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资源的定义范文

时间:2023-11-17 17:47: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海洋资源的定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海洋资源的定义

篇1

关键词:海洋资源;产权;产权界定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7-0265-02

一、海洋资源产权及中国海洋资源产权有效界定

(一)产权的定义

产权是财产权的简称,它具有丰富的内涵。不同流派的经济学家对产权的定义有不同的观点。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的产权定义为,“产权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 [1] 美国经济学家科斯认为,“产权安排确定了每个人相对于物时的行为规范,每个人都必须遵守与他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或承担不遵守这种关系的成本。” [2] 美国加州大学教授德姆塞茨对产权的定义:“产权是一种社会工具。它之所以有意义,就在于它使人们在与别人的交换中形成了合理的预期。产权的一个主要功能就是为实现外部效应的更大程度的‘内部化’提供行动的动力。”[3] 著名产权经济学家阿尔钦认为产权是人们在资源稀缺条件下使用资源的权利。他认为,“产权体系是授予特定的个人某种权威的办法,利用这种权威,可以不被禁止的使用方式中,选择任意一种对待定物品的使用方式。”[4]

总之,产权不是人对物的关系,而是指人们之间彼此认同的行为关系,这种行为关系是由物的存在及关于他们的使用所引起的,即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关系。它不仅是人们对财产使用的一组权利,而且约束了人们行为规范的社会制度。产权具有排他性、可分割性、可交易性等基本属性。产权的功能是能够明确界定不同民事主体的权利和义务,能够为外部性的内部化提供激励,能够经过产权安排对资源配置进行调节。

(二)海洋资源产权的概念

海洋资源产权是产权持有者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的控制程度和享有该资源所产生经济利益的范围。与一般产权含义一样,海洋资源产权同样是“权力束",即它由一系列权利所组成的,包括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等等。同时,它也具有排他性、有限性、可分解性、可转让性等属性。其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即海洋资源所有权和海洋资源使用权。

海洋资源所有权是所有者依法排除他人,独占海洋资源资产,并通过占有、使用、收益及处分等方式利用海洋资源资产,以实现所有者应享利益的权利[5]。

海洋资源使用权是某一组织或个人通过所有者授权所拥有的对海洋资源资产进行开发利用的权利。其内容同时包括占有权能、使用权能、收益权能和处分权能。

(三)对中国海洋资源产权的有效界定

1.海洋资源产权界定的内容。产权界定的内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分清财产的所属关系,也就是说财产归谁所有,谁是财产的所有者;第二,在明确财产所有权主体的情况下,要在产权实现过程中清楚界定不同主体之间的权责利关系。对于海洋资源来说,海洋资源的产权界定要实现两点:一是意识实现所有权与行政权的分离,明确所有者的权利和责任范围;二是在清楚界定所有权主体的基础上,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明确界定各主体之间的权责利,做到权能与利益相对称,权利与责任相对称。

2.海洋资源产权界定的必要性。第一,清晰界定海洋资源产权能增加其确定性。产权不清晰会使人们缺少最基本的安全感,对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够积极,这样就会导致滥用海洋资源。因此,随着海洋资源的不断开发,为了减少海洋资源经济关系的复杂化和不确定因素,我们就应该明晰海洋资源的产权化,这样就会确定人们的经济关系,也使海洋资源的所有者、经营者的权益受到保护,使各权益主体在交易活动中形成一个可以把握的稳定的预期。第二,明确界定海洋资源产权可以使外部不经济性内在化。海洋资源配置的外部效应是由于人们在交往关系中所产生的权利和义务不对称,或者权利无法界定而产生的。如果明确界定海洋资源产权,交易的双方就会直接承担受益受损的效应,这样就会受到内部和外部的有效阻止和激励,从而使内部产生更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的动力。第三,明确界定海洋资源的产权可以对产权主体进行有效的激励和约束。产权的重要功能是激励功能,界定了产权的边界和主体,主体就有努力的动力,并获得与预期努力程度相应的预期收益。特别是在产权体系发生分解,关系普遍化以后,更加需要赋予不同的主体以不同的产权并充分界定,以建立起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减少和监督成本。第四,明晰界定海洋资源的产权可以发挥其资源配置的功能,提高海洋资源的利用效率。明晰海洋资源产权能够发挥产权的激励约束功能,减少开发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外部性,解决当前海洋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秩序混乱等问题,实现海洋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其利用效率。

二、中国海洋资源产权的现状

(一)中国海洋资源现状

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拥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大海域,海岸带纵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3个气候带,大陆海岸线长达1 184万千米; 拥有内水和领海的海域面积37万平方千米,享有和管辖权的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7]。中国有着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和渔业水域。四大海域有海洋生物超过3 000种,其中,可捕捞、养殖的鱼类约有1 700种,经济价值较大的有150多种。辽阔的海域面积和丰富的海洋资源为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中国海洋资源产权现状及其影响

下面以漳州市沿海各县为例,在海洋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的问题上,现实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海洋资源各种产权关系模糊不清,所有权代表地位模糊,使沿海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经济的关系缺乏协调。比如漳浦县在滩涂、浅海使用管理商五花八门,有村镇集体管理、有个人开发利用、有祖上习惯管理留下的等等。行业之间、村与村之间争资源、争空间的冲突与集体械斗时有发生且日益明显,严重破坏社会生产秩序,影响社会安定稳定。

2.产权不清晰,资源开发的巨大收益被转化为部门、集体或个人的利益,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如漳州沿海各县基本上都存在渔民群众“本地海”、“祖宗海”观念严重,从而导致随便用海的现象尤为突出,无序开发现象严重造成海洋资源不能有效的利用,导致国有海域资源的浪费。从调查的结果来看,目前东山县已办证确权的养殖用海面积228.7万亩,仅占实际养殖用海面积319.5万亩的60%,很大部分的养殖用海都不在政府的管辖之内,使海域资源不能正常地开发利用。

3.中国海洋资源的所有者和经营者的权责利划分不清。比如东山县海域管理中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主要包括:一是在国家《海域使用管理法》实施前,各县区海域使用方式主要是发包出去用于养殖。由于资源状况不同,加之缺乏统一规范的操作,海域发包问题非常复杂,如发包主体包括县、乡镇、村等各级政府;承包人有集体、个体等多种经济成分;承包合同缺乏法律规范,承包双方在海域资源使用上的责权利不清。二是在海域确权中,存在“办小证,用大海”现象,造成海域资源浪费;一些地区是乡镇办证,个人使用,确权主体与用海主体不一致,造成管海用海双方责权利进一步脱节。

4.由于产权权利泛化,国有资源产权诸多权能分散于计划、财政、经贸等政府部门,条块分割格局下资源产权流动受阻,不能向效率高的使用者集中,资源配置效率低。比如,云霄县临港工业发展与渔业用海矛盾突出,根据县委、县政府“依港立县”的决策和厦门港云霄港区、漳州核电、古雷经济开发区及云霄港区等行业规划及重大项目的用海需求,云霄海域大部分养殖区已调整为“保留区”,使云霄渔业用海所剩无几,渔业面临“失海”危机。

三、明晰海洋资源产权,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保护

中国海洋资源的产权在法律意义上是归国家所有,但从现实的实践当中,由于缺乏对资源产权的清楚界定,国家产权是虚化模糊的,每个人都能享用国家资源,没有人对国家资源进行负责,这些最终导致了对资源的严重破坏和浪费,也引起了不同利益主体彼此间的经济关系的纠纷。根据中国目前海洋资源产权的状况,要想扭转中国海洋使用的“无序、无度、无偿”局面和规范用海秩序,要想实现海洋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就必须明确界定海洋资源产权。

海洋资源的产权界定是实现海洋资源高效运营的根本途径。作为国有资产的一部分,海洋资源的产权界定首先要确保国家所有权利益的实现,形成人格化的所有权代表,真正承担起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在此基础上,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清晰界定各权利主体的权、责、利,做到权能与利益相对称,权利与责任相对称。

中国海洋开发利用中目前尤为严重的是不科学的利用海洋资源,最终严重破坏海洋自然生态环境,如近海环境污染、海洋灾难频频发生等严重后果。因此,要使海洋资源有效得到利用的唯一之路就是实施可持续利用。海洋资源产权制度的首要目标,就是要明确区分海洋资源产权,并通过有效实施有效解决各海洋使用行为主体间的用海纠纷,有效实施海洋使用功能顺序,减少对海洋资源不合理开发的短期行为,进行海洋资源的有效开发,保护海洋资源,维护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

[2] 科斯.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1991.

[3] 聂锐,王元地.现代企业理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4] 阿尔钦.公司管理和产权[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1,(1).

[5] 高谊.海洋国土产权论[J].中国土地科学,1995,(7):11-15.

[6] 韩立民,陈艳.海域使用管理的理论与实践[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

篇2

为了定量研究渤海主要海湾海洋资源和生态承载状态,有效利用渤海海洋资源,本文建立了海湾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状态空间评价模型对渤海内三个海湾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显示,2005-2008年三湾均处于超载状态,其中,莱州湾承载压力最大,承载力值偏低,渤海湾和辽东湾承载力值略好。通过分析,渤海内三湾在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将面临较大的资源和生态环境制约,因此,必须通过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加大海洋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力度,逐步恢复污染海域的生态系统服务和环境纳污功能,才能有效提高渤海生态环境整体承载水平。

关键词 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状态空间评价模型;渤海;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 X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2)12-0007-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12.002

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丹尼斯·梅多斯等学者组成“罗马俱乐部”,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对世界范围的资源、环境与人的关系进行评价,并预测到21 世纪中叶全球经济增长将达到极限,为后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奠定了学术基础[1]。著名经济学家Arrow与其他学者一起在《Science》上发表了《经济增长、承载力与环境》一文,在学术界和政界均产生了极大反响,引起了人们对环境承载力相关问题的高度关注[2]。

我国专家学者于20 世纪90 年代初开始对资源、环境和生态承载力进行研究。1999 年王中根、夏军运用资源与需求的差量法对西北典型干旱区河流流域的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评价和预测[3]。2001年毛汉英、余丹林运用三维状态空间法表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进行了综合评价[4]。2009年付会探讨了海洋生态承载力的内涵和特征,指出海洋生态承载力由压力和承压两部分构成[5]。

综上所述,在海洋承载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6-7]定义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是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在良性循环的条件下,能够承载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规模的能力,是承载体“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与承载对象“社会经济发展”之间耦合关系的反映。本文在定义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构建了较为系统的指标体系,充分收集研究相关数据,采用毛汉英等人提出的状态空间法对渤海内主要海湾的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进行研究分析。

1 海洋资源与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

1.1 状态空间评价模型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将状态空间法应用于定量描述和测度区域承载力和承载状况。其本质是一种时域分析方法,通过状态空间的原点同系统状态点构成的矢量模来表示区域承载力的大小,不仅可以表征系统外部特征,更揭示了系统内部状态和性能[8]。

本文借鉴状态空间法研究海湾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主要思路如下:

首先,选取若干能较好反映目标区域的海洋资源、生态和环境系统的指标,建立海洋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实际情况确定各指标在某一特定时段的理想值,根据各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排序,计算各指标的权重。

其次,计算状态空间中的点到坐标原点的矢量模,即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Carrying Capacity of Marine Resources, Ecology and Environment,简称CMREE)的数学表达式[9]为:

CMREE=|M|=∑ni=1Wix2ir

公式中xir为各指标处在理想状态下的空间坐标值(i=1,2,...,n);Wi为各指标的权重;|M|为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矢量模;n为选取指标数量。

最后,通过比较不同状态下的矢量模值的大小来判断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系统的承载状况。当CMREE>1,=1,

1.2 指标体系及数据来源

1.2.1 指标体系的确定

要准确度量渤海内主要海湾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状况,必须构建能有效反应渤海内海洋资源、生态和环境承载系统的指标体系。经实地调研及多重共线性分析,并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召开专题会议,确定影响海湾承载力的四类指标,分别为:社会经济发展压力、海洋资源供给能力、海洋环境支撑能力和生物多样性维持能力。同时考虑到指标代表的信息以及指标间的相互关联性,最终选取了30项指标作为目标区域海洋承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10](见表1)。

1.2.2 数据选取

渤海三面环陆,在辽宁、河北、山东、天津三省一市之间,渤海内三大海湾(辽东湾、渤海湾和莱州湾)区域跨行政区分布,部分数据无法直接获得,需要归纳、计算和整理,文中不一一列举。指标数据主要来源2005-2008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天津统计年鉴、河北统计年鉴、山东统计年鉴、辽宁统计年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地方海洋环境质量公报、中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公报、中国环境统计年报、地方年鉴和地方志等资料,以及2009年环渤海实地调研获得。

1.3 理想值与指标权重的确定

1.3.1 理想值的确定

根据渤海湾区域的实际情况,结合该区域各地市相关规划,理想值的选取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采用与发展阶段目标相应的国家标准和行业规定作为理想值,如:水质综合指数、生物多样性综合指数、无机氮和COD海洋环境容量等指标;二是参照国际和国内相似发展程度下的对应指标数据,以阶段内的最大值或最小值作为理想值。如:人口密度、GDP比重、第二产业比重、海洋产业总产值、废水排放总量、原油和天然气储量、海洋捕捞和养殖量、环保投资指数以及污水处理率等指标;三是结合SPSS差值计算阶段内指标实际值,如:海水养殖面积、码头长度、泊位个数、盐田面积等指标;四是部分指标在评价区间是固定值,采用其实际值作为理想值,如岸线长度、海域和湿地面积、自然保护区面积等指标。最终确定各海湾理想值见表2。

1.3.2 指标权重的确定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11]计算各指标权重,经课题组研究人员及相关领域知名专家的问卷调查,对渤海内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进行两两比较打分,分别构造判断矩阵,各判断矩阵的平均随机一致性均小于0.1,说明各判断矩阵均具有满意一致性,权重的分配是合理的,类别层和要素层权重见表3。

1.4 海湾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计算

为了消除不同指标量纲和数量级差对于评价的负面影响,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通过海湾承载力评价指标的实际值与理想值的比值对各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对承载力的贡献是正向的,称为正效应;对资源、生态和环境消耗的是负向的,称为负效应。

其数学公式如下:

正效应:rij=xijx′ij;

