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服务业规划范文
时间:2023-11-17 17:47: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服务业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发展目标:
坚持把服务业发展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坚持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并重,生产业与生活业并举,着力于提速度、增总量、优质量、上水平。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在县域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35%,服务业从业员占县域就业总数的比重达到43%。
二、发展重点:
1、电子商务。电子商务是综合性,战略性和基础性产业,电子商务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发展水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切实按照产业特色化,平台专业化,市场纵深化,应用全域化的发展思路,以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为驱动,放手发展电子商务,充分发挥电子商务在加快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进程中的引领作用,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到2020年电子商务交易总额达到35亿元,网交零售总额占县域社消零总额比重达到10%。
2、现代物流业
(1)加强物流体系建设。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项目支撑,市场推动的原则,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产业。用新机制、新业态,高技术手段改造和提升传统物流业。推进、完善电子信息网络功能;构建交通、仓储、物流配送,信息交换等物流平台;主动融入成渝物流市场,对接及周边二级城市物流市场。打造成渝次区域生产性物流集聚区。
(2)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高起点规划,加快推进粮药物流园区建设。引进一批驰名物流企业入驻,盘活改造提升传统物流市场。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和人才技术支持。重点建设生产性物流集聚区。
(3)全面优化物流体系。切实扶持发展壮大县域物流龙头企业,招商引进国内外品牌物流企业。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业务。引导工业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核心业务逐步实现“主辅分离”,走“归核化”发展路子,为第三方物流业发展助力。
3、旅游业
(1)依托区位优势,产业基础,突出地域特色,文化底蕴,不断丰富旅游产业内容和内涵。通过旅游产业规划,城乡环境改造和城市景观建设,人文底蕴挖掘塑造,优化组合自然资源和历史人文景观,打造全域旅游环境。全面推动浪漫地中海、中华梦幻谷、中国慢谷等一批重大文旅项目建成达效,逐步形成生态田园景区,现代新村景区,现代工业景区,充满浓郁地域特色的城市景区“四位一体”的旅游产业组合体。做响品牌,做优产业,不断提升旅游产业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
(2)大力拓展旅游渠道,围绕“游、购、娱、休闲体验,文化创意”做文章,以“中国死海”为平台构建川中旅游环线。
(3)大力发展餐饮酒店产业。以市场为导向,文化为内核促进餐饮业,酒店业和文化娱乐业有机结合。逐步形成吃住,健身休闲体验,文化创意娱乐于一体的旅游产业链。
4、商贸流通业
(1)围绕构建“成渝黄金节点上的区域性商贸流通产业新兴区”的目标定位,着力构建现代商业流通体系,坚持规划引领,项目支撑,市场主导。着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由投资拉动为主向消费拉动为主转变。以增加总量,优化结构,提升素质,打造品牌,扩大美誉度和辐射范围为着力点,全面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以大型商贸综合体,连锁专营直销,货仓式商场为重点,切实有效地推进商贸流通和现代服务业的持续发展。
(2)创新商贸流通方式。进一步完善县域城市商业综合体、服务业发展集聚区、重点商贸集镇、商业街、特色街、星级农贸市场规划建设。以重点乡镇中心场镇为依托,建设辐射全县城乡的商贸流通产业体系。
5、农村服务业
(1)加快构建和完善以生产销售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和金融服务为主体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2)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扶持力度。积极开展种子统供,重大病虫病防治,农业机械等生产项目。
(3)建设健全农副产品流通体系,充分利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超对接”平台,引进和培育农产品流通企业,构建网络交易和实体店展示销售相结合的现代流通方式,优化农产品流通体系,促进县域农产品畅销。
(4)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户科学储粮,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逐步建立村级服务点。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实施科技入户工程的新型农民培训工程。
篇2
一、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1、对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这是当前我国发展现代服务业面临的最大瓶颈。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经济高速增长,全国各地星罗棋布的经济开发区、工业经济区无不把引进工业项目置于头等重要的地位,招商引资的目光也盯住工业项目不放,促使我国工业经济规模急剧膨胀,在较短的时间内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而现代服务业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增长极,并没有受到应有重视,近年来虽然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相对来讲在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仍相对较低,还不能发挥对于经济的拉动、引导作用。
2、占服务业比重偏低,整体发展速度缓慢
虽然服务业整体的发展速度较高,但总体来看,运输、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比重较高,以金融、房地产、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还没有占据主导地位。从发展速度上来看,“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普遍发展较快,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而广大中西部地区还处在起步阶段,发展速度缓慢。
3、体制改革的滞后约束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制度是经济增长与效率的重要因素。我国三大产业的体制改革,数服务业最为落后。当前现代服务业中的行业垄断现象十分普遍,市场准入机制、定价机制还具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限制较多。这必然造成市场开放不足、市场机制发挥不够,使得现代服务业发展缺乏足够的动力与活力,增长速度缓慢。
4、政策扶持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大
政策的有效保障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坚实基础。当前虽然大环境有利于服务业发展,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也具备服务业发展的各种条件,但仍存在较大困难:一方面缺乏科学的现代服务业规划,导致过度竞争与供应不足并行;另一方面缺乏区域间的互动、交流与合作,导致融资、对接等渠道不畅,影响了现代服务业的联动、网络化发展。
5、人才匮乏日益突出
目前专业人才匮乏已成为现代服务业健康发展的最大障碍。由于缺乏拔尖、创新和高级管理人才,金融业、航空运输业、教育、计算机服务业等行业还不能进入世界一流水平。具体来讲,发达城市主要缺少优秀的现代服务业企业家、品牌经营专门人才、会展会务人才、高新技术专门人才、咨询专业人才等;而中西部地区则由于缺少国内一流的涉及现代服务业的学科和专业,无法培养相关的专业人才。
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中的不足
现代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多因其较强的产业关联性,形成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地方政府发展服务业的最重要抓手之一。然而,当前我国在大力建设集聚区的过程中还存在种种问题,导致当前集聚区吸附、集聚效应无法有效发挥。
1、集聚区布局不合理,集聚功能难以发挥
一方面大多数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存在规模小、产业链不完整,配套不完善,难以称得上真正的集聚区;另一方面部分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由于土地紧缺、区域分割导致集聚区布局不合理。这些问题导致了集聚区的功能和优势得不到发挥,无法将金融、设计、科研等其他相关的配套产业融入到集聚区之中,呈现出资源整合困难的局面。
2、缺乏科学规划,联动作用不明显
目前大多数服务业集聚区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存在着重平面规划、轻产业规划的情况。由于缺乏产业规划的导向作用,许多集聚区在建设过程中产业规模往往无法预测。这就造成了集聚区产业方向不够明确,自然招商引资思路也无法清晰,进而不能对整个集聚区进行科学定位,造成集聚区内产业链条被割断,服务平台无法打造,影响现代服务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
3、周边资源利用不足,缺乏区域间有效互动
目前,多数集聚区尚未形成资源的有效配置,缺乏信息交流、互动、对接的有效平台,还不能形成区域间的资源有效对接,中西部城市与“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等区域的合作发展还有待加强。以上海江桥镇为例,其地理位置优越,具有“国道、高速、轨交、高铁”等交通纵横优势,是连接上海与长三角经济圈的重要枢纽。如果能够充分利用上海的资源优势,与中西部城市形成对接,必然会成为上海地区有资源输出点,进而为盘活区域经济、提高园区吸附集聚功能起到助推作用。然而在载体建设过程中,江桥镇目前生活配套设施完善程度较高,相应的生产性配套服务则较为低端,加上无法切实利用上海优势经济资源,故而难以形成与中西部城市的有效对接,致使产业载体无法引导有效引领区域经济联动发展,打造总部型经济园区困难重重。
4、缺乏公共服务平台,载体功能亟待提升
现代服务业融合了包括金融、商业、旅游、咨询等众多行业,信息与商机的及时性是其发展的基础。而当前集聚区建设多缺乏专业的运营平台:一是咨询引导平台,由权威的专家团队为企业发展提供清晰的规划与思路;二是方案解决平台,依托专业的机构联合体,为企业发展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案;三是良好的融资平台,为企业发展提供资本的持续支撑。因此,当前集聚区建设的重点应从建设转移到打造运营平台、提升载体功能上,以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与真正的跨越式发展。
三、结语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十二五”规划等,都确立了将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经济重点的战略目标,加上当前国际产业转移、城市化等外部条件,可以说,现代服务业发展面临着良好的历史机遇。
然而机遇往往与挑战并行,在看到机遇的同时我们应该清楚认识当前现代服务业发展还存在发展速度缓慢、体制改革滞后、人才匮乏等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在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过程中还没有形成专业、互动的有效平台,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集聚区的快速、持续发展。
篇3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自贸区;城市功能;产业集聚
