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教育相关知识范文
时间:2023-11-17 17:47: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法治教育相关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关键词:中职;高职;教师素质
近年来,部分中职学校通过多年的努力,从规模较小的几百人的学校发展到初具规模的普通高职学院。中职学校改制成为国家普通高职院校是有许多基本条件的,如校园面积、设施设备、师资情况、实训实习基地等等。在这些基本条件中,笔者认为要确保中职向高职发展,最关键的还是师资情况,尤其是教师的基本素质。下面就这个问题简单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提高中职学校教师素质的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和深入,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提高教师的素质本身就是教育工作不懈的追求。教师只有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才能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只有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才能适应教育现代化的需要。现代教师应该是全能型、完整型、创造型的教师,具有竞争、合作、创新、民主的观念,富有创造力、组织管理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教育研究的能力。
就中职学校教师的结构分布来看,相当一部分是刚从学校毕业就直接走上教师岗位的,而另外一部分年龄稍长的老教师,都是长期从事中职教育的。中职学校改制成为高职院校后,这两部分教师都是高职教师的主体。然而,高职教育毕竟不同于中职教育,从办学思想、培养目标、学制、教材、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毕业分配以及学校管理制度等方面都要进行一系列改革,这必然给广大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更严峻的挑战。如何才能让这些教师顺利地从一名中职教师过渡到一名高职教师,这是关系到中职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校地位,进而影响到中职学校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由此看来,全面提高中职学校教师素质,不仅重要,而且迫在眉睫。
二、高职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要求: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热爱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精心组织教学,积极参加教育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这既是对教师的要求,也是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具体说来,高职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1.基本素质
(1)思想道德素质。教师职业是一个特殊的职业,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无时无刻不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因素。因此,教师应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教师一定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按照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的精神教育学生。要忠诚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师德。一个教师怎样才算师德高尚?就是正己、敬业、爱生、奉献。正己,就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敬业,就是工作兢兢业业,对学生高度负责;爱生,就是关心每一个学生;奉献,就是为学生服务,为家长服务,为社会服务。教师要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表率,遵纪守法,公正廉洁,时刻注意维护人民教师的良好形象。
(2)生理素质。教师的生理素质是指教师在身体方面的基本情况和应具备的条件,它是教师体质的反映,也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各种机体能力。生理素质是基本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关键。教师特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特点,要求教师的生理素质全面发展,要有较强的忍耐力、敏捷的反应力、充沛的精力、较强的视力和听力以及洪亮的声音。
(3)心理素质。教师的心理素质是指表现在教师身上的那些经常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包括具有健康心理、健全的人格,具有较为丰富的情感、坚强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等良好的心理品质,能够根据情境的变化进行心理调整,自觉适应周围环境,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2.业务素质
(1)教育教学素质。教师的教育教学素质主要指教育教学能力。主要包括:1)掌握和运用教材的能力。主要是善于分析、钻研教材,灵活地运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加工处理教材,从而突出重点、抓住难点和关键,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和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2)因材施教的能力。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和个性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这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独立自主地、创造性学习的必要条件。教师缺乏这方面的能力必然影响师生间的心理认同和思想情感的交融,教育过程必然缺乏针对性和活力。3)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教师开展教育活动的基本工具,教师语言是否规范化、清晰准确、生动形象、逻辑性强、通顺流畅、语调富于变化并以姿势助说话等,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师要练好钢笔、粉笔,能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4)组织管理能力。教师要善于安排自己的教育、教学计划并有条不紊地组织实施、检查和总结。包括善于组织学生集体活动,善于通过集体对学生进行教育,善于处理学校中的人际关系。5)自我调控能力。就是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举止,严格要求自己,并善于接收各方面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行动,提高教师职业修养。
(2)教育科研素质。教师要善于吸收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敢于摒弃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勇于研究探索,不断丰富发展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不断获得最新科研信息,并利用科研的新成果,扩充和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书到用时方恨少,教师从事教育科研,会发现自己底子薄,知识不够,从而逼迫自己多读一点书,填补在校留下的教育教学业务知识的空白,把学到的新知识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在用中学,学中用,促进自己业务素质的提高。能从实际出发,针对当前需要解决的理论与实际问题科学地选择教育科研课题;能对课题进行科学论证,从而明确自己的研究起点、主攻方向、具体研究任务,以及本项研究对于丰富和发展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和提高教育质量的现实意义。能正确地选择研究方法,不同的课题有不同的研究方法,应设计出最能全面而深刻地揭示研究现象本质的,而且是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法。这种设计应包括研究的步骤和方法,能对研究材料进行认真的记录、科学的分类、整理、分析和研究,写出论文或书面报告。
(3)创新素质。创新是高职教师的必备素质,是业务素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在当前日益更新的知识经济时代更是如此。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要在原有理论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有所提高,这就是创新。如果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就没有进步。高职教师应保持对信息获取的欲望与需求,工作中要不囿于传统习惯和模式,要敢于质疑,勇于突破,善于超越,提升自己的创造力。
3.社会交往素质
(1)外在素质。教师的外在素质是指教师呈现在人们面前的风度仪表、外在的精神面貌。教师的外在素质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因素,具有比其他职业更强的示范性。
(2)审美素质。是指良好的审美意识、健康的审美情趣以及具有一定的审美创美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向学生灌输良好的审美素质。
(3)交际素质。是指教师参与社会生活、人际交往、群体合作等方面所要求的素质。教师的全部教育教学活动都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的。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人际关系的专家。
三、提高中职学校教师素质的方法
1.调整师资结构,注重引进和培养人才
