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运动计划范文

时间:2023-11-17 17:47: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健身运动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健身运动计划

篇1

1学校体育在全民健身中的重要位置

学校体育是社区体育、家庭体育的基础。社区体育的发展,是与社会经济生活的逐步改善相伴随的;人们自身对体育功能和作用认识的深化,是社区体育、家庭体育广泛普及的重要原因。社区体育,家庭体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健身娱乐,其群众性,社会性较突出,且个人参与的自由度较大。而学校体育的对象是青少年,众所周知,一个人从6—25岁之间接受的学校教育,对于一生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其中,学校体育在这个阶段所担负的角色是举足轻重的。它以促进青少儿身心发展,增强体质为目的,其教育性、阶段性较为突出,且具法定特征,带有了强制性。与此同时,学生掌握体育知识的多少,对体育爱好程度的高低,体育能力的强弱,对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参加体育活动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校体育是能够为学生离校后参加社区体育和家庭体育的实践打下基础的。要使全民健身计划得到良性循环的发展,就要把学校体育摆在战赂重点的位置。

这是因为在落实健身计划的过程中,人们要锻炼,就需要方法和手段,掌握方法和手段需要教育和时间。只有学校体育才能使人们接受到良好的体育教育,有组织、有计划地培养人们终身从事体育运动的态度和能力,使受教育者热爱体育运动,自主、自发地参加体育运动,在促进身心发育的同时,自然地创造劳动,享受运动的快乐和运动的本质,使运动文化成为将来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同时可以带动更多的人参加体育运动,使其在全民健身计划的具体初实施中起骨干作用。

2全民健身计划赋予中小学体育的任务

青少年儿童是全民健身计划的重点实施对象。做好中小学体育工作,努力提高学生的体育和健康水平,并引导其将来终身参加体育活动是全民健身计划赋予中小学体育工作的历史使命。因此,中小学体育要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极相协调,加快自身改革的步伐,培养他们体育锻炼的意识,教会其科学的锻炼方法,提高体育能力,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在中小学逐步形成人人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潮,为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一体化的健身教育打好基础。从而有力地促进全民健身计划的全面实施,达到全民健身之目的。

3全民健身计划对体育教师的影响

3.1现阶段学校体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社会对体育的需求,呼唤着学校体育的改革。为更好地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必须使学生感受到运动的乐趣,进而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主动性。但目前我国学校体育普遍存在着盲目追求体育教育目标的近期效益,过分强调学生的现实锻炼,片面地将增强学生体质及教育目标只集中于在校期间学生的体育状况上,体育课也因此变成了素质测验课,缺乏对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意识和习惯以及独立进行自觉锻炼的能力方面的培养。学校体育教学主要还沿袭着“课堂为主、书本知识为主、教师主导作用为主”的“三为主”教学方式。教学形式多数是“命令式、模仿式、检查式”的“三式”教学过程,给学生独立学习的机会极少,由此造成了学生离开教师走向社会后就不知道如何进行体育锻炼,如何去强身健体,如何进行体育锻炼的自我监督。

3.2体育教师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3.2.1强化学生体育意识,树立学生独立终身体育观。 学生的体育意识强弱直接影响着体育教学的效益和终身体育观的建立。长期以来,中小学生体育意识薄弱,要想改变此状况,首先让学生体验到体育活动中的乐趣,激发起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寓教于乐。其次是在学校中营造体育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再次要改革中小学体育竞赛的制度,增强小型多样、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级别、不同项目的趣味比赛,智能与体力结合的比赛等。

3.2.2改革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线的教材、教法体系。

现行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是以竞技运动项目过多,教材的难度较大;二是每项教材的技术要求过高、环节过细且各年级教材的重复现象严重,加之教材中多采用注入“填鸭式”的教法,严重影响了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三是竞技运动项目对场地设施要求过高,大部分学校难以保证,从面影响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3.2.3转变教学观念。 传统体育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而忽略学生的主体作用,其表现就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只会跟着教师后面进行模仿练习。这种旧的体育教学观,不利于90年代新型人才的培养。

因此,在体育教学改革中,首先应当转变教师旧的教学指导思想,变被动式教学为主动式教学。主动式教学,就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都能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由消极被动变为积极主动。只有教师转变了旧的教学观念,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充分调动起来,成为课堂的主人,才能真正学到体育的技能技术,并能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使之受益终身。

篇2

一、指导思想

本届运动会以党的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全民健身计划》以发展群众体育运动,加快群众体育事业发展为主线,全面动员,认真筹备,精心组织,确保把全民健身运动会和全民健身月活动办出特色,办出水平,达到隆重、热烈、圆满、成功的目标,充分展示全市人民喜迎十召开的良好精神风貌。

二、组织领导与机构设置

成立市第届全民健身运动会暨全民健身月活动组织委员会,由市政府分管领导和各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组成,以加强对运动会暨全民健身月活动筹备、比赛、组织工作的领导。在市体育局建立组委会办公室,成立各项目竞赛委员会,具体负责各项目比赛的竞赛组织工作。

三、竞赛组织工作

(一)本届健身运动会暨健身月活动由大会组织委员会统一领导。

(二)健身运动会暨健身月活动所需裁判员由组委会统一调集。裁判员必须做到“严肃、认真、公正、准确”,秉公执法,坚持原则,不徇私情。

四、比赛项目

本次比赛设象棋、乒乓球、围棋、羽毛球、健身长跑、花毽、家庭趣味比赛、太极拳、门球、钓鱼、台球、足球、篮球、游泳共14个单项。各项目比赛的时间、地点以单项规程为准。

五、开闭幕式

全民健身运动会开幕式暨全民健身月启动仪式定于上旬举行,地点在东夷文化标志园,由市体育局负责牵头组织。

篇3

【关键词】田径运动;全民健身;健身价值

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人类社会生活也在发生着新的变化,如何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已经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大力发展体育事业,是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与健康水平。田径运动是作为各项运动的基础,田径其运动项目多,练习内容、手段和方法丰富,在全民健身中有着重要的作用。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的举行,田径运动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日益上升,人们对田径运动越来越热爱。田径运动项目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在全民健身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能够创造更大的价值,因此,应该抓住时机充分发挥田径运动在全民健身中的重要作用。

1、田径运动的健身属性

田径运动既是竞技比赛项目,也是健身锻炼的手段。以健身为目标的田径运动锻炼,主要是采用走、跑、跳、投等多种运动方式进行锻炼,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健身运动与竞技运动其目标不同,所以各自的内容也有所不同。健身运动的内容为适当降低难度的田径竞技项目,也是由各种走、跑、跳、投等多种运动方式构成的非竞技的健身练习。

2、田径运动健身属性在全民健身中独特的优势

2.1运动项目多,规则、动作简单,易于广泛开展

在群众体育中,田径运动健身是最受欢迎,最容易让群众接受的体育运动。田径健身运动的锻炼方式的多样,选择的范围广,例如:散步、慢跑、投掷、跳跃等练习,是其他运动项目不能够相比较的。在运动的过程中,只要在某些技术动作环节上稍加引导,就能够掌握一定的健身原理,从而进行自我锻炼。这样既节省了时间、人力、而且锻炼的实效性更好。

