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范文
时间:2023-03-25 15:13: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市场利率化是主要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的融资水平。与传统的利率相比,市场利率化降低了国家对于市场利率的调控力度,使其主要受到经济市场的影响和调节。金融机构成为市场利率的决定主体,在中央银行基础利率的要求下,由经融机构根据自身的资金情况和金融市场的变化,从而对自身机构的利率进行调节的一种机制。减少中央控制中的“少数服从多数”的调控格局,是经融机构能够在货币市场中国,对于自身的经营管理和发展具有更大的自主和活动的空间,创建出金融机构和中央银行联合制约管理调控市场利率的新体系。
(一)市场利率化对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正面激励
1、提升银行竞争力。
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模式一般是按照通过金融业务和大型的证券交易、贷款等项目来实现自身的盈利和发展的,市场利率化将会在更大程度上带动货币市场证券交易的活跃度,银行有更大的活动空间实现市场调控,以便实现市场的消费刺激和消费者的项投资热情,从而更好地实现银行的盈利,以此提升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市场利率化主要是以市场作为利率调节的主体,以市场的变化作为参照值,使得商业银行建立起等文件盒行之有效和金融体制,使得其在市场竞争中不仅有更大的活跃空间,还能对市场进行更严控的监管,极好的把握市场的走向,实现自身的经济效益,带动社会的发展和社会财富值的增长。
2、加强银行业务创新。
市场利率化的应用和发展,为各大商业银行提供了发展的空间,但是另一方面,使得银行市场的竞争逐渐白热化,商业银行要想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获得长远的利益和持续进步的发展,则要求商业银行要提升自身的经济效益和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改革创新变成了一项不得不完成的转变。市场利率化的出现与实施,无疑针对市场传统管理是很大的挑战,它会打破传统格局和思维方式,积极建立和创新市场管理的战略和目标,以及实现方式和业务投入的多样化,是商业银行彻底摆脱业务单一的特点,发展成为业务多样化的新型投资发展的金融机构。
(二)市场利率化对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负面制约
1、加大银行利率风险。
正所谓机遇与挑战总是并存的,市场利率化的实现和运用,使得银行获得一定的发展空间,但发展的同时又必须得面对同等的风险。因为市场利率化总要受到市场变化的支配,于是市场利率化在市场变化的环境下,将会出现频繁的波动,并且波动呈现出的特点即为波动和风险的系数和厉害程度呈现正相关的关系。一旦在经济活动实施或者银行决策发展的过程当中,出现利率波动,且波动大范围和程度都超出了银行调节控制的范围,银行就将面临巨大的挑战和经济危机,加大银行战略设置和发展管理端的压力,容易加大利率风险。
2、影响传统存贷款业务。
存贷款业务一直是商业银行发展中一项传统而稳定的业务,在银行经营发展的过程中,更稳定的为银行带来一定的收益。市场利率化的出现会使得顾客为了降低风险,主动减少存贷款量,这样即将使得银行大程度失去传统的稳定的收益,降低银行整体的经济效益和安全保障,使得银行的发展在市场的变化中,必须高度重视发展和战略方向,一旦出现偏差,银行将很难挽救,甚至会面临更加严峻的经济危机。
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创新对策
(一)加强银行抗利率风险能力建设
1、组建科学合理的利率风险管理机构。
市场利率化的实施与应用,使得商业银行在发展进程中,在主要依托市场为载体的背景下,将要面对多变的市场中拥有的更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机构能够有效地提升银行的抗风险的能力,以保证在市场的发展中,银行能够持续稳定的发展下去。
2、加强银行风险识别能力。
相对于风险管理来说,风险识别明显具有更好地前瞻性,能够在银行发展中,在风险哈妹发生前,有效地进行识别,然后规避,实现银行的稳定发展。所以,商业银行要想在市场利率化以多变且无规律的市场中寻求稳定持续的发展,还需要提升滋生的风险识别能力,从而有效的回避掉风险。
(二)改变运作模式
1、市场营销战略改变。
商业银行存在和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经济效益的增长和银行的持续发展,所以银行在整个战略制定和部署上都要首先以满足市场为原则,积极满足消费者的要求,获得稳定而优质的客源,实现银行长期发展。所以,在营销战略的制定上,要以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为导向,提升业务和服务水平,吸引消费者。
2、建设网络银行。
计算机的发展和普及,使得消费者们认识、选择业务越来越便捷化,网络银行的建设和重视是势在必行的。加大网上银行规模和提升网上银行服务质量,将是每一个商业银行发展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积极进行网站建设和有效规划管理设置,是访问和操作更加安全、便捷,符合现代人的生活特征。另外,网上银行的建设能早很大程度上节约出设置服务网点的资金,有效的节约成本,提升自身的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四、案例分析
我们以中小银行为例来进行分析。对于中小银行而言,他们具有灵活性高、积极性高的优点,但同时,因为我国的银行业接近垄断,导致中小银行所占市场份额低、资产规模小,加上自身管理缺陷,中小银行面对危机时往往存在更大的风险。
(一)市场利率化为中小银行带来了更大的机遇
1、促进中小企业的产品创新。
为了减少市场利率化带来的风险,中小企业就会针对其更为广泛的客户群设置多元化的融资业务。
2、使得存贷方式更为灵活。
实行市场利率化以后,银行的自主性有所提高,可以向客户提供多样的存贷方式。
3、优化内部结构。
随着市场利率化进程的不断加强,中小企业在保证与原有的核心客户的关系的同时也会调节、细化它们的业务内容,从而就需要对内部结构进行优化,比如删减掉不必要的部门、增设新的部门、对原有的部门进行细化或重组。
(二)市场利率化对中小企业来说,不仅是机遇也是挑战
1、导致业务萎缩。
市场利率化会使银行出现更多的存贷方式,这也就意味着客户进行选择的范围增大,银行可能会因此失去一些客户。
2、会使利差收窄。
利差指的就是存款利率与贷款利率之差,传统的银行业基本上利差作为主要利润来源,而市场利率化很可能导致银行降低贷款利率、提高存款利率,从而利差收窄,利润减少。
五、结束语
篇2
(一)银行内控机制不健全,规避银行风险不到位
健全的银行内控机制能够有效的对银行风险进行规避,在我国近年来发生的金融事件中,都体现出我国商业银行的内控机制存在问题,造成重大损失。建立健全我国商业银行的内控机制,是银行发展的关键。大部分银行有针对自身发展特点的内控规章制度,但是这种机制在不合理的激励约束下,在支行行长的权利过大,造成相应的监督机制不能够顺利进行的情况下,在电子化控制水平较低的情况下,造成商业银行的内控机制不能够很好地发挥效果,阻碍了商业银行规避风险的能力②。
(二)经营管理的方法落后,无法满足业务需求
尽管我国的商业银行在国际影响下也实行了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但是没有很好的进行落实,很多银行都是吸收更多的存款,却忽视了成本,这与外国银行追求效益的目标所取得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这种经营管理的落后,造成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机制并不健全,使得不能够很好地发挥作用,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三)分业模式对商业银行造成限制
为了降低风险,我国商业银行实行了分页的经营模式,但是这种方式却导致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受到了限制。这种分页的经营模式,使我国商业银行难以满足企业所需的国际水平的金融产品和业务服务,使一些企业选用外国的银行作为自己的支持后盾。
(四)员工的专业水平不高,易造成风险
银行的许多工作人员只是单纯的完成数字任务,认为只要完成了任务就能够保证银行发展。忽略了员工素质对整体的发展提高作用。
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适合银行发展的内控体制
在经营管理的改革中,建立健全内控体系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支行行长的权利要进行适当的控制,行长要明确自己的职责,不能盲目行使权利。要强化支行的内控体制建设,通过一系列的方法使支行的内控逐渐的科学化。
(二)改变经营管理模式,提高竞争力
商业银行的根本目的是盈利,因此要在这一目标的趋势下,不断地进行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要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加强计算机技术的运用,进行精细的分工,对银行上下进行系统的培训,提高员工的经营管理理念,增强银行的竞争能力。改变经营管理模式还要积极吸收国外的有利经验为自己所用,并且不断地进行创新③。
(三)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
要加强员工的思想教育,提高员工的素质,对于员工的岗位特点,进行系统、针对的培训,对于员工的工作银行要进行明确划分,使银行的岗位得到具体的落实,并且岗位责任有人可寻,对员工要进行奖励与约束并存的管理机制,使员工意识到工作责任心的重要性,对员工的知识技能要进行定期的检查,做到用员工之所长,谋银行之发展。
三、结语
篇3
