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重点知识范文

时间:2023-11-17 17:47: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重点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物重点知识

篇1

2021中考生物必考知识点有哪些你知道吗?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是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和概括出来的,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课本中各章节内容之间,也具有密切联系,共同阅读2021中考生物必考知识点,请您阅读!

中考生物必考知识点一、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1、软体动物种类很多,约有10

万种,是动物界第二大门类。节肢动物是最大的动物类群。

2、常见的软体动物有:

河蚌,乌贼 , 石鳖、扇贝、文蛤。

3、贝壳是由

外套膜 分泌的物质形成,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双壳类动物用 足 运动,用 鳃与水流进行气体交换,同时完成摄食。(河蚌的运动器官是斧足)

4、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①柔软的身体外面有外套膜

,大多有 贝壳 ;②运动器官是 足 。

节肢动物

5、蝗虫的身体分为

头部 , 胸部 , 腹部 三个部分,头部负责感觉和摄食,有 3个单眼, 1 对复眼,一对触角,口器用于摄食;胸部是运动中心,有三对足两对翅;腹部和呼吸有关,体表有气门,蝗虫用 气管 呼吸。体表有 外骨骼。(外骨骼不仅能保护自己,还能防止体内水分蒸发)

6、外骨骼不随身体的长大而生长,因此会出现蜕皮现象。

金蝉脱壳的“壳”指的是外骨骼。

7、昆虫的基本特征:有

1对触角,一般有 2 对翅, 3对足。昆虫是节肢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唯一会飞的动物,昆虫是地球上种类和数量最多的一类动物,原因是具有翅。(如蝗虫、七星瓢虫、蜜蜂等)昆虫是节肢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

8、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

体表有坚韧的 外骨骼 ; 身体和附肢 都分节。

9、常见的节肢动物有:蝗虫、七星瓢虫、蜜蜂、蚊蝇、蝴蝶、蜘蛛、蜈蚣、蝉、虾、蟹、蜱虫

等。

二、鱼

1、现存的动物约有150多万种,根据体内有无脊柱分为两类。

脊椎动物:体内有 脊椎骨 组成的 脊柱(鱼类、两栖、爬行、鸟类、哺乳类等);无脊椎动物体内没有 脊椎骨 组成的 脊柱 (原生动物、腔肠、扁形、线形、环节、软体、节肢动物)。

2、鱼是脊椎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类群。

四大家鱼指的是青鱼、草鱼、鲢鱼、鳙鱼。

3、鲢鱼的鳍有

5 种 7 片,分别是 胸鳍、腹鳍、背鳍、尾鳍、臀鳍。(胸鳍、腹鳍和背鳍能维持身体平衡,但背鳍起到关键作用。)尾鳍既是前行动力,又决定身体的运动方向。

4、侧线:感知水流和测定方向。

5、鱼能停留在不同的水层,因为鳔能调节比重。

6、石斑鱼的幼体是

雌 性,发育到一定阶段可转变为 雄 鱼,有性逆转的现象。

7、鱼在水中生活至关重要的两点是:1、能在水中呼吸;

2、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 。

8、鱼的身体分为头部、躯干部和尾部,身体呈流线型,有利于减少鱼在水中运动时遇到的阻力。

9、鱼是靠

尾部 和 躯干部 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10、鱼是用鳃呼吸的,鳃的主要部分是鳃丝,鳃丝中密布毛细血管,故鳃为鲜红色。

鳃丝既多又细,扩大鳃与水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呼吸。口和鳃盖后缘交替张合。

11、鱼的特征:1、生活在

水中 2、体表常有 鳞片 覆盖3、用 鳃 呼吸4、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初中如何学好生物一、预习

预习是在老师讲课前,先浏览一遍讲课内容,在浏览时,应用笔将自己认为是重点的内容划出来,将自己看不懂的内容标出来,将浏览后产生的问题记下来,有能力、有条件的还可以自己做出预习笔记。

通过这样的预习,为下一步听讲奠定基础,使自己的听讲更加有的放矢,听讲时就可以对自己已经弄懂的或重点知识重新加深印象,并比较一下老师的理解与自己的理解有什么差距,如果自己理解得不深,则可以进一步加深理解。

对于自己预习时还不懂的问题,则是听讲的重要内容,一定要当堂弄清楚。对于在预习中产生的问题,如果老师讲到了,则要听懂,如果老师没有讲到,一定要向老师问清楚。预习也为将来的自学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很多优秀学生的经验都说明了一个共同点,即学生的主要功夫应下在课堂上。我们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解决一种矛盾,即已知与未知的矛盾,通过学习把未知转化为已知,然后又有新的未知的出现,我们再来完成这个转化过程。而由未知转化为已知的过程是在课堂上,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因此应该是很顺利的。

二、复习和作业

每节课上,一般老师都要留一定量的作业,这些作业的内容多是讲课的重点内容,是应该认真对待的。作业的过程就是复习巩固听学知识的过程,但是,很多同学把作业仅仅当成是一种任务,甚至当成是个负担。

因此,急急忙忙赶完作业,就认为当天的任务完成了,殊不知,这种做法对学习的帮助是微小的。无论课上老师是否留有作业,课下都应该先进行复习,及时将当天老师所讲的知识复习一遍,这可以加强记忆,克服遗忘。

心理学家对遗忘和记忆都进行过实验和研究,德国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实验研究成果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遗忘曲线”表明了遗忘发展的一条规律,即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

三、总结

总结是指在学习完某一章知识,对此章知识进行整理、重组,总结出该章知识的联系、知识的系统或知识的结构,以便我们能从知识的整体上把握知识,从而加深理解知识和灵活掌握知识。总结的方法一般可用构建知识网络的方法和纲要法。

学霸分享的生物学习方法课前预习

预习是在老师讲课前,先浏览一遍讲课内容,在浏览时,应用笔将自己认为是重点的内容划出来,将自己看不懂的内容标出来,将浏览后产生的问题记下来,有能力、有条件的还可以自己做出预习笔记。

通过这样的预习,为下一步听讲奠定基础,使自己的听讲更加有的放矢,听讲时就可以对自己已经弄懂的或重点知识重新加深印象,并比较一下老师的理解与自己的理解有什么差距,如果自己理解得不深,则可以进一步加深理解。

对于自己预习时还不懂的问题,则是听讲的重要内容,一定要当堂弄清楚。对于在预习中产生的问题,如果老师讲到了,则要听懂,如果老师没有讲到,一定要向老师问清楚。预习也为将来的自学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仔细听讲

很多优秀学生的经验都说明了一个共同点,即学生的主要功夫应下在课堂上。我们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解决一种矛盾,即已知与未知的矛盾,通过学习把未知转化为已知,然后又有新的未知的出现,我们再来完成这个转化过程。而由未知转化为已知的过程是在课堂上,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因此应该是很顺利的。

有很多学生就是课上认真听讲,在45分钟的时间里完成学习任务。但是,总有些人,课堂上不认真完成由未知向已知的转化,白白浪费掉45分钟,反而在课下再花时间去完成转化,此时已没有老师的`指导,只有课本上的内容,显然是不会有好效果的。

课后复习

每天的复习一定要避免机械的重复,而应抓住老师讲课的重点、知识的联系和老师讲课的思路,将老师讲课内容按照自己的理解,用语言表述一番。

篇2

知识是青年人的最佳的荣誉,老年人最大的慰藉,穷人最宝贵的财产,富人最珍贵的装饰品。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生物高中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生物高中知识点1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依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2、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步骤:对光低倍物镜观察移动视野中央(偏哪移哪)

高倍物镜观察:①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②调节大光圈、凹面镜

3、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根本区别为:有无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①原核细胞:无核膜,无染色体,如大肠杆菌等细菌、蓝藻

②真核细胞:有核膜,有染色体,如酵母菌,各种动物

注:病毒无细胞结构,但有DNA或RNA

4、蓝藻是原核生物,自养生物。

5、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统一性体现在二者均有细胞膜和细胞质。

6、细胞学说建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耐人寻味的曲折。

7、组成细胞(生物界)和无机自然界的化学元素种类大体相同,含量不同。

8、组成细胞的元素

①大量元素:C、H、O、N、P、S、K、Ca、Mg

②微量元素:Fe、Mn、B、Zn、Mo、Cu

③主要元素:C、H、O、N、P、S

④基本元素:C

⑤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元素为C,鲜重中含最最多元素为O

9、生物(如沙漠中仙人掌)鲜重中,含量最多化合物为水,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为蛋白质。

10、(1)还原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脂肪可苏丹III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IV染成红色);淀粉(多糖)遇碘变蓝色;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2)还原糖鉴定材料不能选用甘蔗

(3)斐林试剂必须现配现用(与双缩脲试剂不同,双缩脲试剂先加A液,再加B液)

11、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结构通式为NH2—C—COOH,各种氨基酸的区别在于R基的不同。

12、两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二肽,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叫肽键。

13、脱水缩合中,脱去水分子数=形成的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条数。

14、蛋白质多样性原因: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千变万化,多肽链盘曲折叠方式千差万别。

15、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原子和一个侧链基因。

16、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核酸,它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作用,核酸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

一类是核糖核酸,简称RNA,核酸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

17、蛋白质功能:

①结构蛋白,如肌肉、羽毛、头发、蛛丝

②催化作用,如绝大多数酶

③运输载体,如血红蛋白

④传递信息,如胰岛素

⑤免疫功能,如抗体

18、氨基酸结合方式是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水,如图:

