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教研能力范文
时间:2023-11-17 17:47: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加强教研能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为了培养组织学教学的新思路和新举措,进一步研究和解决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组胚教研室积极响应学院党委的号召,开展了新形势下的"教学基本技能及教研能力建设"活动,(以下简称"教学基本功")。针对教学经验不足或者非医学专业出身的青年教师,教研室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了详细的教研活动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实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以下是开展"教学基本功"以来的几点体会。
1加强基础知识学习,提升专业素养
讲课的好坏是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所以教师在课前一定要认真备课,加强基本功的"修炼",提升专业素养,才能讲好课,提高教学质量[3]。教师必须扎实地、系统地掌握组织学的基础知识。人体解剖学和生物学是组织学的基础,同时还应该系统地掌握生理学和病理学的基本知识。因此,组胚教研室各位教师,尤其是新进教师和非医学专业出身的教师,除了能够全面地、熟练地掌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外,还要尽量找时间对其它相关课程进行系统学习,才能将各科相关课程的知识融会贯通,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2积极参与集体备课,掌握授课要领
2.1资深教师示范 集体备课1次/w,主要由教研室资深教师按章节内容进行讲解示范。具体内容如下:①详细讲解教学大纲,包括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疑点,同时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大纲做出适当修改,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②教学时间的安排、教学内容的组织及每个知识点的讲解。③教学手段的运用,如形态学图片的选择及黑板简图的运用;板书和PPT如何更好的结合;对比教学方法及导入式教学法的运用。④对不同专业学生进行教学时,要根据专业的实际情况对知识的侧重点作出相应调整。如针对骨伤专业的学生,骨组织的结构和骨组织的发生应该作为重点内容,而对护理专业的学生,皮肤的组织结构一定要作为重点掌握内容进行讲解。⑤对教材内容有争议的地方要提出来探讨,大家可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等方式来学习,对不同观点要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最后达成共识。通过这样的探讨方式,加深了大家对相应知识点的理解。
2.2青年教师说课 为开发青年教师的自主能力,部分内容可以由青年教师在做好充分准备后进行说课,提高青年教师的备课能力,为更好的地进行教学奠定基础。
3认真准备教学资料,加强实战练习
教案的书写要能体现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时数,重点、难点和疑点标示清楚。讲稿要条理清楚,符合逻辑,突出重点和难点。教学手段要多样化,多媒体的应用的确可以节省板书时间,丰富教学内容。一定要留适当的时间给学生消化吸收教学内容。画简图、提问、板书与PPT等多种教学手段要有机相结合,才能缓冲过快的教学节奏,让学生有一个消化吸收知识的过程。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游刃有余,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青年教师对教学内容一定要通过多次演示,有了充分准备之后,才能正式走上讲台面对学生授课。演示的方式最好是在教室进行,教研室的老师听课后指出不足,经多次整改合格后方能授课。
4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培养制
对青年教师,尤其是新进教师,安排1~2位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教师担任指导老师,进行传、帮、带,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授课方法;独立撰写讲稿、教案及课件制作;学会画简图;掌握切片制作技术;在试讲合格后,才能进行实验课程及理论课程的教学。指导老师要定期对青年教师的教案编写,实习带教,切片制作技术进行指导,培养青年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5观摩教学名师的示范性教学,学习名师风采
组胚教研室全体教师听取了贵阳中医学院教务处领导关于"教学基本功"的讲座,学习如何书写讲稿、教案,如何备课和说课,听取校内学科相关教学名师的示范教学,同时还注重加强与外院的教学交流。通过这些教学活动,借鉴、学习教学名师对重点教学内容的把握,对板书的布局,简图的运用,将传统教学法与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将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等多种教学方法。
6加强学科之间的交流,不断完善教学工作
相关学科之间每学期必须交叉参加两次以上的集体备课。组胚教研室邀请解剖教研室和生理学教研室等形态学相关教研室参与本教研室的集体备课或说课。同时组胚教研室全体教师也先后参与了解剖教研室和生理教研室的集体备课。这样的备课方式加深了各学科之间的理解和沟通,为做好后续教学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7阶段性总结及常态化方案的建立
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基本功训练,贵阳中医学院组胚教研室全体老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养取得了良好成效,组织学教学基本功得到了提高,奠定了组织学教学的基础,全面提升了青年教师的总体素质,为青年教师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氛围。
7.1坚持1次/w的集体备课制度,逐步覆盖全书所有内容和知识点。某些知识点以"讲长课"的方式进行,某些知识点可以以微课教学方式进行。
7.2加强新教师和非医学专业教师的听课制度,要求多听资深教师的课程。教研室对青年教师的学习效果进行定期的检查、总结、讨论。督促青年教师学习与本学科相关的医学课程,如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
7.3从质量工程、加强教学实战、教学与临床科研相结合等多方面来提高和完善说课。在讨论教学知识点和教学方法的同时就本学科发展前沿的一些知识也进行了探讨,还提出今后教学研究的一些方案。同时,各位老师也结合自身教学特点完成了个性教案和讲稿的撰写。
7.4不断完善试题库,开展网络课程建设。为了提高组织学教学资源利用率以便于学生课外独立学习,今后工作中,应根据教学内容不断完善试题库、充实网络课程内容。
参考文献:
[1]吕伯实,高惠英,高佩安,等.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解剖学杂志,2009,32(2):275~276.
