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的成果范文

时间:2023-11-17 17:47: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技创新的成果,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技创新的成果

篇1

关键词:创新理论;科技创新成果;作用

1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广障碍

我国的农业劳动人民和相关的推广机构根本没有做到对农业科技成果的市场转化以及在市场效益状态下传播机制的充分了解。缺少这方面的把握,无法做到农业经济成果的内容沟通和传播。再之近期的科技改革和经济形势的转化都让不少机构猝不及防,没有准确的应对措施预防,表面发展较好的农业科技传播也是出现了障碍。社会制度不断完善,就业趋势也出现了分化,农业经济推广机构的管理者对着年龄的增长,文化管理水平并没有所提高,现如今已无法满足新社会对经济知识和管理发展水平的需求[1]。其次是推广途径方面,农业经济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不健全,线上资源不充足,无法满足那些因为距离远而选择网路的用户的信息需求。再加上之前的上网成本,也是网络建设无法扩大的抑制因素之一。而且关于农业经济的理论信息较少,技术管理水平也不高,各方面的技术落后促使农业经济在信息网络这一领域无法得以施展。如果这样的现象一直持续下去,农业经济的科技创新成果无法实现经济效益保障。

2提高劳动者收入,加快人才培养

如今推动农业经济建设的核心对策是提高创新科技在农业中的应用,在创新科技的作用下,提高劳动者收入,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农业经济领域管理水准总体不高,而科技创新的加入可以让农业经济制度加以创新,农业科技的研究项目层次不断提高,不断推出相关的方案,让对农业科技有贡献力量的推广人员,管理人员都能享受一定的工资福利待遇包括分红、提成等福利。有了科技创新的成果推进,大力倡导推广项目的基金管理制度,以公平公正的项目招标,鼓励劳动者相互竞争、相互提高、积极进取,在农业经济的推广中实现自我价值,为自己获得更多提升自我的机会。创新科技的推出让很多农业经济推广的新生力量崛起,填补了农业科技推广的空白区域。各个地方政府都需要能够意识到以农民为核心的基层组织推广的重要作用,要大力倡导并且栽培有潜力的人员。中介服务是具有技术发展能力,提供推广服务,提供创新产品的组织结构,其最大的优势就是将技术创新能力扩大化,并且将各个领域巧妙链接在一起发展扩大,推动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和推广,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3采用先进技术手段,提高信息传播效率

注重信息科技在社会经济中起到的先进作用,实现性能和实践的巧妙结合,运用多种类型信息传播方式,让农业科技信息能够多渠道,多方位的实现推广。如今农业科技信息的网络建设十分完善,如果可以打通国际的脉络,政府和百姓之间的沟通渠道,采取征税,融资的方式为农业经济信息的网路建设资金链提供保障,实现农业科技信息的线上推广。网络的推广潜力巨大,随着科技创新的成果让农业科技信息在网络在线推广,并且结合正确的管理制度和信息对称统一,避免在线推广的同时出现信息错乱,重叠等不良现象,让广大网友对其失去信任和耐心,这样只会抑制农业科技信息的推广效率。

4大力推动中介机构,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型

种植行业的转换体现在将原先的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转换的环节新增了饲料作物这样一个中间因素,耕地的资源也开始向具有增值效应的现代化产品转型。这样的成果转型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帮助很大。为了响应各地区的农业创新活动和项目的研究,农业科技需要借助中介这一“领路人”打造一批具有高专业技术、推广潜力的人才团队,实现跨领域、跨规模的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在初步建设好机构管理体系的同时,要注意其是否和农业科技的创新成果相冲突。如今中介服务体系尚未成熟健全,无法实现其根本的经济效益。在建设过程中也会存在一些大大小小问题,包括科技成果的推广不符合小规模农业经济的发展需求,中介机构的管理水平不是很高等问题。中介机构的大范围设立让科技成果实现转型,结果是很可观的。

5总结

结合市场的运行机制,提高信息传播效率是推动农业科技的核心手段,科技成果的转型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必要方向。必须要抓住信息存在于这个时代的价值,培养人才和组织团队是大力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关键。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苏州 科技 创新 国际化

一、苏州科技创新国际化的现状调查

按照主体资源的走向,科技创新的国际化路径可分为传统的“请进来”(由外向内型)和“走出去”(由内向外型)两种类型。

(一)由外向内型

1.人才引进

在开放式创新的视角下,吸引国际科技创新投入的关键己不再是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更是更具发展性的人才、技术资源。截至2011年末,苏州市人才总量己接近160万人,高层次人才数量突破9万人,常住苏州的国外专家或管理人员达5.1万余人,全市纳入国家、省级高层人才引进计划的人才数量居国内地级城市前列。表1为苏州海外人才引进年度统计表。在苏州,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聚集效应己经日益凸显。

2.技术投入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迅猛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国际产业转移已进入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并存的阶段。目前,大多数跨国公司都在中国设立了研发机构,中国企业也因此有了更多与跨国公司及其研发机构近距离接触和学习的机会。七年来,苏州重点引进具有先进技术和良好应用潜力的外资研发机构及实验室,至2011年末,总量己达522家,实现了开放与创新的紧密结合。表2为在苏外资研发机构数量历年发展统计表。

3.科技资本投入

(二)由内向外型

1.资本输出

2.建立境外研发机构

近年来,投资方式日趋多元,投资领域不断拓宽,除了以资本输出方式获取创新资源外,建立境外研发机构也是一个直接融入国际科技创新的方式。国内企业国际化的主流己不是到国外投资建厂,而是在国外设立研发中心,吸收优秀人才,获得最新的技术和市场信息。2009年,江苏省首批省资助的企业海外设立研发机构中,苏州市以3席名列第一。其后几年,苏州每年均保持境外研发投资额的大幅度增长:2009年,苏州境外研发类投资额405万美元;2010年,境外研发类投资额2615万美元;2011年,境外研发类投资额则达到4685万美元,在全省占据领先地位。

3.建立国际科技联盟

国际科技联盟是为了实现创新资源互补,企业与国外高校、科研机构或国外公司建立技术联盟,从而在更短时间内进行快速技术创新的一种方式。苏州市积极利用多渠道加强与科技发达国家、国际性科技组织的联系,并启动建设“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作为科技合作的平台。但就企业层面而言,目前在苏的高新技术企业虽不乏有建立科技联盟的想法,而实施上仍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通过与国内对口高校、实验室等科研院所签署合作协议的形式,利用国内智力、技术资源,建立产学研联盟。

二、苏州科技创新国际化的发展困境及建议

(一)人才引进结构亟待优化

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符合科技创新人才定义的统计指标包括科技活动人员、科研人员、科学家和工程师;创新人才的标准是能够提供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可实现市场转化的专业技术成果。而在苏州,无工作、生产经验的留学生占据目前海外引进人才总量的大多数,引进的外国专家也有相当一部分直接进入各高等教学领域。因此,苏州市除了要加快创新人才引进速度外,更需要进一步调整人才结构,改进人才引进评估标准,重点引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创新成果实施的高层次海外人才(尤其是团队);其次,应由政府、企业、各类服务组织多方联动,营造和谐、高效的创新环境,使引进人才能够在这里扎住根,为苏州市战略急需的重点产业服务,从而构建起政府引导下以企业为主体、各类组织共同参与的长效引才机制。

(二)外资研发溢出效应有限

在国际金融危机中,中国市场的表现一枝独秀,外商纷纷把对中国的研发投资看作实现和维持其比较优势的关键。自2005到2011年,七年间已累计有522家外资研发机构落户苏州,其中,省级研发机构就达到了183家。但在这些亮点数据的背后,却需要进一步的理性分析和思考:在华外资的研发机构包括独立研发机构和非独立研发机构。其中,跨国公司设立研发机构(非独立研发机构)对当地技术创新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不可否认对所在国的技术创新有一定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则会产生消极影响。因为客观说来,跨国公司设立研发机构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有针对性地研发产业核心技术,并通过知识产权保护等手段和方式,从产业源头抢占所在国同类企业的市场空间。在当前外来投资中,外资控股和独资企业占相当多数,其并不会主动外溢技术,影响自己的市场竞争力,培植潜在的竞争者,这就使所在地通过开放市场获取先进技术的难度加大。具体到苏州的调查数据,目前522家在苏外资研发机构中非独立研发机构有439家,只有83家独立研发中心,仅占到总量的16%。因此,苏州必须正视外资研发机构的发展和影响,多途径鼓励外商转让关键技术或采用共同开发的模式,加强技术成果转化和市场应用的程度,带动本土技术创新主体进行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升外资研发机构的技术溢出效应;其次,在土地成本、规费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出台优惠鼓励措施,以优越的创新环境吸引更多的独立研发中心落户苏州,使外商资本真正投入到苏州产业升级、创新的大潮中来。

(三)外资投入效能有待提高

(四)境外研发困难重重

当今世界,综合利用资源的全球范围研发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这种趋势对任何企业来说都是不容忽视的,而企业技术创新国际化的模式是由其面临的市场形势和企业的实力决定的。目前,苏州市在境外设立的研发机构仍处于起步阶段,主要存在如下困难:

一是由于企业基础参差不齐,境外研发机构普遍存在人员、资金投入少、规模小、研发能力不足等问题,更多进行的是试探性、探索式的技术搜索和学习,缺乏国内一些领先企业(如华为、海尔等)所具备的成熟国际化研发经验。

二是大部分企业的市场仍主要面向国内,一直面临的是有跨国公司加入的国内市场竞争。开展海外研发后,地理上的分散使公司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化,东道国环境因素的影响成为国际化技术创新成功与否的更加关键的因素,极大增加了企业的竞争压力。

三我国内资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没有跨国公司得天独厚的国际关系网络,国际生产经营程度普遍不高,根据当地市场和资源更好地提高竞争力的市场支撑型国际化技术创新并不符合目前大部分企业的需要。

因此,现阶段苏州市企业研发国际化的重点是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技术学习和资源利用,提高企业整合资源的能力,推进企业生产经营的国际化。而政府工作的重点则是利用政府资源创造有利条件,提高海外研发企业的融资、管理能力,完善企业风险承担机制,促进苏州市企业科技创新国际化的加速成熟。

参考文献

[1]龙永图.杭州“长三角地区企业发展战略高端对话”(2007)

篇3

关键词 环保科技成果;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成果推广;综合平台;交易模式

文/赵文喜 张建军 桑换新

“十一五”以来,随着我国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工作的大力推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迎来了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节能环保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党的十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国务院《“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将节能环保产业列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肩负保经济增长和促经济转型的双重任务;在此背景下,节能环保产业迎来了黄金机遇期,同时在各种有利的技术经济政策引导下,环保科技创新水平有所提高,各种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不断涌现,基本涵盖了从环境污染治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各个领域。