师资队伍的调整,受办学理念、课程设置及教学管理的约束。中职学校要大胆创新,建设一支与学校发展相适应的师资队伍。中职学校学生一般不是很多,专职教师相应比较少,远远不能胜任高职的教学工作。中职学校要大量地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吸引高等院校优秀毕业生来充实师资队伍,真正使师资队伍在年龄结构上、职称层次上、专业配制上实行优化组合,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
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有的学校引进了一部分青年教师,有的学校甚至聘请了大量外聘教师。然而,由于专业建设的需要,有些教师根本就不是师范专业毕业的,他们有的甚至连上课的基本环节都不清楚,对教材的处理也比较随意。近几年来,虽然有的学校在开学前夕也组织了对新教师的培训,但两三天的培训是远远不够的,学校还应该注重对新教师长期的培养,要有目的地在现有青年教师中培养拔尖人才。另外,为了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仅靠现有基本的师资队伍是很不够的,靠大量的外聘教师其实是下策。因为在外聘教师中,要么是离退休的年龄较大的老教师,要么是在读的研究生。离退休教师虽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年龄偏大,思想比较保守,教学模式比较单调,学生们一般都不喜欢。在读研究生倒是思想活跃,信息来源广,但责任心不强,课堂教学比较随意,教学质量存在着较大的隐患。为了克服这些矛盾,学校可以建立一支高水平相对稳定的“客座”教师队伍。“客座”教师的使用不仅方便灵活,而且全无住房分配、医疗经费、离退休后的负担管理等问题。来自不同专业的“客座”教师将为学校的发展带来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2.狠抓课题研究,以课题带动研究与学习
课题研究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中职学校的教师,教学任务普遍繁重,平均周课时二十多节,无论是体力还是精力,都处于完成好本职工作这个层面,所以中职学校的课题研究总是上不了一个台阶。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现代教师要从经验型转向科研型,要成为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内容、教育对象、教育方法的教育实践者和研究者,为提高教学水平,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创造性人才能力,那种“教教材”的“教书匠”的传统做法已不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高效率地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迫切地呼吁着教师的创新智慧。所以,教师必须以研究者的姿态,进行教育教学,并在不断的研究与探索中,克服种种困难,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各教培中心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课题研究培训,学习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注重收集与本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注重教师之间的交流与研讨。鼓励教师积极申请各种课题,齐心协力进行认真深入的研究,并不断总结,让教师从被动的课程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研究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3.立足实际,抓好具有自身发展特点的校本培训
篇2
教师职业生涯发展指教师的职业素养、能力、成就、职业、事业等随时间轨迹而发生的变化过程,以及与其变化相对应的心理体验与心理发展历程。在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社会、学校、家庭等因素及个人职业倦怠等的影响,其职业生涯逆境时往往会出现职业高原现象,当职业高原现象难以克服,甚至出现职业倒退或职业消极倦怠等情况时,应及时终止职业生涯,以免影响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师人格、心理等的健康发展。
1.职业高原期
“高原现象”本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人类在学习过程中的一种规律性的现象,即在学习的一定阶段上往往会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或者下降的现象。在曲线上表现为保持一定的水平而不上升,或者甚至有所下降,但在“高原现象”之后,又可以看到曲线的继续上升。1977年,美国职业心理学家Ference最早提出“职业高原”概念。他认为,“职业高原是指在个体职业生涯中的某个阶段,个体获得进一步晋升的可能性很小”[1]。教师职业生涯同样存在高原期现象,高原期主要出现在教师职业生涯的中期。教师在这一时期的开始,往往伴随着不同程度的挫折或者倦怠,然后经过重新评价自己从教的最初动机,并再次肯定自己以教师作为稳定的职业。高原期的特殊状况往往会影响教师的专业成长和职业发展。职业高原期是大多数教师成长过程中必然经历的一个阶段,它的出现会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使许多教师无法脱颖而出,有的教师则因此开始走下坡路。
2.职业生涯的终止
在我国,教师职业生涯的终止尚属于新鲜话题,并且其实现也多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如开除、辞退等,大都以教师非自愿的形式来达到目的。但在国外,教师职业生涯的终止是一种上升到法律层面的正常现象。如在美国,前总统布什就曾力主制订了《不让一个儿童掉队法》,要求美国各州保障教师队伍质量,定期淘汰师资队伍中的不合格者。有数据显示,美国新教师的缩减比例相当高,从事了3~5年后约有30~50%的新教师选择了退出。
我国目前教师人数有一千多万,承担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础教育事业。在教师队伍由数量扩充到质量提升的过程中,一项调查显示,有三分之一左右的教师并不热爱或不认同自己正从事的教育事业,23.7%认为自己选择教师职业是迫不得已;19.6%认为如果有机会,自己会考虑换个职业;另有19.6%感觉自己很累,在这个行业很难产生幸福感。我们有必要建立一套教师职业生涯发展流动和退出机制,实行末位淘汰制,打破终身制,形成“岗位能上能下、报酬能高能低、人员能进能出”的灵活用人机制,以使教师队伍建设走出当前的结构性困境。
二、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教师积极应对职业生涯的高原期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长期发展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也是发展教育、进行理性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准确定位教师角色及其职业规划提供了契机,利用这一理论指导其应对职业生涯的高原期具有重要意义。
1.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一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观、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和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发展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规划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在竞争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其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也有利于学校健康积极地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广大教师用科学发展观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可以全面地审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把自己塑造成为“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心、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个性与人格得到健全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从而获得事业的成功。
为了克服职业倦怠,尽快走出职业高原期,需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教师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掌握正确的方法,真正把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置于理性的思考之上。
2.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教师应对职业生涯高原期的有效途径
第一,从教师个人层面讲,教师应进一步认知职业角色,确立职业目标,同时要提高自身的职业韧性
教师是一种社会职业,汇集多种角色于一身,面对高原期带来的不利影响,重新认清应承担的角色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和前提,并且要根据角色来规划不同阶段的发展目标。职业生涯目标的确定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确立目标是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需要切实可行的目标,以利于排除不必要的干扰,全心致力于目标的实现。首先要根据个人的专业、素质、性格和价值观以及社会大环境条件、社会发展趋势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和长期目标,然后再把人生目标和长期目标分解、细化,根据个人的经历和所处的组织环境制定符合现实需要的中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目标的设定要体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自己的最佳才能、最优性格、最大兴趣等信息为依据,并且都应具备可行性、适应性等特点。
进入职业高原期的教师要在科学规划职业蓝图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职业韧性。教师要对自己从事的职业形成一个全面而辩证的理性认识,不仅认识到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促进作用,而且要用辩证的观点去分析职业的内涵,并从中找到自己的职业系留点,为自己设定恰当而多元的职业目标。同时要不断挖掘自己的优点、潜能,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特别是职业素质,另外还要寻求外部的支持,创造条件使自己与家人、同事及职业生活中的其他人建立良好的融洽的关系。除此之外还要进行职业韧性的学习。一方面要把握个人品质、家庭支持和外部环境支持系统这三种资源之间的最佳匹配,另一方面要直面职业韧性,有意识地、主动地去培养自己的职业韧性。
