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3-11-17 17:46: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篇1

摘 要 采油厂整体上步入“双高”开发阶段,产量递减加快,勘探难度加大,要激发老油田的活力,寻求新的突破,必须依靠创新。技术人员作为油田开发的主力军,更需要具备创新实力和创新能力,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存在新员工经验少、老员工思维定式、人员配置两极化等现象,制约了技术研究的进一步突破。针对这一现象,地质所在管理方式上进行针对性的探索和改革,通过一人一事思想交流、导师带徒流动课堂、创新争先技术交流等活动,让技术人员在思想和技术上都能有新的解放,勇于打破常规,把地质所技术人员打造成一支科研创新型团队,使得创新不再是昙花一现的现象,而是持续的科技“发动机”,带动油田更好的开发。

关键词 科研创新 思维定式 思想交流 流动课堂 技术交流

引言

采油厂整体上步入“双高”开发阶段,勘探开发难度越来越大,老区稳产上产的压力有增无减,要解决这些难题,寻找新的突破离不开创新。近年来企业所取得的每一次大的突破都离不开创新:“油藏族”理论的提出,发现了储量超千万吨级的小10-16断块;火山事件中的基浪堆积物理论的首次运用,加快了产能建设的步伐……如何使这些创新的现象不是昙花一现,成为油田持续的生产力,我们通过分析和总结这些创新的现象与经验,结合企业现状,针对打造科研创新型团队存在的主要问题,在管理制度上进行不断的摸索和改进,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望大家参考。

一、打造企业科研创新型团队存在的问题

(一)目前我企业技术人员承担的产量任务超过100万吨,管理的总井数近几千口,而技术人员仅不到100人。通过横向上对比,其他同类型企业的人员比例均较高。这一现象导致员工承担较大的工作量,需要投入很大的精力到日常工作中,进行深入的研讨创新的时间相应减少。

(二)目前状态下新老员工没有形成良好的优势互补。企业新员工思维活跃,学习能力较强,但在工作经验上欠缺,认识相对薄弱,很难在短时间内独立完成研究任务并有所创新;而老员工虽然经验丰富,对油田地质情况比较熟悉,但随着油田开发的深入,应用新软件技术指导开发的需求日益突出,而其对新软件的应用相对较弱,造成认识问题的局限性,容易产生思维定式,这也同样制约了其对油田的深入认识和创新。

(三)企业员工目前两极分化现象比较突出,40岁和25岁左右的员工比例高达80%以上,而具有丰富地质经验且能熟练运用最新的软件技术的员工年龄一般在30岁左右,他们所占比例不足20%。随着油田持续开发,老年化现象将造成老员工精力和体力相对下降,年轻员工也需要长时间积累才能成长为中坚力量,而目前的人员配置组合没有达到科研队伍最优化,这些也是束缚创新的重要因素。

二、解决当前问题的对策

针对打造科研创新型团队存在的问题,我们从思想交流、能力培养和人员配置上开展了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并提出一些下步建议。

(一)在思想上,“以人文本,因人而异”加强沟通,为员工营造一个融洽的工作环境

只有在思想上没有负面的情绪和困扰,才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更专注的投入到工作中,为创新提供基础。每个企业员工的思想动态都不完全相同,所以我们要“因人而异”进行沟通,对症下药。

结合企业现状,在长期繁重的工作任务下,员工难免会产生一些焦躁的情绪,仅靠党群人员的力量进行疏导远远不够,员工在交流过程中也会存在一些顾虑。为了给员工更轻松的交流氛围,我们在每个科室选择一到两名亲和力好的员工担任“情绪管理员”,这样能够以朋友的身份真诚关心身边需要帮助的同事,通过“一人一事”交流谈心方式,让他们能及时对身边有负面情绪的员工进行疏导,定期进行座谈,并针对每个员工建立“情绪档案”,掌握他们的思想状况和需求,做到有的放矢,及时为员工解决各方面的难题。同时我们也通过不定期的开展小规模的集体文化娱乐活动:庆元宵、猜灯谜、 心愿卡、“动起来”健身操、送温暖等,让大家在自然不自然的氛围中融入到大集体里,为员工营造一个融洽轻松的工作环境,给员工心理减压,让员工有种家的感觉,寻找到一种归属感,自然就会消除诸多不良情绪,这样才能带着积极的情绪投入到研究工作中。

(二)在能力培养上,“不拘形式,注重实用”搭建平台,提升员工技术水平,提高工作效率

针对企业人少任务重、新老员工面对的需求不同这两大难题,在优化地质所内部资源的共享基础上,我们还制定了一套培训、交流、互动三位一体的人才战略方案。

首先,由于技术人员不到100人,为了能让员工在完成好基础工作的同时有足够精力进行研究创新,我们必须减少重复工作,优化内部资源共享。目前已经完成了探井数据库的建立,这缩短了技术人员重复查阅探井各方面资料的时间,下步将建立圈闭数据库和井史数据库,这样滚评、产能、动态各科室都能很方便的使用电子资源,不用花费重复的精力去了解同一区块的资料,使有限的技术人员有更多时间投入到钻研工作中。

其次,加大培训实用力度,为员工搭建学习平台,提升员工技术水平。在培训中,我们注重启发员工的创新思想,拓宽培训的内容,创新培训的方式。定期邀请油田公司首席专家、大学教授与职工“面对面”座谈,博采众长,开智启思,为员工营造宽松、宽容、宽厚的学术环境,鼓励员工大胆想,大胆干,勇于创新,建议根据需要可以安排员工去其他研究单位进行实地交流学习,例如研究院、技术外协单位,可以拓宽员工的思路。同时针对各科室新员工的技术需求方向也有着不同的差异,我们通过有针对性的问卷调查员工切实需要的技术培训内容,成立了滚动、产能、动态三个兴趣小组,通过随时随地的“移动课堂”,针对新员工出现的疑难问题及时进行解答,定期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下步将定期进行“技术比武”,比武内容就是对构造解释、建模、数模软件的操作与应用,保证每名研究人员都能熟练掌握一种软件,有一技之长,并安排优胜者为大家进行培训,让新软件真正动用起来,服务于研究工作。

再有,深化导师带徒活动(1)(2),对新员工进行差异化培养。正所谓“老马识途”,在生产领域,他们的实践经验可以让青年员工少走弯路。通过“一对二”导师带徒活动,实行“传、帮、带”。导师根据徒弟的差异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加强“教与学的互动”,坚持“订单式、互动式”培训,根据每位科研人员的岗位需求确定教学内容,鼓励讲师与学员互动,学员之间互动的“双互动”模式,以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在互动过程中,老员工也能吸收年轻人的思维,加强了对新的知识的学习和运用,新员工也能迅速积累经验,有效地实现了新老员工的优势互补,有利于激发员工创新。同时在同一单位内开展“师徒对抗赛”,在不同单位间开展师徒挑战赛,对优胜师徒进行奖励,并在晋职、晋级、升学深造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促进教与学的深度融合,切实实现导师带徒活动效果的最大化。

(三)在人员配置上,“新老结合,科学分配”合理组合优化,通过技术交流激励员工,打造科研创新型团队

首先,针对企业员工两极化现象明显,我们通过内部的调整,在每个办公室内尽量安排老中青的组合模式,完善队伍的配置,更好的有利于新老互补和员工的成长,只有在完善的队伍下才能有更多元化的思想碰撞,才能迸发出更多的创新思维。下步工作中将调整科研人员的精力分配比例,在保质完成基础工作的前提下,加大投入到科研工作中的精力,这样可以把有限的人员充分动用起来,发挥更大的潜力。

其次,通过技术交流,结合相应的奖励制度,要求新老结合团队的形式参加比赛,激励员工创新。

传统技术交流主要围绕的是已经证实的技术在研究过程中取得的效果,重点落在的总结成功的经验,而缺少了一些冒险和创新的尝试。我们打破常规,倡导员工每周阅读3-5篇与工作相关的技术论文,吸取新的知识,随时为自己充电;鼓励大家尝试新的方法,改变思路并运用的实际工作中,在内容上也可以是还在探索的技术,不要求必须有结果证实,可以是新技术的一种探讨。以“发现一个问题,分析一种现象,提供一种方法,解决一个难题”为主导思想,鼓励新老员工学习和总结新技术并运用的日常工作中,用多媒体进行成果展示。通过交流,大家能够一起吸收新的知识,并在讨论后进一步完善后期的研究工作。在尝试和摸索中前进,这样才能发现人才,锻炼人才。并定期评选创新创效明星个人和明星团队,让他们带动起员工创新的激情,让明星在我们身边响起来、靓起来,为员工营造良好的创新激励氛围,为打造科研创新型团队拓宽绿色通道。

