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相关理论范文

时间:2023-11-17 17:47: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内部审计相关理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内部审计相关理论

篇1

关键词:乡镇 内部审计质量管理 思考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审计“免疫系统”理论的提出,乡镇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高质量履行其监督与服务职能显得尤为重要。乡镇内部审计质量的优劣会影响到内部审计工作的效果。要提高审计质量,关键在于加强审计质量管理。因此,提高乡镇内部审计质量已成为内审协会、乡镇审计机构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笔者结合当前乡镇内部审计工作的特点,对进一步加强内部审计质量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对提高乡镇内部审计质量的探索

“免疫系统”理论要求审计不仅要依法、程序,而且审计提出的处理意见和审计建议必须符合实际和发展规律;“免疫系统”理论还要求,内部审计既要立足于监督,坚持查处重大违法违纪问题不放松,又要着眼于服务,促进单位加强管理,增收节支。各乡镇内审机构在工作过程中要突出并利用好内部审计“内”的特点,努力乡镇领导的眼睛和耳朵,把促进部门、单位健康发展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审计关口前移,注重预防,增强风险意识,对于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意见和建议,促进单位健全各项制度、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资金效益。

(一)主动作为,积极争取领导支持

影响乡镇内部审计工作发挥其应有作用的一些制约因素有:乡镇领导对内部审计是否重视;内部审计能否取得单位各方面人员的理解与支持;内部审计能否取得相关部门的合作;内部审计是否拥有高水平、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员;内部审计的技术、方法、条件、手段等等……但从审计实践看,乡镇领导对内部审计是否重视是最重要的因素。领导不重视,工作难开展。作为乡镇内审人员,在内部审计这个工作岗位上,不能被动的等领导来重视内审工作,必须积极履行职能,勤奋工作,多向领导汇报工作、多与领导交流沟通,多向领导建言献策,反映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问题,提出帮助被审单位加强管理、促进增加效益的建议,让乡镇领导亲眼看到、亲身体会到内审工作取得的成效,真正实现从“有为到有位”。

(二)科学合理确定审计项目,为提高审计质量寻求捷径

乡镇内部审计是为基层党委政府服务的,乡镇内审机构及人员必须要根据乡镇审计人员少、范围广的特点科学合理安排内审项目,突出审计重点,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内部审计机构在确定审计项目时应考虑以下几点:一是体现重要性原则,即立项和计划审计的项目必须是可能存在风险和问题的重点领域、重点资金以及事关基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大事项,例如乡镇小型公共建设工程项目,“三农”政策执行情况等。二要体现针对性原则,就是要紧紧围绕乡镇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和单位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注意选择群众密切关注且有举报的、长期以来未能审深审透的、以前年度审计时发现问题突出的内容进行审计。三是要具有可行性,即审计事项必须与审计活动的要求范围相适应,并且保证内部审计人力资源能够达到开展审计活动的要求。

(三)全程监控,为提高审计质量提供程序保障

内部审计的整个过程是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发挥的过程,从审计计划到审计报告,不管哪一个环节出现了质量问题,都会直接影响“免疫系统”功能的发挥。笔者认为,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必须切实提高审计工作质量,从审计程序执行规范、审计文书操作规范、审计证据获取与审计工作底稿编制规范、审计督导和复核规范、审计项目成果与运用情况、审计档案装订与管理规范等入手,把握好审计准备到终结的每一个细节。并细化,见下表1。

(四)掌握方法,努力提升审计质量和成果

乡镇内部审计机构除了要规范上述诸多审计行为外,分管乡镇内部审计工作的领导、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主审在项目组织实施过程中要把好“四个关口”,不断提升内部审计的质量与成果。一是把好“深查精查”关。“深查精查”就是要通过查“死账”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办法,深入了解被审单位的真实情况,掌握被审单位遵守财经法纪和相关制度情况,对发现的问题查深查透,不能遗漏重大违纪违法线索。二是把好“实事求是”关。“实事求是”就是乡镇内部审计机构及审计组要如实报告审计情况,它既是审计人员最起码的职业准则要求,更是内部审计机构能否作出正确结论的关键。审计组要将“深查精查”中发现的问题如实报告,不能隐瞒实情,更不能少报、不报和谎报。同时,对存在问题的原因要逆行定性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和意见。这也是实现审计目标,提高审计质量的关键。三是把好“客观公正”关。“客观公正”就是对查出的问题定性处理时要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不能随心所欲、任意定性。要按现行法律、法规和制度的要求,在有利于经营管理、有利于团结稳定、有利于促进单位发展原则的基础上,对查出的问题进行妥善处理。四是把好“利用成果”关。“利用成果”就是要充分利用好审计成果,这也是提高审计工作层次的重要方式。审计部门要利用审计成果来衡量、分析宏观和全局性问题,提出为乡镇管理工作服务和领导决策服务的意见、建议,使审计成果“审有所用,审有所为”。

二、乡镇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存在的弊端

近几年来,通州区镇级审计监督职能逐步得到加强,乡镇内部审计在促进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维护财经法纪、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免疫系统”理论提出的“及时识别、处理和化解经济社会运行中的各种障碍、矛盾和风险”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也存在一些困难,主要表现在:

(一)乡镇审计独立性不够,内审意识较弱

乡镇现有的审计办公室不属于审计机关的派出机构,又未经编委核定为镇级政府内设部门(科室),使得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和人员配备缺乏明确的规定,导致部分乡镇未能设置单独的内审机构。据统计,目前,某区20个镇单独设立审计办公室的仅占1/2。另外,大部分内审人员都认为,“内审是得罪人的工作”,被审计对象都在一个镇上工作,低头不见抬头见,工作开展时存在畏难情绪,内审工作独立性不强,工作开展有时流于形式,后续审计也不能实现,造成对审计中查出的问题及处理意见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落实,往往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审计成果得不到体现,影响了内审作用的有效发挥。

(二)乡镇审计力量不强,执业能力偏低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审计工作量逐年增加,工作要求也不断提高,审计力量不足与审计工作繁重等矛盾比较突出。而内审人员多由原来的财务或其他岗位转职,且其中专职审计人员少,有的靠加班加点、挤时间来完成审计任务,对工程审计、计算机辅助审计知识和技能了解甚少,难以适应审计工作发展的新要求,急待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复合型、专业化的内审队伍。

(三)乡镇审计领域不够宽,监督内容较少

近几年来,通过区、镇两级的共同努力,乡镇内审在完善乡镇经济体制、辅助乡镇领导决策、管好乡镇政府资金、维护农民合法利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少数镇不能针对审计对象多元、审计内容复杂、纵横牵连面广的特点来不断拓宽内部审计领域及服务面,有的乡镇内审还局限于原有的村级财务收支审计、一事一议和村居届满审计工作,对投资审计、专项审计、效益审计、管理审计尚未全面展开,使一些乡镇审计客观上缺乏全面而有效的监督。

三、提高乡镇内部审计质量的具体实践

(一)建章立制,推动内部审计工作规范化、正常化

为了规范内部审计工作,提高内部审计质量,根据内部审计工作实际情况,认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应包括内部自我质量控制、审计准备阶段质量控制、审计实施阶段质量控制、审计终结阶段质量控制、后续审计质量控制、检查考核等内容,并设计内部审计通知书、实施方案、报告等多种文书格式,明确了审计对象、操作流程、结果利用等内容,为乡镇内审机构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提供了具体操作指南。各项制度及规范的建立,为乡镇内审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提供了依据和指导。

(二)加强指导,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提高内审质量

一是组织内审人员参加各类培训班。区内审协会根据需求制定年度内审业务培训计划,指导开展多种形式、个性化的内审专项实务培训。同时,组织内审人员积极参加省、市各类内部审计培训班,实现职业教育形式多样化。二是在组织内部审计项目时创新审计方法。为解决内部审计独立性相对较弱的问题,内审协会在组织乡镇“一条鞭”项目时采取分片交叉审计模式,明确本镇内审机构负责人不得担任本镇项目主审(或组长),避免在审计过程中出现求情等行为,影响审计的客观公正。另外,通过分片交叉审计形式开展工作,很好的发挥了典型引路作用,带动了部分内审工作欠规范乡镇帮助其完善手续、规范操作,提高内部审计质量。

(三)争先创优,组织开展内审项目质量考核评比

为了进一步规范内部审计项目实施行为,提高审计质量,出台优秀内部审计项目评比办法,定期开展优秀内部项目评比,严格按操作规程实施。将内部审计质量评比结果列入年度考核项目,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年度内部审计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的重要依据。在年终考核评比结束后,由区政府以书面形式向各镇、区直有关部门通报考核结果。通过优秀内部审计项目评比和年终考核评估等激励机制,激发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热情,营造了内部审计机构你追我赶、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有效地促进内部审计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内部审计规模 影响因素 主成分分析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内部审计在公司经营和治理的过程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这一观点已被国内外学者广泛认可,有效的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结构中形成权力制衡机制并促使其有效运行的重要手段,是公司治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如今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大趋势下,拥有一支最佳规模内部审计团队将对公司未来的发展产生十分积极的影响,对于内部审计的发展也同样具有理论与实践双重意义。