第二,从学校层面讲,学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积极促进教师职业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学校要在感情上关心教师,在事业上支持教师,为教师营造一个开放、宽松的成长氛围和发展环境。
其次,学校有帮助教师成长的义务,但不能一切都包办代替,教师自我发展的要求才是其专业成长的源动力。学校应强化民主管理,赋予教师更多的自,让行政权力适当向专业权力过渡,为教师提供自我展示的平台,以激发其自我发展的需求。
再次,学校应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师实践活动,帮助教师形成个人特色的教育风格、教育智慧,还可以邀请专业研究人员对其进行指导和帮助,以提高其专业化水平和促进其专业发展。
最后,帮助教师设立专业发展的阶段目标,提升其职业胜任力,树立从教的信心。要让专业发展成为教师的专业生活方式,渗透于教师日常专业行为的方方面面,并伴随教师的职业生涯走向成功。
第三,从国家层面讲,国家应统筹规划,科学发展,建立高效的教师职前职后培养培训体系
伴随着我国高等院校的升格、转型、扩招而带来的开放式格局和学校数量的膨胀,教师教育的发展面临“失范”(办学规范缺失)、“失格”(教养规格缺失)、“失真”(教师教育课程缺失)、“失重”(财力保障缺失)的危险,一些师范生由于先天不足而影响到了其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另外,低水平、简单重复的低效或无效培训,一直无法解决教师实践中的困惑,教师培训走入了一条死胡同,不但培训工作无以为继,还扼杀了许多教师成长的信心。依据行为主义理论,教师的专业行为、职业素养都属于可以塑造的因素,通过学习、教育、训练、实践,乃至监督、评价等方式可以进行改变。所以,建立一套高效的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对于激活教师的职业人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建立教师职业生涯的终止机制
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然而在现实的教育中有许多因素会影响到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到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譬如政策、制度、环境上的安排等,另外学校在新教师入行时是否提供了指导、班级规模、教师工作任务与其技能的契合度、教师自、对教师的行政支持、矛盾或不满的解决方式及学生的能力等。这些因素交集在一起可能会导致教师职业生涯的终止。
首先,学校要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引入外部竞争,建立教师职业生涯终止机制,增强教育系统的活力,促进合格教师的茁壮成长,也使那些劣质师资在优胜劣汰中被淘汰出教育系统。其次,相关部门要为职业生涯终止的教师谋划继续发展的路径,并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提供大力支持,保证教师队伍进出的有序化、合理化。再次,为了教育活动的持久开展,要建立一定的师资力量储备制度,以便教师职位空缺时进行有效补充,保证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中职;服装设计;项目教学
随着艺术类职业院校毕业生日益增多,就业竞争日益增大,且职业院校的毕业生不够专业,市场接受程度越来越低,教育与就业脱轨的现象更加严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运而生的有效教学、工学一体化、项目教学等先进理念开始广泛地进入中职教学课堂。笔者在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实践中,针对学生先天条件不足的情况,尝试通过项目教学法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中职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特点
(1)中职生整体素质下降。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学生在初中毕业时都会首先报考普通中学,无奈之下才进入中职。普通高中的大量扩招,导致中职生的整体素质近年来有了明显下降。
(2)中职生对专业不感兴趣。大部分学生报读中职时并不了解专业特点,在日后的学习过程中也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没有真正的学习动力,对所学专业没有热情。
(3)中职生美术功底差。服装设计专业对美术基础有一定要求,比如学生应掌握一定的绘画表现技巧,但大部分学生不具备很好的美术基础,也谈不上有较好的审美观。
(4)中职依然沿用普高的传统教学模式。中职生的总体素质已经在改变,但我们的教学模式却没有做出相应的改革,教学过程重理论、轻实践,并且有些教材是十几年前出版的,显然已跟不上时展的潮流。
了解了中职生的特点,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改革,在专业教学中采用项目教学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项目教学法在中职服装设计专业中的运用
(一)在传统的专业基础教学模式中巧妙地融入项目教学。
在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中融入项目教学,不单纯是将“项目教学”当作一种教学方法看待,而是将其精髓融入到传统的专业基础教学模式中,使中职生刚开始接触专业课时就喜欢上自己的专业。“项目教学”的核心是引入切实可行的项目活动,让学生通过有兴趣的项目,在资料的收集与处理、设计方案的提出与比选、项目实施与完成等环节中自主完成学习的过程。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将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运用在实际设计的活动里,从而在攻克项目系列难点的过程中,提升有效学习的能力,实现全面发展。
以专业基础课“三大构成”为例,按照传统的课程要求,学生需要认识一系列“构成”的专业术语;区分一系列“构成”符号的形式元素;在纸面上按照所学的形式美法则完成作业练习。学习基础理论比较抽象、乏味;完成基础练习比较枯燥、单调,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在项目教学过程中,笔者尝试在课程的不同阶段引入不同的教学项目。例如在“构成”符号的认识与运用阶段,把“T恤衫设计”项目与作业结合,因为“T恤衫设计”的图案对绘画功底要求不高,难度不大,且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密切。果然,学生热情高涨,动手能力强,通过自己大胆、新颖的设计,把抽象的符号绘制在T恤衫上,并在校园公开日穿着自己的设计作品进行展示,引来许多羡慕的眼光。随后,笔者还组织学生专门举办了“T恤衫设计”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
(二)以现实职业岗位要求为导向设置“项目教学”课程。
选择合适的教学项目是实施项目教学的基础,一个有针对性、难度适中的教学项目对于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非常有利。
就中职教育而言,首先要注意职业岗位的设计要切实符合中职生的能力特点,切忌过高定位学生的职业岗位目标,使学生因目标难以实现而放弃努力。以服装公司设计部为例,中职生一般不胜任设计师的职位,大都从设计师助理做起。这个岗位的工作任务主要是协调、配合设计师完成相应的设计任务,做一些辅助的琐碎工作,不要求有自己的设计想法,但悟性要好,具备准确领会设计师设计意图的能力,动手能力强。其次,按照职位能力要求建立“项目教学”课程教学大纲。有了职业岗位目标,就可以细化课程培养方案,将企业对每个岗位应具备的具体能力要求作为教学方向与考核办法紧密结合。例如,与“华歌尔”内衣企业合作的项目教学中,学生承担设计助理的角色,由企业的专业设计师带来设计方案与设计思路,与学生进行沟通,再由学生按照设计助理的要求完成、实现设计师的设计构思。设计助理工作必须经过辨别面料、选择面辅料、测试面料、与设计师沟通、跟踪内衣版型、完善产品配件、到工厂跟踪生产以及检验成品等环节。每个环节都有针对性地进行考核、评价,让学生的专业学习更加具体化、职业化,目标更加清晰化。
总之,教学项目的确立一方面要根据服装设计教学大纲进行,即学生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体系和技能,通过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教学项目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依据学生的个体条件选择教学项目,形成差异化和层次化的项目教学。
(三)根据中职生的能力特征及时调整“项目教学”过程和评价。
项目计划制定后,必须根据计划实施。值得一提的是,方案的实施要注重交流的充分性,即小组内部成员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教师与企业之间的充分交流与探讨。针对项目实施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小组成员密切交流各自意见;小组之间互相学习好的方法;教师掌握项目的难度和进程,配合企业顺利地完成此项目。
在开展“项目教学”的过程中,还会碰到实际教学效果未能达到预期的情况。作为教学过程的主导者——教师,必须根据每个阶段学生的能力特点、心理特征及时调整教学要求和指标难度,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例如,中职生理论学习较困难,对书面资料的归纳、总结能力较弱,所以在服装设计项目教学的环节中,前期服装市场调研与分析、服装方案设计的子项目要设计得难度适中,步骤性强,尽量做到每一步都有示范性作业给学生参考;但是因为中职生的动手能力强,后期制作阶段可以采用鼓励性的方式让学生大胆、放心地动手操作,考核难度也可以相应增加。
“项目教学”的教学评价应一直贯穿整个实施过程:一方面,针对各小组的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另一方面,针对项目教学效果进行评价。项目教学效果的评价是一个系统的大工程,最有效的评价依据就是毕业生是否受到企业的欢迎,是否能顺利胜任企业的相关工作岗位,这也是中职教育的最终奋斗目标。
总之,中职学校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必须从现有的单一模式中解放出来,大胆引入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项目,以企业所需要的设计人才为培养目标,根据中职生的身心特点开展项目教学,从而培养符合企业发展要求的专业设计人才。
(作者单位:广州市纺织服装职业学校)
参考文献:
[1]邓玉萍.基于项目教学法的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模式探析[J].艺术探索,2011,(6).