再有,针对优秀明星员工,我们制定了相应的“绿色激励”政策,在激励的方向上与员工的需求匹配、在激励强度上与员工的能力大小相匹配。目前常规的激励措施主要与绩效奖金挂钩,而员工所渴望和需求的有些并非是物质性的。针对各年龄段员工的主导需求,我们将制定地质所特色的“绿色激励”政策,针对年轻员工在激励方式上以外出培训、继续深造的机会为主,针对老员工物质基础比较稳定,主要提供地质考察、旅游的奖励形式,真正做到激励双向沟通,把“奖”送到人心上,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员工心中的激励满意度,才能激发员工更大的创新动力。

三、结语

在系列活动开展下,催生了一系列油田评价到开发的配套创新技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被评为科技创新团队。

总之,创新是企业前进的动力(3),打造一支地质所科研创新型团队具有重要的意义。虽然目前我们的管理对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随着员工的成长与变化,在打造科研团队过程中难免会有各种新问题出现,我们会时刻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我们的管理对策,把工作落到最本质的问题上,这样我们的队伍才能长足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 闫媛媛,田传银.关于新形势下完善“导师带徒”培训体制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9(06).

篇2

关键词:科技创新 创新型国家 金融体系 作用机理 问题 构建 自主创新

2006年,我国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随之公布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愈加突出了自主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建设上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将科技创新推上了一个极具战略意义的位置。技术创新在促进经济增长上有着关键性作用,这在理论上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论证和阐述。想要技术创新不断发展,必然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配套制度,最重要的是构建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而金融创新和金融制度的安排能够大大减少技术创新的不确定因素和交易成本,形成有利于技术创新的激励。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金融创新和金融制度安排对技术创新的作用越来越大,金融体系已经成为影响技术创新发展的主要制度安排之一。从经济学领域考虑,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资本是“第一推动力”,应充分利用资本的推动力带动第一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在全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当下,迫切要求构建金融支撑体系以推动科技创新的发展,促进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化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对此,有必要研究我国技术创新的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以探索适合于我国现状的科技创新金融支撑体系,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科技水平的增强提供强大动力。

一、我国科技创新金融支撑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第一生产力,技术创新是一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内在动力源泉与主导要素,在理论上已经得到了精辟的论证。可是技术创新的实现需要有强大的推动力予以支撑,而合理的金融制度安排则是推动力形成的关键因素,激励着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是科技创新中一个不可获取的制度安排。但是就我国金融服务现状来看,尚未形成从科技研发到成果转化对接的完整体系,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撑服务明显不足,科技创新难以发展。那么,我国科技创新金融支撑体系存在着怎样的问题呢?将从下几个方面进行扼要阐述。

(一)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发展脱节

近些年,我国金融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使金融创新和改革不断深化。可是创新与改革的重点是向市场金融转型,忽视了实体经济和是虚拟经济之间的良性活动,尤其是没有注意培育创新资源金融化与创新知识资本化的金融机制,导致科技创新缺乏强大的动力机制和运行机制,使科技创新力有所不足。

(二)投融资体制的非市场化

一直以来,以政府和商业银行为主体的投融资机制主导着我国的技术创新,虽然在我国技术创新起步阶段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这种投融资机制阻碍了风险资本的形成与产业化,将社会资本拒之于技术创新领域之外,导致我国技术创新对政府资本和银行信贷资本的过度依赖。可是政府资本数量有限,无法发挥有效的导向作用,加之银行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造成科技创新缺少足够的资金支持,后劲不足。

(三)金融支撑结构单一

就我国而言,科技创新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银行,资金途径相对狭窄。然而,西方一些国家的科技创新资金来源途径非常广泛,有个人、企业、银行及国外投资者等,比如美国。之所以呈现出这样现状,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充分利用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的投资力量来创造一个支撑于科技创新的体系和环境,从而导致科技创新工作开展不畅。

(四)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服务力度不够

一般而言,在科技创新上的金融投资存在着较大风险,金融机构出于资产保护的目的,往往不愿主动向高科技企业提供贷款,对科技创新工作的支持力度远远不够。

(五)主板市场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功能弱化

我国主板证券市场经过多年发展,虽然已初具规模,但是市场机制仍完善,市场形态和结构比较粗放,缺乏支持科技创新的制度和机制。

(六)财政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政府财政对科技创新的支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财政预算拨款,二是贷款投入。从虽然科技创新对政府财政有着很高的依赖性,政府财政投入对科技创新也起到了显著作用,但是这种支持必定是有限度的,不能满足科技创新发展的需求。而且从原则上讲,政府财政支持的主要目的是为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为国家长远发展而考虑,直接用于科技创新的投入实则并不多,更何况投资风险较大的高新技术。

二、关于科技创新金融支撑体系建设的几点看法

从上文中不难看出科技创新金融支撑体系建设中的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构建适应于我国国情的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撑体系对社会经济发展、创新型国家建设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更何况我国目前处于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关键时期,只有加强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才能促进经济社会的长久发展。面对这样的形势,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金融支撑体系予以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持力量和保障,具体构建措施如下。

(一)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

外部环境主要包括政策环境、信用环境和法治环境。在政策环境上,在允许范围内要求中央和各级地方在政策上给予充分支持,引导金融支撑体系建设工作逐步展开;在信用环境上,全力提升科技创新主体的金融信用程度,促进资本不断投入到科技创新领域中;在法治环境上,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步伐,为科技创新主体、投资主体及其它各方权益提供健全的保障。

(二)积极发挥政策性金融的作用

首先,积极设立政策性科技发展银行,专门为科技创新领域提供服务。由于当前我国银行机构对科技创新的支撑力度有限,为了拓展支撑力量,有必要设立政策性科技发展银行。然后,建立多层次的覆盖广泛的政策性担保体系,鼓励更多的投资者将资金投入到科技创新领域中来,从而拓宽资金渠道、增加资本投入,解决融资困境。最后,积极发展政策性科技保险。鉴于科技创新有着较大风险,就要对这一风险进行有效控制,而发展政策性科技保险的目的就在于控制科技创新风险,引导更多资金流入科技创新领域,降低投资风险。

(三)加大商业银行的支持力度

商业银行作为科技创新资金的主要来源之一,在科技创新今后工作仍然依赖于商业银行的支持,同时应该持续加大商业银行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商业银行对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首先,逐步提高商业银行在科技创新项目上放贷的积极性。为了做到这一点,可采取“基准利率加风险溢价”,即在科技创新贷款初期执行基准利率,待科技创新取得收益时再获得相应的风险溢价。然后,积极开展商业银行创新工作,包括管理方式、管理理念、业务模式等,商业银行整体实力的提升可以为科技创新带来更大支持。最后,设立科技银行。同前面提到的政策性科技发展银行一样,科技银行也是为开展科技创新项目的企业放贷,全力支持科技创新项目的开展。如果科技银行短时间内无法设立的话,可以考虑建立该服务内容的金融服务公司,再逐步过渡为科技银行。

(四)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并不断使之完善、健全

首先,逐步扩大创业板市场规模。创业板市场的存在能够为处于初创期的科技创新型企业提供资本市场的各项服务,促其快速成长并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从这一层面考虑,创业板市场规模的扩大可以强化对科技创新企业的服务力度,推动科技创新企业发展。其次,逐步完善代办股份转让系统。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是多层次资本市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高新技术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蓄水池”和“孵化器”。这一系统的完善,提高高新技术企业股权转让的服务质量,使科技成果转化更为便捷。然后,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债券融资是企业外部融资的重要渠道,为了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需要全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为企业以供更好的外部融资环境,使更多的资本流入高新技术企业。最后,完善科技产权市场。由于相当一部分高新技术企业缺乏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为了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就必须逐步完善科技产权市场,为科技成果转让提供规范场所。