内部审计的价值在于通过自身努力,改善包括公司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方面,帮助企业预防和减少损失,挽回的损失小于审计成本即实现了内部审计的增值。根据EVA理论、成本效益理论,增值这一概念是基于“投入-产出”关系而形成的,而以增值为目的的投入产出关系具体落实到企业内部审计部门时,必然涉及其机构规模、人员配置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对文献的查阅,学术界对内部审计价值的研究以及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实现路径和发展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多数停留在理论阶段,增值模型的研究为数不多、尚且缺乏,并且未能形成有效的方法和工具。本项目的研究力争在前人对增值理论和模型的研究基础上,探索研究有关最佳内部审计规模的设置问题。在企业日常管理工作中,内部审计越来越得到普及和重视,内部审计部门地位也相应提高。以大型企业为例,在业务规模逐步扩大、业务范围逐步扩张的大趋势下,为满足“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要求,大型企业不断加大对内部审计的投入,使得内部审计规模不断扩大,这一举措打破了投入产出的平衡关系,与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定位存在矛盾。因此,基于解决现实中的扩大发展与增值矛盾的角度,最佳内部审计规模的设置问题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最佳规模内部审计团队在为公司提供最有价值服务的同时也为公司最大限度地节约成本、减少投入,从而真正起到增值的作用,为公司和企业科学设置内部审计部门以及确定内部审计规模提供参考和依据。同时,也为内部审计部门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快推进内部审计工作职业化的进程做出贡献。

二、文献综述

国外学术界根据内部审计贡献角度分析内部审计规模的问题,Goodwin和Kent(2006)对澳大利亚115家上市公司内部审计规模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公司规模、审计委员会的会议数量与内部审计规模显著正相关;而公司分支数量、选择国际四大事务所、应收账款和存货比例与内部审计规模显著负相关。Sarens(2007)发现:高管层对内部审计部门越重视和支持,内部审计规模越大,对公司经营起到的作用越大;小公司的内部审计规模和风险管理系统的正式化程度显著相关,说明风险管理系统对公司内部审计规模的影响更多,大公司的内部审计规模和风险文化显著相关,说明大公司的内部审计在防范风险和侦查错弊方面的作用更加重要。Sarens(2007)还运用模型解释影响比利时公司内部审计规模的因素,发现公司所有权结构越分散、公司规模越大、公司内部报告层次越多,内部审计规模越大。

国内方面对内部审计规模问题的研究,主要是从内部审计设立模式、设立动机及内部审计制度的效果等方面进行考察。程新生(2005) 对制造业上市公司研究发现,内部审计设立模式不同,其效果表现各异,财务总监领导模式的公司最重视资金管理,监事会领导模式的公司注重赊销、负债率相对较高、资金管理方面表现较差,但净资产收益率有所改善,董事会、总经理审计模式的公司绩效差异不大;刘国常、郭慧(2008)对内部审计规模影响因素进行了单变量实证分析,利用相关数据分析内部审计特征的影响因素以及对内部审计实施的效果影响,该研究以审计规模作为内部审计特征的替代变量,结果显示:审计规模与公司分支数量、外部审计费用显著正相关,与流动比率、速动比率显著负相关;刘霞(2009)以2007年中小板上市公司年报数据为基础,分析影响内部审计规模的因素,并证实内部审计规模与公司规模、资产负债率以及审计费用正相关。

综合以上研究结论,实现内部审计增值必然要关注成本节约和创造价值,而最佳组织规模的确定越来越成为实现增值目标所必备的理论基础和现实载体。

三、理论分析

(一)影响因素的选取与设置

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极大程度上依赖于所处组织的内部管理与外部运转状况,即内部审计环境因素,它包含了内部审计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状态下,所遇到的一切主客观因素的集合。从环境结构区分的角度来看,可以把环境因素分为主观环境因素与客观环境因素,其中,影响内部审计模式、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内部审计方法和行为等即为主观环境因素;客观环境因素包括组织运营及发展所赖以生存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等。

本文通过对影响内部审计的各类因素的划分与归纳,运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从事内部审计活动的企业职员进行查访,从而识别出业内普遍认可的对内部审计规模产生影响的因素。问卷发放100份,收回72份。通过统计被查访人对问卷内设置因素的选择情况,各类影响因素被选择次数排名前十位的因素统计见表1。

(二)样本数据收集

根据上述调查问卷的统计情况,选取统计结果前6位的因素进行变量分析。本文选取60家设有内部审计部门的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对样本中所包含的上述6项内容采集数据,汇总结果见表2。

(三)主成分分析法的应用

主成分分析法是利用降维的思想,把若干变量转化为少数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综合变量。在统计分析的过程中,有时多个变量之间存在一定关系,其所反映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有重复,增加了分析问题的复杂性。主成分分析法能够有效地利用尽可能少的彼此不相关的综合变量,较为全面反映出所研究事物的信息,避免了前期多个相关变量分析对结论的判断。主成分分析法的数学模型如下:

公式中,A1i,A2i,……,Api(i=1,2,……,m)为 X 的协方差矩阵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X1,X2,……,Xp 为原始数据经过标准化处理后的值。利用SPS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按照特征值大于1 或累计贡献率大于85%的标准选出一个或多个主成分,确定主成分载荷。

本文利用SPSS软件对60个样本中6类影响因素进行主成分分析,将组织总资产规模、组织子公司数量、组织业务范围(涉及行业)、组织所处行业风险评级、组织现金流量、组织管理能力评级六个关键因素作为变量,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将表中统计数据输入软件,软件会自动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分析,得出相关矩阵表、方差与特征值表、成分矩阵表、主成分载荷矩阵表。见表3、表4。

从表3可以看出,变量总资产规模、子公司数量、业务范围(涉及行业)、现金流量、管理能力评级之间的相关性系数大部分高于0.85,说明这三个变量之间的关联性很大,存在信息重叠的可能性较大,可判定为同源变量;而变量行业风险评级与其他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系数均小于0.85,说明变量之间相关性较差,且变量行业风险评级与大部分变量相关系数为负,说明呈现负相关状态。

根据变量解释的方差表所反映的信息,成分1的特征值为4.88,其所对应的贡献率达到了81.33%,根据假设前提满足要求。将6个变量分别用X1、X2 、X3、X3、X3、X6表示,根据成分矩阵,可以得出6个变量与成分1(即主成分)之间的关系。

X1=0.966F1;X2=0.958F1;X3=0.949F1;X4=0.940F1;X5 =0.932F1;X6=0.425F1

在主成分分析过程中,变量所对应的系数的绝对值越大,说明主成分对该变量的代表性越大,因此可以看出,主成分F1对X1至X5的代表性非常充分,能够很好地对这五个变量的信息进行概括和解释,对X6的代表性略低。根据主成分表达式系数等于成分矩阵系数除以特征值的平方根,得出表达式:

F1=0.402X1+0.399X2+0.409X3+0.394X4+0.392X5+0.383X6

通过对选取的6个变量的分析,这些变量所代表的影响因素对企业内部审计规模的影响程度较为接近,但也存在大小之分,根据主成分分析的数据结果可知,对企业内部审计规模影响程度最大的因素为业务范围,及企业所涉及的一个或多个行业领域,其后顺序依次为总资产规模、子公司数量、现金流量、管理能力评级、行业风险评级。各影响因素中,除行业风险评级外,其余因素相互之间呈现明显正相关,且相互之间变化趋势及变动影响程度较为接近。

四、研究结论与局限性

在现如今的企业管理中,内部审计的增值作用与地位已得到学术界及实务界的普遍认可,在许多西方国家的实践经验中可以获悉,随着管理理念及模式的不断发展,内部审计部门甚至可能成为公司内部最核心的管理部门或超然的业务接管部门,因此,合理有限地在企业内部搭建内部审计部门显得尤为重要。根据上述结论,在实际应用中,应依据各类影响因素影响程度的大小,有侧重地考虑内部审计规模的设置问题,从而达到资源最优化、最科学、最合理的配置。

目前,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日渐突出,因此内部审计部门的合理设置也成为了企业管理者在企业运营管理过程中所关注的一大问题。本文的研究存在几点不足之处。首先,问卷数量有限,被访问者不能完全代表业内存在的现实问题,同时未能排除不同企业内部管理环境及个人主观意识,很多重要的因素未能考虑在内,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影响因素的设置;其次,企业样本存在局限,未能完全包括各行各业及各领域,难以做到对客观情况的充分表达。

参考文献:

[1]刘国常,郭慧.内部审计特征的影响因素及其效果研究――来自中国中小企业板块的证据[J].审计研究, 2008,(2).

[2]翟冬云,张吉岗.内部审计规模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来自我国中小板上市公司的证据[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3]杨新东,李越,盛爱辉.基于BSC的高校内部审计绩效评价体系的探析[J].商业会计,2016,(6).

[4]刘霞.关于内部审计规模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财会月刊(理论版下), 2009,(2).