2.2受限制少,成本低,符合我国国情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人们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也越来越关注,为了加强体育运动锻炼,需要建设大量的体育运动设施,但是现阶段我国处于发展中国家,人口居世界第一,人口老年化现象严重,我国目前还并不富裕,国家拿不出更多的钱投入到全民健身活动中,而田径运动健身受气候、场地和器材的限制比较小,田径运动健身适合不同的年龄和性别,不同身体情况的人参加,可以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进行科学的运动锻炼。

2.3基础性强,实效性快

田径运动是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基础,能够提高人的基础性活动能力和面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在田径运动中能够发展身体的各种素质能力,例如:走、跑、跳跃、投掷等是其他运动项目的基础。田径运动能够有效发展身体的速度、力量、耐力、柔韧性和协调性,这些都是其他运动项目的基础,如篮球、足球等项目。

3、田径运动在全民健身中的价值体现

3.1能够促进身体健康,增强体质

经常参加田径健身运动能够有效的提高人的基本活动的能力,人体的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全面发展人的身体素质。经常参加走、跑、跳跃、投掷的练习可以巩固人的基本活动的能力,保持人体在生活和工作中的适应能力,能够提高完成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任务的速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经常参加中长跑、马拉松等运动项目,可以提高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等有机体的各种能力;经常参加短跑能有效发展速度、爆发力、灵敏性等身体素质;投掷项目可以有效的发展人体四肢和躯干的力量、速度和协调等身体的素质。

3.2能够促进人体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定义是智力正常,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环境,热爱人生,情绪稳定,行为正常意志健全,人际关系良好,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一致,反应适度,能够乐观积极的面对未来[5]。经常参加田径健身运动能够有效改善人的心理环境,增强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增进个体的心理健康。田径健身运动更多的都是在户外进行的,人体能够更多的接触到阳光、新鲜空气等自然界的事物,人们在认识上对生活空间就变得更加的宽阔。随着季节气候不断的变化,可以提高人体体温的调节能力,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3.3能够促进人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在大城市的人们越来越缺乏正常的社会联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冷漠。然而田径健身运动却成为了人与人之间接触的最好方式。当前的社会环境是处于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高速发展的时候,要求人能够充分积极调节个人的人际关系,积极适应现代化的经济社会,给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经常参加田径健身运动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念,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丰富人的情感生活,开阔人的视野,积极认识周围的事物,改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4、结论

国家实施开展全民健身计划是为了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针对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状况,田径运动的优点突出,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易于在大众群众中开展,且成本低廉,锻炼全面,健身效果明显。在大力倡导增强国民体质的今天,田径健身运动在全民健身计划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是全民健身活动的主要方式。在开展全民健身的活动中,要充分发挥田径运动的健身属性,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一些实用性、基础性、安全性、创新性、科学性、趣味性强的田径健身运动,唤起人们对田径健身运动的积极性,使田径健身运动在更科学、更全面、更适用于全民健身战略中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王兴林.田径运动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孙文娟.浅谈田径运动健身属性对全民健身的价值[J].科技信息,2009(20).

[3]孙隆涛.再谈田径运动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J].科技信息,2008(34).

篇4

论文摘要:高校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最高阶段和社会体育的衔接点,在全民健身运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查阅有关现阶段全民健身和高校体育开展的现状的资料,针对高校体育的实际情况,着重对全民健身运动对高校体育的积极作用及全民健身运动与高校体育的潜在冲突进行了探讨。

一、 前言

全民健身运动作为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全民参与,有目标、有任务、有措施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相配套的社会系统工程”,对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高校体育作为全民健身运动体系的一个部分,在全民健身运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 问题与分析

(一)全民健身运动现状分析

查阅了大量全民健身现状的资料,随着市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健康成为人们关注的首要问题。健身活动在提高市民生活质量,预防许多高发的慢性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病、肥胖症和抑郁症等)方面的作用和意义日益受到重视。通过在高校推行全民健身活动,将使有关的体育健身活动与体育设施得到极大地改善,从而促进师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和健康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各类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高校体育的开展现状分析

高校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最高阶段和社会体育的衔接点,在全民健身运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调查结果显示中可以看出,大学生能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重要性以及对健康的重要性,大多数锻炼较主动,且体育锻炼兴趣是促进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首要因素。然而,阻碍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有:场地器材,懒惰,学习任务,其他因素、怕苦、怕累、怕脏、怕受伤,同学的影响,体育锻炼兴趣等。高校学生是一个较大并具有较高智商的群体,应当使他们成为一批批经过长期学校体育教育,具有终身体育意识、兴趣、习惯与能力的学生,成为全民健身的骨干力量。

(三)全民健身运动对高校体育的积极作用

1、体育锻炼的意识增强

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明确全民健身的意义。运动、健康、长寿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呼声,对全民健身计划的贯彻实施绝大多数的人民群众持欢迎态度。从学校各级领导的角度来看认为体育不仅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一个学校外树形象的 “窗口”,把体育看成与自己健康的身体、文明的生活、高尚的修养紧密相关的内容,从而踊跃参加体育。

2、高校体育教学目标明确

体育教学目标由增强体质转为培养终身体育能力。《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贯彻实施使体育教学目标从强调知识、技能的掌握,到注重能力、习惯、兴趣和个性的培养,使体育教学目标转为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能力。所谓目标是指某一活动在一定时期内预期达到的教学中按学生兴趣与特长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分班分项目上课,这样做到了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对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可以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

3、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开放化、多样化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是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采用知识、技术传递式的教学模式,其教学模式单一封闭,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自主性。为了适应终身体育思想,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模式出现了俱乐部制、选项制、三自主、三互动、课内外一体化等教学模式,使体育教学模式由封闭向开放转化、由单一性向多样性转化。

(四)全民健身运动与高校体育的潜在冲突

1、具体目标冲突

高校体育的目标任务是:“增进健康,增加体质;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培养体育锻炼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培养良好的道德意志品质;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现阶段全民健身的目标任务是:到2010年“努力实现体育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和健康水平,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

2、内容冲突

从总体来看,高校体育的内容是以运动技术的传授、学习与运用为主,以全面性、规范性、教养性著称。全民健身运动也包括运动技术的练习,但主要是以健身性、实用性、趣味性作为其特点。另外,全民健身所包含的内容比高校体育要广泛得多,健身方法的选择因条件、兴趣的不同而异,并无严格的划定。当前高校体育不具备这种功能,学生选择身体锻炼内容的余地较小。内容上的单一、缺乏弹性,是影响学生健身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展望

随着2008北京“奥运”年的结束,我国必将持续一股健身热潮,高校体育与全民健身运动的全面接轨或全面融汇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创新高校体育教学新理论与重视高校教职员工的体育健身实践活动相结合,将是高校全民健身体育新的发展趋势。终身体育教学思想使体育教学模式由封闭向开放转化、由单一性向多样性转化;内容的选择与确定符合终身体育教学思想。然而全民健身与高校体育具体目标、内容、组织形式、实施条件及效果评价等方面的冲突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 胡伯林.桂林市民全民健身活动的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6