(五)完善风险投资机制

在风险投资机制建立与完善上,要借鉴国际上一些成功的经验,逐步引导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资本流入科技创新领域,既可以满足其资金保值增值的要求,也可以促进风险投资的发展。与此同时,注意拓展风险投资的退出渠道,只有具备通畅的退出渠道风险投资才能实现良性循环并得以不断成长壮大。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科技创新需要金融业的服务和支持,因而为了全力开展科技创新工作,必须建立科技创新金融支撑体系,为此就要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积极发挥政策性金融作用、不断增大商业银行的支持力度、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形成一套科学合理、可行性高的科技创新金融服务体系,为科技创新提供坚实后盾。

参考文献:

[1]鲍钦.论商业银行科技创新与金融市场业务创新的关系[J].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2008⑷

[2]邵同壳.风险投资、创新与创新累积效应――基于系统GMM估计的动态面板分析[J].软科学,2011,25

[3]卡萝塔・佩蕾丝.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泡沫与黄金时代的动力[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4]彭风,马光悌.技术创新在证券金融服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J].中国科技投资,2011

[5]陈军,蒋明珍.中小企业的金融创新和科技创新机制与对策研究――江苏省科技创新协会“首届企业家沙龙”综述[J].江苏科技信息,2009

篇3

关键词:和谐社会;视域;民生科技发展问题

前言

无论是对于国家还是对于人民群众而言,民生问题都是一种极其重要的问题。作为民生问题的重要支柱,民生科技的质量及后续发展能力等将会对民众的实际生活现状、国家未来发展产生影响。就我国当前的和谐社会背景而言,研究民生科技发展问题有助于民生科技发展质量的提升。

一、民生科技

(一)民生科技的概念

民生科技是指,提升民众当前生活质量、生活条件的一种科学技术。民生科技的本质是解决民生问题、服务民生。

(二)民生科技的特点

民生科技的特点主要包含以下几种:1.动态性特点这种特点是指,随着所处时代、环境以及民众实际需求的不同,民生科技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这种动态性特点是民生科技能够解决民生问题的主要条件之一[1]。2.生态性特点这种特点是指,相对于其他技术而言,民生科技更加注重原材料的消耗控制、能源的节约以及生态环境的平衡。民生科技的这种特点与当前我国和谐社会的要求相符[2]。

二、和谐社会视域下的民生科技发展问题

这里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对和谐社会视域下的民生科技发展问题进行分析:

(一)不同区域方面

就该方面而言,民生科技的作用主要包含以下几种:1.促进多区域合作作用民生科技的出现为不同区域的合作提供的技术支持。从应用必要性的角度来讲,基于民生科技开展的多区域合作,有利于合作区域整体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的提升。就我国目前情况而言,影响多区域合作发展水平的因素主要是,不同区域的经济基础不同、在环境保护等方面产生了较多的新要求。对此,应该通过有针对性配套措施的制定,将民生科技的纽带作用更好地发挥出来,促进不同区域的良性发展[3]。2.促进新农村发展作用就新农村而言,民生科技的应用可以为农民提供高效率农业生产的设备、提升农民的创业率和就业率、改善农村医疗水平等。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当地政府应该在充分了解新农村实际发展需求的基础上,从整体角度入手,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进而促进新农村的高效率、高质量发展。

(二)人与人方面

就该方面而言,民生科技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1.个体和谐作用就个体方面而言,民生科技通过对医疗保健以及视频安全等领域的融入促进个体和谐目的的实现。就医疗保健领域而言,全数字化彩色超声成像系统、应对传染病及各类重大疾病的预防产品和治疗技术等的出现,都对我国医疗保健质量的提升起到的积极的徐静作用。就食品安全领域而言,民生科技的应用主要表现为食品乘风安全检测民生产品的研发。这种产品为民众的食品选购和应用产生了一定的保障作用[4]。2.发展教育作用就教育领域而言,基于民生科技获得的现代教学设备和方法对教育工作质量的提升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应用民生科技之后,不仅教师的教学难度和教学效率发生了良好的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变得更加便捷高效。从这个角度来讲,发展民生科技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三)人与自然方面

在和谐社会视域下,民生科技的发展应该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基本原则,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目的。从以往的发展经历来看,人类与自然之间建立和谐的相处模式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与其他技术相比,民生科技是基于充分认识自然与人类关系而产生的一种技术。因此,民生科技的发展会在促进自然人们发展质量提升的同时,保证自然生态的稳定性。民生科技在人与自然方面的发展应该从满足民众处于变化状态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入手,通过协调发展观念的应用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5]。就我国当前情况而言,民生科技发展还可以提升对绿色科技的重视。相对于民生科技中的其他内容而言,绿色技术更加契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这种环境技术的应用并不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副作用。因此,在未来的民生科技发展过程中,可以对绿色技术的创新加以重视。

(四)和谐社会视域下我国民生科技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和谐社会视域下,我国民生科技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包含以下几种:1.生活需求科技问题从整体角度来讲,我国的发明专利数量相对较多,但其中与生活需求有关的科技数量相对较少。在2006-2015年间,我国与生活需求有关的发明专利授权数与申请数相对较低,其占据所有发明专利的比例都处于23%以下。这种现象不利于我国民生科技的良性发展[6]。2.民生科技资金渠道问题民生科技是一种需要大量资金支持才能实现的技术内容。就我国目前情况而言,虽然民生科技经费占我国生产总值的比例在逐渐增加,但这个比例与发达国家的民生科技占比之间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在以往过程中,我国民生科技的经费渠道主要是从政府和企业中获取的。以2010年的数据为例,企业渠道为民生科技提供的经费是政府渠道提供经费金额的2.9875倍[7]。由于经费提供渠道较少,且企业占据了一大半比例。企业为了保证自身利益的获得,不会主动提出发展民生科技创新项目,而是将经费支出方向限定为,能够为他们带来高收益且周期较短的民生科技项目。这种资金来源的局限性使得我国民生科技发展受到一定阻碍。3.民生科技主体问题目前我国民生科技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民生科技主体缺位。民生科技创新的特点是风险较高、周期较长,因此,这个过程需要由多个主体的相互合作来保障。就我国目前民生科技的科研机构、政府、高校等供给主体而言,由于受到资金、自身发展以及民生科技发展难度等因素的限制,这些主体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问题,进而对我国民生科技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4.民生科技发展制度问题对于民生科技发展而言,制度的作用主要是支撑和管理规范。从我国目前情况连看,促进民生科技发展的制度完善水平较低。目前我国民生科技发展现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特点:第一,通过应用民生科技产生的经济效益不够明显。这种特点使得地方政府对民生科技不够重视,进而将政策制度倾向于提升当地GDP增长方面。因此,民生科技发展所需的资金支持政策制度、科技人员奖励政策制度等因素还不够完善。第二,由于国家政策更加倾向于重视民生科技,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地方政府对该方面产生了一定的重视。这些地区为了促进民生科技的发展,按照自己的理解制定的相关制度和政策并将其应用到民生科技领域。由于其制定出的制度或政策没有充足的科学依据,因此不仅没有起到促进民生科技发展的作用,反倒对开展民生科技创新机构的研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产生的不良影响。

