜的有2例;病变形态:位于右侧胸膜的4例,可见病灶为圆形块影,基底部宽,位于膈面。发生在左侧叶间胸膜的1例,病变表现为球形阴影,很像肺内肿块,左侧另1例是发生在左后下纵隔胸膜处,病变表现为椭圆形阴影,边缘较清晰;肿块大小:6例患者胸膜间皮瘤病变区的肿块最小的是1.8-2.1厘米,最大的肿块为11-14厘米;病变密度:6例差异不大,密度基本是均匀一致。②广泛浸润型的7例X线表现为:发病部位:发生在右侧胸膜的有3例,发生在左侧的有4例,病变形态:位于右侧的3例X线表现为右肺下野大片实变阴影,阴影上缘模糊,阴影下缘至右侧膈肌,右肋角完全消失,呈中等量胸腔积液。位于左侧的4例X线表现为整个左肺野呈均匀一致性密度增高阴影,左肋角完全消失,为大量胸腔积液,7例患者胸穿,穿出液均为不同程度的血性液体。6 X线诊断结果

本组13例胸膜间皮瘤患者,6例为良性,7例为恶性。7 病理检验结果

13例胸膜间皮瘤患者胸部穿刺活检,结果是6例为良性,7例为恶性,得以病理证实。8 鉴别诊断

胸膜间皮瘤应与包裹性胸腔积液,石棉肺的胸膜斑,弥漫性胸膜增厚,恶性淋巴瘤等相鉴别。9 讨 论

(1)胸膜间皮瘤组织结构比较复杂,多种多样,在诊断上有一定的困难,如不精心诊断最容易误诊。其误诊的原因主要有:本病症少见;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影像学表现出多样性;病理取材活检部位找不准;医生对本病见得少,缺乏诊断经验。(2)在检查诊断疾病时,一定要认真仔细,诊断疾病思路要宽。经检查,患者有如下情况的,即可诊断为胸膜间皮瘤。①年龄在40岁以上的患者;②有胸痛,气短,进行性加重或进行性消瘦的;③久治不愈的大量血性胸水,抽取后又增长迅速者;④胸穿有血性胸水者;⑤胸穿时感到胸膜增厚,坚韧者;⑥胸膜活检时术者感到胸膜组织松脆的;⑦超声和X线检查发现实质性肿块影或大量胸腔积液的;⑧胸部CT检查可见胸膜广泛增厚,凸凹不平和结节状阴影点的;⑨胸水脱落细胞检查发现恶性间皮细胞的,等等。10 加强超声专业学习,不断提高超声对胸膜间皮瘤的诊断水平

经验证明:临床与超声,X线,病理及其他科室紧密配合检查是诊断胸膜间皮瘤的关键手段,可大大提高对胸膜间皮瘤的诊断率。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B超产前诊断应用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11-0184-02

产前检查最主要的目的是了解胎儿在宫内的发育情况,以便及时发现、处理各种异常情况,这对降低围产期胎儿死亡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B超被列为产前常规检查项目之一,其最主要的原因是,检查方便,且准确率高,还可为产科临床提供有诊断价值的依据,因此,目前已成为及时发现胎儿异常筛查胎儿畸形的重要手段和首选方法。但是,B超检查仅是一种辅助检查。由于人们对B超技术了解不全面,故对B超检查的还存在几种误区。在产科检查中,B超检查有直观、简单、准确、无痛苦的优点,不过,B超检查也并非尽如人意,也有其适用范围和不到之处,所以我们应客观的看待。

1B超诊断的原理

利用超声波在组织中的传播特性于相互作用后的信息中提取所需要的医学信息,在超声成像过程中所造成的图像伪差主要有几种:①与超声传播中某些物理特性有关;②与仪器质量和调节因素有关;③由人体组织内某些正常结构与生理因素所致;④超声诊断仪使用的导声介质――超声耦合剂的质量密切相关。以上因素均可能造成图像失真,容易导致误诊、漏诊,因此,B超诊断准确率不可能是百分之百[1]。

2B超图像为断层形态

许多人包括临床医生认为做B超检查可以直观看到胎儿的任何部位,所有异常均能检出,其实B超所显示是所在部位的胎儿组织,脏器的断层形态,需通过显示的图像去辨认,还要结合操作者的手法、仪器分辨率、胎儿在宫腔内的位置、妊娠的时间、羊水量的多少等综合判断。在优生检测项目中对于畸形儿检查的结果并非百分之百准确[2]。