[2]丁丰斌. 普通高校体育第二课堂与全民健身相结合的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3

[3]张金辉.高校体育与全民健身[J].太原大学学报,2002;3

[4]孙洪涛.试论全民健身与高校体育改革[J].体育科学,2000;1

篇5

【关键词】全民健身 负荷强度 意识 对策

一、全民健身运动的现状

1.经常参加体育的人数状况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我国在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据《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报告结果中的数据显示:1996年我国城市居民中十六岁以上的有34.34%的人参加了一次体育活动,达到体育人口的为15.50%,2000年调查报告中显示,无论是参与体育运动总体人数还是体育人口的比例,都明显比1996年有所提升,尤其是体育人口提高的幅度极为明显,可见这是《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一期工程取得了标志性的成就。

2.体育锻炼的场地和设施状况

众所周知,每一项体育运动的开展,它的必备的条件就是体育场馆和设施。因为场馆和设施是体育运动顺利开展的有力保证。然而,体育场馆和设施也是全民健身运动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之一。综观我国的历史,虽然经历多年的努力,政府在体育场馆和设施建设上都有很大的投入,但距离满足人民大众的需要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场馆建设速度极为缓慢,数量严重不足,人均占有场地量仍然很低。即便是北京,上海这样的国际大都市也是如此。更有甚者,在这些大都市里,即使建起了各类不同的体育场馆,但这些场馆的归属权和经营权也都发生显著的变化。大部分被私人承包经营,许多场馆、器材不能向大众公共开放。这样公共型场馆的数量在不断减小,从而导致参与运动的人口数量在不断减少。

3.大众体育的消费状况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在物质生活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人们把目标放到了生活质量方面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不断涌入人们的脑海,体育锻炼越来越受到重视。体育消费已成为大众消费领域所读到的新话题。“花钱买健康”的理念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这时体育已从福利向消费过度,从而走向市场化。通过文献资料表明,即便体育走向市场化,“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慢慢被人们所接受,但是由于客观原因,我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市、城乡差距严重,东部沿海地区明显高于西部地区,城市高于农村,这与经济发展不平衡基本相符。迫于生活的压力,大部分人还是把精力投入到工作方面去,为生活而奔波,没有过多的精力去关心自己的身心健康,也就更谈不上体育结构的消费水平了。

4.目前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状况

根据国内外关于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一些文献资料表明,我国社会体育指导起步较晚,至从1994年6月10日颁布了《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以来,社会体育指导员在数量上迅速增多,他们遍布全国各地。根据《中国群众体育指导员现状调查》表明,随着我国社会体育导员数量的增加,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有明显增加趋势。到目前为止,根据我国人口数量和参与体育人口的比例来看,按照《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二期工程的要求,到2010年,我国将会有一支60-65万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基本上接近社会体育指导员与总人口千分之五的比例。这样才能有助于促进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然而,目前我国所具有的社会指导员数量与之距有一定的差额,不仅如此,在这些社会体育指导员中,总体数量缺乏,各级别之间的数量比例不协调;年龄结构不合理,年龄普遍偏大,表1显示,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年龄结构不甚合理,41-50岁的占31.43%,31-40岁的占27.18%,50岁以上的占26.1%,其中9.23%是61岁以上的,30岁以下的仅占15.27%。从总体来看,虽然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年龄偏大,但他们从事体育工作的年限并不长,其中5年以内的占据29.38%,10年以上的占32.30%;可以看出,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年龄结构极不合理,需要加大力度进行优化。

文化层次方面: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文化层次较低,但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比例更低;从表2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出,社会体育指导员中大专以上学历占7.3%,高中占45.6%,初中占39.4%,初中以下占7.7%,在文化层次上至少有50%的社会指导员学历偏低或缺乏体育专业基础知识。

二、全民健身计划实施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建立积极健康的全民健身意识

世界卫生组织(WTO)界定: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患,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健康不仅仅是不生病,它应包括正常的心理、生理、精神状态和对社会的适应性。健康是人人追求的崇高目标,也是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基本保证,健康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和潜在动力,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项重要的社会目标,促进健康是社会共同的责任,每个公民参与体育锻炼是显示综合国力的的重要方面,尤其是青壮更是应该参与其中,因为他们是社会推进全民健身的主力军,因此,要增强他们的全民健身意识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建立积极健康的全民健身意识。

2.加大投资力度,推进全民健身的持续发展

通过《全面健身计划》颁布以来,群众体育的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各区域是在经济上呈现一定的差距,人们在消费观念上持有不同的态度,所以有部分地区开展的并不太理想,主要是缺乏一定的资金做保证,这就需要政府给一定的扶持,把《全民健身计划》这项活动落实到实处。据2001年中国群众调查的结果报告显示,全民健身活动各活动地点的经费来源比较单一,为保证场馆的运作,除政府投入外,更多是靠自已的收入,有自办俱乐部、租赁体育场馆设施、出售会员卡等,这些费用的主要来源是参与健身的消费者,虽然国家一些场馆管理者一致认为体育是社会公益事业,其经营是非赢利性经营。但是,体育场馆搞经营只是为了保证维持一种良性循环的运行状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增加,为确保体育事业的持续发展,对体育事业方面的投资随财政的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同时,政府目前应该鼓励社会各种形式的团体,开展和支持体育事业,大力发展体育产业,鼓励和引导国内外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参与体育市场的开发。从而在更大更广的程度上推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

3.高度重视和保障体育指导员的培养

为了发展大众体育事业,真正提高全民体育锻炼的水平,就必须重视体育指导员培养的目的性,如果这一最根本的保障都不能明确实现,那么不管其他方面的条件多么完善,其他各项事业取得多大的成绩,一切都将陷入本末倒置的错误之中。所以,有关部门首先应出台明确详实的体育指导员认定制度,地方政府、公共社会团体、体育协会应为体育机构、场所、社区配备体育大学毕业或参加过体育指导员培训、具有资格证书的社会体育指导员。

4.选择适宜的体育活动项目锻炼的负荷强度

在我们国家中,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过剩从而导致肥胖,“减肥”已成为人们所关注的最敏感话题。这时人们就会把目光投入到健康上来,使自己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然而,增进健康的主要途径是要参与体育锻炼,体育锻炼的效果好坏是一个人获得健康的主要因素。据芬兰科学家报道:经常参与体育运动的人比不运动的人早死率低频56%,偶尔运动的人比久坐不运动的人死亡率低23%,可见运动对人体寿命影响是很大的。参与体育运动必须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并承担一定的运动负荷,可是,过高的运动负荷会损害健康,过低的运动负荷会达不到健身的目的,那么选择适宜的负荷强度也就成为进行身体练习获得健康的有力保证。