(五)促进我国民生科技发展的措施

在和谐社会视域下,为了促进我国民生科技的合理发展,可以注重以下几种措施的应用:1.财政政策支撑措施财政政策是影响我国民生科技经费的主要因素。由于民生科技本身具有一定的准公共物品的特性,因此政府有必要结合我国当前的民生科技发展需求制定适宜的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支撑措施中包含的具体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提升政府对民生科技服务及产品的购买力度。民生科技发展的组成要素主要包含企业、消费方等内容。企业创新民生科技的主要动力是,其可以通过新民生产品的提供获得一定的经济利润。如果企业所生产出的民生产品无人购买,或购买数量较少,则企业创新民生科技的积极性会受到一定影响。就大众消费者而言,其对民生产品的消费能力有限,且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对此,应该通过提升政府购买力度的方式,在保障企业创新民生科技动力的同时,促进民生产品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第二,税收优惠政策的应用。这种措施是指,如果某个企业的运营工作中包含民生科技创新,财政政策可以在企业所得税、消费税以及增值税等相关税种中,给予企业适当的优惠政策,以激发企业创新民生科技的积极性[8]。2.民生科技创新企业保障措施为民生科技创新企业发展民生科技目的的实现提供保障,是促进我国整体民生科技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民生科技创新企业而言,有效的保障主要包含以下几种:第一,利益保障。获利是企业开展民生科技创新工作的最基本动力。由于民生科技创新本身需要较长的周期,且实现难度较高,因此可以通过制定优惠政策的方式,对企业的民生科技创新工作进行有效引导。除此之外,随着人们需求的不断变化,民生产品本身就产生了一定的创新需求。基于这一原则,企业可以通过民生科技创新的方式,利用新民生产品的研发满足自身的获利目的。第二,联合措施。众所周知,民生科技创新存在一定的风险,且实现难度相对较高。因此,单凭企业的力量很难保证创新目的的实现,对此,可以将企业、高校以及科研机构等单位联合起来,通过专业化民生科技创新人才的集中,实现民生科技创新难度的降低。3.民生科技发展重点领域确立措施从本质角度来讲,民生科技包含的内容较多,在短时间内全面提升民生科技的发展水平较为不现实。因此,为了实现促进民生科技发展目的,可以应用民生科技重点领域确立措施。在充分考虑我国当前民生热点问题的基础上,确定出适宜的民生科技发展领域。就我国目前情况而言,较为合适的领域包含环境科技领域、公共安全科技领域等内容。

三、结语

在和谐社会视域下,我国民生科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含民生科技经费较少、渠道较为狭窄、生活需求科技占比较小、民生科技主体缺位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促进民生科技的发展,应该通过民生科技创新企业保障措施、财政政策支撑措施以及重点发展领域确立措施的应用,实现民生科技对民生问题的高质量解决。

参考文献:

[1]罗程程.和谐社会构建视域下的民生科技创新研究[D].郑州大学,2014.

[2]乔智利.和谐社会视域下的民生问题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2013.

[3]张艳宇.民生科技发展的伦理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

[4]杨渝滨.和谐社会视域下的民生问题[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07:144-145+148.

[5]唐弢,王健.和谐社会视域下的民生问题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5,05:51-53.

[6]张哲.和谐社会建设视域下的中国志愿者组织发展问题探究[D].辽宁工业大学,2014.

[7]夏劲.和谐社会视域下的科技文化发展战略思考[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82-87.

篇4

关键词:林业技术;创新;思维;人才;体系

1.林业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1.1没有意识到创新性在林业技术中的重要地位

以前人们一直传统地认为,林业产业的经营并不要什么科学技术,只要土地肥沃,气候够好,雨水阳光够充足就行。这种过时思想是消极无为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创新『生在林业技术方面的发展和推广,从而导致了人们很容易忽略林业方面的创新思维的培养,与我国林业发展的实际要求不相适应。

1.2林业科技跟不上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

在中国,林业方面的科技教育主要在一些大学或者某些专业的研究机构中完成,其创新思维的培养也是依靠它们。这就导致了我国的林业科技以及其创新不能完全满足于企业级别的要求,而使得林业科技体制跟不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步伐。所以,未来林业方面的科学技术及创新,要紧跟市场经济步伐,以企业带动科技,科技服务企业,使得两者保持一致。

1.3完善林业相关的科技体制

从《国家林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方案》可以看到,我国林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功能的林业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体系。但是,在细节方面却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很多林业相关的企业,尤其对于一些小企业对我国颁布的相关规则不能很好地贯彻执行,林业相关方面的各个企业或者林场都应该利用它将科技为己所用。

1.4林业相关的工作人员缺乏创新思维

首先,要改变工作人员的传统观念,树立起创新的意识。但是,无论是林业科技方面的创新,还是组织结构体制方面的创新,都会遇到一个问题,意识的改变非常难,假如仅仅进行人员调换,不仅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而且根本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建议可采用淘汰制度,将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少数一些工作人员淘汰,以达到鼓励和刺激的作用。

2.促进林业科技创新的建议

2.1构建科学合理的创新体系

为了保证林业科技的创新合理有序的进行,要求我国相关部门构建科学的创新体系。该体系应该紧紧围绕林业相关企业进行,辅以相关的研究机构和各大高校的研究教育,同时,利用好社会机构和政府等部门的帮助,担任起创造并传播新的科学技术的职能。该体系虽然只是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小部分,但它同样要求我国的机关企业以及社会因素相互配合,协调研究。

2.2需要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保护林业方面的科技创新

我国颁布实施的《森林法》是促进林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法律保障,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表现了我国对林业科技创新的重视。但要做到更快的发展,更早地应用,则要求更健全的法律法规来保护。

2.3运用科学的创新方法

现阶段,中国的林业科技和经济方面的研究主要是林业体系内部的经济构架的调适,但为了适应当今市场经济,要将其转到林业和相关学科之间的研究。要达到林业快速发展的目标,科技创新是关键的推动力,通过林业的科技创新,从根本上排除在林业方面的经济运行方面出现的阻碍,才能将我国的林业发展推向新的高度。

2.4加大林业科技创新方面的人才培训力度

高素质的人才是我国林业产业进步的重要因素,创新人才的短缺成了我国林业产业面临的重大挑战。当前,我国林业方面从业人员还多是持有以往的旧知识,更没有符合现代经济发展所要求的高素质。这些人力资源不能够胜任科技含量高的新型的工作,因而不能作为推动林业企业前进的重要动力。这样低效的人力资源不仅不能作为建设现代林业的攻坚力量,而且还会成为林业科技创新前进路上的阻碍物。所以,要做到林业产业的快速稳定发展,要求一大批具有高素质和专业水准的人力作为资源和动力。人才推动林业发展,反过来,林业的科技创新也会加速人力资源的开发,同时,提高了林业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整体素质。

2.5政府部门要着力建设服务林业企业的林业科技创新体制

该体制必须包含林业科技创新的全部流程,因此,该流程中所有有关的政府部门和科研教育机构都应该作为该体系的一部分。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企业并不是林业创新的主要研究部门,也不是主要人才培养基地,但它却是应用创新技术的主要承担者,这是企业追求自身利益所决定的。企业通过招聘相关的人才或者利用社会其它机构来进行市场评估,在确定能够盈利的方案后,为了获得资金投入时的人才技术优势而进行专门人才的招聘,这一系列的流程都可以交由相关企业完成。当一项创新后的科技被投入到企业使用,并且帮助企业获得了一定的价值,那该技术创新体系从微观角度来讲已经建设成型。

篇5

关键词:工商管理;科技企业;推进作用;优化对策

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深入实施,要求企业必须更加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努力提升自身的竞争力。这就需要企业进一步改革和创新工商管理工作,努力为企业科技创新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从企业科技创新的整体情况来看,尽管普遍都具有一定的意识,特别是一些大中型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仍然有很多企业没有深刻认识到工商管理与科技创新之间的关系,在开展科技创新的过程中,没有通过卓有成效的工商管理推进企业科技创新,要求广大企业既要深刻认识到工商管理在科技创新中的推进作用,也要不断强化工商管理改革,努力为企业科技创新保驾护航。

1工商管理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推进作用

1.1具有支撑作用。科技创新尽管属于企业管理的一个方面,但由于科技创新涉及方方面面,因而需要各个领域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企业通过加强工商管理工作,可以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人才等方方面面的保障,进而为企业科技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比如,一些企业为了能够使科技创新工作得到加强,进一步改革和创新了工商管理工作,特别是进一步强化工商管理工作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方面的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投入力度,构建了相对比较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科技创新的深入开展,同时也形成了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1.2具有协调作用。对于企业科技创新来说,是一个长期的、漫长的、持续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时也需要对企业进行有效的资源融合,进而为科技创新创造条件。企业通过加强工商管理工作,可以发挥工商管理的协调作用,使各个方面的智慧、力量凝聚到科技创新中来,比如企业在开展科技创新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人才,企业可以通过创新人力资源招聘工作,特别是通过“互联网+人才”的模式,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使各方面人才能够汇聚到企业科技创新中来。工商管理的协调作用还体现在企业可以协调各个部门共同为科技创新提供保障,努力形成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1.3具有引导作用。企业在开展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必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其更具有竞争力,同时也能够满足市场需求。这就需要发挥工商管理工作的积极作用,积极引导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工作,比如通过改革和创新营销管理工作,加强对市场的调查和分析,针对市场需求对企业科技创新提出一定的意见和建议,进而能够引导企业科技创新与市场机制对接;再比如通过加强财务管理工作,还可以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撑,特别是由于科技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财务部门可以合理安排科技创新资金,而且也可以向各级政府争取科技创新扶持资金等。