篇3

关键词:审计人员;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是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的一项基本措施,也是推进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执行的重要保障。它既是内部控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内部审计是指:单位内部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依据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通过相关审计手段对单位内部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及文件资料的真实性所进行的全过程监督。它对规范经济行为,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最终确保单位稳步发展。一、内部控制审计的重点区域即使最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也会因管理者的不重视,执行者错误的理解控制指示而失效,为了弥补这一缺陷,促进良好控制环境的建立,发现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就必须加强内部审计,发现不足之处并予以纠正。内部控制审计的重点区域应包括:是否建立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立的制度有无违反《会计法》和有关的财经法规、是否与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相适应;执行者是否能严格按照制度执行等。以此来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二、内部审计未发挥应有作用的原因

一是任命制的约束。我国一直实行任命管理体制,这种利益制约机制的存在使单位与主管部门之间形成了一定的依存关系。在开展单位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过程中,对违纪负责人提供的鉴证、评价及处理意见,还没有主管部门的一纸调令重要。这种现象的存在削弱了内部审计评价职能的作用,制约了审计人员开展工作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工作质量的提高。二是内部审计人员的引导宣传力度不够。有些审计人员认为审计工作是得罪人的差事,因碍于人情面子,加之有较高的工作难度,就产生了畏难情绪,缺乏工作积极性。想要做好审计工作,首先需要得到领导的支持,营造一种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工作氛围。其次要注重宣传法规及各项管理制度,发挥内部审计工作的导向性。三是内部审计职能发挥不够。内部审计具有较强的鉴证、评价、服务职能,在开展审计监督的同时,应不断强化预警、监督、决策、协调、促进职能。帮助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树立审计人员的工作威望,提高审计工作的认可度。

三、完善内部审计的措施

1.提高对内部审计监督重要性的认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29条规定: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各部门,企事业组织,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健全内部审计制度。这一规定是我国实行内部审计的法律依据。如何使《审计法》这一规定得到贯彻落实,提高对内部审计监督重要性的认识是当下管理层急需解决的问题。

2.完善内部审计的设想

各单位应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配备内部审计人员。审计机关应加强对内部审计的指导和监督,为各单位提供法律法规咨询、提供审计技术方法咨询、搞好内部审计人员培训、定期组织内部审计交流探讨,充分发挥国家审计机关的领导带头作用。

3.加大理论研究与宣传力度,为内部审计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理论是实践的指南

理论研究与宣传不到位,是制约内部审计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应重视内部审计理论研究,重视内部审计成果的报道工作。各级审计机关,应重视辖区范围内审计机构订阅审计报刊及相关审计法规的征订情况,作为审计机关指导审计人员的一项基础工作,改变我国内部审计机构普遍存在理论上、认识上、工作上的封闭现状,为提高广大内审人员的理论素养,拓宽视野创造条件。要重视内审成果的宣传报道工作,充分利用审计报刊,及时报道内部审计查处的案件情况,及时交流内部审计监督的新方法、新经验,及时宣传内部审计工作的先进典型,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促使单位部门领导提高认识、重视内部审计工作,主动将内部审计作为加强决策管理的有效手段,及时解决内部审计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从而为内部审计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上级机关负有内部审计工作监督与指导的责任,应将内审理论研讨,先进经验、技术的推广,典型案例报道,内部审计相关法规进行汇总,在此基础上创办各类刊物,及时反映和宣传内审工作,为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和提升内审人员业务水平做出贡献。

4.切实利用内部审计的成果

就审计结果而言,并不在于审查出了多少问题,最重要的是针对查出问题的纠正和整改效果。只有把审计建议落到实处,加强管理,杜绝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这样的审计才有深度、有力度、有实效。要做好审计意见的落实工作,就要定期进行回访和跟踪,检查落实情况,做到条条有结果,件件有回音。内部审计应在于帮,目的在改。一方面应该从政策和法规上进行引导;另一方面从业务上提供咨询服务,帮助其规范会计核算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从而有效利用审计成果,扩大内部审计的影响。

5.内部审计队伍的建设

篇4

(一)立法和政策执行尚不够到位

我国内部审计尚没有专门的法律加以保障,一直以来,对内部审计的法律约束,是通过国家审计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原则性规定,如2006年的《审计法》中对内部审计规定较为模糊,内部审计执行以《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财政部等五部委《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行政规章为依据,存在如下问题:一是财政部等五部委规章仅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对非上市企业不具有约束力,内部审计制度建立健全仍以按需建立为原则。二是审计署规章在其他行政管理领域不具普遍约束力。按照我国行政法律法规规范,行政规章的调整对象则限定在行政管理领域中某些特殊的、局部的、具体的问题,对其他行政管理领域仅具有指导作用,不具约束力。

(二)指导和监督工作手段尚显乏力

目前就我市而言,国家审计对内审指导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对被审计单位内部审计开展情况进行检查,并提出针对性建议和意见;二是聘请内部审计专家作为内审指导员开展指导,对被审计单位或指导员所在的系统(单位)进行指导。以上两种方式虽被实践证明督导效果均较好,但是国家审计的督导工作仍面临手段缺乏等困难,存在督导面未实现全覆盖以及督导工作不够深入等问题。

(三)与国家审计的联动措施不强

内部审计要与国家审计发挥联动效应才能实现资源和优势互补。近年来,我市内审协会与国家审计在组织开展项目同步审计、派遣内审人员参与国家审计项目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其联动仅停留在表层,在审计成果的联动运用、审计发现问题的联动整改等实质性方面缺乏措施,内审未能实现成为国家审计的有益补充,国家审计也未能真正带动被审计单位的内审上一个水平和台阶。

二、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对策措施

综上分析,为加强内部审计工作,需要当地党委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的继续努力,更需要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的强力支撑,需要国家在以下三个方面深入推进我国内审事业的发展。

(一)完善法制,助推内部审计科学发展

一是要加快研究制订《内部审计法》。目前现有的内部审计的立法相对于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层次低,法律效力不高,不能满足内部审计发展的要求。有必要参照国内外内部审计发展现状,结合我国内部审计的建设目标,进行系统的研究与论证,尽快出立的《内部审计法》,以明确内部审计设立范围、要求、目标、职责、内容等,提高内部审计的法制化、规范化水平。

二是要加快建立内审协会行业化管理制度。要赋予内部审计自律组织相应的监督管理职责,提升其影响力,从而,促进其加快行业规范制定的推进步伐,加强内部审计组织之间及内部审计单位与内部审计行业组织之间的联系,建立统一评价内部审计对象的行业标准。

(二)分工负责,有效构建内部审计监督管理体系

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监督,是《审计法》赋予审计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责。当前,重点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好作用:一是加强内部审计制度和机构建设。分行业推进内部审计制度建设,推进依法属于国家审计监督对象的单位,加强机构建设;引导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及其他经济组织按照现代企业、组织治理机制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依据《审计法》及其他相关规定的要求,督促部门单位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并检查其执行情况。二是推进内部审计工作价值提升。不断推进内部审计技术方法和管理方式的转型创新。一方面推进内部审计理念转型,推动建立以风险为导向、以控制为主线、以治理为目标、以增值为目的,关注组织运营管理,满足组织改革发展新需求的现代内部审计模式。另一方面推进审计技术方法创新,推进以大数据应用为核心的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加大对新型审计技术方法的调研总结与宣传推广,引导内部审计组织探索多维化数据分析方法,促进审计技术手段的现代化建设和应用。加大信息化人才的培养,鼓励内部审计通过向社会购买技术服务,破解限制大数据审计发展的人力资源短缺瓶颈。三是大力推进内部审计质量提升。大力推行内部审计质量检查评估和内部审计工作年度考核制度,一方面要根据《中国内部审计准则》要求并结合地方内部审计工作发展现状,制定地方内部审计质量标准,及时开展内部审计业务质量检查评估。另一方面要坚持开展内部审计年度考核工作,不断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

(三)强化指导,建立健全内部审计业务推进服务体系

对内部审计的业务指导工作,审计机关与内审协会之间要明确职责、合理分工、协同配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指导统一体,实现价值最大化。内审协会要主动去行政化,通过公开招聘,让内部审计专业能力强、工作经验丰富的人来从事协会管理工作,配强工作人员,从非专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以真正发挥其行业自律功能。做强内审协会指导交流平台。

内部审计协会要在完善内部组织管理架构的基础上,大力推进指导交流平台建设,以真正实现行业协会的区域性自律功能。

篇5

胡东华(1988.10-),男,汉族,河北省霸州市人,会计学硕士研究生,单位:河北经贸大学会计学专业,研究方向:财务管理理论。

摘要: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在我国建立已有20多年,但它对现代企业的重要意义并没有得到完全的认识,它的作用更未得到充分的发挥。我国相关领域的学者在内部审计的课题上一直不懈努力。本文对2008年-2013年将近五年国内会计审计类的核心期刊关于内部审计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将其分为内部审计基本理论研究和内部审计实施与应用研究,并提出了研究过程中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内部审计;基本理论;实施与应用

一、引言

我国2003年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的《内部审计准则》中规定:内部审计是“存在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评价和监督活动,通过审查和评价内部控制及经营活动的有效性、合法性和适当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当今,内部审计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各层面对其需求越来越强烈,相关领域的学者从不同视角出发对内部审计进行了大量研究。通过对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的模糊匹配检索发现,2008年至今将近五年内,主题包含“内部审计”的学术期刊文献有12219篇,其中在会计审计类核心期刊(《会计研究》、《审计研究》、《审计与经济研究》、《中国审计》)发表的有187篇。对这些相关文献进一步总结发现,在内部审计理论研究方面主要涉及内部审计职能及模式的研究,而在内部审计实施与应用方面主要涉及审计方法、应用现状和内部审计作用的研究。

二、内部审计基本理论研究

(一)内部审计职能研究

敬文举(2011)提出在受托经济责任观下,现代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应由监督、评价职能拓展为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公司治理、文化建设及战略审计职能。动因为受托经济内容增多,内部审计增值需要,经济全球化发展以及许多企业通过并购进行对外扩张。苑泰灏(2011)认为决定内部审计的因素是其自身所在的外部环境和条件,我国目前内部审计主要功能从环境和内部审计的特点来说主要有:监督职能、控制职能、评价职能、服务职能和风险预警职能。而且,当世界经济逐步实现一体化和高速发展的今天,单纯的“差错防弊”职能已经不在是最重要的,此时公司内部的管理、决策和效益服务将上升为重中之重,经营管理服务已经取代了传统的监督检查职能。着重做好监督和服务并重、改变内审形象和地位、加速复合型队伍建设三项工作。

