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增强孩子的心理素质范文
时间:2023-11-17 17:47: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增强孩子的心理素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心理素质;自信心;自尊心;心理辅导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价值观的不断变化,竞争加剧,人际关系日益复杂化,社会对未来人才的心理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面向21世纪的人要积极的进取和创新精神,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又高度的责任心,有良好的意志品质,有合作精神,有个性、善于学习等,这中间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基础。看一个学生的素质,也主要看他的心理素质。
一、心理素质的主要表现:
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必须要使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现代科学证明,人的肌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素质教育中必须强调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它影响学生的各方面的发展,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
1.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在学习中常常出现委屈、悲观、胆怯、过度紧张、注意分散、逆反心理、说谎、厌学等,学习中这些心理疾病如果得不到治疗,势必影响学习,影响学生健康发展。
2.不健康的心理活动影响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不健康的心理活动和需求往往导致不道德的行为。应当值得注意的是学生的很多错误、毛病,究其根底,往往也是心里不健全或不健康引起的。
3.学生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学生其他素质的养成。素质教育要努力培养学生在社会中学会生存和发展的全面素质,它不仅包括道德品质素质和求知素质,而且还包括思维素质,创造素质、发现素质、发挥自我能力的素质、应变素质等。而这些素质的养成都直接与心理素质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失去健全的心理素质,就会使培养这些素质失去基础。
二、如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建设教育文明,必须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具有轻松愉快、自信、自强、和谐宽松、乐观向上、精神饱满、生动活泼、善于求新的良好学习态度。而学生的这种学习心态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培养,当学生在学习中出现不正常心理状态时,教师要善于运用科学的心理教育方法诱导学生,那么怎样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呢?
1.建立自信心
今天的孩子,将是二十一世纪的主人,他们肩负着中华民族未来的命运。对他们来说,自信是他们得以坦然的踏上人生之旅的动力。由此可见,自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都是在长辈们爱的包围和呵护中成长起来的,在家庭的溺爱下,他们变得胆小懦弱、遇事畏缩不前、害怕困难、不敢尝试,这种对自己没有信心的孩子,又怎能担负起二十一世纪的重担呢?总爱说我不行的孩子常常是自卑的,总是自我否定,缺乏自信心,他们的恐惧心理比较严重,爱焦虑,做事畏畏缩缩,害怕失败,不愿去尝试、探索,甚至放弃成功的希望。那么,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呢? 根据以往的教学我总结如下:
少一些责骂,多一些宽容。如果孩子稍有失误,或孩子的成绩不够理想时,教师不应指责她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因为如果孩子在幼时的整个成长经历中,总在“你不行”的声音中长大,就很难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久而久之她就总觉得自己什么也干不好,逐渐地对自己的能力开始怀疑,形成一种自卑的自我评价系统。因此允许孩子失误,这是每一名教师应拥有的最起码的宽容。
少一些攀比,多一些鼓励。教师不要常对孩子说:“你瞧,小明多聪明,总是考全班第一名,你怎么就……。”这样只能使孩子越比越自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并以此为突破激励孩子。而当孩子遇到挫折或失败时,教师更应该像知心朋友一样关切他们。
少一些包办,多一些引导。如果教师对任何事情都包办、代替,孩子就极少有机会显示自己的才干,也就体验不到成功带来的自豪感。因此放手让孩子去闯,引导孩子怎样闯,才能使孩子在培养各种能力的同时,也培养着孩子的自信心。比如:小干部轮换制等活动。
二十一世纪是充满竞争与挑战的时代,充满自信的人以无比的激情、意志和战斗力来迎接挑战,而缺乏自信的人在被别人打败之前就已经先把自己给打败了。可见,真正主宰命运的,是人的自信,而这种自信从小就要培养,只要我们每一位新世纪的教育者用强烈的责任心和真诚的爱心去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让他们折射出自信的光彩,那么我们就可以为孩子的发展储备终生享用的财富,相信当他们面对着社会纷繁莫测的变化、面临着人生很多次挑战时,也会作出正确的选择!