篇4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 教育教学
一、提升专业精神,享受教育幸福
专业化精神不是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对专业的价值观与态度,是内在的精神动力。它是专业化的核心。理清认为,工作价值等于个人能力和专业化程度的乘积,专业化程度与工作价值与正比,即:工作价值=个人能力×专业化的程度。如果一个人有100分的能力,而专业化的程度只有50%,那么其工作价值显然只发挥了一半;如果一个人的专业化程度很高,那么能力、价值就能够得到充分、稳定的发挥,而且是逐步上升的。
1.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创新精神是衡量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而要培养出适应高科技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所特需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首先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创新精神。教师应该意识到创新精神和自身专业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牢固树立只有创新才能发展的意识,并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积极尝试,探索新方法,寻求新思维,切实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从而带动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使我们的教育成为具有创造学内涵和创造性精神的教育。
2.反思精神。教师是有缺憾的存在,学生是有缺憾的存在,教育也必然是充满缺憾的艺术,关键是我们以何种心态面对缺憾。注重反思,教师的精神生命才会有实现的可能。教师要学会在观察中反思,让微小的瑕疵转化为宝贵的教育资源;学会在读书中反思,让书籍成为自身精神生长的支点;学会在科研中反思,让教学与科研成为生成教育智慧的契合点。直面缺憾、学会反思还意味着要正确面对各种评价尤其是批评性评价,并根据反思重新制订发展目标,促使自己在不断的反思中提高自我、发展自我,并将其转化为促进学生和学校共同发展的创造力。
3.未来精神。全球化时代、信息化时代已初见端倪,学校教育已经慢慢呈现出全球性的特点和趋向。教师应对未来社会对教育的需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把握,而不能闭门造车、关起门来“传道授业解惑”。教师必须是一个未来学者,要具有“未来设计者”的角色意识,更要有深刻的教育预见能力。
二、掌握专业技能,提高自身的品质
1.理解和教育学生的技能。教师要理解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方式及影响因素,熟悉中学生建构知识和获得技能的过程;了解中学生品德和行为习惯形成的过程,了解中学生交往的特点,理解同伴交往对中学生发展的影响;掌握观察、谈话、倾听、作品分析等方法,理解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等。另外,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或活动目标;熟悉任教学科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学会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和发展兴趣设计教育活动;掌握教师所必需的语言技能、沟通与合作技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技能;可以设计与指导课外、校外活动等等。
2.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技能。我国基础教育课程长期是统一标准、材、统一考试,高度的统一性使广大教师仅仅是课程的被动接受者、实施者,影响了教师创造性的发挥。新课程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开放性,拓展课程的空间,开发课程资源,成为教师的一个新的课题。一方面,要求教师在国家既有课程基础上,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二次开发”,实现对课程内容的加工整合;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在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下,研制开发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3.教学研究技能。长期以来,广大基础教育教师主要都是充当一个“教书匠”的角色,“传道、授业、解惑”是他们的基本职责。事实上,教学是一种创新性的劳动,必须以研究为依托才能不断深化和提高,学习指导、课程开发、学习评价、教学反思等行为都离不开教学研究。
4.自我发展技能。传统教学中强调学科本位、教材中心,教师的任务就是把学科知识讲清,把教材内容讲透。这要求教师有更强的自我发展技能,必须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充实自己,不断超越自我,在教学中学习,在学习中教学。
三、树立新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篇5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管理
如今,网络在人们的生活和大学生教育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对于大学生来说,网络必不可少。但专业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为了娱乐、聊天而上网的概率比较大。因此,网络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必须明确其时代内涵、本质,根据大学生思想规律采取多样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有效方法。
一、互联网+时代的内涵及本质分析
“互联网+”是指在依靠网络信息技术的基础上,促进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演进形态,属于一种社会形态革新。也就是指网络信息技术和传统社会行业不断融合的过程,但该融合过程很复杂,不是单纯的组合,是实现两者的互补以及聚合。互联网+时代的核心以及关键是互联网思维的产生和发展。依靠现代化的互联网思维,传统行业经济形态都开始了跨界融合,实现了创新转变。总的来说,互联网+时代下的思维,为各行业之间相互交融、形成关系网发挥了核心作用。
二、互联网+时代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方法创新
1.建立健全“互联网+备课”机制
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互联网+备学生”的机制。要依靠互联网技术,利用多样化的互联网平台,及时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情况研究和分析,进而明确大学生思想规律以及政治教育管理的需求,创新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有效方法。发现问题之后分析原因,及时解决,建立健全“互联网+备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机制,避免受非所授的现象产生。
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互联网+备内容”机制。第一,要加强网络信息审核,科学设置议程,优化互联网模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教学管理内容的多角度思考和多维度分析,给予大学生正能量,满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第二,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的内容领域,明确大学生兴趣点,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内容的实用性和生活性。还要赋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内容的美感,使得大学生杜绝不良信息,提升大学生的信息鉴别水平,进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营造和优化“互联网+环境”
第一,要转变以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和思想,构建科学合理的“互联网+环境”观念。在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不仅生活在现实当中,也生活在网络环境当中,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环境也由现实生活环境与网络生活环境两部分组成,即“互联网+环境”。
第二,要不断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网络平台,优化“互联网+环境”条件。相关人员要利用教学管理研发,充足的资金、设备、网络技术等,不断创新和完善“互联网+环境”体系。要形成自由、和谐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网络交流空间,利用多种网络方式沟通和交流,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互联网+环境”机制的良好运行。
3.加大“互联网+教师”的队伍建设力度
一方面,对大学教师和管理者来说,必须增强自身的思想政治网络化教育管理意识,结合大学生实际情况落实好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教学管理者必须认识到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和权威性,要把思政管理工作真正落实到实际生活中,要强调核心价值观念分析,注重文化自信,还要大力开展多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活动,营造出良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氛围。
另一方面,教学管理者必须注重自身权威性的提升。要深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不断拓展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面和管理水平,要优化和推广“互联网+教师”平台,使得学生充分利用该平台进行学习;教学管理者要增强自身的互联网教育管理意识,熟练运用互联网教学管理技术,优化在线教育管理沟通平台;教学管理者要利用互联网,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情况评估,结合评估结果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内容和模式,将“互联网+教师”打造成教学管理者的权威性平台和领地。
4.建立健全“互联网+服务+情感”机制
对于互联网+时代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来说,必须严格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和思想,要摒弃以往的传统化的教育管理方法,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为原则和标准,赋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较强的亲和力以及向心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管理是分不开的,必须实现两者的有效结合,还要结合当前教师和学生的素质情况和自身需求进行教育管理,这样才能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效率。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来说,要进行准确的自身服务定位,要付出真实的情感,要用心关怀学生,提升教育管理的凝聚力,对于那些存在思想问题的学生,不能歧视和打击,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必要时请专家给予他们信息帮助及指导,通过建立健全“互联网+服务+情感”机制,依靠互联网平台,以服务提高管理效率,以情感化人。
5.建立“互联网+绿色校园文化”
在互联网+时代下,高校主流文化往往面临多种挑战,不利于大学生良好价值观念的形成,在这样的情况下,必须建立“互联网+绿色校园文化”,提升大学生的信息鉴别能力和免疫能力。具体来说,第一,要根据学校情况制订科学合理的《校园网络管理条例》,完善制约制度和激励制度,约束大学生的网络学习行为,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学习习惯。第二,要合理运用互联网学习资源,促进网络正面舆论强势的产生,并加强对网上舆论的合理引导。第三,要及时掌握网络舆情,掌握高校网络信息动态,明确校园互联网不当利用问题,并分析问题产生原因,培养一支综合素质足够高的网上评论员队伍,及时了解校园热c,利用网络文章,从根本上消除校园不良事件的影响。第四,要加强高校和外部企业的有效合作,从根本上净化互联网信息,完善和实施校园网络实名制,要有效实施版主负责制,将责任具体到个人,保护好网络版主的切身利益,还要加强网络专人监管,避免网络上的不良信息传播。另外,还要完善和实施校园网络安全责任追究制度,在各个级别部门之间层层落实好校园网络绿化工作,营造出良好的“绿色校园网络氛围”,促进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网络越来越普及,在这种形势下,必须全面了解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合理利用互联网资源,清除不良网络信息,传递网络正能量,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
参考文献:
[1]戴海青.刍议依法治校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法治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11):174-175.
[2]付丽宾.基于“绿色发展”理念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新思考[J].鄂州大学学报,2016(3):19-31.
[3]刘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研究[J].技术与市场,2015(11):224-225.
[4]郭彦懿.“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途径[J].北京教育:德育,2015(5):42-44.