(二)内部审计模式研究

郭伟昌、刘金凤(2008)以大庆油田为例尝试开展了企业风险审计模型的研究与应用,设计了风险定性分析的调查表法和定量分析的综合风险系数法,并将两种方法有机结合的风险审计模型,通过实践案例对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周德铭(2013)在研究企业经营目标(Objective)、经营活动(Activities)、内部控制(Control)和信息系统(System)四要素基础上,提出了OACS审计模式的基本框架,认为该模式的功能目标是通过对四要素的内在质量和关系质量的考核评价,保障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周庆西、谢伟(2013)提出映射的模式已经成为了内部审计的最新增值途径。组织目标还是没有变化。但是内部审计变成了各种不同的映射法则,其根本的思想就是参与和融入,并且通过分析影响目标实现的市场和特有风险,认可内部控制的基本功能上。

三、内部审计实施与应用研究

(一)审计方法和程序研究

仇海红(2009)提出内部审计工作通常情况下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环节:制定年度审计计划、项目审计和后续审计。制定年度内部审计计划包括以下主要几个方面,一是确定可供审计项目与风险因素,二项目风险评估,三确定审计项目的审计次序,四编制审计计划这四个方面;项目审计可以分为计划、实施、报告三个阶段;后续审计实质上就是对被审计单位执行审计决定的一种继续监督。薛洪(2010)通过对建设项目内部审计特点和问题的分析、总结,提出了可行的建设项目内部审计方法。审计工作中,应明确工作职责,及时了解项目进展,合理确定审计介入时间,在完善制度的同时加强高素质人才培养。

(二)我国内部审计应用现状问题及对策

时现(2011)基于内部审计调查的结果发现不均衡性是我国内部审计发展的显著特征。包括多样化的内部审计主体模式及发展的不均衡,多元化的专业背景及参差不齐的专业胜任能力,多层次的内部审计业务,在两极徘徊的内部审计模式,增值概念的模糊性及内部审计目标的不确定性,参差不齐的内部审计制度。张庆龙(2011)认为将战略运用于内部审计,有利于内部审计从战略的高度出发实现帮助企业增加价值的目标;审计人员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注意沟通立场,提倡参与式审计。李明辉(2009)提出,内部审计如果可以实现独立性,要取决于内部审计活动的环境,只有环境中不存在多内部审计人员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情况下,才能确保其独立。

(三)内部审计实施的作用及意义

陈新环(2008)认为内部审计在全面预算管理中有诸多作用,内部审计通过环境与风险预警分析有利于战略预算的实施,可以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预算松弛现象”,可以通过预算全过程的执行控制参与,保证预算得到有效执行。梅达林(2012)认为在转换经营机制中如何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取决于其是否能够真正成功地采用现代管理方法。全面预算作为科学高效的现代管理方法之一,对于降低风险和运营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及经营决策水平等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四、小结与未来研究方向

综上所述,我国学者在内部审计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果,研究范围广泛,涉及到内部审计的基础理论、在我国的应用与实施等诸多方面,提出很多现存的问题为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笔者认为有关内部审计的学术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也为学者未来的研究提供了空间。

关于内部审计质量的评价办法缺乏研究。有学者认为应运用量化指标考核,而指标的选择和设置等具体问题有待深入思考。

对于我国企业在执行内部审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解决对策大多研究停留在泛泛的理论陈述,怎样具体落实解决对策使内部审计更大的发挥作用是学者们能够探讨的问题。(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周德铭.“关于企业内部审计OACS审计模式的初步设想”[J].《审计研究》,2010(1)

[2]时现.“不均衡性,我国内部审计发展的显著特征——基于内部设计调查的结果”[J]《中国内部审计》,2011(1)

[3]丁丽.“论当前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的现状及改进策略”[J].《中国信息管理化》,2013(6)

[4]张庆龙.“对我国当前内部审计几个问题的思考”[J].《中国内部审计》,2011(2)

[5]王联品.“探析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对策”[J]《学理论》,2013(8)

篇6

关键词:风险导向内部审计 推广 研究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一种关注和控制组织风险,帮助组织增加价值的新的内部审计模式。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国外学者开始致力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研究。2000年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的理论引入我国,因为与传统被动式的审计模式有突出区别而引起我国学术和实务界的关注。如强调审计目的为组织增加价值;以实现组织目标为自身的目标;关注组织的战略决策,用管理层的方式进行思维;强调审计双方的协作关系;拓展审计范围,将风险作为审计焦点;注重与管理当局的伙伴关系;强调审计的“客观性和独立性”兼顾等。当前,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发达国家的内审实践中日益得到普遍应用和不断完善,但在我国的应用状况却不乐观。本文拟对此进行探讨。

一、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研究现状及理论基础

( 一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研究现状1996年,IIA研究基金会为了建立统一的内部审计全球性框架,了《内部审计的未来:特尔菲研究》的报告,提出要建立注重风险防范、提供增值服务、帮助组织实现目标的内部审计发展方向。1997年,IIA成立了一个负责研究内部审计准则新框架的核心工作小组。根据该小组提交的内部审计职业准则新框架,IIA在2001年底了著名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标准》认为内部审计应采用一种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对组织的风险管理、控制及监督过程进行评价,以提高组织效率,实现组织目标。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改变了原先以检查历史记录和评价组织运营情况为主的审计方式,转变为更加关注组织面临的风险和如何增加组织价值。随着我国公司治理力度的加大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得到了我国学者的重视和研究。如王光远(2002年)对内部审计如何应对企业风险预防和监控提出自己的观点;严晖 (2004年)从系统论与控制论出发,探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对公司治理及内部控制所发挥的整合和反馈作用;王晓霞(2004年)研究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实施程序,包括编制审计计划、选择被审计者、审计目标与测试、审计发现与审计报告、后续审计等。郭群(2006年)提出内审师要首先系统地分析、识别、衡量企业面临的风险,按照风险的高低,制定年度审计计划,确定被审计对象的先后顺序。我国实务界也就各行业实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理论和模式进行了较多的探讨。但在我国企业中,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实施的比例和程度都较小,企业常常是按照法规的要求被动进行,很少出于自身考虑主动实施。同时,内审人员缺乏风险管理知识和意识,也影响我国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作用发挥。

( 二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理论基础(1)受托责任的履行对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产生直接推动。20世纪初,股份公司制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促使企业独立内审机构的出现,并使财务导向的内部审计得以开展。当时企业内部受托财务责任的履行情况是通过财务报表得以体现,因此当时内部审计的重点由财产、资金保管的安全性和账簿的验证转向了财务报表的审查。1947年,IIA出台了第一号《内部审计师责任说明书》(The statement of Responsibilities of Internal Auditor,简称SRIA NO.1)认为:内部审计目标是帮助管理者有效管理组织业务活动,保护及增加公司利益。1971年IIA颁发了SRIA NO.3认为,内部审计是组织审核内部经营的独立评价和管理控制活动,以衡量和评价控制控制的有效性。这标志着业务导向内部审计的开始。20世纪中后期,复杂的外部环境使得管理者出现决策失误和控制不当的概率增加,决策失误往往对企业有全局性影响,于是决策成为管理中的核心因素。内部审计在注重业务导向的同时,也进入了管理导向阶段。管理导向内部审计旨在帮助管理层明确决策方向,增强决策效果,提高组织竞争力。在技术上强调“人性化”,即要与公司的管理层以及被审计单位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采用“参与式审计”的形式,又要以系统的、动态的眼光看待管理,充分考虑外部关联方的影响和组织的社会责任。特别是审计委员会制度的建立更强化了以管理为受托责任的内部审计的开展。20世纪90年代,科技的发展导致管理理论与实践发生了丰富的变化,如质量管理、战略管理、企业文化管理理论都有了新的演进,各国也出台各种涉及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以及风险管理的法规。IIA出台以风险为主导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正是适应了防范风险的受托责任观的转变。(2)管理理论的发展为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一是委托理论。科斯(Coase)1937年提出“企业是生产要素的一组契约”的观点,引发了最早的委托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是由构成企业的各利益相关主体(包括外部的债权人、关联交易商、客户、内部股东、经营管理者和员工等)组成的共同组织,是他们之间缔结的一组契约的联结。为了防范委托人和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确保人的行为不偏离或损害委托人的目的和利益,委托人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对人行为进行控制。这是内部审计即发挥监督作用,也承担人角色的理论根源。二是“纳氏均衡”理论。1994年约翰・纳什提出了“纳氏均衡”理论,认为组织战略虽然是由单个人的最优战略组成,但并不意味着是一个总体最优的结果。在个人需求与集体需求冲突的情况下,追求自身的利己行为可能导致对所有人都不利的“均衡”结局。因此,合作才是最有利的“利己策略”。根据该理论,企业内部各机构只有目标一致,相互了解,才能使企业实现最终目标。因此,内部审计不应在组织内部扮演“警察”角色,而应与各部门相互合作。三是支持关系理论。伦西斯・利克特(Rensis Likert)提出在一个大的组织系统内建立起发挥“连接点功能”的组织来协调各子系统的活动。该理论强调每个组织成员的工作都是不可或缺,而内部审计就是这些成员间最重要的“连接点”之一。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由于其目标与组织相同,理应承担维持组织整体性的“连接点”作用,实现企业高效运作。四是权变学派理论。该理论强调在管理中要根据组织所处的内外部条件随机应变,寻求最合适的管理模式或方法。据此,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必须思路广阔,审时度势,了解组织的活动与外部环境的适应性,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建议。五是战略管理理论和风险管理理论。迈克尔・波特以及20世纪60年代初,安东尼、安索夫和安德鲁斯的“3安范式”为代表的战略管理理论,迈克尔・哈默及詹姆斯・钱皮的企业再造理论也对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产生较深影响。他们强调要适应多变和多样化的环境,从战略层面和风险层面重新审视现有的管理实践,关注未来和价值增值。(3)相关法规的出台也为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推广垫定了基础。20世纪90年代,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入了较为成熟的阶段,各国纷纷出台各种规范。在公司治理方面,先后颁发了Cadbury报告、Greenbury报告、Hampel报告、Turnbull报告等;在内部控制方面,1992年,COSO委员会了 “内部控制整体架构”;在风险管理方面,2001年加拿大颁布了整体化风险管理框架;2002年美国政府颁布了萨班斯一奥克斯利法案;几大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如安永、普华永道都了风险管理指南;COSO委员会2004年了《企业风险管理框架》(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Framework,ERM)。这些法规突出了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的关系,充分反映了风险理念对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影响,强调了管理层对风险的关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运作环境。

