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孩子逻辑思维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17 17:47: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训练孩子逻辑思维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思维能力是一个人的核心能力。孩子的思维是后天形成的,水平不断提高。孩子思维处于直观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的发展过程中,抽象逻辑思维已经开始萌芽,具备了进行思维训练的基础。下面小编为你整理儿童思维发展,希望能帮到你。
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皮亚杰认为7~12岁儿童的思维是属于所谓具体运算阶段,实质上,也是同样的意思。
儿童在入学以后由于教学上向他们提出这些新的要求,就促使他们的思维水平开始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
小学儿童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不是立刻实现的,也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
第一,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在逐步发展,但是仍然带有很大的具体性。低年级儿童所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体的、可以直接感知的,要求低年级儿童指出概念中最主要的本质的东西,常常是比较困难的。只有在中高年级,儿童才逐步学会分出概念中本质的东西和非本质的东西、主要的东西和次要的东西,学会掌握初步的科学定义,学会独立进行逻辑论证。
第二,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的自觉性在开始发展,但是仍然带有很大的不自觉性。低年级儿童虽然已学会一些概念,并能进行判断、推理,但是还不能自觉地来调节、检查或论证自己的思维过程。他们常常能够解决某种问题或任务,却不能说出自己是如何思考、如何解决的。这是由于对思维本身进行分析综合是和内部言语的发展分不开的。只有在正确的教育下,教师指导儿童逐步从大声思维(讨论)不断向无声思维过渡的时候,儿童自觉地调节、检查或讨论自己的思维过程的能力才逐步发展起来。
第三,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水平在不断提高,儿童思维中的具体形象成分和抽象逻辑成分的关系在不断发生变化,这是它的发展的一般趋势。但是具体到不同学科、不同教材的时候,这个一般的发展趋势又常常会表现出很大的不平衡性。例如,在算术教材的学习中,儿童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抽象水平,可以离开具体事物进行抽象的思考,但是在历史教材的学习中,仍旧停在比较具体的表象水平上,对于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解还感到很大的困难。又如,儿童已能掌握整数的概念和运算方法,而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可是,当他们开始学习分数概念和分数运算时,如果没有具体事物的支持,就会感到很大的困难。
第四,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儿童的思维发展是一个从具体形象性向抽象逻辑性逐步转化的过程,在这个转化过程中,存在着一个关键转变点,这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的一个比较明显的“质变”或说“飞跃”,这个质变发生的时期,就是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关键年龄”。一般认为,这个关键年龄在小学四年级(约10~11岁)。当然,其中也有可变性。如果教育适当,关键年龄可能提前,有的教育性实验报告就指出,这个“关键年龄”可以发生在小学三年级;反之,如果没有适当的教育条件,这个“关键年龄”也可能推迟发生。
小学教师的任务在于有计划地发展儿童的言语,特别是书面言语和内部言语,丰富儿童的经验,特别是间接的经验,因为儿童的思维水平是在掌握言语和经验的过程中实现的。当然,教学和思维发展之间的关系不是直线的、简单的,从掌握言语和经验到思维发展是有一个量变质变过程的,而且这个量变质变过程又常常会由于学科的不同、教材内容的不同、儿童学习方法和个人特点的不同而不同。
孩子进行思维训练的好处中国有句古话,“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给孩子现成的知识和技能,不如让孩子学会自己获取这些的能力。思维训练就是要交给孩子正确的思维方法,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通过适当的思维训练,借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一些材料,可以帮助孩子学会如何思考、如何学习,例如:如何进行分析、分类,如何进行比较、判断,如何解决问题等。掌握了正确的思维方法,就如插上了一双翅膀,使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迅速的发展和提高,从而大大提高孩子的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
1、科学研究表明后天的环境能够显著影响孩子大脑神经元细胞的相互铰链,从而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
经过思维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有显著提升的空间。
2、“幼儿英语”、“音乐艺术”、“奥数”等知识技能型的训练不能替代思维训练。
思维训练的重点是“全面”和“均衡”。必须是精心设计的系统化的专门思维训练课程方可达到这个效果。
3、思维能力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学习能力,直接影响孩子在学校的表现。
因此,投资思维能力这个“万能钥匙”,具有很高的回报率。
4、思维训练和知识技能灌输不同,思维训练存在一个短暂的“机会窗口”。
这个机会窗口对应于儿童大脑迅速的发育的2-7岁。
篇2
关键词:数学;实践教学;逻辑思维
一、数学教学
小学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学习数学的阶段,也是一个养成数学学习习惯的阶段,更是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打基础的阶段。这就需要老师帮助学生把知识学得更加透彻,掌握得更加牢固,为以后的学习做知识储备。
数学学习要求学生具备两大特点:一是逻辑思维,二是细心耐心。逻辑思维是通过冷静的理解和分析,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使问题迎刃而解;细心耐心则是在解题过程中一定要耐心思考,不能慌乱急躁,细心计算,不能急于求成,粗心大意,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果,二者缺一不可。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若不能理解、明白解题思路,盲目运算是不可能得出正确结果的,因此老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逻辑能力强,思路清晰,才能很快得出问题的正确答案。
数学课堂逻辑思维习惯的培养,旨在培养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运用逻辑思维思考的习惯。逻辑思维习惯养成后,学生在遇到数学问题时就会直接采用逻辑思维来思考问题,使问题解决得更高效。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的计算”这一节课时,我首先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周长,然后让学生思考:如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学生思考后可能会说:(1)长+宽+长+宽;(2)长×2+宽×2;(3)(长+宽)×2。这三种计算方法中第三种是最简单的,但学生可能会比较难理解。因此我向学生提问:你是如何理解(长+宽)×2的呢?让学生自由地说,既锻炼了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又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最后让学生画图理解(长+宽)×2是表示两个(长+宽)的和。这样也为以后学习乘法分配律做好了铺垫。