3双顶径测量值推算孕周不准确

临床推测胎龄的方法是根据末次月经、临床症状、宫底位置推算。应用B超估计胎儿发育情况和推算胎龄的方法较多,通常以测量胎儿双顶径估计胎儿孕周,但存在着相当程度的变异和范围误差。<20孕周,误差约为1~1.5孕周;20~30孕周误差约为1.5~2孕周,>30孕周误差约为3~3.5孕周。头型变异较明显同一孕周的胎儿因其头型不同双顶径测量值差别悬殊较大,因此,不要错误认为B超检测出来的双顶径估测的孕周就是准确的,应结合临床。

4B超检查的局限性

B超误差,胎儿畸形的类型羊水量子的多少胎儿在宫腔内的位置妊娠时间B超最大推测深度等均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比如,在妊娠中期部分畸形儿只有在胎儿位置恰当羊水充足,胎动活跃时才能显示出来。而在妊娠晚期,由于胎儿屈曲,羊水量少,确诊胎儿肢体异常往往很困难。一般在28孕周,一次超声难以确诊胎儿异常或畸形时,可以随诊定期观察,因为胎儿的大部分疾病是进行性的随着妊娠时间的增加而发展。不同孕期的B超检查所检测的内容有所不同,在妊娠中期羊水较多,观测胎儿肢体发育情况效果最佳,部分胎儿脑积水在妊娠晚期才能检查确诊,而胎儿唇裂待胎儿6个月以后才能检查,应根据胎儿异常情况和妊娠时间定期观察B超不能检出所有胎儿疾病和异常,只是筛查部分畸形儿,降低畸形儿出生率的一种辅助检查手段[3]。

3讨论

产前B超检查固然重要,但要求临床妇产科医师首先要了解B超的检查范围和特点及有关的注重事项,否则,会导致过分依靠B超而发生一些严重的后果。在宣传B超性能和特点时,也应避免用夸大其词的语言,要本着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态度,以避免误导群众。在综合以上各种因素后,做出一个正确的诊断。假如早发现胎儿畸形,可以终止妊娠避免畸形儿的出生,据统计胎儿畸形的发生率在1.4%~3.3%,早期流 产的胚胎畸形率可高达50%围产期胎儿或婴儿死亡原因中约有20%属于先天性畸形[4]。因此,B型超声波扫描仪对于优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新房,张青萍.B型超声诊断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2] 毓星,吴乃森.计划生育超声诊断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篇7

【关键词】超声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361-02

长期以来,我国无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制度,学生从医学院校毕业,未经二级学科培养,就直接分配到医院从事临床工作,以后的能力和水平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所在医院的条件,严重影响了医疗队伍的整体素质的提高。20世纪80年代开始,许多地方恢复了住院培训的试点工作。经10余年的实践,一套较为完整的住院医师规范培训的制度和模式已经得到了确定和完善。

超声医学是影像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普通X线诊断学、核医学、介入放射学、计算机体层摄影(CT)、磁共振成像(MRI)、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SPE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PET)等构成了临床医学中必不可少的影像诊断技术[1]。随着现代医学的迅猛发展,超声诊断在一些临床学科诊疗疾病过程中已成为必不可少的诊断手段.在某些方面发挥着其他诊疗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临床对适应超声医学影像需要的医学影像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因此适应临床的超声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正在开展,以往的超声医学教学方式是否能够适应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目前探讨的热点问题。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应用于医学影像学教学的目的:通过3年在有资质的培训基地(三甲医院)进行正规化培训,要使住院医师打下扎实的医学影像科临床工作基础,能够掌握正确的临床工作思维,了解医学影像学范围内放射医学、超声医学和核医学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建立较为完整的现代医学影像概念(包括影像诊断及其治疗)。接触大量的临床病例,包括各种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处理,打下扎实的诊断基础。主要采取在放射科、超声科、核医学科及其他相关科室轮转的形式进行。通过管理病人、参加门、急诊工作和各种教学活动,完成规定的病种和基本技能操作数量,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认真填写《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登记手册》。整个过程着重强调了医师理论知识及技能的培养,尤其是知识全面性的培养。培训结束时,住院医师能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际沟通能力,具有独立从事医学影像科临床工作的能力。

超声医学以往教学方式相对较为单一,主要以上级医师对典型病例进行临床示教。采用基于PBL、案例式、导学式、多媒体以及PCAS系统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使用也较少。动手能力训练较少,对医师的考核重知识而不重能力,实习医师操作技能、诊断能力及报告书写能力还有待提高。此外,可供实习医师使用的超声医学相关教材数量较少。一些关于介绍超声造影、三维重建、弹性成像、血管内超声、介入超声、超声靶向药物治疗等新技术、新设备、新知识的教材也较少[2]。

基于以上问题,首先,超声医学专业要适应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应采用系统高效满负荷培养模式

