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教学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17 17:47: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新型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创新型教学方法

篇1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mmerce,society needs a lot more high-quality e-business talent. Based on the author's teaching practice,this paper proposes a "four in one" teaching method of training applied and innovative e-business talent,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new ideas for e-commerce teaching.

关键词:电子商务;教学方法;应用创新

Key words: e-commerce; teaching method;application and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G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6-0258-02

0引言

电子商务作为21世纪最有前景的商务模式给各行各业、各个领域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电子商务是当今新经济形态的重要基础,有着长期广泛的社会需求。

根据 2010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电子商务交易类应用增幅迅猛,平均年增幅达到了68%。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1.42亿,使用率提升至33.8%。这些数据表明我国电子商务市场出现强劲的发展势头,也显示出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将有广泛的应用性需求。

许多企业希望电子商务业务不仅能够开拓新的财富增长点,更能为企业转型、流程优化等做出贡献,于是对电子商务人才就有了更高的创新性需求。

基于此,本文立足于应用型高校电子商务教学,提出了培养应用创新型电子商务人才的教学模式。

1高校电子商务教学现状现状

为了适应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全国大部分高校管理类和计算机信息类专业都开设了电子商务类课程。

电子商务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其中涉及许多新名词、新概念,同时该课程又是一门融合了计算机信息技术(尤其是Internet技术)、管理学、经济学等方面知识的综合性、边缘性、交差性的新兴学科。同时,只有在掌握了本课程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准确地理解和把握网络营销、网络金融等其它课程的基本内容。

作为一个新兴领域,电子商务从概念、理论到应用等各个方面都还不太成熟、不太确定,这就给电子商务人才定位与培养带来了传统领域人才培养所不具有的一些特殊的问题和困难。

1.1 缺乏权威教材当今的信息社会,科技发展是日新月异,电子商务也是不断发展的,往往一本教材刚出版,电子商务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内容和应用,所以,教材内容永远都落后于现实发展。当今先进电子商务类的方法基本都是从国外传入,因此使用最新国外电子商务教材能够缩短教学和现实的差距,但是大部分学生的英文水平又限制了原版教材的使用。所以,教材问题给学生电子商务学习造成了第一个障碍。

1.2 纯理论教学枯燥乏味电子商务是主要介绍和研究电子商务的基本概念、模式、基本原理、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的一门课程,要求学生具备管理学和信息学的相关知识。理论教学中大部分都是文字叙述,对没有实践体会的学生来说,十分枯燥,难以理解。一些重点和难点部分,例如电子商务体系构建、网络调研等部分也无法单纯靠教师讲授来学习,学生必须亲身实践才能理解透彻。

1.3 实践教学流于表面现有高校电子商务课程基本都开设了实践教学环节,作为理论教学的有效补充。但实践环节一般都只要求学生以观察者的角度了解一些成功的电子商务运作案例、运作流程、企业网站和网络营销方法等,流于表面,使学生对相关理论的理解不够透彻。电子商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无论是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商务策划、项目实施都需要大量的动手训练,特别像B2B商业模式、网上银行、网络调研等环节必须要亲身参与流程进行体验式实践才能有感性认识。

目前,有的学校也采用了电子商务模拟教学实验软件,但还没有一个大家公认的能完全模拟现实电子商务环境的软件。所以,单纯依靠教学软件开展实践教学也有所缺陷。

2培养应用创新型电子商务人才的教学模式

电子商务领域的发展迅速,对人才需求动态变化程度较大,学校的教学理念也应该尽快更新,作为一门管理与信息的交叉学科,电子商务人才决不是仅靠理论教学就能培养出来的,只有“在应用中学习,在应用中创新”才能培养出适应企业和社会需求的电子商务人才。

基于以上设想,本文提出培养应用创新型电子商务人才的教学模式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2.1 建立电子商务前沿知识库针对现有电子商务教材的滞后,学生又不能独立阅读前沿知识文献的现状,我们在教学中建立了动态理论知识库,有效解决了信息同步问题。在理论教学的同时,把当今最先进的方法和理论传递给学生,一方面作为对教材理论的有效补充,另一方面也让学生的学习紧跟电子商务发展最新步伐,甚至超过国内的具体应用。近几年,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曾经相继介绍过的RSS、博客营销和无线电子商务等前沿知识,现在也正成为国内电子商务的发展热点。

2.2 建立“四位一体”的教学新模式在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的今天,社会和学校都逐渐都意识到没有经过必要的电子商务的实践,电子商务学习始终只能是纸上谈兵。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在教学环节中加大实践内容,以应对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并适应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要求。于是我们提出了将理论学习穿插在实践学习中进行的:“四位一体”教学新模式,即“校企合作社会学习、网络亲身体验学习、仿真教学软件模拟学习和参加电子商务比赛创新学习”。

①校企合作社会学习,让学生走入企业学习。这是开展教学的第一步,但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参观形式。一方面,让学生多方位了解企业运营并由此了解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增加学生感性认识,建立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让企业和学生直接面对面的交流,让企业明确告诉学生他们需要什么样的电子商务人才,需要为企业提供哪些服务,这样既增加了学生为就业学习的动力,也满足了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具体能力培养需要。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曾带领学生和中粮可口可乐公司、湖南百纳信息港等企业开展了社会学习,之后明显感觉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大大加强。

②网络亲身体验学习。依托互联网,利用真实的电子商务环境让学生参与到某一具体电子商务过程中(如网上购物、拍卖、网上金融交易等),通过该环节可以让学生自己体会到电子商务应用的真实感受。例如让学生登陆阿里巴巴、淘宝网等,实现一个商务活动,能更好体验商务活动角色,也能帮助理解B2B、B2C的前台运作流程。这一部分学习,强调学生的用户体验实践,要求学生站在用户的角度去亲身感受电子商务的具体应用,同时思考对于用户来说,哪些流程需要改进,哪些流程需要创新。

③基于仿真教学软件的模拟学习。在电子商务模拟实验平台上,学生可以真实体验企业、消费者、物流、银行等各个角色,基本实现电子商务活动的各个流程。从供求信息这样的基本的技能训练逐步深入到进行网络调研这类综合模拟实验,特别是能让学生体验电子商务系统内部运作环节。例如,学生作为网络消费者去实施网上购物的全过程,不仅能体会的到电子商务系统的前台运做流程,而且对后台的数据库管理、资金运做、物流配送、客户管理等等也能够深入接触。这样,不但达到将所学书本知识实用化、具体化的目的,而且使学生在整个试验过程中重新认识、理解所学的相关知识,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这种仿真环境下的实践,还能培养学生的发现商业机会的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笔者的实际教学中,学生们对电子商务学习从书本上走入实践中这种体验充满浓厚兴趣。刚开始使用模拟教学软件时,学生会有点混乱,不知道一个电子商务流程从哪里下手,经过循序渐进的各角色体验,就慢慢的融入系统中。熟练掌握后,学生们按照经济规律,开始进行相互竞争,并自主的思考如何为企业创造更高的效益,如何使电子商务各流程更完善。很多同学此时才发现学习管理学、经济学、战略规划等课程是多么重要,并结合电子商务重新进行深层次的应用学习。

④参加电子商务类比赛。我们鼓励学习电子商务的同学参加全国性大学生的电子商务类比赛。现在的电子商务类比赛都是和知名的电子商务企业合作举行的,让学生到真实的环境中和相同的平台上去和全国的大学生竞争,这不仅能考验学生的专业能力、个人毅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更能培养学生的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