二、数学课堂思维训练
思维训练其实是一种实践教学方式,将实践教学与数学教学联系到一起,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再认为数学难懂、枯燥,让学生在征服难题的喜悦中喜欢数学,学习数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其实就是释放学生好奇的天性,使他们用各种方式去思考学习,老师可以对他们正确的思维给予鼓励,对不合适的思维加以引导,使学生可以通过多重角度看问题。逻辑思维能力不同,学生之间的数学学习水平和答题速度及正确率都相差很远,所以教师应该从学生自身出发,向学生灌输逻辑思维的重要性,让他们重视起来,使他们更主动地学习和训练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意思是直接给他鱼让他填饱肚子,不如教授他捕鱼的方法,让他自力更生。同理,老师告诉学生答题的方法,不如指导他们解题的思路,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将例题讲解换为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让学生运用逻辑思维能力去解决数学问题。思维能力训练意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通过思维训练、思维测试、老师辅导的方式进行培养,也可以通过答题思路对学习结果进行考核。例如,一道应用题,有两杯水,B杯中有100 ml水,A杯中的水比B杯中的两倍少40 ml,A中有多少水?第一步,设A中有x ml水;第二步,列出方程:x=(100×2)-40;第三步,得出结果:x=160 ml;第四步,答:A杯中有160 ml水。有一个清晰的解题思路,能够帮助学生更快而且更准确地得出问题的答案。
三、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数学学习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无论是解题方法的学习还是解题思路的练习都不能一蹴而就,一定要不断学习,总结经验,才能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快速想出解题思路,使难题迎刃而解。老师在进行思维训练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观察那些不善于思维训练的学生,对那些思维较慢的学生要加以辅导,对思维方式不合适的学生要加以引导,培养他们对思维训练和数学学习的兴趣。同一种思维方式并不一定适合所有的学生,一定要及时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应并及时做出调整,确保引导学生找到适合他们的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是学习和生活中都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能力,只有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把事情处理得面面俱到,才能把生活整理得井井有条。逻辑思维能力也是学习数学必不可少的一项能力,只有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在看到数学问题的时候才能迅速调动思维找到合适的解题思路,从而得出正确的结果。
数学中逻辑思维的培养正是实践教学的一种表现,可见实践教学在学习中的应用对课程教学起到了较强的辅助作用,对学生的课程学习也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并且还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得学生可以在乐趣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
篇3
一、造成两极分化的原因
1、农村学生的家庭现状。农村初中生中留守学生多,单亲家庭增多。监护人无力辅导孩子的学习,也不能辅导孩子心理上出现的问题,学生在学校没有弄明白的内容,或者心理的忧郁不能及时得到辅导。再者,有的家长给学生的榜样是“没有学好数学照样生活得很幸福”,长期这样,学生不明白的知识欠账越来越多,跟不上教学的步伐。学生只好放弃学习数学。
2、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意志薄弱。学习意志是为实现学习目的而努力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是学习能动性的重要体现,学习活动总是与不断克服困难相联系的。与小学阶段的学习相比,初中数学难度加深,教学方法变化也较大,课程多了,教师辅导减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在中小学知识衔接过程中适应性差的学生表现出学习情感脆弱,意志不够坚定,学习中,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甚至丧失信心,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3、掌握知识技能不系统,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不能为连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相比小学数学而言,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首先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面学习的基础;其次还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因此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造成连续学习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分化。
4、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不适应数学学习要求。初二阶段是数学学习分化最明显的阶段。一个重要原因是初中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大大提高,而初二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关键期。没有形成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因个体差异,抽象逻辑思维发展慢的学生学习数学能力就弱。再加之农村条件限制,教师不能很好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要求去组织教学活动,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适应性。
二、农村初中数学教学对策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也说过:“没有任何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
2、辅导学生学会学习。对后进生而言,最初还是想学好数学,但由于看不好书、听不进课、上课听课象在享受催眠曲,这是学习不适应的重要表现,教师应多关爱他们,多作心理辅导。找准他们不懂的原因:是不理解?还是新旧知识脱节?还是有疑问或不能接受老师的教学观点等,尽可能减少学生知识缺失。教师在后进生知识的落实上多下工夫,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抽象逻辑思维的训练和培养。针对后进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不适应数学学习的现象,从初一起就应加强抽象逻辑能力训练,教学中,不仅要学生掌握知识,还要理解定理、法则变形等的原因,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还学到了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奠定较好的基础。
篇4
一、对直觉思维的理解
(一)内涵
目前,研究者虽然对直觉思维的内涵说法不一,但都认为它就是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由思维的高级活动而形成的对客观事物作出迅速、综合性判断;直觉是由情感、意志及直接认知所构成的一种心理活动,它不是有意识的逻辑思维,而是通过无意识或潜意识表现出对事物本质有一种极为敏锐的深入洞察:也就是对所探求问题的"一眼看穿"。直觉也与"顿悟"伴生,因为顿悟是指人们对长期探索而未能解决的问题的一种突然性领悟,也就是对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的"茅塞顿开",是对真理的顿然觉悟,所以直觉和顿悟统称为直觉思维。
