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态环境的现状范文

时间:2023-11-17 17:47: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海洋生态环境的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海洋生态环境的现状

篇1

关键词:海洋生态经济;现状;协调发展机制

海洋是生物资源的宝库,有着丰富的海洋生物种类和非生物资源,给人们提供了多种海洋生物产品和能源。海洋生态系统是指海洋中的生物种群和它们生活的海洋环境所构成的自然生态系统。在这个自然生态系统中,海洋生物按照自然生存的法则衍生发展。而人类的一切海洋经济活动都必须在这个海洋生态系统内进行,在人类无节制的开发下,海洋生态环境受到了破坏,如何实现海洋生态经济的稳定与协调发展是人们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海洋生态经济的概念

海洋生态经济是指人类通过劳动既能获得自己所需要的海洋生物和非生物资源,还必须能够保障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条不会发生恶性变化,海洋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都能够维持投入和产出的平衡状态。近年来随着海洋产业的持续发展,海洋的生态经济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人们对海洋生物的过度捕捞以及对近海区域的过度开发使得海洋的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海洋经济的发展也因此受到很大的影响,长此以往,无法实现海洋生态经济的协调可持续性发展,所以我们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机制来进行海洋生态经济的发展和管理。

二、海洋生态经济的协调发展机制

我们应该认识到海洋生态环境的平衡是我们实现海洋经济平衡和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人类的对海洋的经济活动会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如果操作不当就会引起海洋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因而无法维持海洋生物间生态平衡的状况发生,海洋生态环境就会逐步恶化,海洋经济也会因此受到影响从而逐渐出现海洋经济失衡的情况。反之如果人类采取了良好的海洋经济措施,就会维持或者优化海洋生态平衡的状态,甚至可以改善受到破坏的生态环境的状态。海洋生态经济的协调发展机制会制约和调整人类的海洋经济活动,保障海洋生态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建立健全海洋生态经济的协调发展机制就必须对海洋生态环境进行科学有效的保护。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该加强对海洋环境的治理,加大对海洋周边流域内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排放的监察以及对污水的治理工作;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杜绝对海洋生物的过度捕捞以及对海域环境的过度开发;建立健全海洋环境保护的绩效考核制度以及激励措施,提高海洋环境治理和保护的积极性。

海洋的生态环境得到良好的保护是海洋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机制建立的基础。海洋生态经济的协调发展可以通过海洋生态养殖业、海洋生态捕捞业以及对海洋生态经济的进一步开发来实现,例如开展海洋生物制药的研究以及进行海洋生态旅游的开发等。海洋生态养殖是指在人为优选需要养殖的不同海洋生物品种,构建结构简单但是高产的生物养殖群落,并且通过人工控制形成优良的海洋生态环境,促成单位养殖面积内养殖产量的增加,例如贝类与海藻、海参的立体生态养殖等。 海洋生态捕捞根据海洋生物的生活习性和生长特点,人为控制海洋生物的捕捞时间、捕捞种类和捕捞强度,也可以结合人工投放种苗等措施,对海洋生物的生物种群结构以及生态环境进行人为调节,在不影响海洋生物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提高捕捞产量。

建立海洋生态经济的协调发展机制也可以通过加强海洋生态经济发展的科技创新力度来实现。海洋生态经济要实现协调发展,就需要有绿色生态技术的支持。海洋生态产业链的形成和创新,海洋生物产品的深加工和高附加值的实现都需要科技创新力量的支持。例如海洋生物制药就是海洋生态经济在创新科技力量的支持下向纵深发展的体现。海洋生物种类何其之多,人类对它们的研究和利用只是冰山一角,随着时间和科技的进步,海洋生态经济的发展会有很大的突破。

三、结语

综上所述,海洋生态经济是建立在海洋生态环境良好基础上的 人类对海洋进行的经济活动。海洋生态经济的协调发展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在当今海洋生态环境受到威胁和破坏的情况下显得尤为重要。要实现这一点就需要人们意识到海洋的生态环境对于海洋生态经济建设的重要性,同时需要环保部门加大海洋环境的保护力度,防止海洋污染的发生。也需要海洋经济管理的相关部门采取措施实施生态养殖和生态捕捞,杜绝对海洋环境的过度开发,维护海洋生物物种和海洋生态环境的平衡,同时加大海洋生态经济的科研创新技术的研究力度,不断深挖和拓展海洋生态经济的发展空间,让海洋生物有一个安全优良的生活环境,让海洋生态经济得以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红,李适宇,彭人勇.南海北部大陆架海洋生态系统演变的Ecopath模型比较分析[J].海洋环境科学.2009(03).

[2]狄乾斌,韩增林.辽宁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演进特征及其系统耦合模式[J].经济地理.2009(05).

篇2

关键词:海洋浮标 海洋生态系统健康 动态监测 海洋管理

中图分类号:TP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7-096-02

随着环境监测技术和管理需求的不断发展,海洋环境监测已经逐步从费时费力的现场观测往自动在线连续监测的方向发展,我国海洋环境的在线自动监测系统也不断得到管理部门的重视和认可。与此同时,由于海洋环境水质评价自身的缺陷以及污染物的不断增加,海洋和环境管理对于环境评价也由原来的水质评价往生态系统健康等环境综合评价方向发展。因此海洋自动监测系统如何在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监测中发挥作用,对海洋环境保护和管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我国海洋多参数在线连续监测浮标现状

海洋多参数自动在线监测系统是一个以在线海水分析仪器为核心,运用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无线传输技术以及相关的专业分析软件所组成的监测体系,该系统具有投资经济、功能强大、数据量大、响应及时、公正客观、稳定可靠、操作简单、维护量小等特点。为了实现对调查船难以做到的海洋环境长期、定点、连续、多参数的现场实时自动观测,国内外上世纪80 年代开始将资料浮标作为海洋环境监测的一种常规手段。尤其是在上世纪90年代,随着现代海洋环境自动监测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直接毗邻经济告诉发展都市的近海港湾,针对海洋污染或生态环境的水质自动监测网络纷纷成立,据统计1992年9 月一个月内, 全世界通过ARGOS 定位和数据传输的在用的锚碇浮标就达352 个。

多参数浮标主要由仪器设备载体、能量供应系统、海水水质分析仪器、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岸站监控中心、安全防护系统、固定锚链系统等六大部分组成。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引入YSI等国外多参数浮标,我国部分海域开始布设多参数自动监测浮标。“九五”和“十五”期间,依托863等科技攻关项目的支持,我国开始自行研制海洋自动监测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如“无人自动监测站与生态浮标系统”等,涌现了一批海洋自动监测科技成果。近年来随着监测数据技术集成技术的发展,多个自动监测浮标/探头集成性越来越高,自动监测浮标所囊括的监测项目得到不断补充,项目包括气象、水文、水质以及生态等方面。多参数浮标已经发展成为集成了传感器、数据处理、数据通讯等多项高新技术的测量项目齐全的海洋自动观测系统。

单个多参数浮标只能监控一个较小区域的海洋环境变化。近岸海域环境复杂多变,因此单靠一个或少数几个浮标难以监控较大或整个海区的海洋环境变化,需要建立多个浮标组成的自动监测网络系统。2004年起,厦门市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站在厦门湾陆续投放了5台海洋水质连续在线自动监测浮标,被成功应用于厦门同安湾赤潮短期预报,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自动监测系统在海洋生态灾害防治应用积累了经验。2008年起,广西北海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陆续在广西近岸海域投放了16台海洋生态多参数在线自动监测浮标,形成了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海洋自动监测网络系统,为较为准确的监控广西近岸海域生态环境变化提供了良好平台。

自动监测系统应用中最关键的是传感器。以目前国内常用的海洋生态监测浮标系统为例,其可以监测海水的几个方面:(1)温度、盐度、pH、溶解氧、溶解氧饱和度、浊度、电导率、氧化还原电位和光合有效辐射等基本物理参数;(2)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正磷酸盐、硅酸盐等营养盐化学参数;(3)叶绿素和蓝绿藻含量等生物参数;(4)风速、风向、气压、气温、湿度、雨量、光照度等气象参数;(5)流速、流向、非方向波等水文动力学参数。此外国内外还在生态浮标上积极探索和应用COD、BOD、硫化物、浮游生物类群以及生物传感器等,拓展生态浮标的监测项目,为多参数自动监测系统的应用拓展提供了基础。

2 海湾生态系统健康动态监测发展概况

由于海洋水质评价方法的局限性以及海洋生态环境的被重视程度提高,海洋生态系统健康评价近年来不断受到科学家以及政府部门的重视,成为了海洋生态学和海洋管理的热点问题和发展趋势之一。然而由于海洋生态系统以及海洋环境本身的复杂性,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一直处在争议当中,未能达成共识。祁帆等(2007)在综述了前人观点后提出了健康海洋生态系统的概念,指在特定的自然边界范围内,可维系其正常的结构和功能的海洋生态系统。

