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发展的现状范文

时间:2023-11-17 17:47: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技发展的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技发展的现状

篇1

1.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对环境监测科技的新要求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对环境监测的业务要求主要体现在内容和运行方式2个方面。从内容上主要体现为“全面设点、自动预警”,要求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实现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监测全覆盖;通过加强污染排放监控和环境质量预报预警等全面提升风险防控和应急预警能力。从运行方式上主要体现为“全国联网、依法追责”,建设大数据平台,实现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共享和信息统一;通过考核问责和同步执法促进政策落地,并确保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实可靠。

在环境监测科技方面,要求健全生态环境监测法律法规及标准规范体系。研究制定环境监测条例、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络管理办法、生态环境监测信息管理规定等法规、规章。M统一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海洋、生态、污染源、噪声、振动、辐射等监测布点、监测和评价技术标准规范,并根据工作需要及时修订完善。增强各部门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可比性,确保排污单位、各类监测机构的监测活动执行统一的技术标准规范M。

2.环境监测垂直管理对环境监测科技的影响

环境监测省级以下机构垂直管理,将有效逼制地方保护、干预执法、数据不实等情况的发生。但对环境监测技术体系(特别是环境监测标准、规范、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环境监测的运行管理也将因此发生较大变化,整体方式大体可以分为2类:一类是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社会化运营,另一类是环境监测部门自行运维。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社会化运营,将改变以往按照年度监测任务的开展方式,以合同管理方式为主,监测方法、质量控制、数据评估都将通过合同约定的方式进行。省级以下环境监测垂直管理,将改变以往按照各级行政区开展监测的运行方式,由省级环保部门统一规划实施。这2个变化都要求通过执行统一的技术标准,建立统一的环境监测技术体系。

3.科研管理体制的新变化

“十三五”的科研体制也有较大变化,强调对科技资源进行统筹,强化顶层设计,打破条块分割,在考虑部门功能性分工的基础上,建立公开统—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

从管理机制上看,建立部际联席会议作为部门协调的主要工作平台,成立专业机构、战略咨询与综合评审委员会为基础的统一的评估和监管机制,并建立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部际联席会议由科技部牵头,财政部、发改委等相关部门参加,制定议事规则,负责审议科技发展战略规划等工作。专业机构受理项目申请,组织项目评审、立项、过程管理和结题验收等。战略咨询与综合评审委员会对科技发展战略规划、科技计划布局、重点专项设置和任务分解等提出咨询意见。科技部、财政部对科技计划的实施绩效、战略咨询与综合评审委员会和专业机构的履职尽责情况等进行评估评价和监督检查。

从具体内容上看,中央各部门管理的科技计划将整合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基地和人才专项5项,并且全部纳入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管理,加强项目,避免重复申报和重复资助63。

为适应这一变化,环境监测科技工作导向要从“监测科研可以帮助监测工作解决什么问题”转变为“国家需要监测科研做什么”主动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积极拓展系统内外合作,逐步开创国家需求大背景下的科研工作。

4.环境监测科技的现状和挑战

4.1 环境监测标准方法现状和挑战

环境监测标准方法目前面临3个主要挑战:—是根据新的排放标准和质量标准,部分新的污染物尚缺少国家和行业标准方法;二是部分标准方法因可操作性问题、方法之间可比性问题,尚待修订或制定新的方法;三是各部门、各地区的监测方法、评价标准尚不统一61。

4.2 水环境监测科研现状和挑战

“十二五”期间,水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水专项”)设立了“国家水环境监测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项目。该项目围绕流域水环境监测业务化平台、监测装备、水环境监测分析方法、质量管理、体制机制5个模块开展技术研发、技术集成攻关研究,开发了水环境监测信息集成、共享与决策支持平台,在示范区初步实现了流域水环境监测的分析方法标准化、质量管理规范化、数据平台信息化、仪器设备国产化、技术天地一体化和网络示范业务化。

从总体上看,水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研究内容超前,启动时间早,科研成果领先于环境监测业务发展,但是地下水的研究相对滞后。

4.3 大气环境监测科研现状和挑战

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试点专项2016年度第一批项目已经于2015年11月,按照“统筹监测预警、厘清污染源头、关注健康影响、研发治理技术、促进成果应用”的思路,确定了六大类25项主要任务。其中第一类为监测预报预警技术,包括大气有机物集成化在线测量技术、大气污染多平台一体化监测技术、重点行业多组分大气污染源排放高精度在线监测技术、精细网格大气动态污染源清单技术、大气环境监测数据共享技术及应用5个部分。

其他与环境监测相关的任务还包括大气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空气质量改善管理支持技术、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技术示范等。

从总体上看,“十三五”期间空气质量监测和预报预警业务工作和科研工作将同步推进,主要挑战应当是及时将科研成果应用到业务工作中。

4.4 土壤环境监测科研现状和挑战

土壤污染防治重点专项实施方案已经列入国家科技部际联席会议的议事日程。环保部已经于2015年启动了公益专项“国家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构建和业务化运行保障研究与示范”项目。土壤环境例行监测也已经正式列入国家环境监测任务。

从总体上看,目前土壤环境监测科研工作尚不足以指导土壤环境监测业务工作,有关研究相对滞后。

5.“十三五”环境监测科技发展方向与展望

5.1 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建设

根据《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的相关内容,结合环境监测工作现状和发展趋势,编制《国家环境监测网环境监测技术体系》。该体系以环境监测标准、方法为主,包括相应技术文件,将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分为基础技术、监测技术、评价技术、信息技术、质控技术及其他技术6个部分,分要素梳理现有技术、已立项标准和需要建设的内容,重点解决部分标准方法实用性差的问题,努力推进各部门的监测标准方法统一工作,并为地方环境监测网络的工作开展提供技术指导与依据。

5.2 水环境监测科技工作与展望

水环境监测科技工作应促进试点业务平台的实际应用和相关标准方法的实用化,将试点业务平台范围逐步扩大为水环境监测预警业务体系。按流域水环境功能和污染源时空特点,在现行监测点位、监测项目的基础上,进行系统优化设计,按流域系统重新整合水环境监测技术。制定统一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开展严格的全过程质量控制,针对水环境监测的采样、预处理、分析测试各环节,制定全国统一的技术标准,确保监测数据的科学性、准确性、可比性。

5.3 大气环境监测科技工作与展望

大气环境监测科技工作应紧密围绕气专项,以空气质量监测质量保证/质量控制体系建设和预报预警建设为重点开展工作。一是深化大气污染监测(观测)技术研究,努力解决重点行业多组分大气污染源排放高精度在线监测技术。二是努力开展大气环境监测数据共享技术及应用,为研究大气环境变化和制定污染防治政策提供标准化共享数据集,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大气污染预报预警技术研究,稳步推进重点地区空气污染源解析方法研究和大气污染与人群健康关系研究08。

5.4 土壤环境监测科技工作与展望

土壤环境监测科技规划应积极跟进“土十条”对环境监测的需求,提前参与土壤污染防治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的需求编制工作,及时总结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将其纳入土壤污染防治重点专项实施方案中。努力做好“国家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构建和业务化运行保障研究与示范”项目与“十三五”土壤污染防治重点专项的衔接工作。

5.5 其他环境监测科技工作

从国家层面上“十三五”环境监测科技工作还可积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申报。从地方层面上,可以结合国家需求和本地重点工作申报地方的科技专项和科技计划,形成以国家专项为重点,自然科学基金和地方科技计划为补充的环境监测科技体系,全面推进环境监测业务工作。