(二)特点
一是简约性。直觉思维对思维对象是从整体上考察,调动自己的全部知识经验,并通过丰富的想象而做出敏锐而迅速的假设、猜想或判断,省去了逐步分析的中间环节,是跳跃式的思维过程的瞬间简缩,但它却清晰地反映出事物的本质;它依据事物整体及最突出的特征来做出大致判断。如教学第一册的"认识图形"时,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实物或图片让学生观察,借助幼儿期(学前期)和日常生活中已有的对物体形状、大小、距离、方位等空间直觉的基础上,结合这些图形再观察它们的表象。通过直观比较,作出直觉判断,说出图形名称。
二是互补性。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是相互补充、相互作用的,直觉存在于逻辑方法运用过程的整体或局部,而分析思维则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如一位老师教分数应用题:轻机厂加工一批零件,原计划14天完成,平均每天加工1500个零件;实际每天加工零件数比原计划多。加工这批零件实际用了多少天?老师要求学生独自列出不同算式,看谁列得多?最简便?结果孩子们在黑板上写出了几种解法:
(1)1500×(1+)x=1500×14(2)14÷[1500×(1+)÷1500]
(3)1500×14÷[1500×(1+)](4)14÷(1+)
(5)14÷[(1+)÷1](6)1÷[×(1+)]
从学生所列的算式可以看出,既有分析思维的逐步推理,又有抛开具体数量、排除多余条件而进行假设猜测的直觉思维方法。多数学生列出(1)~(3)式是习惯于分析思维。列出(4)~(6)式则具有非逻辑性的直觉思维的成分。由此说明,分析思维是直觉思维的基础,逻辑思维方法可作为组成因素渗透到直觉思维的过程之中;有时直觉思维也需逻辑思维来验证其结果。
三是创新性。直觉思维是基于研究对象整体上的把握,不专于细节的推敲,而是由于思维的无意识性使它的想象既丰富且发散,使人的认知结构向外无限扩展,从而具有反常规律的创新性。正因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小学生在试图解决数学问题之前,脑子里都可能同时涌现几种思路,应该抛弃哪些思路,确定哪条思路作为解决问题的最佳选择时,需要借助直觉思维进行辨识。
二、加强直觉思维的训练
《标准(2011版)》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路、基本活动经验。"这就要求我们,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应用技能都不断得到发展的同时,应该加强其它思维方法特别是直觉思维能力的训练。如何训练学生的直觉四维能力呢?
(一)创设和谐学习情境,鼓励学生用直觉思维思考问题。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往往不受逻辑和常规的制约,在做数学题或回答问题时,"莫名其妙"的事常有发生。这正是他们富有直觉、猜想甚至幻想的思维特点。特别是低年级的数学课,有的学生瞪着小眼睛久不动笔,但突然又列出了算式或回答了问题(结果不一定对)。老师习惯于问他:"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样算?"站得笔挺的小孩有的脸红耳赤无言以对,或有的说来说去说不清。类似这种情况,往往是直觉思维在起作用,只要答案正确就该肯定,老师大可不必要他说出"想的过程";换句话说,不要把学生的思维局限在逻辑思维的框套里,而应当给予鼓励表扬,对学生的大胆设想给予充分肯定,以呵护学生的直觉思维的萌发,诱导他们运用直觉思维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为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开展一些启迪直觉思维的数学活动,诸如:精心设计教科书里《数学广角》和数学活动课的训练内容;在低年级多玩些"猜一猜"、"走进数学王国"等数学游戏;在第二学段则有机安排些"脑筋急转弯"、"智力冲浪"、"趣味数学"等活动,以激发小学生的数学灵感,使他们在乐学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学会综合简捷思考问题。布鲁纳说过:"直觉思维总是以熟悉的、牵涉到的知识领域及其结构为依据,使思维者可能实行跃进、越级和采取捷途??。"直觉思维是以跃进式、快速地对知觉对象作细致、全面的观察,并动用他的全部知识经验进行急速思考、提出假设,敏捷进行判断,经瞬间的思考而发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是一项有意义的直觉思维训练。
篇5
一、数学“学困生”产生的客观原因
(一)社会原因。受到当今社会“读书无用论”和一些“拜金主义”的影响,不少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够重视,再加上当今社会的环境中存在着诸多不利于学生成长的因素,很多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没能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学习上,这是造成学习不好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家庭原因。由于现在农村以及一些小城市中的许多青壮年人都外出打工,很多学生的父母都外出打工挣钱,将他们都托付给孩子的爷爷奶奶,而孩子的爷爷奶奶是没有精力和能力教育好这些孩子的,反而在平时的生活中,他们却娇惯自己的孙子或孙女,使他们养成了娇惯、懒惰的性格。在平时的生活中只讲究索取,不讲奉献,无心学习。
二、数学“学困生”产生的主观原因
(一)掌握知识、技能不系统不牢固,平时缺少巩固练习,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
(二)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意志品质是造成分化的主要内在心理因素。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在学习中,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甚至丧失信心,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就不可能集中在学习内容上,这样便造成听不懂,而对知识模糊认识的缘故,学习障碍便由此产生,长此以往,势必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三)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数学学习要求。
初中八年级阶段是数学学习分化最明显的阶段。一个重要原因是初中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有了明显提高。
而八年级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又一个关键期,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而且学生个体差异也比较大,有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快一些,有的则慢一些,因此表现出数学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
三、“学困生”的转化对策
(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如果能在学习数学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绝大多数学生对新鲜事物都有敏感性、好奇心,具有强烈的自我表现和好胜心理,根据这种心理,应改变传统的讲授方法,设计出新颖的教学过程,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刺激物,从而引发其产生进取心。另外要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例子、别开生面的课堂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提高学业不良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最终达到转化数学学业不良学生的目的。