然而面对我国日益复杂和严峻的环境形势,新的问题摆在了面前:环保科技成果应用范围狭窄、与市场需求脱节,不能有效地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产业化;这一方面导致了巨大的污染治理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却使大量的优秀科技成果少人问津,污染治理进程与环保产业发展面临困难。我国环保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现状

为规范和促进环保技术的应用推广, 《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用技术推广管理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4号,1999年6月21日施行)、《国家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规划》(环发[2007]150号)、《国家环境保护技术评价与示范管理办法》(环发[2009] 58号)等行政规章和办法先后被颁发。“十一五”以来,开展的环境保护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水专项和其他科研项目,均将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作为重点领域或内容之一,有力地支持环境技术示范推广机制形成。通过环保产品认证、环境保护重点实用技术推广、环保产业创新联盟组建等工作,一批污染控制、生态保护和环境风险防范的高新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得到了推广。截至目前,我国已污染防治技术政策26项,最佳可行技术指南8项,工程技术规范54项,《国家先进污染防治技术示范名录》和《国家鼓励发展的环境保护技术目录》共计8批,在引导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发展,推动我国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在国家政策的导向下,全国各地纷纷成立“环境保护实用技术推广中心”,开展环境工程咨询、科学技术中介、转化推广等工作;同时积极培育和扶持一批环保技术推广转化机构,引导和鼓励地方各级建立起相应的环保技术推广转化中介服务机构,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以社会力量为基本构架的环保技术推广转化网络。此外各地积极创新转化推广形式,通过不同规模、主题的展示推广对接会、研讨交流会,新技术培训、媒体互联网宣传等渠道,推动环保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深入开展。如天津市搭建了节能环保技术推广交易服务平台——天津节能环保技术超市,在“美丽天津·一号工程”实施中应用了大量最新的环保科技成果,在控尘、控车、控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虽然近年来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整体推广应用水平仍较低。科技部门的研究表明,每年我国省部级以上的科技成果3万多项中能大面积推广且产生规模效益的不到15%;专利技术7万多项实施率仅为10%;科技成果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足40%,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

环保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中的主要问题

环保科技成果供给与市场需求脱节,产学研用结合机制尚未完善

目前,作为环保科技成果主要供给源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对市场信息、科研成果价值、应用前景等方面的分析、判断和作为应用实体的企业相比存在着明显差异,致使相当多的科研选题与生产实际和市场需求联系不够紧密。此外,由于科研成果主要由国家组织鉴定,一定程度上导致科研项目从选择立项、确定研究的深度与方向到项目的评价等,大都是为了获取相当级别的学术奖项,科技人员不必花费精力去考虑成果的转化。而国内大多数环保企业缺乏完善的研发和技术创新体系,且大部分环保科技成果的投资风险高、短期经济效益不明显、转化周期长,中小企业出于资金和规模的考虑,也缺乏转化推广的积极性,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严重滞后。

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

在科技成果转让过程中最大的问题是信息不对称,有投资意向的机构找不到投资方向,而有好科研成果的持有人找不到资金进行中试孵化或产品转化。即使最终实现结合,技术成果出让、受让双方有可能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导致交易中损害另一方的权益;还有因对环保科技成果的评估不当,导致投资规模预设不合理,造成中途资金短缺,致使一方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我国环保科技信息传递基础设施及信息技术的利用相对落后,在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没有充分认识到利用广泛的信息源的重要性,同时还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而这正是科技成果产业化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转化推广缺乏后续推动

环保科技成果转化是个商业化的过程,同时具有周期长、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等特点。虽然我国财政、货币政策鼓励企业创新,但对商业银行、金融机构和财政支持创新的微观引导力度不够,在缺乏风险补偿机制、相关配套政策扶持的情况下,投资机构不愿意承担环保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风险,缺乏支持成果转化推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缺乏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支撑,导致环保科技成果转化的后续推动力不足,进而影响了转化效率。

技术市场发育不完善,缺乏有活力的中介机构

科技成果的转化需要技术市场中介的推动。近年来,我国的科技中介服务从无到有,取得了一定进步。但是科技中介基本功能仍不完善,缺乏统一的技术市场网络和科技成果信息网络,在服务方向上没有明确定位,只能起到联络沟通作用,无法对成果进行深层次的评估和咨询。此外,大部分中介机构的从业人员虽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平,但缺乏金融、法律、财经等方面的知识,市场开拓能力不强,即使促成了交易,企业和个人最后撇开中介的情况也常有发生,导致中介机构运作困难。同时,由于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不健全,使得中介机构处于既没有政府的规范监管也没有行业协会自律管理的无序发展状态,交易的安全和规范问题无法保证,致使社会公众普遍对中介机构缺乏信任感。

环保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创新思考

搭建成果展示推广平台,实现环保科技成果的全方位展示推广

建设具备技术推广、评估转化、技术咨询、交易、信息服务、培训、宣传等功能的环保科技成果展示推广交易总平台,并筹建管理、运营、技术、网络等专业化团队。结合区域环保产业发展实际情况,建立相应分平台,形成展示推广平台网络。将模型、多媒体、场景模拟等新兴展示形式应用于环保科技成果的推广,突出面向市场需求的技术优化组合,将涉及面广、专业性程度高的环保科技成果立体化、形象化地“翻译”和“解说”成易于客户接受的“大众技术”,提高人们对环保科技成果的认知度。

构筑环保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与交易信息网络平台

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现代网络通讯技术,对科研院所的环保科技成果和企业的环保需求进行全面收集和科学管理,构建成果认证体系;研究和借鉴成功的网上商城模式经验,建立在线推广交易平台,形成与实体平台相呼应的在线交易平台,实现及时的网上信息交流、对接洽谈、成果交易,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一个形象、简便、迅速的广域远程交易模式。同时要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使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传播媒体手段,实现公众、企业、政府的互动交流。

创新多层次多维度交易模式

会展交易模式。定期开展不同规模和主题的环保科技成果交易会、对接会、技术难题招标会,为技术供需方提供环保科技成果的展示、对接、交易平台以及相关咨询服务,从而推动成果转化;探索在线会展模式,依托环保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与交易信息网络平台,引导和召集技术、人才、资金、政策等要素的供需双方在约定的时间内,应用网络科技手段实现在线沟通洽谈,实现同步在线对接。

技术整合(整体解决方案中心)交易模式。通过客户需求对接方案的研究,将相关环节的技术资源进行集成和整合,形成涵盖政府、企业的潜在用户咨询、成果二次研发、方案设计、装备制造、工程施工、设施运营、金融投资等成果应用链条各环节的全程服务模式,为企业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或“交钥匙”工程服务,实现成果的推广和转化。

中介机构服务交易模式。将技术交易转化成商品交易,以三方契约即“第三方监管”的方式运作整个交易流程:通过与供需双方分别签订协议、设置第三方监管账户(缴纳定金)等方式主动引导、监管整个交易过程;同时,通过为双方提供技术诊断、技术咨询、政策咨询、资金申请援助等增值服务,促进环保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在线交易模式。以环保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与交易信息网络平台为主要支撑,构建涵盖技术评估认证、在线对接洽谈、在线合同签订、在线支付等链式服务的在线交易服务体系,塑造线上资金流、信息流与线下服务流紧密结合的新型技术交易流程规范。

公开拍卖竞价交易模式。选择技术含量高、市场潜力大,能拉升科技成果价格,能吸引企业兴趣的环保科技成果探索拍卖竞价交易模式,实现科技成果的市场定价,有利于提高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拓宽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渠道。

建立和完善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

环保科技成果转化不同阶段和不同生命周期,风险和收益特征不同,投融资需求方式和数量存在显著差异,需要多种金融手段的优化组合,构建多层次的金融支持体系。在初期,应以财政拨款和政府配套资金为主;在中期,逐步以风险投融资为主;后期主要发展信用担保、金融信贷扶持,鼓励技术交易保险等产品和服务的创新。逐渐规范和完善相应的创业板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为风险投资创造更为便利的退出机制,形成持续支持、风险分摊、进退自如的金融支持体系。

通过上述几个方面的探索实践,构建环保科技成果展示与推广实体平台和交互式技术成果公共服务与交易信息网络平台,形成辐射全国、实体与网络相结合的环保科技成果展示推广平台网络,从而实现环保科技成果转化的持续推广与转化。

主要

参考文献

[1]刁硕,邱晨.关于环保科技成果转化及产学研合作的初步探讨[J].环境工程,2013 (SI):673-676.

[2]梅姝娥, 吴玉怡,价值网络视角下技术交易平台商业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6):卜5.

[3]王希良,柳洲,我国科技中介机构发展历程与趋势[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11(6):8-12.

(作者单位:天津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天津市节能环保技术超市)

速度

霍尼韦尔首次集中展示应对空气污染的核心技术与产品

2015年1月29日,全球多元化、高科技制造企业霍尼韦尔( Honeywell)在北京举办“畅享深呼吸”主题活动,首次集中展示了公司在节能减排、空气净化和个人防护领域一系列应对空气污染的技术和产品。其中,重点展示了包括智能电网一自动需求感应技术、智慧能源管理、气体处理、低全球变暖潜值材料、涡轮增压器技术以及空中交通管理在内的能够有效帮助中国从源头减少和治理空气污染的六大核心技术以及能够全面改善呼吸环境、保护公众呼吸健康的三类创新产品。

篇4

〔关键词〕专利分析;Innography;高校;科技创新

高校是我国创新系统的三大主体之一,是我国科技原始创新的主要基地。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对于国家科技竞争力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专利是集技术、经济、法律信息于一体的综合信息源,它涵盖了最新的技术进步成果,是高校技术创新能力最核心,最富经济价值的部分[1]。高校的专利量可以反映出高校科技成果的原始创新能力,并折射出这些科技成果的社会认可程度和市场应用潜力,已成为衡量高校科技创新实力和科技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对高校专利成果的统计分析,有助于了解高校专利申请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有助于了解高校科技创新的规模、水平和实力,有助于学校专利保护战略的制定和学校学科建设以及人才培养的规划和调整,有助于促进高校科技产业化能力以及高校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能力的提高。本文以北京工业大学为例,通过对高校专利申请量的年度趋势、专利技术类别、专利发明人和高强度专利等分析,探索了innography专利分析系统在高校专利成果分析及科技创新能力评估中的应用,为高校了解其科技创新能力和潜力,掌握其科技创新的动态发展趋势,量化其在国家创新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1专利检索

11innography专利分析系统

Innography专利分析系统是ProQuest Dialog公司旗下最新的专利分析工具,其数据源丰富,包含来自美、英、中、日、韩、PCT和EPO等9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专利数据,还包含美、法、ITC、澳、英和中国等的诉讼信息,以及来自邓白氏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专利权人财务数据[2]。Innography专利分析系统具有强大的分析功能,可实现专利价值判断,竞争者差距分析,专利无效侵权检索,专利诉讼、异议信息查询等,也可通过语义检索实现相似专利快速查找。