在笔者的实际教学中,组织学生参加过湖南省大学生电子商务比赛和新竞争力持续举办的网络营销能力秀比赛。比赛要求,进行学生个人网络品牌建立与推广、企业网络推广及管理、企业联盟推广和提交实践报告。通过比赛,学生们真切的感受到自己能力有限,激发了他们不断自我完善,而且通过和企业的密切结合,他们能够更真实的了解到企业需要什么人才,并自觉思考展现自我的同时如何帮助企业创造更大的财富。实践证明,参赛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竞技比赛中得到大幅提升,并且在工作中更受企业青睐。

2.3 多方位考核体系在应用创新型电子商务教学方式中,传统的一张纸卷定成绩的考核方法无法体现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还有可能使学生单纯为了追求分数而扼杀创新能力。于是,我们提出多方位考核体系,重点考核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将考核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在现实的电子商务环境中,要求学生以某一个角色(买家或者卖家)完成一个电子商务流程,以此给出体验成绩。占总成绩30%。

第二部分,借助仿真教学软件平台,利用教学管理模块中的考试与操作过程跟踪评分系统,给出仿真模拟实践成绩。占总成绩30%。

第三部分,依托比赛平台,直接将学生的比赛结果和实践报告作为考核指标,占总成绩40%。

这样,我们直接利用第一、二部分考核学生的应能实践能力,第三部分考核学生的创新能力,即不增加学生的考试压力,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能取得良好的考核效果。

3结束语

目前,我国的电子商务应用处于高速发展期,社会迫切需要大量相关专业人员。本文提出的应用创新型电子商务教学模式,其中大部分内容已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实践证明该教学模式对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培养创新意识产生了积极作用。希望本教学模式的提出能给高校电子商务教学带来一些启发,促使大批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满足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

[2]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

[3]叶俊杰,王记志.电子商务专业实验教学框架新探[J].电子商务,2007(5):76-79.

[4]孙宇,刘叶婷,韩浩.问题导向的体验式电子商务教学改革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2008(3):126-127.

[5]黄海滨.基于博客的电子商务教学改革[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79-81.

[6]陈海涵,胡海清.案例教学法在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丽水学院学报,2006,28(4):102-104,131.

[7]马苑.任务驱动分层教学[J].科技信息,2008,(33):167.

[8]付春生,姚伟.电子商务专业分层教学模式的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0):61.

[9]彭军,潭亮.依托省级实验教学中心构建电子商务实践教学体系[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10(6):80-81.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新课改”;方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对于教师和学生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语言文字是思维的表现形式,而思维又制约着能力的发展。因此,我国应把母语教育—语文教育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并寻找一些创新性的教学方法运用到语文教学实践中去。小学语文不仅是重要的基础学科,还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尤其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价值,而小学语文教学方式的创新能够将这种价值发挥的淋漓尽致。

一、小学语文创新性教学方法都有哪些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需要小学生去发现和探求语文的奥秘,有心理调查显示,小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需要基本的语文知识和素养,还需要积极的心态,特别是创造力。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小学生对某位语文老师很要好,那么对这位语文老师讲的课就会很感兴趣。所以,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参与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当中,会真诚、平等的与学生相处,交流彼此的思想,给学生营造一个积极思考、畅所欲言、勇于创新的开放式教学氛围。比如在阅读课上,语文教师可以使用激励性言语,比如“哪位同学最棒?”、“谁给出的答案最好?”、“相信大家都是最棒的。”等等,这些激励性言语可以给小学生创设一个和谐轻松的学习语文的氛围,使小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坚持自己独到的见解,敢于和教师、同学们一起探讨问题,从而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一)采取多样化手段突显学生个性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以读懂书本上的课文为目的,而“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把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面:基础性目标、发展性目标、弹性目标。基础性目标要求语文教学达到教材“双基”的要求,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发展性目标要求每个学生全面发展,注重个人综合素质;而弹性目标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潜力。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使小学语文教学更加灵活多变,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体现。

(二)教学内容应符合学生多样化需要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育,单靠教材和传统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达不到学生学习语文的需求。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教材并结合小学生的学习能力、生活阅历,使语文教学活动丰富多彩。小学语文教学要打破常规,向实际生活走进,引导小学生将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这要比教师言传身教的效果好得多。比如在语文阅读方面,语文教师可以让小学生走进社会,去感受生活的美好,使阅读课与现实生活融为一体。同时实践活动要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让学生结合所学过的语文知识,增强自身的语文素养和水平。

(三)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发散性思维

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对新鲜的事物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就是小学

生心里的创新意识。有时候这些意识是幼稚、错误的,但是作为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这种意识给予鼓励和支持,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小学生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培养思考问题的方法,从而让学生获取有用的语文知识。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有效的时间里学到尽可能多的知识,以开阔他们的思维,增长见识。

二、小学语文创新性教学方法的意义及作用

(一)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小学语文创新性教学可以让小学生在语文教学训练中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获取有用的知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创新性教学可以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轻松抓住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思想,胸有成竹的做出阅读理解习题答案;在小学生作文方面,创新性教学方法可以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写作思路,培养学生的文采和写作技巧,让学生写出好的文章。

(二)有利于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增强创新意识

创新性教学方式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应积极开展语文课外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和条件,其中课外阅读是一个很好的途径。课外阅读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阅读量,让学生知道更多的信息,还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创新意识使学生愿意和别人交流合作,做起任何事情都会觉得轻松愉快。

(三)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小学生会在愉快的课堂中产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使小学生体验到语文学习的快乐。创新性教学能调动师生的积极性,让教师更好的“教”,学生更好的“学”,使学生融入到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当中,越学越爱学,从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

三、总结

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创新性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一定程度上讲,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关键在于教师自身的能力。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改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学模式,树立全新教学思想,同时把它们付诸于实践,真正做到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使自己成为新型小学语文教师,为国家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娜娜.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J].学周刊,2011(24).

[2]白彩英.建设学习型社会需重视小学生阅读工作[N].太原日报,2011.

篇3

一、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

1.过分依赖于教师

学生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于其他人的依赖程度是有所不同的。在进入到小学阶级之后,学生将教师视为其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指导者,在学校的每一件事都是教师的引导下完成。所以,在小学阶段,小学生将依赖从父母身上转移到老师身上。特别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会对教师产生过分的依赖,将教师视作为最值得信任的人。

2.直接动机影响大

小学生的行为会受到其直接动机的影响,对于某项活动,小学生具有明显的兴趣,会参与到其中。小学生受到直接动机的影响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对体育学习具有明确兴趣的学生会不知疲倦地进行参与,对于成功与失败的在意度不高。

3.兴趣爱好不稳定

小学生具有明显的善变性,他们天真好动,对于许多东西感兴趣,但也存在长性不足的问题。小学生喜欢与教师一起参与到体育学习活动中,但学习兴趣不太稳定,在学习中兴趣很容易被转移。传统与单一的体育活动不会使小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保持太长的时间,还会引发小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厌烦。

4.注意力不易集中

受到心理发展程度的影响,小学生的注意力不能长久有效地集中。小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不足,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刺激会对小学生的注意力造成影响。

二、从小学生心理特点出发,进行体育教学方法创新的策略

1.利用情境创设,开展小学体育创新教学

情境创设教学法是一种创新型教学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进行有效情境的创设,可以引导小学生在更加真实与生动的情境中开展体育学习,调动小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与自主性。在传统的小学体育教学中,小学生按照教师规定的规则,在课堂中开展学习活动,所有的学习行为都要以教师的要求为主。而情境创设可以对小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给予肯定,让小学生在主人翁的姿态进行体育学习,全身心地投入到情境学习中,发挥自己的体育学习技能。在小学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故事情节的创设,使小学生因为爱上情境而喜爱上体育学习。