现代服务业是后工业经济时代城市功能的主要承担者,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载体,能够塑造城市功能和特色,彰显城市的集聚功能和形象,凸显城市的竞争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是全球化的产物,是城市经济参与全球竞争、区域竞争的重要载体。作为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重要功能区域,浦东临港地区通过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立起与区域功能相匹配的现代服务业体系,从而与周边地区错位竞争,加快临港地区城市化、国际化步伐。
一、城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内涵和特征
城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主要是指按照现念统一规划设计,依托交通枢纽和信息网络,以商务楼宇为载体,将相关的专业服务和生活服务配套设施合理有效地集中,在一定区域内形成形态新颖、内外连通、生态协调、资源节约、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具有较强现代服务产业集聚能力的区域。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具备以下四个特征:第一,统一规划,突出城市设计,新老建筑结合,保护历史风貌,打造城市名片。第二,功能集聚,依托信息网络和交通枢纽,完善功能配套,形成产业高地。第三,形态新颖,开发地下空间,建造空中连廊,形成楼宇连通。第四,生态协调,贯彻以人为本,环境优美和谐,注重环保节能,实现资源的集约利用。
与传统商业集中区相比,在区位上,传统商业区源于城市发展的历史进程,一般位于城市中心区,沿城市生活通干道布局,且与城市居民生活区紧密相关;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只有一小部分是从传统商业区拓展而来,更多的则是基于城市用地条件、交通环境及城市产业发展战略与功能地位等多种因素进行叠加的综合选择。从功能上而言,传统商业区以商贸、仓储、运输、餐饮为重点;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以金融、物流、商务办公、科研设计和各类专业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目前, 世界上许多大都市把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作为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举措。
二、临港构建城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
(一)中心城区服务业集聚向城市边缘地区扩散加快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为解决中心城区商务功能过度集中的矛盾,以伦敦、纽约、东京为代表的世界级城市,都经历了由单一的大型CBD模式向多极化、分散化发展的过程。这种演变模式为大都市边缘区域建立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提供了可能,即大都市边缘区域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将有效降低成本,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上海城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的虹桥开发区建设,在服务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上海市逐渐形成了服务业“核心-边缘”的分布模式。探索临港地区城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符合国际和上海市服务业集聚区从城市中心向城市边缘地区转移的经验和趋势。
(二)临港自身产业发展为城市现代服务业集聚提供了条件
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的繁荣本身就会扩大现代服务业的投资空间。临港以“高端制造”、“极端制造”项目为带动,先进制造业发展取得了积极进展,基本形成了发电及输变电设备、大型船舶关键件、海洋工程装备、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大型工程机械制造等五大装备产业集聚。先进制造业的集聚为临港生产业的集聚创造了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二者将共同构成产品研发与制造、金融、保险、物流、教育培训、法律服务和广告营销等互相配套的产业生态集群。以临港强大的制造业优势为基础,发展生产业集聚区潜力巨大。
(三)临港新型城镇化呼唤城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形成
城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规划与建设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需求,它与产业发展阶段和演化规律相对应;反过来也能促进城市服务业效益的提升和集聚效应的扩大。临港地区开发建设十年来,在经济总量发展、产业结构变化和人口发展等因素的驱动下,具有产业集聚、空间集约特点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将应运而生,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现代服务业集约化、节约型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在优化城市产业布局和空间结构布局的同时,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发展也有利于提升人气,为临港的人口导入提供更完善的功能配套,改变临港长期以来“空城循环”的格局。
三、临港构建城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功能定位
(一)制造业升级换代的“加速器”和“助推器”
临港地区是按照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和国际航运中心重要组成部分的定位发展起来的,十年来,以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大型船舶关键件和海洋工程装备等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在临港地区迅速崛起。但与此同时,临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滞后制约了制造业产业链的进一步完善和国际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临港现代服务业要致力于促进制造业向“微笑曲线”两端深度拓展,扩大临港制造业在全国、全世界的品牌效应,推动“临港制造”向“临港智造”转变。
(二)有效集聚人气的强大“磁场”
现代服务业能够有效吸纳就业、集聚人口,对于当下人气不足的临港来说,发挥现代服务业的这种“磁场”效应显得尤为重要。临港要紧紧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快和杭州湾地区联动发展的重要机遇,立足上海市关于把临港建设成为综合性现代化滨海城市的战略定位,大力发展生产业和生活业,不断完善公共服务和商业配套功能,有效提升人气,将临港打造成为配套完善、生活便捷、宜居宜业的现代化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
(三)积极承接自贸区溢出效应的“第一站”
临港是自贸区的直接腹地,也是自贸区功能扩区的首选之地,目前已批复的28平方公里中,有6平方公里落在临港地区。临港要积极对接自贸区,创新各类平台和载体,打造贸易功能板块、金融服务板块和文化产业板块,形成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集聚效应。创新临港“双特”政策与自贸区制度优势结合的方式,在现代服务业领域加速形成叠加效应,加快服务经济空间载体建设,打造保税展示、金融服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溢出载体。
四、未来3~5年临港构建城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空间布局
未来3~5年,临港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应初步形成高效生产服务体系、优质生活服务体系,城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集聚效应、辐射效应日益凸显,为临港制造业转型升级、城市功能提升、集聚人气发挥重要作用。
(一)主城区:生活业快速发展格局基本确立
临港主城区是以5.6平方公里的滴水湖为中心的城市综合生活服务区,作为为港、城、区提供全方位、高品质服务功能的核心区,主城区要重点发展商业、居住、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生活业,基本形成功能多元、方便快捷的生活业发展体系,为临港的人口导入提供较为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有效改善目前生活服务业的“短板”现状。按照临港2020年建成一座80万人口的新城目标,未来3~5年,临港主城区的生活业至少要达到满足50~60万人口需求的规模。
(二)主产业区:生产业集聚态势初步形成
主产业区是上海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促进区内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转型发展,配合重点产业集群,积极发展以“主体多元化、产业融合化、服务专业化、业态新型化”为特征的生产业。未来3~5年,在主产业区初步建立3~4个以研发设计、金融服务、电子商务、教育培训等为主的生产业集群,同时加强平台建设,初步形成2~3个为企业提供自主创新、金融服务的专业服务平台。
(三)综合区:都市型现代服务业体系初见雏形
作为主城区城市服务功能的延伸区域,综合区着重发挥高品质生态环境优势,大力发展与城市功能和生态环境相协调的都市型现代服务业,聚焦产业高端性、环境相容性、服务综合性、土地集约性等特点,积极培育旅游度假、健康养生、运动休闲、文化创意等都市型现代服务业。未来3~5年,临港要打造并打响1~2个国际大型赛事和生态休闲旅游品牌,扩大临港在上海市、长三角乃至全国、全世界的影响力。
五、临港构建城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产业发展
临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要围绕自贸区建设,选择产业关联性强、能够有效整合上下游产业链的产业,发挥吸纳就业、提升人气的作用,同时凸显临港的空间优势、环境优势和海洋特色。
(一)大力发展与自贸区紧密互动的金融、航运、贸易服务业
临港要主动对接自贸区,充分发挥自贸区的溢出效应和集聚效应,打造金融、航运、贸易、文化、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板块。浦东开发开放的“主力部队”――四大开发公司在临港开发建设的项目中有不少与自贸区建设紧密相关的,如外高桥集团在临港规划的进口商品、进口汽车和进口食品三个保税展示交易中心和自贸区文化贸易基地在临港的延伸,陆家嘴集团与港城集团合作开发的城市综合体――自由贸易广场等。依托这些项目和平台,临港与自贸区合作的密切程度将大大提升,现代服务业产业链也将进一步向国际化、高端化和专业化方向延伸。
(二)大力发展有利于吸纳就业和集聚人气的服务业
就临港的城市化水平现状来看,发展有利于吸纳就业、提升人气的产业是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的首要任务,如大健康产业、房地产业。大健康产业集医疗保健、疗养康复、养生养老、健康管理等于一体,产业链集成度高,易形成产业和就业的集群效应。临港优越的生态环境非常有利于发展大健康产业,而自贸区关于外资医疗机构的开放政策也有助于临港大健康产业主体的培育。房地产业具有产业关联性高、产业带动能力强的特点,就临港来说,发展多层次、多元化的房地产业不仅为相关产业发展提供支撑,更是集聚人气、实现安居乐业和职住平衡的重要途径。
(三)大力发展体现临港空间优势与海洋特色的服务业
临港区域范围大、空间大,315平方公里的土地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后发优势,大量的土地储备能够有效满足未来的城区开发和产业发展。作为杭州湾北岸先进制造业集聚带的核心区域,临港地区通江达海,海洋资源相对集中,海洋产业已具备一定基础,有条件打造成为一座真正意义的海洋城,推动上海从“大江时代”逐步走向“大海时代”。临港应积极发挥空间优势和海洋资源优势,引进国际大型主题公园、国际大型体育赛事在临港落户,同时打造集海洋文化创意、海洋会展、海洋工业旅游、海洋观光旅游为一体的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地。
参考文献:
[1]段兆广,张伟,朱跃华.略论城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规划与建设[C].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07.
[2]周秀华.大都市边缘区域现代服务业集聚的研究――以上海市浦东新区惠南镇为例[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
[3]陈陈,何骏.全球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崛起及中国的对策[J].经济地理,2009(06).
