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化的起源范文
时间:2023-11-17 17:47: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孝文化的起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有利于形成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
高职院校以优秀企业精神为核心,借鉴和吸纳优秀企业精神文化,结合已有的文化资源、办学传统,形成了富有校企文化融合特色的办学宗旨、学院精神、办学理念、办学指导思想、校训、办学定位等办学文化理念。在这些文化理念的统领下,校风、校纪、校训建设与企业精神培养和企业道德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院精神成为企业精神的延伸,实现了与企业和市场的有机衔接。在行业企业的共同参与下,根据行业企业相关岗位培养目标要求,设置专业和培训项目,按企业要求组织教学活动,针对企业开展职工培训和技术咨询,有利于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
2.有利于建立校企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校企合作对于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是培养高职人才的有效途径。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条件下,校企合作不会自发地实现,构建高校、企业、学生、政府等校企合作主体的动力机制是推行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关键所在。运用经济措施构建校企合作的利益诱导机制,通过建立法律法规构建对校企合作主体的约束机制,运用教育手段构建校企合作主体的合作价值观影响机制。构建促进校企合作动力机制,既要靠经济政策的指导和法律法规的约束力,也不能忽视合作价值观的影响力。为此,就要运用教育手段培育企业和高校追求合作效益双赢的理念,营造合作的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从而形成在合作价值观影响下的促进校企合作的内在动力。学校与企业之间通过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融合架设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桥梁,提升校企合作的层次。校企双方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真诚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职业素质仅仅通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无法形成的,职业实践和企业文化的陶冶,是养成良好职业素质的不可缺少的途径。而且不同的职业(行业)往往有明显不同的职业素质要求,这种不同的素质要求需要有不同的文化来陶冶。要使高职学生在校学习时,就能感受这种职业(或行业)文化,初步形成较好的相应职业的职业素质,必须通过包含有一定职业文化内涵的校园文化来引导和规范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使学生逐步了解、习惯和自觉遵守相关职业的素质要求。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学生赴扬州强凌有限公司进行社会实践、企业调研。学生首先是角色的转换,由学员变为企业员工,由消费者变为生产者,由学理论变为实实在在的商品生产实践。“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企业文化的熏陶,工人们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生产工艺、质量成本的严格管理,规章制度的约束,高效、快节奏的工作运转,这些为学员们的思想提升提供了一个生动的课堂。
4.有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不论是学校还是企业,在市场中的影响和作用,往往取决于其创新动力。因此,高校与企业作为创造性人才培养的主要环境,作用日益突出。校企文化建设的科学与否,直接决定着能否培育出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和科技。许多诸如交际、审美、创造等方面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不能完全从传统、正统的教育活动中获得,必须通过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的长期熏陶才能逐渐得到。所以,高职生需要不失时机地参与到企业文化的活动中去,提升自我,更多地了解社会、了解企业。校企文化的互动,能使高职校院的学生真正明确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到底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二、基于校企文化对接的高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1.探寻校企文化融合点,促进校企文化相互渗透。
校企合作中常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是,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难以很好地融合,这成为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一个障碍。学校与企业的文化内涵、价值取向各有自己特殊的一面。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立依赖校企深度融合,需要共同的文化理念、共同的价值取向。在校园文化中,物质文化是物质载体,制度文化是运行制导系统,精神文化是它的核心内容。而在企业文化中,企业的精神文化是以指导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种行为规范、群体意识的价值观念和以企业精神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决定着企业成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它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校企文化的这种共同性,需要在实践中予以优化组合,从高职生的实际特点出发,构建一个科学的校企文化体系,实现两者的优化组合、融会贯通、相互促进,以实现各自的既定目标。高职院校与产业界定期进行战略对话,校企共同组建董事会、专业指导委员会;企业兼职教师进校园、教室和专业教师进企业,进行人员文化交流;校企共同开发课程、教材,进行课程文化共建;建设能够彰显企业文化的工厂化实训基地,车间型实训室,进行环境共建等,都是高职院校建设特色校园文化的有效途径。
2.积极开展校企文化的交流活动,搭建校企文化对接的平台。
校园文化是一种使命文化,而企业文化则是一种责任文化。通过这两种文化的交流,让企业与学生之间都达到双赢的效果。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碰撞、融合,也能使学校更好地为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适用人才。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与扬州强凌有限公司联合举办文艺晚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首先,文艺晚会使得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先进理念相互交融,让两种文化一脉相承,散发出自身的独特魅力;其次,学生们通过与企业家“零距离”接触,可以更加了解认识到企业要求、企业文化,明白作为准职业人应养成的道德素质和技术要求。
3.校园文化建设中积极吸收企业文化元素,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篇2
【关键词】 企业文化 校园文化 职业教育
当前,高职院校处于由外延扩张向内涵发展的转型阶段,如何才能构建起既充满活力又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鲜明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是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高职院校只有在充分吸收企业文化内涵和养分的基础上形成校园文化,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养成教育,才能构成高职院校最基本、最持久的竞争优势。
一、企业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的内涵
文化作为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类社会日积月累、逐步发展的产物。文化一经形成,便可产生无形的力量,即所谓的文化力,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积极推动或消极阻碍的作用。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价值观、信念、行为准则,以及具有相应特色的行为方式、物质表现的总称,它反映着一个企业特有的、为社会所公认的品格、素质、精神、作风,富含竞争、合作、质量、创新、规范、职业、岗位等元素。企业文化所形成的文化氛围、价值导向和企业精神,能够把员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调动起来,把员工的潜在智慧和能量激发出来。
高职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累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是学校的灵魂和精髓,是学校办学实力、竞争力和活力的体现。高职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处于浅层次的校园物质文化是指构建校园的物质基础,是学校各种客观实体存在的总和,是校园文化的基本载体。处于中层的校园制度文化是指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总和,是保证学校与外界、学校内部各项活动正常进行的机制。处于深层次的校园精神文化是指学校全体人员长期或短期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的总和。高职校园文化具有开放性、职业性、实用性、技术性、创新性等基本特征,能够营造浓郁的人文氛围,提升师生的精神境界,形成优良的教风、学风,激发创造力、增强凝聚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高职校园文化蕴涵着学校的共同价值观,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学校的教育功能从根本上说就是借助校园文化的内化而完成的。