医学影像专业住院医师培训分为3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1~6个月)安排到相关临床科室轮转,根据本专业所涉及的科室安排非指定科室,包括儿科、妇产科、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耳鼻咽喉科、口腔科等;也可根据专业特点适当延长在内、外科的轮转时间。第二阶段(7~21个月),在影像科内各专业组之间轮转,第三阶段(22~33个月),住院医师在选定的执业方向的相关专业组内进行培训。主要分为医学影像诊断、超声和核医学三个执业方向。这种培养模式不再局限于医师的专业限制,注重各专业结合,全面扩展医师其他各相关专业知识,打下扎实的临床基本功,拓展医师临床思维。超声医学是一门实践技能要求较高的学科,在教学中也应配合医师的轮转时间,调整培养模式,注重提高医师的学习效率,在本科室轮转期间,尽量让轮转医师多接触临床病例,多进行临床实践操作,让其应用之前在临床科室轮转期间学习到的理论知识来独立思考,建立正确的全面的诊断思维模式[3]。笔者科室专门指派多名超声专业上级医师负责超声检查操作技能培训,轮转医师可以随时进行操作和得到带教老师的解惑,轮转医师每天需完成一定多数量的病例操作及诊断,并整理典型病例,随时可以进行病例讨论,训练诊断思维。在第三阶段培训过程中,逐步形成独立“接诊病例-实践操作-结合临床-思考诊断-提出问题-解疑答惑-总结经验”的思维模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实现系统的无缝衔接。

在规培期间利用先进的信息系统开展教学

篇8

根据教学对象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多进入各个临床岗位工作,超声检查技术是临床工作非常重要的影像学诊疗方法之一,如何准确恰当地使用该技术手段是学习的关键点,也是本课程教学的目标和重点。作为一名临床医师,为确保超声检查顺利进行,应当熟悉超声检查前的准备方法,并能明确、清晰地告知患者,如胆道系统的检查需要空腹,女性生殖系统的检查需要充盈膀胱等,这样才能确保超声检查能及时、准确地完成[2]。故患者检查前的准备工作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超声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其次每一种影像学检查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和疾病适应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让学生清楚知道超声检查的适应证和选择原则。另外,对于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讲,超声诊断具体疾病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超声诊断价值的讲解上,避免过多讲解超声图像细节的辨认方法,这也是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而使授课内容有所侧重,可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

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篇9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缺血性脑卒中 危险因素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选择2006~2007年在我科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7例(缺血性脑卒中组),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并经颅脑CT和MRI证实;其中男55例,女22例,年龄57~79岁,平均67±3岁,其中腔隙性梗死40例,大面积缺血性脑卒中13例,脑干梗死24例。另选同期其他病人或正常体检者83例(对照组),男51例,女32例,年龄53~74岁,平均63±6岁,无心脑血管病史。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测方法及诊断标准: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使用7.5MHz线阵探头,由超声科专业医师操作,分别检测双侧颈总动脉(CCA)、颈动脉分叉处(BIF)及颈内动脉(ICA)颅外段,测量并记录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管壁内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回声强度、数量、部位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标准为:①IMT>1.2mm为斑块形成,颈动脉内膜光滑完整者正常;②斑块质地与周围组织相比呈低回声并表面粗糙不平为软斑块,强回声且表面光滑者为硬斑块。

危险因素调查及确定标准:记录所有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包括吸烟史、疾病史、服药史,有无高血压、糖尿病;测量身高、体重,计算体质指数(BMI)。全部清晨空腹抽血进行血液生化检查,监测血糖、血脂、血尿酸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采用日本OLYMPUS AU640全自动生化仪和SYSMEX CA-60000全自动血凝仪。吸烟为现在或曾经规律吸烟,每天>10支持续1年以上,现戒烟

统计方法: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X2检验。

结果

一般情况:两组危险因素比较。两组研究对象在年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情况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

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缺血性脑卒中组斑块检出率为81.1%(62/7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1.7%(26/83),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部位与缺血性脑卒中部位的关系:对缺血性脑卒中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部位与梗死部位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存在显著同侧相关性(X2=8.45,P

讨论

大量临床研究已证明,高血压、年龄、血糖、血脂等是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不仅引起血流动力学高切应力改变、血管内皮结构和功能的损害,加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发展,且与脑卒中的发病率直接相关。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因复杂,包括血管因素、血液流变学因素、凝血机制因素等,动脉粥样硬化是造成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颈动脉超声检查有助于确定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和稳定性,确定颈动脉粥样硬化及颈动脉狭窄的程度,可以为缺血性脑卒中和无症状动脉硬化者提供有价值的指标。对这部分患者进行有针对性降压、降脂、降糖和抗血小板药物治疗,颈动脉狭窄严重者可考虑颈动脉内膜切除术、颈动脉支架血管成形术,对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光主智,主编.冠心病超声诊断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131-132.