篇2
关键词 化学;实验;动手能力;思维和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13-0146-0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它的一些结论是经过了大量的实验和生活实践总结出来的,与当前的科学技术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随着我国教育形式的转型,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此时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是强化技能的前提与基础。所谓化学学习中的动手能力,是指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实验的能力,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理性转化为感性认识,或将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的能力,其主要表现形式往往是看是否能独立完成验证性实验与探索性实验。而当前的化学教学还只是局限于教师讲授,学生死记硬背公式定律,实验演示很少,即便有实验课,也基本上是教师做、学生看,达不到化学实验教学的基本目标,更不用说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由此可见,加强化学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势在必行。那么,如何通过加强化学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呢?
1 教师要充分认识实验教学,做好实验,激发学生实验兴趣
教师在进行实验课之前要充分了解该节实验课的目的和基本要求,同时对实验的整个过程有充分的准备,对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前做好备案,以便在进行实验课讲课时做好实验。教师演示实验时,注意教导学生多进行观察和实验后思考,这样可以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独立观察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实验,合理安排好每一个实验,做好充分的实验准备工作,用严谨的科学的实验态度去影响学生,决不敷衍了事。同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实验动手兴趣,教师可适当选择一些趣味实验,让学生多动手,设置一些趣味化学问题,把学生带入精彩的绚丽多姿的化学世界。
如在能量变化教学中不用火柴能不能点燃酒精灯?学生置疑,然后教师用玻璃棒蘸取浓硫酸后再蘸取高锰酸钾,立即放到酒精灯的燃蕊上,酒精灯点燃,如此一定会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要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要提前让学生做好预习,培养学生化学实验准备意识。当前很多学生在参加化学实验教学时,经常左手拿课本、右手做实验,这是没有进行课前预习,不熟悉具体操作程序引起的。这样不仅容易造成仪器损坏、药品和时间浪费,还会导致教师对实验课的效果无法把握,无法掌握学生掌握的程度。提高化学实验教学的质量,首先要有充分的准备,根据实验的根本目的和主要内容,帮助学生了解实验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弄清实验的具体内容、基本原理以及操作步骤,以便学生能独立完成实验,养成实验准备的习惯,提高实验的效率。
2)开发家庭小实验,让学生课后回家自己动手做实验。教学实践表明,家庭小实验的引入使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它对激发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技能、培养能力、开发智力起到一定作用。家庭小实验的开发,不仅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使学生开阔了视野,培养了动手实验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而且由于它们与课堂教学内容同步,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起到促进作用。
3)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实验活动。组织化学兴趣小组是开展课外活动的很好方式,兴趣小组活动除了举办扩展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内容的专题讲座外,还可以做化学趣味实验、制作实验教具、组织参观、进行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展开。
2 加强学生化学实验操作和理论知识的有效结合,真正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
毋庸置疑,化学实验的操作离不开化学理论的指导,因此,化学教师在开展和进行化学实验教学时,必须时刻以化学理论知识为基础。同时,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周密地进行观察和探究的好机会,理应大力加强。教师要适时更新化学教学理念,改变传统化学教育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的倾向,充分认识化学实验的重要性,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规定,开足开好所有学生分组实验课,充分做好仪器的准备工作,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人人都能动手做实验。要重视实验中的操作指导:讲清实验目的要求,帮助学生明确操作正确步骤,规范操作动作,加强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指导学生掌握各种观察方法,提高观察能力。通过加强学生实验教学,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将会大大提高。
再次,化学教师要重视“实验育人,事实胜于雄辩”的观点。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那么可以说实验育人是化学教师的职责。进行化学实验教学工作时,化学教师要自觉地将必要的思想教育渗透到每个实验环节中,以自己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因此,教师的演示实验非常重要,当教师给学生演示实验时,不管是仪器安装的顺序,还是试剂的取用方法,都必须规范动作、有章可循,给学生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真正起到示范作用,逐步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来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当好帮扶者的角色,鼓励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变化的实质、为什么这样操作以及用它能解决何种问题等,从而让学生能够自发地形成一种观念:化学实验动手能力的培养是一件非常认真严肃的事情,不能有一丁点儿的马虎,必须坚持求真务实的科学实验态度,采用科学方法,否则将难以获得准确的结论,实验动手能力的强化也会流于形式,成为一纸空文。
3 建立合理的适合学生的化学实验成绩考核体系,巩固学生的动手能力
科学地公平公正地对学生的操作实验进行考核,是化学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促使学生重视化学实验课程、端正实验态度、认真学习化学实验的有效手段。可以通过4个方面实现对学生化学实验课程的考核:1)从学生的预习报告、实验课堂的讨论与提问以及最后的实验报告考核学生对实验基础知识以及基本原理的理解与掌握情况;2)通过观察学生的实验过程考核对实验基本技能和实验方法的掌握与熟练程度;3)通过实验现象和原始数据的记录情况、实验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密度以及实验报告的质量等考核对实验结果的处理情况;4)通过在整个实验过程和实验报告中所表现出来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来考核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水平。
4 结语
总之,通过化学实验教学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化学教学的一个必然要求,也是化学教育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强化化学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需要化学教师不断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赵功宝.如何利用化学实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J].现代企业教育,2007(7X):2.