通过现代健身领域科学研究数据表明,通过体育锻炼获得健康一般以有养运动代谢为主,中等强度为宜。中等强度体育锻炼活动是指一般每周消耗1000卡热量的体育活动,其吸氧量达到最大吸收量的60%。而每次锻炼时保持心率100-120%次/分,应占锻炼时间2/3左右为最佳。实践证明,中等强度的体育活动明显减少患有冠心病、癌症、糖尿病等一系列“文明疾病”的可能性。对大众而言,经常参与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对获得健康活动的人们是足够的。但是并不意味就不能参与大强度体育锻炼了,对于不同的人群,要因时因地而宜,采取相应适宜的负荷强度,最终达到健身的目的。

三、对策

1.提高认识,加强对全民健身运动的宣传引导

大力加强宣传力度,使居民对“全民健身工程”的认知有待提高,理解全民健身工程的伟大意义。根据现有条件和状况,政府和相关部门应根据全民健身计划的要求,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书籍、广告等媒体进一步加强宣传工作,增强居民健身意识,提高居民对健身的认识水平。

2.以科学发展观为依据构建场地设施

体育场地也是立足于现实,着眼于未来。一是体育场所要考虑“全民性”。根据体育人口的年龄结构、社会阶层、活动项目等特点,对体育场地规划建设,要符合实际,具有特色,人民喜爱的健身场所。二是体育场所建设要有新的理念,满足人民日益增长健康的基础上,向“多功能”和“场园一体化”的格局方向发展。积极开发农村和社区体育场地,为构建全民健身活动服务体系而努力。因此政府、社会和单位应高度重视中青年人的健康问题。

3.不断扩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建设

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在我国发展较晚,1994年我国才正式实施《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针对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目前现状所存在的特点,要充分利用高等院校体育专业在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主动承担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任务。通过对师范院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工作分配困难原因进行的客观分析,结合当前我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相当紧缺的现状,提出社会体育指导员是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新途径,高校体育专业应配合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参与培养体育指导员工作,以适应全民健身运动的需要。鼓励并支持对健身锻炼的爱好者与社会体育指导员一起参与全民健身的指导工作,加入到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中来。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群众体育活动开展存在问题可以归结为人们的健身意识观念淡薄、场地设施资源缺乏、数量短缺、开发利用不足、经营管理不完善、法制制度不健全、社会体育指导员严重缺乏等,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政府及各级体育部门应该出台一些关于鼓励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的政策,克服由于这些不利因素给全民健身运动所带来的困难,创造出有利于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的公平环境,从而进一步推进我国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倡导先进文化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董新光.全民健身大视野 [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2003.1

[2]同英,王智平.对不同年龄人群未参加体育活动情况的调查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

[3]肖莲花,金育强.中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6,(7).

[4]李显国,刘涛,赵先卿.构建和谐社会新形势下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3).

[5]旷怡,张翔,刘平.对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结构的研究[J].内江科技,2008.

[6]黄国琴.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探析[J].林区教学,2007,(6).

[7]雷厉.体育场馆发展概况及存在问题(综述)[J].山东体育科技,2000,(4).

篇6

摘 要 通过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阐述了在云南省滇西南地区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过程存在许多制约因素,由于滇西南居民的经济收入较低,思想道德观念和体育意识淡薄,体育专业人才的不足,学校体育滞后等原因是制约滇西南全民健身活动开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对这些制约因素的分析,本文提出了促进滇西南地区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的基本途径及建设性建议。

关键词 滇西南地区 全民健身 对策研究

一、引言

贫困地区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的成败直接影响着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和国民体质的提高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探索贫困地区体育发展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分析贫困地区全民健身的现状及其制约的因素,并提出克服制约因素的建设性建议,是深化贫困地区体育改革和对全民健身计划的实行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云南省滇西南贫困地区全民健身活动开展的现状分析

(一)滇西南贫困地区的全民健身组织机构不健全

全民健身组织管理力度不到位,特别是贫困地区的管理机构,仅仅依靠下达几个文件来开展全民健身工作,致使全民健身活动呈现无序状态,加之全民健身网络不够完善,甚至有的贫困地区还没有专门管理体育的相关的部门,全民健身活动难以有效地开展。

(二)滇西南地区个人经济收入较低

滇西经济基础比较薄弱,是制约贫困地区健身活动开展的根本因素。体育健身需要经济基础的支撑和物质条件的保证,贫困地区经济水平对健身活动开展的制约作用非常明显。更不用说让贫困居民在健身、锻炼活动上投资。

(三)滇西南贫困地区体育健身场地器材欠缺

滇西南体育经费投入不足,大部分用在竞技体育上,真正投入到开展社会群众体育的经费就所剩无几,此外,场地设施使用率也不高,只有少部分由体委所属并已经开放,提供锻炼的场地太少,可供利用的体育器材不足。严重地制约着贫困地区学校体育和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

(四)滇西南地区学校体育教育滞后

学校体育是全民健身的基础,是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主阵地。在滇西南地区一些学校中,学生喜欢体育活动就被老师和家长认为是学习不刻苦,这就导致更多学生不能够参加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阻碍了他们对体育运动兴趣培养。在偏远的高寒地区,学生更没有时间锻炼。

(五)滇西南地区体育专业人才缺乏

虽然有许多的地方建立了社会体育指导中心、体育健身点等基层体育组织,但是开展健身运动的指导人员和体育组织的管理人员非常的欠缺。很多老师和社区体育指导员也是没有接受过专门的训练,缺乏必备的体育教学知识和经验,不能很好的传授给人们所需的健身知识。

三、解决云南省滇西南贫困地区全民健身活动开展的对策

(一)政府部门要重视全民体育,建立完善的体育管理体系

对该地区的健身运动发展目标做出建设性的规划,制定出比较有效的指导全民健身运动发展的政策法规。重视体协和民间体育项目协会的建设,体育组织及管理工作使贫困地区的极为有限的体育资源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促进滇西南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是全民健身运动的物质基础

发展滇西南贫困地区的经济是广大人民最迫切的愿望和根本利益所在,是解决该地区的一切问题的根源。只有经济发展了,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才能有更多的空闲时间来参加健身运动。因此,扩大居民的收入,减轻人民负担,为该地区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居民的体育素养和健身意识

贫困地区的全民健身活动能否开展起来,关键在于能不能激发和培养参与者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进行广泛的体育文化宣传和健康教育,使人们产生对体育健身和健康的新认识。为健身运动营造健康的人文环境,让更多的居民享受健身和健康带来欢乐和幸福。

(四)加快滇西南贫困地区体育场地器材的建设

添置必要的体育健身器材,逐步改善健身设施严重缺乏的现状,或者在原有的活动中心或旧校舍的基础上扩建、改建体育设施;通过采取多形式、多渠道的方式建立特色俱乐部,利用政府重点扶持,带动民间投资的办法筹资集资金,为健身运动的开展营造外部发展条件。

(五)发挥学校体育的辐射作用

学校中的体育教师指导群众进行科学锻炼的体育骨干,要充分利用好乡镇学校故有的体育设施结构,来弥补贫困地区体育活动设施的欠缺。加强校内体育活动与校外居民体育活动开展的联系,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区域性全民健身的社会网络,从而提高体育人口的比重。

四、结论

全民健身活动开展的,是提高居民身心健康水平,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社会文明与精神文明为目的大众化体育活动。没有贫困地区居民的参与,全民健身就不能称为全民。为了使更多的贫困居民能够积极的来参加健身运动,要加强管理,政策倾向农村,深化体育改革,促进全民健身的开展,尽可能的满足广大贫困地区居民的健身需求。

参考文献:

[1] 胡伯林.桂林市全民健身活动的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6 .