2.保护自尊心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的教育经验就是尊重学生。任何一个发育正常的孩子都有自尊心,学生心理最敏感、最娇嫩、最易受到伤害的当属自尊心理。因此,当老师的必须注意保护和培养学生的自尊心。一要增强爱生情感,二要善于体察学生心理,三要尊重人格,四要培养学生自尊心,特别是对后进生更要及时抓住他们的闪光点加以肯定和鼓励。不论是低年级学生,还是中高年级学生都不同程度的注意别人,特别是老师和家长对自己的评价。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教师的一句表扬,一句鼓励或一个信任的眼神都会增强学生的自尊心,促进以后的学习。
3.激励自强心
教师激励和培养学生的自强心,一要培养学生的荣誉感,二要讲究批评和表扬学生的方法,既要实事求是又要亲切、耐心。
4.培养自立心
强化学生独立探究的意识,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表明不同的意见,充分表现自己的个性。要敢于正视困难,不怕困难,学会独立学习、工作和思考,让学生自己跨越障碍,自我适应,才能更好的自主自立。
三、加强管理,广泛开展心理辅导
篇2
一、注重日常生活与心理素质教育的融合
日常生活是幼儿人际交往相对频繁和心理素质自然显露的时刻。因此,我们应随机教育,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教师要注意与孩子平等相处,理解孩子的真实思想。对一些有行为偏差的幼儿,更要细心了解其内心状态。如有的幼儿打架是为了“打抱不平”,有的幼儿弄坏一些园内器材是好奇心、探究心理的驱使。教师不能局限于思维定势,忽略幼儿“错误”行为掩盖下的闪光点,错过教育时机。
养成自立、自主的品质对于独生子女来说是重要课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有意识地给孩子自,引导孩子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鼓励孩子去承担一定的任务。如让孩子拿10元钱去超市给妈妈购买节日礼物,让孩子为幼儿园某位老师送一张字条等。当孩子受到挫折和失败时,不要讥讽他们,以免孩子产生羞怯和自卑感,形成“不好的我”的自我意象,而要引导他们看到自己的力量,体验到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欢乐,形成独立自主、不畏困难的品质。
二、将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到幼儿园一日活动之中
1.在教学活动中,随机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各科教学活动对心理素质培养的作用。如在户外体育活动中,幼儿处于一种放松的状态,教师可以细心观察一些能力较弱的幼儿,通过他们在走、跑、跳等技能方面取得的点滴成功,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在语言活动中,让幼儿有机会在教师和小朋友面前表达、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培养幼儿积极进取、善于思考、勤于学习等心理素质。
2.发挥游戏的教育功能,培养幼儿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中。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中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对游戏主题的确立、角色的选择、情节的发展等,可以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自我意识与群体情感得到良好的发展,同时社会化和个性化也得到协调发展。
三、减少外界环境对幼儿身心造成的压力
外界环境对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压力是影响幼儿心理发育的重要因素。心理方面的压力主要有人际关系的压力、社会的压力、对幼儿过分的要求和期待所造成的压力等。教师要经常与家长取得联系,使得家园在教育要求上保持一致。
一些家长常常不从孩子的兴趣出发,强迫孩子学琴、画画、背诗,剥夺了孩子游戏和玩耍的自由,使他们感到压抑,从而厌恶学习,丧失自信心。教师和家长应注意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避免幼儿的情绪产生过分强烈的波动,同时,又要让幼儿学习一点表达情绪的方式,教会幼儿在出现情绪波动时主动地找自己的好朋友谈心,倾吐自己胸中的苦恼……
总之,教师在培养幼儿良好心理素质的过程中,不要让幼儿被动地适应,而是增强幼儿在生活中的适应能力,充分发展幼儿天真、活泼、主动、积极的天性,积极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篇3
【关键词】幼儿 ;挫折教育;必要性;重要性;措施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既会有愉快的创造,又会遇到各种挫折,即所谓“碰钉子”。心理学上认为它是“当个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受到障碍或干扰时所表现的情绪状态”。挫折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生活内容之一。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每个人都需要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如果我们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一遇到挫折就走极端,那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延续将情何以堪,而要培养一个人强大的心理素质,最好的办法是从小开始。为此,我运用在电大所学的理论知识,并结合我园的实H情况,对如何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进行一点肤浅的探讨。
一、幼儿挫折教育的涵义
所谓幼儿挫折教育,是指在科学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根据幼儿身心发展和教育的需要,利用和创设某种情境条件,提出某种难题,启示和促使幼儿动脑,动手来解决问题,使他们养成乐于尝试,勇于克服困难,敢于经受挫折的习惯,从而引导幼儿逐步摆脱依赖,形成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培养出一种迎着困难而上的坚强意志。这些年来,人们对幼儿挫折教育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挫折教育得到了社会普遍认同。
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对人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没有一定的独立自主能力与心理承受能力,是很难在社会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太过脆弱的人必然被竞争激烈的社会所淘汰,故而实行挫折教育又有其现实和长远意义。
二、幼儿挫折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幼儿挫折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时代的跨越,科技迅速发展,教育理念也在不断更新。特别是现在,独生子女较多,很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孩子几乎是在万千宠爱中长大的,这些蜜罐罐里长大的孩子们在享受优越生活条件的同时,任性、脆弱、自我,依赖性强,独立性差等影响孩子发展的不健康的品质也同步而生。目前,我国大多针对青少年儿童,对幼儿的挫折教育不够,因此,在幼儿时期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品质是非常重要的
1、从时展的需要看
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要求具备一定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我们的教育不能只是传授有限的知识技能而且还要培养能力这样才能使受教育者胜任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社会生活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正是适应了时展的要求。
2、从幼儿挫折教育的现状看
由于现在家庭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给孩子过多过细的照顾保护造成幼儿依赖性强自觉性和独立性差。
(二)、挫折教育的重要性
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是锻炼提高幼儿潜能增强儿童心理素质,塑造良好人格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1、挫折教育能够激发孩子的潜能
在正常的现实生活中,人总有些潜能没有被激发,这种潜能只有在一些非常的情况下才能激发。对于孩子而言,当其遭受挫折时,更容易激发他们的潜能。
2、挫折教育能打击孩子的骄傲情绪
有些孩子由于受到经历、年龄、学识等影响,往往会产生一些不应有的错误,如:粗心大意、骄傲自满等。在这种情况下,人为地设置一些挫折来打击其骄傲情绪是非常有必要的。当然,这种挫折应当有一定的限度,超过孩子承受能力的挫折往往会适得其反。
(三)、幼儿缺乏挫折教育的原因
家长们毫不犹豫的予以帮助,甚至不惜包办代替。在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儿童,往往缺乏独立性,缺乏应有的挫折承受力
三、加强挫折教育的注意事项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让孩子知道,人生不仅有快活而且还有悲伤,痛苦和死亡,要使孩子从幼小年龄起,就通过亲身体验体会到生活里,有一个叫“困难”的概念。然而,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必需注意到以下的几个问题:
(一)必须注意适度和适量