12检索策略

在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与服务系统()的专利权人(申请人)处输入“北京工业大学”,获取该校1985年至今的中国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数据。将数据去重整理后导入到innography平台,并经过同族扩增共得到7 088件专利。针对上述7 088件专利,在keyword中分别输入种类限定检索式,以获得该高校的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和有效专利量(有效专利量是指截至检索日得到的已授权且仍处于维持状态的专利量)。

种类限定检索式如下:

13检索结果

截至检索日期(2013725),根据检索策略,得到北京工业大学当前专利申请总量5 397件,其中专利授权量3 370件,授权专利比例624%(授权专利比例=授权专利量/专利申请总量),有效专利量2 381件,有效专利比例约占707%(有效专利比例=有效专利量/专利申请总量)。

21专利申请量年度趋势分析――专利申请的过去、现状与趋势采用Innography专利分析系统对北京工业大学近20年的专利申请按照优先权年(Priority year)进行统计,得到图1北京工业大学1994-2013年专利申请年份趋势图,由图1可知,该高校的专利申请量基本呈现增长趋势,尤其是从2004年起,其专利申请量突破两位数,达到137件。随后的10年时间,该高校的专利申请量进入快速增长期,2011年的专利申请量达到941件(2012年和2013年的申请专利还未全部公开,所以数据不做参考分析)。图1北京工业大学1994-2013年度专利申请年份趋势图

将北京工业大学的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按照1985-2000年、2001-2006年和2006-2010年3个阶段进行统计汇总,获得该高校专利申请与授权量阶段趋势分析图(如图2),由图可知1985-2000年该校的专利申请量为210件,授权169件,授权比例81%;随后2001-2005年即“十五”期间,其专利申请量有一定增长,5年间申请量达到508件,授权量为445件,授权比例有所增加,平均授权比例为87%;在2006-2010年即“十一五”期间,专利申请量激增,对比“十五”期间增长约396%,达到2 522件,授权量为2 048件,平均授权比例为81%。

采用Innography专利分析系统对北京工业大学的2 381件有效专利进行公开年份统计分析,得到该校有效专利年份分布图(图3),由图可知,北京工业大学的有效专利年份分布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几年来授权专利维持较多,从专利的国别上看,发现该校的有效专利以中国专利为主有2 370件,其余11件全为美国授权专利。

22专利技术IPC类别分析――本校发明创造的热门领域IPC表示国际专利分类,是国际上通用的专利文献分类和检索工具[3]。通过对专利申请进行IPC分布的分析,既可以判断创新的集中区域或热点区域,也可判断其涉及的技术领域及发展趋势[4]。

在Innography专利分析系统中将经过同族扩增后的5 397件专利申请按照IPC统计分析生成树状分布图(Tree),如图4,图中面积大的区块代表本校专利数量较多领域;面积小的区块代表本校专利数量较少领域,由图可知北京工业大学的专利主要集中在建筑(E)、化学(C)、作业运输(B)、物理(G)和电学(H)五大领域,其中数据识别、示或记录(G06K)、激光束加工(B23K26)和半导体激光器(H01S05)3个学科领域的专利与全球发明热门领域重合。

Innography专利分析系统的文本聚类分析功能,可以帮助快速判断高校某热门研究领域的技术要点。文本聚类分析功能是通过分析专利的标题、摘要和权利要求项的文字,提取出共性的关键词并将专利按照关键词进行分组。例如分别提取出北京工业大学申请较多的“建筑”和“化学”领域,对这两个领域的专利分别进行文本聚类分析,图5为北京工业大学建筑领域专利文本聚类图,由图5可知在建筑领域,历年来北京工业大学发明人对效用模型、钢筋、能量耗散、钢管等研究较多。图6为北京工业大学化学领域专利文本聚类图,由图6可知在化学领域,历年来北京工业大学发明人对废水、效用模型、制备和碳源研究较多。

23专利发明人分析――本校活跃的学科发明人

Innography专利分析系统可以对组织机构的专利进行专利发明人分析,以了解该机构的突出发明人。将北京工业大学的5 397件专利按照专利发明人(invntor)统计,得到图7,可见北京工业大学拥有较多的活跃发明人,主要分布在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和机械与电子信息与工程学院等。其中专利申请量较为突出的发明人有彭教授、曹教授、王教授、吴教授和何教授等。

24高强度专利分析

专利强度(Patent Strength)是Innography的核心功能之一,它是判断专利价值的综合指标。专利强度受权利要求数量、引用与被引用次数、是否涉案、专利时间跨度、同族专利数量等因素影响,其强度的高低可以综合的反映出该专利的文献价值大小[5]。通过Innography的专利强度分析功能,我们可以快速从大量专利中筛选出核心专利,帮助我们判断组织机构的高价值专利和核心研究领域。一般情况下,我们把专利强度大于等于30%的专利称为高强度专利,而把小于30%的专利称为一般强度专利。

将5 397件专利先经过同族扩增,然后按照专利强度(Patent Strength)排序筛选,保留强度≥30%的高强度专利,最后经过同族去重,获得专利族中强度最高的专利20件,其中19件专利获得授权,16件专利目前有效。一件美国因未答复审查意见而撤回,见表1。

将北京工业大学高强度专利按照公开年份进行分析,得到的北京工业大学高强度专利年份趋势图(见图9),可知北京工业大学高强度专利最早是1994年公布的一份欧洲授权专利,现已失效。北京工业大学的高强度专利主要集中在2010-2012年,以中国专利为主,均为授权专利,且目前均处于有效状态,此外分析还发现有3件强度较高且处于有效状态的美国授权专利。

对北京工业大学的高强度专利进行IPC统计分析(见图10),可知北京工业大学的高强度专利主要分布于、物理、电力、化学物理方法及其相关设备等领域,其中语音识别分析合成和音频处理(G10L)、金属粉末加工制造(B22F)和合金(C22C)学科领域的专利属于全球发明的热门领域。

3基于专利成果分析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研究

通过Innography专利分析平台对北京工业大学1994-2013年专利成果进行统计分析,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估提供客观依据,为高校进一步制定和调整提高其科技创新能力的学科发展规划和人才引进以及培养机制等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基于Innography的专利成果分析,对北京工业大学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研究:

(1)1994-2013年间,由于国家政策的推动和我校对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视,北京工业大学的专利申请量基本呈现增长趋势,尤其是从2004年起北京工业大学的专利申请量进入快速增长期,2011年和2012年连续两年突破900件。从专利申请量来看,当前,北京工业大学的科技创新活动正处于快速上升时期,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大力推进机制体制改革,能进一步提升其科技创新的整体能力。

(2)北京工业大学的专利申请量在1985-2000年、2001-2006年和2006-2010年三个阶段呈现大幅增长趋势,而专利授权率却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即在“十五”期间,北京工业大学专利申请量不算太多,而授权比例却最高,这说明这时期教师和科研人员只较新和较有把握的成果去申请专利,而不是为了申请而申请;在十一五期间北京工业大学的专利申请量很大,但授权比例却有所下降,可能的原因有:①中国专利制度的逐步完善、专利审核的逐步严格、信息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和审核员综合素质的逐步提升导致专利授权量的下降,从而影响了专利授权比例;②随着学校专利申请激励政策的变化、科研人员专利保护意识的逐步提升,科研人员更热衷于申请专利,从而造成专利申请量增加;但专利撰写水平不足,高水平专利申请数量少,造成授权量不能同比增加;③专利服务机构如专利所及专利人的业务水平提升和专利量的提升无法同比提高,导致授权比例下降;④近年申请的专利可能有部分还处于审查过程中,尚未被授权。针对上述情况,北京工业大学应积极开展专利基础知识培训,加强专利知识和学科结合的应用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专利授权比例与专利申请量的同步提升,从而有效支持产学研,提升转化率。

(3)北京工业大学的专利技术主要集中在建筑、化学、作业运输、物理和电学五大领域,其中数据识别、表示或记录,及光速加工和半导体激光器三大研究领域属于全球热门发明领域,具有很好的市场价值和应用前景,应加强关注,加大投入力度。对北京工业大学申请较多的“建筑”和“化学”领域的专利的文本聚类分析表明,北京工业大学在建筑领域对效用模型、钢筋、能量耗散、钢管等研究较多,在化学领域,对废水、效用模型、制备和碳源研究较多,可根据学校的学科发展规划,进一步做好专利布局工作,逐步建立和形成本校的强势学科。

(4)北京工业大学拥有较多的活跃发明人,主要分布在环能、建工、机电和材料等学院,较为突出的发明人有彭教授、曹教授、王教授、吴教授和何教授等。说明北京工业大学在环能、建工、机电和材料等学科领域已经培养和汇聚了一批科研能力突出的学术专家和学科带头人,北京工业大学在继续大力支持这些高水平创新学术骨干的同时,也应加速培养具有科技创新能力和潜力的青年拔尖创新人才,并注重学生尤其是研究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提升技术创新的综合竞争力。

(5)北京工业大学的专利总量较多,但高强度专利数量不多,且强度分布主要集中在30%~50%区间段,大于50%的高强度专利数量较少。此外,北京工业大学的高强度专利主要集中在2010-2012年,说明之前该校对专利质量的重视程度不够。针对这种情况,学校的科研成果管理应该把专利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符合技术发展趋势和产业政策的高价值专利的申请。例如通过调整和完善学术奖励机制,将专利质量纳入到奖励评定机制中,改变以往只以专利申请数量作为激励的惟一标准。

4结语

Innography专利分析系统在高校专利成果分析研究中的实际应用表明,采用Innography进行专利成果分析,可大幅提高图书馆专利分析人员的工作效率,可实现对高校专利文献的多角度、深层次挖掘,并提供直观、量化的分析结果。但作为一种专利分析工具,Innography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专利数据源中,由于专利加工信息完善的滞后性导致的少部分字段的缺失,这些缺失字段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专利权人分析的结果。另外由于中国专利申请体系建立时间短,尚未包含对已有技术的引用状况,而Innography评判专利价值的指标包括专利引用与被引用数量,因此这一指标的缺失在一定程度可能会影响到Innography对向中国知识产权局申请的所有中国专利的价值评判[6]。针对这些情况,专利分析人员在应用Innography进行专利分析时,应当深入了解Innography分析系统中各种指标的含义,并充分结合自身的研究目的进行合理应用。

参考文献

[1]李文辉,贺浪萍,林卓玲.从国内专利角度分析华南师范大学的技术创新能力[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138-142.

[2]余敏杰,田稷.海洋生物产业专利情报分析[J].情报杂志,2012,(9):11-14,42.

[3]蔡毅,程乐鸣,邱坤赞,等.循环流化床锅炉专利现状与趋势分析[J].能源工程,2013,(1):1-6.

[4]邱洪华,刘晓丽,赵勇.中国工程机械产业专利信息分析研究[J].情报杂志,2012,(10):83-89.