目前,海洋生态系统评估方法主要包括指示生物法和指标体系法两大类。相对而言,指示生物法比较简便,但容易遗漏重要信息,难以反映复杂的海洋生态系统;指标体系法可以更综合地反映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其中海洋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尤其侧重在:(1)评估海湾富营养化状况;(2)评估入海污染物;(3)赤潮等生态系统病症等方面。

许多国家以及我国相应启动了海洋生态系统健康评价项目。随着海洋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在海洋研究与管理领域中被越来越多的应用,海洋生态系统健康中关键指标的动态监测将会被逐渐重视和应用。如澳大利亚开展了“生态系统健康监测计划”,对河口生态系统健康进行评估和监测。可以遇见,在当前以及未来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将逐渐重视海洋生态系统健康评估,并对其进行动态监测。由于海洋生态系统健康评估体系囊括很广,采用船只航次调查将会较大的费时费力和费财,从经济角度上来看操作性较难。因此,从指标体系中选择部分重要指标,采用生态浮标系统进行连续动态监测,进而指示生态系统健康的变化情况,将为海洋生态系统健康动态监测提供了一个可行方向,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3 多参数浮标在海湾生态系统健康动态监测中的应用

篇3

国内铁路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现状

在国内,对于生态环境的评价,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1998年实施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HJ/T-1997)是我国环境保护行业的第一个生态影响评价标准,它的颁布和实施从根本上扭转了环境影响评价中生态评价的随意性和缺少规范的现状,填补了行业标准中的一项空白。2011年正式实施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环境》(HJ19-2011),将生态导则由推荐性标准改为国家强制性标准,标志着我国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对于国内铁路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这一阶段铁路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简单或者不评价,以定性评价为主,只对线路长度、取弃土量和水土流失量进行简单定量;到了90年代中后期,仍以定性为主,可对占地类型、取弃土量、水土流失量、隧道涌水量等进行定量评价,生态环境评价内容已较全面,只是对生态环境敏感区缺乏关注;进入21世纪以后,广泛应用基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之上的叠图法,强化方案比选过程,对占地类型、植被类型、水土流失量进行定量分析,对植被恢复措施及动物通道的设置等生态保护措施进行合理化建议,对生态环境敏感区尤其关注。

铁路工程生态环境评价系统具有复杂性、理论探索性以及技术局限性等特点,因此虽然目前铁路工程生态环境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比较多,但缺乏统一的评价方法和指标评价体系,都是根据实际需要,并在一定原则指导下进行。国内构建铁路项目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一般采用调查研究法、目标分解法、多元统计法、指标属性分组法、压力-状态-响应框架模型。目前国内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主要为区域内涉及的生态系统类型、结构、功能和过程以及相关的非生物因子特征(如气候、土壤、地形地貌、水文及水文地质等)和影响区域内已经存在的制约本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生态问题。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针对不同的铁路工程内容首先确定评价指标,然后选用综合指数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灰色关联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和人工神经网络法中的一种或几种,开展生态环境评价。赵勇等[4]人在对登封到洛阳高速公路进行生态影响评价的过程中选取了土壤、水土流失状况、工程占地量、对农作物影响、对林地的影响、对动物的影响、对景观生态影响以及对生物影响等8个生态指标,并运用综合指数法进行评价,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总结

篇4

关键词:大洲岛 自然保护区 保护与适度利用

海岛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特有的海洋文化和丰富的海鲜产品等特性吸引了大量游客。目前,随着海洋渔业资源的持续衰退,海岛旅游产业已经成为许多岛屿国民收入的重要来源,这在海岛旅游业发展较早的加勒比海地区和地中海地区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有些国家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高达80%~90%。海岛旅游业已成为许多海岛地区的支柱产业,海岛旅游开发是解决一些海岛传统产业衰退,发展海岛经济的重要选择。然而,由于海岛生态环境脆弱,大量游客的涌入给当地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在缺乏控制及过度发展下,游客的游憩质量将下降,旅游目的地本身相对自然、独特和真实的优势将逐渐丧失[2],这对海岛旅游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冲击。本文通过分析大洲岛的资源和保护与利用现状的基础上,探讨该保护区的海岛保护与适度利用对策。

1大洲岛海洋生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大洲岛海洋生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海南岛 的 东 南 部,万 宁 市 境 内,地 理 位 置 在18°39′19″N―18°41′26″N,110°01′26″E―111°29′40″E之间,总面积7000hm2,其中岛屿陆域面积为420hm2,海域面积为6580hm2。本区属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4.8℃,最冷月平均气温18.7℃,最热月平均气温28.5℃。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2166mm。阳光充足,日照时间为290d,年平均日照时数2108.9h[3]。为保护大洲岛的金丝燕和海洋生态环境,1988年万宁县政府将大洲岛划为县级自然保护区。1990年9月30日,国务院批准建立大洲岛海洋生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函〔1990〕《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家级海洋类型保护区的批复》),是我国首批建立的5个海洋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大洲岛海洋生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大洲岛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为海岛生态、金丝燕及其生态环境,和岛屿周围海域的重要海洋生态系统。

2 大洲岛保护区资源现状

2.1濒危物种――金丝燕

大洲岛的金丝燕,是我国目前所知唯一可以营造白色可食燕窝的珍稀鸟类。因其分布范围非常狭小,种群数量十分有限,人为破坏相当严重,使这种极度濒危的金丝燕面临灭绝的危险。据记载,大洲岛最初有南罗、暗岩和大架3个燕洞,每年采摘的燕窝也较多,可惜随年代的变迁,暗岩和大架两个燕洞无人知晓,现仅有南罗一处燕洞残存至今。人们对大洲岛金丝燕的开发利用可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甚至更早。大洲岛金丝燕最大群体可达200多个巢,在20世纪80年代仅60~70个巢[4]。2009年的保护区监测调查表明,目前大洲岛的金丝燕仅在南罗崖洞1个点有个体活动与繁殖。按照现场观测统计和估算,目前大洲岛金丝燕的种群数量仅为30~40只,已低于保护生物学中的最小可存活种群数(50只)。

2.2植物

该地区的植被以灌木与矮林为主,缺乏高大的乔木,植物发育良好,受人为干扰较少。据初步鉴定和统计,目前发现有野生维管植物618种,隶属123科,407属,其中蕨类植物27种,隶属14科,20属;裸子植物5种,隶属2科,2属;被子植物586种,隶属107科,385属。调查显示该地区国家或省级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有海南苏铁、台湾苏铁、海南龙血树和海南大风子等9个种,其中海南龙血树在岛上分布的范围较广。除滨海海滩匍匐植物群落和灌丛草地群落没有分布外,其他植被类型均有分布[6]。

2.3珊瑚礁

大洲岛周围海底除在大岭和小岭之间有少量沙滩分布,有礁盘分布,礁盘以下为沙质海底,为喜礁生物如珊瑚等的栖息创造了条件。本区珊瑚及礁栖生物种类丰富、多样性高。造礁石珊瑚物种数合计有48种,统计结果显示,主要优势种是澄黄滨珊瑚、二异角孔珊瑚、精巧扁脑珊瑚、标准蜂巢珊瑚、疣状杯形珊瑚、丛生盔形珊瑚、十字牡丹珊瑚。

3 大洲岛保护与开发利用现状

3.1 保护区管理力量不足,制约保护效率

保护区建立以后,得到了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1991 年12 月完成了管理人员的配备,1992 年2 月国家海洋局批准设立“海南万宁大洲岛国家级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同年在岛上建立了办公生活楼,配备了简易办公用品,船只和通讯设备。2002 年经省编委核定,保护区处编制4 名。面对距万宁县城15 公里,地理位置特殊,交通不便的大洲岛保护区。由于编制的限制,现有人员难以对70 平方公里的保护区进行有效的海域和陆域执法,开展工作难免捉襟见肘,科研和监测工作更无从谈起,人员的缺少已成为限制保护区工作合理全面开展的一个壁垒,必须采取其他有效方式以增加保护力量,确保保护区工作顺利进行。

3.2 保护区经费不足,基础设施落后,科研监测能力薄弱,保护管理难以落到实处

大洲岛保护区也保护区的运行经费基本上是靠省海洋渔业厅和地方财政支持。仅有的经费多数被用于保护区的日常运行,保护区管理人员的工资水平和保护区基础设计建设都有待提高。由于经费不足,投入到科学研究上的资金少之又少,保护区能自主开展的科学研究非常有限,保护区的工作多停留在看护阶段,谈不上主动的科学研究。由于缺乏运行经费,加上保护区远离大陆,条件艰苦,管理成本高,保护区在执法队伍建设和执法装备配备上很难满足执法管理需求,保护区保护的功效因此大打折扣。