如在引导小学生进行跑步锻炼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小红帽的故事引入到体育教学活动中,为小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的故事情境。让女生扮演小红帽的角色,让男生扮演大灰狼的角色,开展有效的赛跑。在这样的情境中,小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会大大提高。

2.利用自主教学,开展小学体育创新教学

小学生的自主控制能力不足,因此,小学生的无意注意会在注意力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过分的指手画脚会让小学生产生厌烦的学习情绪,更不利于小学体育教学效率的提高。小学体育教师需要对小学生的无意注意进行关注,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机会,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中有更多自己的时间可以支配,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中做一些自己喜爱的事,促进学生的解放。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的体育学习与生活进行联系。如在引导学生进行弹跳力的练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家尝试帮妈妈摘衣服,利用一定的弹跳够到比自己高的衣服。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弹跳练习的不同方法,青蛙跳流红或者打篮球活动等。

3.利用成功体验,开展小学体育创新教学

小学生的好胜心较强,特别是在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小学生感受体育学习的,有利于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提高。比赛法的应用是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创新点,教师可以利用合理的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比赛,在比赛中对体育学习进行体验,找到成功的喜悦感。

如在学习篮球或者足球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比赛,让学生通过小组比赛体验体育活动的竞争性。在取得胜利的同时,学生掌握了体育活动技巧,也得到了体育学习心理方面的满足。

篇4

1. 当前中学地理教育存在的问题

(1)知识教育等同于素质教育。在落实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方面来说,中学地理教学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认为知识教育就等于素质教育,忽视了对学生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教育、能力培养、思想教育”这三方面的任务未得到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要求地理课强调知识、能力、态度三方面综合发展,尤其突出能力的培养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

(2)在教学内容上将感性地理知识等同于地理知识。在中学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忽略每一章节内容在地理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只注重传授感性地理知识,而轻视理性地理知识。将感性地理知识教育等同于地理知识的教育,影响了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的地理知识系统不能有效形成。

(3)在教学方式上重灌入轻启发。从师生双边关系来看,主要是存在重灌输轻启发,重内容传授轻学习方法的指导等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置于核心地位,形成一讲到底“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积极性受到严重制约,学生独立思考、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的潜能得不到充分发挥,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 素质教育对中学地理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素质教育下的中学地理教育要求广大中学地理教师更新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其中教学观念的改变是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1)教师导学方法的探究。在中学教学中必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这是素质教育对教学的地位和作用及其关系的具体要求。科学合理的导学方法,合作共进的新型师生关系,以及师生情感的融洽交流,都是教师导学的成功因素。如:在地球的运动一节,利用地球自转的动画,引入新课,可以引起良好的效果。

(2)中学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探究。在教学中通过适当的实践活动和典型案例的分析,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在教学中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便于观察和了解难以理解的地理事物。作为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素材,应具有直观性和便于探究性的特点。学生通过直观动画及材料来接触教材中抽象的地理事物,可以获得身临其境的效果,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便于思维能力的升华。

(3)中学地理教学中实践性教学的探究。亲身经历是刻骨铭心的感受过程,在亲身观察中不断掌握新情况,发现新问题,才能产生解决新问题的新思维。因此亲身体验是迅速掌握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最有效方法。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实践服务。在教学中做适当的实践活动,积累学生的实践经验,通过实践中观察到的地理事物,可联想到所学知识不足,以提高应用能力。

3. 素质教育形式下的中学地理教法探究

(1)案例教学法。地理案例教学法就是基于一定的教学目标,选择一定的地理教学案例,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研究,从中培养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的案例都是源于实际生活,与地理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分析、讨论、探索、解决一系列的地理现实问题,从而培养了兴趣,领悟地理理论的实质。案例教学法一改原来教师动口、动手和动脑,学生听、看、不动脑的传统教学方法,变为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教学方法,使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使学生学会学习、思维和创造。案例教学中通过启迪学生的智慧以及通过讨论使问题愈加清晰,同时在无形之中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开放式课堂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各种才能,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主动性。

(2)JTP教学法。中学JTP实验是“提高中学生学习质量整体改革国家行动计划”的简称,是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委会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办事处于1990年签订的为期三年的教育革新项目。它主要研究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影响,主要从兴趣、情感角度来探讨其对中学地理教学的影响。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在学习过程中,兴趣是学习能力的源泉,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积极性和持久性的直接因素,更是创造性学习的必要条件。实践证明:学生对于学习活动的兴趣浓厚,注意力就高度集中,其求知欲越强。一是用地理知识本身吸引学生寻找兴趣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多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并以此为基础,用地理知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兴趣,努力提高教学效果;二是从学生较熟悉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入手,引进要讲述的教材,培养兴趣;三是从问题入手,善于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培养兴趣,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洋溢着对探求地理知识的浓厚兴趣;四是开展多种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兴趣。

(3)“立体化”教学方式。地理教学系统的三项职能的“立体交叉”落实,是中学地理“立体化”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中学地理教学系统是为了实现地理教育的三项职能建立的,而现代地理教育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全面地实现下列三项职能:一是传授地理知识和技能;二是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在能力培养方面,不仅是要加强对地理观察、地理想象、地理思维、地理记忆等地理认知能力的培养,而且要特别强调与重视地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三是思想品德教育。三项职能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紧密联系的。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应将三者融为一体,在同一教学过程中把三项职能紧密联系互相渗透。地理教学内容的纵横联系是中学地理“立体化”教学的体现。现行的地理教材系统主要包括两方面,即教材外部联系和内部结构。地理教材是一个开放的智能系统,同外部的联系非常广泛。例如:现行《高中地理》教材的外部联系体现为三方面:一是与初中地理教材智能的衔接联系;二是与其它相关学科的联系;三是与实际的联系。再如,现行《高中地理》教材内部结构体现为:采用系统地理的形式,以自然地理为基础,人地关系为线索,将当代地理学所研究的主要问题组成一系列知识结构。因此,地理学科具有互为因果的关联性和相互交织的综合性,从这一意义来看,地理学科实际上是由“点、线、面”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基于这种特殊性,只有建立一种以横向知识、纵向知识和方法性知识分别为三个维度的立体知识结构,才是比较合理的结构。中学地理“立体化”教学需要教师教学时从知识的纵横两方面出发,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使得课堂气氛有起有伏,有声有色;在“面向全体”的同时,既注意到学生横向之间的个别差异,又注意到学生个体在发展中不同阶段之特点,因材施教,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下愉快地学习,完成地理教学任务,落实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目标。

总之,教学是一项工程,它面向的是一个由许多活跃的个体构成的复杂群体,在每个大群体中,又有许多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小群体。因此,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很好的发展,迅速的提高,就要求教师因材施教,既立足群体,又照顾个体;既发展群体,又塑造个体。只有当每一个学生都有所获,都得到最大极限的长进时,我们的教学才是成功的教学。

参考文献

[1] 刘正伟.论学科教学论的范式转换[J].教育研究,2005.3.

[2] 陈澄.地理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2.

[3] 吕文杰,马文鹏.基础教育新课程设计的课程审议[J]教育研究,2005.2:74.