篇3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创新能力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物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以实验为基础,它的一切结论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总结概括出来的,它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教师要立足于实验,倡导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实验,使教学活动转化为以学生为主导的主动学习。
一、物理实验教学的功能
1.促进知识与技能的正向迁移
物理教学中的认知迁移是指学生能将物理知识“活学、活用”,从而促使学生实现认知结构的重新组合。知识不是单一存在的,而是与其他知识互为联系构成一个整体,学生在面对问题的时候能够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真正实现对物理知识的认知迁移,实现知识的长期储存和运用。物理实验教学对实现学学习迁移有着很好的作用,在实验中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知识,还能掌握必要的技能,通过动手操作获得的记忆最持久,因此,通过物理实验教学不仅仅可以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更是实践与认知的一个统一过程。
2.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物理实验所揭示的事实往往会让学生感到惊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心理,促使学生积极地去寻找答案,增强学生的探究兴趣,促使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通过亲自动手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探究知识的愿望,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地体会和尝试“发现”和“克服”困难后获得成功的喜悦,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
素质教育的重点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带着明确的目的去探索的,学生不仅可以对所学的物理理论知识有一个现实的理解,而且还会对实验环节有一个深刻的记忆,在实验过程中促使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得以培养。
二、提高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策略
1.设疑引学,激发求知欲
“以实验为基础”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教师必须真正地把实验作为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有力工具,充分发挥出物理实验教学的功能,让学生在物理实验中通过自己动脑、动手、动口去获取知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能否发现问题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多少直接反映着学生创新能力的高低。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疑让学生发现问题,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并引导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最终解决问题,这对训练学生思维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学习“浮力应用”这一节的时候,教师在课前准备了一个小钢球、一个水槽、一个大塑料片。课堂上给学生做了一个演示试验:在水槽中同时放入小钢球和大塑料片。让学生观察现象,发现小钢球沉到了水槽底部,而塑料片却浮在水面上,从而引起学生的思考:物体在液体中的上浮和下沉取决于它自身的受力情况等。通过一步步的引导,让学生在不断的动手、思考中学习,更能让学生把知识内化成自己的。
2.启发帮助,解决疑难问题
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其职责不是教的越多越好,而是要激发学生的思考,要作为一位顾问,一位意见交换者,一个帮助学生发现矛盾的人,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通过自主探究最终获得知识。
如,学习“二力平衡条件”的时候,学生觉得很简单,容易出现片面认识,基于此在教学中,教师做了一个“二力平衡条件”的演示试验,让学生仔细观察并读出小车保持静止时两边吊盘中砝码的重力,并提出问题:“二力在什么条件下才会平衡?”此时学生往往会得出如此结论:“二力平衡条件是二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针对此情况,设计了两个具有针对性的实验:实验一:(用两个小车拼合在一起)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实验二: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个物体(小车)上,但是二力的作用线不在同一条直线上。学生在对比实验中否定了原来的结论,最终得出科学的结论。
3.积极的学习观
实验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其教学目标是通过实验教学达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最终使学生获得科学的学习方法。要想达到这一教学目标除了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外,更需要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只有师生共同重视实验教学,才能让实验教学真正有效地开展下去,否则实验教学将会成为一种形式。学生正确学习观的确立需要教师有效的引导,让学生从意识上真的认识到实验的重要性,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整个初中物理教学质量,最终提高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以及科学的思维方法。
篇4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活动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产生的,感性材料是思维活动的源泉和依据。各种类型的物理实验,具体形象地展示了物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强化了学生的感知并纠正在感知中形成的错觉,从而达到丰富学生头脑中感性材料的储存及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得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去。这必然遇到一个时间和空间问题。在空间上教师要主动让出自己长期以来一直牢牢控制的位置,让学生去思考讨论问题,去探索规律,获取知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进过程,只有在培育的过程中不断养成,才能逐步提高。为了能达到“不断提高”的目标,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树立“人人具有创造力”的观念。
