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在服务业的应用范文

时间:2023-11-17 17:47: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物联网在服务业的应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物联网在服务业的应用

篇1

【关键词】物联网;服装产业;应用

0.引言

近年来,物联网技术受到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和高度重视,成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第三次信息产业浪潮,在众多行业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例如:电力管理、机场防入侵、平安城市建设等。目前服装产业物联网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成熟,必将极大的提高服装产业对市场的快速响应能力和企业运作效率,从而提高整个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1.物联网技术在服装产业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

利用物联网将供应链各生产环节,从原材料到产品以及生产加工过程,通过射频识别技术(RFID)进行标识和监控,并根据电子产品编码(EPC)使供应链上下游环节得到以无缝衔接,所有信息都可以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传输至应用服务平台进行优化整合;企业内部原有系统(ERP、CRM等)能够最大限度得以保留,在符合物联网协议规范的情况下可以继续使用,并成为物联网有机的组成部分。

RFID和EPC是行业供应链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必要因素,其优势在于:企业生产加工过程可以有效监控;原料和产品在供应链各环节中可相互转换,并能进行数量统计与调配,质量可回溯;数据传输的标准化、统一化,让供应链上下游环节实现无缝衔接。

2.物联网技术在服装商场管理中的应用

在专业商店等的前部和后部之间安放传感器,用来追踪各件衣服的活动信息。销售系统可以自动获取服装何时上架、目前已到达哪里、处于什么状态、什么时候补货等,根据销售情况提前自动发出预警;同时,销售管理者通过统计服装在商场的不同挂放位置对顾客的关注、试穿和购买的影响,以及所导致的不同销售状况,可以制定有利于更好销售的服装摆放方案,以便店员及时调整服装摆放的位置、空间层次等。

另外,通过RFID系统,厂家和设计师能够了解服装的用户体验效果,统计流行款式的实际销售情况;统计某款服装的客户试穿和购买几率;分析某款服装被试穿过而最终却未被购买的原因,有助于设计师了解顾客心理、设计更适合市场需求的服装。

3.有效地提高顾客挑选服装的效率及满意度

利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智能试衣间。对于顾客来讲,在智能试衣间内试穿衣服,更加便捷。当顾客所试穿衣服的样式或者大小不满意的时候,可以在试衣间通过智能显示屏,搜索更合适的款式、大小或者库存信息,并能够与外面的店员进行交流,以便挑选并试穿满意的服装,提高选购效率。

比如,日本高级成衣Flandre公司门店的试衣间让所有顾客都觉得新鲜刺激,它的四面都由玻璃幕墙围成,实际上,这些玻璃幕墙全部是电子显示屏。当顾客进入这个虚拟试衣间后,电子屏幕墙上会出现一个虚拟设计师跟他打招呼,设计师帮顾客分析身材、肤色及气质等特征,提供可搭配的服装,并实时显示在电子幕墙上。顾客在幕墙上选择后,电子屏上会出现身着搭配服装的顾客的整体形象,使顾客不用麻烦地脱衣穿衣就能看到自己试穿衣服之后的整体效果。这样的智能试衣间,吸引了许多品牌商加盟,以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4.全程追踪单件及成包级服装

电子芯片以服装标签为载体在制作过程中被安装在每一件服装上,每一件衣服的标签都能够被RFID系统追踪,因此,衣服无论是在商店展示架上还是在仓库的包装箱中,都能被快速、及时地查询出来。只要顾客有需要,销售人员就可以通过电子读码器快速获知该服装的颜色、款式、尺寸、目标服装的位置等信息,为顾客提供更周到的服务。产品的各类相关信息通过RFID技术能够被便捷、及时地获取,这使得企业及其全球分支机构从生产、配送、流通到库存控制等方面的运作效率得到大大提高。比如,日本三景集团利用RFID技术自动跟踪衣物的位置,加快了制衣流程、避免了缺货现象的发生等。

5.物联网在服装产业中的应用面临的主要困境

传统服装产业的信息化需要突破三个基础性问题:社会基础、市场基础、企业基础。首先,标准规范是社会基础的重要问题。从服装行业角度,现在就应该着手以国家颁布或即将颁布的相关标准为依据,立即着手物联网信息编码标准规范的研究,建立相关编码、实施标准、行业规范。如目前RFID标准不统一,不同厂家的RFID产品互不兼容。其次,行业应用推广与市场需求密切关联。目前服装产业物联网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可以选择重点行业和典型企业作为试点,形成有带动和辐射作用的整体解决方案,在同行业和产业集群地区推广。再次,企业自身的能力、资源状况是决定企业进行物联网应用的重要基础。一是企业高管要转变观念、重视企业信息化建设;二是企业要积极整合内外资源,特别是要和合作伙伴要形成信息共享的机制;三是要积极探讨信息化。因此未能健全服装产业的信息化是一个主要的困境。此外,目前物联网技术应用成本较高及安全问题也是物联网在服装产业中的应用面临的困境。

6.结束语

物联网技术在服装产业中的应用,是互联网与产业相结合的扩展和延伸。基于服装行业自身特点的考虑与行业及企业信息化的普及和进展情况,物联网的应用并非一朝一夕,它是融合多种应用系统于一网的统筹系统工程。但是有理由相信,随着相关理论、技术的进一步成熟,物联网必将深入社会的各个行业和角落,在服装产业中的应用亦将超出上述范围。

【参考文献】

[1]宁焕生,徐群玉.全球物联网发展及中国物联网建设若干思考[J].电子学报,2010,(11):2590-2599.

[2]王颖等.物联网技术在林业信息化中的应用前景[J].湖北农业科学,2010,49(10):2601-2604.

[3]李航,陈后金.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前景[J].中国科技论坛,2011,(1):81-85.

[4]朱会霞等.物联网在中国现代农业中的应用[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02):310-314.

[5]VAN KRANENBURG R.The internet of things:A critique of ambient technology and the all-seeing network of RFID[M].Amsterdam:Institute of Network Cultures,2008.

[6]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The Internet of Things[R].ITU Internet Reports,2005.