篇6
关键词:大学生;“主题推进式”教育;科学发展观;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7-0252-02
随着 “主题推进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主题教育)活动的不断深入开展,以鲜明凝练的主题为中心,以灵活多样的实践活动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初步形成,使同学们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修养,锻造品质,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当前,在科学发展观逐步深入人心的同时,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一步完善主体教育活动,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一、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明确主题教育的目的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同时,它也是我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
主题教育是当前我国高校结合当前大学生思想状况实际,遵照教育规律,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分阶段对学生施以不同主题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创新精神培养和文化素质提高的训练,其目的就是通过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集中精力,针对性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和修养。几年来,各高校教育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生思想状况明显改善,得到了学校、家长的一致认可。
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战略决策,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不是以单纯的社会经济增长为目标,而是以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和未来人类社会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为目标,不仅要求人们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要正确处理人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这就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的要求。
二、大学生主题教育活动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变革,价值的多元化、经济的全球化、信息的网络化等对大学生的影响日益加深,给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当前,各高校都在不断探索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新模式,希望通过有效途径来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 大学生主题教育活动逐渐成为了高校普遍关注和采用的一种形式。
(一)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
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要求,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和改进,但总体上讲,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还没有脱离传统思想政治工作那一套做法,形式单一,办法不多。全社会还没有形成关心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针对新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反应,必须调整思维模式,调整视角,以全新的眼光观察和审视世界,用新的价值标准去评价事物,全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是一项极为紧迫的重要任务。
(二)大学生主题教育活动是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论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和原则。即要求我们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中必须坚持以大学生为本,以大学生为核心。当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失去了原有的兴趣和耐心,甚至存在着一定的抵触心理,这样一来,单纯的理论教育(“两课”)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就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而传统学生工作方式的管而不导、治标不治本、浮在面上的工作方法已不能适应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和现代高等教育发展形势的要求。因此,我们的教育观念要打破统一思想、统一标准、统一布局的模式,应当以广大青年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教育活动来代替以往的家长式、保姆式、灌输式的教育,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一年来的实践充分说明,大学生主题教育活动是为同学们所接受的教育形式。
(三)大学生主题教育活动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锻炼
科学发展观要求“要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更加立体、更加辩证、更加全面地诠释了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涵。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指智力的发展,还指能力的增强;不仅指知识的渊博,还指知识的创新;不仅指身心的健康,还指素质的提高;不仅指单个大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还指让每个大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从而使整个大学生群体的素质得到普遍提高。大学生主题教育正是以全面提高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使同学们在活动中接受教育,在教育中锻炼能力,从而实现“德智体”综合发展。
(四)大学生主题教育活动统筹兼顾不同年级不同程度的学生,因材施教
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学校、家庭教育背景的差异使得学生之间的素质差异也明显增大,形式呆板的“一锅出”式教育已经不能达到教育的预期效果。丰富多采的教育活动使每一位同学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主动地参与进来,通过与先进事例的对比,会发现自身的优缺点,从而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深入开展大学生主题教育活动
(一)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和对象,学校任何教育活动的开展必须以培养学生成长成才为宗旨。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全面而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状况,要把广大学生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工作的最终目的。在工作中我们要始终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在解决经济困难、就业压力、心理困惑等问题的过程中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成为学生思想上的“知情人”,心灵上的“知心人”和生活中的“贴心人”,这样,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进行。
(二)结合不同时期学生思想状况的变化,不断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
大学生是一个思维非常活跃的群体,只有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才能找到真正适合不同时期学生思想状况的教育形式,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大学生主题教育活动本身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创新,如何能将这一形式继续有效的开展下去,这就要求在观念、内容、手段、机制多个方面不断创新。观念的解放、创新是我们一切行动的先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首先必须站在时代的前列,着眼于新的突破和发展,确立人才培养与时代相适应的观念;大学生主题教育的内容要紧扣时代的脉搏,弘扬时代的主旋律,实现内容的创新;要善于借鉴、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逐步占领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必须有强劲有力的现代化的管理、考核机制作保证。
(三)统筹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和方法为主题教育服务
大学生主题教育要统筹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将党团组织、学生组织、行政领导、辅导员、班主任、两课教师、专业教师等力量统一协调、分配,做到齐抓共管,保障教育活动的持续有效发展。充分利用网络、电话等资源,建立合理有效的反馈监督机制,以保证及时发现教育中在的不合理的因素,及时调整活动方案,达到最佳效果。
综上所述,我们用科学发展观来审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会发现,“主题推进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是结合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对教育形式的有效改革和创新。只有树立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结合大学生思想上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进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学生主题教育活动才能够做到与时俱进,才能够加强教育的主动性、实效性、说服力和感染力,才能够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徐绍川.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J].党建研究,2005,(2).
[2] 江金权.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 梁金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热点问题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
篇7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师 学术英语 自主职业发展
教师职业发展(Career Development)又称为教师专业发展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教师发展等 ,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为满足学生需要、适应社会进步的自主成长和自我完善的过程,是教师的持续性才智、经验和心态的提高过程。具体地说,教师通过寻求职业发展,可以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可以与本领域的迅速发展保持同步,可以对教学保持兴趣,避免出现教学技能落后的状况。