商业银行推行时限要求和管理的必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缺乏时限约束可能妨碍或损害银行经营管理效益的实现。商业银行各种经营管理行为的完成普遍具有时间性,时间不仅是机会成本的要素,也是构成经济成本的重要因素,监管法规约定的时间更是银行法定权益的保护基础因素。其二,缺乏时限的约束可能造成银行内部人员经营管理权利的不当运作。经营管理权利运作在程序及其各环节运作中,时间是重要的因素,时间上的不合理安排或限定,可能导致经营管理行为的不当或者严重错误,尤其是各种推诿、扯皮而延误管理时机的现象难于遏制。缺乏具体时限约束的经营管理行为,也构成对权威法律法规相关时限机制的侵蚀或挑战。其三,缺乏时限约束会滋生经营管理中的腐败。在没有时间限制的自由裁量空间中,经营管理权的行使者可能利用自由裁量权迫使相关内部人员或者外部人员通过各种物质或非物质利益来推动其尽快进入权利实现程序。如无时限约束,在具有审批性质的财务、信贷审批管理部门更容易发生此类问题。其四,缺乏时限约束是局限银行经营管理效率和对外市场形象、市场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因素。银行经营管理的效率与其形象、竞争力息息相关。一些具有银行管理部门的管理人员或工作人员运用时限的无约束空间,使得市场竞争中种种拖延、低效的服务大大挫伤客户的信任,妨碍了银行对市场和客户的有效维护。
实际上,一些商业银行,特别是一些新兴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已经开始关注经营管理各环节中的时限管理,尤其是在信贷审批领域已有不少银行设置了各个流程中的审查、审批具体时限。尽管如此,银行经营管理方面的时限规制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1)时限约束尚未普遍性建立。一些大型银行往往在各地区分行个别业务领域中推行了时限管理,信贷审批领域中对时限的运用较多,但是诸如财务管理领域则少有银行关注。(2)在同一银行中时限规制的普遍性仍有局限。目前各商业银行很少建立普遍适用于全系统的时限规则体系,不同地区的分行在同样业务领域中的时限管理有较大差异。这虽然反映了地区管理文化和社会习惯的差异,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一体化市场中客户追求服务的标准化、统一化目标带来不便。(3)对经营管理时限规范的文件的专门性、系统性和权威性较差。多数时限经营管理规则个别地体现在一些业务管理文件中,其内容往往无法突出,较为原则化,而且文件的透明度有限。(4)时限规定普遍过长。有些银行对一笔个贷办理时限长达7个工作日,而且还仅限定为“一般”,为特殊情况留下空间。(5)问责机制不健全。多数银行在经营管理时限的规制方面缺乏较为严格的责任追究机制,仅限于通报批评的范畴,且通报批评的执行缺乏相应约束机制。(6)有关时限执行的监督催办规制过于简单,缺乏可操作性。一些银行在业务时限的规则中几乎未涉及催办机制,尤其是上级对下级的催办未能体现出来。
健全经营管理时限规制的注意事项
重视时限管理的规范化。进一步强化权威性的经营管理时限规制,对商业银行普遍提高其经营管理效率有重要意义。商业银行总行应该引导某些具有共性和普遍性的业务领域建立较为统一的时限管理机制,尤其是诸如信贷审批和财务管理领域涉及的审批事项,不仅关系到银行内部的效率问题,而且可能直接给银行的竞争力带来重要影响。对于大型银行而言,至少应该在省级分行层面,就具有较强时效性的经营管理领域适时提炼时限管理规则,并以较为权威的文件形式来规范,避免一些效力层级较低的文件给时限的严肃性造成不利影响。
健全管理时限的制约机制。在总分行的体系架构中,上级银行必须构建监督下级银行的时限管理机制,专业化的管理部门应该积极引导和推进下层级机构完善有关经营管理领域的时限约束机制。我国各类型的商业银行管理体系均有很强的层级性,同样相应的时限约束也具有层级性,上级机构或部门应该重视对下级机构管理时限的监督,并且通过强制性的规范性文件对一定区域内银行经营管理时限机制的建立健全做出明确要求。
强化时限观念和文化的培育。银行经营管理的时限性不仅受制于制度建立,而且有赖于相应的经营管理文化和习惯的影响。为此,银行的各级管理人员应努力培育管理时限的理念和氛围,无论会议、签报、谈判、演讲等事项均应尽可能反映时限要求,尤其主要负责人应带头执行时限管理规则。实际上,很多时限规则对主要负责人的依赖性很强。
突出时限管理重点领域和事项。银行应重点在影响经营管理效率、客户权益、市场竞争力的领域中强化时限管理。涉及各种审批环节的经营管理领域尤其应该多加关注。总分行制下的银行管理层级、领域和事项的广泛性、复杂性以及根植于传统的管理文化,决定了时限管理不可能在短期内普遍推行。首先应该在内部公文流转领域设置时限规则。尤其对商业银行及分行来说,其内设机构数量较多,如果公文流转多个部门,无具体时限,完全靠部门负责人的自觉,则容易发生延误分支机构业务时机的问题。实际上,公文在部门之间的流转,仅仅在中间环节就可能耽误较长的时间。其次,在直接影响客户业务服务效率,且有较为复杂授权控制的授信审批等业务领域需要设置时限规则。一些额度较大或者总部限制较严的授信审批项目的申请、审查、审核、签批等不仅环节多、机构层级多,而且存在自有裁量空间和审批机构人员紧张等制约,其时限缺乏严格限制,很难满足基层行客户需求,也直接形成对业务竞争力的不利影响。再次,银行内部资源配置审批部门也需要时限的约束。内部资源配置不仅影响到经营管理和对外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同时也影响到内部资源配置的成本控制和收益优化。银行机构的效能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内部资源的最优化配置。缺乏时限的资源配置,不仅为一些管理人员寻租创造了条件,也滋长了所谓权力部门的懒惰和推诿习气。第四,必须重视机构中高级管理人员审签环节的时限规制。从商业银行内部运作的实际来看,各层级机构高级管理人员的时间观念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各类业务审签的效率。在授权有限的机构中,高级管理人员如果缺乏时限约束,则会使所有环节和流程中的时限功亏一篑。
防控交叉管理中的时限漏洞。银行许多业务都离不开跨部门的协调,协调时限是银行经营管理中时限管理的难点。这与不同部门对某特定业务的管理职能及其所需时间的差异有关,如果时限统一得简单则会带来部分部门的反对,如果时限过于宽泛则势必导致约束的效能低下。从政府在行政管理事务有关时限规制的实践来看,中央政府早在1999年就跨部门之间会签文件确立的时限机制,即国务院《关于克服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有关问题的通报》中明确规定“各部门之间征求意见或会签文件时,协办部门必须在7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否则视为失职”。当然,这里的“答复”比较含糊,不过相比没有时限约束的程序,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银行各级机构不同部门之间,以及跨机构的业务合作中,需要较高层级机构就常见的业务领域设置时限机制。
设置合理的最长时限机制。由于任何经营管理行为都会面临各种复杂的环境,有时需要时限的灵活和例外,但是为保障经营管理效率和时限机制的权威性,有必要广泛设置最长时限机制。例如贷款业务种类繁多,可就某类贷款业务无论其情况如何复杂或特殊,设定一个月的最长时限;又如基建项目审批,可设定十五个工作日为其最长时限。推出最长时限,可防止各类事项的管理人员和经办人员以种种借口突破原则性的时限约束。最长时限的时间跨度应设置合理,对于最长时限的适用应该设定严格的限制程序和监督机制。最长时限的定位不是常态,而是例外的补救。
科学、准确限定时限的起始和终止日期。任何管理事项的起始和终止时间,如果缺乏明确的界定,则无法达到时限约束的目标。因为管理事项每个环节都有相对独立的时限,如果多个环节组合的时间起始和终止日界定不明,可能导致跨部门、跨环节为时间起始和终止的计算推卸责任。笔者在经营管理实务中,对下级机构上报文件的收文时间,确立了以最快可阅读的“公文系统的明文浏览库”收文时间为“收文日”起算时限,因为某文件的处理流程到特定的审查审核部门可能需要较长时间,这就造成事实上的时限延长,无法达到预期时限的效率。为此,银行机构在为任何业务事项制定时限时,均需慎重考虑起始和终止日期的设置,必须明确而且合理。
篇4
关键词:RAROC;绩效评估;资本配置;经济资本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9)06-0068-03
一、引言
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的企业,其经营的本质是风险的承担与管理,所以如果用不考虑风险因素的指标来衡量其绩效,就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不准确性。传统的绩效评估指标主要有股权收益率(ROE)和资产回报率(ROA),这类指标的优点是计算简便,很容易通过商业银行公开报表获得。但是在当今复杂多变的金融环境下,这种不考虑风险的绩效考核指标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是非常不利的。美国信孚银行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RAROC(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率),克服了传统绩效考核中盈利目标未充分反映风险成本的缺陷,使商业银行的收益与风险直接挂钩,从根本上改变了商业银行忽视风险、盲目追求利润的经营方式,激励商业银行充分了解所承担的风险,并自觉地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这些风险,从而在审慎经营的前提下拓展业务和创造利润。
二、RAROC的含义及作用
(一)RAROC的含义
RAROC(Risk-Adjusted Return On Capital) 即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又称经济资本回报率,是风险调整后的净收益与经济资本的比率,它在评价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时充分的考虑到了风险成本,其计算公式一般可以表示为:
RAROC=风险调整收益/经济资本
=(收入-经营成本-预期损失)/经济资本
