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的基本理论范文

时间:2023-11-17 17:47: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本主义的基本理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人本主义的基本理论

篇1

一、以人为本的概述

以人为本本意为班主任在班级管理活动中,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把学生学习的过程转化为学生自主实践的过程。班主任制订班级管理工作的方法与措施等都是建立在全面发展学生的基础上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学校和领导都比较注重对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培养并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

二、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1.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度,需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因为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学生的地位长期不被重视,从而导致学习成为一件被动的事情,造成学生难以接受和理解教学内容的情况产生,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学生自由选择班会进行话题讨论,让学生自己主持,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班会活动中,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只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帮助学生积极地学习和生活。

2.学生个性的培养,需要制订个性化的评价体制

由于长期以来,教师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并不重视,以至于学生对学习的心理情绪受到极大的影响,产生厌学等不良的情绪,因此,为了培养学生自信和自尊的品格,班主任便制订了个性化的评价体制,还制订了合理的评价标准,可以在发挥学生个性的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加强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今天已经被大部分的教育工作者采用,在班主任的管理工作中,需要将以人为本的理念,正确无误地落实到位。班主任不仅要对学生的主体地位有一个具体的认识,还要培养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并且还要建立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制订相应的个性化评价体制,这样班主任才能更好地开展班级管理工作,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篇2

【关键词】 人本主义 护生 急诊科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7―214―02

护生实习是护理教育的重要阶段,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环节。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灌输者,信息的传递者,忽视了“人”的存在,不刺激学生去分析和综合他们的观察,学生在临床的所学所为也只能停留在浮浅的水平上,压抑了学生的思维,削弱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而人本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要以人为本,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重视人的价值和人格的发展,强调教育要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1]为了提高急诊科教学质量,将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应用急诊科护生带教中,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

选取2009年5月~2010年3月在急诊科实习四周的护生共56人,均为女性,年龄20~23岁。按单月进科与双月进科,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28人,本科生3人,大专生25人;对照组28人,本科生2人,大专生26人。两组护生年龄、学历一般资料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2.1对照组 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做,学生看;安排学生做等方法进行。护生完成教学计划,最后一周进行理论和操作考试,并填写护生对带教老师评价调查表。

2.2 实验组

2.2.1 组织带教老师学习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提出了教师应具备下列特征①真诚:老师是一个真实的人而不是某种理想的榜样。②接受和信任:学生是一个有自的人,是一个值得尊敬和关心的人。每个学生有其独特的特点,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同时接受她们的缺点。③移情理解:教师能够把自己放到学生的位置上,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待和理解问题。可以按照学生的需要建立学习项目,为其提供资料和人力帮助。[1]

2.2.2 充分运用人本主义理论进行教学 每位护生进入急诊科起,记录当日工作内容、带教讲授的知识、工作体会等内容,第二天交带教老师批阅,带教老师根据护生实习笔记内容了解护生的实习进展、收获、反思和困惑,及时通过临床示教、健康宣教、护理服务缺陷查房等教学方式给予指导,每周进行一次总结。

具体方法:第一周对她们给予热情接待,介绍实习计划,使学生对实习目标、实习方式有初步了解。充分肯定护生对实习的热情和已具备的良好基础,以减轻其压力,使其树立信心。介绍病区环境,物品、仪器及抢救药品的放置、预检分诊工作程序,讲解各科急腹症的特点及鉴别诊断。带教老师将急诊常见危重病例与基本操作技能如心电图机、心电监护仪、洗胃机、吸痰器、除颤仪、呼吸机的使用结合,设计模拟场景、增加护患沟通的内容,让学生反复练习,精心设计问题,随机提问,护生回答不确切的,指导护生通过查阅资料、相互讨论,直到得到准确答案,同时让护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帮助护生尽快适应陌生的环境,消除初期的焦虑心理,改变在病房实习的思维方式,主动进入急诊护士的角色。第二周当护生对急诊工作有了初步了解后,带教老师根据护生掌握情况和带教计划,让护生跟随带教老师学习急诊抢救配合如心律失常、心肌梗死、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病情观察与抢救,进一步系统的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护理基本操作技能应用到护实际护理工作中;组织护生进行一次更加全面的知识讲座如根据急诊常见疾病分类讲解“十四类抢救药品”,启发式的提出患者使用抢救药后的症状或体征,让护生通过思考、提问的方式掌握急救药品的作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第三周带教过程中,采取以问题为中心的带教方法[2],鼓励护生发现问题,每位护生每天至少提出一个问题,带教老师与护生共同探讨解决;老师提出问题,让护生带着问题去操作,在实践中去解决问题。带教老师认真完成剩余的带教计划,如:放手不放眼,让护生独立完成急诊常见病的急救配合等。带领护生跟随“120”出诊,指导护生做好急诊病人的院前急救工作如有机磷农药中毒、外伤性休克、多发性骨折患者的现场救护,体验急诊科工作环境、性质及涉及的相关急救护理技术等与各病房的差异,具有突发性、紧迫性、艰难性、复杂性、灵活性等特点。第四周由护生根据急诊科常见病例组织教学查房,主讲人护生担任,参加人以护生为主体,科室带教老师和护士长负责指导,查房过程中,参加人员踊跃发言提出不同见解,最后由护士长或带教老师总结讲评,以提高护生的组织管理能力。进行理论和操作考试,填写护生对带教老师评价调查表。

2.3 效果评价方法

2.3.1 理论知识考核 实习第四周进行统一的理论考核,由总带教老师按正规的试卷形式出题考核,两组考核难度相同,满分为100分。

2.3.2操作技能考核 以心肺复苏术作为考核项目,由总带教老师监考,以《福建省医学临床“三基”训练护理分册》中基本技能的心肺复苏法评分标准为评分依据,重点考核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等步骤,不合格者进行补考,满分为100分。

2.3.3 综合能力评分 护生综合能力的评分包括职业素质、专业行为、急救护理配合能力、沟通表达能力、临床分析能力和理论提问,满分为100分。

2.3.4 护生对带教老师评价调查 所有护生不记名填写带教老师满意度调查表。调查表为宋春燕和沈宁[3]设计的临床带教老师评定量表,量表包括3个因子;护理工作,教学组织和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教学组织,临床护理工作3个因子分别包括的项目数为19、9、6,量表共34项条目,满分为170分。护生对临床带教老师的评分值在170~136分优秀,135~102分为良好,101~68分为一般,67~34分为较差,34分以下为很差。内容效度指数(CVI)为0.81,Cronbach’s系数为0.979。

2.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护生理论成绩、操作成绩与综合成绩采用t检验 ,护生对带教老师评价采用X2 检验。

3结果

3.1 两组护生理论成绩、操作成绩与综合成绩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护生理论成绩、操作成绩与综合成绩比较

组别 理论成绩 操作成绩 综合成绩

对照组 86.57±3.52 90.82±1.44 88.50±1.69

实验组 91.46±2.24 93.25±1.33 90.75±1.43

t值 6.202 6.553 5.384

P

由表1可见,两组护生成绩经t检验,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

3.2两组护生对带教老师评价比较,见表2。

表2两组护生对带教老师评价比较

组别 优秀 良好 一般 较差 很差 总计

对照组 6(10.5) 9(9.5) 7(5) 4(2) 2(1) 28

实验组 15(10.5) 10(9.5) 3(5) 0(2) 0(1) 28

总计 21 19 10 4 2 56

由表2可见,实验组护生对带教老师的评价高于对照组(X2 =11.98,P

4 讨论

4.1 应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提高护生的综合素质 在传统的教学中,往往是老师做到哪里就讲到哪里,忽视了护生的兴趣,护生是被动的学习,老师只注重知识的灌注,忽视护生感悟了多少。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以护生为中心,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中的作用,使护生学会自己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了解相关知识从而起到增强巩固知识和促进更新业务能力的作用,通过分析问题,整合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护理研究的兴趣,学会对知识的融汇贯通,在问题解决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护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从而使他们的在急诊科实习的理论成绩、操作成绩及综合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

4.2 提高教师的素质 优秀的临床护理教师是维持良好的教学环境、确保临床护理教学质量的决定因素。[4]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临床带教老师们往往只起到消极的监督作用,不以问题方式引导学生实习,不刺激学生去分析和综合他们的观察。运用人本主义理论,转变了教师的观念,提高教学意识,接受学生的个体差异,认真钻研,结合急诊工作实际,帮助护生提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自学及自我评价的能力,同时也促使带教老师认识到自己在某些方面的不足,而加以完善或弥补,对带教老师在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上产生了积极的督促作用。这种理论的运用,使人性化教学得以体现,利于教学,使双方发挥最佳状态,从临床护理教师调查表中可发现这种理论的运用增强了护生对带教老师的尊重与敬佩。

由于条件有限,本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样本例数较小,研究的对象是来自不同院校的护生,可能会出现选择偏移。

参考文献

[1]郑修霞.护理教育导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6~38.

[2]李建群.PBL教学法在护生临床带教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2009,(8):94~95.

