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赛事的基本特征范文

时间:2023-11-17 17:47: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赛事的基本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体育赛事的基本特征

篇1

(一)有利于促进体育赛事的传播与推广

体育赛事能够成为倍受瞩目的“眼球经济”,与媒体的传播方式密切相关,其中新兴的网络媒体业已成为体育赛事进行营销的重要手段。如今,互联网已经成为继广播、报纸、杂志、电视之后的“第五大媒体”。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新兴的网络媒体业已成为体育赛事进行营销的重要手段。截至2013年12月,世界网民达到30亿,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继续保持稳定增长。2014年,中国手机网民在第二季度的统计中已达6.68亿人,智能手机用户占全球手机用户比例超过三分之一。利用网络架构进行的“网络营销”,具有成本相对较低、传播速度快、互动性高、潜在市场大的特质,不仅是传统营销的创新,更代表了营销发展的趋势,体育赛事因此具有更为广博的传播空间。

(二)有利于竞赛表演市场的大力繁荣

2014年10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引起社会各界对体育产业的高度关注,其中对于体育赛事提出“丰富体育赛事活动。以竞赛表演业为重点,大力发展多层次、多样化的各类体育赛事。推动专业赛事发展,打造一批有吸引力的国际性、区域性品牌赛事。丰富业余体育赛事,在各地区和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学校等单位广泛举办各类体育比赛,引导支持体育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举办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加强与国际体育组织等专业机构的交流合作,积极引进国际精品赛事”。这次与2010年3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2010]22号)相比,对体育赛事产业发展更加关注打造品牌赛事,同时丰富大众体育市场,强调社会与市场力量的大力参与。2014年9月国务院会议宣布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审批,进一步开放了中国现有的体育产业,让更多企业有机会投身到体育赛事中。目前市场开发空间较大又具有品牌效应的往往侧重于大型体育赛事,正引领着我国赛事市场的发展导向,赛事的网络系统吸引着众多体育迷。

(三)有利于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

如今,体育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体育赛事,尤其是大型体育赛事作为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发挥着日益凸显的作用。随着以奥运会为标志的各项国际国内大型赛事在我国的不断举办,整体办赛水平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逐步增强,为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体育赛事网络营销的基本特征

(一)体育赛事营销与一般网络营销的共同特征

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相比不需要更多的中间层。体育赛事网络营销作为一般网络营销下的一个分支,它和一般网络营销一样都是以互联网为基础,通过网络达到目标群体与目标顾客进行沟通,可以包括视频、文字和图片等多种形式进行网络营销。体育赛事网络营销同一般网络营销一样具有公平性,竞争者都是在同一个平台上,以相同的网络渠道争取达到目标群体的机会,所有的网民都有机会通过网络获得与体育赛事相关的信息,这样信息一般化的平台也是相对公平的。另一方面体育赛事网络营销和一般网络营销相同的还有其全球性,网络跨越了国界,无论是体育赛事网络营销还是一般的网络营销都可以使来自不同地方的人在相同的平台上了解到同样的信息。互联网是宣传和推广赛事的一个多样化的平台,以达到利用不同资源为建立品牌形象服务的目的。互联网能够作为赛事营销过程中的一个独立渠道,完成赛事产品从生产者到经营者的全部环节,包括产品提供、支付和配送。互联网渠道己经成为赛事经营者开拓赛事市场的重要环节。同时体育赛事网络也能够更及时和大量地向受众传递信息,为不同企业的广告投放以及冠名权等其他相关资源的交易提供了极佳的先决条件,也会吸引到更多深层次的收益。

(二)体育赛事营销与一般网络营销的区别

体育赛事网络营销与一般网络营销的最大不同点在于,其营销目的往往不是以进行传统意义上的交易或者直接利润为目的。许多商家通过在网络上推广某个产品,其目的是在于通过对商品的销售从而达到盈利的目的,而体育赛事网络营销最重要的并非销售有形产品,而是对一个赛事品牌的营销扩大体育赛事品牌的知名度,使体育赛事得到更好的发展,加深自身的影响力,使更多的人了解赛事关注赛事。也正因为体育赛事网络营销与一般网络营销的主要目的不同,其在网络营销的方式上、网络营销时的侧重点上、网络营销的管理过程也有很大不同。同时在体育赛事的网络营销中,其商业性并不那么突出,虽然同样会推广一些体育赛事的相关产品但并非重点,相反体育赛事的相关网站可以利用自身影响力的关注度吸引赞助商从中获利。此外,一些在我国举办的频次相对较少的大型体育赛事存在巨大的网络营销难点,即非赛期漫长,本国的职业体育联赛相对赛期长,但也要受到竞技水平与国外高水平职业联赛的巨大冲击。这对于赛事网络营销来说,如何吸引网民持续观看将是一个严峻考验,也因此会导致成本的短期投入与难以回收。

体育赛事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

(一)营销方式多以传统营销为主

传统的赛事营销主要是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印刷品等对赛事进行宣传,但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站、论坛、微信、微博、APP等都成为了赛事营销更加广阔的渠道。但是从调研中了解到,目前通过网络了解赛事信息的还不到一半,基本以中青年为主,传统媒体营销方式尚在发挥重要作用,但它同时也必然存在反复观看、多种组合元素以及参与度较低的问题。辽宁全运会也是以传统营销手段为主,网络营销辅助进行。

(二)财力投入不足

赛事网络营销主要存在三种方式,或者由新浪、搜狐等网络媒体全力承担宣传报道重任,或者独立建立赛事官方网站,或者只是以网络相关信息为主。目前无论是哪种方式,总成本投入都远低于传统媒体营销,这与人员构成与财力以及认知观念直接相关。另外对于大型体育赛事,赛事公司一般会花大量经费在球员邀请、赛事赛场和观众服务上,而对于赛事网络营销的投入十分有限,这就直接影响了中网网络营销以及赛事推广的质量和水平。

(三)网络营销商业成效欠佳

赛事网络功能目前还是以赛事信息与视频图片为主,商业功能还很薄弱。有些大型赛事把官网建成票务平台,但是在赞助商宣传、特许商品销售等方面成效甚微,这也是众多赛事不去建设官网的重要原因之一,成本投入较大,但是商业回报却较低。有些网站虽然关注度较高,但是销售效果也多欠佳。

(四)官网媒体报道不够深入且并非宣传主力军

与体育赛事门户网站相比,赛事众多官方网站往往报道信息总量相对较少,缺乏深度与趣味性。如武隆第十二届国际户外越野挑战赛,其官方媒体—新华社以及重庆当地媒体将主要工作集中于开幕式、闭幕式,完成政府计划内的工作,并未深入赛事有针对性地进行报道。此种报道模式,使有较大权限的官方媒体并未真正给赛事网络营销做出贡献;同时也使无权限但有实力的媒体丧失报道精彩赛事的机会。

(五)赛事网站信息竞争力面临挑战

篇2

关键词:体育产业;旅游产业;影响;融合

中图分类号: F59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5-569X(2009)09-0073-03

1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体育产业蓬勃发展起来,其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不容忽视。虽然在现阶段,两者还没有实现良好的融合,但是,在未来的发展中,体育产业和旅游业要各取所长,互相促进,实现共赢。本文就体育产业发展对旅游产业的影响谈谈看法。

2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据专家对区域型经济案例的演算,截至2007年,体育产业年增加值约120亿美元,占全国GDP的比重在0.7%左右。该产业吸纳就业人口420万人,占全国就业总数0.5%,占第三产业就业人数1.5%。从2000年到2007年年均增长速度在17.38%左右,带动就业的增长率是9.43%。体育产业的发展,正从多方面影响着我们社会的发展。

在体育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其对旅游业发展的贡献也越来越大。吴必虎先生在《旅游规划原理》一书当中,将体育旅游纳入新兴旅游产品体系,从理论上肯定了体育产业和旅游业的融合。国家旅游总局曾将1996年的主题定为“度假休闲年”,2001年又将主题定为“中国体育健身游”,并开展一系列全国及地方性的大型体育旅游活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更是增添了国人的信心,也拓展了体育旅游发展的空间。

3体育和旅游产业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3.1缺乏融合理论依据研究深度不够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同为新兴产业的体育产业和旅游业,都在寻求最合适的发展之路。在这个过程中,有研究者认为两者是相互独立的产业和体系,甚至认为两者之间是对立的,非此即彼,两者之间是互相制约的关系,体育产业的发展不利旅游业的发展,或者是旅游业的发展阻碍体育产业的发展,两者之间竞争大于合作。笔者认为这些观点过于片面。体育产业和旅游业应该是相互融合、促进的关系,两者的协调发展能够互惠互利,形成合理的经济循环链。

正由于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都是新兴产业,关于两者的理论研究都还处于不成熟阶段,学术界众说纷纭,缺乏定论。理论依据的缺乏,研究深度不够,也造成了两者融合困难。