HOHHH

NH2—C—C—OH+H—N—C—COOHH2O+NH2—C—C—N—C—COOH

R1HR2R1OHR2

19、DNA、RNA

全称:脱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

分布: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

染色剂:甲基绿、吡罗红

链数:双链、单链

碱基:ATCG、AUCG

五碳糖:脱氧核糖、核糖

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

代表生物: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噬菌体、HIV、SARS病毒

20、主要能源物质:糖类

细胞内良好储能物质:脂肪

人和动物细胞储能物:糖原

直接能源物质:ATP

生物高中知识点21.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

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

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3.两条遗传基本规律的精髓是:遗传的不是性状的本身,而是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

4.孟德尔成功的原因:正确的选用实验材料;

现研究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再研究两对或多对性状的遗传;应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基于对大量数据的分析而提出假说,再设计新的实验来验证。

5.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原因提出如下假说: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生物体再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6.萨顿的假说: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

(通过类比推理提出)

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在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染色体也是成对的;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也是如此;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也是自由组合的。

萨顿由此推论: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秦代传递给下一代的。即基因就在染色体上。

7.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的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

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8.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大小一般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叫做同源染色体。

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做联会。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叫做四分体。

9.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10.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中的数目,其中有一半的染色体来自(父方),另一半来自卵细胞(母方)。

11.基因分离的实质是: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的随着配子遗传给后代。

1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在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13.红绿色盲、抗维生素D佝偻病等,它们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所以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叫做伴性遗传。

14.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只有少数生物(如HIV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5.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的,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DNA分子中的脱氧核苷酸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

16.碱基之间的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做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17.DNA分子的复制是一个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复制需要模板、原料、能量和酶等基本条件。

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

18.遗传信息蕴藏在4种碱基的排列顺序之中,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而碱基的特定的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

19.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断。

20.RNA是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的,这一过程称为转录。

21.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就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这一过程叫做翻译。

22.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23.基因还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24.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基因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精细的调控着生物体的性状。

25.中心法则描述了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主要内容是: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自我复制,也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但是,遗传信息不能从蛋白质传递到蛋白质,也不能从蛋白质流向DNA或RNA。

26.修改后的中心法则增加了遗传信息从RNA流向RNA,从RNA流向DNA这两条途径。

27.基因与性状之间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

有些性状是由多个基因共同决定的,有的基因可以决定或影响多种性状。一般来说,性状是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28.DNA分子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缺失,进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

29.由于自然界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很多,基因突变还可以自发产生,因此,基因突变在生物界中是普遍存在的。

30.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不定向的。

31.在自然状态下,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

32.基因突变可能破坏生物体与现有环境的协调关系,而对生物有害,也可能使生物产生新的性状,适应改变的环境,获得新的生存空间,还有些基因突变既无害也无益。

33.基因突变的意义: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

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

34.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35.染色体结构的改变,都会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性状的变异。

36.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增加或减少。

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的增加或减少。

注意三种可遗传变异的区别:基因突变重在产生了新基因,基因重组是兄弟姐妹有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染色体变异是唯一可以在显微镜底下观察到的变异。

37.染色体组: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有不同,携带着控制生物生长发育的全部遗传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一个染色体组。

38.单倍体: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叫单倍体(例:雄蜂)。

39.二倍体和多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几个染色体组就是几倍体。

40.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低温处理等。

目前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是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生物高中知识点31.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分为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其中细胞内液占2/3。

2.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血浆;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组织液。

3.内环境不仅是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而且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种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

5.溶液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溶质微粒的数目。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生理盐水的浓度是0.9% 的NaCl。细胞内液渗透压主要由K+维持。

6.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7.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种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8.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发射弧,反射弧通常会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9.兴奋的产生:静息时,由于钠钾泵主动运输吸收K+排出Na+,使得神经细胞内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而Na+浓度比膜外低。

静息状态下,由于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产生外正内负静息电位。受刺激时,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加,Na+内流,此时为协助扩散,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产生外负内正动作电位。

10.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双向的

1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单向,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

12.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13.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的调节,这就是激素调节。

14.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

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调节机制,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15.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

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

16.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称为植物激素。

17.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

激素种类多,量极微,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

18.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骨髓和胸腺、脾脏、淋巴结、扁桃体)、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

19.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清除和监控。

20.非特异性免疫:人人生来就有的,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黏膜,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21.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

其中B细胞主要靠生产抗体消灭抗原,这种方式称为体液免疫,T细胞主要靠直接接触靶细胞消灭抗原,这种方式称为细胞免疫。

22.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

(注意其区别)

23.免疫学的应用:免疫治疗、免疫预防、器官移植。

24.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

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25.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

26.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7.种群的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28.种群的空间特征:均匀型、随机型、聚集型。

29.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等,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常常需要建立数学模型。

30.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很多。

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因此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数量还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

31.研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的意义:防治有害动物,保护和利用野生生物资源,拯救和恢复濒危动物种群。

32.自然界中确实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大致呈“J”型。

33.种群经过一定时间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称为“S”型曲线。

34.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35.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36.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重要特征。

群落的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和寄生等。竞争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37.群落的空间结构:垂直结构大都具有明显分层现象,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差异、光照强度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常呈镶嵌分布。

38.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39.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40.演替的类型:①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例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裸岩)。

②次生演替(是指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它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例如: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

41.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42.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一般不超过5个营养级。

43.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其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44.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就是食物网。

45.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46.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不可逆不循环,逐级递减。

47.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帮助人们科学规划和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帮助人们合理的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48.生态学的基本原理:物质循环再生和能量多级利用。

遵循这一原理,可以合理设计食物链,使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被分层次多级利用,使生产一种产品时产生的有机废弃物,成为生产另一种产品的投入,也就是使废物资源化,以便提高能量转化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49.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篇3

【关键词】生物教学

生物技术 生命科学教育

今天的幼师生是未来的科技基础教育导师,将担负着用人类创造的先进的科学知识,以通俗、易懂、乐于接受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对儿童进行科技启蒙教育的重任。因此,幼师生自身科技意识的树立和科技知识的掌握,决定着未来的科技启蒙教育的发展方向。关系着一代代新人的健康成长。“从娃娃抓起”,“从教娃娃的老师抓起”,这些思想已经成为当今许多有识之士的共同思路。许多科学家都预言,21世纪,生命科学将是自然领域中的带头科学,迅猛发展的生物技术对解决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粮食、能源、资源、环境和健康等许多大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生物技术将成为跨世纪技术革命的主角。

作为一名生物教师,近年来,我在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生物技术知识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具体做法如下。

一、改革生物学教材。完善课程内容的科技结构

改革和加强自然科学课程是实施“园丁科技教育行动”的重要内容。教学内容要适应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形势的需要,及时反映基础科学、现代科技的新成果和由于现代生产带来的新问题而形成的新学科。而现行幼师生物学教材是1986年1月编辑的。无论教学体系还是教材内容都明显沉旧落后,教材学术知识过多。轻知识应用,缺乏实用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大力改革生物学教材,调整内容,优化结构,删减陈旧、繁琐、重复的内容,增加一些现代生物技术知识的含量,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现代化科技、文化教育发展趋势,体现师范教育特点的课程结构和教育内容体系。如,在讲植物类群时,删减各植物类群(藻类植物、菌类植物、苔藓植物、裸子植物)的形态结构,在菌类植物部分,增加了利用“基因工程由细菌生产人胰岛素“的内容;增加利用“基因工程的发酵工程由大肠杆菌、酵母菌生产蛋白质、氨基酸等食品原料”的内容,补充现酵工程的发展状况。经过这样的调整。扭转了重理论轻技术,重知识轻应用的现象。幼师生物学教材可以联系现代生物技术知识的内容很多,介绍这些密切联系实际的科学知识,让学生看到科技知识的力量,由此唤起学生热爱科学,相信科学的情感,激发她们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学习的强烈愿望。

二、课堂教学是渗透生物技术知识的主阵地

课堂教学是进行科技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重要阵地,采用恰当、易行的方法,寓科技内容与教学中,树立学生的科技意识,培养她们的科技兴趣,造就具有一定的科学情操和科学素养的未来的科技启蒙教育教师。

1.结合教材内容,明确渗透目标和内容

生物技术知识的渗透要结合教材内容,充分挖掘本学科的科技含量,选准结合点,增加一些科技新知识和新成果,也就是要明确科技教育目标和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地渗透。科技教育目标和内容如下表:

2.坚持渗透的经常性

教学中时刻不忘把现代生物技术及其新成果寓于教学中,这就要求教师要追踪最新科技信息。不断丰富自己对科学技术的最新进步的了解,尤其是那些出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最新技术进步以及对这些技术进步的科学原理的了解。也就是要紧跟生物科学发展的步伐,不断更新知识。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多举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实例,使学生理解这样的道理:生物学的发展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表示促进、推动)。

3.突出渗透的自然性

生物技术知识渗透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附着于知识的讲授中,使知识传授与科技教育有机结合,水融,切忌牵强附会,喧宾夺主。如在将遗传和变异时,讲到遗传病对人类健康的严重危害,同学们正在憎恨遗传病的残酷、无助时。及时补充介绍现代高技术“优生遗传工程的尝试”,用实例阐明,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根治遗传病真正实现优生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幻想。不久将逐渐变成现实。生动的实例。令人感到耳目一新,使学生在掌握遗传、变异等知识的同时。自然地丰富了生物技术知识,培养了科学兴趣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4.采用多种形式多方面进行渗透