篇3

【摘要】本文对传统的精神分析式治疗和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疗法进行了对比分析,深入探讨了两者的区别,提出后者的优势。然后对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的主要观点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并提出其理论对教育的启示及应用。

【关键词】罗杰斯;人本主义;共情;倾听;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6-0020-01

1 罗杰斯的咨询风格和传统精神分析式治疗的区别

罗杰斯并不是第一个倡导人本主义取向心理治疗的人。早在20世纪30年代,兰克提出了意志治疗,这种治疗方法强调创造性、个体的独特性、自我指导性和个人成长。但是,罗杰斯却是第一个找到了不同于传统精神分析的理念和治疗方法,并提出一套新的概念和术语的人。可以说,罗杰斯的思想也是在已有的思想上发展起来的。罗杰斯的创新之处在于他提出了一种新的人生观,即人是有可能自我成长和自我实现的。然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认为,人的心理是有“生”和“死”两种本能驱动的。罗杰斯则认为,人的本质是理性的、有责任感的和有现实感的,他认为人有“自我成长”的本性,使得他们朝着特定的方向发展,并创造性地把自己的潜力发挥出来。很显然,这就是“以来访者为中心”治疗与“精神分析”治疗的根本差别。

在以传统精神分析的理论为支撑的治疗中,治疗师始终以一个专家的身份出现,他们模仿名医的样子,让患者视他们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救星。他们极力展现自己的智慧和知识,让患者感到自己对于生活知识的匮乏。实际上,精神分析治疗的方法就是要求患者听从他们的意见,而不是自作主张,甚至连结婚生子都不可擅自决定。罗杰斯的心理治疗让人印象深刻的便是他与来访者所建立的关系,还有他令人羡慕的建立信任和理解关系的能力。他的风格与经典精神分析式的面询风格是迥然不同的。在经典精神分析式的面询中,治疗师应该是置身其外的观察者,倾听时要排除个人情感。然而在罗杰斯的风格中,他是一位全神贯注并倾情投入的倾听者。无论带有何种层次心理问题的来访者,抑或是精神分裂患者,他都给予积极的关注,全神贯注地倾听,了解他们的情感、思想、恐惧和心理冲突,理解他们的心理世界。他的共情反应更是打动了来访者,因为在罗杰斯这里得到了治疗师对其智力、情感和精神方面的理解。罗杰斯的话语反应看似简单,仔细品味后会发现这些都是经过他的选择的。

2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主要包括三个主要观点

2.1 自我完善的人。罗杰斯和其他的人本主义理论家一样都认为人的本性就是要保持一种乐观的感受和对生活的满足。但是,美好的生活不是静止的状态,要成为一个自我完善的人,就要不断的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考验。完善的人应该具备这样的特征。首先,他能够坦诚的面对自己的经历,会用心的体会生活的全部内容,愿意去发现最有价值的生活,能够珍视这些经历。其次,他们能够关注放眼当下,关注此时此刻正在发生的事情。最后,他们相信自己的感觉,他们能够勇敢的去做认为值得的事情,不会被其他的准则或他人的想法而阻挡住。

2.2 有条件和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在罗杰斯的心理治疗风格中,他给予每个人无条件的积极关注,而不是有条件的积极关注。因为在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中,我们知道我们做的事情是可以被接受、被爱和被引以为荣的。父母应该和孩子去交流那些不被父母赞成的行为,让孩子知道父母对他们的接受和爱。这样孩子就不会去隐藏那些会引起爱的抽离的自我的部分,这样利于他们自由地体验全部的自我,自由地把错误和弱点都纳入到自我概念中,而不是选择逃避。

2.3 焦虑和防御机制。如果每个人都有潜能成为完善的人,那么世界上诸多不幸的原因为何呢?为什么每个人不能最大程度的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呢?罗杰斯认识到,人经常是不快乐的,而且也不能成为完善的人。当我们感到焦虑并以各种防御机制作出反应时,我们就会远离欢乐。在他看来,当我们接触到的信息与我们的自我知觉不一致时,焦虑就会产生。比如在你的自我概念中,你可能认为自己唱歌很好听,但是你偶然听到和你的自我概念不一致的评价,即有人说你唱歌跑调,你的反应会如何呢?完善的人会愿意接受这样的信息,对其进行分析,然后把它纳入到自我概念中。然而,事实上,很多人并不能做到这样的适应性调节。大部分人会对这样的不一致评价感到焦虑和苦恼。如果我们接受的信息对自我概念的中心部分构成了严重的威胁,那么这种焦虑是难以克服的。罗杰斯提出人们在意识之下的某一水平接受与其自我概念不一致的信息。因为这种不一致的信息实在阈下的,所以他称之为“潜知觉”。不具备威胁性的信息会顺利地进入意识层面。但是,因其与自我概念相抵触,依然会产生焦虑。人们会使用各种防御机制来阻止这个信息进入意识层面。

3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对教育的启示

3.1 相信每个孩子的能力——自我完善: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乃至社会上,如果我们能够抱有“完善的人”的观点,以个体具有发展自己和实现自我的态度来对待他们,那么对个体而言是有着很大的积极意义的。我们都知道罗森塔尔效应,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我们要学会去理解孩子的感受,去理解他们内心的矛盾和冲突,让他们感受到支持、理解和关怀。这样他们就会更加自由地去体验生活,以积极的态度来面对世界,积极的发展自我。

3.2 无条件的关注和支持——自由体验自我:我们通常只会关注孩子身上积极的一面,当父母对孩子的爱不满意时,便会收回他们的爱。这让孩子逐渐懂得只有顺从了父母的心意,才会得到父母的爱。最后,孩子们学会了抛弃自己本真的情感和心愿,而只是接受父母心中赞许的那部分自我。他们拒绝自己的弱点和错误,他们越来越不了解真实的自己是什么样的。其实他们不知道每个人身上都有被赞许、爱和支持的东西和不被赞许的东西,然而他们否认或扭曲了后者,形成了不完整的自我概念。失去了与自己真实情感的联系。因此我们要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来接受人格中的所有方面。让孩子不需要去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愿望。通过交流,让孩子能够积极接受自己的所有方面,以获取内心的完善和达到自由地体验生活。

3.3 营造良好轻松的氛围——防止焦虑:在传统的教育机制下,师生关系主要表现为教师是知识和权力的拥有者,学生是服从者。知识传授中,以“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为主,教师是相对的主动者,而学生却完全是被动者。罗杰斯的观点无疑给我们以新的启示。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不要俯视孩子,蹲下来平视孩子,用温和的眼睛与孩子交流,用善意的话语与孩子平等地对话;与孩子交流,把社会需要的特定文化知识教给孩子的同时,也从孩子那里学习。让孩子感受到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是安全的,是和谐而舒适的。

参考文献

[1] 施江玉&李辉.对罗杰斯教育理念的再思考[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2)

[2] 曹树真. 论罗杰斯的师生观[J]外国教育研究.2000.(12)

篇4

论文关键词 注册资本 登记制度 债权人利益

一、注册资本登记改革的背景

公司的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是工商登记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公司促进自身发展和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保障。由于计划经济的后遗症和体制等原因,我国之前实行的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总体上比较保守和滞后,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注册资本登记制度中的行政审批过多、准入条件过高的弊端也日益显现,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变化发展的需要。

为了深化经济改革和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调动全社会投资创业的积极性,更好的发挥生产这架马车在拉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积极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在国务院的全面部署下,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这项工作被摆上了重要位置。与此同时,公司法的修改工作也有条不紊的展开,对原有公司法中的注册资本登记的相关条文进行了修改,进一步降低了公司设立门槛,减轻了投资者负担,便利了公司准入,为推进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提供了法制保障。

此次修订的公司法围绕着公司设立制度进行了重大调整,放宽了对公司设立的限制条件,减少了行政审批和干预,更加尊重市场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还权于市场主体。

二、注册资本登记改革在公司法修改中的体现

我国《公司法》的修改,为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提供了法制保障。这次修改共涉及《公司法》的12个条款,内容可以大致归纳为三个方面。

第一,取消了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而改为认缴登记制,即除了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对公司注册资本实缴有特别的规定外,取消了之前关于公司股东(发起人)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两年之内须缴清出资(投资公司应当在五年内缴清出资)的规定;同时取消了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应当一次性足额缴纳出资的规定。而是改为由公司股东(发起人)自由自主约定认缴的出资额、出资的方式、出资的期限等,并应记载于公司章程。

第二,放松了注册资本的登记条件,即除了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务院决定对公司注册资本最低限额另有规定的以外,取消了之前要求有限责任公司最低的注册资本为3万元、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最低的注册资本为10万元、股份有限公司最低注册资本为500万元的限制;不再约束公司设立时股东(发起人)首次出资的比例;同时也不再限制股东(发起人)的货币出资比例,意味着在公司的注册资金上给了股东(发起人)松绑。

第三,对登记事项和登记文件进行了简化。新的《公司法》规定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认缴出资额以及公司实收资本至此不再作为公司的登记事项;公司登记时,也不再需要提交验资报告。

三、注册资本登记改革对债权人利益保护的评析

(一)公司资本制度的价值

公司的资本,被认为是公司的血液,是公司的生存之本,公司的设立和运营都离不开资本的保障。传统的公司法理论不仅将公司资本视为公司成立和进行经营活动的基本条件,而且是公司承担财产责任的基本保障。一般认为公司资本金额越大,也就意味着其履约能力和承担财产责任的能力越强,其信用程度也就越高。基于这种认识,以德国、法国为代表的大陆法系国家公司法确立了公司资本三原则,即资本确定原则、资本资持原则和资本不变原则,我国公司法的立法也贯彻了这三个原则。