篇4
关键词:都市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形成与发展机制 实证分析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加速器”和提高现代服务业水平的有效途径。其依靠区域特色和功能,对拓展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空间,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升城市综合功能,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涵义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现代服务业中的新型业态和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它是具有多种类型和功能,按照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同类或相关服务业企业集聚互动,形成的具有较强资源整合和辐射带动功能的集聚区域的总称。
2004年上海市率先引入集聚区的概念,并基于上海城市经济特色,把集聚区定义为微型cbd,主要指商务楼宇、星级宾馆及相关休闲、生活配套设施较为集中,商务、生态和人文环境协调,具有较强吸引国内外现代服务业知名企业集聚能力的区域。当前,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正逐步从单一概念,转变为一个具有丰富内涵和外延的完整体系。它具有统一规划,产业特色鲜明,核心业态优势突出,空间相对集中,发展集约,资源共享的特点。
二、浦东南部加快建立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必要性
1、是上海加快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需要。
按照上海市政府2005年的《上海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纲要》中提出的思路,上海要重点打造出集功能和形象为一体的“三带19区”现代服务业新亮点。
2、是新浦东加快结构转型,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需要。
浦东新区四届人大四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十二五”期间浦东要推进国际贸易中心核心功能区建设,提升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目前浦东中南部由于历史的原因,服务业发展一直比较滞后,到目前为止,对外贸易占服务业的比重很小,更没有城市综合体和商务商业集聚区。在建中的五角世贸商城使浦东南部具备了开展进出口贸易和会展旅游的硬件条件。
3、是浦东南部重镇惠南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现实的需要
惠南镇自1886年建制至2008年3月,一直是县府、区府所在地,它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2009年5月以来,随着国家战略——南汇整体划入浦东,惠南镇融入了大浦东的二次创业中。惠南镇是在南汇旧县城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新市镇。当前,惠南镇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还比较落后,运用高科技和高技术的智能化经营服务门类还屈指可数,传统服务业占据主要位置。
三、把浦东惠南镇五角世贸商城及周边建成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1、区位优势
在浦东新区惠南镇城区的东北部的城东路和下盐公路口,建有一个建筑体量达48万平方米商城,其规划设计受美国五角大楼外形启发为五角状,并分别区划为欧洲、美洲、亚洲、澳洲和非洲五大区,它就是上海五角世贸商城。它紧邻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仅相距8公里)和洋山深水港两大国际航运中心,离上海迪斯尼也仅8公里。
2、资源优势
五角世贸商城的建设得到了国家商务部、海关总署和市商务委、上海市海关的关心支持,上海海关于2007年授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保税仓库”、2008年授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监管仓库”。国家商务部于授牌2008年4月授牌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区域采购物流中心”、2008年9月授牌“上海进口产品展贸中心”(以下简称“进口中心”)和“联合国上海采购物流中心”等。
3、配套优势
上海五角世贸商城正式运营后,将形成12000家展位,3000个车位的特大型商贸中心。商城本身能解决适量的配套服务功能,但倘若运作成功,将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这就为周边区域发展商业设施,进行商业集聚提供了依据。
五角世贸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将以科学严整的、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前沿现代的建筑设计,和谐完美的城市景观以及强大的经济蕴藏力,成为惠南现代化服务型城市的形象标志。
四、推进建设浦东惠南镇五角世贸商城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措施
1.强化规划引导
要高水平、高起点地做好浦东南部以五角世贸商城为主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专项规划设计。有关部门一方面要修编好集聚区发展规划,要按照专业集聚、梯次推进、增强辐射的原则,坚持长谋远算,总体规划,分布实施,既要立足当前,又要为未来发展留足空间。
2.加大政策扶持
针对五角世贸商城要建成“上海进口产品展贸中心”和“联合国上海采购物流中心”的目标,要加大财政扶持。浦东新区政府在已确定拨付区服务业引导资金中,建议重点支持五角世贸商城的“进口中心”的建设和发展;要加大金融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对五角世贸商城周边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对引进的服务业企业加大信贷支持。
3.构建服务工作长效机制
建设五角世贸商城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城市土地、交通设施、人文景观等许多资源要素,要切实保证集聚区建设目标的实现,进一步完善市区镇三级推进“上海进口商品展示贸易中心”建设的机制,明确深化推进集聚区规划建设的责任主体,形成条块结合的工作组织体系。
参考文献:
[1]王玉婧.可持续发展理论探源及其经济学思考[j].经济问题探索,2004,(7):11-13.
篇5
关键词 渐进危机事件;汶川地震;影响
现代服务业是经济的晴雨表,受经济波动影响较大,正确分析危机事件对西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形势的影响不仅有助于对西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做出恰当判断,而且对于易受经济、政治、自然等诸多因素影响的现代服务业来说,具有一定的现实与理论意义。
一、历史危机事件对西部现代服务业的影响
现代服务业提供服务产品,服务产品的收入弹性大,在经济不景气的时期,服务产值呈现较大的回落。在经济繁荣时期,又是高增长的行业。改革开放后,从现代服务业产值的增长率来看,现代服务业随着宏观经济发展,呈现出较大的波动,下面对现代服务业增长率波动较大的年份进行分析:即 1981年、1986年、1989年、1996年、1997年及其2003年。
1.改革开放后历次通货膨胀
现代服务业受宏观经济的影响十分明显,一般说来,通货膨胀之后,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效应会在接下来的半年或者是一年后开始显现,物价开始回落,经济状况呈现出波动,现代服务业受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也呈现出波动。从价格指数和货币供应量上进行考察,我国改革开放后经历了1980年、1984―1985年、1987―1989年、1993―1995年四次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之后,国家采用相应的系列限价治理措施,服务产值开始回落。
2.1989年
1989年我国国内发生了 ,世界上主要的经济发达国家对中国进行了经济封锁 ,这给西部的经济尤其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影响。1988年,西部现代服务业产值为817.38亿元,增长率为30.93%,西部现代服务业正处于改革开放以来一个高速增长的阶段,1989年,现代服务业受到的影响,同时受到国内宏观调控抑制通货膨胀的后续影响,国内现代服务业产值为981.65亿元,年增长率急剧下降到20.10%,下降了10.83个百分点。1989年的风波第一次让现代服务业界切身感受到了现代服务业比工业和农业发展更存在风险。
3.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亚洲金融危机对东南亚各国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最为突出是泰国、印尼、韩国,再加之中国香港、澳门,不光是现代服务业产值严重下滑,经济全面下滑,而导致现代服务业需求明显减少,当年对西部的影响比较大,1996年,西部现代服务业产值为4051.91亿元,年增长率为19.28%,到1997年,西部现代服务业产值为4603.64亿元,年增长率下降到13.62%。由于西部与生活相关的现代服务业占有的比重较大,相对于东部地区而言,亚洲金融危机对西部现代服务业的影响有限。
4.2003年 “非典” 疫情
据摩根斯坦利首席经济师斯蒂芬・罗奇曾分析,“非典”对经济的影响主要局限于服务行业。2003年非典疫情集中在第二季度,为了防止疫情扩散,各地区明令禁止外出旅游,许多商务活动被迫取消,行业产值受到影响,如餐饮业产值下降;交通运输产值出现下滑,旅游业受影响严重,商贸流通也受到了一定影响。总体说来,受到的影响不是太大,就从现代服务业的年增长率来看,2003年比2002年西部现代服务业的增长率只下降了0.6个百分点,第一次反映出了西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巨大韧性。
二、汶川地震对西部现代服务业的影响
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灾害波及四川、甘肃、陕西、重庆、云南等10省(区、市)的417个县(市、区),总面积约50万平方公里。极重灾区四川、甘肃、陕西3省以及重灾区的51个县(市、区),总面积132596平方公里。1特大地震灾害对全国经济,特别是西部现代服务业受到的冲击尤为突出。
1.对现代服务业载体造成损毁
经济繁荣、科教文化发达,交通、通讯、金融设施完善,才能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便捷的条件和坚实的后盾。这次地震灾害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几个主要灾区四川、甘肃和陕西等地地震灾害及其引发的次生灾害的发生导致这些地区直接经济损失达8437.7亿元,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明显减缓,现代服务业载体资源元气大伤。根据《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统计数据,5.12汶川大地震损毁公路34125公里,受损学校7444所,受损医疗卫生机构11028所。通讯方面,需要恢复重建固定通信网交换机113万线、宽带接入设备56万线,业务用房68.7万平方米,重建邮政综合生产营业用房57处、邮政支局385处、邮政设备设施2178台。商贸设施来看,需要恢复重建批发市场181个,零售百货店39个。金融机构修缮加固网点2315个,原址重建789个,异地新建294个。从旅游来看,需要恢复重建都江堰、青城山、九寨沟、黄龙等景区景点。
2.对西部现代服务业支撑行业形成冲击
按照李江帆的现代服务业行业支柱行业的分类方法2,以现代服务业各个行业占现代服务业比重超过10%为标准,据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整体上来看,构成西部现代服务业两个支柱的行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分别占15.9%和19.0%。这两个行业发展很大程度依赖交通、通讯的支撑条件,目前交通、通讯、商贸正在逐渐恢复中,这对西部现代服务业支撑行业发展直接形成冲击。以重灾区省份之一四川为例,四川的支柱行业既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也包括了房地产业,分别占现代服务业产值的13.8%、16.6%、10.3%3。根据四川省统计局的统计,2008年二季度四川批发零售业发展受挫,批发业企业的企业家信心指数较上季度下降6.7点,降至120.1点;零售业企业的企业家信心指数较上季度下降14.5点,降至129.8点。总体说来,汶川地震对西部服务业支柱行业形成了较大的冲击。
3.西部现代服务产品的有效需求直线下降
现代服务业需求收入弹性高,地震灾害期间,对生活和生产、生产相关的现代服务业需求急剧减少。重灾区经济受到重创,居民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居民对食品、用品需求量明显增加,对现代服务业产品的需求相对减少,对生产性现代服务业需求减少。地震灾害之后,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开始恢复,在重建恢复期间,现代服务业的有效需求较地震灾害期间有所回升;但与上年同期相比,有效需求仍然不足。在房产需求上,除了重灾区地震造成大量房屋倒坍、损毁,需要政府主导重修重建。西部其他地区由于地震的带给居民的巨大负面影响(包括心理)及其对房屋安全性的考虑,将使部分购房者暂缓入市,持币待购,房产需求明显减少,从而使原本就低迷的房产市场更加下滑。在旅游需求上,大地震对西部的旅游需求形成较大的冲击,不仅重灾区居民的出游需求将会受到抑制,而且全国其他地方的游客出于安全考虑也将回避灾区景点,导致近段时期西部地区的旅游业有效需求明显下降。
三、汶川地震对西部现代服务业带来的新机遇
汶川 “5.12” 特大地震及其次生灾害给西部现代服务业发展形成重创,同时大地震为现代服务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空间布局、及其现代服务业投资带来了新的机遇。
1.优化现代服务业空间布局
大地震破坏了西部地区现代服务业部分载体,这为现代服务业优化空间布局带来了非自愿选择的机遇,在修复重建的过程中,西部现代服务业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遵循主体功能区规划原则,依据生态维、产业维、城市维“三维协调”原理,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促进生产业集聚化、消费业均衡化。目前西部是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发展原先工业基础较好的重庆、成都、西安和广西等地区,将其变为西部重点生产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以研发、采购、储存、销售、售后服务为代表的生产性现代服务业,在消费性现代服务业方面,结合区域优势,将消费性现代服务业在空间上实现均衡布局,推进实现消费性现代服务业的公共服务均等化。
2.灾后重建为服务投资带来新机遇
根据《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恢复重建资金总需求经测算约为1万亿元。灾后重建坚持创新机制,协作共建,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多元投资”的重建机制,把自力更生、生产自救与多方支持、对口支援结合起来。目前主要通过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对口支援、社会募集、国内银行贷款、资本市场融资、国外优惠紧急贷款、城乡居民自有和自筹资金、企业自有和自筹资金等多种方式筹措资金,广泛吸引了社会各界参与灾后重建。现代服务业投资主要集中在重建恢复各类景区,建设重点旅游区,打造精品旅游线;恢复重建商贸网点;恢复重建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金融分支机构,重建营业用房、金库、金融网络信息系统等方面。地震灾害在对西部现代服务业形成重创的同时也为巨大投资将拉动服务经济增长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3.为服务业创新发展带来的新机遇
目前,现代信息技术与科技成果的广泛运用,服务业创新发展是大势所趋,传统跨国公司日益向服务型跨国公司转型,通过掌控研发和市场营销等核心环节,在国际分工中支配力、影响力不断提高,在国际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中处于高端。西部服务业发展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在灾后重建的大环境中,给西部服务业创新发展带来了如下机遇。①灾后重建为服务业发展带来新的技术和信息。②现代服务业中的先导产业为服务业创新发展带来的机遇。③发达国家发达地区聚焦西部带来的新机遇。
四、西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形势
总体说来,西部现代服务业在曲折中前进。就目前来看,西部现代服务业确实面临严峻的考验,汶川大地震对西部现代服务业形成空前的影响,加之其他因素的影响,西部现代服务业发展形势不容乐观。如果2008年第四季度及其来年国家宏观经济总体平稳运行,西部不再遭遇大的自然灾害或者受到其它突发事件的影响,尽管西部现代服务业产值增速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缓,但仍然有望继续保持较好的增长态势。
参考文献
牛文元.中国可持续发展总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李江帆.中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魏小安、曾博伟. 汶川地震后中国旅游形势分析与判断[J]. 旅游学刊. 2008(8).