但是,应该指出,目前由于升学考试的压力,不少教师在主观或客观上并不十分重视物理实验教学。因此,笔者认为,物理教学应十分注重实验教学、切实加强实验教学,应注意以下五点:
1.引导学生观察物理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众所周知,兴趣是影响学习积极性的最直接的因素。那些新奇的、对生活有意义的知识和问题,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在观察这些物理现象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整个现象发生的过程、产生条件和特征等。如在观察“摩擦起电”规象时,要提示注意:①手帕摩擦过的塑料膜对碎纸屑有什么作用?②手帕摩擦过的两块塑料膜,在相互接近时,会发生什么现象?③把用手帕和毛皮分别摩擦过的两块塑料膜靠近些,它们之间会产生什么现象?通过观察,学生自己得出了“摩擦过的物体带电及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的结论。通过对上述物理现象的观察,不仅成功地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画图、识图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课本中各种各样的电路图、滑轮组装配图、物态变化图像等等,都是从画图、识图及图像与实物转化的角度,训练学生对物理规律掌握的程度的。换句话说,也就是靠想象来认识物理规律,然后靠作图来进行分析、判断的。如“电磁感应现象”这一节,在学习“导体做切割磁力线的运动”这一内容时,可启发学生联想“右手拿镰刀割麦子”的情形。根据“右手定则”,磁力线方向(麦子)、导体运动方向(镰刀)、导体中感生电流方向(四指)的关系就十分明确了。从上述例子中可以看出,想象使学生头脑中出现一些超乎他们自己经验的形象。由于想象的材料来源于实践并与感知、记忆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画图、识图、观察图表和模型等,来帮助学生对没有直接感知过的,或根本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
产生清晰的表象,以开拓学生的思路,扩大知识范围,促进学生想象能力的发展。
3.鼓励学生做好课外小实验、小制作,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各种物理实验,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一种特殊的、直观的实践。学生在动手完成各种小实验、小制作的过程中,思维异常活跃,学习欲望高涨,参与意识增强,都迫切地希望进一步探索问题。通过实验,学生学习到的物理知识就比较深刻、牢固。如课本中“纸盒烧开水”、“日光灯启辉器中双金属片的自动控制作用”、“小风轮”、“电铃”、“楼梯开关”等小实验、小制作,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学的心理特征。教师要鼓励学生做好这些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并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加以讲评。
4.通过实验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中学物理实验又是学生将来从事科学实验的起点。因此,在物理实验课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独立工作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每次作实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弄懂实验原理,学会正确使用物理仪器,掌握计数、读数和处理实验结果的技巧,能够通过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结论。比如在电学实验中,教师要反复强调安培表、伏特表的连接特点及“+”、“-”极的接线位置,让学生学会用欧姆定律正确估算量程,避免量程过大使测量值的误差大,也要避免量程过小使电流烧坏仪表。学生掌握了基本实验技能,就能独立动手操作,打好实验的基础,学到课本上没有的或者是一带而过的知识。通过实验,不仅有效地帮助学生领会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和解决实验中的问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篇5
一、认真指导物理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活动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产生的,感性材料是思维活动的源泉和依据。各种类型的实验,具体形象地展示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直观现象,强化了学生的感知,从而达到丰富学生头脑中感性材料的储存。
实验教学是物理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也是许多物理知识生成的前提,要让学生能够产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就要在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认真实验的习惯上形成一定的感知。我在日常课堂教学中,从教师的演示实验做起,以做好演示实验为前提。细心、认真、一丝不苟且实验结果准确,对知识的验证与学生兴趣的培养等方面做的比较规范,从而增强了学生对做实验的好奇性,从认知到感兴趣,到趣味性的增强,为开展学生分组实验起到了一定的铺垫。只有做好演示实验,起到良好示范作用,学生才能大胆、细心、准确地开展好分组实验,良好习惯才能养成。
同时,在实验教学中还要不断引导学生对一些相关的现象要注意思考,多提一些“为什么”,注重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勤于思考问题的习惯。例如“学气压时”,让学生注意观察并思考,为什么茶壶盖上都有一个小眼,这个小眼起什么作用,此外还要观察周围的实际生活和生产中及大然中的物理现象并与课本知识联系。
二、引导学生注意现象观察,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影响学习积极性的最直接的因素。那些新奇的、对生活有意义的知识和问题,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在观察这些自然现象,特别是与物理知识有密切联系的现象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持续观察的习惯,并注意整个现象发生的过程、产生条件和特征等。
我们教师要特别注意的是一些现象不是每天都在发生,而很多都是随季节的变化而存在,如“物态变化”中涉及冰-水-水蒸气就是自然中的常现象,但是当我们真正开展教学时,教学时间段在秋季,而自然界中的结冰现象就不多见,针对类似情况,我就经常引导学生,除了注意观察与教学中有相关的现象外,还特别留意一些与旧知识或将来还要学习的新知识之间的问题或现象,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培养兴趣,积累知识。又如在观察“摩擦起电”规象时,我们生活中关于“摩擦起电”规象的生活常或现象太多了,但是上升到实验教学,特别是结论性知识,我就要提出以下注意:
①手帕摩擦过的塑料膜对碎纸屑有什么作用?