负效应: rij=x′ijxij

其中,rij为各指标标准化处理后的数值,xij为各指标原始数据,x′ij为各指标的理想值。

按照状态空间法的海湾承载力(CMREE)公式进行计算,可得渤海内三湾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值。通过对目标层和四个类别层承载状况的分析,以期对渤海内三湾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有一个全面的掌握。

2 渤海内三湾海洋资源与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及比较分析

2.1 目标层承载力比较分析

通过状态空间评价模型及承载力计算公式得到三湾区域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值(见图1)。截至2008年底,莱州湾海洋资源和环境承载压力最大,渤海湾和辽东湾承载力值略好于莱州湾,但是总体上三湾均处于超载状态。尽管三湾海洋生态承载状况存在一定的波动,但三湾承载状况整体呈缓慢下降趋势。

2.2 类别层和要素层承载力比较分析

在三湾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评价体系目标层承载状况分析的基础上,对其复合系统的类别层,也就是社会经济发展压力、海洋资源供给能力、海洋环境支撑能力与生物多样性维持能力分别进行评价分析,从而找出引起三湾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状况变化的主要原因,更好地为三湾区域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帮助。

2.2.1 社会经济发展压力承载状况

2005-2008年三个海湾社会经济发展压力值在1.2-1.4之间波动,总体呈逐渐增大的趋势。其中辽东湾和莱州湾压力值呈快速下降趋势,从1.39下降到1.29左右;渤海湾压力值虽有波动,但趋势没变,压力最小值为1.29(见图2-A)。从要素层承载状况分析,三湾人口和环境压力较大,社会经济下行压力明显,主要由于2005-2008年三湾区域经济快速增长,其中,渤海湾区域GDP占

环渤

海区域比重接近20%,辽东湾区域海洋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速30%以上。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的带来COD、氨氮等污染物增加,海水富营养化程度加重,海洋环境恶化等问题。同时,随着环渤海区域内辽宁“五点一线”振兴规划、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蓝色半岛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三个海湾社会经济发展压力增大的趋势短期内难以改变。

2.2.2 海洋资源供给能力比较分析

2005-2008年三个湾海洋资源供给能力值在1.5-1.9之间,三湾资源供给能力呈缓慢上升趋势(见图2-B)。其中,渤海湾供给能力最强,供给能力从1.56提高到1.85。辽东湾和莱州湾供给能力次之,在1.69-1.77之间。尽管三湾资源供给能力有提高的趋势,但资源存储量有限,长期看三湾海洋资源供给能力仍然存在较大压力。

从要素层承载状况分析,三湾旅游资源供给能力较弱,渔业资源和空间海域资源次之,油气资源相对较好。环渤海区域滨海旅游资源丰富,但旅游配套基础设施落后,因此2005-2008年三湾旅游供给能力相对较弱,随着旅游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预期旅游供给能力有提高的空间。尽管渔业捕捞量和养殖产量逐年增加,但近岸渔业资源几近枯竭,如不采取有力的渔业资源保护措施,海洋渔业资源供给有下降的趋势。2005年以来三湾油气资源供给能力明显提高,一方面由于渤海是我国重要的石油天然气生产基地,油气资源储藏丰富,具有很强的油气供给能力;另一方面区域经济快速增长带动了经济社会对石油、天然气资源需求的增加,导致油气资源供给能力的快速提高。但是由于油气资源储量是有限的,因此这种供给能力提高是难以持续的。

2.2.3 海洋环境支撑能力比较分析

2005-2008年三个湾海洋环境支撑能力值在1.1-1.3之间,三湾环境支撑能力整体呈缓慢下降趋势。其中,渤海湾支撑能力在1.17-1.23间波动,辽东湾从1.3下降到1.2左右,莱州湾从1.25下降到1.2左右。可以看出,尽管渤海湾和莱州湾环境支撑能力有波动,但总体下降的趋势是一致的,在海洋环境容量是有限的前提下,三湾海洋环境支撑能力仍然存在较大压力。从要素层承载状况分析,2005-2008年渤海湾增加了环保投入比重,但水质状况仍较差,海洋环境容量趋于饱和。辽东湾和莱州湾环保投入比重呈下降趋势,但入海污染物总量有限,因此水质状况相对较好。三湾需进一步加大对环保基础设施的投入,从源头上控制住污染物入海总量,改善提升三湾的水环境质量。

2.2.4 生物多样性维持能力比较分析

2005-2008年三个湾生物多样性维持能力在0.9-0.95之间,三湾生物维持能力整体呈缓慢下降趋势,其值偏低(见图2-D)。其中,渤海湾下降趋势较明显,维持能力从0.95下降到0.9,莱州湾次之,维持能力从0.95下降到0.92,辽东湾在0.93-0.95间波动。随着沿海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不可避免带来近岸海域水质恶化的趋势,三湾生物多样性维持能力面临的压力可能长期存在下去。 从要素层承载状况分析,2005-2008年渤海湾和莱州湾生物多样性综合指数呈下降并趋稳态势,辽东湾生物多样性综合指数呈小幅波动上升趋势。生物多样性对海洋生态系统完整性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生物多样性维持能力的强弱,因此应通过禁止不合理的海洋开发活动,严格控制污染物入海总量,避免环渤海区域近岸海洋生态环境继续恶化。

3 结论与政策建议

2005-2008年渤海内三个海湾的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普遍偏低,且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中,莱州湾综合承载状况最差。目前渤海内三个海湾均处于超承载状态,而生态环境的支持和维持能力尚显不足,在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压力增大的状况下将会逐渐遇到较大的环境制约。结合类别层和要素层承载状况比较分析:渤海湾环境压力相对较大,辽东湾和莱州湾次之;辽东湾捕捞和养殖能力相对其他两个海湾较强;渤海湾和莱州湾的油气资源供给能力较强,但本文油气资源储量指标数据由油气产量数据替代,因此这种供给能力的暂时提高是不可持续的;渤海湾水质状况在三湾中最差,生物多样性综合指数相对较高,但三湾生物多样性指数整体呈缓慢下降趋势。针对以上分析结果,应在以下几方面改进:

第一,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加快由粗放的海洋资源加工型向集约发展工业化方向转型,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借助环渤海区域强大的海洋科技资源,大力发展新兴海洋科技产业。

第二,严格控制人口增长。人的活动是环境压力的最终来源,减轻资源、环境压力和提高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必须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环渤海地区人均资源量相对不足,更加凸显控制该区域人口增长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其中,渤海湾地区环境压力最大,控制人口增长刻不容缓。

第三,加大海洋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力度。将渤海污染防治和沿海陆域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有机结合起来,实施渤海区域整体预防和治理,逐步恢复污染海域的生态系统服务和环境纳污功能[12],提高渤海生态环境整体承载水平。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Meadows D H, Meadows D L, Randers J, et al., The Limits to Growth[M]. New York: U.Books, 1972. 

[2]Arrow K, Bolin, Costanza R, et al. Economic Growth, Carrying Capacity, and the Environment[J]. Science, 1995, 268: 520-521.

[3]王中根, 夏军. 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的量化方法研究[J]. 长江职工大学学报, 1999,(4):

9-12. [Wang Zhonggen, Xia Jun. Quantitative Analysis on Bearing Capacity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J].Journal of Changjiang Vocational University, 1999,(4): 9-12.]

[4]毛汉英, 余丹林. 区域承载力定量研究方法探讨[J]. 地球科学进展, 2001,(4): 549-555. [Mao Hanying, Yu Danlin. A Study on the Quantitative Research of Regional Carrying Capacity[J]. Advence in Earth Sciences, 2001,(4):549-555.]

[5]付会. 海洋生态承载力研究[D]. 青岛: 中国海洋大学, 2009. [Fu Hui. Research on Marine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D]. Qingdao: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2009.]

[6]韩增林, 狄乾斌, 刘锴. 海域承载力的理论与评价方法[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6,(1): 1-5. [Han Zenglin, Di Qianbin, Liu Kai. Rearch on the Theories and Assessment Method of Carrying Capacity of Marine Region[J].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06,(1): 1-5.]

[7]刘康, 韩立民. 海域承载力本质及内在关系探析[J]. 太平洋学报, 2008,(9): 65-75.[Liu Kang, Han Limin. A Further Look into the Nature of Sustainability of Territorial Waters and the Internal Relations Concerned[J]. Pacific Journal, 2008,(9): 65-75.]

[8]狄乾斌.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以辽宁省为例[D]. 大连: 辽宁师范大学, 2007. [Di qianbin. Theory, Method and Case Studies of Marine Econom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D]. Dalian: Liao Ning Normal University,2007.]

[9]王开运. 生态承载力复合模型系统与应用[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7: 6, 16-17. [Wang Kaiyun. Composite Model System of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and Its Application [M]. Beijing: Science Press,2007: 6, 16-17.]

[10]谭映宇. 海洋资源、生态和环境承载力研究及其在渤海湾的应用[D]. 青岛: 中国海洋大学, 2010. [Tan Yingyu. Carrying Capacity of Marine Resources,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and Its Application in Bohai Bay Rim[D]. Qingdao: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2010.]

[11]熊永柱. 海岸带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及其应用研究:以广东省为例[D]. 广州: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7. [Xiong Yongzhu. Study on Assessment Model of Coastal Zon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Its Application: A Case Study of Guangdong Province, South China[D]. Guangzhou: 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07.]

[12]刘容子, 吴姗姗. 环渤海地区海洋资源对经济发展的承载力研究[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9, 129-131. [Liu Rongzi, Wu Shanshan. Studies on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Marine Resources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Bohai Rim Areas[M].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9, 129-131.]

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Marine Resources,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in Three Bays of Bohai Sea

TAN Yingyu1 ZHANG Ping2 LIU Rongzi2 ZHOU Lei1

(1.Environmental Science Research & Design Institute of Zhejiang Province, Hangzhou Zhejiang 310007, China;2.China Institute for Marine Affairs, Beijing 100860, 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establishes an evaluation system of indicators for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marine resources,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CMREE) to improve the quantitative research on the state of marine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for Bohai Sea, and also meet the urgent need for more effective way in using and exploiting the marine resources. It gets the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s for three bays in Bohai Sea by running StatusSpace Evaluation Metho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hree bays were all overloaded from 2005 to 2008. Additonally, Laizhou Bay took the most pressure and the CMREE was relatively low, Bohai Bay and Liaodong Bay were relatively good. By analyzing, marine resources,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in these three bays of Bohai Sea will be the most seriously restrictive factors for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Therefore, the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CMREE for the whole Bohai Sea is restructuring industries, promoting the circular economy, controlling the population growth, implementing the marine governance, strengthening the ecological recover, and gradually recovering the marine ecosystem services and environmental capacity.

Key words carrying capacity of marine resources,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CMREE); StatusSpace Evaluation Method; Bohai Sea; comparative analysis

收稿日期:2012-07-10

篇3

[关键词]海洋行政管理海洋管理行政管理公共管理

随着陆域资源的稀缺性越来越大,海洋资源逐渐引起各国的重视,海洋的地位也日益凸显,世界各国都在不同程度上加强对领海甚至公海的开发。由此,海洋管理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尽管各国政府和学术界都对海洋管理表现出极大的热忱,但实际上关于海洋管理的涵义及学科构建尚没有一个清晰统一的框架。尤其是海洋行政管理,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

当前对海洋行政管理的界定主要集中在两个角度:一是从行政法的角度对海洋行政管理及其它海洋管理概念作了梳理,如滕祖文的《海洋行政管理》一书即是按照行政法的角度来编撰。二是从管理学的角度阐述了海洋管理和海洋行政管理的关系,如郑敬高等人编撰的《海洋行政管理》一书。但是目前尚没有学者从公共管理的角度加以论述。而明确海洋行政管理在公共管理中的学科地位,不仅有利于海洋行政管理(学)自身的理论构建和发展,而且可以从一种全面的视角来审视海洋行政管理与其它海洋管理概念的关系,有利于整个管理学科的完善和发展。本文尝试从公共管理的学科角度对海洋行政管理的定位及构建作一初步的探讨。

一、海洋管理与海洋行政管理

关于海洋管理与海洋行政管理的关系,部分的学者已经作了一定的阐述。鹿守本把海洋管理的对象分为自然系统对象;海洋使用者和海上活动者对象两部分,将海洋管理定义为:“在海洋事业(含开发、利用、保护、权益、研究等)活动中发生的指挥、协调、控制和执行实施总体过程中所产生的行政与非行政的一般职能,即是海洋管理。”[1](P49)鹿守本对海洋管理的定义着眼于一般管理的角度,未体现出对海洋行政管理与其他管理的区别。郑敬高对其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把人类以海洋为对象的实践活动和以这种实践活动为对象的管理活动区别开来,前者称为海洋管理,后者为海洋行政管理。[2]或者更为详细一些,前者称为海洋经营管理,后者称为海洋行政管理。笔者也认同这种划分,只是认为海洋行政管理还应该包括政府对自身介入海洋活动的管理,因此,海洋行政管理的定义可以表述如下:海洋行政管理指海洋行政机关及其人员依法对自身及社会组织介入海洋活动的管理行为。他至少应该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政府在介入海洋活动过程中对自身的管理;二是海洋行政机关对社会其他主体在海洋活动中的管理、协调和监控。

此外,笔者更倾向于将海洋行政管理理论作为海洋管理理论的发展主体。首先完善海洋行政管理,由此带动海洋经营管理的发展,其学科的发展脉络与陆域的有所不同,甚至截然相反。如果说陆域管理理论沿着一条“企业管理理论——一般管理理论——行政管理理论(包括公共管理理论)”的脉络发展,后者的发展更多的建立在对前者理论的借鉴上,那么海洋领域管理理论则应该相反。其脉络是“海洋行政管理——一般海洋管理理论——私人海洋管理理论”。其原因主要在于:

1.海洋实践活动更具公共性,需要政府行为的有效介入。人类诞生于陆地,发展于陆地,在陆地上的活动较之海洋,成本较低,个人和私人组织有能力支撑自己活动的成本,且收益的周期较短,个人和私人组织也愿意为其活动进行投资。因此,在陆域,私人管理的理论占据主要地位,行政管理理论的发展有赖于借鉴私人管理理论的发展。而海洋活动和陆域活动不同,其不可预测性较之陆地要大的多。个人和私人组织在面对海洋活动时,由于力量和承受能力的有限,或是不愿过多的介入,或是其开发多带有短视效能,其成本—收益比例远远低于陆地,影响对海洋的进一步开发。换言之,人类探索海洋规律的活动,其“公共性”更加明显,这种具有不可分割性的规律探求,由政府来提供更为适合。政府在介入海洋活动时,必然需要建立对自身活动有效管理的理论体系,海洋行政管理的价值正是体现于此。