篇5

    一、理解

    教师的教学行为转化是以对教学理念的理解为前提的,因此,可以将教师对教学理念的理解视为教师的教学理念向教学行为转化的第一阶段。现代解释学的创始人狄尔泰将“理解”视为整个人文科学方法论的基础,他认为,理解就是通过外在的东西去把握内在的东西,就是通过可感知的外部表现去把握不可感知的内在精神。狄尔泰还提出了两条理解的基本原则:一是“理解就是在你之中发现我”(由于你、我同是生命的表现);二是“凡人创造的东西都是人可以理解的”(由于客观精神与自我精神都是生命的表现)。伽达默尔认为“理解”关涉人和世界的一切关系,如人与传统、历史、文化和语言的关系等,“理解”现象出现在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是人类经验的基础。他同时认为,理解的能力是人的一项基本限定,有了它,人才能与他人一起生活。③解释学拓宽了我们对“理解”的理解视野。本文对“理解”的认识与使用主要基于哲学认识论,所谓“理解”,是“认识借助概念,通过分析、比较、概括以及联想、直觉等逻辑或非逻辑的思维方式,领会和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及其规律的思维过程”④。

    从实践层面考察,教师对教学理念的理解是有层次之分的,有一个由表面理解到深层理解的深化过程。最初,通过专家报告或自主学习,教师知道了某一理念的名称或概念,知道这一理念是正确的、先进的,但理解未必通透,更谈不上内化。对教师而言,此时的教学理念还是社会舆论和课程改革专家所宣传的“应该如何做”的观念,属于“倡导的理论”(espoused theories),处于“显概念”水平,对教师实际的教学实践不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其教学行为也不会有明显改善。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及同行间的相互研讨,特别是在此过程中的感悟和体验,这些“倡导的理论”才有可能逐渐被教师所理解和接受,成为“自我的概念”,并在实践中对其教学行为产生切实的影响。这也许并不容易被教师意识到,处于“隐概念”水平,却是教师实实在在的“运用的理论”(theories-in-use)。⑤

    影响教师“理解”过程与水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就主观因素而言,一是“理解”的动力。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理解新教学理念存在动力不足问题,或迫于应试教育的压力,为提高升学率而疲于奔命,无暇学习新理论;或满足于经验性地开展教学活动,缺乏学习新理论、接受新理念的热情;或受习惯习俗的影响,心理上排斥甚至抵制新思想、新理念。二是“理解”的认知能力不足。本次课程改革倡导的新理念吸纳了当代哲学、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它不仅新颖,而且深刻。如,教学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何谓“发展”?在传统教学观念中学生掌握了知识就是得到了发展,是由无知到有知、由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的发展。而新理念中的“发展”就不仅如此,它还包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学生是未来的主人,他们的发展必须是全面和谐的发展、主动自觉的发展和富有个性化的发展。教师必须全面更新、充实自我才能满足和适应这样的发展需要。如此的理解确实是对教师极大的挑战。许多教师由于多年受中考和高考指挥棒的束缚,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对当代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无暇学习,知之甚少,所以,理解这些由复杂学科综合形成的新的教学理念并不容易,要从内涵和外延上进行深层次的和创造性的解读相当困难。就客观因素而论,为了帮助教师理解和掌握新理念,学校组织了多层次的新课程培训,培训专家大都是课程改革方案的设计者和高校教育理论研究者,他们的报告和讲座虽然高屋建瓴,但也失之过于抽象深奥、玄而又玄,“西化”色彩过浓,致使中小学教师听起来如雾里看花,摸不着头脑,影响了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

    提高对新理念的理解水平,关键是教师要增强学习的动力和认知能力,要认识到理解和接受新理念对于转变教学行为、实施有效教学,进而提高教学质量的决定性意义。在师资培训中,其管理者和实施者必须认识到教学观念转变的不同层次和水平及其对教学行为的不同影响,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适切性,促使教师从表层的“倡导的理论”向深层的“运用的理论”转化,引领教师真正实现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的实质性改善。

    二、内化

    提出“倡导的理论”和“运用的理论”概念,是为了区分教师对新理念的“理解”层次和水平。进一步分析就会发现,由社会“倡导的理论”转化为教师“运用的理论”是一个复杂的内化过程,不是“理解”这个阶段所能独立完成的。

    “内化”概念最早由以杜尔凯姆为代表的法国社会学派提出,其含义是指社会意识向个体意识的转化。在社会心理学或人格心理学中,内化是指个人认可社会的价值观或行为规范并将其作为自己心理素质的一部分。在认知心理学领域,内化则是指抽象的概念和规则的习得过程。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的发展是以原有的认 识结构也就是图式(scheme)为出发点的,任何外部(刺激)影响都是通过“同化”(assimilation)和“顺应”(accomodation)这两种机能而被接受到主体认知结构中来的。⑥同化是指学习者将外在的信息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以丰富和加强已有的思维倾向和行为模式。顺应是指学习者已有认知结构与新的外在信息产生冲突,引发原有认知结构的调整或变化,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同化是认知结构的量变,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的质变。同化—顺应—同化—顺应……循环往复,平衡—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相互交替,人的认知水平的发展,就是这样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同化和顺应实质上是同一心理过程的两个方面,所谓“内化”,即同化和顺应两方面的统一。

    教学理念是从教学理论中演绎出来的有关教学活动的理性认识,是“教学应该如何以及为什么需要如此”的思想认识,反映人们对教学实践的价值期待和理想追求。先进的教学理念总是对传统教学观念的扬弃和超越,教师理解并接受先进的教学理念势必冲击原有的思想观念体系,打破原有认知结构的平衡。教师如信其为真,并将其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就是对外部信息的“同化”。在学习和理解新理念的初期,教师通常表现出对新理念的“同化”热情,但尚不能对其教学实践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也就是说,教师的认知结构有“量”的变化,而没有结构性调整。随着“量”的增多,特别是学以致用过程中效能感的增强,新理念在教师认知结构中的优势地位逐步得以确立,对教学行为的主导作用日益明显,这就意味着“顺应”过程的完成,教师的认知结构达到新的平衡。

    按照难易程度,内化可分为简单内化与复杂内化。简单内化即作用于主体认知结构之上的教学理念与主体认知结构中处于优势价值等级的观念趋于一致,主体便比较顺畅地接纳这一新的教学理念。教学理念被接纳的过程也就是被认知结构同化的过程。在这种内化过程中,由于主体的认知结构仅有某一观念包容的事实的量的变化,而没有发生质的变化,因而简单内化也就相对容易实现。复杂内化是指作用于主体认知结构之上的新理念与认知结构中原处于优势价值等级的观念相冲突,在这种情况下,主体接纳了新理念所产生的内化即“复杂内化”。在这一内化过程中,主体的认知结构将发生质的变化。原有认知结构中肯定性质的观念在新的认知结构里变为否定性质,原来处于劣势地位的现在升至优势地位,否则,外部刺激便不能实现内化。在这一过程中,首先是主体的认知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同化外部刺激,进而形成包含新内容的新的相对稳定和平衡的结构。内化的理想境界是达到个体的信念化程度,即转化为教师的人格或性格特征,成为其行为价值判断的标准。达到此种境界的教学理念不会因为任何否定的和分歧的观念而动摇,表现为个体的思想特征,演变成教师的教育理想。