2科技创新视域下企业工商管理存在的问题

2.1管理观念比较落后。对于开展工商管理工作来说,要想更好地发挥企业科技创新的推进作用,至关重要的就是要不断创新工商管理观念,更加重视为科技创新提供服务。但从当前一些企业工商管理工作的开展情况来看,普遍存在为企业科技创新服务观念比较落后的问题,特别是很多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没有深刻认识到服务于企业科技创新的极端重要性,还没有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这已经成为制约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因素。还有一些企业尽管也强化工商管理对科技创新的推进作用,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并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有效的管理,导致企业科技创新环境不优,特别是相关保障工作做得不够到位,必须会制约企业科技创新的规范化、持续化以及有效化。2.2管理体系相对陈旧。由于我国企业早期对科技创新的认识不足,而且在科技创新方面也没有引起重视,这也直接导致很多企业工商管理体系还在紧紧围绕企业科技创新来展开,工商管理体系陈旧的问题相对比较突出。比如一些企业还没有建立比较完善的科技创新协调机制,特别是在引导和服务企业科技创新方面缺乏有效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导致很多企业在开展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受到了一定的制约。还有一些企业在开展工商管理的过程中,尽管也认识到应当为科技创新提供支撑和保障,但在落实方面仍然比较落后,比如各个部门还没有对科技创新给予高度重视,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缺乏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服务的意识和能力等。2.3管理方法缺乏创新。要想使工商管理工作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服务,至关重要的就是要不断创新工商管理方法,但目前很多企业在这方面还比较薄弱,工商管理缺乏创新的问题十分突出。比如一些企业不重视工商管理的系统性,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缺乏各项管理工作的有效协调,因而也不可能为科技创新创造有利条件;再比如还有一些企业不重视电子商务体系建设,特别是在开展营销管理的过程中,对大数据技术的应用相对比较落后,缺乏对市场、客户、顾客需求情况的调查和分析,这也直接导致企业科技创新不符合市场需求,甚至一些企业研发的新产品还没有上市就已经成为落后产品,这主要是企业在开展工商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缺乏对技术创新的有效管理和服务。

3科技创新视域下企业工商管理的优化对策

3.1创新工商管理观念。科技创新是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性举措,同时也有利于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和战略发展能力。这就需要企业在开展工商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深刻认识到工商管理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积极作用,积极探索更加科学、有效的工商管理模式。这就需要企业将工商管理工作与科技创新进行有效的融合,特别是要强化工商管理对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协调作用和引导作用,努力为企业科技创新创造良好的条件。要牢固树立“服务理念”,大力推动工商管理工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着眼于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服务和保障,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工商管理机制,努力在企业内部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创新工商管理理念,还要切实发挥好工商管理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组织和协调功能,特别是要发挥好助手作用,比如企业应当制定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对如何更有效地开展科技创新进行系统安排和设计,着力提升科技创新的持续性和战略性,同时还要制定更具有针对性、效能性和系统性的科技创新保障措施,进而能够使科技创新工作持续开展,并且能够取得实实在在的科技创新成果。3.2创新工商管理体系。企业在开展工商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把健全和完善工商管理体系上升到战略层面,纳入企业战略发展体系当中,不做创新工商管理体系,进而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加强大的保障。由于企业科技创新涉及面广,而且也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并且需要方方面面的广泛参与,同时还要对企业的各类资源进行系统整合,因而企业在开展工商管理的过程中,要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管理工作,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和协调机制,使企业科技创新能够拥有良好的基础。比如在引导和服务企业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应当建立各部门协调机制,将科技创新纳入各个部门的工作体系当中,共同助力企业科技创新,形成科技创新的强大工作合力。创新工商管理体系,还要更加高度重视内部体系和外部体系的有机结合,除了要对内部各类科技创新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之外,还要更加重视对外部资源的有效利用,比如企业可以加强与其他企业的战略合作,共同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再比如还可以依托行业协会和行业商会构建科技创新平台等,使科技创新能够得到更多的外部支持,推动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显著提升和社会资源的合理利用。3.3创新工商管理方法。创新是进步的灵魂。企业在开展科技创新的过程中,要想使工商管理工作能够更具有推进作用,至关重要的就是创新工商管理方法。要将“系统理论”应用于工商管理工作当中,强化工商管理工作对科技创新的多元化支撑,比如在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人力、物力、财务保障的过程中,应当更加重视相关方面的系统化应用;要进一步强化工商管理模式创新,特别是要在应用信息技术方面狠下工夫,努力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服务,比如为了能够更有效地提升企业科技创新的针对性,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市场需求信息、企业产品信息以及相关意见建议等进行收集和分析,为企业更好地开展科技创新提供决策辅助;再比如在开展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要着眼于强化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从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角度为企业产品创新提出意见和建议。创新工商管理方法,还要更加高度重视企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通过建立比较完善的团队绩效考核机制,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团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打造高绩效科技创新团队,不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效率。

综上所述,在我国大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新时代,企业必须将科技创新上升到更高层面,特别是着眼于提升企业竞争力、强化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促进企业改革创新发展,积极探索更加有利于企业科技创新的工商管理新路径。尽管很多企业都十分重视科技创新,而且与过去相比也有了较大的进步,但很多企业还没有将工商管理与科技创新进行深度融合,导致科技创新受到一定的影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科技创新工作的全面、深入、高效开展。这就需要企业在开展科技创新的过程中,要深刻认识到工商管理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推进作用,从促进企业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新进步的战略高度,着眼于解决企业工商管理面临的一系列问题,重点要在创新工商管理观念、创新工商管理体系、创新工商管理方法“三个创新”方面取得突破,努力为企业科技创新奠定坚实基础、创造良好条件、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晓燕.浅谈工商管理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推进作用[J].河北企业,2019(7).

篇6

 

我国是农业大国,我们以占世界6%的淡水和9%的耕地资源,解决了占世界20%左右人口的温饱问题,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巨大成就。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积极实施科技兴农、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农业科技创新对农业生产的意义

 

1.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先导力量。农业科技创新可以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用丰富的资源代替稀缺能源,节约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同时,农业科技创新也有助于降低农业的自然风险。自然中存在着许多不可抗拒的力量,如干旱、冰雹等自然灾害的出现都会造成农业的减产,而通过农业科技创新,不仅能推出抗旱品种,用以降低危害,同时气象预报也可以使我们提前做出防护,以减少损失。农业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不断应用和发展,给农业生产的发展带来质的飞跃,为农业生产率提高提供了强劲动力。只有十分关切农业科技创新,加快以现代科技武装农业,才能使现代农业建设步伐更快更实,动力更加持久、更加有效。

 

2.农业科技创新是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不竭资源。科技创新更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不竭资源,它通过对生产力诸要素的物化,使生产力发生质的变化。科技转化为劳动者的技能,提高了劳动者在农业生产中的能动性;科技物化为劳动资料、创新的生产工具,使劳动手段更加现代化;科技发展使劳动对象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提高了农业劳动对象的效能和效用;科技创新的生产工艺使农业生产工艺流程更先进;科技进步优化了生产要素组合,使农业生产过程的组织形式更加科学合理;科技创新提高了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使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方法更加科学化,手段更加现代化。

 

3.农业科技创新是未来我国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只有依靠科技进步,通过农业科技的突破性成果和新技术的有效推广应用,才能实现中国农业的持续发展,最终早日实现中国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当前,制约我国农业及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如水土流失不断加剧、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破坏愈演愈烈等。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农业发展基本问题,使农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协调起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关键靠技术,靠创新的可持续农业技术才能彻底摆脱农业的“不可持续”局面。农业新技术的应用,可以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水等自然资源,提高资源的产出效率;农业新技术应用,可以拓宽资源的范围,实现资源的有效替代,有效缓解现有资源的约束;农业新技术的应用,还为科学控制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开展科技减灾提供了基本手段。

 

二、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措施

 