我国公司法在早期实行是是严格的法定资本制,但是由于公司设立的门槛较高,限制了市场的准入和公司在经济社会中的发展。后来的公司法修改虽然降低了公司市场准入条件,但是还是保留和设置了一些限制条件。如今将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是我国公司立法改革的实质性突破,顺应了公司资本制度改革发展的趋势。同时也表明了我国对于公司的资本制度进行了反思,从而对此有了新的认识。设立公司注册资本制度究竟是为了有利于公司更广泛地筹集资本,从而使得设立公司更加便利,提高商事交易的效率,还是出于保护债权人利益的考量,为了保障市场交易的安全?应该来说,这两者都兼而有之,但是之前的法定注册资本制度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企图通过设置法定最低资本限额,希望可以实现债权担保的功能,最终会导致预期价值和现实功效之间出现背离,实践当中这一制度的实施效果也十分微弱,形式意义大于实质意义?所以针对于这一现状,我国有学者提出不妨转换一下传统的思维,也就是说进一步扩大公司股东的自治范围,在公司设立之初视公司的股东是具有诚信能力的主体,简化公司设立的复杂条件,使其筹资的方式更加简便。这同时也有利于公司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下更高效的运行,从而打造公司资本价值的复合性——筹集资本和高效运营,这符合公司发展的实际需要,也有利于促进商业经济的发展。新公司法的修改也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对以往的公司资本制度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

(二)公司法中债权人利益保护问题的思考

毋庸置疑,公司法是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也体现了民法的精神,公司法在规范公司治理和行为的同时,也兼顾着对公司债权人的利益保护。但是公司法在债权人利益保护制度中,所处的地位以及扮演的角色究竟是怎样的?这是一个一直争议不断的问题。有一种观点是公司的设立和运营存在风险,因此必须要保护处于弱势的债权人的利益。但是这种观点其实有些片面,公司的债权人可以分为主动债权人和被动债权人,对于主动债权人而言,透过契约而与公司发生债之关系,可谓是基于其意思自主的结果,一般来说其自身具有一定的防范风险的意识和自我保护机制。考虑到这一点,核心公司法对于债权人利益保护问题应该是中性调整,而不是过度的规制。对于债权人利益的保护,民商法中有相应的制度体系设计,在债法、担保法以及破产法中有具体的规范维护,例如合同法中的债的保全制度以及债权人代位权与撤销权制度等,从而对债权人的利益进行了救济。而对于那些非自愿债权人,这方面的制度保护不足甚至还是空白,因此需要公司法重点进行制度设计和保护。核心公司法没有必要对于债权人的保护事无巨细,过细的话反而削弱了公司法的主要功能,而且公司法也很难做到这一点。事前固化的债权人保护思想,在实践中的预期效果并不是很好。因此,鉴于资本制度对于债权人的利益保护有所弱化,我们应该通过建立和完善其他的制度来进行补充和强化,例如建立统一的公司注册资本信息公示制度供债权人在交易时进行参考和选择。

四、改革背景下对债权人利益保护的建议

应该承认的是,此次新一轮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注册资本制的债权保障功能有所弱化,面对这一问题,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来维护债权人的合法利益,防止公司的有限责任制度被滥用,在股东权利和债权人利益之间实现最优平衡呢?笔者认为这就需要加强配套制度的建设,具体来说,主要有:

第一,建立起统一全面的信息披露机制。信息不畅通是信息不对称的重要原因,也是影响商事交易公平的重要因素。信息公开制度,即将公司设立时的相关信息进行公开,例如工商行政部门建立统一的公司信息查询平台,让市场债权人对于公司的整体经济风险有更深入的了解,在商事交易中,交易的债权人最关心的就是对方商事主体的履债能力,而通过了解公司的相关财务信息和管理信息则是判断和知晓公司履债能力的有效途径。交易相对人通过掌握这些信息,从而综合考虑做出自己的行为选择,这就有效弥补了由于信息不对称给债权人在交易过程中所造成的不利,有助于债权人根据所知晓的信息权衡利弊得失,更好的维护其自身的权益。

第二,建立和完善有效预防和控制公司资本不当流失的机制,公司资本的不当流失,会影响到公司的责任能力,从而影响着债权人的合法利益。要建立有效的机制来控制公司资本不当流失,故此,公司在其合法成立后,为保障公司资金的安全,可以设立专门的公司账户,并且对于公司的资金流向要严格监督,避免股东抽逃资金。同时加强公司资本的审计工作,建立严格的公司内部管理制度,强化公司监事会监督失职所承担的责任。

第三,进一步健全公司法中的相关责任的追究机制。相关股东在滥用公司人格损害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时,债权人可以获得更加有效的救济来保护自身的权利。尽管我国公司法已经确立了公司人格否认制度,但其中的第20条第3款关于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规定仅仅是原则性的规定,相关适用标准并没有具体化规定。因此,应当明确公司及股东的责任追究机制,增强救济途径的可行性。例如在举证责任上考虑到债权人证明股东有滥用公司法人格的故意比较困难,因此,实践当中应该合理界定公司债权人的举证责任,而且应该有所减轻。对于公司债权人来说,若能够证明股东存在出资不足或虚假出资,公司资本出现严重不足的情况,财产、业务和人事混同,以及股东和公司之间存在大量有损公司利益的交易行为即可,而进一步的证明责任应该转至公司股东这边。

公司注册资本制度的改革,更加突出公司注册资本设立的原始功能,便利公司的设立以促进社会的投资热情,而非漠视公司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在资本制度改革的同时,实行对相关制度的配套改革措施来保障公司债权人的利益。在这一点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成功有效的经验,例如美国采取了这样一种制度配套设计,即配套改革是从核心公司的规则制度向传统公司法之外的规则制度。该配套改革是对公司资本制度设计目的进行了明确清晰的界定,美国的公司法不再是担负保护债权人的全部功能,对于债权人利益的保护,它建立起了其他的一些制度体系,通过这些配套制度来发挥保护债权人利益的功能,从而构成了美国现代的债权人利益防范与保障机制。

篇5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策略;新课改

1. 初中数学教学的作用

1.1 满足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要求

中等职业技术教学与科学技术发展形成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初中数学教学的基本目标是培养适应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技术性人才,培养具有宽泛的理论知识与动手能力较强的技术性人才,这正满足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要求.

1.2 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与终身学习能力

初中数学属于一种基础性的课程,辅助专业课程的学习,它拓宽了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理解力、推理力以及创新力等综合技术与能力. 这为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与终身学习能力奠定基础.

1.3 促进学生形成严谨的工作作风

不管是哪一个阶段的数学课程,均具有严谨性特点,在学习与练习中需要学生保持认真、仔细、耐心等心态习惯. 这使得初中数学教学过程,可以促进学生形成严谨的工作作风. 这将为学生日后的高效学习与工作服务.

2. 初中数学教学的基本理论支持

2.1 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理论强调学生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把学生的本性的自我实现归结为潜能的发挥,而潜能是一种类似本能的性质. 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了学生的心理与学生的本质的一致性,主张教学必须从学生的本性出发研究学生的心理.

人本主义教学思想关注的不仅是教学中认知的发展,更关注教学中学生情感、兴趣、动机的发展规律,注重对学生内在心理世界的了解,以顺应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以及个性差异,达到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起其认知与情感的相互作用,重视创造能力、认知、动机、情感等心理方面对行为的制约作用.

2.2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等. 总之,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可以形成一套新的比较有效的认知学习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较理想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可从“学习的含义”(即关于“什么是学习”)与“学习的方法”(即关于“如何进行学习”)这两个方面进行说明. 建构主义所蕴含的教学思想主要反映在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师生角色的定位及其作用、学习环境和教学原则等六个方面.

3. 初中数学教学策略

3.1 完善备课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力

完善备课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力. 具体表现在:备课包括备课标、备教材、备教具、备学生、备板书、备作业、备资源等方面内容. 这要求教师按照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和提示的原则、方法,达到课标所要求的水准,逐渐地把课程标准的精神贯彻到每一次课中去;这要求教师必须熟练掌握教材全部内容和组织结构,掌握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三性(思想性、科学性、系统性)、三点(重点、难点、疑点),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整合教材;这要求教师上课需要教具的,必须提前做好准备,需要在微机室、语音室、多媒体教室上课的,要提前做好课前硬件准备;这要求教师从不同的学生水平出发,因材因人施教,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分层次提出要求,努力使教学切合学生实际;这要求教师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灵活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各种教学方法;这要求教师深入分析教材,理清脉络,抓住中心,用简洁的文字或图形,把一节课的中心内容展现于黑板上,让学生易于理解,便于记忆;这要求教师设计并试做要布置给学生的课后作业,合理安排课后作业的质和量;这要求教师教学和学生的实际密切联系,本节课所涉及的现实生活资源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 通过备课的各个环节的努力逐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力.

3.2 养成独特的教学特点,提升课堂掌控能力

养成独特的教学特点,提升课堂掌控能力. 具体表现在:教学风格包括理智型教学风格、情感型教学风格、自然型教学风格、幽默型教学风格、技巧型教学风格等类型,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形成属于自己的一种风格. 一方面,学习其他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技能,把握好新学期的教学风格;另一方面,从理论出发,形成一套由易渐难,再由难渐易的教学风格.