篇2

受经济危机的影响,人们越来越关注购物篮中商品的价格,而“智能”购物车则可以帮助消费者找到价格最优惠的商品以及每周的促销商品。每位消费者都会在终端的存储器中记录自己刚刚购买的商品,根据个人购物习惯创建一个数据库,以便超市更好地了解消费者的购买偏好,以及什么食物可能是其所需要的。

购物车上的显示屏带有一个物联网芯片,能够分析与GPS定位仪同步的无线电频率,以便随时确定消费者在店内的具置,以及他们与货架通道和冷柜的接近程度。一个发射器可以向终端传送有关商品价格、最新促销活动和购物清单的信息,以及如何吃得更健康的建议。此外,商店也可以利用这种无线技术随时更新商品价格,而不必更换标签,既省时又省力。

其实不仅是超市,伴随物联网技术与应用的不断成熟,给以生产业、消费业和公共为主体的服务经济带来了深刻的变革。

世界经济正逐渐向服务经济转型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经济全面向服务经济转型。这是继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崭新的、深刻的、全面的经济革命,是从技术到产业组织、经营管理、商业模式、运行体制和发展方式的全方位变革,可以称为“服务革命”,它代表着经济发展新的战略方向和总体趋势。

吴敬琏教授曾指出,“服务业发展最快的是生产,它对于生产,包括制造业本身的效率提高起了很大的作用……服务业对整体效率的提高起了很大的作用”。进入服务经济时代,包含技术研发、金融、法律、物流、会计、咨询服务等形态的服务业逐渐成为引领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主导力量。

发展服务经济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业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和企业的共识。服务业占世界经济的平均比重超过60%,服务业占发达国家经济比重更是超过70%。服务业跨国投资占国际投资总额的比重超过65%,服务贸易总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超过20%。以服务经济最发达的美国为例,其服务业占整个国民经济的比重达到85%以上。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服务经济,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上明确要求“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努力扩大服务出口”,发展服务经济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当前已经成为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

中国服务经济长期处于逆差状态

中国目前已处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过渡的关键时期,产业结构升级加快,服务经济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提升,对于经济发展和就业的贡献不断增强。服务经济的市场潜力巨大,空间布局优化,产业结构正在形成,未来发展空间广阔。

然而,与西方发达国家服务经济水平相比,中国经济发展过度依赖制造业的投资和出口,服务经济总量占国家经济总量的比重偏低,仅占40%左右。这直接导致了中国服务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弱,服务贸易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偏低,仅占10%左右,而且长期处于贸易逆差状态。

服务经济逆差的关键原因在于生产业发育不充分,服务能力和创新水平低下,很多关键性的专业服务如技术研发、法律、会计、管理咨询、信用评级等,主要依赖从美国等发达国家进口。

面对西方发达国家服务经济的强势扩张,中国经济自、产业主导权、市场话语权正在接受前所未有的考验。如何通过转型和创新来提升服务经济的质量和水平应尽快提上日程。

服务经济助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

2010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1年经济工作总体要求“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加强自主创新”。服务经济的创新无疑是调整经济结构和自主创新的重要一环。

原外贸部副部长张祥认为,服务经济的创新包含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体制创新三个层面。其中,服务经济本身的发展需求引领着技术创新,科学技术创新是服务经济发展的重要源动力。技术创新还提供了许多新的服务工具和手段,大大降低了服务交易的费用,促进了服务经济的发展。

如今,生产业的技术进步与创新已经成为产业技术进步与创新的源泉,而且直接改变了技术发展和创新的模式,对整体经济的技术升级和创新越来越有关键性的决定作用。新技术革命的突飞猛进为美国服务业创造了有利的贸易机会。技术的进步极大提高了交通、运输、通信和信息处理等能力,不仅为信息、咨询等专业服务提供新的手段和方法,提高了服务的“可贸易性”,而且扩大了服务经济的范围。

为此,美国总统奥巴马将“物联网”视为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认为该战略能够带来长短兼顾的良好效益。政府投资于智能铁路、智能高速公路、智能电网等基础设施,短期能够刺激经济增长,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长远将有利于增强国家的长期竞争力,提高有限的资源与环境的利用率。2009年,美国服务贸易出口额为5020亿美元,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的14%。美国长期享有服务贸易顺差,当前这一顺差数字是1320亿美元,位居世界首位。

物联网是服务经济创新的着力点

“物联网”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于1999年提出。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根据意大利、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案例,提出了“物联网时代”的构想,并形成了一个模糊的定义:“一个具有可识别、可定位的传感网络。”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小到钥匙、手表、手机,大到汽车、楼房,只要嵌入一个微型的射频标签芯片或传感器芯片,通过物联网就能够实现物与物之间的信息交互,其本质就是将地球上人类的经济活动、社会生活、生产运行与个人生活都放在一个智慧的物联网基础设施(Architecture)上运行。

物联网是从传感器、传感网技术和产业逐步发展而来,它包含了器件、网络、传输到应用的一种新的技术和应用领域。物联网的应用和服务内容即为现代服务业,是采用高新技术而产生的新的服务业态――现代服务经济。

由于物联网是基于现代高新技术,而提供的服务内容属于现代服务业,从发展服务经济的角度看,物联网也是我国发展服务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物联网与服务经济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物联网实现服务经济的四大创新

物联网作为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其意义超越了技术层面,且已在全世界掀起了广泛的热潮。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对其标准制定、技术研发、产业应用的研究和部署将为国家服务经济的发展提供持续的源动力。物联网对于促进服务经济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四化”:

(一)服务技术现代化

从服务经济的角度看,物联网提供了众多的新技术和新业态,并促进产业链和集群效应的培育及发展。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感知技术和控制技术的基础上形成的服务经济信息化平台正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

首先,物联网技术可以帮助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应充分发挥物联网在服务经济发展中的引领带动作用,推进新技术在传统服务业领域的应用,激励传统服务企业引入物联网技术及新的理念来改造业务流程,更新服务技术,变革经营业态;其次,利用物联网来增强服务的能力,拓展服务的深度。围绕服务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物联网技术可以支撑服务手段的多样化和产品的个性化。

(二)服务过程透明化

物联网技术可以为服务贸易提供更多的便利,主要表现在使商品的生产和销售过程更加透明,商品的生产环节一目了然。在未来的物联网时代,超市销售的禽肉蛋奶均可在包装上嵌入微型感应器,消费者只需通过手机终端扫描就能了解食品的产生、加工和运输等各环节的时间和地点细节,甚至还能显示加工环境的照片,是否达到绿色安全……一切均一目了然,安全透明。

物联网拥有能力超级强大的中心计算机群,通过云计算技术及智能管理软件,能够对网络内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等实施实时的监管;在此基础上,人类可以以更为精细和动态的方式来管理生产与生活,达到更为智慧的状态,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三)运营管理高效化

物联网技术可以帮助企业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管理成本。以电子商务企业为例,首先,优化库存管理。企业可以通过库存物品的信息实时感知与传输,形成自动化库存,面向自身仓储管理系统进行动态同步数据处理,再和整个网上零售营销体系共享,在降低管理成本的同时增加了营销效率,还能减少用户的订单确认时间。其次,提升物流效率。企业将物联网和GPS技术结合应用于物流领域,可以将包裹模块化,让消费者、电子商务的商户和物流公司三方实时关注到货物的路线,甚至还可以看到货物运输车辆现场状态。再次,形成追溯机制。利用物联网技术建立产品溯源系统,通过唯一的识别标识,可以让消费者有效辨别商品,进一步明确商品的所有来源,从而降低交易风险,提高消费的安全性和积极性。