Perry(1980)指出,教师职业发展是教师个人在专业生活中的成长,包括信心的增强、技能的提高、对所教学科知识的不断更新、拓宽和深化以及对自己在课堂上为什么这样做的原因意识的强化。Fullan & Hargreaves(1992)则认为,教师职业发展既指在职教师通过教育或教师培训而获得特定方面的发展,也指教师在目标意识、教学技能和与同事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进步。国内外语界有专家将其定义为教师在教育机制中的一个不断学习、反思、发展和成长的动态过程。[1]
1.国内外外语教师职业发展问题研究状况
国际上,教师职业发展研究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兴盛于70-80年代的欧美[2]。美国大学教师发展尝试了多种方式和策略,最常用的发展方式有四种(:1)工作坊(Levinson Rose & Menges 1981); 2)研讨会(Weimer &Lenze1994); 3)教学指导(Emerson & Mosteller 2000,Zeind et al. 2005); 4) 开设课程[3]。
外语教师的教育与发展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进入新阶段。1990年,第一部外语教师教育论文集(Richiards & Nunan)问世。1998年Richards & Nunan出版了《第二语言教师教育》一书,从更宏观的角度探讨了语言教师发展问题,认为语言教师教育不应只是让教师掌握一些教学技能,还应该探讨支配其教学实践的教师知识、信念和态度等。此书被作为语言教师培训与发展的入门读物。进入21世纪后,随着社会文化理论的发展,教师的学习与成长的社会性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4]
2000年以来国际外语教师协会召开的国际会议上有很多与教师发展研究相关的发言,其中有代表性的有:时代变迁中的挑战与机遇问题研究、教师发展问题研究、基于网络的教师发展研究等。英、美、加、澳、欧洲等地的外语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都有一个共同点,重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集中关注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和学生为对象的问题研究。
与国外相比,国内的研究晚了将近20年。在2000至2005年间,国内主要核心外语教育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有关外语教师发展方面的论文为数甚少,阐述的也大多是国外的理论和实践方法,主要是引介、述评、综述等,例如"反思型"英语教师教育、"后教学法"理论、美国外语教师发展趋势等。即使偶尔有谈国内问题的,也仅限于对教师职业现状的调查和呼吁外语教师培训提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方面的文章,真正意义上阐述我国外语教师发展的研究论文凤毛麟角【5】。
2005年9月,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举办了首届全国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研讨会,此后两年一届,目前已经召开四届。在第三届会议期间还成立了"中国英语教学研究[5]会/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研究专业委员会"。研讨会的开展与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对我国外语教师教育和发展的研究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根据文秋芳"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趋势、特点、问题与对策--对我国1999 -2009期刊文献的分析" 的研究成果,近年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增长的趋势非常明显。就中文社会科学索引(CSSCI)外语类12种期刊所发表相关文章的数量而言,增长速度迅速; 而就其类别而言,非实证研究仍旧占据主导地位(占总数的63.8%);实证研究中,关于"教师生存和发展现状"研究的文章占总数的21.4%,"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发展"仅占总数的14.9%。
统计分析表明,目前国内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发展领域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的范围还比较狭窄和肤浅,并且存在实证研究不足、脱离课堂教学、与一线教师需求脱节等问题。
国内在外语教师职业发展方面的研究不仅落后于国外语言教师教育和发展的研究,还落后于我国教育界对高校教师教育与发展的研究[6],而且专门针对大学英语教师这一特殊群体职业发展的研究落后于对英语专业教师教育和职业发展的研究,公外英语教师的职业发展问题研究似乎相对"边缘化",但其实他们所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问题更加复杂。
2. 国内外学术英语(专门用途英语)教师培训状况
学术英语(EAP)是专门用途英语(ESP)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ESP教学理论是为了满足各类人员学习英语的需要,由英美等国的应用语言学者在20世纪六十年代提出的。当时,世界各国已逐步从二战的创伤中恢复过来, 全球经济迅猛发展, 国际往来日益频繁,英语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语言和交流工具。1969年,Ewer和Laterre出版了《基础科技英语教程》,因此那一年被认为是现代ESP教学的开端。Strewens(1988)从四个方面给出了ESP的定义:需求上满足特定的学习者;内容上与特定专业和职业相关;词汇句法和语篇上放在与特定的专业、职业相关活动的语言运用上;与普通英语相对照(转引自蔡美兰)。Dudley-Evans 和St.John (1998)提出ESP教学的两方面特征:绝对特征--为满足学习者特殊需要而设计的,利用现有的教学方法加上服务于各学科的活动,关注与这些活动相适应的语言(语法,词汇,语域)技巧、语篇和体裁;可变特征--学科可变,方法可变,对象可变。
随着ESP理论的提出,ESP教师的培训与发展研究也随之而来。 英国与美国的一些大学设有ESP硕士学位课程,英语国家的教育学院或英语教育专业都向ESP教师及准教师开设ESP本体教学(TESP)的课程。此外还有专门为培训ESP教师而设立的证书。美国的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提供包括学术英语证书在内的六个职业英语证书。俄罗斯和乌克兰等几个独联体国家的大学共同建起了ESP的专业电子期刊ESP-world,投稿者都是ESP教师,专门探讨ESP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他们还建立了ESP教学的跨国合作项目和ESP教师大型培训项目。
2010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与北京外国语大学专门用途英语学院联合创立了《中国ESP研究》期刊,举办了中国ESP研究高端论坛暨ESP教师研修班,并创建了ESP教学与研究网。2011年5月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ESP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和研究有了专门的学术组织。
ESP对大学英语教师提出了挑战,同时也为他们带来职业发展的机遇。
3.大学英语教师面临的问题
2013年2月25日,上海市推出"上海市大学英语教学参考框架(试行)",明确指出:"学术英语是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大学英语教学向学术英语教学方向发展是必然趋势,但目前也使大学英语教师面临很多的问题。
首先是"过剩"带来的困扰。对比《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不难发现它们有几乎相同的培养目标、能力标准,和课程设置。"大学生必须达到的一般要求的学习任务将有望在高中大部分完成或全部完成"。"高校给大学英语必修课所分配的学分(课时)数明显减少"。"高校、特别是重点大学公共外语课程已经失去作为课程存在的理据"。基础英语教育的快速发展使大学英语教师将会面临没课可上的困境。前些年大规模学生扩招带来了教师队伍扩大,现在随着中小学基础教育的发展,大学英语基础课教师,必须要寻求新的职业发展道路。
其次是"转型"带来的压力。"把普通英语教学任务全部下放到中学阶段去完成,以便学生进入高校时便可专注于专业英语的学习";"中学培养基本外语能力,高校结合专业进行提高","大学英语教学定位应是学术英语"(蔡基刚 2010)。这些专家学者们几年前的提议,现在已经成为迫切的社会需求。然而,目前国内大学学术英语师资队伍的培训与发展机制,还远远没有跟上基础教育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能适应时展,满足学生需求,尽快实现转型成为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发展道路上一个必须解决好的问题。
再者是"薄弱"带来的局限。大学英语教师一直存在学科知识结构不够合理、跨学科知识结构不够全面、科研时间少、科研环境欠佳等问题[19]。 在基础英语教育迅速发展的背景下,这些问题更加凸显出来。 提高教学研究能力,做教学工作的研究者而不仅仅是教书匠是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发展的一个首要课题。
4.关于大学英语教师学术英语方向自主职业发展的思考
鉴于目前国内在大学阶段开展学术英语教学的研究刚刚起步,教师队伍建设机制尚不健全,而对学术英语教学的需求又十分迫切的情况,大学英语教师应积极探索自主职业发展的道路。笔者认为,理工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师可以在"与学生专业相结合的大学英语教师学术英语方向自主职业发展"的方向上进行尝试。以下是个人的一点粗浅的思考,希望能对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发展道路的探索有所助益。
基本思路是:大学英语教师(最好是两个或更多结成研究小组)坚持固定面向某个专业的学生,不因学生换届而改变,以此逐渐深入地学习和掌握该专业的基本内容。结合课堂教学活动,通过任务教学法、采用生生合作、师生合作、教师合作(大学英语教师之间的合作,讨论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取得的经验;大学英语教师与专业教师之间的合作,在学术英语教学的专业知识方面和用英语进行专业教学的英语语言知识方面相互帮助)的方式,探讨大学英语教师学术英语方向自主职业发展的可行性。具体的研究方法与内容是:
1)首先是树立教师自主发展意识:学习外语教师职业发展理论和学术英语教学理论以及自主学习理论,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大学英语教师学术英语方向自主职业发展的可行性。
2)开展大学英语教师及教学现状的调查:教师自主结成教学研究团队,以调查问卷、深度访谈等方式对国内若干高等院校(重点是理工类院校)的英语教师的教学现状、职业发展意识、学术英语方向的职业发展意向展开调查;对教师的自我发展能力(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更新、自我挑战、自我反思)、助人自我发展的能力(启迪思考,激发行动,引导方法,指导实践等)现状进行研究。通过调查、对比和研究,找出自身的特点,明确发展方向。
3)对大学生学术英语学习需求进行调查研究:通过网络交流、课堂讨论、师生座谈、课外作业等形式调查自己的学生对大学英语学习的需求,从学生需求和社会需求的角度探讨探讨开展自主学术英语教学的必要性。
4)大学英语教师自主学习学术内容的可行性研究:教师发展是由教师自己进行并且是为了自身的需要而进行研究的行为。通过教学过程中的反思,自觉学习,以及与专业教师在学术上的协作,在教学中的实践检验,验证教师自主学习与学生专业相关的知识的可行性。
5)结合课堂教学的学术英语教学实践:在课堂上,采用任务教学法,布置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的课前展示任务,单词的普通词义与学术词义对比任务,词语的普通搭配与专业用途搭配特点的辨析任务;总结专业词语构词法任务;结合专业内容进行翻译练习的任务;课外阅读与专业相关文献并完成读书报告的任务,结合专业学习完成命题作文的任务等。
随着教学的深入,任务的设计也会不断完善;随着教师的教学经验的积累,其专业知识也会不断加强。期望能在大学英语转向学术英语的时展中,大学英语教师们能在自主精神的驱动下,适时做好准备,成为时代所需要的人,而不是被时代所淘汰。
大学英语教师学术英语方向职业发展是教育教学研究的新领域。与学生专业相结合的自主职业发展模式的研究是一个全新的角度,也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应该成为大学英语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新方向。
教师发展是为了学生发展。目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研究重点大多放在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教师的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上,以教师自身发展为重点的研究还不多见。希望本人粗浅的思考能为同行的相关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并有助于大学英语教师从"要我发展"变成"我要发展"的自主职业发展意识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刘 珍 关于教学改革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高等农业教育》【J】2010年05期