2.海洋活动具有更强的外部性。所谓外部性(externalities),即不属于买卖或交易双方的预测,但却是组织运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事物。[3](P9)它体现出一种活动不仅产生活动者所希望的或只影响他自己的结果,而且对他人和环境造成影响。通常而言,活动的外部性倾向于特指其负外部性。绝大多数海洋活动都产生影响公共利益的负外部性,尤其是海洋环境的破坏更是具负外部性的公共问题。海洋行政管理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就这些外部性很强,影响公共利益的海洋管理活动进行管理,而且也只有海洋行政管理能更好的消除海洋活动的外部性。[4](P39)

3.海洋活动涉及更多重要的利益主体,其协调需要政府的参与和主持。尤其是当今社会,世界各国都加强对海洋的开发。美国在1998年全国海洋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开发、保护、恢复海洋资源的建议,并从2001年起对海洋环境和法规进行全面研究,对国家海洋管理政策重新做出全面评估,从而为21世纪美国海域经济开发政策勾出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又于2004年4月了一份长达514页的研究报告。1997年日本在《海洋开发年度推进计划》中,已经把“探求新的海洋开发的可能性,立足于国际角度推进海洋的开发”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确立起来。[5]各国对海洋资源的争夺,不可避免的会发生利益摩擦,我国如果要在海洋开发和利用方面取得成效,不仅需要完善国内的开发管理,而且需要探求国际开发的协作和协调。这两方面都属于海洋行政管理的研究范畴。

如果将海洋行政管理作为海洋管理理论的发展主体,即将探索政府管理行为作为重点,那么,首先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界定海洋行政管理与行政管理、公共管理之间的关系?三者关系的明确是海洋行政管理进一步发展的前提。

二、海洋行政管理、行政管理与公共管理

上个世纪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进行学科结构的调整,其重大举措之一是设立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设行政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社会保障、公共卫生管理、土地资源管理等五个二级学科。作为一级学科的公共管理学,其研究对象和范畴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政府自身的运作和管理;政府对社会不同领域的管理(部门公共政策和管制);非政府公共部门的内部运作和管理(如学校和医院的内部管理)。[6]但实际上,公共管理学科的五个二级学科,对这三个层次的划分并不明显,或者说,很难界定五个二级学科到底应该归属哪一个层次,它们之间更多的是一种重叠和交叉的关系。尤其是面对新的领域扩充时,很难明确新领域的学科地位,至少现在的学科体系就并没有凸显海洋行政管理的位置。[1]这说明当前的公共管理学科体系存在需要完善的地方。周志忍为公共管理的学科发展提出了两条思路:第一,公共管理应该留有向外发展的余地,随着社会需求和基础条件的成熟,增设或新添其他的二级学科,只是增设的二级学科应该着眼横向分工的专业领域如环境保护等,而不是具有综合特征的学科;第二,将行政管理作为公共管理学的基础和平台,建立开发式的学科体系,即行政管理与其他的四个二级学科不是并列关系,而是某种基干与分支的关系。在不变动现有的学科体系下,可以容纳增加的研究领域。[7]

暂且不论这两种思路,哪一条更有利于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我们所关注的是,对于海洋行政管理的发展,哪一条思路更有力呢?如果选择第一条思路,作为与土地资源管理并列的二级学科,海洋行政管理称为“海洋资源管理”更为合适一些,这就面临着学科名称的再次变化。[2]笔者倾向于第二条思路,即海洋行政管理以行政管理为学科平台,将行政管理的理论体系作为基础,借鉴其他二级学科的成果,逐渐完善自身的学科体系。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可以厘清海洋管理的学科类别,完善各自的发展。如上所述,当前海洋管理与海洋行政管理的关系存在一定的模糊,本文赞同海洋管理划分为海洋经营管理和海洋行政管理,而且以后者为主体的观点。若坚持第一条思路则面临“海洋资源管理”概念的诞生,如何界定海洋管理、海洋经营管理、海洋资源管理和海洋行政管理之间的关系,又是一个新的课题。这将为整个海洋管理的发展人为增设一些壁垒,不利于学科的相互借鉴和发展。

2.当前海洋行政管理的学科构建不足以成为一级独立的学科。至少到目前为止,我国关于海洋行政管理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其自身的理论体系不仅不能和行政管理相提并论,也远不如其他的四个二级学科。海洋行政管理所借鉴的行政管理理论,要远多于自身的独特理论。将海洋行政管理归属于行政管理的一个研究系统,一方面可以继续沿着当前的研究脉络发展下去,继续借鉴,另一方面也不会与当前的公共管理学科体系发生冲突。有利于整个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

3.海洋行政管理以行政管理为学科平台,可以突出海洋行政管理以完善政府行为为核心的学科特点。如上所述,与陆上管理行为和理论的发展脉络不同,海洋活动的有效开展需要政府组织强有力的介入。行政管理学作为一门探索如何有效提高政府效率和加强政府行为的学科,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在如何管理政府和政府如何管理方面,积累的大量的理论和经验。这些理论和经验如果作为海洋行政管理学发展的基石,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的促进海洋行政管理学的发展和学科完善。

三、海洋行政管理的学科构建

在明确了海洋行政管理的内涵和学科定位后,如何构建海洋行政管理学的学科体系,也是一个需要面对的课题。当然,国内外的部分学者对于海洋行政管理的研究在范畴上作了一定的诠释。美国的J.M阿姆斯特朗和P.C赖纳在他们合著的《美国海洋管理》一书中,将国家对海洋活动的管理分为十项职能:组织海洋研究;从事海洋资料的收集、存储与分配;财政赞助;税收;监测;实施法律;解决冲突;制定政策;制定法规;制定规范等。而国内的学者郑敬高在《海洋行政管理》一书中将海洋行政管理的体系分为海洋行政管理体制;海洋立法与执法管理;海洋政策与决策;海洋权益管理;海洋资源管理;海洋环境管理等几个方面。滕祖文的《海洋行政管理》一书主要从行政法的角度进行阐述,全书的体系也类似于行政法教材的体系。[9]

笔者在综合不同学者的分类基础上,根据行政管理的学科构建,认为海洋行政管理的学科体系,主要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海洋职能。其内容主要涉及国家在海洋活动中的职责定位,政府应该介入何种海洋活动,介入的程度多大,应该采取何种方式介入,以及随着海洋环境和行政环境的变化,政府应该做出何种反应。

2.海洋制度。针对海洋职能,国家在履行职能的过程中,应该建立何种的组织体系,其机构的设立、权责、相互关系等一系列内容;此外,权力机关针对海洋管理的立法,行政机关涉及海洋方面的行政立法,都应该属于这一层面。

3.海洋战略。尽管传统的行政管理理论并没有涉及战略管理,但是公共管理,尤其是新公共管理将战略管理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且要将战略思维融入行政管理的所有阶段之中。[8]对于海洋行政管理而言,其战略思维更为重要。战略的涵义本来就蕴含着一种竞争,世界各国对海洋资源的争夺,正是战略思维的体现。海洋战略的重点在于探讨海洋环境和海洋资源的变化,海洋未来的国际地位,世界各国针对海洋的举措,以及我国如何保护领海和有效参与公海开发。

4.海洋决策。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水平是公共政策研究的主要内容,海洋决策的研究范畴同样应该立足于此。在借鉴公共政策的理论模型的基础上,结合海洋战略和海洋环境,提高政府的海洋政策水平。

5.海洋实施。即海洋立法或海洋决策做出后,海洋行政机关及其人员贯彻法规和政策的全部活动或整个过程。它至少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海洋行政指挥、海洋行政沟通、海洋行政协调、海洋监控和海洋方法。海洋实施应该是整个海洋行政管理内容最为庞杂的部分,也应该成为其他海洋管理汲取海洋行政管理理论和方法的主要部分。

6.海洋财政。主要涉及政府在海洋管理活动中的财政支出和财政收入。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权力机关如何界定海洋开发的财政支出在整个财政预算中的比例和地位;二是政府如何利用财政手段有效的调控整个海洋开发的进度和规模,以达到海洋开发的最佳效果。

7.海洋伦理。主要探讨在开发海洋资源的过程中,人类与海洋之间的关系、海洋环境保护与海洋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海洋长期利用与近期利用之间的关系、各国在公海的行为规范等。

[参考文献]

[1]鹿守本.海洋管理通论[M],海洋出本社,1997

[2]郑敬高.海洋管理与海洋行政管理[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3][美]戴维.H.罗森布鲁姆.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郑敬高等.海洋行政管理[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2

[5]李靖宇于良臣.关于中国陆域经济与海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考[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6][7]周志忍.论公共管理学科整合:问题、挑战与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8][澳]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9]藤祖文.海洋行政管理[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2

OceanPublicAdministration:ConceptandBuildingfromPublicManagement

[Abstract]howtodefiniteoceanpublicadministrationanddistinguishoceanpublicadministration,oceanmanagement,publicadministrationandpublicmanagement,somescholarhavemade.Buttheyhavenotmadefromtheangleofthecourseofpublicmanagement,whichisthefirstproblemoceanpublicadministrationneedface.

[Keyword]oceanpublicadministrationoceanmanagementpublicadministrationpublicmanagement

--------------------------------------------------------------------------------

篇4

关键词:海南;海洋经济;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5-0051-02

纵观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都是因海而兴、因海而强、因海而昌盛。世界上10个最发达国家中有8个在沿海,如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等;世界五大产业带全都濒海而建。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人类越来越认识到海洋拥有无法估量的通道价值和战略价值。中央在十报告中高瞻远瞩提出“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战略,海南也及时提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推进海洋强省建设”。

一、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

海洋经济一词的较早表述,见于1999年10月12日―13日加拿大AVSL举办的主题为“海洋经济与圣劳伦斯发展”的论坛,该论坛主要探讨海洋经济在圣劳伦斯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作用。2009年6月,美国出台了国家海洋经济计划的第一份独立报告《美国海洋和海岸经济(2009)》,并召开了美国“海洋经济:海洋在国家经济未来发展中的作用”听证会。后来,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了“关于改善海洋、海岸和大湖地区、增强海洋经济实力发展计划”的备忘录。至此,美国海洋与经济的联系以及海洋在经济中的地位,才首次被提升到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的高度。Rockefeller(2009)指出,“海洋经济及其重要性在当今得到了很好的见证,从食品到燃料,我们依赖于海洋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来驱动经济发展。”关于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IUCN(2009)提到“健康的海洋经济”(Healthy-

blue economy),事实上是将海洋生态和海洋可持续发展理念渗透入海洋经济中的发展思维,是海洋生态系统与海洋经济系统统筹协调的发展模式。

(二)国内研究

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五次海水养殖浪潮,被称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史上的五次海洋产业技术革命。20世纪80年代,我国又提出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向海洋乃至内陆水域索取人们所需要的、更多的优质水产品的“海洋革命”的新构想。此后,“海洋产业”、“海洋经济”的口号频繁出现于我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文献中。宋幼勤(2001)认为,海洋经济即为蓝色经济,或者将蓝色经济解释为海洋经济的衍生形式。还有学者提出了更狭义的海洋经济概念,将海洋经济定义为海洋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车亭,2007)。而近期,尤其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战略提出后,国内各界对于海洋经济的理解(姜大明,2009;龙永图,2009)虽然在具体表述上略有差别,但基本上都已将海洋经济与蓝色经济做了区分,将蓝色经济视为较之于海洋经济的一个更为宽泛、更具发展内涵的概念,更强调海洋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海洋生态与经济、社会等子系统的协调,海洋产业外延的扩展,即由单纯的海洋经济扩大到海洋、临海、涉海三方面,以及海陆统筹一体化发展[1]。

二、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挑战

(一)发展现状

海南省四面环海,海域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海域面积的2/3,海岸线长度1 823公里,拥有国内唯一的热带海洋性气候,海洋资源十分丰富。作为中国海洋面积最大的省份,海南省2011年海洋生产总值达到612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提高到24%,逐步形成了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油气业等四大支柱产业;2011年,这四大支柱产业增加值396亿元,占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的64.7%。逐步形成了以海口市为中心的北部综合产业带、以三亚市为中心的南部休闲度假产业带、以洋浦经济开发区和东方工业区为主体的西部工业园区和围绕“博鳌亚洲论坛”的东部旅游农业产业带。滨海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海南省航空业、交通运输业、房地产业、酒店业的快速发展,刺激了该省的消费需求,有力地拉动了海南省经济增长[2]。海洋港口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形成了北有海口港、南有三亚港、西有洋浦港和八所港、东有清澜港的“四方五港”格局。

(二)存在的问题

1.海洋产业结构有待优化。海南省海洋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主要表现为第一产业比重过高,第二产业发展滞后、比重过低。2010年,海南省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为22:23:55,而全国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为5∶47∶48,与全国对比,海南省海洋经济第一产业比重过高,第二产业比重过低。

2.海洋科技力量较为薄弱。海南省海洋人才缺乏,科研机构分散、规模较小,尚未形成合力,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大型研发基地,影响了海洋科技综合优势的发挥。科技成果产业化进展较慢、转化率较低。

3.海洋产业投入不足。目前,海南省海洋产业投融资体制不健全、渠道不畅通,各级财政没有设立海洋产业专项资金,不能发挥财政对海洋产业投入的带动作用。同时,涉海企业也没有直接进入资本市场融资,融资渠道不宽。造成海洋产业融资能力弱,投入严重不足,而海洋产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投入不足直接影响到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进程。

4.海洋法律法规体系有待健全。海南省海洋立法进程相对滞后,法律法规尚不健全,现行海洋法律法规过于原则化,有些已经建立的海洋法律制度内容不够完善、不配套、不系统,没有形成完善的海洋法律体系。