3.2 缺乏合理规划造成资源浪费

体育产业化发展起步较晚,体育旅游规划和管理比较混乱。许多体育旅游项目的开发并没有经过必要和科学的规划,盲目上马,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或者只注重眼前利益,不注重体育项目的旅游功能和旅游效应的开发,也是浪费资源的一种表现。体育旅游规划需要综合旅游业和体育产业各自的特点,考虑体育产业和旅游业未来发展的双重需要,各相关部门和企业协作,合理规划,更新产品体系,完善产业结构。

3.3体育旅游项目重复建设缺乏特色和竞争力

在旅游业的发展中,非常注重旅游产品的个性化和特色性。许多体育项目不重视其旅游功能的开发,就会使项目的建设有所重复,体育旅游产品没有特色和竞争力,产品可替代性大,没有市场占有率,很容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如没有市场指向性、没有一定规模的健身场馆、季节性过强的水上体育项目,就是个中典型。

3.4融合力度不够不能形成规模效应

虽然,在经济发展的大形势下,体育产业和旅游业出现了融合的苗头,但是在很多方面融合力度并不够,在市场分析、产品定位、服务体系等各方面还是相对独立的。因此,并不能够很好地发挥体育产业在旅游业发展中的积极推动作用,不能够产生体育旅游应有的规模效应。

4体育产业发展对旅游业的影响

4.1 体育健康观念深入人心

相对于“旅游就是吃喝玩乐”,“旅游是一种高消费,平常人家是消受不了的”观念而言,“健康就是福”这样的观念早就深入人心,并且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刺激人们的体育旅游消费。借助体育产业的发展来促进旅游观念和意识的推广,相对来讲比单纯地普及旅游意识和观念要容易,能够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很好的思想基础。

4.2 体育设施能改善旅游环境

旅游业的发展必须依托良好的旅游环境,良好的旅游环境除了包括旅游业发展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之外,还包括旅游目的地居民对发展旅游业的态度,旅游设施设备,旅游道路交通等多方面。其中,旅游设施设备十分重要,会直接影响到旅游目的地的接待质量和旅游者的旅游体验。

在体育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修建相关的体育设施设备是首要条件,很多体育项目必须依托一定的设施设备才能够完成。在现代社会中,各类体育场馆,体育设施设备越来越功能多样化、齐全化,其外观现代化、独特化。体育设施设备的这些新特点,恰恰成为当地旅游业发展的良好依托。外观独特的体育建筑,能够成为当地的标志性建筑,增添当地的旅游观赏值,比如国家体育场――“鸟巢”,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在2008年中国北京奥运会当中,它们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为北京观光旅游再添一景。与此同时,规划合理的体育场馆,体育中心建筑,能够形成良好的旅游生态环境,成为开发参与式旅游项目的场地,更能够为当地居民生活提供方便,让他们在得到实惠的同时,积极地投入到当地的旅游开发中去。

4.3特色体育项目可形成特色旅游产品

随着人们旅游需求的不断提升和变化,参与性强、个性化服务的旅游产品也成为必需。近几年,“健身热”已经成为消费新时尚,城市中的游泳、健美操、跆拳道、太极拳等体育健身项目已经是传统项目,瑜伽、攀岩、蹦极等新兴体育项目带动了新的消费潮流。有些旅游目的地,有规划有组织地开展冰雪旅游,开发冰雪体育项目;也有的依托本地资源,开发水上体育旅游项目,如漂流、冲浪等,都将成为旅游消费的新亮点。这些新兴体育项目的开发,能够组织新的旅游线路,更新旅游产品组合,丰富旅游产品体系,形成旅游目的地特色,强化旅游目的地整体形象。

4.4体育产品的同质差别性可作借鉴

众所周知,旅游商品的无差别性、无代表性、重复性问题一直困扰着旅游业的发展。在中国,相隔万里的风景区买到的旅游纪念品可能是一模一样的,没有任何地方特色和纪念价值可言。

但是,在体育产业中各类的体育商品、体育用品却能够做到同质差别。虽然,现代市场竞争,强调商品的差异性,但由于体育项目的同质性却决定了有些商品必须是同质的,必须要满足同一种体育项目的基本需要。在体育产业链条中,体育用品生产企业也是重要的一环,他们在产品质量、产品档次、产品包装、产品宣传、市场定位等方面显现出同质商品的差异性,使自己企业产品之间,自己和其他企业之间,体育产品和其他产品之间的区别明显,有力促进了体育商品的生产和销售。比如,李宁和阿迪达斯,是两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品牌,它们在商品的同质差异上就做很到位,从产品质量、市场定位再到产品标识等方面表现出各自的特色,各自占有稳定的市场份额。再比如,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因为有不同的造型、不同的质地、不同的市场定位以及丰富的商品内涵,使福娃的销售大获成功。

体育产业中体育商品的同质差别性,其中的技巧性非常值得旅游产品开发和销售借鉴。

4.5重大体育赛事直接影响旅游业

重大体育赛事从经济、环境与交通、宣传、人员培训等多方面对旅游业产生影响。

(1)从经济的角度讲,重大体育赛事能够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之内形成旅游经济规模效应,在举行体育赛事期间,各国各地的旅游者大量涌入,从吃、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创造良好的旅游经济收入。比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创造的旅游外汇收入约49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约1400亿元人民币。

(2)为了迎接重大的体育赛事,体育比赛承办地都会大规模的改善环境,修建各类体育场馆和设施设备,完善当地交通道路条件和交通设施,能够从很大程度上改善当地旅游环境,提高当地的旅游可进入性。如北京亚运村、奥运村,还有正在修建当中的广州2010年亚运村,都从建筑、设施设备、道路交通条件等方面提升了旅游便利性。

(3)在重大体育赛事举行前期,会有大量宣传活动,有大量的户外广告、媒体广告等涌现出来,并且都是上品、精品。在宣传体育赛事,宣扬体育精神的同时,也起到了很好的旅游形象宣传作用,这比单纯的旅游宣传成本低,收效大。

(4)为了保障重大体育赛事的顺利举办,都会公开招募志愿者或者是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集中的、有针对性的培训,以满足在体育赛事期间的服务需要。这个人员招募和培训的过程,其实也是旅游服务意识、旅游服务技巧培训和推广的过程,有利于提高当地旅游服务质量,创造良好的旅游人文环境。

4.6体育明星对旅游宣传效果显著

现在全国各地都掀起了一股“旅游形象大使”选拔的热潮,无论是旅游城市还是旅游风景区,都花了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其中。由于体育运动的强号召力,体育明星效应是非常大的。比如篮球明星姚明,跳水皇后郭晶晶,飞人刘翔,他们在体育赛事中以精湛的技艺,良好的职业素养赢得了比赛,更是赢得了大众的心。在赛场下,他们同样是万众瞩目的明星,代言了各种产品,也引领了健康向上的时尚观念。相比之下,他们对旅游目的地的宣传作用更明显,也更加容易为大众所接受。

4.7体育精神可推动旅游业发展

体育精神是积极向上的团队合作永不言败奋斗拼搏的精神。由于旅游业也是一个综合性产业,其发展也需要这样的精神支柱,需要各个相关行业的通力合作,需要旅游住宿业、旅行社业、旅游交通部门、旅游管理部门等多方面的沟通和协调,需要每一个团队加强协作,努力奋斗。有了这样积极的体育精神作为引导,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实现良性循环。

5 结 语

综上所述,虽然在现阶段,体育产业和旅游业还没有实现良好的融合,但是,体育产业的发展对旅游业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体育产业和旅游业要各取所长,互相促进,实现共赢。

参考文献:

[1]柳伯力,陶宇平.体育旅游导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2]李香花,钟兴水.体育健身与旅游[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3]谭白英,邹蓉.体育旅游在中国的发展[J].体育学刊,2002,9(3):22~25.

[4]连桂红,刘建刚.论体育旅游及其基本特征[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5).