②手帕摩擦过的两块塑料膜,在相互接近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③把用手帕和毛皮分别摩擦过的两块塑料膜靠近些,它们之间会产生什么现象?通过观察,学生自己得出了“摩擦过的物体带电及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的结论。通过对上述物理现象的观察,不仅成功地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引导学生通过画图、识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课本中各种各样的电路图、滑轮组装配图、物态变化图像等等,都是从画图、识图及图像与实物转化的角度,训练学生对物理规律掌握的程度的,换句话说,也就是靠想象来认识物理规律,然后靠作图来进行分析、判断的。
如“电磁感应现象”这一节,在学习“导体做切割磁力线的运动”这一内容时,可启发学生联想“右手拿镰刀割麦子”的情形。根据“右手定则”,磁力线方向(麦子)、导体运动方向(镰刀)、导体中感生电流方向(四指)的关系就十分明确了。从上述例子中可以看出,想象使学生头脑中出现一些超乎他们自己经验的形象;由于想象的材料来源于实践并与感知、记忆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画图、识图、观察图表和模型等,来帮助学生对没有直接感知过的,或根本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产生清晰的表象,以开拓学生的思路,扩大知识范围,促进学生想象能力的发展。
四、鼓励学生做好课外小实验、小制作,促进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运用能力
物理实验,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一种特殊的、直观的实践,学生在动手完成各种小实验、小制作过程中,思维异常活跃,学习欲望高涨,参与意识增强.
课堂讲评小实验、小制作,可以创设活跃的课堂学习气氛,给学生提供参与学习的机会,并使班级中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的求知欲都能得到满足。同时,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要求,引导学生把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和对小实验、小制作的学习结合起来,从而使教学内容的学习和小实验、小制作的学习达到某种程度的互补。这佯,既促进了学生对教师所讲授内容的学习,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又促进了一系列附带内容的学习。
篇6
【关键词】新课程 实验教学 创新 合作 开放
一、要改变教师旧有的观念,培养教师的开放意识
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教师总是过分重视实验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实验的探究功能和培养学生科学素质方面的作用。只是通过实验,论证某个规律,使实验沦为知识灌输的附庸或点缀,因此实验教学也只是“把实验同教学捆绑在一起”,非常呆板地把实验目的、原理、器材、操作步骤和结果一一交代给学生,然后学生按部就班地动手“实验”,根本体会不到自己动手后发现问题并总结出一些实验结论的乐趣,感受不到科学的魅力。这是“应试教育”模式下实验教学的“悲哀”。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地放手,不要给学生太多的约束,要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教师应该具有新理念,要敢于开拓思维,走出课堂,走进生活;不套框子,不设圈子;不迷信权威,不限于课本;大胆实践,大胆创新;说在口头上,写在纸面上,落实在行动上。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可能开拓创新、锐意进取。
二、要注意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首先,注重实验的改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指导学生在科学实验中一丝不苟地进行操作。假如出现了意外的实验现象,必须刨根问底,做实验的有心人。在实验结束后,应认真分析总结,提出一些新的实验思路,这样持之以恒,不但能使相关概念和现象及原理熟记于心,而且还会激活思维,培养灵感,激发创新欲望。其次,给学生实验的自主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科学教学中,有些知识仅从理论上推导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容易遗忘,如果辅之以生动的实验,创造直观的教学情景,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次,通过创新演示实验,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因为课堂教学仍是创新教育的主战线、主阵地,成功地创新演示实验,可使学生获得有关知识,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创造能力。最后,通过布置家庭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家庭小实验可以使学生在一个心理状态比较宽松的环境中进行,不受时间的限制,可以反复做,反复观察,直到满意为止。
三、分组实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设法促进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为此,可将全班学生进行合理编排,即每一小组中有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强,有的学生观察能力强,有的学生思维深刻,具有独特的创新精神,将这些具有不同能力优势的学生组合在一起,不仅能提高小组活动的效率,更有助于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如探究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原理时,让学生自主设计并动手装配一套装置。要求组内各同学互帮互助,相互配合,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并积极转变角色,以促进组内同学间的相互合作,共同解决实验中所面临的问题,以达到学生人人有事干,人人都动手,个个有收获的目的。同学们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心里由衷地感到高兴,这样就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和创造热情。