(三)机遇与挑战

海南省虽拥有独特的海洋资源优势,但是2011年海洋经济总产值仅为612亿元,与广东(9 807亿元)、山东(8 300亿元、浙江4 500亿元)、福建(4 420亿元)等沿海省相比差距很大,这与其海洋资源大省的地位极不匹配,离海洋经济强省差距甚远,大海洋小产值矛盾尤为突出。“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海南省如何在较短时期通过跨越式发展,达到或超过沿海强省海洋经济水平,是建设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和实施绿色崛起面临的重要挑战。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背景下,作为海洋大省的海南省迎来了发展海洋经济的重大机遇,海南省该如何利用好辽阔的海域,抓住机遇建“海洋强省”。海南省应大有作为,也义不容辞。因此海南省应利用好优势的海洋资源,跨越式发展海洋经济,加快推进“海洋强省”战略步伐,早日实现国家的战略意图。

三、加快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的策略

(一)培养海洋意识,维护海洋权益

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通过网络、媒体、展览等多种途径,强化海洋国土观念,增强科学开发利用海洋意识,强化海洋环境资源意识,深刻认识发展海洋经济对维护南海和海洋权益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加强渔监船队建设,开展南海定期巡航制度,依法开展巡航监视和执法检查,对越境捕捞渔船依法查处。建设南海维权基地,在西南中沙群岛设立行政机构,加强对西南中沙群岛的行政管理。鼓励海南省渔民建造钢质大型渔船,建设西南中沙渔业补给基地,发展外海捕捞,进一步维护我国南海[3]。

(二)实施科技兴海,加快发展步伐

整合现有的海洋科技力量,以海南省水产研究所、海南省海洋开发规划设计研究院为基础组建海南省海洋科学研究院。建立军队、企业、科研院校研发体系,支持海洋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争取设立国家南方海洋科研中心和科考基地。多渠道增加海洋科技投入,财政逐步增大社会发展科技专项资金规模,支持海洋领域科技创新活动,推进海洋高新技术成果集成创新和产业化。建设南海海洋科技研发基地和产业园区,加快海洋高科技产业化进程。科学开发西南中沙海洋资源,同时在三沙市建设海洋生态保护区,并加强渔业基础设施建设。

(三)加大投入力度,壮大产业规模

政府应加强财政资金对发展海洋经济的支持,特别是要增加对公益性海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积极争取将南海油气开采税收的一部分用于军民共建海防体系建设,力争海洋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物资、装备免税。搭建投融资平台,逐步建立起财政扶持、金融支持、群众自筹、吸引外资等开放式、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积极争取商业银行的信贷投入和国家中长期政策性贷款的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将资金向海洋产业倾斜[4]。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吸引外商采取各种投资方式兴办海洋外资企业。

(四)抓好项目建设,强化带动作用

应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引入一批关系全局和带动性强的重大海洋经济项目。要加强协调配合,提高办事效率,优先保障具有重大影响的海洋项目用海用地指标,并以此类项目为突破口提升带动辐射功能,促使相关海洋产业集中集约发展,推动海洋产业结构升级和布局优化,壮大海洋经济总体规模,增强海洋经济发展后劲。重点抓好海洋旅游、海洋石油化工、海洋船舶制造、滨海矿砂项目和重大海洋科技项目的建设。在国家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引进国内外有实力的企业开发西沙、中沙、南沙海域资源。

(五)完善法律体系,提升管理能力

完善地方海洋立法内容,重点推进法规空白领域的地方性立法工作,增强海洋法规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加强港口管理、海洋渔业管理、海洋资源管理、海岸带保护与开发管理、海岛开发与保护、海域管理和海洋环境保护等法规体系建设,形成更加完备的海洋综合管理法律制度,做到依法“管海”、依法“用海”和依法“兴海”,把海洋资源开发和管理活动真正纳入法制化轨道。建立海上执法协调机制、海上执法信息通报和案件移交制度,开展海上联合执法行动,提高对海上综合案件的处置能力,制定海上应急执法工作预案,提高海上执法的整体力量与优势。

(六)实施人才战略,增强发展后劲

突出引进和用好高层次海洋创新创业型人才,加强重点海洋产业领域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创新海洋人才工作体制机制,营造适合海洋人才发展的制度环境。制定海洋人才管理政策,狠抓落实,把海洋重要人才的优惠政策真正落实到人头上。实施海洋人才工程,重点引进和培养海洋高层次创新创业型人才、海洋基础科技人才和海洋管理人才;加快推进滨海及海岛旅游业、海洋渔业、海洋工程、海洋新兴产业、南海资源开发等重点海洋产业的人才工程建设。建立健全海洋人才公共信息与公共服务平台。

参考文献:

[1] 崔玉阁.山东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5.

[2] 齐美东.基于SWOT的海南海洋经济发展探讨[J].生产力研究,2011,(1):135.

篇5

[关键词]:遥感 防灾减灾 海洋管理

1、概述

海洋管理也可称为海洋综合管理,是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代表政府履行的一项基本职责。它的核心内容包括:海域使用管理、海洋环境管理以及海洋权益管理,协调机制。《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关于海洋综合管理问题的定义是:“海洋综合管理应从国家的海洋权益、海洋资源、海洋环境的整体利益出发,通过方针、政策、法规、区划、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以及组织协调、综合平衡有关产业部门和沿海地区在开发利用海洋中的关系,以达到维护海洋权益,合理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环境,促进海洋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目的。

当前我国海洋管理的业务化工作中海洋灾害应急监测、海域使用测量、入海排污口监测、海岸带调查等工作仍然以人工现场采样、调查船走航监测为主。这就造成了日常管理效率低、管理滞后、灾害发现不及时、应急反应速度慢等问题。

随着卫星遥感技术的日益成熟以及卫星海洋学的发展,遥感中的大量高新技术被应用到海洋日常管理中来,成为获取和更新空间数据的强有力手段。不仅可进行一次性的资料调查和环境监测,通过多时相信息的综合开发与利用,将遥感系统与地理信息系统有机整合,能够实现资源与环境的快速检测和预报。

2、遥感在海洋管理的应用

2.1 海洋灾害预警

我国大陆海岸线长,海岸带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发生海洋灾害时往往损失巨大。我国沿海常见的海洋灾害包括:赤潮、台风、风暴潮、海岸侵蚀、海洋溢油和海水污染等。当灾害发生时,常规监测方法无法给出全面的灾情评估。

在赤潮监测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卫星数据为美国的SeaWiFS资料,其空间分辨率为1Km,时间分辨率为1-2天。SeaWiFS被称为第二代水色传感器,拥有比前代传感器更多的波段、更高的信噪比(SNR)与更好的大气校正算法,在计算生物量、叶绿素a浓度和水体透明度等方面有更可靠的生物光学算法。如果采用补偿悬浮物散射的大气校正算法和适合当地的叶绿素算法,SeaWiFS能很好的估算叶绿素浓度数据,进而预测赤潮的发生。雷达是近年来溢油探测中十分重要的传感器,用于溢油探测的雷达主要有两种,即合成孔径雷达(SAR) 和侧视机载雷( SLAR)。通过气象卫星也可以对台风的风速、气压、影响范围和移动路径等情况有比较准确的了解。通过陆地卫星如我国发射的HJ-1A/B以及资源三号卫星,可以对海岸带环境变化情况给出比较可靠的分析.

遥感技术是获得海洋信息的重要手段。由于卫星遥感技术具有实效性、大尺度、成本低、快速和长时间连续监测等其他方法不能比拟的优点,利用遥感技术建立全天候多层次立体海洋环境监测是海洋灾害监测、预警工作开展的基础,它也能够对我国沿岸海区的异常和灾害的发生提供足够多的基础观测资料,对改善我国现有海洋环境监测技术水准,减轻海洋灾害,促进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2 海域使用动态监管

当前我国海域管理自动化程度低,管理和各种业务数据分散,如何将复杂多样的海洋数据如功能区划、基础地理、海域使用、资源、环境、规划以及其它专题数据有机的管理起来,是海洋管理部门最关心的问题。

在海域使用管理系统中,利用遥感影像作为背景资料,叠加上海域使用数据,可以更加直观的显示和反映信息。如在遥感影像上叠加不同时期的海岸线,可以明显地看出海岸线的冲瘀变化情况,对岸线进行监测。通过遥感影像,可以确定新审批的填海面积,并根据该面积进行有计划的填海活动。同时还可以监测岸边的围垦活动以及河口地区冲瘀的变化情况。

目前,卫星数据被广泛应用在海域使用管理领域,如SPOT、LandSAT、我国资源三号卫星等。LandSAT卫星属于美国NASA的陆地卫星(Landsat)计划(1975年前称为地球资源技术卫星 ― ERTS ),从1972年7月23日以来, 已发射8颗(第6颗发射失败)。目前Landsat1―4均相继失效,Landsat 5仍在超期运行(从1984年3月1日发射至今)。 Landsat 7于1999年4月15日发射升空。Landsat8于2013年2月11日发射升空,经过100天测试运行后开始获取影像。

2.3 海洋环境参数反演

海洋环境参数包括:海表面温度,海流、海面风场、波浪、海面高度等.利用卫星数据可以对这些海洋环境参数进行反演,提高对海洋环境现状的认识,同时可以对海洋灾害如台风、海啸等进行预警.

目前最广泛使用的传感器包括:AVHRR、JASON-1、TOPEX/POSEIDON以及QickSCAT等。

AVHRR原本是为气象研究设计的,但其第3、4、5通道用于探测亮温数据,其数据经反演可得到海表温度。由于其具有重访周期短、可靠性高、成本低并有长时间序列的存档数据等特点,在气象之外的环境遥感应用领域中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由于NOAA卫星不断有后续卫星发射,因此用AVHRR进行海温反演的研究从未间断,并建立了丰富的模型与算法。1992年8月10日发射的TOPEX/ Poseidon卫星是NASA、美国航天局、法国国家空间研究中心以及法国航天局联合完成的卫星任务,其目的是用于地图海洋表面地形。

3、总结

海洋遥感技术对海洋资源管理和环境监测领域的影响日益增强,为研究、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成为人类认识海洋的关键技术。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及其与GIS技术结合的日臻紧密,遥感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必将更加广泛。2I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将遥感技术中的科技生产力转化为海洋管理部门的现实生产力,提高涉海部门的管理水平,增强办事效率,满足社会需求,是全体海洋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相信通过海洋部门和其它部门的共同努力,我国海洋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和网络化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陈应华,王华接,谢学东. 广东近岸海域赤潮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海洋与渔业, 2008(10):14-16.

篇6

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发表了题为《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的论文,在反思传统经济学的基础上,明确阐述了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并首次提出了“生态经济协调理论”[1],标志着生态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式诞生。生态经济协调理论认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无时无刻不在与生态系统发生关系,且社会经济系统的运行始终建立在生态系统基础上,并与生态系统构成了耦合关系复杂的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在该系统中,不断增长的社会经济系统对生态系统资源环境需求的无止境性与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对资源环境供给的局限性构成了连续发展过程中贯穿始终的矛盾,该论断同样适用于海洋生态经济这一特殊复合系统。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随着人类对海洋认识的不断加深,人类社会开始了以捕鱼、海运、盐业等为重点的初级海洋产业发展时代,国内外关于海洋生态结构、功能、生物生产力、食物链等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不断增多,海洋经济学研究也逐渐萌芽。20世纪90年代,海水养殖的普及、海洋油气资源的大面积开发以及海洋旅游产业等新兴产业的迅速崛起,促使人类进入了现代海洋产业发展时代。然而,随着人类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产业的规模化推进,海洋生态系统运行状况却愈加恶劣,人为因素引起的海洋灾害不断增多,海洋资源枯竭、水域污染与生境破坏日益严重,海洋自然净化能力、平衡能力不断衰退。鉴于海洋经济增长与海洋生态保护矛盾的日趋尖锐,20世纪90年代后期尤其是进入21世纪,国内外对于海洋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不断增多。

纵观已有海洋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研究,国内外学者研究对象涉及到沿海国家、沿海城市、海岸带、海岛、滨海、近海、海洋、渔场等众多地理空间区域,研究视角大多从海洋(包括沿海、海岸带、海岛等研究对象)的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出发,基于海洋经济需求与海洋生态供给这一根本矛盾,形成了多种海洋生态与经济发展关系模型和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并在海洋生态经济综合协调管理措施上不断创新突破,研究成果日渐丰硕,为海洋实际开发管理工作提供了一定支持。总结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国内外关于海洋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主体研究逻辑思路为:以海洋的生态经济价值贡献为起点,剖析当前海洋生态经济矛盾和危机,评估海洋生态安全及产生问题根源,构建海洋生态经济关系模型,进行海洋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提出海洋生态经济问题协调、治理或综合管理的办法与措施。所运用的研究方法涵盖:系统分析方法、生态经济学方法、地理学方法、数学模型方法、地理信息系统方法、管理学方法等。由于海洋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研究起步较晚,各方面研究目前仍处于交叉进行阶段,不存在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因此,按现有研究逻辑和内容划分,本文将该领域的国内外论文研究成果分以下五个方面综述。

1海洋生态经济价值和贡献研究

海洋生态经济价值与贡献研究是海洋生态学、海洋经济学以及海洋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乃至人类开发海洋的基础,国外学者关于海洋生态经济价值和贡献的研究已积淀了较为深厚的理论成果,并初步形成了相对成熟的评估体系和方法。如Costanza等[2]在构建海洋生态经济价值类别体系的基础上,详细剖析并评估了全球海洋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价值,得出全球海洋生态经济价值为461220亿美元/a;Martinez等[3]研究了沿海区域的生态、经济和社会重要性,提出应推进继续海洋生态经济评估工作,以确保沿海实现最有价值的可持续发展;Beau-mont等[4-5]识别并定义了海洋生物多样性所能提供的物质与服务,提出该物质和服务的有效利用对海洋生态系统的运转能够起到基础性作用;Kildow等[6]探讨了衡量海洋对国民经济贡献的重要性,指出由于各国相关定义和方法的差异,以现有资料测量、比较与海洋有关的经济活动价值仍较为困难。