为幼儿设置的情境必须有一定的难度,能引起孩子的挫折感,但又不能太难,应是幼儿通过努力可以克服的。同时,幼儿一次面临的难题也不能太多。适度和适量的挫折能使孩子自我调节心态,正确地选择外部行为,克服困难,追求下一个目标;过度的挫折会损伤孩子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使孩子产生严重的挫折感、恐惧感,最后丧失兴趣和信心。
(二)在孩子遇到困难时要及时给予鼓励
在孩子遇到困难而退缩时要鼓励孩子,让他认识到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挫折,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它,只有鼓起勇气努力向前,才能最终克服困难,战胜挫折。另外,在孩子做出很大努力取得一定成绩时,要及时肯定,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能力,从而更有信心地去面对新的困难。
四、加强幼儿挫折教育的建议
幼儿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需要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它要求幼儿园、家庭、社会三方面的通力合作。
(一)挫折教育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挫折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教育问题,对儿童进行挫折教育是全社会的任务。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更多农村逐渐城市化,挫折教育问题就越显得重要。因此,我们必须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从城市到农村、从家庭到学校、从学校到社会、从学校教育到各行各业都关心和参与的全方位挫折教育网络,以便对儿童进行全方位的挫折教育。这样,一个有利于新世纪人才培养的良好社会氛围才能形成,新世纪的儿童也才能健康顺利的成长。
(二)幼儿园应重视幼儿挫折教育的培养
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或挫折是在所难免的。幼儿教师应引导幼儿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应自己去尝试解决,并不时给他们讲一些榜样的事例。
总之,幼儿期正是一个人个性心里品质开始形成的重要阶段,培养什么样的个性心里品质,直接关系到孩子一生的成长。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上,他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障碍,会经历许多挫折和失败。人们常说:教育无小事。对幼儿的教育更是渗透在日常生活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发展。对孩子固然要多鼓励,让孩子在成功中获得欢乐和自信,但应该实事求是,也要让他们经受一些“挫折”锻炼意志,培养克服困难的毅力。相反,如果只是一味地"满足"孩子,就会影响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有一首歌唱得好:"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做父母、当老师,不能庇佑孩子一辈子。所以无论是学校、家庭,老师、家长要有意识地对孩子加强挫折教育,增强心理承受力,让他们身心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慧.挫折教育要从幼儿抓起 [J].安徽教育,1998.5
[2]繁茂华.儿童挫折教育浅见 [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2003,5(3)
[3]李海舟,边和平.挫折教育论 [M].南京:家庭教育出版社,1995
[4]杨莉君.学前儿童挫折教育刍议 [J].学前教育研究,1997,2
篇4
关键词: 幼儿教育 心理素质 情商培养
现代社会,人们常以情商评价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或能力。情商是指非智力因素,就是人们常说的心理素质。性格开朗、乐观向上、为人友善、思想健康、行为得体、言谈举止稳健,等等,就是积极的情商反映。这种情商极易产生突出的行为表现,成就一番事业。反之,性格孤僻、怪异、不与人合作;自卑、脆弱、不能面对挫折;急躁、自负、情绪不稳定,等等,这都是情商出现偏差的表现,即使他的智商再高,也很难有所成就。
在某种程度上,情商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关键。情商虽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后天发展的。那么,如何在幼儿期培养情商呢?
一、教育幼儿学会生存能力
西方国家和日本等很早就开始重视幼儿的生存教育。从幼儿开始懂事起,就教育其如何学会生存和自立与自理,跌倒了自己爬起,自己吃饭、洗脸,整理自己的衣物等,并懂得怎样保护自己等。在我国,以前人们并不注重幼儿自立和自理能力的培养。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情商培养是教育幼儿今后能体现自身价值、对社会有所贡献的重要的一项工作和内容,并下大力气对幼儿进行系统的培养教育。
二、培养忍耐力和自制力
许多幼儿做事有虎头蛇尾的毛病,缺乏意志和耐性,直接导致成人以后在事业上鲜有建树。那么,如何培养幼儿的忍耐力呢?例如,幼小的孩子急于吃奶时,这时不能马上满足她,先让她闹一会儿,一边轻轻地和她说话,一边慢慢地拍着她,待她情绪稍微平静些,再给她吃。这样,使她忍耐的时间逐渐加长,从几秒到几分钟。对于每次都很快就把零花钱用完的幼儿,家长可以告诉孩子,如果你能忍耐一星期不乱花钱,妈妈就会奖励你,下次加倍给你。幼儿遇到困难,家长不要马上给以帮助,而要鼓励他坚持,忍受困难带来的不愉快。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砺,你的努力就一定会收到成效。
三、多接触社会,经风雨见世面
有的家长限制孩子出门,担心这害怕那,使孩子看到生人就腼腆就躲避,长大后易造成敏感、退缩的性格。有的孩子自私自利,缺乏团结精神、朋友少,长大后因人际关系紧张而影响才能的发挥。所以,在孩子懂事时就要让他适应新环境,对于胆小的孩子要鼓励他多接触人,主动站起来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这一过程叫脱敏。不给孩子机会,他的适应能力是不会自然萌发的。
四、培养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让孩子多动脑
孩子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好奇,这是求知欲的表现,也是获得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如果家长什么都不让孩子动,不但会使他失去学习的机会,而且会扼杀他的积极性。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家长对孩子感兴趣的事,耐心地给他讲解,或陪他一起玩耍,或多与孩子交流、讲故事,等等。
一小女孩因腿短无法爬上桌子,她央求妈妈抱她上去。妈妈温和地说:“宝贝,你想想办法,肯定自己就能上去的。”孩子想了想,搬了个椅子慢慢爬了上去。我们周围很多事情,只要稍微动一下脑筋,就会想出解决的办法。因此,要多给孩子动脑筋的机会,使其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
五、培养自信心和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
9岁的舒宇酷爱体育,尤其在体操方面很有前途。这天,他要教练看他表演,但教练只给了他一把弓箭和几支箭,让他射在靶子上。舒宇有些胆怯:“我没射过箭,根本射不上去。”教练说:“你没射过箭,怎能知道自己不行呢?你试一试不就知道了!”舒宇试了几次,终于成功了。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告诉孩子,做任何事情,心里首先想着成功,而不是畏惧。只要有自信心面对任何事情,就能取得成功。
六、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孩子做错事或弄坏东西是难免的,别总是数落他。这会伤害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不要嫌孩子淘气给你添麻烦,而要多考虑什么有益于孩子的心理成长。幼儿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其合理的需要和愿望得到满足之后,情绪和社会化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家长要改变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如果确实不让孩子玩某样东西,就应该用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把孩子的兴趣点转移开。
七、多给孩子鼓励和支持
在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更要鼓励和支持,千万不要泼冷水。尽管他们的梦想对你来说是稀奇古怪的,甚或是很幼稚的,但你应高兴的是他们拥有较强的幻想力,幻想正是创造的导师,是激发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根基。
八、培养孩子尊重他人、团结友爱和合作的意识
社会是一个群体,靠一个人单枪匹马奋斗是不可能的,必须依靠群体力量,这就要与不同的人打交道,并能取长补短。父母必须培养孩子与人合作的意识,训练孩子的合作行为能力,增强孩子的合作能力,要学会尊重他人,并善于团结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
一个人良好的心理素质表现为:对自己感到满意,情绪活泼愉快,能适应周围环境,人际关系友好和谐,个人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施展和发挥。
参考文献:
[1]张凤.幼儿教师心理素质基本结构及其现状研究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6.