(二)构建平等环境,克服自卑心理。许多初中“学困生”,往往伴有强烈的自卑感,他们内心孤独冷漠,常处在一个“冷”环境中。他们不愿意与周围的同学交流,把自己封锁在同学的圈子之外,始终觉得自己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直不起腰。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要尽量创设一个平等、宽松、和谐的数学交流环境,时时处处尊重“数困生”的人格,多方面“引诱”他们参与数学讨论,使他们意识到“其实我并不比别人差”,从而增强他们进行数学学习的信心,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三) 强化对“学困生”的学习指导,教会其学习。有一部分“学困生”在数学上费工夫不少,但学习成绩总不理想,表现在知识匮乏和知识间的联系弱。教师不仅要为他们补知识,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另一方面是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和学习心理辅导,而且还要转化他们的思维方式,要让“学困生”开口讲述知识和解题思路,从中看出他们知识的盲点和思路的误区,从而对症下药。
(四) 创造成功机会,战胜恐惧心理。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知道,初中“学困生”对数学产生恐惧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屡受挫折、缺少成功的体验。所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灵活运用成功机制,积极为“学困生”创造学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在数学学习中经常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篇6
1.从大的方面来看应该包括:人们对人才的界定、社会对学校所赋予的期望,从而所建立起来的一整套的人才评价体系,这一点我们做的还不够。在笔者实习时,高一年级正在讲第二章函数内容,班里有一部分同学是新课改的,初中新课改里分解因式、关于简单的二次函数知识都减了,而高考对函数的考查都没有变,抽象加上基础薄弱让学生学起来特别吃力,可教师又都还是用旧的标准来要求学生,觉得学生笨且难教。
2.从小的方面来看:实施数学的创造性教学,不只是一个方法问题,而首先是数学观念的变革。实际上,也只有数学教学观念的变革,才能导致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从而真正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教师必须彻底摒除片面追求升学率,只为学生考高分而采取急功近利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转向加大思维能力培养力度,加大创新意识的培养。
3.创造型教师的缺乏:在写此文时,笔者常常想:“像我这样没有什么创造性思维的老师能培养出有创造思维的学生吗?”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可主导者是教师,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是培养创造型的教师,它应该包括一些全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
教育改革不应该是几个教育者或学校的事,它应该成为一个社会从上而下的、从理念到行动的事情。它应包括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人们价值观的改变、对教育的投入……
二、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充分认识数学中逻辑思维与发散思维的辩证关系
我国传统数学教学观念、教材与教学方法偏重于逻辑思维的培养,在思维形式上偏重于聚合思维方式的培养,忽视了知觉思维、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其结果是把学生培养成很好地理解、消化和运用前人知识与经验的应用型人才。
近年来,为了培养创造型人才,强调了在创造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直觉思维、发散思维形式,有些却贬低了逻辑思维的作用,甚至错误地认为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是对立的。若仅从知识传授角度考虑,传统教育并非没有优势(从学科考试成绩看,我们的学生成绩普遍高于西方国家同类水平的学生)。知识的多寡与能力强弱密切相关,孤陋寡闻的人绝对没有强的创造力。
逻辑思维是直觉思维的基础,直觉思维是高度纯熟的逻辑思维的产物。逻辑思维是数学思维中的主导成分,直觉思维是数学发现中的关键因素,是逻辑的飞跃和升华。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应充分认识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的辩证关系,应以逻辑思维为基础,在培养逻辑思维过程中,重视发散思维与直觉思维的培养,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2.把握青少年特征是实施创造教育的前提
青少年具有最富想象力、冒险精神和求新求异、求变求索的特征,青少年时代是培养创造思维、开发创造潜能的最佳时机。
(1)创造力的发挥必须有健康的心理基础。首先学生要有安全感,要感到自己被承认受别人的信任,这样他才能抛弃虚伪而存在。其次必须心理自由,亦即表达、感觉、思维的自由,塑造自我的自由。心理调查表明,目前有众多青少年存有心理障碍,消除心理障碍已成为创造教育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教师一定要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使其有健康、稳定、正常的心理,只有具备优秀的心理素质才能有真正的创造。
(2)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创造力较高的孩子多数表现为顽皮、淘气、荒唐,行为时逾常规,处世幽默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打破常规、鼓励学生解放思想表现自我、对“不合常理”的思维要疏导、鼓励,表扬,绝不能“一棍子打死”,导致学生成为“师奴”。
学生个个都有创造潜能,只不过每个学生在创造潜能表现的内容、形式、层次上有差异,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个性。教育者必须清醒认识到:创造力并非独指智力,创造型人才也非高智商者,智力正常的学生也可造就成创造型人才。正如毕加索所说:“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问题在于你长大成人之后如何能够继续保持艺术家的灵性。
3.培养兴趣,激发创造思维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夸美纽斯也说过:“兴趣是创设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欢乐的愉快心理状态,正是引发思维的最佳时机。
(1)由于数学的抽象性会给学习数学带来困难,从而破坏学习的兴趣,为此在学习数学时要充分注意数学概念、数学问题与实际的联系,要加强实践活动,把纯粹的数学知识运用到有关自然科学和实际问题中去,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有利于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
(2)兴趣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当学生在学习数学中获得某一成功,定然产生愉快的情绪,若是不断得获得成功,则学习数学和愉快情绪就会建立稳定的神经联系。所以,教师应把学习的成功感还给学生,教育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引导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
(3)走出课堂,充实课外。丰富、新颖、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能让学生摆脱课堂的束缚,扩大视野、陶冶情操。在教师恰当的指导下,让学生在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的活动中观察到课内学不到的知识,领悟课内没有触及的深奥道理,获取课内无法取得的奥秘,并能从中受到激励、启发,产生联想、灵感,增加创新意识,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才能。