[2] 谢恩杰,王小娟.我国全民健身途径工程现状及发展探析[J].浙江体育科学.2008.3.

篇7

关键词:全民健身运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学生;教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3-0070-02

全民健身计划的目标是,到2015年,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显著增加,身体素质明显提高,体育健身设施更加完善,形成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这是一项十分重要且具有现实意义的体育活动,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对国民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有很大的提高,有助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安定团结。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和开展,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对体育教学进行新的改革。由此看来,我国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正在逐步下降,加强青少年的体育锻炼,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刻不容缓。

一、当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现状探析

针对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和开展的要求,笔者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显示,当前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目标不明确。在全民健身运动的背景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应以培养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爱好,加强大学生体育锻炼,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为方向和目标。然而,大多数高职院校依然方向目标混沌不清,从而缺乏有力的措施来进行教学改革。

2.教学理念、方法落后,课程体系不完善。目前,学校体育教学中旧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已经不再适应新形势下的体育教学,课程体系也不完善,缺乏系统性、科学性。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全民健身运动普及和开展的要求,响应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积极改进教学理念和方法,完善课程体系。

3.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待提高。在体育课堂上,大多数教师依然采取教师演示,学生模仿学习,来进行体育教学,轻理论,重实践。这种教学方式不能让学生很好地理解运动的要求和技巧。再加上学习教学资源的缺乏,导致了教师运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和讲解。因此,学校应该重视体育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4.对体育教育的教学研究不够重视。当前,体育教师理论研究层次较浅,基本上局限于目前现有的研究领域,缺乏对新领域的开发和挖掘,尤其是在将体育教学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的领域几乎是空白的。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重视体育教育研究,鼓励和培养体育教师进行新领域的挖掘和研究。

5.对全民健身和终身体育的教育与宣传力度不够。据调查,大多数省对全民健身和终身体育概念不明确,不知道全民健身和终身体育的重要意义。这说明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与社会需要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学校首先要加强对全民健身和终身体育意识的教育和宣传力度,并采取有效措施吸引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培养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爱好,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增强体育意识。

二、新背景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改革

1.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学生全民健身和终身体育的意识。学校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平面媒体,通过播放宣传片,开办专栏、举办讲座、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了解全民健身运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健身观,端正学习和锻炼的态度,明确目标,要让学生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学生全民健身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

2.教学要以学生为主,培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在体育课堂上,体育教师要转变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教授模式,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以学生为主,要努力培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围绕学生的兴趣爱好来进行教学,调动学生参与其中的积极性。此外,体育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以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3.加强体育环境建设,构建校园体育文化。高职院校要加强体育环境建设。这就要求学校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增加体育设施和场地的建设,保证场地和器材的供应,促进学生课外活动和体育锻炼的正常开展。学校要充分利用广播、宣传栏等进行宣传,改善体育设备,开放场地和器材的供应,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锻炼需求。同时,还要努力发挥学生体育俱乐部的影响力,对学生体育俱乐部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支持,有条件的学校还要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以保证体育俱乐部不会因为经费和缺乏指导等问题无法开展体育活动,从而保证学生可以通过体育俱乐部这种灵活的运动方式和轻松舒适的锻炼环境参加体育运动和比赛。这也是构建学校体育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学校还可以通过定期组织比赛或运动会,来吸引学生参加。或者,体育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体育方面的重要赛事,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爱,从而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4.学校要积极开设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学校体育要以学生为主,学校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并结合当前流行的运动项目来开设新的课程。在教学内容上要加强运动与社会和生活的练习,可以适当地将游戏教学法运用到体育教学中来,让课堂充满趣味性和娱乐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

5.重视学校体育教学资源的再利用,实现资源共享。首先,在体育课堂之余,学校可以根据场地、器材的使用时间,充分将这些资源开发利用。另外,在节假日的时候,学校也可以将这些资源对外开放,吸引更多的人来进行体育锻炼,一方面,将这些资源对社会开放,可以为学校创收,以更好地维护和建设体育教学资源。

6.加强对体育教师业务能力的培训和研究工作的支持。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教学的实施者和主导者。因此,体育教师的业务能力对学校体育教学工作有重要的影响力。因此,学校要重视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加强对体育教师业务能力的培训,充分利用多媒体加强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与时俱进,积极转变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以适应全民健身运动的需要。另外,学校还要投入对体育教学科学研究的经费,以保证教师可以在新的领域内进行体育研究,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满足学生的需求,与时展相适应。

高职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是学校教育的最后阶段。因此,为了全民健身运动的实施,高职院校要有力度地对体育教育进行改革,明确教学方向和培养目标,注重将学生的体育教育与社会需要相结合。要让学生养成全民健身和终身体育的意识,帮助学生养成锻炼的好习惯,使学生各方面能力和身体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张洪涛.试论全民健身与高校体育改革[J].体育科学,2000,(1).

篇8

【关键词】中青年 身心健康 健身运动

中图分类号:R8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3-309-02

随着全民健身运动计划的实施,人们的体育价值观念和健身意识不断增强。在体育人口数量不断攀升,健身运动队伍不断壮大的同时,作为人类强身健体重要手段的体育运动,已经融入现代人生活和工作之中,成为改善人们生活方式和提高生活质量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然而多种资料表明,中青年群体参与运动锻炼的人数偏低,35岁―55岁的年龄之间,接近60%的人根本不参加任何体育活动,即使有疲惫乏力、头晕失眠、精神紧张、食欲不振、下降、赖床嗜睡等亚健康状态出现,也不以为然,导致各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乘机而生,影响着中青年群体的身心健康。

1 中青年群体的健康现状

作为生物个体,其健康不仅要面对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各器官机能由旺盛期开始衰退的现实,还要抵御因生活方式不当对健康的威胁。

1.1 亚健康状态严重。有资料表明,生活在中国城市的中青年白领,有76%处于亚健康状态,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人”比例极低(不到3%)[1]。卫生部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洪昭光认为,生活中其实很健康的人大约15%左右,病人也就20%左右,剩下的65%,也就是三分之二都处在亚健康状态。“亚健康”一般好发于20-45岁之间,其中白领的亚健康状态表现得尤为突出。

1.2 肥胖趋势年轻化。2002年卫生部公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显示,我国成人体重超重率为22.8%,肥胖率为7.1%,与1992年全国营养调查数据相比,成人超重率上升39%,肥胖率上升97%。2009年的资料显示,20―30岁、30―40岁这两个阶段的白领人群更容易发胖,同时20―30岁这一阶段的白领发胖概率为40.92%,比30―40岁这一阶段的人群高出14.24%,肥胖趋势年轻化[2]。