6.结语

篇2

关键词:农业;科技;水平

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一方面落后于我国入世后农业发展实际的要求,一方面落后于国际农业科技发展潮流。因此,我们迫切需要采取合理的措施,加快提高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促进农业的顺利、健康发展。

一、当前我国农业科技的落后现状

1.缺乏高效、优质的农产品生产技术。长期以来我国大宗农产品一直维持着粗放型低档初级产品多而精深加工的高档产品少,传统大路货产品多而名特优新产品少的生产格局,技术含量低、产生的附加值少、市场竞争力弱。而且,我国各地普遍存在农产品品种和品质结构趋同、市场细分不够、市场定位重复、生产成本偏高、经济效益较低的特征。随着农产品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保护力度的削弱,不具备价格优势的大宗农产品受到国际市场的冲击,农产品进口势必增加,大宗农产品“难卖”、农民收入下降的问题会更加突出,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2.缺乏增强我国农产品竞争力的新技术。我国的众多农产品目前仍以鲜食、原料和初级低档加工品消费为主,产品的精、深加工及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普遍较低,产业加工环节少、经济观模小、附加值低、严重制约着这些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因此,迫切需要农业科技的发展支持我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另外,目前我国在高效、低残、低成本、易降解的农药生产、施用技术方面,在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标准、产品质量标准、监测检测、无害化处理等技术方面,在重大动植物疫病控制技术、预警技术、快速扑灭技术、准确的检验检疫技术等方面都比较落后,不能有效保障农产品安全,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

3.缺乏综合的农业信息服务技术。广大农村由于信息服务程度低,获取有关农业生产、管理、技术、标准、市场经营等方面的信息十分困难,造成如何生产、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等问题上基本是沿袭传统的经验模式运行,农业生产和市场脱节的现象非常突出,严重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效益。然而,目前我国迫切需要的涵盖农业生产、技术、市场、管理、政策等信息的收集、处理、传播和利用的农业信息服务技术却严重落后,不能有效解决农业发展中面临的信息失灵问题。

4.缺乏有效利用资源的实用技术。从总体上看,我国人均农业自然资源严重短缺,特别是水资源和耕地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农业生态脆弱、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导致农业生产发展的后备资源也严重匮乏,结果是农业的综合获利能力和后续发展能力差。入世后,原本就少的农业资源又面临流失加剧的危险境况,对我国已经非常脆弱的农业生态资源系统带来巨大的压力。反观,目前我国综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新型农业生产技术,开辟后备资源、拓展资源空间、改善资源环境、增加资源存量等等系列技术都很落后,难以真正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就目前来看,世界农业的发展趋势是加快推进农产品的优质化、高级化、多样化、生产规模化和专业化,在形成新的国际综合竞争优势的同时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这一切都要紧紧依托先进的现代农业科技技术来支撑。

二、加快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措施

1.加快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根据目前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和今后发展的方向,逐步完成对现有农业科技机构的合理布局和学科设置的战略调整,优化农业科技资源在各地区间、各环节间、各领域间的配置,强化科研与开发、推广队伍的建设,逐步形成队伍精干、管理有序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同时,加快与农业科技发展各环节有关的法律、法规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促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2.加快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我国的农业科技人员数在总量和每万人平均拥有科技人员数量上都落后于发达国际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科研人才的不足,直接导致农业科技水平的落后。因而,要大力扶持重点农业科技大学,培养一大批适应时代要求的农业科技人员,并适度干预市场对农业科技人才的地区、学科配置,形成合理、有序的农业科研队伍结构、强化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协调科研项目和经费,鼓励多学科、全方位交叉研究,节约人财物投入,使其效益最大化。

3.加强区域间协调,强化整体效应。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所需的人、财、物资源主要集中于大宗粮油棉作物种植业,特色经济作物、园艺作物、畜牧业和水产业领域的科技资源长期严重不足,科技资源相对集中于研究领域,而中试转化和产业化等环节相对薄弱。因而要协调跨区域间的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要根据当地气候、土壤等自然优势和市场、劳动力等区位优势,逐步确立我国农业发展的区域分工格局,以此为基础确定各区域的农业科技发展规则。因地制宜地发展具有明显优势的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技术,逐步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地带和产组群,促进我国农业向区域化、专业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

4.建立建全农业标准化体系。要加大农业技术标准、产品质量标准研发投资力度,尽快建立和修定国家农业技术标准和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以及相应的管理、认证和监测体系,规范农业生产、产品贸易和加工流通体系,为农业科技的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努力方向。农业标准化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可以为提高农产品品质技术、食品安全生产技术、检验检测技术、基因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检测技术,以及相应的检测仪器和设备的开发技术,奠定良好的、广阔的应用环境。

5.建设和完善信息化网络。未来农业发展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的开发与利用程度。信息技术的标准化、系列化、实用化和网络化的形成,可以快速提高先进适用技术的普及率和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利用信息技术保护生态和生产环境、改善食物品质、增加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拓展生产空间和产品的市场空间、改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要充分运用因特网、广播网、电视网、电话网等信息传播网,完善农业信息网,强化农业信息资源的收集、加工和传播的技术与产品研究开发。加强信息标准和技术平台建设,构建智能化农村信息化平台,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和开发利用。建立农民技术服务体系、企业信息服务体系、管理服务体系三大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为生产者,经营者和管理者提供各种有价值的市场信息、知识信息和服务信息。

篇3

[关键词]科技期刊 经营管理 现状 发展

一、我国的科技期刊状况

学术性期刊大多为国务院所属各部门、中国科学院、各派和全国性人民团体及大专院校主管。因其所具有的特殊优势:行业优势、政策优势、科学前沿优势,还有长期得到的计划经济的扶持,使其在各自的领域长期以来处在一个领跑者的位置,学术地位在各自的领域是不容质疑的。这类期刊的稿源充足,学术质量高且稿源的学术水平多代表中国在该领域的先进水平,因此,它刊登的文章学术质量能够得到很好的保障,评价指标也有所保障。但是,也正是因为这类期刊有计划经济的扶持,难免曲高和寡,除了有高质量的学术质量外,他们不注重经营方面的开拓和开发,如广告经营大多还处于起步或还未涉足阶段,发行方面的潜力还有待拓宽和深化。他们的收入大多依赖政府的扶持、资助和版面收入。

技术性期刊相对于学术性期刊,大多为地方主管,因其天生的缺陷,大多数期刊的学术质量较学术性期刊有相当的差距,因体制的缘由,对于期刊的改革转型,他们首当其冲地站在了队伍的前列。与学术性期刊相比,首要的是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认清形势,同时寻找自己的优势,把它作为突破口,打造自己的期刊品牌。在栏目设置上,高学术水平的理论研究性稿件和面向生产实际的实践经验性文章并举;而且他们还在向着期刊的国际化方向迈进,将《铸造》在不久的未来打造成国际知名的品牌期刊。

但是,就大多数技术性期刊来讲,面对期刊的市场化,仍旧有相当漫长的路要走,就全国的科技期刊,存在的内容雷同,低水平重复和同质化的现象还相当严重,不敢坦然面对市场。市场化,现阶段对于大多数科技期刊而言只是象征性的或者是形式上的,仅仅浮于浅层次或者面上的,实质上并未脱离计划经济的时代,因此,可以这样说,科技期刊如果完全进入产业化的进程,前景是不容乐观的,甚至是惨烈的。