3.3 不合理的渔业生产影响海洋生态资源

早在十五世纪中叶,大洲渔场就已得到开发。当地渔民经常在大洲岛附近海域以捕鱼为生。现在依旧可以看到渔民用较落后的渔业生产方式在大洲岛周围捕鱼。渔民配有电刺鱼的工具,在保护区周围也有电刺鱼现象。海底还发现有较多的遗弃的鱼网。过度无序的渔业生产,尤其是捕捉鱼苗季节对鱼苗的过度捕捞,使得大洲渔场的渔业资源锐减。虽然现在在保护区的管理之下有所改善,但是过度捕捞和非法捕捞的现象依旧存在,形势不容乐观。

3.4 低值旅游活动破坏生态环境

大洲岛作为国家级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特殊的行政定位,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上等燕窝产地等因素,近年被越来越多的户外旅游爱好者推崇,民间户外爱好者经常组织大洲岛穿越等户外旅游活动,但因大洲岛缺少专业的旅游管理机构,缺少对游客行为的限制,游客在保护区内随意活动,严重干扰保护区正常秩序,在沙滩上随处点燃篝火和捕蟹,生活垃圾任意丢弃,在岛周边岩石带翻捡海珍品,给岛上的植被带来巨大的火灾隐患,沙滩破坏严重,岛屿周边生物生态系统遭受破坏。

4 大洲岛保护与适度利用对策

4.1 加强保护区管理能力建设

加强能力建设,强化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撑,提升管理水平。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建立并完善生态监测体系,不断加强保护区的能力建设,使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充分发挥保护区的多种功能和效益,实现保护区的可持续利用及发展。

4.2 资金保证和高效使用

稳定的经费来源与科学合理的使用,是保护区管理工作开展的基础,也特别容易影响保护区管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大洲岛保护区不可能是一种有明显收益的单位,除小范围的科学考察和社会资助等极为微薄的收入以外,只能靠政府财政给予支持。保护区应积极与国内科研院所进行技术合作,争取国际组织如 GEF 、WWF等技术援助项目的赠款来提高其自身管护设施与能力的建设。在资金使用方面也应该接受严格专业财务审计。

同时政府部门应积极鼓励保护区采用多种渠道筹集运行经费,并给予必要的协助、指导和管理。比如允许民营资金投入保护区保护和开发,在不背离保护原则等前提下,政府在政策、资金、技术、土地、海域使用权等一系列问题给予支持和协调。

4.3 生态修复与开发利用紧密结合,合理规划并适度开发

大洲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展的总目标应该明确包括自然保护和社区发展两个方面,该目标必须在法规政策中明确,在管理行动中得以体现。探索和建立保护与开发利用机制。通过对大洲岛进行生态修复,恢复大洲岛生态环境。在生态修复的基础上,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开展适量的旅游开发活动。将生态修复与开发利用紧密结合,形成生态修复为开发所用,以开发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局面。同时对大洲岛保护区的适度开发一定要做好规划,尤其是要严格控制开发利用的类型、规模等,真正做到保护与开发的互利双赢。

参考文献:

[1] Briguglio L, Archer B, Jafari J et al. Sustainable Tourism in Island and Small States: Issues and Policies. London: Piner,1996: 3-27.

[2] Dodds R. Malta's tourism policy: Standing still or advancing towards sustainability?. Island Studies Journal, 2007, 2(1):47-66.

[3]国家测绘局海南测绘资料信息中心.海南省地图册[M].广州:广东省地图出版社,2006.

[4]冼耀华,张焕英.中国鸟类一个种的新记录:Collocalia Fuciphaga[J].动物分类学报,1983(2):125.

[5]吴天国,黄卓儿,蔡圣伟.大洲岛金丝燕种群衰减原因及保护对策[J].热带林业,2010,38(1):24-25.

篇5

【关键词】海洋;石油污染;现状;环境;防治

一、海洋石油污染的现状

当前,海洋石油污染主要包括油轮事故和海上石油开采的泄漏与井喷事故,港口和船舶的作业含油污水排放、含油沉积岩遭侵蚀后渗出、工业民用废水排放、含油废气沉降等。

目前,世界所需石油的2/3经海路运输,经常运行在航道上的油轮有7000艘之多。由于大型油轮的营运成本较低,而经济效益却很高,因此,在现代技术所能达到的范围内,建造的油轮吨位越来越大,往往在20万吨以上。大型油轮失事以后,原油流入海洋,从而造成严重的海洋石油污染。

1978年法国超级油轮“阿莫柯・卡迪斯号”在布特勒斯港附近触礁,所载23万吨原油只有一半被回收处理,造成方圆15公里内大量海洋生物死亡。1989年美国21万吨级油轮“埃克森・瓦尔迪兹号”在阿拉斯加的威廉王子海峡触礁,泄漏出5000万加仑原油,严重污染了阿拉斯加海域,焚化遇难海洋动物尸体花费了半年时间。1991年海湾战争中,艾哈迈迪输油管每天有几百万桶原油倾泻入海,在海湾内形成一片长56千米、宽16千米的油膜,溢油总量达170万吨。

2010年英国石油公司(BP)位于墨西哥湾的“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发生井喷爆炸着火事故,大约490万桶原油溢入墨西哥湾,对海洋、野生生物及其生境、渔业和旅游业造成了重大损害,墨西哥湾“深水地平线”溢油事故被认为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溢油事故和环境灾难。

2011年6月4日,康菲石油公司渤海湾蓬莱19-3油田发生溢油事故,大约700桶原油和2500桶矿物油钻井泥浆溢到渤海湾及其海床,累计造成5500多平方公里的海水污染,相邻地区的水产养殖经营者损失惨重。

二、石油污染对海洋环境的危害

石油在海洋环境中有三种存在形式:漂浮在海面的油膜,溶锯分散态(包括溶解和乳化状态),凝聚态的残余物,无论哪种形态,对海洋环境都有不可估量的危害。

1、生态危害

石油进入海洋后会迅速扩散成一层闪闪发亮的油膜,阻断O2、CO2等气体的交换。O2的交换被阻碍导致海洋中的O2被消耗后无法由大气中补充,CO2交换被阻碍破坏了海洋中CO2平衡,妨碍海洋从大气中吸收CO2形成HCO3-、CO3-盐缓冲海洋PH值的功能,从而,破坏了海洋中溶解气体的循环平衡。

一般情况下,1吨石油所形成的油膜可以覆盖12平方公里范围的海面。大面积的油膜减少了太阳辐射投入海水的能量,直接影响海洋植物的光合作用和整个海洋生物食物链的循环,从而严重破坏了海洋环境中正常的生态平衡。

2、社会危害

由于石油对生态的危害,对当地渔业、旅游业等产生严重的影响,海洋石油极易污染海滩等极具吸引力的海滨娱乐场所,影响城市形象。原油泄漏对这个区域内的商业渔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特别是很多近海的养殖厂,在这些区域内养殖的内类、鱼类直接受到了原油的污染,多数很快就死去,即便存活下来,也不再适合被食用,造成养殖厂巨大的经济损失和治理污染沉重的经济代价。

3、企业危害

任何此事海洋油气相关的企业都不愿发生污染事故,一旦发生事故,不但会大大降低企业的社会现象,使企业背负巨大的压力,更重要的是将面临巨大的经济制裁,往往导致企业的一蹶不振甚至倒闭。

“康菲”污染事故发生后,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公告称,康菲溢油事故对我国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损害,为切实维护国家权益,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将代表国家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向溢油事故责任方提起海洋生态损害索赔诉讼。

“深海地平线”污染事故发生后,根据《1990石油污染法》规定,绝大部分损失将由英国石油公司的赔偿。

三、海洋石油污染的防治

1、预防措施

建立健全海洋法律体系与管理体制。自1978年以来,我国先后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海洋和涉海法律法规。

另外,加强对进行海洋石油作业的平台、船舶等监督检查力度,监测监视海区石油污染状况,企业自身改进油轮的导航通讯等设备的性能力,提升钻井、作业平台的技术水平,做好防范措施、风险控制等也是防止石油污染事故发生的主要手段。

2、污染治理措施

清除海洋石油污染是非常困难的。目前国际上通行的治理及回收石油的技术、方法大概分以下几类:

(1)物理处理法:如使用清污船及附属回收装置、围油栏、吸油材料及磁性分离等;

(2)化学处理法:如燃烧、使用化学处理剂(如乳化分散剂、凝油剂、集油剂、沉降剂)等;

(3)生物处理法:主要利用烃类氧化菌,人工选择、培育,甚至改良这些嗜油微生物,然后将其投放到受污海域,进行人工石油烃类生物降解。

其中,生物处理法由于迅速快、无残毒、低成本,是目前研究的重点。

3、治理的新思路

利用特殊的海藻类生物处理油污,栽培海藻群体特别具有减低富营养化的潜力,大力发展海藻栽培来调节养殖环境中动植物生态平衡,是解决石油污染问题很希望的途径,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是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和科学性的设想和理念。