徐竟成、范海青.论传统服务业的生态化建设[J].四川环境.2006(4).
李双成、赵志强. 汶川大地震灾后成都市文化旅游设施恢复重建规划战略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2008(4).
基金项目:四川循环经济研究中心项目(编号:XHJJ-15)。
作者简介:
篇6
[关键词]盘锦;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中图分类号]F7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29-0097-02
1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内涵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以某一服务产业为主体,相关服务产业相配套,产业特色鲜明,空间相对集中,具有资源集合、产业集群、服务集成功能,现代服务业集聚达到一定水平的区域。服务业集聚区是加快服务业发展的途径和突破口,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服务业高端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国内外的实践也充分证明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是一个区域整体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曼哈顿中城和芝加哥的鲁普区,我国的上海、深圳等多年的强势发展都与集聚区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2盘锦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基本现状及前景规划
2.1盘锦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基本现状
(1)集聚区建设初具规模。目前盘锦市已形成兴隆台中央商务区、盘锦兴隆石化物流园、辽河文化产业园等十一个服务业集聚区,涉及商务、商贸流通等五种产业类型。
(2)集聚区专业化程度逐步提高。兴隆台中央商务区作为盘锦市的商业中心,服务业集聚已达一定规模。北部专业化市场以发展家居装饰、建材和汽车为主导产业,形成产业发展集群。同时我市还形成了盘锦兴隆石化物流园、湿地生态旅游度假区等一批专业化集聚区。
(3)集聚区成为投资的新热点。围绕向海发展、全面转型这一主线,盘锦市成功引进了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前景广的商业及地产项目,这些具有“发动机”效应的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标志着盘锦现代服务业已驶入了高水平发展、快速发展的新航线。
2.2盘锦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前景规划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以城市化发展为契机,坚持“城区、园区、基地、项目”多轮联动发展,形成服务业合理规划布局,并促进集聚发展。未来我市的服务业将以城市中心商务区、临港工业区、旅游度假区、辽河文化产业园区为支撑,实现服务业的集群化、高端化发展。通过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将我市打造成为特色鲜明的区域消费中心、旅游中心、居住中心和职业教育中心。
3盘锦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优势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
3.1盘锦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优势
(1)无可替代的区位优势。盘锦作为东北内陆、内蒙古大部分地区乃至东北亚最重要、最便捷、最经济的出海之地,其区位优势不言而喻。超前谋划建设的交通运输体系,也为盘锦“十二五”经济的腾飞铺下了一条 “黄金通道”。另外,盘锦不仅居于东北亚经济圈与环渤海经济圈的交叉点,置身于东北经济区域与华北经济区域的融汇处,而且还处于辽宁沿海经济带、辽西北发展区域和沈阳经济区几大板块叠合之处,这不仅可以使盘锦市接受各地的发展辐射,而且也可以吸引腹地和国外优势资本、产业、技术、人才等来此聚集。
(2)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石油之城,鱼米之乡。”盘锦这片黑土地,物华天宝,具有许多丰富独特的自然资源。尽管经过多年开采,油气采掘业还有能力在未来二十年里维持相对稳产,这为我们发展石化产业提供了资源。可再生资源如水稻、芦苇、水产品等随着相关高端加工产业的介入价值效益也正快速显现。盘锦市更有世界上罕见的红海滩奇观和世界面积最大、生态系统保存得最完整的苇海湿地两大垄断性优势资源,是我们发展旅游业的法宝。
(3)接踵而至的政策支持。“好风凭借力”,正当其这几年顺水行舟之际,盘锦市又得到了国家和省多项政策的支持。从东北振兴战略到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从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到辽宁省城乡一体化综合改革试验区,从辽宁省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市到辽滨成为省综合改革试验区,无一不为盘锦市加快发展提供重大历史机遇,注入了强大的发展动力。
(4)蓄势待发的坚实基础。近几年,盘锦市服务业的发展驶入了快车道,总体发展态势良好。兴隆台中央商务区功能日趋完备,中心辐射作用日益强大;“5+1”等一大批地产项目相继开工,将会大幅度提升盘锦的人居环境水准;同时,大批产业园区开始兴建。这些都为盘锦进一步发展服务业集聚区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3.2我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
(1)集聚规模偏小、集聚程度偏低。目前盘锦市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还存在集聚规模偏小、集聚程度偏低的问题。服务企业“小、散、弱”;服务业人才匮乏,储备严重不足;中介、创意设计等领域发展滞后,缺少科技研发、软件信息等高端生产业企业。
(2)过度依赖政府政策、市场活力不足。盘锦市集聚区的发展总体上依赖政府的政策引导和扶持。大多数商务区、产业园区的建设都是在政府的规划和引导下进行的;集聚区的进一步规范化、完善化也都在政府引领下进行。针对目前服务业发展基础不牢、活力不足的实际情况,政府引领是上上之选,但政府推动的后果是削弱了市场的主导作用,进而制约了我市服务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3)集聚区项目进展有待进一步提速。集聚区内部分在建项目建设速度相对滞缓。部分集聚区涉及旧住宅、旧商业用地的拆迁工作有待积极推进;集聚区在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等领域的人才引进、培养相对迟缓;部分地区缺乏重大项目统一的协调机制,招商项目后续服务跟进不够等。以上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集聚区建设的发展进程。
(4)服务业产业布局不均衡,传统业态比重较高。盘锦市服务业布局不均衡主要体现在南快北慢、东好西差,兴隆台区以南服务业发展迅速,而双台子区以北服务业发展缓慢且处于低端消费水平,城市西部则更是服务业发展的最缓慢的区域。传统服务业仍占主导地位,零售批发业、餐饮业、交通运输业、房地产业占服务业比重达70%以上,而现代物流、中介等生产业和社会化养老、社区服务等生活业比重小、总体发展水平低。
4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对策建议
4.1制定导向清晰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规划
在全市总体经济格局的基础上,制定针对每个集聚区的、详细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每一个集聚区产业定位、功能定位。另外还要注重集聚区规划与区域规划、服务业总规划,各园区、城市带建设之间的衔接协调。引导集聚区所属各区、县及开发区错位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实现以规划引领服务业集聚区的良性发展。
4.2优化服务业集聚区的区域布局
未来盘锦将通过“五点”城市带和十个新市镇的建设,加快城市化的进程。在这一过程中,应该提前谋划一些能够引领这些地区发展的服务业集聚区,促进服务业区域合理布局、协调发展。着力布局一些生产业的产业园区,既推动这些地区服务业的发展,又弥补我市服务业链条的断点。
4.3构建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大力发展面向民生的生活业,提高城市满足市民需求的能力。让各区域依托自身优势,发展与周边产业集群和百姓生活消费密切相关的生活业,增强商贸居住、休闲娱乐、公共服务等综合功能。构建高效的生产体系。盘锦立体交通网络的建设,让盘锦成为区域的枢纽,这对于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等生产业同样是一大机遇。
4.4打造最优越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支撑环境
(1)政策环境。①积极引导。合理规划集聚区的布局,促使集聚区科学发展。根据盘锦市服务业发展现状和集聚区发展的特点,重点引进高端服务业企业。引导入驻集聚区的企业走品牌化发展、联合发展之路。引导各类集聚区内的企业瞄准本行业标准,积极创建自己的专利。②政策支持。目前,盘锦市向城区下放权力73项,把权力下放作为激活城区经济、发展服务业的关键。同时,对入驻集聚区的企业实行注册登记“一条龙”服务。进一步明确重大项目减免、返还土地收益等优惠政策。③加大财政扶持。市政府已确定拨付市服务业引导资金,建议重点支持集聚区的发展。同时,建议市科技专项发展资金、文化产业发展资金、市场建设资金等专项资金应向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适度倾斜。④加大税收优惠。用足用好国家、省、市现有各项税收优惠政策。部分地方税减免可向集聚区内鼓励发展的服务业企业做些优惠倾斜。
(2)人才环境。加大人才培训力度,鼓励服务业人才的继续教育,积极发展职业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各类社会机构的作用,培养急需人才。鼓励企业与省、市大学、院所联合建立人才培养基地,进行人才孵化和专业技能强化,为集聚区可持续发展储备人才。 努力改善吸纳人才软硬环境。目前,我市已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引进人才和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若干方案,吸引各类人才向盘锦集聚。还要加大力度引进金融、软件、现代物流等高端创新人才,并通过其品牌效应和知名度,吸引更多人才,降低企业的搜寻成本。
(3)金融环境。鼓励全市金融机构对集聚区内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服务业企业加大信贷支持。重点支持符合条件的集聚区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积极拓宽项目筹资渠道。
(4)政务环境。公共服务平台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是提升集聚区服务功能的重要载体,应针对不同集聚区的特点,督促各集聚区增强公共服务功能。抓紧建设一批公共管理平台、信息平台、技术平台、交易平台和知识产权保护平台,为入区企业提供配套服务。建立积极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将集聚区建设和发展情况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考核体系,与领导干部绩效挂钩,建立集聚区发展指标体系,对集聚区发展进行监测,为各级政府全面掌握集聚区发展动态,指导集聚区发展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篇7
论文关键词:现代服务业;济南;加快发展;产业结构升级
当代经济中,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达水平,现代服务业的兴旺发达程度已经成为衡量城市现代化、国际化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济南市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把繁荣发展服务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构筑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体系。面对建设和谐社会的新形势,面对更为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面对国际服务业转移的大背景,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优势,抢占先机,全面提升济南现代服务业水平,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现代服务业的基本内涵
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高度发展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而发展起来的服务业。