篇10

关键词: 诊断学循环系统见习教学

诊断学是运用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它涉及多项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是联系基础与临床的纽带,也是临床医学发展的基础和保证。尽管现代的临床诊断技术日新月异、层出不穷,但系统、全面、规范的心血管物理诊断对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仍有其不可代替的作用,因此,探讨心血管诊断学教与学方法,不仅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而且对临床实际工作有现实意义。笔者总结循环系统诊断学教学经验,探讨教师应如何有效地开展诊断学见习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1.教师要提高教学水平

教师需具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和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授课重点突出、条理清晰、举例生动,使枯燥的诊断学教学内容变得生动、便于记忆,让学生乐于接受。教师除对学生进行医学知识的教育外,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将知识及技能用于解决问题的一些方法,也就是认知策略,以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教师在授课前必须认真备课,写出教案;有计划地进行讲课的培训与学习;经常参加关于带教技能的学习班;请上级主管带教主任旁听、讲评,并提出指导意见。

2.“互动式”教学

在临床教学中笔者体会到,教师只有与学生充分交流,了解他们的兴趣所在,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互动。“互动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作用[1]。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应进行多项信息沟通,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参与教学活动,变被动为主动,培养学生自我表达的能力,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互动式教学中最基本有效的办法就是将“问”与“答”贯彻到教学中,学生问教师答或教师问学生答,这样既能增加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问题,培养其临床思维,又能使教师通过学生的反馈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给予学生完善的指导。

3.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授课效果

教师应采用讲授、电教、案例、讨论、演示、角色扮演、练习、自学、见习等形式进行教学,通过提问、作业、测验、操作考核等方法进行教学评价,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为客体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为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多途径、多渠道教学法,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2]。如采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和引入典型病例并用电子标准化患者模拟等,可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3]。笔者在教学与考核中发现教学难点为心脏的叩诊和听诊,针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就应指导学生掌握叩诊的技巧,以及人体正常叩诊音的特点和分布,指出听诊的要点。在理论课上,教师应反复让学生通过多媒体倾听、辨别各种心音、杂音等;在见习课上,教师应及时带领学生进行床旁实习,首先进行正常心血管检查,然后对病理状态进行学习,只有强化训练,学生才能真正掌握心血管叩诊和听诊部分。随着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其形象、生动地表现形式给现代化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心脏听诊非常抽象,学生不易形容和理解,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可以把解剖图、心音图、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血液循环过程结合在一起,组合成生动的动画,使学生容易理解,便于记忆。如在讲心音分裂时,结合人体呼吸的变化,对照心音图和声音效果,学生对S2的生理性分裂、通常分裂、固定分裂和反常分裂就会有深刻的记忆。多媒体给心血管物诊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但是,在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教师还应该注意师生互动,不要使多媒体教学成为放映电影。

4.理论联系实践

人体是由多系统、多器官所构成的复杂个体,因此,学生在临床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绝大多数要比课本知识复杂得多,而教师不可能把全部知识教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如在学完“循环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后,学生对疾病的诊断发生了兴趣,笔者便在授课前预先准备了一些病例资料发给学生,让学生阅读、相互讨论,然后分组对病例进行有关症状、体征阐述,针对论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再回到书本进行补充和纠正。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形式引起了学生的广泛兴趣,他们反映,这样的教学形式使课堂气氛活跃,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5.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诊断学的教学对象主要是医学系学生,培养的学生主要是临床医师,因而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教会学生通过对各种实验结果的综合分析进行临床思维。这就要求教师采取多种教学手段,重点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通过多媒体演示检验报告单,分析典型病例的检验报告结果,可提高教学的艺术性和趣味性[4],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诊断学实验课程的实用性,提高诊断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首先,教师应要求学生集中精力学习每一项目的临床应用特征,然后采用综合化验单、病例讨论等形式,多角度地综合分析各项目的意义,最后结合病例进行教学,教会学生结合临床对实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合患者的病史和体征作出正确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并会利用化验结果判断疾病的分期、疗效及预后,重点提高学生将检验结果用于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能力。以上步骤可启发学生从实验到临床、从临床到实验进行正向或反向的临床思维活动,加强临床思维能力训练。

总之,诊断学作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间的桥梁课程极为重要,因此,学生在诊断学教学阶段应该养成良好的医学人才所具备的习惯,如积极讨论、启发思维、归纳观点,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和方法,达到将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中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金民,井西学,李永珍等.论高等学校制定课程标准的意义[J].医学教育,2003,2,(1):5-6.

[2]张育.探索临床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15,(6):957-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