(四)客户服务智能化

物联网技术在客户关系管理(CRM)也可以大显身手,提升用户的消费体验。以中国首家基于物联网射频识别(RFID)技术的“未来商店”――上海世博会特许商品旗舰店为例,与传统零售门店差别最大的是,店内几乎没有店员,除了样品,没有任何货物放置。消费者拿着掌上电脑(手持终端)进入商场选购商品,这台掌上电脑就是随身“导购”。消费者如果对某款样品感兴趣,则拿出掌上电脑对准样品的电子标签,商品的介绍、价格等各类信息就会以图像配文字和声音的多媒体形式展示出来。“导购”还能将商品作者曲折的创作经历、作品独特的材料和制作工艺等人文和文化底蕴娓娓道来,这是任何一个营业员或导购人员所不能比拟的。

购买商品时,可以点击掌上电脑的购物项,将货品“放入电脑购物篮”。购物结束后,消费者购买的所有货品已全部在出口处,且无需一一扫描条形码,带有小型PC的电子推车一过收银台,货品价格便已全部扫入电脑,既节省了消费者的购物时间,又方便了商场的销售和统计。

创新服务经济,物联网前景广阔

服务经济对于新兴的物联网产业可以说是一个生机勃勃、充满魅力的应用;而物联网对于服务经济的发展,无疑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创新之路。在中国加快结构调整、推动经济转型和增强自主创新的大背景下,物联网无疑是一个绝佳的突破口。

物联网的应用领域覆盖了各个角落和领域,可以用“无所不包、无所不在”来形容。但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建议从发展服务经济的重点领域选择性地切入,以推动服务经济的创新发展:

交通运输服务:铁路、公路、水路及航空运输基础设施的布局及修建、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交通运输经营和管理相关的服务。

供应链服务: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服务。

批发零售服务:批发是指批发商向批发、零售单位及其他企业、事业、机关批量销售生活用品和生产资料的活动,以及从事进出口贸易和贸易经纪与的服务。零售指从工农业生产者、批发贸易业或居民购进商品,转卖给城乡居民作为生活消费和售给社会集团作为公共消费的服务。

移动信息服务:通过掌上终端、服务器、个人计算机等多平台的信息交互沟通,实现管理、业务以及服务的移动化、信息化、电子化和网络化,向社会提供高效优质、规范透明、适时可得和电子互动的全方位管理与服务。

数字医疗服务:把现代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应用于整个医疗过程的一种新型的现代化医疗服务。

篇3

【关键词】 福州市;信息服务业;现状;发展对策

信息服务业由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三个行业大类组成,即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中的I门类。信息服务业作为当今新兴服务业中最具活力的行业之一,发展突飞猛进,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它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是衡量地区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

一、福州市信息服务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福州大力培育信息服务业,信息服务业正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不断加强,并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2012年,全市信息服务业增加值136.99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7.1%,对服务业增长的贡献率为7.2%。2008-2012年,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11.7%,与服务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速基本同步。

1、电信传输服务业持续发展

信息传输服务功能日趋完善,已建成一个拥有大容量程控交换、光纤通信、数据通信、卫星通信、无线通信等多种技术手段的立体化现代通信网络,增值电信业务种类不断增加,发展迅猛,逐渐成为电信传输服务业新的增长点,电信传输服务业在信息服务业三大类中份额最大。2012年,全市电信传输服务业增加值103.55亿元,2008-2012年年平均增长10.2%,总量占信息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75.6%。2012年,全市通信业务总量完成106.53亿元,实现通信业务收入100.9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0%和11.3%。2012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198.00万户,移动电话用户881.31万户,其中3G移动电话用户191.18万户。

2、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迅速

福州软件业经过10多年的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已形成软件服务外包、嵌入式软件、动漫游戏、行业应用软件、集成电路设计等特色软件产业集群,同时,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领域的应用取得新进展。涌现出一批行业龙头企业,福大自动化、星网锐捷、一丁集团、新大陆、富士通等5家企业入榜2013年全国软件业务收入百强企业。2012年,全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25.20亿元,占信息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8.4%,对信息服务业增长的贡献率为 39.3%。2008-2012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18.6%,比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年平均增幅高6.9个百分点。

3、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规模逐步壮大

互联网服务作为应用基础,以其搜索、即时通讯、网络游戏、数字内容、网络社区和电子商务等功能已成为信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12年,全市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增加值8.24亿元,2008-2012年年平均增长12.6%。2012年末,全市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172.50万户,比2008年增加114.1万户,2008-2012年年平均增长31.1%。

二、重点信息服务企业运行特点

1、规模扩大,拉动就业作用明显

重点服务业企业调查[1]显示,2012年末,172家重点信息服务业企业资产总计274.16亿元,增长17.9 %。资产过亿元的企业有28家,其中过10亿的企业有8家。

2012年,重点信息服务业企业平均从业人员2.25万人,占重点服务业企业平均从业人员的比重为13.7%。

2、收入颇丰,行业发展支撑作用明显

重点服务业企业调查显示,2012年,重点信息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70.79亿元,比上年增长10.5%,营业收入总量在众行业中仅次于交通运输业,排第二位,占重点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的比重为26.4%。分行业看,电信传输服务业营业收入总量规模最大,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发展速度较快,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速偏缓。2012年,电信传输服务业营业收入110.64亿元,比上年增长12.4%;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营业收入9.09亿元,增长26.8%;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51.07亿元,增长4.4%。

3、效益较好,行业贡献持续增强

重点服务业企业调查显示,2012年,重点信息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利润38.23亿元,比上年增长4.6%,营业利润总量排众行业之首,占重点服务业企业营业利润的比重为48.3%。重点信息服务业企业营业税金4.41亿元,比上年增长5.8%,营业税金总量占重点服务业企业营业税金的比重为29.1%。

三、信息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总量规模小,对服务业的贡献作用有待增强

福州信息服务业增加值总量规模在服务业14个行业门类(不含国际组织)中排第6位,2012年,全市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7.1%,比2008年回落0.9个百分点;2012年,信息服务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4%,对服务业增长的贡献率为7.2%,比2008年回落3.4个百分点。

2、行业内部结构急需优化

福州信息服务业中电信传输服务业等传统信息服务业占比依然较高,而能带动大众消费和拉动内需的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企业规模小、数量少,行业内部结构亟待优化。2012年,全市信息服务业增加值中,电信传输服务业比重高达75.6%,软件业比重为18.4%,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比重仅为6.0%。当前,列入重点服务业企业调查的信息服务业企业共163家,其中电信传输服务业企业17家,软件业企业137家,而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企业仅9家,全市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企业无一家入选2012年互联网信息服务收入百强企业。