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实验
教学中,凡是学生能做的实验,教师都应积极地让学生动手去做,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假设,然后为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进行实验。让学生自己去找实验原理,自行设计和讨论实验方案,自行选取实验器材。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是主体,但教师也不能无所事事,应检验学生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对学生实验方案中较大的涉及安全的错误及时进行纠正,对学生合理的建议及新颖的实验方案给予肯定和支持,尽可能提供学生实验方案中所需的仪器并指导其使用。对学生实验方案中有错误但不涉及安全的问题,教师也可先提供仪器让学生去实验,不必急于去纠正。学生通过教师的帮助,查找原因,解决问题,提高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完毕,教师应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报告,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定。最后教师评定实验结果。
五、课外开放实验室,充分利用实验资源
篇7
数学实验教学强调学生学会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寻找规律、法则,让学生学会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和启发学生学习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仍然处于主要引导的地位,而学生则处于主动学习的地位。
数学教育也是一种科技活动。恰当应用数学实验,也是当前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层面。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现代教学软件的普及,数学实验也普遍使用,我就加强数学实验教学谈几点自己的观点。
一、通过数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数学理念的抽象性通常都有某种直观的想法为背景。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把这种直观的背景显现出来,帮助学生抓住其本质,了解它的发展及与其他问题的联系。
例如,对于三角形的“内心、外心、重心”的存在性,初中教材中未加证明,学生作图稍有不准确,就难以得出符合要求的结论。这时可通过折纸实验,使学生领悟其本质。
让每一个学生准备一块三角形纸片,利用折纸的方法,学生直观地发现:三角形三个角的一部分线交于一点,这点即为三角形的内心。相似地,可以折出三角形的外心、重心,进一步启发学生,还可折出三角形垂心。
通过折纸直观形象的实验来阐述抽象的数学内容,这在教材中是很多的,如“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勾股定理”、“特殊直角三角形”及“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等等。通过这些实验操作,一方面使学生能更深入、更扎实地掌握数学知识。另一方面,也使他们在思维方式上不会犯浮夸和刻板的毛病,又能准确抓住事物的本质,提出符合实际的创新的看法。
二、通过数学实验,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
通过数学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数学应用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创造一种实验环境,使学生能受到必要的数学应用的实际训练,使数学应用意识成为实践活动。
通过实际自然形成概念。数学中的一些东西可以通过学生的实际感受来形成概念。以学习平行四边形概念来说,教师可以出示一系列的平行四边形的图形或是例子,让学生自己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在观察与思考后,他们就会发现许多的共同性质,比如:对边平行、对角相等、邻角互补等。在老师的引导与学生相互讨论的基础上,学生不但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概念,而且理解了其含义及各种相关性的概念。
又如组织学生到野外测量一个池塘的宽度,运用勾股定理可以得出,让学生给出其他的测量方案,要求画出测量示意图,并简要说明测量方法和依据。
这样,学生亲自体验到了思维加工的过程,强化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了把数学应用到生活中的意识。
三、通过数学实验,发现几何问题解决方法及规律
学生常常感几何证明是几何学习中的难点之一。事实上,几何证明的方法常常也是通过对图形的操作,变形、变换、添加辅助图形等多种多次的尝试而被发现的。发现了证明的方法后,顺便也就证明了前面的正确性,于是结论也就出来了。
学生参与实验的过程实际上是在观察实验模拟过程中思考。当然在问题讨论环节中,部分学生仍可发挥创造性,提出自己新的“实验”设想,并上讲台进行实验操作演示,或由教师择优实验。
在网络教室环境中,学生在教师实验方案的引导下或在自行设计的实验方案中,自主实验研究的天地更为广阔,机会和时间更多,兴趣更浓,参与程度更高,小组协商学习真正成为可能,因而“研究性学习”教学思想体现得更加充分,“研究性学习能力培养”的教学达成度也会更高。至于证明的书写格式、步骤等,可以在实验报告中列出。
四、通过数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唯物辩证观
数学是一门来源于实践的学科,其本身就充满了唯物论和辩证法。数学实验为学生认识唯物论和辩证法提供了丰富的感性知识材料,学生每经过一次实验操作,其思维过程必然经历“感知—表象—抽象—反馈—再感知—丰富表象—发展思维—问题解决”这一螺旋上升的过程。再者,学生用数学意识的培养,就是数学理论知识反作用于实践的有力体现。因此,在数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唯物辩证观也是完全可行的。
此外,数学实验还可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等。
数学实验教学需要在课堂的时间和课堂的空间能够达到数学实验教学的各要素的教学环境下才能进行,否则实验就达不到其应有的效果了。数学实验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和发现的活动,一切结论都应该由学生自己得出。