二、企业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有机融合的可能性
企业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看似有着不同的内容、特点,分属于不同的领域、不同的群体。但是,它们都受社会文化的影响,文化的本质内涵、文化的共性是一致的,企业和高职院校的管理对象都是有情感的社会人。校园文化培养人的能力,企业文化发挥和提升人的能力,都是借助文化这一载体使群体成员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为同一个目标而奋斗,以此来增强群体的竞争力和战斗力。
高职校园文化的开放包容性为企业文化的渗透提供了空间,为高职院校吸纳企业文化、建设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提供了前提。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日趋成熟的过程中,两种文化就有了相互融合的可能性和无限宽广的话语空间。高职校园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前奏,企业文化是高职校园文化的延伸。企业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的有机融合不仅有利于高职校园文化的形成,也会在更深层次,更广阔的范围内促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学生在学校内感受到的是浓厚的企业文化熏陶,接受到的是具有企业特色的文化教育,体会到的是企业的严格管理和企业的文化内涵。学生感受到了专业知识、技能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从而提高学习专业技术的兴趣。学生在企业文化熏陶中树立了正确的职业认知、强烈的职业情感、积极的职业态度、坚韧的职业意志。
三、企业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融合的有效途径和措施
1、以物质文化建设作为切入点
高职院校在建设物质层次的校园文化时应处处突出“职”的特点,呈现出明显的企业文化色彩。在充分挖掘校园现有景观、雕塑的基础上,重点建设集美观、实用、富含企业文化的校园自然环境。可以通过具象或者写意的手法,把一些象征标志融入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在校徽、校服、建筑物的命名、指示牌的标识上都应力求突出职业特点。高职院校要让静态的教学楼、办公楼、图书馆、实训室等实现动态化、人性化和职业化。在教室里张贴一些著名企业家的画像,在实训室按照企业生产标准张贴安全标语、生产操作流程、安全操作规程等,营造出职业氛围和环境。学生统一服装,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和操作流程上岗生产。使学生在校园文化环境和氛围里,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领悟企业文化的真谛,加深对职业内涵、职业道德、职业规范的切身感受和深刻理解,打下企业文化的烙印。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文化的传播者、参与者和引领者。高职院校要实施“双师”素质培养工程,有计划地组织教师结合自身专业优势,赴与专业教学密切相关的企业进行以专业实践为主的挂职锻炼。根据挂职教师现有的专业发展基础、专业发展方向、教学工作需要确定挂职岗位、提出具体明确的目标、任务和要求。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开展挂职锻炼活动,即教师在挂职过程中必须参与到企业的研究项目中,或者自带与企业生产、管理、技术改造等密切相关的项目、课题到企业中,与企业有关人员合作开展研究。教师在参与企业活动的同时,学习研究企业文化,在实践中真实地体会企业文化的真谛,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
高职院校要聘请知名的企业家和企业先进工作者为学校的客座教授,定期为学生举办专题讲座,介绍企业的运作和发展的前景、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用企业先进工作者的优秀事迹来感染学生,培养他们的敬业奉献精神。高职院校还要充分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校园文化建设委员会的作用。
3、以课程文化作为突破点
篇3
关键词:高职校园文化;企业文化;融汇
高职校园与企业之间进行合作对于进一步促进职业教育来说具有现实作用和意义。高职校园与企业之间不单单是实现高职院校的硬件层面以及技术层面的弥补,做到双方资源的共享。更应该实现高职院校与企业质检软件方面的互相融汇和结合,从根本上实现高职院校从单一的培养技能到实现观念的有效的升华,通过对职业单一的认识和理解不断的深入对职业的发展历程的理解,实现从单一的技能培养到整体职业能力适应以及职业操作的全面提高。
一、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汇
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进行渗透和融汇,重点就是为了更好的实现校园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将高职校园中的学生更好转变成为企业中的人员,为了能够更好的实现这一发展目标,在实践之中需要我们进一步对谋求二者之间的渗透的关键点做出探究,融汇的方式则成为了二者之间如何渗透的核心,下面我们就通过进一步的讨论和研究来了解。首先,这两种文化都是归类于亚文化的范畴之中,都是对传统文化做出的继承,并且做出的革新及创造。不管是高职校园文化还是企业文化二者之间都存在传统文化的迹象,文化在和现实之间进行融合以后,通过对不同的文化创新及继承,来对传统文化做出了整合及改革。其次,这两种文化之间也都是存在相同的价值取向,都充分的体现出了对于人们思想、态度、行为等等诸多因素的整合。两种文化都是通过精神意志理念来对人进行影响,促进人的观念逐步地向信念和意志来进行转变,实现精神力量。另外两种文化还都是通过凝聚力的展现来实现对人们精神力量的提升,向人们灌输了应该具备凝聚力的思想。最后,这两种文化都充分的体现出了技能性及职业性的特点。高职校园作为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的载体,而企业是为职业人群提供就业的载体,也正是基于二者之间互相关联的关系,也就充分的实现了融汇,更好的实现了为我们国家建设做出更多的贡献。
二、两种文化没有能够彻底渗透的原因分析
(一)企业过分追逐利益最大化,忽视企业文化的建设
随着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市场体系之中的竞争压力也随之加大,各个行业和领域之间都在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所以,作为企业也开始不断谋求利益的最大化,在市场体系之中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企业也更是数不胜数,企业的发展更多的也都将重心放在了经济利益层面中,而对于企业文化的建设以及传播,基本都没有形成观念和意识,甚至已经将企业文化的建设早就抛在了九霄云外,根本没有对企业文化形成观念和意识。
(二)高职校园忽视对于学生进行企业文化的引导
在这里所指的学校并非全部都是指高职院校,还囊括了承办职业技能教育以及基础教育的学校。作为高职的学生在接受基础教育的过程中,作为高职院校自身能够提供给学生的专业性领域的常识以及服务知识等等方面都是有限的,对于学生责任感以及团队荣誉感等等锻炼的机会更是微乎其微。另外,在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中,学校基本都没有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等等方面的培训,专业的授课教师只对学生进行理论的教学,欠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会在很大程度和意义上导致学生对于企业职业的基本要求以及企业文化领悟不深的情况出现,对学生没有起到很好的职业取向引导性作用,更没有很好的帮助学生掌握需要具备的职业素质及能力。
(三)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借鉴程度有待加强
高职院校中的校园文化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职业素质以及职业能力,还对于就业以后融入企业作为员工的需要具备的素质也存在重要的关联。而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产品质量以及运营情况有着非常大的联系。但是作为高职院校和企业自身,深知这层关系的关键性,但是却一直都没有很好借鉴和吸取双方之间的优点,甚至还存在双方互相推卸责任的情况。高职院校不断对企业做出责备,没有很好的帮助学校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做出培养和提高,而作为企业又在开始不断的责备高职院校所提供的学生具备的职业素质及职业水平不高。
三、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互相渗透的基本方式
(一)提高企业文化的传播层面
作为企业自身需要进一步的对内部的员工进行文化的培训及素质的提高,具体的通过工作活动及任务,来加深员工对于企业文化的了解及反思。作为企业自身想要进一步的提高自身的企业文化传播,完全可以通过借助媒介的方式,例如:通过产品售卖会、网站宣传等等方式,更好的做到企业自身文化的宣传工作。而作为高职院校应该不断的加深与企业单位之间进行合作的力度,长期向学生灌输企业文化的中心思想,帮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提高学生自身的素质,为日后进入企业打好坚实的素质基础。
(二)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互相借鉴
高职校园文化中的执教教师应该经常融入到企业之间进行交流和学习,时刻掌握瞬息万变的市场变化趋势,紧随社会的发展趋势,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以及教学的观念,做到联系理论结合实际来向学生进行职业知识以及职业素质的培养。作为高职院校在专业能力方面的教学应该更好的借鉴企业文化中的优点,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通过基础的工作来不断的探索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进行融合的有效方法,进一步为高职校园文化的创新及完善提供保障。作为企业需要及时与高职院校进行沟通,时刻的掌握和了解高职院校之中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发展的特点,及时的了解学生所掌握的具体专业程度,通过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对学生做出专业性以及针对性的指导方针实施以及可行性建议的提出。
(三)物质与精神文化为载体,注重文化的构建