3、投资力度减弱,发展速度趋缓

近年来,福州加快推进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服务业投资增势良好,而信息服务业投资增势趋缓。2012年,全市服务业项目投资完成额1384.34亿元,占项目投资的比重高达61.2%,其中信息服务业项目投资完成额103.76亿元,占服务业项目投资额的比重为8.3%,比2008年回落3.6个百分点,信息服务业项目投资额2008-2012年年平均增长21.6%,增幅比服务业项目投资额年平均增幅低14.7个百分点。

4、信息服务业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尚未健全

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信息服务业包含3个行业门类、12个行业中类、17个行业小类。而目前,福州还没有建立健全信息服务业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无法开展全社会、全行业的信息服务业统计工作,甚至缺乏统一的综合性管理部门,难以进行有效的组织管理,也就难以及时制定出台扶持政策,而且相关的产业政策也难以落实到位,无法形成支持信息服务业发展的合力。这些都成为影响信息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阻碍因素。

四、加快发展福州信息服务业的对策建议

1、以壮大产业规模为目标,加快新兴信息服务业发展

一是进一步提升软件业发展水平。依托福州软件园,重点发展软件研发、信息技术服务、集成电路设计与应用,开发各种专用控制软件、专用检测软件、专用设备软件等嵌入软件。引导软件外包企业从信息技术外包向业务流程外包转变,加快发展基于信息技术的业务流程外包(BPO),如企业业务流程设计服务、企业内部管理数据库服务、企业运营数据库服务等,同时推动承接工业设计、动漫及网游设计研发等知识外包服务(KPO)。支持有实力的软件企业联合中小企业,成立软件外包产业联盟,发挥优势互补作用,提升企业整体接包能力和接包层次,拉动软件服务业全面升级。二是迅速壮大互联网信息服务业。2012年,全国网民数净增0.51亿人,年末达到5.64亿人。互联网信息服务市场潜力巨大,福州应推动网络游戏、第三方支付、信息资讯、贸易信息服务、社区网络服务等多种互联网信息服务同步发展,挖掘特色、不断创新,拓展互联网信息服务的发展空间,让新兴互联网信息服务业层出不穷,如近年兴起的社区网络服务,既有电子商务的特点,又侧重通过网络平台实现社区物业管理服务等。三是重点扶持一批骨干企业做大做强。认真贯彻落实有关加快信息服务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特别是要以近期出台的《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福州市信息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为指导,加大财税政策扶持力度,加强企业人才支持,针对信息服务业知识密集型特点,继续千方百计引进海内外具有较强创业创新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发明专利或引领相关产业发展的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团队,重点支持一批骨干企业,打造行业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的产业链效应,吸引配套企业和中小企业跟进,带动产业集聚发展。

2、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促进信息服务业快速发展

一是加快应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行业。重点支持电子信息、纺织化纤、冶金建材、轻工食品、石油化工等优势行业应用信息技术、产品和装备,提升行业发展水平和竞争力。同时,围绕工业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过程、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开发、企业技术改造等环节,加大信息技术的融合渗透,推动各环节的综合应用,加快信息化从单项业务应用向多项业务综合集成转变,从企业信息应用向业务流程优化再造转变,从单一企业应用向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应用转变。例如:威克自动识别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纺织行业品质追溯系统”,在福建锦江科技等纺织企业运行;福大自动化研发的“面向企业的移动信息化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设备到设备、设备到人、人到设备的信息传递,实现生产过程监控、指挥调度、远程数据采集、远程诊断等功能。二是加快提升服务业的信息化水平。积极推进交通、金融、旅游、教育、科技、医疗、政务、 社区等各领域的信息化。提高中小型服务业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加大对传统服务业的信息技术投入,促进传统服务业升级,同时促进服务创新,催生更多新型服务业态。加快信息化与消费服务的融合,提升文化创意、金融保险、商贸物流、工业设计、科技服务、现代会展和管理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

3、加快载体建设,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一是提升信息化基础设施水平,为信息服务业快速发展提供支撑。协调基础电信运营商,在信息服务业产业聚集区、专业园区和专业楼宇,提高企业用户带宽;全市范围内实现宽带进楼入企、无线宽带接入全覆盖和数字电视网络全覆盖,为信息服务业企业提供基础设施低成本服务,提升企业互联网出口带宽水平。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信息服务和应用的普及。二是以《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福州市信息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为指导,着力抓好产业基地和专业园区的建设工作,要进一步整合资源,控制园区数量,注重品牌质量,重点培育发展国家级软件基地(中国软件名城)、电子商务基地、物联网产业基地等国家级产业基地。要引导软件、动漫和服务外包企业向软件园聚集,电商企业向电子商务基地聚集,变分散为集群,加强协作配套,提升规模水平。今后政府扶持资金将主要用于园区(基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上,加快改善园区(基地)的创业环境。三是要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应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强组织和协调,完善资源技术共享机制,提升科技创新、技术支持服务、技术成果交易、社会化人才服务等功能;引进和发展创投、风投基金,开发适合信息服务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优化金融服务,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4、建立健全信息服务业工作的体制机制

以《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福州市信息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为指导,一是建立健全信息服务业发展推进工作机制,建立重点骨干企业跟踪制度,形成直接协调服务机制,在企业上市辅导、总部经济建设、企业并购、标准制定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二是成立信息服务业管理部门,负责信息服务业行业政策制定、管理协调、行业统计等方面工作,同时,明确园区管委会负责园区的管理与服务,协调涉及园区建设有关事宜,对入园项目的工商注册、征地、建设审批等各种手续实行代办制;对园区内建设项目进行检查监督,跟踪落实;负责入园企业日常运营的服务。行业协会负责组织行业培训、技术咨询、信息交流、会展招商以及产品推介活动;组织开展行业调查、行业信息等工作。职能部门、园区、行业协会各司其职,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信息服务业健康发展。

【注 释】

[1] 重点服务业统计范围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以及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等行业中年末从业人数50人以上或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全部服务业法人企业.

【参考文献】

[1]数据来源: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页.

[2]周应萍.加快发展现代化信息服务的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18).