1.加大对农业企业科技研发的支持力度。纵观农业发达的国家,无不具有若干实力超强的农业企业,它们往往是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由于工作环境、待遇等方面的原因,我国的农业企业科技人才相对匮乏,研发投入不足。据统计,我国农业企业科研投资占销售额的比重不足2%。多数企业不具备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自主研发能力,有些企业甚至放弃研发,只从事生产。同时,一些农业企业采用的依然是传统的农场机制,行政色彩浓厚,研发的积极性不高。改变我国农业企业研发积极性不高、能力偏弱的局面,需要加大对农业企业进行科技研发的支持力度。目前,农业企业经营税法规定免税的产品可以免交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但这种税收减免政策并没有给农业企业带来科技研发的强劲动力。因此,可以考虑用研发费用冲抵其他税费,或直接进行研发补贴,进一步提高农业企业科技研发的积极性,推动农业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

 

2.推进农业集约化经营。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个体农业生产仍然是占主体地位的农业生产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业生产方式由于生产规模小,运输成本、检验成本、培训成本等都很高,生产出的产品难以标准化,品质难以得到市场认可。这就使很多具有市场价值和发展潜力的农产品,如无公害和绿色农产品,因成本等问题难以推广。另外,在农民素质不高的情况下,农业技术和设施建设很难推广普及,运用效果大打折扣。农业集约化经营不仅有利于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而且在农产品加工、运输、生产资料采购和产品价格谈判以及在开展农业科技教育和生产协作等方面都有巨大优势。因此,应大力推进农业集约化经营,促使农民联合起来,从而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向规模化发展之路迈进。我国在2007年施行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以立法的方式规范农民合作组织的成立与运作,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制度得以确立。但目前合作社法人治理结构仍然不够明晰,合作社内部制度仍然不够完善,同时存在组织规模不大、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信贷资金匮乏、引进新品种和发展新项目资金不足以及信用缺失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合作社的发展壮大和作用的发挥。因此,应进一步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度,教育和引导更多农民加入合作社,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完善监督机制,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的有序推进。

 

3.加强对农民的科技教育培训。农业科技创新不仅涉及农业科技的研发,而且涉及农业科研成果推广以及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农业科研成果不能推广使用,便无法实现价值,势必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没有对农业科技成果应用者的教育和培训,新农业科技的大范围推广便不可能顺利完成。农民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主体,农业科技成果的成效如何,最终取决于农民,而农民的文化程度和科技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农业科技成果能否被农民接受和应用的程度。因而,必须加强农民的科技文化教育,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加强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和科技水平,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解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源动力。

 

三、结语

 

总之,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农村工作的内在要求,是科学发展观在农业农村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和落实,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我们要充分认识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农业科技创新事业摆在“三农”工作的重要位置,努力把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篇7

(1)对激励机制认识不够。随着科技创新工作的有序推进,大部分铁路企业已逐步意识到激励机制的重要性,并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调动员工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但是,由于企业日常引导不足,一些员工错误认为科技创新是专业技术人员的事,与普通工作者无关,对科技创新推动生产力的作用认识不足,全员参与科技创新的格局尚未形成。

(2)激励方式比较单一。一些铁路企业忽视员工需求的多元化,以工资、奖金、行政提拔等激励方式为主,较少采用精神激励、感情激励、荣誉激励、尊重激励等形式。事实上,一些员工对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社会的普遍尊重及更高层次的学习培训机会更为看重。奖金分配以“大锅饭”为主,没有把科研人员的收入与科技创新效益挂钩,对企业核心科研人员的激励力度不够,股权激励、员工持股等长期有效的激励方式采用不多。

(3)重约束轻激励。铁路企业大多为国有企业,由于思路和体制原因,制定政策以约束为主。特别是在需要思路开阔和环境宽松的科技创新工作方面,各种条条框框仍然较多,为员工提供的自由空间不足。日常工作中,考核条款多于奖励,员工成为被动的执行者和操作者。同时,对科研部门制定过于明确的目标和任务,也不利于其创造性思维的开展和落实。

(4)人才培养存在缺失。建设创新型铁路企业,需要大量高素质、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多数铁路企业在人员引进和后期培训中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一些企业出台的员工职业生涯规划脱离实际,缺乏针对性,导致员工只是机械地完成上级指令,对自己的未来没有明确定位,参与科技创新的准备不足,主动性不够,积极性受挫。

(5)忽视员工的首创精神。基层员工长期工作在一线,积累了许多“偏方”和“窍门”,由于缺乏有效沟通渠道,他们的智慧和创造没有得到充分的吸收借鉴,造成智力资源的浪费。专业技术人员接触基层较少,不能深入了解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实践方面存在“短板”“,闭门造车”式的研究居多。

(6)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少。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铁路企业大多配备了专业科技人员,但由于单兵作战较多,与科研院所、高校等缺乏有效的协调配合,一些科研没有以市场为导向。有的铁路企业可以列出不少重大科技奖项,但缺少投放市场的产品,无法实现推进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市场化和产业化,不能用科技推动铁路企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2铁路企业深化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的对策

激励机制不仅要靠经济手段,还要靠文化手段,靠“软件”方面的提升。铁路企业要想在科技创新激励机制上有所作为,必须树立创新观念,由传统的单一方式向现代多元的激励方式转变。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综合激励体系,结合各个层面的实际需求,满足员工的荣誉、自尊与自我发展需要,最大限度调动员工参与科技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企业利润和个人事业的双发展。

(1)创建良性的激励环境。利用企业文化这只“看不见的手”,以企业的理念、纲领为准则,建立心灵契约,积极营造尊重科技、尊重创新的文化氛围。牢固树立“科技创新是企业进步的灵魂”的理念,提高员工科技创新意识,使科技创新逐步转化为员工的自觉行动。尊重员工的个性和独立性,激发创造热情,允许尝试失败,为员工创造鼓励开拓创新精神和倡导自由探索氛围的工作环境。

(2)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人才是科技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必须充分开发员工的潜在能力,激励其为铁路企业发展出智出力。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组织员工外出学习进修或者进行学术交流,不断获取最前沿的科技信息,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献身科学的价值取向。建立科技创新团队,发挥每位员工的专业和特长,优势互补,提高组织的工作绩效和创新力。探索打破专业技术职务的“终身制”,定期对高级职称、中级职称人员进行考核,建立聘任使用动态管理机制,实现不唯学历资历,竞聘上岗,提高人才的使用效率。大胆启用青年拔尖人才,发挥其在科技创新中的生力军作用,实现专业技术人才价值的最大化。关心科技人员的工作生活,尽可能提供工作所需条件和生活待遇,如实验设备、安排住房、解决配偶调动及子女上学等基本生活保障。

(3)创新奖励分配制度。按照美国心理学家亚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低级的需要开始逐级向上发展到高级的需要,只有在低层次的需要逐步实现后,高层次的需要才会出现并寻求满足”。因此,对不同的员工应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具备培养为科技创新核心的员工,可采用职位提升、股权激励等方式;一般层面员工可采取物质奖励、荣誉激励等。对院校毕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员工,提供一个施展能力的舞台比薪酬方面的激励更有效。建立科技创新人员的收入与成果挂钩的分配方式,允许员工以科技创新的知识产权入股,从企业分得利润。鼓励员工参与企业管理,特别是参与影响自身利益的决策,增强主人翁意识与责任感。奖励分配向一线重点、关键岗位和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倾斜,确保技术要素在收入分配中起主导作用,真正体现“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4)发挥基层员工集体智慧。鼓励员工积极主动参与小革新、小改进、小发明、小节约、小建议的“五小”攻关活动,根据岗位工作实际,破解生产技术难题。广泛开展群众性“百题攻关”合理化建议征集活动,通过课题攻关、“金点子工程”等多种形式,把科技创新活动覆盖到现场岗位,动员员工从自我做起、从岗位做起、从点滴做起,积极为铁路企业科技创新献计献策。加强管理者与员工的双向交流,让员工了解企业科技方面的难题,让管理者了解员工的实际需要和困难,形成科技创新的合力。

篇8

上海民营经济创新创业中资金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问卷调查显示,88.7%的企业靠自筹资金开展技术创新,半数以上企业认为资金是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从政府方面看,问卷调查显示,41.9%的企业希望政府加大创新资金资助。企业座谈会反映,创新扶持资金分散、集中度不够、撬动社会资金的效应未能充分显现;现有的评价标准不适应创新型企业发展实际,市场化、社会化的第三方机构不多,专家库更新滞后、评审机制固化;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和社会相结合的风险共担和补偿机制尚不完善。