篇5
概念: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智力、性格健全正常,面对各方面的压力和刺激能进行自我控制,具有良好的承受能力,能较好的处理各方面的问题。意义:心理健康是社会极度重视的问题,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对维护身心将有着重要的意义,对青少年学生而言更为重要,一旦心理出现不健康表现,就可能导致成绩下降、和外界脱离,不利于健康成长。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任务
学生心理健康是思想道德和文化修养以及生理素质等因素的综合表现。学生心理健康的形成在学校、家庭乃至社会教育基础上是经过长期磨砺、培养而成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主要是教师通过讲解正确的心理健康知识、对不健康心理案例同学生们共同分析等来全面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的正确认识和全面发展,开导心理不健康学生,帮助他们克服心理弱点,积极面对学习和未来。教师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主要是:(1)传导正确的心理健康知识,全面提高学生身体和心理素质,让学生以健康的身心应对身边的人和事。(2)讲解心理卫生常识,传授心理锻炼的方法,比如运用适当自我调节、找人叙述等来消除心理障碍。(3)结合心理不健康案例,给学生讲解心理不健康的起因和不良后果,教学生如何正确看待日常生活中的每件事。(4)从心理健康教育入手,教育学生德、智、育全面健康发展。总之作为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者,首先需要具备充足的知识和丰富经验,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点不是治疗而是识别,对存在不健康心理的学生及时发现和教育以保证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三、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很多,概况起来主要是和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丹方面相关,其中社会环境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十分重要。
1家庭因素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父母的任何行为都有可能影响孩子的心理,他们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老师,因此家庭环境对孩子心理愉悦、压抑,乐观、忧郁;开朗、恐惧等表现有着直接的影响。例如:父母爱好赌博,成天无所事事,脾气也不好,稍有不适就会吵架、打架等,这样家庭的孩子对生活、学习的信息就会逐渐下降,心里也会产生压抑,表现十分犹豫等。
2学校因素
除了家庭学生在学校和同学之间的互动关系也是学生心理素质的一个方面,因为同学之间他们的年龄接近、学习范围以及兴趣爱好等都很接近,他们容易交流并相互影响,所以构建良好的同学关系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着很大的帮助
3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是一个大染缸,社会风气给人们思想和心理产生间接影响,良好的社会风气会促使学生爱劳动、爱学习、善解人意、意志坚强等反之不良社会风气会阻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因此社会流行文化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不容忽视。
4采取适当的教育措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是要把知识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关键问题是让学生理解和认识正确的心理健康知识,例如:开设心理健康知识课;开办心理健康专家讲座;设立心理咨询室;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等,为学生心理素质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让他们在学校和家庭拥有安全感和信任感、快乐学习、和同学之间和睦相处,这样既能减少和消除各种不健康心理和行为现象的发生,重要的是能进一步提高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1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
学校和家庭对学生的教育和辅导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同时社会环境的熏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着间接的影响,俗话说环境育人,不良的社会风气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为此社会各界和社区应积极支持和配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促进其发展,为青少年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湖北某县有一个中学生因看到过多的社会阴暗面心理承受不了而自杀身亡。由此可见我们的社会必须加强措施,减少不良思想和文化对青少年的腐蚀和渗透,杜绝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事件发生,培养和造就新世界心理健康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
2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不同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使用,注意发挥各种方式和途径的综合作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比如带领学生心活动,关心贫困生、社会孤寡老人等等,让他们学会关心他人;还可以以游戏为主,促进学生之间的友谊,让他们互帮互助,营造和谐的氛围;另外也可以适当结合实验,培养学生在做好心理品质教育的同时,突出品格修养的教育。
3对个别学生心理不健康行为展开辅导
开设或心理辅导室,对学生开展个别辅导,促进师生关系,为他们排解心理困扰并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例如:有一个学生,由于他父亲就单传,到他这辈好几个大爷,叔叔,就他一个男孩,爷爷,奶奶十分疼爱,不容他人说。平时学习成绩不错,但有错误不让人说,老师批评几句,就在下面骂老师。有一次他不好好做操,老师说几句,就不回班级上课,非得老师亲自去请才回来,老师亲自去叫他,他还和老师玩捉迷藏。还有一个男生,十分不容人,和同学之间发生点矛盾,就不依不饶,受点委屈必须找补回来,今天找不回来明天也要找回来。有一次别人在玩耍时打了他一下,上课了,他就把人家的文具盒藏起来,害得人家课上无法写作业。最后老师从他怀里找到文具盒。对此教师不要立即就批评他,先对事情了解清楚,对其进行开导和指出不对之处,分析他的心理行为,让他明白自己的过错,如何去尊重同学和同学处好关系,最后可以让他写检讨铭记自己的错误行为。