篇4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特点 高职学生 五种意识

自1999年实行高校扩招政策以来,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的办学规模迅速扩大,无论是在校生人数还是院校数量均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高专教育迎来,我国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指出: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建设大发展的坚强支柱,它不同于普通的高等教育。高职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其鲜明的职业岗位针对性,它培养的人才处于社会人才中的较高层次,而他们活动的领域更贴近实践,又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属于技术应用型人才。这种人才有别于学术型、工程型和技能型人才,它能够独立成为一种教育类型。

与普通的高等教育相比较,高职教育应使学生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技术应用能力强。高职教育应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以岗位技术标准为依据构建课程结构,以真实产品的生产或工作任务的完成实施教学,促使学生的职业技术更专、更强。

第二,职业素养高。职业教育既要“使无业者有业”,又要“使有业者乐业”。技术只能使无业者有业,素质才能使有业者乐业,使有业者得到持续的发展。职业院校的素质教育应更加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的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踏实肯干、谦虚好学和与人合作的精神,安心在一线工作。

第三,岗位适应快。高职教育要倡导教学设计与职业岗位的对接,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最大限度地缩短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学生上岗就能工作。

因此,高职教育应注重学生以下五种意识的培养。

一、强化学习意识,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学习意识是指个体在获取知识和巩固知识的过程中,对自身的状态和特点、自身与所学知识之间的关系、获得知识和巩固知识效果等的认识与评价。在心理学上,指个体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是个体所特有的反映形式。它具有自觉性、能动性、社会性三个特点。换言之,指个体能够有意识地、自觉地以知识、概念、思想等观念形式在头脑中对自身学习进行反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一份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该报告由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供,提出了“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通行证”的重要观点,并指明了终身学习通过四大支柱实现: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这也是每个人全面发展的知识支柱。

虽然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但毕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按照现代高等教育的要求,非常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的相对系统性,办学必须符合高等教育的规律,教学必须达到高等教育的水准,并注重学生的政治素养、道德素养、法律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时代在进步,社会发展突飞猛进,新的知识不断出现。每个人要想使自己有所成就,只有具备良好的学习心态、意识,不断充电,与时俱进,才能跟上时代步伐,才有可能实现人生价值,获得成功。

二、强化实践意识,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高职学生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所需要的应用性人才,所学的理论知识必须与实践相结合。高职教育就是要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高职教育应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以岗位技术标准为依据构建课程结构,以真实产品的生产或工作任务的完成实施教学,促使学生的职业技术更专、更强。高职教育要倡导教学设计与职业岗位的对接,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按照技术领域或职业岗位要求,参照国家职业标准,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课程标准;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实施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促使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要求更加吻合,最大限度地缩短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学生只要上岗就能工作。

为此,高职教育要使高职学生积极地投身到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去经受锻炼,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学习和运用的统一。通过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及志愿者活动,对课内所学知识会有更直接的实践感觉、实践把握,从中会发现更多所在专业领域内和其他领域内日新月异的变化。在实践过程中应注意虚心学习、不怕吃苦、勤于思考、善于总结。

三、强化企业文化意识,实现大学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在经历30多年初步发展和近十年快速发展后,规模发展很快,院校数与在校生数已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规模的快速扩张之后。高职教育的内涵建设成为当前的主要任务。应该看到,在内涵建设中,高职教育的文化建设刚刚起步,且尚未形成自觉,这是高职教育内涵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关节点所在,而文化建设的重点在于如何使大学文化与企业文化在高职教育中有机融合。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形成的经营理念、经营目的、经营方针、价值观念、经营行为、社会责任、经营形象等的总和。高职教育与产业有着天然的渊源关系。从最初的学徒制来看,职业教育是在企业内部进行的,是企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后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的产生,职业教育才逐渐从企业中分离出来,走上专业化发展道路。职业院校虽从企业中独立出来,但与企业的协作却并没有因此而减弱,产教结合成为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

从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理念看,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在大学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和建设上下功夫。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属性和培养目标相适应,高职教育应坚持以行业(企业)文化为本,自觉将行业(企业)文化或地方文化融入到学校文化建设中,吸收到教学内容中,渗透到日常教育活动中。这实际上就要求高职教育做到使产业文化进教育,把产业发展进程中形成的特色文化和优良传统充实到教育体系之中;使企业文化进校园,工作文化进课堂,把相应工作岗位所需要的文化理念,如制造业的精细、金融业的严谨、会计业的诚信等,自觉地渗透到相关专业课程中去。

实现大学文化与行业(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应成为高职教育的一种价值追求,需要研究、探索、凝聚、积累,更需要设计、系统规划、不断推进。

四、强化团队意识,发挥集体潜能

所谓团队意识,简单来说就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团队意识的基础是尊重个人的兴趣和成就。核心是协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反映的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并进而保证组织的高效率运转。团队意识的形成并不要求团队成员牺牲自我。相反,挥洒个性、表现特长保证了成员共同完成任务目标,而明确的协作意愿和协作方式则产生了真正的内心动力。团队意识是组织文化的一部分,良好的管理可以通过合适的组织形态将每个人安排至合适的岗位,充分发挥集体的潜能。如果没有正确的管理文化,没有良好的从业心态和奉献精神,就不会有团队意识。

职业活动中不仅需要竞争,而且需要主动合作精神,竞争与协作相伴而生,相离而失。实践证明,一个人的职业活动,总是与一定的职业群体相联系,离不开同行业的支持与协作,特别是在生产力高速发展的今天,职业分工越来越细,劳动过程更趋专业化、社会化,需要加强联合。产业间相互依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发展趋势,也要求一个单位内部部门之间、员工之间必须团结协作。

五、强化职业意识,体现职业教育本质

高职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其鲜明的职业岗位针对性,即“职业性”。这就要求高职学生必须注重职业意识的培养。

职业意识是作为职业人所具有的意识,以前叫做主人翁精神。具体表现为:工作积极认真,有责任感,具有基本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既影响个人的就业和择业方向,又影响整个社会的就业状况。职业意识由就业意识和择业意识构成。就业意识指人们对自己从事的工作和任职角色的看法;择业意识指人们对自己希望从事的职业。职业意识是人们对职业劳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成分的综合反映,是支配和调控全部职业行为和职业活动的调节器,它包括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协作意识和奉献意识等方面。职业意识是职业道德、职业操守、职业行为等职业要素的总和。职业意识是约定俗成、师承父传的。职业意识是用法律、法规、行业自律、规章制度、企业条文来体现的。职业意识有社会共性的,也有行业或企业相通的。它是每一个人从事工作的岗位的最基本,也是必须牢记和自我约束的。

高职教育中的职业意识教育培养必须贯穿于整个高职教育的始终,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形成全新的教学模式。这对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我国高职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同样具有非凡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毅.职业学习与就业指导[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2]詹万生.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王荣发.职业发展导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4]周明星.职业教育学通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篇5

酶(enzyme)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对其底物具有高度特异性和高度催化效能的蛋白质或RNA。酶的催化作用有赖于酶分子的一级结构及空间结构的完整。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酶的高中生物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酶的高中生物知识点1一、酶的发现

1773年,斯帕兰札尼(意大利),把肉块放入金属笼内,让鹰吞下,肉消失,证明胃具有化学性消化;1836年,施旺(德国),从胃液提取消化蛋白质的物质;1926年,萨姆纳(美国),提取脲酶结晶,证实脲酶是一种蛋白质;20世纪80年代,切赫和奥特曼(美国),证明少数RNA具催化作用。结论: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

二、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1.酶浓度

在底物充足,其他条件适宜且不变,酶促反应速率与酶浓度成正比,见图1。

2.底物浓度

在底物浓度较低时,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的增加而加快;当底物浓度很大量,反应速率达到最大值,此时再增加底物浓度,反应速率不再增加。见图2。

3.温度

酶促反应速率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达到最适温度后,酶促反应速率随温度的继续升高反而下降,超过一定温度后酶的结构会被破坏,从而失去活性。实验证明:高温、低温都影响酶的活性,但高温会使酶失去活性。见图3。

4.pH

酶对pH值十分敏感。酶只有在一定pH值范围内才表现出活性,一般地说,酶的最适pH值在4~8之间。但各种酶最适pH值互不相同,甚至差别很大。如胃蛋白酶最适pH值在1.5~2.2之间,而胰蛋白酶最适pH值范围在7.7左右。实验证明:过酸、过碱环境也使酶的活性降低甚至失活。见下图4。

酶的高中生物知识点2酶的作用和本质

1、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⑴细胞代谢: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是细胞生命活动的基础。

⑵酶的作用:通过“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可以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具有催化作用,同时证明,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具有高效性的特性。

⑶酶的作用机理:①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②催化剂的作用: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促进化学反应的进行。

③作用机理:催化剂是降低了反应的活化能。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思考:酶在化学反应中,能不能增加生成物的量?不能。酶只是降低活化能,加快反应速率,缩短达到平衡的时间,但不会使生成物的量增加。

思考:酶在化学反应中,能不能增加生成物的量?