四、结论与建议

海洋是地球上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由于海洋覆盖面大,一旦污染,治理极端困难,保护好海洋环境,不仅仅是有益于130多个海洋国家,同时对全球环境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防范与治理海洋石油污染重点在于加强污染海区的整治与管理,加强环境监测,完善海上溢油应急系统等,同时要健全法制,加强海洋环境意识;最后,应大力开展海洋污染机理与防治方面的基础和应用研究,为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可以预料,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石油污染海洋的局面一定能得到有效控制,浩瀚的海洋将会变得更加湛蓝清澈,美丽动人。

参考文献

[1]李言涛.海上溢油的处理与回收.海洋湖沼通报,1996

篇6

关键词: 海洋监测;监测能力;实时监测

中图分类号:X8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1-0328-02

1 背景

大海虽然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矿产,但是环境污染以及风暴潮等海洋环境的变化正在影响着海洋生物的栖息和繁衍,甚至危机着人们的生命。我国拥有1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以及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采用高新技术对海洋进行全方位检测迫在眉睫。为此,我国政府把“海洋监测技术”列入国家863计划“九五”研究计划中,此技术作为国家863计划的一个主题,对推动我国海洋检测高技术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九五”期间投入1.2亿元海洋检测高技术研究经费,“十五”期间投入2.4亿元,“十一五”期间为了加强海洋监测高技术研究,更加大了投入。

2 与国外监测技术差距

目前,在海洋仪器中,主要以国外仪表为主,比如应用最广泛的美国的声学海流剖面仪(ADCP)、挪威的安德拉海流计、HYDOLAB公司的MiniSonde型多参数水质监测仪和美国SEABIRD温盐深测量系统等,他们在国际市场上有很高的占有率,都是集技术、生产、商贸为一体的产品。而国内的海洋仪器基本是研究所的产品,仅有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立足于海洋仪器行业。研究所由于生产能力不足、企业技术素质和开发产品的能力不高,因此在现有体制下很难互补,这是海洋仪器行业存在的通病。由于海洋仪器基本属于科学仪器范畴,技术复杂、市场面窄以及批量小,加上国内元器件市场混乱,导致了国内海洋仪器缺乏竞争力。如果不从体制上进行解决,很难扭转我国目前海洋仪器仪表行业日渐衰退和产品没有竞争力的局面。

3 国内外海洋监测技术

3.1 海洋监测参数 随着海洋环境检测技术的不断创新,目前监测的物质和参数主要有:

第一,水文气象参数:风速、流速、气温、波浪、流向、水温等;

第二,物化指标参数:pH值、有机物、溶剂氧、盐度等;

第三,营养物质和毒性参数:各种营养盐、重金属、核辐射等。

海洋环境污染监测技术包括物理、化学以及生物监测技术等。长期以来在监测各种有毒有害物质时主要通过现场取样分析或取样进行实验室化学分析方法,因此缺乏实时性。面对海洋污染现状的复杂性,为了研究他们之间的函数关系以准确掌握海洋污染物的分布情况,探索海水的细微结构和海洋污染程度,要求对海洋水质污染的重要参数进行现场综合的自动、长期和连续的监测。因此,此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得到了各国的重视。

3.2 海洋监测传感器的技术状况 采用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常规指标从目前国际来看,在线监测海流、溶解氧传感器以及盐度等的技术十分成熟,可靠性和精度都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但是,在营养盐和重金属等毒性指标方面的化学分析技术和生物传感器技术还不过关。国内外的传感器都向着智能化、模块化以及网络化、小型化、自动化以及多功能化发展。化学和生物传感器是正在发展的载体平台自动取样分析技术的关键。

根据国际海洋环境检测技术的发展动态,结合我国现状,目前我们的总体目标具体表现为:第一,在物理、化学传感器研究方面向模块化、智能化、网络化发展,向小型化和多功能化发展;提高分析和测量的精度;环境生态自动连续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国际接轨共同开发新的分析原理和方法。第二,发展现场、连续、自动监测系统;信息采集、传输、存储和处理的模块化和集成技术;自动浮标站的研制等。

3.3 近海环境自动监测技术 近岸海域是污染和生态环境监测的重点,适合发展各种小型轻便的传感器集成平台技术,适宜在海湾、河口及浅海增养殖区的使用,形成了多种便携式水质监测仪器。目前,生物学研究、污染和生态环境检测、卫星遥感定标以及真实性检验研究等应用的传感器或仪器是发展的重点。目前,微电极和阵列电极在实验室已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测量痕量物质的微电极已有样品,pH和溶解氧电化学传感器的性能也得到了显著改善,总体上,生物传感器还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模拟动物味觉和嗅觉系统由多传感器阵列组成的电子舌和电子鼻的研究也有所进展。

3.4 海洋遥感技术 在海洋和近海环境的观测和检测中,海洋监测结合传统常规的手段取得了过去常规手段无法取代的重大成果。虽然此技术能够利用海洋水色遥感探测与海洋水色环境有关的参数,但是需要借助卫星等通讯设备,不仅造价高,并且建设周期很长。遥感飞机作为监测海洋环境的遥感平台,具有全球、连续、大尺度以及费用低和实施是环境影响小等特点,此技术对于周期短和尺度小的海洋环境变化具有独特的优势,不仅在海洋环境遥感检测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更为广大海洋遥感作者和管理决策部门提供了大量的科研数据和决策依据。

3.5 痕量物质测量和分析仪器 随着海洋污染物的种类越来越多,为了分析和测定重金属、有机污染物以及放射性物质等痕量物质,将大量的海水样品带回实验室进行分析测量是常规的办法。取样分析方法和微电极测量方法都在国外得到了发展,美国在便携式分析方面发展了用微电机测量Cd、Pb、Cu、Zn等重金属的方法,采用阵列微电极技术测量多种重金属成分。

3.6 营养盐现场自动分析仪 亚硝酸盐、磷酸盐以及硅酸盐等营养盐虽然是海洋生物生存的基本营养物质,但是富营养会又可能引发赤潮以及生物的病害。因此,生态环境和污染环境的必测项目就是营养盐。目前的方法,微机控制的全自动测量并使其微型化的方法代替了原来的人工操作的实验室分析方法,即在现场建立一个全自动的微型营养盐分析实验室,一般采用实验室的化学分析流程。

3.7 多参数水质监测仪 海洋监测设备多讲究小型化、多功能化和多参数化,小型多参数海洋环境浮标监测核心是水质传感器。该水质传感器选用美国YSI公司的6600V2型多参数水质监测仪,水质传感器的外观如右图所示。

4 结论

海洋监测作为一门技术含量高且作为一个独立的专业,刚步入社会时,总会遇到各种困难,如:技术人才不足、技术集成环境差、市场容量有限以及外国技术市场垄断等,而民族海洋检测技术作为一个海洋大国,必须发展自己独立的海洋经济、海洋管理以及海洋服务和海洋军事。我国的海洋监测与国外相比,还有很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监测能力、监测设备和监测技术方面,想要在海洋监测中立足,必须要有自己的新技术,目前最欠缺的技术就是重金属污染物、有机污染物、石油类污染物和营养特征污染物的在线实时监测技术,如果在这些方面有所突破,必然会给海洋监测带来很大的技术变革。

参考文献:

[1]张云海.海洋强国的召唤.水雷兵器技术与发展学术研讨会,2006,9.

篇7

关键词:海洋 渔业 生态系统 影响

1 前言

通过海洋捕鱼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鱼类食物,在丰富我们餐桌文化的同时,也为我们的身体需要提供了营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鱼类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导致捕鱼量随之增加,过度的捕捞造成海洋鱼类急剧减少;海洋环境的污染也造成鱼类生存环境的改变,部分鱼类也出现了种族灭忙。鱼类的灭亡造成生态环境的改变,对海洋的生态系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另外还有学者研究表明,全球正有23%的海洋哺乳动物正濒临灭绝,对于一些生长在热带和温带海域的鳍足类种群将会大量减少,但一些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特别是北半球高纬度地区的生物。

2 海洋生态的现状

我国海岸线总长18000km,跨越五个气候带,生态系统类型多,近年来,我国海洋鱼类遭到人们过度捕捞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导致鱼类的种类和数量都在急剧的减少,加剧和经济损失加重的趋势,对我国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重大影响。我国对海洋生态价值认识不充分、生态安全意识淡薄,在海洋开发规划和建设中往往对海洋生态安全考虑不足,使海洋生态环境问题突出。海洋是人类生命活动的摇篮,除了调节着全球的气候和降水,还为地球存蓄了约25%的基因资源和50%的油气资源。广袤的海洋还为人类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鱼虾贝等水产品,与陆地张弛互动造就了美丽宜人的滨海景观。然而,海洋又是一个相对脆弱的自然生态系统,她的资源和环境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从中国四大海区来看,建国以来已经丧失了50%以上的滨海湿地,天然岸线减少、海岸侵蚀严重,而这里是包括渔业资源在内的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海域。目前主要经济渔获物大幅度减少,赤潮、绿潮和水母灾害不断,近海富营养化严重,海上溢油事故频发,近海亚健康和不健康水域的面积逐年增加。加之中国大量海洋与海岸工程构筑在河口、海湾、滩涂和浅海,多种工程的生态影响相叠加,致使中国海洋生态灾害集中呈现,海洋生态安全前景堪忧。再者,相比陆地生态系统而言,海洋与江河湖泊等水生生态系统的破坏往往是长期、甚至永久性的,生态修复十分艰难,太湖、滇池等富营养化水体治理的进程缓慢便已充分说明这个问题。现在的海洋渔捞渔获物中,大个体鱼、优质鱼少,而低龄鱼、低值鱼却占总渔获物的80%甚至90%以上。可以说,世界海洋渔业生产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几乎走到崩溃的边缘。