高职校园与企业在各自的发展历程中都在不断的注重对于文化底蕴的构建及融入。在高职院校之中构建出企业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标志,向学生传输企业文化的核心以及作用,以此来更好的提高学生对于企业文化的渗透及了解。作为企业在高职校园文化的构建层面,应该适当的举行双方联合策划活动,开展关于文化建设的专项学术交流以及职业技能培训活动,让彼此之间都能够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互相了解,让双方能够做到有效的了解彼此的文化、对已经了解和融汇的文化做出进一步的巩固,为进一步更好的文化构建以及文化的传承打好扎实的奠基。
(四)发挥高职学校的主体性作用
渗透的力量在很大意义和程度上决定了二者之间渗透的力度以及渗透的效果,加大渗透的力量能够进一步的为两种文化的融合作出更多的贡献。这其中的重点在于如何发挥出高职院校的主体力量进一步提高渗透力量。作为高职学校可以在学校的内部进一步开展专项的普及以及科技活动,以此来更好的对学生做出职业能力以及职业素质的培养。凭借开展专项交流活动,来进一步的使学生更好的对从业所需要具备的素质以及能力、职业道德等等方面进一步深入了解。通过开设主题活动的形式,来进一步巩固学生对于企业文化了解的深入程度。例如:通过依托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方式来进行产品的销售,以此类推通过多种形式的创设来围绕这一主题开展,进行更多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文化知识学习能力。另外,在举办专项主题活动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面向社会开展从业活动的方式,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领域平台,培养高职学生企业传播能力,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以及实现服务意识的历练。
(五)立足职业特性,加强自身文化特色建设
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二者之间的渗透及融合,虽然说需要双方之间都做出更好的调整及适应,但是并不是说渗透和融合以后两种文化就等同于一种文化,也更不是将企业文化完全的渗透在高职校园文化之中。在对这两种文化互相渗透和融汇的过程中,首先应该遵循的就是职业的特性,以此为基本前提,通过坚持自身文化特色建设的基础之上来实现融汇。高职院校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以学生为主体,融合学生自身的特点,来进行企业文化的融入。企业在实践过程中一定要以自身的发展为基本前提,融合企业自身未来的发展方向及特点,选择具有借鉴性和对企业自身未来发展有益的校园文化进行融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文化以及高职校园文化的互相渗透及融合,一直以来都是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的诉求,但是二者之间的文化融汇问题一直也都是进展得不是特别的理想,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就好像孵化器一样,只有融汇到二者之间的优点,才能够更好的帮助高职学生提高职业技能,帮助企业发展提供更多的专业技术性人才,只有不断的加深二者的渗透力度以及渗透方式,才能够更好的推进二者之间文化的纵向及横向的发展。本课题之中,重点针对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渗透问题做出了研究和讨论,针对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渗透不足的原因做出了分析,并针对于渗透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及阻碍,提出了笔者自身的几点想法及建议,希望能够为进一步的推进和完善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的渗透关系提供可行性思路及建议。为高职院校和企业的良性循环发展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雷久相,欧阳河.基于“学校+公司”高职校企合作模式探索———以株洲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09(5).
[2]夏洁露.高职校园文化与行业文化对接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4).
篇4
关键词 文化内涵 文华对接 研究
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深度融合、接轨,是激活高等职业教育内涵提升的核心力量。高职院校如何把企业文化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零缝对接,进而共同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需要我们探索研究有效的对接途径。
一、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内涵
高职校园文化是高职师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形成和创造的反映着高职师生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精神状态上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并具有高职校园特色的一种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是维系、凝聚和塑造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是生长发展在高职环境中的一种独特的一种文化现象。
(一)高职校园文化的内涵。
1.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具有外显性和感观性。它的表象往往给人们对一个学校以直觉的判断。根据高职教育的特色,高职校园的物质文化融入了企业物质文化的特色;2.制度文化。建章立制,保证学校各种活动正常运行,并以此约束师生的行为规范,对学校全局工作的开展,包括校园文化的全面建设,起到重要的制度保障作用;3.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层是校园文化的深层次形态,是校园文化的灵魂。从校园文化的结构层次来看,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内涵的核心体现。对于高职校园,其精神文化特色集中体现在一所学校的校训、校风和办学宗旨之中。
(二)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的精神文化。企业的精神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高度浓缩,是企业文化中最富感染力的部分,是企业全体员工共同一致、彼此共鸣的内心态度、意志状况和思想境界。企业精神决定着企业员工的行为,因而也就决定着企业的行业和业绩。
二、高职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对接途径
高职校园文化对高职学生具有较强的育人功能,特别表现在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方面,因此,高职院校要拓展途径,加强校企合作,引进企业先进文化,建设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
(一)深入研究和学习企业文化。
1.请进来。定期或不定期邀请企业的管理、技术、营销等上层管理人员为校园文化建设出谋划策,提出见解。每年在毕业生就业推介会和开学或毕业典礼的大型场合,组织毕业学生宣讲团回校献身说法,激励在校生树立目标,奋发图强,磨练意志;2.走出去。一是把企业文化纳入教育体系,选择有代表的大型骨干企业进行企业文化调研,定期选派相关人员专业教师到优秀企业学习感受企业文化,了解企业的规章制度,编制手册,增强学生对企业岗位群的文化适应能力;二是教育教学部门要研究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为学生开设企业文化课程;三是要求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和“订单式”培养期间,全程积极参与企业的生产管理。
(二)引进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1.重视员工。以人为本,关心教职员工生活和个人进步,倡导学校与员工共同发展,实行“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投入资金,加强硬件建设,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实行激励机制,为每一名教职员工实现自我价值创造条件,促进员工发展,促进学校办学上新的层次;2.客户至上。顾客至上已是大多数企业奉行的核心理念之一,企业全心全意为客户提供需求,实现可持续增长,高职院校也应全心全意地服务自己的“顾客”——学生、学生家长及企业和行业,树立以“顾客”的需要为中心的办学思想;3.团队意识。现代企业大部分的工作都已不是个人的力量所能完成,发挥团队的作用至关重要。因此,高职院校要通过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和文明创建工作,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4.发展与创新。优秀的企业都有很强的创新意识,优秀的高职院校更应有很浓的创新氛围,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有良好的创新精神,特别是在技术创新方面,学校应投入资金鼓励教师钻研科研新课题。
(三)实行学生工学交替和“订单式”培养模式。
在专业老师带领下,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或顶岗实习锻炼,有利于学生在具体的技能训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在“订单式”培养模式中,从企业提供的教学计划和大纲中,能及早地了解企业更注重员工的哪些能力和素质,使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设计中对社会和行业的分析有了一定的依据,为大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结束语
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对接与融合,无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增加多少企业文化内容,如果不能把两者有效地融为一体,引入企业文化就失去了意义。因此,引进之后融通是关键。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对接与融合,会丰富高职校园文化的内涵,也会使高职校园文化区别于其它高校校园文化,并体现出高职院校特有的职业文化特色。
参考文献:
[1]雷相久.探析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定位及内涵[J].教育与职业,2006,(5).