    从理论意义上讲,一个人对新思想和新理念的真正内化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当其有了切身的成功体验,才会相信这些新理念是真的,是行之有效的,才会自觉地内化新理念,调整和优化自身原有的认知结构,才会将“倡导的理论”转化为自己“运用的理论”。那么,在教学理念尚未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尚未获得成功体验之前,教师是否有可能实现教学理念的内化,内化的关键是什么?笔者认为这是可能的,内化的关键在于对新理念的评价认同。作为认识的主体,教师在学习理解新理念的过程中,不会因为这些新理念是社会倡导的和专家权威解读的而不加思考地全盘接受,他/她要根据自己的认知结构和实践经验对其甄别评价,不但要理解新教学理念的本质属性,而且还要以“自我需求及其满足”为中心对新理念进行价值判断,作出肯定或否定的选择,并对其中肯定的和信以为真的理念加以认同和内化。

    三、生成

    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的关键环节是生成,生成的主体无疑是中小学教师,理论工作者的使命在于指明生成的规律、路径和方法。从发生学角度分析,教师在实施教学实践活动之前,一般都是在观念中事先展开尚未实际进行的实践活动,并经过分析、比较、筛选和设计等环节,生成一种最佳活动方案。与理解、内化活动相比,生成活动和教学行为的距离越来越近,和教学实践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虽然生成活动仍然是教师在观念中确定教学活动应然化的目标、路径和方法,真实的教学实践活动尚未进行,但只有经过这一步,教学理念才能向教学行为转化。根据事物总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新的教学理念源于教学实践,教学行为的生成也不可能“无中生有”,体现新理念的教学行为总是植根于现实的教学土壤,总是对传统教学思想和行为的超越或突破,或是对局部改革实践的提炼升华,或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创新组合,或是对他人经验的嫁接移植。因此,可以认为,新的教学行为具有以下“生成点”。

    1.从理念演绎中生成。教学理念是比较抽象的,给人以不可操作的印象,但深入思考就会发现,任何教学理念都内含着一个完整的教学思维。教学思维包括教学观和教学操作思路两个基本要素。教学观是关于教学应该是什么的观念;教学操作思路是关于应然的教学如何实现的思维路线。⑦因而,一种教学理念贯彻落实于教学实践所需要的核心教学行为,是可以从蕴涵其中的教学思维中演绎出来的。如,对话教学是本次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新理念,如果我们不仅仅局限于语言形式上的对话,那么,对话教学实质上是对话的时代精神在教育领域中的反映。对话强调的是师生双方内心世界的敞开和对对方真诚的倾听和接纳,是一种在相互倾听、欣然接受、知识共享中实现视域融合、心灵互通、共同探究未知领域的活动,是师生以教材文本内容为话题或谈资,共同解读文本、建构意义的过程。对话教学是民主、平等的教学;对话教学是沟通、合作的教学;对话教学是互动、交往的教学;对话教学是创造、生成的教学。这就是对话教学理念中的教学观,我们可以从中演绎出对话教学行为,那就是“倾听”、“接纳”、“沟通”、“合作”、“交往”、“互动 ”。对这些行为再加以归纳概括,核心的教学行为就是“合作”与“交往”。一个教师只要坚持“以生为本”,本着合作的态度,以交往的方式组织实施教学活动,就可以认为其贯彻落实了对话教学理念。

    2.从经验移植中生成。由于教师的认知水平、实践能力和教学智慧存在差异,在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的实践中,总会有一些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率先理解和内化新理念,率先尝试新的教学行为并形成自己的经验。这些经验是宝贵的,因为经验意味着成功,内含着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操作方法。对于其他教师来说,就有了学习模仿的榜样。许多学校以榜样示范法引导本校教师实现教学理念向教学行为的转变。然而,简单照搬者多,移植创新者少,学习效果并不理想。要想让更多的教师实现教学行为的转变,就必须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经验学习观。教师应当具有探索和求异精神,敢于突破传统模式,对他人经验不能盲目照搬,而是移植其中的思想,即将他人的教学思想和方法移植到自己的教学“土壤”中,并重新栽培,重新创造、生成能够彰显自身个性特点、适用于自己的教育对象的模式和方法。

    3.从方法嫁接中生成。教学方法创新是教学行为转变的核心内容和考量指标,如何创造生成体现新理念的教学方法,是广大教师孜孜以求而又难以突破的现实课题。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形成的,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适应领域以及局限性。长期以来,我们一直主张教师要对教学方法优化组合,这主要是着眼于全面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是立足于生成新的教学方法。如果我们转换一下视角,借用生物学上的嫁接栽培法,能否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生成呢?实践表明这是完全可能的。有的教师将讲授法与自学法嫁接形成自学辅导法,有的教师将艺术欣赏与讲授和自学指导嫁接形成欣赏教学法,还有情境教学法,等等,这些方法虽然尚未纳入教学论的教学方法体系,但它们在教学实践中都富有生命力地生存着。这启示我们,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对已有教学方法进行大胆嫁接和尝试,也许会创造、生成意想不到的教学方法。

    4.从问题反思中生成。新课程倡导的教学理念大都是针对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而言的,旨在引领教师强化问题意识、优化教学行为,按照应然的要求开展教学实践活动。这些新理念虽不能直接成为教师的行为方式,但可以启示教师正视、反思问题和弊端,从反思中明晰问题的症结及原因,从反思中生成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许多善于反思的优秀教师正是遵循查找问题—反其道而行之—孕育生成改革方案的思路,实现了教学理念向教学行为的转化。有的学校针对班级授课制过分追求整齐划一、不利于因材施教的弊端,进行分组教学、分层教学和走班制等改革试验,取得明显成效。江苏的洋思中学和山东的杜郎口中学,针对课堂上教师滔滔不绝、学生昏昏欲睡、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的问题,大胆改革教学模式,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为主,教师课堂讲授时间不得超过10分钟,从而走出了困境,成为颇具影响力的改革典型。这说明,只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改革动力,从问题反思中生成新的教学行为是完全可能的。

    四、外化

    “外化”就是将在观念中孕育生成的新的教学行为形之于外,就是付诸实践,接受教学实践的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基于新课程理念建构生成的教学行为尽管经历了一个或长或短的孕育过程,尽管经过了个人、同行甚至专家学者的反复论证,但它在实践中的可行性究竟如何,是否真正体现了新理念的精神实质,能否产生预期的教学效益,只有经过实践检验才能找到答案。外化的过程多少带有教育实验的性质,即将付诸实施的教学行为就是实验因子,就是自变量,因变量就是教学状态及其结果。通过实施和控制新的教学行为,考察教学状态是否发生积极的变化,考察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否发生积极的变化,变化的速度与质量如何。为达到检验和完善教学行为的目的,在外化过程中,教学行为的实施主体应高度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应随时观察和记录实施新的教学行为引发的变化。根据新理念孕育生成的教学行为一旦运用于教学实践,就会引发课堂教学状态的变化,如果新的教学行为与原来的教学行为相去甚远,就势必和原来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形成冲突,学生因缺乏前期准备而不适应新的教学行为,甚至有可能导致课堂“动荡”。这种“动荡”的性质及其后果是教师在孕育生成教学行为的过程中难以准确预料的。“动荡”的表征与性质是什么,是所有学生不适应,还是部分学生不适应,不适应的具体表现是什么,真实的教学效果与预期的教学效果吻合度如何,等等,这些都是教师必须密切关注的问题,因为这是“因变量”,不论其性质如何,都是检验教学行为优劣及其成效的第一手资料。