篇5

1 信息沟通与供应室工作质量的关系

供应室工作质量的好坏是提高临床科室满意度的首要保证,而沟通对工作质量的提高有着很大影响,通过沟通增进了双方彼此间的了解和理解,供应室人员能够针对临床科室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准确地解决,如:原来供应室供应临床科室使用地胸腔穿刺包是用橡胶管与胸腔穿刺针相连接,经临床使用一段时间后,部分医生反映皮管太硬而且官腔不透明,难以抽出胸腔内地积液也不利于胸腔积液颜色地观察。针对这一情况,我们深入临床与多位医生进行了交谈,了解情况,最后采用透明硅胶管与胸腔穿刺针相连接,从而解决了这个难题,保证了工作质量,也提高了临床科室对本科室地信任感,使本科室地满意度明显提高。

2 在工作实践中如何进行沟通

工作实践沟通主要方式有交流,即语言性沟通;书面沟通,即应用计算机进行沟通。

2.1语言性沟通 护士所使用地语言应该是亲切、美好的,这样会给双方带来愉。如我院自1997年以来开展了整体护理,为了配合整体护理模式病房的运转,供应室对本科室物品实行下收下送,在下收下送过程中难免会与各种各样的人接触,因此,我们科根据不同对象采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采用礼貌用语,如:“您”、“请”、对不起“、”谢谢“等等。当遇到科室比较繁忙护士迟过来清点物品时,不可急躁,语气显示不耐烦,应该轻声细语耐心细致的做好每一项工作,这样可以增进科室与科室之间的团结,在对今后的工作中也起促进作用。

2.2计算机在沟通中的应用 书面沟通是增进双方了解的重要手段,详细了解各病区的需求,对工作质量的提高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我科室自1999年7月以来实行了微机管理,摆脱了以往凭经验来猜测病区对每日物品的需要量,往往造成经常送货到最后一个病区时没有物品供应,使得病区怨声连连,造成了不团结得因素,要不是就是物品剩余很多,对资源造成浪费。通过计算机管理,每日病区只需将当天所需要得物品输入供应室子系统,我们便可及时准确得将物品发放至每个病区,从而保证了医疗护理工作得顺利开展,并且对每个月各临床科室消耗物品得统计准确率也很大得提高,改善了科室与科室之间得关系,使工作开展起来得心应手,提高了效率,保证了质量。

3 信息沟通制度在供应室管理工作中得应用

3.1 与临床科室建立切实可行的信息沟通制度

3.1.1 沟通信息收集制度 建立不定期的收集临床科室对消毒供应室的意见和建议制度如: ①下收下送人员随时收集临床科室对消毒供应室的意见和建议。②每月医院召开护士长例会征求各科护士长对消毒供应室的意见和建议,由护理部参与,共同和各科护士长沟通协调。③护士长每月月底到临床科室征求意见和建议。④护士长随时与药械科、设备科负责人、采购沟通,交换临床各科室对所供物品使用情况的意见和建议。

3.1.2 发放征求意见表 每月发放“供应室征求意见表”给每个临床科室,了解他们对消毒供应室的满意度及建议。

3.1.3 建立信息沟通登记本 对收集到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提出整改措施,及时反馈给临床科室,并做好记录。

3.2 信息沟通制度的应用

3.2.1 沟通中发现问题

3.2.1.1临床科室对消毒供应室工作重视不够、缺乏了解很多工作人员认为消毒供应室是医院的后勤科室,把消毒供应室放置于无关紧要的位置,低估了消毒供应室的地位和作用,认为消毒供应室是老、弱、病、残及需照顾护士的集聚点。

3.2.1.2 临床科室自备灭菌物品包装不规范如包布有补丁、破损,清洗净,未做到一用一洗一更换。我们对我院临床科室自备包装698个进行调查,合格率为62.38%,比王红梅[2]等调查的临床科室自备包装合格率65.63%低。

3.2.1.3 使用后的各类物品未妥善处理污染了患者体液的器具不及时冲洗干净;科室内初步浸泡消毒未及时取出,造成器具生锈;刀片、针头、缝针等利器未妥善放置,造成利器伤人;传染病患者使用过的物品未初步消毒,未放入红色塑料袋中密封。

3.2.1.4 未按需求领取物品 电话询问临床科室所需物品时,临床科室多报,送出后的无菌物品又回收重新处理,增加了成本。

3.2.1.5 对无菌物品缺乏有效期的管理无菌物品未放入无菌柜内;有效期未每日检查,有过期物品存放;对新包装材料的包装、灭菌方法不同的包装有效期不了解。

3.2.1.6 临床科室对灭菌方式的选择欠恰当 ,由于护士缺乏了解,不能根据物品的材料、性质和使用频率,选择合适的灭菌方法。

4 加强护理管理者信息沟通的意识

护士长是医院临床第一线的护理管理者。护理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对当今的护士长提出了更高得要求。护士长既要有管理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要具备现代化管理技巧,而沟通交流技巧则是最基础的。供应室的护士长必须经常与后勤、设备等科室保持联系,因此必须要使自己成为有效的倾听者,首先在倾听过程中集中注意力。其次要核实对方的意思,将了解的内容或理解的意思复述一遍,让对方核实、核对,对于交流中未理解的部分采用澄清方式予以核实,在与护士交谈时应注意说话的态度、方式。语音语调,创造和谐融洽的气氛,在开诚布公互相信任的气氛中激发护士讲话的愿望,从而使其能够讲出心里话。当受到别人指责、抱怨时应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在倾听对方全部意见后,根据情况进行必要的谈话。做为管理者还必须注意信息的反馈,收集信息对护士长管理至关重要,必须依靠反馈的信息不断修正和完善已做的决定,通过收集反馈以检验自己的工作,又可增进相互间的沟 通,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成绩。

综上所述,建立行之有效的信息沟通制度,及时准确的掌握临床科室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积极采取措施,改进工作,满足临床需求,保证了我院各项医疗护理工作顺利进行。信息沟通能促使科室与科室之间的关系,建立相互理解、信任、支持,同时也通过沟通的方式提高科室工作的满意度。因此,有效的信息沟通对提高护理质量有促进作用。同时也体现了开展“以临床为中心,一切为了病人”的服务理念。

参 考 文 献

篇6

[关键词]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整合与开发;实践性教学模块。

为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必须对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进行整合与开发。课程整合指的是对课程设置、各课程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诸要素做系统的考察与操作,即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研究教学过程中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分化了的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成分组成有机联系的整体。由于课程整合是一个“过程”,所以它的实践形式就是一种教学模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依托和丰富的存在形式。

一、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与构建。

(一)“以岗为纲”,设置和构建专业课程。

“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的教育思想是一种新的职业观。在常规教学中,大多以大纲规定的目标为尺度衡量教学效果的好与差,所以“以纲为本”的教育思想一直限制着教育者的思维。“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的思想与其相反,它站在职业岗位的角度“以岗为纲”,通过对岗位的共性与个性的研究,制定出与岗位专业技能、专业理论、文化素质完全一致的教学纲目,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才能深受一线岗位的欢迎。

1.在教学上对岗位能力四要素的要求是不同的,对知识与素养的要求是了解,然后再理解,对一般能力的要求是掌握,而对职业能力的要求是熟练掌握。

2.正确处理基本素质、一般能力与职业能力三者的关系。从短期看,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主要来自职业技能。但从长期发展看,知识与素质教育是基础,是基本功,基础不牢,专业难精。一般能力,尤其是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毕业生成长的关键能力。因此,必须长短兼顾,正确处理这三者的关系。

3.国贸专业主干课程体系设置应以提升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综合职业能力是由基本素质能力、业务能力、协调能力、谈判能力、交际能力、口才能力、应变能力及处理法律纠纷能力等合成。合成过程是通过每一门课程内容教学得以完成,但课程本身具有缺乏弹性的特征,即课程有自身的学科知识体系且存在时滞性,须将课程的“刚性”尽可能柔性化,增强课程的灵活性。课程的取舍或更新,都要依据职业技能、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来确定。课程整合不是一个简单拼凑过程,而是要从基础和专业课程中寻求其内在结构、内容等方面的异同点,严格以职业能力或岗位能力为主线进行整合,遵循各课程间递进式关系,循序渐进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专业技能课程体系。

(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整合设置的思路。

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应以国际贸易行业的岗位对人才的知识与素质,一般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要求来确定,主要包括四大模块:即11国际商务英语,含商贸英语、商务英文函电、英语口语等;21国际市场营销,含市场调研与预测、营销策划、推销理论与技巧、商务谈判、经营管理等;31电子商务,含计算机操作技能、电子商务概论、网络营销、电子单证交换技能等;41国际贸易业务技能,含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商法、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实务、报检、报关实务、国际货运与保险、国际贸易单证实务等。这四大模块中各有众多的课程组合,而前面三个模块的课程都是为后一个模块打基础或为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增强业务素质服务的。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必须避免各模块各门课程之间各自为政的现象,要保证国际贸易专业骨干课程的教学不受冲击和挤占,这就必须对各模块的课程进行整合,打破原学科的系统性,避免各课程内容的重复。可将相关联的课程整合为一门课,例如,“推销技巧”与“商务谈判”就可整合为一门课,电子商务的几门课可整合为一或两门课。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中的“国际金融”课,可采取开讲座的方式,只侧重讲解与外贸紧密相关的内容。“国际商法”课程要打破原学科体系的框框,专讲其他专业课未涉及到的国际贸易法律知识,例如,WTO规则,有关贸易术语的国际惯例、有关托收、信用证的国际惯例等,相关课程已涉及到了,没有必要重复开设,可采取专题讲座方式讲授一些与国际贸易业务紧密相关的国际法律知识,这既节省大量课时,又达到扩展学生掌握国际贸易有关的法律知识的效果。又例如,“国际贸易单证实务”同样需要与“国际贸易实务”进行整合,删除与“国际贸易实务”重复的内容,专讲各种业务单证知识和单证制作的技能,把教学重点放到指导学生缮制业务单证的训练,为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从事单证业务打下扎实的功底。另外,其他的课程也都可考虑进行必要的整合。至于如何对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进行整合,是一项具体而系统的工作,需要分别做出详尽的方案,这里不再赘述。

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开发。

依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和“以岗为纲”的教学要求,为适应市场对各种专业人才必须持证上岗的需要,国际贸易行业先后出台了外销员、报关员、报检员、跟单员及单证员等资格证考试制度,凭有关机构认可发放的资格证书才能持证应聘上岗的普遍做法,应指导学生积极应试,并通过相关的资格证的考试,这是应用型高校应尽的职责。专业资格证通过率的高低,这是评价一个应用型专业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为此,针对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毕业前普遍要求参加有关资格证的考试,学校应组织开发有关资格证考试的“报关员资格证应试辅导教材”、“报检员资格证应试辅导教材”及“单证员资格证应试辅导教材”等的编写和组织辅导工作,并使这些教材能有效发挥指导学生应试,大幅度提高考试的通过率。这是国贸专业教师的当务之急,是学院为学生服务,为社会服务,为市场培养大批的合格的应用型人才的急需。