式中,所谓“风险调整收益”, 就是利用预期损失来对分子的收益加以调整。其中收益可以包括待利差收益和非利息收益(如业务收费等);经营成本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成本;不同风险类型的预期损失有不同的计量方法,但它的要素有四个方面,即违约概率(Probability of Default)、违约损失率(Loss Given Default)、违约风险值(Exposure at Default)和期限(Maturity);在实际应用中,一般将分母中的“资本”取名为“经济资本(Economic Capital)”,经济资本是商业银行为抵御非预期损失所需的资本,是商业银行根据内部模型计算出来的资本额,一般按照巴塞尔协议分类的三部分风险即: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分别计算经济资本额,然后通过高斯的Copula函数加总得出数额。
(二)运用RAROC的作用
RAROC的核心思想就是将未来可预计的风险损失量化为当期成本,对当期收益进行调整,衡量经过风险调整后的收益大小。考虑为非预期损失进行资本储备,进而衡量资本的使用效率,使商业银行的收益与所承担的风险挂钩。运用RAROC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RAROC应用于绩效考核。从绩效考核角度来看,RAROC风险管理技术克服了传统绩效考核目标中盈利目标与风险成本在不同时期的相对错位问题,实现了经营目标与业绩考核的统一;是基于风险理念下的商业银行绩效评价方法,将风险因素纳入到了商业银行整体绩效评价体系当中,有利于提升商业银行的整体竞争能力。应用RAROC风险管理技术,对各级分支机构、各项业务和产品,甚至每位员工的RAROC进行比较,可以提高绩效考核的科学性。激励其在可接受风险的条件下追求利润最大化,有效遏制交易员片面追求高风险高收益的行为[1]。
2.RAROC应用于资本合理配置。一方面,通过计算银行总体需要的经济资本并与账面资本进行比较,商业银行可以评价自身资本充足状况,将有限的经济资本在各类风险、各个层面和各种业务之间进行分配,计算各类组合资产的RAROC,衡量各类组合资产的风险收益,对商业银行的总体风险和各类风险可以进行总量控制。另一方面,通过比较,明确商业银行总体和各业务线的目标,明确制定哪些业务扩张哪些业务收缩的战略调整计划。商业银行可以依据对各类组合资产的RAROC的动态监测,对RAROC指标恶化或有明显不利趋势的组合资产及时采取措施,通过调整新增资产业务结构,或通过对存量资产进行出售、证券化或其他信用衍生工具等方法进行积极的处理,力求商业银行在可承受的风险范围内实现收益的最大化[2]。
3.RAROC应用于贷款定价。商业银行通常的贷款定价方法忽略了信用资产在其寿命期间信用质量会出现变化的事实,没有考虑信用资产的非预期损失,没有将风险与收益统一起来。运用RAROC通过分析客户信用等级及其在还款期限内的转移概率,计算预期损失及非预期损失,计算还款期限内的收益,将RAROC值与商业银行所要求的最低收益率进行比较,衡量这笔业务的风险与收益是否匹配,据此调整贷款价格,同时决定该笔业务贷与不贷,并确定有关贷款条件[3]。
以RAROC指标为核心进行风险控制,能够把风险控制工作融入商业银行各项业务工作中。RAROC建立在风险评估的资产组合框架基础上,其结果可以被管理者和各业务部门用来分辨、评估和度量资产组合的风险,有助于形成对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政策的整体认识。经风险因素调整后,将风险调整后收益目标细化分解到所有的地区、行业、产品、客户等各级各类风险敞口中,使所有承担经营风险的分支机构、部门和个人都用尽可能少的资本去创造收益,在风险和收益的动态平衡中实现资本的保值增值,实现股东的利益最大化。
三、我国商业银行应用RAROC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运用RAROC方法进行绩效考核对现有的信贷文化提出了挑战
风险管理实施联系着商业银行企业文化与管理文化的重塑,涉及各个部门、各项业务、各种产品的全方位风险管理理念。我国银行业中,企业文化的变化以及内部报告和披露是很敏感的。由于我国社会信用文化的欠缺,企业财务数据的真实性较低,加上信用评级在贷款决策、贷款定价中起到核心作用,基层信贷人员对评级体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积极核准企业财务数据,使得评级体系中的财务数据不准确、不全面,风险得不到真实反映,导致信用评级结果与企业实际风险等级不匹配,不能真正反映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4]
(二)积累充分的历史数据
RAROC是以充分的历史数据为基础的模型反映新的经济条件下的变动趋势。商业银行有必要积累充分的历史数据,以提高未来系统的可靠性,同时需要保证前台和后台数据输入的正确性。而我国商业银行由于起步较晚,加上应用现代风险管理技术的时间不长,还没有积累充分的历史数据。
(三)需要一个有效的信用风险评级系统来确定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的大小
我国目前尚无被国际社会认可的评级机构,计算违约率只能依靠商业银行内部的评级数据,而我国商业银行内部评级在评级方法、数据采集与加工、对评级结果的检验、评级工作的组织以及评级体系的适用性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距,限制了内部评级在揭示和控制信用风险方面的作用,也制约了RAROC方法的运用。因此,我们有必要加强与国际评级机构的合作,引入先进的评级方法,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四)运用RAROC方法的内外部环境还不够成熟
比如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还未实现,区域风险差别显著,道德风险问题相对严重。我国商业银行应正视目前自身资本实力弱、资产不良率高以及我国信用环境还不完善的现实。不应对自身债务等预期过高,而应循序渐进地进行。
四、我国商业银行实施以RAROC为核心的全面风险管理的建议
(一)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风险管理体系是否健全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体系应该包括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政策体系、决策体系和评价体系等内容。要将承担风险的各部门纳入统一的管理组织框架,建立风险识别、计量和控制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对风险管理的决策和宏观管理层面必须进行集中统一,统一全行的风险管理政策、制度、程序,用先进的技术方法和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与管理风险,以加强对于风险的控制能力。
(二)建立经济资本管理信息系统
高效准确的数据信息系统是进行经济资本管理的重要基础。正确使用RAROC方法需要复杂和详细的数据收集、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和适合我国国情的RAROC模型。根据巴塞尔协议的要求,商业银行至少需要积累五年以上的历史数据,但我国银行业建立各类风险计量模型以及数据积累的工作刚刚起步,建立有效的信息收集和处理系统是实施RAROC方法的基础性工作。为此,要建立专门的信息系统管理部门,配备高效准确的数据信息系统,为经营决策提供准确可用的信息。
(三)强化风险管理制度,提高风险计量水平
准确地计量资本是资本配置实现优化的前提。目前,国际银行业已开发了诸多先进的资本计量模型:针对信用风险的资本计量模型主要有Credit Metrics模型、CFV模型、Credit Risk+模型等;针对操作风险的资本计量模型主要有IMA模型和I.DA模型;针对市场风险的资本计量模型主要有VAR模型。但是,这些模型完全是以市场化程度高的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为背景,我国由于缺乏数据支持,应用这些模型比较难。但风险管理的量化和用数学模型来模拟和预测市场风险是风险管理的必然发展趋势,从市场风险计量信用风险计量,乃至操作风险计量,以及从早期的零售业务信用评分到公司客户违约率的测算,风险计量己经成为大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收集整理各部门各机构的历史数据,建立综合的数据库,打好应用模型的基础条件,同时应努力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风险计量模型。
(四)重视风险管理人才及队伍建设
我国商业银行要注重专业人员培养,特别是培养员工的创新意识。重视对外的深层次学习和交流,与业务合作密切的国外商业银行建立培训机制,让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有机会到国际先进商业银行进行充分的现场学习和实践,以达到真正掌握关键技术和方法的目的。同时要加快吸收熟悉应用数学、计量经济、金融工程等方面知识的专业人才到商业银行的相关业务部门,并加大对研究人员项目的资金支持。另外,应建立开放式的窗口,使风险产品的使用者能够全面地了解风险计量过程并对风险计量的结果加以评判,以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
[1] James C.RAROC Based Capital Budgeting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A Case Study of Bank Capital Allocation[R] Working Paper, Wharton school, 1996.
[2]张晓晴,谢玉印.基于RAROC的指标体系的优势及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启示[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2006,(1).
[3]盛军.科学的贷款定价方法――RAROC定价法[J].上海金融,2000,(7):48-49.