4配合父母全面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在教育学生的同时,教师应该正确指导家长教子观念,让他们重视孩子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用家长的和行来影响孩子,教育还在健康成长。
篇6
关键词:中小学生 自我保护 教育策略
自我保护是人的本能,具备自我保护意识,是中小学生成长、成熟的一个关键阶梯,这一阶梯的完美打造,主要靠教育。中小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期,受生理条件、客观认识等方面的限制,当危及他们安全的情况出现时,应变能力往往较差,因而危险和意外时常会发生。做好中小学生自我保护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自我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是当今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这里,就做好中小学生自我保护教育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一、强化中小学生自我保护意识教育
首先,培养学生自我保护的法律意识,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法律教育。在大多数家庭中,父母对孩子在法律方面的教育比较少,即使有,也仅停留在遵守交通规则、遵守学校纪律、不打架惹事之类的较浅层次上。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青少年在权益受到侵害时往往不知所措。故此,学校老师与家长应掌握一些常用的法律知识,了解青少年依法享有哪些权利,并将相关知识授予学生,使其在自己权利受到侵害时,能依法保护自己。
其次,教育引导中小学生学会寻求帮助。面对孩子遇到被侵害的情况,家长应教导他想方法立即逃脱,并将事情向自己信任的成年人,如老师、亲朋好友等诉说,或到当地公安、保卫部门报案,请求帮助。学校与家长应当协助孩子建立支持网络,帮助孩子们列出并记住可以信赖的成年人名单、电话等,如父母、老师、警察、亲戚等,必要时请他们帮助。
二、传授给中小学生必要的自我保护技能
首先,教中小学生学会辨别不同层次、不同职业人员的特征、行为方式,尽可能避免与陌生人接触,发现行为可疑的人要避开。如果条件允许,社会、学校或家庭可通过自己、别人或相关机构等对学生传授一些防暴技能,让孩子掌握一些面对侵害时能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如防卫术等。
其次,要从日常生活中教育学生学会辨别来自复杂社会的各种危险。面对生活中时常出现的问题,如家有小偷怎么办?个人在家有陌生人敲门怎么办?被人勒索怎么办?这些情况每个孩子都可能会碰到,但怎么应对却远非每个孩子都懂,老师与家长要教育孩子学会正确的处理方法。
第三,帮助中小学生学会辨别危险情况、危险设施、危险建筑等符号、标记,增强对交通、触电、火灾、煤气泄漏等事故的防范。同时,应让学生了解虽不经常发生但又极具危险性和破坏性的雷击、地震等自然灾害常识,熟悉各种不同的警报声,培养应变心理和学习应急知识。
此外,针对经常出现的意外伤害事故,如食物中毒、交通事故、溺水、磕碰伤、被宠物咬伤等,老师与家长要教育学生有意注意,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不随意玩弄利器、不攀高或不爬树、不独自下水游泳、过马路和施工场地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等等。
三、提高中小学生面对意外事故的紧急应变能力
个人如何应对突发事件或灾难是其心理素质的综合反映,现实生活中,必须加强对中小学生面对意外事故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紧急应变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当灾难或突发事件发生时,中小学生才能处惊不慌、临危不乱。老师与家长应教育中小学生当遭遇意外事件时,应进行自我救护、寻求援助或想法逃生。家长、学校均应教育孩子从小学会独立生活,在生活中培养各种应变能力,并在生活实践中提高自我保护与自我救助的能力。
四、建立健全学校自我保护教育制度
要提高中小学生自我保护能力,学校应建立健全学生自我保护教育制度,并开展一系列自我保护教育。概括而言,可以经常性开展好以下几方面的教育:
第一、做好生命教育。所谓生命教育,目的是引导孩子正确认识人的生命,培养珍惜、尊重、热爱生命的态度,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促使其善待生命、健康成长。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就目前而言,学校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强化生命教育极其重要,而且极其紧迫。
第二、做好交通安全教育。不仅要教育中小学生自觉遵守交通法规,还要教育他们骑车、步行时如何注意避让车辆和他人、如何防止车辆和他人碰撞自己,骑车时车速不可过快、及时检查刹车等,尽量避免交通事故对中小学生的伤害。
第三、斗智斗勇教育。一些歹徒为了敲诈钱财,往往把目标瞄准中小学生。对此,我们一方面要教育中小学生提高警惕,增强观察、识别能力,不被坏人的甜言蜜语所迷惑,谨防上当受骗。另一方面要教育中小学生,遇歹徒如何巧妙周旋斗智斗勇,竭尽能力保护自己,不让歹徒行凶作恶。
第四、心理素质教育。老师和家长都要善于掌握中小学生的心理脉搏,不仅要熟悉孩子的性格、脾气和特长,还要随时观察孩子的言行举止。在当前,特别要教育中小学生在碰到困难、挫折时,要坚定信心,增强心理素质,提高承受能力,经得起种种考验。
总之,在社会环境急剧变化的今天,学校对中小学生自我保护的教育还显得极为欠缺,为有力保证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学校、家庭、社会都还急需进一步加强对中小学生自我保护意识、技能和心理的教育,以进一步提高中小学生自我保护的能力。一个面对现实的中小学生,应当积极谨慎地和周围的人和事接触,应当积极学会自我保护,应当积极增强心理承受力,只有这样,方能成长为国家、社会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 李香兰、徐能义、马淑一、张美英、孙连桃,《包头市中小学生意外伤害发生现状及其对伤害认知状况的调查》[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7(10)。
2 邢丽丽、杨学军、王威、杨勇,《北京市东城区中小学生意外伤害干预效果评价》[J]。中国健康教育,2006(9)。
3 杨雄,《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J],《家庭教育(中小学家长)》,2005(2)。
4 何祖顺,《学会分析应变实行自我保护》[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5(5)。
篇7
关键词:心理健康;高中体育;教育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不仅仅是身体的健康,家长们也意识到了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心理健康严重影响青少年以后的发展,青少年处于青春的叛逆期,心理活动容易受到外界活动的影响,而且表现的比较敏感,容易发生走极端事件,所以对青少年心理教育不容忽视。