三、加大实践性教学比重,采用“四模块”实践教学模式。

加大实践性教学比重是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整合的关键。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主要是通过课程体系实施来实现,课程体系由模块构成。根据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笔者认为国际贸易专业应配置如下四个实践性教学模块:

1.课程认识实习模块,巩固基础知识。

课程实习安排在各门专业课程内和学年中的寒暑假,主要是指专业课程内(也包括专业基础课)的实践环节,目的是使学生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巩固所学过的知识,把理论与实践知识结合起来。例如:当讲述国际贸易政策,特别是进出口商品政策中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时,为了更好地把理论转化为实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中国加入WTO前后的关税变化,说明当前国际经济中“关税壁垒”日益弱化的特征,而非关税壁垒,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收集有关中国企业“反倾销”、“绿色壁垒”等情况的相关数据,分析目前中国企业面临的“非关税壁垒”的现状,并尝试提出一些对策。经过这样的训练,理论已经完全转化为生动的实践教学,学生不仅印象深刻,而且学会如何用经济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校内实习基地模块,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模拟实习环境。

校内实习一般安排在三年制的第三到五学期,目的是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研究问题和开拓创新的能力。可以分为:

(1)课程实训项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市场调研实训、国际市场营销实训、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报关实务实训、外贸单证实训、电子商务实训等。在《外贸单证实务》与《报关实务》课程中,会有很多进出口贸易的单据,教师在教学中尽量收集企业常用的单据类型提供给学生,使学生获得逼真的实训效果。同时,尽可能贴近业务和实际,收集实际的案例,这样不仅使学生有亲切感,而且非常实用,让学生学得踏实。

(2)考证实训项目。结合“双证书”制,要求学生获得与国际贸易专业相关的报关员、单证员、报检员等职业资格证书。通过对国贸专业的学生进行为期2周的考证实训,一方面利于提高学生的考证通过率,另一方面普遍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3)专业综合实训。《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是集本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专业基本技能、职业素养于一体的综合实训课程。利用外贸综合业务实训计算机模拟软件系统,对毕业班学生进行为期2周的综合训练,其中涵盖了外贸函电、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报检、报关实务、单证实务、托运与投保、国际货款结算等多项专业技能。通过对整个业务流程的运作和全套单据的制作,让学生掌握从分析市场环境开始,到完成市场开拓,同外商建立起业务关系的整个流程。具体以进出易的基本过程为主线,以具体的进出口商品交易为背景,针对进出口贸易中业务函电的草拟、进出口商品成本核算、出口报价与还价、交易条件的磋商、进出口合同的订立、出口货物的托运订舱、报验通关、信用证的审核与修改、单证的缮制、审单付汇,验货收货等主要业务为序进行训练。同时,在实训中要求学生通过因特网去寻找出口的商品和客户,自己设计产品目录、宣传网页和出口营销方案。通过这样集中的训练,学生对三年的专业知识有了系统的认识,强化了前面学过的知识,又通过这种模拟训练,培养了学生在未来实际工作中的职业能力,使学生既具备上岗就可以较好地上手工作,又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3.校外实习基地模块,为学生提供全真的实践。

实习基地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协议式的,主要是同外贸企业或工商企业订立实习协议;另一种是非协议式的,主要是到一些政府的职能部门,如海关、商检局、商务局、港务局、国税局等。一方面,建立几个稳定的协议式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和外贸企业架起了一座共同发展的桥梁,既便于学生对即将从事的工作有比较深刻的了解,也便于外贸企业从中发现和选拔人才;另一方面,也充分利用非协议式的实习基地,如组织或鼓励学生参观港口、码头、仓库、生产车间,让学生看到真正的货轮、火车车皮、大型拖车、集装箱、堆场、货物包装方式、海关监管场地等实物。鼓励学生直接找船运公司、保险公司、海关和检验检疫局咨询相关问题。超级秘书网

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也可归入这一模块。毕业实习的考核主要依据学生的实结,实习单位的实习鉴定意见及指导老师的不定期抽查结果加以确定。毕业论文一般安排在三年制的第六学期进行,由专业老师负责论文的指导、答辩和成绩考核。

篇7

关键词:双语课程;课程种类;英语使用比例;评价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01-0153-02

收稿日期:2012-01-08

作者简介:谭飞燕(1975-),女,湖南湘乡人,讲师,产业经济学博士,从事产业经济学、技术经济学和国际贸易学研究。

本科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较系统地掌握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了解当代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现状,熟悉通行的国际经济与贸易规则、惯例以及中国对外经贸的政策、法规和措施,了解全球特别是世界主要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能在政府涉外经济贸易管理部门、外向型生产或服务企业、三资企业、有关教学研究机构从事外经贸经营、管理、策划、研究和教学工作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这种培养目标指导下,在国际贸易专业实施双语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双语教学, 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英语技能, 更要重视学生对专业知识与英语技能的应用。通过本专业的学习, 学生将提高专业知识水平, 加深对国际贸易业务的理解;学会运用外语技能, 增强学生外贸业务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人际交往技能和团队意识;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激发学生的潜能, 增强其就业竞争能力。

一、本科院校国贸专业双语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的问题

我国大多数的本科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类为学科基础课,如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管理学、应用写作、货币银行学、国际经济学(双语)、计量经济学;第二类为专业必修课,如世界经济概论、国际贸易(双语)、国际贸易实务(双语)、国际经济合作理论与实务、国际货物运输、国际金融、国际结算(双语)、国际商务谈判(双语)、国际商务函电(双语);第三类为专业选修课,这类课程最多,如财政学、产业经济学、国际投资学、国际市场营销学、国际经济法、证券投资学、公共关系学,中国对外贸易、英语听力、期货贸易、报关实务、财务管理、国际财务管理、跨国经营理论与实务、电子商务导论、人力资源管理、国际税收、国际保险、国际商务英语口语、经济法等课程:其他还有一些人文科学素质选修课以及相关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双语课程通常集中在专业必修课中,而在学科基础课程以及专业选修课程中很少,同时双语课程几乎都从大学三年级开始,六门双语课一直松散地排列到大学四年级的最后一个学期,每学期一门或两门双语课程。实践证明,这种双语课程体系的设置密集度不够,优势体现不明显。同学们往往是大一、大二只学习英语基础课程,主要是集中应付大学四、六级考试,而大三、大四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不够,尤其到了大四阶段,而这时候同学们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用于实习环节,以及参加各类求职和升学考试。他们很难投入太多的精力来用于提高专业英语水平,对大多数同学来说都有应付了事的心理,而双语课程中很多学习目标的实现,是要求学生查阅大量的课外资料,将实际和已掌握的知识及学习到的国贸知识进行对比以便达到预期的效果,在这种情形下,双语课程形同虚设,学生多数选择逃课、请假等方式回避甚至放弃这门课。加上学校对双语课程的管理一般是简单划一地规定教学中使用双语的比例,老师们面对层次不同、需求不同的学生完全不得要领,很难达到教学要求,双语课程在国贸专业学生培养中如同鸡肋,地位十分尴尬。如何能够让国际贸易专业的双语课程体系设置更为科学,更符合社会需要,是众多教育工作者正在思考的问题。

二、国贸专业双语课程体系应形成整体运作模式

1.双语课程种类多元化

国际贸易专业具有专业性强和实践要求标准高的特点, 其知识结构具有层次鲜明、衔接紧密的特点。双语课程的设置宜采用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 注意基础性学科、应用性学科和上层学科在设置时间上的系统性。传统意义上,国际贸易专业的双语教学的课程体系包括国贸专业知识、国贸专业英语素养两部分,也就是说只有当涉及到国贸专业知识时才运用双语教学手段,而事实上,本科院校的国贸专业学生一般英语基础较好,完全可以尝试在学科基础课和其他选修课中设置更多的双语课程供同学们选择,课堂上的双语使用比例可以根据同学们的客观英语水平与接受能力作相应调整,比如经济类理论课就可以选用全英文教材,或者是英文教材和中文教材各选一册进行教学,同时在课堂上适当使用英语授课并配以中英文对照课件。类似这种在大一、大二开设的基础课中使用双语,既可以使同学们增强学习英语的压力与动力,也便于同学们更深入地了解经济类基础课程的精髓。同时,在基础课和选修课中,在原来常规班的基础上,开设双语班供同学们选择,让更多英语基础好的同学有机会学习双语课程。

2.双语课程时间安排和英语使用比例合理化

在越来越多的双语课程出现的情况下,双语课程应以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等多种形式贯穿于国际贸易专业本科教学的四个学年中,应在每个学期都有一到三门双语课程,但必须根据同学们的英语水平,灵活调整英语使用比例。

国际贸易专业具有专业性强和实践要求标准高的特点, 其知识结构具有层次鲜明、衔接紧密的特点。双语课程的设置宜采用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 注意基础性学科、应用性学科和上层学科在设置时间上的系统性。在第一、二、三学期完成全部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模块中的学科基础课程的学习, 在此阶段, 学生可以用双语形式完成经济学理论课的教学,但是英语使用比例不宜超过20%,最好中英文两版教材同时使用,课件与教案也使用中英文对照形式,便于同学们理解和学习,这种双语课与同时进行的大学基础英语教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信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从第四学期开始, 宜开设国贸专业英语课程进行强化,并辅以各种双语类选修课,同时要求所有专业必修课都以双语形式教学,专业选修课中也应开设更多的双语课程,但英语使用比例可以根据课程难度和学生接受程度进行灵活调整,偏重于理论类的课程如国际经济合作理论与实务、国际货物运输、国际金融等课程中使用英语40%左右即可,同时也可仿效经济类基础课程的模式,使用更多的中英文对照的教材和课件,而外贸函电、经贸英语会话等偏重于实务的课程中使用的英语比例可达到70%以上,并只使用英文版教材。在大三上学期开展进出口实务、国际市场营销、经贸地理等课程的双语教学。在大三下学期开展国际结算、单证制作、报关与商检等课程的双语教学。大四上学期开展国际商务谈判和学生课程实践的双语教学。这样可以对专业知识和专业英语词汇的掌握有一个系统渐进的过程。同时为了提高双语教学效果,最好全部采用小班教学方式,如果教育资源确实不足,可以考虑大班上课,分组课后辅导。