篇5
办学校如同办企业,需要让社会公众了解。我们可利用各种形式和渠道宣传学校的办学理念、宣传学校的特色与学校的同比优势。如:电视台(广电局的电视、学校自身的电台)、学校的招生简章、学校的网站等。公司的经营理念、公司的经营管理以及生产经营形势也可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宣传。如:内部杂志、公司的网站、厂报、橱窗、征文活动等。
2会计专业教学中融入企业文化的可能性
(1)相通的关键词。企业文化中有很多关键词如:客观、诚信、保守秘密、遵纪守法等,在中职财会专业教材中也出现了这些词汇。在教学中可以深度挖掘教材,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追求、自己的情操融入那些高尚的企业精神境界之中。
(2)目标的共同点。财会专业的教学目标与企业文化价值目标有着共同点:提升人的价值,尤其重视人的素质、能力的提高。中职财会专业教学面对的是中职财会专业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方向已经很明确即学会计专业知识,到一个企业工作,这就是在中职财会教学中需要把握住的针对性。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进得去企业、有效服务于企业,更能留在企业。
(3)教育的兼容性。中职会计教学设计要有“职企化”的导向,改变原来专业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教育割裂开来的现象,更好地形成一种与企业交叉、向专业辐射、与企业实践贯通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专业学习要求和就业岗位需要相结合,使专业的知识与技能互相衔接。
3财会专业教学中融入企业文化元素时存在的主要缺失
(1)认识上的缺失。由于课时的限制、师资的不足等因素,多数情况下,没有把财会专业的教学与学生将来长久就业结合起来,很大程度我们培养出的学生持证书进入企业后,由于平时教育教学中企业文化因素引导的不足,学生不能即刻上手,最终成了进得去,不上手、留不住的“人才”。
(2)投入上的缺失。许多学校设施不足、设施的文化功能不全;文化建设的队伍水平不高,如专业课老师,熟悉专业理论,但缺失手工以及电算化处理账务的能力。而这一切的提升需要大量的财力。职业学校尤其是地方中职学校由于观念的不同、经济的拮据,从而制约了物质层面的投入。
4财会教学中融入企业文化的途径
(1)思想上重视。在教学内容上,要将企业文化作为介绍对象之一;在课堂教学中,要给讲授企业文化安排足够的时间。
(2)方法上多重。应树立专业教学与文化相结合的观念。重视财会专业教学环境的建立,在专业教学中始终贯穿文化教学的理念,为学生创造各种机会,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的同时接触企业文化,并将二者结合,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
篇6
[关键词]企业文化 引领 高职院校 校园文化
[作者简介]冯莉群(1973- ),女,河北怀来人,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及校园文化;李志谊(1963- ),女,天津人,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高级政工师、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李云雷(1965- ),男,河北张家口人,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数学教育教学。(河北 张家口 075000)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4-0037-02
从幼儿园到高等学府,校园文化的本质内涵都是一样的,即全体师生在学校这个大环境中,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通过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和领悟慢慢形成的。毋庸置疑,校园文化必须依附于学校这一平台,是通过学校作为载体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有其特殊性,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在高职教育体系中既有提升知识水平的学历教育,也有提升职业素养的职业教育,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内容宽泛,职业道德和企业文化的许多内容在高职校园文化体系里占了相当重要的部分。
一、引入企业文化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都是社会大背景下文化的一部分,作为文化,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都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它们二者的核心内容还是以体现学校精神和企业精神为目标,发挥向心力、凝聚力之作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根植于学校,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为目的,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乃至高职院校的发展追求的是最大限度地体现社会价值。而企业是以获得利润为前提的,企业文化就带有经营的成分,既追求社会价值还需盈利。把合作企业的优秀企业文化引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其实就是两种文化的相互融合相互借鉴,将象牙塔内的校园文化拓展到企业文化领域,可以让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校时就能够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从而加深对企业的认知度,做好走向职场的准备。
二、找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契合点
将企业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体系,需要将学生的职业性纳入校园文化范畴,使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其职业能力、职业知识、职业道德伴随着专业知识的学习也有所提升,在就业时能够更接近企业的用人标准。具体来说,需注意以下几点:
1.遵循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不违背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思想,以弘扬主流价值观和主旋律为宗旨。无论哪种层面的文化,精神文化是都是最核心的部分,是引领文化建设的风向标。据权威机构调研,大部分企业在选择高职院校毕业生时,专业和技能只是必要条件而不是首要条件,企业看中的是学生的职业素养,看学生是否具备团队精神与责任意识。所以,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不仅要有高校毕业生应有的综合素质,还应该具备职业道德素养,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以精湛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被企业所认可。
2.坚持高职院校的特色。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一定要高职的特色,这种特色体现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一方面要结合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另一方面要对接校企合作企业的企业文化。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第一点就是将职业性引入校园文化,构建起能够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校园文化体系,通过此体系各个层面的综合建设为学生提供零距离接触企业文化的契机。
3.加强全员参与的氛围。在企业文化渗透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过程中,高职院校的师生员工和校企合作企业的专家学者都是校园文化的建设着和生力军。值得一提的是,合作企业的专家学者、行业企业专家对高职院校引入企业文化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他们在企业工作中积累了深厚的实践经验,他们身上凝结了许多值得深究的优秀企业文化,有些专家还参与了企业文化规划,他们对企业文化的感悟很深,他们能更好地站在企业的层面帮助校园文化吸收企业文化的精髓。
4.恪守与时俱进的原则。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学校在远景规划、专业调整、制度规范的变化,校园文化建设也要随之进行调整。同样道理,企业文化也会随着企业的经营思路进行调整,调整后的企业文化也会影响到校园文化的建设。正是在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过程中,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三、企业文化引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以企业文化引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将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职院校应根据学校特点和合作企业优势将企业文化的精髓部分引入校园。
1.相互融合相互借鉴。每一所高职院校都有自己比较稳定的校企合作企业,学校可以组织在校学生参加一些合作企业的文化活动,在学校举行一些诸如技能大赛、创业大赛时也可以邀请企业参加。其中最主要的是利用到企业顶岗实习的时间深刻领会企业文化。高职院校的学生只有亲身参加了企业的实训实习,才能感同身受,真正理解企业文化的真谛。在高职学生从直观上对企业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可以邀请企业相关人员做关于企业文化方面的讲座,使学生从直观和理论层面对企业文化和自己所学专业都有了更深的了解。
2.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规划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要考虑到企业文化的因素。高职院校在开设新专业和设置新课程时,都会进行相关的调研。在调研过程中充分吸收企业的建议,专业设置、课程设置都充分尊重企业的意见,体现出职业性,将企业文化的内容带入专业和课程实施过程中,让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同时也受到蕴含在课程中的企业文化的熏陶。