3 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

3.1物种品质的退化

持续捕捞压力,导致种群个体变小,通常来说,体长大的个体怀卵量多、卵径大、生殖力高,产出的卵子含有更多的能量物质和生长因子。持续选择捕捞大个体的渔业活动会有利于生长速度慢、性成熟早的基因型群体,使群体的进化发生生殖力降低、生命活力下降、性成熟年龄变小、年龄结构降低等现象,目前我国海域的几种经济鱼类等发生了这种现象,有些种类由于雌雄个体具有明显的生物学性状差异(如个体大小)或生态习性(如生殖洄游)差异,一些雌雄同体或存在性别转换的种类,在其生命的某一特定时期往往为某一个特定性别,在另一阶段会改变为另一性别,商业性海洋捕捞往往针对某一特定群体,必然造成群体内性比的变化。对于大西洋月银汉鱼的研究清楚地证实了这种现象的发生。生态系统内一个目标物种生物量大为降低后,捕食者必然转而捕食其他营养价值低的种类,在导致其种群数量下降的同时,其体质生物性状往往降低,例如美国东南沿海在鲱鱼被大量捕捞后会影响到一些顶级捕食者鳕鱼、金枪鱼、条纹石鳍等的一些生物学性状。

3.2海洋生物多样性锐减

我国的海洋生物资源丰富,海洋生物共记录到22561种,约占世界海洋生物物种总数的10%,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我国海洋生物群落结构趋向简单,生物多样性和均一性指数处于较低水平。近20多年来,渤海潮间带生物、底栖贝类、鱼类种类多样性明显降低。海洋鱼类资源衰落,产量下降,渔获物组成低龄化、小型化和低值化。位于海岸带的红树林、珊瑚礁和海草床等湿地生态系统本身蕴藏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生境破坏直接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4 科学利用海洋空间资源。

坚持规划用海,严格执行海洋功能区划,优化沿海空间布局,明确岸线、滩涂等空间资源的功能定位和发展重点;坚持集约用海,集中适度规模开发,提高单位岸线和用海面积的投资强度;坚持生态用海,以生态友好、环境友好的方式开发使用海洋,维护、保持海洋生态系统基本功能;坚持科学用海,提高对海洋资源环境变化规律的认识,加快海洋监测调查及研究成果转化应用;坚持依法用海,做到依法审批用海,坚决查处违法用海、违规批海。科学保护与利用岸线资源。组织实施海洋环境综合整治与湿地生态修复工程。继续推进海岸带资源环境保护,带动重点岸段的保护工作。通过实施海岸带沙滩修复、拆除违章建设、建设沿海防护林等措施,保护与恢复海岸带自然景观。加大对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环境整治与生态修复力度,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海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

海南省的近海领水面积约占全国海域面积的三分之二。海南岛地处热带,属季风热带气候区域,气候资源优越,是我国农业生产与研究的“天然大温室”,年均气温23.8℃,月最高气温25℃-28℃,月最低气温在10℃以上,年降雨量在1600mm以上,年辐射量大部分地区在5.0-5.7*109KJ/m2[1];所以针对海南这些适宜种植各种热带作物的丰富气候资源,海南省制定了海南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增加农民收入,改善乡村居民生活状况;保障粮食安全,消除贫困;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消除二元结构。

然而海南迄今为止,海南农业的改革与发展政策一直是追求农业增长,忽略了资源保育和生态环境建设,甚至实行过掠夺经营,导致资源危机和生态恶化。海南省在实施农业现代化中,切忌急功近利和种种形式主义行为;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大量使用石油产品、化肥、农药等造成了不少负面影响。虽然海南农业为全省国民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总的来说,目前全省不仅农村人口总量过大,而且无论是农民物质生活、文化生活,还是生产条件水平都比较低,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因此,海南农业有必要结合现在的实际,走一条发展与保护两手抓的开放型可持续农业发展之路,以促进海南热带农业的发展。

1.海南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当今世界最公认的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在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能力的基础上来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发展[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在处理自身和环境关系的过程中提出的一种新战略,其最本质的问题是可再生的及不可再生的资源循环性永续利用问题。[2]因此,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强调吸收本地区传统农业或较为现代农业的精华的基础上,采用现代先进实用的生产技术、管理技术和组织形式所建立的一种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保护高效益相结合的发展道路。目前,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就是说海南农业应该谋求生态资源存量的非减和永续利用。要扬弃所谓“人定胜天”。“征服自然”的哲学观念,学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经济社会与生态资源和谐发展,处理好当代人与后代人的永续关系,兼顾效率和公平,实现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十六大新当选的我国国务院总理的政策正以很大代价拨出补助资金和粮食,支持各地区退耕还草、还林、还湖,治理遭到破坏的生态环境,试图恢复良性循环。这些都对海南今后政府工作做出了明确的方向--海南农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page]

2.海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状

海南农业发展的自然环境条件较好,但从农业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还存在许多制约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海南人口数量增长较快,人均占有农业资源量逐年减少。

虽然海南省人口规模较小,但近年来海南省人口增长速度较快,与建省前相比,到98年年底人口总数增加了118.23万人,90年代以来,虽然人口自然增长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1998年仍高达1.29%,超过台湾及较低中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如此下去,海南将在今后10年内失去其地大物博的优势,而且在发展农业当中土地这个特殊的生产资料一旦丧失了其原有的优势,那么农业就无从谈及其可持续发展。

2.2海南农业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利用率较低。

海南省农村人均占有土地面积是台湾的3倍以上,但海南省农民人均收入水平仅是台湾省的2.59%。耕地“广种薄收,重种轻养”的粗放利用,经营规模小等都是土地低效率利用的主要原因。因不合理开发利用,基础设施薄弱和环境破坏等因素造成的影响,目前海南平均的土地利用率仅为55.2%,宜热作地利用率只有54.6%,宜牧地利用率仅为33.7%,[3]海南土地资源潜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2.3自然环境总体良好,但局部地区水土流失和农业环境污染状况较为严重。

到1997年年底,全省仍有138.21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1998年全省平均农药用量为24.3kg/hm2,远高于荷兰1995年的水平(18.2kg/hm2),加之化肥的不合理使用,更加速了土壤板结、耕地退化。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山地没有开发,同时水稻的种植缺乏有效管理,一般把稻种播下便等收割,没有太多的过程管理,这也是产量不增,而土地逐年恶化的原因。

2.4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生产工具水平低,对农业资源保护意识不强。

由于长期农业投入不足,海南省的农村电力、农田水利、村庄交通和农业机械设备等总体而言仍不够完善,如全省可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仅为台湾的1/2左右,农业机械设备水平不及台湾省的2%等。很多农田水利实施早就老化,而没有更新。许多乡村根本没有什么的基础实施,都是靠自然力的制约,如果某年干旱,那就只有等政府的补给了。

2.5海南海洋污染严重,对蓝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极大影响。

海南省是由众多岛屿及其临近的海域所组成的海岛省份,每个岛屿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生态经济系统。这些海岛的陆地生态系统处于热带,生态环境价值较高,陆地面积较小,环境容量不大,生态系统较为脆弱,良性循环容易遭受破坏。虽然海南管辖海域面积200多万平方公里,但是“生在海边不识海”的现象相当突出。对大多数海南人来说,除了沙滩,海浪,海天一体的景色以及好吃的海鲜之外,确实就没有什么了解。

海洋污染主要是近海海域在逐渐加剧污染,其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企业,农业的种养殖业和交通船运业三个方面。随着海南工业的日益发展,目前海南沿海和许多江河小溪已遭到严重污染,遭到严重污染的主要河流有昌化江、南渡江。万泉河等,如昌化江(石碌河)遭受沿岸的海南铁矿、海南钢铁厂等近二十余家工厂,每天将未经过处理或处理不彻底的废水(含有许多重金属元素和有毒物质)排入昌化江,并直流河口、海区,严重污染海域,破坏水生生物的繁殖生长,致使昌化渔汛生产受到影响。其它江河对海域的污染其情况亦十分类似。由于交通船运业的发展,特别是建省以来船运业得到了飞速发展,沿海港湾的油船和各类机动船的废油大量倾倒人海内、特别是各类机动渔船,倾泻的废机油、柴油的情况是普遍的,所以海洋受石油污染的情况在加剧。鱼类受石油污染后,皮肤粘液腺和皮肤表层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病变;还损害鱼类眼睛,视力减退影响其生活习性、产孵和成熟;石油及其产物对鱼仔的影响更大,如体形病变扭曲等;石油污染还会造成鱼类饵料生物的大量死亡,从面可以导致某些鱼种的减少或绝迹。由于近海养殖业的发展,特别是高位池养虾也给近海海域造成严重污染,对鱼类资源造成极大威胁。