篇3

关键词:后奥运 体育传媒 路径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行,为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更使大众传媒尤其是体育传媒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体育传媒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各类体育媒体为争夺受众展开了激烈的角逐,有的成了赢家,而有的因盲目投入而被迫退出了历史舞台。在后奥运时期,面对各个国家和地区激烈的竞争,中国体育传媒如何主动参与媒体竞争,争取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在今后如何进一步拓展中国的传媒市场是值得关注和亟待研究的课题。

我国体育传媒的基本情况与特征

体育传媒的基本情况。体育传媒一般是指一切从体育活动、事件、人物中撷取素材,制作成文字、符号和影像产品并加以传播和销售的机构。从分类上看,它既包括传统传媒中的体育报纸、体育广播、体育电视,也包括新传媒中的体育网络等。

近些年,尤其是北京奥运会之后,我国体育媒体也获得了快速发展。首推体育电视,当前,CCTV-5作为最有影响力的体育频道,具有龙头的作用和意义,其他一些地方的体育频道也相继成立和出现,取得了广泛的发展;同时,体育广播也因此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体育广播主要包括全国性和地方性的,在推动体育传媒发展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体育报刊也得到了广大体育爱好者的喜爱和关注,尤其是2008年奥运会后期的发展速度非常快,有研究表明,当前专业类的体育学术期刊有150多种,可分为大众体育期刊和学术性期刊,两者的比例也比较接近。体育媒体还包括各大门户网站的体育频道、官方网站和各个报业集团等,这些体育新媒体承载着体育信息、体育资讯和体育产业等内容的传播,推动着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体育传媒的基本特征

产业化特征。体育传媒作为近些年发展速度较快、受众率较高的新兴领域,伴随体育产业的发展而逐渐崛起。在体育产业市场和媒介市场共同发展的影响下,体育传媒市场作为一个衍生市场,成为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体育媒体产业作为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从文化、教育和体育等相关领域的开发程度来看,作为朝阳产业的体育传媒产业具有强大的优势和丰富的产业资源,然而,中国体育媒体产业开发得并不系统,没有形成市场化产业链。

专业化特征。体育频道和专业体育报刊的出现,是建立在对市场细分的基础上的,在对读者市场细分的过程中,促进了体育媒体的广泛发展和传播。体育传媒市场作为新兴领域,发展政策限制较少,因此,有利于市场的良性竞争。但是,体育传媒对科技水平和人才素质的要求比较高,同时更要求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2010年南非世界杯期间,《南方日报》提前4个月开始运作市场,不断变化形式和内容推广自己。例如,其推出的“世界杯特刊,圆梦之旅”。其旗下的《南方都市报》、《南方体育》等媒体也作出了相应的调整和举动,例如组成联合采访团进行采访等。在国内、国际重大赛事日益增多的今天,体育传媒市场的专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从科技含量、经济实力和人才素质各方面都非常专业,可以说是综合技术特征的缩影和综合实力的比拼。

综合性特征。体育传媒在奥运会后呈现多样化的态势。虽然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依然占据重要的位置,但新兴媒体对传统媒体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力,当仁不让地占据了一席之地。多种媒体不拘泥于传统的体育传播模式,全面深入地展现体育新闻特有的内涵和魅力:电视台通过全方位、多渠道的报道,实现体育新闻传播效益最大化;广播电台以独有的优势为出发点,以资源整合为重点,充分综合利用资源优势、全国乃至全球华语广播的独一整合能力,全方位、多渠道地实现传播效益最大化;新兴媒体的时效性非常强,视频几乎可以同步直播。通过大型赛事的报道,网络将展现迅速、互动等特色,凸显图片、文字、视频等手段的综合优势。

后奥运时期我国体育传媒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北京奥运会后,境外传媒巨头进驻中国,使我国体育传媒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同时也面临巨大的挑战。境外传媒的强势模式将加速我国体育传媒的国际化进程,不断发展和壮大。但也给我国体育传媒业的发展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将加剧我国传媒业的人才危机,影响人们的观赏习惯等。

(一)面临的机遇

加快市场化进程,使体育传媒业与国际接轨。随着体育传媒市场化进程的深化,国外传媒巨头进入中国,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理念、监管制度及全新的运行机制。中国体育传媒在国际赛场上也从一开始的势单力薄,发展到现在的集团作战,凭借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在国外市场也占据一席之地。近些年,随着国际赛事的不断增多,中国体育传媒也频频出现在国际赛事的舞台上,并与国外体育媒体展开合作,同台竞争。在重大国际体育赛事中,中国参与报道的技术力量显著增强,记者数量也显著增多,这种进步正是后奥运效应所带来的结果。

扩展体育传媒业新的内容,吸引更多的受众。北京奥运会后,境外传媒巨头进驻中国,使得我国体育传媒业的发展质量得以提升,其发展规模与吸引受众数也在同步增长,体育传媒的受关注度正在逐渐上升。在后奥运时期,我国体育传媒在参与世界体育新闻报道时,报道的内容涉及国内、国外,报道形式更加灵活多样,体育报道中更多体现出人文关怀,传播手段也逐步现代化。

优化体育传媒模式,实现效益最大化。在北京奥运会期间,有些省级电视台成立了专业化的体育频道。以辽宁电视台为例,在奥运会期间,辽宁电视台率先出击,先后与湖北、山东等地方电视台合作,共同成立了“省级体育频道联播平台”,这一平台建设有效地促进了体育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质量,实现了版权统一采购,节目统一制作、统一传输的方式。这不仅是中国电视业界的一个创举,也为其他体育传媒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参考模式,使得省级电视台或市级电视台能够为广大电视观众提供更加优质、精彩、专业的体育节目。

(二)面临的挑战

国际传媒巨头“大兵压境”。北京奥运会前,国外体育电视等体育传媒已经在场外开始了角逐。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早在1996年就买下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电视转播权;法国电视2台、日本广播电视国际财团等都握有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转播权;路透社、法新社、美联社也在积极开拓中国大陆传媒市场。可见国际体育传媒对中国巨大市场的重视,同时,国际传媒的参与,客观上成为中国体育媒体的威胁和所面临的挑战。

体育传媒人才流动性增大。除了体育传媒内容与形式的多样性之外,体育传媒的人才流动也是非常引人注目的现象。后奥运时期,体育记者跳槽的现象已是司空见惯。专业体育传媒人才就是一种稀缺的资源,名记者、名编辑并不仅仅只是自身能力的体现,更意味着他所掌握的资源。当一名记者与教练和选手形成了一种相当紧密的关系后,他跳槽到另外一家媒体时,这部分资源是可以原封不动地带走的,能够立即投入到新的工作岗位中去,基本不会出现其他领域中常见的适应期。国内媒体的竞争,使这种人才流动的可能性变得非常现实。

中国体育传媒平衡性失调,产品开发单一。在传播过程中,体育传媒不能实现均衡性的传播与报道,像《体坛周报》这样专业性的媒体,在其强调的足球、篮球、围棋三个特色项目中,足球的比重占90%以上,远远超过其他两项的总和。对于体育弱优势项目的报道篇幅更少。这种现象固然是读者市场的一个反映,但也说明我国的体育传媒市场开发过于集中,媒介内容产品开发过于单一。

后奥运时期我国体育传媒的发展路径

管理体制路径。第一,传媒管理企业化,经营规模集团化。在后奥运时期,大量的社会资本进入我国体育传媒业,传媒的所有制形式呈现多样化,中国传媒业通过自身重组和外部扩张的多种形式,寻求更强大的资本支持,向集团化、规模经营方向发展。第二,完善信息服务功能管理。以传播体育新闻信息与体育商品服务信息为使命的中国体育传媒业,是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后奥运时期,向全世界受众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务是我国体育传媒经营的根本出路。我国体育传媒业要充分利用体育网络资源优势,加强对体育信息辐射功能的管理。

人才培养路径。我国传媒与发达国家传媒的差距,归根到底就是在体育传媒人才培养上的差距。没有大批能与国际接轨的优秀人才,中国的体育传媒就无法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竞争。我国具有采访国际体育赛事能力的记者不是很多,尤其是我国体育记者的外语水平低,大多数记者只掌握一门外语,而且口语能力差。因此,相关管理部门应把培养新型的体育传媒人才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来抓,重视培养体育传媒人才的管理能力、实践能力、外语和法律等知识的能力。体育传媒市场可以与高校联合培养,高校根据企业的需求来培养学生,学生在学习期间进入企业实习锻炼,之后再回学校进行改进和提高,使之成为体育传媒市场需要的人才。

国际合作路径。随着国外体育传媒进入我国传媒市场,我国很多新闻媒体的资源优势已经不复存在。国内外各体育传媒凭借综合实力打破原有的竞争格局,使利益重新分配。在这一事实面前,体育媒介之间的合作成为一种新的竞争表现形式,也就是说媒介之间的强强联手、共同获利的现象越来越明显。因此,国内的体育媒介要逐步深化奥运会过程中国内外同行之间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整合媒介自身的财力、人力和物力等资源,在更快传递更新信息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其竞争力以获取更多体育受众。

结语

北京奥运会后,我国体育传媒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境外传媒巨头的进驻也给我国体育传媒业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因此,面对各个国家和地区激烈的竞争,我国体育传媒业要主动参与媒体竞争,通过管理体制、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等路径,争取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参考文献:

1.黄若涛:《体育传媒业的产业特性与产业发展研究》,《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3)。

2.崔冬霞:《中国体育传媒市场发展前景探析》,《体育文化导刊》,2007(1)。

3.殷勤:《媒介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体育传媒的发展方向》,《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6)。

4.王放:《中国体育传媒市场的发展前景》,《新闻爱好者》,2007(5)。

篇4

摘 要 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在体育软实力建设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和建议,为新时期建设体育强国、提升我国体育软实力提供参考。

关键词 体育强国 体育软实力 发展对策

一、引言

2009年第11届全运会开幕之际,总书记提出:“希望体育战线的同志们牢记肩负的历史使命,大力弘扬伟大民族精神,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不断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努力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至此,由体育强国这一中心话题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就成为当下我国体育界十分关心的热门话题。

二、建设体育强国、提升国家体育软实力是当前我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对体育强国的理解