三、双语教学评价管理模式应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

除了根据课程要求和学生需求灵活调整双语课程的英语使用比例以外,教学管理者对于双语课程的监控也应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对于理论类和实践类双语课程应进行分层次细化管理,对课程要求和评价也应有所区别。第一层次为专业必修课程中的规范性双语课程,即要求采用外文教材并且外语授课课时达到该课程课时的50%及以上的课程。第二层次为各类选修课中的双语课程,本专业将对选修课中的双语课程进行逐一比较,将选修课中的所有双语课程分成理论型选修双语课和实践型选修双语课并进行分开管理,使之成为专业必修双语课程的重要补充与完善。第三层次为基础理论双语课程,只要求教师讲授课程时适当使用外语,尽量选用中英文对照教材。由教学研究与评估中心通过学生评教、随机听课等手段进行质量监控。对于教学效果好的课程,组织观摩教学,推广教学经验;对于教学效果差的课程,要求其定期整改,督促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最重要的是以学生的接受程度为导向来判断双语课程的好坏优劣,摒弃以前单纯以使用英语比例衡量双语课程的评价体系。具体管理规范如下:

1.双语教学课程以不同形式贯穿于国贸专业培养的各个学期,并可根据班额及学生实际情况同时开设双语教学班和普通教学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英语水平进行选择,通过校内英语四级的学生原则上要选择双语教学班。

2.无论在专业必修、各类选修,以及基础理论课中拟开设双语教学课程的教师要求填写《双语课程开课申请书》,并于开课的前一学期向专业管理部门提交《双语课程开课申请书》和教材,经审核通过后统一列入国贸专业课程体系中。

3.国贸专业管理部门组织专家对拟开设的各类双语课程进行审核并听取教师试讲,课程审核合格且教师试讲通过的课程可进行双语课程教学,并且进行严格备案。

4.国贸专业将定期对讲授双语课程的教师进行双语教学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英语水平及双语教学技能。

5.承担各类双语教学任务的教师,按照要求开展双语教学时,其工作量按照协调课程标准划拨到各教学单位,以教学效果与课程难度为基准,适当增加课酬。

6.专业管理部门将对双语教学效果好的课程进行经费支持,资助教师购置图书资料、外出学习调研等。

以此评价管理模式为基础,积极探索国贸专业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将逐渐在本专业确立“三融合”的教学理念和“双主”教学思想。

所谓“三大融合”,即:把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及职业态度培养有机融合起来,使三者相互融通,相互促进;把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机融合起来,并强调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中心,使三者相互作用,协同提高;把素质教育、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有机融合起来,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优化、全面协调发展。“双主”教育思想是一种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既要把“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两者的长处吸收过来,又要把两者的消极因素加以避免的教学思想。这就要求教师在一般的“传递―接受”教学活动后,通过多种手段向学生提供精心组织的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运用教师讲过的原理、原则,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从而实现双语课程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 苏秦,杨鹏,张陵.双语教学实施效果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大

学教学,2002,(10):34-35.

[2] 赵楠.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的困境与对策[J].当代经济,

2008,(5)上:148-149.

[3] James Rhem. Problem-Based Learning: An Introduction [EB/OL].

省略/html/pi/9812/pbl_1.htm.

[4] 李王容.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素质培养[J] . 湖南经

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105-107.

[5] 李俊雁.高校双语教学模式评析[J].继续教育研究,2008,(8):

128-130.

[6] 戴瑾.国际经济与贸易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J].江汉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04,(3):109-112.

篇8

我校于2016年首次参加 iGEM,也是重庆市第一所、全军唯一一所参赛的医科大学。我校临床医学专业 21 名本科生组成参赛队伍,在微生物学教研室教师指导下,历时一年,完成了参赛项目“外源基因敲入乳酸乳球菌快速筛选系统”,一举斩获金奖,受到参赛各队及评委的好评。本文结合我校 iGEM参赛过程,就如何开展备赛工作、大赛对医学院校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启示进行了思考。

1 iGEM 简介

1.1 iGEM 的起源和发展

iGEM是合成生物学领域的顶级国际性大学生学术竞赛,而合成生物学是 21 世纪初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强调“设计”和“重设计”,试图设计、构建、完善人工生物模块及系统,实现对复杂生物系统的操纵和测量,在疫苗生产、新药研发、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环境修复、生物传感器等多个领域具有极好的应用前景。

iGEM起源于 2003 年麻省理工学院的合成生物学课程,2004 年发展成为一个有 5 支队伍参加的暑期竞赛,2005 年发展为国际竞赛并更名为 iGEM,之后参赛队伍逐年增加。2006年亚洲队伍开始参赛,2007 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参赛。到 2016 年,iGEM已成为世界上最前沿和最具影响力的生物学竞赛,共有来自五大洲三十多个国家、地区的 283 支队伍参加比赛,包括哈佛、耶鲁、剑桥、牛津、帝国理工等世界一流大学,以及我国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代表队。iGEM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精彩纷呈、创意迭出的参赛项目,既充满了奇思妙想又展现出巨大的应用前景。作为合成生物学领域的顶级赛事,iGEM受到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与积极宣传,《Na-ture》《Science》《Economists》等国际顶级杂志以及 BBC 等媒体都对其做过专题报道。不仅如此,竞赛中展示的众多研究成果都会提交到麻省理工学院的 iGEM组委会,供全球科学家共享。

1.2 iGEM 竞赛形式

iGEM涉及生物学、化学、物理学、信息学等学科,是以合成生物学为核心多学科交叉的国际级科技竞赛,其理念在于鼓励大学生积极创新,用创新去改变世界。通过竞赛搭建学科间交流的平台,回答合成生物学的核心问题。大赛每年举行一次,各参赛院校在每年年初组建队伍,自行选定课题并进行验证,于第四季度赴美国波士顿参加总决赛。参赛队伍根据课题类型分为 Energy、Environment、Foundational Advance、Food and Nutri-tion、New Application 等 8 组。备赛过程中学生为主导自由选题,指导教师给予相关建议,大赛组委会对参赛项目没有明确限定,各队利用课余时间合作完成相应的实验,同时,组委会每年都会提供详尽的时间进度表。

iGEM是一项综合比赛,充分锻炼了参赛队员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大赛包括实验项目、实践推广、数学建模、合作交流、网页制作、部件递交、现场答辩、海报展示 8 个模块,需要参赛队伍具备实验设计、数学建模、网页设计等综合技能。参赛队伍在前期必须完成实验室验证、数学建模、部件递交、实践推广、利用网络展示研究结果等规定任务。赴美比赛期间还必须完成海报展示、现场答辩工作,在组委会指定大厅展示项目海报,并对前来提问的裁判进行讲解汇报。在此基础上,进行现场答辩,先用英语汇报 20 分钟,包括研究背景、实验项目、数学建模、实践推广、研究展望等内容,汇报结束后全体队员上台进行答辩,回答评委提问。大赛奖项分为金奖、银奖、铜奖、小组奖、最佳单项奖以及全球最佳大奖,其中金奖、银奖、铜奖评定侧重于参赛项目的完成度,由组委会按具体评判标准评定。

1.3 iGEM 参赛意义

iGEM是对传统教育的有益补充,采取学生自主选题、导师提供实验室和指导意见的“学生主导、导师把关”模式,为本科生提供了一个在课外进行自主探索的平台,使其不但可以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科研工作中,而且对科学思维、自主学习、人际交往、团队协作、跨学科交流等能力进行了全面锻炼。

2 iGEM 参赛过程

2.1 队伍组建高素质的队员和领队是参加竞赛活动的关键。我校第一次参加 iGEM竞赛,由基础部微生物学教研室负责备赛工作,并联合外语教研室共同实施,确立了以饶贤才教授、胡晓梅教授、胡启文副教授、王竞讲师等为主的指导教师团队。鉴于很多学生对 iGEM不熟悉,微生物学教研室胡启文副教授先后组织 3次演讲,让学员知道 iGEM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在此基础上,通过校园网、海报等方式进行队员招募宣传,全校学生都可以通过网络报名,根据个人简历进行第一轮筛选,随后进行面试选拔。面试环节指导教师采取谈话交流形式,通过学生自我介绍和回答问题,综合考察其参赛动机、学习态度、时间安排、个人能力等情况,在寒假前确定了 21 名本科生为参赛队员,并组建了我校第一支 iGEM参赛队伍,命名为“TMMU- China”。

2.2 队伍培训我校是国内参赛队伍中唯一一所独立医科大学,队员均来自临床医学专业,合成生物学专业知识比较欠缺。如何让一支新的队伍变得团结且具有战斗力、如何为队员补充专业知识,成为培训的首要问题。一是学习专业基础知识。指导教师提供合成生物学和 iGEM相关资料,要求队员在寒假期间进行大量阅读,并且通读《合成生物学导论》;指导教师建立 QQ 群,每周布置特定任务,队员完成后在群内交流并上传自己的读书笔记等。二是举办专题讲座。由指导教师和校内相关领域教师组织合成生物学讲座,介绍国内外合成生物学最新进展。三是学习相关操作技术。2016 年 3—4 月队员开始接受 PCR、WB等专业技术培训,同时加强文献阅读,每周开会讨论课题思路并进行调研实践。此外,根据每位队员的特长进行分工分组,分为实验组、建模组、网页组和社会活动组等 5 个小组,邀请相关人员开展针对性培训。

2.3 竞赛项目在前期调研、头脑风暴基础上,参赛团队先后对二十多个项目进行评估讨论,最终确定了一个既有创新性和科学性又能在几个月时间内完成的项目。我校参赛项目定位为底盘生物。在合成生物学中,一个活的生命体或者细胞就是底盘生物,比如大肠杆菌、酵母菌、小球藻等,以此为基础,将其他的一些“元素”加到这种底盘生物上,使之呈现出多种性能。我校参赛项目是改造乳酸乳球菌,通过系统设计将其变为一个更优秀的底盘生物,为以后人们对乳酸乳球菌进行改造提供便利。一是加工出一株通用工程菌及基因工程工具包,将携带有目的基因的质粒通过第一次单交换同源重组整合到基因组中,并通过第二次同源重组诱导质粒切粒的方式,将目的基因敲入基因组中。二是为解决抗生素问题,引入食品安全级的筛选标记“nisin”,并引入可以完整编码半乳糖苷酶的 LacZ 基因,结合基因同源重组,建立了可以直接通过视觉进行筛选的“蓝白斑筛选系统”。三是为使乳酸乳球菌系统更加完善,进行了系列优化,实现了表面展示降钙素和沙门伤寒菌多糖抗原 Vi,进一步验证了设计系统。这种工程菌在适当培养基上是蓝色,当其他元素成功导入后,就会变成白色,这种差别肉眼可见,一目了然,且无任何抗生素耐药基因残留,为研究者提供了一种有用而高效的基因组快速整合筛选系统。