二、科技期刊存在的问题

一般来讲,高校科技期刊的影响力与该校的科研影响力成正相关关系。然而,近年我校科研水平呈现高速发展态势,而科技期刊却发展相对滞后。科技期刊长期处于一种附属地位,要么是科技工作的一部分,要么是出版工作的一部分,要么是主办单位的一部分。导致这样局面:首先,我们没有覆盖全国、统领市场的代表性期刊,具有国际知名度的期刊更是寥寥无几。其次,期刊经营未能形成市场化和产业化;其三,虽有规模,但没有形成集约化发展。这与我校科技发展及实现“国内领先、国际名校”的目标极不相称。科技期刊办刊资源分散、学术质量低、出版周期长、发行量小、广告收入少等问题成为制约我校科技期刊发展的瓶颈。

三、未来科技期刊在经营上要取得成就,应做到以下几点

1.进行体制改革。科技期刊,作为专业媒体有其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在大多数科技期刊创刊时期,它们大多属于政府部门、科研所等国家部门的下属期刊杂志,于是无论在内容创新上和经营管理上都受制于此。当科技期刊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冲击而明显处于劣势时,我们应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对所有科技期刊全面分析后,提出期刊体制改革的具体政策和措施,并对不同期刊制定分类发展战略。期刊相关单位及部门要转变传统计划经济时代的期刊管制和经营观念,给予期刊内容及经营理念的发展自由。要从所有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培养制度、职称评定制度等方面开始改革,从战略层面全方位地制定与市场机制衔接。

除此以外,科技期刊应根据期刊自身的内容和专业优势,按照自愿组合、互惠互利原则,联合行业内有市场发展潜力,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期刊进行集约化的组合和多媒体的整合,向科技期刊集团化方向发展。并以自己独特的比较优势为出发点,形成本期刊的优势品牌形象。

2.准确的市场定位。科技期刊,作为一种专业化的期刊,有其独特和针对的目标受众群。要想在期刊市场有自己的一杯羹,就必须了解目标读者群的阅读需要,准确的进行市场定位,其中包括内容定位、读者定位及价格定位等。要以此为依据,根据期刊属性、目标受众、创刊方针,信息内容的选取及安排、编辑原则、包装印刷等进行合理的策划。要制定长期的期刊栏目选题规划,形成一个有特色的、相对稳定的期刊发展战略。有了准确的市场定位,科技期刊才能从期刊的目标受众的接触利益出发,了解受众的内容所需和媒体接触习惯,并通过期刊发行形式及价格定位进一步争取目标消费者的注意和对本期刊的消费,并通过于此,使目标受众对科技期刊形成品牌意识。

3.塑造科技期刊品牌形象。品牌作为一种市场概念,已经深入人心。科技期刊的品牌是期刊的创刊理念、内容定位及语言风格的总体囊括,是评价期刊整体影响力的重要指标。期刊品牌的特征表现为识别系统的完整性、内容风格的创新性、目标读者群体的针对性性、同类期刊的权威性和经营理念的先进性。把期刊的这些特性作为本刊的建设目标,实施品牌发展战略,通过生产精品培育品牌。通过市场营销铸就品牌,通过立体开发延伸品牌,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运筹帷幄,将期刊产业真正做大做强。科技期刊品牌的塑造是不断创新的过程,是与时俱进的发展过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科技期刊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就要塑造科技期刊自身的内容及品牌特色,以不断创新为基础强化其品牌,进而在读者心目中树立良好的科技期刊品牌形象。

其中,斯刊质量永远是品牌价值的核心内容,尤其对专业性很强的科技期刊而言。除此以外,要创造科技期刊品牌,必须做到对专业领域的创新及优秀成果要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科学技术期刊编辑教程(第二版).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

[2]李频.中国期刊产业发展报告――市场分析与战略求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篇4

关键词:学习资源;网络课程;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3-0248-02

21世纪作为一个信息化社会,以网络科技为重要特点的新型教育手段正在教学中大量地采用,网络教育是一个突破时空的新式教育方法,冲出了老式的学校围墙,使得大众化教学与终身化学习成为可能,同时为更多想要学习的人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学习平台、灵活的学习模式及充足的学习资源。

一、网络课程的含义

网络课程,很明显的意思就是通过网络教育的课程。第一,它是课程;第二,它应该具备网络的这一特性。网络课程要十分突出网络的这个特性,建设多媒体化的与真实生活靠近的主动、合作学习环境,可以合理运用网络的资源。所以,网络课程可以理解为运用网络体现出每门学科的学习内容和开展的学习方法。它包含两个组成方面:一是通过特定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构建起来的学习内容,二是可提供的网络学习的环境。而网络学习提供的环境指的是支撑网络学习的软件设备、学习资源和在网络学习环境下展开的教学方式。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不难看出,网络课程大体包括了以下特征:第一,网络课程与之前的课程比较,在教学方式、教育手段、教学内容上已经发生改变,教师通过网络课程教育的课堂方式可以从中不断吸收新的内容和知识,这样才可以保证网络课程中教学内容的同步发展,在这一方式中,教师的身份不仅是教学授课者还同时担任了教学过程中的辅导者、引导者、设计者。第二,网络课程与传统课程对比,在网络开放性和网络建设特点方面比较具备全新特点。学习内容展示出非线性,意思就是学习内容大多数都可以通过超链接的方式来完成信息的传输,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架构、学习环境、知识掌握不同来自己选择想要学习的东西。第三,学习资料在网络课程具备共享性,在互联网上表现的共享资料是每个学生都可以用来学习和借鉴的资料,这样巨大的信息量是都无法与以前书本知识、课程、多媒体、电视相比较的。

二、我国网络课程开发与应用的现状

这些年来,国内高等院校相继进行网络课程建设,每个高等学校都加强力度施行网络课程,建立了大量的网络课程。从2003年到现在,我国发展成了国家级、省级与校级三个档次的优秀课程体制,出现了大批量的优秀网络课程,建立和扩展了优秀课程资源,对于加快我国高等学校教育品质逐渐提升展示出重要作用。据计算,国家级优秀网络课程数量在2003―2013年这十年间增加了700多门,而且国家级优秀课程牵动了多达6500门以上省级优秀课程与大多数校级优秀课程。网络课程的运用大致可以分为三代:第一代是利用网页给所学人提供教学材料与相关资料,同时和别的相关教育网相连;第二代是不包括网上提供的学习材料在内,还需要所学人根据电子邮件、电子布告栏、网上练习与测试开展不同步双向沟通;第三代是在第一代、第二代基础上,同时需要根据网上交流室、电话会议、视频会议体制开展同步双向沟通。目前国内外网络课程都朝着第三展。目前我国网络课程的运用实践状态主要体现为如下方面:①大家越来越重视网络课程的运用。我国根据优秀网络课程立项支持网络课程的开发和运用活动,越来越多的人也逐渐有意识地在自身的工作操作中应用网络课程。②网络课程的运用范围逐渐加大。眼下网络课程已经开始在各大领域中广泛运用,如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函授教育、项目培训等领域。③参加网络课程的运用操作的队伍逐渐加大。不同层次的教学从业者纷纷在自身的工作操作中运用网络课程的方式实施教育教学目的。从网络课程运用操作的整体角度来说,国内网络教育工作还没有很好地进入正轨,网络课程的运用远远没有做到教育信息化前进的要求。

三、我国网络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网络教育的飞速前进,国内学校的网络课程建设获得了很大的效果,然而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仍然还有如下一些方面的问题。