不能。酶只是降低活化能,加快反应速率,缩短达到平衡的时间,但不会使生成物的量增加。

2、酶的本质

⑴酶本质的探索:最初科学家通过大量实验证明,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在20世纪80年代,又发现少数RNA也具有催化作用。

⑵酶的本质: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3、酶的特性

⑴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

⑵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剂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⑶作用条件较温和:高温、过酸、过碱,都会使酶的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在低温下,酶的活性降低,但不会失活。

思考:酶与无机催化剂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⑴化学反应前后数量和性质不变;⑵加快化学反应的速度,缩短达到平衡的时间,但不能改变平衡点;⑶都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酶的高中生物知识点3酶的分布、分类、合成和分泌过程

⑴酶的分布:酶既可以在细胞内发挥作用,比如线粒体内的呼吸氧化酶和叶绿体中的光合作用酶等;也可以分泌到细胞外起作用,比如唾液淀粉酶、胃蛋白酶等各种消化酶。不仅如此,在体外适宜的条件下酶也具有催化作用,比如可以把唾液淀粉酶加入到试管里,在适宜的条件下催化淀粉的水解反应。

⑵酶的分类:

①根据酶在细胞中的分布可分为:胞外酶(如各种消化酶)、胞内酶(如呼吸酶、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

②根据酶的作用反应物和产生器官分为: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唾液淀粉酶、胰和肠麦芽糖酶、胰脂肪酶、肠脂肪酶等。

③根据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性质分为:水解酶、氧化酶、转录酶、逆转录酶、合成酶等。

⑶酶的合成过程:

①遵循中心法则

篇6

近些年来,我国的电子商务得到了迅猛发展,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淘宝、天猫、京东商城、1号店等网上购物平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每年一度的“618”、“双11”网络购物节,更是能引发巨大轰动。再加上我国的网络用户不断增长,造成电子商务行业的人才开始出现紧缺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培养高质量的电子商务人才,是我国中职院校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如今,我国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的中职院校越来越多,为社会输送了不少可用之才。但电子商务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必须加强实践教学,才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以更好的面貌应对未来的工作。本文先分析中职院校电子商务时间教学存在的问题,接着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意在起到抛砖引玉之用。

二、中职院校电子商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师资力量比较薄弱

电子商务在我国兴起的时间还不是很长,很多方面都还处于起步阶段,其中一个表现就是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师力量比较匮乏。很多中职院校电子商务实践课程的教学由计算机教师担任,这些教师虽然有着良好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但是缺少应有的商务知识,难以在教学中为学生融会贯通地讲解电子商务知识,导致学生也容易变得一叶障目,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实训基地建设薄弱

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电子商务专业的实践教学需要有一定的实训基地作为支撑。电子商务的知识也是快速变化的,更需要学生及时通过实践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但从目前来看,很多中职院校由于资金所限,还没有建立起专门的实训基地,学生只能按照一些简单软件进行模拟操作,这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难以与电子商务的发展形势保持同步。

3、学生缺少足够的实战经验

由于很多学生对电子商务的实践停留于简单软件的操作方面,使得他们的实战经验严重匮乏。虽然学生能够很容易地回答课本上的知识,也能考出高分,但是他们依旧脱离社会实践,比如在参加专业技能大赛时明显表现得不尽如人意,这说明实战经验的缺乏已经影响到学生的发展,学生难以运用电子商务知识进行相关活动,对实际的商务运行模式也不甚熟悉,不利于他们日后在?场上取得优异表现。

三、中职院校加强电子商务实践教学的对策

1、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教师是中职院校的重要支柱。要想提升电子商务实践教学质量,中职院校必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除了要严把招聘关,中职院校更要重视对现有教师的教育培训,可以邀请专家学者来学校为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师开设讲座和研讨会,为教师系统传授当前的电子商务知识与技能,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同时,可以定期选派教师走进优秀的电子商务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使教师实际参与企业运作,接触最前沿的电子商务技术,并带到课堂上传授给学生。总之,中职院校要通过多种路径提升教师素质,使他们为学生树立榜样示范作用。

2、建设电子商务实训室

实训室是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设备齐全的实训室可以锻炼学生的实战经验,使学生积极应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一般而言,中职院校建立的电子商务专业实训室应该包括计算机教室、摄影工作室、创业指导室、仓储配送室等,这些教室中的实训内容要涉及电子商务各个环节的知识,使学生全面掌握电子商务各个环节的相关知识。实训室内的设备应该齐全,摄影工作室用于电子商务产品的拍摄,要配置三脚架、闪光灯、反光伞、照相机等设备;创业指导室旨在对学生加强创业意识的培养,提升他们的创业技能;仓储配送室用于物流管理课程的实训教学;计算机教室旨在对学生加强网页设计、网页美工、数据结构等方面的实训,便于学生参与电子商务的实际操作。

3、建立教师开店、学生参与的实践模式

中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一个很大弊端就是实战经验不足,就算能熟练掌握课本知识,但是难以应用于实践。在这种情况下,引导学生亲自参与到电子商务运行过程中显得尤为必要。中职院校可以支持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师自行建立自己的电子商务网店,然后从开店的准备工作,到设计店名、logo、寻找货源,直至开店运行,均由学生参与。这样一来,学生能在实践过程中掌握网络营销、物流配送、客户售后等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真正参与到电子商务活动中。中职院校也可以支持学生自己建立网店,由教师指导,使学生亲身体验电子商务的所有流程。

4、实施校企合作模式

中职院校可以与当地知名的电子商务企业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引导学生去这些企业中进行见习或实习,使学生以准职业人的身份参与到电子商务企业的运作过程中,拉近学生与社会的距离,使学生提前感受未来的职场气氛,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境界。电子商务企业还要与中职院校一起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反映学生在企业中存在的问题,使学校及时发现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而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篇7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 电喷雾串联质谱, 多反应监测, 同时检测, 有毒生物碱, 血液

1 引 言

天然结构生物碱是中草药的重要药效成分,而与此同时,因不当治疗、临床用药过量、误食、蓄意投毒等而导致的剧毒生物碱中毒的案件也时有报道。因此,建立快速、灵敏、可靠的中毒样品中痕量生物碱的分析检测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含有毒生物碱的植物分布极其广泛,在各科各属中均有分布,如毛莨科的草乌、附子等含有乌头碱;马钱科的马钱子含马钱子碱、士的宁,钩吻含钩吻素子;茄科的洋金花,曼陀罗等含阿托品。这些生物碱的结构复杂、类型多样,毒性大,中毒剂量很低(如:乌头碱小鼠经口LD50为1.8 mg/kg,对人的中毒剂量(口服)为0.12 mg,致死量为3~5 mg[1]),在中毒病人体液中含量极低,中毒无特异性临床表现,这些特性使得有毒生物碱的分析鉴定成为一个难题。

目前,对于体液中有毒生物碱的检测常用的方法有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2,3]、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4,5]以及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LCMS)[6~14]。HPLC检出限通常在100 μg/L以上[4,5],很多情况下不能满足毒物鉴定的需要,且仅以保留时间进行定性分析存在不足,目标物浓度低时基质干扰严重、选择性差,易出现假阳性结果;GCMS适用于挥发性成分的分析,而生物碱大多为高沸点化合物,需要衍生化后才能进行分析,操作繁琐。LCMS具有液相色谱的高分离能力和质谱的高选择性、高灵敏度,并且可以得到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特征结构碎片等信息,其多反应监测技术可进一步提高灵敏度与选择性,在中毒样品的痕量分析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利用LCMS技术检测生物样品中有毒生物碱的分析的大部分研究仅限于对某一种或来源相同的某几种生物碱的检测[6~12],对来源不同的多种有毒生物碱检测的研究很少[13,14],并且存在覆盖范围不广[13],以及提取回收率低的不足[14]。本实验建立了同时对人血中多种来源不同有毒生物碱的LCMS/MS检测方法,并对方法的回收率、稳定性、重复性等进行了验证。此法可大大提高检测效率,避免漏检,已在实际检测工作中应用。

2 实验部分

2.1 仪器与试剂

1200 RRLC高分离度快速液相色谱仪、6410B Triple Quad三重四极杆质谱仪(美国安捷伦公司)。XK96A快速混匀器(姜堰市新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AS 3120超声波发生器(Auto Science公司); TDL40B离心机(Anke 公司);HGC12氮吹仪(上海欢奥科贸有限公司)。

马钱子碱、士的宁、喜树碱、硫酸阿托品和硝酸毛果芸香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乌头碱、钩吻素子和盐酸麻黄碱(天津一方科技有限公司),纯度均>95%,用分析纯甲醇配制成100 mg/L标准储备液,储存于4 ℃冰箱中。甲醇(色谱纯,SK Chemical公司),甲醇、氨水和乙酸铵(分析纯,广州化学试剂厂), 二次蒸馏水(自制)。

2.2 样品前处理

取血液0.5 mL于10 mL离心管中,加入1 mL乙酸铵氨水缓冲溶液(pH≈9),充分混匀,加入2 mL甲醇,涡流混合2 min,超声10 min,4500 r/min 离心10 min,取上清液,重复提取一次,合并上清液,45 ℃下用氮气吹干,加入1.0 mL起始梯度流动相V(甲醇)∶V(100 mmol/L乙酸铵)=∶1溶解,过0.22 μm微孔滤膜,待分析。

2.3 色谱与质谱条件

Agilent Zorbax Eclipse Plus C18色谱柱(50 mm× 2.1 mm, 1.8 μm);流动相:10 mmol/L 乙酸铵水溶液(A)+甲醇(B),流速:0.3 mL/min;梯度洗脱程序:0~1 min, 20%~35% B; 1~4 min, 35% B; 4~5 min, 35%~60% B;5~6 min, 60%~70% B;6~7 min,70%~20%B。柱温:30 ℃,进样量:5 μL。