(一)服务业正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是现代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动力。经济发展史表明,产业结构的演进呈现一定的规律性。总体说来,产业结构的演进是由需求拉动和技术进步推动的结果。一方面,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程度密切相关。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水平不断提高,需求必然发生相应变化,需求的变化必然带来投资和生产的变化,从而拉动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另一方面,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产业结构变动呈现出不断从低级向高级演进的趋势.第一、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日趋提高.逐渐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本质是市场化和新型工业化的必然要求,没有现代服务业,就没有新型工业化道路。产业经济理论和国际经验表明,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期一般发生在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由低收入向中上等收入水平转化的时期。逐步发达的现代服务业可以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创业的氛围,可以与现代制造业形成互动的机制,从而强力拉动经济的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在发达的现代服务业基础上,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进而实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道路,服务业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具有突出的重要地位。没有服务业发展的支撑,工业化只能停留在比较初级的阶段。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在工业产品的附加值构成中.纯粹制造环节所占的比重越来越低,而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中物流与营销、研发、人力资源开发、软件和信息服务、金融服务、会计审计、律师等专业化生产服务和中介服务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成为企业提高竞争效益的主导因素。
(三)现代服务业是现代经济贸易增长的主要力量,也是世界经济产业转移的新领域。20世纪90年代以后,现代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日趋上升,优化了服务业的内部结构,尤其是发达国家,现代服务业的增长速度普遍超出了服务业的平均水平。近年来.随着服务贸易的增长,服务外包在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异军突起、发展迅猛,成为现代服务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一些发展中国家从“世界工厂”发展成为“世界办公室”,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区域中心逐步形成“总部经济”效应。数据显示,目前全球服务外包的市场规模以每年20%一30%的幅度急剧扩张,全美2600多万企业中,采用项目外包的超过2/3。特别是在IT产业,2006年全球外包服务总量3465亿元。近年来,我国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出口的急剧增长正是得益于此。
二、济南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必要性
济南是山东省的省会,拥有独特的资源禀赋和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独特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济南省会经济发展的重点之一。
1.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完善城市功能、构建济南都市圈的迫切需要。随着区域一体化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山东省“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出在城市空间布局上继续推进城市化发展战略,明确要“重点发展济南都市圈”,并制定了涉及济南、淄博、泰安等7个地级市的《济南都市圈规划》。济南作为都市圈内各地区的经济联系中心,担负着为济南都市圈内其它城市提供生产服务和发展机会、带动都市圈整合发展的任务,担负着积极承担济南都市圈吸引外部经济要素、对外辐射经济功能的窗口和枢纽职能。《济南都市圈规划》明确提出,要把济南建设成为“以现代服务业和总部经济为主导,以机械装备与交通设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两大产业链为内核的制造业发达的综合性省会城市”。未来一段时间,现代服务业作为潜力最大的产业能否快速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济南和整个都市圈经济的增长速度。
2.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优化济南城市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国际经验表明,如果现代服务业发展不上去,传统服务业也难以实现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中长期的基本战略来考虑。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济南工业兴市战略的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成为济南经济发展的主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要有现代服务业作支撑,在更高层次上为推动济南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供保证。一方面,现代服务业可以使企业提升研发、营销和管理水平,提高产品附加值,有利于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新型工业化道路也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新型工业化为发展提供“硬件”,而现代服务业为新型工业化提供“软件”,两者同步发展,有利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3.发展现代服务业,是缓解济南市就业压力、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当前的就业问题既有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和国有资产布局优化所造成的结构性劳动力转移问题,又有“三农”带来的农村劳动力出路问题。这种双重转变造成的就业难题,将是济南面临的主要就业压力。
近年来,随着济南国有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前几年因高校扩招而延缓至今的就业高峰问题,济南同样面临着沉重的就业压力。立足济南实际,加快发展具有济南特色的现代服务业,必将有力地缓解济南的就业压力。
三、济南现代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济南市服务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服务业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但与发达地区和现代化一流中心城区的要求相比,济南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主要反映在速度、结构、规模、数量、品牌等几个方面。
一是从产业内部结构看,济南现代服务业所占比重明显偏低。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应运而生的,目前济南的服务业所占比重偏低,这与二次产业总量不高有很大关系。除市中、历下两个区外,其他县市区现代服务业不仅总量不足,发展不平衡,而且内部结构也不尽合理。主要集中在商贸、餐饮、房地产等传统服务业上,信息咨询、金融、教育培训、综合技术服务、会计、法律服务、文化娱乐等知识密集型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服务业仍然处于低层次结构水平。
二是从产业内企业规模看,济南现代服务业企业规模偏小。现有现代服务业中,除金融和软件业的浪潮、中创外,其他类型的小规模企业占绝大多数,大型龙头企业比较少,中等规模企业的实力不足,还不足以成为发展的中坚力量。以物流企业为例,虽然以盖家沟、黄点、零点等十大物流中心汇聚了宝供物流、华宇物流、海尔物流等知名企业,但物流中心更多的还是大量的中小企业,其中不乏那些只有“一台车、三个人”的个体物流企业。
三是从经济结构上看,济南现代服务业总量偏少。济南现代服务业虽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总量上仍显偏少。据统计,2006年全市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占全市增加值比重为47.5%,拉动GDP增长8.1个百分点,而现代服务业仅占第三产业的43.2%,现代服务业完成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不到25%,对GDP的拉动作用不足4%,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距离建设都市圈中心城市的要求相去甚远。
四是从发展程度看,济南现代服务业知名品牌、支柱企业屈指可数。品牌战略是提升企业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目前无论济南引进的现代服务业企业还是济南本土企业当中,知名品牌企业屈指可数。
四、加快发展济南现代服务业的对策建议
(一)发挥后发优势,构建清晰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思路。现代服务业是现代都市发展的助推器,要把发展现代服务业摆在全局发展的重要位置,从战略高度上提升认识,从根源上破除忽视服务业发展的旧有思维,将现代服务业作为一个战略产业。首先,创新发展思路,以“合理布局、完善功能,提升能级、突出特色”为原则,尽快出台未来段时期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具体措施。统筹发展和着力解决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关键性问题,突出重点、提前布局,增加投入,提高现代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其次,突出济南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特点,加强产业规划,选准发展重点,加快发展以现代金融、现代物流、软件等为主的生产业,加快发展以会展、房地产、新型旅游等为主的城市功能业,加快发展包括教育、卫生、文化等在内的文化知识业,形成符合济南都市圈中心城市功能要求、体现资源比较优势的支柱产业。第三,发挥省城优势,明确发展目标。最近出台的《山东省“十一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山东省服务业要按照“一圈”、“一群”、“一带”的空间布局,重点发展以济南为核心的都市服务业聚集圈、以青岛为龙头的半岛城市服务业聚集群、鲁西南服务业聚集带,并提出了到2010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7%,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人数比重达到35%的具体目标。作为全省现代服务业的龙头,济南应进一步明确下步发展的具体增长目标和发展重点,制定切实可行的保证措施,为下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优化发展环境,积极推进现代服务业市场化改革。良好的发展环境,是现代服务业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必须进一步加快市场化建设,构建完善规范的现代服务市场体系。第一,加快垄断行业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推进经济资源配置由政府为主向市场为主转变。第二,深化服务业企业改革,推进产权多元化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多层面扶持服务业龙头骨干企业加快发展,做大做强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集团。第三,引导和创造服务需求。引导工业企业将其核心竞争力之外的附属服务剥离为社会化的专业服务、推进企事业单位的服务改革、充分吸收国际服务业外包等,扩大现代服务业的需求。第四,强化公共服务职能,扩展公共服务领域,打造服务平台,进一步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在重视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更加重视相关制度规则等的软件建设,以利于更好地利用公共服务设施提供更多更好的衍生产品。第五,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与实施城镇化战略有效结合起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建立专业服务镇、专业服务街,通过城镇化建设逐步缩小城乡服务业水平差距。
(三)加强科技创新,提高现代服务业行业水准和效率。一是要增加科技投人、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大力推进服务业科技进步与创新,发展高附加值服务业,加大科技在现代服务业中的含量和渗透,优先发展技术含量高、关联性大的现代服务业,积极运用现代经营方式、服务技术和流动组织管理手段,改造传统服务业,全面提升企业素质、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二是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制定有利于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科技产业政策,形成符合现代服务业技术进步要求的新机制,有效整合济南都市圈内的科技资源,促进科技成果在现代服务领域的广泛应用。三是要加快推进服务业信息化进程,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推广和使用为重点,加强信息技术对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产业的改造和提升。