1.内容设计形式单一,更新速度慢。通过学生的反映状况来看,目前很多学校的网络课程在建立过后就不会进一步更新和完善知识,忽略了“与时俱进”的教学法则,导致网络课程建立的内容产生了“同时代脱离”的现象。如果有效地更新和改变课程的内容才可以维持网络课程的新鲜性与吸引力,才可以做到增强教育水平的建设目的。如今国内网络课程建立的整体设计能力不强,尽管不会通过纯静态的书本方式来展示教学内容,但是多媒体技巧的总体运用水平不高。比如在课程内容的安排和知识体现方面表示出单一的局面,绝大部分采用PPT课件的方式来展示教学内容,促使网络课程在感官上缺少吸引力与生动性,忽视了教学开发的主要性。

2.教学反馈系统不通畅,评价体系不完善。根据调查表明,现在所建立的网络课程在交换信息方面具有不能顺利沟通的问题。因为学习者在基础知识能力和认知结构的不一样,所以在步入网络课程学习过程中会面临不一样的问题,学习者想要快速地了解自身的学习状况,需要根据反馈系统来完成和别人的沟通互动。因此,在网络课程的教学方式中建立了教学反馈体系,以便学习者什么时候都可以获得体系的反馈信息抑或教师的指导性提议,这种网络课程的建立对于引发学习者的学习想法与加强求知欲望有非常大的作用。此外,现在所有学校全部在建设符合本校和专业的网络课程,但是关键问题是怎样对网络课程实行评价。教学评估是网络学习举动中最为主要的一个部分,是验证网络学习成效的重要方式。教学评估不单单是针对教师教学成效的评价,还是教师以后教学思想改革的凭证,然而直到现在为止我国仍然没有一个看起来比较完善的网络课程教学评估系统标准。

3.重建设而轻应用,缺乏合理的互动平台。很多学校都注重教学方式上的更改,将建设网络课程当作是信息化社会教育发展的历史趋势,然而其建设产生的网络课程仅仅是给所学者提供了较多的课程学习资料,无法认识到建设网络课程是想要越来越多地迎合学习者的需求,不利于发挥网络课程建设在教学过程中的优势。

四、我国网络课程建设的对策

为了建立高水平的网络课程,研究认为,必须从优化资源、建立平台和适时评价系统等方面入手,如此才能让网络课程的应用健康有序发展。

1.优化网络课程学习资源。网络学习资源是表示在网络技术的指导下,把每个方面如人、内容、多媒体、策略、环境等通过有机体系的合并,变成有助于学习者参加与主动思考的网络学习资源,伴随着科技和信息的前进,更多的学习将以充足的资源为条件,所以,改善和革新网络课程的学习资源是表现它先进性和实用性的基本。网络上尽管有很多课程学习资源,然而这类学习资源看起来非常凌乱和分散,导致学习者在寻找资料时造成麻烦。假如可以根据优化的方法摒弃那些内容陈旧的课程,加上整改那些比较雷同的课程,使它“把之前的互相隔离改变成互相贯通,把之前的相互重叠改变成互相补充,把之前的互相矛盾改变成相辅相成”,从而促进网络课程建设更加完善,这样就有助于学习者的学习。

2.完善网络课程的教学评价反馈系统。健全的教学评估反馈体系是促进网络课程建设顺利开展的主要组成方面,且在一定水平上反映了网络课程的教学成果。为了使得网络课程建设朝着科学健全前进,必须制作完善的教学评估系统,对授课队伍、教学方法、教学成效等方面实行全方位的评估,且开设教学反馈系统,使教师可以了解自己的教学成效,进而及时改善教学方法,这对增强网络课程建设的水平还有教师与学生以后努力的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快速提出评估反馈信息成为师生互动的重要条件,并且在一定水平上能够有利于学习者在学习中达到成效。

3.建立有效的网络课程互动平台。因为网络具备开放性与互通性等特征,所以网络课程建设必须通过网络这种互动平台,创造支撑网络课程建设的教育环境,从一个角度来讲,网络课程互动平台能够利于教师和教师之间的讨论和交流,达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教师根据网络互动平台和学生实行沟通能够知道学生的学习状况,有利于教师教学工作的整改,从而促进课程建设。

总的来说,网络课程建设是一个长久并且复杂的工作,现在我国学校网络课程建设仍然在初级阶段,在以后的教学操作中,所有学校要从健全教学条件与师资着手,切实推动网路课程建设的步调,加强人才培养的水平。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开发网络课程,培养学生运用网络来学习的习惯,从而让网络化教学得到更大范围的应用。

参考文献:

[1]武法提.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郭绘绘.学校网络课程群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13.

[3]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委员会教育技术委员会网站[EB/OL].

http://

[4]王博.网络课程在学校教学应用中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

篇5

关键词: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发展现状

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出现,使人类快速的进入到了一个新的科技阶段,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广泛使用使广大人民在日常生活中获得了极大的便利,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现如今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对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和人类社会都是不可或缺的,它不仅给我们的家庭生活带来了众多的便捷,而且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也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世界各国都极度重视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这么多年的发展,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已经出现在各个领域中,在工业生产的多个环节上实现了电子信息科学技术控制,这样极大的提高的工业生产力,使整个工业生产和发展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随着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广泛发展,它的影响范围也越来越大,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亦是一把双刃剑,在带给我们众多便捷和机会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众多的挑战。这就引起了我们对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发展现状的思考,以及提醒我们对于电子信息科学技术需要一些规范。

1 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

电子信息科学技术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象征,对于一个国家的工业和科技水平起到重要作用,也被世界范围广泛认为是科研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范围来看,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各国已经开始了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储备。

1.1 微电子技术的发展

系统集成是21世纪以来微电子技术发展的重点,集成电路制造是电子信息硬件产品关键技术的核心,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从手机卡到电子计算机的芯片都运用到了集成电路技术。

微电子技术已经经历了大规模、超大规模、特大规模的集成时代,从1995年开始已经步入了极大规模集成时代。集成电路技术作为现代高科技的代表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现如今,芯片面积越来越大,特征尺寸越来越小,集成度越来越高,是集成电路产品的发展趋势。未来十年内,集成电路仍然会以硅基CMOS电路工艺为主流,硅片的大直径化将是主要发展趋势。

1.2 计算机技术向多媒体和智能化方向的发展

计算机已经进入现代的人类生活,成为人类生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技术主要包括个人电子计算机、服务器、外部设备设计开发技术、计算技术、多媒体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

计算机的性能基本以平均每两年提高一个数量级的速度快速发展,并行处理技术处于迅速发展中。近几年,CPU已经基本从32位过渡到64位;在产品结构中,网络设备将替代计算机的核心地位。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计算机、通信等融为一体。手写识别和语言识别技术已经走向实用化。计算机的人工智能也得到的发展,如近期我国百度公司推广的百度小度机器人;近些年流行的可穿戴设备都是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体现。

1.3 网络技术向多业务、高性能和大容量方向发展

网络通信技术、网络服务技术和网络安全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三个主要方面。目前,多业务、高性能、大容量是网络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爆炸式增长的IP业务、超高速因特网、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都是未来网络技术发展的重点。融合数据、语音和影响的多元第二代互联网网络已经取代第一代的单一数据网络,密集波分多路复用技术在光通信网络技术中的使用将极大的降低网络传输成本,在未来有可能向客户提供无限宽带,使多媒体实时通讯的实现成为可能。同一网络上实现所有媒体成分数据的有效传输是网络多媒体通信的主要任务。