1.3多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不断上升。北京安贞医院公布了其历时10年在70万人中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脑梗塞、脑出血等急性脑猝死,35岁年龄组的男女发病率分别增加了136%和220%;急性冠心病,45~49岁年龄组的男性增加了50%。

1.4 心理健康问题严重。中青年群体,也包括农村外出务工的的青壮年,不但要承受生活压力、生存压力、发展压力,同时还要面对现实生活当中各种各样的负面影响,导致中青年群体心理健康问题严重。资料表明,城市人口中的中青年职业群体,有超过半数的人感到烦躁,20%心理孤独,70%以上缺乏快乐和满足感[3]。

2 体育运动对中青年群体健康的影响

唐代名医孙思邈说过:“养生之道,常欲小劳”。实践证明,通过长期的运动锻炼,不仅能减轻精神压力,有助于人的心理健康,使许多慢性疾病得到预防和根治。

2.1 运动可以提升机体的代谢水平。医学专家表示,影响精英人群健康比较突出的两大问题之一,就是代谢紊乱。如长期久坐不动,导致肥胖与便秘。而通过适当地运动,能够促进新陈代谢,提高血液循环,在消耗过多脂肪,防治肥胖的同时,通过增加肠道张力与肠蠕动,对便秘起到防治作用。

2.2 运动可有效预防和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美国专家对8000余名中年人进行了为期12年的跟踪调查表明,坚持从事轻体育的人比不参加运动或偶尔运动而且运动剧烈的同龄人死亡率低,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癌症、早老性痴呆的发病率减少35%,其寿命延长4~6年[4]。我国有资料研究表明,随着体力活动量的增加,死亡的危险逐步减少,当能量消耗超过2000千卡/周时,心血管病死亡率降低24% 。

2.3 运动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据测定,一般老人每毫升血液中有900个T淋巴细胞,而坚持长跑锻炼的老人,则有1050个,提高16.6%,免疫球蛋白每百毫升唾液中的含量,锻炼前为48.8毫克,锻炼后为64.98毫克,提高了32.8%,这说明体育运动能使人体内生成更多的T淋巴细胞,提高免疫球蛋白的含量,从而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5]。

2.4 运动能够改善心理健康。美国医学家表明,跑步可防治精神疾病,尤其是抑郁症,因为跑步能使人体内类似吗啡作用的脑啡呔含量增加,使人产生一种特殊的欣,从而获得愉悦的情绪体验。美国精神科专家用跑步来治疗抑郁症,一个月后,有80%―85%的患者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甚至超过了抗抑郁药物的疗效。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提高脑组织的供血供氧量,不仅使人精力充沛,有较高的工作效率和较好的机能状态。同时有助于解除精神疲劳和紧张,改善人的睡眠质量。

3 提升中青年群体参与体育运动的策略

体育运动的功效,不仅能健身健体,防病治病,延缓衰老,同时还能愉悦心理,可谓一举多得。所以中青年群体,应积极参与运动锻炼。

3.1 强化中青年群体的健康观念。认识是提高健康的前提。一项对全国大城市9000余名门诊、首诊病人进行的高血压调查报告显示,35―45岁组的中年人,知晓率、服药率最低[6],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对自己的身体健康不重视,认为自己还很年轻,健康没什么问题。要提高中青年群体的健康状况,首先必须强调健康的重要性,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强化健康观念,才能提升其参与健身运动的主动性、自觉性。

3.2 将健身运动融入工作与生活。中青年群体工作忙,时间紧是无法避免的,如何处理时间与运动的关系?最好的办法是,将健身运动融入工作与生活。充分利用工作与生活的零碎时间及周围的条件,如等车、坐车、开会等机会,做一些深呼吸、收腹、敛臀、伸展等肢体运动锻炼;弃用电梯改上楼梯、适当地走1-2站路程等,只要每天累计有30分钟的运动时间,就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3.3 去除远离体育运动的理由。中青年群体,其实并不是不知道体育运动对健康的重要性,只是因为生活与工作的双重压力,疲惫不堪,惰性加大。懒床贪睡的同时,认为早上根本没时间锻炼。而美国芝加哥大学临床研究中心对年龄在30至40岁的40名男子进行了一天内不同时间段机体对运动反应的研究,结果发现,晚上7时和凌晨2时,人体新陈代谢的关键物质对身体锻炼的反应最强烈。这说明运动完全可以放在晚饭后进行。

3.4 树立健身在于运动的理念。中青年人为了健身锻炼,舍得投资,办健身卡,买高档的运动器具,配名贵的运动服装,学习一些新奇的运动项目,却忽视了运动的关键,是让身体动起来。人作为一个生命体,是由肌肉和骨骼组成的,肌肉的作用,就是通过收缩,带动肢体运动,达到健身的目的。所以运动其实很简单,散步与慢跑,只要长期坚持,就可起到强身健体、防病治病的功效。

4 中青年群体参与健身运动应注意的问题

4.1 运动的前提应注意安全性。健身运动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健康,但是健身运动,离不开场地、器械、服装,与个体的心态、体质、技能有关,也与气候、温度、空气等环境有关,同时还要注意运动后的卫生保护,如擦干汗液,穿好衣服,防止着凉感冒等。一旦忽视了安全,轻者擦伤皮肉,重者伤筋动骨、肢体残疾甚至危及生命。

4.2 运动的内容应注意针对性。作为中青年群体,参与健身运动的目的,除了促进健康,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调剂生活,缓解疲惫的身心,放松紧张的神经。在内容的选择上,应注意尽量避开对抗性,尤其是有身体直接接触的对抗性项目,以免身体因冲撞而受伤;宜选择轻缓的、休闲娱乐性的、单人非对抗性的运动项目,即调剂身心,还便于坚持。

4.3 运动的强度应注意适当性。运动因人而异。在运动锻炼的时候,应根据自己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运动基础、生活习惯等,不同适当安排自己的运动量,体质好的人,中等强度的锻炼最为适宜,而对体质差的人则应以小强度的锻炼为主。在运动的时候,须时刻注意身体的异常变化,一旦出现头昏、胸闷、气短等现象,应立即中止运动,如果运动后有疲劳、食欲下降、心慌、失眠等情况,应及时降低运动强度,以免引起运动疲劳,影响健康。

4.4 运动的方法应注意科学性。体育运动是一门科学,所以我们在运动的时候,必须严格遵循运动规律,遵守运动原则,循序渐进,由小到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慢到快,不可急于求成;在运动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以提高机体的兴奋性、关节的灵活性,在主要运动结束后,注意做好整理活动,促使肌肉放松,呼吸平稳;体育运动贵在坚持,一周不运动,周末、节假日疯狂运动的做法,只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4.5 运动的时间应注意合理性。健身运动的目的是为了强身健体,运动的时间过长,会加大运动的强度,有可能出现运动过量,导致身体疲劳,产生运动损伤。此外什么时间运动也很重要。作为中青年群体,因早上时间有限,运动的时间往往安排在晚饭后,饭后一小时之内不宜运动,影响肠胃的消化功能;同时必须在睡觉前一小时结束。睡觉前不易从事激烈对抗且运动量大的运动项目,以免引起神经过于兴奋,入睡困难。

4.6 运动的安排应注意变化性。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在于变化。四季有不同,运动也应该有变化。如春天应早睡早起、抓紧锻练;而盛夏时锻练时间、运动量掌握适宜,注意防暑;秋季可适当增加运动量;冬天则应减少户外活动。同时应不断地对运动计划做出修正,必须根据变化了的身体机能,调整运动的内容、时间、强度、方法,以便使运动更加合理、科学、安全。

参考文献

[1][2][3]中国城市白领健康白皮书[R],中国经济网,2009.12.