[4]杨晓丽.RAROC模型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J].海南金融, 2006,(4).
Applicable Research of RAROC in Commercial Banks' Management
ZHU Zi-xian , LONG Jun-tao , DU Ling
(Financial Institute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Chengdu 610074,China)
篇5
1.促进经营方式转变
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体制在引入经济增加值后,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建立经济增加值管理模式,加强对银行经营活动的综合性管理,并逐步将工作重心转向商业银行自身价值的提升上,从而加快经营方式的转变。通过经营管理工作重心的转移,商业银行可以制定以价值为核心的发展战略,及时建立与价值相关的业务体系,并削减高风险业务比例。借助经济增加值理论,加大对低风险、高回报业务的投入力度,从而加快经营结构转变,不断提高商业银行的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2.推动全面风险管理建设
通过建立经济增加值管理模式,及时发现银行自身的风险特征,从而推进全面的风险管理建设,实现差别定价与个。商业银行通过市场风险内部模型法、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等风险评估手段,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借助经济增加值管理模型,及时发现风险问题,运用高级评估方法,及早发现风险、计量风险并降低风险,准确记录风险评估数据,建立系统的风险管理体系。通过精确的风险计算,建立准确的经济资本成本评价体系,实现差别定价,建立个,提高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
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引入经济增加值的措施分析
1.以对价值核心的突出为基础
要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引入经济增加值,就一定要以价值核心的突出为基础,并逐步建立起以经济增加值理论为核心的业绩评价机制。首先,银行的经营管理应将发展规划与业绩考核紧密联系起来,建立起目标考核机制,从而引导银行经营方式的良性转变。其次,进一步推进经济增加值管理模式的建立与发展,逐步将银行的各项业务管理与资本管理、风险评估联系起来。另外,根据商业银行的经营情况,建立资本回收激励制度,逐步实现银行工作人员利益的有机统一,从而实现商业银行整体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2.以对风险管理的建设为前提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引入经济增加值应以风险管理建设为前提,实现经济效益与风险管理的有机结合,从而保证商业银行的健康、稳定发展。首先,商业银行应分析风险现状,不断调整资产结构,优化资产配置。其次,建立完善的风险监测与评估体系,加快内控机制建设,不断减少银行经营过程中的操作风险。另外,实行精细化管理,加强标准化成本控制,提高闲置资产的利用率,减少无效经济资本占用,将资本风险降至最低。
3.以对信贷结构的合理优化为重点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的转变需要以信贷结构的合理优化为重点,从而不断提高银行信贷资产的回报率,加快信贷业务的发展。要实现信贷结构的合理优化,首先,应加快信贷产品信用结构的优化,根据客户的信用等级确定工作重点,不断提高信贷业务的资本回报率。其次,不断调整贷款担保方式,鼓励低风险贷款,积极推进资产证券化;加大不良贷款清收力度,不断提高资产质量。另外,合理配置信贷业务种类,根据自身发展情况,积极发展个人贷款业务。
三、总结
篇6
一个企业是否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能力,是否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能否在在同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完全取决于商业银行的管理者时候在面对市场竞争中是否具备对于市场的宏观把握能力,是否能够在面对其他同行业竞争的业务压力,这就要求商业银行能够积极的把握市场变化的动态,积极的将消费和需求有机的结合,创新产品组合,建立创新型的经营管理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在不断变化市场环境中,赢得竞争的先机。
二、商业银行的介绍
商业银行(CommercialBank),英文字母的缩写是CB,意思是存储储蓄银行。商业银行的有别分其他银行的,如中央银行和投资银行的,商业银行是一个以营利为目的,以多种金融负债筹集资金,多种金融资产为经营对象,具有信用创造功能的金融机构。普通的商业银行不具备货币的职能,只能通过其他的商业活动来运转货币。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主要就是吸收普通大众的存款和通过吸收的存款进行发放的贷款,即通过相对较低的利率吸引大众将存款存放在商业银行,然后商业银行在通过自身的业务,将存款放贷给部分需要资金的企业,收起贷款利息,在存款利息和贷款利息的形成必要的利息差额,从而形成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商业银行本身是储蓄机构,是吸收经营存款的机构,而不是投资机构。
三、商业银行的职能
由于商业银行本身是经营储蓄,经营存款的机构,由此可以引申出有五个主要基本职能:第一,调节经济。由于商业银行的手中握有大量的存款,可以通过商业银行本身的市场活动,可以将资金转移到相对欠缺的社会部门,从而到达对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可以通过国家的经济货币政策对经济结构、产业布局和消费投资进行合理分配。第二,信用创造。由于商业银行可以将居民企业的存款放贷给需要资金的企业,在放贷企业没有提现的情况下,依然会作为存款存放在商业银行,从而增加了商业银行新的资金数量,派生出新的存款和贷款。从而达到信用创造的职能。第三,信用中介。商业银行是一个将社会闲置资金通过自身的商业活动,进行重新的配置,将资金发放到新的经济领域,从而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而在这样的一个经济社会活动中,商业银行就是从分担任的一个中间人或者是代表,从而实现资金的有效转移,并从这样的商业活动中,实现自身的利润的增加。第四,支付中介。商业银行在担任信用中介时,就会充分的将自身拥有的储蓄货币进行有机的管理和分配,在新的资金进行转移变化时,通常是作为本商业银行的新的存款进行的,此时商业银行就是这些货币资金进行重新分配载体,对企业客户进行提现转账等资金转移业务,成为企业资金的保管者和对外支付的中介机构。第五,金融服务。商业银行由于自身的随着发展,会不断产生新的市场环境和市场需求。而商业银行为了客观的将自身的放贷损失机率降低,会积极的随着经济的发展,汇总不同的经济数据以及行业变化信息,从而实现对于经济社会的把握,也就为其他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咨询,以及相关技术信息服务提供了可能。同时商业对于企业的资金有分配中介的作用,以此可以代企业做一些资金出纳的业务,比如说是员工工资等。
四、商业银行的业务
根据中国国家经济发展的现实以及中国相关法律的规定,中国商业银行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开展经营下列业务:吸收公众和企业的存款,并由此发放贷款;办理国内跨地区以及国外跨国家结算、票据贴现、发行金融债券;发行、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买卖外汇;提供信用证明服务及相关担保服务;从事款项管理服务及部分保险业务等。同时,商业银行不能经营除政府债券以外的证券业务和非银行金融业务。由此商业银行业务一般可以分为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以及中间业务。第一,负债业务。所有商业银行吸引来资金作为商业银行经营的来源的业务都是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是商业银行开展其他银行业务以及金融业务前提和条件。包括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商业银行的长、短期借款。第二,资产业务。商业银行对于已经吸收的存款或者自身保有的资金进行新的分配和规划活动就形成了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主要分为放款业务和投资业务两大类。开展有效的资产业务也是商业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从而银行的利润来源。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除了保留一部分的存款准备金以外,其他资金都可以用来贷款和投资。一是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二是商业银行的证券投资业务。第三,中间业务。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中间业务指那些与资产负债业务没有关系,却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换成为资产负债业务,与银行经营管理密切相关的商业业务。广义的中间业务则除了上述的中间业务外,还包括为其他经济单位结算、其他经济体的经济业务、为其他经济单位提供行业咨询等无风险的经营活动。
五、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创新方式
(一)及时有效的转换公司战略,跟上时代政策发展
商业银行作为商业经济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适应经济发展以及商业变化而服务的。作为对于资金以及货币的管理和分配者,应当积极的将公司的战略进行更加细致的规划。由于国家政策的变化,以及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公司的战略一定要能够跟上政策的变化,不能墨守成规,一成不变。面对国家的政策,商业银行应当积极的分析国家政策的变化,将工作经营的重心进行合理的变化,以适应国家政策要求。同时关注国家的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财政的分配变化,对于国家重点发展的行业,投入更多的人力资源以及资金资源。对于国家可能放弃或者调整的产业,也要及时的做出相应的业务变化,不管是推出还是调整,都要在最快的时间进行规划,使得商业银行才能够在经济活动中起到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
(二)优化服务流程,将客户在服务中的满意度提升