体育强国是指体育事业的总体发展水平在世界上处于一流或前列的国家,我国现阶段能称得上是世界体育大国,而不是世界体育强国。现在国际上还没有关于体育强国的评价体系。根据笔者的理解,体育强国应该是各项体育事业发展水平一流,并且在国内、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国家。正如周爱光教授所说的成为世界体育强国有至少以下三个必要条件:在群众体育方面,年满20岁的成年人中体育人口占45%以上;在竞技体育方面,奥运会的奖牌数和成绩名次进入前8名;在体育产业方面,GDSP占GDP的比重1.5%以上。当然,还有学校体育、体育俱乐部、人均体育场地、体育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指标需要进一步研究。

我国正处于积累量的快速发展阶段,正朝着体育强国的方向发展,离真正意义上的体育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只能算是体育大国。

(二)体育强国的软实力解读

1.对体育软实力概念的理解

体育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在体育领域里产生的,或者通过体育运动的某种具体活动所表现出的思想、文化吸引力以及在行为准则、价值观念、政治制度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精神力量,以促使其他国家受到影响和感染而产生的一种能力。也就是说,只要在体育领域或者通过体育运动的某种具体活动所表现出的思想、文化吸引力和产生的精神力量都应该属于体育软实力的范畴。软实力视角下的体育强国就是在体育文化吸引力、体育价值观吸引力、体育体制吸引力、塑造体育国际规则和国际形象等体育软实力方面,对内影响体育发展潜力,对外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

2.提升国家体育软实力的必要性

体育软实力作为一个国家诸多软实力中的一个,对国家的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的整体增强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中国一直以来倡导建设“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实现自我的“和平崛起”,因此提升我国体育软实力,对于我国早日成为世界体育强国具有非常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三、目前我国在体育软实力建设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一)重点打造硬实力,忽视软实力建设

大型的体育赛事,国家更关心有多少运动员能冲击金牌,有多少运动员能拿到奖牌,至于中国体育文化的精髓“中华体育精神”,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我国以往的体育实践中,当体育硬实力与软实力共同存在时,体育决策层更多地把目光投向竞技体育,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积极向竞技体育倾斜,十分在意金牌的归属,对体育的精神文化现象重视得不够。

(二)体育新闻媒介与国外传播媒介相比较竞争能力薄弱

中国的媒体宣传主要注重的是对内宣传,而非对外宣传,在国际上没有发出多少有说服力的声音,处在被动和尴尬的境地。西方媒体有着强大阵容和强劲实力,掌握着话语权与主动权,他们善于借助各种技巧,左右逢源,主导着世界的舆论。我国体育新闻媒介与国外媒介相比较,有着显著的差距。

(三)软实力的社会效益未得到充分发挥

20世纪80年代,随着“五连冠”的诞生,中国女排的“拼搏精神”激励着一代青年勇于迎接挑战,在竞争中不畏强手、顽强拼搏,这对振奋民族士气、民族精神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之后,体育软实力的社会作用开始下降,其社会效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尽管中国体育在近几届奥运会上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但这种跨越主要体现在中国体育硬实力的进步,体现在奥运金牌和奖牌数量上的激增。中国体育是用硬实力的强大掩盖了软实力的不足,正所谓“一俊遮百丑”。从软实力的角度来观察,中国体育软实力的进步并不明显,体育软实力应有的社会效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四、提升国家体育软实力的发展对策和建议

(一)增强体育软实力的认识,做大做强我国体育事业

在发展体育事业的过程中,我们要正视体育软实力在建设体育强国进程中的作用,我国要从体育大国逐步向体育强国转变,在软实力方面仍需进一步提升。提升体育强国软实力的途径,包括体育价值观、体育文化精神在内的我国体育文化实力,通过国际、国内的重大体育赛事和体育活动来提升我国体育软实力,统筹规划,逐步提升我国体育整体软实力,做大做强我国体育事业。

(二)挖掘体育软实力,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社会效益

深度挖掘体育软实力,明确其内容构成,提升包括体育价值观、体育文化精神在内的我国体育文化的软实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发挥软实力有力的社会效益。

(三)树立品牌意识,营造我国体育软实力的核心竞争力

挖掘培植我国体育文化精华,构建完善体育文化价值体系。以优势项目为中心,树立自己的品牌战略,打造软实力的核心竞争力,争取国际体坛话语权。

参考文献:

[1] 曹守和等.“体育大国”与“体育强国”提出的由来与涵义的演进[J].中国体育科技.2010(1).

[2] 周爱光.“体育大国”与“体育强国”的内涵探析[J].体育学刊.2009(11).

[3] 张长城.体育文化软实力的内涵辨析[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3).

篇5

关键词 体教结合 青少年 竞技体育 培养效果

一、前言

在我国基本国情和政府政策的导向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包含业余体校、省市专业队、国家队在内的竞技体育三级训练培养体系。三级训练体系在相关政策的指导和保障下,为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培养出了大批的冠军,在奥运会等世界体育赛事中取得了优异成绩,一举奠定了我国体育大国的地位。但长久以来独立运行的训练体系,使得体育与教育相分离,随着社会的发展,矛盾逐渐凸显,运动员成材率低、文化素养差、体育人才退役后无法适应社会等问题层出不穷,从而根本上影响到了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1987年,原国家教委和原国家体委在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开始摸索“体教结合”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道路。1993年,上虞市的教育事业与体育事业结合成立了新的教育体育局,开始尝试青少年业余训练的“体教结合”培养的模式,走在了浙江省乃至全国县市级业余训练的前列。经过近20余年的探索与发展,上虞市业余训练发展出了一套“训练在体校,学习在学校”的青少年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体教结合”模式,并且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基于上虞市业余训练现状,分析“体教结合”以来的积极实践,并对“体教结合”的培养效果进行论证,为上虞市乃至全国青少年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提供理论与实践的支持。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选择上虞市少年儿童业余体校、训练基地学校等为代表的上虞市业余训练网点为调查研究对象,采取实地走访与调查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走访了上虞市相关学校与基地,并对上虞市教体局负责人、各训练学校负责人、业余训练教练员等进行访谈。

三、上虞市业余训练基本情况

1993年,上虞市行政改革,将原有的教育局与体委合并,成立了新的上虞市教育体育局,从而开始了上虞市业余训练“体教结合”的探索,并且在历经十数年的发展与创新,形成了当前以上虞市少体校为核心,各训练基地学校为辅助的业余训练“体教结合”模式。

上虞市少体校于1975年建校,1993年成为上虞市教体局直属的体育运动特殊学校,现有田径场、塑胶网球场、室内游泳馆、篮球馆、摔跤训练房、柔道训练房以及可供省级比赛使用的超过1000平方米的乒乓球训练房等各种训练设施与条件。历经十数年积累,上虞市业余训练成绩明显提升。至2009年起,在浙江省级比赛中获金牌79枚,绍兴市比赛中获金牌389枚,所选送的运动员获全国运动会金牌1枚、铜牌1枚,全国锦标赛和冠军赛金牌4枚,世界杯分站赛冠军1个,并且有1人参加伦敦奥运会获第十名;同时,向浙江省体育职业技术学院输送了10多位优秀运动员,向绍兴市体校及水上中心输送了70多名体育后备人才等,充分发挥了县市级竞技体育的龙头作用,先后被命名为浙江省县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学校、绍兴市业余训练点学校、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

除少体校外,城北实验中学、百官中学、上虞市外国语学校、百官小学等上虞市诸多中小学成为了“体教结合”的基地学校,并且建起了跆拳道馆、摔跤房、柔道房、拳击房、武术散打基地等。上虞市少体校与浙江五洲控股集团合作,创建了“浙江五洲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每年暑期开办体育培训班,学生报名踊跃,深受家长欢迎。

四、上虞市业余训练“体教结合”特征及效果分析

(一)上虞市业余训练“体教结合”的基本特征

“体教结合”是新时期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共同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竞技体育人才而构建的和谐体系。它是中国竞技体育发展和教育改革进程中的阶段性产物,是现阶段根据中国体育与教育行政机构分置的国情而构建的关于我国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新理念。

上虞市教体局根据各个体育运动项目特点,采取分类的项目管理负责制,将各个体育运动项目交由上虞市少体校以及训练基地学校负责管理。同时,出台了《上虞市业余训练管理办法》、《上虞市教练员考核奖励办法》、《体育运动贡献奖励办法》等管理制度与办法,保障业余训练的顺利进行以及对教练员等进行考核与奖励。上虞市少体校以及基地训练学校则在完善体育设施,引进体育人才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建立了运动员文化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和督导制度,并且将运动员的文化教育管理纳入到了对教练员、班主任、任课教师考核范畴。各业余训练教练员积极履行“管学习、管训练、管比赛、管思想、管生活”的“五管”,合理把握运动员从事专业化训练的年龄和训练时间,保证运动员文化课学习时间,提高其学习效益,做到文化学习、训练竞赛两不误,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值得一提的是,所在基地训练学校的班主任与任课教师重新认识了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积极配合教练员的工作,当运动员因参加比赛而耽误的文化课程学习,比赛结束后会及时予以补课。