3.3 加入多媒体技术,实现教学的多样性与动态化

篇6

关键词: 人本管理 职业教育 师资队伍建设 学生培养过程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提到人本主义,有人会简单地认为就是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个性自由发展。人们对人本主义教育的特点和内容,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导致了某些方面观点的分歧。以下借用杨韶刚(2003)在《人本主义心理学与教育》一书中的观点对人本主义教育理念中涉及到的教育中的两个主体进行说明:人本主义的教育理想是塑造完美人格。人本主义教育家以“完美的人格”和“自我实现”作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一种包含认知学习和情感发展的内在体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时代的要求。这一基本理念引导学生培养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教育由以前的知识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

一、职教教育中策略的转变

1.1教育目标从专才教育转向人的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比较统一的认识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即俗称的专才教育”。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我们发现,这种目标定位的人才素质结构有很大的局限。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一个知识面狭窄,技能、能力单一的人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不仅给个人带来就业难的问题,还阻碍了人的潜能的发挥和个性的形成。高职教育应该把需求驱动和发展需要有机结合起来,确立人的发展的教育目标,把学生培养成富有灵活性、适应性和创造性的个人,注重发展个人的主动性、独创性和责任感。

1.2.对高职生的评价从一元向多元评价转变。罗杰斯认为,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认可每个学生都是作为具有他自身价值的一个独立个体,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各有各的存在价值。高职生之所以被视为差生群体,是由于我们用传统的考试和测验来评价学生一切,考试或测验显示的只是学业方面的潜质,看不到学生走出校门未来发展的其他潜能。为了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和价值都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发展,应该改变传统的一元评价,而用多元智能的理念来衡量、评价我们的高职生。

1.3.要为学生潜能的发展创设条件。从学校内部来看,教育目标设定、课程设置、教学计划设计、教学方法运用、教学模式以及德育工作方法等还不够科学完善,这些都可能成为阻碍高职生发展的因素。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恶不是人性固有的,它是由人的基本需要受挫引起的,或是由不良的文化环境造成的。当我们看到高职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学习动机不强、沉迷于网吧、六十分万岁等现象时,我们不应一味地怪罪于学生,而要更多地反思:学校提供给学生的是否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因此,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创造的条件是促进高职生潜能发展的重要条件。

1.4.从传统的封闭式教学转向开放式教学。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社会人才,这就要求高职毕业生不仅要懂得专业知识,更要具有劳动所需要的操作和组织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这种人才目标在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的封闭课堂教学中是难以实现的。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学必须从教师中心转向学习者中心,为学生提供发挥其能力的自由环境。教学必须从课堂教材中心向社会延伸,强调教学的实践性,让学生到第一线去,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高综合职业素质。

二、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从师资队伍建设中的探索

2.1.建立完善的教师管理制度。

在用人、选人、工资、奖励等管理工作中,应充分发挥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使教师有明确的奋斗方向和责任。另外,社会保障体系要完善,主要是保证教师在病、老、伤、残及失业等情况下能正常生活,以保证教师物质需要的基础性。

2.2.建立完善的继续学习教育措施。

教师要发展学生,首先就要不断发展自己。科技的飞速发展,知识的快速更新,促使教师要不断地学习、研究,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这是职业学校教师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因此,职业学校管理者要充分考虑到这一需要,创造各种机会、条件,营造必要的环境,为教师的继续学习发展奠定基础。

2.3.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公平的工作环境使人心情舒畅,工作积极、热情,而不公平往往使人产生消极情绪,形成人际矛盾,影响工作积极性。在把公平理论应用于职教管理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消除教师的不公平感,以免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三、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完整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在教学实践中怎样运用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呢?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人本主义思想,首先要求教师找准一个角度、围绕一个中心、扮演好两种角色。

3.1.一个角度。首先要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有关原理作深入的了解,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好教学环节,在课堂教学中高扬“人本主义”旗帜,促使个体和谐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特别重视人的情感、勇气、自信等方面。它的主要观点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应该是“健康人”;成长与发展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倾向,其中,自我的充分发挥和实现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人并不是被动的受到环境的制约,人具有创造性、主动性以及对自己的未来作出能动的选择;人的本性由经验、无意识和情感所滋育,但不为这些因素所决定。这些基本理论,是我们实现“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出发点。

3.2.一个中心。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的“学习者中心”教育思想指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要求教师具有这样的品质:(1)最基本的重要态度真诚、坦诚;(2)成功地促进学习的态度是重视学习者,认为他们是有价值的;建立以共情式理解的学习氛围。

33.两种角色。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认为:人的自我实现则是人的潜能不断得到发挥的一种动态的、形成过程。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创造最好的条件促使每个人达到他所能及的最佳状态,帮助个体发现与他的真正的自我更相协调的学习内容和方法,提供一种良好的促进学习和成长的气氛。因此,必须制定出适应的课程,培养作为促进者而不是权威者的优秀教师,来作为实现这一教育目的最可靠的载体。基于以上认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扮演好“两种角色”,一是促进者,一是提问者。人本主义教育家坎姆勃斯认为:“教师的任务不仅是规定、传统、模板、发号施令,它也是管理存在的过程。这个角色要求教师是促进者、鼓励者、帮助者。”当好课堂教学的促进者,是教师的重要角色。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没有问题的学生不是学习的自然结果,没有使学生积极投入到材料中的教师不是教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善于提出问题,扮演好提问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实现“自我”,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问题的形式,尽可能切合学生的兴奋点,以引起强烈的共鸣,实现教与学和谐统一;要注意问题的梯度,体现教学对象的个性差异;要以民主的态度组织好学生进行讨论,对于问题的解答,不追求千人一面,肯定有偏颇的答案,允许有不同的答案,鼓励有创意的答案。

篇7

关键词: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辅导员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1-0189-02

随着我国经济逐步向现代化的迈进,在全球化进程中,在意识形态领域中,西方国家加强了渗透和争夺,而且,该领域的渗透和争夺更加激烈。在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西化、分化的危险日益增大,在经济、科技安全面临的挑战加大了。为了实现中国梦,加强凝聚力、向心力、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必须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是意识形态领域必胜的有力保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在的即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功能非但不能弱化,而且还要进一步加强。为应对这种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对转变模式,探求创新路径的新方式。

一、基于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构建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是人本主义的先行者,他提出了诸多自由开放的教育理念:强调尊重学生的情感、人格与经验,鼓励自由探索,推崇学生自我评价等等。罗杰斯人本主义观主要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它更关注的是人的情感和认知同时发展,特别主张注重发挥学生的潜能;更提倡培养完整发展的人,而并不是把人的各个方面割裂开来进行分析。“如果说马斯洛的贡献主要是表现在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取向与基本理论的开创,特别是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组织和领导上,那么罗杰斯的贡献则集中表现在他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广泛地应用于医疗、教育、管理、商业、司法等诸多社会生活领域以及国际关系当中,成为人本主义心理学最为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之一。”[1]

罗杰斯提出的人本主义观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意义在于克服了传统教育模式中以辅导员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的不足。

首先是自由开放的教育理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中应包含自由开放的教育理念,因此教育的手段与途径不应是墨守成规的,施教者与受教者要正确“角色”定位,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学习并变换工作方式,大学生本身也应该能够掌握学习方法,适应学校管理模式的变化。罗杰斯曾说过:“只有学会如何学习和如何适应变化的人,只有意识到没有任何可靠的知识、唯有寻求知识的过程才是可靠的人,才是有教养的人。现代世界中,变化是唯一可以作为确立教育目标的依据。这种变化取决于过程而不取决于静止的知识。”[2]

其次是以学生中心的教育理念。过去高等学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多数是以辅导员为中心,就目前状况看是行不通的。罗杰斯在学生中心的内涵下倡导人本主义,强调以人的认知与情感的整合发展,罗杰斯认为教育成功的关键在于良好的师生关系。因此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要应是创造一种真诚、宽松的教育环境,辅导员在情感上主要是对学生的学习进行鼓励和引导。

二、罗杰斯人本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罗杰斯人本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具有可行性,主要基于三个原因:

1.罗杰斯人本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建立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基础上的变革

罗杰斯人本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建立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基础上的,是对旧有模式的一种发展,而不是盲目的替代。它继承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优点,同时也是对传统模式的一种大胆的创新,它克服了以往模式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在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角色定位上注入了新的理念,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是一种提高,是更能适应当今现实的一种更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2.罗杰斯人本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适应社会环境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特点的变化的要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社会环境也在进一步变化,社会大环境下的消极因素不可避免地使大学生的意识形态领域经受着更为严峻的考验,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而作为高校学生,受时代影响,信息的大量冲击,其思想方式,价值观念也在不断变化,逐步形成一群特色鲜明的新时代群体。罗杰斯人本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上的先进之处,就在于能满足和适应教育对象和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适应社会环境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特点的发展要求。

3.罗杰斯人本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克服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存在的某些弊端

一是克服了传统的经验型、封闭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的弊端。过去,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多的是在一种较封闭的环境下进行,工作的范围较小,出现了一些“真空”地带。当前学生思想观念多元化,思想政治状况较复杂,因而传统的方式很难与之相适应。罗杰斯人本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包含了自由开放的教育理念,提倡变化和学习,更适应当今教育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是克服了传统的单向性管理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的弊端。罗杰斯人本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一个双赢的过程,正如著名的语言哲学家巴赫金所说,对每个个体而言,“只有向别人展现我自己,通过别人并在别人帮助下展现我自己,我才能意识到我自己,才能成为我自己”[3]。