在我国社会竞争越来越大,就业问题仍然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科技的进步让人们意识到知识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是不可或缺的,所以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问题,希望通过教育能够解决孩子今后的工作问题同时能加强孩子的素质,与时俱进。当今推行素质教育,所谓素质教育就是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发展,而与之对应的应试教育往往停留在书本的教育上,不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虽然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核心,但是由于就业问题,很多学生希望通过上大学来缓解自己的就业形势,应试教育仍然是高中教育的主流。在高中阶段,学校把文化成绩放在第一位,忽视了体育课程的重要性,大多占用甚至取消了体育课,但高中体育对高中生心理健康有积极作用。
一、高中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在我国,学生心理健康成为了家长和学校面对的一大难题,心理素质的问题会严重影响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不健康的心理状况会引起学生价值取向、判断能力、心态发生扭曲,追求不正常或不正确的事物,容易误入歧途。学生不健康的心理的主要表现在敏感、叛逆、嫉妒、自卑、孤僻、过分依赖、喜欢幻想、意志薄弱、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心理活动,这些都对学生今后正常生活造成困扰。
由于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为限制人口增长的速度而推行独生子女政策,这导致了家长对子女的过分溺爱,容易造成子女依赖性过强,不够独立,意志力得不到锻炼,在面对困难时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与毅力,心理容易受到挫败从而产生自卑心理,青少年应该具有积极、自信、独立的良好心理素质。家长的过分溺爱还会引起青少年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这种心理的形成会引起青少年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缺乏沟通能力,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他人的利益和处境,盲目的做出损人利己的行为,导致人际关系淡薄。
近年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的增加,使得我国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许多家长希望通过教育来增加子女的就业优势,在竞争激励的就业形势中脱颖而出,这种现象在农村尤为普遍,很多农村家庭都希望通过读书来改变子女的命运,愈发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所以对子女的学习尤为严格。这种形式同时也给了学校无形的压力,对青少年的学习抓的特别紧,学校和家长的加压使得青少年小小的肩膀就承担起了过重的任务,造成抑郁、自卑等心理问题,青少年在学习上需要的更多的是鼓励与适当的压力。
二、高中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学生的压力过大多表现高中时期,高中是学生的重要转折点,是鲤鱼跃龙门的关键。许多高中为加强对学生文化学科教育,忽视了体育课程的重要性,有很多学校甚至不开设体育课程,将学生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学习,造成学生心理压力积压,缺少释放压力的机会,日益沉重的学习压力对学生心理造成不利影响。高中体育课程能有效缓解学生压力,有助于学生释放压力,同时增强学生体质, 学生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是相互影响的,丰富学生学习生活,体育课程对当今高中生有以下几点影响:
有助于学生缓解学习压力。高中的学习生活是很单调的,学生每天的时间都被文化课塞的满满的,每天沉浸在书本里容易造成精神疲劳,适当的体育课程能够丰富学生学习生活,增强学生体质,缓解学生长期学习积压的枯燥情绪,有效缓解学习压力。
有利于学生加强人际关系,改善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集体性活动有利于增加同学之间来往,增强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协作的精神。在各项集体体育项目中学生能体会到团队协奏带来的快乐,减轻心理的孤独感,使心态变得积极向上。
能够增强学生的意志力,变得勇敢自信。体育项目是对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一个挑战,大多数体育项目都是需要大量体力,且竞争激烈,有利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坚强的意志力。体育项目的危险性和高难度能够锻炼学生的勇气以及面对挫折不气馁的心理素质,使学生体会到靠自己努力取得成功的快乐感。
三、如何开展高中体育课程
很多学校的体育课程开展不到位是因为学校领导对体育课程认识不到位引起的,学校应该意识到所面对的压力情况,适时的给学生安排一些减压活动,能够放松身心,稳定学生情绪,思维变得敏捷,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对此,为高中体育教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加强建设学校体育设施。现在学校都增设了健身设施,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进行适当的放松,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就做到减压。同时也有助于体育课程的开展,丰富体育项目。
重视集体项目在体育课程中占的比重。集体项目是需要大家的协同合作才能完成并取得胜利,在集体项目中学生可以认识到集体精神、集体荣誉感的重要性,减轻学生的孤独忧郁的负面情绪,缓解人际关系敏感的现状。
加强体育活动中的竞争。各项体育项目都带有一定的竞争性,这种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不畏挫折、勇敢拼搏、顽强进取的精神。
四、总结
总之,学校需要重新认识体育课对高中生的重要性,家长也需要更多关心孩子心理素质的教育,减少孩子身上的学习负担,让孩子能够在快乐中学习。学校不仅是学习知识的地方,同时也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共同发展的地方,心理素质影响到学生全面发展,加强高中体育课程有利于学生减轻学生压力,丰富学生学习生活,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并能够很好的解决学生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变得积向上。
参考文献:
[1].钟成娣.体育对心理健康效应及消极影响的探讨[J].银山学刊,2006(03).