(二)上虞市业余训练“体教结合”的效果分析

1.体教行政合一,目标明确

原上虞市教育局与体育局合并为上虞市教育体育局,下设体育科、职成科、财基科、普教科、督导科等职能机构。其中,体育科负责制定全市体育事业发展规划,指导少体校和全市业余体育训练布局、运动项目训练、体育教育科研工作。教体局将教育与体育事业纳入统一管理,下属各部门履行相应职责,并且通力合作,促进青少年教育与体育的发展,成为了明确统一的发展目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体教结合”行政模式,共同为上虞市青少年体育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篇6

[关键词]体育文化 特征 功能

一、体育文化的内涵

“体育文化”一词最早直译为身体文化。早在19世纪末,人们对“体育文化”有了较为广泛的解释和使用,到了20世纪,对身体文化的解释和使用更为多样化。我国学者把体育文化概括为“是在增加健康,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过程中创造和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财富,包括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组织及规范体育活动的各种思想,制度,伦理道德,审美观念,还包括为达成目标的各种改革举措以及相应的成果。”

关于体育文化的研究对象和范畴。一种观点认为,体育文化主要包括体育观、体育价值观、体育行为准则、体育道德等在内的社会意识形态及反映这一形态的体育方式、民族风俗、人心理特征、审美情趣等。另一种观点认为,体育文化研究包括体育科学和体育的价值、观念、意识、心理等社会因素。体育文化着重研究体育的社会现象,不研究体育的生物现象。

尽管人们对体育文化的认识还没有完全统一,对于概念使用范围还有争议,但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已经表明:作为映射着人类智慧之光的一种实践活动,它所产生的意识形态和知识体育,所创造的方法、手段、技术、器械、设施以及记录和传播所必需的组织、宣传机构等,已经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构成了一种独特的不可思议的文化现象。

二、体育文化的基本特征

1.健身性

实践证明,人们通过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就能发展有机体的力量、速度、灵敏、柔韧、耐力等身体素质,提高有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造就能力,从而促进身心健康,增强体质,但是,要使体育有效地增进健康、增强体质,还必须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知识方法,经常地进行科学锻炼,即“动”必有序,“动”必有道。

2.娱乐性

体育是一种娱乐性和休闲性很强的文化。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体育运动日益成为人们改善生活方式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它为人们提供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消遣,给人们带来无穷乐趣。体育娱乐性,按参加者在活动中的方式可分为观赏性娱乐活动和运动性娱乐活动。观赏性娱乐活动是指人们观赏各种体育表演和比赛,特别是观赏竞技运动;运动性娱乐活动是指人们亲自参加体育活动,乐在其中。

3.竞争性

体育是一种竞争鲜明的文化。体育的竞争,是指在运动场上,两个以上的个人或集体在同一规则下,争夺同一目标的活动。体育的竞争,不仅仅反映在竞技体育上,还反映在群众体育上,现代体育比赛,不仅比身体、比技术、比经验,而且比思想意志品质和顽强拼搏精神,是一种全面的竞争。因此,竞争是体育的灵魂,没有竞争就没有超越,就没有创新和发展。

4.教育性

广义的教育包括体育。教育性是体育文化固有的特征和功能。体育的教育性有两层含义:一是从它产生之日起,就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德育、智育、美育等结合,是全面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二是寓教育于体育之中,在体育运动中培养人们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以及培养人勇敢、顽强、拼搏进取的优良品质。

5.艺术性

体育是一种艺术性突出的文化,尤其以竞技体育最为典型,它集健、力、美、技、艺于一体。高水平的比赛,既是比技术水平,又是一种艺术的表演。高超、完美动作以及运动员矫健身姿给人以艺术的欣赏和美的享受,令人回味无穷。

6.民族性

体育是民族产物,具有民族特征。由于民族区域的生存环境、文化底蕴、社会和经济生活、历史和发展原因的不同,世界上各民族都有自己传统的体育项目。如中国武术、印度瑜加,西班牙的斗牛等。当代体育和今后发展,虽然民族间差异继续存在,但这种差异又受到世界性的统一规律的严格限定,其共同点越来越多,渗透和融合不断加强。

7.国际性

体育的国际性是1896年法国著名教育家顾拜旦恢复奥运后才出现的。从那时开始奥运会由原来的地区性的宗教活动发展成一个国际性的体育盛会,体育已超越国界和语言,成为各民族间文化交流的工具。国际体育组织之多、比赛之频繁、交往之广泛,影响之深远,是其他领域无法可比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的这一特征将会越来越突出,推动着世界一体化进程。

8.全民性

体育的全民性表现为全民的积极参与。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从繁重生产劳动中解放出来,利用更多闲暇,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强身健体、愉悦身心;通过电视、网络、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体关心体育赛事;或亲自到体育现场观看比赛。总之,体育已日益成为人们现代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

三、体育文化的功能

体育文化之所以能够存在和发展,是与它具有特定的功能分不开的。研究体育文化的功能,可以使我们加深对体育文化的理解,进一步认识体育文化对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的重要意义,从而更有效、更自觉地发挥体育文化的功能。

1.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

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所有国家都将抓住有利时机加快培养在世界上具有很强竞争力的全面发展型人才。竞争是体育运动的核心,体育的竞争包含着广泛而深刻的对人类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挑战,这种挑战意识可以明显地迁移到广泛的社会生活中去。通过体育教育能够培养出当今社会人才所需的努力拼搏、不断创新、百折不挠、公平竞争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通过艰苦卓绝的训练和比赛,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和胜不骄、败不馁的顽强韧性;比赛中胜负得失涉及到集体、地区甚至国家的荣辱,从而培养人的责任心、使命感和爱国心;面对强劲对手,要不断地超越自我,超越对手,促使人们增强危机感和竞争意识,不断地向更高目标奋斗;严格的比赛规则和无私执法,可以诱导人们养成维护道德规范,遵纪守法的美德。总之,体育运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重视。

2.丰富人们业余文化生活,促进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各国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生活方式也产生了显著变化,在不断满足物质生活的同时,精神生活要求也随之提高,人们对文化需求日益广泛。体育运动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丰富人们业余文化生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体现公平竞争原则,表现民族自尊

体育文化是人类社会文化的特殊组成部分,它的兴衰直接反映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它的荣辱直接反映着国家、民族的精神,体现民族自尊。人类追求公平竞争,表现民族自尊的精神,在体育运动中得到完美的体现。

4.促进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

体育文化的功能因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断衍生新的功能,体育文化的经济功能就是这样一种新的功能。体育经济功能的发挥,不仅推动了体育运动的迅速发展,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还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

参考文献

[1]席焕久.体育人类学[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篇7

关键词:体育无形资产;开发经营;策略

一、体育无形资产的内涵与特征

1.体育无形资产的内涵

鲍明晓1998年在“关于体育无形资产的几个理论问题”中对体育无形资产概念、分类、特点等进行了阐述,认为体育无形资产是存在于体育运动中的具有体育特质、受特定主体控制的、不具有实物形态而以知识形态存在的、通过市场运营能持续地为所有者和经营者带来经济效益的资产。

我国体育无形资产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体育竞赛活动的举办权和经营权。包括冠名权、冠杯权、广告权和广播电视转播权、竞赛表演活动的名称、会徽、吉祥物等标志的特许使用权和经营权;②体育组织、团队和名人的声誉、广告及其权;③体育知识产权。如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和非专利技术等的使用权、转让权及其它体育科技成果权;④体育场馆、设备的租赁权,土地使用权; ⑤体育彩票的发行权、专营权和销售权;⑥法律、法规规定的或国际惯例承认的其他体育无形资产[1]。

2.体育无形资产的基本特征

由于体育无形资产属于无形资产的范畴,因此必定具有无形资产的一些性质。在综合有关学者的研究结果和分析我国体育无形资产现状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我国体育无形资产的特性是:①无形性。无形资产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要依附一定载体而存在的资产。这是体育无形资产最明显的特征。 ②广泛性。因为体育无形资产是一种经济资源,那么体育无形资产的存在同样具有广泛性。③可投资性。因为体育无形资产具有无形资产的一些特性,所以它和一般企业的无形资产一样,具有可投资性。④垄断性。体育无形资产为特定的主体所占有,其所有人依法享有所有权,不容他人侵犯。这种垄断受到法律的保护,禁止他人无偿取得。⑤依附性。体育无形资产对有形资产的依附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形资产决定无形资产,没有体育有形资产就没有体育无形资产;二是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二者可以实现互动,即通过有形的经营促进无形资产的价值,无形资产的经营开发又可促进有形资产的经营,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二、体育无形资产的开发策略