三、罗杰斯人本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学生工作的启示

1.辅导员应正确定位角色,做好学生发展的“协作者”

辅导员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应改变以往管理与被管理者的身份,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学生是与自己同样有独立思想、有平等交流权利和机会的个体。在此基础上的交流和管理才有操作的实际意义。与学生真心的交流和相互理解,才能使学生的身心得到真正的放松和无所顾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高校辅导员管理者首先要从对自己的管理下手,从思想上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纠正传统错误的认识,以尊重学生为首要前提,然后再针对学生来开展各项工作,形成辅导员与学生的团队协作。

2.辅导员工作应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基本原则

“以学生为本”首先就要做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深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的深刻交流,克服学生的戒备心理,时刻与自己的学生保持联系,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在做什么。其次,辅导员还要有情感的投入,做学生工作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理解学生不同时期的要求,用自己无悔的付出满足学生被认可的需求,帮助其正确认识自己,挖掘自身优势,找出还有哪些不足和缺点。辅导员就是要帮助学生认清自己,并主动地引导其发扬光大,从而也不断克服自己的缺点来不断成长;要满足学生被尊重的需求,帮助其树立自尊、自重、自立、自信、自强的完善人格。往往学生的自尊心很强,他们期望尊重是相互的,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学生必将加倍回报老师。

3.辅导员工作应“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英国著名哲学家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教育只有一种教材,那就是生活的一切方面。”[4]因此,作为辅导员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贯彻对学生的教育理念,尽可能地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贴近学生,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学生的思想是在平时慢慢形成的,不是一夜之间就成型。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对象,他们的思想要从他们的学习生活中去提炼。辅导员要从他们的实际中慢慢体会和发现,思考相应的教育方案,适时地做学生的思想工作,第一时间在学生灌输正确的思想道德。让学生自己通过不断的思想活动来领悟道德观。辅导员情感的投入是一项不可或缺的教育方法。辅导员工作应要从感情入手,用信心、爱心和责任心与自己的学生相处,去贴近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去贴近他们的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学生是一个知识化群体,他们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容易受到影响。辅导员也应抓住这一点,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保持“零距离”的接触,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激发学生潜能,为自己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开辟“心”的道路。

4.辅导员要发挥好导向作用,引导和鼓励学生健康成长

在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指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更多体现的是辅导员和学生是平等的教育主体,拥有相同的权利和机会。但不是完全相同,他们的地位不同,辅导员作为教育主体之一,学校选拔时要求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及较强的沟通、协调、学习能力,有一定的社会经验;而学生则不同,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域和成长环境,也还没有形成完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而在大学阶段急需有老师的教育和指导。这就要求辅导员要发挥好导向作用,引导和鼓励学生健康成长。辅导员发挥好导向作用过程中要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认真挖掘校园文化凝重的人文内涵,要利用好宣传主阵地,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5],使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期望的要求。

四、结束语

基于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指导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具有人性化、科学性、合理性的特点,能够满足高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强国梦的要求,充分体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时俱进的特征。在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排头兵,是加强和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坚力量。深入学习和领会好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的精髓,在新形势下,对辅导员如何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有较大启示。

参考文献:

[1]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166.

[2]Rogers.Freedom to learn:A review of what education might become[M].Preantice Hall,1969:103-104.

[3]巴赫金.诗学与访谈[M].白春仁,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377.

篇8

关键词:心理学危机;发展趋势;中国化

20世纪70年代有人认为,“现代心理学史并不是一个科学进步的记录, 而是理智的倒退”,“整个西方世界已经面临精神崩溃,心理学的倒退只是其中一部分的表现”。临近20世纪末更是有人断言, 心理学已经“解体”。站在新世纪的起点, 展望未来, 回顾过去,心理学演变的基本态势并非这么简单。自心理学产生以来,西方心理学各派就不断产生争议,同时各派间就出现了相互吸收、彼此渗透还有就是互相排斥的局面。二战之后, 原来一些比较极端的学说日益受到猛烈的抨击, 新的思潮应运而生。这些思潮不再以学派的形式出现, 而是作为一种范式、潮流或者发展动态去影响心理学的各个领域。随着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大的发展趋势, 心理学出现了怎样的主要发展趋势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有不同的视角和层面。

现代科技为心理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认知心理学代表了当代心理科学的融合趋向,人本主义心理学引发了积极关注人性的普遍回应, 临床心理学促成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时代精神, 辩证唯物主义理论指出了心理学发展的光明前景。这样的总体趋势表明, 当代心理学 危机虽然存在, 但前景还是光明的。

一、心理学的科技化

心理学学科性质的二重性, 即自然科学性质与人文社会科学性质的二重性。它是研究人的科学, 但不只是哲学范畴上的人的科学, 也是研究自然科学范畴上的人的科学。心理学研究却是科技化的发展趋势,心理学的科技化是随着整个科技发展而推进的,高新科技为心理学提供了更现代化的手段。中国的脑科学计划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认知心理的脑科学研究, 已被列入“973”项目的50个课题之一, 利用电脑研究脑神经网络已是一个热点和主攻方向。李岚清副总理给我们江苏的一个重大课题是:“科学教育: 开发儿童少年潜能研究。”对心理器官的脑揭示得愈深, 对心理活动规律也就掌握得愈多, 其对社会实践领域的作用也就愈大。但是心理学的高新科技化, 并非完全把心理学当作一门纯粹的自然科学来研究。我们利用高科技手段还是研究人的心理过程与心理内容, 这就涉及人性和社会性的问题, 而认知心理学代表了当代心理科学的融合趋向。

二、认知心理学代表了当代心理科学的融合趋向

认知心理学出现于20 世纪初, 瑞士的皮亚杰为早期代表。40年代末, 由于各门科学的迅猛发展, 产生了科学间横向联系的需要, 这种需要推动了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的诞生。50 年代末、60 年代初, 心理学界涌现出一股研究认知过程的潮流, 在知觉、记忆、言语和问题解决等领域, 形成了综合的认知理论体系。在这些理论看来, 环境的因素不再是说明行为的最突出的因素了。环境提供的信息固然重要, 但它是通过支配外部行为的认知过程的编码、储存和操作, 从而影响人类行为的。《认知心理学》(1967) 一书的出版标志了当代认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使用这种方法的基本设想是: 如果计算机和人于某种作业中的操作模式在功能上相同, 那么指导计算机的程序就能很好地解释人是怎样完成这一作业的。因此, 应用这种方法不仅能客观地描述人的某些复杂的内部过程,并且能推动人工智能的研究, 促进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当代认知心理学是在反对某些传统心理学思想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 但它和传统心理学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抛弃了行为主义的一个重要概念, 即只有可以直接观察到的东西才能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 但又高度肯定了行为主义对客观方法的重视; 它注意对人类智慧行为的研究, 因而不同于精神分析, 但又承认在人类信息加工中存在着某些无意识的过程, 并用精密的客观方法研究了这些过程;它不满格式塔心理学某些含糊不清的理论, 但又继承了格式塔在知觉、思维和问题解决等领域的研究成果, 并进而丰富了这些成果。正因如此,我们说认知心理学不是一个狭隘的心理学派别, 而是一种新的运动或者方向, 它的发展代表了当代心理学相互融合的新趋势。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引发了积极关注人性的普遍回应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形成略早于认知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相似的是, 人本主义心理学也不是一个严密的学派, 而是一些相同或相近观点的心理学家的联合。主要发起人有马斯洛、霍妮、弗洛姆、罗杰斯等等。马斯洛将这种学说与其动机理论结合, 提出以自我实现为最高境界的需要层次学说,认为自我实现者才是社会上最有价值的人。罗杰斯的自我论乃是自我实现论的另个重要理论支柱, 认为人有一种内在的“机体智慧”, 能对那些有利或不利实现自身潜能的经验进行分辨, 促进自我实现的关键在于人和人关系中建立无条件关怀的真诚联系。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在主要方法和基本观点两方面都不同于近代传统的实验心理学。他们继承了人文科学心理学的传统, 强调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 主张以整体分析法取代元素分析法, 以个案研究取代一般规律研究, 或在个案研究基础上进行一般规律研究。就方法来看, 他们恢复了早期人文心理学的传统, 和当代西方盛行的实验倾向并肩而立。就观点来看,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对两大传统心理学派——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的基本理论都持异议。他们以心理学资料论证人的本性, 认为人的本性基本上是好的, 破坏性是环境影响所致,反对弗洛伊德把破坏性也列为人的本性的看法。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上, 他们强调人不是一无所有来到世间的, 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 人是主动的, 有选择的, 能创造的, 反对行为主义的环境决定论。毫无疑问, 人本心理学家批评传统心理学仅仅注意到人性邪恶面的观点是正确的。他们不遗余力地为扩大关于健康人研究的心理领域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有力地推动了心理学对人所特有的精神生活的多方面的关注。