[2] 肖丽萍 国内外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述评 《中国教育学刊》2002年第05期
[3] 吴振利 美国大学教师教学发展研究 《教育科学出版社》【J】 2012年12月刊
[4] 文秋芳 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趋势、特点、问题与对策《中国外语》【J】2010年4期
篇8
关键词:问题导向教学法高职旅游管理教学理念
旅游管理的教育会涉及大量的旅游实践知识,在实际的教育环节中,应当加强对教育细节的培育,采用全新的教育模式,引导学生学习专业的知识和理论。为提升实际的教学质量,老师需要降低自身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和学生开展互动交流,以便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确保课堂上的教学水平。
一、问题导向教学法的概述
问题导向教学法本质上是一种通过规划学习情景的方式而开展的教学,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以学生为核心,将学生摆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实现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在此环节中,老师会将内容予以深层次的加工处理,以心理学为互动交流过程中的核心理论,采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的主动性。老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之前,应当针对课程做出系统化的研究,合理规划结构,防止出现架构不科学的状况,可以分析学生的学习进度,通过自主学习的模式对不同的问题和任务予以强化引导。为保障教学的质量以及问题的回答效果,需要将学生分化为多个小组,以便于能够结合实际的进展,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探讨,促使学生可以强化自身的主动性。此类教学引导方式有助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强对问题的处理能力,切实的掌握更多知识点,建设较为完善的体制。在采用问题引导为核心的教育模式时,老师需要正视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将教学的进度和问题的提问予以充分融合,有利于在后期的辅导教学的环节中,学生被不断的激发思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专业能力。
二、问题导向教学法应用在高职旅游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理念过于传统
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是教学方法的实施者,而这种你讲我听的教学模式往往不能很好的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尤其是在旅游管理教学中经常要用到大量的真实案例来进行理论分析,如果教师理念过于传统,只是通过陈述案例,把案例往课程内容上靠拢,会使得课堂气氛过于平淡,不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也不能很好的抓住核心的知识点。
(二)教学不具针对性
而理念传统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难以做到教学内容具有针对性。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庞杂,没有针对性的教学很容易使课堂变得枯燥乏味,导致学生在面对繁多的知识点时无从下手,只能靠单纯的记忆。但在学习过程中,理解永远是要优于记忆的,单纯的记忆而不去有针对性的理解很容易在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什么都学了,但是什么也都没记住、没学会。
(三)教学环境不够完善
很多高职院校由于利益的驱动和资金方面的问题,不能经常完善学校的教学环境,教学设备也相对陈旧,这使得在运用新型教育方法时存在着硬件设施上的困难。不完善的教学环境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没有主动性的学习也永远是没有效率、没有效果的。
(四)教学评价方式较为陈旧
很多院校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时忽略了对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仍继续采用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以结果为导向,以期末考试考评成绩为主,一些学生学习主动性差,平时不注重对知识的吸收,只在期末考试之前临时突击,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对较常考察的知识点进行记忆。虽然有可能考出还可以的成绩,但根本没有理解知识内容,不懂得如何应用。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很难考察出这部分学生的不足,长此以往,对院校培养素质人才的目标也有不利影响。
三、完善高职旅游管理教学在问题导向教学法为导向的具体措施
(一)转变教师理念
在开展问题导向教学的阶段中,学生往往会在老师的引导之下,针对问题所涵盖的知识体系开展系统的分析研究,实现对知识体系的有效延展,掌握概括性构架体系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在学生研究众多学科特征的过程中,学习到较为核心的知识点。在此阶段中,需要老师分析当前旅游教学管理环节中较为重要的核心点,强化对学生的专业性以及综合性的深层次研究,把握旅游管理的实践案例分析重点环节,增强对学生的引导作用。为保证整体的教学质量,学校的管理层应当加强对老师思想观念上的指导,让其在实践的过程中,摒弃传统的教育思想以及以往的教学习惯,积极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才有助于保证整体的教学质量。比如可以定期开展观摩课,在校内评选出较为优秀的、运用问题导向教学方式的老师开展实践教学,老师能够在观摩课上不断地实现交流探讨,促使老师之间会交换不同的教学理念,以便于推动整体问题导学的进展。
(二)开展针对性教学
为培育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应当在实际的教育环节中,不断地强化有针对性的课程教育,以便于学生能够明确核心的知识点,并在此前提下树立自身的综合思维架构。在采用此类教育方式的过程中,老师应当集中培育综合素质高、整体业务能力较强的学生,结合当前的旅游管理专业细节和学科的教育特征,强化对学生的引导。例如,在实际的教学中,如果一味地讲述核心知识点,往往会导致学生过于呆板,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在互联网的支持之下,听取网络平台上专业人士的经历讲座,有助于学生主动的总结自身知识理论,并在分析的过程中结合大量有效的经验分享,促使学生能够掌握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在观看完视频之后,为巩固学生的知识,加强其思维的研究效果,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在其中增加对众多事物的延展,有助于强化学生的思维延伸效果。
(三)改变教学环境
要想提升以问题为核心导向的教学模式,高职院校应当在此环节中先对自身的发展状况予以明确的分析和研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较为合理的教学管理目标,并配备相对应所需要的设施和进行环境建设。在针对环境的建设中,不能只将目光停留在针对学生的知识教育平台建设上,同时还需要强化学生的社会环境建设。例如,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老师事先围绕一个主题开展教学,并在学生学习完理论知识之后,尝试抛出不同等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带着疑问投入到相对应的实践活动中,有助于学生发散自身的思维,并主动学习和思考更多的知识。
(四)创新教学评价方式
篇9
一、两种教师评价制度各自的特征
1.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的主要特点
(1)注重教师未来的发展[1];
(2)强调评价过程对教师和学校专业发展所起的内在激励作用;
(3)给每位教师培训进修发展的机会;
(4)重视教师的个人价值、伦理价值和全面发展;
(5)确定教师个人发展目标,最大限度实现个人目标和个性发展;
(6)主要实施同事之间的教师评价[2];
(7)提高全体教师参与评价的意识及评价双方共同承担实现发展目标的职责[3];
(8)注重长期的发展目标。
2.奖惩性教师评价制度的主要特点
(1)注重教师过去的工作表现;
(2)强调评价结果对教师的选择和甄别作用;
(3)实施评奖制度和等级工资,频繁使用奖励、表扬、处罚等手段;
(4)重视教师的社会价值,社会稳定和国家需要放在第一位,看重教师间的竞争作用;
(5)确定组织目标,最大限度地实现组织目标;
(6)强调每位教师的工作成绩、效率和能力;
(7)控制学校的严格管理权力,以领导和上级对教师的评价为主;
(8)注重短期的发展目标。
二、两者互补符合现代教育的最终目的
1.从哲学和心理学角度看二者互补的必要性
以上列举的这两种评价制度具有互补性。首先从哲学角度辨证地看以上两种评价制度之间的关系,如果没有对教师过去工作成绩的了解和评价,站在什么基础上对教师未来发展进行设计和展望呢?其次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如果没有奖励和必要的惩罚,靠培训和进修就有如此大的内在推动力,激励每位教师自觉地为实现个人目标而努力奋斗吗?如果没有惩罚,那工作与竞争的压力还有吗?如果有,是否足够令人进取?“没有压力就不会有动力”是一句至理名言。由于没有奖励与惩罚,是否存在一些经过多次培训与进修仍旧没有责任感,不思进取的教师呢?笔者对完全抛弃奖惩性教师评价制度,实行单一的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能促使每位教师自觉地渴望和追求自己的专业发展表示极大的怀疑。另外,和许多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所提倡的教育独立在现实社会尤其是现代经济和科技等发展飞速、物质极大丰富的社会,只是一种理想状态,不可能实现。现代教育,特别是中国当代教育,由于处在追赶和机遇并存的特殊时期,必须肩负个人发展和国家发展及民族振兴的巨大责任,实行两种评价制度相结合。
2.从现代教育的最终目的看二者结合的重要性
现代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必须使教育的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实现辨证统一。一方面,教育能维护社会繁荣,促进社会进步,此即教育的外在价值。另一方面,教育能使人的本性得到完善和发展,这就是教育的内在价值。人的发展受社会制约,同时又能促进社会发展。人的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互为条件、互为因果、互为目的和手段的,人是教育的对象,教育是发展人的手段。但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又具有相对独立性,两者发展遵循的规律和目的不同,两种发展不会自动转化。教育的价值就在于追求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在现实条件下最大限度的统一[4]。
三、两种评价制度的结合
1.从经济发展阶段看两种评价制度有机结合的必要性
任何一种改革除了要有理论基础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有现实基础和必要的前提条件。至今为止,就是在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实施得较好的国家英国,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进入到后工业化阶段,但奖惩性教师评价制度仍旧在一些地区和某些学校实行,还能够得到某些舆论和教育工作者的支持。因此,发挥性教师评价制度需要大量资金和设施对教师及评估人员进行培训,是建立在经济高度发展,教师素质和思想修养较高的基础上的。
反观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仍处于尚未实现工业化的阶段,教育水平和教学科研条件,东西差距、南北差距和城市与农村差距巨大,而且还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在广大西部和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教室危房,教师工资极低或者长期拖欠工资现象屡见不鲜,基本生活都难以维持,怎么可能首先给每位教师进修培训的机会,而不拿稀缺的资金用来选拔和奖励给那些挣扎在贫困线的优秀教师,并提升他们的工资待遇呢?