1.4 通信技术向宽带化、个性化和综合化方向发展

通信技术主要包括卫星、光线传输技术、移动通信技术、数字微波技术、有线和无线接入技术。低轨道卫星通信技术已经实用化,光纤传输技术使传输速度每3-4个月翻一番,通信业务实现了传输活动画面的功能。移动通信技术迅速发展,模拟移动通讯已经全面被GSM、CDMA数字移动通信取代,GPRS也已经进行商业发展阶段。另外,宽带接入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光纤主干网站接入宽带目前已经超过G级,Internet无线接入技术以及蓝牙技术已经进入成熟阶段。

2 电子信息科技技术发展的必然性及思考

电子信息科技技术的发展水平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科技水平,各国都在极力开展科研,以抢占高新技术的制高点。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前景应用范围越广,应用范围越广,越能影响到国家生活及生产的各个方面,对一个国家的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近些年,随着我国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得到了大力发展和普及,人们的生活中随处可以连接互联网,在这一趋势下,我国的电商产业和网络金融产业都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其中阿里巴巴集团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不可忽视的电商。我们的生活也离不开电商的便捷服务,这些都可以看出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它对我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和不可或缺的。它的发展也肩负着加快经济发展,深化经济改革的重任。

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电子信息科学技术还处于劣势,主要是起步较晚、发展较慢等。目前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缺乏专业人才,人才是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核心,是该产业发展的基础,是决定该技术是否进步的重要指标。其次是缺乏一些核心技术和创新意识,这些方面的匮乏使我国的电子信息科学技术陷入了困境,这导致我国花了大量的资金去购买国外先进技术,然后这还不是核心技术,使我国的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始终落后于发达国家。除此之外,我国还缺乏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我国没有一个有效宽松的市场,盗版侵权等一直影响着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

以上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去进行规划和改革,建立良好的市场氛围,科学论证形成一个成熟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大力引进我国在国外学习了先进科学技术的人才回国服务;集中国家力量在一些重要科学技术上进行攻关;建立一定的奖励机制鼓励技术创新。

3 总结

社会经济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离不开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虽然我国的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已经发展到一定的水平了,但是离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这对我国的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产业提出了严峻的要求和考验,我们需要正确认识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产业的发展,结合我国的发展现状,针对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找到合理化的解决方案,以帮助我国的电子信息科学技术进入良性的快速发展道路,以推动我国经济水平和综合实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兆铭,试论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未来发展,黑龙江科学,2013.

[2]黄清,浅析电子信息技术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企业导报,2015.

[3]龚成,论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特点与未来发展趋势,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4.

篇6

【关键词】春玉米;生长发育期;气候条件;种植技术

春玉米生长前期处于温度较低和雨水不多的条件下可延缓地上部生长,促进根系下扎,通过加强营养生长来获得高产。气温、日照和降水与玉米生长发育的全生育期和各生育阶段之间有密切关系,在玉米生长发育和籽粒形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掌握玉米种植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可以有效促进玉米的高产丰产。本文重点对忻州市忻府区春玉米种植与气候条件关系进行了分析,对春玉米的种植注意事项提出了要求,以更好地为服务农业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1 春玉米生长期对温度的要求

忻州市忻府区四季分明,1月最冷,7月最热,春温高于秋温。该地区冬季平均气温小于10℃,冬季漫长,寒冷少雪,风大;夏季炎热,气温高;春季平均气温为10~22℃,平均长为70d,春季气温呈直线上升,但春天气候变化很大;秋季平均气温为22~10℃。该地特别适合春玉米种植气象条件的要求。

玉米种子发芽的最低温度为8℃;最适宜的发芽温度为24℃,出芽时间最短。播种期要求日平均气温稳定高于8℃,10~12℃时发芽正常。春播时要求在土壤表层5~10cm地温稳定在10℃以上、气温稳定在12℃以上时进行,地温在10~12℃时播种能正常发芽出苗;而玉米幼苗生长与拔节时期,生长温度应保持在18~25℃之间,这一生长阶段的最适宜温度为20℃。幼苗期要求日平均气温低于18℃,以利于“蹲苗”,玉米幼苗在18℃以上时生长较快,30~32℃时最快;玉米抽穗开花时期的适宜温度为25~28℃,气温低于18℃或高于38℃时不开花。气温在32~35℃以上时,花粉粒1~2h后即丧失生活力,花柱易枯萎,难于授粉、受精;花粒期要求日平均温度在20~24℃,如低于16℃或高于25℃则会影响淀粉酶活性,使得养分合成和转移减慢、积累减少、成熟延迟,导致粒重降低和减产;在籽粒灌浆、成熟期,要求日平均温度保持在20~24℃,以利于有机物质合成和向果穗籽粒运转;籽粒成熟期,日平均气温超过25℃或低于 16℃均影响酶活动,不利养分积累和运转。日平均气温13℃左右时,玉米灌浆仍可很缓慢进行。成熟后期遇-3℃低温易使含水量高的籽粒丧失发芽力。

2 水分对春玉米生长期的影响

玉米是水分利用率较高的作物,水是玉米生长发育最基本的条件,玉米播种、发芽、出苗、拔节、抽穗、开花、成熟等各阶段蒸腾系数均较大。一般情况下,玉米种子吸水达到自身重量的50%左右时才能发芽,出苗时则要求土壤含水量保持在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70%,拔节至抽穗期需水量剧增,抽穗至灌浆期的需水量达到高峰。从开花前8~10d开始,30d内的耗水量约占总耗水量的一半,该期间田间水分状况对玉米开花、授粉和籽粒的形成有重要影响,要求土壤保持田间最大持水量的80%左右为宜,是玉米的水分临界期;灌浆至成熟期仍耗水较多,并且全生育期又处在高温时期,需水较多。

忻府区的相对湿度季节变化较为明显,在一般年份的1~5月份平均相对湿度均在50%以下,6~8月份相对湿度从53%增加至74%,7~8月份是湿度最大的月份,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其中7月的降水量为1043mm,8月降水量为1144mm。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虽然忻府区降水量和温度的绝对值并不是特别大,但其时间公布对农作物生长相对有利,在玉米生长的初期,即4月和5月有一定的降水量和湿度,但绝对值较小,可防止春旱对玉米生长造成影响;在玉米生长最旺的6~8月份,降水量相对较多,空气较为湿润,气象条件能够基本满足玉米的生长需要。

3 日照对春玉米生长期的影响

日照是评价地区农业气象条件的最基本要素之一。忻府区的年日照时数在1914~2797h间变化,其中12月份的日照时数最少,仅1914h,只占全年的7%;5月的日照数最多,为2797h,占全年的10.3%;3~5月份的日照时数逐渐增加,5月份为全年日照最充足的月份;6~10月份逐渐减少。玉米是短日照作物,喜光照,不耐阴,光照充足有利于其幼穗分化形成大穗,一般每天7~10h的日照有利于玉米拔节孕穗。在较短光照且光谱中短光波成分较多的条件下,小穗、小花发育加快;反之,小花发育受到阻碍。日照时间过长能延长玉米的正常发育和成熟;在高温、短日照下,生育期会显著缩短。玉米抽穗开花期要求每天有4~5h的日照,20℃以下则光合作用急速下降,在水分有保证的情况下,20~33℃范围内,光合速率随温度增加而增加。在相同的太阳能辐射条件下,光合速率随日长增加而增加,太阳辐射对产量影响较大,尤其在籽粒灌浆阶段对产量的形成更为重要。

4 影响玉米生长的气象灾害

春季低温霜冻天气会对玉米春耕备播造成影响,导致适播期推迟、生长期缩短;低温霜冻会导致玉米停止生长或不能正常生长,进而影响其产量;玉米抽雄穗前后1个月内,缺水对玉米的生长影响明显,严重缺水时会导致雄穗或雌穗抽不出,致使授粉不良,使果穗籽粒减少,对玉米产量造成不利影响。无降水且干土层厚度超过7cm时,玉米底部3片叶出现枯黄,造成玉米减产40%。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播种春玉米时既要考虑到出苗所需的适宜气温,又要考虑到开花时避开高温以免使花粉粒丧失生活力,还要考虑灌浆、成熟所需适宜温度以及生育期总热量和各生育阶段的农业气象条件,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玉米的高产稳产,进而促进农民增收。

参考文献

[1]高大江.气象条件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J].山西农学院学报, 2009(1):1-12.