    其次,应对教学行为实施过程及其“因变量”及时进行反思。新的教学行为的实施过程本质上是一个行动研究的过程,应本着边行动、边研究的原则,对教学行为实施过程中观察记录的各种情况进行反思。这种行动研究中的自我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方面存在的问题”⑧。如前述,假如运用新的教学行为导致课堂出现暂时的“动荡”,“动荡”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如果出现不适应,是对教学节奏不适应,还是对教学方式方法的不适应;假如真实的教学效果与预期的教学效果不一致,是教学行为过于“理想化”、脱离实际造成的,还是学生因为缺乏指导性训练而难以和教师协调配合导致的,都需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分析原因。教师不仅要对影响教学行为的复杂因素和动态情况能敏锐地洞察,迅速地作出判断,还要对新的教学行为带来的整体效果进行归因与评价,探讨整个教学活动的成绩和不足,积极总结新的教学行为的优缺点。反思的重点应是对各种问题背后原因的追寻。为全面深入地诊断问题及其原因,教师自我反思不能局囿于个人苦思冥想。通常情况下,由于每个人所具有的自我价值维护性、心智模式的稳固性和知识经验的有限性,个人难以进行准确而深刻的自我反思,甚至难以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⑨有时候,囿于个人视域, 教师所认为的实践成败未必是真正的成败,所做的成败归因未必是真正的原因,根据新观念所构建生成的教学行为未必真正合理。因此,教师在自我反思时必须开放眼界,开阔心胸,虚心借助自身之外的多视角观照。这些视角包括学生视角、同事视角、专家视角和理论视角。即使是个人视角,也不能仅基于回忆,而应以录音和录像等现代技术手段作镜鉴,以进行更加真实的反观自照。

    第三,根据反思中发现的问题进一步修正完善教学行为。教学实践的错综复杂性决定了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它往往要经过一次甚至多次修正完善的过程。即便是经过精心设计和严格控制的教育实验研究,一旦遇到不容回避的问题,也允许对实验方案作出修正和完善。尝试新的行为是转变教学行为的第一步。一旦尝试新的教学行为,就会引起新的行为与原有教学思想和行为之间的失调。减少或消除这种失调,教师面临的选择是:要么放弃新的行为,回到老路上去;要么强化新行为的积极方面并加以修正和完善。当教师选择了积极修正和完善新行为作为消除失调的策略时,教师就会不断地尝试新的行为,并引导学生从中体验新行为蕴含的新课程理念,最终在新的行为与新的理念之间建立新的平衡。这种修正完善是对新理念与新行为内在关系的再认识,是对教学行为方式的再优化,是对新的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习惯适切性的再调整。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许多推进教学行为方式变革的学校都有类似的经历。如,山东杜郎口中学针对课堂上教师单向灌输、学生人到场心不在场的弊端,大刀阔斧改革教学组织形式,最初提出“0+45”教学模式,对教师下了禁口令,课堂45分钟完全交由学生自主学习。后来随着对新课程理念和教学规律的进一步认识,将“0+45”教学模式修正完善为“10+35”模式。在推行这一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学校感到,“10+35”模式主要是在课时分配上作出明确规定,而这一模式的丰富内涵及其先进理念未得到彰显,这一模式具有三个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三个模块:预习、展现、反馈;六个环节:预习交流、认定目标、交流合作、展现启示、交叉巩固、达标测评。这就是该校颇具个性特点和广泛影响的“三三六模式”。可见,对教学行为的修正完善过程既是对行为方案本身的优化过程,又是对新课程理念和教学规律逐步加深理解和认识的过程,更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综上,新课程理念向教学行为的转化是一个由外到内、由内至外的转变过程,理解是新理念向教学行为转化的起点,内化是转化的基础,生成是转化的关键,外化是新理念的践行。四个阶段既相对独立又彼此相联,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注释:

    ①本刊评论员.努力把新课程的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J].湖北教育(教学版),2004, (13).

    ②④冯契.哲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1733、1111.

    ③金生鈜.理解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38.

    ⑤庞丽娟,叶子.论教师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的关系[J].教育研究,2000, (7).

    ⑥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M].王宪钿,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17.

    ⑦刘庆昌.论教学理念的操作转换[J].当代教育与文化,2009, (1).

篇6

一、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课堂每节课只有四十分钟,所以老师应精心设计导入环节,使学生的注意力一开始就集中起来,积极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去。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采用故事导入新课:猴妈妈辛苦了一上午,采摘了一大堆香蕉,分给自己的三个孩子。三个孩子中老三年龄小,平时最不爱学习,妈妈决定教育他一次。妈妈说:“我把香蕉分成三堆,分别是总数的1/3、2/6和3/9,年龄大的要让着小的,按年龄从小到大顺序取香蕉。”老三一听乐了,高兴地大声地喊“我要3/9的那一堆,那一堆最多!”老三话音未落,大家都笑起来了……然后我提出问题:为什么大家都笑老三?它真的拿到最多的那堆香蕉吗?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纷纷小声议论起来。抓住这个机会,我把事先准备的三个圆拿出来,分别平均分成3份、6份和9份,带着学生在上面用彩笔填出1/3、2/6和3/9,然后让学生比较三个分数的大小,学生很快就突破了学习内容的重难点。

二、引入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兴趣

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数学教学提供了有效手段,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有效的学习环境。小学低年级,学生处在直观形象思维阶段,营造学习的愉快情境尤为重要,我在教学设计时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景,让小学生觉得有兴趣,从而愿学、乐学,在不知不觉中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如长方形和正方形认识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由多种图形组成的卡通人物“奥特曼”,由“奥特曼”提出问题并导入新课,运用多媒体技术图、文、声、像等丰富的媒体表现功能,创设教学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根据小学生认知特点,运用CAI把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把抽象的知识情境化,有利于营造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如:教学6以内数的加减法,用多媒体显示动画:一只小猴子背着水果高高兴兴地跑回家,边跑边唱:今天我小猴真高兴,背回6个大苹果,妈妈一定夸我是个好孩子……不料布袋上有个破洞,掉出两个,这时教师定格画面,提问:猜一猜,小猴回家还有几个苹果?问题启发了学生思考,学生纷纷发表意见,教学效果十分理想。

三、引导动手参与,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生的认识和思维具有直观性,教学中要注意直观教具的使用和学生的实践操作,使学生学习直观化和简单化。在教学中,教师所举事例必须是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并通过直观教学,启发和引导学生的认识和思维,使学生认识新事物,学会所讲知识。同时要适当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引导学生从形象思维到直观操作,从而掌握数学规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认识时,我先让学生举例说说自己在生活中见过的事物,哪些是长方形,然后自己用纸剪一个长方形,再画出一个长方形。通过操作,使学生在亲身尝试学习乐趣的现时,又激发了求知的欲望。

例如在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时,如果老师直接告诉学生,学生也会记住,但这样不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老师可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先比一比长方形的对边,再比一比正方形的四条边。发现了什么?学生一下就感悟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接着,出示4根长15厘米、2根长10厘米以及2根6厘米的小棒,让学生选用适当的小棒拼成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这时,学生必然要用到刚才所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加深了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的理解。

四、开展课外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篇7

关键词:数学 教学创新 方法

当前,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在创新性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牢固地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现,以学生能力发展为重点的教育质量观,以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教师应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看作发展中的人,可发展的人,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学生要创造性地学数学,数学教学就要充满创新的活力;于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意识到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一、采用简练、精确语言,提升数学教学艺术性

数学并非仅仅是一门实践课程,其更像是一种艺术,如何用简练、精确的语言陶冶学生情操,令其心智思维得到良好的启发激励,则是教学效果优化的重要核心。例如我们可将诸如:“请大家对该堂教学课程汇报一下自己学习的感受”该类直白、毫无色彩的教学用语通过艺术加工与润色变为“谁愿意和同学们一同分享你的学习成果呢”,进而令数学教学课堂充满了艺术性、创意性,不死板、不做作,强化师生沟通交流,合理引导学生真正爱上数学,强化逻辑思维与辨析能力,进而有效提升学习水平。