3.加强系部和专业文化建设。众所周知,在一所高职院校里面,每个系每个专业都有着独特的文化特色,差别很大,在这种情况下,整体校园文化建设不能过于死板,要给各系预留一些自己发展的空间。各系各专业都有自己对应的行业企业,在建立各系相对独立的文化层面时,要充分考量行业企业的特点和需求,找准和行业企业文化对接的切入点,架构起符合本系特点和专业特点的文化体系,在整体校园文化规划的统筹下,更加明确的建设校园文化,使校园文化更加多姿多彩。
4.建立适合融入企业文化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机制。在建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整体方案时,就要加入融入企业文化的内容,明确承担此项工作的部门和责任。还要从制度层面、保障层面加以重视。要从学校角度大力宣传以企业文化引领高职院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保证涉及企业文化参与的各项主题活动宣传到位,加强师生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知度。高职院校在与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时,要将引入企业文化的内容包含其中,建立双方互联互动的机制,明确学校和企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责任。另外,在高职院校进行环境文化谋划时,不应只着眼于美化校园,还应关注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养成,以企业文化对职业环境要求来布置校内的实习实训场所,使学生在仿真的工作环境从事实习实训,感受企业文化,一方面提升专业技能一方面提升专业素养。
总之,以企业文化引领高职院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也是高职院校与合作企业深层次合作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没有背离高职院校的发展规律。另外,高职院校在制订校园文化的方案时,一定要邀请企业代表参与其中。高职院校也要组织从事校园文化建设的教师深入合作企业,了解真实环境下的企业文化。如果条件允许的话,高职院校可以开设企业文化课程及相关人文课程,针对未来从事行业职业的特点,任课教师积极吸纳行业、企业的文化内涵,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文化品质和职业能力。在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和企业文化相融相通碰撞的火花。通过优秀企业文化来引领高职校园文化,通过优秀企业文化来提升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品位,提升高职院校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品位,建设一系列校园文化品牌,打造出健康有序、和谐发展、文明进步的高职校园文化氛围,从而培养出社会认可、企业满意的高素质技能型优秀人才。
总之,独具特色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必定是企业文化和高职校园文化相融相通、互为补充的体系。以企业文化引领高职院校园文化建设是提升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精髓,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促进高职院校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由路径。
[参考文献]
[1]钱金萍,储群.基于校企文化对接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念及内涵[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9).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企业和职业文化;对接和融合;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5-0236-02
一、把握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职业文化对接与融合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在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职业文化对接与融合的过程当中,企业文化、职业文化属于一种外在因素,要使企业文化、职业文化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就必须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主体作用,使企业文化、职业文化的价值理念在高职校园文化中获得内化。而绝不能简单的是校园文化适应企业文化、职业文化,或者是用企业文化、职业文化来替代校园文化的过程,应当是高职院校与企业、行业在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等理念的指引下,突出学校的本身的主体角色。
2.系统性原则。高职院校进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职业文化对接与融合时,要意识到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学校、企业各方面有机配合、协调统一、齐抓共管,形成学校领导集体统一指挥、各部门分工负责、师生员工全参与的全员全程育人机制。然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职业文化对接与融合既要有整体规划,更要有具体操作。
3.选择性原则。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职业文化对接与融合是高职教育的特色使然,同时也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与时俱进、兼容并包的必然选择。可是,一千家企业就会有一千种企业文化,不同的行业就会有不同类型的职业文化,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时,要对企业文化、职业文化进行剖析和重组,结合实际择优选择企业文化和企业文化中的最优因子加以吸纳和融合。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职业文化对接与融合的内容
1.精神文化方面的对接与融合,培养职业道德。高职院校和企业的精神文化分别是全校师生以及企业全体员工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属于组织文化的中心内容。高职院校吸纳、融合优秀企业文化理念和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具体内容就是培养爱岗敬业精神,倡导诚实守信品质,增强服务群众观念,强化办事公道意识,树立奉献社会的思想。
2.物质文化方面的对接与融合,突出行业特色。作为高职院校,校园环境的建设和布置要融入企业特点、行业特色,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潜移式的教育。一是用知名企业、行业能手、杰出校友命名校园建筑、广场、道路、实训室等学校设施。二是打造具有职业特色的道路文化和广场文化。校园主干道和中心广场两旁的路灯悬挂职业名言,广场可以放置历史工匠或相关知名企业家的塑像。三是创建具有职业特色的楼道文化。
3.制度文化方面的对接与融合,完善对接机制。强化教师队伍管理,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制度建设;建立教师下企业锻炼、顶岗制度,提高教师队伍的执行力和创新力,为校企文化对接提供强有力的人员保障;深化人才培养制度建设,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对接企业需求;校企共同参与制定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把企业精神、职业文化以及岗位技能、素质要求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
4.行为文化方面的对接与融合,增强职业行为。实践教学和社团活动是校园行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应当将对学生的企业文化、职业文化教育融入平时实践教学活动当中,让学生提前感受职业气氛。一是实现实训教学的企业化,按照企业的管理模式开展实训教学,最大可能地与生产、研发、管理、服务第一线相一致,营造真实或仿真的训练场景;二是与企业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作为职业人(而不是校园人)到企业进行实训。不仅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并且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在真实的生产一线接受现代工业文明的陶冶和严格的职业文化的教育。
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职业文化对接和融合的路径和模式
1.以精神文化为核心,广泛宣传和吸纳优秀的企业文化、职业文化。职业文化是企业文化和企业价值观的内容和核心,和企业优秀文化对接和融合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江门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江门职院”)努力发挥身处侨乡的优势,注重挖掘侨乡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资源,传承办学传统,遵循“技术立校、文化育人、开放办学、服务侨乡”的办学理念,积极培育和凝炼学院精神,非常注重企业文化、职业文化的渗透。一是学院的办学理念、校训等文化因子,吸纳和体现企业文化、职业文化的元素和精髓。二是加强与企业和职场的衔接,借鉴和吸纳包括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战略目标、经营理念等企业精神文化,如市场意识、品牌意识、诚信意识、创新意识、协作意识等。三是努力构建体现企业理念和职业精神的校园文化,以为企业培养大批应用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办学目标,以提高为企业以及社会服务的水平作为基本的价值标准,实施严格、规范、标准的管理,不断渗透企业文化、职业文化的元素。四是通过开展对企业的文化调研以及在校园内举行企业文化展,举办“企业家面对面”等互动活动,邀请企业、行业能手到校作报告,组织实训实习,举行社团活动等方式传播和体验企业文化和职业文化。