[2]王阳明.不同生态条件下玉米产量库源关系的研究[J].作物学报, 2010,12(6):652?653.

篇7

关键词:高职 文献检索 课程发展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9(c)-0142-01

目前,我院开设文献检索课已经有近五年的时间,在这期间文检课已成为培养学生信息意识、信息技能及传播图书馆文化的主要手段。同时,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对其个人的未来发展,学院的整体水平提高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文检课在高职院校的教学系统中有着双向的影响作用。

1 高职院校文检课的现状

1.1 学生获取信息意识淡薄

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都是不爱学习不爱钻研的学生,因此,他们都没有很强的获取信息意识。笔者已经教了近三年的文检课,每次开课选课的学生接近100人,通过调查发现每次开课都有近一多半的学生不清楚文检课教授的内容是什么,根本没有意识到文检课的重要性。这也造成了文检课不受学生重视的缘故。

1.2 学院不够重视文检课的发展

1984年教育部要求高等学校开设文检课,到目前为止已有30年的发展历史。可以说在本科院校中文检课发展很好,各高校也很重视其发展。但在高职院校中,由于学院重视专业课,关注学生的实习实训的发展,因此,在高职院校中文检课的地位很低,以笔者所在院校为例文检课仅开设了五年的时间,并且是作为基础选修课出现的,安排的课时也比较少,每次开课只有24学时。同时,由于图书馆承担文检课的教学任务,正常的教学活动、教学设备都得不到良好的保障,只能靠授课教师自己争取。这些因素对于文检课在高职院校中的未来发展都是难上加难的。

1.3 文检课师资水平不够

笔者所在院校的文检课教师都是由图书馆中具有图书馆学专业或情报学专业的工作人员来担任。由于本学院文检课开设的时间短,这些教师大多是刚毕业就来到图书馆或是工作了很长时间但从未接触教学的人员,虽说他们具有专业知识或是工作经验丰富,但对于文检课来说光有这些是不够的,课堂组织能力,课程重点难点把握能力等等这些能力都是年轻教师所欠缺的。另外,文检课教师除了上课还承担着图书馆的日常工作[1],没有大量的时间进行备课,以及进行教学研究,同时也没用更多的精力再学习文检课的新知识。这对于教学水平的提升有很大的影响。

1.4 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比较单调

目前,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文检课的主要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有很多的优点,但同时也有一定的缺陷。很多时候教师过度依赖多媒体,有时来不及备课,只是依照PPT照念讲课,没有关注到学生的课堂反应,对教学效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现在大部分的文检课以理论为主,并不注重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虽然开设了文检课,但没有真正体现出文检课的实际意义。

2 高职院校文检课的发展

“高职图书馆是高职院校的信息中心,是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场所”[2]因此,图书馆要勇于打破常规,多方面实现学生信息意识、信息能力的培养,把图书馆在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作用发挥出来。

2.1 改变教学方式,多途径多形式吸引学生

其实,文检课的主要环节是实际操作,而目前主要是理论课为主,又由于文检课的课时较少,因此,授课教师应根据实际授课情况,适当减少一些枯燥且实际用处的理论课,多上一些实践课,切实地体现出文检课的真正意义,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地形成良好的信息素质。

同时,文检课应利用网络等新兴信息技术,创新教学形式,利用微博、数据库讲座、论坛等形式授课[3],全方位吸引学生,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提高文检课的教学质量。

2.2 提高学院的重视度

目前,高职院校主要以专业课为主,注重学生的实习,忽视了学生的整体发展。而当今社会的发展更多的是注重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而文检课的课程意义正是培养学生的这种终身学习的意识。因此,高职院校应重视文检课的发展,提高其地位,将选修课变为必修课,增加学时,从根本上重视其发展。

2.3 注重教师的整体建设,提升教学水平

随着时代的发展,对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文检课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有了新的变化。为了更好完成教学内容,我们应建设一支全方面的文检课教师队伍。首先,文检课教师应为专职教师,确保他们专注教学,形成稳定的教师队伍。其次,应重视对文检课教师的培训,应像对分院教师的培养一样,争取其学习、进修的机会,从而使教师的综合素质有所提高。同时,文检课教师本身应积极学习,多了解最新知识,保持对信息的敏感度,继而提升自身整体综合素质。

3 结语

文献检索课是围绕“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培养和提高学生获取、利用信息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自身的学习与创新能力”[4]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工程,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的,我们要充分重视起来,从多方位对文检课进行实践探索,并加以完善,发挥其根本作用,为高职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一份力量保障。

参考文献

[1] 贺淑琴.高职高专院校文献检索课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方向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3(8):67.

[2] 高福宁,陈宇红.高职图书馆开展读者信息素质教育的实践与探索―以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为例[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0(18):84.

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发展现状

一、曾经的弯路

有些教师对“信息技术”“整合”等概念的理解往往流于表面。他们认为,只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了计算机、幻灯片等与“信息技术”沾边的仪器就是使用了信息技术,进行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认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就是课堂电子化、教案电子化、教材电子化。

二、信息设备支持状况

学校31个教学班全部配备多媒体计算机,另有学生微机室2个,教师电子备课室1个,各处室办公电脑配备齐全。学校还配备了各类信息化设备,摄像机、照相机、扫描仪、录音笔、多种移动存储设备以及大量各类教学软件、各学科资源等。这些信息化设备使用率极高,基本满足了信息技术辅助教育教学的

要求。

三、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现状

我校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还处于实践探索阶段。现在教师们基本都认识到过去曾走过的弯路,并积极主动避免不理性的“整合”,逐步科学理性地推进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在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再盲目推崇信息手段的使用

率,而是视教学需求该用则用,用好则用。而且整合也不再局限于单一学科课程,信息技术开始成为学科课程之间沟通的“桥梁”。比如,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中同时也利用信息技术拓展与物理、化学、生物等其他学科的联系,体现数学课程的综合性。

另外,教师、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是整合得以顺利实施的保障。我校重视对教师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培训,认真开展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研究。信息技术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存储信息的能力,并鼓励学生在其他学科中实践提升。

随着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的推进,学校非常重视学科资源库建设。我校资源库建设已初步形成规模。学校为了存储、管理、共享这些资源,专门购置了一个6T容量的存储器,为各学科资源库建设提供了物质保障。

篇9

关键词:旅游经济 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旅游经济的现状分析

我国的旅游业虽然总体是上升趋势但并不是朝着一个直线上升的趋势发展的,而是以一个上下波动整体向上的趋势发展。因而,我国的旅游业在以后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仍然会出现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积极方面的现状