2.6农村城镇化建设不尽人意,忽略了生态环境建设

南省农村城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较为可喜的成绩,但与全国较发达地区相比仍然落后很多,主要表现为数量多、土地占用面积大、人口规模小和质量低、土地利用强度低、企业结构不合理和规模不足、就业能力有限、非农乡镇企业集中度小、城镇产业不发达、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等特点。

2.7农民居住环境极为落后。对农业资源缺乏可持续利用

海南除了各别村庄外,绝大多数的村庄没有下水沟、垃圾场和村里硬路,甚至有的村庄缺少厕所等,严重影响农民身体健康和村庄生态景观。

[page]

3.海南农业可持续发展现状分析

3.1农业科技水平低下,农村劳动力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海南农业科技水平还比较低,突出表现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农产品单产低、优质率低、加工转化率低等方面。海南省农业科技贡献率只有37.6%,而发达国家已高达60-80%,海南平均每1000名农业劳动力中只有农民科技人员11人,还不足台湾的1/4。海南农村劳动力,文盲和半文盲占1/3,其中大部分分布在山区,一些农业推广结构名存实亡,知识的缺乏直接影响着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更谈不上增强环境生态意识,至今不少山区仍然沿袭“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导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而当地居民生活仍处于贫困状态。

3.2产业结构不合理。忽略了资源保育。

受多种因素影响,海南长期以来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尽管近几年的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成效,渔业的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例由1995年16%,上升为1999年的19%;瓜菜、水果在种植业中的产值比重分别由1995年的27.5%和9.9%上升到1999年的38.0%和12.6%但必须看到,[4]目前海南省广大农村地区仍存在社会农业结构不合理,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较缺乏、“三农”服务系统极不完善等突出问题。乡镇企业的不发达以及产品质量的不如意,参与竞争就没有先天的优势,尤其是广东,广西两省农产品的规模生产占剧了国内绝大市场。所以必须根据海南的气候和地理优势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形成自己的特色产品,以实行“农业立省,农营强省,商贸活省,科技兴省”战略。

3.3海南农业环境保护立法存在许多问题

主要问题有:(1)农业环境保护法体系不健全,缺乏一部综合性的环境保护法,许多实践中急需的农业环境保护单性法律和法规尚未制定和颁布,比如农用地土地污染防治法到今天连立法计划都没有列上。(2)农业环境保护的法律原则不明确;其实海南的农业保护法目的就是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5](3)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措施,许多制度和措施很零散,很难发挥其整体的效能。(4)法律责任不明确,处罚的规定过于笼统。(5)缺乏海南地方特色。(6)农业保护法规范过于分散,零乱,不便执行。

4.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针对以上海南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和制约因素,提出了如下一些对海南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看法和对策。

海南省农业发展与保护两手抓的开放型可持续农业发展面临着严峻的形式,为此,大力提倡和发展绿色产业作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屏弃先污染后治理的旧观念,加强宣传和提倡绿色农业,在全省造成以绿色为荣污染为耻的风气,推进“三绿工程”的实施,即绿色企业和产业工程,绿色资源工程,绿色市场工程。

4.1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使农业发展与保护两手硬

热带农业的发展必须面向农村,农民是主要的参加者,农民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效果和深入程度及成败。目前海南农民文化和科技素质还较低,因而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科技和思想政治素质,是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

根据各地区农业资源特点,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职业培训班,学习适于当地生产的种、养管理技术,同时,尽可能利用各种媒体的宣传作用,提高农民思想政治素质和生态文化意识。有条件的地区,逐步开始在学校基础教育中加入适宜的当地农业生产知识和生态环境教育内容。同时鼓励当地掌握技术知识的农民更好地传播科技知识,真正发挥出带动其他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作用。在我们学校成教学院每年都举办少数民族干部培训班,这些对海南的农业都在起到了输入新鲜血液的作用。

根据海南教育水平普遍低下的情况,可以实施“3+1”战略,也即是读三年初中加一年技术培训班,这样便能够解决海南农业技术人员短缺的现象。扶持和引导农民加大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生产向特色化、专业化、区域化方向发展,促进农产品商品率的高。尤其针对海南少数民族教育水平相对落后的特点,大力实施文化下乡,科技下乡,思想下乡“三下乡”战略。提倡解放思想,以市场的调节来带动生产。

4.2提高和改善农村社会生态环境质量

以建设海南生态文明村来实行海南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村的标准是:科学规划,逐步达到民舍整齐,道路硬化,村村通广播电视,饮用清洁卫生水,人有厕,畜有栏,绿树环抱,果园飘香,社会风气良好。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政府通过加大对落后地区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和争取社会多方面资金支持等途径,改善和提高农村基础和服务设施的服务质量,加快落后地区与外界的信息交流和商品流通,从而改变落后地区农民普遍存在的思想相对封闭状态,建立合理的生活消费观念,并逐步实现以液化气和电力取代柴薪,作为农村生活能源的主要来源方式。

4.3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让农业资源在保育的前提下得到充分利用。

通过优惠政策吸引和鼓励社会力量,尤其是农业企业家采取本地区或跨地区联合方式,结合本地主导产业,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和生产条件,投资兴办规模化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农产品运销等产业,带动当地农业由分散的小户经营向区域化布局、基地化生产、企业化经营方向发展,从而促进农业产业带各环节的逐步形成和完善。建立科学完善的乡镇企业审批和管理制度,根据本地区产业现状、资源优势和生态环境特征,有选择地发展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自我滚动发展能力,且污染较小的大规模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4.4加大力度支持产品的深加工,让农业发展走上“三高”之路。

对产品的深加工不但扩大了市场,增加了经济和社会的效益,而且具有利用资源,减少浪费的作用。像我校进行的咖啡酒,腰果酒等产品研制工作就清楚地表明了这么一点;咖啡,腰果肉原先是当作废物处理的,通过加工,不但具有了经济效益,而且由于其营养价值和保健作用倍受群众欢迎,目前这些产品市场前景良好。

4.5利用海南管辖海域面积200多万平方公里的优势,大力发展海南的“蓝色产业”

根据海南海洋资源的优势和开发现状以及发展的趋势,海南海洋产业发展战略的总体构思是:以科技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大力开发海洋资源,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形成以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为先行性产业;以海洋油气综合开发业为主导性产业,以海洋旅游夜,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药物开发业,海水综合利用业,滨海砂矿夜和海洋服务业为支柱性产业;以及其它海洋产业协调发展,既有较高的近期开发效益又有可持续发展的远期效益的南海资源综合开发基地。实施“以海兴琼,建设海洋强省”战略,以港城为依托建设沿海经济带,以油气为主导建设南海资源开发基地,保护环境建成热带海岛型“生态省”。建议从这么几个方面突破:(1)战略性调整海洋产业结构,在构建新的海洋产业体系上求突破;(2)创新海洋经济体制,在海洋管辖权与开发权一致上求突破;(3)抓住假如WTO机遇,加大海洋产业开发力度;(4)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在科教兴海上求突破;(5)加强产业带和市场体系的建设,在产业经营上求突破;热带无污染渔业,热带岛屿休闲度假村旅游等都是实现海南海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特色产业。

[page]

4.6调整海南农业产业结构,使资源得到循环性永续利用

合理利用土地、山地资源,努力提高耕地单次产出值。可采用低产田承包户联合入股或以土地入股、联合投资者资金、技术入股和出卖劳力等方式,以高投入、高科技含量的集约规模化经营,因地制宜地发展如商品林、水产养殖、花卉、药物、野菜、牧草或食用菌栽培等多种生产方式和经营品种,从而有效提高低产田的生态经济效益。

在如何利用山地资源上,应该山腰与山腰以下和房屋周围种水果这些比较不易破坏土地的农作物,而山沟则种效益较好的橡胶。紧紧围绕“山上发展橡胶,水果,竹子;山下、平地和水旱地种植香蕉和瓜菜”的做法,以保证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要采取多渠道筹集资金的办法,抓好一批水利工程建设,包括建设一大批田头井和小山塘,增加工程存水量。注重抓好节水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益,满足农业用水需要。广泛开展群众性的以排涝系统建设为重点的农田综合治理工作,适应农业结构的需要。继续落实防汛工作责任制,大力抓好病危水库和水毁工程的防险加固。农业生态建设主要加强造林绿化和森林资源的保护工作,争取森林覆盖率达到50%,要优化林业结构,重点发展木质水果和经济林,提高林业经济效益;抓好公路两旁绿化林,海防林区,“五边地”和椰子的种植;落实好纸浆林用地,千方百计完成纸浆林任务;要抓好风景区周围绿化的规划,种植和保护,坚持依法护林,坚决打击乱砍滥伐违法行为,切实保护森林资源。