二、我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现状及应用必要性

( 一 )我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现状 (1)我国内审机构的建立行政色彩鲜明。内部审计是国家审计在企事业的延续和补充,并在国家审计的业务指导和监督下开展工作,行政色彩浓厚。内审机构既要接受国家审计机关的业务管理,维护国家利益,又要在本单位领导下开展工作,造成既非政府审计、也非社会审计的模糊身份。单位决策层普遍认为内部审计是因行政命令而设,并非自身管理所必需,很少重视完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工作环境。(2)内审人员素质难以满足风险导向审计要求。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识别、评价和控制风险,增加企业价值的综合性经济分析活动,对内审人员知识和技能要求很高,要具备财务、审计、管理、法律、金融、工程、信息等多科知识,熟悉企业生产经营环节,掌握定量分析方法和计算机审计技能。而目前我国内审人员还不具备开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所要求综合素质,在知识面、学科结构上欠缺;审计方法简单,理论和实践技能不强;并且具有CIA资格的内审师匮乏。如我国内审人员大多所学审计和会计专业,适合开展账项和制度基础审计,在改善单位经营管理、加强风险的应对、增加企业价值等方面还存在很大不足。但在西方,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构成是1/3经济管理专业,1/3工程技术专业,1/3其他专业。并且内部审计以管理审计为主,财务审计和遵循性审计为辅。1989年美国公用事业行业企业内部审计只有19%的时间用于财务审计,其余时间都转向经营审计。(3)内部审计管理方法落后、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与国际先进企业大量运用数理统计模型、金融工程等先进方法进行风险管理相比,我国风险管理方法较为落后,大多采用定性分析法。不能恰当地预测、识别、评估和应对风险,进而影响企业目标的顺利实现。我国企业尚未建立起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活动往往是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被动进行,并非出于企业自身考虑主动进行。据调查,80%的被调查单位不存在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35%的被调查单位由总裁来监督风险管理活动;68%的被调查单位不存在正式的风险管理活动;60%的被调查单位对风险的管理仅限于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购买一些强制性保险,而很少系统地考虑防范风险的措施。这显然不能满足企业在激烈竞争和多风险环境中求发展的要求。(4)内部审计缺乏相对独立性。我国内审机构因国家干预和推动而建,组建欠规范,审计机构和人员缺少相对独立性的状况突出。内审机构的工作经费和人员的工资、福利都受本单位负责人支配,以致当领导的经营行为违法违规或不合理时,内审人员顾虑重重,难以履行监督和评价职能;在制定审计计划、实施审计程序、出具审计报告时常受到各方面牵制,难以开展独立的审计活动。在审计项目的选择上,西方内部审计采用系统选择法、示警事项法以及应被审计者的要求选择。系统选择法是基于对企业风险的评估和排序的选择,是西方最主要的选择审计项目方式。而我国组织选择内审项目时,被动接受管理层的指示和安排占了很大比重。

( 二 )我国应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必要性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的内部审计仍然采用帐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模式。而这两种审计模式由于本身固有的缺陷使得内部审计的审计效率低下、审计结论缺乏可操作性。在帐项基础审计模式下,审计人员将精力放在被审计单位会计记录及其有关凭证的审查上,而较少分析产生财务报表结果的过程、原因和对策。该模式只能适用于一些小规模企业的财务审计,难以用于较大规模的企业。在制度基础审计模式下,内审人员注重对内部控制的审查,通过制定计划进行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对企业内部控制做出评价,并向管理层提出改进措施。然而该模式以被审单位内控制度的执行为审计重点,而不是根据内控制度要实现的企业目标为审计依据,可能会导致审计结论脱离企业目标;其次,该模式主要关注如何加强内控系统,会导致内控系统越来越严密而僵化;此外,该模式着眼于对过去和当前的经济活动进行审查和评价,导致审计效果滞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依据风险立项,关注风险,测试风险,控制风险。将风险分析评价、建议结论紧紧围绕如何控制风险、增加价值开展,使内审宗旨简单直接。传统的内部审计无法有效地为组织增加价值,影响内审本身在组织中的地位。与此同时,外部审计扩展服务领域,将风险评估、会计咨询、投资及管理咨询等业务纳入自己的工作范围,向企业提供咨询服务。企业为了节省成本和开支,也不断地削减内审机构或部门,将内审业务外包。内部审计外部化客观上动摇了内部审计在组织中的地位,威胁内部审计的职业生存。在这种危机面前,内部审计积极为整个组织提供风险咨询服务,推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重新树立了内部审计高于外部审计的指导优势,巩固了职业生存空间。

三、我国实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对策

(一)建立相关完备、健全的法律规范体系根据2003年5月1日起施行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中内协制定了《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和10个具体准则。至今,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己经颁布了27个内部审计具体准则。这些规章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与内部审计的发展要求还相差甚远。与最新的IIA准则和国际内审惯例相比,中内协对内审规章引入风险导向观念的程度和范围仍不充分。IIA的“风险管理”、“增加价值”、“咨询”、“控制自我评估”、“审计委员会”等概念,在中内协的准则中,未予引入。因此,当前急需建立起一套完备、健全的法律规范,从制度层面保障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我国的顺利开展。

(二)推广以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为辅助的混合审计模式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产生,并不意味着原有审计模式的淘汰。在当前审计中,既不能缺乏风险导向的审计意识,也不能单独推崇风险导向审计而排斥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而应根据实际情况,使用混合内部审计模式。例如将账项基础审计为主,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为辅的混合模式应用于高风险企业或家族企业。将制度基础审计为主,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为辅的混合内审模式应用于生产规模大、经营广泛的大中型企业和跨国公司等。因为设计良好,执行有效的制度、账项基础内部审计也能很好的满足审计目标,所以为了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和企业治理结构所需,我国审计实务界当务之急是汲取国外内审经验,逐步引入和应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理念,开发出适合我国企业现状、以风险评估为中心的混合审计程序和模式,以促进我国内审事业发展。

(三)采用多样化的风险评价方法审计人员需要将所关注的风险控制目标、程度、有效性和影响等与管理层进行有效的沟通。如何将风险情况准确反馈给管理层需要一个较好的风险评价方法。一是内部控制自评。即内部审计帮助管理层对本单位内控的合理性、有效性进行评估,反映当前管理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明确管理责任,更好的促进企业发展。该方法可减少工作量、节省审计工作时间。二是利用网络收集风险数据,设立风险指标。内审人员收集企业内外部信息资料,建立数据库,利用一定的指标把企业面临的风险量化,以评价风险,达到控制和预防的目的。

(四)转变内部审计观念 随着现代公司制企业的迅速兴起,内部审计不再仅是强化控制、提高控制效率和效果,而是转向规避风险、转移风险和控制风险,通过风险管理的有效化,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效率和效果。我国内部审计应当尽快更新观念,转换角色,加强与组织各部门的配合和沟通,为内部审计积极参与风险管理奠定基础。

(五)兼顾内部审计的客观性和独立性独立性通常被认为是内部审计最为重要的属性,但是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存在固有局限,无法从根本上实现“超然独立”。对“独立”属性的过于强调会导致内部审计人员与组织其他部门之间的敌对关系,内部审计“咨询顾问”、“业务伙伴”的角色也就无法体现,所以要在强调内部审计独立的同时,更加注重客观性。IIA2001年颁发的内部审计定义中用“独立、客观”取代了此前六十年所有定义中都没有改变的“独立”。“独立”指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客观”指内部审计人员的客观性。机构的独立性要求内部审计机构在报告结果时必须独立,在确定审计范围、实施审计程序、报告审计结果时不受干扰。客观性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必须有公正的态度,不偏不倚,避免利益冲突。

(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 IIA 1999年“内部审计人员胜任能力框架”的研究报告CFIA (The Competency Framework for Internal Auditing)认为,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关注点的变化,带动内审人员知识技能和行为技能的提高。当前要积极提升我国内审人员胜任能力,一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和多元化技能,熟悉行业、市场、产品竞争等外部环境和单位内部各职能、流程的全貌,具备战略管理和风险管理的基本知识,具有分析和应用能力的综合素质;二要有面向未来的积极态度及风险防范意识,具有洞察评估风险(自身审计风险和单位整体风险),主动收集信息评估战略、政策、财务、领导等各类风险,运用分析程序,设计审计测试方案,寻找促进组织增值的途径;三要具有全局意识,能够提交具有建设性意见的内审报告,促进单位由过程管理、行为管理向文化管理、战略管理转变;四要具备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和技巧,与组织内各层级管理者建立良好的正式关系,注重培养内审人员良好的职业心态及行为能力;五要加强后继教育和理论研究。对内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特别是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对单位的效益和投资决策的影响要重点学习和研究,注重把实践经验总结提炼、交流推广。