四、临床心理学的产生适应现代人类精神需求

在当代, 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获得了充分的证明。但是恩格斯早就告诫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 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 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想的结果, 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 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的确,人们在创造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众多的物质财富的同时, 却在承受自然界的报复, 面临更大的威胁。在此情形下, 虽然人类对自身生理及其病变的认识已经相当的深入了,大多疾病都已在人类的控制和治疗能力之内, 但是, 人类不得不更加关注自我心理的完善发展, 包括健全的认知能力、适度的情绪反应、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谐的人格结构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至此, 我们对自身认识出现新的质的飞跃的条件终于成熟了:不仅应该关心身体健康, 而且更应关心理健康, 并且对后者的重视程度将与日俱增。所以说不幸是产生思想的温床。由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 心理学与现实社会缺乏紧密联系, 理论探索与应用研究严重脱节, 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人们的心理内涵越来越丰富、精神需求越来越丰富, 这就使得心理学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它的极高期望。因此, 面向社会, 参与生活, 大力加强应用心理学研究的力度, 便成了当代心理学发展的极为重要的走向。心理学已不再是纯理论的专业沙龙, 而是向应用化方向飞速发展。应用心理学已涉及各个阶层和年龄段的各种心理问题, 已成为具体的、可操作的人生指南。特别是临床心理学, 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类精神重塑的客观要求, 专家人数大大超过了其他分支, 理论开拓与实践创新方兴未艾, 生命活力日益凸显。整合、融化、更加贴近生活、更加适应社会文化心理的走向, 这样的趋势就使得心理治疗与咨询不但成了引导人们重返精神家园的专业旗帜, 而且其本身也获得了不断地发展, 并且促成了整个心理学理论与实际日益结合的新的时代精神。

五、心理学的中国化,并以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

1.抵制全盘西化,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理论体系。东西方及各国心理学同中有异, 异中有同, 同的方面就是心理学的世界性、国际化的问题, 异的方面就是心理学的本土化问题。在当前, 西方心理学占据世界心理学主流的情势下, 心理学的本土化主要是指一种社会文化取向的问题, 每个国家的心理学所采用的概念、理论及方法要能切实反映本国民众的心理与行为, 这个原则适合于每个国家的心理学。就以西方心理学本身而论, 当德国冯特的构造主义心理学经过铁钦纳的完善传播到美国以后, 虽然促进了美国心理学的发展, 但最终还是美国本土发展起来的机能主义心理学取胜了, 这也是一种广义的本土化,我国心理学的本土化就是中国化。80年代初潘菽教授他又提出建立有中国特色心理学的问题, 认为这是我国心理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认为, 我国心理学的本土化或中国化, 就是要抵制全盘西化,就是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理论体系。中国近现代心理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 不将心理学植根于中国人的文化土壤之上, 我国心理学事业就得不到真正的发展。心理学的中国化, 要求我们以辩证唯物论作为心理学的方法论的理论基础, 要求我们进行中国人的心理实验研究, 要求有符合中国国情的心理量表和研究方法, 要求继承和发扬祖国心理学的优秀遗产, 也要求我们学习和借鉴欧美苏俄等外国心理学中一切有益的东西。心理学不中国化就不可能使心理学成为中国文化的有机部分, 心理学不中国化就不可能满足社会对心理学的切实需要。

2.以科学思想观为指导,摆脱盲目仿效。尽管当代心理学成绩斐然, 但它仍在走向成熟之中, 还算不上是一门严格的规范科学。这是因为, 时至今日还没有一个学派能成为公认的范式, 还没有一个理论能贯穿人的整个心理活动, 还有许多概念只是从其他学科中简单转借过来的。特别是西方心理学奉为准则的实证主义和现象主义哲学思路, 导致了日益严重的衰落迹象与潜在危机, 使他们难以对已经取得并将不断取得的大量实验成果做出科学概括, 难以对心理的实质这样一系列基本理论题做出完善的解释。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不是物, 它是介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中间学科, 并非纯粹意义的自然科学, 因此其自然科学之路走通不现实。而且,心理学所膜拜的西方科学也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科学。由于二元论的哲学传统和机械论的宇宙观念, 特别是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方式的片面应用, 使当代主流科学走上了背叛人文精神的褊狭之路, 对人性的理解越来越支离破碎、歪曲尊严。因此, 带有世界性的普遍反思就在所必然。事实已经表明, 心理学研究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 正确坚持客观性、系统性、发展性和辨证性的基本原则, 把各种具体方法技术、一般科学方法论和哲学方法论有机结合起来。唯此才能突破困境, 促成学科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毛海东.心理学发展的当代趋势 [J] .延安大学学报,2003(05):118-121.

[2]刘玉新,张建卫.论心理学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前景 [J]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1996(03):60-63.

篇9

关键词: 教育心理学 英语教学 行为主义 认知主义 人本主义

一、引言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其研究内容是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揭示在教育、教学的影响下,受教育者学习与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个性的心理规律;研究形成道德品质的心理特点,及教育和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等。外语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师生相互合作的过程,学生的心理在这个过程中是个极重要的影响因素。外语教学中需要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以实现教学的最优化。因此,对教育心理学进行研究,了解外语学习的规律、影响学习者的心理因素、学习者心理及学习动机的个体差异等特点,无疑有助于教师在教学中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二、学习理论主要流派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目前,就学习理论而言,教育心理学主要包括以下三大流派: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人本主义。三种理论从不同角度对教学活动产生影响和启示,下面笔者将对此分别进行论述。

(一)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理论观是学习是形成刺激与反映的连接,主要关注的是个体外显行为改变,对学习时内在心理过程是否改变一般不予关注。该理论将教学看做是对行为的制约,教师通过控制奖惩和刺激使学生向预期的方向发生行为的变化,主张程序化的教学方式。

该理论的发展有三个时期:(1)以桑代克为代表的早期行为主义。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提出有机体行为的共同图式是刺激与反应,S-R公式是解释行为的基本准则。通过控制刺激可以达到预测和控制行为的目的。此后,桑代克通过动物实验,提出学习的实质就是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连接;所有的学习都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通过一系列的尝试—错误实现的;个体在某种刺激情境中学到的刺激—反应,将有助于其他类似情境中学习新的刺激—反应联结,也就是说只有在原先的学习情境与新学习情境有相同要素时,原先的学习才有可能发生迁移。(2)以斯金纳为代表的极端行为主义。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学习理论借助和发展了试误说,认为存在两种类型的行为即应答和操作。应答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行为或反应,操作则是由有机体自身发出的行为或反应,而学习就是一种操作。他将学习解释为反应强化。一种行为若得到奖励,那么这个行为重复出现的频率就会提高;反之,得不到奖励的行为重复出现的频率就会降低。(3)以班杜拉为代表的社会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中行为、环境和个人三个因素是基本要素,相互影响。学习是个体向别人行为模仿的过程而不是强化。学习者通过对榜样人物的行为及结果的观察进行学习,不一定具有外显的行为反应。班杜拉还提出自我能效理论。在班杜拉看来,人的行为是受两个因素影响或决定的:一个是行为的结果因素即强化,一个是行为的先行因素即期待。对自我能否完成行为并取得好的结果的评估对个体的学习有较大影响。

启示:尽管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多有诟病,如过于强调语言学习的机械操作,把学习过程机械化,较多地限制学生的学习和思维,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难以发挥。但是这一理论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对教学理论和实践都产生较大影响。例如,20世纪40年代产生于美国的“听说法”受行为主义理论影响,认为语言行为习惯的形成必须通过反复不断的练习,课堂教学强调精讲多练,通过不断复习巩固和增强学习效果。据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利用有利于英语学习的强化物,对学生的反应进行及时强化,让学习者知道结果。若取得好成绩应给予鼓舞,若有错误应及时反馈一遍,让学生调整和改装学习方法;要坚持认证批改作业并写评语;要注重英语输入—练习—输出之间的平衡,让学生有足够的输入材料,输入的材料在各种活动中多练习最后再在新交际情况下使用;教材编写应该从易到难、循序渐进,以便学生按进度学习并产生成就感,提高自我能效感。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将这种教学方法或模式当成是金科玉律,否则就会造成学习僵化、机械化。

(二)认知主义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形成和重新组织,是寻求知识和信息加工的过程,即将学习看做是个体对事物经认识、辨别、理解,从而获得新知识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个体所学到的思维方式知识来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教学就是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引导学生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为主建构知识,所以认知学派关注和强调学习的整体性、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

该理论主要经历三个阶段:(1)以格式塔心理学和托尔曼符号学习理论为代表的早期认知学习理论阶段。格式塔(或者完形)认为对学习并不是行为学派的刺激-反应过程,而是对整体的组织结构的顿悟,是通过顿悟、认识情境的关系能动地构造完形的过程。顿悟的实质是把握事物的本质,而不是无关细节。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以意识为中介。符号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对环境条件的认知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和途径;潜伏学习(个体不熟强化的情况下也会发生学习只是行为不外显)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内容是相对的、课本知识只是关于各种现象较为可靠的假设,学习是一种高度化了的社会行为,学习过程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也就是说,学习不是信息简单地从外到内的单向输入,而是通过新信息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双向的相互作用实现的,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学习应该通过学习者的高水平的思维活动来实现,不是简单沿着记忆的流程进行。建构主义十分关注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3)以布鲁纳和奥苏贝尔为代表的传统认知学习理论阶段。布鲁纳认为,学习过程是知识的获得、转换与评价的过程,学习的结果是形成和发展认知结构,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过程,重视学习活动本身带有的内在强化作用,提倡发现学习法。发现学习法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逻辑思维活动发现规则、原理,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应是有意义的学习(meaningful learning),有意义的学习要求新的内容与已有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并且学习内容能与已有知识结构联系起来。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相互作用,促使新旧知识意义的同化,从而不仅使新知识获得意义,而且使旧知识得到修饰而获得新的意义。