[2].何平贵.论高校体育对心理健康起到的作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2008(18).
篇8
关键词:家长;教育方法;中学生;影响
一、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意义
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家长就必须要学习教育孩子的知识,真正懂得如何去教育孩子。也就是说,父母应当有正确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方法和很强的教育能力。尤其是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孩子都是第一次,缺乏经验。因此,必须认真学习别人成功的经验,制订好自己教育子女的计划。对人的教育是不能做实验的,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这不仅需要家长有很强的责任心,对社会、对家庭、对孩子负责,也要有正确的教育方法。仅凭善良的愿望和热情是远远不够的。
二、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
每一个孩子都不同于任何其他的孩子,天生的条件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每一个孩子的未来智力与才能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不相同的,父母必须在研究与了解孩子这些特点的情况下,根据具体情况,制订一个适合自己孩子特点的教育计划。虽然家庭教育的原则和规律是相同的,但由于教育对象的不同,必须采用不同的方法和途径。具体来说,家庭制订早期教育计划的方法和步骤,主要是:
1.了解孩子的性格特征,确定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塑造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的时机和方法。
2.了解孩子的智力特征,发现孩子的兴趣爱好,以一门兴趣爱好为主,确定引导和开发的时机和方法。
3.了解孩子的健康特征,确定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时机和方法。
三、家长如何教育中学生得到的启发
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重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矫正和引导,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培养,学校要与家庭紧密配合,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如,学生应试心理差,教师可引导家长要以平常心态看待考试,家长的唠叨、在意、期望高,都会给孩子造成太大的压力。有些中学生有社交恐惧心理,少与人交往、害怕不被人接纳,或嫉妒别人、或看不惯别人、或男女交往的困惑等,家长应鼓励孩子多交友,在择友上加以指导,培养社交技巧,过多指责,约束孩子反而会使自己的孩子在社交中缺乏自信。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正确引导孩子,加强交流,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
四、家长教育中学生的分析
根据一项对国内10000多个家庭的调查表明,超过半数的孩子对自己父母教育方式的不满意。有31.09%的孩子不喜欢父母用命令、催促的口气与自己谈话;有18.05%的孩子对父母否定、贬低、侮辱自己表示不满;有5.16%的孩子指责父母经常威胁、打骂自己。应当说,威胁和打骂孩子是家长教育孩子无能的表现。父母文化程度低不要紧,文化程度再低的父母,都能够给孩子讲理,工人能讲出工人的理,但不能打孩子。家庭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条件,制订好培养孩子的计划,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做父母的需要吸取别的家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但不能照抄别人的经验,不能依着葫芦画瓢,这种教育孩子的方法是不会成功的,只会引起孩子更多的逆反情绪。
五、对家长教育学生方法的思考
1.学生素质的养成不能脱离应试教育的大环境。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其“核心素质”,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学生素质养成的“重中之重”。
2.学生素质养成的基础在家庭,家庭教育必须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教育的责任与压力不能单方面地由学校和老师承担。
3.家长与学校共同负有培养孩子学习兴趣的责任。学习兴趣(非功利因素)是孩子求知的原动力――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的任务不能单纯地将希望寄托在学校和老师方面。
4.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不应割裂与对立。能够对应试教育产生积极有效影响的教育,才是孩子们应当养成的真正素质,即“核心学习能力”。
5.在意志力、独立性、自我控制、成就动机等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孩子才能形成持续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家长应当与学校、教师配合,在家庭教育中注重孩子上述个性特点的培养。
6.应试教育科目的具体学习方法与技巧必须经过系统的学习训练,必须经过反复摸索并灵活的运用和掌握。家长同样有责任、有义务向孩子传播和教授学习方法。
篇9
一、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及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教育要讲究方式、策略,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都有自己的长处。可是,我们的教育过分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片面重视学生的智力教育,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其他方面的健康发展,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埋下了隐患。
有关研究表明,心理发生变化的高发区在青春期,高中生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心理素质比较弱,自控能力不强。青少年学生存在问题令人触目惊心,学校里学生各种不良现象屡禁不止,各种失控越轨行为时有发生,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影响其心理的主要因素大多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主要表现为:
1.家庭教育不当,造成心理隐患
俗话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所学校。”家庭良好教育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而家庭的教育不当则很容易造成孩子的心理隐患。
2.学校教育不当,造成心理失衡
由于种种原因,使我们学校的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视学习为苦差事。
3.社会负面影响,造成心理障碍
随着改革开放,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也使孩子们变得无忧无虑。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溺爱、迁就;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企盼和呵护;现实社会的万紫千红、五彩斑斓,以及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物欲诱惑、不健康的思想、情感、行为,都对青少年造成不良的影响。特别在当前,各种社会的传媒,信息化的作用等负面的影响,都会加重学生心理负担和内心矛盾,造成心理障碍。这些不健康的心理,与素质教育下的育人要求是格格不入的。
可见,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到重要位置是十分必要的。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加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呢?