在海洋生态经济价值和贡献研究方面,国内学者最初主要从理论探讨的角度进行定性分析,近几年许多国内学者开始借鉴国外学者研究成果,并将生态经济学有关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的方法(如市场价值法、影子工程法、机会成本法等)引入,形成了诸多定量实证性结论,尤其是随着2005年国家海洋局启动“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估”研究计划的实施,国内学者相继在海洋生态系统服务概念界定、经济属性概括、服务类别划分及经济价值实际评估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突破。如张朝晖等[7]从海洋生态系统的组分、生态过程及生物多样性等3个方面分析了海洋生态系统能够产生和支持的生态系统服务,并将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归纳为15种类型;高晓路等[8]研究了天津市海岸带环境的空间价值差异,并对海岸带产业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效果进行了比较,发现天津海岸带工业开发通常以生态环境破坏为代价,而渔业开发则能带来正面综合效益;石洪华等[9]以桑沟湾为例对养殖型海洋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与价值进行了系统评估,结果表明2004年桑沟湾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为10.51×108元;卢霞等[10]根据TM遥感影像及海岸带资源综合调查结果,采用国外学者Cost-anza分类系统和服务单位价值,估算出连云港海岸带生态系统功能总价值为22.55亿美元/a;王丽等[11]应用条件价值法对罗源湾海洋生物多样性维持服务价值进行了评估,并指出家庭年收入、对生物的了解程度和环保意识是影响生态价值评估的主要因素。

2海洋生态经济问题与危机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海洋自然科学研究推进,人类对各类海洋资源、环境的开发利用程度不断提高,新兴海洋产业陆续崛起,然而,面对海洋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自然资源不断枯竭、水域生境持续破坏的现实状况,国外学者普遍认为海洋生态稳定运行与人口急剧上升、消费超常增长的矛盾已接近不可调和的程度,人类必须重新审视人与海洋的关系,改变海洋经济原有粗放式发展模式,以扭转当前全球海洋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危机。

Costanza[12-13]认为人类活动已开始接近海洋的限制,有必要制定海洋可持续利用的共同愿景,同时提出沿海灾害对生态、经济和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损失,其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目前受人类经济利益盲目驱动的经济体系可能正在破坏人类的可持续福祉;Clausen等[14]从跨国的角度分析了导致全球海洋和淡水鱼生物多样性下降的人口、经济和生态因素,提出海洋和淡水鱼生物多样性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由此也导致了全球渔业不可持续发展的危机;Kildow等[6]认为当前海洋生态与各产业正面临诸多困难与麻烦,亟需对海洋和沿海不同地区采取经济、生态恢复措施。国内学者关于海洋生态经济问题与危机的研究主要应用归纳演绎方法,从现有海洋经济效益和生态问题两个角度出发进行研究,涉及内容较多、层面较广,但学者们也普遍认为我国海洋经济需求无限与生态供给有限的矛盾愈加尖锐,局部沿海区域和海域生态经济危机已十分严重。如杨金森[15]从海洋荒漠化危险、海洋产业衰退、沿海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到的威胁、海洋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等多个方面系统剖析了我国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当前正面临的可持续发展危机;楼东等[16]在分析我国海洋资源现状的基础上,应用灰色系统法对海洋产业进行了关联分析和预测,认为我国海洋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区域发展不平衡、科技贡献率低、海洋灾害影响大,是制约我国海洋生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吴次方等[17]认为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我国沿海城市的生态危机在不断加重,主要表现为大气污染严重、固体废弃物堆积、热岛效应、地面沉降、湿地消失、水资源污染与短缺、近海污染、赤潮频发、海平面上升、生物多样性减少等方面。#p#分页标题#e#

3海洋生态安全评估及机理研究

为深入研究海洋生态恶化的程度与产生的根源,国外学者在主张推进海洋资源环境普及调查的同时,也将海洋生态安全评价与机理作为研究重点,研究成果呈现出细致、深入的特点。如Garry等[18]计算并分析了新西兰地区历年的生态足迹;Bolam等[19]全面评估了英格兰和威尔士海岸线周围疏浚物处理的海洋生态环境后果;Vassallo等[20]应用微观泥沙和底栖生物群落评价了亚得里亚海南部沿海地区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性;Borja等[21]综合回顾了全球河口和沿海生态完整性评价的工具与方法;Day等[22]应用GIS系统和空间分析法,对澳大利亚海域斯潘塞湾的生态分级进行了空间分布研究,为澳大利亚的海域治理提供了辅助支撑。由于海洋生态系统的持续衰退,国内学者关于海洋生态安全评估的研究也在不断增多,现有研究大多借鉴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与模型,但研究成果通常偏重于某沿海地区或海域生态安全的现状评价,缺乏细节性、跟踪性、系统性的研究结论。如杨建强等[23]应用结构功能指标法对莱州湾西部海域海洋生态系统进行健康评价,得出其健康程度一般,部分海域已达较差状态;吴次方等[17]以长江三角洲为例评价了我国沿海城市的生态问题,认为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人类认识论、科学技术发展、资源产权不明晰和制度缺陷;刘伟玲等[24]利用生态足迹法计算出辽宁省及其沿海6市2003~2005年的生态足迹均超过了生态承载力,且生态赤字有逐年增加趋势;王晓红等[25]应用EwE5.1软件对南海北部大陆架海洋生态系统演变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近20a的过度捕捞已导致生态系统和渔业资源逐渐退化;陈斌林等[26]在对连云港近岸海域进行生态环境调查和评估的基础上,运用因果链分析法,阐述了社会经济发展对自然环境造成恶劣影响的机理;吝涛等[27]通过探讨响应力与生态安全问题因素的作用机制,建立了用以分析海岸带生态安全响应力反馈效果、反馈效率和充分性的定量评估体系,并以厦门为例进行案例分析,发现厦门整体生态安全响应力尚处在较理想水平。

4海洋生态经济关系模型与可持续研究

近几年,国外学者越来越多地应用数学模型模拟并分析海洋生态与海洋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评价各类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并初步形成了若干规律性总结及共识,为海洋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奠定了基础。如Grasso[28]分别运用动态优化模型与模拟模型建立了海岸红树林生态系统中森林和渔业生产的生态经济模型,研究了两种模型方法在解决红树林资源使用问题时的交叉及融合;Jin等[29]通过合并生态与经济分析模型,开发出了用以研究沿海地带生态经济系统的输入输出模型;Verdesca等[30]从经济系统和环境系统之间能量交流的视角出发,应用有效能与经济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描述生态系统状态和其经济附加值之间关系的指标体系,并应用该指标体系对SaccadiGorolagoon海岸带生态经济系统进行了可持续性评价;Claire[31]深入研究了海洋保护区的生物经济模型,但认为当前学者对海洋保护区的生态经济关系分析结果较为悲观;Finnoff等[32]构建了连接生态与经济的一般均衡模型,并将其应用于濒危斯特勒海狮的替代品及配额制定,提出应改变所有人口和经济变量以恢复海洋生态系统;Ho-agland等[33]对全球64个大海洋生态系的社会经济、海洋产业活动、渔业和水产养殖、造船和石油开采、海洋旅游业五个方面进行定量分析,得出全球各个大海洋生态系的海洋活动和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之间的关系曲线,并对64个大海洋生态系统的海洋产业活动与社会经济发展进行了分类;Ian等[34]认为海洋生物物理与人类社会之间存在密切的相互依存关系,并由此提出了一个研究海洋系统的生态经济方法和模型。

随着海洋生态危机与海洋经济增长矛盾的日益尖锐,国内学者也开始意识到将海洋生态与经济视为统一整体进行研究的必要性,依据海洋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等学科,不断延伸海洋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的内涵,并引入多种计量模型,深入剖析海洋生态与经济的相互作用机制,评价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使研究成果不断深入。代表性成果有:陈东景等[35]基于生态足迹指数和人文发展指数构建了可持续性评价框架,并对我国海洋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了实证评价,结果显示1991年到2003年我国的渔业资源开发以粗放投入为特征,对生态经济系统运行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压力;苏伟[36]通过对1996~2005年北部湾广西沿海区域经济系统和水环境系统13个指标的计算,得出泛北部湾经济区广西近岸海域环境与经济发展属于协调类型;李怀宇[37]运用非线性动力学理论法对海洋生态系统和海洋经济系统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运用DEA法对天津市海洋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进行了评价,得出无机氮类污染物对天津地区影响海洋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污染物,而天津市海洋生态经济尚有潜力可挖;岳明等[38]在建立海岸带生态经济耦合系统模型的基础上,以非线性动力学理论为指导研究了海岸带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的反馈机制,探讨了海岸带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同演变;狄乾斌等[39]运用复合生态系统场力分析框架对辽宁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演进特征及其系统耦合模式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由于海洋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海洋资源环境保护的加强,1997~2005年辽宁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所增强。

5海洋生态经济协调治理与综合管理研究

进入21世纪,西方国家更加关注海洋生态经济协调发展,并逐步将海洋生态经济的综合管理纳入国家日常工作范畴,实践经验的积累为学术界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使得该领域研究成果不断增多。如Costanza等[40]探讨了海洋生态与海洋经济的重要性及其当前面临的问题,并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了海洋生态、科学和政策之间的联系,提出了一套海洋可持续管理的核心准则;Bene等[41]关注了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在危险状态下的生存能力,建立了有关海洋可更新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管理的动态模型;Cicin-Sain[42]从海洋保护区的角度回顾了沿海和海洋综合管理的理论与实践,认为海洋保护区对海洋综合管理的有效实施意义重大;而Lloret等[43]通过对近50a来影响地中海沿岸CapeCreus区域各种生态要素的人类活动进行分析,认为在当地建立海洋保护区并不足以保证海洋资源和物种的可持续性,应将其与综合海岸带管理规划相结合;Chang等[44]将海岸带系统分为四个子系统:社会经济子系统、生态子系统、环境子系统和管理子系统,在对各子系统内部要素进行协调的基础上,建立了海岸带综合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应用其对垦丁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进行了分析;Garmendia等[45]认为传统自上而下的官僚管理方法并不足以解决海洋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冲突问题,提出应将不同专业知识和价值观进行整合,应用社会多准则评价方法作为海岸带综合管理的决策支持工具,以避免管理过程中的价值冲突和不确定性。#p#分页标题#e#

海洋生态经济协调治理与海洋综合管理模式创新是近年来国内学者在海洋生态经济协调发展领域的重点研究课题,尤其是许多国内学者将管理信息系统理念与技术引入海洋生态经济协调治理和综合管理研究中,对以往研究成果形成了一定突破。如陶建华[46]介绍了基于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海岸带管理模型,并将其应用于渤海湾天津海岸带管理中;叶属峰等[47]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区域海洋经济发展及其对海洋生态的依赖性进行深刻剖析,阐述了海洋生态修复建设对长江三角洲区域海洋生态经济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李纯厚等[48]在系统分析我国海水养殖环境质量的基础上,总结了已有的海洋生态修复技术,具体包括物理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和生物修复技术等;郭嘉良等[49]为实现对海洋生态经济健康相关因素监测值系统化管理,尝试性地构建了海洋生态经济健康管理信息系统;陈豫等[50]在分析了数学模型的输入、输出和处理方法的基础上,利用ASP.NET技术和SQLServer设计开发了一个基于数据库的海洋生态模型管理系统;阳立军等[51]在分析海洋生态、环境、资源和经济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提出在海洋开发过程中需维持各要素之间的动态平衡,应当实施海洋开发的集成战略;倪一卓等[52]以东海海岸带综合管理为例,基于C#语言和ADO.NET技术等构建了东海海岸带管理协议支持工具。

此外,为解决海洋生态经济发展当前存在的问题,国内外许多学者还从海洋资源产权管理(如贺义雄[53]等)、海洋生态补偿制度(如韩秋影[54],张继伟[55]等)以及海洋产业升级优化(如Smith[56],朱坚真[57]等)等角度进行了研究,研究成果日渐丰硕,为海洋生态经济矛盾的缓解提供了借鉴和支持。

6已有研究成果评价

纵观国内外对海洋生态与经济的关系研究不难看出,国内外学者都十分重视海洋生态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其协调发展,深刻认识到现有问题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阻碍,从不同角度、不同专业领域研究分析了生态、资源、经济在海洋系统中发展的若干重大课题,并采用各类技术支持手段、多种定量模型、各类评价指标体系等辅助工具使海洋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的内容与方法不断更新与完善,研究领域不断延展,但总体而言,关于海洋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

(1)理论体系尚不健全。理论研究成果是客观实践的主观反映,由于现代海洋产业发展起步较晚,现有海洋经济与生态数据统计体系尚不健全,尽管已有海洋地质学、物理海洋学、海洋物理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学、海洋生态学、海洋环境科学、海洋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等一系列学科理论支撑,但海洋经济增长与海洋资源消耗、海洋产业发展与海洋环境保护、沿海人口激增与生态容量有限等诸多社会生产力与自然生产力间的矛盾还未在整体上充分展开,海洋生态与经济相互作用关系的本质规律尚未全面暴露,使得该研究领域的诸多基本问题不能达成统一共识,研究成果分布零散,未能进行较为系统的理论概括、形成全面的海洋生态经济学理论研究框架体系。

篇7

关键词:海洋经济;海洋产业;福建

中图分类号:F2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2-0261-04

一、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的条件

(一)区位条件

福建省地处东南沿海、与台湾隔海相望,海域面积为13.6万平方公里,比陆地面积大12.4%;海岸线长3 752公里,拥有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1546个;天然良港达上百个,可建20~50万吨级泊位的深水岸线长47公里,其中沙埕港、三沙湾、罗源湾、兴化湾、湄洲湾、厦门湾、东山湾等7个港湾可建5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与其他沿海省份相比,福建省海洋经济最大的优势就在于海峡、海湾、海岛。同时,福建省又处于中国长江与华南两大经济圈的中间。这种区位优势使福建省的港口拥有众多的航线及开设更多航线的潜力。随着台湾海峡两岸完全通航的逐渐实现,台湾海峡作为一个地理位置优越、资源条件极佳的黄金水道,将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

(二)海洋生物资源

福建省东临台湾海峡,海域广阔,浅海滩涂面积2 069平方公里,拥有闽东渔场、闽中渔场、闽南渔场、台湾浅滩渔场、闽外渔场,是中国的主要渔区之一。海水温度、盐度适中,水质肥沃,浮游生物多,天然饵料丰富。福建沿海是带鱼、鲳鱼、乌贼等经济鱼类的必经之地,同时一些港湾又是各种鱼类的生殖场所,如官井洋是大黄鱼的产卵场,围头湾到金门岛周围海域是真鲷产卵场,厦门港、湄洲湾、闽江口、沙埕港等式马鲛鱼产卵场,等等。此外,还有红树林、珊瑚礁、红河口海湾等各种海洋高生产力的生态系统。