启示:认知心理学派强调学生的主动性,认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习的驱动力,学生没有学习动机,就像汽车没有车轮。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并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学习目标,要想办法帮助学生将学习外语的外部动力转化为内部动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外语的热情与持久性。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学目的不能仅仅局限于传授知识,在英语教学中要多用启发式开展教学,注意精讲多练,通过提问对话等进行交际,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对外语的兴趣及开发学生的智能,从而使学生能够感受学习外语的乐趣,体验学习成功的成就感,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热情与动力。教学过程中注视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准备状态。教师要配合学生的经验合理组织教材,先后顺序必须依据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及任职表征方式做适当的安排,以使学生的经验知识能前后衔接。利用先行组织者策略,在学习新知识前提供以学生原有知识为基础且与新知识发生连接的准备材料。注意将前后知识连接形成一个有组织的知识体系,使学生融会贯通。例如,词汇学习必须从简到难,由最贴近学生生活的词汇开始,这样可以与生活经验,有利于词汇习得;后学习的词汇可以利用原先的词汇做基础,比如child这个词,学生已经知道是儿童的意思,那么再教他们childhood是童年的意思就非常容易理解和记忆。

认知主义学派中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在教育的各环节,学生是建构知识的主体,而非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建构主义强调“学”为中心,认为英语学习不仅是获得语言习惯,更是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结构。交互是建构意义的一个重要手段,课堂里最有价值的活动是学生组成小组和集体相互交流,共同建构知识。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的学习,不仅帮助学生掌握英语知识,培养运用英语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提倡合作学习和交互学习。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仅仅充当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要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分析和理解,给学生以想象的自由,而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结果或答案,限制学生的思维。要培养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彻底摒弃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使教学由知识传授型向综合思维能力训练型转变。培养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与分析的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获取知识、建构知识,促进其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而不应像传统英语课堂那样,教师一言堂完全控制并主宰课堂,剥夺学生学习外语的主动性,从而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采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重点在于,教师必须彻底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摒弃陈旧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教学的中心要由教师向学生转移,目的是培养善于学习和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三)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心理学以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罗杰斯等为代表,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这一学派主要研究和关心的是人的本性、内在情感、智能、潜能、目的、爱好、兴趣和价值等人类经验的一切方面。其思想渊源和哲学基础是西方人道主义传统和现代存在主义思潮。该学派认为人类生来具有学习的潜能,人类的求知欲望源于需求,个体经学习而成长,最终目的是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它将学习看做是个体因内在需求而求知的过程,个体所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或良好的行为方式,更重要的是促进学习者人格的健全发展和完善。认为认识是主体内部预先形成的结构的展开,学习是个性、潜能和价值自我表现和实现的过程。教学是一个行为制约过程,其实质关键在于创设一个能产生预期结果的情境,即教学就是为学生的自我实现创造一个安全的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育过程。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将学习分成无意义学习和意义学习两种方式。无意义学习指学习没有个人意义的材料,不涉及感情或个人意义,仅仅涉及经验积累与知识增长,与完整的人(具有情感和理智的人)无关。意义学习指一种涉及学习者成为完整的人,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意义学习发生是有条件的,必须相信人人皆有天赋的学习潜力;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较少威胁的教育情境;只有当学生察觉到学习内容与他自己目的有关时,主动自发地全身心投入学习才会产生意义学习,强调要注重从做中学;自评学习结果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与创造力。

代表理论之马斯洛:动机理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人类动机的发展和需要的满足有密切的关系,其需要的层次有高低的不同,低层次的需要是生理需要,向上依次是安全、爱与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指创造潜能的充分发挥,追求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动机。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产生高层次的需要,高层次的自我实现具有超越自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

代表理论之罗杰斯:每个人都生而有之地具有自我实现的趋向,学习也就是发挥潜能和实现自我的过程。人的潜能和价值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是内因与外因的关系,潜能是主导因素,是价值的基础,环境是限制或促进潜能发展的条件,其作用归根到底在于容许人或帮助人实现他自己的潜能。人的潜能及其社会价值并无矛盾,创造潜能的发挥具有最高的社会价值。学习是学生自我表现、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一位咨询者,教学的实质和根本任务在于创设一个让学生感到安全、轻松、消除心理压力和负担的情境,让学生敢于和勇于主动发表见解、自由想象和创造。

启示:我们得到的最首要的启示就是要重塑新型外语教师形象。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充分发展学习者的潜能和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价值观和态度的体系,从而使学习者成为人格充分发挥作用的人。因此,教师要尊重学习者,对学生有信心,相信学生有发展潜力。同时,教师应学会重视学生的情感因素、内在需求、价值观,不把自己的要求强加到学生的身上。良好、和睦的师生关系是教育的前提和保障。因此,在外语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尊重和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努力创造一种民主型的或者“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意每个学生的需求,发现他们的能力,注重个性差异,做到因材施教。此外,发展外语教师积极的自我概念也非常重要。外语教师应具有相当稳定的或适当的自我概念,对自己的教学认识、观念和态度有自觉的意识。毋庸置疑,缺乏自尊、自信的教师很难帮助学生建立起自尊和自信。同样,不能接受学生的教师也很难使他自己被接受。外语教师应该把自己看做是终身学习者,在学习中充实,在研究中提高,借鉴和吸收国内外关于外语教学的新学说,不断总结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为我国的外语教学开辟新途径。

其次,应创造和谐、宽松的语言学习环境。在人本主义看来,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为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来促进学生的意义学习。在传统的文化教育中,教师被看做是权威,更多地被赋予知识传授者的称号,学生便成为被动的接受者。而人本主义教育观相信学生能够自由地选择学习。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当了解学生帮助他们发现所学的东西的个人意义,创造能促进学习的良好的心理氛围。这就要求外语教师首先要与学生产生共鸣,换言之,教师要时刻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积极、平等地看待每一个学生,创造机会允许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外语课堂中学生与学生的交互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教师应多组织小组活动,因为小组活动具有积极和相互支持的气氛,能够促进小组成员形成积极的自我形象,组员间相互倾听,共同完成小组任务。

最后,要培养学习者的学习自主性,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以学习者的自主性为先决条件的,它为外语学习者自主性学习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一,教师应把握学习者的需求。需求是外语学习最基本的动机因素。第二,帮助学习者把需求转化为具体的目标。学习者对学习过程做出决定,包括确定目标、规定内容和进度、选择方法和过程、监控过程、评估结果。这样可以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学习者创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我们一方面强调学习者有自己做决定的权利和他们在外语学习中应承担的责任,另一方面不能忽视教师的支持和作用,如何平衡学习者自主性和教师的支持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学习的关键是为有效对付变迁中的科学世界而知道如何学习、促进意义学习、促进人格的充分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外语教学中使语言学习富有教育价值。传统的外语教学偏重于语言本身的学习,而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积极的情感因素和健康人格的发展。因此,在外语教学中,为了体现人本主义的教育原则,我们要重视语言学习中的情感因素,注重为语言学习者提供安全的环境而不是增强他们的焦虑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语言发展。

三、结语

学习教育心理学并研究它对英语教学的影响和作用颇有必要。我们应在此基础上批判地吸收各学派的合理内核并用于指导我国学生的外语学习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桂诗春编著.新编心理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周福芹,邵国卿.大学英语学习动因研究[J].外语界,2001(06).

[4]杜福兴.谈英语学习动机及其激发与保持[J].外语教学,2003(04).

[5]张文霞.试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影响[J].外语教学,2005(03).

[6]张文霞,罗立胜.关于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及其发展的几点思考[J].外语界,2004(03).

篇10

【关键词】高等美术教育 “两段式” 人才培养模式

20世纪90年代至今,国内多所高等美术院校探索施行的“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各有特点。而中国美术学院作为较早开展“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的高等美术院校,在理论和实践探索中取得一定成果,具有自身的特色,对高等美术教育本科“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参考价值。

今天的高等美术教育是一个非常成熟的人才培养系统,各种教育教学模式、培养方法层出不穷,但是通过研究东西方美术和美术教育的发展,结合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高等美术教育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总结起来不外乎师徒(父子)授受制培养模式、班级授课制培养模式、“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所以,在对这三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基础上,我们发现“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顺应了时展,更能满足当今社会对专业美术人才的需求(表1)。

中国美术学院在2000年尝试开展了本科“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并延续至今。具体来说,主要是在一年级实施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分为书画、造型、设计、图像与媒体、建筑、理论六个大类,通过基础学习,掌握大类专业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在经过双向选择性分流后,学生进入二年级专业学习阶段,可能是工作室制、小组式、课题项目式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并结合实验、社会实践、市场调研等,实现人才培养的多元化、个性化、综合化。通过多年的实践,中国美术学院从教育学和自身美术专业的特点形成了本科“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理念,即融合建构主义、终身教育、人本主义的主流教育思想,结合中国美术学院特有的美术教学思考,形成的用来指导完成本校高等美术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思想。