二、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加强教师学习,提高教师心理素质
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2.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我们中国每一位做父母的最大向往。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
3.增进学生自我了解,提高自己的心理品质
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处于成长时期的青少年,他们的独立性和自觉性迅速发展,并开始深入到自己内心世界。但是,他们对自己的认识还比较肤浅,不够清晰、全面。认识自我,它包括了个人对自己的价值、目标、动机,计划,希望、要求的认识,还包括了个人对自己的知识、能力、地位、人际关系、交往水平的认识。正确地认识自我、接受自我乃是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条件。因此,教师应该把指导和培养学生认识自我、作为德育工作的关键,使学生全面、科学、正确地认识自我,从而达到控制自我、调节自我,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品质。
4.开设有关心理健康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
学者班华曾指出:“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是教育改革深化的必然趋势,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现代化的要求。”可见,有针对性地在学生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当前培育人的重要任务。为此,学校应该每周开设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与此同时,在日常教育活动中渗入心理辅导的内容。实际上各科教学本身都包括有心理教育的内容,只要教师备课时加入心理教育的导向,就可以使授课内容深入一层。同时,学校应选配有较丰富的心理学知识、热爱学生、热爱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任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借鉴此次课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理解、信任学生,使他们感受到自身的存在与价值。
5.优化课堂教学,重视心理品质的培养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是全面育人的主要阵地。教学的效果如何,不但影响教学质量的高低,而且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品质。优化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轻松和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可使感知敏锐、记忆增强、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反之,消极的情绪,例如紧张、畏惧、懊丧、精神抑郁等,则会阻碍认知活动的开展,降低学习效果。
6.注重社会力量的参与,共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篇10
那么,在班工作中如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呢?我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创设“互爱”的班级人际关系环境。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人的活动,无论是心理活动还是行为活动,都是由一定的环境条件所激发,其活动过程受环境条件所制约,而活动由反作用于环境,改造着环境条件。”而教育专家也认为,环境对学生身心的发展影响较大,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渗透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实践及社区教育之中。对于学生来说,接触时间最多的应该是班集体。只要班级人际关系融洽,就易形成民主、和谐、上进的情感气氛,就有利于学生间、师生间的思想、情绪、情趣、情操等的相互感应,并有益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为此,我着手抓了如下两个方面:
1、班主任与学生的关系。
班主任是一个班集体的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班主任必须关心和热爱学生。班主任是否关心和热爱学生,主要受其理想、信念、教育观点、职业道德和事业心支配,富于理性特征。而学生对教师是否尊敬和信赖往往是靠学生的主观判断和情绪体验来决定的,有很大的片面性和不稳定性。这样,师生之间就要多接触。作为班主任要经常深入班级,多找学生谈心,了解和熟悉每一个学生,体察学生的心理动态,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要让学生感受到你在关心和爱护他,在不断地接触过程中,学生时刻感受着你的温暖,心理距离逐渐缩短,这样学生的心理障碍和思想的片面性也随之消除,师生的感情更加融洽,班级稳固向前发展。
2.同学之间的关系
同学关系主要指同学之间心理上的关系。在交往过程中,心理距离近的同学,心情舒畅,无所不谈。如果一个同学与班内多数同学有矛盾,他的心情不可能愉快,整天都会处于抑郁、孤独和忧伤之中。同学之间的这种关系是如何形成的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缺乏心理沟通,是非标准不一,难以形成心灵的默契。对此,我教育学生要倾注对同学全心的爱,对待同学要有一颗宽容之心,对同学要以诚相待,以自己的真情去感动同学,并要增强自身的责任感。
二、让学生在活动中去锻炼,并体验情感。
学生在活动中的意志力是在克服困难中表现出来的,并在克服困难中成长的。马克思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因此,为培养班集体坚强的意志品质,就必须把他们放在活动中去锻炼。困难和挫折好像是学生前进道路上遇到的一条条拦路河,作为班主任不应该背着学生涉水而过,而应该设法提供舟楫,让他们自己走过去。当学生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我首先帮助学生客观分析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保持沉着,面对现实,坚定信心,然后采取对策,排除障碍,毫不动摇的朝着既定目标迈进,最终实现自己的愿望。记得在今年的校运动会上,全班同学齐心协力,赛场上的运动员奋力拼搏,校道上的啦啦队热情加油,可总分排名竟是年级的尾巴,听到这个消息,全班同学不约而同地沮丧着脸。看到这种情景,我既高兴,又为他们感到难过,高兴的是说明每个同学都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对此,我首先让全班同学找出这次失利的原因,然后商量对策,最后对他们说,只要尽力了就行了,今后继续努力。这时,全班同学又露出了充满希望的笑容。
三、正确对待学生的情感障碍及行为障碍等,给予学生及时的心理疏导。
在班上,我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心连心、心里话、小小心理辅导员等活动,培养学生从不同的心理角度去寻找“打开心灵锁”的钥匙。作为班主任,我主要采用了三种方法来了解并疏导学生:
一是观察法。在自然状态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考察,即通过“听其言、观其行”来掌握学生的情况。例如:有的学生由于某种疾病上课精力不足,作为班主任应该观察到,及时地给予关心、体贴,并组织班集体帮助他,鼓励他多参加文体活动,注意锻炼身体。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意志力。作为班主任,只要勤于观察、善于观察,就能及时给学生进行疏导。
二是谈话法。通过亲自与学生交谈,获得学生信息,可以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和个性,跟学生的谈话方式有多种,根据需要可找学生个别谈心,也可找班干或小组漫谈,还可对全班进行专题谈话。无论哪一种形式,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注意谈话的态度,还要照顾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征。例如有一次,班上有两个女孩因一点小事而互相争吵谁也不理谁。这时,我并没有马上对两个孩子讲一番同学之间应该和睦相处互相理解体谅的道理,而是先让一个说完自己的理由,然后让他们面对面地说说自己的理由,这时候,两个孩子的声音越来越低,表情也越来越不好意思。最后两个孩子都对我说:“老师,我们俩都有错,现在我们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了。”这样一来,这两个孩子的心结也就解开了。
- 上一篇:中西方人文主义的差异
- 下一篇:环境照明设计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