2.4 交流活动iGEM参赛需要的不仅仅是课题,还需要将自己的成果推广出去、与别的队伍合作交流。我校举办了到重庆市图书馆演讲、校运动会宣传活动,设计了合成生物学涂色本等。同时,我们与国防科技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代表队进行了深入交流,在队伍建设、课题进展、数学建模等方面进行了合作,并先后参加了西南联盟 iGEM团队交流会(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 5 支队伍参加)和第三届中国地区 iGEM交流会(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 28 支队伍参加),各参赛队伍分享参赛项目,与会专家重点对项目设计、研究方法、项目进展、科学问题等提出针对性意见和建议。我们也主动邀请国防科技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的 4 支队伍来我校交流,相互介绍课题进展,完善参赛课题。

3 iGEM 对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启示

创新能力是指人们在创新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潜能,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性人格等要素。iGEM作为一项国际性大学生学术竞赛,对提升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性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可以以 iGEM为载体,进一步完善本科生创新教育体系。

3.1 创新本科生科研竞赛形式坚持“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理念,将 iGEM培训纳入本科生第二课堂,使之成为一项系统化、长期的科研训练活动;借鉴其竞赛形式,构建科研项目、实践推广、海报展示、现场答辩等多环节一体化科研训练模式,并以此为基础,组织本科生参加国内外学术竞赛。

3.2 搭建本科生学术交流平台开设合成生物学、专业文献阅读等选修课程,加强本科生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学习;举办科研学术讲座,定期邀请校内外专家讲学;建立信息交流网站,定期组织本科生学术报告会,培养学生科研兴趣;建设 iGEM创新实验室,为学生深入开展合成生物学领域的科研训练提供平台,为竞赛成果转化应用提供资源支持。

篇9

关键词:商业模式;创新;科技成果;产业化

中图分类号:F2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2-0040-03

一、商业模式概念、特征和创新内容

任何一个无论是否涉及商业领域的组织,都存在着商业模式问题。在新的产业和产品快速更新并取代旧的产业和产品的同时,新兴企业或传统企业要取得成功,进行商业模式创新显得尤为必要。商业模式创新是个快速发展的领域,因此我们需要全面正确地认识商业模式的概念、特征及其创新内容。

(一)商业模式的概念

在很多商业方面的文献中,商业模式概念被给予不少非正式的定义。例如彼得・F.德鲁克(Drucker,1994)对商业模式的定义是:组织的或公司的经营理论(Business Theory)[1]。罗珉(2005)认为,商业模式是一个组织在明确外部假设条件、内部资源和能力的前提下,用于整合组织本身、顾客、供应链伙伴、员工、股东或利益相关者来获取超额利润的一种战略创新意图和可实现的结构体系以及制度安排的集合[2]。商业模式是个很宽泛的概念,总的来说,商业模式是企业整合多种要素,同时使客户价值和企业利润达到最大化的概念性工具。

(二)商业模式的特征

首先,商业模式不是单一因素的组成,而是一系列相关要素及其关系的概念性工具。商业模式包括客户价值主张、关键流程、盈利模式、关键资源等,这些都是商业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非全部,商业模式是一个系统的整体。其次,商业模式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必须要有紧密联系,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良性的循环互动关系,以此为企业带来利润。

(三)商业模式创新的内容

对于商业模式创新内容的研究也有很多。其中,原磊(2007)将商业模式创新划分为六大视角,然后结合代表性观点对每一视角进行了板块式研究[3]。刁玉柱和白景坤认为商业模式创新包括三大模块[4]。张敬伟分析商业模式创新有五种途径[5]。总的来说,目前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内容多集中于创新动力、创新路径、创新实施创新阻力等方面。

综上,可以看出目前无论国内外,对于商业模式的研究还并不是很成熟,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的理论框架。而且单独研究商业模式或者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成果比较多,而将两者结合起来并探讨两者协同机理的比较少。因此客观来说,本文研究的现实意义较强,能为企业提供一定的借鉴。

二、科技成果产业化领域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环节

商业模式创新己经成为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推动力。商业模式创新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路径包括价值主张模式创新、价值创造模式创新、价值传递模式创新和价值网络模式创新四个阶段。下面具体加以分析说明。

(一)价值主张模式创新

价值主张是指企业或品牌所制定的蓝海战略,需要达到市场消费诉求的兴奋点,在满足市场诉求的关注同时,企业还需获利。其中客户价值主张(CVP)是价值主张模式创新的关键,即宣称其产品和服务能为消费者带来的独特价值,即能为客户带来什么不能替代的价值。商业模式的出发点是顾客价值主张,清晰明确并且独特的客户价值主张是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取得成功的关键。只有对客户价值主张的敏锐捕捉,和对客户需求的深层次挖掘,才能创造出独特的企业价值主张模式。

(二)价值创造模式创新

价值创造模式创新的核心是企业开发更新、更好的产品或服务,为顾客带来别的企业无法替代的消费体验。在同质化竞争日益严重的细分市场,一个企业成功价值创造模式的创新会使其具有强大的竞争力,获得持续的利润,而且因为价值创造而为其带来的优势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

(三)价值传递模式创新

价值传递模式创新的核心是分销渠道与流通环节的创新。在分销渠道创新方面,关键的是建立多且短的销售渠道,例如利用网络、电话等的直销模式,可以大大降低企业的销售成本,扩大对顾客的覆盖程度,既能让利给消费者又有利于企业的壮大;在流通环节创新方面,关键在于消费者的支付环节。交易或者计费方式的灵活性,可以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有利于企业产品的销售。具体方法有信用交易、网络支付、分期付款等。

(四)价值网络模式创新

价值网络模式创新的核心是利用互联网协调好企业自身与供应商、分销商、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为顾客提供独特的价值。如今越来越多的顾客需求追求的是个性化服务,企业必须建立良好的价值网络模式来回应顾客。比如企业要建立完整的售后服务体系,使得顾客的投诉或要求都能得到专业的技术服务的支持,与供应商、分销商协同发展,形成良好有效的价值网络等等。

三、商业模式创新促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典型案例

(一)苹果公司:价值主张和价值创造的商业模式创新典范

苹果公司是美国的一家高科技公司,旗下的产品广受消费者青睐,源于其从未停止的创新。它不仅仅为新技术提供时尚的设计,更为重要的是,它把新技术和卓越的商业模式结合起来,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商业模式――将硬件、软件和服务融为一体。

成功的商业模式的第一步就是价值主张模式创新。对于苹果而言,iPhone的核心功能就是一个通讯和数码终端,它融合手机、相机、音乐播放器和掌上电脑的功能,这种多功能的组合为用户提供了超越手机或者iPod这样单一的功能,几乎可以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苹果的APP Store拥有近20万个程序,这些程序也是客户价值主张的重要组成部分,苹果的顾客可以任意下载这些程序。除此之外,苹果在用户体验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也正是因为苹果为其用户带来的独特又无法替代的价值主张,苹果在科技浪潮中才能做到屹立不倒,才能越来越强大。

苹果公司还有着成功的价值创造模式。对于苹果公司而言,价值创造路径主要有两个:一个是靠卖硬件产品来获得一次性的高额利润,二是靠卖音乐和应用程序来获得重复性购买的持续利润。由于优秀的设计,以及超过10万计的音乐和应用程序的支持,无论是iPod、iPhone还是iPad,都要比同类竞争产品的利润高很多。同样,由于有上面这些硬件的支持,那些应用程序也更有价值。苹果用户也非常愿意花比同类产品甚至高一倍的价钱为苹果的产品买单,原因是苹果出色的用户体验。所以说,苹果的价值创造是以苹果产品的质量为基础的,而苹果的价值创造又为其带来更高的利润。

(二)阿里巴巴:价值创造和价值传递的商业模式创新典范

阿里巴巴集团是全球电子商务的领导者,是中国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自1999年成立以来,阿里巴巴集团茁壮成长,现已拥有五家子公司:阿里巴巴网站、淘宝网、支付宝、阿里软件、中国雅虎。

阿里巴巴有着收取会员费的初始盈利途径,它先通过低价甚至免费吸收大量的会员,之后通过提高收费标准剔除大量低效益会员和一些恶意用户,从而牢牢地掌握了通过缴纳会员费获取收益的老会员,之后通过品牌效应、口口相传不断发展新会员。可以说,阿里的这种价值创造的方法经过精心的设计,既不会让客户感到厌烦,又牢牢抓住了可以从中获得收益的高效益用户。除了会员费,网站竞价排名、阿里软件服务、支付宝、贸易培训、阿里商学院教育产业和物流都将成为阿里巴巴的利润来源,为阿里创造了很多除主营业务之外的价值。

阿里巴巴最值得称道的,是它的价值传递模式。通过分销平台代销业务,供应商可以直接面向淘宝招募淘宝掌柜成为自己的分销商,无需使用商品数据包,分销商可直接点击商品,一键铺货到网店,做正规的一件;通过分销平台批发业务,供应商可以免费将优质货源直接推送到千万淘宝掌柜后台,淘宝掌柜可通过“我的淘宝”直接采购阿里巴巴上的各类商品,批发业务直接指向阿里巴巴1688批发大市场。由快速有效的分销平台形成的价值传递模式使得阿里在众多企业中以“快”取胜,并且这样的传递链是独特的,具有其他企业无法模仿的竞争优势。

(三)PPG服饰:价值主张和价值传递的商业模式创新典范

PPG(Perfect Products Group)服饰成立于2005年10月,是全球领先的消费品直销商,有其独特的经营、管理方式。这些消费品包含服装、家居用品以及首饰和箱包产品。PPG服饰因为其成功的直销模式被称为服装业的“戴尔”。

PPG公司的价值主张模式非常出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PPG服饰的产品定价平民化,注重“性价比”,这牢牢契合了顾客对于产品价格的要求,而且使更多的中低收入者也能享受其产品和服务,扩大知名度的同时也提升了口碑。其次,PPG礼品卡可以说是PPG公司非常具有创意和人性化的一种产品,它的推出成功地避免了消费者想买服饰送人却无法选择合适又令人满意的服装款式的问题,PPG礼品卡不仅扩大了市场销售额,同时还成为一种推广工具,可谓是“一石二鸟”。最后,PPG的个性绣花服务也紧紧围绕着顾客价值主张,更好地适应了顾客对服装个性化的需求,获取潜在的利润。

PPG服饰的价值传递模式创新的成功还在于,通过“产品目录+订购热线”、“广告+订购热线”、“直销网站+订购热线”等方式,直接降低了产品成本并减小了库存压力,把真正的实惠留给了顾客。还辅助以卓越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将上游的采购、生产与下游的仓储、物流、发送都用IT系统互联互通,使信息在这个闭环的供应链里得以快速流转。这样的做法减去了中间商所赚的利润,大大地降低了成本,使消费者购买到的商品的价格低于传统方式购买的商品。

(四)海尔集团:价值网络的商业模式创新典范

海尔集团是世界大型家用电器第一品牌、中国最具价值品牌。1984年创立于青岛,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海尔集团目前已经成为全球营业额超过1 000亿元规模的跨国企业集团。可以说,海尔已经成为了全中国人的骄傲。