因此,笔者认为在我国当今经济发展阶段仍处于向工业化迈进、温饱问题尚未完全解决、教师整体素质仍有待大幅提高的时期,政府和社会舆论对教育和教师的评价不能超越这个现实。除了要注重教师专业的长期发展以外,仍需关注教师和学校的现实生存问题,还得保留对教师的选择及甄别功能。
2.从教育管理制度看两种评价制度有机结合的重要性
我国现有考试制度和教师管理制度仍旧严重制约着教师评价制度的改革。高度中央集权的教育行政管理制度大大制约了教师的个性发展,尤其是当今中小学的中考和高考制度并没有取消或有彻底转变,应试教育仍旧大行其道。在这种教育制度和考试制度下,现有的教师评价模式很难改变,许多教师也是在分数和升学率的沉重压力下感到追求个性及个人长期发展力不从心。因此,在中小学要改革教师评价制度首先要彻底改革现有的教育行政管理制度和考试制度,最重要的是改变领导者、管理者和教师的教育和评价观念及思维方式。而这些改变要经历漫长的过程。对传统教师评价制度的改革和执行新的教师评价制度需要有步骤进行。但在目前,这些关键前提无法有大的改观条件下,中小学教师评价制度应以奖惩性教师评价制度为主,辅以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
高校的情况则有所不同,要区别对待。大学的精神是民主、自由、追求真理;大学的使命是要讲求教师要有较高的个人修养和渊博的学识,为社会培养出具有创造精神的人,延续和发展人类文明。而且大学的水平与成就不是以学生考试分数来衡量,因此在资金和教育资源比较充足、教学和科研水平比较高、教师个人素质及道德修养较好的重点院校可实施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为主,辅之以适当的奖惩;而在资金条件和教师科研教学水平及硬件设施一般的普通本科院校尤其是西部地区院校,现阶段可将两种评价制度的优点和长处挖掘出来,相互取长补短有机结合起来实行;但在各方面条件都比较差的专科院校尤其是那些从事继续教育和终生教育的院校和西部地区的专科学校,应该实施以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为主,奖惩性教师评价制度为辅的评价制度。
综上所述,从现阶段国情来看,要改革教师评价制度,必须改变当前的教育管理制度、考试制度、教育观念及人事制度,在此前提下,在中小学实行以奖惩性教师评价制度为主,以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为辅的制度;在重点高校应实行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为主,以奖惩性教师评价制度为辅的管理制度;在普通本科院校两种评价制度应均衡实施;而在一般的专科院校则应以奖惩性教师评价制度为主,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为辅的总体评价原则。另外还要针对各地区和各学校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概况和教育水平,择重点、有步骤、分阶段地将两种评价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实施。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项目教学 流程 互动 实践价值
1 项目教学法在客户资源管理课程中的实践
客户资源管理课程教学目标要做到两点:课堂上能展开互动,课堂下学生能主动学习。运用项目教学能很好的实现这一目标。项目教学法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学生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提高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因此“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1.1 项目教学法的优越性
“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其意义在于项目教学中,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实践活动中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
1.2 客户资源管理项目教学的实践流程设计
1.2.1 项目教学设计
客户资源管理课时量为32~34节,其中二本有6~8节为实践教学课时,可以将3~4次课程安排为项目教学周,根据客户资源管理教学大纲的设计,课程分为三个篇章:理念篇、实践篇和技术篇。三个篇章正好将现在理论界热点讨论的部分都包含进去,力求做到扩大学生知识面,全面理解客户资源管理这门课程。项目教学模块设计了三个模块,其模拟了一次完整的客户管理流程。这样的安排在范围上覆盖了学期的所有教学内容,结构上又有逻辑关系,是一次完整的客户工作流程再现,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该门课程,也增强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
1.2.2 项目教学流程
首先,明确项目的教学目的,即模拟一次完成的客户管理流程,巩固基础知识,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联系在一起,较为完成的掌握客户管理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团队合作能力。其次,对于项目教学选题,基于典型客户管理本文选择三个模块:第一,企业影响客户关键因素识别;第二,企业满意度调查(忠诚度计划);第三,企业CRM运用情况说明。最后,项目教学学时的分配,这三个模块贯穿了本门课程教学的始终,教学的同时完成项目的设计和信息的搜集,报告的写作工作,三次课堂实践设计为学生课程报告环节,制作好汇报材料和PPT讲稿,分小组完成汇报。
1.2.3 项目教学考核
由教师组织,原则上自由组合,每组成员不得超过5人,对每组三次汇报给予评分,取三次平均分为项目考核最终成绩。考核涉及到的指标包括平时出勤、汇报的完整性、汇报的可行性、项目的创新性及汇报表述效果。
1.2.4 项目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自己发挥的机会。由于该项目的要求和特点,决定了该项目强调的是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训练。教学以讲解、引导、启发和讨论相结合,尊重学生的设计思路和方案,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第一,前期准备工作。学期第一节课将三个模块发给学生,让学生进行前期准备,分成若干小组,明确各自任务,寻找收集相关的资料信息,提交客户管理大纲。三个模块均需按大纲完成。设计一个模拟企业,应以现实行业为背景,选择身边的企业,以方便调查。
第二,中间环节。在整个学期教学中逐一完成三个模块的设计,三个模块应当是同一个企业的客户管理过程,从认识顾客寻找顾客关键因素,满意度调查、忠诚度项目设计到为企业寻找CRM解决方案,都应在同一企业完成。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的相互交流分工合作并及时了解学生在项目设计的进展,给予适时的点评。
第三,总结环节。项目全部完成以后,要做一次全面讲解,对全部知识点再次梳理,对三个模块的综合点评。如果教学时间允许,可以请不同组同学相互点评、互相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将课堂交给学生。
2 项目教学法在客户资源管理课程运用的利弊分析
项目教学法在客户资源管理的实践教学环节取得了明显效果,剔除了传统教学的弊端,具体表现为:首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中掌握主动权,就会积极的去思考学习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其次,学生大学教育之后不同于之前的教育,毕业之后即将走入社会,在学校中锻炼学生动手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成为大学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而这些都可以通过项目教学法得以实现。最后,这种教学方式将沟通从单向转而发展成多向沟通,能了解学生所想,尊重学生的学习方法,开拓学生的眼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对即将毕业的学生来说既是一种学习挑战也是一堂社会实践教学课程,一举多得。
- 上一篇:循证医学的实践
- 下一篇: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