(三)海洋矿产资源

福建省海域中蕴藏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据调查,福建沿海已发现有矿产近60种,矿床、矿(化)点近两千处,可供开采利用的主要有花岗岩、高岭土、石英砂、耐火粘土、叶腊石、明矾石、砖瓦粘土、钛铁矿、钾长石、硅线石、泥煤、海蛎壳、硅石等。其中花岗岩、高岭土、石英砂和叶腊石是福建沿海地区的优势矿种,其储量居全国前列。独居石、磷钴矿、钛铁矿等稀有金属矿砂均属第四系滨海沉积砂矿。根据地球物理勘探资料,台湾海峡西部具有数千米厚的中、新生代沉积层,具有一定的生、储、盖条件,有良好的油气显示,20世纪80年代开展的综合性海洋调查和专项性海洋调查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并圈定了两个含油气圈闭构造。

(四)滨海旅游资源

福建有着丰富的岛屿旅游资源。岛屿自然旅游资源主要有海滨沙滩、海蚀地貌景观和岛屿风光、岛上湖泊水库,其中,海滨沙滩主要分布在海坛、东山和湄洲三岛,沙质细软,环境容量大,开发利用前景可观;海蚀地貌景观丰富,由此形成的大量奇石异洞是岛屿的又一主要旅游资源,尤以平潭岛的地貌景观最为奇特;岛上湖泊水库大多分布在闽东地区,尤以平潭的三十六脚湖和大嵛山岛的天湖为代表,可作为岛屿旅游由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的基调景观。而妈祖文化、宗教祠庙、古代海防建设、民俗风情则构成了福建沿海岛屿人文旅游资源。

二、福建省海洋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福建依托自身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海洋资源,海洋产业的发展历史悠久,海洋经济已成为福建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十一五”期间,福建省围绕海西大局,把谋划解决海洋综合管理中突出问题和服务海洋经济发展作为重要抓手,海洋生产总值平均增长18.5%,居全国前列。

(一)海洋经济产业

根据国家海洋局的定义,海洋生产总值是海洋经济生产总值的简称,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沿海地区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海洋经济的最终成果,是海洋产业和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之和,如式(1)所示。

G=P+R (1)

其中,G表示海洋生产总值,P表示海洋产业增加值,R表示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P又包括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和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航洋行业标准《海洋经济统计分类与代码》的规定,对海洋经济三次产业作如下划分:海洋第一产业包括海洋渔业;海洋第二产业包括海洋油气业、海洋矿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和海水利用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建筑业等;海洋第三产业包括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科学研究、教育、社会服务业等。海洋产业增加值如式(2)所示。

P=P1+P2+P3 (2)

(二)福建省海洋产业结构分析

2009年,福建省海洋产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为3 202.9亿元和1 718.2亿元,海洋产业总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26.2%,远远高于沿海地区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值15.6%,海洋经济已成为福建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形成了以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船舶工业五大工业主导的海洋开发格局。2005年、2008年、2009年福建省海洋产业结构及福建省主要海洋产业活动分别(见表1、表2)。

从表1、表2可以看出,从“十五”末福建省海洋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的50∶6∶44,到“十一五”末的9∶44∶47,海洋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产业内部结构成优化趋势: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发展稳定。这与福建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突出的区位优势是密切相关的,也反映出福建省不仅从海洋汲取资源、向海洋拓展空间,还对“海峡经济”、“海湾经济”、“海岛经济”的资源优势进行深度挖掘,推动现代海洋经济的新发展。

(三)福建省海洋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1.海洋产业结构不甚合理,发展不够平衡。产业结构反映了产业各门类、各部门之间进行分配而形成的一定比例关系,这种关系构成是否合理和科学,会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发展。2009年福建省海洋三次产业结构为9∶44∶47,虽比过去有了很大的调整,但发展仍不甚协调,产业结构和布局都不尽合理,规模小、档次低,海洋产业体系发育不够,仍然停留在粗放型和资源依赖型的初级阶段。目前,海洋开发已由资源开发转变为资源和加工相结合,更深层的结构变化促使新技术成分含量高和经济效益高的产业(如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等)的地位正在提升。要使福建省的海洋经济发展更快,必须尽快摆脱资源产品经济的状况,大力发展新型海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使海洋产业结构不断现代化。

2.海洋科研教育管理不完善,科技开发水平不高。从下页表3中可以看出,福建省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占海洋经济生产总值的15.2%,不仅远低于广东省(28.9%)、浙江(17.7%)这些海洋大省,而且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5.2%)。此外,福建省海洋相关产业和海洋科技教育管理服务业的统计数据还不具体,不重视历年海洋经济数据的统计工作,要获得这些统计数据还要加强海洋经济统计规范化研究相关配套法规建设,这也是福建省海洋经济统计和预测面临的新课题。

3.直接腹地承载能力尚待加强。经济腹地范围是决定一个港口发展的重要因素。福建虽然拥有全国第二长的沿海岸线和众多优良的天然良港,却不能化潜在优势为现实优势,究其原因在于福建省的众多港口缺少核心竞争力,特别是在港口软件建设方面还存在较多不足。此外,福建省经济腹地狭小,省内交通以及出省通道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要求,缺乏高效、畅通的交通运输体系,与江西、湖南等内陆省份联系有限,致使原本属于福建港口的经济腹地,成了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后花园。要充分发挥福建海洋经济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必须提高自身的软硬实力,迅速确立核心竞争优势,并积极向周边省份,特别是向中西部地区拓展更为广袤的经济腹地。

4.海洋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海洋灾害频发。上页表1中第一产业在海洋产业比重的变化,既说明了福建省海洋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反映了由于福建沿海海域受到严重污染,生态环境恶化,福建省渔业资源急剧下降。此外,海洋环境监测、执法能力薄弱的状况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当前,福建面临近海生物资源日趋衰退、生物多样性降低,许多珍稀物种面临灭绝威胁,红树林和珊瑚礁系统破坏较为严重,部分海域(尤其是厦门)海水富营养化,赤潮灾害频发。海洋生态化境遭受破坏最直接的后果就是降低了生产力,影响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促进福建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海洋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

随着海洋科技的发展以及海洋开发空间的拓展,高附加值的海洋产业定位将推动着海洋产业的不断更新升级,三次产业比例也将开始朝着新兴方向发展。当前,中国山东、辽宁、广东等大省以及大连、广州、青岛等沿海城市的海洋经济正从远洋渔业发展到增殖渔业,从传统的海运发展到现代船舶制造,从海洋矿藏海底油气开采发展到海上旅游、海上仓储,从海水养殖发展到海洋生物医药、保健食品开发。目前,福建省已被列入全国海洋经济试点省份。以此为契机,“十二五”时期我省将以台湾海峡为纽带,深度挖掘“海峡经济”、“海湾经济”、“海岛经济”的资源优势,深化闽台海洋经济合作,把福建建成两岸海洋经济深度合作先行区。

(二)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整合科研队伍,加强海洋科技创新基础能力建设

海洋科技在现代海洋经济的开发进程之中扮演着关键的基础性角色,对福建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虽然福建省海洋第二产业的比重近五年来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发展仍然主要集中在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和海洋工程建筑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作为现代海洋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的海洋生物医药业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并未取得实质进展和突破。为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大科研投入,整合科研队伍,加强海洋科技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必须做到:一是以政府为主导,实行“校企合作”,调动社会各方面的海洋科技力量,加快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引入竞争激励机制。二是加强海洋高层次应用性人才和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强力打造优秀创新团队。三是大力发展海洋教育,加强创新海洋科技文化建设和科技普及,强化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使其变为现实生产力。

(三)建设海洋产业园区,实现海陆联动,协调发展

当前,海洋产业园区已成为海洋经济竞争的重要产业载体,具有辐射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引擎作用,加快培育海洋经济的主导产业并尽快形成拉动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成为各地区发展海洋经济的着眼点,如沿海城市青岛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方向,发展海洋优势产业为重点,建设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因此,福建省必须及时建立海洋产业园区,形成具有自身特色优势的海洋产业基地,从而在新一轮海洋竞争中夺得应有的地位。

此外,海陆经济系统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以海促陆、以陆带海是实现海陆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对福建而言,应该把海洋运输业以及海西建设结合起来,实现沿海区域港口、保税区、滩涂、海岛与海域连为一体的综合开发体系,海陆产业互动,促进海洋产业的结构优化、升级形成组合优势。

(四)注重海洋生态保护,完善海洋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海洋资源由于开发时间远远落后于陆地,加之开发要素的含量需求,其总量相对丰富。但是,盲目的资源开采与环境破坏是会受到海洋的极大报复。因此,福建省在发展海洋经济的进程中必须始终秉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科学规划岸线、滩涂、海岛和海域的使用,加强陆源和海域污染控制,加强滨海湿地生态和海岛生态保护,构建海西蓝色生态屏障。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Z].

[2]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安经济区的若干意见[Z].

[3] 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Z].

[4] 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Z].

[5] 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06年、2009年、2010年[K].

[6]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Z].

[7] 海洋经济统计分类与代码[Z].

[8] 胡博,伍世代.漳州市海洋经济未来发展趋势[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0,(12):75-77.

[9] 向云波,等.世界海洋经济发展趋势及上海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初探[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2):46-52.

[10] 朱坚真,等.大力发展环北部湾海洋经济主导产业的思路与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08,(11):18-22.

[11] 蔡秀玲,林善波.福建省港口腹地拓展研究[J].华侨大学学报,2009,(3):29-37.

[12] 向云波,等.长三角海洋经济发育现状及其综合实力测度[J].热带地理,2010,(6):77-644.

[13] 熊世伟.国际海洋产业的发展趋势及经验借鉴[J].上海城市发展,2007,(5):55.

篇8

关键词:蓝绿指数;超效率DEA;聚类矩阵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Differential Analysis of Blue-Green Index in Coastal Areas

DING Li-li,ZHU Lin,LIU Xin-mi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266590)

Abstract: The super-efficiency DEA non-parametric linear programming method is introduced to build a blue-green index in coastal areas to measure the degree of resource consumption, pollutant discharge and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investment. The Malmquist is utilized to analyze the change of blue-green index. Together with it, clustering matrix and convergence index are established to explore spatial agglomeration trend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verall mean of blue-green indices in ten years is not in the blue-green frontier, and the coastal areas demonstrate a large difference, in which the blue-green indices of Shanghai, Guangdong and Hainan rank among the top. The changes in the blue-green frontier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blue-green indices of coastal areas. In the clustering matrix, all coastal areas display a "single-bias", except Shanghai and Guangdong. The convergence index indicates that the three major coastal economic zones are narrowing gradually.

Key words: blue green index; super efficiency DEA; clustering matrix

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海洋经济要做到“绿色发展,统筹考虑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陆源污染防治,加强海洋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增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那么在我国倡导海洋经济绿色发展过程中,如何科学地把握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绿色程度?如何判断GOP创造过程中的资源损耗、环境污染的程度?这些问题的探讨有益于提高我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政策制定的准确性。

关于国家或地区绿色发展程度的研究,现有文献主要通过构建“指数”来衡量绿色水平或程度。国内外对绿色指数含义和指标测度体系的研究存在较大差异,考虑了宏观经济、生态环境、资源能源和生活质量等各个方面,但研究重点却集中在生态环境和资源能源两个视角。例如,Leipert[1]提出将环境污染等负面影响价值纳入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中。Hall和Kerr[2]构建绿色指数对美国50个州的环境质量做了评估。美国耶鲁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合作开发的环境可持续性指数(ESI)[3]尝试对各国或区域环境可持续发展情况进行评估。Rogge[4]则构建了环境绩效指数(EPI)去评估各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表现。国内相关研究主要有北京师范大学与其他机构联合测度了我国各地区的绿色发展指数[5]。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评估了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资源环境综合绩效指数(REPI)[6]。朱勇华和张庆丰[7]利用主成分分析法估算了我国绿色GDP综合指数。吴翔和彭代彦[8]利用同样方法测算了包含资源与环境因素的环境综合指数。林卫斌和陈彬[9]基于传统DEA方法构造了经济增长的绿色指数。张江雪和王溪薇[10]运用同样的方法测算了工业绿色增长指数。

通过文献整理发现:一是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国民经济绿色发展状况,缺少海洋经济这种特殊经济系统的绿色发展程度研究。然而海洋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增长点。因此,剖析“中国式”海洋经济成为国民经济新增长点背后的事实,构建体现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绿色程度的“蓝绿指数”(Blue-Green Index, BGI),是对海洋经济绿色发展的有益补充。二是已有研究在环境污染方面构建绿色指数时往往只考虑CO2、SO2等污染物的排放,而未考虑经济发展中的环境治理因素。我国政府已明确提出了打破“先污染后治理”的环境规制思路,环境治理与污染排放活动已开始并行。因此将环境治理因素纳入到分析框架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三,现有研究通过权重表达综合指标之间的关系,很难剔除主观因素对加权过程的影响。

基于此,本文考虑环境污染排放与治理存在的差异性,从省域层面出发衡量了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绿色水平或程度。尔后利用聚类矩阵和收敛指数法重点考察了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绿色发展的空间集聚趋势及分布特征。本文的创新之处:一是采用超效率DEA模型构建了沿海地区的“蓝绿指数”,尝试测度了包含资源消耗、污染排放、环境治理三种成本投入影响下海洋经济增长的绿色水平。二是考虑到资源与环境的外溢性和依赖性特征,对沿海地区绿色指数是否存在空间集聚进行了梳理,从而揭示出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绿色发展的相互影响与内在空间联系,以期为我国海洋经济的绿色发展提供一定理论基础。

1蓝绿指数的构建与测度

1.1研究方法与指标选取

1.1.1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超效率DEA方法[11]研究沿海地区的蓝绿指数。该方法不仅克服了传统评估方法中的主观影响,而且解决了传统DEA模型无法对多个为1的指数进行比较的问题。借鉴绿色GOP核算思想,本文将沿海地区海洋生产总值作为产出,将影响海洋经济绿色增长的要素看作投入要素,对这些投入的效率测度则被看作蓝绿指数。在已有文献研究中,将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看作影响经济增长绿色程度的两种要素[8-11],已经被学者广泛接受。不同于以往研究,本文认为在衡量沿海地区蓝绿指数,需要将环境污染进一步细化为污染排放与环境治理,即资源消耗、污染排放(治理后的污染控制水平)、环境治理三种投入要素。因为在海洋经济这种特殊经济体系中,环境治理投资活动作为一种污染控制手段,不仅能直接作用于环境质量的改善,而且能够通过“创新贸易效应”间接作用于GOP[12]。