4.提供机会,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1)提供和创设创造性的问题情景。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数学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而,我们应为学生最大限度地开发创新思维提供广阔的时空,让学生在课堂上乐于提问,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要引导学生在课始进行预习后的质疑,课中进行深入性的质疑,促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从而让学生在质疑、解疑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
(2)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更要多留给学生思考、讨论、动手操作的时间,使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并乐意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将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发展。
5.开发习题功能,发展创造思维
美国创造学家帕内斯制定了创造性解题模式(CPS),它在大量的训练计划中得到应用,被认为是效果最佳的教学模式之一。CPS的5个阶段首先都要进行发散思维,随后进行收敛思维。在教学中,应抓住数学习题特点,进行多向思维训练:
(1)多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变式训练
在数学教学中,进行一题多变训练,通过变形变式把未知转化为已知,复杂变为简单。在进行解题过程中,鼓励学生不受习惯限制,不受思维定势干扰,打破框框、勇于创新,全方位、多角度地寻求解题方法,并能选择最简、最优的方法,发挥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和独创性。
(2)以开放题为出发点
数学开放题的特征包括:
①问题内容的新颖性。传统的数学封闭题条件简单,结论固定,解法呆板,往往有一定的模式可套用,通过大量机械重复训练可以套用模式解决,解题者是在复制别人设定的解法,产生许多高分低能现象。而数学开放题,条件复杂,结论不定,解法灵活性,综合性强,无现成模式可套用,需要学生独立地进行探索,极富挑战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条件。
②问题形成的生动性。数学开放题有的要探求多种答案,有的寻找多种解决方法,有的追溯多种成立条件,有的由变求变,有的以动带动,很能体现现代数学气息。
③问题解决的发散性。解题者需要运用观察、想象、分析、综合、类比、演绎、归纳、概括等思维方法,同时探索多个解决方向,创造新思想和新方法,获得多种结果,有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
(2)布置一些和学生生活相关的数学作业,并引导督促其完成
如要求学生:①收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试着解决。②挑出教材、学习参考书、习题集等正式出版物中的若干个非印刷性错误,并予以改正。③就学过的内容自拟三个数学小综合题并附解,要求写出设计的用心和得意之处。④制作立体几何的纸模型若干个,如柱锥台、正多面体、烟囱的直角拐脖、由正多边形构成的非正多面体等。⑤撰写小论文,选题有阅读科普文献或参考书的心得与读后感,学习某段教材的体会或专题小结,解题或研究中的小发现,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行分析求解等。这些措施将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能完成这样的作业,再与学生课堂教学的学习相辅相成,将使学习变成充满创造活力的过程,这也就是我们所追求的教育目的。
托尔斯泰说:“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永远是模仿和抄袭。”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创造教育将会引起更广泛高度的重视。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成为创新人才,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新的评价体系的建立,必将更有利于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孙名符.数学教育学学原理[M].北京:科技出版社,1996.
[2]袁贤琼.数学教学如何激活学生的思维[J].数学通讯,1998(5).
[3]马富荣.数学教学中发散思维培养的途径[J].中学数学教学,1998(5).
篇7
Scratch让课堂更有活力
1.训练学生计算思维能力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通过自然语言,人与计算机之间是通过编程语言进行交流。在Scratch课堂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自然语言来描述他们的创意、想法,学生则将自己脑子里的好的创意想法利用Scratch在计算机上表达出来,通过编写程序表达的过程,训练小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
2.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Scratch以其图形化的编程方式,为孩子思维从具体走向抽象提供了支架。在Scratch中,将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融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孩子在感性经验的支持下逐步向抽象的逻辑推理方面发展,从而形成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成为数字时代的创作者
在Scratch课堂上,学生获得了设计和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数字化作品的机会和经验,通过有针对性地选取和处理大量的信息资料,进行自由创作。在创作过程中他们也习得了科学、艺术、工程和数学等领域的知识,完成作品后获得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也会让其学习兴趣得以提升。
Scratch让学生更自由
罗杰斯认为,在教学目标上,应该强调个性与创作力的发展,在内容选择上,强调直接经验,而在教学方法上,主张以学生为中心,放手让学生自我选择、自我发现,从而实现自我,即人的创造能力以及与此息息相关的应变能力的形成。创新能力是通过发散性思维而表现出流畅、变通与独特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而Scratch的引入,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平台,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等方面是大有裨益的。
在Scratch课堂教学中,学生能专心致志地投入到自己最感兴趣的创作活动中去,学生的专注度和兴趣度都得到很好的发挥,Scratch以其形象、直观的积木式指令代替了枯燥的代码指令,操作简单、趣味性强,只需了解各指令名称其意义并将其拖动进行自我思维的自由表达。学生通过不断猜测、尝试、验证与调试,刺激了感官,体验到奇妙的效果。
运用Scratch开启创作之旅
将Scratch引入到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在我国还是刚起步,在教学初期,教师可与学生共同尝试学习,边分析Scratch自带的范例边尝试创编适合学习者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编程思想和作品创作,坚持为创作而教的教学方法。在整个过程中由于教师自身所具备的知识结构高于学生,教师由学习伙伴成长为引导者,帮助学习者成长。
我们对课程的理解是,同样是作品创作,文学作品是通过文字的书写记录(纸和笔)来创作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作品,数字作品是通过程序编写表达思想和情感,教学中利用Scratch软件平台进行数字游戏、数字故事、数字动画和互动艺术等数字作品的创作(如下图),下面选择几个模块对课程进行说明。
1.数字游戏