1.旅游需求的持续增长。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不在一味地追求节约,开始把重心放在提高生活水平上。闲暇时间和可支配收入的增多推动了旅游需求的快速增长。旅游需求不仅包括境内旅游,同时境外旅游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这样不仅满足了中等收入人群的国内中低端旅游,同时也满足了高收入人群追求享受的境外高端旅游。境内外的旅游需求不断提高带动了旅游经济的迅速发展,使我国旅游经济呈现出一个总体上升的趋势。

2.旅游规模的不断扩大。旅游业的发展为国民经济增长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国家也出台了一些政策和法规来支持旅游业的发展。在旅游业的规模上,国家加大资金投入,在各大城市及乡镇兴修旅游相关基础设施。另一方面由第一点旅游需求的增加也可以知道旅游业有着巨大的经济潜力和商业市场,为今后几年中国的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作为一个服务性第三产业,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大多数省份的支柱产业。

3.国家对旅游经济政策的支持。为了促进我国旅游持续发展,我国制定和实施了有关的方针政策、法律法令、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为了使旅游经济继续可持续发展,国家及政府都积极制定各类相关政策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国家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根本点和切入点,这为旅游经济发展提供了政策性的指导方向。

4.增加岗位,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就业,国家把旅游促进就业也作为一项重要的议程。旅游业的复杂性决定了旅游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旅游产业也不是单独存在的,它同时牵引这其他相关产业。旅游业是集吃、住、行、游为一体的综合性消费行业。各个行业之间联系密切,牵连性强,一个产业带动另一个产业,旅游业直接或间接地为增加就业岗位起到了重要作用。从总量上看,“九五”期间,中国旅游业直接就业人员年均增加50万人。根据以往的数据显示,旅游业直接增加就业岗位和间接增加就业岗位的比列达到1︰5,这样中国每年整个旅游经济带动的总就业达300万人,5年内则增加就业岗位1500万个。

(二)消极方面的现状

1.旅游景区的管理不规范。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景区的数目增多,旅游需求的不断扩大,旅游景区的管理也面临一个巨大的挑战。目前我国旅游业的相关政策不配套不完善,管理界限不清晰,职责不明确,产权不明了。造成我国旅游业管理不规范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也是缺乏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缺乏也会造成管理体系的不完整。

2.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对于第三产业的发展来说最大的环境就是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是否完善,能否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是影响经济效率的最关键因素。目前旅游业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已成为制约我国旅游经济发展的瓶颈。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连接我国旅游景区的旅游道路以及景区内的交通道路发展比较滞后,二是景区内缺少对污水垃圾的处理设施建设。

3.游客的不文明行为。游客对环境的破坏有的是有意有的却是无意的。无意破坏环境的游客主要是自己行为习惯的原因造成的,比如在景区参观时不排队不讲秩序等。还有另外一点就是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不强。近年来很多新闻报道游客在景区的“到此一游”,这不仅是对游客的警示,同时也呼吁了大家应该保护我国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让我国旅游经济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二、中国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中国地广物博、历史悠久、山川秀美、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同时我国是人口大国,有着大量的旅游客源,旅游需求的增加带动了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旅游经济科持续发展,我提出了以下几点对策。

(一)规范与旅游业相关的管理规章制度

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有了规范的旅游业规章制度,才能约束旅游业随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在景区要加强打黑,包括黑车、黑店、以及黑消费,避免一切事故的发生。相关法规和相应的管理制度的建立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层层落实。在制定规章制定时,国家应加强对旅游市场的宏观调控,管理和协调好这个集吃、住、行为一体的旅游业。

(二)加强旅游地区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说出了基础的重要性。基础设施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界银行认为,基础设施即使不能称其为牵动经济活动的“火车头”,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车轮”。发展旅游业也是如此,尤其要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对旅游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和制约作用。纵观旅游业发展比较快的地方,基础设施建设都比较好。可以这样说,基础设施水平决定着一个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如果要保持经济的增长就必须加大投资,多方筹集资金,吸引地方、部门、企业合资办交通;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设备,完善与旅游服务相关联的各项配套设。

(三)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可持续发展是旅游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中国在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方面,需要大量的投资。现在旅游业快速发展,但是我国也面临很多问题,比如旅游景区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环境污染严重等。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经济,国家有关部门必须重视环境保护问题,把环保工作作好,为旅游的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管海燕.角色尴尬和规制调整—论旅游业的政府规制改革[J].经济研究导刊,2010.

篇10

【关键词】产业聚集;可持续发展;风险投资;创新

一、国内外科技园区总体描述

在中国,作为一种产业聚集区,科技园区的发展已成为近年来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现象。在在改革开放的30年里,中国高技术产业从无到有发展起来,成为中国成长性最高的一个产业。今天,中国的许多城市中,都有规模可观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软件产业园区,如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武汉东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它们分别被称为中国的“硅谷”、“药谷”和“光谷”。

河南省科技园区经过了20年的建设已初具规模,目前已拥有2个国家级科技园区――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洛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9个省级科技园区――新乡经济技术开发区等,13个民营科技园区――许昌魏都科技园区等,这些各具特色的园区与基地,大大提升了省内各区域竞争力。

二、河南省科技园区整体情况总结

近20年来,河南省的高新区蓬勃发展,截止到2008年6月底,全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547.52亿元,同比增长25.1%。全省高新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060.3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304.2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40.4%和44.8%。全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在孵企业2933家,在孵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66.92亿元,工业增加值23.6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4.9%和34.4%。

这些科技园区的迅速发展都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注重产学研及创新能力培养

技术是高新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郑州高新区通过引智入区,使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落户该区,同科技资源充分整合,增强了高新区的持续创新能力。许昌魏都科技园中25%的企业与国内外大专院校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有30家企业建立了技术研发机构。2005年,园区技术研发投资达3100万元,占园区企业年销售收入的2.4%。如裕丰纺织长期与华东大学、河南纺织专科学校建立了技术协作关系,积极开发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的生产技术,不断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二)人才聚集力强

人才是高新技术企业的关键。科技园区相仿设法创立优惠条件吸引众多技术管理人才落户园区。如许昌魏都科技园区对高级人才实行特殊待遇,对优秀本科生及以上学历人员,提供落户、社保、奖励等方法进行引进。又如郑州高新区现拥有各类科技人才近4万人,其中从业人员70%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博士近200人、硕士近1000人,科技人才密度位居河南之首,是全省创业人才最密集的区域。

(三)政府助推作用巨大

高新区的快速发展与政府的助推作用密不可分。政府为高科技企业提供政策、资金支持以及多方位服务。政府为科技园区的基础建设注入了大量财政资金。如洛阳市和洛龙区两级政府3年来为洛龙科技园累计投入建设资金3.6亿元,建成了三横五纵的道路网络,同时配套完善了各项基础设施,使得洛龙科技园目前已成为全省基础设施最为完备的科技工业园区。

(四)民营资本投资高科技趋势明显

近几年来,随着民营资本的涌入,民营科技园区发展迅猛,河南省内很多县市都开发了民营科技园区,如漯河、禹州、鄢陵等地的科技园区使民营经济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如许昌魏都科技园区中68家企业全部为民营企业,计划投资34.452亿元,已完成投资21.37亿元,全部为民营资本。园区企业全部实行自筹资金、自愿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民营机制,决策程序简便,企业市场意识强,项目起点高,建设速度快。