2.以物质文化为基础,努力营造真实(仿真)的职业环境。高职院校物质文化是校园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校园硬件设施的配置与呈现,包括校园建筑、校园景观设置以及教学场所和生活设施的室内布置。在物质层面上处处凸显“职业性”,凝炼明显的企业文化、职业文化特色。
江门职院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按照建设具有“高职”特点的物质文化的要求,在校园主体建筑物上镶嵌体现“职业性”的办学理念和校训,在校园内建有富有职业感召力的劳动文化园,在园内立有关劳动、职业及创造的名言石刻,在中心广场设置鼓励学生爱劳动、讲敬业的路灯灯箱,在校友中挑选创业典型在专门的宣传栏中进行展示,以企业、行业达人或对学院有贡献的名人、杰出企业家、杰出校友的名字命名教室等,模仿工厂布置教学场所环境,建立教、学、做一体化的专业教学教室,融教室、实训或实验、考证考级以及技术服务与生产为一体,使专业教室具有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实地实训和实践、考证考级强化训练等多种功能,给学生营造一个仿真的“职业环境”。
3.以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为抓手,用“职业人”的标准来塑造学生。制度文化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属于体制机制建设的内容,它是学校运行正常、保持良好秩序的重要保障,起到导向、约束和规范作用。而对于行为文化,其核心在于价值取向,主要表现为师生的行为方式以及延伸出来的意义。
江门职院在学生品行教育上和学生管理模式上,也非常注意吸纳优秀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和文化内容,加强诚信、守法、敬业、协作等与企业文化有密切关联的教育,借鉴企业的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行为规范。
4.以课程设置为亮点,按照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建立“课程包”。课程设置是指按照社会对学生获得社会生存能力的要求而形成的一种课程观念和课程体系。高职教育课程设置,集中表现为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观。
在课程文化建设上,江门职院始终坚持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贴近企业和产业需求、教学内容贴近岗位要求触。对人才需求进行广泛的社会调研并进行预判,成立包含由相关行业、企业的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参与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
江门职院对学生三年在校时间整体安排,积极打造一个“课程包”,把企业文化、职业文化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如大一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大二开设职业道德、商务礼仪等方面课程,大三就业指导课程和SYB创业培训课程,此外还有企业文化、职场心理学、职场人际沟通等选修课程,将企业文化、专业文化融入高职学生的知识结构中,从而产生积极的身份认同感。
5.以实践教学为桥梁,深入拓展工学结合模式,让学生在企业实践中领悟职业内涵。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必要环节。江门职院坚持将职业文化和企业文化的教育融入实践教学环节,从而让学生在就业时赢得主动。一方面实现实践教学场所的企业化,按照企业生产车间或者研发实验室的样式进行布置,尽可能做到相一致,形成真实或仿真的实训氛围;另一方面与企业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学生作为职业人(而不是校园人)去参与企业生产和管理。这样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而且还引导他们自觉地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在实践中受到现代工业精神的影响和严格的职业素质教育。因此,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关系是由单向访问的双向干预,实现了专业建设与企业需求零距离对接、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零距离贴近、实践教学与岗位要求零距离接触。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职业文化的对接与融合是多样的,只要高职院校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就一定能构建充分体现企业文化和职业文化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从而提高学校的软实力。
参考文献:
篇8
理念,即是高校经营和管理的观念,是贯穿于整个教学和管理工作中的指导思想,包括高校的价值观、伦理观和校园文化等诸多方面。理念识别系统MIS也就是将高校的校园文化、伦理和价值观等方面进行浓缩、简化和加工,使之能够被快速的传播并被受众普遍的识别和认同。理念的识别强调整体观念,即高校各部门必须具备一个整体的、完整的、鲜明的价值观。对于外部,它是衡量高校形象的标尺;对于内部,它使高校师生产生有效的凝聚力。高校理念识别系统的具体构成可以分为:学校宗旨、学校精神、学校性格、学校座右铭、学校战略和学校歌曲。以美誉国内外的北京大学为例,“兼容并包”的学校宗旨体现了北京大学广阔的教学情怀;“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学校精神体现了北京大学育人为本、科研向上的朴质教学路线;“思想自由”的学校性格表达了北京大学宽松的人才培养和发展思路;“结交两个朋友、培养两种功夫、乐于吃两样东西、具备两种力量、追求两个一致、插上两个翅膀、构建两个支柱、配备两个保健医生、记住两个秘诀、追求两个极致”④的学校座右铭充分体现了北京大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热烈的学习氛围;“数字化学习与战略人力资源开发”的学校战略形成了北京大学与时俱进、和谐发展的良好态势;热情高昂的校歌“燕园情”则用优美的艺术旋律谱写出了北大人的满腔热血。这些理念识别要素综合起来就构成了北京大学独特的识别符号。
二、行为识别
高校行为识别系统BIS是高校理念识别的外部表现,行为识别具有动态性,它通过高校的各种外事行为和活动对高校的理念进行实施、执行和跟踪评测。在高校的行为识别系统中,基础因素是高校贯彻执行其理念所采用的行为,包括内部行为和外部行为两方面。高校行为必须要在其正确理念的指导下进行规范并具有独到鲜明的特色,才具有识别力并能够被普遍认可。高校的内部行为识别主要指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方式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并强化教职工的归属感,这些活动包括关心教职工的生活和前途、校园内部宣传教育、教职工培训及其他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等。高校的外部行为识别主要是指通过高校的社会公益活动以及社会责任行为等方面向社会公众表现出高校优秀的一面,使高校被社会广泛认可,包括调查民众对高校的口碑和意见、对学校的师资力量和硬件建设进行包装和营销、维护高校的公共关系并进行适度的社会公益活动、寻找高校独特的科研点或师资力量进行定点宣传等。需要强调的是,上述的一切行为都要以高校的理念为指导思想,全面的贯彻、实施高校理念的各项内容,否则是不能产生正确的行为识别效应的。以承德医学院为例,其内部行为的可识别方面主要体现在丰富多彩的教职工课余活动、对离退休职工的悉心关怀、设立博士生校内津贴、组织国际护士节校内文艺演出、召开精神文明表彰大会等方面,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内部教职工的凝聚力并提升了学校对于外部人才的吸引力。而其外部行为的可识别度则表现得更加明显。截止2013年底,承德医学院已协助完成河北省中药资源普查项目;2012年度,“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临床技能综合培训中心”申请“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称号的建设项目获得立项批准。同年,承德医学院医疗卫生服务队举办了以“医暖人心,大爱留乡”为主题的贫困山区医疗帮扶活动,赴定点帮扶村为村民们进行送医送药。2012年底,该校团支部还举办了“让爱与我们同行”的专项主题活动,在为贫困儿童购买体育用具的同时,该校师生还为小学生们进行了免费体检,并向他们进行健康知识的宣传。除此之外,承德医学院的“山清水秀”“光荣革命传统”“古朴踏实”“历史悠久”等一系列头衔也在潜移默化中为其增添了外部行为的可识别度。
三、视觉识别
据研究,人类所能够感知的外部信息,有83%来源于视觉,视觉是人类接受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高校形象的视觉识别系统VIS,即是指通过提炼、抽象、综合等一系列方法将与高校有关的若干非视觉要素转化成为具有鲜明特点的视觉要素和符号,以之代替,从而挖掘更加丰富多彩的应用形式,以最深刻、最直接的方法让受众接收到最明确的信息。高校的视觉识别设计需要遵循的原则有:设计风格不杂乱、视觉冲击性强烈、人性化的界面、对民族个性和风俗的尊重、实施过程不复杂、符合受众的审美观等。对于学校来讲,视觉识别主要分为两大方面,一是建筑物和设施的风格,二是学校徽标的设计。在建筑物的风格方面,对于历史悠久的学府,其建筑物的视觉识别特色主要有:苍老斑驳的印象、具有历史特质的颜色、具有文物价值的景观、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形式、具有纪念意义的雕像或标的物、踏实稳重的整体格调等;而对于一些现代学府,则更加注重建筑物的几何形状、环境的优雅美观、结构的实用性以及色调的稳重或活泼、现代化设施的完善等方面。以清华大学为例,其浓厚的历史底蕴决定了建筑物的朴质无华,学校内部建筑主要以中国古典建筑和苏式风格建筑群为主,突出表现了学校历史悠久的古典柔和美;而新近建造的河北大学新校区则以现代化的建筑为主,以沉稳的棕色主色调搭配现代感较强的连廊、反光玻璃和异形建筑,凸显了高校教学设施的现代化。在学校徽标的设计上,主要遵循的原则有识别性、象征性、造型性、延展性。以天津大学的校徽设计为例,其基本元素包括图形标志、文字标志,该校徽以学校前身“北洋大学”的盾牌标志形状为中心,盾牌中央篆书“北洋”,体现了学校悠久的历史渊源。在整个校徽的外沿,是不间断的锯齿状装饰,这体现了天津大学不仅工科师资力量深厚,且理、工、文、管相结合的综合性也不亚于其他学校。校徽整体为蓝色,代表理性、沉稳、效率、科技,并与白色搭配具有强烈的对比和视觉冲击感。