海尔的价值网络模式可以说是国内企业的领先者,对顾客的各方面的支持都做得非常到位。只要顾客拨打“海尔全程管家365”的热线,就会有一系列的服务为你量身定做:售前过程中的上门设计;销售过程中的咨询导购、送货到位;售后过程中进行安装调试、电话回访、指导使用、征询用户意见并及时反馈到生产开发部门,不断提高产品的设计。另外,根据用户的预约为用户提供上门维护、保养等,还有“先设计后安装”、“星级服务一条龙”等持续不断的创新服务。海尔依靠其庞大而有效的服务网络,将顾客在售前、售中、售后可能遇到的问题有效解决,给顾客一个很好的保障。单单从这方面来说,国内也很少有企业可以和海尔相竞争。

从以上典型案例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不管是苹果、阿里等这样的科技型或高新技术企业,还是PPG服饰这样的传统优势企业,都可以利用商业模式的创新来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从传统行业来说,企业可以利用新兴的技术平台和服务方式来推销自己的传统产品,着力于营销模式和企业的内部机制,从而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为企业注入新的生命力;从科技型企业来看,商业模式的创新应该更关注于如何创造更好的客户体验,开辟新的更多的盈利途径。

四、商业模式创新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启示

从以上的创新路径与典型案例来看,商业模式创新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是一项复杂且难度大的工程,企业要注重各方面的要素整合,特别是对于企业供给和顾客需求的把控。一方面,企业要缩短供应链,降低成本,另一方面,还必须扩大顾客的需求规模,获取更多的盈利途径。本文结合案例的分析具体得出以下启示:

(一)加强宣传培训,提高企业高管人员的商业模式创新意识

商业模式创新的第一步,首先要具备创新意识。如今时代飞速发展,企业在关注技术创新的同时更应该提高商业模式创新的意识。具体来说,企业可以组织企业高管人员上有关商业模式创新的课程或者听些专题讲座,潜移默化地提升高管人员的商业模式创新意识,使高管人员将商业模式创新逐渐实践到对产品或服务的把控上。

(二)联通企业产品上下游系统,缩短产品的供应链

从价值传递模式创新和价值网络模式创新出发,将产品上游的生产、包装与下游的储存、销售、物流互相联通,形成一个密切的网络体系。具体可以利用互联网、电话等方式,尽量减少产品在中间环节的物资人力消耗,从而缩短企业的供应链。这样一来,便可以相应地降低产品的成本,从而降低产品的价格,在同类商品销售中更具竞争力。

(三)开发企业连带产品,扩大企业盈利途径

挖掘开发企业的连带产品或者附属产品,增加顾客的购买需求,是从价值创造模式创新路径来解释的。企业往往不能单靠单一产品来维持生存,必须有附带产品。譬如苹果公司在销售硬件的同时,还靠卖音乐和应用程序来获取持续的利润。企业应该大力开发诸如此类的产品,吸引顾客购买,开辟更多的盈利途径。

(四)提高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提升顾客满意度

价值主张模式创新讲求企业提供令人满意的客户价值主张,获取潜在利益,关键在于要提高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这个方法可能不如别的措施那样见效快、有较明显的顾客反映,但却是企业生产经营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客户价值主张是顾客的主观体验,顾客对产品的信任或依赖完全取决于产品是否契合自己的价值主张。企业在这方面多下功夫是有必要的,顾客满意度的提升,也就意味着企业信誉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Deruker.P.F.The coming of the new organiz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9).

[2] 罗珉,曾涛,周思伟.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基于租金理论的解释[J].中国工业经济,2005,(7):73-81.

[3] 原磊.国外商业模式理论研究评介[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10):17-25.

篇10

英国政府数字科技执行官,在进入英国政府之前,布拉肯曾在《卫报》工作近四年,担任数字部门负责人;在此之前,布拉肯曾与人共同创建电子民主网站My Society;更早之前,他管理一家名为Wavex的技术服务公司。

在《卫报》工作期间,不到三年的时间,布拉肯的团队推出了27个产品,所有这些产品几乎没有故障。

白厅并不以尖端的技术创新而闻名,而今,作为英国政府任命的数字科技执行官,前《卫报》技术负责人麦克・布拉肯(Mike Bracken)要改变这个观点。

当英国政府数字科技执行官这一职位14.1万英镑的年薪被首次公布时,许多媒体愤怒地在头条新闻报道了这个消息,特别是《每日邮报》嘲笑地把这个职位称作“推特沙皇”(Twitter Tsar)。事实上,布拉肯的任务是把公共部门服务转变为‘默认的数字模式’,鉴于布拉肯的工作任务,他很难有时间发微博。

尽管存在媒体的这种误导性描述,布拉肯对公众还是很宽容的。他说:“我真正担心的是公众对政府数字服务的享受,我们这个行业中人需要关注细微差别,但是,公民不需要为这些细节所困扰。”

布拉肯非常重视用户体验,在采访中多次提到“用户体验”这个词汇。他说:“把用户体验作为我们数字服务的重点是我们的愿景声明,因此,最终的结果看起来很简单,但是中间会涉及许多变革。”

提供数字服务的企业成功的关键是严格地把重点放在最终用户服务方面,因为他们知道如果用户能够在其他地方找到更好的服务,用户就会在一刹那间转移到其他地方享受服务。对于一个创建这种产品的政府来说,这将是一个剧烈的转变。

布拉肯认为,更超值的服务是把重点严格地放在用户体验方面的副产品上。如果我们把这些处理过程做得尽可能完善一些,对于消费者来说是零阻力的话,那么每次任务的成本将大幅下降。

高水准的协作是成功的基础

在进入英国政府之前,布拉肯曾在《卫报》工作近四年,担任数字部门负责人。在此之前,布拉肯曾与人共同创建电子民主网站My Society;更早之前,他管理一家名为Wavex的技术服务公司。

布拉肯说:“在《卫报》工作让人兴奋,我经常追忆在那里的工作,那是我数字创新的黄金时间。”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布拉肯的团队推出了27个产品,所有这些产品几乎没有故障,包括一个iPhone应用程序――它是第一个收费的主流新闻应用程序。布拉肯说,我们为此感到非常骄傲。

布拉肯其他的技术成绩包括:通过取消昂贵的封闭系统和引进开源软件技术节省500多万英镑;使用SEO(搜索引擎优化)等数字出版策略把《卫报》读者数量提高2.5倍。布拉肯说:“我们通过数字技术有效地实现了一个国家出版商的全球化。”

成功的关键是文化创新。布拉肯说,他成功的基础是协作和共享文化,他有一批绝对高层次的技术和数字专家。我希望再一次打造像以前那样高水平专业知识的团队,因为与那样优秀的人合作是一流的。

除了14.省略创始人玛莎・兰尼・福克斯(Martha Lane Fox)去年在她的政府数字服务评估报告中提议设立英国政府数字科技执行官这个职位之后,布拉肯在今年7月接手了这个职位。他说:“玛莎确实主张设立这个职位。”

虽然布拉肯并非进入具有跨政府部门职权范围难题的公共部门的第一人,但是,他有很强烈的改革愿望。他说,从我得到的资料来看,过去担任这个职位的人曾遇到更多的挑战。但是,我遇到了更友好的和协作式的欢迎。

布拉肯表示,受到欢迎的部分原因是人们对数字的熟悉程度越来越强了。随着大规模应用iPhone等产品,每一个人都成为数字应用专家并且期待政府服务提供更多的东西,特别是为在政府部门工作的人提供更多的东西。

布拉肯字斟句酌地说:“公共部门的某些方面过去阻止迅速的创新,过多依赖外部运行的服务就是一个例子。”但是,他认为,这些弱点现在都已找到并且能够克服。

布拉肯用“请愿网站”(e-petitions)举例。请愿网站是一个成功的小型政府项目的例子。这个网站是灵活的、基于自由软件的、使用基于云服务,并且是以廉价的和互动的方式建成的。没有人能预测登录“请愿网站”(e-petitions)的需求会增长多快。我们在一个小时之内可做出反应,找出这个网站崩溃的原因。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到许多有关伸缩性和政府部门内部应用的知识。如果其他人在为我们做这件事情,我们将学不到任何东西。“管理一个合同是一种独特的技能,而管理一项服务则是不同的技能。”布拉肯说。

成本从2300万英镑降到1700万英镑

布拉肯正走在领导政府内部改革的路上。这个改革包括大的结构变化和为他的政府数字服务团队引进新的人才。

政府数字服务包括五个方面:DirectGov、身份识别保证、BetaGov、数字交流和创新团队。DirectGov是政府数字服务最引人瞩目的组成部分。身份识别保证将识别使用政府服务的人的身份。BetaGov由汤姆・卢斯莫尔(Tom Loosemore)领导,以前称作AlphaGov团队,它为一个政府网站制作一个原型产品。布拉肯称,我们目前集中精力做的唯一事情是把所有这些方面组合起来。

布拉肯说,下一步是完成750个单独的政府网站的改造,通过Directgov,利用面向网站上的公共服务的一个互联网“前门”取代这些网站。这预示着从出版到处理的一个根本改变。

同其他行业一样,英国政府也有一个消费指标,无论阅读的网页数量还是用户点击率都有指标。但是,未来的关键指标将不再是多少人完成了一项事务,而是多少人没有完成一项事务。如果你能找到这个数字和原因,那么,你就能够采取措施解决这个问题。作为英国政府数字科技执行官,布拉肯将负责管理Directgov的2300万英镑预算。这个预算到2014年将下降至1700万英镑。英国政府数字服务的这五个方面的整个预算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最后确定。但是,在目前经济紧缩的环境中,费用限制会阻碍这个改造进展吗?

布拉肯说:“资金总是一个问题。但是,我现在不太担心这个问题。我们不是与系统集成商谈论数十亿英镑的交易。我们在谈论开发人员的成本。”

布拉肯敏锐地指出,他不与大公司作对。他说:“我们进入了一个我们没有长期合作伙伴的环境。因此,我们得到一片空白,在政府数字服务方面没有联合任何特定的合作伙伴。我非常重视因人而异的方法。我们有时候自己单独做事,有时候与公司合作以及与机构合作。”

“我是‘推特沙皇’”

最大的问题是满足需求。政府数字服务部门拥有一个200人的团队,与庞大的白厅其他部门相比是非常小的,如英国工作和退休金部有9.7万雇员。

布拉肯说,我的工作是聪明地选择我们做什么和不做什么,因为有些部门能够把我们全部吞并。我们要保证我们没有滥用能力并且能从我们拥有的资源中获得推动整个政府数字化的最大价值。

布拉肯说,考虑到他的团队非常小的事实,改变政府中的文化对于实现政府数字化至关重要。他说:“推出成功的产品并且指定这些产品可以做什么事情是关键。人们可以正统地学习知识,但是,组建团队,让人们与你一起学习某种技术知识,是一个更快捷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