商业银行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金融服务机构,因此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如何更好的做好业务上的服务将会是提高其自身的市场占有率的重要手段。在存款方面,由于商业银行面对数量上较多的普通大众的存款业务,应当在简化服务环节,优化服务品质,规范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上着手。在放款方面,由于商业银行面对数量上较多的是资金上有需求的企业贷款业务,因此,商业银行应当在适当放宽贷款条件、积极审核企业资格、提供专业的金融配资服务、提供多样的还款方式、延长还款期限、降低贷款利息、及时放款上着手。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中必须要将服务的质量提升上去,让客户在服务的过程中感受到企业的专业度,提升客户在服务中的满意度,才能使企业在经营中不断发展。
(三)提升人才管理模式,完善企业人才培养目标
由于市场竞争的日益残酷,以及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因此对于企业对于人才要求也在不断的变化。对于优秀的人才,公司要积极的引进,对于公司来说,要对于人才的管理要更加人性化,凸显以人为本的目标,积极培养公司自身的人才,让真正的人才同公司的成长一起成长起来。
六、结束语
商业银行由于其处于经济生活中的独特地位,是货币资金再分配的主体,只有在不断的完善自身的金融服务水平、完善自身的金融产品体系、完善对于经济竞争形式的把控、完善对于金融人才的管理,才能够在商业银行日渐激烈的竞争中将企业不断壮大,完成企业的成长。同时商业银行更要将社会责任担负起来,不能只看重利润的增加,应当更加注重对于经济社会的优化改造上去。
作者:周沛然 单位: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省分行渠道与运营管理部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反思
中图分类号:F8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1428(2006)04-0025-04
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过10多年的发展,一方面,“在夹缝中求生存,在竞争中求发展”,业务和分支机构在东南沿海迅速扩张,在一些地区甚至占据了市场的“半壁江山”,从而促进了在全国范围内新的银行体系的形成;另一方面,本着作为银行改革“试点”的初衷,这些银行也不同程度地在建立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体制和机制方面,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
历史地看,在这一过程中,这些商业银行对于我国体制转轨时期的经济、金融的改革与发展,特别是在打破市场的条块分割,推动区域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增加新的融资渠道,推动银行竞争性市场的形成,促进金融创新和银行服务水准的提高;建立按市场机制调控金融的市场传导基础;形成有利于增强银行竞争力的激励机制等诸多方面,确实作出了应有的贡献。然而,也毋庸讳言,商业银行的改革不可能脱离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大环境,没有作为“合格的”市场主体的企业,没有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的成熟构建,就不可能有所谓“规范的”商业银行。因此,这些建立并发展于体制转轨时期的商业银行,也就不可避免地带有这一时期的强烈印记。
一、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上存在的问题
1.缺少明确、科学的战略规划
从10多年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轨迹可以看出,商业银行大都以短期内自我扩张迅速“做大做强”为主要经营指导思想,同时却缺乏明确的银行定位及长期战略构想。在这一指导思想下,股份制商业银行这些年来,仅仅通过自我扩张,即在很短的时间内跻身于世界前500家大银行的行列,规模扩张速度惊人,快的平均增长70%以上,最慢也近50%。与此同时,在经营方针、产业定位、业务定位、功能定位及与之相应的信贷政策;在收益与风险、近期与远期平衡机制的建设;在以新技术为基础的、符合现代管理理念的管理架构的建设;在构建系统竞争力的整体营销机制的建设等长期战略规划的诸多方面,却十分粗疏甚至模糊不清,乃至于造成商业银行之间在市场、客户、业务功能、产品服务等方面同构化倾向严重,竞争异常残酷,风险隐患巨大且难以有效监管和调控。
2.缺乏系统的核心竞争力
现在股份制商业银行构建系统竞争力的能力大都十分薄弱,往往主要依赖于对业务的所谓目标考核机制,通过层层分解,对各项业务进行推动。结果催生了一种以客户资源“个人化”为特征,急功近利、单兵作战的营销经营模式。这种模式,不是强调银行通过客户关系管理、现金管理、综合服务等有利于降低客户经营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满足客户需要的服务争取客户,而是强调通过员工个人能够为银行带来的“资源”来扩大业务;不是强调通过整个银行专业化的团队提供高效、高质的专业化组合服务来赢得市场,而是强调通过员工个人“复合型”的服务技能来争取客户。在这种营销模式下,银行经营上的竞争,逐步“简化”成了通过不断加大的所谓“激励”,对拥有“客户资源”的员工个人争夺的竞争,从而形成了一种系统竞争力不断“淡化”,银行员工个体“竞争力”不断“强化”的经营模式。
3.内控管理的方式过于陈旧
脱胎于传统银行管理模式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目前实行的仍主要是以比较粗疏的岗位分工为基础,通过制订制度颁布制度检查执行对违反制度行为处罚纠正这样一种方式来进行内控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形成的工作状态是:虽然有制度及违反制度的处罚规定,但大量是否执行制度的决定权仍掌握在岗位员工手中;管理层和员工面对的管理或业务操作领域跨度过大,不仅专业能力受到限制,且管理和操作也过于粗疏;各岗位的员工需要面对的“内控”制度繁多且还在不断修订和增加之中,使之往往难以全面、准确、有效地掌握,经验的积累为此显得十分突出。由于上述原因,加上员工流动频繁,管理层不得不日益增加培训、检查的频度和强度,并对违规处罚不断加码。这样一种“内控”管理的工作状态,其所造成的结果是:普通员工和管理层虽不得不面对超负荷的工作压力疲于奔命,内部控制水平却难有根本性的提高,而工作的效率乃至整个银行运行的效率却不断下降,进而系统竞争力也不断受到削弱,整个银行最终不得不日益依赖于对员工不断加强的“道德教育”。
由于在经营管理模式上存在上述问题,相当一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形成了因发展过快且无序,案件频发、控制力与发展不相适应而产生大量不良资产,为了解决这些不良资产,又不得不通过进一步“加快发展”以“稀释”这些不良资产,而“加快发展”又导致更大的风险这样一种怪异的发展轨迹,从而使得金融杠杆对资源优化配置作用的有效性受到很大影响,支撑经济高效运作的金融基础亦受到削弱。
二、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股份制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模式上产生的这些问题,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包括本身体制问题、市场体系问题等等,限于篇幅,在此暂且不表,仅就下述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略做剖析。
从客观原因分析,这与股份制商业银行建立时的产业基础有关。综观西方商业银行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跨国商业银行大都曾经历了从最初主要为区域中小客户和个人客户提供贸易融资或“自偿性”融资服务,到逐步参与大型制造业及投资项目的融资服务,再到工业资本逐步与银行资本紧密结合,形成以明确的产业支柱为基础的“全国性”乃至“跨国性”银行兼并和业务扩张的过程。虽然嗣后在经济、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工业资本与银行资本在一些国家又经历了一个适度分离的过程,但是商业银行大都仍继续维系着与业已形成的传统产业支柱的紧密关系。由于这种关系,基于其产业支柱的特点,商业银行进而又出现一些功能性分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十分明确的战略管理模式。由此可知,商业银行对产业支柱的依托,对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财务基础、经营特征、专业水准、战略管理乃至经营管理模式,实际上具有相当程度上的决定性意义。有鉴于此,对照我国,近年来组建的商业银行,除招商银行外,从建立之初,即面临内无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外有几大银行超大规模强势竞争,生存缺乏基本保证的恶劣局面。在这种局面下,这些商业银行若要生存,除了单纯地以尽快“做大”为主要目标且主要通过对员工的强力激励来实现这一目标外,别无他途。因此,正是这种生存困境造就了股份制商业银行以维持生存为基本出发点的指导思想及由此形成的有严重缺陷的经营模式。事实上,以全国通系统为强力产业支撑组建的招商银行,尽管始于南海边陲的蛇口,却以初具系统竞争力的经营模式迅速发展起来并领先于其他商业银行,或可为此提供国内银行发展的历史佐证。反观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往往从建行初始就一直试图建立自身的产业支柱却始终无法如愿,恰恰就是因为这些银行未能从资本形态上获得工业资本的强力支撑,“省略”了金融资本这个商业银行历史发展必经阶段的结果。
从主观原因分析,我们知道提高银行竞争力需要有专业化的管理和服务,却不知道专业化的管理和服务来源于专业化的精细分工,反而要求员工成为“复合型”人才;我们知道提高竞争力需要提高银行运行效率,却不知道提高效率必须以更精细的专业化分工结合对新技术的有效运用为依托,反而在权限的“放”与“收”之间徘徊;我们知道提高银行的竞争力必须建立有效的内控机制,却不知道现代内控是建立在更为精细的分工并将业务流程的内控要求计算机化的基础之上的,反而在不断增加制度和不断提高对员工道德素质要求之间苦苦挣扎,乃至于最终将全面控制员工八小时内外的言行并辅之以日益严厉的处罚,作为“内控”的主要诉求。由此,期望重点依靠制度管理的“制度管人”的良好初衷,由于认识上的肤浅及基于此的管理构架的缺陷,最终却蜕变成了更多地依靠人的主观条件管理的“人管制度”的主观要求。
三、股份制商业银行必须在新一轮改革中重塑科学、现代的经营管理模式
1.遵循银行发展的历史规律,考虑引进工业资本,以使股份制商业银行取得产业支柱的强力支撑