我们基于Scratch平台,开发了一套自编的校本“儿童数字文化创作课程《Scratch与创意设计》”,通过编码学习各种新技术。课程设置着力点在于将信息技术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信息技术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信息技术教学做到兴趣化、生活化,激发他们观察生活主动创新。
《趣味摇奖》一课是自编校本课程的第28课,课堂中将Scratch与数学学科中的随机数知识点紧密联系,教会学生应用随机数解决具有随机模拟现象的问题, 学生会去主动钻研数学知识、积累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在实践中有效提高计算分析能力、逻辑判断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这些都能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同时让学生了解和应用随机切换造型和给变量设定随机数两种算法产生摇奖号码,然后自行选择一个创作主题,设计一个趣味摇奖程序。学生作品集链接地址http://scratch.mit.edu/studios/244435/。
2.数字故事
自编校本课程的第30课《小导演》,要求学生综合应用Scratch指令模块进行自由创作,选择喜爱的短篇内容,小组合作,共同探究,尽情表达和交流。在学习方法上,共提供创意思考、解决问题、合作学习、交流分享等四个方面。故事内容主题可以为成语、童话、寓言、科学模拟实验、课文和小说片段及生活中的事件,构思创作主题,进行二度创作。
学生在制作数字故事作品过程中担任“小导演”,对剧本中主题、情景、角色/背景、脚本、音效等元素进行逐个分析组织。这样做的目的重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意识,对学生综合应用Scratch软件表达思想的训练,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的组织与表达能力,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无条理和无关联的表达。学生作品集地址链接http://scratch.mit.edu/studios/193543/。
3.互动艺术
利用画笔模块,让学生创作各种有规律的图案。在编写图案设计程序的学习中,让学生感受不同程序玩出一种奇幻的图案效果,并希望学生给图案赋予作品意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发现美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喜欢自己的作品,喜欢上Scratch程序设计这门课,期望学生能够从玩的角度理解脚本设计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修改脚本,创作不同的效果图案,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程序设计水平。
总结
随着信息技术学科的发展,对小学程序设计模块的学习重点不再是简单以代码编写训练为要义,而是期望通过编码学习可以使学生在个人生活中表达思想和感情。Scratch创作课程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在本课程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应力求做到以下三点。
1.鼓励观察生活,激发创意思维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与教学相关的问题,如各大商场门前摆放着抽奖大转盘,举办一些吸引顾客的促销摇奖活动,电子投票,打地鼠游戏,变脸,等等。这些实例,学生在生活中能感受到,我们要通过让学生创作数字作品,让他们把自己观察到的各种有趣现象,用数字作品表达出来,激发他们的创意思维。
2.加强逻辑思维与创新思维的训练
Scratch创作课中作品的设计与呈现是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具象。在教学中,教师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结合具体情景,用言简意赅的语言帮助学生理清要点,把握脉络,掌握方法,促使学生更准确、牢固地理解和掌握重点算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教师可以首先通过范例演示和学生试玩,引出问题,再通过演示和讲述,告知关键知识点,使学生对重点知识的学习和把握更加清晰、明了,在此基础之上,学生再根据自己头脑中已有思维,结合活动内容,发挥想象,用代码去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实现更多创意,在创作中训练学生创意思维。
3.通过编码习得更多知识
在创作数字作品时,学生在进行代码编写的学习过程中,会接触到数学、科学、艺术以及工程学等领域的学科知识,这些知识的应用和学习是学生在一个一个的作品创作中可以具体领悟和感知的,因此,学习知识对他们来说变得更有趣和更有意义了。
篇8
关键词:发散思维、集中思路、收敛思维
小学生作文最大的难点是不知“写什么”和“怎么写”,这只是表面现象,其实质是没有找到正确的思维方法,不知道该怎样开拓自己的思路,寻找作文的材料。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思维方法的训练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极其重要的。
一些同志说,这就是要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了,对,但还要加上集中思路的训练。一种好的思维方法,就好像一张渔网,不但要有“线”还要有“纲”,“纲举目张”才能捕到“鱼”一内容。指导学生作文方法就好像教他们织网捕鱼,织的时候要用许多“线”有条理地交叉打结,再总编成一条“纲”,这样,洒网捕鱼时才能洒得开,收得拢。所以说,在作文教学中,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的训练是同等重要,不可或缺的。
一、如何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也称分散思维,指无一方向,也无一定范围,不墨守成规,不同于传统方法由已知探索未知思维形式,所谓发散思维也就是引导家务事,发展他们的发散性思维,使他们的思想更丰富,思路更开阔,材料更易于寻找。
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并不是一两个“脑筋急转弯”之类的问题就可以训练成功的,而是要靠长期坚持不懈的训练和正确的引导,全方位地提高他们的素质,才能训练出来的。
首先,古人云“见得多,识得广”。让学生多方面地接触生活,观察生活,能够发散他们的思维开拓他们的思路,发展他们的能力。正所谓“为文为人,一也。”能力发展了,思路开阔了,作文水平自然也就提高了。,
笔者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两组作文水平相差无几的学生,甲组的要求是,完成作业后,再多抄写几遍,累了就休息,不留空闲时间,不允许看电视及其他东西:乙组的要求是,作业完成了,时间可以自由支配,看电视,读课外书……一段时间后,再上作文课,发现甲组同学发言不够积极,语言也平淡无味,而乙组同学则发言踊跃,新词迭出,思路也较甲组清晰。
这个实验证明:多给学生一些自由时间,多让他们接触、观察生活、社会,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极有好处,对作文水平的提高的作用更是不可估量的。
其次,任何时候都不要压制学生的反向言行,否则会挫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损害他们的自尊、自信心,拘禁住他们的思维。
本人认为有效地发散,学生的思维,就成功地为学生的思路领航,训练学生全面考虑综合能力,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引导学生体验自己的心情,为学生以后的作文积累了素材;
在这儿,成功地发散学生的思维,只完成了一半,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训练他们集中思路,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就会偏离“由已知探索未知”的轨道,而一发不可收拾,所以说发散思维和集中思路是相辅相成的。
二、怎样集中思路
集中思路的训练,其实就是收敛思维的训练。收敛性思维是指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或传统方法以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组织、有条理的思维形式。如对学生进行集中思路的训练呢?