从金融机构方面看,问卷调查显示,89.4%的企业希望通过银行获取创新资金支持。企业座谈会反映,创新型企业很多具有轻资产的特征,信用体系不完备,政府对银行的贷款奖励和风险补偿设定的不良贷款率没有针对科技型企业;政策性担保公司受考核机制所限,杠杆效应发挥不够;财政资金给予商业性担保公司的风险补偿未能优先扶持创新型企业。

从企业方面看,企业座谈会反映,由于创业型企业处于起步阶段,创新型企业的技术研发又具有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等特点,青年创业和大众创新中普遍存在自有资金不足的问题,建立创新风险准备金的企业也不多。

从社会方面看,问卷调查显示,31.9%的企业希望通过种子基金、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和上市等方式获得社会资本,解决创新创业的融资问题,但实际上仅3.7%的企业通过社会资本获取资金。企业座谈会反映,种子基金、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等发展不充分,社会资本作用未能有效发挥;创新初期阶段的项目发现、评估、对接和退出机制不完善,导致创新初期阶段的投入和商业孵化不够。

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资金保障的相关建议

1、优化政府资金扶持效能

(1)加大财政扶持资金支持力度。财政扶持资金应重点用于基础性科学研究、应用型的基础研究、引导和撬动市场、国家战略性重大科技项目;以间接扶持为主,对科技创新产业化初期的资助、贴息、担保政策,要进一步扩大适用面、提高覆盖面。

(2)完善创新资金扶助机制。根据职能定位,归集政府科技管理资源和权限,释放和公开部分政府的科技管理资源,与社会合作,建立撬动市场主体的运作机制。

(3)建立市场化、社会化评估机制。鼓励社会组织建立市场化运作的评估机制,政府对有一定资质和能力的市场化、社会化组织的评估结果予以认可;积极探索市场与政府、院校、科技管理部门共享、共建科技项目评估专家库等资源。

(4)完善风险共担和补偿机制。通过PPP 模式,建立企业技术创新风险补偿基金,完善、落实政府和市场相结合的科技投入风险共担和补偿机制。

2、加大金融机构支持力度

(1)进一步鼓励银行放贷。鼓励银行进一步降低利率、增加授信额度、运用金融放大杠杆;进一步扩大本市“科技履约贷”的申请、受益企业覆盖面;改进和落实对金融机构科技创新贷款的奖励和风险补偿政策;组建专事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科技银行”。

(2)充分发挥担保、保险等作用。完善政策性担保公司考核机制,着力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放大效应;通过财政资金对金融机构的坏账和风险补偿,引导商业银行、商业性担保公司重点支持创新型企业;探索完善科技保险机制。

3、增强企业承受创新风险能力

(1)完善企业信用体系。建立适合创新型企业的信用评估体系,综合考查企业素质、诚信水平、风险控制能力、偿债能力等;通过政府采购,鼓励第三方社会化信用评估机构发展。

(2)引导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运用财政补助机制,引导更多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

4、有效发挥社会资本作用

(1)组织引导市场资金进入。大力培育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等机构,积极发展如“联想之星”、“创业工场”、“启迪之星”等全功能的孵化基地,打造如“1898众筹咖啡馆”、“3W咖啡馆”等创投社交平台,以及更多地开展如“天使汇”、“黑马会”等创投活动。

(2)完善风险投资等商业孵化机制。探索科技创新风险投资的银行杠杆放大和投贷结合措施,拓宽和完善科技创新直接融资的多渠道退出制度,支持商会等社会组织搭建风险投资促进会平台。

篇9

1.1创新生态的主要概念。创新生态观从普遍联系的哲学观点出发,把科技看成一个过程和整体,要求关注科技发展的相关因素,要在整体化的环境里找出促进科技发展的相关性。面对着科技发展领域存在的问题,20世纪70年年代开始,人们尝试着用生态化的观点来解决问题,着力在大环境下实现生态理论系统的有效结合,从而完成相关科技上下游及相关因素的结合,实现在合作与竞争中促进科技的全面快速发展。首先,创新生态观要求全面整合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各种资源,要在全面加强资源管理的基础上促进科技的发展。其次,要为科研人员建立起科技和研究领域的交流平台,实现集体智慧促进科技发展目标,要求在创新性的科技研究模式下,加快科研工作的速度。第三,根据以往科研工作的经验,要求解除科研孤岛现象带来的问题,要把科研成果向着产业化的方向转换,建立起科研、市场、资本相配套的科研发展的流程体系。从以上角度说,建立起基于创新生态观的科技管理模式,有助于促进科技的快速发展。1.2创新生态的基本构成。科技的发展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技术与技术之间的相关性也非常的紧密,只有把相关因素配合起来,才能形成完成的科技创新的新环境。首先,要建立起设备、材料、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作配合的制度,建立起创新性的科学工作管理动态系统,实现相关因素的有效结合。其次,从市场角度建立起围绕产品的科研生态体系,实现技术与非技术因素之间的分配,保证技术与环境的密不可分,着力从产品角度实现技术的创新发展。第三,实现产业创新生态,着力通过产品起到对企业的培育作用,建立起完善的产业链,有效整合上下流企业的科技资源。

2传统科技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2.1过于注重取得技术优势。取得技术优势对实现科技领先有重要的意义,但是过度的渲染技术优势,不注重将优势技术转化成产业,不仅没能实现技术优势的真正价值,而且也不利于优势技术的继续发展。首先,对项目的评价目前还停在技术层面上,技术绝对化仍是科技管理存在的重要问题,只有把技术放到市场上进行评价,才能真实检验技术的优劣。其次,没能从市场需要的角度进行技术研究,导致技术的实用价值不强,没能实现技术研究部门与生产部门的有效结合。第三,当前科技研究部门过于重视从自身角度评价技术,忽略了技术的适用性,同时排斥了非技术因素的研究,导致技术没能与商业模式,没能与市场需求等要素进行有效的结合。第四,当前科技管理模式中价值评审还以高校和科研机构单位为主,实际上严重忽略了整个产业链的存在,致使好技术走不出实验室,不仅浪费了国家的经费支持,而且缺乏必要的技术发展战略眼光。2.2过于强调科技自主。科技自主是当科技发展的内在要求,但是把科持自主放在最高的地位,不利于科技的有效融合,不利于借助国外的先进技术经验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在现有技术条件和情况下,只有把自主创新能力与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和模式结合起来,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为先,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先,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从而为科技自主创新创造良好的条件,实现在科技全球化背景下的快速发展,培养出具有我国特色的优势技术人才。首先,当前不少企业存在着误区,把自主创新当成了自己进行技术创新,没能有效的发挥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等方面的作用,没能有效的引进急缺的技术。其次,特别是在某些不具备进行自主技术创新实力的行业里,往往自主创新道路上忽略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没能就行业的实际情况实现有效的科技技术自主创新的管理,完全依靠单干硬闯,导致技术发展水平不高,技术研究方向有失偏颇,同时不符合我国当前紧迫的科技形式需要。第三,当前技术发展没能从取得竞争优势的角度出发,没能在生态化的概念里实现企业技术的有效发展,没能在有效的合作中实现技术创新,全面提高新技术的应用效率。2.3过于强调科研机构的作用。科研机构在科技创新和使用领域里担负着龙头的作用,应当正确的发挥出科研机构的价值,为我国科技创新提供必要的支撑,但是不少科研机构没能发挥有效的作用,不能把科技使用与管理工作有机结合起来。首先,我国当前的科技创新与科技管理模式较落后,没能发挥出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合力,不少科研机构只与大型国有的企业进行合作,没能建立起公平竞争和全面合作的模式,导致不少民营企业没能参与到科技创新与科技管理活动中,导致我国民营企业的科技创新和管理效率较低。其次,部分科研机构不关心科技成果转化问题,没能根据市场的实际需要,开拓出有着十分广泛科技优势的市场化科技产品,造成往往单项技术突破的无用论,导致最后即使中国研究出的新技术也落在他人的后面。第三,科技研究还没能关注到产业布局的层面,没能带动科技企业投入到相关技术的研究中,更没能建立起有效的科技研究发与沟通共享的平台,科技难与经济有效的结合是当前的瓶颈问题。