(七)创新内部审计的技术和方法 依托信息网络技术,构建内部审计信息化的网络平台,在平台上通过计算机网络信息交换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降低审计风险;改变传统审计方法,充分利用风险评估、内控测试等先进的审计方法;改善内部审计人员的构成,不仅要有精通财务和审计的人才,还应配备熟悉企业各项相关业务的专门人才;加强对内审人员的后续教育,使其及时地更新知识,掌握新的技术和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职业判断能力。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加快了审计信息化进程,计算机审计成为未来审计的重要方向。计算机审计能比手工更迅速有效的完成审阅核对、分析比较等各项工作,能对内部财务系统及会计工作实施有效的监控与评价,对各种资金、资产进行密切跟踪,从而得以评估和控制风险。然而,目前我国采用计算机审计才刚刚起步,认识不到位,计算机内部审计还没有推广。我国要积极开发使用电算化审计软件,完善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和数据库;内审部门要配备或外聘专门信息技术人员,加大对内审人员的计算机技能培训,不断深化并拓宽培训内容。

参考文献:

[1]罗冬梅:《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我国的应用研究》,《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篇7

现代内部审计理论产生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并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推动下不断发展完善,其发展的主要动力在于维护私有产权。内部审计产生于受托经济责任关系,内容也因受托经济责任的变化而不断发展。我国的内部审计起步较晚,其产生的动因并非像西方内部审计那样基于受托经济责任的需要。在我国内部审计的起步初期,内部审计仅作为政府审计的补充,主要履行监督控制职能。内部审计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借助国家的行政力量来完善内部审计机构与职能成为一种必然选择。随着内部审计的不断发展,政府或国家审计机关所扮演的角色也在不断变化。《审计法》和内部审计行业协会法律地位的确定,使得内部审计自身的审计职能不断加强,对政府审计的从属关系淡化。而2003年《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明确了内部审计通过内部审计协会受政府审计间接管理的模式,进一步弱化了内部审计对政府审计的依赖。

我国内部审计有两个主要分支,一是企业内部审计,另一个是部门内部审计。前者以盈利组织为主,而后者则是以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为主的非盈利组织。现代西方内部审计理论对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但对部门内部审计而言,其指导作用比较有限。原因是,在审计目标与职能上部门内部审计和企业审计存在较大差别,但却与政府审计有一定的交叉和联系,现行的由政府审计机关对内部审计进行指导和监督的规定可能正是受此因素的影响。

内部审计独立于政府审计,基于委托理论的需求而发展完善,这是由内部审计服务于单个企业的本质所决定的。要提升内部审计功能的发挥,不得不关注政府部门内部审计与企业内部审计之间的差别。服务性质与权力授予的差异带来的是二者之间服务内容与对象的不同,而都接受政府机关的指导和监督带来的是发展内在动力的不匹配。指导与监督权的不协调会引起内部审计发展不协调和缺乏后劲,这可能是问题的根源所在。

二、内部审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审计作用有限,对企业内部审计缺乏应有关注 企业内部审计,强调参与公司治理和风险控制,而我国现阶段的内部审计仍着重于财务合规合法和查错纠弊职能,与国际内部审计发展强调的较高层次的组织价值增值仍有差距。

一方面,这一差距体现了政府审计对内部审计的指导作用有限。政府审计关注公共责任的特点使得其无力对内部审计施加足够的影响,表现在:(1)对内部审计关注力不够。笔者统计了31个省级行政区审计局设立专门的内部审计部门的情况,仅有重庆、河北、湖南、四川和甘肃5个省级行政区审计局单独设立以内部审计为主要业务的处室,且各个地区对于如何指导和监督内部审计行业发展尚无统一有效的标准;(2)政府审计在企业内部审计实务上缺乏足够的专业先进性。培训内部审计人员和指导内部审计准则的制定等工作具有内审鲜明的行业特色,与国家审计机关的工作区别较大,由国家审计机构对该类具体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缺乏足够的行业先进性。

另一方面,政府审计的影响使得内部审计得不到恰当的认识和理解。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内部审计的国家指导性使得其与政府审计在界限上有一定程度的模糊,难免在很多时候扮演政府审计延伸的角色,无法体现出内部审计对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咨询价值,即使其参与公司治理的职能得到了部分发挥,也因与政府审计的界限难分使得内部审计的独立价值难以得到正名。这也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内部审计得不到管理层重视的现状。

(二)内部审计协会的行业指导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从国外来看,内部审计对企业长远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被视为公司治理的四大基石之一。但从我国来看,绝大多数企业的内部审计并未得到企业管理层的认可,主要表现为人员缺乏、独立性不强、审计工作流于形式等。这也间接反映出内审协会的工作并未得到企业的真正重视,设立内部审计机构仅仅是因为法定的要求。纵观国外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历程,其健康发展离不开行业自律组织的有效指导和推动。内部审计与社会各界之间围绕企业价值、社会管理和社会责任进行着一个博弈过程,而内部审计协会等行业自律组织在执业的规范化专业化、相关法制的制定和完善以及内审的学术发展等方面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从我国来看,特殊阶段经济发展的需要,政府审计机关承担了内部审计发展的牵头人。尽管我国的内部审计协会作用在不断加强,但是政府审计的影响仍十分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桎梏了内部审计独立自主的探索其理论和实务的发展。

(三)政府部门内部审计与企业内部审计管理界限模糊,规范化管理有待提高 尽管在审计技术和方法上政府部门内部审计与企业内部审计有着不少的共同点,但两者在审计目标、服务对象、审计重点等诸多方面存有很大区别。我国的内部审计由政府审计机关通过内审协会进行指导和监督,但政府部门内部审计与企业内部审计的本质差别却没有得到具体的规范。笔者认为,政府审计对政府部门内部审计的指导和监督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对于企业内部审计,特别是正在蓬勃发展中的集体企业和民营企业,政府审计难以促进其长远发展。这是政府审计部门的公共管理职能和内部审计的价值增值职能之间存在的矛盾决定的。很多学者都指出我国内部审计的相关法律法规有待完善,呼吁加强规范化管理,而规范的前提是同质,必须将部门内部审计与企业内部审计的指导权分开。当前政府审计机关对于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指导都显现出其不足和缺陷,这也从侧面呼唤给予内部审计行业自身更多的发展空间,在谋求独立发展的前提下与社会审计、政府审计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三、促进我国内部审计发展的对策

(一)弱化行政色彩,重构行业协会 在审计目标、对象、范围和职能等方面,部门内部审计和企业内部审计有很大的差别。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政府审计是最大的部门内部审计。因此,部门内部审计和政府审计机关有天然的联系。由政府审计机关对部门内容审计进行指导和监督有其合理性。并且通过这种指导的监督,更好地履行了受托公共责任,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财政资金监管体系。在近些年开展的绩效审计和问责审计中,有些地方的政府审计机关借用了内部审计的力量,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这充分证明了部门内部审计作为政府审计延伸的优越性。但作为公司治理的基石之一的企业内部审计,从需求理论上讲,其存在价值在于为企业创造价值,而并非公共责任。我们认为,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将现行的内部审计协会一分为二,部门内部审计仍由政府审计机关指导和监督,企业内部审计则实行真正的行业自律,弱化行政色彩,使内部审计的发展回归到对企业的价值增值作用上。

(二)完善法律法规,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近年来进行的政府机构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就是要缩减政府管辖的事务范围,更多更好地依靠社会自治、依靠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就内部审计而言,政府的作用就在于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为其发展注入源动力。企业内部审计强调与企业经营目标相一致,而政府部门的内部审计则更多强调服务于政府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评价,由于目标的不一致,这两种不同的内部审计形式要求不同的法律法规与之相匹配。如美国国会通过了《1988年督察长修正法案》、《2008年督察长改革法案》等一系列法案,为政府部门内部审计工作营造了良好的法律环境。而对企业内部审计,则更多交由行业自律组织完成。政府仅在《萨班斯法案》等法案提出对公司治理结构的要求。如何完善公司治理,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如何发挥作用,以及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则完全由行业自律组织根据法案的要求在行业内给予指导性意见或标准规范。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主观能动性和行业专长。借鉴国际上先进和经验,我国可以在《公司法》、《证券法》中明确各类企业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的要求,行业协会根据法律的要求制定内部审计准则体系。为保证政府能够有效履行监督职责,政府可以参与制定有关行业重要的法律法规,规定行业的重大事项须由行业协会报政府部门备案或规定行业协会定期向政府报告工作,明确行业协会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方式等。但行业自律组织的活动,政府则不宜过多参与。

(三)完善自律管理机制,促进内部审计规范化发展 企业内部审计的需求源于受托经济责任。内部审计能否发挥作用,在哪些方面发挥作用,关键看领导。当前企业对内部审计的内在需求不足,原因众多。内部审计自身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可能是重要原因之一。为此,需要在行业高度自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自律管理机制。第一,改选行业协会的领导层,由内部审计理论界和实务界人士担任协会领导。学者的作用在于为行业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加大实务界人士在协会中的比重,有助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第二,构建高质量的准则体系,借鉴国际内部审计准则,结合中国企业的实际,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审计内部行为规范、质量控制和职业道德体系。第三,建设一支高质素的内部审计人员队伍。内部审计行业能否生存和良好发展,依靠的是行业的高质量服务和良好的声誉。高质量的内部审计服务源于严格的执业准则体系和高素质的审计人员。在内部审计人员准入问题上,一方面,要尽量放宽专业背景条件,广纳英才;另一方面,又要注意评价体系的素质导向和能力导向。通过上述措施,促进内部审计行业的规范化发展。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编号:12YJC