电喷雾离子源(ESI),正离子扫描,多反应监测模式(MRM),干燥气温度: 350 ℃,干燥气流速: 9 L/min,雾化气压力: 275.8 kPa,毛细管电压: 4 kV。

3 结果与讨论

3.1 提取条件的选择

血液样品含有蛋白质,直接加入有机提取溶剂会导致样品中蛋白质沉淀,提取溶剂不易渗透进样品中;且生物碱一般具有碱性,在碱性环境下可游离出来,易溶于有机溶剂。本实验在提取前加入两倍量的碱性缓冲溶液稀释样品,在提高分散程度的同时可使生物碱游离出来,加大在有机相中的分配比例。针对各生物碱的性质,考察了以乙醚[14]、乙醚二氯甲烷(1∶1, V/V)、乙酸乙酯、氯仿、甲醇为提取剂的提取效果,其回收率分别为41.6%~73.9%, 57.5%~93.8%, 44.4%~86.6%, 46.9%~95.5%, 81.0%~103.0%。可见,只有用甲醇提取时,8种生物碱的提取回收率都能达到80%以上,故选择甲醇为提取剂。

3.2 色谱条件的优化

考察了以0.2%甲酸水溶液、10 mmol/L 乙酸铵溶液和20 mmol/L 乙酸铵+1%乙酸水溶液为流动相A,甲醇和乙腈为流动相B的分离效果。实验发现,以10 mmol/L 乙酸铵水溶液(A)+ 甲醇(B)为流动相可使各组分得到较好的分离和较好的响应。采用0.2%甲酸水溶液(pH≈3)与采用10 mmol/L 乙酸铵溶液(pH≈7)时,各组分的出峰顺序发生改变。A采用前者时出峰顺序为毛果芸香碱、麻黄碱、士的宁、阿托品、钩吻素子、马钱子碱、乌头碱、喜树碱,采用后者时出峰顺序为麻黄碱、毛果芸香碱、阿托品、士的宁、马钱子碱、钩吻素子、喜树碱、乌头碱,说明改变流动相的组成和pH值会影响溶质分子与流动相的相互作用,从而改变它们的保留行为。这8种生物碱都具有不同程度的碱性,在pH较高的流动相中会更多地以游离的形式存在,疏水缔合作用更强;另一方面,喜树碱、毛果芸香碱含有内酯环结构、马钱子碱和士的宁含有杂环酰胺结构,在pH较高的环境中易开环形成羧酸盐,降低与键合相的疏水作用,改变保留状况。两方面的综合作用使各组分的保留值随pH的改变产生不同程度的改变,从而改变出峰顺序。

3.3 溶剂效应的影响

样品吹干后用甲醇溶解进样分析,进样2 μL以上时,峰展宽现象很严重,峰形不佳;改用梯度洗脱中间段的流动相(60%甲醇)溶解,效果有所改善;用起始梯度的流动相(20%甲醇)溶解,效果明显好转,进样10 μL仍能得到较好峰形。3种情况下进样5 μL的MRM色谱图如图1所示。从图1可见,用不同溶剂溶解对先出峰组分的峰形影响较大,后出峰的组分几乎不受影响,这种情况是由于溶剂效应的影响所致。

A: 甲醇(Methanol);B: 甲醇(Methanol)∶10 mmol/L 乙酸铵溶液(Ammonium acetate)=3∶2(V/V);C: 甲醇(Methanol)∶10 mmol/L乙酸铵溶液(Ammonium acetate)=1∶4(V/V)。 1. 麻黄碱(Ephedrine);2. 毛果芸香碱(Pilocarpine);3. 阿托品(Atropine);4. 士的宁(Strychnine);5. 马钱子碱(Brucine);6. 钩吻素子(Koumine);7. 喜树碱(Camptothecin); 8. 乌头碱(Aconitine)。3.4 有毒生物碱的结构特征及质谱碎裂特征

8种生物碱的化学结构中,除麻黄碱以外,N原子均在环上,在ESI模式下各组分均易得到一个H+形成准分子离子峰[M+1]+,用二级质谱扫描各组分的质谱图如图2所示。根据图2总结各组分的主要碎片离子及其归属如表1。

1. 麻黄碱(Ephedrine); 2. 毛果芸香碱(Pilocarpine); 3. 阿托品(Atropine); 4. 士的宁(Strychnine); 5. 马钱子碱(Brucine); 6. 钩吻素子(Koumine); 7. 喜树碱(Camptothecin); 8. 乌头碱(Aconitine)。由表1可见,各组分的碎裂有以下特点:(1)共轭环中的N上不易发生碎裂,非共轭环中和不在环上的N则易发生碎裂,如毛果芸香碱中碎裂不易发生在N上,而士的宁中m/z为264.3、阿托品中m/z为93.2、麻黄碱中m/z为117.1的碎片均是N上产生中性丢失所得。(2)含有酯结构的组分易发生氢转移,断裂丢失羧酸分子,如阿托品中托品酸、乌头碱中乙酸和苯甲酸的丢失,而当含有内酯结构时,则易产生中性碎片CO2或HCOOH丢失,如喜树碱中CO2的丢失和毛果芸香碱中HCOOH的丢失。(3)含有羟基和甲氧基的组分易以水和甲醇的形式产生中性碎片丢失,如麻黄碱和乌头碱中H2O和CH3OH的丢失;而氧杂环则易开环以醛的形式产生中性丢失,如钩吻素子中HCHO和马钱子碱中C5H4O·的丢失。表1 8种有毒生物碱的保留时间,碎片离子及其归属,碎裂电压和碰撞能量

C6H5COOH]+2503842a为定性离子(Qualitative ion (m/z)),* 为定量离子(Quota ion(m/z))。 选择碎片离子中丰度较大的2个离子作MRM模式,以响应值较高的离子对作为定量离子对。各组分的保留时间、定性离子、定量离子、碎裂电压、碰撞能量如表1所示。

3.5 线性方程、线性范围、相关系数和检出限(LOD)

取空白血0.5 mL,加入8种生物碱标准液混合,配制血中麻黄碱、毛果芸香碱、阿托品和士的宁浓度为0.01,0.05,0.1,0.5,1,2,5,10,20,50和100 μg/L,钩吻素子、马钱子碱、喜树碱、乌头碱的浓度为0.05,0.25,0.5,2.5,5,10,25,50,100,250和500 μg/L,在优化的条件下测定8种生物碱的线性方程、线性范围、相关系数、检出限(以S/N≥3计)、定量限(以S/N≥10计),结果如表2所示。

3.6 方法稳定性、回收率和精密度

在空白血液中加入8种生物碱标准溶液,分别放置0, 4, 12, 24, 48和72 h后按上述方法提取并分析,测得RSD

在空白血液中添加高、中、低3种不同浓度的标准溶液混合,按上述方法提取并分析,回收率和精密度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见,3种添加浓度的回收率在83.1%~104.0 %范围,日内RSD

参考文献

1 Zhang HongShun(张宏顺). Adverse Drug Reactions Journal(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5, 2: 114~115

2 Liu QingYan(刘庆艳), Zhang ZhaoHui(张朝辉), Chen Bo(陈 波), Ma Ming(马 铭) . Journal of Instrumental Analysis(分析测试学报), 2008, 27(1): 26~29

3 Wang ZhaoHong(王朝虹), Guo DeAn(果德安), Hu ChunHua() . Chinese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色谱), 2003, 21(4): 382~ 384

4 Yan YuLing(杨玉林), Wen YiMin(温忆敏), Rui ZhenRong(芮振荣), Shen ZhaoYe(沈朝烨) . Chinese J. Health Lab. Tech.(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04, 14 (3): 272~273

5 Wang ZhaoHong(王朝虹), He Yi(何 毅), Zhang JiZong(张继宗), Hu ChunHua(), Guo DeAn(果德安). Chin J Forensic Med.(中国法医学杂志), 2003, 18(3): 145~146

6 Chen HuaiXia(陈怀侠), Chen Yong(陈 勇), Han FengMei(韩凤梅), Du Peng(杜 鹏). Chinese J. Anal. Chem.(分析化学), 2007, 35(1): 61~ 65

7 Zhang HongGui(张宏桂), Shi XiangGuo(史向国), Sun Ying(孙 莹), Zhong DaFang(钟大放), Zhang HanQi(张寒琦). Journal of Jilin University(Science Edition)(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2006, 44(2): 284~286

8 Chen HuaiXia(陈怀侠), Du Peng(杜 鹏), Han FengMei(韩凤梅), Chen Yong(陈 勇). Chinese J. Pharm. Anal.(药物分析杂志), 2006, 26(10): 1369~1371