二、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我们的课堂教学形式单调,内容陈旧,知识面窄,严重影响学生对数学的全面认识,难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创造欲。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认知心理学关于学习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学习主动性的本质是认识主体的主动建构。只有当认识主体意识到是其自身在影响和决定学习成败的时候,生动建构才有可能实现。从认识论意义上看,知识总是情境化的,而且在非概念水平上,活动和感知比概念化更加重要,因此只有将认识主体置于饱含吸引力和内驱力的问题情境中学习,才能促进认识主体的主动发展。

鉴此,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促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因此,在创造性的数学教学中,师生双方都应成为教学的主体。在一节数学课的开始,教师若能善于结合实际出发,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创意、科学设计教学环节

充满创意的教学实践是个性化、新意性、创造性的教学思路,在实施教学进程中应由新角度、新点子、新策划、新方案出发,全面侧重教学手段与方式的创新、教学过程的全新构想、教学内容的新颖独特、教师自身的个性化教学,全面提升教师自身的教学智慧与教学素养。简单来讲,数学的创意教学即是其表现创造力于教学中,不拘泥于既定同样的模式展开教学。数学的创意教学不应面向求异,更应追求求实、求真,把握新课标理念,跟进学生最近发展区,搭建适宜的脚手架,引导学生实现自我需求的发展提升。排除上述对创意的科学理解,我们还应在课堂实践中形成个性化自我教学风格,实施问题式、启发式、研究性教学模式,不一味地模仿教学专家风格,应内含自主创意、满足课改需求。同时我们应由根本层面引导学生转变被动学习模式,令其在教师的辅助引导下扎实、平实、丰实的学习,回归本真,提升实践学习能力。

四、应用数学开放题型,促进数学交流

开放题型是与传统题型相对立的一个概念,是指题目答案多样、不唯一的一类题目,且该类题目在设问方式中能够进行不断深入的探讨,与传统题型答案唯一的形式有本质上的区别。将开放题型应用于数学教学的优势在于: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变“被动的解题过程”为“主动的探索求解”,在问题探讨的过程中实现了对旧知识的重复记忆,对新知识的认识了解;另一方面,开放题型的自身性质决定着它本身就是对“固定模式”的直接反思。创新的重点在于突破固有模式,寻求新的发展。而长期被要求按照既定的模式与方法处理问题,思维会形成定式,创新便无从谈起。因此,在教学中植入数学开放题型是锻炼教师和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五、提倡求异质疑,加强学生的参与能力

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学生在进行数学的学习时,具备新颖性和独特性的思维十分关键。学生的学习目标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和教师的解题技能技巧。不管是上新课、习题课,还是上复习课,教师都要坚持以人为本,时刻把学生作为主体。这样不仅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也增强了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六、适当引入信息化教学措施,促进学生掌握重难点知识

篇8

物流管理专业是以培养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为目标的,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对于地方多科性大学来说,立足于本地生源,服务于本地的企业和社会,更需要操作能力强,动手能力出色的学生。然而,对于物流管理专业的传统教学方法而言,难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性。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容易让学生产生倦怠情绪。因此,传统的物流管理教学方法亟需改进和创新。物流管理课程教学的实践性强,强调现代管理理念和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这就需要在教学中体现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启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索和学习去建构物流管理体系的框架和认知结构。因此,建议采用案例教学法、研讨教学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案例教学法

起源于哈佛商学院的案例教学法已经被广泛运用于管理学相关的教学当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案例教学法中的案例都取材于管理当中的实际情境或者事件,由教师设定商业管理的情境,发动学生参与问题的讨论以及解决方案的制定。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师是情境的设定者,把握着整个案例讨论的发展方向,学生是讨论和参与的主体,通过教师对情境的设定以及引导,通过学生的积极讨论和参与,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将理论运用到实践的转化能力,创新精神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同时,这种实践能力也能更好的将理论知识进行内化,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的内涵。物流管理当中的案例教学法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选取案例

由教师按照理论内容选取合适的案例,需要教师以物流行业实践为基础,在众多案例当中选取恰当案例进行背景介绍和问题的设定,明确案例的分析目标,建立清晰的案例分析线索。

(2)分组讨论

在课堂上将学生分组,每组5-6人,就案例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一般时间限制在15-20分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将主动权交由学生,由学生自己组织讨论。

(3)小组发言

讨论完毕,每个小组推举一人上台进行发言,就案例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方案的介绍,并允许其他小组就解决方案和分析过程展开提问,互相讨论。

(4)教师总结

小组发言完毕之后,由老师逐一对每个小组的表现进行点评,并进行案例的分析和解决方案的制定。

2.研讨式教学法

起源于德国高校的研讨式教学法,是贯穿于物流管理教学始终的教学方法。引入中国后,经由中国学者的不断探索和改进,已经成为教学当中备受关注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参与性和学习的积极性都有着重要的提高。研讨式教学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教师选题

由教师根据整个课程体系,进行整个课程架构的梳理,选取相关研究课题。

(2)学生选题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研究基础进行相关研究课题的选取。

(3)形成报告

学生围绕选取的课题进行资料的查阅,文献的阅读,从而形成自己的研究思路,撰写研究报告。

(4)分组讨论

让学生围绕报告进行分组探讨,开展交互式研究。

(5)成果汇报

由小组推荐优秀成果,进行课堂汇报。

(6)教师评议

对推荐的优秀成果,由教师进行鉴定,在课堂上进行评议,对研究课题进行总结升华。

3.结语

地方多科性大学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高校,对于物流管理专业来说,实践性非常强。文中介绍的案例教学法和研讨教学法,都是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创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将这两种方法运用到教学中,有助于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独立探索创新,理论转化实践的应用型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刘芳,朱伟.改进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方式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第8期,2014.3

[2]黄立君.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怀化学院学报,2009(7).

作者简介

胡娟(1981-),女,湖北武汉人;湖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系讲师;博士(已获),研究方向:区域物流,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余凌(1980-),女,湖北武汉人;湖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系讲师;博士(已获),研究方向:物流技术经济。

杨瑶(1983-),女,湖北武汉人;湖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系讲师;博士(已获),研究方向:物流信息化。

篇9

【关键词】初中语文;创新性;课堂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G623.3 【文献标识码】A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不仅符合了素质教育的目标,还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那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具体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和警醒,下面我们就来做具体的研究和分析。

一、传统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的诸多弊端

在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教师习惯采用“填鸭式”的讲授方式,而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反应,所以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即教师在课堂上讲的兴趣盎然,学生在下面听得昏昏欲睡,师生之间严重匮乏交流和互动,教师纯粹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教,不重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不注重对学生创新及思考能力的培养,试想一下,这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又怎么能培养出高素质的语文人才呢,因此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以改善势在必行。

二、实现中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应该采取的举措

1. 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大语文”理念。鉴于传统语文教学存在的诸多弊端,我们必须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善,而教学观念的转变是一切创新和改革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就要转变自身教学观念,树立“大语文”的理念,所谓“大语文”,即语文教学不再仅仅停留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层面上,它更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更鼓励学生多动脑、多发现、多探索,更强调语文教学对学生生活的指导和品德的修正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真正贯彻好“大语文”的理念,就必须走出传统语文教学的陈旧框架,不再用固定的答案来束缚学生的思维,而是要鼓励学生多发言、多质疑,真正把课堂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单一的课本知识传授变成多样化的传授,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同时还要创造性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与德育教育,使之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