790106)、重庆市教委规划项目(编号:10-GJ-1005)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篇8

一、做大内部审计,推进内部审计制度的广泛建立

“审计很重要,内审不可少;若要不出事,关键在内审”。实践证明,内部审计是组织加强管理、防范风险的制度设置,是保障组织健康运行的基础防线。2012年,协会重点在推进内部审计制度的广泛建立,促进提升我省各经济组织自我监督规范能力上下功夫。

(一)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情况调查。一是与省厅相关业务处室、部分市、县(市、区)审计局、省直行业分会等合作,对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乡镇(街道)等审计机关监督对象内部审计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调查。通过调查,摸清目前各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情况,包括制度建设、机构设置、人员配备与工作成效,发现典型、挖掘经验;研究分析各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困难、问题及成因,分类提出进一步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规范性的意见与建议。二是配合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完成民营企业内部审计调研,服务民营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出台加强内部审计工作意见。在调研的基础上,配合省审计厅研究制订出台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意见。着重对审计机关的审计监督对象的内部审计工作进行规范,包括哪些单位应该设立内部审计机构,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是什么,国家审计如何对内部审计进行监督指导,如何整合利用内部审计成果,整合内部审计资源等内容。同时研究制订对各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开展情况的量化评价考核办法,作为意见的附件。

(三)召开全省内部审计工作会议。以省审计厅名义召开一次全省内部审计工作会议,邀请省直有关单位,各市、县(市、区)相关领导参加。通过会议,一是宣传贯彻《浙江省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实施办法》,对各级政府、各级审计机关和相关单位提出明确要求,推进内部审计工作的广泛开展;二是通过典型单位的经验介绍,展示内部审计成果与风采,进一步提高社会公众特别是有关单位领导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

二、做强内部审计,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总体水平

转型创新,加快推进“职业化、特色化、科学化”进程,着力把我省内部审计“人员搞得多多的,事业做得大大的,素质提得高高的”,最大程度发挥内部审计应有作用。

(一)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管理力度,着力推进我省内部审计“职业化”发展。研究首批内部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管理和使用的具体措施,充分发挥专业人才在协会“服务、管理、宣传、交流”等多个层面的作用;建立完善并发挥专家咨询委员会、学术研究委员会、专业人才评选委员会、培训委员会、CIA考试委员会等各专业委员会的作用,大力提高协会自律服务能力;举办各类培训班,加强培训师资力量建设,创新培训形式与手段,丰富培训内容,切实提高培训的针对性与及时性;组织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资格证书(CIA)考试,提升内审从业人员职业素养。

(二)进一步总结实务创新典型经验,着力推进我省内部审计“特色化”发展。在验收2009—2010年转型示范单位的基础上,确定2012—2013年度转型示范单位名单,进一步挖掘内部审计“转型创新、提升价值”的新典型、新经验;根据分类指导原则,结合浙江实践,以实务案例形式,组织部分市县及相关专家编写乡镇(街道)内部审计实务指南;广泛征集审计案例,鼓励广大内部审计人员积极实践,大胆创新,及时将探索成果编写成案例;配合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开展“国企内审护航——2012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成就展”活动。

(三)进一步加强先进理念引导,着力推进我省内部审计“科学化”发展。要加强理论研究,通过广泛开展理论研究,引导内部审计树立先进科学的审计理念,包括根据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统一布置,组织广大审计人员参与课题研究,选送优秀论文参加全国优秀论文评比,根据浙江内部审计实际,开展课题研究;要继续开展理论与实务经验的交流,要大力提倡开展分会主题活动,提高交流的针对性与有效性;要加大宣传力度,办好《浙江内部审计》杂志。

三、整合各类资源,提高协会管理服务能力

创新协会管理方式,整合各种资源与成果,切实提高协会管理服务水平,努力形成“我为审计,人人为审计;审计靠大家,大家来审计”的良好局面。

(一)建立一支队伍。根据厅人事处出台的《浙江省审计厅借调内部审计人员参与国家审计工作管理办法(试行)》要求,协助省审计厅建立“审计机关可借调内部审计人员信息库”,研究制定借调实施办法与措施,使其成为国家审计可以组织、借调的补充队伍。

(二)搭建二个平台。一是建立网上专家咨询平台,拓展协会服务方式;二是探索建立网上教育平台,进一步提高继续教育的覆盖面。

篇9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企业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6-0136-02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如何实现企业的高质量管理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控制,便成为重中之重。然而,目前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存在着很多问题,严重约束了企业的进步与发展。

一、基础理论

(一)内部控制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一种理论的形成,一般有两种途径,一种是从实践活动中总结出经验,加以系统性科学性的改造,形成理论雏形;另一种是在已经成型的理论基础上,根据新的实践形势,对理论加以综合性、针对性的改造,形成交叉的新理论。无论如何,理论和实践是分不开的,内部控制理论也是一样。

20世纪40年代内部控制的萌芽,是内部牵制的形成,管理者为了防止企业内部个人或部门的错误或者舞弊活动,根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部门无意识犯同样错误的可能性很小;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部门有意识串通舞弊的可能性大大低于单独一个人或部门无比的可能性”这一基本思想,通过不相容职务的岗位分工达到内部牵制的目的。

40年代到70年代,随着职业会计师对企业内部管理的关注,以及另外一个重要原因――职业审计的兴起和完善对考核企业内部控制的要求,内部控制开始从基本的实践上升到理论的层次。可以说,在这一过程当中,“完善审计方法”的初衷推动了内部控制向成形理论的过渡,此时,内部控制划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

一件事物真正实现质的飞跃,外因只能起到推动作用,内因才是源泉,打上审计烙印的内部控制理论,随着企业对自身发展的追求,随着内部控制的研究者对企业整体利益以及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的考虑,开始逐步实现质的飞跃。20世纪90年代,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内部控制理论不再严格区分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形成了一个以“控制环境、控制活动、风险评估、信息沟通、监督检查”等多个要素共同构成的为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管理系统。

(二)内部控制的定义

内部控制的定义,不同时期的定义有所不同,不同机构给出的定义也不尽相同,在这里,笔者采用COSO委员会在1992年,《内部控制一整体框架》中的内部控制定义:内部控制是一个由董事长、管理层和其他员工所实施的过程,旨在为一系列目标提供合理保证:营运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规的遵行性。内部控制包括五个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

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对内部控制认识片面

当前,部分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存在种种偏差,主要有以下几种:

1.将内部控制简单地等同于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发展至今,已成为包含控制环境、控制活动、风险评估、信息沟通、监督检查五种要素的管理系统,从上述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来看,内部牵制仅仅是内部控制的萌芽,属于内部控制的基础,是作为其一个方面存在的。虽然内部牵制对于内部控制来讲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其绝不是内部控制的全部。

2.企业管理层认识到改革传统管理的重要性,但对于如何改革却没有一个科学的看法。有些管理者认为,管理做到规范化,能够满足企业的正常运转就可以了,有些则在改革中仅仅片面强调改革组织结构的重要性,忽视了控制方式的跟进和强化。这就使公司的改革同微观治理机制相脱离。

(二)财务与会计分工不清

在一般认识中,财务会计本是一体,没有明显的区分界限。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财务和会计职能合在一处,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的发展。

财务与会计最根本的不同是其服务对象不同,企业的财务职能是面向企业所有者的,而企业的会计职能则是向企业利益相关者服务的(广义的会计包括财务与会计,而在此处笔者讨论的是狭义的财务与会计)。作为内部控制系统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分工不清则会导致服务对象模糊,对于各自职责的履行不利;另一方面,财务活动主要是负责筹资与投资以及收益分配的管理,处理的主要是是企业内部宏观事务,而会计活动则是负责企业经济活动的核算,主处理的是企业的微观事务,两者不同性质的事务由统一部门操作,工作质量将会下降;再者,从宏观上看,财会部门负责筹资投资与收益分配,又负责日常经济活动的核算记录,与内部牵制理论相悖,对于防止部门舞弊不利。

(三)内部审计建设不完善

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企业管理控制活动的再控制和监督、服务。当前我国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并不健全。

一方面,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得不到保证,独立性是审计活动区分与其他经济监督活动的重要特点,只有保证了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其作用才能很好地得到发挥;然而当前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由于直接管理者级别不高,难以对同级部门起到约束作用,且由于内部审计自身的性质决定了它不能有效地对领导者起到监督作用。

另一方面,企业管理层过分强调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忽视了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内部审计的初衷,之所以要对企业管理控制活动进行再控制和监督,就是为了查找错误,总结经验,完善管理;而过分强调其监督作用,忽视其对管理控制活动的改善和提高的服务性作用,阻碍了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

再者,部分企业的管理层将内部审计监督简单地等同于、混淆与会计监督,认为通过会计手段,会计核查查找错弊就是实现了内部审计,这种错误的思想,使得内部审计在企业无法真正展开。