9 Du ZhenXia(杜振霞), Sun ShuQi(孙姝琦) . Journal of Instrumental Analysis(分析测试学报), 2007, 26: 61~63

10 Wang ZhaoHong(王朝虹), Xing JunBo(刑俊波), Wang ZhiPing(王志萍) . Chinese J. Forensic Med.(中国法医学杂志), 2008, 23(5): 226~ 228

11 Xu Y Y, Si D Y, Liu C X.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d Biomedical Analysis, 2009, 49: 487~491

12 Hattori H, Hirata Y, Hamajima M, Kaneko R, Ito K, Ishii A, Suzuki O, Seno H. Forensic Toxicol, 2009, 27: 7~11

篇8

  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mfc)是利用微生物的催化反应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其基本构造与普通燃料电池类似,如图1所示。微生物燃料电池的阳极通常选用导电性能较好的石墨、碳布和碳纸等材料,阴极则大多使用载铂碳材料。保持阳极池无氧,阴极池有氧,两池之间的阳离子半透膜使h+自由通过,氧气不能通过。连接两极的外电路中串联电阻器或其他电子设备[1~3]。

图1 微生物燃料电池构造示意图

与传统燃料电池不同的是,微生物燃料电池的阳极反应是靠微生物催化氧化有机物(底物)而产生电子和质子。电子通过导线传递到阴极,质子通过半透膜渗入阴极池。阴极池中,氧气、质子、电子反应生成水。常用葡萄糖作为底物,反应如下[4]:

阳极反应:c6h12o6+6h2o6co2+24e-+24h+

阴极反应:6o2+24e-+24h+12h2o

电池反应:c6h12o6+6o26co2+6h2o

2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产电机制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产电过程可分解为5个步骤:(1)底物生物氧化:阳极池中,底物在微生物作用下被氧化,产生电子、质子及代谢产物;(2)产生的电子从微生物细胞传递至阳极表面;(3)电子经外电路传输至阴极;(4)产生的质子穿过半透膜,从阳极池迁移至阴极池,到达阴极表面;(5)阴极池中,电子受体(如氧气等)与迁移来的质子和电子在阴极表面发生还原反应。通常,前2个步骤是限速步骤,即电子的产生与传递效率是影响mfc输出功率的最重要因素[2,5]。

2.1 底物生物氧化

2.1.1 产电呼吸代谢[5,6]

微生物在无氧的阳极池中会发生产电呼吸代谢,即通过呼吸代谢过程产生电子、质子及代谢产物。微生物的代谢途径决定电子与质子的流量,它与底物有关,而阳极电势也对它起着决定性作用。

阳极电势较高时,微生物经呼吸链进行代谢,电子和质子通过nadh还原酶、辅酶q及细胞色素进行传递;阳极电势较低,且存在硫酸盐等其他电子受体时,电子会在这些电子受体上累积,而不与阳极反应;当不存在硫酸盐、硝酸盐和其他电子受体时,微生物主要进行发酵,代谢过程也会释放少量电能,同时醋酸等发酵产物可被某些微生物继续代谢,释放电子。

2.1.2 阳极微生物

阳极微生物的种类决定阳极的电子传递方式,如表1所示。理论上各种微生物均可用于mfc,但由于细胞壁中的肽键等不良导体的阻碍,大多数微生物产生的电子不能传出体外,因而不具有直接的电化学活性。通常采用添加可溶性氧化还原介体作为电子传递中间体的方法,实现电子由细胞内传递至阳极表面。此类mfc称为间接mfc(或有介体mfc),其工业化应用由于介体大多有毒、易流失、价格较高而受到很大阻碍[2,7]。

微生物通过代谢活动能产生一些自身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物质,如氨基酸、核苷酸等,这些物质称为微生物的初级代谢产物。一些微生物能以产生的h2、h2s等初级代谢产物作为氧化还原介体,例如harbermann等设计出利用desulfovibrio desulfurcan菌种生成的硫化物作为介体的微生物燃料电池。该系统不经任何维护连续可运行5年,其电池反应如下[1]:

2+2h2o2co2+8h++8e-

代表有机燃料

so2-4+8h++8e-s2-+4h2o

阳极反应:s2-+4h2oso2-4+8h++8e-或8/3s2-+4h2o4/3s2o2-3+8h++8e-

阴极反应:2o2+8h++8e-4h2o

有一些微生物(如绿脓杆菌)自身能生成易还原的次级代谢产物,影响电子传递。次级代谢产物指以初级代谢产物为前体合成的,对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无明确功能的物质。

近年来,研究者发现了多种不需介体就可将代谢产生的电子通过细胞膜直接传递到电极表面的微生物——产电微生物。此类微生物以位于细胞膜上的细胞色素或自身分泌的醌类物质作为电子载体,将电子由细胞内传递至电极上,这种mfc称为直接mfc(或无介体mfc)。

2.2 阳极还原[2,8]

阳极还原指电子由微生物细胞内传递至阳极表面,是电池产电的关键步骤,也是制约产电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常见的阳极电子传递方式主要有4种:直接接触传递、纳米导线辅助远距离传递、电子穿梭传递和初级代谢产物原位氧化传递。前2种属于生物膜机制,后2种属于电子穿梭机制。2种机制可能同时存在,协同作用,促进产电过程。

a直接接触 b纳米导线 c氧化还原介体d还原态初级代谢产物原位氧化

图2 微生物燃料电池阳极电子传递机制示意图

2.2.1 生物膜产电机制

生物膜产电机制指微生物在电极表面聚集形成膜,通过直接接触或纳米导线辅助作用而转移电子。这是一种无介体电子传递机制。

直接接触传递指与阳极表面接触的产电微生物菌体可通过细胞膜外侧的c型细胞色素,将呼吸链中电子的直接传递至电极表面,如图2a所示。该方式只是紧靠电极表面的一单层微生物可传递电子给电极,因此电池性能受限于电极表面这一单层微生物的最大细菌浓度。

近期研究表明,某些细菌的细胞表面存在一种可导电的纳米级纤毛或菌毛,起到电子导管的作用,依靠这些纳米导线辅助,可进行远距离电子传递。这些表面纤毛的一端与细胞外膜相连,另一端与电极表面直接接触,将细胞外膜上的电子传递至电极表面,实现电子转移,如图2b所示。这些菌毛可使电子传递到离细胞表面更远处,进行较远距离的电子传递,从而可形成较厚的具有产电活性的生物膜,提高电池性能。

2.2.2 电子穿梭产电机制

电子穿梭产电机制指微生物利用外加或自身分泌的电子穿梭体(氧化还原介体),将代谢产生的电子转移至电极表面。根据介体的不同,有介体电子传递可分外源介体的有介体电子传递、还原态初级代谢产物原位氧化传递、微生物次级代谢物为介体的电子传递。

篇9

运动学部分(机械运动,匀速直线运动);热学部分(影响熔点的因素,内能,比热容,比热容与比热);力学部分(力的作用效果之一是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弹力,弹力的作用点,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力和运动的关系,摩擦力,能量);电学部分(半导体,欧姆定律);光学部分(光线,人眼看物体的原理)及特性与属性的区别.共19个难点知识.

关键词:初中物理;难点知识;提升;基础教育;教学水平

作者简介:钟西友(1962-),男,四川宜宾人,中学物理高级教师,本科学历,主要从事初中物理教育教学研究.

物理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之一,虽然初中物理也比较简单,但其中有些知识点也比较难理解.有的老师对其中的难点知识的理解、把握也不一定很透彻,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有大一部分物理老师是由中等师范毕业,通过函授学习而改教物理的,即使有的老师是刚从本科院校出的大学生,他们对这些难点知识的理解、把握也不是很准确、很透彻,那么,他们在给学生讲解过程中,也就讲不透彻,学生也只能囫囵吞枣,不能达到“悟理”的效果,只能被动接受,这也是在基础教育中物理成绩较差的原因之一.所以在此笔者认为的初中物理难点知识做一下解读,供同仁商榷,以提升基础教育教学水平.

1运动学部分

11机械运动

在物理学中,把物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

分析:这个概念中的关键词是“位置”,它包含“距离”和“方位”.“位置”的变化就是“距离”和“方位”的变化,也就是说研究对象相对于参照物的距离发生了变化,或方位发生了变化,研究对象就是运动的.如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相对于圆心,虽然它们之间的距离没有改变,但它的方位在时时刻刻地发生改变,所以它是运动的.

12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分析:在这个概念中的关键词是“沿着直线”和“速度不变”.“沿着直线”就是物体的运动方向不变;“速度不变”在这里是指速度的大小不变,因为“速度”包括两个因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而前面已经有“沿着直线”,即运动方向不变了,所以,这里就指“速度的大小”了(注:初中物理不提“矢量”一词).因此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运动快慢不变、方向不变.还要强调:①“快慢不变”:指物体在任何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如,某物体以60m/min的速度运动,它是做匀速直线运动吗?不一定,它可能是匀速运动,也可能是变速度运动.②“方向不变”:指相对于同一参照物而言.

2热学部分

21影响熔点的因素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P56小资料,几种晶体的熔点,括号中标有标准大气压,可见晶体的熔点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学生就会问:老师,熔点受那些因素的影响呢?

分析:熔点的高低是晶w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不同的晶体物质的熔点不同;同一种晶体物质的熔点还和外界的气压(压力)大小及含杂质的多少有关.气压越高晶体的熔点也越高;含杂质越多,晶体的熔点越低(如在结冰公路上撒盐是为了降低冰的熔点).因此影响熔点的因素有:①熔点与物质的种类有关;②熔点与大气压有关;③熔点与内含杂质多少有关.

22内能

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分析:(1)决定内能大小的因素

①物体的温度:温度是影响内能的主要因素.温度升高时,物体的内能增加;温度降低时,物体的内能减少.