由前述可知,引进工业资本,以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对于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按照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从容营造一种良性的经营管理模式,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从现实条件看,如果说在以往转轨时期一些支柱性产业仍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框架之内,相关条件尚不够成熟的话,那么经过近十多年的改革,以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为代表的石油产业,以宝钢、鞍钢为代表的钢铁产业,以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为代表的通讯产业,以联想、海尔、TCL为代表的电子产业,等等,企业化程度已经相当高,且具有相当大的实力,已完全有条件成为商业银行强有力的产业支撑。而要真正促成银行这种产业支柱的形成,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的融合并形成所谓“金融资本”,将是一个无法跨越的历史阶段。
通过这种资本的融合,一方面,商业银行以资本为纽带,可以较为顺利地获得产业支撑,按资本构成形成不同的产业支柱,进而解决银行的后顾之忧,银行有条件将重点和精力从确保生存,转到构建新的科学、现代的经营管理模式上来,同时商业银行也可以借此解决目前存在的行业专才严重不足,对行业变化导致的风险缺乏掌控能力的困境,大大提高自身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资本融合,工业资本则不仅可能获得更有力的金融基础的支撑,而且也有可能大大改善金融服务的条件,提升资金的使用效能。总之,通过工业资本与银行资本的优势互补,整个经济、金融运行的质量和效率,都有可能得到极大的提高。
当然,工业资本与银行资本的这种融合,也会产生一些可能的弊端,引起一些专业人士的忧虑。如:工业资本的介入可能会影响商业银行做出非专业化的决定;银行决策层无法得到丰富的银行专业经验的支撑;过于紧密的业务关系可能导致风险难以控制,等等。但笔者以为,任何有利的改革举措,都难以避免产生一些新的问题,这是其一;其二,由于这种资本融合在国际上曾有广泛经验,完全可为我借鉴,我们可以通过法律、法规界定和监管制约进行控制;其三,工业资本的进入并不会妨碍商业银行按照监管要求聘用专业团队对商业银行进行专业经营。总之,权衡利弊,像目前这样跳过商业银行历史发展必经的阶段,同时又希望以当前形势的要求来改造现有商业银行的做法,可能遇到的问题会更大。因此,以为商业银行建立产业支柱为目的引进工业资本,对于重塑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模式,应当是当前新一轮银行改革的一个关键性的战略选择。
2.以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运用为依托,以更为精细化的分工为基础,重塑商业银行的内控模式
认真观察一下外资银行的经营管理,可以发现,即便是在一些不成熟、不发达的市场,包括在中国的市场上,这些银行雇佣的也是当地雇员,且对员工也并无8小时之外的监管要求,其基层行却很少有案件或严重的违规发生。与我国的商业银行对照,为何同样的人进了外资银行就变得循规蹈矩?盖在于外资银行建立在精细化分工和全方位计算机管理及操作系统之上的管理模式,使基层的员工很难作案或有重大的违规。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现代银行管理不仅要建立在不准员工违规的主观规定上,更要创造使员工无法违规的客观条件。
电子计算机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及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上的运用,对于商业银行具有革命性的意义。从电子计算机的功能上看,对于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至少有四个方面的重要意义:第一,有助于实现整个银行系统即时的信息共享;第二,有助于银行大大提高运行效率和运行质量;第三,有助于银行更有效地监督和控制操作及其他风险;第四,有助于银行为客户开展组合式服务或“一站式”服务,并为银行的业务创新提供新的技术手段。从西方的情况看,伴随着现代经济迅速发展起来的商业银行,其内部根据风险控制和专业化经营的要求,业务分工日益精细化,成为电子计算机大规模引入的重要管理基础。正是在此基础上,西方商业银行设计了以中央会计系统为核心的综合业务操作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反观我国的商业银行,电子计算机的引入,基本是在十分陈旧的业务操作框架中逐步推进的。从以计算机取代算盘,到计算机复制手工操作流程,到形成计算机单项业务的操作系统,到分行一级的综合业务系统,再到总行一级的综合系统,其间由于对计算机和通讯可靠性的疑虑问题、系统兼容性问题、功能不全问题、流程缺陷问题等等,走了许多弯路,且不断重复建设,耗费巨大。而在这一推进过程中,由于业务和技术专业人员互相之间理解及由此产生的沟通困难,并未对业务操作和技术从前述四个方面的角度进行重新整合,而是仅局限于相互的迁就,进而使得整个经营管理框架并未得到根本性的改造。由此可知,若要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框架进行改造,使之能够将新技术的引进效能充分提升,首先需要立足于对整个银行业务操作和管理系统的整合,对所有业务的流程进行重新疏理,明确其中需要相互制约及专业分工的各个环节,并在此基础上厘清岗位设置。然后需要将所有各项相关的制度规定,分解成各个岗位的操作要求与岗位标准,由此形成基本的需求,结合计算机的特点,通过充分沟通,从最大限度地发挥计算机功能的角度出发编制相关程序,最终在全行形成一种通过技术达到相互制约和专业化管理目的的新的经营管理框架。毫无疑问,这项工作工程浩大,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需要综合性人才的统筹协调及高度敬业的专业人才的协同努力,决非是一项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只要真正有清楚的思路,以一定的实力为支撑,有效组织,我国的商业银行在现有的基础上是能够完成这项工作的,也是必须作出努力的。因为无论如何引进战略投资者,企图以此轻易地依靠外资实现这种改造,由于这种系统对于任何一家商业银行而言均关乎“核心商业机密”,因此是不可能的。
3.以新的经营管理系统为基础,建立自上而下的专业化培训、技术评价和考核体系
篇8
关键词:商业银行之 经营管理;经营风险;风险防范
【分类号】:F832.2
各银行业是经营货币的企业,从本质上来说也很具风险的,而且银行业是靠经营风险来赢利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金融业经营的混业产品也日益增多,金融体制改革也得到推进,与此同时,国内的商业银行所需要面对的经营管理风险也就越来越多、越来越大。而且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出现的风险是多样性的、十分复杂,也具有不可确定的特性,因此,只有充分掌握风险在经营中的特点和表现形式,才能将风险管理和防范充分结合起来,让银行收到最大的利润。
一、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分析
1、经营管理中的利率风险
到目前为止,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中还是采用发展中国家的管制利率制度。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中不良贷款率虽然有所降低,但比例还是居高不下,这样就提高了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管理的风险。产生这一风险的主要原因是国内商业银行为了完成政府部门分下来的任务,而不得不承担相应的压力,有大多数国有企业因经营不善而通过信贷的方式把亏损转移到银行身上,导致银行资产无法进行合理流通。一般来说,银行贷款当中存款所占据的比例越高,银行所面临的风险则越高。
2、经营管理中的循环贴现风险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循环贴现指的是在交易过程中开出的承兑汇票,或者存入的保证金,最后在将贴现产生的信用不断放大的恶性循环。例如一种商品或物资往往要经过多个产业部门和多次交易,每个环节都要向商业银行贷款,通过使用商业汇票,可以一票贯彻始终,并把他们连接成一条有序的债务链,强化债权债务双方的经济责任,节约信贷资金和企业的费用支出。一般情况下,为保证购货方到期确能偿还债务,这种债务凭据须经购货方的开户银行予以承兑,即由其开户银行承诺,若票据到期但该客户因故无力偿还该债务,则由该银行出资予以代偿,因此会给银行带来重大损失。
3、经营管理中的盈利水平低下的风险
贷款是商业银行获取利润的重要方式,要想做到贷款业务,存款业务是必不可少的,存款业务是贷款业务的先决条件,没有存款业务,贷款业务就没有保障。目前,部分银行为了拓展自身的规模,大多采用虚增存款的方法,使得银行中实际存款不高,而虚假存款当中的实际贷款却被银行放贷出去,导致存贷比率不正常,银行拥有的利润也较低。因此,商业银行在经管理中不得不承担盈利水平低下的风险。
二、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风险防范措施
1、要有树立明确的风险理念
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中还没有树立起良好的风险理念,大多数银行职员都没有完全意识到银行的发展和风险管理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在出现问题时,只会片面的将风险管理的责任丢给风险控制机构,完全没有承担和避免风险的意识和能力,使银行承担不必要的风险。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上要培养每一个员工的风险意识,在平时的日常管理和工作中,让每个人工作人员都认识到自身的重大责任,并不断提高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尽最大努力把风险降到最低。
2、在经营管理中要构建健全的风险控制制度
在经营管理中要构建健全的风险控制制度是非常重要的。古人云,没有制度不成方圆,对于不同类别的风险要进行及时的归类和识别,再采取不同的风险防范措施,使银行各个岗位从上到下都能树立起风险管理意识和理念,要做到准确衡量银行业务的风险程度,在做到正确预防风险的同时,还要学会在风险中获取最大的利润。那么首先就要构建银行法人体制,加强调控的能力,其次就是要根据银行股权的结构情况构建银行董事会管理的风险管理组织构架和相应的风险管理体系,并不断完善相关监管体系,让银行各项政策的执行得到保障。
3、要加强中间业务的创新和开发
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中还要注意加强中间业务的创新和开发,尽最大努力开展好中间业务。如银行对中间业务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和引入,在后期设计和发行的金融产品中要加强相应的风险中介管理,要使采用的产品能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还应与理财和咨询服务等与银行业务相关的公司进行愉快的合作,并很好的开展相应的中间业务,使资产得到合理的流通,做到有效降低银行所要承担的风险。
4、要加强风险管理人才的培养