1.完善体育无形资产保护法规,运用法律手段保护权益

法律的运用是开发体育无形资产的有效保障,应完善相关的法规体系,逐步形成保护奥林匹克知识产权和无形资产的系统规则,为确保体育无形资产的各项权益不受侵犯。2008北京奥运会在《申奥报告》的法律部分中明确承诺“中国立法机构和政府将根据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指定和颁发保护国际奥委会权益地法规”,北京出台的《北京奥林匹克知识产权保护规定》,是《奥林匹克》及《主办城市合同》向国内法规转换的具体体现。依据国际奥委会、中国奥委会和北京奥组委的授权,综合运用司法、行政等手段,加大对奥林匹克标志、口号、会歌、会旗及其赞助商权益等奥林匹克知识产权的保护。这样对国际奥运大家庭的所有成员具有高度强制的约束力,将会使体育无形资产健康成长。

2.加强特许权的经营与保护

销售奥运会标志产品的许可证、纪念币、邮票、吉祥物等,已成为一些国家奥委会开发无形资产的主要渠道,它是商家们通过与奥林匹克知识产权组织签署特权经营合同,并向其支付特权使用费而取得在其商品上使用奥林匹克标志、徽记、吉祥物等奥林匹克标识的权利。目前特许经营正成为除电视转播权和赞助权以外的奥运会市场开发的第三大经济来源。经过授权经营者可以在奥运会徽章、纪念品、饰品、玩具、服装等众多类别的产品上使用徽记、吉祥物等奥运会标识。

3.管理好体育组织、个人的声誉使用权

世界级体育明星和著名俱乐部给国家、城市、企业和个人所带来的巨大财富已为世人公认,这种现象在我国也已显露。但在开发过程中,必须加强管理,特别是应与个人约定,肖像权归属运动队或俱乐部,收益分成。因为,他们是通过自己劳力和外部条件取得成功的。还应对我国优秀运动员、教练员的个人名誉无形资产加强管理,广告的收益应与所在队或俱乐部共享,收益分成。为此,对体育无形资产的开发,必须统一规划,统筹兼顾。我国的世界冠军非常之多,但只有有效地进行商业化运作,才能使冠军们身上蕴藏的商业价值得以最大程度地开发。

4.借鉴国外先进的体育经营理念和运作模式与国际体育产业市场接轨

目前,我国体育经纪事业发展滞后,沟通国内、国际市场的中介薄弱,影响到奥运会市场营销国际渠道的开拓,有关统计数据表明:目前我国体育产业从业人员中既懂经营管理又懂体育的人才仅数百人;能够出色设计奥运竟标方式,对广播电视转播权进行项目开发和利用及奥运无形资产进行深度市场开发的人才屈指可数;经过国际体育组织人证的体育经纪人更是凤毛麟角。因此,要加强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从奥运会的组织、运营、管理这个角度入手,力争为国家培养既有国际视野、又有实践经验的大型体育赛事管理人才。奥运会电视转播权销售、广告赞助等都可以有体育经纪人的参与,在奥运会激烈的赞助竞争中,体育经纪人可以凭借其信息灵通、关系网络密集、接触面广、了解市场需求、熟知市场行情等优势,为企业提供质询、策划和服务。[2]

5.加强对我国体育无形资产开发的宣传、策划、促销,充分挖掘体育无形资产的价值

体育无形资产开发在我国起步较晚,因此,我们必须有意识、有步骤地加大对体育无形资产的宣传、策划和营销。国家体育总局2007年5月16日在成都举行体育营销资源推介会。此次活动以推介和展示体育无形资产为主题,全方位展示了包括金牌国家队到知名运动员、从热门赛事到公众活动的众多体育营销资源。这是我国首次以官方名义正式举办的体育营销资源活动。借北京奥运,中国企业要把握机遇,利用我国奥林匹克无形资产的品牌效应,提高产品的指名度,目前有三星电子、松下、可口可乐、柯达等12个企业与国际奥委会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签署赞助协议,阿迪达斯、中国银行等11家企业单位获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正式合作伙伴。抓好体育商业运作的运行机制,不断增加体育无形资产的数量,提高开发质量,同时,国家尽快指定《公益事业赞助法》对赞助的理念、性质、程序、优惠措施、等权益保障做出明确的规定,使赞助工作有章可循,使我国体育无形资产的开发走向良性发展的道路,从而达到,借奥促销,以销助奥。

三、结束语

体育无形资产是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一笔巨大的财富,我国对体育无形资产的开发起步虽晚,但进步较大,且潜力无限。目前必须尽快建立体育无形资产的开发管理体系,制定相关政策、法律、法规以及科学的评估体系,加强人才培养,这是制约体育无形资产开发的主要障碍,也是我国体育无形资产开发成败的关键。

作者单位:石家庄学院体育系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排舞;时尚;发展;价值

排舞(linedance)是指站成一排排或者围着圈在音乐的伴奏下通过自由的表现形式和不断重复的规定的舞步来愉悦身心的一项健身运动。它以音乐为核心,通过风格各异的舞步组合循环,来展现世界各国民间舞蹈的多元文化魅力。排舞已经风靡世界,受到不同国籍、性别年龄及阶层的参与和喜爱。

1.排舞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1.1 排舞运动的起源

排舞最早萌芽于美国的西部乡村民间社交舞,包涵了许多舞蹈元素的风格特征,与多种舞蹈形式十分相似,如从排成一排排跳来说,很像太平洋一些岛屿的草裙舞、英国莫里斯舞和美洲印地安人的舞蹈都有类似排成一排排跳的民间舞蹈。19世纪初,流行在欧洲的社交舞随着欧洲的移民而传入美国,由于社交舞必须由男女相互结伴才能跳舞,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喜欢跳舞却没有舞伴的人,当时美国一些社交俱乐部的舞者们尝试着大家可以单独或站成一排排跳,就是排舞产生的最初萌芽。并将这种舞蹈形式逐渐在全国传播开来。从宫廷舞集体舞到交谊舞再到不用舞伴也可以跳的排舞,它是朝着更自由、更灵活的大众化方向发展的。随意和休闲,这一时期排舞都来源于美国西部乡村舞,带有西部乡村音乐的烙印,也是被证明认可为现代排舞。

1.2 排舞运动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初,排舞进入了全面发展的阶段,一首叫“Achy Break Heart”歌曲,成为了90年代最著名的乡村音乐,也使配合推广这首歌的排舞广为人知,并随着乡村音乐被广泛传播到美洲、欧洲和澳洲等许多国家,同时,配合乡村音乐编排的排舞热潮又一次掀起,许多著名的排舞都是这一时期的作品。这期间,排舞逐渐脱离乡村音乐的束缚,开始寻求大量其它风格的舞蹈和音乐,如拉丁舞、布鲁斯、爵士舞、踢踏舞等多种多样的舞蹈形式,并随着特定的循环节奏交替旋转起舞,同时,排舞大量吸取体育舞蹈的舞步动作和编排模式,形成了自我的风格的编排设计和舞步规范。如:每支舞曲都有固定的曲目名称和舞步组合节拍数,并逐渐形成独一无二的舞步。全世界好听、流行的歌曲几乎都被编成了排舞。

1.3 排舞在中国的发展

2008年8月8日早晨8点08分在天安门广场,800名排舞爱好者身着奥运五环颜色T恤组成五个方阵,伴随着奥运会主题歌曲《永远的朋友》《We are ready》,表演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排舞”,以表达对北京奥运会的祝福,展示风靡全球的排舞运动,2008年奥运会后,排舞在我国得到迅猛发展,全国掀起了排舞健身热,中国排舞委员会建立了全国的排舞曲库。已经拥有了3000多首,全国有30余个省市自治区都开始了排舞的推广普及活动,并盛行于北京、上海、济南、杭州、成都等地,全国排舞推广中心已经举办了30多期培训班,培养了来自全国30个省市的3千多名学员。全国总工会中国职工文体协会主办、中央电视台导演精心设计、全国排舞委员会创立实施的2011年6月在北京举办了舞动中国第一届“屈臣氏杯”全国亿万职工全健排舞比赛,通过各省市选拔,有来自全国各地的20多支基层排舞艺术团参加了表演,2012年6月在北京举办了舞动中国第二届“洪业杯”全国亿万职工全健排舞比赛,来自全国各省市、各企事业单位、大中小学校和街道社区的八十余支队伍共计1700多名运动员参加这一全国性体育赛事。2013年6月在北京举办了舞动中国第三届“音王杯”全国亿万职工全健排舞比赛,比赛的内容更加有创新,分别的单人组、双人组,团体组,本次大赛还增加了前两届没有的style项目风格赛,成为赛事的亮点之一,最后有18支代表参加了决赛。近几年来,全国已有上千万人参加排舞健身活动。全国有部分高校已开设了大学体育排舞选项课程和体育专业排舞课程,排舞运动正在向中小学和幼儿园推广。