篇4

关键词:网络经济;传统产业;生产方式;措施

一、网络经济对传统产业生产方式的革新影响

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网络经济是在传统工业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所出现和产生的。在网络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企业的组织形式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向扁平化、虚拟化与柔性化方向发展,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也相应的发生了网络化的转变,即网络经济的发展在促进传统产业革新生产方式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网络技术,从事传统产业的企业可以建立一个更为精简有效的组织结构,在增强组织协调性的同时优化资源配置。在网络经济下,企业组织结构不仅由金字塔型转为网络状的扁平结构。而且在适应市场变化,提高企业应变能力的同时也发展出了新的组织形式,即虚拟企业,有进一步加速了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促进传统产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二、在网络经济下传统产业生产方式的发展对策

(一)利用物联网技术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依托网络经济发展的物联网正在不断成为促进农业信息化的重要依托方式和技术手段。不过,作为一种较为新兴的事物,物联网在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方面还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要想快速的推进农业生产力的提高首先必要解决其中的生产关系问题。通过生产关系的促进进而更好的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并最终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生产力的发展。具体来说,利用物联网技术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1)对掌握先进技术科技人员的需求。物联网技术的推广以及在农业中的应用都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因此人员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中流砥柱作用。然而,在农业生产地的农村地区却极其缺乏掌握生物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专业科技人才,因此需要对农村地区的知识型劳动者开展相关的知识培训,进而优化农业人口结构,提高农业劳动生产效率;(2)农业中应用物联网技术还应在组织形式方面加以重视,这是因为组织形式决定了其中参与者的利益分配。当前,我国的农业物联网主要包括三种组织形式,一是运营企业做的示范性项目,由运营企业自己买单;一是由农业主管部门所推动的项目,该农业主管部门买单,最后一种则是由一些有需求的大型农场为自身的物联网应用来买单。不过,应该指出的是,目前这三种组织形式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管理形式不完善、运行成本高等。针对这种情况,运营企业、农业主管部门和大型农场等应该相互合作,进行统一的规划,通过完善的行政管理体系的建立,创建适应农业发展的物联网技术应用与发展的组织形式。

(二)利用电子商务促进商业与服务业发展的策略措施。电子商务在商业和服务业的结合,通过不断创新极大的提高了传统商业与服务业的生产力。在网络经济背景下,一些传统的商业与服务业面临着被淘汰的命运,而另一些传统商业与服务业却能够在电子商务平台的支持下,通过结构升级与方式改进等途径获得了新的发展与生机。在组织形式方面,商业与服务业可以通过借鉴电子商务的柔性化管理方式来改变其原有的生产关系模式,从而尽可能的在资源整合和配置方面达到最优。传统商业与服务业在以往的流通中,其主要的对象是物质化的有形的产品,但在电子商务的支持下,无形产品如知识与信息等也能够作为产品在网络经济中流通。而且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的速度较快,因此企业对信息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能否掌握核心的技术与市场信息决定着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高低,而且这种信息和知识的流通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当前网络环境下,手机、计算机的普及使得信息的流通工具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进一步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发展,不仅能够节约成本,而且还打破了时空与地域的限制。因此,借助电子商务为平台发展传统的商业和服务业,能够使其在流通过程中的促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统一,使生产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从而最终促进商业与服务业的现代化发展与成长。

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一种新经济形态,网络经济正以其巨大的创新能力影响着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同时也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对社会发展带来显著影响。对传统产业生产方式在网络经济背景下的探讨,能够更为明确的认识到网络经济的发展在促进传统产业转变过程中所发生的关键性作用,并通过问题与困难的分析与解决,更好的促进传统产业生产方式的调整与升级,在促进产业发展的同时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互联网新业态是指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入应用而形成的新产业形态。从全球看,其已成为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推动经济复苏、引领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技术创新直接催生的新业态。比较典型的如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研究报告显示,大数据技术与服务市场至2019年的复合年均增长率将达到23.1%。预计2019年的年度大数据支出将实现486亿美元。

制造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催生的新业态。“服务型制造”已成为引领制造业产业升级和企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生产业”成为全球产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近年来发达国家普遍存在“两个70%”现象,即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70%,生产业占整个服务业比重的70%。

基于互联网的产业链整合催生的新业态。企业可以利用互联网,对资金流、物流、信息流三种重要资源进行新的配置,带动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直到最终用户的整合重组,从而形成新业态。

基于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催生的新业态。英国消费者指数研究部报告预计,2016年网上快消品销售额将增至530亿美元,增幅明显。网上交易对经济的贡献率逐步增长,同时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在线教育领域,据统计,2014年全球在线教育风险投资事件291起,披露交易额18.6亿美元。

2015年我国GDP增长6.9%,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速度背后的结构调整升级和发展质量的变化更值得关注。互联网新业态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经济增长出现了趋势性的深刻变化,向中高端迈进的势头明显。

促进经济结构优化。一是加速现代服务业发展,使得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提高。2015年,我国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消费达41.87亿G,同比增长103%,比上年提高40.1个百分点。移动互联网广泛应用催生了移动支付、移动视频、移动电子商务等新业态的快速发展。二是进一步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使得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持续增强。2015年全国网上零售额38773亿元,比上年增长33.3%。

提供经济增长新动力(310328,基金吧)。一是新业态领域的投资与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有调查显示,2014年我国公共云市场规模大概70亿元左右,增速达到了47.5%,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还有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亦大幅增加,年复合增长率可观。物联网在基础设施、环保监测、公共安全、工业控制等领域应用将撬动巨大市场。二是移动应用融合渗透,不断刺激居民消费需求。

进一步扩大就业。互联网新业态将成为未来我国解决就业难题的重要产业。一是直接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二是为青年人创业就业提供前所未有的机会。在全社会重视和支持青年创新创业的背景下,年轻人倚重电商平台实现就业的情况呈明显上升趋势。

篇6

2011年12月,IDC(互联网数据中心)对外了2012年中国ICT(信息通讯技术)市场十大预测。IDC认为,受全球经济低迷、欧洲债务危机蔓延以及国内货币政策回调、房地产调控等多重因素影响,2011年中国经济复苏步伐整体放缓。预计2012年欧债危机可能恶化,中国出口压力加大,房地产市场调整程度将加深;与此同时国内通货膨胀将继续回落,全年经济走势可能呈现“前低后稳”的局面。

2012年中国经济整体面临风险和不确定性,但预计仍将保持较为平稳快速的增长。在出口需求萎缩、经济结构调整压力增大的预期下,国内市场竞争将日趋激烈。而IT市场仍保持高速增长,如云计算、物联网、企业移动互联网将持续发展;个人IT业态的变革将改变传统IT渠道概念;电子商务将向深度、广度发展;移动互联网将重构零售业、服务业模式。

IDC中国行业研究与咨询服务部助理副总裁武连峰对本刊记者表示,展望2012年,中国ICT市场,云计算、移动互联、物联网、商业分析等主流技术将深入行业运用,驱动企业改善产品服务质量、提高运营管理效率、增加企业业务收入和总体市场份额。这一年中,中国的IT市场将进一步向4—6级城市拓展,同时IT技术会继续帮助企业降低能耗、减少排放。随着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的展开,智能终端普及继续驱动个人消费电子市场,中国ICT市场将在全球性的不确定环境中稳步增长。