随着现代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内各行各业中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在目前市场分工更为细化的环境下,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中对人才的需求也与日聚增,
特别是具有丰富经验的风险管理专业人才。因此,要加强风险管理人才的培养,各大银行应当采取一定的策略来打造一支专业的风险管理队伍,要求这个队伍不仅要熟知风险管理方面的知识,还要具备专业的风险管理技术,那么各大银行就要定期开展对应的风险管理培训,来持续提升这支队伍的风险管理专业水准。
随着国际金融业的不断发展和金融一体化的趋势,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还存在各种问题,跟国际银行业发展水平相比,还存在一段距离。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上就需要建立全面风险管理的观念,重新调整经营结构,平衡好风险和创新的各种关系,不断创新产品的投入,只有这样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刘燕,傅学民.浅谈如何改革与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J].黑龙江金融,2009(07)
[2]戴小平,付一书.金融中介服务机构:金融市场的剂―――对普兰金融服务公司的调查与启示[J].征信,2013(02)
[3]黄润中.商业银行资本水平对贷款及经济增长的影响[J].南方金融,2006(08)
篇9
一、利率市场化的理解
一般来说,所谓的利率市场化是由市场的供求来决定金融机构在市场的融资水平,换句话说,主要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上融资的利率水平。在全面利率市场化后,跟传统的利率相比较,它主要是根据市场的供求来决定,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国家对市场利率水平的调控力度。实际上,利率市场化是将金融利率的多少交由金融机构来决定,在央行基准利率的基础上,给予金融机构极大的自主权,让他们在根据自身资金的状况与对金融市场变化的动向的判断的前提下,进行利率的调节。并且,还进一步通过金融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促进金融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对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影响
(一)提升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
一般来说,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就是通过金融业务、证券交易与贷款等项目来获取自身的利益,并进一步得到发展壮大的。而在利率市场化后,对金融市场来说,很大程度上带动了金融市场交易的活跃力度。对银行来说,金融市场的需求变化对利率是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银行也有更大的活动空间来进行利率的调控,能够进一步达到刺激金融消费、提高金融消费者投资力度的目的,在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同时还能够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经营利润。其中,利率市场化主要是由金融市场的供求变化而决定的,把市场作为利率调节的主体,将市场的变化作为利率调节的一个参照值,在此基础上,更有利于构建金融监督的管理体系。这样既能够提高商业银行对金融市场的监督与管理,创造良好的经营管理环境与市场竞争环境,还能够有利于商业银行及时的掌握市场供需变化的信息与动向,把握市场变化的普遍规律,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二)提高商业银行的创新能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推动金融领域的革新,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金融市场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扩大,对银行的发展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在实行全面利率化的背景下,银行间的竞争加剧,逐渐的白热化,商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下,取得一定的发展与利润,加强自身的创新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措施。在商业银行发展的市场环境改变的背景下,极大的冲击了传统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模式,如果没有在市场需求的背景下,完善商业银行的发展模式,将会阻碍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要创新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模式,从改变金融业务单一的现状,提高金融的服务质量等等手段入手,提高商业银行的创新力与核心竞争力,才能够促进商业银行的长久发展。
三、目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存在的挑战与不足
(一)存贷款业务的减少
对商业银行来说,存款与贷款是其传统的主要业务,也是获取利润的来源之一。但是,基于市场利率变化的背景下,金融消费者为了进一步做到规避风险,就会相应的减少投资力度,这样会导致商业银行的存款与贷款业务减少,降低了银行的利润,长久以此,就会影响到商业银行的整体效益与安全保障。在现行的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中,面对业务减少的问题,会被迫的发行银行的债券,来获取相应的资金。而随之而来的是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的增加,并且资金的进一步流动也会加大银行存贷比。这样,存贷款业务的减少,使得银行失去了传统的稳定性收入的来源,为商业银行的发展埋下一定的安全隐患。
(二)商业银行的风险加大
在市场利率的背景下,商业银行的发展环境变得更加的复杂,竞争加剧,市场的波动情况极大的影响了商业银行的利率,可以说,利率的波动与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直接挂钩。而市场利率在金融市场的变化下,会一直呈现不同程度的波动,波动越大,带来的风险也就越大,这无疑给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一旦,利率波动的幅度超过了银行的可控程度,就会使银行的发展陷入到巨大的经济危机中,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银行经营管理的压力与挑战。
(三)专业管理人员的缺乏
人才,对企业的发展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对商业银行的发展而言,也不例外。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人才是经营管理中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为了进一步提高商业银行的利益,规避风险,需要有专业的管理人员参与银行的管理工作。但是,就目前来说,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中,一方面,缺乏专业的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另一方面,也缺乏对员工的管理技能培训,以便加强人员自身的素质,进一步面对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带来的挑战。
四、提高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建议
(一)建立利率风险管理机制
面对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进一步加大的问题,在完善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应该着手建立利率风险管理的机制,提高建立利率风险管理的部门,进一步提高商业银行规避风险的能力。利率风险管理部门要全方面的收集市场利率的波动的信息,并做好风险预防的方案,协调好商业银行利率与市场需求利率之间的关系,从事前就做好处理风险的准备工作。另外,风险利率管理部门还应该要提高对风险的识别能力,着手建立商业银行的风险识别系统和风险的分析方法,加强抵抗风险的能力。这样,全面的建立利率风险管理的机制,有利于完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不足,并进一步的做好规避风险的工作,促进商业银行的稳定运行。
(二)创新人才管理与培养机制
对商业银行的发展来说,获得最大化的利润是它的首要目标。但是,在实行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也要兼顾到顾客的利益,以人为本,提高金融的服务质量。创新人才的管理与培养机制,能够有效的提高人才的素质,提升人员服务的能力,从而使顾客获得最满意的服务,促进商业银行的长久发展。另外,加强对人员的培训,通过各种专业的培训课程,使人员掌握利率定价的定理,提高管理人员风险预测与识别的能力。并且,要提高商业银行管理的水平,就要相应的建立各种考核评价的机制,设立相应的人员管理监督机制,薪酬制度,创新管理的理念,善于利用激励的手段,提高对人员的管理力度,有利于促进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能力的提高,从而推动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获得进一步发展。
篇10
关键词:经济资本资本充足率风险计量资本分配绩效考核
一、经济资本管理体系及其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应用
经济资本管理基于资本的两个特征而建立:资本是稀缺的,因此必须将有限的资本有效地配置到最能增加银行价值的环节;资本是有成本的,因此必须强调对资本的回报,也即对股东实现价值创造,并充分考虑资本所承担的风险,实现收益与风险和成本的统一。经济资本管理体系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一是经济资本的计量,二是经济资本的预算分配制度,三是以经济增加值(EVA)和经风险因素调整的经济资本回报率(RAROC)为核心的绩效考核制度。
1.经济资本的计量
从计量经济学的角度衡量,非预期损失是指银行实际损失超过平均损失以上的损失,是对预期损失的偏离-标准偏离。经济资本从数量上等同于非预期损失,应覆盖商业银行的全部风险。
普华永道对全球银行业的调查表明,信用风险占到商业银行风险总量的65%,除此之外,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也是商业银行面临和关注的主要风险,《新资本协议》关于银行资本必须覆盖上述三类风险的规定即印证了这一观点,因此,虽然经济资本应覆盖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但在实践中主要是对此三类风险的计量。