3创新生态观的科技管理策略

3.1从生态角度进行科技立项工作。从生态角度进行科技立项工作可以解决好有技术没有市场的尴尬问题,从而实现国家科技对企业生产的支持,进而把科技部门的决策转换为对整个产业链的带动。首先,生态角度进行立项,更加重视技术本身的生态性特征,能够充分考虑国外内相关技术的情况,使技术投入企业就能形成相对优势,有助于获得产业上的成功。其次,在技术转换的过程中更注重技术的成熟性,力求用成熟的技术来支撑项目的发展,进行有效的降低企业产业发展的风险。第三,可以提高市场的广阔性需求,满足市场的实际需求,同时也利于围绕市场开拓出企业的经营模式。第四,有助于建立起围绕市场生态的,集科研与市场开发于一体的团体,使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得到科技的有效支持和实现快速发展。3.2实现科技的合作创新发展。其于创新生态观的科技管理模式是充分整合内外部因素的有效的创新,它不仅要保证研究出新技术,把新技术转换成产品,而且还要降低研发过程中的成本,降低研发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同时可以用最短的时间研制出最适宜市场的产品。首先,它不强调发明新知识与新理论,只要成功怀的运用内外部资源的整合,就可以用新颖独特的方式创造和提供新的服务。其次,可以最大限度的整合资源、人才与技术,可以实现多渠道的资源优化,有助于减少资源的消耗,促进创新活动的新开始。

4结论

基于创新生态观的科技管理模式实质上是开放式管理,有助于提高创新的效率,实现快速面向市场的目标,形成更为有效的合作模式,从而最快速的把技术推向市场。

作者:江中阳 单位:黑龙江省计算中心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科技管理;技术创新绩效;企业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2.041

[中图分类号]F273.1;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2-00-02

2006年,我国创建并改变了原有的发展道路,改为了科技创新型的新时代路径。但是科技创新型的发展道路是需要耗时耗力的一项体系性的建设,而且需要一种适合科技创新的建设环境。经济的发展便是能快速加快科技创新的有利因素之一,拥有一个完善运行的经济体系不但可以创新发展,还能有效减少风险。最近几年,我国很多企业已经建立了有关科技管理、科技创新的行业支持,科技创新和技术的协调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国内的科技管理行业的融资较难、创新的成效不高等方面的缺陷依然存在。

1 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选题背景及意义

1.1 选题的背景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有了飞跃的进步,但是这种进步是依靠于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存在潜力的市场等来提高的,并不是质的提升,所以这种状况是难以维持长久的。培育和发展创新型的企业,是加强科技以及经济紧密结合的作用点,也是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需要突破的点,不仅是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经之路,也是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的发展也证明了科技管理的发展对企业经济的影响非常大,我国政府在2006的时候便推出了新型的发展计划,在之后我国又将其上升为我国发展的核心目标计划和提高国力的重要方向。加快提高科技科技管理与创新技术是我们建设创新的制度,科技的支持可有效推动企业的发展。

1.2 研究的意义

为了使促进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很多企业已经创建了许多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有利的举措,比如,增大对科技领域的投资、加强科技创新,等等,这些举措不仅能促进科技的发展,还能推动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结合成效。当前,国内很多的科技公司都面临着各种情况,由于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在科技系统向企业提供科技的过程中,科技机构与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表现在过程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这些行为会降低科技系统向企业投资的意愿。所以,企业创新融资难、创新效率低下等问题却始终存在。加强对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不仅可以解决科技创新与金融缺少的问题,还能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

2 我国科技管理的内涵及现状

2.1 科技管理的概念

科技管理也就是通过采用最佳的途径与方法,根据科技发展的规律,将其与社会、经济融合在一起,发挥其最大的作用,从而有效满足群众对物质、精神、文化的需求,是企业技术开发、产品开发、技术改造、技术合作及技术转让的总称。科技的种类有很多,其分类也没有统一的标准。狭义的科技管理又被称之为科研管理,是一种微观层次的科技管理。科技管理通过运用科学性的方法来调节和控制社会的科学技术活动,是对资源、研究和成果进行相关的管理,职员对企业的工作内容与所创造的效益进行考核,为所制定的目标提供事实依据,并制定新的目标。科技管理可以促进职员进一步确定发展目标,同时保证资源、研究及成果的顺利完成。

2.2 我国科技管理的现状

科技管理是对企业人力、物力、财力的优化管理,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长期的科技管理包括了整个企业的整体性、策略性的科技预测与规划,还有促进企业技术、管理的有效方法。尤其是在科学技术成为了第一生产力的时候,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认识到科技管理的重要性,科技管理是企业取得效益与长期发展的重要途径与方法,企业需要把科技管理放在重要的位置,一般来说,科技的投入和产出对企业技术创新的绩效来说都有着一定的影响,且科技投入的积极影响会更大,主要是对人才和经费的投入,通过对企业技术的管理让企业快速地发展。当下,很多企业在科技的管理这一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对科技进行有效管理,这也直接影响了企业技术创新的绩效。如何能有效进行科技的管理,最大程度上利用企业技术是广大研究学者们研究的重点内容。很多企业在科技的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水平低下、管理不合理等,这些情况都会对企业技术的创新绩效产生不利的影响。

3 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

3.1 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

科技管理能很好地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有效解决企业技术创新低效的问题。企业对技术有着严格的管理及要求,说明是其创新型企业,创新型企业一般都属于高新技术产业,对科技创新的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其次,创新型企业的技术能力及水平比较高,还能有效减少风险、发展激励等目的的实现。通过加强对科技的管理可以直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增长。因此,为了能更好地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还需不断鼓励和加强员工对科技、和相关技术的了解,同时企业也需要根据自身的优势来合理选择且有效利用对科技的管理。

3.2 合理配置技g资源,利于企业发展战略科技

一般情况下,创新型企业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其技术水平会比较高,创新的能力自然很强。科技作为企业重要的战略资源,需要进行相关的管理。经研究发现,在对企业的科技管理中,科技的经费和人员非常重要,这两种因素会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较大。企业管理人员可以让投资人群利用企业技术来促使技术创新的提高,降低一定的风险,间接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为了能有效地维持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所带来的优势,需要对科技的管理采用利于企业发展的战略科技,合理配置相关技术资源,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对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3.3 促进企业健康、持久的发展

企业绩效是企业活动对企业目标贡献程度的评价,是人们对活动的过程和成果的一种主观评价。企业需要通过一定的学习途径将企业现有的资源和技术进行整合,从而对企业的技术长期绩效产生一定的影响,进一步促进企业持久的发展。科技创新与市场经济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提高市场经济的发展才能促进科技创新领域的发展,它对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通过对科技进行管理的方式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但是很多人员对科技合作组织的方式并不了解,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管理人员没有时刻对科技进行管理,并没有使其发挥出太大的作用。所以,还需加强对企业内部科技的管理,以促进企业长久、健康、有序的发展。

4 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影响的研究结论与相关建议

4.1 研究结论

本文主要通过对科技管理来具体介绍和分析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从理论中得到的结论是不仅要重视科技管理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国家也需进行适当的鼓励并重视科技管理的存在。要解决企业科技创新与技术缺少的情况,就要对此领域上的内容进行整理研究,以严谨的态度看待我国科技管理与技术创新绩效的现实情况,并且进行细致的分析,总结以往的规律,发现以往的问题,以促进我国科技创新与金融支持的相互结合发展。

4.2 相关建议

对此,对科技创新的研究有了相关建议。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科技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也有所不同。所以,目前我国还需从更深层次的层面来探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由于我国政府的科技管理理论和实践还不够完善及成熟,所以还需在理论体系上不断填充新知识。科技创新要依赖经济、企业技术等之间的协调,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进行研究与配合,这样才能树立一个更系统、全面的科技管理体系。

5 结 语

本文主要系统全面地分析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表明,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有重要的正向影响,尤其是创新投入、科技经费投入和科技活动人员。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技术创新及高素质的创新人才的重要性,还有需要投入更多的研发专利和新产品,这样才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本文具体介绍了科技管理的含义、我国科技管理的现状及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等。

以上就是笔者对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的具体介绍,由于笔者对其研究的不是太全面,所以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也是笔者以后继续要学习和探索的方向。

主要参考文献

[1]徐玲.知识学习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1(4).