篇8
关键词:江苏;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对策
现代服务业以“新技术、新服务、新业态”三大服务方式,创造需求,引导城市消费。相比传统服务业来说,具有三大特征,即高技术性,知识性,新兴性。我国现代服务业包括:基础服务(包括通信服务和信息服务)、个人消费服务(包括教育、餐饮、商品零售、医疗保健、住宿旅游、文化娱乐、房地产等)、公共服务(包括政府的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公共管理服务、医疗以及公益性信息服务等)、生产和市场服务(包括电子商务、批发、金融、物流、农业支撑服务以及中介和咨询等专业服务)。结合江苏经济的实际发展,江苏现代服务业主要包括行业:金融保险业,电信业,房地产业,物流业,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医疗和文体业,社会服务业。
一、江苏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
2007年以后,江苏引入外资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然而,调查显示江苏服务业发展水平不高,外资的利用比例比较小。依靠第二产业,来带动江苏经济发展。当下正逐渐形成以“第二产业、服务业为主”的新局面。
江苏服务业发展迅速。2000年至2013年,江苏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从27%上升到37%,每年平均上升7.69%,年均增加就业43.78万人。第三产业的贡献率从2000年的31.4%增长到42.3%,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拉动具有阶段性,2000年至2007年从3.3%上升到5.8%,2007年至2008年从5.8%下降到4.6%,2009年至2010年处于平稳期,保持在4.9%。2011年下降到4.6%。2012年至2013年均下降到4.0%。究其主要原因,2000年以后,江苏工业迅猛发展,第二产业发展速度快于第三产业;一直到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江苏第二产业增长到峰值,后来缓慢下降,服务业增长速度超过第二产业。表1是分行业地区生产总值,重点描述第三产业,其中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在第三产业中居于前三位。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从2010年的17131.45亿元上升到2013年的26421.65亿元,江苏服务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业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之一。
二、江苏现代服务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自身环境的约束
高技术劳动力供给不够,一是有些人才供大于求,二是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特别是从事会计、广告、国际贸易等高级专业人才很缺乏,究其主要原因是未形成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以及引进机制。
(二)传统体制环境的约束
部分行业形成历史性垄断,造成效率、服务水平、创新力不足。一些行业市场进入门槛高,例如电信、铁路、教育、卫生公共事业等行业。有些则形成长久以来的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状态,注重其社会公益与单位福利的一面。
(三)国际化水平有待提升
江苏省市场化和产业化水平低下,使得服务业不能像制造业那样吸收外资,同时制造业加工贸易规模的增大,对服务业产生挤兑效应,抑制了服务业的发展。虽然其开放力度在不断加大,但并没有实行高效率的开放。许多服务业领域外资严重不足,服务业中的外资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业和传统工商服务业。尤其是高科技服务业,尤为严重,这就造成了服务业难以像制造业那样迅速发展。
(四)内部结构不合理
现代服务业偏少,传统服务业偏多,生产业分工不细,生活型服务业不健全,突出表现在苏中、苏北服务业发展滞后,苏南服务业发展稍快,南北阶差逐渐增大,从南到北成阶梯型分布。地区发展的差距在不断拉大,对江苏服务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产生不利的影响。
三、江苏现代服务业发展对策建议
(一)完善各项政策措施,增强现代服务业力度
优化环境,增强服务业发展力度,江苏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促进江苏现代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将成为重中之重。江苏部分服务业财政投入不足,重复纳税。加大政府资金投入,进一步依法减轻服务业的税费负担,完善和落实鼓励服务业发展的财政政策,引导资金规模,重视薄弱环节,实行财税优惠,关注关键领域,建设服务业载体,促进新型业态发展。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调整资金投放重点,督促建立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扩大资金规模。积极调整政府投资结构,有效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现代化服务业领域,充分发挥服务业引导资金的导向作用。鼓励金融业进入境内外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多渠道筹措资金,降低门槛,鼓励信用担保机构为中小服务企业开展业务。推进价格体制改革,解决服务业的水、电、气、土地等四个方面不合理价格问题。切实做好政策的衔接,纠正问题,督促检查,界定和落实,确保政策实行的连续性。合理确定服务业用地的比例,倾斜于国家鼓励类的生产业。强化政府的高效管理,建立信息系统,健全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法制环境、市场环境、政策环境、诚信环境。着力解决高级人才紧缺的问题,推进江苏现代服务业向高层次发展。
(二)突出战略地位,增强现代服务业竞争力
大力发展生产业。首先,看清楚生产业高利润特点;其次,生产可以培养出好的服务体系。江苏在金融、教育等许多领域拥有资源禀赋,人才优势是生产业发展的核心因素,江苏拥有许多高水平的研究机构,培育出大量人才。国家对生产业有明确的支持政策,而江苏的产业结构在不段升级优化,第三产业占比不断上升,产业发展高端化趋势明显。江苏发展生产业重点措施:充分认识生产业在江苏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大力发展金融产业,完善生产业的业态,大力发展各种新型的生产业,最终面向长三角的制造业发展生产业,培育形成一批生产服务业示范项目。
(三)增强吸纳力,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
现代服务业趋于国际、网络、一体化,江苏要抓住这一机遇,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引进跨国服务机构,把握国际服务业发展的新动向,做好项目储备,抢占先机,研究策略,应对挑战。创造良好的条件,吸引外资,拓展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的发展空间,当现代服务业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实现品牌化、规模化、规范化其可持续发展。
(四)增强辐射力,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建设
按照“集中规划,分布实施”的原则,加强集聚区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之间的衔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树立服务业集聚区品牌特色,形成错位之趋势。完善服务业集聚区配套服务功能。政府积极引导,运用财税政策杠杆,大力培育企业总部经济,把科学规划作为前提,打造企业总部基地,把营造总部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提供优质服务作为发展总部经济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王与君.中国经济国际竞争力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
[2]裴长洪.利用外贸与产业竞争力[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3]裴长洪.试论国际竞争力理论概念与分析方法[J].中国工业经济,2002(04).
[4]周星,付英.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探究[J].科研管理,2000(03).
篇9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北京;奥运
一、引言
现代服务业是与传统服务业相对而言的,其作为生产的中间环节,具有高知识性、高技术性和新兴性的特点,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的影响。根据北京统计局2005年的定义,现代服务业主要包括九大行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对全球发展规律的研究表明.世界已经进入服务经济时代,现代服务业正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或经济支柱。全球服务业总体规模已达28万亿美元.占全球GDP的68%。在高收入国家此比蕈已经达到了7l%以上,而纽约、伦敦这些城市则更是r与到了90%左右。在这些服务业当中,信息、金融、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成为了产业的支柱,例如在2006年,美国信息、金融、保险、教育、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4.87%,信息服务业从1980年的占比3.55%发展到了现在的4.87%,金融保险从4.9%增长到7.7%,专业商务服务从6.6%增长到11.8%,教育从0.6%增长到0.9%。这几个行业合计从15.75%增长到了24.8%。
二、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
据北京市统计局的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年底,在北京现代服务业中,信息服务业、金融服务业、房地产业、文化创意服务业的产值已经占到了现代服务业的64%。
(一)产业规模
1.总量
北京现代服务业经济总量持续增长,至2006年北京第三产业总产值已达5580.8亿元,占地区生表1 北京现代服务业产值及其比重产总值的70.9%,是全国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最高的城市之一;现代服务业产值达3788.8亿元,占第三产业的67.9%.服务业已成为北京的第一大支柱产业.其中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占第三产业总比重的23.5%,有力地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服务贸易《国际贸易问题》2008年第10期
2.劳动生产率
如表2所示,现代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要明显高于第三产业。2006年.现代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为195870.7元/人,是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的2.23倍,充分体现了现代服务业的高附加值特征。
3.就业规模
在就业人口方面.2003年北京现代服务业吸纳就业人口161.4万人。至2006年增加了32万人.但是增长速度要低于传统服务业,因此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占第三产业就业人口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即绝对数量的增加和相对数量的减少,如表3所示。
对比表2和表3可以发现,2004年之后北京市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占第三产业比重均小于32%.但是其产值比重均大于66%。即现代服务业用不到32%的人口创造了大于66%的产值,再次说明了现代服务业的高附加值特征。
(二=I)产业结构
1.各产业部门产值比重现代服务业内部各产业部门的产值绝对值都呈上升趋势。近几年来。金融服务业和信息服务业产值始终处于前列,到2006年分别占北京市现代服务业比重的25.7%和18.2%.明显领先于现代服务业内其他子行业,因此,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服务业发展规划》将这两个行业纳人北京市“十一五”时期重点发展行业。,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2005年为700.4亿元.2006年为812.1亿元.比上一年增长了15.9%.占北京地区生产总值增加值的10.3%,发展潜力巨大。
2.各产业部门自身的增减变动情况
各产业部门自身的增减变动情况如表5所示,以各部门增加值的年平均增长率表示,它反映了该
产业部门四年来的总体发展速度。
从表中可以看出,九个产业的年平均增长率均很高.达到了10%以上。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情况非常突出.其2003—2006年产值增加值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25%。这是由于奥运的举办和外商投资为商务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是北京市吸引外商投资最为活跃的行业。同时,由于其本身基数比较小.2003年的产值仅为126.5亿元,因此平均增长率会显得比较高。另外,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金融业,以及房地产业的年平均增长率也很高.均在15%以上。其余产业部门产值增加值的年平均增长率则相对较小。这说明这几个行业凭借奥运的举办,近几年来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上表也显示出教育业,文化、体育娱乐业以及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的年平均增长率较低,说明2003—2006年问,相对于其他产业部门,这些行业的扩张速度较慢。