[4]21世纪流行生活方式,39健康网,省略.

篇9

关键词:安阳;广场舞;兴起;特色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都有大幅度的改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指出:“推广简便易行和适合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特点与体质状况的体育健身方法。”[1]安阳市政府为响应国家号召,满足群众体育锻炼需求,积极引进体育健身器材、修建体育场所、培养体育健身人才,为安阳群众体育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条件。

一、广场舞的概念、类型和特征

(一)广场舞的概念

广场舞的定义还没有达成统一,从特点、内容、功能、目的和意义等角度不同角度出发对广场舞的定义进行解释。通过翻阅资料和查找文献,牟顶红在《广场健身舞研究现状综述与趋势展望》认为,广场舞是指人民群众自发的、在广场上进行的、统一的,以健身、自娱、交友为目的,在音乐伴奏下的以舞蹈为载体的健身活动[2]。

(二)广场舞的类型

广场舞蹈的内容非常丰富多彩,从现有的表现形式来说,可分为:(1)原生态广场舞蹈。主要是在农村,广场舞爱好者在传统节日或祭奠祖先时会身穿地方特色的服饰,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在大型的广场上跳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舞。(2)加工整理的广场舞。是在原生态舞蹈的基础上,加以整理创新的一类民间舞。(3)创作的新广场舞。通过利用不同种类与特性的舞蹈元素,编导可自由发挥和想象进行编舞。(4)踏歌广场舞蹈。是近几年非常流行的,一种中老年人广场舞。是在音乐的高低节奏下踏出自由的舞步,是一套在网络、民间广泛流行的广场健身舞。此舞简捷明了,柔美舒缓,对锻炼身心十分有利。(5)即兴广场舞。“即兴舞蹈”是现代民间舞蹈,没有正式的计划和调度的上升。即兴广场舞只要有音乐,任何人都可以编可以跳。没有统一的动作和组织团体。适应人群范围广,是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健身运动。

(二)广场舞的特征

特殊性、主题欢快、集体性、因陋就简、自娱性和自发性。

二、安阳广场舞的兴起

(一)安阳的文化背景

安阳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位于河南省最北部。是中国古朝之都,甲骨文、《易经》的发源地。以殷墟、红旗渠和中国文字博物馆最为有名。安阳的历史造就安阳现今的发展,安阳市大学校园崛地而起,广泛传播发展安阳文化。中国文字博物馆和殷墟遗址的对外开放,吸引了大量外地游客,快速拉动安阳经济的发展。

(二)安阳举办的大型广场舞表演

安阳广场舞的发展由秧歌舞的引进而发展,2011年中国老年人体育协会在安阳市举办高水平、高层次和高规格的“全国老年人健身秧歌交流活动”,为全国老年朋友们搭建起一个交流和展示的平台,为安阳群众体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了迎合《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安阳市第十届运动会暨首届全民健身大会,500名老人在开幕现场进行太极拳和太极扇表演,首次上千名健身爱好者表演秧歌舞,促进了全民健身运动的广泛开展;2012年安阳汤阴掀起广场舞热潮,城镇居民积极参加比赛,唱响“舞”出美好新生活;2014年春节期间安阳市政府推出“唱响安阳・公益周末百姓大舞台”,不仅丰富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还展现出广场舞的魅力舞步;安阳首届广场舞大赛作为安阳航空运动文化旅游节的一项重要文化活动内容,向来自全国的游客展示安阳市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面貌;2014年8月安阳市“全民健身日”主题活动,首先亮相的是大型舞龙、盘鼓表演,随后,1200多名太极拳爱好者进行了太极拳、太极扇表演,场面壮观。抖空竹、柔力球、体育舞蹈、轮滑、健身气功、梅花拳、广场舞……近3000名健身爱好者身着盛装,轮番上阵,赢得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欢乐中原・文明安阳”广场文体展演活动,广场、居民社区、农村文化大院成为广大群众展现才艺、享受文化发展成果的大舞台;近几年各企事业单位为了宣传企事业文化,曾多次举办广场舞比赛:舞动安阳第二届万达杯广场舞大赛、华强城安阳首届网络广场舞大赛、恒大绿洲社区广场舞表演,健身舞者的欢快的步伐吸引大量的观众前去观看,促使更多的观众参与到广场舞的锻炼行列中。

三、具有地域特色的广场舞

安阳市政府为了响应国家《全民健身计划条例》,推行大众体育健身活动,修建大量体育场所和设施。广场舞是群体性项目,会影响周边的群众日常生活,安阳市政府便将大部分的健身场地和设施建在远离居民小区的交通要道和公园内,对群众参与健身活动创造有利条件。

(一)广场服饰健身舞

统一的健身服装,轻盈的步伐,展现出中老年青春活力。经济条件的提高,人们健身意识增强,健身消费方面的改观,人们意识到服饰在健身运动中的重要性,安阳市政府广场的兴安中老年广场舞的组织者与健身爱好者,身穿统一服装起跳安阳风味“小苹果”;安阳姐妹金东广场舞《原香草》、《草原上的山杏花》;激情广场舞一年时间刮起人数上千最炫“健身风”阵容。

(二)交谊舞

交谊舞是广泛流传于社会各阶层的一种社交性、体育性舞蹈,是一种集交际、健身、艺术、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文化体育活动。目前在我国,交谊舞已成为一项健康的业余文体活动。交谊舞的背景是安阳市广场的音乐喷泉,傍晚灯光闪烁,给交谊舞爱好者提供健身条件,人数众多,各个年龄段的群众都积极地参与其中,跟随音乐、氛围缓解工作生活压力。

(三)活力四射健身操

现今,广场健身操是一种适合年轻一代的广场舞,它对安阳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价值。由于中国老年广场舞盛行多年,节奏比较缓慢,负荷量较小,40岁以下的群众会感到枯燥,认为浪费时间,对健身、减肥效果不太明显,很少甚至不参加群众体育。广场舞的发展需要满足各个年龄短的需求,活力四色的健身操进入广场,使一大部分年轻人离开房间、远离电脑手机,参与到健身舞的队伍中。

(四)排舞

排舞,又叫排排舞,不分年龄的一种集体舞蹈。2008年8月,排舞作为一项新型大众健身项目引入中国,它将健身性、娱乐性、观赏性、趣味性和群众性等容为一体的运动形式,并与现代生活方式密切相关,随即风靡全国。学跳排舞不但可以从中学到优雅的姿势,还可以放松心情,舒缓紧张的情绪,并且轻松达到健身减肥的效果,受到众多中年人和年轻人的喜爱。

四、结论

一定价值观念上,广场舞彰显出一个城市的文明和城市的发展。目前广场舞运动的开展更多是自发的、松散的,一方面为了促进全民健身事业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为了广场舞运动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与普及,需要充分地调动政府、单位、社区等多方面的力量,鼓励广场舞组织者加大广场舞的宣传力度,积极参加培训,跟随时代的发展步伐,编排具有安阳特色的广场舞,通过网络宣传让中国,让世界了解安阳,了解安阳的风土文化。(作者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

指导老师:刘传勤

课题编号:yjsxscx2014-03mdjnu群众体育视角下对女性参与体育运动的思考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1995]14号《全民健身计划纲要》[Z].北京:国务院法制办,1995.