②物体的质量:质量决定分子数目.内能就是由微观势能和微观动能所决定的,即质量和温度都影响物体内能.一般说来,在温度相同、物态相同的情况下,质量大的物体内能高.但是在温度不确定时,质量大的物体内能就未必高了.

③物体的体积:体积决定了分子势能(相互作用力不同).分子平均势能与物体的体积有关.分子间距离改变时,分子平均势能也随之改变(类似于弹簧);宏观上物体体积改变(分子间距离改变),则物体的势能通常改变.在其他量不变时,体积越大内能越大,因为分子动能不变,分子之间的间隙大,分子势能大,所以内能就大.

改变体积可以改变内能的时候是因为体积增大对外做功释放能量,从而引起内能变化.但有的时候体积变化内能也不一定变化,例如在绝热的情况下让气体在真空中膨胀,其内能不会改变.

④物体的种类:物质的种类不同,其分子间的结构不同,即密度不同.因此,分子运动及分子间的作用力也就不同,所以内能不同.

⑤物体的状态:物体的状态不同,其分子运动及分子间的作用力也就不同,所以它们的内能就不同.如质量为1kg、温度为0℃的水比质量为1kg、温度为0℃的冰的内能大;质量为1kg、温度为100℃水蒸气的内能比质量为1kg、温度为100℃水的内能大.

(2)内能的特点

①整体性:从内能的定义可知,是整个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具有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不是“少数分子”,更不是“单个分子”. “少数分子”或“单个分子”是谈不上内能的,所以内能具有整体性.

②普遍性:因为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对内能只能说有,不能说无,这就是它的普遍性.

③难测性:由于内能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而且有的因素无法用宏观的方法进行测量,所以不能准确知道一个物体内能的具体值.

23比热容

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之比.

分析:①比热容反映了物质吸热或放热的本领大小,这是比热容的物理意义.

②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热学特性,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般不同.强调:“不是不同,而是一般不同.”如冰和煤油虽然物质不同,但它们的比热容是相同的.同种物质在状态一定时,其比热容是相同的.

③比热容也是物质的一种热惰性[1].比热容越大的物质越不容易传递热量,因此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热的惰性,也就是说,比热容大小是温度变化快慢的难易程度的一种体现.如:c铁

④比热容描述单位质量的物质容纳热量本领的物理量.可以简单理解为“热容量(热的容量)”、“热的容器”.比如,c铁=046×103 J/(kg・℃),c铝=088×103 J/(kg・℃),质量都为1kg的铁和铝,温度都升高1℃,铝就可容纳088×103 J的热量,而铁只能容纳046×103 J的热量,铝的 “热容量”几乎是铁的 “热容量”的二倍.

⑤比热容的大小只跟物体的种类、状态有关.而与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温度、位置以及吸收(或放出)热的多少无关.

24比热容与比热

分析:比热容和比热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物理概念.

比热容的大小是一定质量的某种物体吸收的热量与质量和升高温度的乘积之比.在国际单位制中,比热容的单位是焦耳/(千克・摄氏度)[J/(kg・℃)];物质的比热定义是一定质量的物质升高一定的温度所需吸收的热量与相等质量的水升高相同的温度所需吸收热量之比.比热就如同动摩擦因数一样,不过是一个无量纲的因数(系数)而已.比热容才是描述单位质量的物质容纳热量本领的物理量.

3力学部分

31力的作用效果之一是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分析:运动状态的改变就是速度的改变,而速度是包含两个因素:速度的大小、速度的方向.所以只要速度的大小或速度的方向两个因素之一发生改变,那么它的速度就发生了改变,它的运动状态也就发生了改变.如匀速转弯的汽车,其中“匀速”是指速度的大小不变,而“转弯”则是指速度的方向在改变.所以“匀速转弯的汽车”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32弹力

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分析:(1)弹力产生条件:从弹力的定义可知弹力产生的条有两个:⑴要接触;⑵要有挤压(即要有弹性形变).两个条件要同时满足,缺一不可.例如在图1甲中,挨着墙立在墙边的砖与墙之间并没有力的作用,因为它们虽然接触了,但它们之间没有挤压;在图1乙中,用一根轻弹簧把两个球连接起来,放在水平面上,当它们稳定后,球与弹簧之间没有力的作用,因为它们虽然接触了,但弹簧的长短没有发生变化.

(2)弹力的三要素:

①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形变量有关,形变量越大,弹力越大(胡克定律:f=-kx).弹簧(橡皮筋)中弹力大小遵循胡克定律,F=kx;非弹簧中的弹力一般根据平衡条件[或牛顿运动定律列方程(高中)]解答.

②弹力的方向:弹力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例如,压力、支持力的方向垂直于接触面,绳子中拉力方向沿绳子方向.

③弹力的作用点:作用在迫使这个物体形变的那个物体上.

33弹力的作用点

分析:弹力的作用点在迫使这个物体形变的那个物体上.有以下几种情况:(1)如果物体间是面与面接触:作用点在接触面上,并垂直于接触面(如,一个粉笔盒放在讲桌上,如图2所示);(2)如果物体间是点与面接触:作用点在切点,并垂直于切面(如,一个铁球放在课桌上,如图3所示);(3)如果是点与点接触:作用点在切点,并垂直于切面(如,放在篮球筐里的篮球,如图4所示).

34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直线运动状态.

分析:(1)“一切物体”:指所有物体(固、液、气;大到天体,小到微粒).

(2)“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指物体所处的条件.这是一种理想状态,实际上等效于物体受到的合力为零的状态.

(3)“总”:指总是这样,没有例外.

(4)“或”:指两种状态必居其一,不能同时存在.即由初始状态决定,也就是说物体原来是运动的,就保持运动状态;物体原来是静止的,就保持静止状态.

(5)“保持”:指物体不受力时,一直静止不动或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

35惯性

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

分析:理解惯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状态下都具有惯性.物体无论受力与否,运动与否,运动状态改变与否,地理位置、温度及物态变化与否都具有惯性.

(2)惯性有大小,可以用质量来量度,而与物体运动速度无关.也就是说,物体的质量越大,它的惯性就越大;物体的质量越小,它的惯性就越小.

(3)惯性又叫惰性,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难易程度,所以惯性又叫惰性.惯性大的物体,它的运动状态难改变,惯性小的物体,它的运动状态易改变.

(4)惯性不是力.不能说“惯性力”或“物体受到惯力的作用”.

(4)口溜:物体有惯性,惯性物属性;大小看质量,不论动与静.

36力和运动的关系

分析:在讲“力和运动的关系”时,这个力是指物体受到的合力,力和运动到底有什么关系?如果合力为零,那么物体就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如果合力不为零,那么物体就做变速运动;从而得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力和运动的关系

F合=0,静止状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F合≠0,加速运动状态,F与v的方向一致减速运动状态,F与v的方向相反

37摩擦力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将要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做摩擦力.

分析:(1)产生条件:从摩擦力的定义可以看出其产生条件有四个:①要相互接触;②要有挤压(即要发生形变,或有压力);③要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④接触面要粗糙(光滑表面无摩擦力)而且四个条件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2)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跟物体相对于接触体的运动方向相反),不是跟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3)作用: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不是阻碍物体的运动而是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

对摩擦力的概念的认识中的关键词: “相对”二字,少了“相对”二字的说法就是错的.

38能量

一个物体能够做功,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

分析:①能量简称为能;②物理学中,能量和功有密切的联系,功是能量的一种量度.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不同的物体做功的本领一般不同.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③能量定义中的关键词:“能够做功”.能够做功≠正在做功.

4电学部分

41半导体

导电能力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叫做半导体.

分析:半导体具有哪些特殊性质?

(1)热敏性:当环境温度升高一些时,半导体的导电能力就显著地增加;当环境温度下降一些时,半导体的导电能力就显著地下降.这种特性称为“热敏性”.利用半导体的电阻率[2]与温度的关系可制成自动控制用的热敏元件(热敏电阻).

(2)光敏性:当有光线照射在某些半导体时,这些半导体就像导体一样,导电能力很强;当没有光线照射时,这些半导体就像绝缘体一样不导电,这种特性称为“光敏性”.利用它的光敏特性可制成自动控制用的元件,像光电池、光电管、光电二极管、光电三极管和光敏电阻等.

(3)掺杂性:半导体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性质,如果在纯净的半导体物质中适当地掺入微量杂质测其导电能力将会成百万倍地增加.利用这一特性可制造各种不同用途的半导体器件,如半导体二极管、三极管等.

(4)压敏性:有的半导体在受到压力后电阻发生较大的变化.用途:制成压敏元件,接入电路,测出电流变化,以确定压力的变化.

(5)气敏性:主要是半导体气敏材料需要在一定温度下对待测气体有足够的吸附,气体分子可以充分在气敏材料表面(及晶界)扩散,引起材料的热电阻变化,这时测量电路就可以测量的准确. 简单的说就是不加热气敏材料不够“灵敏”,有待测气体时材料本身电阻变化幅.

42欧姆定律

通过导体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分析:⑴在讲这个定律时,一定要强调定律中的“隐含条件”.即前者是在“电阻一定时”,后者是在“电压一定时”.

⑵公式中的I、U、R具有同一性.即①对同一段电路;②对同一时刻.不能张冠李戴.

5光学部分

51光线

表示光传播的路径和方向的直线(用实线表示).

分析:光线是表示光传播的路径和方向的直线,其实,只有大小不同的光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光线,是为了研究光的传播特点,借用了几何中的直线,属于建立模型法的研究方法.