2.排舞的价值

2.1 排舞的文化传承价值

“排舞是一种舞蹈,也是一种运动,更是一种文化”。 每种文化的传播都有自己独特的方式,排舞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舞步的统一性,每一支舞都有自己固定的舞谱,只要经国际排舞协会的确定和认证,在国际排协网站上,无论你是哪个国家的人,只要音乐响起,大家就会发觉所跳的舞步完全相同,所以我们将排舞的舞谱称为“国际语言”。在这个一致的舞蹈标准、多重的舞蹈元素、多民族的舞蹈风格并代表各不同国家文化内涵的排舞曲的变化下,舞者能够跳出个人的风格,诠释属于自己的舞蹈,在世界各地享受以舞会友的乐趣。排舞运动体现了对多民族、多文化的接纳与融合。由于经典的英文歌曲众多,动听的音乐、优美的舞姿尤其受到上班族的喜爱。目前在全球流通的5000多支排舞,大多是由每个国家的经典歌曲编排,旋律优美动听,人们听到舞曲就会有了舞动的欲望,这些舞曲有强烈的民族舞蹈风格,使舞蹈更容易被全球民众接受,具备流行性和文化传播价值。

2.2 排舞的创新价值

由于排舞的包容性强,风格多样,因此,任何具有一定创编水平的排舞爱好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创编自己喜欢的排舞作品,每年,国际排舞协会也会聃请专业人员进行舞曲的创作和舞蹈的创编。这些创编的作品经过国际排舞协会的选择和认证,作为正式的排舞在全球推广,并及时将这些新创作的排舞作品公布在国际排舞协会的网站上,因此,排舞不断会有新的舞曲和舞蹈涌现。对于排舞爱好者来说,跳排舞始终具有新鲜感,这也是排舞运动到目前为止参与人群越来越多的一个重要因素。[4]中国近几年推出了不少原创排舞,如:永远的朋友、卓玛、中国范儿、多噶多耶等,虽然有的还没有通过国际排舞协会的认证,但说明了我国的排舞工作者正在积极的朝着这个方面努力,将我国的原创排舞推向世界,并通过排舞传播中华的民族文化精髓。

2.3 排舞的健身娱乐价值

排舞属于有氧运动,练习时需要全身的动作配合,锻炼部位比较多,因而称得上是一项“全身运动项目”。排舞的动作着重在下半身,只要把舞序记熟了,练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随着旋律优美、轻松活泼的音乐将舞步、身体、上下肢动作结合起来,幅度可大可小,自由发挥,身体可以随着音乐自然摆动,也可以随着当时的感觉增加一些手势,表现自己的风格。排舞有简单的,也有复杂高难度的,练习者通过一段时间的持续运动,可以改变人体安静状态下的生理状况,促进身体各机能系统进入积极的状态,改善机体健康状况,远离亚健康。

排舞运动可以获得一定的感官满足和精神的放松,在翩翩起舞的过程中,其注意力必然都集中在享受优雅的舞曲音乐。风格各异的音乐,看似随意却又充满活力的动作,欢乐祥和的气氛和众多人齐跳排舞那种感觉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参加排舞练习能消除紧张的情绪和缓解压力,练习者在优美动听的音乐、美妙的舞姿中,消除疲劳、陶冶心灵、感受到愉悦的情绪。

3.结束语

排舞的发展来源于其他舞蹈,它包涵了许多舞蹈元素的风格特征,能够在全世界很多国家发展、传播壮大广泛流传至今,并在中国快速发展普及,是因为它所具备的文化传播价值,健身价值、娱乐价值和创新价值。虽然其健身休闲娱乐是排舞发展的外部因素和表相的体现,群聚性、共享性为排舞的推广与发展提供了内在的价值支撑,时尚性与包容性是其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如果将这些价值看作排舞运动的灵与魄,排舞运动特有的行为模式则是该项运动得以独立发展的骨骼,排舞的发展必将成为中国民众休闲的精神需求。

参考文献:

[1]孙林.健身排舞的基本特征及其价值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8(9):34.

[2]王占峰,梁永杰.排舞运动的特征及社会价值[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2 (12):20.

[3]全国排舞运动教练员、裁判员培训理论知识教材[Z].2013.

[4]钱宏颖,葛丽华.体育舞蹈与排舞[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6).

作者简介:

李亚莉(1962-),湖南省株洲人,湖南工业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高校体育教学与社会体育。

篇9

关键词:小学体育;学生;体育兴趣;激发;培养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新课程改革指出要把素质教育作为目前教育发展的主流,而小学阶段的学生对许多事物都存在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所以教师必须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来促进对小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模式枯燥无味,抑制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这已然不能满足现阶段的教学需求。所以小学体育教师必须要不断的优化自身的体育教学水平,努力为学生营造有趣、活跃的教学氛围,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积极并且主动的参与到体育教学的活动当中,让学生能够轻松的掌握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从而促进小学生们的全面健康成长。

一、合理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营造学习氛围

体育教师在上课之间更要做出相应的策略以此控制体育锻炼中可能会出现的种种不安定因素,努力为学生创建安全、有趣的教学活动。只有在保证全体学生的人身安全的基础上,才能够真正的开展好现代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要想活跃体育课堂的教学气氛,教师还可以借助情境教学的方式,将体育活动与情境相结合,以此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从而以最好的学习状态参与到体育课堂活动中,以达到最优的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例如,在进行“跳远”训练的过程中,由于许多学生不喜欢运动,所以他们不会认真的去完成这一体育训练,这时候教师便可以创设故事情境的教学模式,在规定的跳远距离中放一些学生喜欢吃的小零食,然后让学生扮成小袋鼠的形象,只要学生们跳到了零食的旁边便奖励该零食一包;这样的教学方式通过学生对零食的渴望和竞争的游戏心理来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以此调动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为了达到目标而不断的努力的跳远,从而达到小学体育教学课堂的教学目标。而在小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所说的考虑教学的环境指的是体育课上场地的选择、学生与绞死之间的友好交流以及体育器材的使用和摆放,良好的教学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所以教师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时常的改变教学场地,让学生始终能保持一种新鲜感,进而能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更加的集中注意力;整洁的学习环境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对于体育器材教师应该在上课之间进行整理和摆放,根据学生们的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等特点为学生选择合适的体育器材;最后便是要在体育教学的活动中与学生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交流,给予学生更多的耐心和爱心,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怀,从而更加放松更加愉悦的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使学生能够更好感受体育锻炼的乐趣。

二、规范体育教学动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现阶段的体育教学中,许多体育教师没有对学生的体育动作进行规范,使得在上课的过程中学生们的准备活动千姿百态,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学生产生一种“体育运动很随意”的一种消极心态。为了避免这一教学失误,教师必须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对体育动作进行实例展示,以此严格的规范学生的体育动作,使学生们能保持整齐划一的准备动作,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体育教学活动的正规性,使学生能够认真的对待体育课堂教学,进而有效的提高小学体育教学的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在讲解短距离跑步项目的准备姿势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进行实例展示,然后让学生对其进行模仿,在模仿的过程中再挑出两个做的不对的学生进行纠正,在纠正的过程中可以有效的加深其他同学对该姿势的理解,之后再挑出两个摆的最规范的学生进行表扬,这样便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们的体育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的追求自身正确的体育姿势;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播放一些体育赛事中短跑运动员的比赛视频,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学习运动员的正确姿势来对自身的姿势进行优化,还可以使得学生通过运动员的体育精神来感受体育运动的魅力所在,进而有效的调动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从而把最好的状态带到体育课堂中,以此来促进体育课堂中教学效率的发展。

三、创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潜在体育能力

根据小学生的性格特征、学习能力等方面的情况分析得出,小学体育教学还是要以趣味教学为主,教师要积极的为学生创设更多有趣的课堂教学活动,营造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能够在玩耍的过程中快乐且有效的进行体育知识学习和体育训练。例如,在练习“跳高”这一体育项目之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跳高姿势,然后结合现实生活中学生们最喜欢玩的跳山羊的游戏进行训练,让学生们把学到的跳高姿势运用到跳山羊的游戏中,让学生们通过玩耍不断的巩固跳高姿势,待学生们都熟悉到一定程度之后便可以正常使用跳高的体育器材。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玩耍的过程中真正的掌握正确的体育姿势,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将其运用到体育项目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体育学习能力,为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教学效率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结语

总的来说,小学体育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的体魄,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所以,小学体育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还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积极的为学生创设有趣的故事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并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在玩耍的过程中更好的进行体育锻炼,以此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与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进而达到小学体育教学的课堂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篇10

[论文摘要]:就城市旅游的概念及其进展、城市旅游的地位和作用、城市旅游产品体系建设及其国际化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城市旅游的概念及其进展

1964年,美国学者Stansfield(1964)首次在其著作《美国旅游研究中的城乡不平衡》一文中首先提出了城市旅游在旅游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20世纪70年代西方开始关注城市旅游,Ashworth(1989)认为,城市旅游的研究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开始的。中国关注城市旅游是在上海1995年首次提出要发展城市旅游以后。