篇10

摘 要 竞技健身运动项目分为包括健身(小姐、先生)、健身形体(小姐、先生)、健身体育模特三个大项目。,影响竞技健身运动特长的主要因素有独特的主题风格、难度动作的编排、动作的表演力、音乐的选择、服装的选择。

关键词 竞技健身 运动特长 因素

一、前言

竞技健身比赛分为健身(小姐、先生)、健身形体(小姐、先生)、健身体育模特三个大项目。这三个项目要求选手不仅具有出众的外表,优雅,自信的气质还要求选手在音乐的伴奏下按照规则选择合体的服饰搭配,从不同的方位、以各种身体运动形式展示健康匀称的形体,综合的运动能力。参赛者具有高雅自信的风度,能够充分展示通过自身训练,拥有的匀称完美的形体,在展示的过程中具有自己的风格与创新。

二、影响运动员特长表演的五个主要因素

(一)独特的主题风格

如何使欣赏者获得美的享受,美的信息,给人美的愉悦,这就是教练员和运动员在编排上,综合思维能力的考验。独特的主题可以展示运动员特有的魅力与形态美,在音乐的伴奏下运动员可以徒手或者手持为表演主题服务的、安全性高的轻、小型道具,通过自身的柔韧、力量或是综合素质表现出协调而有韵律感的动作表现出运动员的意志与情感。由于运动员所处的环境、艺术修养、年龄、个性特征不同,因此在动作的编排、音乐的选择、服饰的搭配等都表现出不同的特色与主题。编排出自己特有的风格与运动员套路相符,在赛场上“独具风格”可增加在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构成一组完美的艺术形象。

(二)音乐的选择

音乐的选择可成为运动员吐露情思的主线,表达情感的方式。不同的音乐可以组成很多的舞蹈动作,或优美舒展,或热情奔放,成套动作设计风格与音乐协调,烘托主题,既有强劲的节奏又有优美舒缓的旋律,配以相应的动作,动静结合可展现出更多的造型与亮相,使运动特长表现更具有艺术性观赏性。运动员通过肢体表达内心情感,牵动观众情绪,展现舞蹈的意境,完成动作的主题思想。

音乐的选择直接影响动作编排的成功与否,可以直接烘托动作的主题风格,音乐的风格与节奏的选择必须与运动员特点相结合,在完成动作时起到扬长避短的作用,从而更加完美的完成成套动作。从各国运动员运动特长展示情况来看,获得高分的另一个条件是表演音乐的选择。

(三)难度动作的编排

难度动作是指具有一定标准规则和难度动作的动作组合。编排动作要新颖、流畅、富有激情和感染力,具有自身风格特点。在成套动作中难度动作的出现和完成状况直接影响着运动分值。难度动作包括:1.俯卧撑类,例:分腿俯卧撑,夹肘俯卧撑类等。2.支撑类,例:分、并腿水平肘撑或加转体类等。3.跳跃类,例:直体垂直向上跳转360度,跳转720度类等。4.柔韧类,例:直劈腿,纵劈腿类等。5.跳跃类,例:团身跳,跨跳类等。不同难度动作体现了对运动员力量、柔韧、速度、协调能力等素质的不同要求。从近年我国竞技健身比赛的才艺展示中看出难度动作数量不断增加,弥补了因形体上扣分的损失,提高比赛名次。

(四)动作的表现力

表现力是指运动员运用自身的肢体与面部表情,将音乐风格与所要表达的主题,通过动作表现出来,它是人们抒发自身情感的一种能力。运动员要想拥有良好的表现力,应具备以下几种能力:自信心、感受力、理解力、认知力、观察力等,良好的感受力和理解力,能够使竞技健身运动员领悟动作编排和音乐选曲的深刻内涵,从而把握成套动作的灵魂,并通过肢体语言完美地展现出来。拥有较强的认知力,可以使竞技健身运动员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良好的技术技巧。此外,运动员通过观察力能够认识发现训练中的不足,及时纠正,向更高的竞技水平发展。性格开朗外向,善于表现自我,智商较高,对事物的理解和领悟能力较强,善于细心观察的运动员,这样有助于提高自身的训练水平。

(五)服装的选择

与表演风格相协调的服饰可以表演锦上添花,使选手风采倍增。精致的服饰、协调的色调可以包裹着运动员的体型,可以很好的把运动员身体线条美、动感美,造型美体现出来,使观众者赏心悦目。不同的服饰反映不同的风格,也体现不同的民族特色,比赛服装作为动作编排主题思想的外在表现形式,揭示主题,表达创作意图,这些也是裁判员讨论的话题之一。虽然IFBB在健身表演评判标准时明确指出“在整个健身展示过程中,只评判运动员表演套路,而不是体格”,但从历年比赛效果和裁判评分结果上看,裁判员的评判更倾向于能够体现健美形体的服装,它可以使裁判员更好的在运动员举手投足中观察到运动员的形体和肌肉状态。

三、结论与建议

(一)我们应加强自身的艺术修养学习和交流,提高教练员和运动员的艺术修养和创编能力,追求创新。通过去感受生活,了解不同民族风情,将生活中有些别样的元素注入特长展示中,使表演体现出该有的意境、独具的风格。

(二)难度动作的选择不仅要符合比赛规则,也应与运动员的年龄、身体素质、运动水平相结合。若运动员性格活泼、灵敏、弹跳力好可在难度选择上偏重力量型,若运动员体型修长,身材比例完美可在难度选择上侧重于柔韧性,起到扬长避短的效果。

(三)比赛服装作为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是为动作服务的,运动员的服装样式、色调、配饰的设计不仅要和谐统一,也要与选手的形体、特点和主题风格、舞台灯光的实际效果、服饰流行趋势相结合,体现出更完美的身体状态,提高艺术美感和观赏价值。

(四)音乐是激发运动员的兴趣与影响情绪的兴奋剂,是成功的基础。在音乐的选择上必须慎重,才可发挥出运动员最佳的一面,起到扬长避短的作用。可根据每个运动员各自不同的性格、气质、技术水平、心理特点身材类型上进行选择。

综上所述,在当今的竞技健身比赛中越来越重视运动员的运动特长,因此,分析影响竞技健身运动员运动特长的因素,对进一步培养和提高竞技健身运动员运动特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今后的训练中,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运动员的运动特长,只有这样才能充分的发挥运动员的特点,为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