(1)信用风险的计量。计量信用风险时,主要考虑违约概率(PD)、违约损失率(LGD)、风险敞口(EAD)和期限(M)等风险因子。此外,还应考虑信用资产的相关性以及风险集中度。目前流行的信用风险计量模型主要有CreditMetrics信贷组合模型、穆迪KMVEDFs信贷组合模型、CSFPCreditRisk+模型、麦肯锡CPV信贷组合模型,以及《新资本协议》规定的IRB(内部评级法)模型等。
信用风险经济资本=EAD×√PD×σ2LGD+LGD2×σ2PD
其中,σ2LGD为LGD的方差,σ2PD为PD的方差
银监会对国有商业银行经济资本体系建设情况的调查表明,我国商业银行大多是在参照《办法》规定的基础上,以资本充足率8%为基准,根据各类业务的历史风险状况和本行的经营发展战略,采取内部系数法计量信用风险。比如,《办法》规定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风险权重是50%,有的行对此类贷款的经济资本系数则设定为4%(即为资本充足率8%的50%,等同于50%的风险权重);对某些属于鼓励发展类业务,商业银行则设定较低的经济资本系数,使之相对应的风险权重低于《办法》规定的风险权重,比如《办法》规定银行承兑汇票的风险权重为100%,而有的行对银行承兑汇票的经济资本系数为3%,相当于风险权重为37.5%,充分地体现出了商业银行对此类业务的鼓励导向。
(2)市场风险的计量。VAR(风险价值)是计量市场风险最常用的技术,它是指在一定的持有期和给定的置信水平下,因利率、汇率等市场要素发生变化而可能对某项资金头寸、资产组合或机构造成的潜在最大损失。目前常用的VAR模型技术主要有方差—协方差法、历史模拟法和蒙特卡罗法。
市场风险经济资本=VAR*乘数因子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计量市场风险的常用技术有缺口分析、久期分析、外汇敞口分析、敏感性分析、情景分析等,少数商业银行(如建行)运用VAR计量市场风险。
(3)操作风险的计量。相对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量化更为困难,这是因为一是现有的数据不足,二是模型构造存在技术困难,三是在计量操作风险时极易因难以与其他风险区分而重复计算。目前,对操作风险一般采取简单的系数法,即根据历史年度发生的损失数据,将商业银行的业务按照操作风险的程度分配不同的风险权重,乘以该类业务的余额。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计量操作风险的常用模式是:
操作风险经济资本=前三年度主营业务收入的平均值*设定系数
2.经济资本的预算分配
经济资本的配置区分为对存量风险资产的经济资本配置和对增量风险资产的经济资本配置,前者考虑的是对资产组合所面临的未预期风险的抵御,后者则是通过对不同的产品、部门和区域设定不同的经济资本系数来传导总行的经营发展战略。商业银行在制定经济资本预算计划时,重点是对增量经济资本的配置。
从我国目前实施经济资本管理的经验看,商业银行对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经济资本,年初根据资金交易风险控制计划和财务收支计划计算并分配。对信用风险的经济资本,建行采用增量配置法,通过三个环节完成:首先,由总行年初根据全行发展规划和资本补充计划,明确资本充足率目标,提出全行的经济资本总量和增量控制目标,对分行进行初次分配;其次,总行根据各分行反馈的情况,在总行各业务部门之间进行协调平衡分配;最后,总行根据战略性经营目标,对信用风险经济资本增量的一定百分比进行战略性分配。
3.以EVA和RAROC为核心的绩效考核
以EVA和RAROC为核心的绩效考核引入了资本的成本概念,更真实地反映了商业银行的利润,克服了商业银行传统的绩效考核以利润的绝对额为指标的缺陷,有利于商业银行的经营者更清醒地权衡经营风险及其回报,从而做出更符合商业银行实际利益的决策。
绝对量指标:
EVA=经风险调整后税后净利润-经济资本*资本期望回报率
=(经济资本回报率-资本期望回报率)*经济资本
相对比率指标:
RAROC=经风险调整后税后净利润/经济资本
=(净利息收入+非利息收入+投资收益-运营成本-预期损失准备支出-税项)
经济资本
我国实施经济资本管理的商业银行对分支机构的绩效考核已逐步采用EVA和RAROC概念,只是对具体参数的设置(比如对经济资本的期望回报率)各行略有不同。建行等在经济资本管理实施方面走得更快的商业银行,已尝试将RAROC技术应用到具体产品的定价决策。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能力的提升,经济资本管理将在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发挥更大作用。
二、实施经济资本管理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1.强化资本约束意识
经济资本管理强调了资本的有限性和高成本性,随着外部监管部门资本充足率监管力度的加强和股东对资本回报要求的提高,商业银行在经营决策时,不仅要考虑到资产扩张的速度、业务发展的规模以及所带来的收益,还要充分考虑到由此而带来的风险及其资本占用,将收益与风险和成本相统一。资本约束意识的增强将有力地扭转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重规模轻管理的经营思想,促使商业银行将经营管理的重心放在转变经营管理方式,优化资产结构和业务结构,提高经营效益之上。如下图所示,在国家加强宏观调控的2004年,实施经济资本管理的某银行贷款增幅保持在一个稳定的区间,避免了出现贷款增量的大幅波动,充分体现了经济资本管理在资产增长中的制约作用。
2.培养全面风险管理意识,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作为经营风险的企业,商业银行需要对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等进行合理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经济资本强调的是对银行所承担的所有风险(而不仅仅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大风险—信用风险)所可能带来的非预期损失的抵御和弥补,实施经济资本管理可以强化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意识。同时,经济资本管理要求对各类风险进行精确的计量,并鼓励商业银行开发适合自己的风险计量技术和模型,将促进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
3.准确计量各项业务的成本,完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存在突出的制度性缺陷:一是以利润、资产规模的绝对量考核为主,忽视资本占用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片面追求账面利润和资产规模而漠视潜在风险的短期行为;二是现行的绩效考核评级体系未充分考虑到风险因素,经营收益未经风险调整;三是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以横向为主,无法具体量化具体产品和业务条线的经营绩效,难以为经营决策提供支持。经济资本管理克服了上述缺陷:EVA强调了资本占用的成本,有助于商业银行尤其是其分支机构树立成本意识;RAROC强调的是经过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并扣除了为预期风险所计提的专项准备金,更真实地反映了利润和资本回报率;同时,RAROC技术还可以衡量具体的交易和账户,有助于真实反映各项业务给银行所创造的价值。
4.提高商业银行科学决策和产品定价能力
RAROC技术通过对具体产品、业务和区域的经济资本回报率的量化,为商业银行在制定经营发展战略时提供支持。比如,根据历史数据判断某项业务的经济资本回报率较高,商业银行在编制经营计划和经济资本预算时,可以通过资源配置、系数设定等方式,向全行传达总行对于此类业务的倾斜支持导向。同时,RAROC技术强调了风险因素,商业银行在为产品定价时,可以通过RAROC技术推算出该项产品在什么价格水平才能达到预期的回报率,从而促进商业银行自主风险定价水平的提升。
5.推进金融改革深入开展,进一步推动国有商业银行增强独立的市场主体意识
经济资本管理强化了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约束意识和成本意识,使过去因具有国家信用而忽视资本充足的国有商业银行深刻地认识到,资本是稀缺的和有成本的。随着股份制改革的深入,国有商业银行将面临着监管当局越来越严格的资本约束和市场越来越高的资本回报要求,这将督促国有商业银行切实转变经营理念,增强独立市场主体意识,推动股份制改革深入开展,真正将国有商业银行建设成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的现代金融企业。
6.经济资本具有风险约束和效益约束的双效应,有助于激励商业银行改进经营管理
经济资本不仅要抵御非预期损失,而且还在经营管理和资源配置中居于核心地位:不仅可以衡量一家银行的整体抗风险能力,而且还可以成为评价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或业务条线经营绩效的标尺;将收益与风险、成本结合起来,有助于商业银行根据实际承担的风险为产品合理定价;支持和鼓励商业银行改进风险管理技术,积极开发内部计量模型,完善资本管理,从而更科学地保持合适的资本持有量,激励商业银行改进资本管理。
三、实施经济资本管理对我国银行监管当局的影响
1.促进监管当局对经济资本与监管资本区别的认识
在实施经济资本管理的过程中,银行监管当局有必要,并且会逐步认识到监管资本和经济资本之间的不同:
(1)经济资本是商业银行根据自身承担的实际风险计算出来的资本,是一种应有“虚拟资本”,在数量上等于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非预期损失额;监管资本是监管当局要求商业银行持有的最低资本,属于“法定资本”,是一种实有的资本。从风险的角度说,经济资本代表的是风险,越小越好;监管资本则是抵御风险的屏障,越多越好。经济资本是从商业银行的视角看资本,而监管资本则是从监管当局的视角看资本。
(2)经济资本具有更好的风险敏感性。监管资本是监管当局基于整个银行业的风险状况而划定的粗线条的最低资本充足要求,在统一的资本充足要求下,既可能出现资本充足率达到法定要求而仍不足以覆盖风险的情况,也可能出现对资产状况良好的银行的过高的资本充足约束。与监管资本相比较,经济资本更好地反映了特定商业银行的实际风险状况及资本真实需求,因而对商业银行的风险具有更好的敏感性。
(3)经济资本覆盖的风险范围更广。根据《新资本协议》规定,监管资本主要是覆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而我国《办法》规定监管资本主要是抵御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由此可见,监管资本覆盖的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而非全部风险。普华永道的研究表明,经济资本管理覆盖的风险范围更为宽广,不仅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还包括流动性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