3.就业人口分布
图1给出了2006年北京现代服务业内各子行业就业人员分布。金融业、信息服务业就业人口仅占现代服务业就业总人数的16%,但二者的产值之和却占北京市现代服务业总产值的43.9%。
(三)产业空间布局
目前,北京市现代服务业在空间布局上已经形成了高技术研发服务区、专业产业基地、文化创意产业园金融街、CBD、环保产业园、物流产业园等聚集区。这一空间布局的形成是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共同作用的果,其中政府调控起主导作用。北京市政府依据市场规律发挥能动作用,通过提业集聚和产业集群所需要素,促进现代服务业在空间上的合理分布。
北京现代服务业的区位分布具有以下特征:现代服务企业在空间上的萌芽阶段体现着较为明显的正外部性效应,人力资源、技术、信息、良好的基础设施、相对较低的交易成本、适宜的地租成为产业分布的重要影响因素。随着某一产业竞争格局的形成,创新效应和范围效应则起着较大的作用。当政府介入某一产业发展时.产业发展则受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的共同作用,在空间上呈现出一种自觉的态势。这时,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服务、税收政策等方面的作用就显得尤为突出。由现代服务业各子行业的内在特性决定,影响每个行业空间分布的因素各不相同,难于得出一致的结论,例如:北京的研发和信息服务产业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下形成了多园区发展的空间布局,这一布局有利于研发和信息服务业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
三、奥运及后奥运时期对北京现代服务业的影响
奥运会在北京举办,使得奥运经济为北京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新的商机。从对北京市企业的调查结果来看.60%以上的北京中小现代信息服务业对于奥运会所带来的影响给予高度重视,都希望能够抓住这次奥运会所带来的难得机遇。
(一)经济影响
发展奥运经济。并不是以奥运会的结束为终点,奥运会的举办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对北京经
济乃至全国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如图2所示,其浅灰色柱形图为根据中长期规划得出的测算值,并
未考虑奥运对经济的影响。深灰色柱形图则表示200l一2006年间北京实际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为
加入了奥运影响后的数值。可以明显看出,加人奥运影响后的实际值与规划测算值之间的差额随着奥服务
运投人的增多而不断增大。2006年加入奥运影响后的实际值高于规划测算值2161.7亿元,该差额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基于当期奥运投资的增加而对经济产生的促进作用:另外一部分则是2006年之前的奥运投入对经济影响的滞后发挥:由于投入转化为经济增长存在一定的时滞效应。前期的奥运投入对经济的影响在后续时期才得以逐步显现。在消费需求方面,奥运会的举办将直接促使体育、电子信息、文化创意等消费快速增长,假日消费、旅游休闲消费、新增就业人口的消费在不断扩大着北京市的消费规模。受投资连带效应的影响,新增奥运投资将有40%转化为消费①,使全市消费总规模和速度不断提高。北京市人民政府研究室《北京奥运经济研究》课题组指出,根据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测算,因奥运新增消费因素将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提高O.5个百分点。奥运不仅提高了北京市消费规模,同时也会对居民消费理念和消费倾向产生深选影响。奥运会的举办一方面促使文化创意产业更快地进入消费者视野.另一方面也加深了消费者对电子信息服务业和金融服务业的认识。
根据对历年举办奥运会城市经济发展情况的观察,可以总结出奥运经济存在不均衡性,在促进举办城市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暗藏着负面影响,即“后奥运低谷效应”。首先,由于各产业与奥运的关联系数不同,现代服务业中的旅游、通讯、电信、金融、保险、文化体育、房地产、餐饮行业与奥运会直接相关。因此受影响程度最大,受影响的非均衡性则可能进一步导致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其次, “后奥运低谷效应”值得警惕,奥运会所引发的投资、消费乘数效应,在奥运会的不同发展阶段大小不等.在各产业及各产业内部也不尽相同。
(二)政策影响
1.产业政策方面将更加清晰明确
北京市“十一五”规划将“提升第三产业质量、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目标。为务业迅速扩大产业规模、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价值链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为提高现代服务业在本市服务业中的比重,形成“高端、高效、高辐射”的产业发展模式,奥运会结束后,政府会继续完善该产业的专项政策。并通过合理规划产业布局,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宝贵的空间资源。未来四年,北京现代服务业在政策引导下会继续向规模经营迈进并向园区集中。
2.投融资政策将继续完善
北京在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过程中。已经注意到现有投融资体制的缺陷对其发展的制约作用。奥运会的筹办加大了政府对现代服务业的支持力度,并放宽了投融资的政策限制。如《北京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鼓励非公有资本及海外资本进入文化创意产业,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创意企业改制上市。奥运会结束后,为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扶持重点产业,政府必将加强对现代服务业的社会投融资引导.建立多渠道的投资体系,利用财政专项资金,扶持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项目。并支持本市现代服务业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北京现代服务业的投融资方式会朝着更加灵活、多元的方向发展,投融资体系的各个环节也会进一步理顺。
一88—
3.知识产权政策将更为系统
现代服务业是以高知识含量和高技术含量为重要特征的。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对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至关重要,不可或缺。北京市以奥运会为契机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颁布了一系列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和法规,如《北京市专利保护和促进条例》, 《北京市奥林匹克知识产权保护规定》,《北京知识产权发展和保护纲要(2004—2008年)》等。
此外,奥运会的筹办极大地促进了北京的环保力度和进程。依据北京市中长期的发展规划,这种力度和进程不会随着奥运会的结束而放慢和减弱,而是会持续加强,环保政策会进一步完善。这些都将进一步提升现代服务业的地位,对其前景产生持续和积极的影响。
(三)文化影响
1.人文精神会更加浓郁,民族文化将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需要文化力量的支撑,民族文化的彰显会为现代服务业产品的创新、品牌的缔造提供巨大的动力和源泉。人文奥运是北京奥运会的核心理念,人文奥运为北京市经济、社会、文化事业确立了战略基点,也极大地促进了北京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规模和质量。现代服务业越能够体现人文精神就越具备发展的潜力。奥运会结束后,这种人文精神会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积淀下来,并不断丰富和发展,为北京现代服务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助力。
2.创新意识将显著增强
现代服务业的优化离不开创新。奥运会推动了北京创新意识的增强,为现代服务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思想条件,也触动了北京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的强烈欲求,这与北京打造创新型城市的目标相吻合。奥运会结束后,北京的创新意识会持续显著地增强,社会对新事物的态度会更加宽容,创新环境会更加宽松,以知识产权保护为主体的制度体系会为创新意识转变为主要的社会文化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奥运的发展也对现代服务业的创新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各行各业都需要针对奥运开展相应的创新工作。2010年北京将初步建成创新型城市和学习之都。
(四)人力资源影响
从数量上来看,后奥运时期北京劳动力市场容量保持稳定。从人力资源素质角度来看,劳动者素质因为奥运会的举办而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并且增长态势保持较好。人力资源素质水平的提高在短期内满足了北京现代服务业对人才的需求,如金融业、电子信息服务业、文化创意业、环保业等对劳动力能力的要求普遍高于其他行业;长期来讲,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环境对北京现代服务业及北京地区经济发展有着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五)对重点行业的影响
奥运会后的经济和部分产业(如证券市场业和房地产业)可能出现动荡,即前面提到的“后奥运们的心理预期产生一定的影响,综合来讲,奥运会的举办属于利好因素,部分投资者对奥运会前的证券投资持追捧心理,但是后奥运时期,利好因素的消失,证券业发展的风险性加大。房地产方面,多个奥运举办城市的房地产业在奥运结束后出现过较大动荡。1988年汉城奥运会、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以及2000年悉尼奥运会后主办城市房地产市场均如此,严重影响了现代服务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北京奥运会后房地产市场也可能出现这种状况。
四、对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基于北京现代服务业的现状及奥运带来的辐射影响,需要进一步建立更加清晰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突出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发展重点,扬长避短,走错位发展的新路子,从以下几方面不断提高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
(一)建立健全市场宏观调控体系,引导奥运前后的合理投资
加强政府引导消费和投资的能力,建立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在证券投资方面,合理引导投资者坚持价值投资的理念,防止对奥运概念盲目炒作的现象发生。在房地产方面,尽快建立房地产指标监测体系和房地产市场预警制度。通过对证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实施有效的宏观调控.从总体上保证市场的持续、平稳发展。
(二)合理分布产业链中各行业相关业务
认真研究产业价值链的业务构成,促进各行业的业务细分,增强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中相关业务的关联性和功能性,推动产业价值链中相关业务在城市空间上的合理布局。可以借鉴北京物流业和金融业在空间上进行功能性分布的思路,推进其他行业内部业务的分化和功能上的空间布局。例如,文化创意产业可以将发等高端环节放在市中心,而将制作加工等低端环节放在市郊。
(三)明确产业园、产业功能区和城市功能区的产业定位。突出特色
发挥产业园、产业功能区和城市功能区各自的区位优势,明确各区域的产业定位.并突出各区域的特色性,做到各有侧重、适度交叉。避免恶性竞争和重复建设造成的资源浪费。依据特色和发展潜力建设产业园,挖掘产业功能区差异化优势,保证城市功能区的相互协同、功能互补。
(四)加大对服务基础设施以及专有技术与人才的投入
加大对服务业基础设施的投入,鼓励各种经济形式对服务业进行投资,以现代化的手段改善北京的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益,从总体上提高北京现代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
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技术进步,加快科技手段在服务领域的应用。根据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需要,着眼于世界高科技发展的趋势,.选择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属于核心技术、有实用价值或广阔市场需求的技术项目,通过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的倾斜政策,加大对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投资力度。有效开展技术攻关及应用性推广,带动北京现代服务业水平迈上新台阶。