篇8
培养小学生的阅读是能力,有利于学生养成读书的好习惯,而如何进行阅读教学呢,这是摆在我们小学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话题,也是我们语文教师的一个难题,阅读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水平,指导学生采用多种阅读方法,以提高阅读的有效性。我具体做法如下:
一、训练学生掌握最基本的阅读方法。
如范读、领读、讲读、朗读、默读、背诵等。范读是教师给学生阅读做示范,激发学生的摹仿兴趣。通过教给阅读方法,运用阅读比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强化了学生良好的范文背诵习惯,锻炼了他们的记忆力,并逐步提高了他们的写作水平。
二、教会学生掌握良好的阅读技巧。
在阅读中,指导学生变换方法阅读,并从阅读中不仅养成眼到、口到、心到的基本方法,还要培养学生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点、画、记的习惯。让他们在阅读中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新词,理解作者的思路、写作方法和课文中心,借鉴写作技巧,还可以指导学生速读—回读—精读—背诵。在课后组织学生看课外书,利用班级里的学习园地展示学生们精彩的作品,从而提高学生读课外书的兴趣。
三、利用情景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1、是抓住上课时机,以精彩的开场白或话题引发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之进入最佳状态,为整堂课拉开序幕。
2、是运用现代技术多媒体和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阅读兴趣。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增强气氛,组织讨论,看图说话、分组竞赛等活动,使学生在乐中学、在做中学。以活动为载体,开展阅读比赛,特别是通过群文阅读来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篇9
肇中说过:“自然科学理论不能离开实验的基础,特别是物理学,它是从实验中产生……。”由此看来,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在创新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在创新教育教学中,我们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具有一定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这就要求我们物理教师在教学中认识到实验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掌握科学实验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意识。下面是我在这方面的几点做法。
一、创建学生“家庭实验室”
从八年级学习物理开始,指导学生创建“家庭实验室”,并随学习的深入,根据知识内容逐渐完善,到学完初中物理的全部内容时,“实验室”可达到一定规模:既有废物利用的注射器、塑料盒、橡胶管等,还有求助大人找到的温度计、电源、小电机等。课外,学生可以用这些器材,按教师的要求进行实验和探索,或按教材要求完成小实验,或根据自己的兴趣,设计实验进行创新和创造。课内可利用这些器材完成各种演示或实验。学生“家庭实验室”的创建,能很好地营造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察、实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环境。
二、让学生参加准备实验
实验教学起步是从实验准备开始,要完成某个实验,必须准备好所需仪器和材料,让学生参加准备实验,绝不是为了减轻教师的劳动,而是培养学生实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让学生参加准备实验,包括根据实验目标选择适当的器材,开阔学生的视野,为学生以后设计和探索实验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鼓励学生操作演示实验
在教学中参与,每次遇到演示实验,学生总是很感兴趣,大都站起来看,一些学生甚至跃跃欲试,恨不得自己上去做,据此,我因势利导,对演示实验作了如下改进:一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轮流做力所能及的演示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二是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自己动手和观察,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培养了能力,增强了创新意识。
四、强化学生实验的功能
强化学生实验,使学生通过实验,加深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规律,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科学研究的习惯和意识。
1.补充、充实学生实验的要求和内容,拓宽和加深学生对实验原理、现象和结论的认识。尽可能地对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培养其主动参与的意识。这样必将有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2.变验证性实验为学生探索性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和探索并进行独立的研究和分析,不仅能够获得知识,得出结论,而且能够培养其创造精神,提高实验能力。
3.引导和要求学生认真体会实验中的所体现的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分析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明确实验设计的思想。在实验中逐步锻炼学生对事物本质的鉴赏力、洞察力和敏感性。
五、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
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希望自己是一个设计者和发现者,老师可以有意识地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内容,引导学生寻找设计实验方法,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启迪独创思维,帮助学生修改,设计出最佳的实验方案。如:在“探究摩擦力大小的决定因素”一节中,我引导学生自己选择实验器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设法测出压力和摩擦力的大小。学生经过集思广益,很容易就完成了实验。