“城市旅游”的概念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认为:旅游者被城市所吸引,是因为城市提供的专业化功能与一系列的服务设施。国内学者范能船、朱海森(1996)认为,城市旅游是旅游者出于某种需要被城市吸引的旅游。彭华、钟韵(1996)将城市旅游定义为“发生在城市中的各种游憩活动的总称,对于旅游产业来说,则是指旅游者在城市中的所有物质与精神消费活动”。保继刚、楚义芳(1999)则认为,城市旅游是指旅游者在城市中的旅游活动及其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笔者认为,所谓“城市旅游”,首先必须把“城市”作为旅游的目的地,其次要以旅游者的活动作为基础。因此,“城市旅游”的定义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以城市为目的地的旅游活动”。人们到城市去旅游,或是进行商务、观光、购物、娱乐活动,或是感觉现代气息,现代文明成果,或是领略异地风情,旅游需求可谓是多姿多彩,但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城市却往往不以局部的资源、景观、情趣、环境来吸引旅游者,而是以其城市的整体形象对旅游者产生巨大的诱惑力,这样就冲破了人们对旅游资源、旅游产品传统狭隘理解的局限。

二、城市旅游的地位与作用

早在20世纪70年代,霍尔就曾经预言:20世纪最后30年,对于欧洲主要的首都城市和众多的历史小城镇而言,最大的转变就是大旅游时代的来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必将从以自然风景和历史文化名胜为主要旅游目的地的阶段,向包括城市旅游在内的综合性旅游模式发展。世界越来越多的城市(甚至包括一些传统的被认为缺乏旅游资源的老工业城市)开始致力于推进其“城市旅游”的发展,争相开发各种旅游资源,改进基础设施,以吸引游客。一些主要的大城市(都市),如纽约、伦敦、东京以城市旅游业为主导的消费业从业人中,其比重超过了生产业(如金融、房地产、保险等),在城市经济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在我国,城市旅游也在整个旅游业发展中占据主体地位,据国家旅游局统计,我国50个主要旅游城市基本上占到全国旅游总量的70%以上,城市旅游已成为了旅游业发展的重点。

(一)城市本身地位的提高和功能的完善

城市化是近、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在国家及区域的中心地位日渐突出,其功能也日益完善。它在兼具了国家或区域政治、经济、商贸、文化和信息等多种中心职能之外,也逐渐拥有了城市旅游的功能,成为地区、国家及区域的旅游活动中心。作为旅游目的地,由于其具有复合性,内容丰富而综合的特点,可满足多方面的旅游需求;同时,城市交通方便,服务设施相对完善,旅游的可进入性、舒适性较高。

(二)城市旅游的需求不断升温

人们传统的以自然风光和历史古迹确定旅游目的地的理念已经逐步改变,游憩空间目的地选择范围不断扩大。同时,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由于城乡差距的存在,现代都市生活对于他们具有极大的吸引力。由于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对外开放程度较高,因而往往成为主要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另外,商业、金融、工业、生产服务的功能都集中于城市,必然会带来越来越多的会议、展览和商务旅游。

(三)城市旅游对当地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积极作用

从城市经济发展来看,发展城市旅游可以增加经济收入、拓宽就业空间、优化城市产业结构。从社会、文化方面来看,由于城市旅游设施具有共享性:不仅服务游客,同样服务市民,因此城市旅游的发展,可以使本地居民的游憩需求供给进一步改善,人们有更多地方可以娱乐、放松、增强体质和增长知识,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而由于遗产旅游的开发,使城市的文化遗产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继承。另外,发展城市旅游还有利于增进本地与国内外的各类交流,提升城市形象与区域影响力,为城市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机遇。从环境和生态方面来看,发展城市旅游,可以有效的引导或加速环境质量的改善。

三、城市旅游产品谱及其特征

吴必虎(2001)有关旅游产品谱(TheSpectrumofTourismProduct)的研究表明,可以将旅游产品分为传统旅游产品(主要包括观光旅游产品及其升级产品、文化旅游、商务旅游、度假旅游和社会旅游产品)和新型旅游产品。城市旅游归属传统旅游产品“观光旅游”之城市风光观光游憩和“升级观光旅游”之城市旅游(CityTourism)和都市旅游(UrbanTourism)之下。

对于城市旅游产品,JansenVerbeke(1988年)认为由三类要素构成。第一类要素是城市旅游的吸引物,包括以各种活动场馆为依托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和城市自然和社会文化风貌所营造的休闲环境。这类要素是旅游者进行旅游目的地选择决策的最主要因素。第二类要素是指旅游服务体系,例如饭店、餐厅、商场、购物场所等。此类对旅游者决策的影响不是很大,但却是构成整个旅游者体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第三类要素是指各种基础设施,如公共交通、旅游者信息服务等,是城市旅游的辅助部分。

与一般旅游产品不同,城市旅游产品具有自身的特征:

第一,城市旅游产品具有综合性。城市旅游不是以单一产品满足市场,而是以复合型旅游资源加工的多样化产品创造需求,形成了寓经贸、商务、金融、会展、教育、购物、休闲、观光、度假、餐饮和娱乐为一体的多元化的,综合性的旅游产品。第二,城市旅游产品的可塑性强。城市旅游产品除了要依托自然资源、历史文化遗产以外,更重要的是要依靠现代人工形成的旅游资源。如城市中心区的购物消费区、城市广场休憩区,城郊的各种主题公园、度假区、景观化的建筑、风景化的街区甚至可以是城市特有的社会文化。基于此城市管理者根据市场需求、城市形象定位进行具体的产品设计、开发和组合的空间就变得更大了。

王庆生等(2007)从城市旅游产品内涵建设出发提出了城市旅游产品体系的概念,认为城市旅游产品主要包括城市旅游形象、城市特色旅游、城市游憩商业区、环城游憩带、城市旅游产业集群。在上述城市旅游产品要素中,对于城市特色旅游的研究目前国内还比较缺乏。笔者认为,城市特色旅游是城市旅游的主要旅游吸引物,主要指对外地游客有较大吸引力的景区、景点。各个城市因为其所拥有资源和所在的区位条件不同,它们所推出的特色旅游也千差万别,但从一般来讲,它们所倚赖的资源却无非是自然资源或历史文化遗产,城市景观和环境资源,商务、文化、体育、休闲娱乐、购物设施,城市综合条件和声誉等。因此,我们可以据此来对城市特色旅游进行分类叙述:

(一)倚赖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的特色旅游

人类天性就喜欢亲近自然,城市中的名山、江河湖泊、海洋、森林、各种特殊的地质结构等自然资源本身就对人们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因此是城市不可缺少的旅游产品之一。历史文化遗产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类。前者包括历史纪念物、考古遗址、建筑群等,倚赖此类资源各类旅游是我们所最为熟悉的旅游产品。后者包括极具特色的各种民族、民间文化等,如城市的庙会、地方民俗游、传统的节庆活动(元宵灯会、风筝节、饮食文化节等)、民族风情游、宗教观光游就属于倚赖此类资源的城市特色旅游。

(二)倚赖城市景观和环境资源的特色旅游

城市内的精心设计的各类建筑、广场、景观街区、城市绿化、甚至基础设施都可能成为城市的旅游吸引物。如天津推出的五大道欧陆风情游、上海市推出的外滩、东方明珠塔、人民广场、金贸大厦观光游、著名商业街观光游、市政建设新成就观光游等均属此类。

(三)倚赖商务、文化、体育、休闲娱乐、购物设施的特色旅游

设施与旅游活动密不可分,是活动得以进行的物质基础。如,以商务设施为基础的交易会、展销会等带来的会展旅游活动;以博物馆、音乐厅、艺术中心等文化设施为基础的参观、文艺娱乐节目的欣赏活动;以体育设施为基础的各类体育赛事或休闲娱乐活动;以公园、人造园林、游乐场、海洋馆、主题公园等休闲娱乐设施为基础的各类游憩活动;以购物设施为基础的城市购物活动等。以上活动均有可能成为城市的吸引物,成为城市的特色旅游。

(四)倚赖城市综合条件和声誉的特色旅游

此类旅游主要指城市承办地的各类大型活动或举行的节庆活动,如2008奥运会、2010上海世博会、长春国际电影节、大连国际服装节、上海国际电影节等。

四、城市旅游及其国际化

国际化作为一种战略选择,其本意为资源配置的全球化,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的改变,即充分利用、合理配置全球资源,生产出成本低、质量高的产品。国际旅游是一种无形服务贸易,通过旅游者国别之间的流动,外汇从一个客源地国家流向目的地国家。因此,跨国旅游者的旅游行为,对于客源地国家来说,形成了外汇的国际支出;对于目的地国家,通过入境旅游提供相关服务,便形成了外汇的国际收入,直接对国际收支平衡中的经常性项目做出贡献。但是要减少国际旅游业损益,就必须在旅游服务、旅游管理和应对跨国旅游企业介入方面做好工作,强调旅游国际化就是其中的选择策略之一。旅游经济的国际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旅游经济实力和旅游国际竞争力的主要依据。通过旅游活动的国际化来带动旅游经营的国际化,最终实现旅游经济的国际化,无疑是提升城市旅游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