预测1:中国经济进入弱增长周期,重点领域lT市场将保持高速增长

2011年,政府采取了非常严厉的金融紧缩政策抑制高通胀发展,基本稳定了物价和房价,经济大体实现了软着陆。根据EIU最新数据,2012年中国GDP增速预计将达到8.6%。抑制房价和通货膨胀的政策将延续,投资将放缓,欧洲债务危机和美国经济疲软将影响出口,内需消费和重点领域的投资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中央政府鼓励消费的政策已经在2011年10月出台,例如提高增值税的征收起点额度、减少微企业的行政收费等多项措施。同时,例如智能电网、下一代信息技术、生活服务业等重点发展领域都将产生巨大的IT机会。此外,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有专门章节来论述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这也预示着2012年将有巨大的IT商机。IDC预计2012年中国IT市场规模为9854亿元,较2011年增长19.9%;同时2012年电信服务市场规模为9507亿元,较2011年增长7.4%。

预测2:中国IT市场呈现三类城市形态

IDC认为,不同层级的城市分别扮演不同的功能角色:高级别城市成为数据汇集和数据处理中心,低级别城市是数据产生和数据消费的端点,而中级别城市则有数据的产生、汇聚、传输和处理职能。IDC预计2012年,以上市场特征将逐渐清晰,各级别城市将在市场大环境中找到自身的定位,推动本地IT市场的发展。垂直行业也将明确各级城市在大架构中的定位,对应增加各类产品的投入。

预测3:云计算由大规模基建进入行业深化应用阶段

2011年的中国云计算市场在政府的扶持下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各地方政府在云计算方面进行了大量投资,建设了众多的云计算数据中心;电信运营商和互联网企业也开始发展自己的云计算业务;目前大量用户已经开始将自己的基础架构部署在云计算服务提供商的平台上;云计算和物联网结合的新型应用也在逐步出现。IDC认为,2012年的云计算服务市场将达到9.29亿美元的规模,同比增长52.0%。

预测4:大数据将促使CIO首选商业分析实现IT的业务价值,并对软硬件体系架构提出新要求

移动互联网、社会化媒体、电子商务、物联网以及云计算的快速发展,将使企业在2012年面临大数据所带来的挑战。发展处理大数据的新方式将会驱动IT业的变革:大数据时代将挑战用户存储及数据中心基础设施,推动商业分析市场快速发展。企业和行业用户IT应用水平的提高以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CIO们希望利用BA实现IT的业务价值,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由于大数据与传统数据特征不同,因此大数据分析对性能和实时性要求更高,对软硬件体系架构提出了不同要求。 预测5:IDC资源跨区域分散部署,集托管、监控、运维服务为一体的 “一站式iDC服务”将受青睐

受“云模式”发展和数据中心能耗影响,2012年大型iDC服务商业数据中心部署将更加向中高纬度地区转移,形成全国跨各大区域分散部署的态势。2012年,整体商业数据中心机房数量预计将以11.7%的增长率进一步增加,iDC服务市场将以25.1%的年增长率快速发展,商业数据中心服务商将强化远程服务能力,整合集托管服务、监控服务、运维服务为一体的一站式iDC业务解决方案,帮助客户高效利用资源。

预测6:企业移动应用市场将在2012年升温

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移动宽带的支撑、WIFI站点的投资建设,移动应用在中国快速蔓延。移动个人应用的不断渗透为企业移动应用的发展创造了必备条件,成为企业移动应用的IT厂商及移动应用开发者可以聚焦的商业机会。

预测7:物联网技术环境日益成熟,市场发展从政府政策驱动转向行业应用需求驱动

随着3G和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物联网技术环境日益成熟。无线网络的发展与物联网的发展相得益彰、相互促进。与此同时,物联网在行业中的应用将进一步深化,电网、交通、环保、农业等成为物联网应用的热点行业。

预测8:个人IT业态的变革将改变传统IT渠道概念

随着2011年IT终端产品架构逐步清晰,由PC、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组成的多屏幕智能终端产业链逐步成型。各厂商都已经从2011年开始逐步部署未来的发展规划,而涉及具体落地,IT终端渠道无疑是产业链上至关重要的一环。IDC认为2012年无论是零售还是商用IT终端都会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传统概念,推出更适合新的个人IT业的终端通路结构。

预测9:移动互联驱动IT服务多样性,并成为新的服务需求增长点

移动互联将成为IT服务行业发展的热点领域,因为它不仅将传统互联网平台平移至移动客户端,而且在用户数量、业务模式、应用开发等各方面都在以惊人的速度全面赶超传统互联网。相关软件和应用已经全面渗透到了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需求也呈现爆炸式增长。移动互联必将成为IT服务发展强有力的推动力,推动IT服务的多样性发展。

预测10:电子商务向深度、广度发展,移动互联网重构零售业、服务业模式

篇7

第一,加速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业

依托**、**、**、**、**等五大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基地,重点在装备制造、钢铁、石化、电力、建材等行业和安防、医疗、工业控制、工业设计、节能环保、仪器仪表等领域发展工业软件和嵌入式软件;以信息系统集成、行业解决方案、数字内容、应用服务、云技术综合服务为重点,加快发展信息咨询、软件网络化服务、工程监理审计、数据加工存储、呼叫中心、数据运营维护等服务外包业务。通过实施京津冀一体化、服务外包开拓、电信转型促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培育等工程,培育10大龙头带动企业、100个品牌特色企业,打造廊坊国际数据服务基地,形成以应用软件和嵌入式软件为基础、信息服务业发展为重点、产业聚集区建设为核心、京津冀协调互动发展的产业新格局。

第二,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

充分发挥**、**、**、**信息产业基地和**光伏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作用,紧紧抓住我省工业聚集区、环首都绿色经济圈、新兴产业示范区等方面的政策机遇,以项目建设为核心,以打造产业链为目标,广泛招商引资,形成一批聚集区、示范区域内的特色信息产业园。重点支持晶龙集团、英利集团等骨干企业,攻克关键技术,优化生产工艺,推进太阳能光伏产业做优做强;依托中国电科第13所,整合现有资源,突破关键环节,完善LED产业链,推进半导体照明产业整体上水平;依托中国电科第54所,加强与华为、中兴、富士康等公司合作,推进通信及导航设备产业进一步完善;依托诚志永华、冀雅等优势企业,推进平板显示产业特色发展;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研发与示范应用,推进医疗、安防、汽车等应用电子产业创新发展。重点培育电子专用设备、数字家庭整机、智能电网和工业设备等新的增长点。到“十二五”末,将电子信息产业打造成为我省主导产业,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供物质和技术保障。