本文首先构建报酬不变假设下的超效率DEA模型,见图1。其中 分别代表资源消耗、污染排放、环境治理三个活动。 代表传统DEA模型下生产单位GOP带来的资源消耗、污染排放、环境治理的最优组合。令线段 表示 点的投入量仍然可增加的幅度,则 点的超效率蓝绿指数评价值为 。具体原理如下:在计算决策单元 点的蓝绿指数时,将其排除在决策单元的参考集之外,则有效蓝绿前沿面就由 变为 ,这里的 便是定义为在规模报酬不变的超效率DEA模型下的“蓝绿前沿”(Blue-Green Frontier)。假设 点代表一个地区,与位于蓝绿前沿面上 点相比,其海洋经济增长的绿色程度较低。这里 就是衡量一个地区海洋经济增长的绿色程度,可将其定义为超效率DEA模型下的蓝绿指数。如果一个地区的蓝绿指数为1,则代表着该地区海洋生产处于蓝绿前沿;若蓝绿指数为1.2,则表示这一地区即使再等比例增加20%的投入,其依然处于由样本中其他地区所定义的蓝绿前沿上;若蓝绿指数不足1,则这个地区海洋经济增长的绿色程度随蓝绿指数变小而变低。

本文扩展了报酬不变的前提假设,构建了如下超效率VRS-SE-DEA模型,见图2。其中实线和虚线分别代表不变和可变规模报酬下的蓝绿前沿。 点在不变规模报酬下的蓝绿指数为 ;而在可变规模报酬下蓝绿指数为 ,影响蓝绿指数的规模效应( )为 。为表述方便,我们将可变规模报酬下的蓝绿指数 定义为纯蓝绿指数,不变规模报酬下的蓝绿指数便可以分解为纯蓝绿指数和规模效应指数,即 。该公式能够衡量经济规模处于资源消耗、污染排放、环境治理的规模报酬递增或递减阶段对蓝绿指数的影响,即某一地区 处于蓝绿前沿的规模报酬递增区域,它可以通过从 向最优规模 点移动(即去掉规模无效)使其蓝绿指数进一步得到改进。因此,本文通过观察蓝绿指数中的规模效应指数,分析海洋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污染排放、环境治理之间的相关关系。在运用超效率DEA方法构建沿海地区的蓝绿指数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借鉴Malmquist指数模型[13]分析了沿海地区海洋经济蓝绿指数的动态变化趋势。

图2 蓝绿指数的规模效应

1.1.2指标体系与数据获取

本文在兼顾样本数据的可比性、可得性及科学性基础上,构建了衡量沿海地区蓝绿指数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见表1。因DEA方法要求投入产出指标不宜过多,同时为了排除各指标的统计单位不同而造成的数量级差别,本文利用改进的熵值法[14]将沿海地区2003~2012年的3个污染物排放指标综合计算为1个污染排放综合指数,4个资源消耗指标综合计算为1个资源消耗综合指数。指标选取说明:①资源消耗主要体现在海洋渔业、海洋盐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油气、海洋矿业以及海域资源等海洋经济活动直接(一次)开发利用的资源方面。我们给出表1中的资源消耗指标。其中海洋油气、海洋矿业等资源的消耗量近似于其产量,本文采用能源消耗代替这类资源消耗,衡量创造GOP过程中的油气和矿业资源消耗程度。②污染排放指标的选取,以往文献研究[8,9]主要考虑三废指标。由于分析框架存在环境治理这一因素,本文选取污染排放指标均为治理后排放出的污染量,见表1中污染排放指标。③环境治理指标的选取,本文采用沿海地区的海洋工业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数据来源于历年的《中国海洋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和《中国环境统计年鉴》。

表2测算结果显示:从整体发展水平来看,2003~2012年沿海地区的蓝绿指数平均值为0.891,意味着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对资源的依赖程度、环境的污染程度和对环境的治理程度均处在非前沿水平。从省域层面来看,沿海地区的蓝绿指数又呈现出较大差异性。①上海、广东和海南三个地区在GOP创造过程中重视了资源、污染和治理问题,处于蓝绿前沿面之前,其蓝绿指数均大于1。上海、广东得益于早期资本积累和优越的地理条件,而海南服务业在GOP中所占比重相对较大,给环境和资源带来的压力较小。但海南近两年出现蓝绿指数小于1的情况,需引起重视。②福建、天津、浙江的蓝绿指数均值小于1且在0.5以上,十年间指数呈现上下震荡态势。福建、浙江海洋渔业、海盐等资源丰富,海洋第一、三产业多为资源依赖型产业,陆域污染源计入海污染物逐年增加,局域海域水质COD超标,加之治理力度不到位致使海洋大省福建及浙江的蓝绿指数均处于较低水平。③辽宁、山东、广西、江苏、河北等地区的蓝绿指数远离蓝绿前沿,指数均在0.5以下。辽宁海洋渔业、船舶工业比重较大,但海洋产业水平并不高,存在资源浪费现象。山东蓝绿指数显示出的低值可以看出山东海洋经济的迅猛发展对资源环境带来的伤害程度较大。江苏其蓝绿指数也呈现低值,资源短缺是导致江苏海洋经济绿色发展“洼地”现状的主要原因。广西蓝绿指数低在于过度依赖于海洋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同时对环境污染治理的投资不足,造成其环境的进一步恶化。河北的蓝绿指数均值只有0.181,且10年间变化不大。河北海洋资源并不丰富,海洋第二产业比重高达50%以上,同时区域位置与北京接壤,承接了北京较多污染型产业,增加了河北的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使其蓝绿指数一直处于较低状态。

1.3蓝绿指数的分解结果及其分析

为了更好地分析沿海地区的蓝绿指数变化趋势,本文运用沿海11地区2003~2012年的面板数据,采用Malmquist指数方法测算了蓝绿指数的变化值。将蓝绿指数分解为相对蓝绿指数的变化和蓝绿前沿的变化,前者又可进一步分解为纯蓝绿指数变化和规模效应变化。因篇幅限制,计算结果未在本文全部列出,仅给出2003~2012年沿海地区综合蓝绿指数分解情况及趋势变化(见图3),沿海各地区蓝绿指数变化的分解结果(见表3)。

图3 2003~2012年沿海地区的综合蓝绿指数分解及趋势变化

图3曲线趋势变化显示:①在整个样本时期内,蓝绿前沿变化各年均对蓝绿指数均具有较强的正影响作用。相对蓝绿指数变化除2005~2006年、2006~2007年、2009~2010年期间,其余各年对蓝绿指数的影响为负。其中,相对蓝绿指数在以上三个期间的上升是由纯蓝绿指数变化与规模效应变化的共同提高所致。蓝绿指数变化在2004~2005年出现了较明显的下降趋势,这与我国2003年首次颁布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紧密相关,即海洋经济迅速增长的同时带来了资源与环境的破坏。②2007年综合蓝绿指数变化达到高峰,在2006~2007年期间,相对蓝绿指数变化对蓝绿指数做出较大贡献。其中纯蓝绿指数变化和规模效应变化共同促进了相对蓝绿指数大幅度提高。这与“十一五”规划中对资源和环境的规制与生态环境治理投资理念的转变相一致,致使蓝绿指数得到提高。③作为“十二五”规划开局的第一年,2011~2012年期间,蓝绿指数却出现小于1的现象。这正代表了“期末效应”,即地方政府往往通过提前消耗资源,降低环境治理力度等办法来完成“十一五”海洋经济增长的任务与目标。

表3 2003~2012年沿海地区的蓝绿指数分解结果

地区 相对蓝绿指数变化 蓝绿前沿变化 纯蓝绿指数变化 规模效应变化 蓝绿指数变化

天津 0.976 1.268 0.994 0.982 1.237

河北 0.989 1.231 1.020 0.970 1.217

辽宁 1.032 1.206 1.041 0.991 1.244

上海 1.000 1.298 1.000 1.000 1.298

江苏 1.011 1.257 1.009 1.003 1.272

浙江 0.916 1.242 0.932 0.983 1.138

福建 0.934 1.266 0.958 0.975 1.182

山东 0.831 1.276 0.870 0.956 1.061

广东 1.000 1.234 1.000 1.000 1.234

广西 1.025 1.218 1.000 1.025 1.249

海南 0.871 1.152 1.000 0.871 1.004

均值 0.960 1.240 0.983 0.977 1.191

表3的分解结果显示:①2003~2012年沿海各地区相对蓝绿指数的均值为0.960,表明各地区海洋经济增长的蓝绿指数未能达到蓝绿前沿面并呈现发散趋势。该分解结果是表2中沿海地区蓝绿指数平均值为0.891的主要原因。②蓝绿前沿的变化幅度对沿海地区的蓝绿指数具有较大的正向影响。其中,上海和广东两个地区始终处于蓝绿前沿,其相对蓝绿指数保持不变,使得这两个地区蓝绿指数均大于1。虽然海南的蓝绿指数大于1,但相对蓝绿指数去却小于1,说明海南在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的过程中,虽然对资源的依赖程度相对较低,但是污染排放和环境治理两种活动具有时间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种活动的影响开始显现。辽宁、江苏、广西的相对蓝绿指数大于1,表明这些地区一定程度向蓝绿前沿靠拢。虽然这三个地区的蓝绿指数均在0.5以下,因为这些地区的海洋资源生产力相对较低,部分海洋资源利用率低,且存在一定的海洋环境污染问题。但是,这些地区近年来已经加大了环境治理投资力度,海洋环境污染治理措施初见成效。相比较而言,天津、河北、浙江、福建、山东、海南的相对蓝绿指数小于1,表明这些地区不同程度的远离蓝绿前沿。

2沿海地区蓝绿指数的差异性分析

由于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环境治理、资源禀赋等因素的影响,沿海地区的蓝绿指数之间存在着差异性,这种差异是逐渐拉大还是缩小?是否会持续存在抑或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水平逐渐减弱或消失?本节通过聚类矩阵和收敛指数的构建进一步分析这种区域海洋经济绿色增长的差异性。

2.1聚类分析

本文基于蓝绿指数构成中的纯蓝绿指数与规模效应指数构建了“聚类矩阵”,分析省际差异性。纯蓝绿指数由投入导向的规模报酬可变的VRS-SE-DEA模型计算得到,规模效应指数由蓝绿指数与纯蓝绿指数的比值计算得到①。分别以1.2的纯蓝绿指数和0.8的规模效应指数为临界点对以上两个指数进行划分,可将沿海地区蓝绿指数划分为四种类型,如图4所示。

图4 沿海地区蓝绿指数的聚类矩阵

第一种“双高型”,即纯蓝绿指数达到1.2以上及规模效应指数达到0.8以上的省市,仅有上海、广东两省。第二种“低高型”包括辽宁、江苏、浙江、福建4个省区,其纯蓝绿指数低于1.2而规模效应指数在0.8之上。表明通过增加资源的消耗,采用污染型生产方式并不能实现海洋经济的进一步增长,需要严格将生产规模控制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范围内,并通过技术进步提高资源利用率,生产方式向绿色生产方式转变。这些省区的今后改进的重点在于提高技术管理水平,注重环境污染管制,合理配置资源。第三种“高低型”主要有天津、广西、海南3个省市。特别是广西省,其规模效应指数仅为0.198,反映出这些省市与最优规模存在较大的差距,今后应重点在资源开采利用和环保的技术及管理上不断进行革新,整合要素资源,提高资源环境规模效应。第四种“双低型”包括河北、山东两省。这两省份以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为代价取得海洋经济的发展,其经济规模并不处于资源消耗量、污染物排放量和治理投资额的最优规模,发展中资源环境的管理水平也相对落后,存在较大的改善空间。

2.2收敛性分析

本节从沿海三大经济区视角观测沿海地区蓝绿指数,利用收敛理论检验沿海地区蓝绿指数是否有收敛趋同的趋势。本文利用Barro提出的绝对 收敛模型来研究沿海地区蓝绿指数的演进过程,其模型简单描述为: 。这里 为年均蓝绿指数, 为常数项, 表示 地区初始时期的蓝绿指数的对数值, 为误差项。如果 则表示存在绝对 收敛,即各区域蓝绿指数向着同一稳态水平趋近,落后地区存在追赶发达地区的趋势,否则不存在收敛。进行条件 检验最常使用的方法是Panel Data固定效应模型,它通过设定截面与时间固定效应,即考虑不同地区的不同稳态水平,也考虑各地区稳态值随时间的变化。条件 检验模型为 。这里 为 地区在 时期的蓝绿指数,如果 则表示存在条件 收敛,即各区域蓝绿指数向各自的稳态水平趋近,否则不存在条件收敛趋势。

表4 沿海地区、三大经济区的蓝绿指数收敛性检验

检验类型与模型 变量 沿海地区 环渤海区域 长三角区域 珠三角区域

绝对 收敛检验

常数项 -0.025 -0.028 0.040 -0.064

-0.012*

(0.059) -0.016**

(0.045) 0.049*

(0.058) -0.044**

(0.021)

T统计量 -0.547 -0.910 0.777 -1.788

0.075 0.293 0.247 0.423

F

0.299 0.829 0.603 3.198

条件 收敛检验

常数项 -0.059 0.368 0.112 -0.005

-1.351***

(0.004) -1.066**

(0.037) -1.130**

(0.023) -0.279

(0.571)

T统计量 -3.378 -2.570 -2.916 -0.594

0.436 0.412 0.249 0.089

F 9.490 6.605 8.501 0.352

注:括号内数字为显著性概率,*、**、***分别表示在10%、5%、1%显著性水平上显著。

表4检验结果表明:沿海地区整体进行的绝对 收敛和条件 收敛的回归系数均为负值,且估计系数分别在10%和1%水平上显著,说明估计结果在统计上是可靠的,沿海地区整体蓝绿指数存在收敛趋势。说明在国家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背景下,各沿海地区存在着相互“追赶效应”,各地区绿色发展水平存在趋同的趋势。从沿海三大经济区的条件 收敛检验结果来看,珠三角地区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而环渤海、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的条件 收敛回归系数均为负值,且在5%水平上显著。表明环渤海与长三角呈现区域间海洋经济绿色增长程度的差异化,未向相同的水平收敛,而是在不同的水平层次上收敛,且维持了稳定的相互关系形态。