4.7加大地区对外开放程度,提高生态经济效益,增强农村系统的生态合协

利用开放政策的优势,积极培育农村市场,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通过完备的市场信息体系及时准确向农民传递市场信息,使广大农民和农业生产与现代化市场接轨,以便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商品率,扩大农业生态系统的开放程度。

扩大人才市场的开放度。2001年出现过这么一个现象,深圳人才交流市场上有4万外地高校毕业生跟企事业单位进行洽谈,而海南居然仅有700外地高校毕业生进入海南人才交流市场。在人才的吸引方面海南是比较差的,从90年代大批人才下海,到现如今的大批人才下岗,以及政府以“东部带动西部,大力发展西部”的政策,这些都对海南起到了很大的不利影响。工作待遇,居住环境,自身价值的能否充分利用这些都是在人才市场上必须完善的。合理的人力输出可以形成人才和技术的再次输入,对全省经济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因此,对于海南省农村劳动力较丰富的落后地区,今后可以从真正意义上的开放人才市场的角度,鼓励和引导一部分农民从传统种植业中解放出来,以劳务输出等方式寻找新的就业门路。

参考文献:

[1]农牧渔业部热带作物区办公室编.中国热带作物种植区划.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89年

[2]谷树忠《农业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3]伊双增《面向新世纪的海南高新技术产业》南方出版社2000.

篇9

 

近些年来,作者在对海洋环境污染防治法律实施的调查中发现,其中海洋环境污染民事责任制度、防治法律体制架构、生态补偿机制、生态吸附机制等都存在很多的问题,对此,必须采取有效的完善措施,下面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当前海洋环境污染防治法律问题分析

 

(一)海洋环境污染民事责任制度的问题

 

众所周知,公众对海洋环境污染防治有着一定的作用,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公众可以通过行使自身的权利,来对破坏海洋环境的现象进行诉讼,并由相关部门对其进行审核以及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 。然而,就现阶段海洋环境污染民事责任制度的运行情况来看,还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尤其是对公众权利内容不够全面,使得一些居民发现海洋存在着污染的情况却无能为力,从而使始作俑者更肆无忌惮的对海洋进行破坏,因此,对海洋环境污染民事责任制度中公众参与内容的完善势在必行。

 

(二)海洋环境污染防治法律体系架构的问题

 

海洋环境污染防治法律体系架构应有着针对性的防治方向,结合不同海洋区域的实际情况,对相应的法律体系架构进行完善,并将其严格的实施下去,从而保证海洋环境污染防治的有效性 。然而,就现阶段海洋环境污染防治法律体系架构的实际运行情况来看,整体架构缺乏合理性,法律体系架构过于雷同,未能结合实际的海洋区域进行相应的设计。

 

另外,缺乏对陆源污染的重视,陆源污染作为海洋环境重大污染方式之一,其中蕴含着多种破坏因素,而陆源污染问题却没有在海洋环境污染防治法律体系中进行充分的体现,影响到海洋环境污染防治法律体系的科学性。2013年新《海洋环境保护法》的修改内容较少,仅仅修改了第四十三条、第五十四条内容,删除了第八十条的内容,海洋污染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程度加深,污染方式多样,海洋资源的稀缺,以及经历了十余年的经济发展与近年来的深化改革,调整海洋环境保护法律关系和适用范围及风险评价、责任追究制度上应当进行立法调整。

 

(三)海洋环境生态补偿机制以及生态修复机制的问题

 

海洋资源能够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带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而要想促进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则必须对海洋环境生态补偿机制以及生态修复机制进行完善 。而就现阶段海洋环境生态补偿机制及生态修复机制的运行情况来看,整体运行效率并不高,而且,机制的落实力度严重不足,很多海洋环境污染防治的相关条例过于形式化,不利于海洋环境防治工作顺利的进行。

 

二、海洋环境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的完善措施

 

(一)海洋环境污染民事责任制度的完善

 

通过以上的分析了解到,海洋环境污染防治法律在运行的过程中,民事责任制度还有待完善,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完善。

 

首先,应赋予公民对海洋环境污染的诉讼权利,这样在海洋环境防治的工作中,公民就可以利用自身的权利来行使请求权,从而提升海洋环境污染防治的效率 。公民的环境权主要包括知情权、使用权、环境权、参与权等,公民在海洋环境防治的工作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例如,居民赖以生存的海洋受到污染,给居民的海洋生产造成极大的影响,在居民所得到的赔偿不公平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诉讼权来维护自身的权益,这样不仅可以保障居民得到公平的补偿,同时对保护海洋环境不再受到污染和破坏也有着重大的意义,在海洋环境防治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其次,应不断的完善海洋环境民事责任制度。通过大量的实践发现,海洋环境侵权属于一种特殊的侵权行为,责任原则上通常采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当然,为了提高民事责任制度运行的有效性,应重视免责情况的运用,不仅要严格的执行下去,同时要根据其发展趋势不断的对免责制度进行完善,其中对于一些由于不可抗力出现的重大过错,应属于正当的免责事由。

 

(二)海洋环境污染防治法律体系架构的完善

 

经过多年的发展,海洋环境污染防治法律体系架构已经得到不断的改进和完善,而在实际中,海洋环境污染防治法律体系架构仍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随着人们对海洋环境污染的重视,一些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为了避免这些问题导致海洋环境污染防治法律体系架构运行的不合理,应对其进行不断的完善 。

 

首先,应站在海洋环境保护的角度上对其体系架构进行完善。海洋环境污染防治是全球的重点工作,而且,在法律上每个国家都采取了不同的做法,在这里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先进国家海洋环境污染防治办法,再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以及海洋环境的进化现状,对一些重点海域制定相关的单行法、行政法,不断的对海洋环境污染防治法律体系架构进行完善。例如,渤海、东海、黄海、南海等在不同的海域都存在相同的污染源,而污染来源却有着很大的差异性,应根据这些海域污染的差异性有针对性的对其制定防范措施,从而保证各个海域环境污染防治法律体系运行的合理性。例如,在针对我国南海环境保护中,对其制定了《中国南海海域海洋环境保护条例》,在经过多年的发展中,《中国南海海域海洋环境保护条例》也得到了不断的改进和完善,进一步提升海洋环境保护质量。

 

其次,应重视陆源污染对海洋环境造成的影响,并有针对性的对其《条例》进行不断的完善。所谓陆源污染主要是在陆地上所产生的污染,进入到海洋之后对海洋环境造成破坏的污染源,陆源污染与大气污染、海洋污染等构成海洋的三大污染源,陆源污染不仅具有较多的种类,而且,数量也比其他两种污染源多,并且给海洋环境造成的污染也是最为严重的,因此,在对海洋环境污染防治法律体系架构进行完善的过程中,必须重视陆源污染的防治条例的完善。作者认为,在对《条例》进行改善的过程中,应充分结合陆源污染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细致化、具体化、原则化,要将其与《海洋环境保护法》一致,进一步完善《条例》,增强可操作性。同时,在海洋环境污染防治法律体系中,有一些与陆源污染息息相关的法制体系,如《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都应对其进行相应的修订和完善,这样才能充分提升海洋环境污染防治法律实施的效率,为海洋环境保护发挥出重大的作用。

 

最后,应加强民事法律的落实力度。以往针对海洋环境污染防治虽然制定了相应的民事法律,然而,在实际调查中发现,民事法律的落实力度十分不足,针对这类情况必须采取有效的完善措施,不仅要对民事法律进行完善,更应加强民事法律的落实力度。

 

(三)海洋环境生态补偿机制以及生态修复机制的完善

 

所谓海洋环境生态补偿机制,主要是指海洋资源的受益人或使用人,在合法的基础上利用相应资源的时候所支付相应费用的制度 。在近些年来,我国海洋环境生态补偿机制实施的过程中,补偿机制不够全面,还依旧存在一些补偿问题,例如,一些海洋区域的海洋工程等造成海洋生态环境的改变,其污染实施者却未能对其实施生态补偿,制度的缺陷将会给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也会让更多的实施者大肆而为之,针对这种现象,必须完善海洋环境生态补偿机制。加强对《海洋环境保护法》、《生态补偿法》的修订,结合海洋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对海洋工程、船舶污染、陆源污染、海岸工程、倾倒废弃物污染等实施生态补偿制度,在完善法制体系的过程中,应严格遵循着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并根据海洋区域的实际资源使用情况确定受补偿主体、资金来源、补偿程序、补偿主体、补偿方式、补偿标准等,提升海洋环境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效率。

 