2. 积极营造相对真实的课堂情境。真实自主的课堂情境,有助于学生迅速融入课堂氛围之中,有助于学生放松心情,获得心理的安全感,因此教师一定要重视对真实、自主课堂情境的营造,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可利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比如在学习老舍先生的文章《济南的冬天》时,教师可事前利用计算机技术搜集一些有关济南冬天的视频和图片,在课堂伊始播放给学生们欣赏,相信同学们的注意力一下子会被吸引住,不知不觉中投入对新课的学习之中,又或者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时,教师可以利用父亲的三次背景画面导入新课,并利用多媒体画面加以适当渲染,使二者相得益彰,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使学生在更深层面上去体会和感受父爱的伟大。

3. 注重对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是新课标理念下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学生具备丰富的想象力,会使他们思维更活跃,会让学生变得更聪明,想问题思路更开阔,因此教师一定要重视对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秉持从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科学合理的对学生加强引导,比如在学完文章《我的叔叔于勒》后,教师可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即“我们家经济条件并不宽裕,可是为什么每周末全家还要衣冠整齐的去栈桥边散步迎接于勒叔叔呢,是因为思念这位亲人吗,还是因为其他的原因?”并请同学们作出热烈讨论,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待讨论告一段落之后,教师可要求同学们展开自己的想象力,对课文展开续写,写于勒叔叔回来之后,菲利普一家的反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但将文字符号想象付诸笔端,同时还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可谓一举多得。

4. 利用好课外的宝贵资源。学生语文综合素养要想真正得到提高,仅仅依靠课堂45分钟显然是不够的,因此教师要注意把课内教学与学生课外学习有效结合起来,比如可经常组织开展作文比赛、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并鼓励同学们积极参加,既给他们提供了表现自我、展现才华的机会,同时也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此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带领同学们走出封闭的校园,走向公园、植物园、名胜古迹、名人故居等,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对生活的热情,还要积极鼓励同学们利用周末、假期等时间多去参加公益活动,去帮扶贫困儿童,去养老院看望孤寡老人,相信这些活动可有效净化同学们的心灵,升华他们的灵魂,当然在参加完一切实践活动之后,教师可要求学生写一写自己的收获和感想,不但抒发了情感,还提高了自身运用文字的能力,为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 实施更加优化和公正的教学评价体系。在新的教育背景之下,教学评价体系绝不可仅仅由升学率的高低来决定,因为这样的评价模式不仅会给师生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同时还使教学无法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因此优化教学评价体系势在必行,必须以更加理性、客观、全面的态度来开展这项工作,把教师指导学生是否得当,学生学习效率及创新能力是否得到提高等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真正得到优化。

三、结语

从以上内容的论述中我们可知,实现中学语文教学的创新势在必行,因此教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注意转变自身教学观念,大胆尝试,积极进行探索和创新,争取在实践中寻找出行之有效的举措,切实为实现语文教学的创新作出积极努力。

参考文献

[1] 吴红.中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初探[J].科教文汇(中旬刊), 2008(12).

[2] 张丽. “自主、合作、创新”三维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 2009(02).

篇10

关键词:高中生物 教学方法 创新性分析

一、高中生物教学现状分析

1.教师队伍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教师是生物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生物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以及道德品质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生物的学习兴趣和生物教学的实际效果,随着我国生物科学的发展,以及生物学逐渐与物理学和化学等学科进行相互渗透,逐渐形成了新的知识,这一趋势扩展到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使得高中生物教学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不仅要求生物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还需要有全新的教学理念和较高的教学技能。同时在通常情况下,学校教师缺乏一定的危机意识,对于生物教学的积极性不高,一些教师仍然用传统的教学观念和落后的教学方法进行生物教学,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致使生物教学效果差。[1]

2.生物整体教学质量有待提高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故而生物教学过程中需要重视实验教学,但是目前的生物教学过程中,生物实验教学距离标准要求仍有一定的差距,比如生物教学实验场地拥挤,学生不重视实验课,实验操作误差,实验结果不能达到预期等,同时,目前我国生物教科书采取“一纲多本”的政策,在选定生物教材的过程中,学校没有充分考虑教科书的更新换代,对于教科书更新不及时,影响了对于生物知识的更新速度,因此,教师要精心选择教学材料,同时高质量的教学材料,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3.对生物学科重视程度不高

由于生物学科在高考分数比例中占得不高,导致一些教师和学生对于生物的重视程度不高,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高考是一些学校教学安排的指挥棒,因为生物学科所占比例较低,学生和家长认为生物是不重要的,导致不重视生物学科的教学,这就大大降低了生物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没有良好的社会氛围,学生学习生物的动机不明确,导致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内部动力不足。[2]

二、提高高中生物教育创新性的建议

1.加强生物教学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生物教学软件和硬件设施建设,提高整体教学能力。由于生物科学的特殊性,教学过程中需要开展实验教学,因此,为了提高高中生物教学的整体实力,需要结合学校的实力和条件确保学生实验设施完备。同时,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工具等更方便的使用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校兴趣。同时针对生物实验教学的重要性,需要加强实验室的管理,加强对生物实验教学的重视,促进生物实验课形式多样化。提高生物实验教学效率。此外,要根据生物教学需要,及时购买和更新所需的实验设备,加强对生物教学硬件设施的保管和使用,并加强对实验室的规范化管理,确保生物教学设施完备。

2.提升生物教师队伍教学水平

根据高中生物教学的具体实践,生物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中生物教学的整体教学水平,提升高中生物教师的教学水平,首先,需要提高教师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感,促进教师充分认识到生物教学的重要性。其次,教师要转变角色,教师是生物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鼓励教师在备课的同时研究和了解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创新生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最后,可以采取适当的激励措施,给教师提供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因此,为了实现高中生物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师应不断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同时,也要加强自身教学方式方法的转型升级,这将有助于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3.推进生物教育方法的创新

在高中生物课堂的教学环境下,生物教师应避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要结合学生的不同,注重学生的差异,从帮助学生成长的高度,来创新生物教学方法。在生物教学过程中适当给予鼓励和支持,让学生有一个积极的态度和愉悦的心情投入到生物学习过程中,同时,学生们也需要发挥自己生物学校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和学生在同一时间接受生物教育,并且教师要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采取合理的方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思考,探索自己,提高学习质量和效果。同时要结合具体的发展实际来促进生物教学法的创新和发展,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门学科,为了提高高中生物教学的质量,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当然与此同时看,学生也必须改变学习方法。在教学方法上,生物教师应注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学生学习生物的潜能,让学生探索知识,促进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4.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为了提高学生对高中生物课程的兴趣,教师可以在日常的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将教材的课程学习内容和具体实际生活有目的的联系起来,通过生活实际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就是通过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现象来吸引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这一过程中促进学生学到生物科学相关的基本知识。同时,加强生物实验课的日常学习和引导,也能吸引学生用生物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成就感。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展生物知识竞赛等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组织开展各种生物知识竞赛,可以有效地提高生物课程的教学质量,可以促进学生更好的掌握基础知识,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可以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3]

三、结语

总而言之,结合当前高中生物教育现状,虽然高中生物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有许多需要完善和修改的地方,因此加强高中生物教学方法的创新,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树立正确教育质量观,教师要及时进行角色转换,采用现代化的生物教学方法,才能更好的促进生物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伟靖.如何提高高中生物教育教学质量――以梅州市曾宪梓高中生物教育教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