四、形象设计对校园文化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一)对于高校社会知名度的提高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现今社会,高校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无论在规模扩张还是在生源竞争上,都日趋白热化,任何一所高校都希望最优秀的学生被自己所选拔,每一所高校也都希望自身的综合实力能够名列前茅。而当学生对高校进行选择时,往往是从整体形象、教学质量、特色专业口碑和排名、综合实力、生活环境、声望、效率、信誉等等诸多方面出发。选择的存在,源于认知差异的存在,而高校与高校之间差异的本质之处,即是高校的综合形象。那些符合学生学习追求、形象预期和成长理念的高校,必然具有优先选择权。
(二)有利于国内高校逐步转变办学思路并参与到国际竞争之中
信息的沟通越来越顺畅,世界正朝着“地球村”的方向演变,国际距离越来越近,现在高校所面临的不再是本国狭窄的生源范围,而是国际化的教育市场,在国内的高校与高校之间酣战淋漓之时,国外的知名大学也已然参与到这场战争之中。抛开哈佛、牛津等知名学府不谈,现如今大量的国外地方性高校也已经在国内教育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所以,在这个全球化的教育环境中,国内高校必须要做准市场定位,转变办学思路,通过高校形象的设计来拉升校园文化的建设,进而提高高校品牌的识别度,提升综合竞争力。
(三)能够深度拓展对于文化这类产品的经营模式和思路
篇9
一、技工院校校园文化的特点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积累形成的,反映学校师生价值取向以及团体意识、群体心态、行动规范方面的独具特色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它的职能是通过一定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对人施加影响,从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与其他类型的学校一样,技工院校校园文化除了具有历史的传承性、育人的渗透性、主体的互动性等特点以外,还具有自身的特点。
1.崇尚劳动、技能的蓝领“职业”特点
技工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企业、区域经济为依托,突出职业技能训练,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以培养技能人才为目标,以职业分类和职业标准为依据,集技工教育、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三位一体,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制度紧密结合,相对独立、完整的教育体系。技工院校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一线的技能人才的使命。这决定了技工院校的校园文化蕴含着鲜明的蓝领“职业”特点,融进了更多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标准等文化元素。技工教育应注重培育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理想和职业人格,形式上体现在从传统比较单一的社团文化、文化艺术节等校园活动扩展到融入浓厚企业文化的质量管理、实训场所现场管理、技能竞赛、职业生涯规划等活动,形成崇尚劳动、技能的文化氛围,广大师生以劳动为荣,以技能为荣。
2.“务实”的特点
技工院校培养生产服务一线技术工人的目标和重技能、重实践的教育理念决定着技工院校校园文化具有“务实”的特点。这种务实体现在办学方向上,就是立足市场、依托行业、服务社会;体现在学校的教学活动中,就是更加重视对学生岗位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无论是课程体系还是教学内容均紧紧围绕和针对实际岗位的需求来设计。同时,强化学生的实践观念,使学生意识到,无论是校园教室,还是工厂车间,都是学知识、学技能的场所。通过校内外各种务实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和校外实训基地的顶岗实习,使学生了解、熟悉并掌握企业的生产实践技能,实现学生的培养、就业与企业要求的零距离。体现在学校的管理上,就是多了一些严谨、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少了一些自主、开放和人文元素。
3.“亲企业”的特点
依托行业和企业办学,决定了技工教育是一种“亲企业”的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型的职业教育相比,技工教育与企业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具有更为浓郁的企业文化氛围。这种“亲企业”的特点,首先表现在许多技工院校与企业是一种从属关系。许多大型企业为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都创办了技工院校,技工院校为企业量身定点培养所需的技能人才。同时,许多技工院校承担着为企业技术工人进行培训和技能鉴定的任务,学校和企业紧密合作,各取所需。其次,体现在对企业文化的肯定,并积极融入优秀企业文化,实现校企文化的无缝对接。
二、技工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定位不够准确
一些技工院校对校园文化建设认识模糊,简单地将校园文化归结为校园文体活动,导致了校园文化建设简单化、表面化、低层次化。一些院校只注重外在物质文化的堆砌而忽视内在精神文化的积累,校园文化建设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缺乏内涵。
2.特色不够鲜明
技工院校以培养技能人才为根本任务,其校园文化建设应当紧密围绕这一根本任务进行。然而,由于技工学校办学层次比较低,办学规模总体偏小、办学模式比较单一,许多技工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既缺乏职业氛围,又缺乏人文特色,校园文化活动没能充分体现技工院校的办学特色。
3.重视程度不够
我国技工教育属于中职教育,长期以来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学校将主要精力放在专业建设、技能培训鉴定、招生就业、教学设施建设等方面,无暇顾及校园文化建设,在人力物力投入方面严重不足。不少技工院校对校园文化的建设没有目标,没有规划,没有专门的经费,没有将校园文化建设与其他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从而导致技工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水平参差不齐,特色不够鲜明。
4.未能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主体的作用
技工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应是全体师生员工。教职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主要充当着编剧、导演的角色,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而学生主要充当演员的角色,是校园文化的直接践行者。技工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应该形成全员参与、全方位育人的机制。然而,一些技工院校对校园文化建设缺乏正确的认识,简单地把校园文化建设看着是团委、学生管理部门的事,或是学生社团的事,忽视了全体师生的主体作用,没有让师生员工充分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没有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导向、陶冶、凝聚、约束等作用。
三、技工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举措
随着中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长效机制,促进校企全面深度合作已成为共识。校企文化对接是校企深度合作的重要体现。
1.营造具有浓郁企业文化特色的学习生活工作环境
(1)在校园环境建设中融入企业元素。技工院校在校园环境设置时要借鉴企业特征,渗透企业文化,例如,设置蕴含企业文化的标语、标识、工作制度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企业文化,养成职业习惯,培养职业素质。
(2)实训教学环境的设置尽可能与职业环境对接。技工院校要打破传统课程体系设置,全面推进一体化教学改革,在实训教学环境设置时,尽可能接近工作岗位实际情境。通过仿真的企业环境加强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把教学环境和企业环境融为一体,学生的行为举止、工作规范、安全守则、制度要求、人才管理、现场文明等方面尽可能与企业相融合,养成习惯,形成规范。
2.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运行机制
推进校企全面、深度合作,引入优秀企业文化,实现校企文化无缝对接。尽管技工院校与行业、企业关系比较密切,但随着许多企业的改制、重组或破产,一些企业办的技工学校被推向社会,加上一些大型企业在招聘高技能人才时对学历的限制,使得技工院校与一些企业的关系又渐行渐远。近几年,随着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校企全面、深度合作已成为技工院校提升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
(1)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工学结合的载体,搭建校企文化对接的平台,实现校企文化的交融。一是要强化师资队伍的职业素养,建立一支熟悉企业文化的师资队伍。教师在教学中,把企业的管理和文化引入到课堂,使学生在校园和课堂就可以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提升职业素养。二是邀请企业全方位参与教学改革,优化技工院校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建设生产性实训中心,并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参与实训教学,定期邀请企业管理人员来校开设企业文化讲座。三是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真正实现技工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学校精神与企业精神、教育教学管理理念与企业管理理念的有机结合,营造全新的育人环境。