海洋环境生态修复机制,主要指的是利用人工的方式来进行海洋环境的修复。海洋极易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生态改变,针对于一些小污染小破坏,通过海洋自身的自然修复能力,能够实现良好的修复效果,而针对于一些大污染大破坏,仅仅通过海洋自然修复能力修复是十分缓慢,甚至是出现无法修复的问题,将会给海洋环境造成极大的危害,因此,在这里需要对海洋环境的生态修复机制进行完善,才能利用修复机制的实施来加快海洋环境的修复。海洋环境生态修复机制的运行,应将其作为海洋环境修复的辅助方式,以海洋自然修复能力为主体对受损的海洋环境及其资源进行修复,再进行适当的人工辅助,将受损的海洋环境及其资源进行恢复,对海洋生态系统进行完善。另外,在对海洋环境生态修复机制进行完善的过程中,应结合各个地区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完善,当然,在此过程中,可以借鉴一些先进地区或是先进国家的海洋环境生态修复机制,例如,建设人工鱼礁、为海洋生物建设繁殖场所、栖息场所、建设海底森林等,更好的填补我国当前海洋环境生态修复机制的空白,从而有效的提升海洋环境生态修复机制的实施效率,为海洋环境修复工作打下夯实的基础。

 

(四)海洋环境污染防治法律其他配套工作的完善

 

除了以上提到的几方面海洋环境污染防治法律的完善之外,还应注重一些配套工作的完善,才能提升海洋环境污染防治法律的运行质量。首先,应重点考虑海洋环境污染与相关环境保护法之间社会效益的均衡性,如排污权、环境权之间的平衡,根据不同海洋区域的特点,对于一些没有超标的排污所造成的损害来说,其赔偿机制应当建立在社会化赔偿机制之上,如公害赔偿的商业保险、赔偿基金等,为保证海洋环境做好充足的工作。其次,应该加强执法改革,从以往对海洋环境执法的情况来看,在行政管理体制上还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应不断地对海洋行政管理体制进行优化。另外,由于海洋大多都是跨越国家的,因此,在海洋环境防治法律上,应加强国际之间的合作,相互之间签署国际协定、公约等进一步保护海洋环境、防止海洋污染,从而为海洋环境污染的防治工作提供可靠的法律支持。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会对海洋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而为了避免或降低对海洋环境破坏的程度,需对海洋环境污染防治法律进行完善,希望通过以上的分析,能够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积极做好我国海洋环境污染防治法律的完善工作,促进我国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篇10

(1.天津市水产研究所,天津300221;2.农业部渔业环境及水产品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天津 300221)

摘要:具有鱼类重要产卵场功能的天津海域由于人类的开发活动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为了解渤海湾天津海域产卵场的生态环境,本研究通过2008年春夏4个航次的调查,初步掌握了天津海域海水的富营养化情况和饵料水平情况,以及渔业资源情况。结果表明,天津海域产卵场海水营养水平春季和夏季均为富营养,尤其是夏季E值和NQI值都远远大于评价标准,富营养化现象极其严重;鱼类资源产卵群体的主要品种已由过去的重要经济种类转变为现在的低值型浅海中小型鱼类为主,但是从检测出的饵料生物水平来看,只要渔业资源养护修复措施得当,渤海湾海区依然有较好的基础能够成为重要经济鱼类产卵繁殖的场所。

关键词 :产卵场;生态环境;饵料水平;天津海域

海洋生态环境是海洋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生态环境的任何改变都有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的变化。生态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和繁衍,当外界环境变化量超过生物群落的忍受限度,就会直接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从而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近年来,由于天津近岸的海洋经济开发活动和全球环境的变化,天津近岸水域渔业资源遭到严重的破坏,为了全面了解渤海湾产卵场渔业资源及环境的现状和变化趋势,为天津近岸海域生态环境修复、海洋生物养护提供技术支持,本研究通过2008年春夏4个航次的调查,对天津近岸海域产卵场生态环境进行了初步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调查概况

图15、6、7月航次站位设置

2008年5月、6月、7月、8月4个航次对天津近岸海域进行调查取样,5-7月共布设12个站位(见图1),8月共布设15个站位(见图2)。

调查项目包括水质参数、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鱼类浮游生物、游泳动物等。所采集样品的现场处理和分析测量均按照《海洋调查规范》(GB/T12763-2007)执行。

2分析方法

2.1海水营养水平评价

海水营养水平采用综合质量指数NQI[1]值和富营养化指数E[1]值参数进行评价,评价标准分别列于表2。

式中:COD、DIN、IP为化学耗氧量、无机氮、无机磷

CODs、DINs、IPs的C0分别为2 mg/dm3、0?20 mg/dm3、0.015 mg/dm3。

2.2饵料生物水平评价

饵料生物主要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底栖生物三大类。根据《中国专属经济区海洋生物资源与栖息环境》中指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评价,标准见表3。

3结果与分析

3.1海水营养水平

此次调查产卵场海水营养水平春季和夏季均为富营养,尤其是夏季E值和NQI值都远远大于评价标准中的富营养水平,富营养化现象极其严重,赤潮易频繁发生,不利于渔业资源的保护和恢复。调查海区海水营养水平等级分布以及季节变化见表4。

3.2饵料生物水平

3.2.1浮游植物此次调查产卵场海区春季航次浮游植物密度变化范围是(2.10~219.18)×104cells/m3,平均值为58.92×104cells/m3;夏季航次浮游植物密度变化范围是(1 024.00~9 206.46)×104cells/m4,平均值为3 013.07×104cells/m4。浮游植物水平,春季为较丰富,夏季为很丰富,夏季水平高于春季,可能与海水的富营养化加剧有关,两个季节总体水平为很丰富,有利于渔业资源的繁殖。

3.2.2浮游动物此次调查产卵场海区春季航次浮游动物密度变化范围是30.56~631.11 ind/m3,平均值为171.79 ind/m3;夏季航次浮游动物密度变化范围是72.4~2 933.4 ind/m3,平均值为926.8 ind/m3。浮游动物生物量水平,春季和夏季均很丰富,可能与浮游植物的大量繁殖有关,两个季节总体水平为很丰富,有利于仔稚鱼的生长。

3.2.3底栖生物春、夏两个航次调查共采集到大型底栖生物50种,与1983年海岸带调查资料[2](进行了春、夏、秋三个航次的调查,142种)相比减少了92种。其中多毛类19种,比1983年海岸带调查减少了24种;软体动物13种,减少了24种;甲壳动物8种,减少了29种;棘皮动物3种,减少了4种;其他动物7种,减少了11种。底栖生物生物量减少了29.38 g/m2;栖息密度减少了106 ind/m2。此次调查海区饵料生物总体处于较丰富的水平。春季略高于夏季,有利于渔业资源的繁殖和仔稚鱼的生长。

注:“—”表示未采集

3.3鱼类浮游生物基本特征

本次调查共采到鱼卵仔稚鱼共13科25种 。鉴定到种的共有23种,其它鉴定到科。采集到的鱼卵均为浮性卵。渤海湾鱼卵仔稚鱼的密度分布无论是种类还是数量均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出现这种变化主要是受水温的制约。5月、6月采到的鱼卵,仔稚鱼的数量和种类均最多,到7月、8月鱼卵仔稚鱼的数量明显下降。

本次调查鱼卵、仔稚鱼的优势种为:斑鰶、鲬、鮻及矛尾复鰕虎鱼,而小带鱼、小黄鱼、银鲳等经济鱼类鱼卵、仔稚鱼数量极少,甚至没有出现,从而证明人类的长期捕捞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中鱼类资源的种类交替和鱼类群落结构的变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使鱼群密度下降,资源衰退。本海区的鱼卵和仔稚鱼的资源很贫乏,主要是一些经济价值较低的浅海中小型鱼类的鱼卵和仔稚鱼。

3.4游泳动物

本次调查,全海域共鉴定游泳动物21种,其中鱼类11种,占52.38%;甲壳类8种,占38?10%;头足类2种,占9.52%。全海域平均渔获量为6.07 kg/h,平均渔获尾数为272 ind/h。

结语

天津近海产卵场海区海水富营养化严重,容易爆发赤潮;饵料生物水平较高,为渔业资源的繁殖和仔稚鱼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饵料基础。从鉴定出的鱼卵仔稚鱼品种来看,渔业资源低值化严重。本次调查的优势种为:斑鰶、鲬、鮻及矛尾复鰕虎鱼,而小带鱼、小黄鱼、银鲳等经济鱼类鱼卵、仔稚鱼数量极少,甚至没有出现,从而证明人类的长期捕捞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中鱼类资源的种类交替和鱼类群落结构的变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使鱼群密度下降,资源衰退。

渤海湾作为鱼类重要产卵场由于人类长期过度的捕捞造成了重要经济鱼类资源的衰退,其产卵群体已由过去的重要经济种类为主要品种转变为现在的低值型浅海中小型鱼类为主。但是从检测出的饵料生物水平来看,只要保护和增殖措施得当,渤海湾海区依然有较好的基础能够成为重要经济鱼类产卵繁殖的场所。

参考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