第一,要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不但要让学生阅读。总结课文,训练他们的综合能力,还要让他们多接触一些侦破故事,训练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并且要求他们把所学到的这些知识,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这样做利用了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的兴趣,训练了他们的收敛性思维,逻辑思维,培养了他们的判断、推理、总结能力;使他们在观察过程中能很快地抓住重点,掌握过程,进而围绕中心进行选材,集中了他们的思路,发展了他们各方面的素质,提高了他们的作文水平。
第二,作文课中,图示法能有效地帮助学生集中思路,抓住重点,提高效率。
笔者在记人篇《我敬佩的一个人》的教学中采用了这样的方法:先引导学生说说“敬佩”的意思,再说说对哪些人可以用“敬佩”这个词,接着把他们带出课堂寻找模特进行观察,发散他们的思维,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然后回到课堂,让孩子们说说自己的观察结果。随后在黑板上画了下面这幅图:
篇9
关键词: 内动力开发 教育 心理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开发内动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使抽象数学知识形象化,让学生感悟和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实现教育与心理共长,是当前每一位中学数学教师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巧借共情开启学生的心灵
共情是指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询师设身处地体验求助者的情感和不良情绪。利用共情进入求助者的认知世界,将心比心,把自己的体验和情感传达给求助者,从而帮助求助者从不良情绪中走出来,促进双方良好关系的建立。如赵某某刚上高一,在舞蹈方面颇有天赋,家里也支持她往艺术特长方面发展,但数学基础比较薄弱,甚至出现对学数学严重排斥的倾向。因此,我巧用共情,通过以下三步鼓励并促进赵某某自我表达,从而更深入、全面、准确地认识自我,学会接纳自己。
1.首先表扬了她主动迈出了求教的第一步,同时站在学生角度剖析学习数学的艰难及有可能获得的心理成就感,置身于赵某某目前的处境,体验她的内心世界,交流学习数学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很快获得她的信任。
2.转变她旧的思维模式,引导她面对某个问题结果时,脑海中浮现的是“下一次怎样怎样做”,而不是产生“要是我怎样怎样,就会怎样怎样”的思考方式,进行积极思考,尽快迈出行动的步伐。
3.激发她正确对待自己,将目前的处境看做是“暂时”的,我的数学知识点某些暂时记不起来,计算能力暂时跟不上,我已经开始努力,有那么一天就可能跟上其他同学的步伐。然后我给了赵某某一份初中知识点的提纲,要求她不管通过什么方式方法,找齐所有内容,能够记多少就记多少,自我判断完成任务了再来找我。
总之,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借用共情技术滋润学生心田,认真理清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转变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爱的阳光下茁壮成长。
二、发展思维水平,培养创新意识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培养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数学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
1.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同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探索的方法是不一样的,正如宋代文学家苏轼所说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教师要从实际出发,遵循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与要求,跳出课本中条条框框的束缚,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按不同思路探求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不等式的证明:已知a,b,c属于正实数,且a+b+c=1,求证.给学生设质疑点,引导学生运用直接法、间接法、换元法等多种方法进行证明,并从中选择出一种最简捷的方法。这样一题多解,让学生从不同层面运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问题,不仅能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锻炼,而且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2.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
逻辑思维是指人们借于抽象的知识概念有根据、有步骤地进行分析推理、判断形成新的思想的认识过程。逻辑思维能力是高中生学好数学的必备的能力之一。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重视学生在每节课吸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合理设计思维的问题,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及时发现并帮助学生克服思维中的障碍;培养学生逻辑能力。
3.创造实践空间,促进思维发展
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思维从动作开始,切断了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我们应在数学学习中给学生提供宽松的动手实践空间,让操作学习的每一个环节都成为发展学生智能的阶梯。如在学习点、线、面空间结构时,让学生利用点、线制作成平面,探讨出空间立体图形中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这样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积极解决问题,加深学生对数学抽象知识的理解,并加以归纳与概括,领悟数学思想方法的实质,大大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三、实事求是,折翅的天使重新起飞
在成才的道路上每个人都有不同经历,每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父母的教育与关心,父母的一言一行直接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一定影响。赵某某翻开必修一数学课本的那个表情让我记忆犹新,落寞灵魂已经超脱在外,问她对数学什么印象,只回答一句:“我学不会数学的!”她母亲认为她“学不好数学”这件事早年就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把学不好数学归结为遗传因素,过早地下定义给孩子种下了畏惧的种子,甚至成为敷衍学习的借口。而又为孩子树立了过高目标,压得孩子喘不过气,但又无法表达自己的意愿,只能像木偶一样被父母牵着绳子走。第一次面教之后,我就和赵母针对孩子的学习基础和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深入沟通,经过多次交换意见,赵母能够客观地对待孩子的目前学习情况,逐渐接受了学习中的个体差异和特长存在,合理地对孩子提出每一步努力的目标,孩子一点一滴的进步打破了“学不会”预言,信心一点一点得到恢复。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在给学生创造美好的学习环境的同时,要注意唤醒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学习的需要,鼓励学生向真、善、美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盛志军.数学教学共情技术运用探微[J].中学数学教学,2005(04).