(四)事前控制机制不健全

理想的状态下,企业内部控制对风险的管理应以预防为主,而现有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下往往是对相关的管理控制活动进行监督过程中发现错弊,而后进行相关的补救措施,大多强调对企业业务环节的控制及事后监督检查的控制,缺乏科学合理的风险预警机制,从而忽视了对风险事件的事前管理,无法对突发性事故或事件做出及时的应对,而且日常管理中很难对企业业务工作中将可能出现的问题予以及时警示和发现。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缺乏有效的风险评估机制,对风险缺乏严格有效的决策机制,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大小取决于企业管理者个人的风险偏好。管理者风险意识淡薄,风险管理工作就薄弱,重大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就高。这样的现状,一方面是由于事前控制不易操作,另一方面是由于传统管理做法的约束,以及管理者的懈怠。

三、对策与建议

(一)端正态度,转变认识

企业如想从根本上改变内部控制不健全的现状,首先应该端正态度,转变对内部控制的传统认识。应该充分了解内部控制理论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及其包含的内容,更要对内部控制理论的内容保持关注。

如今内部控制理论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方面,已经从最初的内部牵制发展成为一个利用各种管理措施防止和纠正错弊,规范和约束机构和人员的管理,降低企业风险的全面系统。已经从原来的平面结构发展为观念全局、概念严密、体系完整和可执行的立体框架体系,为组织的内部控制质量评价提供了一个完整和全面的标准。

(二)将财务与会计分开管理

企业管理层如果能够认识到财务与会计之间的不同,能够认识到两者服务对象不同,处理日常事务性质有别,且有出现部门舞弊的可能,就应该分设财务部门与会计部门,将财务部门和会计部门分别隶属于企业最高责任人领导。本着物流系统和信息流系统相分离的原则,分工应该大致遵循如下内容:财务部门负责筹资、投资与利益分配等活动的管理,会计部门负责日常经济活动的核算与记录、报告事宜,以会计报告控制管理,两部门工作严格区分。

(三)深化认识,完善内部审计

为了使内部审计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企业首先应该对内部审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一方面内部审计绝非简单的会计监督,它包括对企业各种管理活动的控制质量的检查,如财务活动,存货管理活动,销售管理活动,筹资管理活动,项目审批活动等等;另一方面,内部审计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监督,应该在对各种管理控制活动进行内部审计之后做好后续活动,认真总结出现错弊的原因,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措施进行补救,防止类似错弊的再次发生。

更为重要的是,要想使内部审计活动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在组织结构的设计上应该使其处于一个较高的层级上,应该由企业高层领导者直接管理,必要时授予其独立审查权利。此外,为了弥补内部审计无法审查企业领导层等一些自身的局限性,应该重视企业的外部审计。

篇10

关键词:内部控制 内部审计 互动关系

一、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互动关系

(一)我国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关系的演变经历了平行和交叉两个阶段

一是平行阶段。20世纪90年代之前,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能是对企业财务收支及会计事项进行监督,防止企业舞弊和腐败行为的发生,内部审计部门力量非常薄弱,慢慢在大中型国有企业建立,依附从属于国家审计。当时内部控制均被认为等同于内部会计控制,其工作重心主要为企业的会计相关业务服务,是企业财务部门的自我控制和监督,与内部审计处于平行地位。

二是交叉阶段。20 世纪90 年代之后,相继出台了一些内部审计规范和准则,规范了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定义、领域及职责等,而且基于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要求越来越高,促使内部控制逐渐与内部审计开始融合。内部审计部门开始对内部控制进行自我评估与监督检查,起初这种监督检查有较大的局限性,不能监管其同级和上级管理层。但随后出台的内部控制规范将内部审计提升为企业内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职能相对独立,可以直接向董事会报告一些重大问题,作为内部控制的监督者,内部控制与内部控制逐渐有机结合为一个系统。

(二)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互动关系

1、两者交织一起且相互渗透

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属于环境控制要素范围,是组织自我独立评价的一种活动,内部审计本身就是一种控制,它按照内部审计的要求,通过内部控制制度为其制定的审计程序和方法及要完成的任务、达到的目标,协助单位最高管理者监督内部控制政策和程序的有效性,来达到好的控制环境的建立,并为改进内部控制提供建设性意见。

2、两者相互影响和促进

内部审计促进内部控制。通过分析企业内部审计存在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协助本企业上层管理者完善内部控制,使内部控制的不断健全,加速内部控制的建设。反过来,内部控制促进内部审计的良性发展。一个健全的内部控制,有助于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有助于提高内部审计的效率,降低内部审计的风险,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更有助于扩大内部审计的领域,加速现代审计方法的革新。

3、两者既相互需要又缺一不可

内部审计需要内部控制。内部控制因素比任何其他因素更能决定内部审计的形式。没有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作基础,会计、财务信息将可能出现失真现象,企业管理层责任不明确,企业管理层极易出现混乱现象,不仅扩大了内部审计工作量,而且增加了内部审计的风险,从而制约内部审计的良性发展。同理,内部控制也需要内部审计。没有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考虑设计的健全程度和运行的有效程度的评审和进一步完善强化内部控制的建议,内部控制也只能是停滞不前,导致与现实不符,效果不好,甚至形同虚设,或因内部控制的局限性,给人以可乘之机,造成内部控制的严重失控。

二、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审计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且已颁布法规的应用面不广

多年来,内部审计处于参照国家审计与社会审计的技术方法实施审计,而专门的内部审计相关法规还较少。虽然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公布并于2003年6月1日起施行的了《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以及10项内部审计具体准则,但这与内部审计涉及的众多领域和操作规程相比,还远远不够。一方面,现在审计人员在实施本单位内部审计时,经常会遇到与政府审计与社会审计不同的一些特殊问题,内部审计人员往往措手无策,没有相应的规则指导,往往是自主参照国家审计与社会审计的准则自我裁定,这大大阻碍了内部审计作用的恰当发挥。另一方面,部分内审人员在实施审计时,不查找相关内部审计法规,目前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的内部控制具体规范,但单位内审人员也缺乏相关的后续学习与指导,内审工作质量缺少评审,无人对内部审计实施的结果再监督,因此有些内审人员即使部分内部审计相关法规和内部控制规范已颁布,他们不知道,即使知道有也不认真学习与理解在实际的内审工作中加以运用,往往还是凭经验处理相关审计问题,致使内部审计效果打折扣。

(二)内审的独立性与权威性未体现内部控制的制约性且一直处于低位

综观国内外,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主要有五种模式选择,在独立性、权威性和效果方面各具特点( 见表1)。

从理论上来说,第五种组织模式最佳, 它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从而实现其客观性和内部控制的制约性,国际内部审计协会也极力倡导这种组织设计方式。但从我国设立内部审计以来,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大多设置于管理层之下,在董事会的高层管理人员的授权范围内开展工作,为高层管理者服务,使得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脱离了内部控制的相互制约性且一直处于低位。

(三)内审人员综合素质不能适应单位内部控制日益严格的待审业务

内部审计工作范围的扩大, 要求内审人员对企业的各岗位内部控制充分了解下实施审计业务,需要他们精通财务会计以及掌握其他内部控制业务领域的相关知识与技能, 以便更好地实施审计并为企业管理服务。内审人员的构成也应趋向多元化, 不仅要有懂财务及审计的专业人才, 还应配备精通各项相关业务如工程技术的专门人才, 以适应内部控制日益严格和审计领域日益拓展的需要。但目前我国现有的内部审计人员素质远远达不到这个要求。一方面是文化知识、理论水平和业务技能偏低, 多数内审人员来自财会部门或从其他部门改行而来, 真正科班出身的审计专职人员少, 跨专业人员多, 缺乏必要的内部控制等审计专业知识和技能, 现代审计技术方法与计算机技能不够。另一方面是职业道德行为的影响。少数审计人员受不良影响, 漠视职业道德, 利用手中的权利谋私, 降低了内审人员的权威性和毁坏了内审人员的独立性。

三、基于内部控制视角下完善内部审计的相关对策

(一)完善内部审计的相关规制和强化已颁布规范的应用

我国内部审计协会要组织专门人员,急需在实践中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应从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内部审计人员的配备、内部审计程序与方法的建立、内部审计标准的制定, 以及内部审计质量的监督等方面制定出较为健全可行的内部审计规范体系,通过具体内部准则及指南等规范来强化内部审计的地位和责任, 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及其作用的充分发挥。我国内审人员要加强自学内部控制规范和其他已颁布的内部审计规范,并将其推广和应用于内部审计工作。

(二)建立具有内部控制职能的独立性、权威性高的内部审计机构

改变我国内部审计机构平行于各职能部门的现状, 使之向更高管理层级升格,采取由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 组织领导内部审计工作。内审机构在业务方面要向审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业绩。为保证其内部控制职能的发挥和地位的独立性, 应使内部审计负责人与审计委员会主席的沟通畅通无阻。内部审计应协调各方面关系, 凭借熟悉内部业务的优势通过具体的业务活动体现其监督评价服务职能, 并侧重于对高层经理及其下属各职能部门经营活动进行监督与评价, 提出卓有成效的建设性建议。

(三)严格执业资格认证以提高内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拓宽审计范围

制订内部审计人员任职资格标准,实现内审人员考试准入制度,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重视和加强内审人员知识的后续培训与更新。对内部审计人员要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后续教育培训,增加内部控制规范和已颁布内部审计规范的学习和研究,在同一企业集团内实行交叉内审,提高内审人员的专业素质。拓展内部控制评审、管理( 经营) 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合同( 合约) 审计、工程项目审计、风险管理审计、战略管理审计等领域,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理论层次与实务经验。

参考文献:

[1]孟庆辉.企业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关系[J].财会月刊(综合),2005(12):44

[2]陈文铭.企业的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相关问题探讨[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7(2):50-53

[3]陈艳利,刘英明.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审计问题研究[J].审计研究,2004(5):8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