一、“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建构主义教育思想

建构主义教育思想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教育理念之一。中国美术学院“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就汲取了其中的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即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加强师生、同学间的互动协作,使得学生对各类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让原有知识与新知识融合发展。所以中国美术学院“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特别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重视“情境”“协作”“会话”和“资源”等学生学习环境的营造。根据这一思想,学校教学改革中提出了设置“专业工作室”或是其他的特定教学空间,提供尽可能丰富的美术资源平台,如美术实验室资源平台、图书资源平台、实践教学基地等,使学生自觉形成情境学习或小组团队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而教师主要起主导作用,引导帮助学生学习,改变过去灌输式的教学为点拨式、启发式的教学。

二、“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终身教育思想

终身教育提出把教育贯穿人的一生;提倡教育一体化,注重教育的整体性;强烈要求冲破传统学校那种僵化呆板的体制,采取有利于学习的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要让所有的人都参与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并以其所长回报社会;注重教育的民主化,通过教育的民主化实现社会的民主化,提出每个人的教育机会均等,每个人都应该受到最好的教育。

当代社会已经是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知识总量浩如烟海,知识更新速度也更快了。就美术本身而言,纯绘画的造型艺术大概发展了数千年的时间;而从设计纳入美术的范畴算起,大概发展了百年;但是当代美术已经将影视媒体、动画摄影也包含了进来,这大概就用了一二十年的时间,未来美术的发展肯定会更快。所以,美术教育的终身化也将成为常态。中国美术学院的“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一经提出就将终身教育思想定为重要的指导思想。强调美术基础教育,保证了学生对于美术基本能力的掌握,了解了美术学习的基本方法,为学生未来适应社会需求终身学习美术奠定坚实的基础,其就是为学生的终身教育量身定制的。深化专业美术教育阶段,则采用了多种方式的教学,完全摈弃了传统美术教育单一的对纯美术技能的学习,融入现代科学和人文素养,更加多元化。

三、“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是20世纪60年代后盛行于美国的一种教育思潮。其是对西方人文主义教育传统的继承。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直接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是为了应对西方后现代社会的危机,希望教育培养整体的、自我实现和创造的人,提倡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强调课程内容的安排由学科中心转向个人中心,要充分挖掘个人潜能,让学生在自我促动中成就自己。

随着当代美术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功利,职业化倾向越来越明显,美术中的人格素养的培养也越来越被忽视,面对这个问题,中国美术学院在“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中提出,要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塑造完美人格。“两段式”的设立,一方面在美术基础教育阶段帮助学生对美术各专业的具体情况有所了解、对自身的潜能兴趣爱好有所了解,为进入专业深化学习做好准备;另一方面到了专业深化教育阶段,工作室或是选课制、课题式的教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教师是一个多学科的团队而不是单一的个体,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充分顾及了学生个性培养,改变了过去填鸭式的知识灌输,让学生发挥自主能动性,创造性地学习。

四、“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思想对“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理念的影响

“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是李可染先生的座右铭,也是他一生学习美术的写照。李可染早年接触绘画是从中国画开始的,可是后来进入学校学习的主要是西画,工作之后在徐州民众教育馆、政治部三厅以及文化工作委员会从事的也主要是宣传画,抗战爆发之后,其辗转到内迁的重庆国立艺专之后又开始专攻中国画。李可染的经历和言行说明美术中的各种美术形式是相通的,学习可以触类旁通,既要深入掌握本专业方向的知识,也不能仅局限在自己的领域,要去拓展新的领域。

中国美术学院“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秉承了这种思想。美术基础教育阶段就是“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的阶段,要求学生尽可能掌握美术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技巧,锤炼美术思维,了解自身的潜质和兴趣类型;专业深化教育阶段则是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的阶段。李可染1954年到中央美术学院任教时在“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后面加上了“可贵者胆,所要者魂”,正好被用来强调专业化深化教育阶段是一个非常艰苦的学习阶段,但它同时改变了传统课堂的讲授指导式的教学,赋予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和创新意识,以获得学生个性的发展,完成自身美术知识体系的建构。

五、“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理念中的“两端深入”

按照社会对美术的需求以及个人的美术潜质、天赋的研究,当代社会既需要美术大师、设计大师来提出“美”的概念、“美”的风尚,探索“美”、追寻“美”,也需要美术工作者来生产“美”、宣传“美”,来帮助大众享受“美”。所以,作为专业美术院校需要从两端入手,既要对传统的精英教育进行创新,培养出美术大师,又要满足社会对创新美术实用人才的需要,培养出真正的实用型美术工作者,两端都要深入,只不过各有侧重,方式方法不同而已。

“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理念也部分取自“两端深入”的美术教育思想。美术专业“两段式”培养模式第一目标是培养实用型美术工作者,终极目标是培养美术大师、设计大师。通过“两段式”的教育,作为实用型美术工作者已经掌握了美术的基本技能和学习方法,专业也已经达到一定水平,可以胜任社会的美术工作。同时,通过“两段式”的教育,前一个阶段为未来的大师培养奠定学习的基础,后一个阶段为未来的大师培养锻炼了美术创造思维,当然在未来要成为大师就是把这些基本美术功底和专业美术技能深入再深入、锤炼再锤炼的过程,郑板桥的一首题画诗最能说明这个问题,“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①所以,毫无疑问地说,美术专业“两段式”培养模式开启了成为大师的大门,在以后的大师培养之路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理念中的“多元互动,和而不同”内涵

“和与同”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对范畴。西周末年太史伯提出“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何,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②所谓“和”就是指不同的、对立的因素之和合统一;“同”则是指相同事物的简单相加或同一。所以要“去同而取和”,主张多样化,强调“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单调划一不如多样丰富、和谐交流。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就提出美术教育也应具有“多元互动,和而不同”的思想:任何形式的美术形态都不是孤立或是割裂存在的,为了保持美术的发展,应该让不同形态的美术互相交流、互相借鉴,和谐共存而又保持各自的特色。“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打破美术专业系科的限制,以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手段、形式使得不同形态的美术得到交流互动,学生也能在这种交流互动中体验各种不同形态的美术,有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中国美术学院不仅注重“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理念的提炼,也在具体实践中有针对性地确立一些原则,作为理念的补充。

坚持美术教育的目的性原则。经过几年的调查统计,可以发现一年级学生普遍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动力不足,教学效果不明显,后来发现是由于学生入校后就明确了未来专业的发展方向,无论一年级成绩如何、学习态度如何,并不影响学生进入各工作室的学习,学习的动力自然就弱了很多,此外,对素描、色彩、构成等炒冷饭式的内容兴趣不高。所以,学校建立了6个专业基础教学部,打破专业界限、大类教学,并且在一年级结束后实施双向分流,以确定学生未来的学习方向。同时要求每一个美术教育工作者都要强化教学目的意识,将“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目的由总的人才培养目的层层分解到各专业、各工作室的教育教学目的,分解到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分解到各门课程各个教学阶段过程中的教学目标,如火烛一般照亮每一名教师、教辅人员、学校管理者,明确我们教育培养的目的。

坚持美术基础教育与专业深化教育的有机结合原则。在开展“两段式”培养模式的几年时间里,学院不断接到师生的反映,认为“基础美术教学教得太基础,专业美术方向深入教学教得太深入,中间没有过渡,学生学习习惯、观念的转换有困难”。的确,各系工作室的教师认为进行过基础美术教学的熏陶,学生的本专业素质应该发展得不错,可以立即进入专业精深圆熟的学习,但是实际是基础美术教学教的已非本专业的基础,而是美术的基础。所以遽然让学生走入工作室接受课题式的教学,学生非常不适应。因此,学校提出上端院系下基础部,直接进入基础教学,定期进行讲座、展览,让一年级学生熟悉未来的专业。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原则。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要提升教学效果,不仅要靠外部的条件,更主要的是要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潜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将学生从以往的被动式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式研究学习,有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当然,也不能完全让学生无目的地自主学习,所以我们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要让教师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画龙点睛式的点拨、潜移默化的影响来引导学生学习,杜绝各类空洞的课题式、工作室教学的存在。

“技”“艺”兼备,“艺”“德”兼备原则。针对在校学生艺术品质、思想境界不高,创作思维不足、作品趋同等问题,学校提出既要重视学生美术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要通过各种途径,包括教师的言传身教、传统美术文化的传递、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等来塑造学生高尚的情操和艺术品德。

总之,随着近些年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单纯满足温饱需求向享受精神生活过渡,“美”越来越生活化,艺术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也渴望美的享受。国家、社会、民众对美术人才需求不断增多,要求也不断增加。大学美术教育是培养美术人才的摇篮,是研究和传播审美文化的主阵地。改革大学美术教育,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美术类专业人才质量是大势所趋。高等美术教育本科“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对高等美术教育人才培养、教育改革的有益探索,而中国美术学院的“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对其他美术院校改革教育教学,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更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注:本文为浙江省教育厅2012年度科研计划项目研究成果,课题编号:Y201225026)

注释:

①郑板桥.郑板桥集[M].北京: 中华书局,1962:216.

②引自《国语·郑语》.

参考文献:

[1]安滨.当代造型基础教学模式的选择与思考[J]. 新美术,2006(2).

[2]吕春.高等美术教育基础教学之我见[J].齐鲁艺苑,2002(3).

[3]叶劲松.推行工作制室教学模式,培养“两有三实”型设计人才[J]. 美术大观,2010(12).

[4]翁震宇. 传统与现代的世纪转型——当代艺术院校美术教育方法体系回溯之研究[J].艺术教育,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