篇10
近年来,随着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幼教工作者对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研究已越来越深化,一些新的教育观和教学方法已越来越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被运用于教育实践之中。然而,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目前幼儿园的教师队伍基本上是以青年为主体,她们接受新的教育观快,但在用教育观念指导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往往缺乏深入的思考。我们有机会观摩了大量的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发些一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明显地存在着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教学活动目标单一
我们认为,在幼儿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应该实现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求知欲,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训练幼儿做事认真细致,具有主动性、坚持性、条理性和创造性,教育幼儿勇于克服困难,培养幼儿学习的毅力和自信心等多项目标,为孩子今后发展打好基础。然而,我们接触到的一些教学活动计划,只提出有关学习数学知识单方面的目标。如小班“看卡片放实物”教学活动的目标是:1。感知3个以内的数量,学习手口一致点数,说出总数;2。学习按卡片的数量放入相应数量的物体。中班“看数拨珠”教学活动的目标是:1。比较7以内数的多少,知道一样多;2。巩固使用计算器的常规。从以上实例中可以看出,教师如果对数学教育的目标缺乏全面的认识,每次教学活动仅以学习数学知识为唯一目标,那么,《纲要》所规定的其他目标就无法完成。
二、忽视幼儿的思维特点
幼儿期思维发展和趋势是从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发展,抽象逻辑思维尚处于萌芽状态。幼儿学习数学,主要通过四个阶段,即实物操作——语言表达——图像把握——符号把握,从而建立数学的知识结构。每一次数学活动都必须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而且必须经过长期训练才能达到目标,不是通过一两次活动就能完成的。
有的教师不考虑幼儿的思维特点,忽视幼儿的学习规律,甚至过高地估计幼儿的接受能力,其教学效果当然是不会理想的。例如,教幼儿学习7的加减时,教师直接出现分合号7-2-5,请幼儿看分合式列出算式,即2+5=7、5+2=7、7-2=5、7-5=2。然后逐一指着题请幼儿编出相应的应用题,将大量的时间都花在编应用题上。我们还发现这样一些现象:有的教师片面依靠自己的演示,把答案强加给幼儿;有的教师设计的活动是跳跃式的,跳过实物操作的环节,直接进入图像把握和符号把握这两个环节;有的设计则是单纯的从符号到符号的过程。大班教7~10的组成和加减时,教师认为幼儿已有基础,结果就这么跳跃着教过去。然而,数理逻辑顺序的建构决不是这么简单就能完成的,幼儿阶段的思维特点决定了这样的教学是不合适的。
幼儿教育的对象是一群3—6岁的孩子,这一阶段随着他们生理和心理的迅速发展,知识经验的积累,为幼儿创造力发展奠定了基础,幼儿已经有了创造力的萌芽,又值智力发展与个性形成重要时期。因此,在此阶段重视创造力的培养十分重要。如何对幼儿进行创造性培养?
一引导幼儿敢想
俗话说:“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从某种意义上说,想比办更为重要,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想开始的。牛顿,爱迪生都是从异想天开到发明大王。
让孩子敢想,首先要让孩子说‘不’。如:“有轮子的都是汽车,”孩子肯定会提出不同的看法,挖土机,压路机也有轮子,但不是汽车。其次,要培养幼儿的求异性思维,如“0”孩子可以想象成音符,太阳。。。。。还要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如:小乌龟不高兴,怎样让它高兴呢?孩子会想出很多种办法。
二引导幼儿敢问
经常有孩子这样问“老师,这是为什么?”“老师,这可怎么办?”“老师,这是什么呀?”这些问题正是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可以开展“小问号”活动,给孩子发问,向事物提问,向现象提问,提问的内容不只是“怎么办呀?”“是什么呀?”“干什么呀?”而要能问一些深层次,有探讨意义的问题。善问的孩子知识面广,从小养成爱动脑筋想问题的习惯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忽视对幼儿体能的训练和自理能力的培养《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培养幼儿生活自理的能力,其次才是智力的开发和知识的学习。现在有的幼儿园,孩子的基本生活能力和卫生习惯还没有养成,就对幼儿进行知识性的教学。有的幼儿认识了许多字,计算能力也超出了其年龄应有的水平,钢琴也弹得很不错,美术作品也获得了大奖。但是,经过三年的幼儿园教育却不会使用筷子、不会穿衣服;有的幼儿幼儿园还没有毕业,就带上了近视镜;许多孩子吃饭挑食偏食。这些现象都说明我们的幼儿教育在促进幼儿身体发育上还做得不够。
三引导幼儿敢做
任何设计方案,发明构思都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变为现实,同时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思想,理论,方案的正确性。所以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必须着重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师要提供手脑并用的学习材料,要少提限制性的要求,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摆弄操作,制作出各种各样的东西,对幼儿的动手结果要给予表扬,从不同的角度去肯定每一个孩子,培养孩子的成就感,增强他们下次进行创造活动的自信心。
四引导幼儿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