加强现代服务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与发达国家相比,北京现代服务业的高级人才和专门人才仍有欠缺,大大削弱了北京现代服务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因而必须重视现代服务业高级人才和专门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一方面,要在积极改变高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师资的同时。积极引进国外人才、引进学科,与国外著名高校合作交流,共同培养从事现代服务业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还要积极引进各类专业资格证书,设定专业资格水平,让专业服务人才的知识、能力与国际接轨。
篇10
发达的服务业是现代经济的显著特征,也是衡量城市发展繁荣程度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区新的城市定位明确提出,xx是京津城市发展主轴上的重要新城,建设成为京津之间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生态宜居城市。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对于加快提升我区城市功能,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新的城市发展定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随着全区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推进,服务业呈加速发展势头。
1.规模不断扩张,作用更加明显。20*年,全区服务业完成增加值57.7亿元,同比增长23.9%;占全区GDP比重由2*0年的34.4%增长到36.9%;从业人员16.4万人,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31.2%,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同时,服务业在提升城区功能、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门类日趋齐全,结构逐步优化。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形成以批发零售贸易为主导,房地产、交通运输、餐饮住宿为支撑,信息中介、金融保险、社区服务等产业竞相发展的服务业体系。20*年,批发和零售贸易占服务业增加值的39%。在居民改善居住条件和会议培训等需求的带动下,房地产业、餐饮住宿业得到快速发展,超过服务业平均增速。20*年,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35.2%,占服务业比重11%。
3.大项目建设步伐加快,特色集中发展趋势显现。近年来,随着城市开发建设的加速推进,有力带动了现代商贸设施开发,服务业呈现大项目多、投资规模大、现代服务业投资比重大的新特点。目前全区列入市级29个重点项目中,服务业项目14个。服务业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逐年增加,由20*年的26.7%上升到20*年的54.6%。城区1*国道沿线京津时尚广场、优联第六城、华北国际工业品原料城等项目加快建设,商业商贸主轴带框架基本形成。国际保税物流园“两库”投入运营,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功能基础条件明显提升。随着开发区软体区、中国艺术家聚集区、大黄堡湿地开发等项目建设推进,文化创意、休闲宜居等面向京津现代消费需求的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但我区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还存在一些差距和问题。一是总量规模小,发展水平不高。20*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36.9%,低于**市40.4%的水平,也低于全国39.3%的水平;人均服务业占有量略低于全国水平,不及**市的1/3和塘沽区的1/4。在服务业中,现代服务业的比重偏低,真正代表现代服务业的现代物流、科技研发等新兴服务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影响范围广、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和服务品牌还比较少。二是集聚度低,结构不尽合理。业态比较分散,产业不够集中,没有形成体现城市服务功能和形象的服务功能区,缺乏产业集聚和规模效应。产业结构不均衡,生活业比重大,生产业比重小,为第一、第二产业提供配套和服务的能力薄弱。三是服务基础设施落后,服务业科技水平低。特别是会展场馆、影剧院、体育中心等文化休闲设施欠账比较大,现有旅游景点设施比较陈旧,接待能力差。服务业整体科技含量低,信息网络系统建设滞后,信息化程度不高,现代技术在服务业中的应用还不广泛,服务方式和手段还比较落后和单一。
二、现代服务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宏观环境的改善和京津区域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全区现代服务业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是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更加有利。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和政策措施实施意见,把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到战略任务的高度;市委、市政府也高度重视服务业发展,制定了专门意见,明确了我市服务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发展重点和政策措施,这为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营造了有利的政策环境。二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目前,我区正处于工业化进程由初级向中级迈进的阶段,工业生产规模加速扩大,产业结构加速升级,将有力带动物流仓储、商贸流通、信息科技等直接为生产服务的相关行业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xx新城开发建设的全面推进,将为服务业创造更多的载体和空间,同时进一步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的集聚,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有力的资源支撑。三是京津同城化趋势显现。随着京津一体化发展进程加快,受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的制约,京津两地的服务产品价格相对较高,溢出趋势明显。xx作为京津重要节点和枢纽,具有明显的区位、交通和环境综合优势,有条件通过对接京津、服务京津,承接两大城市服务产业转移,实现服务业发展层次、规模和水平的提升。四是社会消费需求升级。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居民消费热点逐步转向文化娱乐、教育培训、医疗保健、旅游休闲等领域,特别是京津两大城市现代消费需求潜力巨大,为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
我区现代服务业在发展中还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对其今后发展形成严峻挑战。一是在发展空间上,受京津两大服务高度发展城市的抑制性覆盖比较明显,特别是金融、科技、技术服务、咨询等辐射力强的服务业在我区发展空间有限;同时由于相似的产业基础和区位条件,与周边地区在服务业上很难实现错位发展,现代物流、休闲旅游等潜力大的产业面临激烈的区域竞争。二是在观念上,受传统思维限制,有的部门和人员对发展现代服务业缺乏足够的认识,缺乏应有的信心和决心,服务业发展难以真正摆上位。三是在体制上,缺乏统一管理、统筹规划和协调推进,特别是对物流、中介等一些行业缺乏有效的管理、服务和引导,影响了服务业的规范和发展。四是在政策上,长期以来注重第二产业的发展,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相对较少,带有导向性的考核和激励机制还未建立起来,影响了乡镇街道和相关部门发展服务业的积极性。五是由于收入、创业成本、发展机会等方面原因,有些领域存在“自己的人才难留住、外地人才难引进”的现象,造成现代服务业所需的高层次专业人才紧缺。
三、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重点
1.指导思想。围绕新的城市发展定位,坚持改造传统服务业与引进培育新兴服务业相结合,发展生产业与巩固提升生活业并举,统筹协调,突出重点,培育市场主体,改善发展环境,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创新服务业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进一步做大服务业总量规模,优化服务业结构,打造“借势京津、广域辐射、特色鲜明、集群发展”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2.基本原则。一是处理好发展服务业与其它产业的关系,加强服务业与其它产业特别是与制造业的分工合作,形成协同和协调发展的格局。二是处理好发展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的关系,积极运用现代经营方式、服务技术和管理手段改造传统服务业,使二者相辅相成、协调发展。三是处理好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和企业的主体作用,鼓励各种经济成份在更广泛的领域参与服务业发展,提高服务业的市场化、社会化和专业化程度。
3.发展重点。按照服务业发展规律,围绕发挥xx比较优势,优先发展符合城市功能定位的行业,集中力量在具有相对优势和发展前景的领域突破:一是现代物流业。发挥我区区位、交通优势,依托京津工业化大生产需求,通过国际保税物流园、华北工业品原料城、环渤海农副产品物流交易中心等大型物流园区、配送中心以及运输枢纽和场站建设,形成规模合理、布局科学、功能齐全的物流基础设施和服务系统,引进和培育一批现代物流企业,建设辐射能力强、组织效率高、与制造业和商贸流通业联系紧密的现代综合物流服务体系,使xx成为京津两大城市物流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物流结点。二是现代商贸业。大力实施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现代商贸业态,形成高效畅通的批发经营网络和业态先进的零售商业格局。结合xx新城开发建设,以1*国道、前进道开发为带动,加快在建商业项目建设,引进一批新的商贸龙头项目;加快规划建设一批专业市场和社区市场;进一步提升农村“三进工程”建设水平。三是文化创意产业。依托开发区软体区、中国艺术家聚集区等龙头项目,重点发展科技创意和业务流程外包、艺术品创意等产业领域,大力支持产业链延伸、产业配套和产业集群发展,逐步建成京津之间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基地。四是休闲旅游业。发挥xx自然资源和人文环境优势,通过运河、湿地、森林公园、水库等开发发展文化休闲旅游,通过中国自行车王国、地毯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带动工业旅游,通过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建设促进农业观光旅游,形成旅游产业全方位、多角度、宽领域发展格局。五是会展业。挖掘京津会展服务需求,积极推进会展场馆和设施建设,引进培育专业化的会展经纪、咨询、策划等服务机构,积极承接和举办各类论坛、展会,带动餐饮、住宿、商贸、旅游等相关产业发展。
四、强化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组织实施
1.加强组织领导。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区域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领导,抓好落实,强力推进。做实现代服务业工作机构,理顺工作机制,加强与企业的沟通联系,搞好与市有关部门的协调沟通,为项目运作和企业发展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建立健全我区现代服务业统计体系,准确反映发展状况与变化趋势,为决策提供依据。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考核各乡镇街道和有关部门的重要指标,调动各方面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积极性,形成发展合力。
2.制定科学规划。坚持规划先行,从我区的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和城市功能出发,尽快完成现代服务业布局规划,加快物流、旅游、商贸等产业的专项规划编制,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指导。按照分类聚集、适度集中的原则,规划建设现代服务业的各种功能区或专业街,推动产业集聚,扩大产业影响,形成聚集和规模效应。
3.营造良好环境。加大宣传力度,搞好干部培训,在全区上下形成重视和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良好氛围。对重点领域和企业进行重点扶持,促其尽快发展壮大。坚持“非禁即入”的原则,对法律、法规、规章未禁入的行业全部放开,鼓励和支持各类资本自由进入,破除行政限制,降低进入门槛。在放宽入口关的同时,加大行业管理规范力度,搞好行业诚信建设,为产业发展创造健康、有序的环境。
- 上一篇: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认识
- 下一篇:生物技术与生物科学的区别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现代科技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