第三,发展物联网产业

重点建设中国电科**物联网研发、航天信息河北物联网应用工程、**物联网信息服务技术、北京大学工业物联网应用研究等技术研发中心,打造技术创新平台,在无线通信、网络与宽带接入、射频识别、传感器、基础材料与芯片等方面形成技术支撑。推动中国电科**物联网产业、**物联网服务产业、**数据产业、**物联网技术应用与产业化示范、**北京邮电大学物联网产业等基地建设,实施传统产业改造、水资源监测、智能交通、食品药品监管和智能城市等方面的试点示范工程,在通信设备、感知产品、卫星导航、行业应用、物联网服务等领域形成产业规模。到“十二五”末,物联网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以上,成为我省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四,加快发展电子商务

推动电子商务在农业、制造业、商贸流通等领域的普及和深化,大力发展移动电子商务,提高网络采购、网络销售和在线支付的发展水平。建立大型企业电子商务购销平台,鼓励省内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发展,引导中小型企业充分利用国内知名第三方平台开展电子商务应用,在重点特色产业集群建立专业化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探索多层次、多元化的电子商务发展模式。加快信用、认证、标准、支付和现代物流等支撑体系建设,营造电子商务发展的良好环境。

篇8

2010年,我国软件业务收入达到1.33万亿元,占电子信息产业的比重由2005年的10.2%上升到18%,从业人数由2005年的90万人,增加到300万人以上。“十一五”期间,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以下简称基金)共支持了561个项目,投入资金达9.31亿元,带动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投入资金75亿元以上。

基金提高了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打破了基础软件产品国外长期垄断的局面,初步形成以国有大型企业为主体的基础软件纵向产品体系。

基金加强了产学研用的结合。基于国产软件SOA架构的政府综合服务系统增强了国家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可控能力,生产执行系统、产品生命周期管理软件等工业软件为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提供了支撑。TD-SCDMA嵌入式软件项目推动了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维哈柯、蒙古族等少数民族语言项目提高了少数民族地区信息化建设与信息技术应用的水平。

基金还支持了龙头骨干企业。软件业务收入前百名的企业中,超过40%的企业曾受到该基金的支持。软件业务收入过亿元的企业数由2006年的396家,增加到2010年的超过1000家。

基金培育新兴业态,优化产业结构,在“十一五”期间部署了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服务、数字内容产业等领域的研发项目。云存储服务、云平台安全软件等项目促进了云计算产业的发展。基金部署了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等项目,实现信息技术服务管理和信息系统运维,为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服务平台与支撑工具。

基金建立了辐射全国、分布合理、功能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由国家平台、地方子平台和专业性辅助平台组成的辐射全国的软件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初步形成。基金支持了21个中国外包示范城市中的18个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公共支撑平台建设。这些平台覆盖了“十一五”期间认定的11个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以及7个中国软件城试点城市。

“十二五”期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的精神,全面实施软件和信息服务发展规划,发挥基金的杠杆作用,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培育大企业,提升产业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产学研用结合,促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变大变强,为“两化”深度融合服务。

首先,着力支持企业提升创新能力。把握网络通信业的发展趋势,深入研究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发展方向,引导企业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创新体系。

其次,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基金要全方位、多角度持续地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提升企业技术创新和自我发展能力,提高应用开发水平。

篇9

上半年行业发展稳中有升

业务收入逐步企稳,利润小幅回升

1-4月,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业务收入12146亿元,同比增长16.7%,增速比去年同期低4.3个百分点,相比同期电子信息制造业增速高4.7个百分点。1-4月,软件产业实现利润总额1341亿元,同比增长11.5%,比去年同期低11个百分点,低于收入增速5.2个百分点。由于软件行业竞争持续加剧,各类业务的毛利率均出现下降,同时企业为加快业务转型和市场拓展,研发投入、营销投入均较同期增长较多。

新兴信息技术服务和信息安全保持较快增长

2015年1-4月,软件产品增速回升,信息技术服务和嵌入式产品增速小幅减缓。其中,软件产品实现收入3796亿元,同比增长15.4,增速高于1-3月2个百分点。嵌入式系统软件实现收入2137亿元,同比增长17%,增速比1-3月低1.1个百分点。信息技术服务实现收入6213亿元,同比增长17.4%,增速低于1-3月2.7个百分点。受运营相关服务和电子商务平台服务快速增长推动,信息技术服务占全行业比重升至51.1%,超过一半。

细分领域中,新兴信息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的发展推进了电子商务消费需求与跨领域业务的增长,电子商务平台服务成为软件业务增势最突出的细分领域。运营相关服务(包括在线软件运营服务、平台运营服务、基础设施运营服务等在内的信息技术服务)保持快速增长态势,1-4月收入增长18.9%。集成电路设计实现收入453亿元,同比增长12.9%,增速低于1-3月1.1个百分点。软件产品中,信息安全产品仍保持较快增长,1-4月收入增长17.6%。

软件出口增速持续放缓

2015年上半年,软件出口和外需状况仍处于较低迷状态。2015年1-4月,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出口154亿美元,同比增长6%,低于全行业增速10.7个百分点,相较去年同期低7.4个百分点。嵌入式系统软件出口增长7.1%,增速比去年同期低3.8个百分点。外包服务出口方面,美国、日本等主要发包市场相对疲软,对外发包业务减少,同时,菲律宾、马来西亚等新兴服务外包承接地加速崛起。在此形势下,我国外包服务出口增速持续走低,1-4月增长7.1%,增速低于去年同期13.1个百分点。

西部地区步伐加快,中部发展平稳

2015年1-4月,各区域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速均低于去年同期水平。1-4月,西部地区完成软件业务收入1272亿元,同比增长21.8%,虽然比去年同期下降2个百分点,但仍是全国增速最快的地区,高出全国平均水平5.1个百分点。中部、东北地区增速跌幅较大,分别完成软件业务收入482和1128亿元,同比增长17.3%和9.9%,增速比去年同期下降12.4和12.7个百分点。东部地区完成软件业务收入9262亿元,同比增长16.9%,增速比去年同期下降3.2个百分点,高出全国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

技术驱动成为主要推动力

云计算、大数据等进入新应用阶段

云计算领域,随着云计算模式逐步得到市场认可,云服务进入到政府及更多大型行业用户,传统的IT架构模式正在向“云+端”的模式转变,云平台将成为未来信息服务架构的核心,进而引发一系列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信息技术产业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大数据领域,《“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推出,将推动大数据在医疗、交通、教育等领域的应用,个性化需求将更为突出。

开源将成为信息技术创新主流模式

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领域新技术不断获得突破,源于单一或少部分企业的力量已难以实现主导,依靠多元力量、汇集全球智慧的开源模式快速发展。下半年,开源软件将加快发展,引领全球新兴信息技术的创新。全球各大巨头将通过参与国际开源项目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加快争夺开源资源。