六、增加学生探索性实验
探索性实验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在教学中适当增加一些探索性实验,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叩开知识大门,向着未知领域不断探索,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如:在“电阻的串联”的教学中,教材安排是演示实验,我改为学生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性很高,兴趣很浓,一直处于认真观察、记录、积极思考的状态中。
七、结合实验教学,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也是创新教育的基本需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多留意身边的物理现象,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启发他们从时间和空间,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和联系中对客观事物进行观察,丛中获得第一手材料,发现新现象、新线索、新问题,并及时记录、整理、总结。
篇10
关键词:实验教学;科学探究;活动
随着我县双高双普创建的通过以及创强工作的开展,我校实验设备及仪器等均达到标准,这为化学实验教学提供了物质保障,在我县高效课堂活动开展中,实验探究应成为一个很好的抓手。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认识科学探究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独特价值,通过实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一、强化直观演示探究,设疑激趣导学
1.挖掘教材内容的探究性,引起学生注意,激发求知欲
教材中能设计成探究性的素材非常多,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去挖掘。如,硫酸的物理性质的教学可设计如下:展示两瓶体积相等的浓硫酸和水,让学生用多种实验方法加以鉴别。演示:振荡两试剂瓶中的液体;学生描述:油状液体的为浓硫酸。演示:在托盘天平两边分别放上两种液体,重的一边为浓硫酸。学生描述:浓硫酸密度大……这样做,学生精力集中,兴趣盎然。
2.增强实验的探究性,活跃创新思维
在化学教学中有较多的验证性实验,也应把这个过程当作探究的过程。例如,在“碱溶液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这个教学环节中,可以补充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硫反应的实验,先做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按要求闻气味,再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振荡后再闻气味。这个实验既可以让学生得出碱溶液能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的规律,又可以加强环保教育。
3.设计联系实际的实验,贴近生活激发兴趣
为了使学生用化学知识理解和解释身边的现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增加一些贴近生活和社会实际的实验。例如,观察没擦干水的铁锅、用久的热水瓶胆和烧水壶内沉积的水垢,然后设疑:怎样去除?比较食盐和白糖溶解性的大小;将鸡蛋放入盛食醋的茶杯中观察蛋壳表面产生的气泡以及限用厨房内的用品来鉴别精盐和碱面等。
二、科学组织分组探究,引导交流合作促学
1.充分利用和发掘教材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和设计性实验,并把一些化学习题设计成各种实验,如,改成自主探究式实验。例如,在“酸溶液与金属氧化物反应”这一环节教学中,可以补充由学生分组做氧化铜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的实验,原料易得,实验易做,并且现象明显。通过这个实验和铁绣的主要成分氧化铁与稀盐酸、稀硫酸的反应实验,更能使学生理解酸溶液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的规律,便于学生得到和掌握规律。
2.延伸实验探究内容,引导学生有意地去设计探究性实验,小组合作交流
例如,“用5%的过氧化氢溶液加热分解放出氧气”的实验中,可用带火星的小木条检验,会观察到小木条复燃的现象。然而我们的实验却不能观察到这样的现象,看不到火星变旺,而发现会熄灭,是什么原因呢?让学生分组去探究。一组可试验10%、15%、20%等多种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一组可加长导管,待生成的水蒸气冷却后,再用带火星的小木条去测试。结果发现原因均存在。于是引导学生去改进这一方案。方案一:使用20%的过氧化氢溶液,加热温度不要太高,尽量减少水分蒸发,有大量气泡冒出时,把带火星的小木条伸入即可;方案二:生成的气体通过盛有生石灰的干燥管,再用带火星的小木条去检验……
3.分组实验多以测量性、验证性和实用性实验为主,在面向过程的学习探究中,小组自主合作显得尤为重要
如果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教师的积极指导下通过小组合作,利用小组间良好的合作氛围来获取知识,印象则会更加深刻,并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教师要充分展示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留出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通过质疑、讨论等小组活动去理解知识、灵活运用知识、创造性地思考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三、开发家庭小实验,激发探究活动助学
小实验往往具有取材容易、贴近生活、直观明了、便于操作的特点,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能极大地提高学习兴趣。实践证明,学生是很乐意参加这些活动的,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有效提高。
四、开展实验探究开放,丰富探究活动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