(2)引入现代企业运行机制。要创新公办技工院校的用人机制、考核分配机制。特别是在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方面,要引入现代企业运行机制,一些实训基地可建设成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实行企业化管理,将实训基地变成校内工厂,让学生在具有浓郁企业文化氛围的实训场所学习训练,实实在在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
(3)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规范学校内部管理,形成技工院校独特的制度文化
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是现代企业加强管理,提高产品质量,获得社会声誉的一项重要措施。国家重点技工院校按要求都引入了质量管理体系。因此,在实际管理中,要全面深入推进该体系的运行,加强技工院校内部管理,大幅度提高管理水平,使学校管理走向标准化、规范化的轨道,缩小技工院校与现代企业之间管理水平的差距,从而更好地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
(4)引入6S管理理念,加强现场管理,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在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学或实训教学中引入6S现场管理,以6S管理来规范学生的实习和日常工作,并以此细化各种基础管理,强化各种思想观念,培养师生良好的工作习惯,形成严谨认真、遵规守纪、环境整洁、文明礼貌、安全高效的行为习惯,使6S管理活动从“形式化”走向“习惯化” 。
3.精心设计,合理规划,建设特色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的形成是历史的积淀,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精心设计,科学规划。技工院校要精心设计校园文化建设方案。无论是校徽的制作、校训的确定、校歌的创作、校刊的编辑、校服的设计,还是校园建筑的布局、教室宿舍文化布置,都要充分体现技工院校的学校精神,同时又要融入企业文化元素。技工院校要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一方面,可诚邀企业的管理精英、技术精英、营销精英等为校园文化建设出谋划策,提出富有企业文化元素的独特见解。另一方面,要注重来自企业的信息反馈,通过对毕业生跟踪调查了解毕业生对企业文化的适应状况和企业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建议和意见。
4.创新校园文化活动载体,实现校企文化对接
技工院校校园文化活动应更多体现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职业心理等职业文化,更好地实现与企业文化的互动与对接。一是将学生课外文化活动与企业职工的文化活动结合起来;二是有意识地将企业文化引入到学生课外活动中;三是举办多种多样的学生科技活动和专业技能竞赛活动,将创新意识、科技意识、市场意识等企业文化的内涵有机融入;四是经常举办企业家、校友报告会和企业文化讲座,组织学生到企业、工业园区调查、学习参观,了解企业文化。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传播和实践企业文化,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职业品质。
篇10
一、优秀企业文化走进高职校园的必要性
作为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中最具特色的文化活动,优秀企业文化的引入越来越为更多的高职院校所重视。各职业院校应根据自身条件,多形式、多渠道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了解和熟知优秀企业文化的内涵所在。首先,从培养目标看,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面向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定位决定了绝大多数毕业生未来将在企业从业,步入职场后,对优秀企业文化的了解和熏陶将使他们尽快进入角色。其次,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天然联系,决定了两种文化必须相融合,相融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高职学生有相当一段时间将在企业顶岗实习。这必然要求学校要走出校园,融入企业,了解优秀的企业文化。
二、优秀企业文化走进高职校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优秀企业文化讲座“不感冒”。优秀企业文化走进高职校园一种简单易行的方式就是请优秀企业的管理人员走进高职校园开讲座。通过讲座的形式让在校学生先期接触优秀企业文化,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对优秀企业文化有所认同,有所感受。这样,将来他们走上工作岗位能先于别人适应工作,缩短与工作岗位的磨合期。但是成效往往差强人意。原因如下:有的高职院校引进企业文化讲座纯粹是为了完成任务,“只重量、不重质”,并非优秀企业文化讲座,讲座内容陈旧,没有新意;有的优秀企业高管不善于言辞表达,“肚里有货倒不出”,讲座时,磕磕绊绊,结结巴巴,无法调动现场学生的积极性,效果不佳。2.优秀企业文化实践活动浮于表面。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顶岗实习环节是必不可少的,顶岗实习环节可以看做是与优秀企业文化亲密接触的难得机会,但是往往“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很多时候,顶岗实习中顶的“岗”是虚的,很多优秀企业不会将实实在在的岗位“虚位以待”,因此学生在这种情形下不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无法感受到优秀企业文化。其次,用人单位仅仅就将学生看做廉价劳动力,没有给予学生优秀企业文化中的人文关怀,学生在顶岗实习中怨声载道,“人在曹营心在汉”。在这两种情形下,优秀企业的企业文化不可能真正走进学生心里。3.学生无法领会优秀企业文化的强大作用。优秀企业文化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企业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凝练出来的,有的甚至积聚了几代创业者的智慧结晶,是企业的一笔宝贵财富。很多老师在向学生灌输优秀企业文化时着重点放在优秀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讲它既是支撑企业生存的组织凝聚力,能够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更是一种社会资本,形成相互合作、相互支持的“社会资源”,有利于创造宽松的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但是以上这些说起来都非常空泛,没有落于实处的语言学生不能有效领会,不能从心里对优秀企业文化的强大作用形成共识。
三、优秀企业文化走进高职校园存在问题的解决思路
1.从学生需求的角度来开设优秀企业文化讲座。首先,进行学生毕业就业岗位数据分析,大致了解学生大多是进入哪些企业,当然以民企、私企为多,三资企业次之,从这三种企业中找出一些优秀企业,请这些企业中善言辞、有经验的高管或优秀人才来学校做关于优秀企业文化的讲座。其次,不要指望一场优秀企业文化的讲座适合所有在校学生,应根据不同专业学生,就业方向的不同,分别引进对应的优秀企业文化,这样,学生听起来会更感兴趣,收获也会更大。2.打造高职院校与优秀企业的深度合作。高职院校在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之前,首先要挑选优秀的企业。那么,什么样的企业才是优秀企业呢?就是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并有影响力的企业。高职院校不仅要将学生送到这些优秀企业去进行“工学交替”的顶岗实习,更要与这些优秀企业签订长期协议,将这些优秀企业成为高职院校的实习基地。这样,有利于学生与优秀企业的企业文化零距离接触,对优秀企业的企业文化深切认同。在此过程中,学生会对未来的工作环境形成一定的认知,对本专业的知识技能有深刻的认识和感受,从而使学生在三年的学习生活中,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职业技能以及职业素质方面去积累和准备,以达到优秀企业对人才的需要。3.将优秀企业文化的渗透与课程相结合。为使高职学生对优秀企业文化有更好的了解和吸收,高职院校还应将优秀企业文化的渗透于以“项目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相结合。这种教学根据项目式任务来设置教学模块并组织课堂教学,是一种以专业技能课为基础,以项目任务为中心,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其目的在于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在职业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该课程为学生提供一个更逼真的准职业教育环境,这种准职业教育环境无疑为学生接受优秀企业文化的熏陶,让优秀企业文化走进校园提供了一个更好地途径“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而目前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主要特征体现在是否有较高的职业素质和水平,而职业素质和水平仅仅通过书本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无法形成的,希望借助大量优秀的企业文化走进高职校园,融入高职校园,使学生们真正做到从校园到职场的“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王伟张丹.企业文化融入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必要性[J];北方经贸,2013,(12):179-179.
- 上一篇:创客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关系
- 下一篇:体育活动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