“互联网+”推动软件加快创新

随着互联网加速从生活工具向生产要素转变,“互联网+”从第三产业逐步向第一和第二产业扩散和渗透,成为重塑经济形态、重构创新体系、推动经济转型的新动力,并上升为国家战略。软件是“互联网+”的重要支撑和核心,“互联网+”的演进和发展对软件技术不断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要求软件加快创新发展,更好地发挥在“互联网+”战略中的核心支撑作用。

智能制造将推动软件服务市场爆发式增长

2015年下半年,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出台,围绕智能制造的软件服务市场将爆发式增长。地方将密集出台相关配套方案,全国范围智能制造推广应用将带动相关软件服务和工控系统市场的爆发。同时,作为实现智能制造的必要基础,工业互联网发展将提速。工信部将下大力气发展前瞻性部署工业互联网的相关研究,可能出台一批相关措施,推动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和应用服务发展,相关软件和系统解决方案市场将快速扩大。

完善部署 提升核心竞争力

加强产业政策引导

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行业管理方式,加快双软认定制度改革,推动落实好国发4号文件等产业支持政策。同时加强对重点和新兴领域的监管。

加快软件创新发展

加强政策、资金的引导作用,鼓励企业在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智能语音技术、云计算服务、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兴领域实现创新突破。鼓励软件企业与农业、工业等企业跨界融合、协同创新,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安全可靠信息系统建设,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引导软硬件企业加强合作。面向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领域,鼓励互联网企业发挥在服务能力、技术以及客户群方面的优势,加强与国内软硬件企业合作,合力推进以用户为核心的行业应用和技术集成解决方案的研发与产业化。强化安全保障体系

推动信息安全核心技术突破及应用,依托企业、科研院所、国家机构等多方力量,集中突破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系统安全防护及系统恢复核心技术。大力发展开源社区和技术服务平台,为互联网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提供信息安全的基础技术支持。另外,对中小微企业,政府还可通过统一采购等方式提品和服务支持。

强化信息系统检查及管理,结合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系统特点,建立信息系统安全运行核查机制,完善相应应急预案。

提升服务外包能力

篇10

2009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在无锡成立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如今,示范区进入了企业化发展、产业化推进阶段。年销售规模100万元以上的物联网核心企业增至608家,从业人员突破10万人。其中,设备制造类企业332家,软件产品开发类企业134家,系统集成类企业137家,网络及运营服务类企业5家。在无锡,物联网从建立国家级示范区到获得实质效益上的体现历时2年多,为不少面对物联网如何获得效益发出疑问的地区、城市提供了可借鉴的依据。

从概念走向应用

随着物联网产业从政府引导转向市场主导,无锡物联网在示范区逐渐从概念走向应用,目前已形成125个物联网应用示范项目,涵盖电力、物流、交通、安防、环保、医疗等领域。其中国家部委立项的应用示范项目达10个,包括无锡机场周界防入侵工程、220千伏西泾智能化变电站、农业物联网与食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研究等。此外,无锡企业在全球17个国家和地区、200多个城市承建或参建应用示范工程。

根据示范区的发展规划,下一阶段将更有针对性地突破物联网核心关键技术,加快发展高端产品制造业、网络传输业和应用服务业,增强物联网产业核心竞争力。选择具备突破条件的物联网产业化和行业应用的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作为主攻方向,形成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的高附加值终端产品。

“无锡之所以能够走在物联网的前列,是因为无锡高新区已经通过引进和培育,积聚了超过40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在这一领域领先的创业团队和创业企业。”无锡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委书记周谦同时指出,高附加值企业的聚集也是包括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等在内的一大批科研机构和企业纷纷进驻无锡物联网基地的原因。

物联网技术究竟如何产生效益?还要从概念说起,物联网也叫传感网,英文是The Internet of Things,意即“物物相连的互联网”。一般说来,物联网是指将各种不同种类信息传感设备,比如射频识别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装置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其目的是让所有的物品都能够被远程感知和控制,并与现有的网络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更加智慧的生产生活体系。

物联网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它可以看作是在互联网基础之上的延伸和扩展;第二,借助其他设备和互联网,物联网可使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并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从技术上讲它是能够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专家指出,互联网和物联网之间的一些区别在于,前者联接的是虚拟的信息空间,是信息共享的网络,而且主要是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因此可看作是网络中的“客流”系统,而物联网联接的则是现实的物理世界,应该被看作是网络中的“物流”系统。

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院长、教授刘海涛解释:“如果把物和物、物和人之间简单地互联起来,这当然没有多大的意思,譬如把一个人同一杯水联在一起;但是,如果通过网络感应设备人能感知到这杯水的温度、矿物质含量、是否有毒等信息,那就非常有用。”刘海涛认为,人们在从物联网应用中获得效益的同时,也是人类社会从互联网进入物联网的根本动力所在。

政策的衍生力量

在不少行内人士看来,无锡市物联网效益的获得离不开各级政府的推手力量,这些政策性的助推器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政府对于发展物联网行业的支持;第二,三网融合未来政策的迫切压力。这两点实际上给身在其中的运营商们很大压力,让他们不得不变被动为主动,为物联网做出自己“不由自主”的努力。

进入“十二五”阶段,物联网在全国很多城市都掀起了轩然大波。上海、北京、深圳等地陆续实现的物联网在交通、通信、医疗等领域的应用,都将物联网的成功指向了另一个显著的特点,即仍然需要政府的扶持,特别是资金的支持。据介绍,在2009~2011年间无锡物联网50亿元投入中几乎全部是政府投入,而不久前成立的上海物联网中心,政府前期投入的资金就高达8亿元。

对此,有行业人士解释说:“目前推广物联网技术还存在一定的难度,特别是物联网应用的基础设备成本还比较高的情况下。如果所有的地方均使用物联网的技术,那么成本可能要比现在低,人们也能感受到技术带来的好处。但是,小范围内的推广则无法降低成本。这也是很多技术出来之后需要等上一段时间的原因,也正因为如此就特别需要政府的支持”。

除此之外,无锡在物联网领域获得成功还与其长期积累下来的各方面优势密不可分。电子信息产业是支撑无锡市传感网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产业。2008年3月无锡市被确定全国仅有的两家微电子高技术产业基地之一。2008年全市653家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企业共完成销售收入2167.86亿元,其中70家规模以上集成电路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96.95亿元,占全省46.5%。

无锡市在物联网发展领域拥有极大的产业优势。IC产能、制造技术位居全国第一,IC设计产业列全国第四位,在传感网产业上下游都具有很大的优势:产业集群优势上无锡市是我国微电子产业发发源地和重要产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