52人眼看物体的原理

分析:在讲光的反射时,首先就必须知道人眼看物体的原理.

(1)必须有光进入人的眼睛,人才能看见物体;

(2)人眼看东西是按光沿直线传播的;

(3)人眼睛确定光源的位置时应用“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

53特性与属性的区别

分析:属性是指事物在任何条件下具有的性质,是所有物质共有的性质.如运动是物体的属性,因为一切物体都在运动;质量是物体的属性,因为质量不随形状、温度、状态、位置等改变;惯性是物体的属性,因为任何物体、在任何条件下都具有惯性.还有长度、速度、温度等等.

特性是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具有的性质.通常条件变化时,这种性质也会发生变化.如状态是物质的特性,因为状态与温度有关;熔点是晶体的特性,因为熔点与种类、压强及参杂等有关;沸点是液体的特性,因榉械阌胍禾灞砻娴钠压有关;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因为密度与温度、状态、压强等有关;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因为比热容与状态等有关;热值是燃料的特性,气体料的热值与压强有关;电阻是导体的特性,因为有温度降低到一定温度时,会出现超导体.音色是发声体的特性,因为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不同.

注:

[1] 热惰性:就是指物体的蓄热和导热的一个基本关系.

[2]电阻率:某种材料制成的长1米、横截面积是1平方米的导体在常温下(20℃时)的电阻,叫做这种材料的电阻率.电阻率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等因素无关,是导体材料本身的电学特性.

参考文献:

[1]主编:彭前程,副主编:杜敏.《八年级物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主编:彭前程,副主编:杜敏.《八年级物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3]主编:彭前程,副主编:杜敏.《九年级物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篇10

关键词 栽培方式;对比试验;节点渗灌有机生态无土槽培;畦地种植

中图分类号:S6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10-0127-02

1 试验内容

“节点渗灌有机生态无土槽培有机生菜”与“畦地种植有机生菜”对比试验。

2 试验依托技术

1)有机生态型无土槽培技术。这是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的基础上的改进形式。采用电热栽培槽(ZL201120064408.7),能够在环境安全型温室智能化控制装置(ZL201120154863.6)或通用型温度控制器的调控下,通过热传导和辐射的形式,提高槽培基质的温度从而提高作物根际温度,使其始终保持在最佳温度范围内。槽的单体长度为6米,槽边框高15~30厘米,依保护地棚室建筑状况、栽培作物不同,槽宽一般制成48、72、96厘米三种规格。相邻槽体对接粘合在一起,槽体沿长度方向的开口处与底部设有集液坑的端口封槽粘接,构成一个长度为5~30米,周边和底面封闭,上部呈开放状态加防虫网,能预防飞翔类及土传病虫害的实用槽。其特别不同的是,沿槽体长度方向的边框对应两内侧面嵌有石墨/铸钢电极板,能实现栽培槽内基质土壤连作障碍电处理,使植保操作更方便、可靠、安全。

2)节点渗灌节水技术。节点渗灌节水技术的创新点在于,采用常规的PVC、PE为材料、自行研制特殊打孔工艺,用特制的打孔器按作物的株距打出具有单向出水特性的渗灌孔,达到出水效率高,出水均匀,功能强的目的,同时解决普通渗灌管易堵塞问题。在环境安全型温室智能化控制装置 (专利申请号201120154863.6)的控制下,实现适时适度的农作物灌溉,系统排出液循环使用,既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增产增值,又可避免保护地养份流失污染环境,彰显出良好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3 试验过程

1)地块选择:①取普通旱地面积0.2亩,土壤质地为紫红壤,瘦瘠,土壤坚硬,种植前地面长满茅根草。人工开挖,沟宽97厘米,沟深25厘米,按节点渗灌有机生态无土槽培新技术要求配置生产设施,按比例配制好基质基肥,等待移栽植菜苗,作为实验组。②取相邻同类旱地面积0.8亩,人力开挖种植沟,沟宽97厘米,沟深25厘米,即与节水节能栽培槽尺寸相同,按比例配制好基质基肥,采用人工浇水,等待移栽植菜苗,作为对照组。

2)育苗:3月25日播种育苗,品种为生菜。

3)定植:5月3日条播定植,行距25 cm,株距30 cm。

4)施肥:用桂林漓丰生物有机肥6000斤/亩,与现场开挖深层原土(紫红壤)比例适量搅拌,作为实验组栽培基质。现场开挖深层原土(紫红壤)深碎,均匀加漓丰肥然后用土覆盖,作为对照组菜畦及一次性底肥。菜苗定植7天,补施沼气液800斤/亩、10~12天再施沼气液800斤/亩,直到32~35天采收。

5)除草:种植后及时用人工除草,栽培槽杂草很少。

6)水分管理:定植菜苗后即时进行淋水定根,以利菜苗成活生长。生菜生长初期要保持土壤湿润,地块湿度保持在25~45%范围内,多雨季节要及时排涝。

7)防治病虫害:物理技术形态综合防治飞翔类及土(气)传病虫害技术,主要是通过栽培槽内基质电处理技术预防土传病虫害,科学使用防虫网预防飞翔类虫害,生菜的生长期不施用农药、激素。

8)适时收获:根据市场行情32~35天必须收获。

4 成本投入

“节点渗灌有机生态无土槽培有机生菜”栽培技术,实验组每亩总投入27140元,费用分摊6780元/年,1356元/茬;对照组费用1124元。成本构成见表1。

5 节水节肥(能)实验对比情况

1)在实验组、对照组面积各0.2亩作灌溉对比试验。实验组采用栽培槽种植生菜,从5月3日种植菜苗到6月6日收获,需浇水4次共500公斤。对照组为传统方法种植生菜,从5月1日种植菜苗到6月7日收获,需浇水6次共1200公斤。

2)实验组需要用水量为1亩÷0.2亩=5*500公斤=2.5吨/茬・亩,12.5吨/年・亩。

3)对照组需要用水量为1亩÷0.2亩=5*1200公斤=6吨/茬・亩,30吨/年・亩。

4)从实验组栽培槽与对照组沟状地种植蔬菜节水实验结果对比看,实验组用水量仅为比对照组的41.60%,节约用水17.5吨(30吨-12.5吨=17.5吨),如与地面起垄种植方式用水对比,实验组节水量会更大。

5)从节水的情况看,实验组比对照组节水节近60%。其主要是栽培槽内基质水分不能侵润流失,白天太阳大晒干的基质表层有阻碍水分蒸腾的作用,晚上气温下时槽内基质水分又会侵润均匀,栽培槽内基质湿度小范围变化,可以保持7~10天。

6)从节肥(能)的实验对比(见表2)情况看,实验组比对照组基质(肥)投入少20%,追肥(沼液)投入少56%,浇水量投入少58.3%,而采收量仅少4%,节肥(能)显著。主要是因为实验组采用的栽培槽使肥水不能往深土层下渗流失和杂草争肥。

6 效益分析

6.1 经济效益分析

目前无公害生菜超市市场价10元/公斤(有机菜价更高),按地头批发价4元/公斤计,换算茬・亩产量2200公斤,产值8800元,按产值的80%计算毛收入,扣除生产物料成本分摊1356元,纯收入5684元。每年可种植5-6茬,按5茬计算,年纯收入可达28420元,是常规生产模式的7倍。详见表3。

6.2 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

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节点渗灌有机生态无土槽培有机生菜”所引入的智能控制节点渗灌技术节水节能技术与“畦地种植有机生菜”对比,节水节能(肥)防病防虫效果显著,如与地面起垄种植方式对比,效果会更大。从节水的情况看,实验组比对照组节水近60%,由此将减少土壤(基质)内有机物、肥力等流失从而减少成本投入和减轻农业面源对环境的污染,大幅节水节能(肥),是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推手。

1)社会用水紧张和农业用水不足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节水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研发推广节水节能减排、土地增量增质及水土保持、无公害/有机农业生产技术,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2)保护地生产已经具有了较高的生产力及技术水平,要再上新台阶必然从强化水肥管理入手,当前保护地土壤盐渍化、酸化、养分失衡、土传病害加剧等都与水分管理有关,而只有引入新的灌溉方法与技术才能破解现实难题。

3)滴灌、渗灌等新的灌溉方法虽然已被引入到了保护地作物栽培中,而先进的智能化控制灌水技术体系仅初露头角,其普及应用必然成为农业生产的好帮手,推动节约型农业跨越式发展。

4)解决贫瘠的干旱、半干旱、红壤和石(荒)漠化地区可耕地开发,土地复垦普遍存在的质量问题,甚至可使作物生产摆土壤的约束,极大地扩展农业生产的可利用空间,缓解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用地和农业生产用地之间的矛盾。

5)为充分利用有限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发展保护地生产,实现集约化经营,优质、增产、增收、降耗,解决“三农”问题关键,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也是设施农业市场发展的强大动力。

6)构建具有桂林特色的节水节能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全面提升农业发展水平,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让更多人吃上放心菜。

7)为桂林市目前100多万亩干旱丘陵坡地的拓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节约农田和耕地,解决当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新问题,为实现桂林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农业增效,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十二五”突破10000元赶超全国平均水平作出新贡献。

参考文献

[1]郭艳丽.日光温室有机生态型蔬菜无土栽培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2010(16).

[2]冯炯鑫,伊鸿平,王登明.甜瓜有机生态无土栽培技术[J].农村科技,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