三、河南省科技园区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一)科技园区没有准确定位,缺乏前途

不管是哪一种科技园都应正确定位,办出自己的特色,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的比较优势,吸引更多的企业入驻并在此孵化发展。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很多科技园管理机构只片面地重视眼前的经济业绩,缺乏自身产业战略思考,攀比园区的企业数量以及总收入和税费增长率,盲目地追求诸如生产总值等数量指标,把绝大部分精力只用于做企业入园服务,而忽视了园区的整体目标,没有给园区以明确的定位,入园的企业就有可能失去了科技和人才核心,形不成某个特色产业,也就失去了市场,科技园区的发展也不会长久。

河南省很多县市级别的科技园的建立很多都是跟风而起,如襄城县、渑池县等地的民营科技园区,地理位置偏僻,周边缺乏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园区内企业很少有高科技的依托。如2005年被河南省科技厅命名为“河南省民营科技园区”的渑池县天坛镇,由于只局限于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加工制造,缺乏内在高科技技术和管理核心,企业研发机构不完善,科技创新能力差,对环境的污染又非常严重。显而易见,这样的矿产资源加工区是不能定位为科技园区的,长久发展趋势不够乐观。

(二)产业链关联度差,聚集力不强

随着技术的发展,生产过程划分为一系列有关联的生产环节,产业链就是指各个产业部门之间所存在的技术经济关联的关系。在科技园区中,产业聚集的结果会使产业链不断得到延伸,从而能够发挥产业关联和支撑的聚集优势。因此,科技园区往往依据特定的产业链条,促成上游产业向下游产业输送产品或服务,下游产业向上游产业反馈信息,实现区内产业合作与发展。

河南省内很多科技园区内的诸多企业,有些位于某个产业链条上,而有些则与园区内的主导产业不相关,存在关联度差的问题;有些产业链条较短,直接把资源加工成消费品,企业辐射面太窄,加大了企业运营风险。虽然园区内企业数目比较多,但是难以形成产业链,企业在选择进入园区时,不能从产业链的角度选择,进入园区后不能节省成本也不能形成学习效应,企业间的聚集力较弱。

如郑州高新区形成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四大支柱产业,也就是4个产业链条,每个产业链条都要打造完善,将需要花很长的时间。从其中的生物医药产业园来看,入园的企业有种业公司,还有只要公司,这两个产业没有明显关联。再来看园内代表性企业,如成立于2001年的河南农科院粮作所科技有限公司,2002年被河南省科技厅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所从事的农作物遗产育种研究,研究出来的高新技术新品种,直接就投入到了农业生产中,生产出粮食投入市场,这样的产业链显得太短,农产品附加值太少,涉及的上下游企业数目太少,很难形成核心聚集力量。总体来看,这些以自然资源、农产品为开发基础的产业科技含量不高,缺乏深加工,难以形成较长的产业链,将影响到来自政策、资金、技术等多方面的援助,限制了产业集群的速度和质量。

(三)园区建设重复,可持续发展能力差

科技园区是高新技术企业的集聚区,而高新技术产业本身应该要有不同于一般工业的许多方面,无论从企业的技术结构、市场结构,还是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都要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目标,即隐藏于技术层面背后的――制度创新。河南省的很多科技园区由于重复建设、宏观管理繁琐、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河南有9个地区,每个地区不仅有高新区,而且还有经济技术开发区或工业园区,这些园区都在不断扩张领地,入驻企业的类型相近,数量相当,体现不出科技园区的特色,其发展受到政策导向的巨大影响,对高新产业长期存在和发展不利。如郑州高新区与位于郑东新区的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两个开发区的定位如何协调,会不会存在恶性竞争,这些问题需要规范解决,否则,这样的低水平恶性竞争,造成产品相互模仿,市场劣质纷争,很容易陷入低技术、低利润贸易的恶性循环。因此,政府应注意体制方面的创新,在进行各种聚集区域建设的时候,得有宏观的整体的思路,重视这些聚集区的质量要胜过数量,要办出科技园区的特色来,寻找差异化发展之路,让这些保证质量的园区之间形成一个互补的格局。比如郑州高新区应以科技园区为特色将全省科研揽于襟下,各县市的民营科技园要真正的建成为河南省唯一民有民享民建的创业家园。

(四)资本市场发育不全,融资困难

“融资难”是世界性问题,在我国资本市场尚不成熟的条件下,这个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科技型企业虽然具有较大的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但由于企业类型约束,以及基本上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所以大都属于中小企业。在目前的条件下,银行融资方式在短期内将依然是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途径,但从银行贷款门槛高、数量受限,尤其对于民营企业融资条件更加苛刻。企业面临资金瓶颈,将直接导致企业技术创新步伐放缓,很多技术创新成果无法实现产业化。

位于郑州高新区的河南汉威电子有限公司是一家民营高科技企业,所生产的气体传感器品种数量和产销量居全国第一,公司董事长任对于资金的渴求这样表达:“除了资金,我们其他什么都不缺。”对于这类高新企业来说,已经充分论证了良好的产品市场发展前景,研发、生产、销售都不成问题,最主要的瓶颈就是资金,由于资金不足,目前企业只能“量力而行”,在众多项目中间艰难取舍。汉威电子的情况只是众多受资金缺乏制约的河南高科技企业的缩影。“高科技企业项目和资本对接困难”、“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这已经成为河南资本市场老生常谈的话题。如何解决高科技企业融资难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

目前国家的金融政策对这些中小高科技企业扶持还不到位。国有商业银行拥有庞大的分支机构,是当前信贷资金的主要供给者,但其一直强调“抓大放小”、“扶优扶强”的信贷政策,使中小企业很难取得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地方商业银行和城乡信用社应该是中小企业资金的主要供应者,但其机构数量和贷款规模与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相距甚远。对于想上市融资的高科技企业来说,由于国内“三板”(深交所中小企业板、创业板、股权报价转让系统)市场还未形成,就目前国内上市的标准,企业利润规模也达不到上市的要求。很多高科技企业想吸引风险投资的进入,但风险投资在河南的发展也只有几年的时间,力量明显不足。如成立于2001年的河南省高科技创业股份有限公司,以及之后成立的省科技投资公司、河南创投等风险投资公司,所管理的创业投资资金总额约为6亿元,与资金实力动辄几亿美元的风险公司相比,这些风险公司还都是“小不点儿”。所以,要想促进高新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就应该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和完善企业投融资环境方面,做进一步探索。

四、对建设创新型科技园区的一些启示

通过以上的分析,河南省科技园区应该在很多方面都要有所创新,才能提高园区的整体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各类园区应做好准确定位,办出自己的特色,才能发挥比较优势;园区通过不断拉长产业链,加大园内各企业的关联度,增强聚集力;企业要不断进行制度创新,企业之间或与科研院所之间通过各种形式相互合作,集中多种手段和资金合力搞研发;园区应加大与外来企业或研发机构进行资金和技术合作,大力吸引风险投资。

当然,这些创新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只要是科技园区内的产业或研究项目具备创造价值、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就业水平的潜力,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就应该支持,就应该具体落实到各项服务当中,包括金融、财政、税收、分配、信息、专利、产业、科技等政策,并进行相应的协调。虽然河南省很多科技园区的经营管理都还不尽如人意,但只要政府和企业相互合作,企业与企业之间积极交流,将知识、技术和生产进行合理配置,做到官、产、学、研一体化,就能不断激发企业科技创新的热情,利用产业集群的辐射力量,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泉。

【参考文献】

[1] 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经济[M] .商务印书馆,2005.

[2] 杜海东,严中华.广东科技园区创新能力建设问题与对策[J].中国科技论坛,2009(1).

[3] 马红霞.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J].企业活力,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