但沿海三大经济区的绝对 收敛检验结果却有较大差异,环渤海与珠三角蓝绿指数呈现显著的收敛特征,而长三角则呈现出微弱的发散特征。从绝对 收敛回归系数来看,环渤海和珠三角的 值为负,长三角地区 值为正,且均在统计上显著,说明环渤海与珠三角地区内部省份的蓝绿指数存在绝对 收敛,而长三角地区内部各省份蓝绿指数并未表现出收敛趋势,反而内部各省份海洋经济绿色增长程度差距有扩大趋势,意味着目前国家在海洋经济绿色发展中应该更注重长三角地区各省间的海洋经济绿色技术合作交流。

3政策建议

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从省域或区域视角提出政策建议。一是国家在海洋经济绿色发展中应更加注重环渤海经济区。聚类矩阵中河北及山东的蓝绿指数均属于双低型的省份,环渤海海域生态系统相对封闭,资源承载力十分有限,应规划和限制对其海洋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减少资源依赖型产业发展,同时加大环境的治理力度,调整沿海的排放布局和允许排放量的目标体系,改善渤海的环境承载力。二是增强跨区域的经济、技术交流和环境治理合作。例如广西省可加快与珠三角地区的市场对接,改善投资环境,壮大产业规模,提升其要素集聚优势,摸清海洋资源和环境承载力,制定海洋资源开发、利用、配置和保护的规划,加强广泛合作,统筹陆海资源与环境。三是在每个区域培育新的增长极,带动邻近地区海洋经济绿色增长。收敛结果明显表明长三角区域内部各省份海洋经济绿色增长程度差距有扩大趋势,且上海的蓝绿指数属于双高型的省份,可促进上海真正成为长三角区域整体海洋经济绿色发展的增长极,同时天津和广东可分别成为环渤海和珠三角经济区域带动海洋经济绿色发展新的增长极。

参考文献:

[1]Leipert C.A Critical Appraisal of Gross National Product: The Measurement of Net National Welfare and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J]. Journal of Economics Issues,1987,21(1):357-373.

[2]Hall B,Kerr M L.1991~1992 Green Index: A State-by-state Guide to the Nation’s Environmental Health [M]. Island Press,1991.

[3]Esty D C,Levy M,Srebotnjak T,et al.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Index: Benchmarking National Environmental Stewardship[J]. New Haven: Yale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Law & Policy,2005:47-60.

[4]Rogge N. Undesirable Specializa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omposite Policy Indicators: The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dex[J]. Ecological Indicators,2012,23(11):143-154.

[5]2012中国绿色发展指数报告:区域比较 [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6]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实现绿色的经济转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7]朱勇华,张庆丰.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中国绿色GDP综合指数[J].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5,4:32-37.

[8]吴翔,彭代彦. 中国各地区环境综合指数研究[J]. 生态经济,2014,4:24-28.

[9]林卫斌,陈彬. 经济增长绿色指数的构建与分析――基于DEA方法[J]. 财经研究,2011,37(4):48-58.

[10]张江雪,王溪薇. 中国区域工业绿色增长指数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软科学,2013,10:92-96.

[11]Anderson P,Petersen N C. A Procedure for Ranking Efficient Units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J]. Management Science,1993,39(10):1261-1264.

[12]晋盛武,王圣芳,夏柱兵. 出口贸易与污染排放、治理投资关系的实证分析[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11,6:20-25.

篇9

目前“先进制造技术”是工科院校机械工程、工业工程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限选课(选修课)。由于该门课程覆盖面广、内容繁杂,教师教学多以课堂讲授为主,缺乏结合实际的案例式教学、综合性教学、实践教学等原因,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困难重重,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如下:

(1)学时少,涵盖信息量大。教师面临着如何结合本校办学模式和本专业学生深造和就业的需要来重新组织、整合教学内容的难题。

(2)先进制造技术是一门动态的、不断吸收高新技术发展的技术,大多数教师受到现有教材的限制,无法在授课过程中及时融入先进制造技术的最新发展现状。

(3)实验设备匮乏,无法通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践环节来加深学生对理论授课内容的理解。

(4)课件制作难度大。先进制造技术内容繁杂,涉及多种先进制造工艺、原理、加工过程及应用。授课过程中仅采用文字结合图片讲解是远远不够的。

(5)很多高校教师基本还是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达不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6)现有的教材内容繁杂,相对陈旧。上海海洋大学是一所有百年办学历史、技术实力雄厚、特色鲜明,特别在海洋科学与工程、海洋渔业、海洋信息等学科具有较强的教学与科研水平。近年来,工程学院在海洋工程材料、海洋工程装备、海洋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和应用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如何寓研于教,不断探索和总结教育教学的内在规律,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所面临的关键问题。

二、“先进制造技术”案例式教学策略

(一)整合教学内容

精选目前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中最前沿的技术,分大类,然后从每大类中再挑选出此类技术中最前沿、最先进的技术,以此为主题,广泛收集相关案例资料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时补充教学内容,确保教学内容的前瞻性,最好从中国期刊网上或elsevier上下载科技文献以备参考,同时可以参加一些大型的相关技术产品展览会来拓宽视野并积攒素材。

(二)选择案例资料

从众多案例资料中挑选出最相关且浅显易懂的案例,激发学生对海洋工程装备等相关内容的兴趣,逐渐过渡到所要讲授的某项先进制造技术,同时需要从先进制造技术的重要性、用途等方面对学生加强引导,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思考,并结合教师课堂教学谈谈自己的感受及本节课的收获,比如先让学生自己针对该项先进制造技术的优势、技术特点、应用条件、加工成本、加工质量及效率等各个方面进行讨论。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去学习,这一输入到输出的过程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充分调动教与学双方的主动性,使得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获得更多的启发,并学会去思考问题;同时鼓励学生在课下查阅相关文献,提前做好功课,带着问题来听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完善多媒体课堂教学课件

制作案例的教学课件,要包含海洋类技术的定义原理、海洋工程样件的制备、设备的选择、加工过程、检测等,并尽量多地利用相关的图片、动画、视频来吸引学生的眼球,使学生更加清楚全面地了解整个零件的加工过程;在课前备课时,要大量查阅相关内容,挑选有用的信息,特别是具有应用性和市场潜力大的先进制造技术及时添加到教学内容中,从而让学生从高层次、新角度来认真对待这门课;在进行课件设计时,将涉及的相关信息巧妙地融入到课件中来,并注意与课本知识有机结合,通过播放与先进制造技术应用领域相关的视频,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先进制造技术在海洋工程方面的运用。

(四)融合海洋特色的案例及改进课外互动模式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面对海洋资源开发这一不断成长的新兴市场,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发展相关装备,加快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已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的重要战略取向。首先需要对海洋工程有关教材进行修订,并围绕研究主题发表较高质量的研究论文,给同类高校相同或相近专业建设提供参考经验。其中实践环节可通过购买相关精密器材比如超短激光器,并开设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试验结果的能力,所获的试验结果又可作为新的案例应用于教学中,这就是将理论环节与实践环节有机结合,从而形成了课程的教学体系;同时为了弥补课上教学学时不足这一缺陷,可借助数字化网络平台实现师生课外互动这一教学方式,使教学过程得以继续延伸,以数字化的形式在整个教学网内,实现资源共享、教学互动,适应多层次教学的需求,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五)改革考试方式

增设案例考试环节。给定主题,学生自己寻找案例,主动查阅文献并制作课件进行讲解,以增强学生对科技文献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为毕业设计撰写综述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每位学生都需对本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比如以5分制的方式,以小纸条的形式给任课教师打分,同时可提出对课堂教学具有建设性的意见,教师可根据学生对课程的评价来反映出学生对本课程的参与程度,将其作为考核学生的一种方式。同时考试的形式可采取课堂讨论、小组成员演讲、布置大作业、文献查新等形式,根据具体情况按照一定比例来决定学生本课程的最终成绩,可避免仅凭一张试卷的分数来评定和决定学生对本课程的掌握情况。

(六)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的学术交流活动,以跟踪海洋工程领域制造业的最新发展

篇10

关键词:国土规划 地理信息 数据库

中图分类号:TB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6-01-01

国土规划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建设涉及矿产资源、土地贺源、水资源、气候资源、海洋资源、旅游资源、生物资源、生态环境和地质灾害防泊等多行业、多类型、信息量大,具有多学科交叉、数据庞大、结构复杂等特点。

面对如此庞大的空间信息,传统的计算机技术己远远不能满足日常管理的需要。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可以彻底解决两类信息的统一管理问题。通过将数据库中的数据转化为所连接的地图对象的可视属性,不但可以实现地图对象与属性数据的双向查询,而且可以通过地理空间分析功能对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直观的可视化分析,将数据的空间关系充分体现出来,进而挖掘出隐藏在属性数据中的有用信息,为管理部门提供一种全新的宏观管理和决策支持的依据。

1、数据库的建设

数据库的建设是GIS系统建设的核心,国土规划系统的数据库包括国土规划现状数据库、国土规划专题数据库。

1.1现状数据库国土规划现状数据是规划数据库的基础数据。按照“数字国土”工程的要求建立了l:500000的国土规划现状数据库;

1.2规划专题数据库规划专题数据库是相对于国土规划现状库而言,在开发整理规划这一专题领域涉及比较多的数据。包括空间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空间图形数据涉及土地、矿产、森林、水利、旅游、气候,海洋、生物、生态、地质灾害、交通、地质、电力、行政区等现状和项目规划图。属性数据包括各种项目的具体情况介绍数据,如:土地分类面积及结构、土地资源利用潜力、矿产现状、保护区,治理区,复垦、自然旅游资源分布、历史文化旅游、风景名胜、特色旅游、草原类型、草原植物营养分析、草原分布、水环境现状,水质评价、生物多样性、林地面积、林地蓄积、林地结构变化、矿产资源形式分析、矿产资源需求预测、文化资源现、新闻资源现状、广播资源现状、体育资源、卫生资源、地质灾害类型及分布、气象灾害、水灾害、森杯灾害、草原灾害、地震灾害、工业发展布局、城镇发展布局、农业人口、农业教育、农业生产、农业装备、农机、海洋捕捞、海水养殖、资源增殖、海域功能分区、风能资源、太阳能资源、云水资源等。

2、系统构成

主要有基础地理信息、信息专题和质量管理。

3、技术标准体系

系统应具有统一完整的技术体系,如数据采集标准、数据交换标准、数据建库标准、数据质量检查与控制标准、数据更新标准、数据使用标准等。技术标准应采用相应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当没有国标和行标时,可按国标和行标的建标指导原则建立自己的标准。此外,还应有一批训练有素的技术人员作为系统的支撑。

4、管理体系

严格地说,国土规划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建设是为满足现代国土资源管理需要而建立的一套现代化的国土管理系统。

5、图层划分

国土资源规划信息系统的空间数据库建设是整个系统建设关键,将不同类型和不同专业的数据资源进行整合,建立完善的空间数据库系统,是达到系统建设目标的重中之重.如果能将图层划分越细,对专题研究、数据分析,提供多种优化手段,为决策者起到辅助作用。

数据分层的原则:

①同一类数据放在同层;②相互关系密切的数据尽可能放在同层;③用户使用频率高的数据放在主要层,否则,放在次要层;④某些为显示绘图或控制地名注记位置的辅助点、线、面的数据,应放在辅助层;⑤基础信息数据的分层较细,各种专题信息数据则一般放在单独的一层或较少的几层中;⑥将相同专属的要素归类,例如水系数据的点、线、面类型的要素组织成同一个矢量数据集。

6、工作量分析

6.1数据整理 数据是地理信息系统的灵魂,数据质量是数据的生命线,国土规划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建设必须建立严格的质量保证体系。首先要验证数据提供的是否符合入库规范。其中数据的分类与编码必须依据现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有关标准,确定统一的图形数据分类与编码-图形数据的分类码包括基础信息及各类专题信息图形数据的分类和代码。

数据采集是数据建库的第一个关键性阶段。

数据采集与更新于系统的目标主要是通过空间数据的采集、加工、处理、入库和更新,实现现有GIS数据的正确入库,从而实现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动态生产及更新机制,具体包括,①数据格式转换(包括格式转换和分层分类编码对照);②数据预处理(包括接边、构面等工作):③数据监理、数据入库、数据更新。

6.2图元编码 数据监理主要是对提供的数据进一步的检查,验证数据提供的是否符合入库规范.其中据的分类与编码依据现有国家标准和有关行业标准,确定统一的图形数据分类与编码。

图元编号的具体方法是按不同行业已有的行业规定进行分类编号。

6.3数据录入 完成了以上几个步骤后,需要将符合要求的数据存放到已经定义好的数据库中。一般说一幅图的入库,需要经过检查一)预入库一)修改一)再入库等几个反复过程,才能满足需入库。同时为了保证一个工程的完整性,允许建立临时的工程进行数据的预入库,直到最没有任何错误时再将数据正式入库。

6.4属性数据录入 根据图层划分方案,按照图元编号的顺序逐―填写各图层属性数据表;最后输出属性数据表进行系统检查、修改。

6.5图形数据录入 为了避免图形清绘过程中产生的图形失真,图形数据的输入采用扫描方式,采用交互式跟踪方式完成。

6.6图形编辑与修改 由于操作方便的原因,图形编辑和修改工作采用MAPGIS完成。

第一,对矢量化的各类图进行误差校正和座标转换。

第二,对各类图按图层划分方案进行分层,每个图层分别形成单独的图形文件。

第三,建立拓扑关系、修改拓扑错误。

第四,添加用户标识码。

最后,将图形文件转换成MIP/INF0数据格式,将多边形与标识码合并,再将点、线、面属性数据库与图形联接,完成图形库的建立过程。

6.7数据转换作为信息系统的开放性的重要标志,数据转换可以看作是系统不可缺少的部分。它所起作用是能较完整地接受(接收)在其他系统中创建的或整理的数据,在本系统中能继续对些数据进行浏览、编辑、分析等处理工作,使之与系统其他数据融为一体。同样,能将本系统中的数据让其他系统使用,以达到数据共享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